散文的形象与感受(精选10篇)由网友“很缺头发”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散文的形象与感受,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篇1:散文的形象与感受
第一章--形象与感受
散文是文学的一种体裁。要学习散文(欣赏和创作),必须懂得一些文学的基本原理。不懂文学的基本原理,就不了解文学的有哪些特征,就无法进行文学的欣赏,当然也就无法进行小说、散文等的欣赏;不懂文学的基本原理,就不了解文学有哪些要求,就无法从事文学创作,当然也无法进行小说、散文等的创作。所以,我们的讲课有必要从文学的入门开始。本单元就是想做一点文学的发蒙工作。
第一节 形象和形象性
一、什么是文学
形象性是文学的基本特征,也是散文的基本特征。
这里,我们不是要从理论上来深入探讨什么是文学的问题,这是文学研究的范畴,是文艺学要解决的问题。在这里,我们只是从欣赏和创作的角度,对文学做一个大致的阐述:
1、文学是艺术的一种。
2、文学是一种语言的艺术。
3、文学是客观现实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第一点,就是在说明文学的归属问题。艺术包括音乐、绘画、舞蹈、雕塑、文学等。文学应在艺术这个大家庭之中。
第二点,就是在说明文学所运用的手段是什么。文学主要用语言文字作为媒介的。它不像音乐,运用的是音符和旋律;不像绘画,用的是色彩和线条;不像舞蹈,用的是形体;不像雕塑用的是泥巴和线条等。文学用的是语言,用的是文字。
第三点,就是在说明文学的来源问题。文学是现实生活作用于作家的头脑之后,在作家的头脑中形成了一种剌激,使作家获得某种体验和感受,于是作家就借用语言文字,把自己的体验感受表达出来,从而就形成了文学作品。可以说,文学是作家精神活动的产物。
可用图形表示,如下:
二、文学最基本的特征
形象性是文学的基本特征。
我们把文学与其他的社会科学作以比较,可以见出,两者有相同之点也有相异之处。
1、相同之点:都是现实生活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都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的产物。
以哲学和文学比较为例。
哲学:哲学是人们在与自然界和社会的各种现象的接触中,获得了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由低级到高级的认识和感知,是人们从表面感知上升到理性认知的结果。哲学的观点都是“反映”,也都是“产物”。如一分为二的哲学观点,它的产生,就是从现实生活中的诸多现象--天与地、夜与昼、冷与热、生与死、阴与阳、男与女、哀与乐、对与错等,抽象得出的。
文学:文学是人们在与自然界和社会的各种的接触之中,获得了某种感知,并把它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结果。文学中所达的生活、体验和感受,也都是“反映”,也都是“产物”。
2、相异之处:“反映”的方式不同--哲学是抽象地反映生活,文学是形象地反映生活;“产物”的特性不同--哲学是抽象的概念,文学是形象的画面。
哲学是以抽象的概念的形式来反映生活的。它通过观察、分析、论证等,从生活中总结出某些规律东西来。它能说明一切有关个别的事物,但它本身却不再是个别的具体的事物。它不是个别,而是一般,是经过抽象化概括化了的东西。当然,哲学形成的过程中离不开个别,离不开具体的形象,但是经过抽象概括之后,它就丢弃了个别和形象,而成为一种抽象的概念,成为用语言文字表达的理念。一句话,哲学是借助语言文字,通过抽象的概念的形式来抽象地反映生活。
文学是以形象的画面的形式来反映生活的。它通过捕捉、想象、联想等,从生活中摄取某些镜头。它反映的是个别的人,个别的事,而且还要按照生活本来的那种具体生动的面貌去反映。它是个别,不是一般,它是具体的形象,是活生生的生动真实的生活画面。一句话,文学是借助语言文字,通过生动的画面的形式来形象地反映生活。
三、什么是形象
在这里,我们只是从欣赏和创作的角度,对形象做一个大致的阐述:我个人认为,形象就是个别,就是具体,就是画面。个别的、具体的、画面的东西就是形象。作品中的人物、景物、场面、环境,一切有形之物体都是形象。也就是说,在作品中,每一个人物、物体是一个形象;每一个自然景物是一个形象;每一个生活的具体场面、环境也是一个形象。这些一个一个的形象,组合起来,又构成一个更丰富的生活画面,就是一个更丰富的形象群,形象体系,而这形象群形象体系也是形象。
※ 侯雁北
《节气夏至》:其中的两只小鸟,就是很生动的形象,它们是有生命的,可以看到的,有着自己的形,自己的声。很高的很蓝的天,是形象;又小又圆的树阴,也是形象。还有,一个中午午休以后从家里走出的一个老人,他静静地看着周围的世界,那一份安详,那一份恬静,是一幅老人图,更是一个形象。这一个一个的形象,又组合在一起,又构成一个形象群,也还是形象,是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和谐图画。
※ 贾平凹
《醪糟》:老翁,小灶,铜锅,风箱,条凳,哪一个不是鲜活的形象呢?这些又组成了一个更丰富的形象群,一幅人文图画,其风土人情,历历在目。
由此可见,形象是个别,是具体的,也是可感可知的。形象让我们有一种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
※ 别林斯基:
“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诗人则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然而他们说的都是同一件事。”“一个是用逻辑,一个是用图画而已。”
※ 普列汉诺夫:
艺术“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地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这就是艺术的最主要的特点。”
四、形象的作用
1、可以表达抽象的思想和感情,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古代言愁的诗句很多。比如:
※ 李煜的《虞美人》: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李清照《武陵春》: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 贺铸《青玉案》:
“试问闲愁有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 司马光:
“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
※ 马克思:
“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特别把它指点出来。”“用形象说话。”
※ 别林斯基:
“在真正的诗的作品里,思想不是以教条方式表现出来的抽象概念,而是构成充溢在作品里面的作品灵魂。”
2、形象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它可以让人感动,让人落泪,让人获得美的享受。
五、用形象思维来创造形象
创造形象要用形象思维;而运用形象思维离不开想象和虚构。
文学是用抽象的语言符号在画画,画出了一幅形象的图画。
文学创作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都离不开形象思维。
所谓形象思维,是指艺术家从选取生活素材,到进行分析、概括、提炼,再到完成艺术形象的塑造这一整个过程中所进行的艺术思维活动。即选材--对材料进行加工--进行创作--完成创作这样一个全过程所进行的艺术思维活动。一句话,是创造形象时所进行的艺术思维活动。可以说,是一种由个别到个别的思维,由画面到画面的思维,由形象到形象的思维。说白一点,就是艺术家在思维的时候,从一个具体的人、具体的事、具体的画面入手,不论他怎么选择、提炼,但他都不丢弃具体的人、具体的事、具体的画面,不抛开具体的形象。高尔基说:“真正的艺术家是用形象来思考,不是用概念来思考。”
很显然,这种思维活动,就不同于哲学家和科学家的思维活动。后者从表象入手,但最后往往丢弃了表象,他要收获一种规律,一种结论。
艺术都是形象的反映生活,不同艺术形式有不同的手段。
比较这些手段,可以看出,前者都有直接的可视性,可听性。线条、色彩、形体、泥巴都是可以看见的,是有形的东西。音符、旋律虽无形而不可见,但却是有声而可听的。这就为它们创造形象提供了一种方便(比文学要方便)。而文学是运用语言文字来创造形象的,语言文字是一种符号,中国的文字虽有象形的成份,但发展到今天,也早已抽象成一种表意的符号了。具体一点说,太阳两个字,如果说在古代还有一些形象因子在其中的话,那么到了今天,太阳就是两个抽象的符号,一大一点,一耳一日,两个字形,TAI,YANG,两个音节。全没有太阳的形状,色彩和温度。
我们压根看不到太阳的光,感受不到太阳的热。然而,绘画却可以用线条表现出光来,用红色表现出热来。由此可以发现,文学在表现形象上,远比其他艺术形式要困难。语言文字的这一特点,使文学与形象之间有很大距离,给文学创造形象带来难度。
文学是用抽象的语言符号在画画,画出了一幅幅形象的图画。
创造形象要用形象思维;而运用形象思维离不开想象和虚构。
想象:
在文学创作中,作家正是借助想象,把储存在自己记忆仓库的各种人物、情节、场面、细节等印象,统统地调动和复活起来,让它们再现于自己的头脑之中,从而在直接的观照中获得对形象的真实体验,使自己的心灵能够看到形象,它们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最后再用语言文字把它们描画出来。
比如鲁迅在创造阿Q的时候,就对阿Q的音容笑貌、精神状态做了充分的想象,并达到了“烂熟于心”的地步。他说:阿Q“该是三十岁左右,样子平平常常”,戴的是“一顶黑色的半圆形的毡帽”并“将那帽沿边翻起一寸”。
比如果戈理也是如此。在他还没有拿笔的时候,他就已经能够很清楚地看到他的人物,已经可以数清他们衣服上的褶皱,数清他们前额上表示出热情与痛苦的纹路。
虚构:
1、记忆总是支离破碎的,不完整的,想象出的形象,往往不能满足写作的要求,甚至有些记忆链条还有中断,有空缺。这就要求虚构。虚构可以使记忆中的形象清晰地浮现在眼前,便于写作;可以弥补记忆链条,使之完整。
2、记忆中的有些人和事不够典型,不够突出,为了使作品增加典型性,也有必要虚构。虚构可以使形象更典型更突出,更强烈。比如阿Q就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各种人的点点滴滴拼合在一起,虚构成了一个活的人物。
小说戏剧都离不开虚构。关于散文能不能虚构的问题,理论界有争论。
其实,散文是表现感受的,感受是不能虚构的,没有某种感受,就不可能写这种感受。就象郁达夫《一个人在途上》,如果他没有丧子之痛,他就无法写这一篇散文,而小说就可以。就像有的小作家,一个连婚也没有结过的18岁的作家,可以写他的结婚,他的丧子。在这一点意义上讲,确实不能虚构。
但是,散文所写的感受都是过去时的,有的还相隔了较久的时间,记忆的模糊性,记忆的残缺不全,使作者再怎么想象,也不能使它们相对地清晰起来(当然散文创作时并不苛求想象的清晰性,甚至可以模糊一些,这样更真实)不管是清晰还是模糊,反正,当作者想象的时候,这其中究竟有没有一些少许的无意识的虚构?也许作者想着想着,真实的画面与某些其他的画面叠合了,最后连自己也搞不清了,反正在自己的感觉中统统都是真实的。看来,思维本来就是很复杂的,想象和虚构很难一刀切得泾渭分明。
散文作家也可以为了表现情感的需要,为了创造一种与情感相宜的氛围,而在小小的细节上做一些处理,比如景色上的渲染,人物肖像上的变通,我觉得也不是不可的,毕竟散文是一种艺术的创造。我们已无从考证《背影》中的父亲,是不是真的是一身“黑布小帽”,“深青布棉袍”,“黑布大马褂”,反正它与那朱红的桔子,构成了一种既感伤又温暖的氛围。这种对色彩进行艺术性的搭配,属于艺术技巧的范畴,散文是允许的。我自己在进行创作中,也经常从艺术氛围的需要出发,做一点小小的虚构,比如散文《雪花飘》的一段:
“………我茫然地溜达在咸阳街头。不知是什么时候,天上落起了雪花,一片一片。我伸出手,小心地去接。两片雪花落在手里,六个瓣儿,一样的洁白、晶莹,用纤细的银丝织就的。
雪花悄悄地溶了,一珠,一珠,在我手心里滚着,汇聚了,成一颗大大的珠子。我有些凄楚。为什么不多待一会儿呢?雪花这么美,却又这样地纤弱,这样地容易消失。
我怅怅地,把它抛在了地上……”
其中接雪花,本身是出于一种创造氛围和意境的需要。
第二节 感受和艺术感受
感受是文学欣赏、文学创作的心源。欣赏离不开人的感受。创作也离不开人的感受。所以,欣赏散文和创作散文必须从感受讲起,从感受力的开发与启迪讲起。
一、什么是感受力
感受力,是指一个人对待外界客观事物所具有的心理反应和生理感觉的能力。就是说,客观外界的各种现象,自然的社会的,诉诸于人的感官,耳目鼻,在人心理上必然要引起反映,在生理心理上造成感觉。
人人都有感受力。感受力的强烈与否,敏锐与否,鲜明与否,就形成了人与人的感受能力的差异。
二、什么是艺术感受力
感受力人人都有,但是艺术感受则不是人人都有。
艺术感受力是有艺术特质的人所具有的形象地认识生活、认识客观外界的能力。它与一般的感受能力不同,有着四个特点:一是在艺术感受的过程中,始终带有鲜明的形象;二是带有一定的情感的波动;三是艺术感受是一种审美的活动,有美的愉悦感;四是能够最终把情感和形象同时储存在记忆里。
艺术感受能力可分两类。
一类是对艺术美的感受能力,即对音乐、舞蹈、绘画、文学等艺术作品的感受能力,通俗一点讲就是欣赏能力--鉴赏美的能力,审美能力。
一类是对生活美的感受能力,即在生活中发现和捕捉那些能够进入艺术领域的“美”点的能力。通俗一点讲,也就是发现美的能力,发现力。
(一)对艺术美的感受能力
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属于艺术感受能力的一个方面,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欣赏艺术作品本身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心理活动。它主要靠的是艺术直觉。
艺术直觉既有一些天赋的影响,也有一些后天熏陶的影响。后天的熏陶,主要是指后天的审美学习--即在艺术鉴赏的过程中,不断地获得一种审美经验,久而久之这种经验就会美化人的心理,使人具有了审美的心理结构,有了鉴赏美的能力。
当人具有了这种能力的时候,他就对艺术作品有了一种艺术的直觉,于是他就又把它用在了下一次的审美活动之中。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即:
运用艺术直觉来鉴赏美--获得美感--美化心理--形成了鉴赏美的能力--这种能力又以艺术的直觉的形式指导人去进行下一次审美。
具体地来说,就是一个人如果反复多次地领悟哀伤的诗句、观看美的绘画、聆听优美的和声,等等,他从中获得了美感,这样不断反复,久而久之,他的心理结构就通过同形的作用逐渐地被美化了,鉴赏能力也就提高了。
外国有一个美学流派,叫格式塔心理学派。它有一个观点:世间的许多事物尽管样态不同,质地不同,但它们有一个根本的统一,即它们都是力的作用的结果,它们都在呈现某种力的模式。也就是说,万事万物都有力的存在。不论是外部世界还是人的内部世界,它们都是某种“力”作用的结果,是某种力构成的,反过来说,它们又都复现着体现着某种力。
这些力有着各自的图式,各自的结构,即力的模式,力的图式,力的结构。正是这种力的结构不同、图式不同、模式不同,才造成了万事万物的各自不同的样态。比如:
1、在自然界--大自然的各种形状、各种色彩,都是力(物理力)留下的痕迹。
2、在人类社会--人的内部世界也是某种心力的作用。
忧伤与高兴的心力的方向、强度、模式不同。
唱歌和弹钢琴,也是艺术家们把自己的情感变化成一种力,而表现的,他们是要把心里的心力变成物理的力。
书法本身就是心力的表现。有人说,“书法是人心理力的活的图解”。
总之一句话,有力的存在;有力的图式的存在和作用。
顺着这个观点我们再往下追,那就是又一个观点了,即事物之间,存在着异质同构的现象。比如:
元代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昏鸦!暮鸦!--孤自的,衰弱的,古意的。
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寒意,空寂,消逝。衰老的。
这样一来,我们又可以推出以下观点,即创造艺术作品是心力的外化过程:
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这本身就是一种借同构外物之形来传同构内心之力。即:人心之力--外物之力。心力向外力的一种投射。
最后我们就可以明白,欣赏艺术作品则是构建心力图式的过程。欣赏艺术作品本身就是一种异质同构的过程。作品之力进入内心,并储存于内心,最后丰富内心,形成建构起内心的一种力的图式。欣赏的过程是为心灵积累、储备、印制力的图式的过程。也就是说,这个人原先可能不具备这种图式,但只要他反复领会这种图式,他的心力就和这种图式同构了,他就有了这种图式,也就有了欣赏这种东西的能力了。即:作品之力--人心之力。
为了让大家更清晰一些,我们对上一节课的内容再做以简括的强调。就是几句话:
万事万物都有力的存在。无论自然还是人类。
事物之间,存在着异质同构的现象。
创造艺术作品是心力的外化过程。
欣赏艺术作品则是构建心力图式的过程。
用图表示如下:
这个图表,可能有利于大家对力的了解。有利于大家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外力与作品之力异质同构;外力与心力同构;心力与作品之力同构。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构成一个链条:物--人心--作品--读者
※ 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构成一个链条:外物--人心--作品--读者
美育可以建构审美心理结构,美育能够美化心灵,美育会对人的情智人格有很好的作用。
填鸭式教育,影响人的智情的发展,压抑了人性,使人患了偏枯病。
※ 容恩说:“威胁我们的巨大灾难,并不是那种低级的物理或和生理事件,而是心理上的事件……任何一个特定的时刻,几亿人都会陷入巨大的疯狂(如战争等等)。对于现代社会来说,威胁它的不再是野兽、巨石和洪水,而是某种心理上的暴力。”
几亿人陷入疯狂,这不是我们这一代人目睹过的情景吗?比如球迷闹事、我们的兴灾乐祸等,都有这个根源。
理智与迷狂仅一念之间,犯罪与守法仅一步之遥。
我们要认清大机器教育的弊病,认清教育带来的偏枯病,它使我们内在潜能消失、泯灭。我们要补一补美育的课。我们要补上读文学作品的这一课。
(二)对生活美的感受能力
艺术要和生活媲美,就必须要以少胜多,以有限表现无限。这就要求艺术家必须能够从生活中捕捉那些最能代表生活本质的“美”点的东西,要求艺术家必须具有在生活中发现美的能力。
所谓发现力,就是指作家要有一种从司空见惯的东西中,发现新事物、发现特别强烈奇妙的东西的能力;就是能从平淡无奇的生活中发现其中所具有的惊心动魄的、感人肺腑的东西的能力;就是能从那些细微末节之中发现具有重大意义、深刻蕴含的东西的能力。这就是发现力。
※ 如朱自清的《匆匆》:
“……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呵,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茫然地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它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去,从我脚边飞去了。”
※ 如台湾作者隐地《七个死亡》引言:
“晚上洗脸,是一天的结束;早晨洗脸,是一天的开始--洗着洗着……人就老了。”(《港台文学选刊》95年2期)
※ 如孔庆东《遥远的高三八》
※ 法国雕塑家罗丹《论艺术》:
“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学生无话可说的原因,不在于没有技巧,而在于没有发现力,没有发现美的能力--不善于感受,不善于捕捉,对生活过于的麻木和功利。
从创作的角度来谈“美”点:
① 美在平凡之中,平凡是美。
法国美学家狄德罗:“艺术就是在平凡中找到不平凡的东西。”司空见惯的,极平常的,“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皆无”的。美就美在,它很平凡,但又不平凡。
② 美在细小之中,细小是美。
以细小表现博大,以少来胜多,是艺术创作的重要原则。这大与小,多与少,越是有差距,就越是有难度,也就越是有价值。美就美在它是细小的,又是很大的。
③ 美在典型之中,典型是美。
艺术要选择细小的平凡的东西,但还要典型,要能反映事物的本质,要有代表性。没有这个限制,就会滑向自然主义。
④ 美在个性之中,独特是美。
独特是指内容独特,感受独特,人物独特,表达方式独特。艺术是一种创造,人们欣赏艺术品,实际上是在欣赏作者的创作,欣赏你独特之处,欣赏你发现了什么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欣赏你用什么独特的方式来表达你的发现,或表达别人发现了却又表达不出来的东西。
⑤ 美在深邃之中,有容量是美。
在平凡、细小、典型、独特之中,还要的一定的深度,一定的容量。
本课结语:感受是文学创作的心源,欣赏离不开人的感受;创作也离不开人的感受。如果从人生的角度来讲,人生活在世上,人不应该麻木,应该认真地感受生活
郝小强
[散文的形象与感受]
篇2:心灵感受与交融散文
心灵感受与交融散文
闲暇无事随意在网上漫步,看到几篇关于情感和爱情的博文,遂有了一些零碎的思绪。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需要有情感做为基础的。随着这种情感的深入而决定了人与人之间到底是保持着一种什么样的亲密程度和关系。
进入中年的人应该不象年少时渴望那些海誓山盟,激情如火的爱情,大都慢慢地觉得只有细水长流的情感,才有力量和时间抗衡,能经受住岁月的考验,才能有望并肩或携手走完人生的夕阳路。
一位朋友为我讲述了一对老夫妻在几十年夫妻生活中所经受过的磨难,其间经历了被错误的对待,剥夺其工作的权利,下放到农村,痛失爱子,走南闯北的多次搬迁等诸多磨难而不离不弃,相依为命,相濡以沫,共同走到了幸福的晚年,享受着生活的美好。
这则故事着实令我感动。相信这样的事例应该是非常普通的和微不足道的,在大千世界里也不会是少数,但是她确实让我感动,让我思考。是什么理念支撑他们能走到今天?在那样艰苦的岁月里他们没有产生“私心杂念”吗?
本人感觉到这对老夫妻能够做到这一点应该是一种心的交融,双方已经把对方融入到了自己的心灵深处,相依为命,做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心灵深处把对方放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所以他们才能在最困难的时候,不离不弃,艰难度日,跋涉于人生的低谷,走向幸福的晚年。
人与人的交往与交流是需要用心的,不要有意和无意的轻易去做伤害他人心灵的错事。
当两人四目相视什么都不用说,其实“心”在交谈,不管远隔万水千山,也能感受到在双方的心里都在挂念着对方。能够做到这一点说明双方已经在对方的心灵中占据了很高的位置,所谓的心照不宣,所谓的'心有灵犀,所谓的牵肠挂肚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他们之间可以没有山盟海誓,可以没有风花雪月的妆点,可以不用甜言蜜语,但她必然有着真实、宽容、理解和体谅,有着互相的支持、帮助与爱护。但是遗憾的是能够做到这些的又有多少人呢?
也许在北京香山静翠湖畔的依山亭,暖暖的阳光下各自读心爱的书;也许一上午没有几句话,但你能说“心”没有在交流么?人有时侯真的需要这种氛围,需要相互深层次的欣赏、理解、沟通。这样一来心灵才不会孤独。鲁迅先生曾说过“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生活的阅历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是有心灵距离和物理距离之区分的。物理距离近在咫尺的人也许心灵距离远隔千里万里,而心灵相近的人虽远隔千上万水也似近在眼前。
人与人的距离真的可以达到极至的程度,由此才明白为什么《廊桥遗梦》中的金。凯利要离弗兰西丝而去,却又终生惦念着她;为什么“失乐园”的主人公要以那一种方式走向生命的最高峰!
芸芸众生中的男男女女,如果有了心的交融,有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这种境界,还有什么艰难困苦不能克服,还有什么崎岖的人生道路不能跨越。
但是人们缺少和不倦追求的不正是这些吗!
篇3:感受文学语言的形象美
感受文学语言的形象美
清晨临窗,陡见窗外一片新绿,你会惊呼,“啊,春天来了!” 列车南下,陡见窗外一派江南春色,你会惊呼:“啊,春到江南!” 但是,诗人却未必这样说.在他们的.笔下,我们看到的是“春城无处不飞花”“千里莺啼绿映红”“满园春色关不住”“陌上青青柳色新”等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同样是报告春天的来临,前者只是单纯叙述,而诗人则是形象地描绘.
作 者:韩宜晶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职教中心 刊 名:语文世界(中学生之窗) 英文刊名:THE WORLD OF CHINESE LITERATURE 年,卷(期): “”(1) 分类号: 关键词:篇4:一点感受散文
一点感受散文
昨晚看了一篇杂文《我知道你喜欢……》,我赞同文中的观点。以下这段话是文中的话:因为你来到这里,你就是一个与文字与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请你别只顾着写自己的东西,也去看看别人的东西,动动你的笔,动动你的手,在电脑上敲几下,我相信不会太累,不会费你好多的时间,给别人写点评论而不是复制!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别人会很感动,知道哪好哪不好,他会找到前进的方向。你的点评很重要,这里我请你多提点意见,宝贵的意见,让大家共同进步,相互学习!
我们在点评别人文章时,也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增长了见识。点评别人的文章,看似简单,其实并不容易,解读别人的文章,要有具备一定的分析欣赏能力,还要有一定的语言组织能力。
其实网站与现实生活是一样的,都需要人气,每个人写文章就像生孩子一样,不能只是生下来就不管孩子的死活或是今后的命运了吧!有些文友说:写好自己的文章就行了,别人怎么看那是别人的事情,我看此话到不以为然。你写文就不管文字的命运了,那写出来东西是不是可读性高还是不高?你都不知道,你不要忘了,能人背后有能人的,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个道理。
其实看文写点评与上饭馆吃饭点菜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你最起码知道饭菜的可口不可口,价钱是否公道合理吧!看文留下自己的足迹,也就是自己对此文的想法和看法,赞同还是批评?还是中肯?意见和看法说出来后,对写的人来说,今后需要注意的地方,对看的人来说,也提高了自己分析欣赏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这是一种双赢。
就像文中所说的那样,点击率过五六千的`文章,都没有足迹留下。让人不禁遐想,是自己没事干漫无目的的点击了,还是真的有那么多的文友看过这篇美文?我就不相信,看过文章的人没有从中吸取一丝道理,没有一点看法?
所以说,在网站看文留足迹,是用美好的语言来进行心与心的沟通,用善意的语言来互相鼓励,取长补短,推广佳作。如果我们仔细的看文,发现有好的文章没有被推荐,及时告诉网站管理人员,重新审核后,苜蓿变成玫瑰,也未尝不可的。这也是一种双赢,最起码写手心里平衡了许多,网站的声誉也提高了许多。
这是我自己的看法,如有不到之处,可以提出来,我们互相切磋学习。
篇5:文化与言语形象
文化与言语形象
文化同语言的关系不可分割,文化的创造离不开语言,语言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发展和变化.语言体现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态度,言语形象不能脱离一个民族所流传下来的决定这个民族生活面貌和风俗习惯的信念体系而存在.我们在学习英语语言时,应了解它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社会风俗习惯,增强使用规范语言的意识.
作 者:常小静 作者单位:许昌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许昌,461000 刊 名:许昌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UCHANG UNIVERSITY 年,卷(期): 27(3) 分类号:H317 关键词:文化 言语形象 文化差异篇6:工作与自我形象
如今,工人们在工作上花费了比以往更多的时间,面对工作岗位的紧张、日益激烈的竞争、主管们的需求、外购和外包带来的压力及持续的流程改进,许多员工发觉 陷入了与笔记本电脑、无线连接器、手机和其他数字设备为伍的全天候工作之中。事实上,大约2500万美国工人平均周工作时间超过了50小时,占那些周工作 超过60小时的工作狂人数的40%。如今的一名普通美国工人或加拿大工人每年比上代人多工作整整一个月的时间,超过了其他任何西方国家,甚至超过了中世纪 受奴役的农民的劳动时间。
员工不满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他们的报酬并没有随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相应增加,但或许对员工最大的不尊重是缺乏工作保障。员工一方面看到公司的狂热追寻者 ——推销员、CEO、部门经理们——获得不断增加的薪金、红利及津贴,另一方面却是自己的一大批工友失业,其中甚至包括那些努力工作、创造了高附加值的员 工。
劳里是我们在多伦多采访时与其谈话的一位普通员工。她告诉我们:“我并不是头一次长时间工作,但这次的工作太难了。” 劳里的上司需要一份专业报告,并在昨天使用。对此劳里继续说道:“这是一项需要160小时的工作任务,也就是一个月的工作量。但我上司并不想让我停下当时 手里的工作,我不可能那么高效,没有人能那么高效。”对劳里而言,具有讽刺性的是,公司上几个月开除了她的五名同事,她是幸免者之一。
但她的.上司说她只有把工作时间延长一倍,把这项工作任务完成才说明公司留她是值得的。劳里告别了丈夫(承诺任务完成后陪他去风和日丽的地方共度周 末),吻别了四岁大的孩子,在办公室度过了接下来的几个星期,其间只是吃些糟糕的外带晚餐。她在三周内完成了这项工作,令人难以置信地花了300个小时, 帮助公司节省了至少3万美元的外购成本。那么劳里的这些又换来了什么呢?仅仅是她下个月的工资单多了400美元,
“我不会再这么傻了。”劳里边说边摇头。
她的故事只是我们听到诸多叙述中的一个。相比过去,现在的员工忠诚度在下降,工作更没有保障,压力和不满也随之增加。
如今的员工:
缺乏安全
● 工作努力未必就能成功。
● 他们没有工作稳定、晋升、薪酬增加的保障。
充满压力
● 他们要面对来自劳动生产率和日益激烈竞争的双重压力。
● 工作没有保障使他们感到业绩永远不出色。
● 他们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努力。
心怀不满
● 超过50%的员工感到不满。
● 休闲时间减少使员工不得不更多地依赖工作获得成就感。
● 工作干扰了家庭生活也催生了不满情绪。
● 员工感觉缺乏授权。
缺乏忠诚
● 更多的员工仅把工作当成一种谋生手段。
● 雇用只是短暂的,员工随时注意找寻更好的工作。
所有这些对管理者意味着什么呢?简单说,当工作仅是员工实现某一目标的手段时,他们与老板之间的不信任也在日益增长。毕竟,如果你提高劳动效率却得不 到任何回报、你生活在失业的边缘、外购和外包随时会取代你的职位、你目睹公司对你的不公平之举以及你的雇主对你任何生活所需漠不关心,你还会信任你的老板 吗?这种生活、工作间的矛盾降低了员工敬业度:
员工日益感到陷入困境。他们一方面需要工作来满足物质及基本需求,但另一方面,与从前相比,工作对他们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并且也不再那么有成就感了。
篇7:个人形象与礼仪
个人形象与礼仪
一、仪容礼仪
仪容礼仪包括发型、妆容、颈部和手部。
发型应注意清洁、定型、自然光泽、长短适中。
男士在发型上应注意的原则:前不覆额;侧不掩耳;背不及领。
女士的头发在工作时间应扎发。
面部护理(主要是女孩子)应该注重早晚清洁脸部和颈部、耳部。口气一定要清新。(重要场合前一定不要吃大蒜等)。化妆(工作时是不化妆不出门):基础护肤——涂粉底液——扑粉——画眉——画眼线——睫毛膏——腮红——口红。
手部护理:勤洗手;指甲一定要清洗干净。
在使用护肤品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颈部护理,颈部是很重要的地方哟。颈部也是可以显示一个人年龄的地方。
皮肤保养一定要注重日常清洁,保持乐观情绪,良好睡眠,喝水的好习惯,合理饮食。还要注意防晒。
二、仪表礼仪
面部表情真诚,目光柔和。
着装原则 TOP原则(时间、地点、目的)
整洁、协调、三色原则(最好三种色系)
两个小贴士:1.鞋子比裤子重要;裤子比上衣重要;里面比外面重要
2.按年龄、职业、形体条件选择衣服。
三、仪式礼仪
在形体上,女士应该注重线条美,能站就不坐,能坐就不躺。
女士站姿应该挺立、直腰、并膝、向上。
坐姿双膝并立,切忌不要抖。
走路的时候应该要从容、平稳、直线。
优雅的行姿
走姿是站姿的延续动作,是在站姿的基础上展示人的动态美。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社交场合,走路往往是最引人注目的身体语言,也最能表现一个人的风度和活力。走的时候,头要抬起,目光平视前方,双臂自然下垂,手掌心向内,手臂以身体为中心前后摆动,手臂与身体的夹角一般在10°~15°。上身挺拔,腿部伸直,腰部放松,脚步要轻并且富有弹性和节奏感,步幅与腿的长度相适宜,跨步要均匀。我们可以试着将一本书放在头顶上,放稳后再松手,接着把双手放在身体两侧,用前脚慢慢地从基本站立姿势起步走。这样虽有点不自然,但却是一种很有效的训练方法,关键是走路时要摆动大腿关节而不是膝关节,这样才能使步伐轻捷。
不摇晃肩膀和上半身。夹着一条线的感觉来走。伸直背肌,幼稚正确的姿势、步伐与腿的长度。跨步要均匀,两脚之间相距为1只脚到一只脚半的距离。两手前后自然协调摆动,手臂与身体的夹角一般在10°~15°,美观且可以给人留下活泼的印象。
言谈
言谈作为一门艺术,也是个人礼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礼貌:态度要诚恳、亲切;声音大小要适宜,语调要平和沉稳;尊重他人。
2.用语:敬语,表示尊敬和礼貌的词语。如日常使用的“请”、“谢谢”、“对不起”,第二人称中的“您”字等。初次见面为“久仰”;很久不见为“久违”;请人批评为“指教';麻烦别人称”打扰“;求给方便为”借光“;托人办事为”拜托“等等。要努力养成使用敬语的习惯。现在,我国提倡的礼貌用语是十个字:”您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这十个字体现了说话文明的基本的语言形式。
篇8:人生的兴趣与感受散文
人生的兴趣与感受散文
我很赞成顾城的一个说法,就是把所有要做的饭或者菜都扔进一个锅里一起煮了,能吃的都有了,岂不快哉!再有一个奢望,就是能把这一辈子要吃的饭都一次性做出来,放在冰箱里,要吃的时候,取出一些。放在微波炉里一转,就万事大吉。虽然很不现实,但确是愿望,就像科幻故事一样。
但对另外一些东西,自己似乎就挑剔得很。我为了一个字,就可以去买一本书,这是实话。。自己一生真正喜欢的东西几乎只有书和碟。人生在世,最简单的东西确实可以达到最真实的幸福。一部德国电影《柏林苍穹下》,情节所述,也不过是一杯咖啡、一支烟,就使得天使顿感天堂的冷寂,而自愿下凡。
一生劳碌,所积财富大约有一万本书,二千张CD,二千张DVD(过去的录像带、VCD就不论了)。书且不论,讲古典音乐,一部音乐史,名家名演,自己相听的大都已经听到了;讲电影,一部电影史,大师名作,自己想看的也大都看到了。所以这一生觉得很满足,没有什么缺憾。对这些东西,自己特别敏感,一本书里冒出一个错别字,甚至一个错误的标点,一张碟片的封面设计看上去不合心思,都会像一粒灰尘落在了眼中,刺眼得很。家中已经有了的`书或碟,再看到了,只要喜欢,还是会再买一本(张)。随着年龄的增长,空寂之心日重,觉得看也看够了,听也听够了,太阳底下再也冒不出什么新鲜事了。
说点感受。我感觉所有的艺术所表现的都不过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故事。说得再大一些,在世界所谓大事背后,也都不过是这样一个故事。中国全部文化的起始点《易经》,它的两个基本符号:“一”和“一一”,就是直接取诸自身,非常形象。中外雷同至此,我猜想,这个毛病大概出在上帝身上。他老人家做人的时候,不该取亚当的筋骨来做夏娃,而应该另取一些泥土来做(他反正有这个本事)。这样就不至于造成男女之间现在这种“骨中骨,肉中肉”的关系,“剪不断、理还乱”,恩怨情仇,今生来世,再也无法搞清楚。害得艺术家们,虽然形式不同、手法各异,但翻来复去,不过总是在重复这个古老的传说。话虽如此说,对这些东西还是喜欢。想不读了、不看了、不听了,但总还是保留了买的爱好。走在街上,除了书店、音像店,别的店总也不会逛。遇到喜欢的,买回来放进橱里,看看封皮也高兴。活到现在还能有买的雅兴,已经应当感恩了。
篇9:让诚实与信任更形象随笔散文
让诚实与信任更形象随笔散文
《诚实与信任》是第七册第六单元的课文,整个单元的主题很明确诚信。《诚实与信任》标题即中心词,告诉我们诚实与信任比金钱更重要;《珍珠鸟》在文末揭示中心:信赖,不就能创造美好的境界吗?《九色鹿》则在字里行间告诉我们轻诺必寡信,不能做背信弃义的小人。
《诚实与信任》记叙了一天深夜,我驱车回家途中,不小心撞碎了停靠在路边的小红车的反光镜,于是我留下字条,事隔三天,车主打来电话向我表示感谢的故事。那么站在教材的角度,什么是诚实呢?
诚实就是一旦出现问题了,先看到自己的过失。这辆车的车头超出停车线二三十厘米,但它毕竟是停着的,责任应该在我。这句话很鲜明地告诉读者,小红车的主人是有失误,有责任的,可真正出事了,应像我那样先检讨自己。这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一大考验,孩子往往习惯于推委责任,更何况现在小红车的主人确实有误呢。
诚实就是即使没有旁人监督,也要遵守自己的生活潜规则,做个正直的人。我环顾四周,看不见一个人于是我才写下字条的.。然而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想,四下无人时,面对自己犯下的错闯下的祸,你想到的是逃逸还是面对。有人监督,有制度约束,也许我们还能保证自己做个诚实的人,但无人在场,我们是否可以秉承一颗真诚的心呢?
诚实就是既要表示歉意,还要勇于承担责任。是我要向你表示歉意。请你把购货单据寄来,好让我把钱寄给你。面对过失,面对错误,不仅仅是口头与心里的歉意,更要用实际行动,弥补错误,纠正错误。请显示了我的诚心,把钱寄给你表明我敢作敢当。
诚实就是对人心怀感激,宽容他人。我打电话是向你表示感谢的。不用了小红车的主人没有借机敲诈,甚至没有提出理所应当的赔偿要求,反而对我的言行心存感激,宽容我,原谅我。原来诚实就是敞开心扉面对自己,面对他人,以感恩的心面对突发问题。
那么什么是信任呢?信任是相互的。我信任小红车的主人,留下了姓名、电话,丝毫不担心带来的负面后果,这就是信任。因为我信任小红车主人,小红车主人也信任我,相信我是个好人,是个有着比金钱更宝贵的品质的人。
因为我诚实,所以赢得了别人的信任。因为彼此信任,所以事情有了温暖的结局。
语言文字才是语文。带着孩子品读这些关键词句,巧妙的把空洞的诚实与信任化做具体的要求与准则,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责任。脱离语言文字的品悟,去谈诚信就成了思品课。
除了具体的文字,课文中的唯一一幅插图,也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这幅图填补了文章的空白看到字条,小红车主人的反应诚信所带来的温暖。看到车受损害了,理应是生气的,不悦的。然而,看!车主拿着字条,温柔一笑,这笑在路灯的映衬下显得更加迷人。这就是诚信的魅力,让人温暖,让人愉悦,让人幸福。这真的比金钱更重要。
站在孩子的立场,站在高处读《诚实与信任》,我也经受了心灵的洗礼诚实与信任比金钱更重要!
篇10:一路感受散文
一路感受散文
一路张望,一路前行!一路感受
走在车水马龙的街头,初冬的风带着微微的寒意,拂过面颊和发梢,温柔却苍凉!
人流如海,风尘仆仆,南来北往,行色匆勿!许多人来这里寻找自己的梦想,也许这里已经帮一些人实现了梦想!就那样一个人走着,却生出莫名的感慨,觉得自己不过是一个过客!呵呵,其实,这里距离我居住的小城坐高速车也不过一个多小时的路程!
可是,那宽阔的街道,街道两边林立的巍峨的建筑,尤其是穿越十子路口时,那种大都市的紧张节奏和古城时尚与大气的氛围,让你感到自己的渺小,让你有一种震撼!回首远远望去,那夹杂在现代建筑里青瓦与灰墙的建筑,透着一种历史悠悠的沧桑和厚重,透着一种无法言喻的文化气息!那真的是现代建筑所无法比拟的!这使得这座古城的曾经处处有迹可寻!
夜晚来临,奔波劳碌了一天的人们,知道有一盏亮着灯的屋子在等待他们的归来,那,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可是,对于每天都可以按时回家的我们来说,这样的幸福也许已经浑然不觉了!但是,对于一个为了梦想或为了生活常常漂泊在外的人,相信那种感触会非常的深!
经过地下通道时,见到了一个马路歌手,他靠墙而坐,怀里是一把吉他,一边弹,一边唱,那歌声让我一下就想到了许巍,沧桑里透着渴望,无奈中含着不甘于命运安排的豪放,作为一个外行,我不想述说他唱得有多么好,只知道那歌声只在那一瞬间,就让我的灵魂为之震颤,让我深深的陶醉,很想听他一直唱下去,可是,两边并没有人停下来,我非常慢的走过了一段后,还是忍不住回转身来,看了一眼放在他面前的一个旅行包,那上面有一些散乱的钱,我走回去,放了钱在那里!这不同于我以往施舍钱给路边那些叫花子的感觉,那只是同情和怜悯,这次,却完全是因为感动和敬佩!曾经年少的我,也有自己的梦想,可是,却缺乏了一份为梦想去漂泊和努力的勇气!看到他,我觉得欣慰和敬重!渐渐走远了,可是,那歌声还在耳边,我知道,他在用心唱歌,而不只是他的嗓子!
一路张望,一路前行!一路感受着!曾经在这个城市里上了几年学,那时却对这个城市毫无感觉!那时的我,还太年轻,不知道用心去体会很多东西!人生有些东西,少了岁月的积淀,也许真的少了一份把控的能力!
因为一张很多年的工商行的支票,我去了位于钟楼附近粉巷的工商行,进去,里面装修的富丽堂皇,绿萝旺盛碧绿的叶子象是在画里!在这里,我的事情并没有顺利办成!但是,我却有意外的收获!我遇到了一个女人,一个看起来已经不年轻的女人,一个长得并不漂亮的女人,但是,正是这个女人,却吸引了我,她身上有一种我说不出的味道,我甚至一直在想,这是不是就是平常说的知性呢!我到现在也无法形容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她短短的头发,瘦瘦的脸,穿着简单的商行的藏蓝色的`职业装,并无特别修饰,说不出特别的优点,比如漂亮的眼睛,或者性感的嘴唇,这些好象和她好象全不沾边,整体的气质,说是干练,也不完全是,说是职业,又有一种特女人的东西在她身上,但是,却一点不造作,举手投足很自然,很舒服、、、总之整个看她,有一种说不出的东西在吸引着我,我甚至猜想,她一定是个很幸福的女人,身边一定有一个疼爱她的好老公、、、她说话时的涵养真的最是让人舒服,很平和,很尊重,很信任、、、呵呵呵、、、不知道应该用什么词语才贴切!我第一次知道,有一种好,竟然用语言无法表述,真的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呀!真的高兴,一直坚信,女人可以没有漂亮的外表,但是,却要有美丽的心灵,现在知道,那是真的,一个女人,在岁月里用一颗美丽、善良的心灵和不断的积累的才识沉淀下来的气度,会散发着无法抵挡的魅力!为这样的女人喝彩,为我们的将来加油!
我们的身体需要一个家,我们的心灵更加的需要一个家园!有了书,女人的心才有了归宿和去处!
★ 散文教学论文
★ 散文的表现手法
★ 散文鉴赏技法
★ 散文写作技巧
【散文的形象与感受(精选10篇)】相关文章:
白杨礼赞说课稿2022-07-29
白杨礼赞说课稿人教版2023-07-31
散文的特点2023-01-30
高中散文写作基础知识2023-04-28
海燕教学设计2022-08-02
散文的鉴赏方法2023-07-07
叙事散文写作技巧2023-12-26
大班散文诗找家说课稿2022-08-21
《海燕》教学设计2023-04-30
落叶课文说课稿2023-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