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化街((精选5篇))由网友“额头很奇怪”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迪化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迪化街
迪化街是台北最完整也最具意义的老街,街上的建筑有闽南、洋楼、现代主义、巴洛克式的特色,初建于1850年代,19世纪末以来,一直是台北重要的南北货、茶叶、中药材及布匹的集散中心。
目录行政区域民俗特色历史沿革经济发展收缩展开行政区域早年始建
迪化街初建于1850年代,19世纪末以来,一直是台北重要的南北货、茶叶、中药材及布匹的集散中心。“迪化”一名,是1947年中华民国政府投射中国行政区域所制定的街道名。该街实际包含战前的南街,中街,中北街(北段、北街),普愿街以及杜厝街,而现今当地民众通常把民生西路以北的迪化街称北街,以南称南街。
年货大街
经过1980年代的废存争议之后,开始,保存原状的迪化街除了成为台北最古老街道外,也于每年农历春节前夕,扩展成规模盛大的台北年货大街。不仅此,该街也同样维持相同的批发商业功能。据统计,的迪化街附近共有100多家的纺织公司、300多家布行、200多家中药材铺,年产值则超过30亿美金。(金额统计来自人民网,《台湾迪化街百年剪影》) 人们口中的迪化街,就是指台北大桥以南方向的迪化街一段,昔日的迪化街是指大稻埕的中心地,也前海运来的货品都要经过大稻埕码头,再从迪化街运到其它地点,所以迪化街曾经是繁华的货品集散地,也是北部的商品交易中心,在政府的规划下,迪化街以变成年货大街,过年时总是涌入大量的人潮购买年货,光是在此试吃就快要吃到饱了。 其中含有茶瓷,丝绸,中药的贩卖店面,听起来相当有传统的风味。但其实迪化街除了红磁砖,红灯笼的摆设之外,还有一座巴洛克式的年货大楼,促进了中西并合的年代。 迪化街更是台湾南北货、中药、布帛的批发、零售集散中心。每年的农历年,迪化街更是热闹,采购年货的人把这里挤得水泄不通,充满了中国的年味。
集市文化
人们口中的迪化街,就是指台北大桥以南方向的迪化街一段,昔日的迪化街是指大稻埕的中心地,也前海运来的货品都要经过大稻埕码头,再从迪化街运到其他地点,所以迪化街曾经是繁华的货品集散地,也是北部的商品交易中心,在政府的规划下,迪化街以变成年货大街,过年时总是涌入大量的人潮购买年货,光是在此试吃就快要吃到饱了。其中含有茶瓷,丝绸,中药的贩卖店面,听起来相当有传统的风味。但其实迪化街除了红磁砖,红灯笼的摆设之外,还有一座巴洛克式的年货大楼,促进了中西并合的年代。迪化街上的霞海城隍庙,也是吸引许多人潮的另一个景点。浓浓的早年台湾文化,到现在还是看的到。香火鼎盛的庙街,亲切的店家老板,永远透露着台湾市集的传统和历史。
民俗特色迪化街大部分店屋,属于长条形连栋式店铺,门面通常不宽,屋小则幽长深邃,以便兼顾商业和居住的功能,是清代台湾商街的典型形式。在房屋外观的立面上,可以看到多种不同的风格,这也是迪化街迷人的一大特点。大致整理、区分,可以列出4种风格,以下分别举例解说。其中前3种常常互相融合、变化,更增添了立面的丰富多变;而最后1种因近年来多被改建,已难见到。
现代主义式:
外观简洁明朗,注重线条表现和比例均衡。整体感觉富理性美,材料以面砖、洗石子为主。 现代主义(或称前现代主义)是在工业革命后兴起,基于对理性、秩序的追求,建筑物外表装饰简化,不再采用巴洛式华丽的山墙,而强调水平的线条。 在19代末期,这股建筑的风潮,也由日本传入台湾,在迪化街上各段都有分布,是4种立面风格中数量最多的。此处以71号干元行来解说。干元行本为巴洛克式立面,后来改建成今貌,可见现代主义的流行较晚。
南洋楼式样:
以两层楼房为主,屋顶上平直的“女儿墙”、细密的檐间线脚、硇蔚拇岸矗和花瓶状漏空排列的栏杆, 迪化街是建筑上最明显的特点。主要使用红砖来建,整体感觉十分明亮温暖。 这种样式,是仿自南洋等地的“殖民地式”洋楼。1860年,淡水开港后,洋楼建筑随着洋商传到大稻埕。这些洋楼的各种特色,如砣回廊、红砖楼房及花瓶栏杆等,很快被转化在店屋的外观立面上,同时加上不少中式的匾额框、花鸟装饰等。 目前在迪化街上数量较少,大部分集中在北段。
仿巴洛克式:
是迪化街立面的代表性风格,最能突显迪化街曾经富甲一方的气势。以洗石子和红砖为材料,高耸突出的山墙、繁密细致的花草纹饰,和华美的柱头装饰,构成令人惊叹的华丽效果。 所谓“巴洛克式”,是指欧洲17世纪中叶盛行的建筑风格,以具有如雕塑般立体的外观和繁复的花草纹饰著称。日本明治维新以后,极力吸收欧洲文明,因此在日治期间,引入不少欧洲建筑风格,再经由民间匠师的仿效,造成这股流行的风潮。 迪化街上最壮观的巴洛克式立面,多在中街和南街。
闽南店铺式:
以单层楼为主,瓦片覆盖的斜屋顶、木板组成的门窗、屋檐下的亭仔脚……等,是外观上主要的特色。 当时的闽南式建筑,大多是以土壁和红砖为主要的建材,比较少见附加的浮塑、装饰,风格极为古朴。 这种店屋的形式,是由大陆福建漳泉地区的移民从原乡带来,是华南地区市镇的店铺原型。这种斜屋顶、附带亭仔脚的店屋,在炎热多雨的气候中,得以方便雨水流动,并遮蔽强烈的阳光。此外,连栋式的商店街,不但节省建材,也充分符合商业集市的要求。近年来,由于房舍逐渐老旧,加上交易买卖、货品陈列等方式的改变,此建建筑形式已陆续被改建,愈来愈难得看到了。
历史沿革台北的迪化街是一条充满市井气息的街道,传统商品琳琅满目,建筑群落古色古香,就像一幅古色斑斓的画卷。然而,深究下去,这条古老街道的背后,却蕴涵了丰富的历史、精彩的传奇和惊人的财富。
悠久年份
迪化街比台北城的历史还要悠久1853年,贸易繁盛的艋{(今台北市西部)发生了严重的移民械斗,失败的福建同安人仓皇逃抵艋{以北的大稻埕,沿着淡水河重新聚落,在如今迪化街所处的位置开辟了首批商号。 随着台湾通商贸易的发展,外国商人纷纷在大稻埕的街道上设立洋行,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以迪化街为中心的大稻埕迅速崛起,一跃成为台湾最繁华的商业中心。相反,艋{则日渐凋零衰败。昔日被驱离到迪化街的失败者开始谱写由弱而强、最终富冠台湾的传奇。
执台牛耳
150年过去,随着台北迅速发展,城市重心逐渐东移,大稻埕也渐渐失去了往日的风采,然而迪化街却依然保持着浓浓的中国风韵,闪烁着财富的光芒。 今天的迪化街与百年前的布局几乎没有改变,从南京西路到霞海城隍庙,是纺织布匹商贾聚集的区域;城隍庙到民生西路是南街,药材行云集;民生西路到归绥街称为中街,主要批发零售南北货;归绥街到台北大桥称为北街,多是五谷杂粮店。南、中、北街的许多店铺仍保留着清代闽南式样建筑,店铺屋檐向前伸出、用廊柱支撑形成长廊,利于摆放货物,当地人称为亭仔脚;纺织布匹商贾聚集的地方则以洋楼、现代主义及仿巴洛克式建筑为主。 徜徉在迪化街上,处处可见百年老店。古老的招牌,微风中晃动的旗幌,班驳的门板柜台……引领人们穿过时空的隧道,寻找迪化街历史发展的点滴痕迹。 约800米的迪化街虽不算长,但至今仍是台湾最大的布匹、药材、南北货的批发地。有人统计过,迪化街共有100多家的纺织公司、300多家布行、200多家中药材铺,一年下来的产值超过上千亿元新台币。 没在迪化街打过滚,就没有资格谈生意。这句话在台湾商界流传已久,台湾许多赫赫有名的企业家都是由迪化街起家,迪化街是他们的发迹地。
地下金融
迪化街的闻名还在于它是一条特殊的地下金融街。据台湾媒体报道说,近20多年来,迪化街的一些老板将钱投入股市,借贷给股市炒家收取利息,成为金主。这些金主虽然不露面,却有在股市呼风唤雨的能量。 令人称奇的是,迪化街的老板、金主虽然富可敌国,但颇有些大隐隐于市的味道。一位药材铺的伙计自豪地说,我们这里聚集了许多身价数以十亿计的老板,他们往往就象隔壁的老伯,衣着简单,甚至寒酸。 在台湾人眼中,无论是迪化街还是居住在这里的人都代表了传统、朴拙、低调、不饰张扬的特质。
经济发展台岛财富“第一街”
台北迪化街,这条长仅800米却创造了数千亿财富的狭长街道,是台湾富商的发源地。不论是纺织业龙头的“台南纺织”、食品业的“光泉”,还是在大陆打下江山的“旺旺仙贝”、“联华食品”,乃至于后续许多知名企业,都是从这里闯出名号的。这些老店的发家之道,丝毫不逊横行无阻于纽约华尔街的犹太人。 1887年,当时清朝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开始规划兴建铁路,4年后的第一条从台北大稻埕到基隆的铁轨完成,而大稻埕区的迪化街也因此开始逐渐成为茶叶、布匹、中药等大宗货物最重要的转运站。 上世纪60年代是台湾纺织业的黄金时期。那时,只要是稍具能力和眼光的生意人,都会想尽办法在迪化街上开个店面;只要是想学做生意的年轻人,也一定会到迪化街来找头路。现在赫赫有名的台南帮侯雨利、吴修齐家族,“统一”的高清愿、“新光”的吴火狮、“东帝士”的陈由豪、“和信”辜家、“义美”高腾蛟、“台凤”黄家等纺织、食品业巨头的前半辈子,几乎都是在迪化街上拼事业。这条只有800米长的老街,可以说是培育台湾大商人的摇篮。
800米藏金数千亿
以大稻埕涵盖的几个街廓来说,小小的一块区域,就有包括“联发纺织”、“联华食品”等在内的约20家上市公司和“中和纺织”等近100家未上市的公司,另有300多家布行、200多家中药材店。这几百个店家,绝大多数都是继承祖业,或在此开店超过以上。虽然历经繁华与衰退,但可以想象,迪化街的确创造出不少亿万富翁,他们的身价高得几乎无法估量,光是上市公司的部分,可以计算出来的总资产就超过1000亿元。台北市布商公会理事长吕水戥估计,,迪化街300家布商掌握着台湾50%以上的`内需市场,每年营业额至少五、六百亿元。不过一位布行老板讲得明白:“迪化街老板对外讲话都很保留,这个数目恐怕都得乘上好几倍才是他们真正的营业额。”
不起眼老店掌握
如果走在迪化街上遇到穿得愈破烂的人,家里可能就愈有钱。反倒是每天穿西装的人“可能是故意装门面而已”。“联发纺织”的副总王丰岳就表示,有时擦身而过,仅有数面之缘的老阿伯会突然上前来打招呼:“要好好做,我可买了你们的股票。”在迪化街做业务,稍不留心,可能就会得罪了这些一出手就是几千张股票的大股东。 60年代是台湾纺织业的黄金时间,当时不少布行转型进入纺织上下游的生产制造,造就了不少上市公司的大老板。很多人在纺织业没落之前激流勇退,有人投资房地产在80年代赚了更多的钱,也有人进入股市成为资金充裕的大金主。至今当地仍以“迪化街仕绅”称呼这一群“拥有特殊身价”的金主。平时外人不容易分辨出他们,但在婚丧喜庆的场合中,一定会有4、5桌是专为“迪化街仕绅”而开的席次。当地人都心知肚明,这些就是外界最感兴趣的神秘大金主。
富商保守低调
保守低调是迪化街商人致富的基本条件,不过事业上的开创性格、精打细算与业者间的信息互通,才是迪化街商人真正的本事。迪化街百年前就成为台湾最重要的贸易重镇,出身于此的商人无不具备敏锐的嫌钱嗅觉。 低调性格的另一方面,就是迪化街几乎不曾出过浮上台面的政治人物。这里有不少动辄上亿元身价的富豪,但却没有出过红顶商人。不过,这并非表示当地人对政治冷感,当年“二・二八事件”的爆发地就在离此不远的延平北路上。
不富也轻松
目前在迪化街最重要的三种产业:纺织与布行、中药、南北货。因为店号密集,各产业的商家都保持着既竞争又使用的微妙关系。在激烈的竞争关系中,没有真本事很难生存下来。毛料布商“新稳兴呢绒”的老板柯万德就说,迪化街流传着几则俚语:“只要在迪化街卖过布,没有什么行业不能做”;而女子只要“嫁给卖布的,不富也轻松”。就是形容迪化街布商的精明干练。 以纺织业来说,从迪化街布商出身的“联发纺”、“集盛”、“力丽”、“宜进”、“宏益”等5家聚脂纤维厂,加上“南亚”、“远东”、“华隆”,在世界长纤市场占有不少份量,5年前,甚至有媒体以“五胡乱华”来戏称“联发纺”等5家公司的影响力。而以集盛纺织苏阿琳家族为首的20家纺织厂,每个月开的家族会,几乎也可以决定台湾短纤市场价格。而迪化街的纺织业者也是台湾最早到东南亚、中南美洲、甚至非洲等地投资的厂商之一。前转进大陆投资的厂商也不计其数。
冒险精神是传统
一般来说,贸易商骨子里更富有冒险精神。迪化街的布料中盘商,为了再创事业春天,几年前就开始到欧洲各地织品展售会推销台湾的布料。现在,台湾本地的纺织业虽然萎缩,但是台湾下单,大陆出货的运作模式,让台湾布商在国际市场上还是有不少的影响力。 从迪化街发迹的食品业也是卧虎藏龙。稳健的经营方式让成立近40年的“光泉”从来没有亏损过。在大陆每年营业额80亿元(台币,以下同)。获利20亿元的“旺旺仙贝”董事长蔡衍明家族也是从大稻埕出身,后来才到宜兰投厂发迹。蔡衍明眼光独到,只专心做与米相关的加工食品,约在10年前就抢先进入大陆投资,并转进到新加坡挂牌上市,顺利成为大陆食品市场龙头。
人情信用打造生意圈
迪化街的人从不讳言,“迪化街是个很难打进来的圈子,但是一旦打进来,就是一辈子的事业。”在大稻埕当地,开行最悠久的第一银行是本地商人往来最密切的行库。曾经有个银行经理,从大稻埕分行远调至新竹分行,这里的老客户也整批跟到新竹开户。直到现在,这位经理已经退休,新竹的一银却还是迪化街商人往来最大宗的银行。 铼德集团董事长张昭焚,其父张汉津曾是台湾卡其布大王,先后代理过“台南纺织”的“太子龙”与“台塑”的“台丽龙”两种卡其布品牌。张昭焚表示,小时候听邻居调度资金,经常只要一通电话,随时调个几千万、几亿元都没有问题。迪化街商人做生意的一大特色是,平时就不断串门子、喝茶、所以市场有什么消息,谁的身家有多少,信用如何彼此都一清二楚,大家做起生意来就特别干脆。“联发纺”副总王丰岳就笑说:“迪化街的信用稽核,比银行做得还彻底。”
经济不景气殃及迪化街
“不过这5年来,迪化街没落得实在太快了。”新稳兴的老板柯万德这样感叹。布商公会理事长吕水戥也表示,光是永乐市场一个摊位的权利金,就从极盛时期的1000万元掉至现在的一二百万元。纺织业出走大陆与结束营业的占5成以上。许多在此致富的商人也纷纷移往台北市东区置产,连附近依赖大稻埕商人为生的“五月花”、“黑美人”等老酒家的生意也大不如昔。吕水戥笑说,现在如果听说谁还上酒家,就没有人要跟他做生意。因为显然这个人没有心思经营事业了。 不过,稍微心细者就会发现,在迪化街有些不起眼的店面前,经常停放着奔、美洲虎等高级轿车。有时运气好的话,还可以在某个转角看见敞篷的劳斯莱斯停在路旁。这些蛛丝马迹象征着这个曾经是台北最富裕的地区,至今还拥有相当骄人的雄厚实力。
篇2:台湾迪化街导游词
各位团友:
大家好!欢迎各位来台湾观光旅游,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参观台湾迪化街,并很荣幸能和大家共度一段美好时光,祝大家游得开心,玩得尽兴!
台湾迪化街是台北市现存最完整也是最具历史意义的老街,走进老街看看,闽南、洋楼、现代主义及仿巴洛克式建筑特色一一呈现,时代的轨迹在此留下痕迹。
迪化街是南北货集中点,这里各式干货一应俱全。商品种类繁多、量大而便宜,是迪化街的一大特色,也是最吸引人的地方。过年的时候,政府会在这里举办年货大街活动,来往行人忙着试吃、选购过年食品。
另外迪化街也是台湾地区布帛、中药、南北货最大的批发市场。如果您想要更深入地了解迪化街的历史,挑个天气晴朗的下午来此走一走,您可以领略到一世纪前的古老台北。
好,台湾迪化街到这里就参观完了,非常感谢大家的支持与合作,希望这次台湾之行能给各位留下美好的回忆,不到之处敬请各位提出宝贵意见。同时欢迎各位再次光临,再见!
篇3:简易台湾迪化街导游词
欢迎大家来到这里,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迪化街是台北市现存最完整也是最具历史意义的老街,走进老街看看,闽南、洋楼、现代主义及仿巴洛克式建筑特色一一呈现,时代的轨迹在此留下痕迹。
迪化街是南北货集中点,这里各式干货一应俱全。商品种类繁多、量大而便宜,是迪化街的一大特色,也是最吸引人的地方。过年的时候,政府会在这里举办年货大街活动,来往行人忙着试吃、选购过年食品。另外迪化街也是台湾地区布帛、中药、南北货最大的批发市场。如果您想要更深入地了解迪化街的历史,挑个天气晴朗的下午来此走一走,您可以领略到一世纪前的古老台北。
篇4:简易台湾迪化街导游词
迪化街大部分店屋,属于长条形连栋式店铺,门面通常不宽,屋小则幽长深邃,以便兼顾商业和居住的功能,是清代台湾商街的典型形式。在房屋外观的立面上,可以看到多种不同的风格,这也是迪化街迷人的一大特点。大致整理、区分,可以列出4种风格,以下分别举例解说。其中前3种常常互相融合、变化,更增添了立面的丰富多变;而最后1种因近年来多被改建,已难见到。
现代主义式
外观简洁明朗,注重线条表现和比例均衡。整体感觉富理性美,材料以面砖、洗石子为主。
现代主义(或称前现代主义)是在工业革命后兴起,基于对理性、秩序的追求,建筑物外表装饰简化,不再采用巴洛式华丽的山墙,而强调水平的线条。
在1920__年代末期,这股建筑的风潮,也由日本传入台湾,在迪化街上各段都有分布,是4种立面风格中数量最多的。此处以71号干元行来解说。干元行本为巴洛克式立面,后来改建成今貌,可见现代主义的流行较晚。
南洋楼式样
以两层楼房为主,屋顶上平直的“女儿墙”、细密的檐间线脚、栱形的窗洞,和花瓶状漏空排列的栏杆,
迪化街是建筑上最明显的特点。主要使用红砖来建,整体感觉十分明亮温暖。
篇5:简易台湾迪化街导游词
这种样式,是仿自南洋等地的“殖民地式”洋楼。1860年,淡水开港后,洋楼建筑随着洋商传到大稻埕。这些洋楼的各种特色,如栱圈回廊、红砖楼房及花瓶栏杆等,很快被转化在店屋的外观立面上,同时加上不少中式的匾额框、花鸟装饰等。
目前在迪化街上数量较少,大部分集中在北段。
仿巴洛克式
是迪化街立面的代表性风格,最能突显迪化街曾经富甲一方的气势。以洗石子和红砖为材料,高耸突出的山墙、繁密细致的花草纹饰,和华美的柱头装饰,构成令人惊叹的华丽效果。
所谓“巴洛克式”,是指欧洲17世纪中叶盛行的建筑风格,以具有如雕塑般立体的外观和繁复的花草纹饰著称。日本明治维新以后,极力吸收欧洲文明,因此在日治期间,引入不少欧洲建筑风格,再经由民间匠师的仿效,造成这股流行的风潮。
迪化街上最壮观的巴洛克式立面,多在中街和南街。
闽南店铺式
以单层楼为主,瓦片覆盖的斜屋顶、木板组成的门窗、屋檐下的亭仔脚……等,是外观上主要的特色。
当时的闽南式建筑,大多是以土埆壁和红砖为主要的建材,比较少见附加的浮塑、装饰,风格极为古朴。
这种店屋的形式,是由大陆福建漳泉地区的移民从原乡带来,是华南地区市镇的店铺原型。这种斜屋顶、附带亭仔脚的店屋,在炎热多雨的气候中,得以方便雨水流动,并遮蔽强烈的阳光。此外,连栋式的商店街,不但节省建材,也充分符合商业集市的要求。
近年来,由于房舍逐渐老旧,加上交易买卖、货品陈列等方式的改变,此建建筑形式已陆续被改建,愈来愈难得看到了。
★ 物以类聚造句
★ 《周末》三毛
★ 喜气洋洋的造句
★ 半个孤儿散文
【迪化街(精选5篇)】相关文章:
青海民歌《半个月亮爬上来》歌词2022-05-31
明湖居听书的说课稿2022-08-16
水磨街记叙文2022-05-08
《明湖居听书》语文教案2022-07-26
普罗旺斯的半个月亮作文2023-02-19
品古色古香的小镇2022-05-04
我的假期旅游日记2022-12-18
小学生寒假日记作文优秀2023-12-29
寒假逛街记作文800字2022-06-17
有哪些优秀的小学生寒假日记作文2023-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