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湖居听书的说课稿(精选15篇)由网友“辣椒”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明湖居听书的说课稿,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明湖居听书说课稿
明湖居听书说课稿推荐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引导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我选择了《明湖居听书》,希望能够贴近二期课改的要求。
一、学情分析
我所教授的五班是特色班的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愿意接受新事物,但喜看表象,难识本质;他们对记叙文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理性认识不足,逻辑思辨能力不强。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明湖居听书》虽然选自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老残游记》,但我认为更主要的是从美文的角度节选的。本文想象丰富,语言绚烂;大量使用比喻,成功运用映衬,把王小玉说书的魅力传递得淋漓尽致,是帮助学生拓展思维、提高鉴赏能力的良好素材。
2、学习目标
基于对学情和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将本文的学习目标定位为:
1)知识目标
根据“一课一得”的教学理念,揣摩文中特殊比喻句的作用就是本课的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反复诵读,自然感悟语言的魅力,体现课堂的“语文味儿”.
3)情感目标
感受传统说唱艺术的魅力,激发对文学音乐艺术的热情。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揣摩文中特殊比喻句的作用。
教学难点:对无形音乐的传神描写。
三、说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中,依照“归真、求美、移情”的心理过程,借鉴情景探究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我采用诵读法、讨论法、欣赏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让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贯穿教学始终,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最好的动力。这就要求教师“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利用多媒体,我播放了一段音乐 .“能说说听到音乐的感受吗?”学生可能往往只能用“优美”、“舒服”等话语来描述,于是我就做如下引导:
音乐,是人类心灵的诗章。真正的音乐能打动所有真诚而丰富的`心灵。70年代中期,欧洲某乐团为中非一部落的土著居民演奏舒伯特小夜曲。令人惊奇的是,这些几乎没有接触过现代文明的原始部落的居民,居然被感动得如醉如痴!一千一百多年前,当仕途失意的白居易夜闻琵琶语时“江州司马青衫湿”,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慨叹历经千年而不褪色!我们也被音乐打动着,感染着,激扬着。但,声音无形无色,转瞬即逝,如何才能把这过耳的美丽留住呢
通过刚才的尝试,我们发现这并不容易。那就让我们来看晚清的刘鹗,他是怎样用文字为我们留下一段绝唱的。
2、整体感知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基本理清了文章的结构,明确了第5段正面描写了王小玉说书,对王小玉说书的魅力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
3、品读重点语段,赏析语言与音乐的美
(1)请学生散读第5段,思考:说书可以分为几个环节?
要求学生用文中的原话,锻炼他们筛选信息的能力。
初不甚大——起始
越唱越高——发展
陡然一落——跌宕
忽又扬起——高潮
人弦俱寂——结束
(2)你最喜欢哪句话?为什么?
学生圈划文中的语句,并在旁边加注欣赏的理由,然后读给同桌听。
全班交流,要求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
小结:作者创造性地向读者展示了一种描写声音的好方法,即以画面来表现声音。这些描写音乐的句子大多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善用比喻,往往能化枯涩为灵动,化平淡为丰富。
(3)“三分诗,七分读。”诵读既是对文章内容的熟悉,也是审美的一种有效的形式。在散读、品读后,我要求大家齐读第5段,学生的情绪已经被调动起来了,他们在这次的诵读中投入了自己的情感,形成了人文的互动。
4、同形训练,拓展思维
叶圣陶先生认为训练“就是要使学生学的东西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这个“变”不是知识的简单记忆,而是知识的再建构。依据学生习得心理,我再次播放了音乐,让学生闭目倾听,并故意在音乐结束后留下半分钟的时间空白让学生品味,而后要求学生仿照课文的手法,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下自己对音乐的印象。
5、小结
王小玉说书是美的,更美的是刘鹗的生花妙笔,它通过联想和想象,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赋声以形,赋声以色,留其风韵至今日今时,感染了我们在座的每个人。通过刚才的实践,我们发现,其实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一只笔,那么,你能用这只笔去继续书写生活么?
6、布置作业
(1)短短的40分钟帮助学生感知到了文学的魅力,但印象初浅,美文的陶冶功能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于是我要求学生在课后反复诵读并至能背诵第5段,进一步感知文章的美。
(2)表达:有人说,因为能够倾听,所以感到幸福。你听,琅琅的读书声,操场的喧哗,师生的交谈,迅急的风雨,悦耳的鸟鸣……仔细倾听和体会周围的这种声响,借鉴课文的描写手法,记录和描绘你的感受与想象。
篇2:明湖居听书
明湖居听书
【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具体生动的感受和用形象来比喻无形事物,从而使读者能真切地领略无形事物的美的手法;2.学习用场面烘托、人物映衬、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 场面烘托和人物映衬【教学难点】用感受和形象来比喻无形的声音【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
刘鹗(1857─1909),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清末丹徒(江苏镇江)人。他出身于一个封建官僚的家庭,懂得算学、医药、治河等实际学问,无意于以科举博取功名。他行医于上海,后又弃医经商,直到资本丧尽才止。1888年黄河决口,他因治河有功,官至候补知府。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他曾从俄军处用低价购买太仓粮,赈济居民,后清廷以私售仓粟罪逮捕他,流放新疆,次年病死于迪化(乌鲁木齐)。
二、关于《老残游记》
《老残游记》是刘鹗晚年写的一部小说,是晚清中谴责小说有影响的作品之一。《老残游记》借老残在游历中所见所闻,对当时吏治的黑暗痛加抨击,揭露了所谓“不要钱”的“清官”,其实是一些不惜杀民邀功,“急于做大官”的刽子手,在客观上有助于人们认识整个封建官僚集团的阶级本质,有其进步的一面。但是,作者的基本立场是落后的,甚至是反动的。他维护封建统治,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缺乏认识,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义和团的反侵略斗争,在书中明显的表现,由此可见,《老残游记》是一部瑕瑜互见的书。
《老残游记》语言清新简练,对一些人物及自然景物的描写比较生动、形象,没有一般的陈词滥调,跟晚清的同类小说比较,艺术上的成就是比较卓越的,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也称赞这部作品“叙景状物,时有可观”。
三、关于本文
《明湖居听书》节选自《老残游记》第二回:“历山山下古帝遗踪,明湖湖边美人绝唱”。作者清末刘鹗,笔名洪都百炼生。《老残游记》借一个不愿做官,奔走江湖行医的名士老残,在游历途中的所见所闻,揭露了当时的官吏昏庸残暴的行径,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也表现了作者反对革命运动,主张维新图强、科学救国的政治态度。这部小说刻画人物、描写自然景物比较生动形象,在语言运用和再现手法上颇具特色。重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论这部作品:“叙景状物,时有可观”《明湖居听书》便是“可观”的一节。
“明湖居听书”故事是这样的:老残来到济南府,在高升店住下。第二天上街游玩,见那墙上贴了一张黄纸,居中写“说鼓书”三个大字,旁边一行小字是“二十四日明湖居”,不知是什么事情。路上听得两个挑担子的说道:“明日白妞说书,我们可以不必做生意,来听书罢。”又听得铺子里柜台上有人说道:“前次白妞说书是你告假的,明儿的书,应该我告假了。”一路行来,街谈巷议,大半都是这话,心中诧异道:“白妞是何许人?说的又是何等样书?为甚一纸招贴,便举国若狂如此?”回到店里向茶房打的此事,茶房介绍刘:这说鼓书,用一面鼓,两片梨花简,名叫“梨花大鼓”,演说些前人的故事,本也没什么稀奇,自从王家出了个白妞、黑妞两姐妹就不同了。这白妞名叫王小玉,是天生的的出奇人物,十二三岁就学会了说书的本事。他有一副好嗓子,又吸收京剧、昆腔、小调种种腔调,运用到大鼓书的调儿里,经过二三年的工夫,创造出梨花大鼓的新调,“竟至无论南北高下的'人,听了她唱书,无不神魂颠倒”。明儿下午一点钟开唱,若上午十点钟去,便没了座位,要听还是早去。老残听了茶房的话,也不甚相信,次日九点多钟便便去明湖居听书。可以说,在节选的这部分文字之前,作者已在为白妞说书作了铺垫,那属“耳闻”;进入课文之后,则属“目睹”了。
四、本文结构图
时间: 次日九点钟以后
地点: 明湖居
人物: 老残、众多听众、艺人、歌女(黑妞、白妞)
事件: 听书(唱书)
┌台上:空洞无人,设备简陋
┌十点钟┤
听书前 ┤ └台下:拥挤热闹
(侧写烘托│ ┌台上:仍空洞无人
先声夺人)└十一点钟┤
│ └台下:更拥挤热闹
│
│ ┌台上:男人(丑陋、弹曲、动心)
│ ┌十二点半钟┤
│ │ └台下:叫好不绝
│ │ ┌台上:黑妞姑娘(十六七岁)─清脆婉转,百变不穷
听书时 ┤弹罢数分钟┤
(侧写正写│ └台下:老残感觉:以为观止。两人对话:白妞更好
映衬对比)│ ┌台上:白妞姑娘(十八九岁)─清秀动人、唱书妙绝
│ └正热闹时┤ 无比奇妙 精彩绝妙
└台下:鸦雀无声─暗暗叫绝─轰然雷动
听书后: 闹声稍定 台下: 少年盛赞白妞,众人交口称是
第二课时
这篇课文主要写白妞高超的歌唱艺术。为了突出这一中心,在写演出之前,先写场内热闹场面,先写琴师和黑妞,先写场中的议论,这些都是为突出白妞说书的高超技艺作烘托和铺垫的。然后,作者集中笔力,正面写白妞说书的高超技艺,最后,写听众的反应,高度评价白妞说书的效果。分别分析如下:
1.明湖居是一个戏园子。
听书人多: 当官的“抚院”“学院”;做生意的;读书人。
下午一点钟才开始,可十点钟园子已坐满。
台上、台下对比: 空洞无人“一张半桌,两张椅子,三样乐器”
热闹“高谈阔论”“嘁嘁喳喳”
侧写场内热闹场面,有力烘托白妞说书的魅力,渲染了气氛,与白妞出场寂然无声形成鲜明对照。
2.写琴师和黑妞,也是为白妞说书作烘托和铺垫。
写琴师用“先抑后扬”的手法,貌甚丑陋,开始弹琴琴声也不动人,最后轮指弹奏,动人心弦,突出轮指弹奏的高超技艺,为后文替白妞出色地伴奏埋下伏笔。
写黑妞容貌、服装,细致说明她朴实、纯洁,为后文白妞的容貌、服装描写节省笔墨,以便集中笔力写演唱,然后突出吐字清晰,行腔婉转的特点,“百变不穷”“以为观止”。但她的技艺远不如白妞,因她的调门儿都是白妞教的。就这样层层铺垫,烘云托月,很好发挥琴师、黑妞的陪衬作用。
3.借观众之口议论,将黑妞白妞说书互相比较。
黑妞: 好! 是白妞教的,别人可说得出,别┐
人能学一两句 ├对比、烘托、先声夺人
白妞: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无法学到手 ┘
4、白妞说书
一生朗读,其他学生考虑:(1)哪些句子写的特别好??(可分组找,看哪个组找的准,找的多。)它抓住白妞说书的什么特点?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白妞在说书过程中声音有哪些变化?
讨论后.总结:
好的句子有:
“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帖,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写出听小玉初唱时感受到的妙境,处处伏帖,处处畅快
“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尖细高亢、刚劲有力
“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婉转回旋
“如一条飞蛇……”――婉转悠扬、急促多变
“像放那东洋烟火……”――多姿多彩,变化无穷
“如花坞春晓,百鸟乱鸣”――婉转清脆、多姿多彩
采用了通感(比喻)的修辞方法。(师生共同回忆通感修辞的运用,并举例。如“红杏枝头春意闹”、“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篇3:《明湖居听书》
刘鹗(è)(1857年10月18日―198月23日)清末小说家。谱名震远,原名孟鹏,字云抟、公约。后更名鹗,字铁云,又字公约,号老残。署名“鸿都百炼生”。汉族,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人,寄籍山阳(今淮安楚州)。刘鹗自青年时期拜从太谷学派李光(龙川)之后,终生主张以“教养”为大纲,发展经济生产,富而后教,养民为本的太谷学说。他一生从事实业,投资教育,为的就是能够实现太谷学派“教养天下”的目的。而他之所以能屡败屡战、坚韧不拔,太谷学派的思想可以说是他的精神支柱。
《明湖居听书》节选自《老残游记》第二回,原题为“历山山下古帝遗踪,明湖湖边美人绝调”。
作者清末刘鹗,(1857~1909)笔名洪都百炼生。《老残游记》借一个不愿做官、奔走江湖行医的名士老残,在游历途中的所见所闻,揭露了当时官吏昏庸残暴的行径,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也表现出作者反对革命运动,主张维新图强、科学救国的政治态度。这部小说刻画人物、描写自然景物比较生动形象,在语言运用和表现手法上颇具特色。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论这部作品:“叙景状物,时有可观。”《明湖居听书》便是“可观”的一节。记叙文中纵使记述静物,有时也要加入动态的叙述,以增加情趣。《明湖居听书》是很典型的例子。
“明湖居听书”故事缘由是这样的:老残来到济南府(今山东济南),在高升店住下。第二天上街游玩,见那墙上贴了一张黄纸,居中写着“说古书”三个大字,旁边一行小字是“二十四日明湖居”,不知是什么事情。路上听得两个挑担子的说道:“明日白妞说书,我们可以不必做生意了,来听书吧。”又听得铺子里板台上有人说到:“前次白妞说书是你去的,明儿书应该我去了。”一路行来,街谈巷议,大半都是这话,心中很诧异。回到店里向茶房打听这件事,茶房介绍说:这说鼓书,用一面鼓,两片梨花简,名叫“梨花打鼓”,演说一些前人的故事,本也没什么稀奇,自从王家出了白妞、黑妞两姐妹就不同了。这白妞名叫王小玉,是天生的出奇人物,十二三岁就学会了说书的本事。她有一副好嗓子,又吸收了京腔、昆腔小调种种腔调,运用到大鼓书的调儿里,经过二三年工夫,创造出了梨花打鼓的新调,“竟至无论南北高下的人,听了她的说书,无不神魂颠倒”。明儿上午一点钟开唱,如上午十点钟去,便没有了座位,要听还要早去。老残听了茶房的话,也不甚相信,次日九点钟便去明湖居听书。可以说,在节选的这部分文字之前,作者已为白妞说书作了渲染铺垫,那属“耳闻”;进入课文之后,则属“目睹”了。
《老残游记》(刘鹗)、《官场现形记》(李伯元)、《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吴趼人)、《孽海花》(曾朴)并称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篇4:《明湖居听书》
全文共9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描写说书前书场的盛况。书场盛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观众多,到得早。“说书”十二点半钟以后才开始,可是“不过十点钟”,戏台前的“一百多张桌子”,“已经坐的满满的了”,以至“老残看了半天,无处落脚,只好袖子里送了看坐儿的二百个钱,才弄了一张短板凳,在人缝里坐下”;有的人甚至饿着肚子早早地赶来占个座位,使得戏园子里竟然有一二十个卖烧饼油条的。二是观众身份多样,代表性广。有“做生意”的,有“读书人”,还有许多官员以及他们的家人。三是气氛热烈。有人在进场,有人在找座,有人在打招呼,有人在说闲话,有人在叫卖叫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指向,即听白妞说书。
第二部分(3―5段),描写琴师、黑妞的精彩表演和人们的反应。首先是琴师演奏三弦子,初不觉怎样,“只是到了后来,全用轮指,那抑扬顿挫,入耳动心,挑若有几十根弦,几百个指头,在那里弹似的”,很有特色。再是黑妞说书,从衣着打扮写到动作表情,进而描写黑妞的演唱清脆宛转,高低徐急,富于变化,既有“字字清脆,声声宛转”“或缓或急,忽高忽低”的直接描述,又有“新莺出谷,乳燕归巢”的.生动比喻。然后是观众的议论,知情懂行的观众将黑妞和白妞进行比较,“他的好处人说得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他的好处人学得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突出了白妞说书技艺的高超,为白妞的出场作了铺垫。
第三部分(6―8段),着力描绘白妞高超的说书技艺。这是课文的描写重点。第6段描写了白妞的衣着相貌、动作表情,特别用特定镜头描绘了白妞“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是那样清澈纯净,明亮润泽,美丽传神。第7段写白妞说书歌声的高亢,第8段写歌声的低回和变化。这两段描写白妞说书的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声音初不甚大――声音越来越高,回环转折,雄浑高亢,字转悠扬――声音陡然一落,回旋激荡――声音悠远、细弱――声音扬起、诸声并发――突然收结。作者在描写白妞说书的节奏时,运用了很多贴切生动的比喻,使读者能借助实体形象来感受到声音的美,让人们体会到白妞技艺的高超。
第四部分(9段),以观众的议论来点明白妞说书的艺术魅力。
篇5:明湖居听书
明湖居听书
【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具体生动的感受和用形象来比喻无形事物,从而使读者能真切地领略无形事物的美的手法;
2.学习用场面烘托、人物映衬、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场面烘托和人物映衬
【教学难点 】
用感受和形象来比喻无形的声音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
刘鹗(1857─1909),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清末丹徒(江苏镇江)人。他出身于一个封建官僚的家庭,懂得算学、医药、治河等实际学问,无意于以科举博取功名。他行医于上海,后又弃医经商,直到资本丧尽才止。1888年黄河决口,他因治河有功,官至候补知府。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他曾从俄军处用低价购买太仓粮,赈济居民,后清廷以私售仓粟罪逮捕他,流放新疆,次年病死于迪化(乌鲁木齐)。
二、关于《老残游记》
《老残游记》是刘鹗晚年写的一部小说,是晚清中谴责小说有影响的作品之一。《老残游记》借老残在游历中所见所闻,对当时吏治的黑暗痛加抨击,揭露了所谓“不要钱”的“清官”,其实是一些不惜杀民邀功,“急于做大官”的刽子手,在客观上有助于人们认识整个封建官僚集团的阶级本质,有其进步的一面。但是,作者的基本立场是落后的,甚至是反动的。他维护封建统治,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缺乏认识,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义和团的反侵略斗争,在书中明显的表现,由此可见,《老残游记》是一部瑕瑜互见的书。
《老残游记》语言清新简练,对一些人物及自然景物的描写比较生动、形象,没有一般的陈词滥调,跟晚清的同类小说比较,艺术上的成就是比较卓越的,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也称赞这部作品“叙景状物,时有可观”。
三、关于本文
《明湖居听书》节选自《老残游记》第二回:“历山山下古帝遗踪,明湖湖边美人绝唱”。作者清末刘鹗,笔名洪都百炼生。《老残游记》借一个不愿做官,奔走江湖行医的名士老残,在游历途中的所见所闻,揭露了当时的官吏昏庸残暴的.行径,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也表现了作者反对革命运动,主张维新图强、科学救国的政治态度。这部小说刻画人物、描写自然景物比较生动形象,在语言运用和再现手法上颇具特色。重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论这部作品:“叙景状物,时有可观”《明湖居听书》便是“可观”的一节。
“明湖居听书”故事是这样的:老残来到济南府,在高升店住下。第二天上街游玩,见那墙上贴了一张黄纸,居中写“说鼓书”三个大字,旁边一行小字是“二十四日明湖居”,不知是什么事情。路上听得两个挑担子的说道:“明日白妞说书,我们可以不必做生意,来听书罢。”又听得铺子里柜台上有人说道:“前次白妞说书是你告假的,明儿的书,应该我告假了。”一路行来,街谈巷议,大半都是这话,心中诧异道:“白妞是何许人?说的又是何等样书?为甚一纸招贴,便举国若狂如此?”回到店里向茶房打的此事,茶房介绍刘:这说鼓书,用一面鼓,两片梨花简,名叫“梨花大鼓”,演说些前人的故事,本也没什么稀奇,自从王家出了个白妞、黑妞两姐妹就不同了。这白妞名叫王小玉,是天生的的出奇人物,十二三岁就学会了说书的本事。他有一副好嗓子,又吸收京剧、昆腔、小调种种腔调,运用到大鼓书的调儿里,经过二三年的工夫,创造出梨花大鼓的新调,“竟至无论南北高下的人,听了她唱书,无不神魂颠倒”。明儿下午一点钟开唱,若上午十点钟去,便没了座位,要听还是早去。老残听了茶房的话,也不甚相信,次日九点多钟便便去明湖居听书。可以说,在节选的这部分文字之前,作者已在为白妞说书作了铺垫,那属“耳闻”;进入课文之后,则属“目睹”了。
四、本文结构图
时间: 次日九点钟以后
地点: 明湖居
人物: 老残、众多听众、艺人、歌女(黑妞、白妞)
事件: 听书(唱书)
┌台上:空洞无人,设备简陋
┌十点钟┤
听书前 ┤ └台下:拥挤热闹
(侧写烘托│ ┌台上:仍空洞无人
先声夺人)└十一点钟┤
│ └台下:更拥挤热闹
│
│ ┌台上:男人(丑陋、弹曲、动心)
│ ┌十二点半钟┤
│ │ └台下:叫好不绝
│ │ ┌台上:黑妞姑娘(十六七岁)─清脆婉转,百变不穷
听书时 ┤弹罢数分钟┤
(侧写正写│ └台下:老残感觉:以为观止。两人对话:白妞更好
映衬对比)│ ┌台上:白妞姑娘(十八九岁)─清秀动人、唱书妙绝
│ └正热闹时┤ &n
篇6:《明湖居听书》..
《明湖居听书》..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文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二)体会特殊的比喻――通感在修辞上的作用。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为了突出白妞的演唱艺术,作者是怎样侧面进行了细致的描写的?
分析:白妞出场之前,作者先以戏园的盛况、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和观众的议论来烘托白妞演唱的高超技艺。
先写戏园的盛况:白妞说书本来是下午一点才开始,可是老残进园子时,才不过十点,这个大戏园子已经坐得满满的了,他好不容易花了二百个钱,才弄了一条短板凳,在人缝里坐下,到十一点,那些一向等他们到齐了才准开演的官员们,也都提前着了便衣,带着家人,陆续来了,不到十二点钟,几张空桌俱已满了,还不断有人来,只好搬张短凳,安插在夹缝中。
来的人有当地官员,有生意人,也有读书人。
来的人有的彼此招呼,有的高谈阔论,有的嘁嘁喳喳,什么话都听不清楚。
作者通过这一张时间表,一个人物分析,几笔动态描写说明了以下几点:
(1)说明在济南已掀起了一股白妞热,为了欣赏白妞的演唱,人们不惜提早几个小时赶到戏园,就是那些早已在戏园定了桌座的抚院、学院的贵人们也不例外;甚至有些连饭也顾不得吃,匆匆忙忙在戏园里买烧饼油条充饥。这就有力地烘托出白妞说书的无穷魅力,为白妞出场渲染出浓烈的气氛。
(2)说明白妞的演唱艺术雅俗共赏,对各阶层的人都有吸引力。从侧面衬托出其艺术造诣之高。
(3)对戏园里嘈杂场面的描写,为白妞出场的肃静埋下了伏笔。一个是“什么都听不清楚”,一个是“连一根针吊在地上都听得见响”,两相对照便衬托出白妞演唱技艺的高超。
再写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和观众的评论。写琴师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先写他“甚为丑陋”的外貌和令人“不甚留神”的一两个小调;然后就写他那绝妙的轮指,“抑扬顿挫,入耳动心”,引起台下不绝于耳的叫好声。为描写他为白妞伴奏埋下伏笔。
写黑妞,也是从两方面入手:先描绘她的外貌,再重点写她的演唱,“字字清脆,声声宛转”,“转腔换调”,“百变不穷”。听了她的演唱,就觉得“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以为观止矣。”
作者这样描写黑妞的作用,在于:①详写黑妞的外貌,是为白妞出场时的装束描写作伏笔,后面用“装束与前一个毫无分别”,就可以省去不少笔墨。②把黑妞的演唱写到叹为观止的地步,好像已词尽意穷,无可复加。然后结合观众的评论,说明:“他的调门都是白妞教的`”;“他的好处人说得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他的好处人学得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使文章绝路逢生,从而从侧面烘托白妞演唱技艺的绝妙。
(二)文中白妞进行了哪些正面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分析:文中的正面描写从出场、演唱和反映三方面来描写白妞的演唱技艺。
(1)白妞出场:对于白妞的出场,先写她的外貌:“秀而不媚,清而不寒”,然后着重以梨花简的几声丁当,鼓锤子的两下轻点以及两眼的一顾一盼,来写她出场时的动作和这些简单的动作所产生的效果。
(2)白妞说书:描写白妞说书是本文的重点内容,也是本文的精华所在。为了更清晰地表现这转瞬即逝,只可意会的听觉形象,作者首先根据白妞演唱时声音的或高或低、或缓或急,把整个演唱过程分为:
“初不甚大”――演唱的起始
“越唱越高”――演唱的发展
“陡然一落”――旋律的跌宕
“忽又扬起”――演唱的高潮
“人弦俱寂”――演唱的结束
五个阶段,完整地表现了演唱的全过程,这样就便于读者从整体上体会白妞说书的全局。
当然光有这样段落的划分,还不能表达白妞演唱技艺的高超,如果在描写上不比对黑妞演唱的描写更加具体与美妙,便不会产生“山外青山楼外楼”的效果,观众所说的黑妞“若比白妞,还不晓得差多远呢”,在写作上,就没落到实处。为此,作者又从听众的感受出发,用了大量的比喻,以人们的感觉和视觉形象,赋形于声,把每一个阶段又作了声声入耳,历历在目,句句铭心的细致描写。
作者设喻的角度是多方位的:
①有的用人们的感觉(感受)设喻,比如王小玉初唱时那种并不甚大的声音,听起来使人感到甜润、舒畅,听起来“五脏六腑,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作者通过这个比喻把人们的感觉器官与听觉器官沟通起来,使音乐成为一种不但可以用耳闻听,而且可以用心来感受,从声音中体验到身心的愉悦与欢畅。
(2)有的是用视觉设喻。比如描写那“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的声音时,说它“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在描写那“迥环转折”,“节节高起”的声音时,又用“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作比,这样就把转瞬即逝,过而难留的音乐,用层层叠叠的山峰形象凝固了下来,形成
篇7:明湖居听书的说课稿
明湖居听书的说课稿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引导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我选择了《明湖居听书》,希望能够贴近二期课改的要求。
一、学情分析
我所教授的五班是特色班的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愿意接受新事物,但喜看表象,难识本质;他们对记叙文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理性认识不足,逻辑思辨能力不强。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明湖居听书》是语文新教材七年级第一学期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单元主题是“技艺超群”。本单元的五篇文章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中国民间艺人、能工巧匠神乎其神的技艺,表现了中华民族心灵手巧的特点,这是一笔值得继承的宝贵财富。
本文虽然选自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老残游记》,但我认为更主要的是从美文的角度节选的。本文想象丰富,语言绚烂;大量使用比喻,成功运用映衬,把王小玉说书的魅力传递得淋漓尽致,与林嗣环的《口技》前后呼应,正好是帮助学生整合知识、拓展思维、提高鉴赏能力的良好素材。
2、学习目标
基于对学情和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将本文的学习目标定位为:
1)知识目标
根据“一课一得”的教学理念,揣摩文中特殊比喻句的.作用就是本课的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反复诵读,自然感悟语言的魅力,体现课堂的“语文味儿”。
3)情感目标
感受传统说唱艺术的魅力,激发对文学音乐艺术的热情。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揣摩文中特殊比喻句的作用。
教学难点:
对无形音乐的传神描写。
三、说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中,依照“归真、求美、移情”的心理过程,借鉴情景探究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我采用诵读法、讨论法、欣赏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让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贯穿教学始终,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最好的动力。这就要求教师“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利用多媒体,我播放了一段音乐 。“能说说听到音乐的感受吗?”学生可能往往只能用“优美”、“舒服”等话语来描述,于是我就做如下引导:
音乐,是人类心灵的诗章。真正的音乐能打动所有真诚而丰富的心灵。70年代中期,欧洲某乐团为中非一部落的土著居民演奏舒伯特小夜曲。令人惊奇的是,这些几乎没有接触过现代文明的原始部落的居民,居然被感动得如醉如痴!一千一百多年前,当仕途失意的白居易夜闻琵琶语时“江州司马青衫湿”,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慨叹历经千年而不褪色!我们也被音乐打动着,感染着,激扬着。但,声音无形无色,转瞬即逝,如何才能把这过耳的美丽留住呢?
通过刚才的尝试,我们发现这并不容易。那就让我们来看晚清的刘鹗,他是怎样用文字为我们留下一段绝唱的。
2、整体感知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基本理清了文章的结构,明确了第5段正面描写了王小玉说书,对王小玉说书的魅力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
3、品读重点语段,赏析语言与音乐的美
(1)请学生散读第5段,思考:说书可以分为几个环节?
要求学生用文中的原话,锻炼他们筛选信息的能力。
初不甚大——起始
越唱越高——发展
陡然一落——跌宕
忽又扬起——高潮
人弦俱寂——结束
篇8:《明湖居听书》学教案
《明湖居听书》学教案
《明湖居听书》学教案 自学目标: 1、通过朗读感受说书场面和白妞说书的高超技艺。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领会它们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3、学习通感、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 学习重难点:侧面烘托表现主要人物的写法 学习过程 一、 预习导学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抓髻 铮铮 羯鼓 千仞 周匝 花坞春晓 弦子 熨斗 皓齿 疙瘩 遽发 镶滚 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气味 观止 伏贴 轮指 秀而不媚,清而不寒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3 、本文选自《 》第二回,原书的回目是:“历历山下古帝遗踪,明湖湖边美人绝调”;本文的题目也有称作《白妞说书》的,都是后人所加。 4、简介作者 刘鹗(1857-1909) ,原名孟鹏,字云抟,后字铁云,发表《老残游记》时署名“洪都百炼生”,江苏丹徒人,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学识博杂,精于考古,在算术、治河、医道上家学渊源。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因为设平粜局赈济饥民被逮捕,流放新疆,后病死迪化,时年五十三岁。 5 、简介《老残游记》 本文节选自刘鹗的《老残游记》第二回,小说中的主人公老残是一个不愿做官的名士,他手摇铃铛,奔走江湖,替人治病,作者借老残之游历,记述其言论闻见,揭露晚清吏治的黑暗反映在这种黑暗吏治的统治下百姓被陷害,生灵涂炭的社会像是,它揭露了当时丑恶的社会现实,特别揭露了所谓清官实为酷吏的狰狞可鄙。 6、同学们请你查资料把晚清四大谴责小说及作者写在下面 7、知识储备: 什么是通感?也叫移觉,就是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把人们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植到另一个感官上,凭借感受相通,互相映照,以受到启发读者联想,体味余韵,渲染并深化诗文意境的积极的修辞效果。 通感分“形容的通感”和“比喻的通感两类”。 形容的通感:如鲁迅先生在《纪念刘和珍君》中写道:“我将深味这非人类的浓黑的悲凉。“浓黑”本是客观存在的能作用于视觉器官的现象,鲁迅先生用来形容主观感觉――“悲凉”,通过这感觉的交通,就更确切地刻画出旧社会的极度黑暗,深化了文章的意境。 比喻的通感:例: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7、熟读课文,读出感情,体会作者如何把梨花大鼓的艺人精湛的演唱技艺形象的描写出来 8、整体感知(课前热身) (1)本文写了哪些人物?你认为谁是主人公?写其他人物有什么作用? (2)白妞出场前都写了哪些内容? 二、交流研讨 (一)、导入 (二)、检查交流预习导学 (三)合作探究 1章描写了哪几个人的表演?你能用简单的话概括出来吗?哪处是重点? 2既然白妞的表演是重点,为什么还要写琴师和黑妞的表演呢?你能结合文章中具体描写他们的语句谈谈吗? 3除了琴师和黑妞,还有没有写别人?怎样描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 (四)、重点研讨 4、白妞的表演分为哪五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 5、运用哪些修辞方法描摹声音的?举出例子分析其作用 6、最后写观众的反应梦湘先生的评论有什么作用?这叫什么描写? (五)小结 同学们,请你总结本文的写作手法 总结你学到的新知识 三、拓展延伸 看戏 叶君健 时间是晚上八点。太阳虽然早已经下落,但暑气并没有收敛。没有风,公园里那些屹立着的古树是静静的。树叶子也是静静的。露天的劳动剧场也是静静的。 但剧场里并不是没有人。相反地,人挤得非常满。每个角落里都是人,连过道的石阶上都坐满了人:工人、店员、手艺人、干部、学生、甚至还有近郊来的农民――一句话,我们首都的劳动人民。从前面一排往后面一望,这简直像一个人海。他们所散发出来的热力和空中的暑气凝结在一起,罩在这个人海上面像一层烟雾。烟雾不散,海在屏住呼吸。 舞台上的幕布分开了,音乐奏起来了,演员们踩着音乐的拍子,以庄重而有节奏的步法走到脚灯罩前面来了。灯光射在他们五颜六色丝绣和头饰上,激起一片金碧辉煌的彩霞。这个迷蒙的海上顿时出现了一座蜃楼。那里面有歌,也有舞;有悲欢,也有离合;有忠诚,也有奸谗;有决心,也有疑惧;有大公的牺牲精神,也有自私的个人打算。但主导这一切的却是一片忠心耿耿、为国为民的热情。这种热情集中地、具体地在穆挂英身上表现了出来。 当这个女主角以轻盈而矫健的'步子走出场来的时候,这个平静的海面徒然膨胀起来了,它上面卷起了一阵暴风雨,观众像触了电似的对这位女英雄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她开始唱了。她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似乎辽远而又逼近,似乎柔和而又铿锵。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的优雅的“水袖”中,从她的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的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理,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这回音听不见,但是它却淹沫了刚才涌起的那一股狂暴的掌声。 观众像着了魔一样,忽然变得鸦雀无声。 他们看得入了神。他们的思想感情和舞台上女主角的思想感情交融在一起.随着剧情的发展,女主角的歌舞渐渐进入高潮。观众的情感也渐渐进入高潮。潮在涨,没有谁能制止住它。这个一度平静下来的人海又忽然膨胀起来。戏就在这时候要到达顶点。我们的女主角也就在这时候像一朵盛开的鲜花,观众想要把这朵鲜花捧在手里,不让它消失。他们都不约而同的从座位上起来,真像潮水一样,涌到我们这位艺术家的面前。观众和他打成一片,舞台已经失去了界限,整个剧场就是一个庞大的舞台。 我们这位艺术家是谁呢?他就是梅兰芳同志。过了半个世纪的舞台生活以后,现在66岁的高龄,他仍然创造出这样富有朝气的美丽形象,仍然能表现出这样充沛的青春活力,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这种奇迹只有在我们的国家里才能产生――因为我们拥有这样热情的观众和这样热情的艺术家。 1、第二段点名观众的身份有什么作用? 2、第二段中的“海在屏住呼吸”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3、第三段中把京剧舞台的美感形容的非常出色的两个词是: 4、文中从哪些方面表现出首都观众对梅兰芳这位艺术家发自内心的热爱? 5、文中划线语句有何作用?同样起着这种作用的句子你在列举一句。 6、文中第四段写到“她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似乎辽远而又逼近,似乎柔和而又铿锵。……”请试着用通感的修辞写写这种声音。篇9:《明湖居听书》教案
《明湖居听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2.体会特殊的比喻——通感在摹写声音上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
描写声音的几种方法。
三、教学方法:
赏析式
四、教学时数: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播放大鼓评书,引出作者。
(二)简介作者
刘鹗(1857-1909),原名孟鹏,字云抟,后字铁云,发表《老残游记》时署名“鸿都百炼生”,江苏丹徒人,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学识博杂,精于考古,在算术、治河、医道上家学渊源。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因为设平粜局赈济饥民被逮捕,流放新疆,后病死迪化,时年五十三岁。
(三)简介《老残游记》及四大谴责小说
《老残游记》最早发表在198月上海商务印书馆《绣像小说》第9号上,刊至十四回,翌年改在天津《日日新闻》上发表至二十回,成单行本,后又续九回。
“棋局已残,吾人将老,欲不哭泣也得乎?吾知海内千芳,人间万艳,必有与我同哭同悲者焉!”因名为“老残”。
四大谴责小说:
刘鹗《老残游记》
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
曾朴《孽海花》
(四)提问讨论
1.白妞出场前,作者主要描写了什么?
明确:戏园的盛况、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观众的议论,以此烘托白妞的高超技艺。
2.写戏园的盛况是为什么?
明确:说明济南掀起白妞热/
说唱艺术雅俗共赏/
演前嘈杂反衬演中肃静
3.写琴师丑为什么?
明确:先抑后扬,为后面的伴奏埋下伏笔。
4.写黑妞的外貌是为什么?
明确:写黑妞是为衬托白妞,又可省去后文写白妞装束的文字。
5.如何写白妞的出场的?
明确:外貌——“秀而不媚,清而不寒”
眼神——一顾一盼,鸦雀无声
6.如何写白妞说书的?(板书)
说书的'过程:“初不甚大”——演唱的起始
“越唱越高”——演唱的发展
“陡然一落”——旋律的跌宕
“忽又扬起”——演唱的高潮
“人弦俱寂”——演唱的结束
说书的反应:(见课本)
7.如何写声音的?
用通感手法,赋声于形。
(五)、知识平台
通感的概念: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往往可以打通或交通。”
(钱钟书《谈艺录》)
/通感也叫移觉,就是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把人们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植到另一个感官上,凭借感受相通,互相映照,以受到启发读者联想,体味余韵,渲染并深化试问、诗文意境的积极的修辞效果。
/通感分“形容的通感”和“比喻的通感两类”。
例:*他一下子掉进冰窟里。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
*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铃上奏着的名曲。
(结合练习二讲讲通感的作用)
(六)、知识迁移
问:这段文字怎样写音乐旋律的变化情况的?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琵琶行》节录
(七)、布置作业
听《二泉映月》,写一段文字摹写此曲。
[附]板书:赏乐
乐外境○通○感乐内韵
品文
作者邮箱:
篇10:《明湖居听书》教学设计
《明湖居听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具体生动的感受和用形象来比喻无形事物,从而使读者能真切地领略无形事物的美的手法;
2、学习用场面烘托、人物映衬、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场面烘托和人物映衬
【教学难点】
用感受和形象来比喻无形的声音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
刘鹗(1857─1909),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清末丹徒(江苏镇江)人。他出身于一个封建官僚的家庭,懂得算学、医药、治河等实际学问,无意于以科举博取功名。他行医于上海,后又弃医经商,直到资本丧尽才止。1888年黄河决口,他因治河有功,官至候补知府。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他曾从俄军处用低价购买太仓粮,赈济居民,后清廷以私售仓粟罪逮捕他,流放新疆,次年病死于迪化(乌鲁木齐)。
二、关于《老残游记》
《老残游记》是刘鹗晚年写的一部小说,是晚清中谴责小说有影响的作品之一。《老残游记》借老残在游历中所见所闻,对当时吏治的黑暗痛加抨击,揭露了所谓“不要钱”的“清官”,其实是一些不惜杀民邀功,“急于做大官”的刽子手,在客观上有助于人们认识整个封建官僚集团的阶级本质,有其进步的一面。但是,作者的基本立场是落后的,甚至是反动的。他维护封建统治,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缺乏认识,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义和团的反侵略斗争,在书中明显的表现,由此可见,《老残游记》是一部瑕瑜互见的书。
《老残游记》语言清新简练,对一些人物及自然景物的描写比较生动、形象,没有一般的陈词滥调,跟晚清的同类小说比较,艺术上的成就是比较卓越的,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也称赞这部作品“叙景状物,时有可观”。
三、关于本文
《明湖居听书》节选自《老残游记》第二回:“历山山下古帝遗踪,明湖湖边美人绝唱”。作者清末刘鹗,笔名洪都百炼生。《老残游记》借一个不愿做官,奔走江湖行医的名士老残,在游历途中的所见所闻,揭露了当时的官吏昏庸残暴的行径,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也表现了作者反对革命运动,主张维新图强、科学救国的政治态度。这部小说刻画人物、描写自然景物比较生动形象,在语言运用和再现手法上颇具特色。重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论这部作品:“叙景状物,时有可观”《明湖居听书》便是“可观”的一节。
“明湖居听书”故事是这样的:老残来到济南府,在高升店住下。第二天上街游玩,见那墙上贴了一张黄纸,居中写“说鼓书”三个大字,旁边一行小字是“二十四日明湖居”,不知是什么事情。路上听得两个挑担子的说道:“明日白妞说书,我们可以不必做生意,来听书罢。”又听得铺子里柜台上有人说道:“前次白妞说书是你告假的,明儿的书,应该我告假了。”一路行来,街谈巷议,大半都是这话,心中诧异道:“白妞是何许人?说的又是何等样书?为甚一纸招贴,便举国若狂如此?”回到店里向茶房打的此事,茶房介绍刘:这说鼓书,用一面鼓,两片梨花简,名叫“梨花大鼓”,演说些前人的故事,本也没什么稀奇,自从王家出了个白妞、黑妞两姐妹就不同了。这白妞名叫王小玉,是天生的`的出奇人物,十二三岁就学会了说书的本事。他有一副好嗓子,又吸收京剧、昆腔、小调种种腔调,运用到大鼓书的调儿里,经过二三年的工夫,创造出梨花大鼓的新调,“竟至无论南北高下的人,听了她唱书,无不神魂颠倒”。明儿下午一点钟开唱,若上午十点钟去,便没了座位,要听还是早去。老残听了茶房的话,也不甚相信,次日九点多钟便便去明湖居听书。可以说,在节选的这部分文字之前,作者已在为白妞说书作了铺垫,那属“耳闻”;进入课文之后,则属“目睹”了。
第二课时
这篇课文主要写白妞高超的歌唱艺术。为了突出这一中心,在写演出之前,先写场内热闹场面,先写琴师和黑妞,先写场中的议论,这些都是为突出白妞说书的高超技艺作烘托和铺垫的。然后,作者集中笔力,正面写白妞说书的高超技艺,最后,写听众的反应,高度评价白妞说书的效果。分别分析如下:
1、明湖居是一个戏园子。
听书人多: 当官的“抚院”“学院”;做生意的;读书人。
下午一点钟才开始,可十点钟园子已坐满。
台上、台下对比: 空洞无人“一张半桌,两张椅子,三样乐器”
热闹“高谈阔论”“嘁嘁喳喳”
侧写场内热闹场面,有力烘托白妞说书的魅力,渲染了气氛,与白妞出场寂然无声形成鲜明对照。
2、写琴师和黑妞,也是为白妞说书作烘托和铺垫。
写琴师用“先抑后扬”的手法,貌甚丑陋,开始弹琴琴声也不动人,最后轮指弹奏,动人心弦,突出轮指弹奏的高超技艺,为后文替白妞出色地伴奏埋下伏笔。
写黑妞容貌、服装,细致说明她朴实、纯洁,为后文白妞的容貌、服装描写节省笔墨,以便集中笔力写演唱,然后突出吐字清晰,行腔婉转的特点,“百变不穷”“以为观止”。但她的技艺远不如白妞,因她的调门儿都是白妞教的。就这样层层铺垫,烘云托月,很好发挥琴师、黑妞的陪衬作用。
3、借观众之口议论,将黑妞白妞说书互相比较。
4、白妞说书
一生朗读,其他学生考虑:
(1)哪些句子写的特别好(可分组找,看哪个组找的准,找的多。)它抓住白妞说书的什么特点?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白妞在说书过程中声音有哪些变化?
讨论后。总结:
好的句子有:
“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帖,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写出听小玉初唱时感受到的妙境,处处伏帖,处处畅快
“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尖细高亢、刚劲有力
“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婉转回旋
“如一条飞蛇……”——婉转悠扬、急促多变
“像放那东洋烟火……”——多姿多彩,变化无穷
“如花坞春晓,百鸟乱鸣”——婉转清脆、多姿多彩
采用了通感(比喻)的修辞方法。(师生共同回忆通感修辞的运用,并举例。如“红杏枝头春意闹”、“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篇11:《明湖居听书》公开课教案设计
《明湖居听书》公开课教案设计
一、教学分析
教材情况:《明湖居听书》是沪教版七年级第一学期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单元主题是“技艺超群”。本单元的五篇文章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中国民间艺人、能工巧匠神乎其神的技艺,表现了中华民族心灵手巧的特点,这是一笔值得继承的宝贵财富。本文虽然选自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老残游记》,但我认为更主要的是从美文的角度节选的。本文虽然选自于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老残游记》,但是它虽有人物描写,却主要不是向读者昭示人物性格,虽有情节结构,却主要不是告诉我们有多么曲折的故事,虽有环境描写,却只是作为音乐的布景。它就象一篇描写音乐的散文一样,堪称一篇美文,想象极为丰富,语言妙不可言,大量运用修辞手法,把王小玉说书的魅力描写得出神入化,让人叹为观止。为此,我大胆把其上成一堂音乐、文学欣赏课,集中力量听音乐、评语言、写音乐,让教学目标更加明确。
学生情况:我所教授的是初一(1)班,他们聪明、思维活跃,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很强,但是语言感知、感性体味能力却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赏析白妞演唱之精妙,掌握描摹音乐的角度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自然感悟语言的魅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传统说唱艺术的魅力,激发对文学音乐艺术的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赏析白妞演唱之精妙,掌握描摹音乐的角度和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最近我们学校在举办校园歌手大赛,本班也有好几个参赛的同学,但本班有部分同学并没有去现场,如果让你向没有去的同学描绘你唱的歌曲,你会怎么说?(请同学起来说)
我们都知道声音无形无色,转瞬即逝,如何能用语言把它描绘出来?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尝试,我们发现这并不容易。那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晚清的刘鹗,他是如何用文字给我们留下一段绝唱的。现在请把书翻到三十二课,继续来学习刘鹗的《明湖居听书》。
(二)文本研读
1、听同学朗读第五自然段,并在听的过程中,圈画出声音的变化。
(1)初不甚大:演唱开始
(2)越唱越高:演唱发展
(3)陡然一落:旋律的跌宕
(4)忽又扬起:演唱的高潮
(5)人弦俱静:演唱的结束
并绘出声音的变化示意图:
2、那么在声音变化的过程中,它的特征又是怎样的呢?请你找出正面描写音乐的句子。
人参果:舒畅 熨斗熨:伏贴
钢丝:尖细、高亢、有力 登泰山:险、奇、不断升高
黄山飞蛇:轻快、回环、多变 东洋烟火:形色兼备,多姿多彩
如花坞春晓,百鸟乱鸣:婉转清脆、多姿多彩
小结:
(1)用感觉设喻 (2)用视觉设喻 (3)用容易体会的声音设喻
3、同形训练,活学活用。
在学生情绪高涨时,放一段音乐,让学生闭目倾听,然后要求学生仿照课文的手法,先总体上把握音乐,再运用比喻等手法,描写听觉。之后,师生共同赏析,有助于提高学生使用视觉、味觉、等感官来描绘听觉的能力
4、课堂总结。
王小玉是幸运的,在那个科技手段不发达的年代里,她遇到了知音听众刘鹗,刘鹗将王小玉美妙的说书用他那支生花妙笔写出来,流传后世。那赋声以形、赋声以色、赋声以味的风韵让今天的我们有足够的空间去想象、去咋舌、去叹为观止。但是,通过最后的实践,我发现,其实你们也有这样的一支笔,这只笔就在你们的心里。
五、板书设计
用感觉设喻
用视觉设喻
用容易体会的声音设喻
六、教学反思
本学期我在初一(1)班开了一节《明湖居听书》的公开课,现结合本课的教学实践作如下反思:
本文结构并不复杂,学生梳理起来并不难。但其中的音乐描写,才是本文的精彩之笔。本教案删除一切旁枝,不讲通感夸张,略讲烘托渲染,将教学重点确定为“对无形音乐的传神描写”,拟用一课时完成三项任务:分析文中的音乐描写方法,欣赏一段音乐,学习描写音乐。以音乐导入课文,以分析音乐描写方法为课堂重点,以欣赏品评音乐结束本课教学。
首先,立足于文章的音乐描写,作者准确地把握了白妞演唱的节奏,因此我让同学们先找出音乐的变化阶段,并在黑板上画出变化图。“初不甚大”——演唱的开始;“ 越唱越高”——演唱的发展;“陡然一落”——演唱的继续发展;“忽又扬起”——演唱的高超;“人弦俱寂”——演唱的结束。五个阶段,完整地表现了演唱的.全过程,这样就便于同学们整体上把握白妞说书的全局。同时这样的一个环节也让课堂气氛活跃了起来。
其次,评析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多角度生动设喻。音乐本是听觉上的感受,但作者却通过其他的各种感觉来表现的,化无形为有形,十分生动形象。在整体把握音乐的基础上,让学生从更细致地品味语言,感受其说唱的魅力。
最后,将音乐描写的方法融会贯通到自己的写作中去。听节选的二胡名曲《赛马》,并用文字描绘你所听到的音乐。这一环节为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所选音乐节奏感强,变化明显,便于学生描绘。
当然在授课中也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第一、本课时是第二课时,主要分析第五段。但却没有对第一课时的内容加以复习,直接分析本段,较为突兀。第二、朗读不够。朗读是学习文言文常用的一种方式。在授课中,虽然有学生的朗读,但还不够。第三、在最后描绘音乐的环节,由于时间关系,较为仓促,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同时也没来得及朗读同学们写的语段。
总体来说,这堂课基本上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课对于欠缺的地方,争取在以后的教学中逐步改进。
篇12:《明湖居听书》语文教案
《明湖居听书》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文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二)体会特殊的比喻——通感在修辞上的作用。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为了突出白妞的演唱艺术,作者是怎样侧面进行了细致的描写的?
分析:白妞出场之前,作者先以戏园的盛况、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和观众的议论来烘托白妞演唱的高超技艺。
先写戏园的盛况:白妞说书本来是下午一点才开始,可是老残进园子时,才不过十点,这个大戏园子已经坐得满满的了,他好不容易花了二百个钱,才弄了一条短板凳,在人缝里坐下,到十一点,那些一向等他们到齐了才准开演的官员们,也都提前着了便衣,带着家人,陆续来了,不到十二点钟,几张空桌俱已满了,还不断有人来,只好搬张短凳,安插在夹缝中。
来的人有当地官员,有生意人,也有读书人。
来的人有的彼此招呼,有的高谈阔论,有的嘁嘁喳喳,什么话都听不清楚。
作者通过这一张时间表,一个人物分析,几笔动态描写说明了以下几点:
(1)说明在济南已掀起了一股白妞热,为了欣赏白妞的演唱,人们不惜提早几个小时赶到戏园,就是那些早已在戏园定了桌座的抚院、学院的贵人们也不例外;甚至有些连饭也顾不得吃,匆匆忙忙在戏园里买烧饼油条充饥。这就有力地烘托出白妞说书的无穷魅力,为白妞出场渲染出浓烈的气氛。
(2)说明白妞的演唱艺术雅俗共赏,对各阶层的人都有吸引力。从侧面衬托出其艺术造诣之高。
(3)对戏园里嘈杂场面的描写,为白妞出场的肃静埋下了伏笔。一个是“什么都听不清楚”,一个是“连一根针吊在地上都听得见响”,两相对照便衬托出白妞演唱技艺的高超。
再写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和观众的评论。写琴师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先写他“甚为丑陋”的外貌和令人“不甚留神”的一两个小调;然后就写他那绝妙的轮指,“抑扬顿挫,入耳动心”,引起台下不绝于耳的叫好声。为描写他为白妞伴奏埋下伏笔。
写黑妞,也是从两方面入手:先描绘她的外貌,再重点写她的演唱,“字字清脆,声声宛转”,“转腔换调”,“百变不穷”。听了她的演唱,就觉得“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以为观止矣。”
作者这样描写黑妞的作用,在于:
①详写黑妞的外貌,是为白妞出场时的装束描写作伏笔,后面用“装束与前一个毫无分别”,就可以省去不少笔墨。
②把黑妞的演唱写到叹为观止的地步,好像已词尽意穷,无可复加。
然后结合观众的评论,说明:“他的调门都是白妞教的”;“他的好处人说得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他的好处人学得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使文章绝路逢生,从而从侧面烘托白妞演唱技艺的绝妙。
(二)文中白妞进行了哪些正面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分析:文中的正面描写从出场、演唱和反映三方面来描写白妞的演唱技艺。
(1)白妞出场:对于白妞的出场,先写她的外貌:“秀而不媚,清而不寒”,然后着重以梨花简的几声丁当,鼓锤子的.两下轻点以及两眼的一顾一盼,来写她出场时的动作和这些简单的动作所产生的效果。
(2)白妞说书:描写白妞说书是本文的重点内容,也是本文的精华所在。为了更清晰地表现这转瞬即逝,只可意会的听觉形象,作者首先根据白妞演唱时声音的或高或低、或缓或急,把整个演唱过程分为:
“初不甚大”——演唱的起始
“越唱越高”——演唱的发展
“陡然一落”——旋律的跌宕
“忽又扬起”——演唱的高潮
“人弦俱寂”——演唱的结束
五个阶段,完整地表现了演唱的全过程,这样就便于读者从整体上体会白妞说书的全局。
当然光有这样段落的划分,还不能表达白妞演唱技艺的高超,如果在描写上不比对黑妞演唱的描写更加具体与美妙,便不会产生“山外青山楼外楼”的效果,观众所说的黑妞“若比白妞,还不晓得差多远呢”,在写作上,就没落到实处。为此,作者又从听众的感受出发,用了大量的比喻,以人们的感觉和视觉形象,赋形于声,把每一个阶段又作了声声入耳,历历在目,句句铭心的细致描写。
作者设喻的角度是多方位的:
(1)有的用人们的感觉(感受)设喻,比如王小玉初唱时那种并不甚大的声音,听起来使人感到甜润、舒畅,听起来“五脏六腑,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作者通过这个比喻把人们的感觉器官与听觉器官沟通起来,使音乐成为一种不但可以用耳闻听,而且可以用心来感受,从声音中体验到身心的愉悦与欢畅。
(2)有的是用视觉设喻。比如描写那“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的声音时,说它“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在描写那“迥环转折”,“节节高起”的声音时,又用“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作比,这样就把转瞬即逝,过而难留的音乐,用层层叠叠的山峰形象凝固了下来,形成一幅由声音构成的立体图画。
如果说用层层叠叠的山峰来比喻一句比一句更高的演唱,在读者面前所出现的,还只是凝固的、静止的画面,那么,当作者在描写那“陡然一落”,“千迥百转”的声音时,就选用了一个活动画面,用一条“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的飞蛇作比,把白妞那轻快、曲折、甜润、宛转的歌声写活了。
《明湖居听书》..由收集及整理,请说明出处
作者以视觉设喻不但善于绘形,而且还点染以色彩。比如描写“陡然落下”,“忽又扬起”的声音时,作者就选用了一个“东洋烟火”上天的比喻,使扬起的声音形、色兼备,更体现了白妞演唱的美妙。
(3)作者也选用了一些在生活中常见的容易体会的声音作比,来描绘那些不容易体会的、难以描述的演唱,如用“花坞春晓,百鸟乱鸣”来比喻白妞的演唱和琴师的轮指弹奏相和相合的声音,以“百鸟”突出多种声音交相配合的音乐效果。
作者通过这多角度的描写,精彩的设喻,便淋漓尽致地描绘出白妞演唱的妙处。通过他的描写,观众对白妞的演唱,似乎不但能听到甜润清丽的歌声,而且可以看到参差错落,起伏跌宕的形象,不但可以欣赏到那委曲宛转,盘旋穿插不断流动的音响,而且可以体会到沁人肺腑,令人轻松畅快的感受。
为了突出白妞的演唱,在描写中除了运用大量比喻以外,作者也还反复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层层烘托,步步映衬。
从总体上说,作者一共写了三个人物,但却并不平均使用精力,写琴师是为了衬托白妞,写黑妞更是为了突出白妞的演唱技艺。
具体来说作者运用对比,又有以下几种不同的情况:
(1)在对同一人的描写中进行对比。如写老琴师,初时“随便和了和弦,弹了一两个小调,人也不甚留神去听”,后来,全用轮指,“那抑扬顿挫,入耳动心……”,这样前后一比就突出了老艺人演奏的成功。写黑妞的表演,是用“铮铮”,“丁丁当当”看似平常的伴奏和那“百变不穷”叹为观止的演唱进行对比,来突出黑妞的动人歌喉。写白妞则是以她那相貌的平常和演唱的绝妙进行对比,以增强读者的美感享受。
(2)通过人物的评论进行对比对黑妞的演唱,人们议论说:“他(黑妞)的好处人说得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他的好处人学得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议论的重点不在黑妞而在白妞,处处说白妞的好处;而对白妞的演唱,在观众中也有议论,议论的重点仍在白妞,总觉得听了白妞的演唱那“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三日”,改为“三月”才透彻些。通过议论的对比就更突出了白妞的演唱的精妙。
(3)通过观众的不同反映进行对比对琴师的弹奏,台下是“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对黑妞的演唱,台下是“谈心的谈心,说笑的说笑’,“满园子里听来都是人声”,而对白妞的演唱,台下却是“叫好之声,轰然雷动”。通过观众对三人演出的不同反映,也突出了白妞演唱的技艺。
篇13:明湖居听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2、欣赏对演唱艺术的形象化的描绘,品味形象、贴切、清新细腻的语言。
3、品味白妞演唱之精妙,掌握描摹音乐的角度和方法。
4、了解古代说书艺人的精湛表演艺术,认识我国悠久的文化艺术传统。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描摹音乐的能力
【教具准备】:课文朗读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及作品,导入新课。
《明湖居听书》选自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第二回。《老残游记》共二十回,署名洪都百炼生。小说中主人公老残是一个不愿做官的名士,他手摇串铃,奔走江湖替人治病。作者借老残之游历,记叙其“言论见闻”,揭露了晚清吏治的黑暗,反映了在这种黑暗统治下,人民被涂炭的社会现实。暴露了当时丑恶的政治现实,特别是比较真实地揭示了一些所谓“清官”实为“酷吏”的狰狞,可鄙。鲁迅先生把这部作品与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和曾朴的《孽海花》并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刘鹗,字铁云,江苏人。1888年因治理郑州段黄河有功升至知府。庚子(1900)年,他买谷赈济北京饥民,后因私售仓粟罪流放新疆,不久死在那里。
二、听录音朗读,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
引导学生按照时间顺序,台上、台下的反应来理清结构:本文结构图:
时间:次日九点钟以后
地点:明湖居
人物:老残、众多听众、艺人、歌女(黑妞、白妞)
事件:听书(唱书)、听书前:
台上:空洞无人,设备简陋十点钟
台下:拥挤热闹(侧写烘托)
台上:仍空洞无人先声夺人)十一点钟
台下:更拥挤热闹
台上:男人(丑陋、弹曲、动心)十二点半钟
台下:叫好不绝
听书时:
台上:黑妞姑娘(十六七岁)─清脆婉转,百变不穷弹罢数分钟(侧写正写)
台下:老残感觉:以为观止。
两人对话:白妞更好、映衬对比)
台上:白妞姑娘(十八九岁)─清秀动人、唱书妙绝正热闹时无比奇妙精彩绝妙
台下:鸦雀无声─暗暗叫绝─轰然雷动
听书后:
闹声稍定台下:少年盛赞白妞,众人交口称是
三、分析文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一)侧面描写:在白妞出场前写戏院盛况,琴师的演奏,黑妞演唱,观众议论,烘托白妞高超技艺。
1、戏院盛况
(1)说明济南已掀起了一股白妞热,为了欣赏白妞演唱,人们不惜提早几小时赶到戏院,不吃饭,烘托了白妞说书魅力无穷,为白妞出场渲染了浓烈气氛。
(2)来的各方面人,说明白妞演唱艺术雅俗共赏,对各阶层人物都有吸引力。
(3)戏院嘈杂场面描写,为白妞出场肃静埋下伏笔。
2、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观众的评论
写琴师用先抑后杨的手法,先写相貌,写小调,再写绝妙的轮指,为描写他为白妞伴奏设下伏笔。
写黑妞从外貌与演唱两方面,目的在于:
(1)为写白妞设伏笔,可以省去笔墨。
(2)把黑妞的演唱写到叹为观止的地步,好像已词尽意穷,无可复加。然后用观众评论(第245页)使文章绝路逢生,从而从侧面烘托白妞演唱技艺之高、绝妙。
第二教时
一、继续分析文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二)正面描写:出场、演唱、反映三方面写。
1、白妞出场
先写外贸,紧接着写梨花简的几声叮当,鼓棰子的两下轻点,两眼一顾一盼,来写她出场时的动作和动作所产生的结果。2、白妞说书
描写白妞说书是本文的重点内容。作者首先用声音的高低、缓急,把演唱分五个部分:
(1)初不甚大:演唱开始
(2)越唱越高:演唱发展
(3)陡然一落:旋律的跌宕
(4)忽又扬起:演唱的高潮
(5)人弦俱静:演唱的结束
使读者从整体上体会白妞说书的.全局
作者具体地从听众的感受出发,用大比喻,以人们的感觉、视觉形象,赋予声,细致描写,多处用此。
人参果:舒畅熨斗熨:伏贴
钢丝:尖细、高亢、有力登泰山:险、奇、不断升高黄山飞蛇:轻快、回环、多变东洋烟火:形色兼备,多姿多彩
(1)用感觉设喻:通感
(2)用视觉设喻:通感
(3)用容易体会的声音设喻:比喻
说唱的音乐转瞬即逝,作者却借助于精妙的比喻,把白妞说书的或高或低或缓或急,形象地描摹了出来。从发展、跌宕、高潮、结束,其音乐的过程一目了然,不能不让人赞叹其技艺的精湛。
作者为了突出白妞演唱还用了对比手法,层层烘托步步映衬。节选部分共写三个人物,无论琴师、黑妞都是为了写白妞的演唱技艺。
小结:“水涨船高”、“山外青山楼外楼”,这四处无一处写白妞,实则处处写白妞,这就是铺垫,就是侧面描写,从而烘托的妞说书的精湛技艺。(再出示完整的鲜花图)。整篇课文就是以鲜花样凸现在大家面前,正面的描写和侧面的铺垫,浑然一体,鲜明生动。
二、总结课文:
(一)这篇课文主要写白妞高超的歌唱艺术。为了突出这一中心,在写演出之前,先写场内热闹场面,先写琴师和黑妞,先写场中的议论,这些都是为突出白妞说书的高超技艺作烘托和铺垫的。然后,作者集中笔力,正面写白妞说书的高超技艺,最后,写听众的反应,高度评价白妞说书的效果。
分别分析如下:
1、明湖居是一个戏园子。
"听书人多:当官的;做生意的;读书人。
下午一点钟才开始,可十点钟园子已坐满。
台上、台下对比:空洞无人热闹
侧写场内热闹场面,有力烘托白妞说书的魅力,渲染了气氛,与白妞出场寂然无声形成鲜明对照。
2、写琴师和黑妞,也是为白妞说书作烘托和铺垫。
写琴师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貌甚丑陋,开始弹琴琴声也不动人,最后轮指弹奏,动人心弦,突出轮指弹奏的高超技艺,为后文替白妞出色地伴奏埋下伏笔。
写黑妞容貌、服装,细致说明她朴实、纯洁,为后文白妞的容貌、服装描写节省笔墨,以便集中笔力写演唱,然后突出吐字清晰,行腔婉转的特点。但她的技艺远不如白妞,因她的调门儿都是白妞教的。就这样层层铺垫,烘云托月,很好发挥琴师、黑妞的陪衬作用。
3、借观众之口议论,将黑妞白妞说书互相比较。
黑妞:好!是白妞教的,别人可说得出,别人能学一两句
白妞: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无法学到手(对比、烘托、先声夺人)
4、白妞说书;
⑴白妞登台:貌不惊人但一举一动,一顾一盼,就使观众为之倾倒。(动作、眼睛)
⑵白妞说书:运用大量形象、贴切而生动的比喻。
声音:低─高─极高─陡然一落愈低愈细─无声─忽起─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霍然一声、人弦俱寂
说唱,听觉:感觉妙─伏贴─畅快─暗暗叫绝─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本文的比喻句,使难以捕捉的没有实体形象的声音美,变成了可见、可感的实体形象,借助了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引起读者丰富多彩的联想,深化了作品的意境,增强了作品的生动性、形象性和感染力。
5、听众评价:借一湖南少年之口用了两个典故。
(二)《明湖居听书》一节不涉及谴责的内容,是该书中以描摹生动而素被人所称道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运用了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引人入胜地描绘出白妞说书的精湛技艺。所谓侧面描写,指的是文中那些铺垫的笔墨;正面描写,指对白妞说唱所作的直接描写。说唱的声音之美,并无实体形象,全靠听觉鉴赏,直接描写很不容易,但作者却写得很成功。他选用可见到的形象、可经历的事情、可体验的感觉作喻体,使读者借助其他感官来体会声音的美妙。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现在的修辞学上称之为“通感”。课后还要对文中的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特别是“通感”的修辞手段细心体会。
篇14:明湖居听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通感的大致含义,能够运用通感的修辞方法描写听觉感受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侧面烘托的作用
教学难点:了解通感的大致含义,能够运用通感的修辞方法描写听觉感受
教学流程:
一、导入与整体感知
1、播放音乐《卡农》,思考如何将音乐的变化和妙处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2、阅读课文,思考:本文的主人公是谁?描写其他人物的作用是什么?
二、以通感的修辞描写音乐
1、仔细阅读课文第五小节,尝试用折线图表示白妞说书过程中声音的变化过程。
2、在描写声音变化的各个阶段时,作者使用了哪些的描写语言?在折线图上作出简要的批注
3、在表现白妞说书声音动人时,作者的表现手法有哪些妙处?
4、逐句分析通感的使用
通感——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文学艺术创作和鉴赏中各种感觉器官间的互相沟通。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等各种官能可以沟通,不分界限,它系人们共有的一种生理、心理现象,与人的社会实践的培养也分不开。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如说“光亮”,也说“响亮”,仿佛视觉和听觉相通,如“热闹”和“冷静”,感觉和听觉相通。用现代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这些都是“通感”。
5、通感的例子——你笑得很甜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三、实践与总结
1、播放导入时的乐曲,请同学们尝试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将这段音乐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2、小组点评与课堂总结
四、补充拓展《老残游记》
《老残游记》,清末中篇小说,是刘鹗的代表作,流传甚广,被鲁迅先生评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翻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内外影响巨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文学名著。小说以一位走方郎中老残的游历为主线,对社会矛盾开掘很深,尤其是他在书中敢于直斥清官误国,清官害民。这一点对清廷官场的批判是切中时弊、独具慧眼的。
篇15:明湖居听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2、体会特殊的比喻——通感在摹写声音上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
描写声音的几种方法。
三、教学方法:
赏析式
四、教学时数: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播放大鼓评书,引出作者。
(二)简介作者
刘鹗(1857—1909)
,原名孟鹏,字云抟,后字铁云,发表《老残游记》时署名“鸿都百炼生”,江苏丹徒人,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学识博杂,精于考古,在算术、治河、医道上家学渊源。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因为设平粜局赈济饥民被逮捕,流放新疆,后病死迪化,时年五十三岁。
(三)简介《老残游记》及四大谴责小说《老残游记》最早发表在1903年8月上海商务印书馆《绣像小说》第9号上,刊至十四回,翌年改在天津《日日新闻》上发表至二十回,成单行本,后又续九回。
“棋局已残,吾人将老,欲不哭泣也得乎?吾知海内千芳,人间万艳,必有与我同哭同悲者焉!”因名为“老残”。
四大谴责小说:
刘鹗《老残游记》
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
曾朴《孽海花》
(四)提问讨论
1.白妞出场前,作者主要描写了什么?
明确:戏园的盛况、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观众的议论,以此烘托白妞的高超技艺。
2.写戏园的盛况是为什么?
明确:说明济南掀起白妞热/
说唱艺术雅俗共赏/
演前嘈杂反衬演中肃静
3.写琴师丑为什么?
明确:先抑后扬,为后面的伴奏埋下伏笔。
4.写黑妞的外貌是为什么?
明确:写黑妞是为衬托白妞,又可省去后文写白妞装束的文字。
5.如何写白妞的出场的?
明确:外貌——“秀而不媚,清而不寒”
眼神——
一顾一盼,鸦雀无声
6.如何写白妞说书的?(板书)
说书的过程:“初不甚大”——演唱的起始
“越唱越高”——演唱的发展
“陡然一落”——旋律的跌宕
“忽又扬起”——演唱的高潮
“人弦俱寂”——演唱的结束
说书的反应:(见课本)
7.如何写声音的?
用通感手法,赋声于形。
(五)、知识平台
通感的概念: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往往可以打通或交通。”
(钱钟书《谈艺录》)
/通感也叫移觉,就是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把人们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植到另一个感官上,凭借感受相通,互相映照,以受到启发读者联想,体味余韵,渲染并深化试问、诗文意境的积极的修辞效果。
/通感分“形容的通感”和“比喻的通感两类”。
例:他一下子掉进冰窟里。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
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铃上奏着的名曲。
(结合练习二讲讲通感的作用)
(六)、知识迁移
问:这段文字怎样写音乐旋律的变化情况的?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琵琶行》节录
(七)、布置作业
听《二泉映月》,写一段文字摹写此曲。
[附]板书:
赏乐
乐外境
○通○感
乐内韵
品文
★ 听书魔怔-记叙文
★ 听书优秀作文
★ 颐和园说课稿
★ 《绝唱》教案设计
【明湖居听书的说课稿(精选15篇)】相关文章:
白居易《琵琶行》原文理解默写题目2023-09-06
琵琶行理解性默写2023-09-11
七年级语文备课组3月份听课反思2022-10-01
小学七年级语文备课组教学工作计划2022-11-13
英语小学招聘考试作文范文2023-09-06
《趵突泉》说课稿设计2022-08-15
《醉花阴》的说课稿2023-05-16
琵琶行优质课教案2022-08-28
七年级下册语文备课组工作计划2023-06-14
济南的春天作文2023-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