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教学实录(共13篇)由网友“THE9-崔秀彬”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莫高窟》教学实录,欢迎参阅。
篇1:《莫高窟》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2.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的地位,了解莫高窟被掠夺的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体会文本结构特点及排比的修辞手法运用的好处。
一、激发自豪,导入新授。
1、诠释“明珠”,引入课文:
在这无边的荒芜的黄色之中,有一条绿色生命线----“丝绸之路”。这条细细的绿色之线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维系着中国与西方文明的交流,丝绸和瓷器从这里走向世界,佛经和基-督-教从这里走入中国。在这条绿色的文明通道上,有一个小小的明珠,它就是敦煌——
2、出示: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读句子)
3、通过上课堂的学习,你知道敦煌莫高窟为什么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吗?
过渡: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莫高窟,去领略一下她的神奇瑰丽!
二、走近“彩塑壁画”,领略魅力。
1、(出示)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
⑴联系全文看一看,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是个什么句子?承上的部分是——;启下的部分是——。
2、那么彩塑的精妙绝伦和壁画的宏伟瑰丽分别表现在哪儿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三自然段,画出你感兴趣的句子,写一写你的感受,最后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3、交流:
我们先来欣赏彩塑的精妙绝伦。哪些句子引起了你的注意?(可结合资料说)
(1)“慈眉善目、威风凛凛”都是形容人神态的,你还知道哪些词语形容人神态的?
指导朗读:这些彩塑真是千姿百态!怎样读才能让人也好像看到这些彩塑的样子?
(2)这些不同神态的彩塑在莫高窟都有,看!——(视频:莫高窟彩塑图片)你能用“有……有……还有……”的排比句式来描绘这些彩塑吗?
(3)这些彩塑非常逼真,课文中用了哪个词来形容?还有哪些词也是这个意思?
(4)看到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你会发出怎样的赞叹?带着赞美的语气,配乐朗读。
4、过渡:莫高窟不仅有精美绝伦的彩塑,还有……(宏伟瑰丽的壁画)
⑴再读过渡句:哪个词可以看出“宏伟”
⑵“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到底有多大?与教室面积比较一下。
⑶相当于150多个这样的教室一字排开,多么宏伟啊!再读这句话。
5、壁画的宏伟瑰丽还表现在什么地方?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说一说。
(1)壁画内容:用心读,大胆想象,把文字读成活动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出示第三节内容)
“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一句,这是一个什么句式?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个排比句。
我们来欣赏一下丰富多彩的壁画。(出示壁画图片)
(2)本小节中还有一个排比句,哪个喜欢?。指导朗读:读出画面,读出美感,读得让我们身临其境。
(3)(出示飞天图片)真是妩媚动人,姿态万千。难怪人们把飞天说成是莫高窟的名片,让我们一起再美美地读一读。
(出示写飞天的句子。)
(4)同学们,发现这个句式有什么特点了吗?
(5)能记住写飞天的句子吗?自己先试试。会背了就举手告诉我。
6、壁画内容讲完了,作者用什么标点符号?飞天呢?你对哪个标点感兴趣?为什么?
请同学们大胆想象,仿照文中的排比句式写一写飞天。
7、再来领略被誉为“世界画廊”的敦煌壁画的神奇魅力。一起读。(配乐)
8、所以我们说——(出示,引读)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里的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三、走进藏经洞,激荡情感。
1、我们游览的最后一站是莫高窟的藏经洞。现在的藏经洞,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洞,里面黑黑的,什么都没有,人们为什么还一定要到藏经洞去看一看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四节,你能从中找到答案吗?
2、指名交流。提示:抓住关键词:“大量”与“仅存”“曾”字。
3、出示资料:1907、19英国人斯坦因两次掠走遗书、文物9000多件。19,法国人伯希和廉价骗购藏经洞遗物精华6000多件。19,日本人吉川小一郎等用低价换取了469卷手写本和精美彩塑两尊。1914年,俄国人奥登堡又从敦煌拿走一批经卷写本,还盗走了第263窟的壁画。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用特制的化学胶液,粘揭盗走莫高窟壁画26块……
看了这个资料,你想说什么?
4、如果藏经洞现在才被发现,才被打开,这些文物的命运将会怎样?为什么?
让我们带着这些情感,再读第四节。(齐读。)
5、这么多的珍宝被掠夺了,同学们,敦煌的莫高窟还能称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吗?
齐读: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1987年,敦煌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文化遗产”。
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自豪地说: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里的——智慧的结晶。
2、这句话与“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分别在课文的哪儿?为什么如此安排?
看看其他段落,你还发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课后延展。
1、模仿“彩塑”“壁画”和“藏经洞”的写法,将家乡的某处自然景物写具体。
2、推荐阅读:余秋白的两篇文章《道士塔》和《莫高窟》
板书:彩塑、精妙绝伦
莫高窟、壁画、宏伟瑰丽、艺术宝库
藏经洞、藏品丰富
篇2:《莫高窟》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认识本文的9个生字,会写8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好词好句。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莫高窟的特点。学生自主搜集与莫高窟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加深对莫高窟超建筑和绘画艺术的了解。
3、通过朗读感悟莫高窟的塑像和壁画的神奇瑰丽,激发对祖国悠久文明的敬仰之情。
教学重点:
识字与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把握莫高窟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的特点,激发对祖国悠久文明的敬仰之情。
教学准备:
有关莫高窟的一些资料和图片。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1、考一考大家,我国的三大石窟分别是什么?
2、其中最负盛名的就是敦煌的莫高窟,你们想不想去了解欣赏这座伟大的艺术宝库呢?
板书课题,学生读题,认读识记生字莫、窟。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序号和自己不认识的生字。
2、遇到生字有什么好的办法来解决呢?
问、查、拼
3、出示生字,自主选择不认识的字来记忆。
4、评议,正音。
5、猜字游戏,检查识字情况。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做到不加一字,不减一字,不倒一字,不误一字。
2、同桌合作学习,互相检查。
3、课文主要介绍了什么?你有什么问题?
四、练习写字:
1、出示要写的8个字,认真观察并汇报:你发现了什么?
2、重点指导尊、亭、衫等字。
3、练习写字,要求正确、美观,注意写钢笔字的要求。
4、让学生上台范写。
五、课堂小结:
你对莫高窟有什么样的印象呢?究竟莫高窟的建筑和绘画有什么特点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六、作业设计: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选择合适的方式搜集一些有关莫高窟的图片等资料。
第二课时
一、巩固识字:
1、开火车复习生字。
2、9个小组进行比赛,认读本课生字,计算时间。
二、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快速读课文,想想:哪些自然段描绘了这些精美的塑像和壁画?
2、三、四自然段中哪些句子描写最生动?哪些词用得好?找出来。
3、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闭目想象,说一说你想到了什么。
4、出示相关图片,欣赏莫高窟的塑像和壁画。
5、读一读自己喜欢的句段。
三、拓展延伸,加深理解:
1、展示自己的搜集的莫高窟的资料和图片。
互相介绍交流。
2、学习了课文,听了介绍,你有什么想法?
四、语文实践活动:
任选一题:
①为莫高窟设计一两句广告语。
②设计一段导游词来介绍莫高窟。
五、作业设计:
1、贴收集到的资料。
2、了解我国其他的文化古迹。办一期手抄报。
篇3:《莫高窟》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请看屏幕。(教师点击课件——出示祖国版图、甘肃省区图和莫高窟外景图)这就是伟大祖国的版图,在祖国的西北有一个省份叫甘肃省,(出示甘肃省版图)在甘肃省敦煌市的东南有两座山,一座是三危山,一座是鸣沙山,在两座山谷底的绝壁上,蜜蜂似的排列着492个洞窟,这就是举世闻名的莫高窟,谁知道举世闻名是什么意思?
生:很多人都知道。
师:许多人都知道不能准确表达这个词的意思。(教师板书:举世闻名)
师:“举”是什么意思?
生:全世界。
师:全世界应该包括了“世”的意思,“举”到底是什么意思?
生:“举”就是“整个”的意思。
师:“整个”就是“全”,全世界都非常有名。我们理解词语的时候,要理解重点字,理解重点字就能很好地理解词语的意思。你会这种方法了吗?
生:会了。(脸上露出喜悦。)
师:莫高窟为什么在全世界都有名呢?(教师在“举世闻名”的后面半数一个“?”。)我相信通过这节课的阅读,一定能找到答案。
师:下边请同学们自由读文,思考作者是从那几个方面来写莫高窟的?
生:(学生自由读完课文后)课文是从三个方面来描写莫高窟的,第一个方面是彩塑,第二个方面是壁画,第三个方面是藏经洞。(教师随机板书:彩塑、壁画、藏经洞)
师:课文中第一自然段,有一句话就概括了这三个方面,是那句话?
生:其中最有价值的要数彩塑、壁画和藏经洞。
师:这是一句话吗?
生:在这悬岩峭壁上,492个洞窟蜂窝式的排列着,其中最有价值的要数彩塑、壁画和藏经洞。
师:这是概括地介绍,然后作者又分别写了彩塑、壁画和藏经洞。你说第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生:起到总起全文的作用。
师:谁读最后一自然段。
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这一段对全文起什么作用呢?
生:这段又是对全文的总结。
师:作者在开头用总起,然后分别来叙述,最后作者总结全文,作者是按照——
生:“总-分-总”的结构来写的。
师:这种写作手法可以使文章结构严谨。希望同学们学着应用。这样看来,课文分几段呢?
生:分三段。
师:请同学们用分段符号画出起止。
(学生画出起止,汇报。)
师:同学们学会这种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去分段,这是一种分段的好方法。
师:下边我请同学们来读词。
(课件出示:个性鲜明 神态各异 惟妙惟肖)(指名读。)
师:这三个词语在课文中那几个自然段里出现的?把它画出来。
生:是在第二自然段出现的,是描写彩塑的。
师:能读读含有这三个词语的句子吗?
生读。
师:文中的哪些语句体现了彩塑这几方面的特点?我请一名同学来读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画出有关的语句。
生:“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
师:谁来读一读?有怎样的菩萨?
(学生读的不够理想。)
师:想象一下,眉宇间透着慈祥,目光中满是善良多慈爱的菩萨呀!再来读读。
生读:“有慈眉善目的菩萨”。(读出了菩萨的慈善。)
师:有怎样的天王?想象一下:《西游记》电视剧中四大天王出现,多威风啊!谁能读出来。
生读:“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读出了天王的威风。)
师:有怎样的力士?见过力士吗?蔡老师是力士吗?身体强壮,非常勇猛!能读出来吗?
生读:“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读出了力士的勇猛。)
师:同学们,每一个塑像都有自己的个性,而且形象各不相同,所以作者说——生: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
(评:学生通过想象感悟,入情入境的朗读,体会了词语的意思,体会到词语运用的巧妙,同时感受到文本语言的魅力。)
师:作者还写了什么?
生:作者还写了卧佛。生读描写卧佛的句子。
师:你读出一个怎样的卧佛?
生:我读出了一个慈祥的卧佛。
师:你通过哪两个词读出来的?
生:眼睛微闭,神态安详读出来的。
师:同学们看看文中的插图,看见眼睛微闭、神态安详的卧佛了吗?再读读,你还能读出怎样的卧佛?
生:我还知道这是很长的卧佛。我是通过16米这个数字知道的。
师:我们这个黑板大概是3米,16米是个什么样的概念,相当于四五个黑板那么长。他的一个头大概就有我们黑板这么大。你说它长不长?
生:惊讶。并说太长了。
师: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长的?
生:列数字。
师:列数字的方法可以让我们清楚地了解到卧佛到底有多长。希望同学们学习这种列数字描写事物的方法。
师:谁能通过读,把这一卧佛的特点读出来。(生读,齐读。)
师:这样的彩塑有3000多个,如果你来到这里看到这样的彩塑,你想说点什么?
生:制作彩塑的工人们很辛苦。
生:我想在峭壁上的人很可能会有危险,因为他们是在断崖峭壁上雕刻。我说,彩塑来的真这不容易。
师:你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这是体会课文的好方法。
生:当时没有起重机,没有吊车。古代劳动人们竟能制造出这样的彩塑。他们真了不起,真聪明。
生:他们造了492个洞窟,可以看出他们有智慧。
师:所以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写了这样一句话。(课件出示)
生:齐读——这里的每一尊彩塑,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师:所以他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师:作者都描写了哪些彩塑?
生:有天王、力士、菩萨、卧佛
师:在这四种彩塑中哪一种彩塑写得具体?
生:卧佛
师:在众多彩塑中,作者重点突出了“卧佛”,老师告诉大家作者突出了一个点,这叫“点”的描写,对“天王、力士、菩萨”作者做了概括的介绍,这叫“面”的描写,(板书:点面结合)这种写法叫点面结合。“点”代表“面”,“面”衬托“点”,详略得当。
(老师又就地取材:现场描写学生听课的情景,突出“点面结合”的特点。)
然后引导学生到课文中体会“点面结合”的写法。
师:同学们读读描写壁画一段,这一段也采取了“点面结合”的写法。请用不同的符号标出,描写“点”与“面”句子。
生汇报“面”和“点”描写的句子。
师:我们先来读读描写“面”的句子。
(一名学生读)
篇4:《莫高窟》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对莫高窟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回忆一下,课文主要介绍了莫高窟的哪几处文物景点?
生:课文主要介绍了莫高窟的彩塑、壁画、藏经洞。(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莫高窟,去领略一下她的神奇瑰丽!我们先欣赏莫高窟的彩塑。请一位同学读课文第二小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哪句话可以概括这小节的意思,你看到了什么?
(生读)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慈眉善目的菩萨。
生:我看到了威风凛凛的天王和强壮勇猛的力士。
师:慈眉善目的人看上去给人什么感觉?
生:慈眉善目的人看上去很和蔼。
生:给人很慈祥的感觉。
师:看上去就是一个好人。威风凛凛,强壮勇猛又是什么样子?
生:看上去很高贵,很威风。
生:应该有力气很大的样子。
师:怎么读才能让人感觉到慈眉善目、威风凛凛、强壮勇猛?试着读一读。
(生读)
师:我们来一起欣赏一下,慈眉善目、威风凛凛、强壮勇猛在莫高窟的彩塑中是怎么刻画的。(展示莫高窟彩塑的图片,选取其中能表现慈眉善目、威风凛凛、强壮勇猛的细看)这些彩塑真是千姿百态!这些彩塑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哪一尊?
生:有一尊卧佛长达16米!
师:16米,是多长?
生:有我们4个黑板这么长。
生:有我们16张课桌这么长。
师:这么大的卧佛,课文里是怎么描写的?一起读一读描写卧佛的这句话。
(出示卧佛图片欣赏)课文中的哪些词语可以概括彩塑?
生:个性鲜明,神态各异。
生:惟妙惟肖。
师:哪句话可以概括这一小节的意思?
生:莫高窟保存着两千多尊彩塑。(板书:两千多)
师:课文中有一句话,既是对第二小节的总结,又是壁画的概括,默读第三小节,画出这句话。
……………………
生:我认为是这句话: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
师:重点的词语是?
生:精妙绝伦和宏伟瑰丽。(板书:精妙绝伦 宏伟瑰丽)
师:精妙绝伦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彩塑怎么样?
生:很好看,非常漂亮。
师:从字面上理解,精妙就是什么?绝伦就是什么?
生:很精彩,巧妙。
师:绝伦就是……
生:其它地方没有。
生:独一无二的。
师:彩塑是精妙绝伦的,壁画是宏伟瑰丽的。哪个地方可以看出“宏伟”?
生:四万五千多平方米。(板书:四万五千多)
师:这时我们已经站在莫高窟的壁画前,你都看到了一些什么?默读课文,然后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看到的。
(生默读)
师:谁愿意来说说,你都看到了一些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生:我看到了美丽的自然风光。
生:我看到了人们的幸福生活。
生:我看到了许多神佛的形象。
师:课文中用的哪句话来概括壁画内容的?
生: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
师:这是一个什么句子?
生:这是一个排比句。
师:对,这句话里用了“有……有……有……还有……”本小节中还有一个排比句,是哪句话?
生: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
师:我们练习读一读这句话,应该怎么读才能让人感觉身临其境。
(生练习读)
师:谁愿意来读一下?
(生读)
师:读得真好,那飞天的仙女就好象在我们眼前一样。同桌互相读,看你的朗读能不能打动你的同桌。
(生练习读)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莫高窟的飞天壁画。(展示飞天图片)
(看到飞天的图片,学生“哇”生不绝,被美妙的画面深深吸引。)
师:看到这些精彩的画面,你想说些什么?
生:太美了!
生:这些壁画真精彩!
生:莫高窟的壁画真丰富了!祖国文化遗产真是灿烂辉煌啊!
师:我们回头再看这两句排比句。看一看,怎么样把描写飞天的这一句改成用“有……有……有……还有……”这种样子来描述的?先互相说一说。
(同桌互相说)
师:谁愿意来说一说?
生:壁画上的飞天,有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彩带飘拂,漫天遨游;还有舒展双臂,翩翩起舞……
师:听上去给人的感觉有点怎么样?
生:听上去有点不顺溜。
师:你能说一说吗?
生:壁画上的飞天,有臂挎花篮,采摘鲜花的;有怀抱琵琶,轻拨银弦的;有倒悬身子,自天而降的;有彩带飘拂,漫天遨游的;还有舒展双臂,翩翩起舞的……
师:很好。在说的时候,后面的“的”不能少。
师:壁画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课文中只给我们具体介绍了飞天的壁画。我们能不能展开想象的翅膀,选取神佛故事、神佛形象、民间生活或者自然风光中的一种,也用“有……有……有……还有……”这样的句子说出来?能说几个“有”就说几个“有”。先想象一下,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
(生活动)
师:谁愿意把你的想象跟我们大家介绍一下?
生:壁画上的神佛,有闭目养神的,有神态安详的,还有打坐念经的。
师:说的不错,说的是神佛形象的。还有谁愿意说?(这时没有人举手)看来大家还没有想好,我们就把这作为课堂作业,把你的想象写下来。
师:我们游览的最后一站是莫高窟的藏经洞。一起读课文。
(生读)
师:藏经洞的特点是什么?
生:藏经洞的特点是面积不大。(板书:面积不大)
师:但是……(这时学生举手)呵呵,我还没有讲,就有人知道我但是后面要讲什么了?
生:但是里面却藏有六万多件各种经卷、文书、帛画、刺绣、铜像等。
师:有没有注意到一个字?什么字?(圈出“曾”),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生:就是过去。
生:就是曾经。
生:就是过去有这么多文物,现在没有了。
师:到哪里去了?
生:由于清王朝腐败无能,大量珍贵的文物被帝国主义分子掠走。
师:是啊,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导致大量的文物流失了。说到藏经洞文物的流失,不能不提到一个人,他叫王圆箓。是他最先发现了藏经洞,文物的流失就是他一手造成的。著名作家余秋雨写了一本书《文化苦旅》,其中有两篇文章《道士塔》和《莫高窟》,前一篇就是写的文物怎么样在道士手里流失的,我们选其中的片段看一下:1910月,俄国人勃奥鲁切夫用一点点随身带着的俄国商品,换取了一大批文书经卷;195月,匈牙利人斯坦因用一叠银元换取了24大箱经卷、5箱织绢和绘画;197月,法国人伯希和又用少量银元换去了10大车、6000多卷写本和画卷;1910月,日本人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用难以想象的低价换取了300多卷写本和两尊唐塑;19,斯坦因第二次又来,仍用一点银元换去5大箱、600多卷经卷;......
师:看了这个资料,你想说什么?
生:真让人心痛!
生:现在我们的祖国已经强大了,再也不会有类似的事情发生了。
师:是啊,现在我们国家每年都有专门的经费用来收回流失在国外的文物。课后我们可以上网,查阅一下余秋雨的这两篇文章。看看,他是从哪个角度来写莫高窟的。
师:参观了神奇瑰丽的莫高窟,我们不能不赞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让我们再次回味一下莫高窟的灿烂辉煌。(听课文录音)
下课。
篇5:《莫高窟》教学设计评析
《莫高窟》教学设计评析
一、学习《莫高窟》的准备过程
1、预习课文,搜集与学习、生活相关的资料。
(1)通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搜集介绍莫高窟的文字和图片。
(3)想想你游览过的风景区,你最喜爱哪里,当时有什么感受?
2、讨论、交流。简述预习、自学课文情况,运用资料介绍莫高窟,谈谈作者对莫高窟的感受。
3、推荐“导游”,组织“游人”群体。
(1)听了讨论交流,你认为谁理解课文较深刻,推荐四位同学当“导游”。
(2)按老年、青年、少年儿童组织三个“游人”群体,其他同学自愿报名参加其中一个群体。
(3)“导游”和“游人”分别为“游览莫高窟”课堂教学作准备,思考怎样介绍,怎样学习?教师担任“总导游”,组织“导游”分工,适当提出要求。
二、“导游解说式”课堂教学过程
1、“总导游”谈话引入。
我是大家这次“游览”莫高窟的“总导游”。我们请出四位“导游”作向导,由“导游甲”带路,主要的景物特点,分别由“导游乙、丙、丁”给大家作介绍。“游人”们,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向“导游”提出来。
2、“导游甲”介绍莫高窟。
(1)介绍我国的几座石窟带领“游人”进入莫高窟。
(2)投影莫高窟,让游人对照图,想象莫高窟“蜂窝似的”全貌,说说感受。
3、“导游乙”介绍“彩塑”。
(1)电脑扫描“彩塑”的照片。“导游乙”对照画面并模仿姿势。
(2)请“游人”读句:“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从而帮助理解“神态各异”。
(3)彩塑“惟妙惟肖”引得游人啧啧赞叹,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让“游人”说说。
(4)抓住文中重点词语,“导游”和“游人”相互问答。体会彩塑鲜明的特点。
(5)“老年游人”联系看到过的雕塑和莫高窟彩塑作比较,感受有什么不同。
(6)由“神态各异”展开联想,加深情感体验。
4.“导游丙”介绍“壁画”。
(1)显示电脑扫描的壁画。
(2)“导游丙”请“游人”观察壁画,再看课文的插图,联系起来进行想象。
(3)“总导游”建议共同议论:“宏伟瑰丽的壁画”、“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联系你的想象说说自己的感觉。
(4)“总导游”请“青年游人”用生动的`语言描绘“飞天”的美景。
(5)激发“游人”的情感,把描写壁画的第3自然段读“美”、读“活”。
5、“导游丁”介绍“藏经洞”。
(1)介绍藏经洞经书的多及遭帝国主义掠抢、破坏的情况。
(2)请“少年儿童游人”表演强盗掠夺、破坏经书的动作、神态。
(3)投影句子品读,读出自豪感和对帝国主义的憎恨。
6、“总导游”主持大家议论。
(1)请几位“导游”说说,介绍了莫高窟哪几方面,“游人”们还有什么需要了解的,请自由发问,由“导游”解说。
(2)请大家说说,为什么称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三、小组朗读交流,获得审美体验。
1、请同学们画出你最喜欢的语句,相互美美地读一读,表达你对最关注的敦煌文化的喜爱。
2、你还可以运用什么形式表达你对莫高窟的喜爱,说说看。
3、小组汇报。
4、评议小结。
篇6: 莫高窟教学反思
《莫高窟》这篇有点说明性质。结构清晰,先从总的方面简介莫高窟,然后分别从莫高窟保存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叙述敦煌艺术,最后总结全文。通过总――分――总的格式,把莫高窟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展示在人们眼前,同时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
新的课程标准上说:新的课程标准上说: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这一课,课上首先要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达成的教学任务,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了解总分总构段方式的作用并学会在中运用。
那么这一课,的表达方式就是是指导学生习作的语文知识,在了解总分总这个学习点的基础上,体会这种写法更能展示出莫高窟的艺术成就,让人印象更深,理解更透彻。学习时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说说的结构。然后再读课文,说说每一节的主要内容――抓住中心句。最后细读课文,了解如何说明中心。这样几步下来,学生了解了的结构,明白了内容,感受到了历史文物的魅力,油然而生的是对创造这些美丽事物的人的敬佩之情。都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这么一个好的事例,引导学生作文多好呀!把学生的视线引导我们自己的校园――干净整洁的操场、美丽迷人的花坛、内容丰富多彩的文化墙,让我们学校美景与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一个文化氛围浓厚却又美丽向上的学校。
这时提出:采用总分总的格式介绍一下让你印象最深的校园之景,想想你为什么要介绍这个景?有哪些物让你难忘?就这样一篇总分总构段的《美丽的校园》就在学生的笔下生成。这比起脱离例子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来得更容易更轻松吗?
篇7: 莫高窟教学反思
《莫高窟》一文描述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把莫高窟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展现在我们面前,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勤劳。
由于课文属于说明文,通常会给人一种枯燥、乏味的感觉,课堂通常也会显得沉闷。因此,我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突破难点。多媒体有声有色、生动形象、信息量大,图文声像并茂,超越时空限制,交互性好,将教学内容设计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运用于教学过程,对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感知,加速新概念的形成,增大信息容量,提高学生观察能力,补充文字材料和实验操作无法传递的空白,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
教学中,我考虑到学生对莫高窟很陌生,书中仅有的图片并不能激发学生对莫高窟的研究热情,因此,我搜集了大量的图片及音像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加速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使学生掌握重点,有效地突破难点。
如,在理解宏伟瑰丽的飞天时,我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多幅飞天图片,学生一边看,一边发出惊叹声,看完后,个个啧啧赞叹,很快就理解了宏伟瑰丽的含义。为了帮助学生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我以第五自然段为切入口,每学完一段,都回归到第五自然段,让学生理解,这精妙绝伦的彩塑,宏伟瑰丽的壁画,藏品丰富的藏经洞,都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课堂中,我注重教师语言对学生富有激励作用,在学习2、3自然段时,先文本后图片,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对话,再去欣赏彩塑与壁画,让学生由文本到图片进行了双重感悟,更加深了学生对莫高窟艺术宝库的印象。为了让学生感受卧佛的大、长,突出了“16米”这个数字;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壁画的宏伟瑰丽,突出了“四万五千多平方米”这一个震撼人心的数字。
抓住描写彩塑神态的词让学生想象其他彩塑会是什么样的神态,既发挥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充实了彩塑形象,又让学生在此过程中积累了描写人物神态的词,寓积累与想象于一体,一举两得。朗读的形式多样,有个别读、齐读、默读、自由读。“曾”字的解读激起了学生的爱国热情,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了莫高窟艺术宝库的珍贵。过渡句的讲解、排比句的`学习练写,让学生在学习享受中掌握知识技能。当学生读有所感、读有所悟后,让学生用“有的……有的……有的……”句式来写一写其他飞天的形象进行小练笔。最后让学生当一回小导游,来介绍高窟。
篇8: 莫高窟教学反思
《莫高窟》生动描述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把莫高窟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展现在我们面前,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伟大创造力。教学时,重在读书指导,引导学生与祖国的历史、祖国的文化艺术史对话。
一、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张扬个性。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我在课堂教学中重视了这一点。
如,我在引导学生体会莫高窟的彩塑精妙绝伦和欣赏精美的飞天时,让学生能体会一点就说一点,喜欢哪里就说哪里。学生通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阅读课文,他们的侧重点也就不一样,进而使课堂充满生机,畅所欲言,无疑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
二、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总目标中指出,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本课的学习,不仅要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更要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课前可以让学生搜集有关莫高窟的文字、图片资料;课上仿照例句,展开想象,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描摹飞天的形象;学完课文后,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比赛,向学生介绍莫高窟,出一张以“莫高窟”为主题的小报……形式可以不拘一格,让学生自主选择,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
三、训练学生的写话能力
在同学们领悟课文后,我适时引导学生:你能模仿课文的写法描写一下某一幅飞天壁画吗?同学们在广泛收集资料、参照课文写作方法的基础上,基本都能写出比较满意的习作,达到了语言文字训练应有的教学效果。
总之,语文课无论怎样都不能忘了语言文字的训练,要上出语文味,适时预设训练重点,不断提高语文课的教学效率。
篇9:《莫高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概括自然段意思。
4、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品读理解课文第二段并背诵。
2、学习围绕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
学情分析: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五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一方面他们想更多地拓展视野,了解世界(特别是我国古代)灿烂的历史文化,另一方面,他们也想进一步增强自己的阅读理解和表达交流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走进文本:创设情景、自主阅读、引导质疑。
我在教《莫高窟》第二课时时,我用饱含激情的语言导入: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初步学习了《莫高窟》这篇课文,知道了敦煌莫高窟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在茫茫的沙漠中闪烁着绚丽的光彩,它是历代文人墨客争相称颂,各国旅游爱好者竟相前往的圣地。紧接着提问:同学们想不想亲自到莫高窟走一走,看一看呢?我在学生还被导语的气势所吸引的时候,赶紧播放莫高窟画面,让学生利用多种感官感受莫高窟的宏伟瑰丽,充分激发起学生对莫高窟的向往,并投入到学习课文的情境之中。
二、领会文本:抓住重点、欣赏想像、美读美诵
本篇课文第二、三段是教学重点,对彩塑和壁画作了深入细致的描写。这部分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石窟艺术的出神入化,学习作者用词造句的方法,让学生在想像中美读美诵,是主要教学目的。怎么实现这一突破呢?
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是以学生自读自悟、勾画想像为主,全员参与,大胆质疑;
(二)是以多媒体教学为辅助手段,制作图片,让学生走进莫高窟,欣赏莫高窟,感受莫高窟艺术的无穷魅力:
(三)是以师生互动为平台,学习作者用词造句、表达方法等。以此达到背诵积累的目的。为了突破难点,我提出了如下的问题,并且引导教学。
1、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彩塑和壁画的?我采用了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先让学生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
再让学生划出文中描写有哪些彩塑?让学生知道“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道理;
然后让学生交流,教师利用媒体,引导学生浏览各种神态的彩塑,想像彩塑不同的样子,理解“慈眉善目”、“威风凛凛”、“强壮勇猛”、“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等词。引导学生图文对照,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
最后再让学生反复的去读。面对这一尊尊想象力之丰富,色彩之绚丽,气魄之宏伟的彩塑,游人在观光时会想些什么,又会说些什么?怎样读才能让人也好像看到这些彩塑的样子?这样,结合评价,指导朗读。
2、在教学第三段时,我让学生采用已掌握的学习方法,进行自学。
3、指导学生学会抓住承上启下的写作手手法(如第三自然段的开头句)。
4、指导学生抓住概括中心句练习写话的方法。
三、感悟文本:理清结构、复述课文、争当导游。
刚才,同学们重点欣赏了彩塑和壁画的精美,但对文章的整体结构、写作特点等都不是很清楚。在这里,教师有必要设计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以学生小组为单位,商量复述的方法,教师给以适当的点拔,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鼓励学生。让学生积累背诵,把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复述课文要讲求一定的方法的,假若你是当地的导游,你会抓住文中的哪些地方进行复述?这时,可让学生小组一起商量、讨论复述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时,学生肯定会说到“彩塑”、“壁画”、教师立即引导“这两部分之间有一句话很重要,把他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能找出来吗?这句话就是第2、3段之间的过渡句。学习作者这种写法。继续追问,学生又可能说到“明珠”、“艺术宝库”等词,即课文的1、4段(总写),我随即板书,从而,弄清课文的总体结构。在弄清课文结构的基础上,再进行复述课文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拓展延伸:自主实践、学以致用、赞我古镇。
语文源于生活,又还原于生活。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学到了一些用词造句的方法,表达方法、写作方法等,积累了一些好词佳句。我们知道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运用,结合我们崖城古镇,与本课有许多相似之处,可提前指导学生在课前欣赏崖州古镇的“崖城老街”“崖城孔庙”“南山寺”等,并作仔细观察了解,模仿本课的方法来赞美古镇。可以说一说、写一写,从而激发学生爱家乡、爱古迹、爱艺术的思想感情。
五、板书设计:
彩塑精妙绝伦
18、莫高窟壁画宏伟瑰丽是艺术瑰宝
篇10:《莫高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课后11个生字,认读识字表里的字。能结合上下文理解“慈眉善目、威风凛凛、惟妙惟肖、翩翩起舞”等词语的意思。
2.学习作者运用列数字、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抓住事物的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学习作者“面”、“点”结合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积累优美的语言。
4.了解莫高窟的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彩塑、和藏经洞的文化艺术价值。
2.学习作者从多方面抓住事物特点的写作方法,体现运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描写方法。
教学流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请看屏幕:这是我们伟大祖国的版图,在辽阔的祖国大地的西北,有一个省份——甘肃省。在甘肃省敦煌市的东南,有两座山——三危山和鸣沙山,在两座山的中间的谷地西侧的绝壁上,蜂窝式的排列着492个洞窟,这就是举世闻名的莫高窟。
师:举世闻名什么意思?(举:全)
师:莫高窟为什么这样有名呢?我相信大家阅读完《莫高窟》这篇课文,定会找到答案。(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1.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思考课文是从那几个方面介绍莫高窟的?
(预设生:从彩塑、壁画和藏经洞几个方面来介绍莫高窟的。(板书:彩塑、壁画、藏经洞)
2.师:课文的第一段有一句话就概括了这三个方面,快速看看第一段是那句话?
(预设:“在断崖绝壁之上……藏经洞。”)
3.师:这句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总领全文)可见第一段是全文的总起。然后分别介绍了彩塑、壁画、藏经洞。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什么?(是对莫高窟的总的评价。)这篇文章是按着“总——分——总”的结构写的,希望大家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三、词语切入由词悟情
1.师:同学们请看屏幕:(课件出示:个性鲜明神态各异惟妙惟肖)谁能读读这三个词?(指名读)这三个词在哪个自然段出现?把它画下来。是描写什么的?(是描写彩塑的。)
2.师:文中的哪些语句体现了彩塑这几方面的特点?我请一名同学来读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画出有关的语句。
3.汇报:(预设:“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
谁来读一读?有怎样的菩萨?(想象一下:眉宇间透着慈祥,目光中满是善良多慈爱的菩萨呀!)(有怎样的天王?想象一下:天王的形象,多威风啊!)(有怎样的力士?见过力士吗?身体强壮,非常勇猛。)
谁再来读一读?注意读出菩萨的慈,天王的威,力士的猛。注意在变蓝的词语上下功夫。(课件出示:“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
这些彩塑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神态,所以作者说: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课件打出)板书:个性鲜明神态各异
作者还描写了哪种彩塑?(卧佛)读出描写卧佛的语句:有一尊卧佛长达16米,他侧身卧着,左手托着头,眼睛微闭,神态安详。这是一尊怎样的卧佛?(很长,安详)讲列数字,讲姿势,讲神态。
能读出来吗?描摹的太像了和真的一样,读懂了那个词?(惟妙惟肖)
4.看了这样的彩塑你会说些什么?(生…..这就是啧啧称赞)
师:古代劳动人们用他们智慧的双手创造了精美的艺术精品,所以作者说:“这里……智慧的结晶。”所以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5.作者描写的四种彩塑哪一个写的具体?抓住了有代表性的点的描写,其他概括的写,是面的描写,这种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值得我们学习。
四、写法切入,感悟优美
1.其实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描写壁画的部分,也采取了点面结合写作的手法,请他同学们默读地三自然段,用“——”画出面的描写;用“~~~”画出点的描写。
2.谁来读读面的描写的句子。
引读:感悟动宾词组,读动宾词组,还回句子指名读。读懂了哪个词?(丰富多彩)
3.读点描写的句子。
读出了怎样的飞天?学生谈感受。指名读。教师接评价。配乐读。可真是灿烂辉煌啊!(板书:灿烂辉煌)
五、走进经洞感悟价值
读读藏经洞一部分,我想这种感受会更强烈。是艺术的宝库吗?(六万多件,大量珍贵)还有什么感受?
结语:让我们记住国耻,振兴中华。让我们保护和传承好我们民族的灿烂的文化遗产,让我们记住莫高窟,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让我们一起在一读课文的最后一段:课件出示。
篇11:《莫高窟》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介绍了我国西北边陲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曾经藏有大量文物的藏金洞,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本文结构清晰,叙述具体,文字浅显。且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学生,他们已掌握了一点读书方法和学习方法,如:抓关键词理解课文内容,读中感知,读中悟情,读中领悟写作法等。预习时,学生已经认识了生字,通读了课文,并在再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又让学生默读了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介绍了莫高窟的什么?引导学生认真、扎实地经历“初读”的过程。再加上将利用图片文字资源,学生的兴趣更加浓厚,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了起来,想象力较丰富,但思维的深刻性、语言的表达上有所欠缺。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以学生充分自主探究为主,教学过程中教师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引导学生感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另外,发挥数字化平台的辅助教学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看、读、想等方式,深入学习课文内容。
课文重点介绍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曾藏有数万件珍贵文物的藏经洞,把莫高窟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生动展示在我们面前。在文本对话的教学过程中,我重点进行了以下语言文字训练:
(一)、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概括(节、段、全文)大意,是历次考试学生们失分较多的项目,学生归纳不到位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因此,教学中应经常训练其概括能力。主要采用两种概括方法:
1、用课文中的语句来概括。
2、借用课文中的关键词,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
当然,这两种方法应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初读感知”的过程中巧妙地渗透。如,先让学生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然后再进行第二步。这样既巩固了第一种学法,又适当提高了要求,渗透了第二种学法。以后在归纳段意时,学生自然就会运用这两种方法,使概括段意的训练扎实、到位、有效。
(二)、训练学生使用标点能力
使用标点符号对于学生并不是很难,按理说能得心应手。但历次加标点测试也是失分较多的项目,因此在教学中也应渗透此方面的教学。这篇课文则是(排比句)加标点的最佳教材。如区别:
l有……,有……,还有……。
l“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
l“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为什么有的加“逗号”而有的则加“分号”,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排比句式加标点的不同处,加逗号的是不同类别的,而加分号的是同类的几个方面(如同是飞天的不同姿态),句与句的关系是并列的,使学生从中领会了逗号与分号不相同的使用方法和作用,从而提高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三)、训练学生的写话能力
在同学们领悟课文后,我适时引导学生:你能模仿课文的写法将家乡的某处自然景物(或名胜古迹)具体地描写出来吗?同学们在广泛收集资料、参照课文写作方法的基础上,基本都能写出比较满意的习作,达到了语言文字训练应有的教学效果。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尽量让学生能够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更深入地学习课文,提高语文素养。课上,环节清晰,一环紧扣一环。设计的学习活动也很丰富。特别是教学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自由书写感受发言,学生的阅读积极性特浓。然而综观本次教学过程,学生的确是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听说读写等方式学习了课文内容,但学习得还不够深入,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原因在于:1、整堂课的设计老师牵的多放的少。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结构是相似的,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了第二自然段后可以总结学法,提出自学步骤,让学生自学讨论,在交流时教师再作适当地引导。这样,就避免了教师带着学生一个又一个问题机械似的走下去。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语言文字的工具性体现得不够。课堂上的朗读激发不起他们的朗读激情,学生读得比较乏味。而这时我非但没能用慷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读书积极性,反而被他们的情绪所感染,每一次的指名朗读都是草草收兵。就算是飞天的那部分积累语言,学生也会背了,但感情地激发还不到位。3、不由自主地降低了对学生的要求。在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学习所得时,好多学生站起来仅仅是说了一句话,老师也就满足了,而没有引导学生用一段话来表达自己要说明的问题。尤其是教学过程中两个想象片段的训练,没有落实到位。第一处是彩塑神态的想象,学生没有明白老师的要求,想象回答的是“有孙悟空”“有猪八戒”等,此时教师没能很好的把学生引导到进行神态描写的训练上,而是进入了下一教学环节,没能达到真正的训练目的。另外,这里如果能加进一些图片的支撑,学生的语言可能会更丰富。
总之,语文课无论怎样都不能忘了语言文字的训练,要上出语文味,适时预设训练重点,不断提高语文课的教学效率。
篇12:《莫高窟》教学反思
《敦煌莫高窟》这篇课文介绍了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中精美的塑像和艳丽多姿的壁画,赞美了我国璀璨的古代艺术。由于这篇课文对壁画所作的描绘都是比较优美的。所以我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了欣赏为主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由欣赏这美丽的壁画时所产生的感叹升华到为我国璀璨的古代艺术而骄傲. 这篇课文的中的第二自然段中,对于塑像的介绍是:“最大的佛像有九层楼那么高,最小的菩萨还没有手掌大。”对于后者,学生的理解还比较容易,因为可以通过观察自己的手掌想像到佛像小到底是小到什么程度。但是对于“九层楼那么高”这个概念要学生一下子去想像就比较困难了,所以我就用三层楼高的教学楼作例子,“同学们,如果我们的教学楼是一尊佛像,你站在它的面前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学生很快反应说“很高”、“很大”、“雄伟”于是我又引导说:“我们的教学楼只有三层楼,那么请你想像一下,站在一尊比我们教学楼再高二倍的佛像面前,那时的感受又会如何呢?”接下来,我自己朗读课文,让学生闭上眼睛想像。当同学睁开双眼时,我又问:“刚才你看到了什么呢?”学生的想像力让我佩服,有同学说:“我刚才爬上了塑像,站在了佛像的顶上,向下眺望,发现所有的一切都变得十分渺小。" “我站在那个佛脚下,很努力地向上看,却好像都看不到佛顶 ”“我感觉佛像十分雄伟,而且我在想,古代人是怎么把这尊佛像造出来的?”这次的朗读由于学生的感情得到的激发,所以在朗读时也加入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情感更为丰富。虽然这一段并非本文的重点段落,但是我认为如果在此时能够事先激发学生的感情,为后文做好铺垫,对于整篇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培养都是有好处的。
在对整篇文章教学完毕后,我让学生挑选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来朗读。很多学生都挑了第四自然段,原因是这一段所描绘的情景比较优美.所以老师请学生来朗读,在朗读感受中,学生把听到的内容直接反应到头脑中,并通过自己丰富的想像力将其呈现在脑海中,让他们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他们脑海中勾勒出那幅美丽图画的时候,也就达到了这篇课文的教学目的.
篇13:《莫高窟》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在教学《敦煌莫高窟》一课时,我做了一些尝试。下面是教学的一个片段。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写壁画的段落,默读课文,想一想哪些自然段描写了壁画?(生自读课文)
生:3、4、5自然段。
师:3、4、5自然段写的是壁画,先来欣赏一幅明画。(出示第4自然段)
师:这是一幅画吗?
生:不是。
师:这是一幅画,藏在文字的后面,你信吗?自己读这段话。(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生读。
师:读着读着,你看到了什么。
生:身穿华丽衣裙的少女随音乐跳舞,一个弹琵琶,一群少女为她伴舞,一个领舞。
生:我看到了池水,金碧辉煌的亭台楼阁。
师:第一次读,就把轮廓读出来了。再次读,把图读得活起来,喜欢的部分重点读一读。(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
生读。(气氛活跃,学生跃跃欲试)
师:很美,但听起来池水不够清。
男生读。
师:是不是感觉清一点。
生读。
生:更清了,我仿佛看见了池底的鹅卵石。
师:仿佛连我也看见了鹅卵石。(善用评价语,鼓励学生大胆阅读,提高阅读质量。)
生-齐读。
师:金碧辉煌的地方是谁住的?
生:皇帝。
师:那能读出气派来吗?
齐读。
师:这幅图有亭有台有阁,是不是设计得很好?(是)那下面的谁读?
生读(特别欣赏优雅端庄的动作)
生读
生:读的很正确,但我觉得衣衫还没飘起来。
生读。
师:飘起来了吗?(飘起来了)多美啊!想不想一起享受?
齐读。
师:刚才展示了舞台的无穷魅力,谁往下读?
生读。
师:齐读,把瞬间的美刻在心里。
师:这群美丽的少女离开舞台,来到今天的舞台,正翩翩起舞呢!(欣赏这幅明画第4自然段)
师:你觉得什么很美?
生:动作美。
生:景色美。音乐美舞姿美表情美
师:印证了这句话,不是没有美,而是缺乏发现美,这就是艺术。(齐读)
师:欣赏到这儿,想不想看这幅图?(出示图片)站在壁画前,哪些艺术家感兴趣?
生:音乐家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地质学家雕塑家
师:是呀,多美的壁画呀!真不愧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
课后反思:
整堂课我以新课标理念为依据,在阅读教学上进行了一些尝试,我认为比较成功之处有以下方面:
1、为了提高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我在设计本课时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出示第4自然段)这是一幅画吗?因为出示的文字,学生都摇头说是不是。接着,我说这是一幅画,就藏在文字的后面,你信吗?自己读读看。利用这个阅读期待的环节,一下子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学生充分阅读,教师适当点拨:第一次读就把轮廓读出来了、再次读,把图读得活起来在不同的要求下进行阅读,通过一次又一次的阅读,学生自然而然地读懂了课文的内涵,感受了语言的美。在朗读中,我还善于利用批判。如在朗读池水清清时,我说听起来不够清。很多同学都举起了手,跃跃欲试,一个比一个进步。这样,通过多层次的阅读,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还培养了学生欣赏、评价的能力。在后面朗读衣衫轻轻飘荡时,学生已会自己评价了,我觉得衣衫还没飘起来,这就是学法的迁移。长期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肯定会提高。
2、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学过程应当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精彩的课堂缘于生成。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巧妙地预设这是一幅画吗?这是一幅画,就藏在文字的后面。引导学生深入地感悟、品析、朗读重点词句,使学生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逐步体会了壁画的美。真正体现了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因此,在备课时,要深刻钻研教材,预设巧妙,为学生的及时生成培育更多的土壤。
但在教学时,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我思考:
1、朗读要具有层次性,该如何进行针对性地训练,使每位学生都有所进步。
2、对于图文结合进行教学的课文,图片何时出现才能跟文字更好地结合,有助于学生更深地理解课文内容。我觉得这节课上,图片也许出现得太晚,可能让学生有些失望。
★ 校本教研心得体会
★ 我的地图说课稿
【《莫高窟》教学实录(共13篇)】相关文章:
传承传统文化作文8002022-11-17
《赤壁赋》教学实录两课时 (高一必修一)2023-10-19
化石吟的赏析2023-08-25
道士塔教学反思2022-05-07
方仁工作文教学课堂实录(四) 教案教学设计2023-01-15
《课堂教学的本质与好课分析》学习心得2022-05-06
我的父亲张大千2022-11-17
清明节相关的诗篇2022-09-19
职业生涯规划主题班会2022-08-12
爱为快乐之源--《灰雀》说课材料(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2023-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