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临《初月帖》

时间:2023-03-04 07:58:28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董其昌临《初月帖》(精选3篇)由网友“华籍美人”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董其昌临《初月帖》,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董其昌临《初月帖》

篇1:董其昌临《初月帖》

董其昌临《初月帖》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祖籍山东莱阳,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擅画山水,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文集》等,刻有《戏鸿堂帖》。董其昌回忆说:“郡守江西衷洪溪以余书拙置第二,自是始发愤临池矣。初师颜平原《多宝塔》,又改学虞永兴,以为唐书不如魏晋,遂仿《黄庭经》及钟元常《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丙舍帖》。凡三年,自谓逼古,不复以文征仲、祝希哲置之眼角。”从中可以看出董其昌学习研究了前代绝大部分名家,从钟、王到颜、柳,从怀素到杨凝式、米芾,直至元代的赵孟兆页 。 《初月帖》为东晋王羲之作品,传世墨迹为唐摹本,草书,纵26.3厘米,横32厘米,8行,61字,《万岁通天帖》丛帖第二帖,现藏辽宁博物馆。古意盎然,笔力遒劲,气脉流畅,结字洒脱,具有雄秀之气。 《初月帖》释文: 初月十二日山阴羲之报:近欲遣此书,停行无人,不办。遣信昨至此。且得去月十六日书,虽远为慰。过嘱,卿佳不?吾诸患殊劣殊劣!方涉道,忧悴。力不具。羲之报。(注:释文多有不同,例如“停行”有释作“济行”,“不办”有释作“不辨”等。) 《初月帖》起首称“初月”,即“正月”,避王羲之祖父“王正”之讳。此帖用笔、结字和章法均有特色。用笔丰富,一点一画均非直过,笔画或短或长,或藏锋或露锋,都呈曲势,非一带而过,中间充满了微妙的变化。结字大小不一,或长或短,或平正或欹斜,皆随字形和性情而定,行字不求垂直匀称,行距不求疏密划一。在章法上,行列的构成是先左弧线,制造矛盾,接下来行列右弧线激化矛盾,第三行垂直线化解矛盾,第四行制造矛盾,第五行加深矛盾……王羲之自云“结构者谋略也”,又云:“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初月帖》计61字,共用34个字组,字组之间相互统一协调,变化极为丰富,最明显的是上下字间的距离。 董其昌评《初月帖》说:“笔花满目,奕奕生动;用墨之意,亦一一备具,王氏家风,漏世殆尽。” 又说:“吾书无所不临仿,最得意在小楷书,而懒于拈笔,但以行草行世。亦都非作意书,第率尔酬应耳。若使当其合处,便无能追踪晋、宋,断不在唐人后乘也。” 董其昌深究古人笔意而发古人神韵,重用笔不重结构,他所提出的“妙在能合、神在能离”的临古观点对后世帖学书家影响极为深远。他虽主张遍临前代古人,然欲移貌取神,而不落于前人窠臼。他在《画禅室随笔》中曾说:“临帖如骤遇异人,不必相其耳目、手足、头面,而当观其举止、笑语、精神流露处,庄子所谓目击而道存者也。”董其昌认为临古在于求自性,应该在临古的经验心得中,了解自己的真正艺术属性。董其昌临摹《初月帖》具体来说有以下艺术特点: 1.点画比原作细,增加连带,墨色体现在“淡”上,结体上重在一个“势”字。 如图1所示“不”字,原作三个点画饱满,顿挫分明,曲折变化,三过其笔,三点之间没有牵丝连带,依靠的是笔断意连。董氏临摹时,墨色淡雅,点画用笔明显变细,三个点画依靠牵丝相连接,增加了第三个点画和下一个字的连带牵丝。综合比较可以看出,两个“不”字虽点画用笔有别,但是神采相似,笔势相同。同样道理,以此类推,可以看出图2至图5的“悴”字、“道”字、“力”字、“忧”字,均符合此理。 2.字组上,牵连意识减弱,注重适意而止。 如图6所示“殊劣”字组,原作两字之间牵丝连带明显,笔势自然相接,董氏临摹时,因为“殊”字处理得比较平正,所以省略了和“劣”字之间的牵丝连带,而是把“劣”字字形加长;同理,图7的“虽远”和图8的“诸患”都注重适意而止,增加单个字形的长度,而减弱字间的牵连意识。图9所示“之报”“近欲”“遣此”三个字组,能够更加明显地看出是增加了单个字和字距之间的空白,字与字之间的牵连意识减弱。 3.章法上,行间布白更疏松,行距间较均匀。 如图10所示,原作四列,第一列左弧线明显,和第二列之间空隙较大,第二列和第三列空隙减弱,第三列和第四列之间空隙又有所加大,四列的整个趋势向左下聚拢,董氏临摹时,四列之间的空白几乎均匀,空隙大小一致,四列的.整个趋势是四平八稳,没有向左下聚拢的意识,以展现自己的疏散之境。 又如图11所示,原作整个四列布白,左下空出,阴阳虚实变化明显,“具”字以简洁的草书符号为之,简约而不单调,董氏临摹时,整个四列布局以平衡均等为宗,讲究平正方正,在“具”字处理上以较标准的草书为之,注重整个篇章是平衡搭配。 董其昌的书法,不仅影响着晚明书坛,并且深刻地影响着清代的康乾盛世。《书林藻鉴》说:“圣祖则酷爱董其昌书,海内真迹,搜访殆尽,玉、牒金题,汇登秘阁。董书在明末已靡于江南,自经新朝睿赏,声价益重,朝殿考试,斋廷供奉,干禄求仕,视为捷途,风会所趋,香光几定于一尊矣。” 董其昌的书学也影响至今,“学书不从临古入,必坠恶道”,这是董其昌累数十年学书之经验给予后世有志于学书者的忠告。

篇2:应天长·一钩初月临妆镜原文及赏析

应天长·一钩初月临妆镜原文及赏析

原文:

一钩初月临妆镜,蝉鬓凤钗慵不整。重帘静,层楼迥,惆怅落花风不定。

柳堤芳草径,梦断辘轳金井。昨夜更阑酒醒,春愁过却病。

译文

一钩月牙儿斜缀在天边,正是一个春晴的早晨,发黑如漆鬓薄如蝉的她对着镜子而慵懒得无心妆扮。她独处深闺之中,在迢迢高楼上,还裹着重重帘幕。于是将重帘挑起,帘外所见,却是风吹花落,花落无凭,上下翻转,一地狼藉。

忆当时在那长堤垂柳,芳草香径中,二人曾牵手漫步,那明净的井台,雕花的栏杆上,曾并坐谈心。而今只有梦中重见。昨夜夜深月残之时酒后醒来,梦中相聚的场景全部消失,对于春的伤愁更加深切,甚至远远超过了病痛的难受。

注释

应天长:词牌名。此调有小令、长调两体。各家用此调字数有增减。此词四十九字,前后片各五句四仄韵。

初月:新月,一说指愁眉。

蝉鬓: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式。两鬓薄如蝉翼,故称。凤钗:钗的一种,妇女的头饰。钗头如凤形,故名。慵不整:指无心梳洗。慵,形容懒散的样子。

重帘:层层帘幕。

迥(jiǒng):深远,遥远。

惆怅:因失意或失望而伤感、懊恼。

柳堤:植有柳树的堤岸。

辘(lù)轳(lú):利用轮轴原理制成的井上汲水的起重装置,比喻心中情思如辘轳般反复上下。金井:井栏上有雕饰的井,一般用以指宫廷园林里的井。

更阑:夜深月残。

过却:超过,胜过。

赏析:

这首词以重帘层楼里的思妇伤春伤别甚于作病的春愁,表达了作者深受后周胁迫、处境艰难、语多讳忌的深刻痛苦。词从女主人公早晨起来,懒于妆扮着笔,到她惆怅之情如风里落花一样,再追忆往欢不可再得,最后以春愁重压为结。她面对妆镜,无心打扮,风里落花,飘无所依。

上片以“一钩初月”领起,描写少妇晨起对镜,然无心梳洗,鬓发不整,其情形与《诗经·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有相似之处,亦可知女为悦己者容是一个千年的理念。“重帘静,层楼迥”即写伤春人独处深闺之中,重重帘幕,高楼迢迢。这是由寂静和遥远的意境衬托人的寂寞和思念。“惆怅落花风不定”一句最佳,道出伤春人多少思绪。花落春去,美好在凋零。花犹如此,人何以堪。落了一地的不止是无凭的花,更有无依的心。这一如无法把握的身世,没有依靠的人生,有情之人不能不感伤和惆怅。此句意象美,意蕴深,将一位深闺女子面对春景而叹息青春、渴望珍惜却感慨无奈的`心思微妙地传达出来,又不露刻画痕迹,充分显示了作者语言才能的高妙。

下片紧承风吹落花而将画面展开,视界变得开阔,似有一种心情的舒展。换头“柳堤芳草”“辘轳金井”写过去游乐的美好时光,犹记当时,与友朋携手于芳草香径之间。这些充满温馨的画面,而今却是“梦断”。“梦断”二字下得很冷,一种被夺走的恨意与无奈。写到这里,作者才揭示出楼中人郁闷的原因:原来是感伤离别。结尾点明心思:为销愁,昨夜也曾饮酒,然而夜深酒醒,四周沉寂清冷,春愁却是更深。“更阑酒醒”四个字被柳永演绎为:“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夜的相思终是落了个“为伊消得人憔悴”,“春愁”郁积于胸成为永远的悲哀与痛苦。“春愁过却病”是词之眼,春愁之甚甚于病,苦楚难忍。张爱玲的“长的是痛苦,短的才是一生”是对“春愁过却病”最好的注释。

这首词之所以为人称道,甚至被误认为是后主李煜词,或冯延巳词,乃至欧阳修词,是因为词中意象的妙用,渲染了思妇的春愁,使春愁力透纸背,也浸透了看客的心扉。词人在词中主要使用了以下意象,一是“重帘层楼”,二是“落花风不定”,三是“柳堤芳草径”,四是“辘轳金井”。

“重帘层楼”,既是思妇所处的与外界、与春天隔绝的实景,也是李中主孤独无依的艰难处境形象比喻;“落花风不定”,既写景又写人,既是景亦是人,春风不定而使人想到了落红无数,落红无数引起无限伤春情思,不停地伤春情思使人憔悴不堪,犹如春风不定而落红无数;“柳堤芳草径”,既是情侣惜别的实景,又是“杨柳依依”“天涯芳草”的伤心暗示;“辘轳金井”既是词人梦断之因的实景,又似在说,梦虽醒了但如辘轳金井般反复上下的情思却难以了断。这实与虚的反复出现、反复对应,大大渲染了春愁情绪,以致词人最后发出了春愁浓于酒、春愁之苦人且甚于生病的哀叹。

全词写别离的苦痛。上片写晨起无心梳整,下片写昨夜醉醒愁浓,后者是因,前者是果;上片写风飘花落的惆怅,下片写柳堤芳草的情事,后者是回忆,前者是现实。上片立足于看,表现离情之痛;下片着笔于想,表现春愁之苦。上下两片层层推进,脉络清晰,结构严密。

篇3:闲临古帖洗心尘的散文

闲临古帖洗心尘的散文

古典的《高山流水》从音箱中流出,我端立书桌边沿,喧哗的街道此时变得宁静,秋后的天气凉凉的,习习的风不时透过窗纱,拂进书屋,面对王曦之的《兰亭序》,顿时感觉众多文人雅士就在身边,正在畅叙幽情,我听着很是着迷。从潺潺的乐音中,我仿佛看见先秦的琴师伯牙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正在领会其意:“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

我喜欢在临写古人法帖时,选首中国古典音乐来陪伴,比如古筝、长笛、洞萧及琵琶等演奏的乐曲。练习书法,听着这些音乐,或静谧、或悠扬、或平淡、或激昂,与书法自成一气,与书写的韵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展开宣纸,拿起毛笔,沾墨点润,芬芳屋里,一笔一划地勾勒,一字一句地书写,什么也不去想。尽管屋外不时有汽车鸣笛,有来往人群喧哗,但音乐的旋律仍占主导,大可不闻窗外之事,静心与这古老法帖,与法帖的主人对话。不知不觉,砚池墨汁见底,宣纸写了一堆。手中的羊毫弹力正兴,我顺着笔势,干湿随意。

临习古帖,就像是庄稼汉种地。捋袖弯腰,扶桌持笔,两手不空,此时的心灵仿佛是一个庄稼汉与一位读书人谈天说地,它们的本质如此相似。太白之诗集,魏碑之书体,贤文妙语,浑然一体,写着书着,令人心旷神怡,神清气爽,意兴飞扬,大有“静坐得幽趣,清游快此生”之感。好的法帖,如案头山水,似起伏丘峦;是山间流泉,像飞珠溅玉,涤荡心灵。书到会心处,忍不住舞之蹈之,自得其乐。偶尔不顺,不禁执笔叹息。

寄情翰墨,真得意趣,涤荡胸臆,其神自怡。这只是一个方面,但还远不止于此。在书写中会使人悟出很多的哲理。浓的书香墨韵会慢淡这尘世的喧嚣;那颗素心的豪情,会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忘却人间浮华。所以古人有“笔迹”即“心迹”之说。一点一画,一撇一捺,一字一句,或工或草,或洒或真,无非心迹。临写的多了,古人的思想会浸心浸骨,让书润心,让心变宽,在一种清淡简约、宁静致远的追求里,产生一种激荡澎湃的江海之流。大到一幅作品,小到一线一点,无不在揭示矛与盾的强烈对比关系。

微观历代诸家书风,会惊奇地发现,因着各人的心性相异,悟性深浅不一,生活阅历不同,书风千姿百态。从王羲之的一点一画中,能感受到晋人风神,不滞于物,超然尘表,雅逸散淡之气质;读虞世南、禇遂良、赵孟頫的书法作品,如同坐浴春风之美;欣赏张旭、怀素书作,就如酒力发作,扶摇翻动;品尝黄庭坚、米芾作品,则是凌厉刚劲,摆阵排兵之雄;而细观张瑞图、倪元璐的书作,则感到丝脉里透着干裂的秋风气象;在倪云林、八大山人笔下,就有种荒寒萧瑟、古道西风的寒塘之气,每每读来,总是让人肌骨清凉,如入冰壶水镜。这些古代之大家书法艺术总是那么奥妙、深远、不可思议,让我着迷。

2012年开始,工作之余,断断续续,持笔临书。虽然写了不少,自觉还是初学者,也没有参加什么大展,出什么实绩,偶尔我会斗胆将其习作发于微信、简书、博客等自媒平台,听起朋友的意见。但大多收获的是点赞与好评,无人评议不足。我深知这并不是我真的写的有多好,更多的是朋友的鼓励与期盼。毕竟,在日趋浮澡的今天,还能静下心来写这些并不能填腹的.纯文字,大家觉得很是不易。常有书家朋友或文友对我说:“就当是一个爱好,只要自己心情舒畅,能给你带来快乐,就坚持下去。”

正是有个人的爱好,还有朋友们的这些鼓励,我时常会闲临古帖,就当静洗尘心。任窗前花开花落,窗外风起云涌,一入书山,就会忘了尘世,忘了时光。我深深地知道,临摹古人经典之作,品尝古人碑帖思想,是每一个书家的从艺之路,它需要我们用一生来修炼的基本功,看似简单的临帖,实则奥秘无穷。书法黑白的色彩,字体的大小,运笔的轻重,线条的粗细,笔划的长短,排序的错落,落墨的干湿与浓淡、枯润,运笔的藏露与转折,布白的疏密、宽窄与正斜,承接的牵引、虚实与增减……无一不充满妙趣?

可时下,也有“不法古”的书家。我也常参观一些大型的书法展览,从中可以看出,有些书法创作多以当今流行的时尚元素为美,并以此来追捧所谓的书家,以追求形式美来吸引大众的眼球,从而失去了传统书法的纯真与静谧,多了些许浮躁与功利,以致难有大雅之作。启功在《临书绝句》中书写道:“学书所以宜临古碑帖,而不宜但学时人者,以碑帖距我远。古代纸笔,及其运用之法,俱有不同。学之不能及,乃各有自家设法了事处,于此遂成另一面目。名家之书,皆古人妙处与自家病处相结合之产物耳。”启功老人说得清楚,现代人的字,有“自家病处”。既是病处,当然是有问题,就不能学,这是书家法则。

闲临古帖,这个“闲”不是无事之闲,而是一种悠乐自然,从这种“闲”的状态中,让心归于宁静,真切地感受到古代书家们的喜怒哀乐,与他们同喜同悲,让书法的临写过程再现古人的书写过程,培养自己的观察力与心手相应的能力。不管临写古人何人的碑帖,力求高度再现,在再现中接近古碑帖的原创形态。让那点画粗细、藏锋露锋,字体结构、远近向背,与古人的原帖一模一样,是一种无可替代的人生乐趣。

看着读着,写着品着。在古韵的旋律中,静听笔与纸沙沙的摩响,静看笔尖在纸上辗转游走,静观砚墨慢慢渗透纸中,随着线条的舞蹈律动,一幅魅力无穷的“图案”就会形成,是画?是书?是心?还是境?不同的书写内容,不同的书写字体,不同的阅历人生,会产生不同的感受,我就在这书写中净化着那凡尘心致。

书法练习与研究的自我鉴定

书法练习模板

书法名言警句摘抄

书法练习后心得体会范文

练习书法的心得体会

2022年新婚大门对联

诗经的作者简介

兰亭序集的作者简介

优秀议论文:对联的来历

新婚对联

董其昌临《初月帖》
《董其昌临《初月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董其昌临《初月帖》(精选3篇)】相关文章:

情诗——《长安古意》2022-09-01

钢笔书法名言名句欣赏2023-10-17

兰亭序集 全文 背诵2022-08-17

《曲池荷》卢照邻唐诗鉴赏2024-04-01

关于中国书法的演讲稿2023-02-25

洞房联对联2022-08-09

毛笔书法名言名句2023-08-15

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诗歌鉴赏2023-09-10

王羲之 兰亭集序 书法赏析2022-05-07

林清玄《玫瑰海岸》简介2023-09-13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