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的文学价值

时间:2023-03-22 07:35:16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醉翁亭记》的文学价值(精选6篇)由网友“粒粒儿”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醉翁亭记》的文学价值,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醉翁亭记》的文学价值

篇1:《醉翁亭记》的文学价值

内容摘要:无论是古代文坛还是现代文坛,《醉翁亭记》都可以被称作文言文中的经典,它具有相当珍贵的文学价值和文化价值,通过写景抒情自然结合的写作方法,运用虚实相间、骈散结合的语言表现出欧阳修与封建社会其他的“迁客骚人”所立足于个人得失的根本不同,更加体现出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境界。

关键词:文学价值 文化价值 与民同乐 览物之情

《滁州志》记载:“欧阳公记成,远近争传,疲于摹打。山僧云:寺库有毡,打碑用尽,至取僧室卧毡给用。凡商贾来,亦多求其本,所遇关征,以赠官,可以免税。”由此可见,《醉翁亭记》在当时就颇受人们的推崇。

一篇文言文要成为经典,主要应该取决于它的文学价值和文化价值。

篇2:《醉翁亭记》的文学价值

《醉翁亭记》写法上的突出特点,是写景抒情自然结合,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如第一段写醉翁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醉翁亭赏心悦目的外景;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醉翁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第二段写醉翁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第三段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句法骈散结合,语词虚实相间,是《醉翁亭记》语言形式上的显著特点。

该文虽说是散文体裁,但文中采用了不少骈句,读来声调铿锵,节奏感强,像“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等。

文中的21个“也”、25个“而”,把诗一样的句子散文化,一向被视为创造性使用虚词的范例。本文通篇有21个“也”结尾的语句,每个“也”字句代表了一个语意层次。概括地说,我们可以将这些句子分作两类。一类是先将实际的景物描绘出来,而后加以解说,如此层层展开,每一层都用一个“也”收住,如:“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使人感到不疾不徐,自然合拍。第二类是用在一般的肯定句中,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也”字的连用,为全文营造了一种平和、愉悦的情调,这很切合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我们试着比较一下下面两组句式不同的表达效果:

【甲】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邪也。

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乙】琅邪山,蔚然而深秀。

酿泉,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

醉翁亭,翼然临于泉上。

【甲】也就是原文采用的是前后二分式的句法结构,这种表述给人的感觉,先是心理上的惊异、发现,后是领会;这种句法的多次出现,还提示了景观的目不暇接和思绪的源源不断。【乙】用的是一般描写的句法,先点出景观名称,后加以描写;这就表现不出心理的惊异、发现和理解的过程,有点像流水账了。

《醉翁亭记》语言形式即文学上的这一特点,已经为大家所公认。但对其文化价值,一直以来似乎重视不够。

说到《醉翁亭记》的文化价值,先得了解该文的创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范仲淹、富弼、韩琦等人推行的“庆历新政”失败,相继贬职。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写于作者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二年(1046年),他当时只有39岁,却自称为“苍颜白发”的“醉翁”,这有点自嘲的意味。

当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遭到贬谪命运之时,一般人会以怎样的心态面对呢?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唐]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

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

暗风吹雨入寒窗。

听到朋友贬官,作为朋友的元稹“垂死病中惊坐起”,何况是当事人呢?

而从《醉翁亭记》中,我们似乎看不到欧阳修因为贬官而怨天尤人,而痛不欲生。他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对生活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他用欣赏的眼光在观察着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在体验着滁州人民怡然自乐的生活画面。

我们不妨把《醉翁亭记》一文所表现出的“览物之情”跟范仲淹笔下“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作一比较,我们会发现他们之间根本性的区别。简言之,欧阳修的“览物之情”体现了他与民同乐的思想,范仲淹笔下“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则立足于个人的得失与荣辱,这是二者之间的根本区别。不难看出,比起封建社会一般的“迁客骚人”,欧阳修的境界要高出许多。

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正因为欧阳修是那个时代一位难得的与民同乐的好太守,所以,他才能写出《醉翁亭记》这样有境界的美文。

篇3:谈谈《醉翁亭记》的文学价值

内容摘要:无论是古代文坛还是现代文坛,《醉翁亭记》都可以被称作文言文中的经典,它具有相当珍贵的文学价值和文化价值,通过写景抒情自然结合的写作方法,运用虚实相间、骈散结合的语言表现出欧阳修与封建社会其他的“迁客骚人”所立足于个人得失的根本不同,更加体现出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境界。

关键词:文学价值 文化价值 与民同乐 览物之情

《滁州志》记载:“欧阳公记成,远近争传,疲于摹打。山僧云:寺库有毡,打碑用尽,至取僧室卧毡给用。凡商贾来,亦多求其本,所遇关征,以赠官,可以免税。”由此可见,《醉翁亭记》在当时就颇受人们的推崇。

一篇文言文要成为经典,主要应该取决于它的文学价值和文化价值。

《醉翁亭记》的文学价值主要体现在哪里呢?

《醉翁亭记》写法上的突出特点,是写景抒情自然结合,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如第一段写醉翁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醉翁亭赏心悦目的外景;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醉翁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第二段写醉翁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第三段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句法骈散结合,语词虚实相间,是《醉翁亭记》语言形式上的显著特点。

该文虽说是散文体裁,但文中采用了不少骈句,读来声调铿锵,节奏感强,像“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等。

文中的21个“也”、25个“而”,把诗一样的句子散文化,一向被视为创造性使用虚词的范例。本文通篇有21个“也”结尾的语句,每个“也”字句代表了一个语意层次。概括地说,我们可以将这些句子分作两类。一类是先将实际的景物描绘出来,而后加以解说,如此层层展开,每一层都用一个“也”收住,如:“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使人感到不疾不徐,自然合拍。第二类是用在一般的肯定句中,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也”字的连用,为全文营造了一种平和、愉悦的情调,这很切合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我们试着比较一下下面两组句式不同的表达效果:

【甲】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邪也。

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乙】琅邪山,蔚然而深秀。

酿泉,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

醉翁亭,翼然临于泉上。

【甲】也就是原文采用的是前后二分式的句法结构,这种表述给人的感觉,先是心理上的惊异、发现,后是领会;这种句法的多次出现,还提示了景观的目不暇接和思绪的'源源不断。【乙】用的是一般描写的句法,先点出景观名称,后加以描写;这就表现不出心理的惊异、发现和理解的过程,有点像流水账了。

《醉翁亭记》语言形式即文学上的这一特点,已经为大家所公认。但对其文化价值,一直以来似乎重视不够。

说到《醉翁亭记》的文化价值,先得了解该文的创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范仲淹、富弼、韩琦等人推行的“庆历新政”失败,相继贬职。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写于作者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二年(1046年),他当时只有39岁,却自称为“苍颜白发”的“醉翁”,这有点自嘲的意味。

当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遭到贬谪命运之时,一般人会以怎样的心态面对呢?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唐]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

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

暗风吹雨入寒窗。

听到朋友贬官,作为朋友的元稹“垂死病中惊坐起”,何况是当事人呢?

而从《醉翁亭记》中,我们似乎看不到欧阳修因为贬官而怨天尤人,而痛不欲生。他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对生活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他用欣赏的眼光在观察着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在体验着滁州人民怡然自乐的生活画面。

我们不妨把《醉翁亭记》一文所表现出的“览物之情”跟范仲淹笔下“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作一比较,我们会发现他们之间根本性的区别。简言之,欧阳修的 “览物之情”体现了他与民同乐的思想,范仲淹笔下“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则立足于个人的得失与荣辱,这是二者之间的根本区别。不难看出,比起封建社会一般的“迁客骚人”,欧阳修的境界要高出许多。

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正因为欧阳修是那个时代一位难得的与民同乐的好太守,所以,他才能写出《醉翁亭记》这样有境界的美文。

篇4:文学佳作-欧阳修《醉翁亭记》

文学佳作-欧阳修《醉翁亭记》

文学佳作引来了有关写作上的佳话和轶事。这种文学史上有趣的情形在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是非常典型的。《朱子语类》所记载的欧阳修改定本文开头的一则轶事,差不多可以和《醉翁亭记》的文章本身齐名。那故事是说,欧阳修《醉翁亭记》的原稿上,“初说‘滁州四面有山’,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我们也确实能够感受到,文章的'开头是简洁有力的(不过,后来也有人指出过欧阳修的这描写并不属实,说除了琅琊之外,当地并没有什么山,见钱钟书《管锥编》引郎瑛《七修类稿》。我们不妨把它看做一种文学家的笔法,用不着过多地纠缠于此)。从“环滁皆山也”到“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可以说是全文整体结构中的第一部分。我们不难看出,作者的笔法是很讲究的,其描写线索是:从全景慢慢地收缩视野,由群山转入“林壑尤美”的“西南诸峰”,再转入“蔚然深秀”的琅琊山(琅琊山,在滁县西南十里,东晋时元帝为琅琊王,曾避居此山),然后具体到山间的泉水,即酿泉,最后几经回环,才在“峰回路转”之后出现临于泉上的一座玲珑剔透的亭子,即醉翁亭,而“翼然”两字,特别能够加强描述中的形象性,富于动感。欧阳修采用这种由大及小,层层深入的写法,有助于引起读者身临其境和探胜索幽的兴致。再往下,作者仍采用陈述句式,写出了建造亭子的人,以及自己给它起了“醉翁亭”的名字,并解释了“醉翁”二字的由来。欧阳修看来不是善饮之人,所以“饮少辄醉”,但却为下文“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水之间也”,的全篇主旨(与民同乐)伏了一笔。所以作者写道,鸟儿知道山林里的快活,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人们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之所以快乐是因他能使滁州人民快乐,喝醉了酒能同滁人一起欢乐,醒了酒后能将欢乐的滁人记述到文章里的,是“庐陵欧阳修也”。

《醉翁亭记》是一篇记体散文。“记”的人,一种就是那些“傲逸狂醉”的人。所以,在初贬夷陵时,他就“益慎职,无饮酒”。然而有趣的是,在十年之后,他却在滁州改变了自己的形象。这种神奇的转变无疑具有现实背景,也体现着欧阳修思想变化的痕迹,因为在这以后,醉酒的情趣在欧阳修的诗文中竟成了经常性的主题。

此外,《醉翁亭记》大量运用骈偶句,并夹有散句,句法既整齐又富于变化,这不仅使文章越发显得音调铿锵,而且形成一种骈散结合的独特风格。

篇5:初中语文文学精选醉翁亭记教案设计

课题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醉翁亭记》

课型 :鉴赏·评论

上课日期:.10.

作者姓名:孔艺

单位:滕州市滕南中学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醉翁亭记》(1课时)

课前准备:

熟练朗读课文,结合课下小注理解文意,完成《助学》“预习积累”内容。

相关课程标准: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

2.理解文言词语,解读文言现象,积累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3.着重感受文章语言的艺术魅力,从中品味欧阳修崇高的人生境界。

评价任务:

1.欣赏一方山水;

2.品味一种情趣;

3.体验一种人生;

4.感悟一种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想和大家共同探讨的,是有关“胸襟﹒情怀”的话题。

[屏显:胸襟·情怀]

走进我们的历史,“谪迁”作为一种政治现象,也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文学史,无数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用他们灵动的笔触抒发着他们不称意时灵魂深处的情怀,成就了文学史上辉煌的一页。

这其中,你知道的有谁呢?

[屏显以下内容]

范仲淹这样抒写着他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陶渊明这样表达着他的心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屈原这样吟唱着他的信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苏东坡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李白说: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生齐读屏显的内容。

范仲淹、苏东坡、屈原、李白……一颗颗旷达的心灵在徘徊,一声声爽朗的笑声在回荡,一个个潇洒的脚步在流连。这其中,有一个谁也抹不去的身影,那就是欧阳修。

[屏显:欧阳修图像]

这就是欧阳修。请说一说你知道的欧阳修。

[屏显以下内容:《六一居士传》节录]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

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从“六一居士”的由来,我们可以知道欧阳修是怎样的人?

这样潇洒、旷达的欧阳修,在被贬滁州期间,写下了千古传颂的《醉翁亭记》。下面,我们就走进《醉翁亭记》,去感受欧阳修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旷达情怀。 二、朗读课文。

(一)读得顺畅

1.指生朗读课文,生听读,标注出字音、节奏方面有不同意见的地方。

2.交流不同意见的原因,分析、明确造成朗读障碍的文言现象,正确地朗读课文。 (二)读得明白

1.大家在结合小注理解文意的时候,有没有没弄明白的地方?你可以提出来,问一问老师,问一问同学。

2.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对涉及到的特殊的文言现象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藉此让学生体会古代语言的特点,积累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三、欣赏一方山水

1.标注出文中描写滁州自然风光的句子,师生交流。

2. [屏显以下内容:欣赏一方山水]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若夫日出而 o “林霏开“ 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 o “幽香“ 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o “风霜高洁“ 风霜高洁 ,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选一处自己最喜欢的景,在仔细揣摩作者语言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想象、联想,用文学化的语言描述出来。

句式参考:这就是琅琊山,你看, 。

这就是醉翁亭,你看, 。

这就是酿泉,你看, 。

这就是山间的早晨,你看, 。

生交流,师适时穿插:

⊙“环滁皆山也”,“环”,凝炼一字却写出了山的迤逦连绵,让我们做无穷想象。

⊙“尤美”,是“特别秀美”。

⊙用“潺潺”写水流的声音,很好听。

⊙用“翼然”喻亭,说亭像鸟儿展翅凌云欲飞,写出了亭的可爱。

⊙“芳”,临时改变了功能,是香花。“秀”,同样是临时改变了功能,是开花,滋长。

⊙因为“日出”,所以“林霏开”,因为“云归”,所以“岩穴暝”,静态描写又体现了动感,简炼的文字原来却有着如此丰富的表现力。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言简意深,片语传神啊。“水落石出”在今天我们已经给予它新的生命力,原来,它诞生于欧阳修的笔下啊!

小结:“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山,迤逦连绵,苍翠欲滴。群山作为背景,一泉环绕而过,亭台踞临泉上,山与泉相依,泉与亭相衬,山水亭台,构成诗一般的优美境界。一日间的朝暮变化,一年中的春秋更迭……这山、这泉、这亭,这山间的朝朝暮暮、春夏秋冬,这一方山水让我们沉醉其中。

四、品味一种情趣

1.面对这样的山山水水,作为这方山水的知州的欧阳修,更深深地沉醉其中了。欧阳修是怎样表达他沉醉其中的情怀的?请标注出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说一说自己的体会。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2. [屏显以下内容:品味一种情趣]

环滁皆山( )。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 )。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 )。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 )。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 )。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 )。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 ( )。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 )。

若夫日出而 o “林霏开“ 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 )。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 )。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 )。

根据记忆,括号里应该填的字是什么?你觉得这个字重复多余吗?为什么?

⊙点拨:“也”是语气词,可以理解为我们现代汉语的“啊”或“呀”。

请你体会以下句子在表达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

初中语文文学精选醉翁亭记教案设计3篇阿尔

篇6:初中语文文学精选醉翁亭记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2、掌握全文的脉络并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学习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1、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3、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教学难点:

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一、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宋代散文家之首席。

2、写作背景:

写于作者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三年(1046年),他当时只有三十九岁,却自称为“苍颜白发”的“醉翁”,这有点自嘲的意味。滁州地处江淮之间,交通不便,民风淳朴。欧阳修虽壮年被贬,仕途失意,但不悲戚嗟叹,而是以积极的态度当好他的地方官,为百姓办事。滁州风光秀丽,欧阳修便寄情山水,以诗酒自娱,与民同乐,把内心的抑郁掩压在山水与诗酒之乐之中。

3、出处:

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文忠是他的谥号。

二、学习生字,理解重点词,熟悉课文内容:

1、生字:?

chú hè láng ?yá chán niàng zhé

滁壑 琅 ?琊 潺 酿 辄

fēi ?míng? huì ?yǔ ? ?lǚ liè?yáo ? ?

霏 暝 晦 ?伛 偻 洌 肴

sù ?hān yì? gōng? chóu yì

蔌 酣 弈 ?觥? 筹 翳

2、重点词: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树木)茂盛的样子。

②有亭翼然而临于泉上者: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③名之者谁:为……命名 ④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⑤野芳发而幽香:香花 ⑥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

⑦伛偻提携:指老老小小的行人。 ⑧宴酣之乐:尽兴地喝酒

⑨觥筹交错:酒杯;酒筹

三、朗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第二课时

阅读理解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在掌握重点字词含义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及难点:同上

教学过程:

讲读第一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滁州的地理特点 “环滁皆山也。”

②西南诸峰的特点? “林壑尤美”

③琅琊山的特点? “蔚然而深秀”

④亭的位置? “临于泉上”

⑤“来饮于此”中“此”指? 醉翁亭

⑥自号醉翁的原因?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⑦划分层次?

第一层:亭的自然环境。(……醉翁亭也。)

视觉角度:俯——仰

空间角度:远——近;大——小;整体——局部——个体

第二层:亭的得名,醉翁二字的深意。(……寓之酒也。)

5、小结:

总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第三课时

一、讲读第二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朝暮景色的特点?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醉翁亭记》的教案

欧阳修趣励志的故事

瑞鹤仙·环滁皆山也鉴赏 黄庭坚

《醉翁亭记》优秀教案

欧阳修论作文

琅琊山导游词

《醉翁亭记》教学方案设计

初中语文文学精选醉翁亭记教案设计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6

欧阳修对诗趣事的故事

《醉翁亭记》的文学价值
《《醉翁亭记》的文学价值.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醉翁亭记》的文学价值(精选6篇)】相关文章:

《欧阳修》读后感700字2023-08-01

关于醉翁亭记的读后感2023-09-06

《醉翁亭记》公开课教学设计2024-04-21

高中文学常识选择题2023-02-27

《醉翁亭记》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2022-05-14

《醉翁亭记》原文及导学教案教学设计2022-06-25

文言文《游爱莲亭记》原文及翻译2023-09-17

诗词默写37题2022-07-27

安徽琅琊山旅游导游词2023-09-01

《故宫博物馆》初二语文教案设计2022-04-30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