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孔明》原文及译文(精选8篇)由网友“御茶ノ水地主”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诸葛孔明》原文及译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诸葛孔明》原文及译文
《诸葛孔明》原文及译文
诸葛孔明
孔明,伊、周之徒也。而论之者多异说,以其遭时之难,而处英雄之不幸也。夫众人皆进,而我独退,雍容草庐,三顾后起。挺身托孤,不放不摄,而人无间言。权偪人主而上不疑,势倾群臣而下不忌。厉精治蜀,风化肃然。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孔明皆优为之,信其为伊、周之徒也。而论者乃谓其自比管、乐,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是何足与论孔子之仕鲁与自比老、彭哉!甚者至以为非仲达敌,此无异于儿童之见也。彼岂非以仲达之言而信之耶?而不知其言皆谲也。仲达不能逞其谲于孔明,故常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其下。论者特未之察耳。
始孔明出祁山,仲达出兵拒之,闻孔明将芟上邽之麦,卷甲疾行,晨夜往赴。孔明粮乏已退,仲达谲言曰:“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夫军无见粮而转军与战,纵能胜之,后何以继?此少辩事机者之所必不为也。仲达心知其然,外为大言以谲其下耳。已而孔明出斜谷,仲达又率兵拒之。知孔明兵未逼渭,引军而济,背水为垒。孔明移军且至,仲达谲言曰:“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阵。若西上五丈原,诸军无事矣。”夫敌人之兵已在死地,而率众直进,来与之战,此亦少辨事机者之所不为也。仲达知其必不出此,姑诳为此言以妄表其怯,以示吾之能料,且以少安其三军之心也。故孔明持节制之师,不用权谲,不贪小利,彼则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凡此者,皆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其下,此岂其真情也!
夫善观人之真情者,不于敌存之时,而于敌亡之后。孔明之存也,仲达之言则然。及其殁也,仲达按行其营垒,敛衽而叹曰:“天下奇才也!”彼见其规矩法度,出于其所不能为,恍然自失,不觉其言之发也。可以观其真情矣。论者不此之信,而信其谲,岂非复为仲达所谲哉!
唐李靖,谈兵之雄者也。吾尝读其问对之书,见其述孔明兵制之妙,曲折备至;曾不一齿仲达。彼晓兵者,固有以窥之矣。书生之论,曷为其不然也!孔明距今且千载矣,未有能谅其心者。吾愤孔明之不幸,故备论之,使世以成败论人物者其少戒也。
(选自《陈亮集》,中华书局1974年版)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甚者至以为非仲达敌 敌:匹敌
B.此易与耳 易:容易
C.仲达按行其营垒 按:查办
D.未有能谅其心者 谅:推想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以其遭时之难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而论之者多异说 弃甲曳兵而走
C.书生之论 廉颇,赵之良将也
D.此亦少辨事机者之所不为也倘育而为风露所感
12.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是一篇史论,文章对诸葛亮给予充分理解和深切同情,严正驳斥了一些人对诸葛亮的攻击和贬损,并且明确反对以成败论英雄。
B.文章开篇即明确指出,诸葛亮与古代圣贤伊尹、周公是一类人物,然后历数诸葛亮的品德与功业,体现出作者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
C.文章通过剖析仲达对诸葛亮上邽芟麦和兵出斜谷两件事的言论,论证了作者关于仲达诋毁诸葛亮、所说非其真实想法的观点。
D.作者在读了唐代李靖的文章后,感慨李靖作为一个通晓兵法的人竟然也会发表书生式的迂腐议论,可见后人难以懂得诸葛亮的内心。
13.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故常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其下。(4分)
(2)夫军无见粮而转军与战,纵能胜之,后何以继?(4分)
(3)吾愤孔明之不幸,故备论之,使世以成败论人物者其少戒也。(4分)
参考答案:
10.C(按:考察)
11.C两个之均为结构助词“的”。A项,第一个“其”代词,“他”。第二个“其”副词,“一定”;B项,第一个“而”连词,表转折。第二个“而”连词,表方式或状态D 项,第一个“为”动词,做。第二个“为”介词,表被动
12.D
13.(1)所以常常窥探孔明用兵的间隙和疏漏,胡乱地说大话来欺骗他的.部下。(2)军队没有现成的粮食而调动军队与对方作战,即使一时能够战胜对方,以后又如何继续呢?
(3)我为孔明的不幸而义愤,所以详细地议论此事,希望让世上用成败来评论人物的人或许稍稍引以为戒。
参考译文:
孔明是伊尹、周公一类的人物。但是议论他的人多持不同的意见,认为他遭遇了时代的艰难,而身处一个英雄所遇到的不幸。众人都出仕,而他独自退隐,在简陋的房子里从容不迫地生活着,直到刘备三顾茅庐之后才走上仕途。他挺身而出,担负起刘备的临终托孤重任,既不放纵也不过分控制,而他人没有说什么离间的话。孔明的权力逼近皇上,但皇上却不怀疑他,孔明的权势超过了群臣,但下面的人却不忌恨。振奋精神治理蜀国,使国家的风气良好,秩序井然。宽恕、赦免别人的过失,惩处故意犯法的行为,都不分大小,这是帝王处理政事的原则。用使百姓安乐之道来役使百姓,百姓即使劳苦却也不生怨言;用使民生存之道来杀掉犯法的百姓,百姓即使死去也没有怨恨杀掉他的人,这是帝王做事的原则。(在这些方面)孔明都很好地处理了它们,他确实是伊尹、周公一类的人物啊。但是,议论他的人竟然说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寄身在偏远的地方,只不过是称霸的人的臣子罢了。这怎么能够与孔子在鲁国做官而相提并论,又怎么能够自比为老聃、彭祖呢?更有甚者,竟然认为孔明不是仲达的对手,这跟儿童的见识没有什么两样了。那岂不是拿仲达的话来相信它吗?他们却不知道仲达的话都是欺诈的话。仲达不能对孔明施展他的诡诈,所以常常窥探孔明用兵的间隙和疏漏,胡乱地说大话来欺骗他的部下。只是议论的人没有觉察他的话罢了。
当初,孔明从祁山出兵,仲达出兵抵御他,他听说孔明将收割上邽的麦子,就卷起了甲胄快速行军,日夜兼程赶往那里。孔明粮食缺乏,部队已经退回了,仲达就欺骗部下说:“我们日夜兼程赶路,十分疲倦,这是懂兵法的人所贪求的。诸葛亮不敢据守渭水,这容易对付他啦。”军队没有现成的粮食而调动军队与对方作战,即使一时能够战胜对方,以后又如何继续呢?这是稍稍能够辨别作战计谋的人所一定不愿意做的事。仲达心里懂得这个道理,对外却用说大话来欺骗他的下属。不久,孔明从斜谷出兵,仲达又率兵抵御他。仲达知晓孔明的军队还没有逼近渭水,就率领军队过河,背靠渭水筑下营垒。孔明转移军队将要到达,仲达欺骗说:“诸葛亮如果是勇敢的人,应当从武功出兵依山而布阵。如果向西上五丈原,我军各路军马就没事了。”敌人的军队已经处于死亡之地,却率领军队径直前进,来与对方交战,这也是稍稍能够辨别作战计谋的人一定不愿意做的事。仲达知晓孔明一定不会如此做,姑且虚诳地说这些话来胡乱地表现孔明的怯弱,以此来显示自己能够预料战情,并且用此稍稍安抚三军的人心。所以孔明掌控严整有纪律的军队,不用权谋欺诈,不贪小利,仲达就说:“诸葛亮志向虽大却看不到机会,计谋虽多但缺少决断,喜欢用兵却没有足够的权力。”所有这些话,都是窥探孔明用兵的间隙和疏漏,胡乱地说大话来欺骗他的属下的,这哪里是他的真实的情感呢!
善于观察人的实际情况的人,不在对手活着的时候,而在敌手死亡之后。孔明在世的时候,仲达的话就是这样。等到孔明去世以后,仲达考察孔明的军营和四周的围墙、防御建筑物等设施,整理衣襟,恭敬地感叹道:“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啊!”他看到诸葛亮制定的规矩法度,超出了他所不能做到的程度,恍然若失,不自觉地他的话就说了出来。这可以看出仲达的真实情感。议论者不相信这样的话,却相信他的欺诈之言,难道不是又被仲达所欺骗了吗!
唐朝李靖,是个善于谈论军事的杰出人物。我曾经读过他的答对一类的书籍,见到他论述孔明军事制度的精妙,详细而周到,对仲达却不曾挂齿。那些知晓兵法的,当然可以窥察孔明的高妙了。那些书生的议论,为什么就不这样呢?孔明距离今天将近千年了,还没有能够推想他心志思想的人。我为孔明的不幸而义愤,所以全面地议论此事,希望让世上以成败来评论人物的人稍稍引以为戒。
篇2:鞠躬尽瘁诸葛孔明原文
鞠躬尽瘁诸葛孔明原文
诸葛亮者,字孔明,号卧龙也,琅琊阳都人。生于辛酉年,居三载,丧母,心多悲苦。又过五年,其父卒于塌上,时年八岁。亮悲痛欲绝,守孝三载,未踏入天下。兄长始理事,授之学识,懂天文,识地理,结天下有识之士,论群雄之争锋。
智过人,好为《梁父吟》,好诗书,尝与兄长论之。自比乐毅,管仲,附于卧龙,隐于深山。善观天象,懂八卦,学阴阳学说,静待天下巨变,遇明主,为天下奔驰,伸鸿鹄之志,大济苍生,功成而退矣。
曾几年,亮家道崩落,后随叔父迁至卧龙岗,以布衣之节,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闻天下,自得而乐,感四时巨变,乐乎天命知永年。不料先主附刘表,屯于新野,求贤若渴,知亮才博而智聪,皆有名,结高雅之士,遂三顾而拜之,亮感激,随其车帐,摇扇而去。先主笑曰,“吾得孔明,如鱼得水也。”
赤壁战之前,亮孤影一人至柴桑,面孙郎,求同而抗曹贼。初到时,亮凭九寸之舌,高谈阔论,名扬江东,士不敢举头而望,智者哑口而无语,退十步而不知。遂献火攻之法,举蜀吴之兵,抗曹贼,大败操于赤壁。一生谨慎,有谋略,于华容道截操,操打败而逃。
辛武二年八月,先主欲夺荆州,亮苦鉴,不听,遂误东吴巧记,火烧连营八百于里,退于永安,托孤白帝城,亮誓言,当以毕生之力,兴大汗,保疆土,抗曹贼,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数时,先主崩,含泪而别。后主继位,授亮武乡侯,领益州牧,理国事,兴农业,晨出暮归。
过三年,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定南方,养兵甲,志取中原。攘除奸凶,兴汉室,还于旧都。六年春,亮扬声过斜谷道取郿,命赵云潜入,诱曹真,而率大军攻祁山,败曹军,关中震响。过数月,马谡好功而轻敌,懿绝水源,围之数重,遂失街亭。亮困顿,布空城计,诱敌深入,懿拍马而去。及归帐,遂斩马谡,挥泪而泣。
建兴十二年春,亮作《出师表》举兵北伐,驻五丈原,以待巨变。屯田于涓滨,与懿对于涓南,日夕周旋,不分胜负。后经年,设伏兵于上方谷,尽取引火之物,诱懿而入,火起,伏兵出,乱箭扫之,魏兵困于火海,以歌明志。亮,登山而观之,大喜,主公,汗室可兴矣!未料天落甘霖,懿喜,杀出重围,孔明吐血数斗,昏倒于地,病于上方谷。
居八月,忧于塌上,旧疾复发,不治而愈,薨于五丈原,时年五十四,蜀地,举国行孝,哭声动天。天无语,鸟不鸣,懿大哭,痛失知己。后葬于定军山,面向蜀地,长眠不起。
嗟乎,念孔明余生,三国纷争,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用兵如神,志虏忠纯。羽扇纶巾,谈笑间,排兵布阵,巧计破敌军,英名传于后世,忠贞记入史册,经久不衰。
篇3:陈亮《诸葛孔明》阅读答案附译文
陈亮《诸葛孔明》阅读答案附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诸葛孔明 陈亮
孔明,伊、周之徒也。而论之者多异说,以其遭时之难,而处英雄之不幸也。夫众人皆进,而我独退,雍容草庐,三顾后起。挺身托孤,不放不摄,而人无间言。权倡人主而上不疑,势倾群臣而下不忌。厉精治蜀,风化肃然。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孔明皆优为之,信其为伊、周之徒也。而论者乃谓其自比管、乐,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是何足与论孔子之仕鲁与自比老、彭哉!甚者至以为非仲达敌,此无异于儿童之见也。彼岂非以仲达之言而信之耶?而不知其言皆谲也。仲达不能逞其谲于孔明,故常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其下。论者特未之察耳。
始孔明出祁山,仲迭出兵拒之,闻孔明将芟上邦之麦,卷甲疾行,晨夜往赴。孔明粮乏已退,仲达谲言日:“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夫军无见粮而转军与战,纵能胜之,后何以继?此少辩事机者之所必不为也。仲达心知其然,外为失言以谲其下耳。已而孔明出斜谷,仲达又率兵拒之。知孔明兵未逼渭,引军而济,背水为垒。孔明移军且至,仲达谲言曰:“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阵。若西上五丈原,诸军无事矣。”夫敌人之兵已在死地,而率众直进,来与之战,此亦少辨事机者之所不为也。仲达知其必不出此,姑诳为此言以妄表其怯,以示吾之能料,且以少安其三军之心也。故孔明持节制之师,不用权谲,不贪小利,彼则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凡此者,皆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其下,此岂其真情也!
夫善观人之真情者,不于敌存之时,而于敌亡之后。孔明之存也,仲这之言则然。及其殁也,仲达按行其营垒,敛衽而叹曰:“天下奇才也!”彼见其规矩法度,出于其所不能为,恍然自失,不觉其言之发也。可以观其真情矣。论者不此之信,而信其谲,岂非复为仲达所谲哉!
唐李靖,谈兵之雄者也。吾尝读其问对之书,见其述孔明兵制之妙,曲折备至;曾不一齿仲达。彼晓兵者,固有以窥之矣。书生之论,曷为其不然也!孔明距今且千栽矣,未有能谅其心者。吾愤孔明之不幸,故备论之,使世以成败论人物者共少戒也。
(选自《陈亮集》,中华书局1974年版)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甚者至以为非仲达敌敌:敌人
B.故常伺孔明之开阖伺:窥探
C.仲达出兵拒之拒:抵御
D.夫军无见粮而转军与战见:现成的
【解析】选A。B项根据上下文语境可知“敌”应为“相当、匹敌”,解释为“敌人”语义不通。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把各项的解释带入文句中,看语意是否通顺,翻译有无阻碍。B、C、D三项的解释放入文句中理解上没有困难。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解析】选B。A项“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B项“且”:副词,将。C项“也”:句末语气助词,表肯定/句末语气助词,表判断。D项“之”:代词,这样/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准。解答本题既需要考生熟知大纲规定的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又要回到上下文,利用语言环境帮助理解虚词,同时还需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选项所列文句,B、D两项涉及文言特殊句式,C、D两项区别甚微,题目难度不小。
8.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A.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B.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C.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D.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解析】选B。考生首先要通读文段,尝试理解,然后可以巧借选项帮助句读。四个选项前两处断句AC一样,BD一样,第三句都相同,可知,“宥过无大刑故无小”讲的是“帝者之政”的两个方向即“恕和罚”,所以可排除AC。BD比较可知D项的断句语意不同。文言断句,考纲虽没有明确规定,但同样考查了考生的文言翻译、分析、理解等能力,属综合性较强的题目。此处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稍微降低了难度。
9.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即明确指出,诸葛亮与古代圣贤伊尹、周公是一类人物,然后历数诸葛亮的品德与功业,体现出作者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
B.文章通过剖析仲达对诸葛亮上邦芟麦和兵出斜谷两件事的言论,论证了作者关于仲达用大话欺骗部下、所说非其真实想法的观点。
C.作者在读了唐代李靖的文章后,感慨李靖作为一个通晓兵法的人竟然也会发表书生式的迂腐议论,可见后人难以懂得诸葛亮的内心。
D.这是一篇史论,文章对诸葛亮给予充分理解和深切同情,严正驳斥了一些人对诸葛亮的攻击和贬损,并且明确反对以成败论英雄。
【解析】选C。C项“感慨李靖作为一个通晓兵法的人竟然也会发表书生式的迂腐议论”与原文的`意思相左,原文“唐李靖,谈兵之雄者也。吾尝读其问对之书,见其述孔明兵制之妙,曲折备至”表达的正是李靖对孔明兵制的赞叹和佩服,C项“书生”偷换了对象。解答本题需要考生的细心,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比对选项与原文信息的异同,有一定的难度。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4分)
译文:
(2)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3分)
译文:
(3)引军而济,背水为垒。(3分)
【答案】
(1)寄身在偏远的地方,只不过是称霸的人的臣子罢了。
(2)诸葛亮不敢据守渭水,这容易对付了。
(3)率领军队渡河,背靠渭水筑下营垒。
【解析】注意得分点(1)偏方:古今异义,此处指偏远的地方;特,只不过;尔,句末语气词,罢了。(2)与,对付。(3)引,率领;济,渡过。本题的三个文言翻译句子,比较短小,难度不大,但特别需要理解的是实词意思,考生务必把语句放到原文上下文语境中整体考虑,以提高理解的正确率,还需注意翻译语句的通顺合理。
译文:
诸葛孔明是伊尹、周公一样的人物。但后世论者多持不同意见,认为他生不逢时,而处于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不幸境地。众人都求建功业,而孔明却独善其身,结席草庐,刘备三顾之后才出山。后又挺身而出,辅佐刘禅,对朝权既不放任又不独揽,臣民没有闲言。权势盖过君主但君主不怀疑,超过群臣但群臣不忌妒,治理蜀国,殚精竭虑,使民风教化恭肃淳朴。大的错误不宽恕,小的过失也要责罚,这是帝者的政治,用安逸的道理使动百姓,百姓即使劳苦也不会埋怨,用更好的生存的道理杀人,人虽死,但不会埋怨杀人者,这是王者的作为。孔明都很好的做到了,他的确应该是伊尹、周公之类的人物。但是论者于是说他自比为管仲乐毅,寄身在偏远的地方,只不过是称霸的人的臣子罢了,这怎么能够和孔子出仕鲁国自比老、彭相提并论呢?更有甚者认为孔明不是仲达的对手,这和小儿之见无异。他们难道不是因为仲达的言论才相信的吗?却不知道仲达所言都是欺骗之词。仲达无法用计于孔明,所以经常窥探孔明的布置、行动后,再妄下言论迷惑部下,论者只不过没有明察罢了m]
当初,孔明师出祁山,仲达出兵抵挡。听说孔明将要收割上邦的小麦,于是领兵疾行,日夜赶赴。当孔明因少粮而撤退时,仲达放言说:“我们疾行赶路,劳苦疲惫,这是通晓兵法的人的贪着。现在诸葛亮不敢据守渭水,这容易对付了。”部队没有现成的粮食储备而转移作战,纵然能够取得胜利,之后又怎样维系呢?这是稍微能够辨识事情机理的人必然不会做的。仲达心中明白,只是对外放言以迷惑他的部下。后来,孔明出兵斜谷,仲达又领兵抵抗,知道了孔明的部队没有逼近渭水,于是率领军队渡河,背靠渭水筑下营垒。孔明领兵将至,仲达又放言说:“诸葛亮如果勇敢的话,应当兵出武功,依山列阵。如果向西上五丈原,各军将无事。”敌人之兵已经置之死地,而领兵直进,与之决战,这也是稍微辨识事情机理者不会做的。仲达知道孔明一定不会出兵,所以姑且放话出来以假装显示孔明的怯懦,表现自己的料事如神,同时能够稍微安抚军心。所以说,孔明治军有节有度,不用权谲,不贪小利。他会说:“诸葛亮志大但不识时机,谋多但缺少决断,好兵但没有权责。”凡是这种论调,都是窥探孔明的布置、行动后,放言以迷惑部下,又怎么是他的真情呢?
善于观察人的真性情的,不是在敌人存在的时候,而是在敌人死亡之后。孔明活着时,仲尼的话就是这样。等到孔明死后,仲尼看视他的营垒,恭敬感叹:“天下奇才!”看到他的规矩法度,都是自己所达不到的,恍然若失,不觉自己的言语的佩服感叹。由此可以看到仲达的真实想法。论者不相信这是真实的,而相信他的谎言,难道不是又被仲达迷惑了吗?
唐朝李靖,是好论兵的英雄。我曾经读他的有关问对的书,见他表述孔明的兵制的妙处,赏赞有佳;对仲达则不提一词。那些通晓兵法的人,本来于此可以窥见。书生的论调,怎么认为他不是这样呢!孔明距今已近千年,还没有能体谅其心的人。我感愤孔明的不幸,所以细论之,使世间以成败论英雄的那些人稍稍觉戒。
篇4:浅说诸葛孔明作文
浅说诸葛孔明作文
细思古今,能人才士们在不同的时代源源不断。他们往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神机妙算足智多谋,为他们的时代添了抹异常灿烂的光彩。
三国时期,战火硝烟席卷全国,一统天下的欲望催动着掠土无情。各路君王自是深知一将难求的道理,忙着招兵买马,求勇猛之将,寻多智之士。此时,豪杰O士便被频频请出山。其中的代表,即诸葛孔明。
写这篇文章之前,我查了些许资料,发现大家对孔明的普遍观点是“神人”;然而亦有不认同的。一篇文章中称诸葛亮在“三国十大谋士排行”中竟未入前五。这或许与孔明所仕蜀国的败亡有关?我们无从得知;但是这并无法掩住孔明身上的`光芒。
关于孔明的事迹,想必诸位早已耳熟能详了罢?“定三分、烧博望、出祁山,大名不朽;气周瑜、屏司马、擒孟获,千古流传”即是他的风姿;“慕纶巾羽扇风流,俎豆维新,恍之西蜀祠堂南阳庐舍;冠钟阜石城名胜,江山依旧,渺矣吴宫花草晋代衣冠”是他的神采。逢战,非紧不慢,羽扇轻摇,答一声自有妙计,语出四座惊;遇况,非匆不乱,略思轻笑,予一个如此这般,便可破千军。不必说隆中对,草船借箭,火烧博望坡;不必说三气周瑜,六出祁山,七擒孟获。
单是空城计,方是人尽皆知。字里行间仿佛回到当年,看他孔明在城楼之上弹琴作赋,悠哉潇洒之至,掩人耳目,使敌军望而却步,借对方多疑之特点,吓退敌军,守城如故,不费一兵一卒。恕我文笔略拙,竟不知如何描述这计策之妙。殊不知孔明终不是神,心里怎不惧!有说见孔明是闲适非常面不改色,内心实则紧张十分,抚琴心必不在焉,余光实是盯着敌军动静,临终曲琴弦竟断,亦将孔明吓到,冷汗流下。所幸之至,敌军已退矣……
照如此描述,孔明先生v然是从未败衄的了;实则不然。一世神话终结在了一个地方――派关羽镇守华容道;于是,关羽把曹操放走了。若是未有此举,三国的结局怕就不是这般了罢?
诸葛孔明辉煌了一生,逝世在自己帮助建立的国度中,仿佛圆满了;但有人提出“蜀国败亡诸葛亮应负主要责任”,一番理由竟无可辩驳。我深思。我想一个历史人物的“成功”亦或“失败”,不能仅凭一时一事而论;总之,不管诸葛孔明究竟是“好”“坏”,也不管那段浩瀚三国史究竟是何结果,他终归是在汩汩历史长河之中,给我们留下了不一样的感叹。
叹只叹:再多锦囊神计,终是抵不得长久的历史变迁;再多神机妙算,挡不住那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刘佳艺奉上
20xx.11.22
篇5:诸葛孔明先生作文
“问人间谁是英雄?……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天下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在悠悠的元曲声中,你羽扇纶巾,峨冠博带,踏着那个豪杰争雄的时代的风尘,带着几分自信和从容,带着几分凄苦和无奈,向我们走来了。对耶?错耶?悲耶?喜耶?你摇头笑而不语。“生前身后名,全交与后人评说”。但你永远在历史的星空中,闪烁着耀眼的光华,激励着多少后世豪杰!
但我却一直不懂,为你那人生的抉择。你本是南阳一耕夫,在那秀美的山色田园之中,你完全可以自给自足,怡养人生,尽情去过人人钦羡的归隐生活,而你却毅然出山,随刘备征战颠沛、操劳毕生;你本可以在刘备的任性出兵而导致的惨败后,面对残局飘然而去,或者“自立为成都之王”,但你却选择了无怨无悔地接手这个烂摊子,智退五路来敌,稳定了疲弱的蜀国;你本可以悠悠然高居丞相之位,颐指气使,享乐安逸,但你却又选择了六出祁山,为了先帝遗愿,为了那缥缈的复国之志,你鞠躬尽瘁、积劳成疾,面对老奸巨滑的司马懿,你无奈地倒下了,倒在秋风瑟瑟的五丈原,倒在蜀国子民的恸哭声中……
在一个个人生的岔路口上,你无悔地选择了你自己的路。或许有人不解,甚至讥笑你的“愚忠”,或许有人对你的选择感到茫然,但历史湮没了该湮没的一切,也证明了该证明的一切,因为那都是你心灵深处的抉择,都来自你那颗经世济民、报效知遇的赤诚之心。你心中没有丝毫的名利、宠辱、享乐之心,你有一颗包容了天下苍生的为公之心。抉择,发自内心便无悔。当一切淡去,你的抉择为你树起一座不朽的.丰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古谁堪伯仲间!”这便是历史给你最好的评价!
历史不会忘记,你“一烧博望,二烧新野、三烧赤壁”的雄才伟略;历史不会忘记,你“三分天下,一分西蜀,一分江东”的宏业伟绩;历史更不会忘记,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人格。在一次次人生,更是心灵的抉择中,你升华为历史星空中最亮的那颗星!
这便是在五丈原瑟瑟秋风中永生的诸葛孔明先生!
篇6:高三诸葛孔明作文
高三诸葛孔明作文
他,以极强的智慧纵横天下三十载;他力挽汪澜于大汉末年;他以毕生的精力造就了一个不灭的人物形象;他,怀张良之才,子牙之能却只能含狠而终;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孔明。
“孔明强支病体,令左右扶上小车,出寨遍观各营;自觉秋风拂面,彻骨生寒,乃长叹曰:‘再不能临阵讨贼矣!’叹息良久,返归帐中。孔明不答,众将进前视之,已薨矣,寿五十四岁。”
东汉末年的一天里,一座极其普通的茅屋中,二人侃侃而谈:“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以站天时,南让孙权以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合,先取荆州为家。”话不过一席,时不过半更,这位未出茅庐的青年人竟将数十年后的天下大势分析的如此透彻,比之孙吴亦无愧矣。
当时刘备正遭大挫,不禁深感生不逢时,而诸葛亮的加入正如雪中送炭一般,在曹操部下大将夏侯惇带兵十万来剿灭兵不过三千的刘备时,,他纹丝不动,依旧身披鹤氅,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手摇羽扇,笑对曰:“对十万军马,何需精兵三千,只得关张赵三人足矣。”果不如然,临敌之时,指挥有方,调动有序,在峡谷处火烧十万曹兵,大胜而归。
自此孔明便开始了他生命中最辉煌的时段,火烧新野、火攻赤壁、计取南郡、三气周郎、智取汉中、七擒孟获、六出祁山、收服姜维、骂死王郎、空城退敌、以满腹韬略与过人的胆识将气数已尽的汉王朝延续了数十年。他用计的神出鬼没,料敌的精致准确,使史称“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曹操闻风丧胆,望影而逃,甚至数次在诸葛亮手下险些身首异处。
纵观孔明一生,前期似乎是春风得意,一切尽在意料之中,笑看风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然而到了后期可能是蜀国人才凋零以及司马氏的出现,渐渐败像大露:关公大意失荆州遇害、张飞鞭打士卒被刺杀、黄忠中冷箭而亡、马赵二人先后病故;自己亦病重,国力衰弱,六出祁山皆无功而返,最后无奈星落秋风五丈原,至死后又有魏延之叛国。写到最后罗贯中不得不回归历史——蜀为魏所灭,所以只能极力渲染孔明的.各种失策,其实当初从孔明追随刘备开始就已经注定了他的命运。或许是天不叫其成功吧,否则在一次司马父子与孔明的对决中,司马父子三人被前后夹困于谷中,前后有火药地雷一起爆发只待取其性命之时又怎么会有一场大雨浇灭火雷?此不外乎于人力所不能及否?
最为可叹的是孔明跟随了刘备这个碌碌之辈,无能不说又喜欢意气用事,,无奈又生下了刘禅这个“扶不起的阿斗”,加速了孔明失败的宿命,无奈当时“君叫臣死,不死不忠”的思想缰绳把人们栓缚的太紧,使孔明这样的人也成为这种思想的牺牲品。
这一段历史人们自有公论,我也只能孔但孔明这位绝世奇才的宿命,这样的人物,这样的气魄,这样的胆识,诸葛亮定然是我国历史上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孔明,生而不能与公交游,实人生之大憾也!
篇7:《学弈》原文及译文
《学弈》原文:
孟子〔先秦〕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学弈》译文:
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大雁(或是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将它射下来。虽然他们二人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说:不是这样的。
《学弈》注释:
1、弈:下棋。(围棋)
2、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3、通国:全国。
4、通:全。
5、之:的。
6、善:善于,擅长。
7、使:让。
8、诲:教导。
9、其:其中。
10、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11、虽听之:虽然在听讲。
12、以为:认为,觉得。
13、鸿鹄:指天鹅、大雁一类的鸟。
14、援:引,拉。
15、将至:将要到来。
16、思:想。
17、弓缴:弓箭。
18、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19、之:代词,这里指鸿鹄。
20、虽与之俱学:虽然这个人和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学习。
21、弗若之矣:成绩却不如另外一个人。
22、为是其智弗若与: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
23、曰:说。
24、非然也:不是这样的。
25、矣:了。
26、弗:不如。
《学弈》启示:
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做事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以三心二意。弈秋同时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围棋,学习效果截然不同,指出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异。
【《学弈》原文及译文2篇】
篇8:岳阳楼记原文以及参考译文
岳阳楼记原文以及参考译文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具 通:俱)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隐曜 一作:隐耀;霪雨 通:淫雨)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译文: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
赋刻在它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一译:行商和客商)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 隆中对原文及翻译
★ 隆中对翻译
★ 隆中对 翻译
★ 陋室铭原文和翻译
★ 陋室铭原文及翻译
【《诸葛孔明》原文及译文(精选8篇)】相关文章:
阁夜原文翻译及赏析2023-06-10
范文正公翻译2023-10-23
《范文正公文集叙》2023-07-07
高考文言文“羊祜”的阅读原文及译文2023-04-25
陋室铭文言文及翻译2023-12-10
陋室铭的译文2023-11-10
王质独饯范文正公答案2023-01-16
魏武侯作文2023-09-22
《诫子书》原文及译文2023-06-17
罗隐筹笔驿阅读答案及赏析2022-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