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三重理解

时间:2023-03-28 07:45:09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三重理解(共7篇)由网友“郑在玹转寿司”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三重理解,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三重理解

篇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三重理解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三重理解

理解一、理解“宦游”

送别诗,它是古诗中很重要的一类,数量很多,而且写得很好。中国古代为什么有那么多的送别诗呢?那都是因为古代文人有种特殊的生存状态,叫“宦游”。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里就有这样的一句话,“同是宦游人”,那么什么是“宦游”呢?

宦,做官入仕。宦游指封建文人外出求官或做官。“宦游”现象由来已久。春秋战国时,孔子就曾经带着弟子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希望得到任用。汉朝以后,读 书人要求得一份官职,一般要外出,去游历大川名山,或者去拜访当时闻名的经师大儒,或者是到京城求显贵帮他们推荐,这样就往往要抛下自己的父母妻子孩子, 几年几十年都回不了家。那些已经当官的,也时常需要到外地做官,或者是犯了错误遭到贬谪,到偏僻荒凉的地方去做官。

“宦游”现象造就了中国的送别诗文化,它们共同的情感特点是哀怨凄苦。为什么这么哀怨?因为离别就意味着将生命交付于茫茫未知的未来。为什么这么凄苦?离别就意味着远离亲朋好友,漂泊异乡。

了解了“宦游”之后,我们带着我们对“宦游”的了解,读出“宦游”的凄苦: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理解二、理解诗境

诗中所说的“潇湘”和“秦”,他们之间有千山万水相隔。王勃要送友人杜少府去哪里呢?对,五津。五津是岷江上的五个大渡口,这五个大渡口都位于四川,因此五津代指四川。

诗歌的第一句话就说“城阙辅三秦”,里面提到了一个具体地点是,“三秦”,就是王勃的送别地点。三秦,是指长安周围的关中地区。也是长安附近。让我们看看地图吧。这边土黄色的,是秦岭和大巴山。这几条深绿色的、弯弯曲曲的,都是河流。

我们可以想象,从秦地到潇湘或者是从秦地到五津,一路都要跋山涉水,十分艰难。如果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陆路骑马,水路乘船,也至少要走上几个月的. 时间。古人有一个词叫“生离死别”,对他们来讲,一分手就几乎不可能再见面了。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两人分别的时候,他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是浓浓的 忧伤啊!带着这种忧伤轻轻的吟道: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理解三、理解诗情

扬子江、杨柳、杨花、风笛、离亭,这让人陶醉的迷人春景并不能引起欢快。诗人和朋友内心感受到的只是忧伤、痛苦。这真是: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既然再美的春光也无法使他们快乐起来。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在这里描写那明媚的春光呢?

这就是对比反衬手法,比如《红楼梦》里面写到贾宝玉和薛宝钗结婚的时候,非常热闹,可是,旁边的林黛玉却凄凉地走到了她生命的尽头。作者正是用结婚时的热闹来反衬林黛玉的死,使林黛玉的死更显凄凉。古代有一条这样的文学理论:以乐景写哀,倍见其哀。(反衬作用)

同样的道理,诗人郑谷在这里描写那明媚的春光,反衬自己离别的痛苦: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而这份痛苦有多深,就说明他与朋友之间的这份友情有多深。

篇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三重理解及赏析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三重理解

理解一、理解“宦游”

送别诗,它是古诗中很重要的一类,数量很多,而且写得很好。中国古代为什么有那么多的送别诗呢?那都是因为古代文人有种特殊的生存状态,叫“宦游”。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里就有这样的一句话,“同是宦游人”,那么什么是“宦游”呢?

宦,做官入仕。宦游指封建文人外出求官或做官。“宦游”现象由来已久。春秋战国时,孔子就曾经带着弟子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希望得到任用。汉朝以后,读 书人要求得一份官职,一般要外出,去游历大川名山,或者去拜访当时闻名的经师大儒,或者是到京城求显贵帮他们推荐,这样就往往要抛下自己的父母妻子孩子, 几年几十年都回不了家。那些已经当官的,也时常需要到外地做官,或者是犯了错误遭到贬谪,到偏僻荒凉的地方去做官。

“宦游”现象造就了中国的送别诗文化,它们共同的情感特点是哀怨凄苦。为什么这么哀怨?因为离别就意味着将生命交付于茫茫未知的未来。为什么这么凄苦?离别就意味着远离亲朋好友,漂泊异乡。

了解了“宦游”之后,我们带着我们对“宦游”的了解,读出“宦游”的凄苦: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理解二、理解诗境

诗中所说的“潇湘”和“秦”,他们之间有千山万水相隔。王勃要送友人杜少府去哪里呢?对,五津。五津是岷江上的五个大渡口,这五个大渡口都位于四川,因此五津代指四川。

诗歌的第一句话就说“城阙辅三秦”,里面提到了一个具体地点是,“三秦”,就是王勃的送别地点。三秦,是指长安周围的关中地区。也是长安附近。让我们看看地图吧。这边土黄色的,是秦岭和大巴山。这几条深绿色的、弯弯曲曲的,都是河流。

我们可以想象,从秦地到潇湘或者是从秦地到五津,一路都要跋山涉水,十分艰难。如果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陆路骑马,水路乘船,也至少要走上几个月的 时间。古人有一个词叫“生离死别”,对他们来讲,一分手就几乎不可能再见面了。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两人分别的时候,他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是浓浓的' 忧伤啊!带着这种忧伤轻轻的吟道: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理解三、理解诗情

扬子江、杨柳、杨花、风笛、离亭,这让人陶醉的迷人春景并不能引起欢快。诗人和朋友内心感受到的只是忧伤、痛苦。这真是: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既然再美的春光也无法使他们快乐起来。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在这里描写那明媚的春光呢?

这就是对比反衬手法,比如《红楼梦》里面写到贾宝玉和薛宝钗结婚的时候,非常热闹,可是,旁边的林黛玉却凄凉地走到了她生命的尽头。作者正是用结婚时的热闹来反衬林黛玉的死,使林黛玉的死更显凄凉。古代有一条这样的文学理论:以乐景写哀,倍见其哀。(反衬作用)

同样的道理,诗人郑谷在这里描写那明媚的春光,反衬自己离别的痛苦: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而这份痛苦有多深,就说明他与朋友之间的这份友情有多深。

精辟赏析

这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京城长安送别一位姓杜的朋友到蜀地任县令时所作的抒情诗。朋友即将上任,诗人劝慰他不要为远别而悲伤:虽然远隔天涯,但友谊不会因为距离的遥远而淡薄,他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虽为送别诗,但全诗却无伤感之情,诗人的胸襟开朗,语句豪放清新,委婉亲切,表现了友人间真挚深厚的友情。

全诗结构严谨,起承转合章法井然,用朴素的语言直抒胸臆,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

第一句“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阙”,是皇宫前面的望楼。“城阙”,指唐的帝都长安城。“三秦”,指长安附近关中一带地方。秦末项羽曾把这一带地方分为三国,所以后世称它三秦之地。“辅”,辅佐,这里可以理解为护卫。“辅三秦”,意思是“以三秦为辅”。关中一带的茫茫大野护卫着长安城,这一句说的是送别的地点。“风烟望五津”。“五津”指四川省从灌县以下到犍为一段的岷江五个渡口。远远望去,但见四川一带风尘烟霭苍茫无际。这一句说的是杜少府要去的处所。因为朋友要从长安远赴四川,这两个地方在诗人的感情上自然发生了联系。诗的开头不说离别,只描画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举目千里,无限依依,送别的情意自在其中了。

诗人身在长安,连三秦之地也难以一眼望尽,至于远在千里之外的五津是根本看不见的。作诗,往往超越常人的视力所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可以置万山于几席,览千春于瞬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河源直看到东海。“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从三峡直看到长安。这首诗运用这种手法,一开头就展开一个壮阔的境界,同一般的送别诗只着眼于燕羽、杨枝,泪痕,酒盏是不相同的。

第二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彼此离别的意味如何?同是为求官飘流在外的人,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其中真有无限凄恻。开头两句调子高昂,属对精严,这两句韵味深沉,对偶不求工整,比较疏散。这固然由于当时律诗还没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却也有其独到的妙处。开头如千尺悬瀑,从云端奔泻而下,接着便落入深潭,潺潺流来,飞韵清远,形成了一个大的起伏、一个强的跌宕,使人感到矫夭变化,不可端睨。

第三句再接下去,第五六两句,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远离分不开真正的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气象阔达,志趣高远,表现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既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

第四句结尾两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两行诗贯通起来是一句话,意思是: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挥泪告别啊!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紧接前两句,于极高峻处忽然又落入舒缓,然后终止。拿乐曲做比方;乐曲的结尾,有的于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有的却要拖一个尾声。这首诗是采用第二种手法结尾的。欣赏古代诗歌,特别是象五律这样既严整又短小的诗歌,不光要吟味它的某些妙句,还要领悟它的章法,它的思路的顿挫、腾跃,变化和发展。文似看山不喜平,诗也如此。

篇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三重理解及独创性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三重理解及独创性

在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作者写扬子江、杨柳、杨花、风笛、离亭,这让人陶醉的迷人春景却并不能引起欢快。诗人和朋友内心感受到的只是忧伤、痛苦。这是一首典型的送别诗,全诗主要表达的是对游人的难离难舍,以及对前途的一片渺茫。

诗文三重理解

理解一、理解“宦游”

送别诗,它是古诗中很重要的一类,数量很多,而且写得很好。中国古代为什么有那么多的送别诗呢?那都是因为古代文人有种特殊的生存状态,叫“宦游”。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里就有这样的一句话,“同是宦游人”,那么什么是“宦游”呢?

宦,做官入仕。宦游指封建文人外出求官或做官。“宦游”现象由来已久。春秋战国时,孔子就曾经带着弟子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希望得到任用。汉朝以后,读 书人要求得一份官职,一般要外出,去游历大川名山,或者去拜访当时闻名的经师大儒,或者是到京城求显贵帮他们推荐,这样就往往要抛下自己的父母妻子孩子, 几年几十年都回不了家。那些已经当官的,也时常需要到外地做官,或者是犯了错误遭到贬谪,到偏僻荒凉的地方去做官。

“宦游”现象造就了中国的送别诗文化,它们共同的情感特点是哀怨凄苦。为什么这么哀怨?因为离别就意味着将生命交付于茫茫未知的未来。为什么这么凄苦?离别就意味着远离亲朋好友,漂泊异乡。

了解了“宦游”之后,我们带着我们对“宦游”的了解,读出“宦游”的凄苦: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理解二、理解诗境

诗中所说的“潇湘”和“秦”,他们之间有千山万水相隔。王勃要送友人杜少府去哪里呢?对,五津。五津是岷江上的五个大渡口,这五个大渡口都位于四川,因此五津代指四川。

诗歌的'第一句话就说“城阙辅三秦”,里面提到了一个具体地点是,“三秦”,就是王勃的送别地点。三秦,是指长安周围的关中地区。也是长安附近。让我们看看地图吧。这边土黄色的,是秦岭和大巴山。这几条深绿色的、弯弯曲曲的,都是河流。

我们可以想象,从秦地到潇湘或者是从秦地到五津,一路都要跋山涉水,十分艰难。如果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陆路骑马,水路乘船,也至少要走上几个月的 时间。古人有一个词叫“生离死别”,对他们来讲,一分手就几乎不可能再见面了。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两人分别的时候,他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是浓浓的 忧伤啊!带着这种忧伤轻轻的吟道: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理解三、理解诗情

扬子江、杨柳、杨花、风笛、离亭,这让人陶醉的迷人春景并不能引起欢快。诗人和朋友内心感受到的只是忧伤、痛苦。这真是: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既然再美的春光也无法使他们快乐起来。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在这里描写那明媚的春光呢?

这就是对比反衬手法,比如《红楼梦》里面写到贾宝玉和薛宝钗结婚的时候,非常热闹,可是,旁边的林黛玉却凄凉地走到了她生命的尽头。作者正是用结婚时的热闹来反衬林黛玉的死,使林黛玉的死更显凄凉。古代有一条这样的文学理论:以乐景写哀,倍见其哀。(反衬作用)

同样的道理,诗人郑谷在这里描写那明媚的春光,反衬自己离别的痛苦: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而这份痛苦有多深,就说明他与朋友之间的这份友情有多深。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王勃诗文独创性的具体表现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诗在中国唐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很多方面都有着作者的独创性,从而使得这首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得这首诗经过几百年以后还能被广大的读者所熟知。

1.诗风和诗体上的独创性。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这首诗是王勃进行诗风改革的一个重要代表作,全诗撇弃了六朝承袭下来的浮艳诗风,创建了一种刚健的诗风,这种诗风在后来的唐诗中得到良好的展现,使得唐诗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成为了我国诗歌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在诗体上,五言律诗作为一种新诗体,在王勃等诗人的笔下尝试而形成,并走向成熟,使得五言律诗成为唐诗诗体的一个典型,从而使得更多的诗人来进行五言律诗的创作,使得中国诗文得到进一步地良好发展,丰富了古体诗歌的诗体类型。

2.诗文创作思想上的独创性。以往的送别诗都是比较缠绵的,总是有一种催人泪下的感觉,王勃的这首诗将壮景应用到情感的表达之中,通过壮景来对情感进行良好的表达,将送别诗的情感良好表达的同时,避免了诗文中的无病呻吟现象的发生,全诗虽然写的是离愁别苦,但是却能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这给后世的诗文创作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而李白的《赠汪伦》也就是这种创作思想的良好利用。

3.诗文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全诗的首联采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将情感进行良好的表达,在传统离别的诗词歌赋中往往采用的是凄凉的景物来进行离别情意的表达,而这首诗采用的却是一种辽阔的景物来对离别之情进行表达,其表达手段相对于用哀景来表达更能表现出离别的伤感,同时使得全诗的情感色彩更加亮丽,避免了送别诗那种阴暗的感情色彩,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而诗文的尾联采用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写作手法,通过劝解莫要流泪,将离别之情进一步地进行升华,使得依依惜别之情更加淋漓地展现出来。

篇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理解

唐代: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作者简介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著名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

古诗大意

巍巍长安,雄踞三秦之地;渺渺四川,却在迢迢远方。

你我命运何等相仿,奔波仕途,远离家乡。

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内不觉遥远。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觉就像近邻一样。

岔道分手,实在不用儿女情长,泪洒衣裳。

字词注释

⑴少府:官名。之:到、往。蜀州:今四川崇州。

⑵城阙(què )辅三秦: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辅,护卫。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今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泛指蜀川。辅三秦:一作“俯西秦”。

⑶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全句意为江边因远望而显得迷茫如啼眼,是说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⑷君:对人的尊称,相当于“您”。

⑸同:一作“俱”。宦(huàn)游:出外做官。

⑹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⑺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比邻:并邻,近邻。

⑻无为:无须、不必。歧(qí)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⑼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意思是挥泪告别。

理解

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尾联点出“送”的主题。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作者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阙”,是皇宫前面的望楼。“城阙”,指唐的帝都长安城。“三秦”,指长安附近关中一带地方。秦末项羽曾把这一带地方分为三国,所以后世称它三秦之地。“辅”,辅佐,可以理解为护卫。“辅三秦”,意思是“以三秦为辅”。关中一带的茫茫大野护卫着长安城,这一句说的是送别的地点。“风烟望五津”。“五津”指四川省从灌县以下到犍为一段的岷江五个渡口。远远望去,但见四川一带风尘烟霭苍茫无际。这一句说的是杜少府要去的处所。因为朋友要从长安远赴四川,这两个地方在作者的感情上自然发生了联系。诗的开头不说离别,只描画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送别的情意自在其中了。作者身在长安,连三秦之地也难以一眼望尽,远在千里之外的五津是根本无法看到。超越常人的视力所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河源直看到东海。“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从三峡直看到长安。该诗运用夸张手法,开头就展开壮阔的境界,一般送别诗只着眼于燕羽、杨枝,泪痕,酒盏不相同。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彼此离别的意味如何?为求官飘流在外的人,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其中真有无限凄恻。开头两句调子高昂,属对精严,韵味深沉,对偶不求工整,疏散。固然由于当时律诗还没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却有其独到的妙处。此诗形成了起伏、跌宕,使人感到矫夭变化,不可端睨。

第五六两句,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这两句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结尾两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两行诗贯通起来是一句话,意思是:“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挥泪告别啊!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紧接前两句,于极高峻处忽然又落入舒缓,然后终止。拿乐曲做比方;乐曲的结尾,于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有的却要拖一个尾声。

作者故事

九月九日重阳节,都督阎伯屿要大宴宾客。为了让自己的女婿在宾客面前显

示才华,早就嘱咐他构思一篇序文,到时拿出来,又使人觉得是即席之作。宴会开始,阎伯屿谦恭地拿着纸笔,一个一个地请客人写序文,而客人都谢辞了。轮到最后一个客人,是小小年纪的王勃,料想也不敢来接纸笔,但仍然把纸笔送了过去,颇显都督的“风度”。王勃却毫不客气地接过了纸笔。阎伯屿一楞,但又莫可奈何,然后满脸愠色地借口上厕所离开了宴会厅,私下则教属官观察动静,随时通报情况。当第一次报“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时,阎伯屿说,这是“老生常谈”;二次报“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时,未作声;三次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阎伯屿倏地站了起来:“天才!天才!他的文章可以传世了。”

王勃写文章,开始时并不仔细思考,先磨很多墨,然后喝酒,蒙被大睡,醒来后,提笔成文,不改动一个字,当时的人都以为王勃预先打好腹稿。

篇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三重理解及重点解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三重理解及重点解读

一、初读诗句 理解“宦游”

送别诗,它是古诗中很重要的一类,数量很多,而且写得很好。中国古代为什么有那么多的送别诗呢?那都是因为古代文人有种特殊的生存状态,叫“宦游”。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里就有这样的一句话,“同是宦游人”,那么什么是“宦游”呢?

宦,做官入仕。宦游指封建文人外出求官或做官。“宦游”现象由来已久。春秋战国时,孔子就曾经带着弟子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希望得到任用。汉朝以后,读 书人要求得一份官职,一般要外出,去游历大川名山,或者去拜访当时闻名的经师大儒,或者是到京城求显贵帮他们推荐,这样就往往要抛下自己的父母妻子孩子, 几年几十年都回不了家。那些已经当官的,也时常需要到外地做官,或者是犯了错误遭到贬谪,到偏僻荒凉的地方去做官。

“宦游”现象造就了中国的送别诗文化,它们共同的情感特点是哀怨凄苦。为什么这么哀怨?因为离别就意味着将生命交付于茫茫未知的未来。为什么这么凄苦?离别就意味着远离亲朋好友,漂泊异乡。

了解了“宦游”之后,我们带着我们对“宦游”的了解,读出“宦游”的凄苦: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二、再读诗句 理解诗境

诗中所说的“潇湘”和“秦”,他们之间有千山万水相隔。王勃要送友人杜少府去哪里呢?对,五津。五津是岷江上的五个大渡口,这五个大渡口都位于四川,因此五津代指四川。

诗歌的第一句话就说“城阙辅三秦”,里面提到了一个具体地点是,“三秦”,就是王勃的送别地点。三秦,是指长安周围的关中地区。也是长安附近。让我们看看地图吧。这边土黄色的,是秦岭和大巴山。这几条深绿色的、弯弯曲曲的`,都是河流。

我们可以想象,从秦地到潇湘或者是从秦地到五津,一路都要跋山涉水,十分艰难。如果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陆路骑马,水路乘船,也至少要走上几个月的 时间。古人有一个词叫“生离死别”,对他们来讲,一分手就几乎不可能再见面了。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两人分别的时候,他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是浓浓的 忧伤啊!带着这种忧伤轻轻的吟道: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三、反复品读 理解诗情

扬子江、杨柳、杨花、风笛、离亭,这让人陶醉的迷人春景并不能引起欢快。诗人和朋友内心感受到的只是忧伤、痛苦。这真是: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既然再美的春光也无法使他们快乐起来。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在这里描写那明媚的春光呢?

这就是对比反衬手法,比如《红楼梦》里面写到贾宝玉和薛宝钗结婚的时候,非常热闹,可是,旁边的林黛玉却凄凉地走到了她生命的尽头。作者正是用结婚时的热闹来反衬林黛玉的死,使林黛玉的死更显凄凉。古代有一条这样的文学理论:以乐景写哀,倍见其哀。(反衬作用)

同样的道理,诗人郑谷在这里描写那明媚的春光,反衬自己离别的痛苦: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而这份痛苦有多深,就说明他与朋友之间的这份友情有多深。

问: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之是什么意思

答:之:到,往。本是虚词在这里用作动词。

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

问:“风烟望五津”中的“望”字有什么特别之处?

答案:“望”字跨越时空,将相隔千里的两地连在一起,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同时也为下文面对离别的乐观积极态度作铺垫。

“五津”指四川省从灌县以下到犍为一段的岷江五个渡口.远远望去,但见四川一带风尘烟霭苍茫无际。

这一句说的是杜少府要去的处所.因为朋友要从长安远赴四川,这两个地方在诗人的感情上自然发生了联系.诗的开头不说离别,只描画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举目千里,无限依依,送别的情意自在其中了。诗人身在长安,连三秦之地也难以一眼望尽,至于远在千里之外的五津是根本看不见的。

作诗,往往超越常人的视力所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可以置万山于几席,览千春于瞬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河源直看到东海.“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从三峡直看到长安.这首诗运用这种手法,一开头就展开一个壮阔的境界,同一般的送别诗只着眼于燕羽、杨枝,泪痕,酒盏是不相同的.

篇6: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注解

1、城阙:指唐代都城长安。

2、辅:护卫。

3、三秦:现在陕西省一带;辅三秦即以三秦为辅。

4、五津:四川境内长江的五个渡口。

译文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

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

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

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

象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赏析

别离之苦,文人墨客笔下的永恒主题。诗人王勃却一反别离的愁怨,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抒写送好友上任的情怀。

王勃送他的一位姓杜的好友去上任蜀州的少府,不知不觉间已来到城外。回望那长安城在三秦的护卫下显得如此无奈;遥望那蜀州的五大渡口,在风烟迷雾中竟是如此凄迷。好友此去,何日才能相会?离别的伤感,袭上王勃的心头。但想到为官的友人与自己,上任、调离,实在是平常之极的'事,又何必徒伤别离。悲伤的情绪也去了不少。高兴地面对别离,只要我们彼此心中着对方,即使远隔千里,我们的心却紧帖在一起。念及此时,所有的离愁别绪似乎都已荡然无存。

送君千里,终有别。在即将分手的岔路口,好友的眼眶已然湿润。“快别像女孩子一样,流泪送别。看,只要我们彼此心里有着对方,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也如同近在咫尺啊。”

这是何等开阔的胸襟,何等超脱的情怀。空间上的距离永远隔不断心灵的联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将千古传颂。

篇7: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释】:

杜少府:王勃的友人,生平不详。少府县尉的别称。“蜀州”一作“蜀川”。城阙指京城长安。三秦:今陕西省关中地区,古为秦国,项羽在灭秦后,曾将秦地分为雍,塞,瞿三国,称三秦。五津:岷江的五大渡口,分别是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比邻:近邻。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四海志,万里犹比邻。”这里化用其意。

【简析】:

这是王勃的一首赠别名作,它和一般送别诗充满伤感情调迥然不同,有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诗中第五六两句更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全诗抑扬顿挫,壮阔谨严,是五律的典型作品。从平仄,押韵来看,这首诗符合五律的要求,但在对仗上却和后来标准的五律有异,即首联对仗,颔联散行。这正表明初唐律诗还没有定型的特点。

【作者小传】:

王勃(649—676)字子字,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号称“初唐四杰”。他们力求摆脱齐梁艳风,扩大诗歌的题材,表现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抑郁不平的愤慨。有《王子安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翻译和赏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设计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及巩固练习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两课时教学设计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设计及测试题

小学语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

古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及总结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详细介绍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古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优秀教学设计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三重理解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三重理解.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三重理解(共7篇)】相关文章: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读后感2022-04-30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评课2022-06-17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句2023-04-25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考题及赏析2023-05-22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022-06-21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阅读答案附赏析2023-07-14

古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黄鹤楼)2022-10-04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朗读赏析2022-06-16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意思,送杜少府2023-01-18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评价2023-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