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优秀教学设计(集锦12篇)由网友“Qcccc”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优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设计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设计 两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把握诗歌的大意。
2、吟咏诵读,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感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所表达的志趣与胸怀。
预习作业:
1、查作者和写作背景。
2、疏通诗意。
3、熟读全诗,读准字音与节奏。
4、提出一至三个疑问。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有过送别他人的经历吗?是否会将送别的经历用文字记录下来呢?
生自由发言
预设:有过这样的经历并且会用文字记录下来。
引导:这样的习惯很好。古代的文人墨客大都喜欢将“送别”作为题材,以诗词歌赋等形式来展现自己送别的心路历程。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首送别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与诗人王勃同行,感受他情绪的起伏变化,感悟他的志趣与胸怀!
二、预习交流
(一)课文朗读
1、两人一组互相听读全诗,注意为对方纠正字音与节奏。
2、两人不能解决的疑问,可以举手提问,全班交流解决。
3、请生展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与节奏。
①一生单读(生评价)
②全班齐读
(二)说说诗意
请四位同学每人一句说一说大概意思。
全诗大概意思:三秦大地拱卫着雄伟的京城,从这儿遥望风烟迷蒙的蜀川。想到了我同你即将分别的离情别意啊,我们都是离开家乡在外做官的人。四海之内存在知己,即使是天各一方也像近邻一样。我们不要在分手的岔路口,像小儿女般哭哭滴滴的把手帕都给沾湿了。
三、品诗悟情
引导:跨过刚刚的两道门槛,我们终于可以与诗人同行,走进他的内心了!
1、读全诗,你从哪儿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
引导:题目(解题)、“离别”、“在歧路”以及书下注释。
2、王勃在哪儿送别有人呢?你是如何知道的?
引导:送别之地是长安。可以从首联及书下注释得知。(读首联)
3、王勃在长安送别友人到蜀川赴任。从地理角度看,两地相隔千里。诗人在此用一个什么字将这相隔千里的两地联系了起来?“望”字。
诗人为什么要“望”呢?
引导:好友此去赴任之地,路途遥远(风烟犹言路途遥远、艰辛。),不知前路如何,他内心有一份不舍与惜别,有一份淡淡的惆怅与离别之情。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与其说诗人是用眼睛在望,不如说诗人是用心在望啊!
4、试读首联,想想该如何处理语气语调、重音等,才能读出这份淡淡的离别之情。
①请一生读,并说说自己是如何处理这一联的朗读的。(生评价并再请一生读)
②全班齐读,试着读出这份情感。
板书: 不舍
离别
5、作为人类生命历程中共有的情感体验,别离是古今诗词歌咏的一个重要主题。大家来读一下我们知晓的一些有关别离的古诗句。
出示:全班齐读一遍。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6、面对离别,人们通常充满了不舍的深情,进而生发出悲苦凄楚之态。那么,诗人王勃的送别之情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呢?他的情感有没有发生变化?发生了变化。
带着思考读全诗。
①你从哪里读出诗人的情感发生了变化?请结合具体诗句来说一说。
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一下。(我们可以从颔联、颈联和尾联中读出这种情感的变化。先讲哪一句,视课堂学生回答情况而定。)
预设:
同是宦游人
诗人对友人说道:“我们都是离开家乡外出做官的人啊!”相同的身份,使得诗人更能理解友人的心情。同时,他也是在劝慰友人不要伤感,因为他俩这次分别也是客中之别,只是宦游之路上的又一次离别而已。可以说,这时诗人的感情已经由最初的淡淡的惆怅与不舍,转为释然!
试着读颔联,想想该如何处理朗读才能读出这份情感。
请生展示读,生评价,全班齐读。
女生读前半句“与君离别意”(读出一份不舍之情),男神读后半句“同是宦游人”(读出一份释然之情)。
板书:不舍 释然
离别 宦游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诗人对友人说道:“四海之内存在知己,即使天各一方也像近邻一样。”正所谓天涯咫尺,只要我们心中有彼此,这份友情是不受时空限制的。这里诗人用“四海”和“天涯”极言距离之远,但即使如此遥远的距离,知己也依然存在,而且就好像在身边一样。此句,我们感受到诗人面对离别,此时他心中的那份淡淡的惆怅已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份豪迈乐观的情感!
试着读颈联,想想该如何处理朗读才能读出这份情感。
引导:高昂的调子,重读“存知己”、“若比邻”,以此强调突出语意!
请生读,生点评。
师生合作读,要求:老师读“海内”和“天涯”,学生紧跟着读剩余的内容。
板书:不舍 释然 豪迈
离别 宦游 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诗人对友人说道:“我俩不要在岔路口,像小儿女般哭哭啼啼的把手巾都沾湿了。”面对离别,我们会有不舍,甚至会流下伤心的眼泪。但是诗人在此劝慰友人不要哭泣。这是尾联,就像一曲终了之时,此时诗人的内心面对离别之情,是相对平静的。
试着读颈联,想想该如何处理朗读才能读出这份情感。
引导:语气舒缓,“无为”重读,可以适当拉长语调。
请生展示读,全班齐读。
板书:不舍 释然 豪迈平静
离别 宦游 比邻 无为
引导:我们不难发现,诗人面对送别,也怀揣一份离别的不舍情意。但是他没有像大多数人那样,情感始终深陷愁苦缠绵之中而难以自拔。当然,诗人也没有在诗歌中违背情理地去刻意掩饰离愁别绪,而是在跌宕的文情中生动地体现了情感的变化。
7、诗人的这首送别诗一扫以往送别诗的悲苦缠绵之态,总体的感情基调是积极乐观的。对此,在预习时就有同学关于此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出示:学生质疑
为什么这首诗中诗人面对离别,他的情感是乐观积极的?——杨瞻萁
诗人面对分别,为什么如此想得开?——张进一
为什么王勃的离别之情不像一般人那样凄楚悲苦?——徐蒋玲
引导:面对这三位同学的疑问,老师不禁想到了之前教授古诗词时告知大家深入探究文本背后所隐含的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的方法——是什么?每每学习一篇新课文,老师总要大家查一查作者和写作背景,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解读文本的一个方法——知人论世!
关于诗人王勃,其实诗中已经告知了我们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他的身份——宦游人!
篇2: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诵读,理解诗歌内容和诗人情感。
通过品读,理解此送别诗“赠别不作悲酸语,魄力自异”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无注解、无背景裸读诗歌。
二、释题
送别诗 官职 到、往 四川
杜少府=杜审言?
三、读诗
(一)一生读 关注字音停顿 补充律诗的停顿
(二)自由读 提疑:有哪些字词的意思不太明白?
可能涉及:城阙 三秦 五津 歧路……
(三)师生共同赏读 边赏边朗读
1、首联
由学生提疑的地名引出首联的赏读
写景特点:一远一近,一明一暗,对比强烈。
辅:长安城雄伟的气势
望:站在气象雄伟的长安城下,举目遥望蜀州方向,千里迢迢,苍茫一片,风烟迷茫,路途遥远,在这想象中,似能看到朋友一路的风霜及日后的艰难,无线依依惜别之情展现在壮阔的境界中。
形成板书:起――将远别平缓 壮阔
2、颔联
将离别,这样的离愁别绪,我与你,“与君”感同身受,为什么呢?
“同”:外出做官,漂泊在外,你的感伤我懂,客居中的话别,别中别,更是多了一份愁绪。
形成板书:承――同宦游 忧伤 共鸣感
3、尾联
“共沾巾”: 在离别的地方送别,在“歧路”上,如果是你跟最好的朋友分别,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百度搜索,现在西安(长安)到成都(蜀州)乘坐火车快车需要十几个小时。那么在交通不发达的唐代需要多久呢!何况“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啊。这一别许是生离死别呀!是常人就会“共沾巾”,这种情况下,诗人王勃怎么说?
“无为”:不要,不需要。体现一种勇往直前的积极进取的态度,迎接新生活。
形成板书:合――莫沾巾 释然 放下 乐观
4、颈联
“知己”:莫沾巾凭什么?――知己 “知己”与“友人”的区别
“比”:靠近、挨着 如:其两膝相比者。心近、情真,即便是远在天涯海角也如同身在近邻。正如秦观所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幕幕。这是怎样的一种胸襟和气魄啊。
形成板书:转――若比邻 豪迈雄浑
5、结合板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自由读――师范读――齐读
(四)关于离别诗及诗人王勃
1、同学的朗读让我感到这么一种豪迈和旷达。下发打印好的离别诗。
请同学结合诗句谈谈大部分离别诗所表达的情绪。――悲伤 惆怅
2、《唐诗三百首》选者曾说,“赠别不作悲酸语,魄力自异。”
王诗一出,其它的送别诗便黯然失色,缘于立意不落俗套。
生命的长度不以年龄衡量,即便有诸多不如意(官职小,两度被贬,找人记恨),好好向前看。
(五)关于离别
“离别”“告别”这是一个很由情怀的词语,古人一别许是一生再难相见,因此,古人很重视离别,离别之际,人们不仅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要作诗话别,所以“离别”也就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形成了送别文化。
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能让你黯然销魂的,只有离别。
面对离别,有人说离别是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绵绵情怀;有人说离别是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哀哀回忆;还有人说离别是别时容易见时难的切切思念……
王勃说,离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豪迈。就象诗中所说那样,即使远在天涯海角,只要那份真情在,我们也能感觉到就在近旁,这是做朋友的最高境界。
论诗凄婉的离别还是豪迈的离别,都只是一种情绪的表达罢了,无可厚非。作家曹文轩和故乡和父亲的告别,让我们明白:文学写了上百年上千年,其实作的就是一篇文章:生离死别。
这是一种生命的体验。
董卿在《朗读者》第七期卷首开场说得好:离别不是遗忘,而是转身,离别不是放弃,而是开始! 面对告别,最好的态度就是好好告别!
篇3: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提高朗读能力,背诵累积诗歌。
2、以朗读中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3、理解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
二、作者及相关知识介绍
王勃(649―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一带)人,与当时的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同样著名,被称为“初唐四杰”。他是著名学者王通的孙子,很小的时候就写得一手好文辞,有“神童”之称,可惜不到三十岁就在渡海时落水而死了。他做过几任小官,却两次遭到斥逐和除名,短短的一生是在坎坷中度过的。留传下来的《王子安集》里,文比较多,诗不足百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要算是他的代表作。
这首诗点明送别的地点是长安。他曾几次到过长安。这首诗有少年进取的精神,没有消极颓唐的情绪,可能是诗人二十岁以前在长安作朝散郎和任沛王府修撰时所作。少府,是当时对县尉的通称。一作“蜀州”,在今四川省崇庆县。“本文题目应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川”,686年才改为“蜀州”,当时王勃已故。“蜀川”,指川西岷江流域一带。
三、朗读诗歌
1、听范读,仿读。
2、指读,指导朗读。(从节奏、咬字、感情、重音等方面来评价)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3、全班齐读。
四、翻译诗歌
1、解题
送杜少府到蜀州上任:之:动词,到的意思。
2、结合注释,翻译诗句。
3、交流难点,翻译全诗。
少府:官名。
城阙:皇宫门前的望楼,往往被用来代表京都。这里指唐朝都城长安。
辅:以……为辅,这里是拱卫的意思。
三秦:这里泛指秦岭以北、函谷关以西的广大地区。本指长安周围的关中地区。
风烟: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
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泛指蜀川。
宦游:出外做官。
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古人认为陆地的四周都为大海所包围,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比邻:并邻,近邻。
无为:不要效仿。
歧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参考:
长安的城阙高踞三秦中枢,遥望岷江的五津,隔着无尽风烟。
你我之间有难忘的离愁别绪,因为彼此都是漂泊流离在外做官的人。
四海之内若有知心存在,再远的天涯也仿佛近邻。
不要在我们挥手作别的路口,像小儿女那样情难自禁哭湿佩巾。
五、诗歌赏析
1、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律诗的四联分别称什么?
明确:五言律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诗歌中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诗人与送别友人,从题目中看出。
3、诗的首联写了什么内容,能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表明了诗人与友人分别两地,为诗歌的抒情奠定了基调。
4、点明分别之意的是哪一联,写出了诗人和友人的哪些共同点?
明确:颔联。同为不得志游宦在外的知识分子。相同的境遇使他们具有相通的感情――怀才不遇的悲凉之情。
5、如何理解颈联中的知己与比邻?
明确:这是对友人的劝慰,也是对友人的激励。表现了诗人广阔博大的胸襟。
6、如何理解诗歌的最后一联?这一联中体现了诗人对友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这是对朋友的叮咛和鼓舞,也表明了自己坚强乐观的情怀。
六、拓展
王勃的其他送别诗:
江亭夜月送别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七、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诗。
2、查找两首你喜欢的送别诗,并积累下来。
篇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设计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设计
一、导入:今天我们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板书课题)请同学们看教材,猜想一下我们这节课要做几件事?(请用动词回答我)……哪件事比较容易,哪件事比较简单?哪件事感兴趣?哪件事很重要?……现在让我们一起个个击破。(意图:观察教材,明确任务目标)(PPT1)(3分钟)
二、读:(8分钟)1、看教材自读一遍,认识、读准字音。
2、看屏幕提示注意读出节奏。(PPT2)
3、全班同学较快节奏齐读注释1遍。
4、解释重点词语。(PPT3)
三、解:(8分钟)
1,教师讲解:这首诗,是一首唐诗;是一首五言律诗,是一首送别诗。(PPT4)
(结合诗文与学生互动问答式)
首联写别之所,送别之所在长安、诗人的视角从长安、长安周围广大地区、到友人往之地蜀川。三秦之地护卫着长安城,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川。举目千里,无限依依。工整对仗,气势雄浑。为全诗奠定了豪迈感情基调。
颔联写别之情,与你离别的情谊呀……我和你同样是远离故土做官的人啊。不说离别却说同是客居人。此句感情转为深沉、沉郁。
颈联写别之后,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海内”、“天涯”,假想别后,只要四海之内有了解自己的人,天涯海角也好似亲密近邻。表明只要知己心是贴近的,哪怕山高水远阻隔也会也息息相通。这句升华友情,成为传达友情的千古名句广为传颂。
尾联写别之际,我们不要在分手的路口像青年男女那样流泪啊。
言辞直白恳切,告诉朋友也告诉自己,语言直白,感情由豪迈转为深情恳切。
总体看,首句描写环境,一以雄浑的.环境描写奠定豪迈的感情基调,送之地,往之所,以风烟迷蒙遥望蜀川烘托心情。接着拉近距离产生共鸣。再假想分别安抚慰藉。最后劝慰友人勿要悲伤。原来作者的目的是劝慰朋友不要悲伤流泪。而不直说,却写景烘托、换位体谅、宽慰安抚、最后劝慰。纵使杜少府有千般抑郁感伤,也该为诗中友人富于哲理的情感而释然了吧。
此诗没有用典,没有华彩的辞藻,能够广为流传,一定是因为作者洒脱情怀、旷达胸襟,乐观智慧的表达啊。
2,学生速读教材解说部分。
四、唱:(8分钟)(PPT5)唱古诗是一种帮助你持久记忆古诗的好方法。我们国家教育部举办过古诗新唱演唱会,中国著名作曲家谷建芬也曾为古诗词谱曲,在网络上搜索下你会接触很多唱古诗的音频、视频资源。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材,口语交际《古诗苑漫步》中就有关于唱古诗的范例提示(187页),那里采用的是给歌曲曲谱填古诗词进行唱诵的方式。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方式来试唱。
1、学生听链接音频。
2、学生跟唱、齐唱两遍。
3、强调:本诗情感豪迈与深情的跌宕美,一、三句是雄浑开阔致之景、豪迈洒脱的感情,要唱得昂扬;二、四句是沉郁、深沉的感情,要唱得深情恳切。学生再次齐唱。
4、要求学生脱稿看板书提示齐唱,再擦掉板书唱诵。
五、写:(12分钟)(ppt6)前三件事同学们做得很好,现在我们抓紧时间来做第四件事,写古诗。“你会”和“你对”往往是有距离的,要让会的写对这是一种本事。建议第一,一定要动笔。第二,把字写规范,笔画不清楚,结构不准确都是错字或别字。第三,要写完整,题目、作者、正文。
1、先看字帖挑选你容易写错的字来动笔写。重点写一下老师提醒你注意的字。(在PPT6上)
2、自己边唱边写或边背诵边写关键字,准备默写。——挑选落笔,速度更快。
3、默写开始。
4、要求学生自我复查。(千金难买一回头,及时纠正自己会的却书写疏忽的)
5、小组传递批改、传给本人,调查准确率。
六、课堂小结。(1分钟)这首诗充分流露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友情的诚挚。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古代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我们带着感情再齐读一遍!
篇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诵读,理解诗歌内容和诗人情感。
通过品读,理解此送别诗“赠别不作悲酸语,魄力自异”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无注解、无背景裸读诗歌。
二、释题
送别诗 官职 到、往 四川
杜少府=杜审言?
三、读诗
(一)一生读 关注字音停顿 补充律诗的停顿
(二)自由读 提疑:有哪些字词的意思不太明白?
可能涉及:城阙 三秦 五津 歧路……
(三)师生共同赏读 边赏边朗读
1首联
由学生提疑的地名引出首联的赏读
写景特点:一远一近,一明一暗,对比强烈。
辅:长安城雄伟的气势
望:站在气象雄伟的长安城下,举目遥望蜀州方向,千里迢迢,苍茫一片,风烟迷茫,路途遥远,在这想象中,似能看到朋友一路的风霜及日后的艰难,无线依依惜别之情展现在壮阔的境界中。
形成板书:起——将远别平缓 壮阔
2颔联
将离别,这样的离愁别绪,我与你,“与君”感同身受,为什么呢?
“同”:外出做官,漂泊在外,你的感伤我懂,客居中的话别,别中别,更是多了一份愁绪。
形成板书:承——同宦游 忧伤 共鸣感
3尾联
“共沾巾”: 在离别的地方送别,在“歧路”上,如果是你跟最好的朋友分别,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百度搜索,现在西安(长安)到成都(蜀州)乘坐火车快车需要十几个小时。那么在交通不发达的唐代需要多久呢!何况“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啊。这一别许是生离死别呀!是常人就会“共沾巾”,这种情况下,诗人王勃怎么说?
“无为”:不要,不需要。体现一种勇往直前的积极进取的态度,迎接新生活。
形成板书:合——莫沾巾 释然 放下 乐观
4颈联
“知己”:莫沾巾凭什么?——知己 “知己”与“友人”的区别
“比”:靠近、挨着 如:其两膝相比者。心近、情真,即便是远在天涯海角也如同身在近邻。正如秦观所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幕幕。这是怎样的一种胸襟和气魄啊。
形成板书:转——若比邻 豪迈雄浑
5结合板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自由读——师范读——齐读
(四)关于离别诗及诗人王勃
1 同学的朗读让我感到这么一种豪迈和旷达。下发打印好的离别诗。
请同学结合诗句谈谈大部分离别诗所表达的情绪。——悲伤 惆怅
2《唐诗三百首》选者曾说,“赠别不作悲酸语,魄力自异。”
王诗一出,其它的送别诗便黯然失色,缘于立意不落俗套。
生命的长度不以年龄衡量,即便有诸多不如意(官职小,两度被贬,找人记恨),好好向前看。
(五)关于离别
“离别”“告别”这是一个很由情怀的词语,古人一别许是一生再难相见,因此,古人很重视离别,离别之际,人们不仅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要作诗话别,所以“离别”也就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形成了送别文化。
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能让你黯然销魂的,只有离别。
面对离别,有人说离别是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绵绵情怀;有人说离别是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哀哀回忆;还有人说离别是别时容易见时难的切切思念……
王勃说,离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豪迈。就象诗中所说那样,即使远在天涯海角,只要那份真情在,我们也能感觉到就在近旁,这是做朋友的最高境界。
论诗凄婉的离别还是豪迈的离别,都只是一种情绪的表达罢了,无可厚非。作家曹文轩和故乡和父亲的告别,让我们明白:文学写了上百年上千年,其实作的就是一篇文章:生离死别。
这是一种生命的体验。
董卿在《朗读者》第七期卷首开场说得好:离别不是遗忘,而是转身,离别不是放弃,而是开始! 面对告别,最好的态度就是好好告别!
板书设计: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起——将远别平缓 壮阔
承——同宦游 忧伤 共鸣感
转——若比邻 豪迈雄浑
合——莫沾巾 释然 放下 乐观
篇6:《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提高朗读能力,背诵累积诗歌。
2.以朗读中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3.理解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
二、作者及相关知识介绍
王勃(649-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一带)人,与当时的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同样著名,被称为“初唐四杰”。他是著名学者王通的孙子,很小的时候就写得一手好文辞,有“神童”之称,可惜不到三十岁就在渡海时落水而死了。他做过几任小官,却两次遭到斥逐和除名,短短的一生是在坎坷中度过的。留传下来的《王子安集》里,文比较多,诗不足百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要算是他的代表作。
这首诗点明送别的地点是长安。他曾几次到过长安。这首诗有少年进取的精神,没有消极颓唐的情绪,可能是诗人二十岁以前在长安作朝散郎和任沛王府修撰时所作。少府,是当时对县尉的通称。一作“蜀州”,在今四川省崇庆县。“本文题目应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川”,686年才改为“蜀州”,当时王勃已故。“蜀川”,指川西岷江流域一带。
三、朗读诗歌
1.听范读,仿读。
2.指读,指导朗读。(从节奏、咬字、感情、重音等方面来评价)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3.全班齐读。
四、翻译诗歌
1.解题
送杜少府到蜀州上任:之:动词,到的意思。
2.结合注释,翻译诗句。
3.交流难点,翻译全诗。
少府:官名。
城阙:皇宫门前的望楼,往往被用来代表京都。这里指唐朝都城长安。
辅:以……为辅,这里是拱卫的意思。
三秦:这里泛指秦岭以北、函谷关以西的广大地区。本指长安周围的关中地区。
风烟: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
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泛指蜀川。
宦游:出外做官。
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古人认为陆地的四周都为大海所包围,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比邻:并邻,近邻。
无为:不要效仿。
歧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参考:
长安的城阙高踞三秦中枢,遥望岷江的五津,隔着无尽风烟。
你我之间有难忘的离愁别绪,因为彼此都是漂泊流离在外做官的人。
四海之内若有知心存在,再远的天涯也仿佛近邻。
不要在我们挥手作别的路口,像小儿女那样情难自禁哭湿佩巾。
五、诗歌赏析
1.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律诗的四联分别称什么?
明确:五言律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诗歌中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诗人与送别友人,从题目中看出。
3.诗的首联写了什么内容,能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表明了诗人与友人分别两地,为诗歌的抒情奠定了基调。
4.点明分别之意的是哪一联,写出了诗人和友人的哪些共同点?
明确:颔联。同为不得志游宦在外的知识分子。相同的境遇使他们具有相通的感情——怀才不遇的悲凉之情。
5.如何理解颈联中的知己与比邻?
明确:这是对友人的劝慰,也是对友人的激励。表现了诗人广阔博大的胸襟。
6.如何理解诗歌的最后一联?这一联中体现了诗人对友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这是对朋友的叮咛和鼓舞,也表明了自己坚强乐观的情怀。
六、拓展
王勃的其他送别诗:
江亭夜月送别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七、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诗。
2.查找两首你喜欢的送别诗,并积累下来。
板书设计: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首联——点明地点
颔联——离别原因
颈联——与友互勉
尾联——宽慰勉励
惜缘
篇7:《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诵读,理解诗歌内容和诗人情感。
通过品读,理解此送别诗“赠别不作悲酸语,魄力自异”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无注解、无背景裸读诗歌。
二、释题
送别诗 官职 到、往 四川
杜少府=杜审言?
三、读诗
(一)一生读 关注字音停顿 补充律诗的停顿
(二)自由读 提疑:有哪些字词的意思不太明白?
可能涉及:城阙 三秦 五津 歧路……
(三)师生共同赏读 边赏边朗读
1.首联
由学生提疑的地名引出首联的赏读
写景特点:一远一近,一明一暗,对比强烈。
辅:长安城雄伟的气势
望:站在气象雄伟的长安城下,举目遥望蜀州方向,千里迢迢,苍茫一片,风烟迷茫,路途遥远,在这想象中,似能看到朋友一路的风霜及日后的艰难,无线依依惜别之情展现在壮阔的境界中。
形成板书:起——将远别平缓 壮阔
2.颔联
将离别,这样的离愁别绪,我与你,“与君”感同身受,为什么呢?
“同”:外出做官,漂泊在外,你的感伤我懂,客居中的话别,别中别,更是多了一份愁绪。
形成板书:承——同宦游 忧伤 共鸣感
3.尾联
“共沾巾”: 在离别的地方送别,在“歧路”上,如果是你跟最好的朋友分别,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百度搜索,现在西安(长安)到成都(蜀州)乘坐火车快车需要十几个小时。那么在交通不发达的唐代需要多久呢!何况“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啊。这一别许是生离死别呀!是常人就会“共沾巾”,这种情况下,诗人王勃怎么说?
“无为”:不要,不需要。体现一种勇往直前的积极进取的态度,迎接新生活。
形成板书:合——莫沾巾 释然 放下 乐观
4.颈联
“知己”:莫沾巾凭什么?——知己 “知己”与“友人”的区别
“比”:靠近、挨着 如:其两膝相比者。心近、情真,即便是远在天涯海角也如同身在近邻。正如秦观所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幕幕。这是怎样的一种胸襟和气魄啊。
形成板书:转——若比邻 豪迈雄浑
5.结合板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自由读——师范读——齐读
(四)关于离别诗及诗人王勃
1. 同学的朗读让我感到这么一种豪迈和旷达。下发打印好的离别诗。
请同学结合诗句谈谈大部分离别诗所表达的情绪。——悲伤 惆怅
2.《唐诗三百首》选者曾说,“赠别不作悲酸语,魄力自异。”
王诗一出,其它的送别诗便黯然失色,缘于立意不落俗套。
生命的长度不以年龄衡量,即便有诸多不如意(官职小,两度被贬,找人记恨),好好向前看。
(五)关于离别
“离别”“告别”这是一个很由情怀的词语,古人一别许是一生再难相见,因此,古人很重视离别,离别之际,人们不仅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要作诗话别,所以“离别”也就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形成了送别文化。
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能让你黯然销魂的,只有离别。
面对离别,有人说离别是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绵绵情怀;有人说离别是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哀哀回忆;还有人说离别是别时容易见时难的切切思念……
王勃说,离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豪迈。就象诗中所说那样,即使远在天涯海角,只要那份真情在,我们也能感觉到就在近旁,这是做朋友的最高境界。
论诗凄婉的离别还是豪迈的离别,都只是一种情绪的表达罢了,无可厚非。作家曹文轩和故乡和父亲的告别,让我们明白:文学写了上百年上千年,其实作的就是一篇文章:生离死别。
这是一种生命的体验。
董卿在《朗读者》第七期卷首开场说得好:离别不是遗忘,而是转身,离别不是放弃,而是开始! 面对告别,最好的态度就是好好告别!
板书设计: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起——将远别平缓 壮阔
承——同宦游 忧伤 共鸣感
转——若比邻 豪迈雄浑
合——莫沾巾 释然 放下 乐观
篇8:《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设计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设计范例
教学目标:
一、掌握诗歌中重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理解诗句的内容。
二、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理解和感悟诗人豁达的胸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树立正确的情感观和价值观。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一个教时。(十三分钟)
二、这首诗语言比较浅显,在讲解过程中由教师先作示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问题。
三、在诗句分析过程中,主要以教师和学生共同提出问题,同学间讨论交流,教师总结归纳的方式展开。
四、在学生理解了诗句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朗读全诗。朗读要求语音准确,语调合适,读出感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吟咏,当堂能够顺利背诵诗歌。
2、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3、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应该说每一个人都经历过离别,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王勃在与自己的好友分别时的赠言。前面我要求大家作了预习,改写了这首诗,要求有人物的描写,下面我们就请一位同学来读他的作品。(一学生读)这位同学仿佛已经把我们带入了那种情景之中,使大家迫不及待地想了解这首诗了,下面我们就进入对此诗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
1、本诗属于哪种体裁?
五言律诗。
2、回顾关于律诗的知识。
律诗有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以数字来判断是几言。
三、正课:
1、师范读本诗,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和感情基调。
2、学生齐读,注意把握诗的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在把握节奏的基础上揣摩诗歌的感情。
4、抽个别学生朗读,其他学生点评,大家在朗读上共同进步。
5、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情感上有什么特点?
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的情谊,感情比较达观。
6、你从诗中的哪句话理解到作者的这种感情的?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7、怎样来理解这句话呢?用自己的话来说。
“只要四海之内知心的朋友时刻关心着自己,即使远隔天涯,也会觉得跟近邻一样。”这句话可以说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的共同心声。
8、分析其他三联
(1) 我们来看一下首联。它是在写景吗?或是写什么?
看似写景,实则劝慰友人。这里出现了两个地点,“我”在长安城可以看到杜少府上任之地“五津”,此番离别并非远别,何必伤感呢?因此,“三秦”是送别地点,“五津”是上任地点。
(2) 颔联中的“宦游人”指的是什么人?这句话怎样理解?
指的是出外做官的人。直接劝勉友人,我们都是外出做官的人,此别为别中之别,不必伤感。
(3) 颈联则推开一层,转述别后思绪,所以1—6句诗意似悲而作者旷达的胸襟可以显见,怎样理解最后两句呢?
尾联由前三联层层逼出——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比邻,自当与分别之时不要效仿小儿女的情态,哭泣悲伤。
篇9: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应该说每一个人都经历过离别,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王勃在与自己的好友分别时的赠言。前面我要求大家作了预习,改写了这首诗,要求有人物的描写,下面我们就请一位同学来读他的作品。(一学生读)这位同学仿佛已经把我们带入了那种情景之中,使大家迫不及待地想了解这首诗了,下面我们就进入对此诗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
1、本诗属于哪种体裁?
五言律诗。
2、回顾关于律诗的知识。
律诗有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以数字来判断是几言。
三、正课:
1、师范读本诗,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和感情基调。
2、学生齐读,注意把握诗的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在把握节奏的基础上揣摩诗歌的感情。
4、抽个别学生朗读,其他学生点评,大家在朗读上共同进步。
5、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情感上有什么特点?
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的情谊,感情比较达观。
6、你从诗中的哪句话理解到作者的这种感情的?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7、怎样来理解这句话呢?用自己的话来说。
“只要四海之内知心的朋友时刻关心着自己,即使远隔天涯,也会觉得跟近邻一样。”这句话可以说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的共同心声。
8、分析其他三联
(1) 我们来看一下首联。它是在写景吗?或是写什么?
看似写景,实则劝慰友人。这里出现了两个地点,“我”在长安城可以看到杜少府上任之地“五津”,此番离别并非远别,何必伤感呢?因此,“三秦”是送别地点,“五津”是上任地点。
(2) 颔联中的“宦游人”指的是什么人?这句话怎样理解?
指的是出外做官的人。直接劝勉友人,我们都是外出做官的人,此别为别中之别,不必伤感。
(3) 颈联则推开一层,转述别后思绪,所以1—6句诗意似悲而作者旷达的胸襟可以显见,怎样理解最后两句呢?
尾联由前三联层层逼出——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比邻,自当与分别之时不要效仿小儿女的情态,哭泣悲伤。
9、背诵
要求学生默读,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味,检查背诵效果。
篇10:《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设计参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设计参考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的一些常识。
2、了解诗歌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及珍视朋友间的友谊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
教学过程
一.《送别》引入
一曲长亭外古道边,将古道送别唱得悠扬婉转,催人泪下,那离别之伤已然铭刻在心间。
(此曲有学生会唱,一定强调只可轻声跟唱,重在用心体会送别之情)
二.由曲到诗
说道唐人的送别诗,我们首先要说的就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所写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齐读此诗。
2.解读此诗。
诗的第一句:写送别地点
诗的第二句:写朋友将要去的蜀州就在那风烟迷茫之中。表面写的是两个地 方,但从时而回望长安和时而翘首蜀地中,表现难舍之情,没有离别字样,却一开篇就让人感受到浓浓的离情。
诗的第三四句:写你我都是为了仕宦离别家乡、漂泊异乡。境遇相似,由己及人,推心置腹,言外之意,我们都不必为了这个已定的分别而过多的伤感。
诗的五六句:笔锋一转,写下了开朗乐观最为人称道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只要时尚有真正志同道合的知心朋友存在,那么,即使远在天涯海角,也可以互相安慰,互相鼓励,也如同近在咫尺。
诗的七八句:委婉收结。
3.简析.
空间上的离别:
时间上的离别:
结合生活经历,各抒己见。。。。。。
小结:在遥远的离别,也分不开真正的知己,再长久的离别,也割不断真正的友情。只要彼此的感情金石般牢固,哪怕是远在天涯,也犹如比邻而居。这两句是全诗的高潮,表现了诗人----
(高远的志趣,脱俗的情怀,积极进取的精神)
三.再次齐读此诗,体会别样的`送别。
四.完成课后练习,并背诵此诗。
教学总结
新课程理念提倡以生为本,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所谓“以学定教 顺学而导”是依据学情确定教学的起点、方法与策略,在恰当的起点上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运用高超的教学艺术,顺着学生思维的走向,因势而导,让每一位学生得到最优的发展,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文的教学中,我做到了以下三点:
1.以学定教 让教学设计更优化
本次授课对象是初二学生,初二学生对于古诗已形成了一定的积累与鉴赏经验。基于学情,我课前事先布置了预习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疏通诗文大意,并读准字音与节奏;查找作者介绍与写作背景;提出一至三个疑问。这些预习作业,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基本都能完成。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版)中所要求的“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疑为学之始,在预习时让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这样他们带着问题去听课,听课效率会更高。同时,学生的质疑也能让我们教师发现和了解学生对于文本读懂了什么,读不懂什么。让我们在设计教学方案,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时有的放矢,避免教学起点定的太低或太高,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最优的发展。调查了解后,我发现班中有很大一部分孩子提出的疑问都与诗人的情感有关。因此,我将了解诗人面对离别能够积极乐观的缘由作为本堂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总之,基于学情的教师备课,才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才能真正满足学生的需求,进而提升课堂效率。因为,这样的教学设计,对于学习主体的学生来说是最优化的。
2.顺学而导 让师生互动更精彩
顺学而导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预设过程中做到一个”导“字,也就是如何引导学生有效进入新的知识学习中去,如何引导学生在有效时间内达成高效的学习。为此,要求教师在教材把握上有自我读到的见解,对教学重点难点有深入的认识,对教学预设有充分而多样的准备,只有这样才能够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的疑问、学生的思考能够给予有效的引导,从而出现精彩的师生互动。
在深入研读文本后,我认为这首送别诗的诗眼在“宦游”二字上,它是深入解读本诗,真正走进诗人内心的关键所在。初二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识积累,且能够产生一些个性化的解读,相对较有思想性。但是,学生对于诗人旷达的胸怀和高远的志趣的理解是很难轻易明白的。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当时的宦游文化和诗人的平生经历等,教会学生知人论世的学习方法,让他们产生自己独到的阅读体验与理解。在此,我珍视学生个体独特的感受、体验与理解,并且创设小组合作交流的模式,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在具体品诗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读出相关句子所蕴含的情感,并且设计了师生合作朗读的环节等。在解决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即对诗人情感、志趣和胸怀的理解时,师生之间产生了精彩的互动。
3.学导结合 让课堂教学更有效
基于学情,我想是教师备课必须首要考虑的事情。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提升自我的学识与能力,运用高超的教学艺术,灵活机智的将学生引入文本深处,获得他们自身独特的情感体验与理解。因此,学导结合十分重要,唯有将二者有效的联结在一起,方能让课堂教学更有效。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在”“品诗悟情“环节,学生依据自身的学识经验,解读各联中蕴含的情感,并试着进行诵读,读出这份感情。期间,我进行了适当的点拨。在他们理解不到位或者吟诵处理有问题的地方予以引导,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与形式,如个人展示、两两合作、小组合作、师生合作等,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实践活动中最大限度的拓展自己的思维能力,于交流探讨中碰撞中更多的思想火花。
学导结合,让我们在文本阅读教学时避免了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避免了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与思考。它让我们更加尊重学生,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且善于通过合作学习来解决阅读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附录;
送元二使安西 芙蓉楼送辛渐 别董大
王维 王昌龄 高适
渭城朝雨邑轻尘, 寒雨连江夜入吴, 千里黄云白日曛,
客舍清清柳色新。平明送客楚山孤。 北风吹雁雪纷纷。
劝君更尽一杯酒, 洛阳亲友如相问, 莫愁前路无知己,
西出阳关无故人。 一片冰心在玉壶。 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
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
天涯一望断人肠。
篇1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设计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设计(人教版)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老师手上拿的是什么?(照片)准确来说,这是一张毕
业照。翻到照片的背面,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这样一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诗经常被引用到各种毕业照、留念册上。那么,同学们知不知道这句诗出自何处呢?其实,它就出自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简介作者:(王勃(650-675),字子安。初唐四杰之一,一生短暂坎坷。
有《王子安集》传世。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三、讲析诗歌:
(一)教师范读,学生解决以下问题:
1.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
学生回答。明确:五言律诗。继续问律诗的四联分别称什么?(首联、颔联、
颈联、尾联)
2.诗歌中写的是什么事情?从哪里看出?
学生回答。明确:送别友人,从题目中看出。
(二)题解: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之:动词,到的意思。回忆《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字词学习:以学生开火车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阙(què):皇宫前面的望楼。辅:护卫。五津:指四川岷江的五个渡口。
宦(huàn):做官的意思 。无为:不要,不须。
(四)分析诗句:
1.经过同学们的预习和刚才老师的朗读,诗中的哪句诗给同学们的感觉最
直接?
学生回答。明确: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同学们是如何理解这句诗的?
学生回答。明确:1、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这个知己,纵然我们分隔天涯海
角仍像在一起一样。2、四海之内都有知己,纵然……
对“知己”的不同理解使得我们对这句诗有不同理解,“诗无达沽”。两种理解都提到了一个关键词,也是诗人写作这首诗的原因,那是什么? (离别)
3.诗歌中的颔联直接提到了“离别”,“同是宦游人”是离别的什么?
学生回答。明确:离别的原因。
联系我们生活中的实际,与朋友离别时我们通常会说什么?(无非都是嘱咐
朋友要保重身体,询问归期等等)但是,诗人在这里并没有对朋友的离开有只言片语的挽留,而是直接到出了离别的原因,这表明诗人是以怎样的态度面对与朋友的离别的?(坦然)
诗人的这种坦然地心态影响了他笔下的景物,首联。
4.首联点明了哪两个地方?
学生回答。明确:长安、四川
5.请同学们再认真读一下首联,看看哪位有心人能发现问题?
学生提问。明确:诗人在长安送别朋友,按理他是不可能望到四川的,但是
这里诗人却用“望”字连接这两个地方?为什么?
6.组织学生就这个问题展开小组讨论。
学生回答。明确:1.诗人把两个相隔千里之外的地方用“望”字连接,使
诗歌营造出开阔的意境。2.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今后生活的关心。
7.在学习了诗歌的首联和颔联的基础上,我们再回到诗歌的颈联,也就是千古名句,同学们,现在大家对这句诗又有怎样的理解呢?
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回答。明确:与友互勉、超越时空、乐观豁达。
篇1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设计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精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各自特点。
(二)能力目标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重点、难点
(一)重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难点:
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各自特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
阙(què)宦(huàn)萋萋(qī)柯(kē)
2、熟读这五首诗歌,请同学自己查阅关于这五首诗歌的鉴赏材料。
二、正课
(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朗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作家作品简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选自《王子安集》,作者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唐高宗时应举及第,授朝散郎,为沛王府修撰,当时诸王好斗鸡,王勃为沛王写了一篇向英王鸡挑战的檄文,触怒唐高宗,被罢斥。后在虢州做参军,不久又因罪除名。25岁那年到海南交趾探望父亲,溺水而死。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会称“初唐四杰”,反对以上官仪为代表的浮艳诗风,对近体诗格律有所建树,为唐诗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有《王子安集》。
3、评点:
城阈辅三秦,风烟望五律。
“城阙”指长安,送别之地。“五津”泛指四川,杜少府上任之地。气象开阔,为下文抒情奠定基调。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同是宦游”是说二人皆为“宦游”,此别乃是别中之别,又有何伤?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意思是,只要海内有知音,虽在天涯海角,也如同邻居一般。此句安慰社少府,也道出了千古以来人们的共同心声,成为千年名句。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意思是,不要在分别之时,效儿女之常态,表现作者旷达的胸襟。此诗是王勃供职长安时所作的一首送别诗。此诗一反送别诗缠绵排恻的格调,创造出开阔雄浑的意境。表现出作者旷达的胸襟。
这首诗格律上属五言律诗。首句人韵。中间颔联和颈联对仗。
二、四、六、八句末字押韵。
(二)《黄鹤搂》
1、朗读《黄鹤楼》(注意节奏、感情)。
2、作者作品简介:
《黄鹤楼》选自《全唐诗》,有人评价,唐人七律诗当以此为第一。传说李白到黄鹤楼要想赋诗,忽见崔颢之诗,曰有此诗在此,何必我写,遂罢笔。作者崔额,唐代诗人,汴州人,开元进士。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蛇山的黄鹤矾头。
3、评点: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从眼前的黄鹤楼阐发联想、想象,昔日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空余”二字,令人思接千载,心生遐想。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仙人乘鹤已去,只有千载浮云不变。岁月悠悠,世事茫茫,令人产生无限感慨。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历历”“萋萋”展现了山川草木鲜明的层次和色调。思路从历史幽情转移到现实景物,实现从时间到空间的转换。形成宏阔而又苍凉的意境。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意境再次由实而虚,眼前之景、思乡之情与悠远的历史情怀融为一体,形成宏阔壮大而又苍凉的艺术境界,气韵横生。言尽而意无穷。
这首诗属七言律诗。颔联颈联对仗,二、四、六、八句句末押韵。
四、小结
从形式上看,这两首诗都属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五律,《黄鹤楼》是七律。律诗的共同特点是颔联颈联对仗。二、四、六、八句句末押韵。当然还有其他如平仄方面的要求,我们可暂不管它。五言律诗朗诵的节奏可以是二——二——一或二——一——二。七言律诗朗诵的节奏可以是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以不念破词为准。如: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从内容上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属于送别诗,写得开阔雄浑,表现作者旷达的胸襟。《黄鹤楼》属于思乡诗写得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它们确是唐诗中的精品。
五、作业
1、完成相关的课后练习
2、默写《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黄鹤楼》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背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黄鹤楼》。
2、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泊秦淮》《夜雨寄北》
二、正课
(一)《酬乐天扬州动迁席上见赠》
1、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842),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酬,答诗。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3、评点: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贬谪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在当时这些地方都是很荒僻偏远的。
怀旧空吟闻窗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意思为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被杀被贬的朋友,不胜怀念。“烂柯人”指晋人王质。据《述异记》王质入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这两句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寂寞地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承担呢?而刘诗答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也有人认为这句是对比了自己的沉沦与新贵的得势,诗人的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两种观点各有依据,讲授时不必强求理解的一致性)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优秀教学设计(集锦12篇)】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2023-07-04
送别的古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022-09-02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意思,送杜少府2023-01-18
川蜀作文500字2022-08-16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朗读赏析2022-06-16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022-06-21
古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黄鹤楼)2022-10-04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句2023-04-25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改写2022-05-08
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2023-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