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地球之巅》 5

时间:2023-04-10 07:30:10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登上地球之巅》 5(整理10篇)由网友“遵纪守法彭先生”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登上地球之巅》 5,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您。

《登上地球之巅》 5

篇1:《登上地球之巅》 5

教学角度:借助多角度运笔方式,深入感受课文内容。

主要教学步骤:

1  速读课文,要求学生把握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主要经过。

2 跳度课文,要求学生选读最能表现登山对员集体主义观念和献身精神的语句。

3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相关.写作活动。

写读训练实施过程:

1 引导学生分别从情节  详略 写景等角度,快速浏览课文。

2按教学要求,教师提出如下.写作题目,让学生讨论:

A写内容提要,概述登山队员登上地球之颠的经过

B写心得体会,谈谈自己对刘连满等队员精神品质的感想;

C改写课文片断,用刘连满的口吻叙述他这天的登山经历;

D仿照文中的写景语句,写几句描写晨光或夜色的话。

3学生从上述题目中选取一个进行.写作。

4  先小组  后全班进行交流。

5 学生推荐课文精彩片断,供全班齐读品味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5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2:登上地球之巅 A

登上地球之巅 A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这是一篇通讯,它真实、准确、及时地报道了人类登山史上的一件大事,课外必须了解有关背景。教学本文,力求再现情境,借以直观感受,并迁移课外,从中有所感悟。

教学步骤:

一、描述画面  快速默读全文,按时间顺序将文章内容切分为以下几个画面,学生续说画面,再现情境。可同时辅以播放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光盘和图片,加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效果。

1.海拔8500米以上的冰雪世界,四位登山队员轻装出发……

2.岩壁陡滑,“第二台阶”挡住了去路……

3.天渐黑,四人缓步前行……

4.刘连满留下,他昏迷了……

5.夜已黑,点点星光闪耀,三人辨认着路途……

6.一次史无前例的无氧攀登开始……

二、揣摩语官  师生共绘突击“第二台阶”和刘连满牺牲自己为队友这两幅最感人的画面,引导紧抓文中极富表现力的词句,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可尝试如下方法揣摩

词句,比较体味:

1.力求复活形象化的动词,在“活”的表演中直观呈现人物动作。如“他用双手插进岩缝,脚尖蹬着岩面……”,一“插”一“蹬”显示岩壁垂直、光滑之态,可见突击“第二台阶”的难度。

2.删减词句,对比效果:

“……他们穿着特制的镶有钢爪的高山靴也难踩稳”,如删掉“也”,效果怎样?(特制的高山靴在陡滑的山路前无能为力,“也”字有力地体现了登攀艰难的程度。)

“登上‘第二台阶’的岩顶后,他们才发觉,由于体力减弱,他们攀登整个‘第二台阶’,共花费了五个多小时……”(如去掉“才”,不足以表现他们以全部精力凝聚于攀登,不足以体现时间是攀登艰难的有力证明。)

“他们的安全,对于他来说是更大的幸福和更大的胜利……”删去“更”比较效果。(队友的安全、自己的生命,孰轻孰重,天平的指针偏向前者,“更”不正是为他人无私奉献自己精神的写照吗?)

“他用双手插进岩缝,脚尖蹬着岩面,使出全身力量一寸一寸地上升”。(删掉“一寸一寸”,不能突出上升速度的缓慢。)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为何不直接说“时间在过去”?(四肢愈来愈麻木,心脏因缺氧跳动愈加急促,这样的状况,一分一秒多么难熬!而此时的刘连满活着的愿望如此强烈,在分分秒秒中其内心经历了何等复杂的斗争!)

3.改换词句,参照原文,反复品味。如“……而用在攀登这最后三米岩壁的时间,却长达三个小时”,将“三米”改为“几米”,“三个”改为“几个”如何?(用确数而不用约数,确切体现距离与时间的强烈反差,表明这是一段特殊的行程。)

三、回味迁移  人类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挑战自我、超越极限的赞歌不断。回读课文,再迁移课外,撷取精彩文章、精彩片断共同品读,学生将又是一次心灵的震颤、情感的升华。

1.回读课文,整体感受。

2.援引课外精彩片断,品读升华情感。

[资料整合平台]

1,课文背景资料

①1960年和1964年,郭超人冒着生命危险,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跟随中国登山队先后攀登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和希夏邦马峰,曾登抵海拔6600米的高度。他在登山日记中记下了当时的感受:“一只看不见的魔掌压迫着你的胸脯,紧捏着你的喉管,你需要用很大的力量张开嘴,吸入你需要的空气。每一步都不轻松――并不是你的腿酸痛或者无力,而是你已经没有力量把你这双几乎已经麻木的腿移动。”

②“文传驯水,情系珠峰,半纪风云留彩笔;社峙环球,论标喉舌,一生心血献新华。”这副沉重的挽联高度准确地概括了郭超人一生的事功业绩、道德文章。

2.课文扩读材料

拉斯顿终于决定用随身携带的一把8厘米长的折叠刀给自己的右臂实行截肢。他忍着钻心彻骨的剧痛,用刀子在自己的右臂前肘处一下下地割起来。鲜血大量溅涌而出,染红了压住他右臂的巨石,并流淌到地面。也不知过了多少时间,最后,拉斯顿的右臂终于被切断了。由于大量失血,他差点晕厥,然而,他仍从身旁的.急救箱中取出杀菌膏、绷带等物,给自己被切断的右臂做紧急止血处理。流血止住后,他决定徒步走出峡谷。

(节选自《登山勇士断臂求生》)

提示:峡谷探险被巨石压住右臂,绝境被困五天断臂拯救自己,这是懦弱与勇气的较量,也是自我意志的考验。

一路上陆陆续续凑在一起的我们居然也成了一个不小的队伍,蜿蜿蜒蜒地散落在山间的小路上。爬高上低,山腰间的这条小路逐渐显露出它的峥嵘来。紧贴着半山腰开凿的小道不足半米宽,有些地方仅仅可以放下一只脚。脸紧贴着峭壁,背后悬崖下是奔腾咆哮的江水,

掉下去绝无生还的可能。每到稍微宽阔一点儿的地方,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聚在一起惊叹。

(节选自《背包穿越香巴拉》)

提示:感受奔腾江水的震撼,领略一路旖旎的风光,勇于探索、不畏难险的人才能看见最美的风景。

霍金的脸庞却依然充满恬静的微笑,他用还能活动的手指,艰难地叩击键盘,于是,随着合成器发出的标准伦敦音,宽大的投影屏上缓慢然而醒目地显示出如下一段文字:

我的手指还能活动,

我的大脑还能思维;

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

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

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提示:以豁达与坚韧去化解并超越苦难,生命才精彩。霍金,这位在轮椅上生活了三十余年的科学巨匠,不断挑战自身极限,与命运抗争,终成为人生的斗士。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A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篇3:登上地球之巅

郭超人

一、5月24日9时30分,四名登山队员向珠峰最后380米冲刺

二、登山队员征服“第二台阶”

三、刘满连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

四、登上顶峰,完成创举

不怕牺牲 勇往直前 团结协作

活动与探究:

我们人类有史以来总是不断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探险活动并经常之付出惨重的代价,如北京大学的山鹰社在登山活动中就有几位同学罹难。你认为作为大学生,未来的人才,他们这样做有价值吗?试就人是否应该具有探险精神写一篇文章,并与同学交流。

教学反思

作者邮箱: haizi668@sina.com

[1]

登上地球之巅教案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4:登上地球之巅》

1、速读课文,复述主要内容。

2、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思想,树立探索自然奥秘的豪情壮志。

《真正的英雄》

1、了解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失事是世界航天史上的巨大悲剧。

2、感知人类最为闪光的品质――百折不挠地探索未知领域的精神,认识到――整个人类前进的历史是与一切艰难险阻斗争的历史。

知识讲解:

一、基础知识

1、正确朗读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

耸立sǒng 砭骨biān 崔巍cuīwēi 匍匐púfú 阴霾mái 余暇xiá

2、辨别下列词语的读音和形体的异同。

缭绕――缠绕  斩钉截铁――锲而不舍  养精蓄锐――齐心协力

阴霾――阴晦  梦寐以求――孜孜不倦   迫不及待――难以弥补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

履践:践踏。

崔巍:形容山高大雄伟。

阴霾:本文指一种压抑、沉闷的气氛。

侵袭:侵入和袭击。

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寄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情上。

哀思:悲哀思念的感情。

二、重点分析

1、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1960年,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地了解了许多感人故事,本文就选自他的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

2、阅读课文,试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

5月24日上午9时,登山队员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贡布向珠峰最后380米高度冲击。他们艰难地向前行进着。两个多小时后,著名的“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他们冒着严寒,花了五个多小时,用搭人梯的方式,爬上了“第二台阶”。这时,队员们又得面对黑夜的挑战。他们借着雪夜的反光,一步一步地前进。由于前面用时过多,氧气已经不多了,他们又受到缺氧的严重威胁。反应最强烈的是刘连满,他每前进一步都非常困难了。为了争取时间,大家决定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速度突击登顶。

严重缺氧的刘连满躺着休息,开始进入半昏迷状态。他冒着生命危险,决定把自己不多的氧气留给登山的同志,并留下了一封感人的短信。此时,三位登山队员正搏斗在前进的道路上。他们借着星光和雪光,辨认路途,艰难地匍匐前进。到8 830米时,氧气全部用完,他们果断地抛掉空氧气筒,开始了艰难而危险的无氧攀登。他们的四肢更加沉重,行动更加迟缓,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要用半个多小时。凌晨,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坡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3、登顶过程中对生命构成极大威胁的三大困难是什么?

寒冷、黑夜和缺氧。

登山英雄是靠的什么来克服上述困难的?

靠意志、毅力、团结合作和牺牲精神。

4、1986年1月28日上午美国东部标准时间11点38分,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升空约1分12秒后突然爆炸,机上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爆炸后,飞机变成熊熊燃烧的巨大火球,拖着长蛇般的然后分叉的火焰和黄白色浓烟坠入大西洋中。

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当晚即向全国发表了电视讲话,对罹(lí)难的英雄表示哀悼,并决心继续对宇宙进行探索。1月31日,休斯敦航天中心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里根总统在会上发表了声情并茂的演讲。课文就是这次演讲的'演讲词。

5、这篇演讲词的主要内容是:哀悼罹难的航天勇士,颂扬人类的探索精神,号召人们化悲痛为力量,踏着先烈开辟的道路,继续进行太空探索。演讲词体现了人类最闪光的品质――百折不挠地探索未知领域的精神。

6、全文的感情脉络是怎样的?

前半部分主要是抒发悲痛心情,后半部分则主要表达力量(前后为悲痛和力量)。这两种感情水乳交融:全篇演讲词给人的整体情绪是悲痛,但在总统言辞的感召下,全民的悲痛转化成了一种无形的力量。

7、文章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总――分――总。

第一段(1――4节)表达深深的哀痛和对英雄的赞颂。

第二段(5――13节)分别追忆几位献身的英雄,要人民永远记住这些“真正的美国英雄”。

第三段(14――21节)号召人民化悲痛为力量,继承英雄未竟的事业,继续向太空进军。

8、你怎样看待演讲者的姿态和角色定位?

演讲者有着双重身份,一是代表全国人民的总统,要代表人民说话,要赋予演讲以普遍的意义;二是作为人民中的一员,与人民一道,共同仰视这些真正的英雄。

巩固训练

1、找出下列各组中注音或书写的错误,并在横线上订正。

A.刺入骨髓   销耗巨大   阴霾毙日   砭骨biān  ________

B.难以弥补   斩钉戳铁   养经蓄锐   耸立sǒng  ________

C.梦寐以求   孜孜不卷   迫不急待   匍匐púfú  ________

D.钢毅不屈   步履艰难   契而不舍   余暇xiá   ________

2、对下列各句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山严重缺氧,他们感到眼花、气喘、无力。(排比)

B.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夸张)

C.凶猛的暴风雪像狂人似的袭击着薄薄的帐篷,死神正在悄悄地走来。(比喻、拟人)

D.阴霾笼罩着整个的国家。(夸张)

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这次学习,使我们的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

B.他那崇高的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C.他的家乡是江苏省南京市人。

D.会谈就互相感兴趣的问题广泛交换了意见。

4、《登上地球之巅》写了三个队员最终从北路登上了世界最高峰。你如何看待这种胜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登顶过程中,很多困难对生命构成了威胁,作者着意描写了哪些困难?你如何看待这些困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课文中有许多景物描写的句子,请举出几例,并说说它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迁移阅读

一次难忘的远征

学生会发起了自行车远征的活动,同学们闻讯,纷纷报名。

“这可不是什么好差事。”父母听说后,急忙劝阻我们。我们却用老师的话来回答:“依靠自己的能力,达到自己的目的,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夜里,我们出发了。我们骑出繁华的城市,进入了那深沉的黑色世界。没有月亮,没有星星,没有灯光,只有夏夜的蛙噪声和轻轻的车轮转动的声音。“鸟鸣山更幽”,这一阵阵的蛙鸣,更给此刻增添了诗情画意。

正当我们深深陶醉在夜色沉沉的山野中的时候,突然发生了一件事,令我们至今心有余悸。一辆亮着头灯的大卡车从我们后面驶过来,司机似乎没有发现前面有人,速度丝毫未减,一刹那呼啸而过,几乎没有我们的容身之地了。几个骑车技术稍差的同学险些被卡车带起的疾风掀倒。我们不得不停下来。老师风趣地说:“在城里,汽车怕行人;在这里,行人怕汽车。大家小心点吧,苦头还在后面哪。”

整整骑了二十四个小时,我们才在一所山根小学停了下来。

第二天清早,我们进山了。啊,那红色的天体洒下万道光辉,照耀在我们身上,如同用清泉沐浴,舒畅极了!看远山,一片翠绿。日光下彻,直入山谷,红与绿交织着,主宰着,幽邃极了。清风遥遥,薄雾袅袅,大家有说有笑,好个欢快的旅行啊!

中午,红色的天体变成了一片白光。大地贪婪地吸收着太阳发出的热量,变成了一个大蒸笼。我们骑着,骑着,一样的山,一样的树,可我们已无心欣赏。水喝光了,嗓子里冒着烟。汗流尽了,身上散发着难闻的气味。没有人说话,没有人笑,现在唾沫也是极宝贵的了。我们理解了老师的话,苦,真苦啊。然而苦在心里,没有人说出来。大家的眼睛依然是闪亮的,依然充满希望的光芒。

蝉唱起了歌,它们吸完了树的汁水,它们高兴了。它们的这种生活有什么意义呢? 实在无聊! 我按了一下车铃,那铃声竟这样清脆,它传进了山谷,发出了回声,冲上了苍穹。一霎时,大家也都按铃,铃声大作,形成一片和谐的共鸣。蝉被吓了一跳,不再叫了。

“水!”分明有人惊叫了一声,大家为之一振。我们清楚地看见一条小溪,欢快地唱着歌,一路奔来。“冲啊!”不知谁喊了一声,欢乐的人群一下子冲向那清清的山的飘带。没有人听老师的劝阻,闹肚子我们认了,发烧我们也认了,只要能喝到水,我们什么都认了。

那以后,我们精神更加振奋了。终于,我们完成了远征,胜利回师。

“依靠自己的能力,达到自己的目的,才是最有意义的。”老师的话依然回响在我们耳边。我们愿把这次活动比做一首歌,一首由我们生活的音符组成的歌,一首欢乐的、蓬勃向上的、时代的歌。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余悸(    )    袅袅(    )    贪婪( )    幽邃(    )

2、这篇文章从几个方面写出了“难忘”?最难忘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虚线处“没有人听老师的劝阻”一句,联系上下文,补出老师“劝阻”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篇5:《登上地球之巅》

郭超人

一、5月24日9时30分,四名登山队员向珠峰最后380米冲刺

二、登山队员征服“第二台阶”

三、刘满连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

四、登上顶峰,完成创举

不怕牺牲 勇往直前 团结协作

活动与探究:

我们人类有史以来总是不断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探险活动并经常之付出惨重的代价,如北京大学的山鹰社在登山活动中就有几位同学罹难。你认为作为大学生,未来的人才,他们这样做有价值吗?试就人是否应该具有探险精神写一篇文章,并与同学交流。

篇6:登上地球之巅

一、整体把握

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当时,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了解到这次登山活动过程中的许多感人故事。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这篇课文就节选自这篇通讯。

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有必要先大致了解与课文有关的一些内容。

1960年3月19日,中国登山队在海拔5120米的珠峰下一块宽阔的谷地上停下来。这里,就是登山队的大本营。参加这次登山活动的共有214名队员和工作人员,他们来自祖国各地,来自各行各业,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登上珠峰,为国争光。在大本营,他们战天斗地,与风雪搏斗,表现出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了尽早征服珠峰,他们争分夺秒,做了大量周密的准备工作。

为确保登顶成功,登山队进行了许多适应性的行军。登山队决定把夺取珠峰的战斗分成四个“战役”来进行,分别制定到达6400米、7600米和8300米的攀登高度,再返回大本营的计划,最后从8300米处突击顶峰。3月27日傍晚,登山队员完成了第一个“战役”,安全返回大本营。28日,另一批登山队员出发了,打响了第二个“战役”。这一次的难度明显比第一阶段高,冰崩和雪崩随时都可能出现。登山队员十多个小时没吃饭,没喝水,硬是打通了通往北坳的大道。4月11日,队长史占春带领队员沿着副队长许竞打通的道路,终于上升到7300米的高度,为第三次行军到达8000米以上的进军路线,进行了必要的.侦察并确定了初步方案。29日,登山队开始了第三次征服高度的战斗。行军过程中,有的人因为缺氧而晕倒,但困难吓不倒他们,经过两天的奋斗,他们终于安全到达7600米,这是我国当时登山史的新高度。5月2日,登山队开始了对被人称为8000米以上高度的“死亡地带”的征服,第二天晚上,他们战胜了被认为不可征服的“第二台阶”,登上了8600米的高度,并安全返回大本营,胜利地“超额”完成了第三次适应性行军任务。

5月24日上午,登顶的总攻终于打响,四名精选的队员从8500米的高度开始了对珠峰的冲刺。课文就是从这里开始节选的。

整体把握这篇课文,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单从课文来看,好像就只是这四个人的登山故事,但联系全篇通讯来看,三位队员最后的胜利,是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结果,是集体主义精神的胜利。假如没有二百多名队员和服务人员的前期大量工作,没有几次集体的适应性行军,打通通向珠峰的关键性道路,则三位队员绝没有可能取得登顶的胜利。(当然,必须强调的是,几位冲顶的队员是所有队员中的佼佼者。)登山活动与其他探险活动相比,其集体协作精神显得尤其重要。为了队友的成功,还要有勇气献出自己的生命,刘连满就是这样一个明显的例子。

登顶过程中,要注意作者着意描写的三大困难:寒冷、黑夜和缺氧。而这三者都构成对生命的极大威胁。作者在行文中处处表现这些困难对于队员的严峻考验。正是在这样的考验面前,才充分体现了队员们坚强的意志和大无畏的精神。为此,教学时让学生默读课文,总结登山英雄是靠的什么来克服上述困难的(靠意志、毅力、团结合作和牺牲精神)。

作者叙述事件有详有略,选择最典型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如重点写了征服“第二台阶”。这一“台阶”被外国探险家认为是不可逾越的,1924年英国赫赫有名的登山家马洛里和欧文就是在这一带失踪的。还重点写了刘连满同志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由这一个人的行为,可以窥见全体登山队员的优秀品质,也可以推断这样的队伍将是必胜的。

二、问题研究

课文中有不少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课文中,作者除了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不时用闲笔描写美丽的珠穆朗玛峰的景色。如:“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都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等等。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的紧张之余还可以求得放松,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这在阅读效果上可称为一张一弛,给人美的享受。

篇7:登上地球之巅

登上地球之巅课堂实录如下: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登上地球之巅》这篇文章,我们来考虑一下课文题目,“地球之巅”指哪里呢?

生:珠穆朗玛峰。

师:“巅”是什么意思。

生:最高点。

生:山顶。

师:对,是指山顶,也就是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山顶。课下我让同学们自学了这篇文章,并搜集了有关珠穆朗玛峰的材料,哪位同学上前面来演示一下你搜集到材料?

(生利用投影仪展示自己搜集的有关珠穆朗玛峰的材料)

师:刚才有四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了珠穆朗玛峰的有关情况,非常好。高耸入云的珠穆朗玛峰一直是人类想要证明攀登能力的圣地。50年来,有许多人登上了雄伟的珠穆朗玛峰,也有许多人失败了,甚至长眠在了那里,但人类永远不会停止对自我的挑战。1960年,中国登山运动员王富洲、贡布、屈银华三人首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成为世界登上珠穆朗玛峰的第三支登山队。本文所描写的,正是中国登山队攀登珠穆朗玛峰350米最艰苦、最惊险的那段经历。今天,让我们一起重走那条艰苦卓绝的登山之路。下面我们打开课本,快速阅读课文,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过程。注意搜集筛选主要信息。

(生看书思考)

师:哪位同学来试着概述一下?

生:北京时间上午9:30,年轻的登山队员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贡布四人向珠穆朗玛峰最后的380米高度冲击。他们为了减轻背上的负担把不用的物品都抛弃了,只带着几件重要的物品往上攀登。他们走了两个钟头才上升了70米,这时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他们不畏艰辛、坚持前进。刘连满在前面开路,非常坚强,爬了几次跌倒几次,他还是继续开路。在接近顶部最后三米的地方,岩壁变得垂直而光滑,忽然他灵机一动,用搭人梯的方法把三个人送上岩顶。攀登第二台阶共花费了五个多小时。他们在天色特别黑、寒风呼啸着这种环境中继续前进。但是前一阶段花费时间过长,背上氧气筒的容量不多。刘连满因过度疲劳身体非常弱,但仍坚持前进。恶劣的环境没有打倒他们的意志,他们奋勇前进,为了争取时间大家决定让刘连满留下来,其余三人以最快的速度奔上顶峰。刘连满怕拖累战友,给战友写了一封信,告诉战友自己的氧气筒里还有点氧,留给他们胜利归来用。与此同时王富洲、贡布、屈银华艰难的前进,他们翻过两座石岩,又登上一座雪坡。贡布在前面开路。最后王富洲坚持为大家开出一条前进的道路。他们每走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到达8830米左右的地方,三人的氧气已用完,风也渐渐小了,对攀登十分有利。他们抛掉背上的氧气筒,大胆而果断地开始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艰难而危险的攀登。在严重缺氧的情况下他们互相帮助,互相鼓励,继续朝顶峰走去,越过东面一段雪坡后,三人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路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师:刚才我们听了田阳的叙述,基本上是把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说完整了,但在她概括的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吗?概述得怎么样?大家评价一下。(田阳自己举手)你先自己评价一下。

生:(田阳自己)我觉得我概述得非常罗嗦,既然概述就应用简洁的语言来说,而我说得太多了。

生:有的地方用一句话就概述出来,她用了好几句话才概述出来。

师:对,概括得不够简洁。我们来练习一下如何概述内容。田阳在概述第二台阶时她说得比较多,大家看看怎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从哪开始写第二台阶的,大家找一找。

生:第4自然段。

师:到哪写他们攀登上去了?

生:第8自然段。

师:那攀登第二台阶的过程,谁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一下,注意概括时要搜集主要信息,找要点。看看在第二台阶他们遇到了什么困难?怎样攀登上去的?

生:在攀登第二台阶之前他们大约走了两个钟头才上升了70米。这时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他们冒着严寒艰难的行军,在接近顶部最后三米的地方,岩壁变得垂直而光滑,他们采用搭人梯的方法最终爬了上去。他们攀登第二台阶共花费五个多小时。

师:这样概述比刚才田阳概述简洁多了,而且要点也突出了,所以我们概述事件时要抓住内容要点,力求语言简洁。突击主峰的过程清楚了,那他们在攀登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靠什么克服了困难?

(生四人一组讨论)

师:哪个小组发表你们交流后的结果。

生:缺氧、体力下降、地理环境恶劣。

生:我们组想给他们组补充,还有天气恶劣DD有暴风雪、冷、天黑。

师:同学说得都非常好,这些困难他们又靠什么克服的呢?

生:无畏的精神、顽强的意志。

生:爱国的精神,他们想为祖国争光。

生:有信心有勇气、团结协作。

生:奋勇向前的精神。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我们归纳了这么多,总之一句话,这是精神的力量,他们有强大的精神支柱让他们克服了困难。在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些精神?快速阅读,圈点批注。

(生快速阅读,圈点批注)

生:在文中175页第6自然段,“这时,刘连满走在前面开路。他用双手插进岩缝,脚尖蹬着岩面,使出全身力量一寸一寸地上升。”“刘连满一连爬了四次,跌落了四次,累得他全身像散了架一样。”这体现了他顽强的意志。

生:第16自然段,体现了团结的力量。

生:181页第22自然段,“他们忍受着肉体上的巨大痛苦,互相帮助,互相鼓励,继续朝顶峰走去。”这是团结协作的精神。

生:第19自然段,体现了他们意志顽强、奋勇前进的精神。

生:第11自然段,体现了刘连满的意志顽强。

生:175页第3自然段,“他们一两一两地计算,抛弃了一切暂时不用的物品,只携带氧气筒、防寒睡袋、铅笔、日记本、电影摄影机和登山队委托他们带到顶峰的一面五星红旗。”从这可以看出他们的爱国精神。

生:第12自然段,“为了祖国和民族的荣誉,为了完成人民的委托,为了在喜马拉雅漫长的雨季到来之前最后一个好天气的周期内登上顶峰,四位勇士仍然勇往直前,继续行进在崎岖的山路上。”从这也能看出他们爱国精神和奋勇前进的精神。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英雄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的。下面我们再考虑一下这篇文章的详略问题。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你能说说为什么这样安排的理由吗?

(生四人一组讨论)

师:好,就讨论到这。哪个小组先说说?

生:175页第6自然段是详写。

师:这一段详写?写了什么?

生:写的是刘连满的顽强意志

师:大家说是吗?

生:不是。

师:详写要跟细节描写区分开来。我们讲《木兰诗》时提到了详略的问题,详略的安排是跟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有直接联系的。其他同学说说?

生:在如何攀登第二台阶时详写了。

生:从第9段到15段写刘连满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也是详写。

师:在哪略写的?

生:最后十米攀登的过程写得比较简略。

师:还有吗?刚才我们在讲第二台阶是详写的。在这之前他们攀登的70米是详写还是略写?

生:略写。

师:可以说这篇文章详略得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详写的地方可以突出刘连满的优秀品质,略写一带而过。

师:对,作者是选择最典型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的。由这一个人的行为,可以窥见全体登山队员的优秀品质,也可以推断这样的队伍是不可战胜的。在作文中我们也应该注意叙述事件时要有详有略,详略得当,突出中心。希望在今后的写作中你们能注意到这一点,好不好?

生:(齐声)好!

师:我们大多数学生不会遇到四位登山运动员所遇到的困难,因为能够攀登主峰的人毕竟是少数,但在我们生活中是不是也会遇到像攀登珠峰那样的困难呢?如果我们遇到了这样的困难,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新的体会?如果你们愿意,请结合你们的生活实际、学习实际,谈谈你们的体会和感想。

生:学习的时候不想学了,非常的累。这时候就要用顽强的意志克服这种懒惰的想法,继续学习,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师:那你从登山队员身上汲取了什么精神?

生:顽强的意志。

师:非常好。还有哪位同学谈谈?

生:在课堂上不敢举手回答问题,总怕自己回答得不对,怕同学笑话自己。其实不应该有这样的心理,要相信自己,要有勇气。

师:很好,你学到的是做人要有信心、有勇气。还有哪位同学谈谈?

生:比如说打篮球吧!一个人打不好,两个人也打不好,是靠大家的力量才能打好。这让我懂得了和同学要团结协作。

师:打篮球需要大家的力量,这是集体主义精神。在平时其实也需要同学们团结协作,互相帮助。是不是?

生:(齐声)是。

师:还有谁想说吗?

(生沉默)

师:我们看这些登山队员能为祖国的荣誉不怕牺牲,有这种自我牺牲的精神,你们应该怎么做?

生: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这种爱国精神,努力学习,奋发向上,以后为我们的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会和感想,课下把自己的体会和感想写在日记本上。课下我让你们小组合作搜集国际上或我国在探险上取得的重大成就或探险故事,下面请小组派出代表介绍一下你们搜集到的文章。

(各小组展示自己搜集到的材料)

师:同学们搜集的材料非常丰富,我也搜集到一篇文章,参与到你们的交流中来。我推荐的文章题目是《珠穆朗玛峰南北大跨越是史无前例的》,这是另一篇记录征服世界最高峰的文章,是一篇完全记实的文章。作者就是参与者之一,记事简洁、紧凑,扣人心弦。希望大家在课下互相交流,拓宽我们的视野并每人写一篇读书笔记。

师:中国登山队员以自己大无畏的精神成功登顶,创造了世界登山史的奇迹,向世人表现出中国人的豪气和强烈的集体协作精神、崇高的奉献精神,实现了几代人的梦想。为了心中的梦想,你也去努力吧,去攀登你的理想之巅吧。

附:教学反思

我认为这节课我的教学思路比较清晰,给学生搭建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足之处在于:我让学生找在文中哪些地方体现英雄的精神时对学生引导的不够,学生提取课文内容的要点不够准确,有的说:“一整段都说明了英雄的某一种精神”。我认为应该引导学生让他说准确,可以到某一句话,甚至是某一词语。还有在讲文章写法时,我有些过急,没有很好的去倾听学生的看法,而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使学生被动的接受,没有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

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会让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不是填鸭式的灌输者。我还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做好语文教学工作。

篇8: 《登上地球之巅》读后感

众所周知南徙的大雁总是成群结队地飞往目的地。而在途中难免会遇到不少的困难如当遇到老鹰的攻击时雁群会立刻发扬团结精神将老鹰圈在雁群中并发出尖利的鸣叫声。此时凶猛的老鹰也不敢轻举妄动最终只能调头远去。由此不难看出集体的合力使大雁安然无恙也正是由于每只大雁的勇敢保卫雁群才得以安全南徙。

《登上地球之巅》讲的就是中国登山队员从珠穆朗玛峰的北坡攀缘而上这无疑是一场充满艰辛与危险的探险。最终他们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在地球之巅是什么使他们成功的呢?就是强烈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崇高的献身精神!在探险的过程中无数的困难险阻就如一只只凶猛的老鹰时时刻刻威胁着“雁群”但是每只“雁”都同心协力不怕牺牲共同抵御入侵之敌。由此不难道出“雁群”精神的重要性它往往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

就我们个人而言无时无刻都离不开集体的。家是我们最先加入的集体。家人彼此间的爱护宽容便是这幢大厦的地基;学校这一集体同学们伸出援手助你解决问题使你一筹莫展的脸上笑容重现令这幢大厦不断筑高……家班级学校社会国家这些大大小小的集体是哺育我们成长的摇篮用它们的真善不断为我们的大厦增砖添瓦。

今时今日我们面对着突如其来的非典型肺炎面对着百年不遇的狂妄病毒前线的医护人员以最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大无畏的决心站在抗炎的最前线义无返顾地与病毒进行一场艰辛的斗争他们心连心用珍贵的生命全力挽救病人面对死亡。各界的关注八方的支持炎黄子孙万众一心一首无畏的抗炎曲响彻天地间。此时没有人敢否认集体的力量没有人不为此喝彩动容;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大家斗志昂扬团结一致。我们坚信历尽无数历劫的中华民族一定会战胜非典型肺炎夺取最终的胜利!

篇9: 《登上地球之巅》读后感

《登上地球之巅》讲的是四名中国登山队员从珠穆朗玛峰的北坡攀援而上,踏过千年冰雪,翻过万丈f岩,最终他们把鲜艳的□插上了地球之巅,这无疑是一场充满艰辛与危险的探险。那么到底是什么使他们成功的呢?就是强烈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崇高的献身精神!在这海拔8500米以上的冰雪世界里,无数的困难险阻就如一只只凶猛的“老鹰”,时时刻刻威胁着“雁群”,但是每只“雁”都齐心协力,不怕牺牲,共同抵御入侵之敌。

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是无时无刻都离不开集体的。家,是我们最先加入的集体。家人彼此间的爱护、宽容便是一幢大厦的地基;学校这一集体,同学们伸出援手助你解决问题,使你脸上的笑容重现,令这幢大厦不断筑高……家,班级,学校,社会,国家,这些大大小小的集体都是哺育我们成长的摇篮,用它们的真,善,美不断为我们的大厦增砖添瓦。

现在,我们面对着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前线的解放军战士和医护人员以最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大无畏的决心站在抗震救灾的最前线,义无返顾地与地震进行一场艰辛的斗争。他们心连心,用自己珍贵的生命全力挽救受灾的群众,同时也面对着死亡。社会各界的关注,八方的支持,炎黄子孙的万众一心,一首首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歌曲响彻天地之间。此时,没有人敢否认集体的力量,没有人不为此喝彩动容。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大家斗志昂扬,团结一致。我们坚信,历尽无数历劫的中华民族一定会战胜这次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夺取最终的胜利!

集体的力量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共同积累。任何时候,集体的温暖都是我们所向往的,为集体多出一份力也是我们应尽的义务。我们应该向大雁学习,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让我们的“雁群”充满更多的力量,拥有更多的真情。

篇10: 《登上地球之巅》读后感

曾读过这样一篇文章,叫做《登上地球之巅》,这篇文章不仅给我视觉的冲击,更是给我心灵的震撼!

《登上地球之巅》说的是1905年5月,年轻的中国登山队员从东坡攀援而上,踏过千年冰雪,翻过万丈悬崖峭壁,将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了地球之巅――被许多的登山家认为“连飞鸟也无法越过”“充满死亡的路线”的‘珠穆朗玛峰’。

当然,四个登山者,都是勇敢的,拥有常人无法拥有的坚定信念,但是,其中,令我最敬佩的还要是那顾全大局有无私奉献精神的刘连满,是的,刘连满虽然没有登上地球之巅,但是没有他,他的队友也无法登上,没有他,队友早就落下万丈悬崖;没有他,队友早就因缺氧而离开人世;没有他。

刘连满甘愿做“人梯”来使队友脱离危险,他将队友和国家的荣誉放在第一位,而将自己的.安危放在最后,他是那样一个想要活下去的人,可是,他是一个顾全大局的人,为了队友的性命,为了国家的荣誉,他宁愿放弃自己如此珍视的生命来保全队友的性命,让出活下去的氧气瓶,怎能不让人敬佩?

因为刘连满没有登上地球之巅,所有他的生活并没有像队友们一样改善,他还是那最底层的工人,拿着很少的钱过活,但是他从来没有抱怨过,并没有因为当初的举动所后悔,他是那样的无私,勇敢,这样的一个人,怎能不让人敬佩?

英雄之所以称之为英雄,并不在于我们颂赞的语言,而在于他们始终以高度的事业心、自尊心和锲而不舍地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的责任感,去实践真正的生活以至献出生命。

像刘连满这样的有无私奉献精神,以及团队合作主义的人难道不令人敬佩吗?,像他这样的人,难道不是拥有了奥运精神吗?是的,奥运精神无处不在,当你拥有那些美好的品质时,你就拥有了奥运精神。

我从刘连满身上学到了奥运精神,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那种锲而不舍地对未知世界探索的精神,一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奥运精神无处不在,我们一定要向那些勇敢而又执着的人们学习!

《仰望地球之巅》的教学设计

《登上地球之巅》阅读题及答案

读《数据之巅》有感

长城励志句子大全

徘徊在青春之巅

长城的句子

《攀登者》观后感心得影评

假如我能飞小学生作文

《攀登者》献礼70华诞电影观后感以及影评

五一游记作文:泰山游

《登上地球之巅》 5
《《登上地球之巅》 5.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登上地球之巅》 5(整理10篇)】相关文章:

《攀登者》首映观后感心得影评精选2022-08-14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2023-05-01

七年级下册语文单元教学计划2023-09-30

《攀登者》观后感电影影评2023-01-28

读《梯子》有感:信任的翅膀2022-10-05

泰山游记观后感作文800字2023-08-11

泰山游记优秀作文550字2023-10-02

心旷神怡造句2023-02-06

泰山之游记作文400字2023-08-30

万里长城赞作文2022-12-21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