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手法有哪些(共7篇)由网友“ershoushouji”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写作手法有哪些,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写作手法
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
小说体: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古诗词:赋比兴、用典、衬托、对比、渲染、托物言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卒章显志、欲扬先抑、联想、想像、语序倒置
具体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 叙事抒情 直抒胸臆 对比 衬托 卒章显志 象征 想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以乐衬哀 渲染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欲扬先抑
夸张 拟人 设置悬念 点面结合 开门见山 伏笔照应 开点题 首尾呼应
表现手法与写作手法的含义基本相同
考试中不会出现区分两者含义的试题
写作方法,也叫表现手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
包括:对 比、象征、托物言志(托物喻人)、欲扬先抑、衬托(烘托)、夸张讽刺、借景抒情、前后照应等。
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作用分别如下:
1、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2、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
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
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5、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6、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7、伏笔和铺垫: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8、照应: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议论文:强化论点。
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9、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10、想像: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篇2:写作手法
衬托: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
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
1、正衬:用相同或相似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动,以静衬静,以乐衬乐,以哀衬哀,即“绿叶衬红花”。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平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此诗以西湖生气勃勃之景,从正面衬托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此外,“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以六宫后妃之美衬玉环更胜一筹的美。
2、是反衬法,即从反面衬托,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以好衬坏,以劣衬优,以悲衬喜,以喜衬悲。
如,写人走路的声音响衬托夜深人静;又如,写某人的突然间的哈哈大笑反映他内心的悲伤。
乙学唱歌,突出乙的歌唱得更好;又如,写景美,衬托人美。
“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王维《鸟鸣涧》)以鸟之“惊”、“鸣”反衬春山“夜静”。
3、是旁衬法,即以旁人的反应来衬托。
如,通过路人的反应写某人的打扮的奇特;又如,写某人摔倒摔得很重,不直接写,而是写路上行人的惊呼、围观,这是旁衬
作用: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对比: 把对立的事物,或景,或境,或人,或情,前后相叙,加以比照,来使人从中有所感有所悟,以增强艺术效果的表现手法。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归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
诗人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今昔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让读者清晰的感受到历史盛衰的无常。
这里重点是通过今昔两种境况的对照,使人从中清晰强烈地感受到某种哲思,而不是为了突出其中的某一种境况。
作用: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或更加强烈而清晰地传达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旨,
三、对比和衬托区别: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对比常用于论述,而衬托常用于描写)
象征(托物言志):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2、分类:象征手法包括象征体和本体两个方面,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必须要有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依靠联想建立,就是从一事物想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别的事物,也就是从本体想到象征体的相似点、相近点,从而使抽象的思想、意义、概念形象化、具体化
3、作用: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
二、借景抒情: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感情,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例:a、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b、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c、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通过对花鸟草木的描写来抒发亡国的忧愤、离散的感伤。
在写作中,抒情而不只写情,绘景而不只写景,借景抒情,情以景兴,能使文章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2、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一、“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区别
1、“借景抒情”是指诗人用某种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场景,在其笔下,这一景物或场景,也染上了某种感情的色彩。
2、“触景生情”是指诗人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后,油然而引出的某种情感的抒发。
3、“寓情于景”是指诗人带着由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强烈感情(如欢乐、悲哀、苦闷、彷徨等),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情。
4、(1)“借景抒情”与“触景生情”的区别:
“借景抒情”是先有情,源情而选景,是有我之境,物皆著我颜色。
“触景生情”是先见景,自然景物的变化触发了作者的联想,引起和触动了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
(2)“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的区别: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侧面(间接)描写:
1、概念: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刻画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
2、分类:
(1)以旁面写正面,即通过对周围人物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
例如《夜走灵官峡》,通过成渝的描述和介绍,表现了成渝的父母不畏艰险、忘我劳动的精神;
(2)以对面写正面。
如《社戏》中写“我”因看戏等得不耐烦而兴味全无,没有正面写“我”扫兴,而是写舞台上演员的脸在自己眼中变得模糊了来表现;
(3)以反面写正面。
如用敌人的愚蠢来突出革命者的机智
3、作用:(1)侧面描写更能激发人的想象力
(2)侧面描写是对正面描写的有益补充
(3)侧面描写有利于表现人物的性格
4、答题技巧: 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伏笔:
概念:文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或者物,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某种提示或暗示,或者说是前文为后文情节埋伏的线索。
在戏剧创作中有称伏线。
运用注意事项:
(1)有伏必应,如果你在开头提到了枪,那么在第二或第三段就要提到开枪,不伏不应是败 笔,只伏不应同样也是败笔。
(2)伏笔要伏得巧妙,切忌刻意、显露。
伏笔一般做到别人无法轻易觉察到,要做到如风行 水上,自然成文。
(3)伏与应不宜前后紧贴。
如果伏笔前后贴得过近,反而会使文章显得呆板,读起来反而显 得枯燥。
答题注意事项:(1)伏笔是对照应的暗示,伏笔与照应互为因果。
(2)伏笔与照应在文中的位置经常相隔较远。
(3)伏笔往往一笔带过,貌似闲笔。
作用:好处是交代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让读者看到下文时,不至于产生突兀、疑惑之感。
有助于全文达到结构严谨、情节发展合理的效果。
铺垫:
概念:铺垫是在一个人物出场前或者一个事件发生前,预先布置局势,安排一些情节场景作为征兆,制造
气氛
特点:是为主要情节蓄积酝酿的过程.
原则:要引而不发、自然合理.
种类:①从情节发展的方向来分,有正铺、反铺.
A.正铺是铺垫方向与情节发展的方向完全一致,又叫做正面铺垫.
B.反铺是铺垫的方向与情节发展的方向完全相反,出乎意料之外,又叫反面铺垫.
作用:(1)通过铺垫,可以渲染气氛,形成“山雨欲来”的情势,促使读者产生期待、盼望的急迫心情,
这样就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
(2)铺垫是主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一、伏笔与铺垫的区别
1、从目的和作用上看,铺垫是衬托。
作者尽管是在次要人物或事件上下功夫,其着眼点却是主要的人物或事件。
伏笔是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提示或暗示,使下文的情节不使读者感到疑惑,以求前后呼应。
它常常与“照应”配合使用,即所谓前有伏笔,后有照应。
2、从形态上看,为了达到衬托的目的,铺垫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惟恐读者不见,因此,铺垫可以说是“显性”的;而伏笔呢,一般说来,贵在一个“伏”字,通常比较隐蔽,因而,伏笔是“隐性”的。
巧妙的伏笔,在没有看到“照应”之前,貌似“闲笔”。
3,从位置上看,铺垫一般在文章开头,伏笔常见于文章中间。
4、铺垫所使用的笔墨往往较多,可谓浓墨重彩(当然,其程度不及对主要人物或事件的描写);而伏笔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否则就失去了“伏”的意义。
二、铺垫与伏笔的辨别方法
1、判断一文章是否运用了铺垫的手法,首先要弄清文章的主旨,再根据主旨判断文中哪些是主要材料,哪些是次要材料,用在前面的次要材料往往是铺垫,比如那些交代缘由、描写环境、陪衬烘托、铺陈渲染的文字。
但我们不能简单的回答“用来作铺垫”,而应具体地答出“为什么内容作铺垫”。
2、判断一文章是否运用了伏笔的手法,要看后文是否有照应,因为它常常与“照应”配合使用,即所谓前有伏笔,后有照应。
悬念
1、概念:文章的某一部分设置一个疑问或矛盾冲突,以造成读者某种急切期待和热烈关心的心理的一种写法。
设置悬念是记叙文写作中的一种表现手法。
2、设置悬念的表达效果具体有5个方面:
(1)使情节环环相扣
(2)使文章情节曲折生动
(3)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4)突出了文章主旨、人物形象
(5)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
1、设置悬念的方法:
(一)直接提问法
就是在文中,直接突出一个大家不知道怎样回答的问题?常常出现在文章的标题或文章的开头,如“谁是最可爱的人?”“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秦始皇为什么杀了自己的母亲?”等等。
(二)矛盾对立法
将相反的词汇或语义对立统一在一个人或事物上,造成矛盾,让人在无法理解中思考、阅读,破解迷惑。
例如:妈妈是柔弱的,妈妈又是刚强的;那声音听起来是近切的,又是茫远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死海不死。
(三)特例与寻常对照法
人或事物寻常是一种状态,在某个特定的时间点是另外一种状态,二者一先一后,并列书写,让读者在对比中,感觉到“这一刻”不同寻常,一定是发生了什么事,到底发生了什么呢?带着猜测去阅读。
例如:爸爸妈妈上夜班,每天我放学回家,总是铁将军把门。
然而今天放学后,我刚登上三楼,就发现我家的门大敞大开着......(平常“铁将军把门”,今天“大敞大开着”)。
又如:都德的《最后一课》中的一段——
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6767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6767”
我本来打算趁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进静悄悄的教室。
你们可以想像,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平常“总是一阵喧闹”,今天“安安静静”的)。
(四)倒叙法 记叙事件时,先将故事的结局,或者最精彩的部分即结局放到叙事的开始部分来写,然后再从故事的起因开始,交代事件的来龙去脉。
这样开头,让读者直接面对故事的结局,搞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于是带着问题边思考边读。
例如:我和妈妈到车站接姥姥,姥姥一见到妈妈,放生大哭.....(姥姥怎么哭了,到底放生了什么?)
(五)反经验法
人活着,总会在内心深处积累各种经验,这些经验在我们头脑中根深蒂固。
然而当我们读一些句子或段落时,获得的信息和我们的经验绝然不同,这时,我们就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会这样?
例如一文章的题目是“1+1>2”,我们平常积累的信息是1+1=2,便会觉得非常奇怪,又如:装在套子里的人、下蛋公鸡、穿裙子的男人、六岁状元郎等等,都属于这一类。
(六)吊胃口法
文章一开头就出现了某个问题,需要解决,但作者一直不告诉读者答案,直到文章结尾,才都开包袱,让人明白真相。
例如,很多悬疑剧、谍战剧、侦破小说等等。
(七)迷惑法
通常在文章的标题或开头,或运用修辞、或用典、或运用一种奇怪的语义组合,让读者不明白作者要表达什么,要写什么,让读者看着标题或开头,一头雾水,激发读者的猎奇心理。
如一文章的标题是“太空清洁工”,谁能上太空去搞保洁工作?到太空里又去清洁什么?读完文章,才知道,作者是运用比喻这种修辞方法,将一种能够清理太空垃圾的卫星比作太空清洁工。
又如
一文章的开头:素质教育就是教会学生砸缸。
读完了才明白,这里的“砸缸”指典故“司马光砸缸”,教会学生砸缸,指培养学生应对问题的能力。
(八)插叙法
叙述一件事,事件叙述到中途,突然借助某个缘由,插入另一件事,让读者带着一个放不下的故事、一个不知道的下文和结局的故事,读另一个故事,读者的心中始终有一份沉沉的牵挂。
(九)抑扬法
先从贬低、否定的角度,去刻画一个人,然后笔锋倒转,逐步透过人物外在的丑陋,扬起人物唯美的精神世界,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逐步觉醒、发现。
(抑扬法本身就是一种写作手法)
联想
1、概念:联想就是由一种事物想到与其相关的事物,即由此及彼,推物及人。
2、分类:
(一)相类联想。
指同类事物
(二)相似联想。
指两种不同的事物,因在某一点上有所相似而展开的联想。
间的质同联想。
(三)反向联想。
由事物间具须的相反的特点而引起的联想,也叫对比联想。
这种相关的两性事之间的逆向联想,可以是一正一反,鲜明对比,从去分明;也可以此一彼一,方向相反,是非清醒。
(四)连锁联想。
从已知的信息,联想到某一观点,然后由此及彼地联想下去,思维流向随之一层一层向纵深发展下去,就是连锁联想。
(五)变形联想。
从原信息点出发,合想地增加一些与它有关的信息材料,来诱发思维、拓展思维的又一种心理过程。
3、使用注意事项:第一点:是要抓住事物特征边看边想。
当我们掌握了事物的特征后,可以问自己几个问题:它像什么,给人的感觉怎样?它使你想到了什么,使你产生什么回忆?
第二点:是要抓住重点,边写边想。
当我们准备写文章时,要考虑实物的特征,哪些内容运用联想能表达得更充实、更丰富、更具体。
第三点:联想必须紧扣文章的中心,与中心无关的联想写得再美,也不能使文章增色,相反,还有碍于文章中心的表达
4、作用:它能丰富文章内容,开拓作者思路,推动文章情节发展。
它可以不受时空局限,让思维纵横驰骋,可以连接作者的思想和感受,可以极大地发挥个体创造性,按照自己的思想去塑造艺术形象。
想像
1、概念:人们在头脑中运用已获得的表象,经过加工、改造、创造出一个并未直接感知的新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
2、分类:
(一)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脑中形成客观上已存在的、但自己并未古籍过的事物的形象的过程。
(二)创造想象,是一种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在对记忆表象经过加工的基础上独立创造出来的新形象的过程。
文学作品中创造的典型形象,科学的幻想以及学生对未来的理想等,都属于创造想象。
它不同于再造想象。
例:鲁迅先生塑造的阿Q形象,是创造想象,而读者阅读了《阿Q正传》后,头脑中呈现出阿Q形象,则是再造想象了。
3、作用:
(一)有助于独创:想象是重新组合表象,以创造出新的形象。
由于这重新组合带有极大的自由性,因此有可能创造出独特性的形象.
(二)有助于开拓思路。
想象是对表象的改组,可以突破直接经验的限制,表现广阔的生活领域.
(三)有助于强化感情。
在写作中,感情与想象是互相交织、互相作用的。
一方面,感情唤起想象。
一个痛苦的人,他的想象往往会显出无限悲惨的画面;一个快乐的人,则往往会想象出异常美好的画面
(四)有助于增强形象性。
有时候,作者的感情特别强烈,只靠一般的描写不足于传达;或者所写的内容比较抽象,很难加以描写,这时候就需要借助于想象。
想象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把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表象集中在一起,创造出新的形象,因此能强烈地感染人。
例如朱自清的散文《匆匆》,通过作者的想象,抽象的不可触摸的时间形象,很自然地就会在读者与作者之间产生共鸣。
4、联想与想象的区别:
(一)联想,是一种心理活动的方式,也是一种重要的构思方式,想象,是一种有目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二)联想,比较实在;想象,比较虚幻。
联想,是大概;想象,较具体
篇3:写作手法
1、象征(隐喻)
用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 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3、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4、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
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5、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6、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7、联想与想象
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8、伏笔(铺垫):
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9、照应:
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10、先抑后扬(欲扬先抑;对比,对偶),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11、渲染与烘托(衬托)
渲染,是指作者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
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
常用的写作手法及作用:(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篇4:写作手法
一:拟人手法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二: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三:夸张手法
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四: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五: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具体)。
六: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七:讽刺手法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八:欲扬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九: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1)比喻
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
化作)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
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2)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作用: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
如: 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
②不要大锅饭。
(“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
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
(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
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
(“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
(3)比拟
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
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如:
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
(拟物)
②蜡炬成灰泪始干。
(拟人)
(4)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
如: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
(“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5)对比
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
作用: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6)对偶
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主要作用是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如: ①满招损,谦受益。
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流水对)
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扇面对)
(7)排比
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
作用: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如: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
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8)反复
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
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
作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
如: 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9)反语
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
如:“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10)反问
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
作用: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以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如:难道中学老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装在套子里的人》)
(11)设问
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
作用是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如: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
设问是自问自答的。
此外,教材中出现较多的修辞方法还有:引用、双关、顶针(或称“联珠”)、呼告、叠字、警策、通感、婉曲、讳饰等。
篇5:醉翁亭记写作手法
写景抒情。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
文章先写到亭子的远景,因为亭子所在是琅岈山,就从这里落笔,用“蔚然深秀”表现它的外观,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它的姿态,使人产生赏心悦目之感。接着写亭的近景,用写翼自做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而借释停名来直抒作者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奠定了全文抒情基调。以下从两方面展开;第一,写亭子四周的自然景色,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第二,写滁州官民同乐的情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这和平生活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习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原文:
篇6:《赤壁赋》写作手法
(1)“情、景、理”融合。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形成了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
(2)“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郁郁顿挫,如“万斛泉涌”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对偶不同,它相对更为自由,如开头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饬之致。以下直至篇末,大多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文意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并且极富声韵之美,体现了韵文的长处。
(3)形象优美,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
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连用的六个比喻,渲染了箫声的悲凉,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音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写得具体可感,效果极佳。
【主客关系】
第一,前赋的主客之间,感情的旨趣更和谐。此赋首言“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主客同船共游、同饮共乐、同调歌吹,极朋友相和相知之情。末有“客喜而笑,洗盏更酌……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的描写,这里更是渲染出经过一番思想交流之后,朋友之间更深一层的情意和谐。而后赋虽也设为主客,主客之间也以宴饮游乐始:“二客从余过黄泥之坂……行歌相答……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但二客却不能像前客一样与苏子始终同趣,当苏子游赤壁断岸时,“二客不能从”,显示了主客之间情致之异,和作者的孤寒之情。至于末尾部分的“须臾客去,余亦就睡”的意兴萧索正和前赋末尾形成鲜明对照。
第二,后赋的主客之间,思想的`交流更深入,主客情感上的和谐并未成为思想交流的障碍,反而成了其交流的基础。主客先后坦言对个人存在的不同感受和思考,在了解沟通之后主人才翻进一层,以带有禅意的哲思开导客人思想的淤塞。当然,如果我们还记得苏轼作于同一时期的《念奴娇》(大江东去)一词,就会明白,客方的人生如梦、个人渺小思想其实也是苏子心中盘桓不去的阴影。所以,主客问答的内容又分别代表了苏轼思想中对立互抑的两个侧面。主之答客,不仅替客破闷,而且自通关节。而在后赋中,主客的感情交流既停止在一个浅表的层次,思想之间更形不成碰撞或互慰。一个明显的迹象是主客除了在开头寻找酒菜以消良夜时兴趣相近略有问答外,在文章的其它部分特别是在苏子借景抒情的重要段落,主客之间并没有形成问答交流,以至于作者不得不借一只突兀的孤鹤意象来寄其情怀。文章的末尾部分虽采用主客问答体,然此客非彼客,他是与“二客”风马牛不相及的梦中道士,也就是曾在前赋中与苏子甚相得的道士之魂。而且他与主人之间的问答也是引而不发,他只以一句“赤壁之游乐乎”挑动苏子的心弦,使之发出袅袅的余音。这不仅在文赋的结构上实属变体,即使仅从形象而言,也已不纯,它反映了后赋主客关系的松散性。这是两赋主客关系的主要区别。
这种主客关系的紧密与松散之别,与情思起伏幅度的大小共同决定了两赋或以动荡见奇、或以平进示幽的不同结构。而结构的差异则表明了作者在写作两赋时,松弛与紧张两种不同的创作心态。前赋结构在张弛有度、首尾圆合中表现出的完美性,是苏轼才情没有受到精神压抑的自由松弛心态的体现。惟有在这样的心态中,创作才会出现不可重复的高潮,技巧才会融化到不见痕迹的境界,使思想与感情表达如那只滑翔在不辨水天、无尽空明之境的小舟,全然感觉不到局限羁绊,全然不见安排与勉强。前赋的感情与思想表达之所以令人感受到行云流水般的舒畅自然,从而被视为文赋一体不可再现的杰作,关键就在于它是善思的苏轼在松弛自由的创作心态中完成的精神遨游。“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是自由飞动的境象,客之悲哀、主之宽解是自由宣发的内情,或歌或忧、或悲或笑,是自由无忌的生活态度。它们都是从松弛的苏轼心中自由奔赴到他的笔下的。
然而自由的心态不易获得,它受到外境内情的各种制约。缺乏境界相同而相得的朋友,缺乏令感觉滋润的美景,缺乏内在情怀的畅通无阻——或者说因为前缘、因为思考所必经,内在的情绪节奏刚好处在一个低点,都不能使创作完成于松弛自由的心态之中。与自由松弛相对应的是紧张,全然的紧张根本不能使人创作出完整的作品,而部分的紧张则无碍。后赋就完成在部分的紧张这一创作心态之下。所以它的整体情思是含蓄的、内倾的,在结局处也没有打开,没有表现出前赋那样如波涛般起伏的情思节奏。对文赋这种文体来说它不免属于异数。这种紧张的心态不仅在内情上显现,也在它的外境上显现。“断岸千尺”所喻示的自然的挤压感,“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形成的瘦硬与紧张感,孤鹤横江、掠舟而过形成的意象突兀感,别借一道士以完成主客问答所造成的断裂感,将道士梦影与孤鹤对接所造成的着意感,以及明知是与道士梦中问答、醒后却要“开户视之,不见其处”的勉强感,都说明了作者作此赋时心态不够自然而处于某种紧张状态。当然,比较紧张的心态虽造成了其情思表达的不够跌宕自如,且露出着意安排的痕迹,但它在审美经验上却别造一境,使散文具有了抒情诗意味深长的效果。
篇7:《陋室铭》写作手法
陋室铭全文阅读: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全文翻译: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灵异了。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 春 朱自清 教案
★ 春朱自清教案
★ 白杨礼赞说课稿
★ 写作技巧有哪些
【写作手法有哪些(共7篇)】相关文章:
湖心亭看雪教案2023-08-22
春课件2023-10-19
纪念白求恩教案2022-05-02
白杨礼赞说课稿人教版2023-07-31
13夏感(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2023-03-18
湖心亭看雪教案参考2023-08-06
新人教版春教学设计2022-07-21
济南的冬天七年级教案2022-09-11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2023-01-06
春的教学课件2022-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