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边

时间:2023-04-15 08:00:20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三角形的边(精选3篇)由网友“hanxiang2222”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角形的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角形的边

篇1:三角形的边的试题

关于三角形的边的试题

不论从事何种工作,如果要想做出高效、实效,务必先从自身的工作计划开始。有了计划,才不致于使自己思想迷茫、头脑空洞,不知从哪里着手开展工作。下文为您准备了中考数学考前必做专题试题的内容:

一、选择题

1. (山东威海,第9题3分)如图,在△ABC中,ABC=50,ACB=60,点E在BC的延长线上,ABC的平分线BD与ACE的平分线CD相交于点D,连接AD,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A. BAC=70 B. DOC=90 C. BDC=35 D. DAC=55

考点: 角平分线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分析: 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列式计算即可求出BAC=70,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出ABO,然后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AOB再根据对顶角相等可得DOC=AOB,根据邻补角的定义和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出DCO,再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列式计算即可BDC,判断出AD为三角形的外角平分线,然后列式计算即可求出DAC.

解答: 解:∵ABC=50,ACB=60,

BAC=180﹣ABC﹣ACB=180﹣50﹣60=70,故A选项结论正确,

∵BD平分ABC,

ABO=ABC=50=25,

在△ABO中,AOB=180﹣BAC﹣ABO=180﹣70﹣25=85,

DOC=AOB=85,故B选项结论错误;

∵CD平分ACE,

ACD=(180﹣60)=60,

BDC=180﹣85﹣60=35,故C选项结论正确;

∵BD、CD分别是ABC和ACE的平分线,

AD是△ABC的外角平分线,

2. (2014山东临沂,第3题3分)如图,已知l1∥l2,A=40,1=60,则2的度数为

A. 40 B. 60 C. 80 D. 100

考点: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

分析: 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可得1,再根据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列式计算即可得解.

解答: 解:∵l1∥l2,

3. (2014江苏苏州,第6题3分)如图,在△ABC中,点D在BC上,AB=AD=DC,B=80,则C的度数为()

A. 30 B. 40 C. 45 D. 60

考点: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分析: 先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求出ADB的度数,再由平角的定义得出ADC的度数,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出结论.

解答: 解:∵△ABD中,AB=AD,B=80,

ADB=80,

ADC=180﹣ADB=100,

4.(2014福建福州,第6题4分)下列命题中,假命题是【 】

A.对顶角相等 B.三角形两边和小于第三边

C.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D.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5.(2014台湾,第20题3分)如图,有一△ABC,今以B为圆心,AB长为半径画弧,交BC于D点,以C为圆心,AC长为半径画弧,交BC于E点.若B=40,C=36,则关于AD、AE、BE、CD的大小关系,下列何者正确?()

A.AD=AE B.AE

分析:由B利用大角对大边得到AB

解:∵B,

6.(2014云南昆明,第5题3分)如图,在△ABC中,A=50,ABC=70,BD平分ABC,则BDC的度数是( )

A. 85 B. 80

C. 75 D. 70

考点: 角平分线的性质,三角形外角性质.

分析: 首先角平分线的性质求得 的度数,然后利用三角形外角性质求得BDC的度数即可.

解答: 解: ABC=70,BD平分ABC

7. (2014泰州,第6题,3分)如果三角形满足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3倍,那么我们称这个三角形为智慧三角形.下列各组数据中,能作为一个智慧三角形三边长的一组是()

A. 1,2,3 B. 1,1, C. 1,1, D. 1,2,

考点: 解直角三角形

专题: 新定义.

分析: A、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可知,不能构成三角形,依此即可作出判定;

B、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知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依此即可作出判定;

C、解直角三角形可知是顶角120,底角30的等腰三角形,依此即可作出判定;

D、解直角三角形可知是三个角分别是90,60,30的直角三角形,依此即可作出判定.

解答: 解:A、∵1+2=3,不能构成三角形,故选项错误;

B、∵12+12=( )2,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故选项错误;

C、底边上的高是 = ,可知是顶角120,底角30的等腰三角形,故选项错误;

D、解直角三角形可知是三个角分别是90,60,30的直角三角形,其中9030=3,符合智慧三角形的定义,故选项正确.

8. ( 2014广西玉林市、防城港市,第10题3分)在等腰△ABC中,AB=AC,其周长为20cm,则AB边的取值范围是()

A. 1cm

考点: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三角形三边关系.

分析: 设AB=AC=x,则BC=20﹣2x,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即可得出结论.

解答: 解:∵在等腰△ABC中,AB=AC,其周长为20cm,

设AB=AC=xcm,则BC=(20﹣2x)cm,

9. (2014湖南邵阳,第5题3分)如图,在△ABC中,B=46,C=54,AD平分BAC,交BC于D,DE∥AB,交AC于E,则ADE的大小是( )

A. 45 B. 54 C. 40 D. 50

考点: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分析: 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BAC,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出BAD,然后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可得ADE=BAD.

解答: 解:∵B=46,C=54,

BAC=180﹣B﹣C=180﹣46﹣54=80,

∵AD平分BAC,

BAD= BAC= 80=40,

10.(2014台湾,第18题3分)如图,锐角三角形ABC中,直线L为BC的中垂线,直线M为ABC的角平分线,L与M相交于P点.若A=60,ACP=24,则ABP的度数为何?()

A.24 B.30 C.32 D.36

分析: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ABP=CBP,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两端点的距离相等可得BP=CP,再根据等边对等角可得CBP=BCP,然后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列出方程求解即可.

解:∵直线M为ABC的角平分线,

ABP=CBP.

∵直线L为BC的中垂线,

BP=CP,

CBP=BCP,

ABP=CBP=BCP,

在△ABC中,3ABP+ACP=180,

11. (2014湖北宜昌,第6题3分)已知三角形两边长分别为3和8,则该三角形第三边的长可能是()

A. 5 B. 10 C. 11 D. 12

考点: 三角形三边关系.

分析: 根据三角形的第三边大于两边之差,而小于两边之和求得第三边的取值范围,再进一步选择.

解答: 解: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得

第三边大于:8﹣3=5,而小于:3+8=11.

12. (2014河北,第3题2分)如图,△ABC中,D,E分别是边AB,AC的中点.若DE=2,则BC=()

A. 2 B. 3 C. 4 D. 5

考点: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分析: 根据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可得BC=2DE.

解答: 解:∵D,E分别是边AB,AC的中点,

13、(2014河北,第4题2分)如图,平面上直线a,b分别过线段OK两端点(数据如图),则a,b相交所成的锐角是()

A. 20 B. 30 C. 70 D. 80

考点: 三角形的外角性质

分析: 根据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列式计算即可得解.

14. (2014随州,第4题3分)如图,在△ABC中,两条中线BE、CD相交于点O,则S△DOE:S△COB=()

A. 1:4 B. 2:3 C. 1:3 D. 1:2

考点: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分析: 根据三角形的中位线得出DE∥BC,DE= BC,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出相似,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求出即可.

解答: 解:∵BE和CD是△ABC的中线,

DE= BC,DE∥BC,

15. ( 2014广东,第9题3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3和7,则它的周长为()

A. 17 B. 15 C. 13 D. 13或17

考点: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三边关系.

分析: 由于未说明两边哪个是腰哪个是底,故需分:(1)当等腰三角形的腰为3;(2)当等腰三角形的腰为7;两种情况讨论,从而得到其周长.

解答: 解:①当等腰三角形的腰为3,底为7时,3+37不能构成三角形;

②当等腰三角形的腰为7,底为3时,周长为3+7+7=17.

二、填空题

1. (2014山东威海,第15题3分)直线l1∥l2,一块含45角的直角三角板如图放置,1=85,则2= 40 .

考点: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分析: 根据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可得1,再根据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求出4,然后根据对顶角相等解答.

解答: 解:∵l1∥l2,

1=85,

2.(2014湖南怀化,第15题,3分)如图,在△ABC中,A=30,B=50,延长BC到D,则ACD= 80 .

考点: 三角形的外角性质.

分析: 根据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列式计算即可得解.

解答: 解:∵A=30,B=50,

3. (2014江苏盐城,第14题3分)如图,A、B两地间有一池塘阻隔,为测量A、B两地的距离,在地面上选一点C,连接CA、CB的中点D、E.若DE的长度为30m,则A、B两地的距离为 60 m.

考点: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根据三角形中位线求出AB=2DE,代入求出即可.

解答: 解:∵D、E分别是AC、BC的中点,DE=30m,

4.(2014广州,第11题3分) 中,已知 , ,则 的外角的度数是_____.

【考点】三角形外角

【分析】本题主要考察三角形外角的计算, ,则 的外角为

【答案】

5.(2014广州,第12题3分)已知 是AOB的平分线,点P在OC上,PDOA,PEOB,垂足分别为点 , ,则PE的长度为_____.

【考点】角平线的性质

【分析】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

【答案】10

6. ( 2014福建泉州,第15题4分)如图,在△ABC中,C=40,CA=CB,则△ABC的外角ABD= 110 .

考点: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分析: 先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A,再根据三角形的外角等于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进行计算即可.

解答: 解:∵CA=CB,

ABC,

∵C=40,

7. (2014扬州,第10题,3分)若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为7cm和14cm,则它的周长为 35 cm.

考点: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三边关系.

分析: 题目给出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长为7cm和14cm,而没有明确腰、底分别是多少,所以要进行讨论,还要应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验证能否组成三角形.

解答: 解:①14cm为腰,7cm为底,此时周长为14+14+7=35cm;

②14cm为底,7cm为腰,则两边和等于第三边无法构成三角形,故舍去.

8. (2014扬州,第15题,3分)如图,以△ABC的边BC为直径的⊙O分别交AB、AC于点D、E,连结OD、OE,若A=65,则DOE= 50 .

(第2题图)

考点: 圆的认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分析: 首先根据三角形内角和求得C的度数,然后求得其二倍,然后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求得BOD+EOC,然后利用平角的性质求得即可.

解答: 解:∵A=65,

C=180﹣65=115,

BDO=DBO,OEC=OCE,

BDO+DBO+OEC+OCE=2115=230,

BOD+EOC=2180﹣230=130,

9. (2014乐山,第14题3分)如图,在△ABC中,BC边的中垂线交BC于D,交AB于E.若CE平分ACB,B=40,则A= 60 度.

考点: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分析: 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得出BE=CE,推出BCE=40,求出ACB=2BCE=80,代入A=180﹣B﹣ACB求出即可.

解答: 解:∵DE是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

BE=CE,

BCE=40,

∵CE平分ACB,

ACB=2BCE=80,

10.(2014四川成都,第12题4分)如图,为估计池塘岸边A,B两点间的距离,在池塘的一侧选取点O,分别取OA,OB的中点M,N,测得MN=32m,则A,B两点间的距离是 64 m.

考点: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根据M、N是OA、OB的中点,即MN是△OAB的中位线,根据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即可求解.

解答: 解:∵M、N是OA、OB的中点,即MN是△OAB的中位线,

11.(2014随州,第13题3分)将一副直角三角板如图放置,使含30角的三角板的直角边和含45角的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重合,则1的度数为 75 度.

考点: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平行线的性质

专题: 计算题;压轴题.

分析: 根据三角形三内角之和等于180求解.

解答: 解:如图.

12、(2014宁夏,第16题3分)如图,将△ABC放在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的网格中,点A、B、C均落在格点上,用一个圆面去覆盖△ABC,能够完全覆盖这个三角形的最小圆面的半径是 .

考点: 三角形的外接圆与外心

专题: 网格型.

分析: 根据题意得出△ABC的外接圆的圆心位置,进而利用勾股定理得出能够完全覆盖这个三角形的最小圆面的半径.

解答: 解:如图所示:点O为△ABC外接圆圆心,则AO为外接圆半径,

故能够完全覆盖这个三角形的最小圆面的半径是: .

三.解答题

1. (2014益阳,第15题,6分)如图,EF∥BC,AC平分BAF,B=80.求C的度数.

(第1题图)

考点:平行线的性质.

分析: 根据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求出BAF,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出CAF,然后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解答.

解答: 解:∵EF∥BC,

BAF=180﹣B=100,

∵AC平分BAF,

2. (2014无锡,第22题8分)如图,AB是半圆O的直径,C、D是半圆O上的两点,且OD∥BC,OD与AC交于点E.

(1)若B=70,求CAD的度数;

(2)若AB=4,AC=3,求DE的长.

考点: 圆周角定理;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分析: (1)根据圆周角定理可得ACB=90,则CAB的度数即可求得,在等腰△AOD中,根据等边对等角求得DAO的度数,则CAD即可求得;

(2)易证OE是△ABC的中位线,利用中位线定理求得OE的长,则DE即可求得.

解答: 解:(1)∵AB是半圆O的直径,

ACB=90,

又∵OD∥BC,

AEO=90,即OEAC,CAB=90﹣B=90﹣70=20.

∵OA=OD,

DAO=ADO= = =55

CAD=DAO﹣CAB=55﹣20=35

(2)在直角△ABC中,BC= = = .

∵OEAC,

AE=EC,

又∵OA=OB,

篇2:《三角形边的关系》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三角形边的关系》,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法教法、教学程序等方面进行说课。

首先,我来说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分析。

《三角形边的关系》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时的教学内容,它包括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以及部分练习。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角,初步认识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有3条边、3个顶点、3个角,三角形还具有稳定性等知识,为今天探究三角形新的特性——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做好了知识迁移基础。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为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面积打下坚实基础,还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实验和应用数学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将来学习其他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积累知识经验。

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的教育思想。基于四年级学生刚刚经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的探究过程,学生已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和强烈的探究愿望。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基于以上认识,结合教材,根据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索过程,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会判定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是否能围成三角形。

2、结合动手实验、交流讨论等探索活动,提高学生观察、操作、独立思考,推理、概括的能力。

3、经历实验中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索、求真的的科学精神,获得探索、发现的成功体验。

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的难点是: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指的是“任意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而学生往往会以偏概全。

接下来,我说学法指导和教法设计。

陆游曾在一首诗中写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就是知识的取得贵在实践,数学中的很多知识,只有自己去亲身体验,才能深知原因为何!所以我在设计课程方案时,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让他们在猜想、质疑、探究、问题解决等过程中,经历想一想,比一比,画一画等活动,通过协作互助、小组讨论交流等活动来发现规律。

这节课教材以三个相关联的问题串为主线,引发学生思考、探索等活动,针对三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问题串我采用讨论法、实验法、练习法实施教学。

这样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协作互动、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得以发展。为达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落实学法,我设计了这样的三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提出猜想”。

1、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是基于学生对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他们知道走哪条路更近,但却表达不出其中蕴含的道理,就使得对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索内化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

2、提出猜想。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爱因斯坦说过,源于兴趣的动力是无穷的。问题则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心理动力。思维经常从问题开始,引发学习兴趣的内在动力。问题不管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中,都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动手操作、发现规律”。

1、实验法初步感知(PPT)我这样先实验后讨论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活动二。

2、深入实验、构建新知。学生经历实验的过程直观的发现规律。这里是预设孩子们发现的规律(PPT),只要孩子们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不管正确与否,都要给予鼓励,并集中对以上的几个结论进行点评。

3、画图法验证结论。

设计三个层次的实验环节,意图是使学生亲身经历三次完整的、由易而难的科学的研究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联系生活、解释与应用。

1、前呼后应、快乐回归。

让学生用规律解释“为什么小明上学走这条路最近?”目的是使学生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真正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

2、本着练习要有层次性、典型性、趣味性的原则,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1)基本练习。

这部分的练习重在巩固基本的知识点,强化教学重点。

(2)专题训练。

此题设计使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进一步理解,加深“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不能构成三角形”这个知识点的印象。

(3)拓展练习。

意图是为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在面对全体学生的情况下,促进学有余力的学生思维的发展。

最后我来说板书设计。我将板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将学生探究实验的过程简明概要地呈现,让学生对于三角形三边关系更加直观、一目了然,便于发现规律。

第二部分是将学生探索发现的规律直观的进行呈现,突出重点。

篇3:《三角形边的关系》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首先我对教材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说教材

本节课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八册第82页例3。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三角形的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组成特征。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不仅给出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大小关系,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判断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的标准,熟练灵活地应用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是数学严谨性的一个体现,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全面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它还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新课标的精神,要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做数学”等过程,并注重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学有价值的数学。引悟教育的目标,强调在教师的引导作用下,由“获得知识结论快乐”转变为“探究发现知识快乐”。依据新课标的精神、引悟教育的目标、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以及这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实践操作、观察比较,初步感知三角形边的关系。

2、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猜想验证、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能判断给定长度的三条线段是否围成三角形,能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通过学习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探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三)教学难点

理解性质中的“任意两边”。

二、说教法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在教育方式上,也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因此,我主要采用了情境导入法、设疑诱导法、操作发现法等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经历探索、获得知识。

三、说学法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为此我十分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为:动手操作法、观察发现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让他们在剪一剪、围一围、比一比、想一想、议一议等活动中提高能力,获得知识。

四、说教学程序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主要安排了以下的几个教学环节。

(一)置境引入,使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索成为一种需要。

教育情境的设计,是引悟教育的基础性工作,这种带有准备性的基础工作,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同时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悟,以及悟的成果。基于这样的认识,在本节课开始,我结合学生已有知识与生活实际,创设了这样的数学情境:(课件出示小明上学的路线)小明去学校一共有几条路可走,走哪条路最近,为什么?这样的问题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知道走哪条路更近,但却苦于表达不出其中蕴含的道理,就使得对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索内化成学生的一种需要。(适时板书课题: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二)联结感悟,经历、体验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形成、发展过程。

借鉴杜威“做中学”的思想,我在设计本课时,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精神,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猜想、质疑、验证、探究、测量、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过程中得以发展。

这个环节我安排了二个层次的操作活动:

活动一、动手操作,大胆猜想

为每位学生提供小棒,让学生用剪刀随意剪成三段,试着围三角形。在围的过程中,学生会出现能围成和不能围成两种情况。我抓住这一契机巧妙设疑:为什么都是三段小棒有的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有的不能够围成一个三角形呢?这里面隐藏着什么秘密?带着疑问开始活动二。

活动二、小组合作,再次操作,深入探究

每个小组用老师前面发放的四组小棒摆三角形,并做好记录。(出示表格)

小棒长度(厘米)能或不能摆成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是否大于第三边

4、5、64+5○66+5○44+6○5

2、5、62+5○65+6○22+6○5

4、6、104+6○106+10○44+10○6

2、3、62+3○66+3○22+6○3

经过这两个操作活动后,我让学生观察表格结果,说一说不能摆成三角形的情况有几种?为什么?能摆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又有什么规律?得出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从而初步认识了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接着提问“这样的归纳全面吗?”这使学生敏感的意识到这种表达可能有问题,问题出在哪呢?学生不得不深思。最后学生终于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板书: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对“任意”二字的理解,使学生对三角形三边之间关系的认识得到了深化。

(三)前后呼应,快乐生成

有了前面的感悟,此时再回到第一环节中的情境,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三角形三条边的一个规律,你能用它来解释从小明家到学校哪条路最近的原因吗?让学生用自己的发现解释,使学生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从而生成新知,生成能力,生成智慧。

(四)构建模型、联系实际

本着练习的设计要有针对性、典型性、层次性、趣味性的原则,我设计了以下几组练习题:

1、教材P86第四题。

在学生完成后,我继续提问:我们是否要把三条线段中的每两条线段都相加后才能作出判断?有没有快捷的方法?得出只要比较较短的两条线段之和是否大于第三边就可以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了。

这一题的设计,不仅使学生巩固了基本的知识点,强化教学重点和难点,同时还提高学生对组成三角形的规律的认识,掌握了更好的判断方法——较小两条线段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便可构成三角形。

2、教材P88第11题。

题目:用长分别是4厘米、6厘米和10厘米的三根小棒,能摆出一个三角形吗?

此题设计使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进一步理解,加深“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不能构成三角形”这个知识点的印象。

3、思维拓展题

题目:小猴盖新房,他准备了2根3米长的木料做房顶,还要一根木料做横梁,请你们帮他想一想,他该选几米长的木料最合适呢?

这一题不仅充满趣味性,而且使学生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合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五)延伸

近下课时,我反问学生:这节课,你觉得自已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太理解?然后让学生发表意见,自己梳理一下今天所学习的知识。多找几个学生说一说,给他们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

五、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小棒长度(厘米)能或不能摆成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是否大于第三边

4、5、64+5○66+5○44+6○5

2、5、62+5○65+6○22+6○5

4、6、104+6○106+10○44+10○6

2、3、62+3○66+3○22+6○3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这样的板书设计,力求突出教学重点,使学生一目了然。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三角形的边的教学设计

人教版线段教学设计

认识线段教学设计

认识线段教学设计

《认识四边形》教学设计

三年级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设计

初中三角形知识点总结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设计

《正多边形的计算》数学教案

认识图形二单元教学计划

三角形的边
《三角形的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三角形的边(精选3篇)】相关文章:

角的初步认识人教版教学设计2023-07-02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2023-07-19

全等三角形的课件2023-02-22

八年级上册《多边形的内角和》教学设计2022-09-06

四年级下册数学梯形的边与角练习题2022-12-30

四边形数学五年级教案2022-10-06

数学认识正方形教案2023-09-04

数学教案-画正多边形2022-07-20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2023-01-23

全等三角形的教学课件2024-01-21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