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应成常态散文随笔

时间:2023-04-21 08:11:21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读书应成常态散文随笔(共18篇)由网友“革青韦”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读书应成常态散文随笔,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

读书应成常态散文随笔

篇1:读书应成常态散文随笔

读书应成常态散文随笔

读书不是一时一地的事,读书的目地也不能太复杂。读书可以学文化,长知识,可以增强自信心。因此读书不仅要在某个特殊的时间或者某个特定的地点去作特别的强调,更要在平时给予更多的重视。读书应该是经常的,常态的,应该成为一个民族奋发的动力。

古时的读书人,为搏取功名而下尽了苦功,“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旧时科举考试,金榜提名时,有人得到高官厚禄,有人则成了皇帝的乘龙快婿。名落孙山的,有人穷困潦倒,从此沉沦下去;有人发奋再读,直把青发熬成白头;有人则潜下心来,不为功名,转而著书立说,最终名留青史,让人仰慕。

一样的读书人,有着那么不一样的结果,不能不令人感慨万分。

现代的读书人,命运也曾经有过坎坷。解放初期,新中国百废待兴,国家建设急需大量知识分子和读书人,那时候读书人地位很高,但高过了头,又成了“臭老九”。命运就会捉弄人,有时还会让人哭笑不得。

终于,读书改变命运的时代到了,不少人赶上国家恢复高考的头班车,他们成了天之骄子。毕业后各尽其才,大展宏图,搞科研的搞科研,搞技术的搞技术,搞文学的搞文学,搞行政的搞行政,有人还走上了领导的`岗位。那真是一个读书改变命运的时代。

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家为了发家致富,下大力气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经过奋斗,人们富起来了,钱袋鼓起来了,生活好起来了。然而有的人,却以此为满足,认为读不读书不重要,有钱才是硬道理。吃山珍海味,住豪宅,开豪车;穿名牌,打高尔夫;走到国外去,昂首阔步,抬头挺胸,把最好的房子买下来,把最好吃的东西吃个遍;大胆的走,大声的说话,终于,我们可以扬眉吐气了,可以目空一切了。——然而把赚钱作为人生的奋斗目标,让一些人对读书,不再看重了。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穷固然不好,富了也不应该为所欲为。物质生活改变了,精神生活更应该赶上去。物质、精神两条腿,一长一短,生活就不圆满。衣食住行,都要文明得体,高尚典雅,这样才能融入世界潮流。我们还得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要提高文化素养就得学习,而学习的最好的方式就是读书。读书当然不能完全等同于文化,但它却是文化的种子,是文化自信的一个最主要的来源。

于是读书,再次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读书,可以改变人的精神面貌和内在气质,可以使我们变成一个有教养的人。古今中外许多经典名著,是最优秀的思想家为我们留下来。读书,可以和这些杰出的思想进行交流,从中感悟人生真谛。读书思考,能让我们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该做的如何去把它做好,不该做的怎样避开它而不去做。只要你是一个语言文明,行为得当,思想健康,情趣高雅的人,即使没有钱,也一样得到人们的尊敬。

读书可以考学,可以考职称,可以当官,这些都无可厚非。但读书一定不能太功利,一味的去追逐名利,也就失去了读书的本意。所谓读书做人,还是以做人为本,否则你学历再高,读书再多,人活得稀里糊涂,读书又有什么用。读书的目的,应该单纯一点,不要把它当成包袱。没有包袱,读书会更轻松。把读书变成人生的一种修炼:涵养道德,明辨是非。读书目的明确了,坚持读下去,不为名,不为利,不为复杂的社会环境所左右。读书成常态,读书的心态就平常多了。

篇2:择业多态应成常态

近日,一则清华本科、北大硕士毕业生做游戏女主播的新闻引起了热议。对此不少网友纷纷吐槽,甚至质疑其“不务正业”“浪费资源”“白瞎一个清华北大名额!中国少了一个好工程师,却多出来一个‘主播’。是讽刺还是玩笑?”……

网友的这些观点其实并不难理解,如果从传统的社会分工和优化人才资源配置的角度来说,从事与其所在大学专业更对口的工作,似乎更显“顺理成章”和“人尽其才”。但这些观点,也或多或少地折射出一些人心中的固有偏见:职业是有高低之分、贵贱之别的,名校毕业生接受了优质高等教育,就理应追求“高大上”的择业,否则就是一种教育资源和职业资源的浪费。

真的是浪费教育资源吗?如果仅仅将教育视作“人生赢家”的手段,只以世俗的高下成败来评价教育的优劣得失,则难免落入了功利化、偏狭化的窠臼,这恐怕才是真正的浪费。

教育从来不是将人“工具化”的培养活动,其价值指引也不是让人简单追求“功成名就”,它的目的在于锤炼能力和完善人格,让受教育者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并实现其所追寻的人生价值。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人去应用的。”

真的是浪费职业资源么?社会分工的日渐精细化和多元化,既是时代发展进步的显著标志,也是其重要推动力。无论是新兴行业的不断涌现和新兴职业的应运而生,还是传统行业的升级革新、深耕细作,在为众多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毕业生提供了施展才干广阔天地的同时,也需要他们投身其中、先试先行和开拓创新。

大学英语专业毕业的马云,不老老实实当译员,反而“不务正业”去开拓一度无人问津的电子商务,也许中国确实少了一个优秀的外语人才,却多了一个电商领军人物。头顶北大法学硕士光环的张天一,毕业后毅然选择卖湖南米粉,曾被评价为“资源浪费”的他如今一年卖掉的米粉“可绕北京六环十圈”,获得社会广泛点赞。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一的秦玥飞,从耶鲁大学毕业后放弃了众多“高大上”的就业机会,选择到福建乡村做村官,弃殿堂而入田垄,照样“君子通大道”。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职业无高低,贵贱在自身”,以自身的选择证明了“居庙堂之高是梦想,处江湖之远同样是梦想”。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这个日益崇尚自由和多元发展的时代,那些评判职业高下的狭隘观念本该被不断纠偏,只要是有益于自身和社会的进步的就业选择都应该得到尊重。更何况,能突破传统观念束缚,选择尝试新兴或冷门职业,积极投身时代变革的潮流,这本是一份难能可贵的勇气和智慧,与其怀揣偏见对其质疑和指责,倒不如对其抱以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正如英国哲学家罗素曾说的:“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让择业多态成为常态,又何尝不是我们当下所处时代的幸福呢?

篇3:卡被盗刷银行全赔应成新常态

今年3月,广州南沙的周先生突然收到银行卡消费短信,高达66万余元的金额被消费。周先生立刻采取紧急措施,由于针对盗刷款赔偿问题分歧过大,最后双方对簿公堂。7月份,深圳龙岗区法院作出一审判决,认定持卡人对此事不承担过错责任,涉事银行应赔偿储户全部存款损失及相应利息,以及赔偿储户维权律师费。

银行卡被盗刷,此类新闻常见报端。但判银行全赔,且要支付利息,赔偿储户维权律师费用的司法判决却比较罕见。某种程度上说,一审法院的判决诠释了司法正义,也体现了银行和储户之间应有的权利和义务。储户将存款存入银行,双方之间形成储蓄存款合同关系,银行有义务保证存款安全,保证银行卡的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

然而,我们也需要看到,面对一审判决,涉事银行提出了上诉。当然,上诉涉事银行的合法权利。至于是否能维持原判,恐怕还得等待二审结果。但可以预见的是,由于现行法律对“银行卡盗刷”没有专门规定,加上各地法院对法律理解上的不同,是否会造成案件判决结果迥异亦未可知。毕竟,在生活中,这样的判例并不少见。

曾有贵州市民刘先生的一张中国农业银行的银行卡被盗刷189万余元,刘随后起诉了开户行中国农业银行六盘水分行,经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判决,由农行六盘水分行赔偿全部损失。贵州高院的二审判决否认了一审法院责任分摊的判决,决定由银行负全责。一审判决全赔,二审否决一审判决,也并非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那么,卡盗刷银行全赔如何才能成为统一标准,这样的事情何时不再成为新闻?显然,这就需要法律跟上新形势、新变化,补齐短板。具体而言,就是要及时修订完善现有法律,包括确立银行“实质审查义务”的裁判规则,并针对各种困难情形,出台具体操作细则,规范银行和用户在银行卡保管、使用上的权利义务,规定盗刷等意外损失应由银行买单。

某种程度上说,弥补法律存在的短板意义是多方面的:一者能确保法律的严肃性和统一性,给法院在公正司法方面提供有力保障;二者可以倒逼银行重新审视安全隐患以及交易系统无法识别伪卡的技术缺陷,尽快负责任地弥补安全和技术不足;三者则是可以最大程度保障用户的财产安全,避免遭受不必要的损失和争议。

篇4:往事成伤散文随笔

往事成伤散文随笔

斜阳散落,玻璃绿茵,满为尘土。怎奈化作沙粒,格格不入,却细看不得。存异同,求真伪,自是糊涂,呈想此又如何。

醇酿酒,封藏岁月,愁几许多,又奈何人觉。往事悄然续,步履蹒跚来,轻瞥书信两行,泪眼沾衣衫。车鸣笛,鸟盘旋,过寒暑时节,听闻渐浅回廊声,邂逅美丽容颜。烟火阑珊,携手共往,人到痴情处,竟散离归去。

心知明晰,三两言语慰籍,相望漠然。方知终点将至,景色宜人似初见,却觉茶凉,停留原点。无钱财,不成欢,给予陪伴,已是枉然。昔日街角蛛丝,缝隙生长新芽,埋藏记忆,梧桐树下。青砖屋瓦,楼阁人家,炊烟袅袅,酣眠左右。

落笔成灰,诗文竟老,念你行间字里,触远近梦里。柔和微风絮,柳树轻抚,湖间涟漪展,泛舟立船头。秋闲景慵懒,恰闻孤雁,划天际一道,分割你我。初遇影疏,细微盐撒,伤口未愈合,疼痛无心赏。远处哀声叹息,似是你我相离,自此再无缘。

知前世今生,擦肩而过,未有回首相望。倾倒吾心,诉苦水痛楚,亦是过客匆匆,留杯酒空壶。起灭无常,夕阳余晖,又是一晃一寒凉。独望夜景,婆娑树影,彼此寄相思,见纷飞残叶飘离。有时风雨几度秋,错别爱意双眼迷,怎奈春去春又回,忘却情殇独孤寂。

抛撒天际,纸屑伴风起,记忆点滴,无心。雨落凡尘,依靠窗边思绪飞,淡泊名与利,亦是见你归。轻逝指尖痕,熟悉字迹,青藤缠绕,已根深蒂固。不言再见,却又记起,街边早市微蒙,油条豆浆稀饭,诉说愿景。怎奈两难,凄切曲,回荡空屋。

翻阅文章,历历在目,似是眼前景,拨动心弦。字词三两句,韵味悠远,枯叶古道,诉说返不复来。海誓山盟震天地,悔改初心易变,流沙漏水惆怅,你侬我侬。悠悠晃晃,起笔未落,只得徘徊庭树下,彷徨迷茫。拼凑月光,温婉闲适,却失你容颜,无果无关。

蹉踱消散伤愁,岁月正好,十指相扣依微,谈趣味。定格布画残影,深情话语,亦是模糊不明,亲口笑言。方知结局,却无望演绎,如散场电影,各自人生。再无交集,淡忘云烟云聚,抹去深念,圆满收官。

心房震颤微痛,寒风侵袭,收拢神情恍惚。剪断相思,散落夜风雨,皆是两茫茫。再见你,人潮间,轻压帽沿微眯眼,沉浸耀阳里。做事难行,人亦如此,何故捶胸顿足,喜从悲来。卧薪尝胆三年苦,时时不忘亡国恨。

终有日出东方景,此是岁月已多磨。盼归喜,遥望月,寒袭沉闷无人觉,自知悲苦弃,泱泱祸祸。昔下笑欢颜,举杯邀作明月倾,恰与影为伴,饮酒三杯自罚。

涂炭生灵山海,知人知面知心。所驻诗文虚幻里,却得几分宁静。梦里寻觅,那年市井街道,月下柳絮飘,恰是昨日,又觉今昔。本是零散物,何苦寄相思,想来悲从喜中来,已是不知笑口开。独来独往,竟散云烟,无一时乐趣,好个独醉。

颓废无望,加之缠身疾病,无人牵挂,亦无人相伴。孤寡为何物,孤独淡莫,喜好一人独处,却又痛苦。厌恶世间百态,只愿驾鹤西去,早日离去,或是明智之举。细细想来,若真就如此,倒是快乐,不必烦恼缠身,该是快乐。依是留念,待清清楚楚,也就不必苟活于世,洋洋洒洒,奔赴黄泉路。

卧床多时,昏昏噩噩,茶饭不食。闭锁房门独处,思绪乱飞,更显头痛欲裂,呕吐不止。定坐养心,抛除杂念,却沾湿衣衫,未有察觉。几分寒暑,几分苦涩,几分甘甜,何时才明晰。依靠窗边,望燕雀盘旋,鲜有行人过,闻狗吠深巷,悠悠荡荡。

花开又花谢,缘起又缘灭,千百轮回只片面,见与不见。时光匆匆,忽立呆望,镜中人,水中月,泡沫幻影为贵。半辈,半辈,谁人料想,卧轨自杀,哪有可言。诗文竟显,精神家园,物质又有何人晓。或真是,诗词歌赋,皆因悲中喜,凄凉婉转,求得一时欢愉。

寄托所思,写明所感,抱怨不公,恰又被迫生存。待一日,曲终人散孤看景,人走茶凉已无意,不知谁言,起身叹息。忽夜半,雨声稀疏,漫步天地山河,逢溪水长流,竟无归期。那人那景,那物那里,彩云飘离,可叹,春去秋来又一季。

斜阳散落,玻璃绿茵,满为尘土。怎奈化作沙粒,格格不入,却细看不得。存异同,求真伪,自是糊涂,呈想此又如何。

篇5:此情可待成追忆散文随笔

此情可待成追忆散文随笔

以后的你,如果挽了别人的衣袖,就别对她有猜测,不要怀疑,让她记住你们在一起时你所有的好,然后你成了她的过往云烟。此情可待成追忆,之后的她,也会在突然的某一刻触景生情,弯了眉梢,扬了嘴角,那是想起了你。

我喜欢初秋的早晨,因为路边的四叶草叶面上,会有露水的淡淡清香熏陶。是淳淳的一丝,在一瞬间飘过,勾魂。我记住了这样美的嗅觉,它是我秋天的小秘密。

那我也喜欢初春的你,花枝招展的,我会留意你最近用了什么牌子的洗发露;今天穿得那件卫衣会不会比穿牛仔衫更适合你;你身上全是香皂味;我不喜你抽烟,你却在我面前扮清高;爱自拍也别忘了毕业照上最丑的那张脸可是你…………你是我的青春梦,曾可梦而不可及。

九月,还是和去年的秋天一样。那你,是否还是我最初的信仰?在世界的那边,你过得好吗?是悲,是喜?是潇洒,是拘谨?你的声音一定还那么让我心动,你也依旧常穿着那双刷得最白的滑板鞋。在这些日子里,对你,我喜欢触景生情。而在这般月夜,冰冷的.气息下,我想起了你,只是,你或许已经忘了我怕夜的深,不开心了会沉默,爱舔糖。

九月,是崭新的班级里新班主任第一次点名,我们羞怯的喊“到”;是在新书里意外发现的几张漂亮的小书签;是新生双眸里的青涩,彼此稚嫩的侧颜。而在顷刻间,也让我想起了那段波涛汹涌的记忆中我熟悉的,渐行渐远的我和伙伴们曾在一起的N个九月。这一刻暖了我心窝,我谦谦浅浅的笑。

而我,更希望,我是你曾经欢乐时光里的一点小忧伤。让你能够体会我每一次无奈是为了谁,懂我的每一次不解风情又纠结于哪儿。在你绝望时我会冷不丁的给你闪出点希望来,让你不能死心。待你有了兴奋劲儿,就告诉你个坏消息,不能让你太好也不会太坏,提升你承受打击的能力。让你记住我微笑,狂笑,甚至哭泣,大闹的所有集合。然后,待我们天各一方的某一天,当你看到路人嬉闹的那一刻,也想起似曾相识的某个瞬间和我一起嬉闹过,我们的友谊,然后温婉的笑。

以后的你,一个人时别喝太多酒,窗外衣架上的衣服,晾干了就记得往回收。以后的你,如果挽了别人的衣袖,就别对她有猜测,不要怀疑,让她记住你们在一起时你所有的好,然后你成了她的过往云烟。此情可待成追忆,之后的她,也会在突然的某一刻触景生情,弯了眉梢,扬了嘴角,那是想起了你。

篇6:90后职场“异地就业”成常态

“异地就业”已经不再是新的名词,因为上大学的缘故,许多学子离开家乡来到另一个城市读书,在大学毕业后又不愿意回到家乡,选择在大城市发展,因此“异地就业”成为了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今年是“90后”的职场元年,“90后”新鲜人从象牙塔进入到社会中,他们又将怎样的挥洒自己的青春,又会带来怎样的未知与隐患?下面将带您走近异地就业的“90后”,看看他们不一样的职场经历。

避开本地就业拥挤 轻装上阵无忧虑

近日,据某媒体网络调查中心统计显示,针对18至22岁的天津“90后”,65.3%的被调查者表示“可以不选择在家门口工作,希望到外地就业或创业”。

文锋是今年刚大学毕业的“90后”,他家在天津,武汉上大学,深圳就业,“一波三折”后,最终落脚异地,让他有着深深的感触。“本地就业压力太大。大四我就一直在家乡找工作,投简历、面试接连不断,结果都杳无音信。最后,跟同学一起去了深圳,那边岗位多一些,需求大,待遇也还不错。”他告诉记者,“避开本地的就业压力,自己轻松了不少,我就在这边儿干着吧!”

文锋今年22岁,他早早办理完毕业手续就与同学一起出发了。家里人面对他执意去外地工作也没多劝解,全力支持。“我才毕业,年龄小,够我折腾啦,爸妈也有自己的工作,让我放心出去闯。”“轻装上阵”成为“90后”异地就业的一大特点,父母不仅没有成为他们的牵绊,反而作为“后方”,成为支持他们的最大动力。

渴望独立 寻求职业压力刺激

独生子女出生在市场经济的大浪潮下,“90后”常常被人认为是“含着蜜匙”长大的一代。但是,苦中作乐的异地就业却成为很多“90后”的选择。

思雨是爸妈的“贴心小棉袄”,当年高考报志愿的时候,为了“避远就近”,家里为她选择了天津一所分数线大大低于她实际分数的大学。毕业后,父母安排她报考教师资格证,能安定下来留在本市工作。表面上她没说什么,心里却有自己的“如意算盘”。7月初,思雨整理好行李,和父母稍做解释后,一个人奔往北京,去广告公司应聘设计师。“我20多岁了,也该听听自己的想法了。父母一直为我安排道路,如今我已经毕业,想摆脱这种束缚。我想出去,宁可做个‘北漂’,看看自己到底行不行!”

在某媒体网络中心对异地就业者的调查中,有76.7%的被调查者表示异地就业是为了“远离父母的呵护,更好地独立”。“90后”与“60后”、“70后”甚至大部分“80后”不同,作为独生子女常被“在温室中呵护”,没有风雨的吹打,然而自信、渴望独立、胆子大却又是“90后”不甘现状的一面,异地就业成为锻炼自己、寻找自己价值的最好选择。

职场新人说走就走 职业规划欠成熟

不过,从专业调查机构正略均策调研中心发布的《中国薪酬白皮书》中的数据显示,“90后”职场新生代员工离职率达30.6%,高出平均水平5%。不难看出,职场新人们的“说走就走”,让企业措手不及。

同为“90后”的小宋去年大学毕业,毕业后直接落地就业,但如今已换了两份工作。一开始他在某网站做记者,“不是我想做的”、“薪酬没达到我的期望”、“工作太累”成为他离开的理由。现在北京某私企做宣传,但他也不能确定这就是他的“铁饭碗”。最初和他一起留津的大学同学雯雯也说:“我也没啥规划,走一步看一步吧,找个心仪的工作也不容易,如果不行,再到南方寻找机会。”

“90后”职场新人敢拼敢闯,但不明确的目标也给他们在成功路上前行造成阻碍。如今,一个人投奔几个城市已不再罕见。

专家点评:异地就业 适合也要适度

中国北方人才市场相关专家对异地就业的“90后”提出两点建议:

首先要适合。对于异地就业要以理性眼光看待,不能盲目跟风。虽然现在异地就业情况已经很普遍,但是考虑自己为什么要异地就业是选择离开的重要前提。就业的专业是否适合自己,事业的地点是否适合自己都应列入考虑的问题。不能单纯为了躲避父母的束缚而选择异地就业。

其次是适度。异地就业选择的城市很多,但不一定是大城市。例如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首先,住房、物价、交通、交际都要算入生活成本,考量自己是否负担得起。另外,大城市人才济济,竞争压力大,发展空间也未必更好。“90后”异地就业在选择城市、选择行业等方面要慎重考虑。

专家同时也对“90后”的父母提出建议,希望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在为人处世等方面给予正确指导,不妨给孩子一些发展空间,不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孩子的道路,放手让孩子去接受挑战也许会带来更好的效果。

篇7:散文:品散文要成新常态

散文:品散文要成新常态

笔者喜欢畅谈散文,更喜欢在工作生活中品散文,笔者常说一句口头禅:我在品散文。今天你品了吗?

笔者喜欢给各大站纸媒写各种类型的散文,在散文的世界里追求理想,诉说风情,感悟人生,抒发真情,议论世事,描写美景,传播文化,传递文学理论,品散文的美感,用一串串富有激情的文字,用一篇篇最美丽的文章表达我心中的情感。

对于散文笔者有独特的感情,在文学世界里,他是我最直接表达生活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的一种文学表达方式。每天我把悟性,把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把自己的心情写给大自然,写给全国各地的读者朋友网友,鼓励着自己的喜庆寻找生活中的美好,寻找生活中的美,寻找我心中的那一片文学圣地。

用一句写散文的行话叫,散文往往是作者真实情感的直接流露。我时常在散文的世界里寻找一个作者心灵的情感,岁月的情感,生活的情感,文化的情感,社会的情感。大家知道,我们写各类散文大多是用第一人称写的,特别是写抒情散文,叙事散文,旅游散文,女子散文,议论散文,文化散文。作者寄景与情,或寄事与情,或寄人物与情,表达自己丰富 的情感世界。我喜欢品读各类有生活味文学味情感味观点味的散文,我更喜欢品读名家写出的文化散文,才女写出的女子情感散文,品读这些优美的散文是我的世界更富有生活情趣和人生情感感悟。同样一个文学论坛纸媒要发展壮大,要丰富多彩,要富有人气散文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们要习惯用散文书写生活,热爱生活,思考生活,创造生活,收获生活,感悟生活,传递生活,品读生活是散文重要的功能。

笔者常写一些文学理论,也喜欢写一些文艺笔调的文化散文,写一点历史散文,写出自己的文学理想,生活理想,社会理想。我相信自己的'文章像一朵朵散文之花,鲜美丰盛。在散文的世界里,百花盛开,百家争鸣,百家情感,百家感悟,百家文化,一朵朵的美,一朵朵的情,一朵朵的意瞬间借助媒体传播在更广阔的发展天地。

要让自己写的各类散文绽放出更加灿烂的光芒,那需要丰富的文学知识和长期 的生活积累,生活体验。我常常想那些名家作家文友写出的散文,学习寻找他们敏锐的观察力,感悟力,描写力,抒情力,生活力。在他们的影响感染鼓励悲观无奈多情情感丰富中感悟大家的写作方法,写作意境,感悟他们的写作情感,鞭策自己写出更好的文学作品。

笔者经常参加一些笔会征文演讲交流会议深深感觉到好的散文是主题明确,思想深远,立意较高,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好的散文是情感动人,感悟颇深的,好的散文是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语言艺术是富有激情的,好的散文是有自己的风格的。岁月如歌,散文就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首歌,写作中的春天。每一个人都会写出唱出属于自己的乡土散文,哲理散文的经典,我奋斗着,我向往着。

漫步在散文的世界里,美丽的散文,优秀的作品,就生活在我们的心中,在生活的风吹雨打中滋润,在人生的土地经营,在蓝天白云中穿越,在灿烂阳光中吸收,在这自然美人世间用一点哲学 的智慧,用自己丰富多彩的文笔,写出人世间最美好的散文,你期盼吗?

最后我也想表达我的一个写读散文的观点,读写散文的最高一个境界是品读,读中品,品中读,用一句行话讲叫读小说,品散文,激情多感爱诗歌。

篇8:最后成为了路人散文随笔

最后成为了路人散文随笔

总会看到一些故事,友情变成了爱情,爱情变成了友情,有的最后甚至成为了路人。我总是想,何必呢,成不了情人,那就当朋友呗,总比见了面却要装作不认识的好吧,不然那多尴尬。到了最后,才知道,还好成为了路人。

以前看了很多青春故事,总有分分合合,以为有好感就是爱情,以为是很好的朋友就会成为情人,以为情窦初开都会很明显。其实,并不是如此。在自己不曾留意的时候,早已尝试了爱,只是被淡化了。周围的同学全是朋友,什么谁喜欢谁,全部下意识地以为是小孩子的玩笑。你遇见了我,我看见了他,在那个懵懂的时间里,我们都成了彼此的回忆,也仅仅是回忆而已。也刚好是回忆,让我们少了很多的无奈。

在那一年里,他转到了我们班上,是留级生,我总是莫名其妙地觉得,他比我们都大一岁,比我们就更是成熟。每次回答问题时,都是手压着桌子,做着一副很有道理的样子。那时的我,不知道怎么就迷上了这种感觉。从没有觉得这是喜欢,因为自己和班上大部分男生的`关系都还不错。我们总是在一起打球,总是在一起做习题,总是在一起背课文。那些日子,我们一起打闹,一起疯狂。每一次的欢乐,都不只属于我们两个人,因为还有其他伙伴。

那个和他一起转来的女生,很是漂亮,他们好像很早就认识了。有时看着他们一起回家,心里有种奇怪的感觉,但是大多数时候是无所谓的。同学,也算是朋友吧。简简单单的我,为什么要被那些复杂的感情所困扰呢?我开始和玩得特好的一个女同学,每天一放学就跑去河边玩,没有了其他人,没有了那些无知的困扰。这才是我的生活,就应该无忧无虑,就应该过自己能明白的日子。

在那段时间里,我完全把自己活成了一个假小子的模样。也是在那段时间里,你遇见了不一样的我。站在石头堆上面,打算回家的你,转身喊了一声我的名字,然后你和你的朋友笑着走了,留下了我和我的朋友疑惑地站在那儿。不久,就传出来你喜欢我的八卦。我真的没有丝毫相信。人可能天生就有点八卦,我也不例外。在这条八卦前不久,一直传的是你和另外一个女孩儿的八卦,我觉得你们特别配。那时的我,不懂情爱,那时的感情都是跟着别人走的。

小学毕业后,我们都分别了。我找不到他了,也见不到你了。初中时,和小学的一个男同学又同班。在一次和同桌的玩笑时,那个同学正好闯入,戏说我喜欢他,当时我慌了。不知道是因为害怕被误会而急躁,还是因为连自己都未发现的秘密被人看透了而羞涩。

高中,我依旧留在了同一所中学。你来了。你经过我的身边,轻声问我,是否还记得你的名字,我想了一会儿,特别想告诉你我不知道,当时我真的很是无语。我随意说了一个名字,你说不是,我想了想,吐出了你的名字,就在那不经意间。

在那些青春影片里,在这些剧情后,总会有后续,起起伏伏,总是很吸引人。可是我的故事再也没有了后续。我依旧找不到他,而你,我们也错过了彼此的消息。明明可以要到你的联系方式,你也可以问到我的联系方式,可是我们终究都没有迈出那一步。竟然如此,我们就做路人吧。只愿,在街头擦肩而过时,能回头看一下,看看那个曾经熟悉的背影。

我的曾经,很谢谢你们的存在,虽然最后成为了路人。如今,我们只记得曾经有那么一个人,自己对他不一样,不记得了他的容颜,不记得了他的声音,不记得了他的习惯。就算我们和他们成为了路人,但是感谢他们让自己的曾经变得不一样,变成了一段定格的回忆。

还好曾经的自己不知情,还好最后成为了路人。我们在彼此的心中都只留下了纯洁的友情,没有过多令人烦恼的情感。

篇9:成应业主委员会倡议书

尊敬的新青花园业主们:

作为您的邻居,作为临时筹备组的一员,深感荣幸。

新青是我们的家,所以解决问题靠大家。

买房不易,家的意义对每个人而言,份量不可言喻,这个家也许你有太多的期待,或许你有诸多的不满,如今你需要什么,你需要的是——业主委员会

一、业委会引导物管物业良性发展

没有成立业委会,当业主对物管不满时,业主通常拒交纳物管费。而物管在业主不交费的情况下,压缩开本,质量愈下,越不交,越不管,最终形成恶性循环。结果损害的还是业主自己的利益。香洲有一小区,因为上例恶性循环,小区像个贫民窟,臭气熏天,垃圾遍地。

如成立业委会,当广大业主认为物业管理公司提供的服务质量到位、价格合理,那么业主委员会可以代表广大业主和物业管理公司进行续约。反之,则可以解除与物业管理公司的合同,另聘新的物业管理公司进驻。

二、监督、审核各项经费的支出和收入

业主对物业管理公司收取的费用如何使用往往不得而知,如对小区广场周边租金收入、停车费等收入也不得而知,而业主委员会可以监督、审核各项经费的支出和收入,特别是决定专项维修资金的管理与使用、续筹方案,并监督实施。

三、监督和协助物业管理企业履行物业服务合同

业主委员会可及时了解业主、物业使用人的意见和建议,监督和协助物业管理企业履行物业服务合同;同时业主委员会可以代表业主行使对公共部位的共有权利,比如制定、修改物业管理区域内物业共用部位和共用设施设备的使用、公共秩序和环境卫生的维护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可以要求物业整改并完善小区配套设施等。

四、沟通的桥梁

五、不定期组织社区活动

我们无比向往着小时候穿家过户,试想想,你认识你楼上楼下的邻居吗?给自己多一片天空,给子女更健康的成长环境,别宅在家里玩电脑玩手机,和邻居在小区空地一起来烧烧烤,喝喝啤酒。

所以,为了能更好地建设和管理好我们居住的新青小区,构建和谐社会,我们倡议成立“新青小区业主委员会”。请大家都积极地参与到成立小区业主委员会的事情上来,全力支持 “业主委员会筹备小组”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为建好我们的家园贡献您的一份力量。

为了维护你我的切身利益,我们需要通过选举的方式成立能代表我们利益的业主委员会。成立了业主委员会,我们才有我们自己的合法组织,才能代表广大业主切实维护我们自己的利益。为了成立一个能真正代表业主利益的业主委员会,希望您热情参与并能得到您的全力支持。

篇10:读书的散文随笔

小的时候,总喜欢爬上屋后的山,山上有满满的苹果树,苹果树上总会有我的身影。我喜欢坐在不高的苹果树上,看着天空的飞鸟和云彩,吹着清风,望着远方零零散散的房屋。

长大的时候,学科繁多,我也回到了城市,城市的远方看不见山。我没有多余的时间去登山了,整天呆在家里写着试卷。

后来,终于有个长假,我放下作业和家人一起去登山。

我走在铺满水泥的山间小路上,却没有发现小时候的快乐与愉悦。我抬头看着天空,心里有种莫名的惆怅。

小时候的我,会从铺满砂砾的小路上寻找我的快乐:长大时候的我,会慢慢走在林间小路上,追寻属于我的闲适,观赏山间恣意生长的树木花草,偶尔想起背过的一首诗词。

记得书上有句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告诉我们要多实践。那么,我在想,实践的真正意义到底是什么呢?

苏轼登山是为了体验“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奇妙景象,而我们登山却是为了锻炼,为了放松。那么,到底哪一种才是登山的真正意义呢?这些,书本不会告诉我们,我们只能做到“实践出真知”----自己去探索。

其实,大自然就是我们的一本永不褪色的书,我们可以在大自然中了解很多,学习很多,接触很多。单只是登山,我们就能够有很多感触。

我登上了山顶,山顶很空旷,野草丛生,怪石盘碣,在奇怪的石缝里偶尔还可以看到一株小小的树木,风吹得它们摇曳不止,却没有倒下。我看到了生命的意义。

篇11:读书的散文随笔

还记得小时候,也许有五六岁了吧。家里有一块小木板,旁边放着几根粉笔吧。每天刚起床,妈妈便会在木板上写下一句《三字经》,然后让我背会。

那时还太小,连拼音也不认识,更别说识字了。可妈妈却总要一字一句的领着我去读,去背。一连坚持了几个月,我竟然能把《三字经》从头到尾背下来了。五岁的孩子自然是看不懂《三字经》,只知道背下来是有好处的.。现在我还能脱口背出一部分来。可能这《三字经》早在我脑海中根深蒂固了吧。现在想来,那些“人之初,性本善”“玉不琢,不成器”确实给了我很多帮助,使我明白了很多道理。记得三年级的时候,姐姐带我去新华书店买书。我挑了一本封面很漂亮的故事书。一边等着姐姐挑书,一边站在旁边看。等到姐姐把我的书付了钱以后,我却说:“这书我看完了,不好看。”弄的姐姐哭笑不得。五六年级的时候,我特别喜欢侦探。缠着妈妈买了一摞《查理九世》,还买了一本特别厚的《福尔摩斯探案集》,足足有五百多页,我看里一个多月才看完。侦探们的破案手法实在让我佩服,我还曾经想当一名侦探呢!

再后来,不知道从哪里看到一本书,名字是《活着》。看到简介还可以,就买下了。

主人公福贵一生历经数不清的苦难,从一个富家少爷变成一个穷困潦倒的农民,身边亲人也一个接一个死去。最后,只剩下他和一头也叫“福贵”的老牛相依为命。这就是活着吧?一个人能在经历这么多的打击后,还必须站起来生活下去,必须去看到希望的曙光,这就是“活着”!

书,在我的心中,已经不只是许多有文字的纸张,她早已变成有灵魂的人,她与我的心灵沟通着,诉说着……

书啊,我与你的故事,太长太长……

篇12:读书札记散文随笔

读书札记散文随笔

一、点滴融趣味简笔见功夫

知道郑逸梅先生是在《羊城晚bao》上,几句话的《三言两语》让我知道了还有一位“补白大王”。那时候先生还健在,如今书犹在人作古。老人是1992年仙逝的。我们再也得不到他脑子里埋藏的更多的秘密了。很多文史界还没有开发出来的逸闻趣事、掌故传说也随之湮没。

郑逸梅先生是一个有心人。就是在大革文化命的年代,他仍然冒着风险,把心里记着的东西形诸笔墨,日积月累,竟然得0余条。对“耳司听,目司视”的东西“敝帚自珍”,自认为是“流水帐”,但却是给后人留下了难得的宝贵资料。从1982年中华书局刊印,一版再版,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我买的这一套,是新版的。1992年,年已98岁的老先生还为《艺林散叶荟编》写了跋语。可能不久就去世了。

郑逸梅先生自谓“取一鳞以为条,拾一爪以为目”,赢得了“补白大王”的美称,在港澳报界享有盛誉。当时就有“无白不郑补”之说,认为在报纸上补白,非郑逸梅先生莫属,称之为“郑公体”。

“处处留心皆学问”,信然。先生自己认为“勤能补拙”,除了自己亲身经历的外,大量的资料来源于剪报、书本和还健在的德高望重的耆宿的讲述,死资料与活资料大大充实了自己的见闻,丰富了自己的库存。由此可知,任何的知识离不开积累,离不开留心,离不开好奇,离不开动手动脑。若是象狗熊掰棒子一般,那就是再多活一个百年,那又怎样?该丢的丢去,该得的没有得到,人生的空白不但没有补上,还会成为社会的累赘。

读这样的书,大开眼界。

书中记载的人物,其所作所为,让人们既可以了解那个时代人的风貌、性情,还可以了解一些名人耆宿更真实更富人性的一面。更重要的是,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既陈旧又崭新的思想世界,为我们了解那个时代提供了丰富真实的素材。

虽然寥寥数语,短短几行,却是吉光片羽,字字珠玑,句句闪光。我们对国画并不陌生。国画的简笔却是艺术的高度凝炼。先生正是一个高明的'国画家,用自己的如花妙笔,写下了这本书。欣赏、阅读过程中,不禁令人击节赞叹。其不事雕琢的真实,调坎儿式的幽默,春秋笔法运用,可以与任何的史书传记媲美。

正是:点滴融趣味,简笔见功夫。

郑公妙手得,文章天下无。

二、还没有哪篇小说让我如此感动

——读中篇小说《未亡人》

那天,从门底下捡起《新华文摘》第21期,漫不经心地翻阅着目录,顺手放在床头。临睡,抄起《新华文摘》,翻来翻去,《未亡人》就进入眼球。开始认为是写一个什么人遗孀的普通故事,看了才知道是写一位女红军的故事。老红军的故事太多了,那么“这一个”写的怎样?带着好奇,进入小说描写的历史岁月。于是,韦大姐——韦老虎——韦彪——一面旗帜在我心头猎猎飘扬,一个名字在脑海熠熠闪光。

韦大姐是一个普通的红军战士。从小被父亲用箩筐担上了井冈山,于是从那时起,韦大姐就与红军结下了不解之缘。当年带领模范少先队屡建战功,还差一点被自己人杀掉,为掩护部队转移,受重伤的韦大姐在山洞里坚持了几天几夜……韦大姐立功升职,但是也犯错误关禁闭降职。否则,解放军将军行列中也会看到她的身影。比如拆群众房子修工事捆绑老百姓;小米有砂子就倒在大路上……韦大姐是红军英雄,首先是一位战士。她是人不是神。英雄也有缺点犯错误。小说还原了一位女红军战士的本来形象。

韦大姐不是一个普通的红军战士。革命信念,革命意志,不怕死的精神,在韦大姐身上得到充分体现。“闹红”时打不死的韦老虎,增添了她传奇的色彩。一个女人成为杀敌的老虎,这可不是一般的绰号。父母先后牺牲,率领的三十多位少先队员后来的游击队主力,到抗美援朝战争后仅剩下两人。因此她内疚,她自责,几十年来不敢回家乡面对乡亲,宁可让乡亲们认为自己不在人世。

小说运用了倒叙、插叙、回忆的笔法,对韦大姐作了平实的叙述。而在这自己昏迷中的回忆和其他人的回忆中,我的心灵被强烈震撼了。

红军巷,一个休干所所在地。在这里,演绎了与韦大姐有关的许多的故事。我是噙着泪花读着每一个段落的。离休后的韦大姐没有闲着。从每一个历史的重要时刻,都可以看到她的身影。这身影,与在战争中的身影一样,敢说敢为,光明磊落,无私无畏。困难时期,她用当军需仓库主任的权力,擅自将部队应该上交的旧被服、旧蚊帐、旧胶鞋装车送往老区;落实政策,敢于为因病留下没有参加新四军改编的被误认为是逃兵的战友作证;改革开放,支持老战友的儿子下海;她还亲自为老战友的列入第三梯队的儿子找到地方组织部门,为其说项成为副市长,并以首长的首长的身份为其负责的工作助上一臂之力……

韦大姐是一个眼中揉不得沙子的人。对任何事物,都有着自己的判断,自己的认识。比如,她对“国共合作”的儿女结婚送的喜糖扔进厕所;她因借房子让“干儿子干女儿们”住但被推“资格不够”就掴休干所政委、所长大巴掌;她对歧视性规矩用拐杖敲碎李副司令的酒杯;她对干休所的麻将噪声激怒边骂边掀麻将桌;她可以一把扯掉一位遗孀戴的丈夫的奖牌,呵斥其出洋相;她被学校请去做革命传统教育,听到校长介绍自己从小就懂革命有革命理想就立刻斥责……韦大姐也有无奈无力的事情。对因被俘的老红军细妹子的遭遇,她无能为力,只有按时将自己的工资给困境中的战友寄去,直至细妹子逝世;她的干儿子干女儿下岗,生活没着落,还有的差点沦为城市贫民,她四处奔波为他们找工作。韦大姐的心明如镜。时代的大潮变革迅速,而她的心从未有过动摇。她的心属于自己,属于过去。生命有所属,心有所属,心灵之泉才永葆清澈如初。

韦大姐的孩子多,是因为她爱孩子。她的孩子小产于战争中,丈夫牺牲在朝鲜战场,她把烈士的女儿视为亲生,还对战友的孩子爱抚有加。韦大姐没有亲生子女,但是她的子女众多。每次住院,生活在各地的子女们,无论多远,都会集合到她的身边。经历过战争的韦大姐,最懂得爱。只有懂得爱的人,才会拥有温暖,拥有人们的尊敬和爱戴。爱的回报是被爱。爱别人的收获就是爱自己。

韦大姐梦思魂绕的是家乡。岁月如梦,往事如秋。对家乡的感情,如絮的思绪,溶入对家乡的无尽思念。家乡是醇香的酒,浇给她的不仅是悲伤。多少年了,闯入心扉的已经不是黯然神伤,不再是怆然自责,而是一片明朗。迟疑,彷徨,负罪,让她的心一度束缚。当一旦冲破束缚,她追逐的是急切的渴望。病床上的韦大姐在等待什么?她在想什么?哦,乡亲们,伙伴们还能承认她接纳她吗?那些英灵还会欢迎她吗?痛苦的煎熬让她作出了选择,她依然决定了归宿。叶落归根是一句老话。她何尝不想回到故乡?当生命的火花仅存一缕时,当心理障碍终于被冲破时,沉重的包袱被彻底抛弃了。她选择了回家。回家,是去诉说过去的故事,还是偿还久远的心债?是承认自己的缺失,还是强调战争的残酷?是掩饰过去,还是剖析自己?是回来忏悔还是了却多年的夙愿?……一个“死去”的人突然出现在乡亲们面前,她该用怎样勇敢的行动勇敢的心态面对?小说中没有说,我也无从猜测。但我清楚,韦大姐回到家乡,就是回到母亲的怀抱,回到出发的起点。无论活着的还是死去的,都会原谅她,宽厚的接纳她。

篇13:读书的散文随笔

读书的散文随笔

读好的作品,愈读愈有味,它轻轻地刻入你的思想,慢慢地塑造你的品性,久而久之成就了你。

一直以来就想写关于读书的一篇文,那种欲望就像阳光照进深林般强烈有力。

前几天捧着新书,才震惊地想起过去收到的一本本,没有完完整整地读完就被束之高阁了,实之惭愧和惋惜。

如傅敏编的《傅雷的家书》买了有一年了,可我只看了前面的代序——读好书,想傅雷。当时买的时候劲头可大,可是到后面却被耽误了。

被耽误应该不会让自己有所赎罪,更多的是内心的焦虑。

趁着几日的清闲,自己在家“翻箱倒柜”出了厚薄不一崭新的几十本,看着一个个横尸了那么久,狂躁和欣喜令我顿足叹气了一通。

拿着它们进了书房,关上了门,点上了一盘檀香,泡了一杯热腾腾的牛奶,正襟危坐地品读字里行间的书香了。

爱读书须从一个小故事说起:小时候有个算命先生在我们村路过,好多妇人都拥趸一起,我们小孩也竞相跑过来凑热闹,那时,只记先生跟我妈郑重地说了3声:这女孩一定要读书。那刻,我就猛得受到了惊喜,年幼的我凝神地看着先生的眉宇,然后又呆呆地看着我妈的神情,一脸的平静,没有什么两样,反而是我,出来后,整个人都神清气爽,可是不久的将来忘得一干二净。

后来老师在课堂上反反复复强调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我才知道人的一生要靠自己。

使我真正爱上读书的.应是三毛的《梦里花落知多少》,一见钟情地让人永世不忘。

她写过一段特别动情单纯的文字:我愿意在父亲、母亲、丈夫的生命圆环里做最后离世的一个,如果我先去了,而将这份我已尝过的苦杯留给世上的父母,那么我是死不瞑目的……”这段文字中表达的孝顺直截了当地在我心中猛地扎根,倏忽彻了通明世间亲情如此之贵。

在三毛的作品里,我来回行走了好长岁月,不觉孤独,只觉温情长存……每一本都爱不释手,读得如痴如醉。

她就这样成了我第一个喜欢的作家。

在美国纽约,有位著名的心理学博士——霍夫曼,他研究出读书与人的性格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或许是这样吧,只知我对书是挑剔的,喜欢见明见性见真情的作品,对于其它,总是泛泛而读,不求精细,可是遇到自己心性一样的作品,就像是泥泞的土地里,开出了一朵圣洁的花,显得特别的鲜明和幸福。一字一句读来,总觉得不够,哪怕是气力不足,也愿轻声和缓多读几遍,真为这种从内心衍生出来的喜欢,沉静欢呼。

我为宋代诗人黄山谷所说的:三日不读,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而大加赞赏!

也喜欢曾国藩:“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

有其气质,你会明白,身体的筋骨是那么强健,站姿坐姿都是给人如沐春风的感觉。

读书多了,自然而然就养成了一番内心平和的境地。

为了让自己多读书,读好书,特意把自己的笔名换成了林颜书,怕懒惰毁掉了自己有可能的一生,所以用这个名字来勉励自己,希望你不辜负,希望你多读书。

篇14:纵使相逢应不识散文随笔

纵使相逢应不识散文随笔

我喜欢张国荣。

以前身边的朋友会惊讶的说:啊,他是同性恋呢。

现在身边的朋友会遗憾的说:啊,他去世好久了。

好奇怪,我喜欢一个人,和他喜欢谁,甚至和他是否活着有什么关系呢?

今天既不是4月1日也不是9月12日,但是我突然想到了他。

大学里上古典文学课的时候,讲台上摆着学者架子慢条斯理讲课的教授问我们,苏东坡的《江城子》里面你们喜欢哪句?大家几乎是异口同声的说,……不思量,自难忘。教授依然慢条斯理的说,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我觉得可能这句更好些。那个时候,离4月没过去多久,正是我最伤心的时候,很矫情的想着,即使人能够转世,再次见到他的时候我也不是青春年少的模样了,所以在教授念词的时候,我轻轻的附和着,我也一直觉得,这句才是最美的。而美,往往会给人带来疼痛。

我喜欢张国荣是因为程蝶衣,为什么?因为程蝶衣比我更像我自己,他是我理想中自己的样子。我觉得单纯的把程蝶衣对段小楼的痴迷理解为爱情,过于肤浅了。程蝶衣真正痴迷的是虞姬对霸王的感情,是忠贞不渝、不离不弃、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种感情固然可以理解为是爱情,但是我想它比爱情更高贵。段小楼只是这种感情的一个外在投射,没有段小楼,这种感情依然存在,它是使程蝶衣这个形象光彩夺目的真正内在力量。

程蝶衣一直游离于世俗价值评价之外,他有着一套自己的,笨拙而天真的价值评判体系。审判席上人人担心他被扣上汉奸的罪名,他自己却像做梦一样,“要是青木还在,京戏就传到日本去了”;外面是轰轰烈烈的.戏曲改革,他一个人坐在冷清的屋子里,段小楼火急火燎的骂他,不看看外面都唱到哪出了,他头也不回,问:虞姬为了什么而死。

这个人怎么可以这么任性,这么任性呢!这两个情节,是我一闭上眼睛就能想到的,在程蝶衣的身上我感到了一种柔弱而坚韧的抵抗。用一个人微薄的力量去抵抗整个世俗,那么疼痛却那么美。

我喜欢程蝶衣懵懂的看着这个世界的眼睛,无知而无畏,你简直不能用世间任何价值的或道德的规范去要求他。那么干净的一个人,如何在这样污浊的世界上生存下去呢?李碧华的原作中,程蝶衣最终成为了一个卑怯懦弱的老人,而陈凯歌成全了他,为了这一点,我感谢陈凯歌。死亡是程蝶衣最好的归宿,可以成全他的固执和天真,成全他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而我,没有勇气这么做,我只能随着世俗的浪潮在生命中辗转起伏,变成他再也无法认出的苍老样子。

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仿佛回到了十多年前,泪流满面。上次听一个电台节目,主持人聊天说起自己年少时候追过的明星,问起大家,为了追明星做出的最疯狂的举动是什么。我从没有为他做过什么,以后也不再有这个机会,我只能在心里一直一直的记住他,仅此而已。

篇15:白领心理危机干预应成为常态

昨天清晨,本市一对年轻白领吵架后妻子死亡丈夫跳楼,留下仅20个月大的儿子,这对年轻夫妻都有令人羡慕的职业,由此引发的一个问题是:有着较高文化素养的白领,一旦遇到矛盾和挫折后,他们脆弱的神经和几近崩溃的心理,是“一触即发”还是“冰冻三尺”而来的呢?

几天前歌手陈琳的纵身一跃,在网络上引起了“从陈琳事件看现代女性心理问题”的广泛议论。今年下半年公布的《MSN白领健康调查研究报告》显示,有超过9成的白领存在不同程度心理压力,近8成白领在最近6个月内发生过抑郁状况,其中6%的白领压力已达极限,急需社会、企业、家庭共同帮助,

“年轻白领是出现心理问题的高发期,特别是30岁左右的已婚白领,更容易进入第一次婚姻危机。”上海市心理咨询行业协会会长王裕如教授说,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已经从原先浪漫的两人世界,转入了面对新生宝宝、柴米油盐和繁忙工作的阶段,还要与双方父母融洽相处。如果小夫妻在心理上过不了这个坎,就会导致矛盾频发。王教授还提到一个特别现象,就是30多岁的白领由于在事业上初步站稳了脚跟,他们的成功和成熟很容易吸引那些刚出校门的小女生,由此而来的办公室恋情也已成为“常态”。

王裕如教授希望,年轻白领夫妻要勇于直面家庭和工作的烦恼,哪怕遇到再大的矛盾也要善于彼此沟通,不能听风就是雨。有时,双方产生口角,往往只需忍半分钟,许多过激的话和极端的行为就会自动打消。当然,最好的办法是在心理压力难以承受时,主动跟父母聊聊或求助心理机构。全社会也应当加强对年轻人的心理危机干预,将其作为社会和谐的一项重要公益事业来抓。

篇16:“5+2、白加黑”不应成常态散文

“5+2、白加黑”不应成常态散文

无节制地要求干部职工“5+2 、白加黑”,不仅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悖,而且影响了干部职工的身体健康,降低了工作效率,还助长了形式主义。(11月5日 凤凰网)

近日,新华社一篇《“5+2、白加黑”不值得宣扬》的评论传开后,已经就在网上引起强烈的反响。一种观点认为,就是要提倡“5加2”、“白加黑”,认为这是一种敬业精神,是一种工作作风的转变,是一种提高工作效率的方式,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另外一种观点认为,“5+2 、白加黑”不符合常理,笔者也同意第二种观点,“白加黑”“五加二”不应成为工作常态,理由是:

首先,从法律角度而言,“5+2 、白加黑”显然违背了宪法、劳动法和公务员法中关于劳动者享有休息休假的权利。就算是有特殊情况,劳动法也是这样明确规定的: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

再来看看加班是那些人在加班?现实情况是,加班往往只是针对下面的干部职工,对上面的领导干部来说,丝毫不受任何影响,该休息的休息,加班和累的也是下面的一般干部。再看看加班是做什么?有的是为了“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有的是为了“加快招商引资、加快发展”,还有的是“转变工作作风、提振精神状态”。看起来,道理是这样的,但是如果加班仅仅是为了给领导写一篇讲话稿、写一篇总结或者计划,又或者是为了应付某种检查,又或者是开各种大小会,岂不是真的就是“劳民伤财”,不就是形式主义了嘛?再来,根据实践来看,加班的效率往往比正常上班时间的'效率也高不了多少,超负荷的加班,不仅影响了干部职工的身心健康,也降低了工作效率。

其次,“5+2 、白加黑”这种方式也不完全人性化,也莫得一点人文关怀。由于长时间超负荷的运行,往往一些人身体吃不消。机器工作时间长了,也要维修的道理都懂,更何况是一个人。再就是,这样的方式势必也影响一个家庭的和睦和谐。白天晚上以及周末休息的时间都去加班了,谁来照顾孩子和年长的父母?显然,不够人性化啊。

可能有人会说,你这是给自己不加班找各种借口和理由。我们承认在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我们确实该提倡发扬无私奉献、夙夜在公的精神,但是凡事得有个度,也要合法合情和科学。但任何事情和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厘清哪些加班是必要的,哪些加班是不必要的,还要看看为什么加班?“5+2 、白加黑”这种方式只是提倡,但不应该成为工作常态。

篇17:给自己的成年礼 -散文随笔

给自己的成年礼 -散文随笔

看着别人发表的成人日志感言,心里的弦“铛”了一下,淡淡的心事浸润了心头,时间的齿轮在向前拨一个多月,我,一个傻傻的孩子、也要成年了,对于我的成年我亦像大多数人一样有着各种各样的幻想,幻想着一个华丽的成年礼。这个想法似乎从很早之前就有了,但当它真正到来时,还是给了我一个措手不及,心头浸润的却还是有着淡淡的苦涩。

随着日子的一天天临近,心也似乎慢慢变得宁静了。很喜欢这句话,内心真正的宁静不是避开车水马龙,而是在心里修篱种菊,我在心田丢下一颗青涩的种子,静待它慢慢绽放它的美丽,陶渊明是“静”的,于是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当然那种境界我是忘尘莫及的。

花于无声处绽放最美,人于宁静处淳香愈浓。也许这是每个人在大彻大悟后才终有的彻悟,于是有了反璞归真,不再期望轰轰烈烈的爱情,亦不再苦苦相信着海誓山盟,然后伤的面目全非,心中千疮百孔,最后的最后在心里上了一把锁,那把锁叫寂寞,忧伤低垂在记忆的屋檐下,随风轻轻起舞。

宠辱不惊,看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于是有了午后亲捧一杯热茶,静听一首歌,醉赏一篇文,方才明白“偷得壶生半日闲”的.真正意境。我的十八岁经历了轰轰烈烈,经历了风霜雪雨,心境早已不复当初。花虽艳,却也逃不过凋零的命运;风虽柔,也终究是要离开;雪虽美,却也不能长远拥有;于是我懂了什么叫杞人忧天,庸人自扰。总是执着于得不到的,何不学会珍惜眼前真时存在的,不要“空悲切,白了少年头”才叹镜花水月一场空。心随风飞,试着让心去做一次远行。

十八岁的我不再每天想着谈恋爱,十八岁的不在苦苦追求考试成绩,不在天天嚷嚷着减肥,十八岁的学会了什么时候吃,什么时候睡,什么时候学习,什么时候工作。。。。十八岁的我尤其喜欢散文,因为它读着口齿醇香,久久不散,于是心也随着这淡淡的香醉了。也许我是江南人吧!更容易在水墨韵律中沉醉,读着读着心似也被“净”了。

十八岁的我渐渐长大了,心也渐渐跟着苍老了。心绪更多地绕着笔尖慢慢起舞。左手华年、右手彼岸、时光如流、岁月似沙,自指缝间流泻,再也握不住。曾今的曾今慢慢地成了一种留恋、一种想恋、一种奢望。那些年少轻狂,早已在时间的齿轮里湮灭,一首歌、唱着谁是谁的谁。一句话、又道出谁的心事。品着茶香,忆着童趣,看着现实。自此小节。。。。

篇18:把生活活成花散文随笔

把生活活成花散文随笔

母亲退休在家,本应享受悠闲清净的日子,而勤劳的她一刻也停不下来,总有做不完的事情等着她。用父亲的话说就是:“你娘可忙了,不知道又去忙活啥了……”

母亲是从苦日子中过来的,在那缺吃少喝的年代,勤俭的她总会出其不意的给我们弄一些吃的,穿的'。她的巧手总会像百变魔术师折腾出新花样。前几天与母亲闲聊说起我的被罩该淘汰了,母亲让我带回家,她看后再做处理。几天后换给我的一床“改良”过的新被罩!她用两床半旧的被罩合做成一床:一粉一紫两种颜色搭配,为了便于分开里外面,母亲在被面缝制上布贴花,两侧还加上了花边。那床被罩在市场上肯定是绝版,儿子打趣说:“妈妈,这被罩绝对是珍藏版的,有收藏价值,只可欣赏,不可使用焉!”

母亲喜欢养花,花花草草摆满了整个院子,她不买过花盆,破损得无法使用的盆盆罐罐、泡沫箱、方便面桶……都被母亲用来养花草。花也是极其常见的品种:“天天开”、“落地生根”、“薄荷”、“海棠”、“蝎子莲”…比较名贵的一盆还是我从齐老师那里移栽的一盆滴水观音。母亲把小院打理得井井有条,每每看到这蓬勃旺盛的花草,无论多么糟糕的心情都会烟消云散,那些花草的笑脸抚平心里所有的不悦。

最近,母亲又开始帮别人插花。给商家加工塑料花,加工费每枝0。4元。怕她累着,加工费又这么便宜,我们都反对她,她说:“我插花,是和时间做伴,不贪挣多少钱,图的是心静,你们不懂!”我们几经阻止,但拗不过她,也就顺从了她的意愿。

放假回家,进门一看,哇!卧室简直成了花的海洋,沙发上,茶几上,地上到处是花,黄的蕊、粉的瓣、绿的叶,一朵朵,一片片,美煞了眼睛,犹如阵阵幽香扑面而来。置身花海中,心花怒放的心情难以言喻,回头与母亲相视一笑:“不图挣那几毛钱,图的是一种心境!”

坐下来,母亲手把手的教我插花。先把花蕊、花瓣、花托插在一起,再在花枝上粘上三个大花、两个小花、两个花骨朵…花儿在母亲手中翻飞,一枝枝舒枝展叶,娇艳欲滴。与母亲席地而坐,聆听她的讲解、教诲,仿佛又回到那个可以撒娇的童真时代。与母亲一边插花一边唠着家常,生活、工作中的压力已抛到九霄云外了。

母亲把生活过成花一样美丽,我们在花的芬芳中任性地分享、汲取。岁月静好,愿余生母亲的岁月都有鲜花相伴,幸福相随。

有关读书的散文随笔

全国新高考Ⅰ卷高考满分作文

般若心经讲授

对《心经》之“般若”的解析

墨子讲授教学法评析

般若菠萝蜜心经译文

小学数学教师个人研训计划

第25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事迹有感作文

主持人大赛演讲稿

培根随笔集最佳译本

读书应成常态散文随笔
《读书应成常态散文随笔.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读书应成常态散文随笔(共18篇)】相关文章:

全国②卷高考满分作文精选2023-05-16

培根随笔集论逆境赏析2022-09-28

培根随笔500字读后感2023-06-27

培根随笔集下载2022-07-10

培根随笔集赏析2024-05-07

全国新高考Ⅱ卷高考满分作文2022-04-29

培根随笔集 教学设计2022-09-07

以传承为话题作文2022-10-16

爱眼日的优秀作文2023-11-09

心理书籍读后感无:也无风雨也无晴2023-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