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册谈谈教材第一册的初中一年级

时间:2023-05-01 08:15:49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第一册谈谈教材第一册的初中一年级(精选8篇)由网友“闲止”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第一册谈谈教材第一册的初中一年级,欢迎参阅。

第一册谈谈教材第一册的初中一年级

篇1:第一册谈谈教材第一册的初中一年级

第一册谈谈教材第一册的修订初中一年级

谈谈初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的修订

人教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王本华

今年2月,教育部主持修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出台。根据修订的大纲的精神,人民教育出版社也开始积极运作,修订自1991年以来一直使用的初中语文教材。修订后的教材称为九年义务教育三(四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试用修订本)语文。

根据新的教学大纲精神,我们制订了修订这套教材指导思想。我们的指导思想是:联系生活,扎实、活泼、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在教学的过程中,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有利于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从这一指导思想出发,这套教材有如下几个较大的改动:

1、采用分编合订的形式,构造出阅读和写作、口语交际两个语文实践系统,并将汉语知识作为联系两个系统的纽带,写成短文放在每一册课本的最后,供学生自由阅读。分编,可以使阅读和写作、口语交际体系分明,能够充分体现各自的特点,避免互相干扰;合订,虽然是形式上的,但可以使本来关系极为密切的两个系统互相配合,互相渗透,相互为用。至于汉语知识,除了让学生了解必要的母语常识以外,也可以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课文,或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有效地运用。所以,汉语知识放在每一册的最后,同时服务于阅读和写作、口语交际。

2、以联系生活为中心,将阅读教材分为三个互相联系的阶段,建设新的阅读教学系统。这是吸收前一轮教材的经验同时又有所发展。前一轮教材也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但在三种表达方式的学习和语文实际能力的培养这两个阶段,与生活的联系有些不足。修订的教材不仅在第一阶段(一、二学期)完全按照生活组织单元,而且在第二、三阶段(三、四、五、六学期)也主要是按照反映生活的内容兼顾三种表达方式或文学体裁组织单元,充分强调了语言与生活的密不可分的联系。

3、以培养创新精神、发展学生个性为重点,构建新的写作教学体系。写作教学的变化最明显。以前是结合阅读教学,就学生写作时容易犯毛病的问题选几个点,然后就这些点写成一个指导这次作文的引子,放在每一个阅读单元的后边。特别是第一册,显得有些缺乏系统性。修订的写作教材,一方面单独编写,另一方面力求构建一个符合初中生写作特点和心理的业余教学体系。这个体系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并有利于养成他们健全的人格。

4、以知识、能力、语文规范为交叉点,创建简明、实用的汉语知识教学体系。有关汉语知识教材,大纲规定了一些必讲的内容。除了这些内容,我们还根据语言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学生使用语言的实际,酌量安排了一些实用的内容,供学生了解自己的母语或帮助他们提高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根据上边的内容,初中语文第一册(试验修订本)具体安排如下:

首先谈阅读部分。

1.阅读部分按生活组织单元,一共安排六个单元,每个单元五篇课文。其中现代文和文言文分别讲解,不再混合编排,二者的比例是三比二。各单元选编内容和教学要求如下:

家庭生活

认识、理解课文反映的家庭生活。辨字形、正字音、释词义,抓住关键语句,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朗读

学校生活

认识、理解课文反映的学校生活。理解局部,感悟整体,注意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四季景物和生活

认识、理解课文描写的四季景物和生活。精读课文,揣摩精彩的词语、句子和段落,了解作者用词造句的妙处,领会作者的感情。

想象世界

认识、理解课文反映的想象世界。领会文章中的联想和想象,并激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

列提纲

古代生活

认识、理解课文反映的古代生活。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背诵指定的课文。

古代生活

认识、理解课文反映的古代生活。整体感知课文大意,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背诵指定的课文。

2、阅读部分,课文前有提示(教读课文前是预习提示,自读课文前是自读提示,文言文前是阅读提示),课文后有练习。提示,有的是提供背景材料,让学生有所遵循;有的是采用导入法,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有的是针对课文的重点、难点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为了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思考空间,提示避免给出文章的结构方式、中心思想、写作方法或特点等,尽量让学生自己读而得之、思而得之,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

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也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阅读时间,这套教材练习的量大大减少,教读课文一般为三至四题,自读课文一般是两题左右。练习方式,既重视整体感悟,又重视局部的字斟句酌,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整体感悟能力;既有相对答案比较明确的练习,让学生认认真真给出准确的答案,又有完全开放的练习,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发展学生的个性;既有紧扣课文本身的练习,考核学生掌握课文的程度,又有从课文引发开去,通过联想、比较的扩展阅读训练,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

3、教学时,特别是教学现代文四个单元,要注意语文与生活的关系。这四个单元按照文章反映的生活内容组元,目的是让学生明白语文是生活的反映。语文反映生活,内容非常广泛,举凡家庭、学校、社会、自然、文化、艺术等等,都可以通过语文得到直接的反映。有些文章看起来与生活关系不大,像寓言、神话、童话等,但它们通过作者大胆的联想和想象,也都间接地反映着社会生活的某个方面,也是生活的反映。

注意语文与生活的关系,还要注意把语文与学生的生活、与社会活动密切联系起来,就是要把生活的意识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比如学生的生活面可能比较狭窄,思想认识可能没有那么深刻,但社会发展、群众心态、经济文化、交际时尚等等也会影响他们的生活和思想,从而形成一个时期的热点。教师可以围绕这些热点,联系教学实际,及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联系生活可以走出课堂,办报、办广播、办社团、参观采访、观察自然、进行社会调查等等,既让他们更广泛地接触生活,又可以使他们把自己的所学用于语文实践、社会实践,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本册文言文主要是一些短小精悍、浅显易懂、故事性较强的短文。因为学生刚上初中,刚刚开始正式接触文言文,因此,短小易懂的文章更容易让他们接受,故事性强也容易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此外每个单元还安排一课古诗词教学,一般包括五首,其中三首是大纲指定要求背诵的,另外两首最好也要求学生背诵下来。

教学文言文,要注意下边几点:一要让学生多读,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文言词语、文言句式的敏锐的感觉;二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即可,不要求深求透;三要学习一些文言实词的用法,以每课练习中涉及的实词为准,常用实词要能够辨析;四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一些文言篇目或段落,这些篇目或段落大都是教学大纲中指定背诵的。有些文章故事性很强,人物形象也很鲜明,如果有余力,可以让学生简单了解一下。其实,学习文言文,主要目的概括起来有两点:一是让学生了解古代人的生活、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丰富学生传统文化的底蕴;二是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一方面为更多地阅读文言文打下基础,另一方面能够为我所用,活跃自己的思想和文笔,因为古今语言在很多方面是相通的,能够给我们运用语言以有益的启迪。因此,所学文章中那些含义隽永的语句、辞彩精妙的语句,特别是古代诗词中精美的语言,应该尽可能让学生多积累一些,以便能够得心应手地使用。

写作部分。

根据大纲的精神,写作部分一共安排了七个单元的写作实践活动,其中前五个单是命题作文,后两个单元是自由写作实践。命题作文包括写作知识短文和作文参考题目两项。

这一册的写作知识短文可以看作是写作的本体论,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作文的一些基本原则或规律。“作文――精神产品的独创”,首先让学生有一个观念:作文是一种精神产品,这种产品应该是自己的所思所想,有新意,有创造,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而不是人云亦云的东西;“写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这是选择材料和内容的问题,因为只有最熟悉的东西,才能有话可说,不至于捉襟见肘,只有最动情的东西,才能自己感动也让别人感动;“说真话,诉真情”,这是写作态度的问题,假话、大话、空话只能让人增加反感,矫情、虚情也只能让人读而生厌。“多读多写文自工”,“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这是讲多读多写和良好习惯对写作的重要性。这些知识短文由学生自由阅读,教师不必在课堂上讲解,也不作为考试的内容。

作文参考题目,有些与短文内容结合比较紧密,有些则没有太多联系,仅供参考。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实际灵活选用或由学生自己选择,也可以撇开这些题目自由命题。两次自由作文实践,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提出写作的范围或角度、提供完成这次实践可以采取的方式、规定完成的时间等,至于写作的具体内容、题目、表达方式等,完全由学生自己选择。

写作教学,仍然要重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所不同的是,阅读教学,是让学生明白语文是生活的反映写作教学,是让学生懂得语文还能服务于生活。学生生活在家庭、学校、社会当中,美好的感情、痛苦的经历、执着的追求,都可以通过作文反映出来;学生走出家门,来到大自然当中,美丽的自然风光、可爱的动物植物、瞬间的心灵感受,也可以通过语文反映出来。以前学生作文往往抱怨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感受到

篇2:第一册《春》初中一年级

第一册《春》初中一年级

教学目的

1.掌握课文写景特点:①抓住江南春天“新”、“美”、“充满活力”的特点来描写景物;②分层次写出春景画面。

2.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经过朗读训练,要使学生能读出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感情。

3.理解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初步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揣摩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体悟作者语言表达的巧妙;

2.体会语言中蕴涵的感情,能理解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热爱春天,赞美春天”的思想感情;

3.结合课文实例,讲清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4.状物抓住特征,写景注意层次。

以上教学重点中,第一点与第二点也是本文教学中的难点。要解决好这两个教学难点,一是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二是教师要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帮助学生领会(包括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讲析)。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方法之一:“读-讲-读-赏-读”。读书分三个层次:让学生熟悉课文,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深刻领悟作者表达的感情和文章遣词用语的妙处。夹在读书之中的“讲”与“赏”分别是指:“讲”,清除文字、词语等障碍,理清文章的结构,“赏”,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运用实例赏析,体会作者选用词语和句子的妙处和所抒发的感情。运用此法,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精要的指点下,在回环往复的读书中,自己体悟,加深理解。

方法之二:课堂讨论--评述、质疑。

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让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出理由;其次是师生相互质疑。

让学生评述课文,这无疑是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只有反复读,才能形成自己的想法;把自己的想法介绍给大家,这既是思维的训练,又是说话的训练。

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这样形成多维态势的交流,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媒体设计

本文是篇美文,可向学生提供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相应的意境中得到熏陶,可借用音响媒体,欣赏配乐朗诵的录音。如果有条件,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提供冬春比较的画面。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步骤・方案一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文。唐代的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韩愈在《初春小雨》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江南春》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

(这样导入课文有如下作用:①帮助学生回忆获得春天时的美好感受,为课文教学做情感的铺垫;②轻松自然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二、解题

本文是一篇散文,全文以作者热爱春、赞美春的感情作为线索,绘出了一幅幅动人的春景图。作者是我国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

朱自清,字佩弦,生于18,逝世于1948年,“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记录着朱自清先生的一生:在大学读书后期,开始创作新诗;19他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任中学教师,后任清华大学教授,这期间从事散文创作,做学问;1946年7月著名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遭国民党特务暗杀,血的教训使他成为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1948年,他贫病交加,但坚决不向反动派屈服,8月在北平逝世。

朱自清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绿》、《荷塘月色》等。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A.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水涨(zhǎng) 捉迷藏(cáng) 酝酿(yùnniàng) 应和(hè) 笼(lǒng)着一层薄(bó)烟 黄晕(yùn) 蓑(suō)衣 巢(cháo)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

朗润:明朗润泽卖弄:炫耀

酝酿:文中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繁花:密密的开着的花

赶趟儿:文中是各种果树也争先恐后地开花。舒活:舒展,活动。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宛转:形容声音圆润柔媚

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

烘托:本是画画的一种方法,从旁边或者周围涂抹淡墨或浅的颜色,使画的主要部分更鲜明,更突出。

B.整体感知:熟读课文,分析结构。

结合课后练习一,让学生读课文,分别画出“盼春”、“绘春”、“赞春”的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盼春第二部分(第2-7段):绘春第三部分(第8-10段):赞春

(设计说明:1.扩大识字量,为“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铺平道路;2.让学生熟读课文,找出“盼春、绘春、赞春”的部分,其目的在于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从整体上去感知课文)

2.默读课文,找出自己不懂的词句。

(设计说明:1.培养默读习惯;2.让学生“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解决教学重点(难点)一。该设计要求老师必须具有教学机智,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有充分的准备;学生的问题应尽量让同学自己解决,学生需要时,老师给予点拨)

学生不懂词句举例:

①为什么用两个“盼望着”?(体现急盼心情)

②“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为什么不说成“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如果说成“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只能理解为小草本来就是这样,课文的说法能突出春天的作用,让小草充满生机,显得极为可爱)

③“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句话的前后都描写花,为什么中间夹一句动物的描写?(蜂闹蝶舞,是侧面写春花繁茂、鲜艳和甜香,同时用蜂蝶的“闹、飞”衬花的香甜艳丽,使画面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味)

④“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为什么要这样写春雨?(这是春雨迷蒙时特有的景状,作者观察细致,整个空间弥漫着牛毛、花针、细丝一般的春雨,远望去,屋顶上像有一层薄烟,而且是“笼”着,一个“笼”字,非常传神地显示出细雨朦胧的美感)

⑤“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应该怎样理解?(这里的“工夫”是指时间,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一年的时间,可以做好许多事情,告诉人们应当把握时机,奋发向上)

⑥文章的结尾为什么选用“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来比喻“春天”?(这些比喻非常形象、贴切,春天给人以新生命,给人以美丽多姿,给人以力量、信心的美感。在这里,我们知道,用作比喻的事物和被比喻的事物之间有相似点)

(注意:学生还可能提出许多问题,如是词句方面的问题,应力求满足学生;如涉及比喻、拟人方面的问题,也应该在这里解决;如属其他方面的问题,应告诉学生以后解决)

3.齐声朗读课文。

要求:①加深对文中形象而生动的句子的理解;②用明快的节奏,读出热爱赞美的感情。

(设计说明:①训练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②让学生在理解文句的基础上朗读课文,有助于对课文的整体理解,进而体会作者的感情)

4.课堂小结。

在这一堂课里,我们又积累了不少的词语,从整体上对课文有了初步的理解,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在朗读声中,我听得出大家既爱春天,也爱这篇如诗如画如歌的散文。

(设计说明:①让学生加深对课文整体感知的印象;②肯定成绩,鼓励学生,激发学习的兴趣)

四、布置作业

①你最欣赏文中哪些段落?(请说出理由,下一节课交流)

②熟读课文,背诵1-5段,鼓励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知识掌握和背诵情况

1.听写生字词;

2.背诵1-5段;

3.让能背诵全文的同学表演。

(设计说明: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规定与鼓励并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研习课文

1.齐声诵读课文

2.讨论:你最欣赏文中哪些段落?(试说出理由)

第2段:总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态。用拟人手法勾画大自然“刚睡醒的样子”,为下文具体的春景描绘提供了美好的背景;再说,山、水、太阳最能向人显示春天气息,作者选用“朗润”、“涨”和“红”分别描绘山、水、太阳睡过一冬而醒来的情态,非常传神。

第3段:春草图。先正面写,第一句用拟人手法,第二句由近而远,把春草人格化,显示春草的生命力,“嫩嫩的”、“绿绿的”,从质地、颜色的角度,突出了春草新鲜的特点,“满是的”用口语显示春草的生机勃勃的特点;后侧面写,第三、四句写春草给人的欢乐与感受,充满活力。

第4段:春花图。首先,这一段写得很有层次:树上-花下-遍地;其次,这一段文字注意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的配合:由与前后照应的“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说到“花里带着甜味儿”色彩与甜味相勾连;由花味甜联想到果实实与虚相结合,蜂闹蝶舞与繁茂鲜艳的花们相映衬;第三,巧用拟人、排比、比喻,写春花竞相开放。总之,画面五彩缤纷,富有立体感。(这一节应当让学生充分讨论,言之成理,都应予以肯定、鼓励)

第5段:春风图。风是无形的,但可以感觉到它的存在

篇3:一年级期末试卷第一册

.12

学校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 抄写下面各字,写得规范、端正。10%

泉 电  里   面  青  点  鱼 厅  西  飞

风 心  抱 阴  知  写  放 和  背  她

二、 基础知识。65%

1、 看拼音写词语。12%

qīng  cǎo   xiě   zì    fēng  làng    kāi   fàng

bái  yún      bào  zhù    zhèng  zài   fēi  niǎo

duì miàn     cháng jiāng    yě  xǔ      gǔ  shū

2、 比一比,再组词。10%

全 开 贝 手 子

泉 升 见 毛 字

3、 写反义词。10%

地  后  晚  无  来

晴  捉  今  进  外

4、 写出带有下面偏旁的字。6%

木  讠  亻

氵  女  日

5、 选字填空。4%

⑴五星红旗 上了天空。(生,升)

⑵这个瓶子里装的 是 水。(泉,全)

⑶ 是我的妈妈。(它,她,他)

6、 把句子补充完整。8%

⑴在公园里我看到 。

⑵我爱吃的水果有 ,有 ,还有 。

⑶ 和 。

⑷ 是 的.家。

7、 按课文内容填空。15%

⑴冰花像宽 的树 ,像柔嫩的  ,像 满的牡丹。

⑵蓝天是  的家,树林是  的家,小河是  的家,祖国是  的家。

⑶大海 着明月, 着星星睡觉了。

三、 课外阅读。

1、 把诗句补充完整。5%

⑴  不识月,呼作 玉盘。

⑵深 人不 ,明月来相照。

2、 连一连。5%

举头望明月 黄土变成金

遥知不是雪 人美在心灵

花美在外表 低头思故乡

朝霞不出门 为有暗香来

众人一条心 晚霞行千里

四、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5%

从前,有几个máng盲人mō摸到一头大象。摸到象tuǐ腿的人说:“大象像gēn根zhù柱子。”摸到象shēn身的人说:“大象像一dǔ堵qiáng墙。”摸象wěi尾ba巴的人说:“大象像一条shé蛇。”各人都说自己对,zhēng争得面红ěr耳chì赤。

1、这段话共有 句话。

2、这段短文中的三个盲人分bié别提到的是大象的 、 、 。

五、 看图写话。

xià    yǔ    le    qīng   wā    dǎ   zhe  sǎn    yù

下    雨    了  ,  青    蛙    打    着   伞    遇

dào   sān   zhī   xiǎo  dòng    wù    shuí  xū   yào

到    三    只    小    动    物  ,  谁   需    要

sǎn     tā   mén  shuō   le   xiē   shén   me

伞  ?  它    们    说    了    些    什    么  ?

yòu   shì  zěn    me   zuò    de

又    是   怎     么    做    的  ?

附加题:

1、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8%

⑴雪,云彩都是水变的。( )

⑵春天,苹果、梨子和柿子挂满枝头。( )

⑶秋天的山是花篮。( )

⑷我有一双小小手,自己事情自己做。( )

2、 连一连。12%

时时闻鸟语 阳鸟吐清音

山际见来烟 花无百日红

惟有河边雁 处处是泉声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山林多奇采 竹中窥落日

人无千日好 秋来向南飞

一年级期末试卷第一册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4:第一册《胡同文化》 初中一年级

第一册《胡同文化》 初中一年级

【教学目的】

1. 概括胡同文化的内涵。

2. 品味语言。

3. 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设计理由】

概括要点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本文可利用各段中的关键语句概括段落的要点 。

本文主题思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 只有通过认真品味语言,才能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最终把握作品写作意图。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北京胡同》摄影集中只有一个没有表情的老年人孤零零地站在胡同的破房子前回头怅望的那张照片和前面是写着“拆”字的胡同旧房子、后面是高楼的照片。(用投影仪放映)

二、粗读课文, 整体把握。

思考题:(1)本文是为摄影集《胡同之没》序言,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写胡同还是胡同文化?根据是什么?(明确:是写胡同文化。因为第1――4段写北京及胡同特点,而第5段引出胡同文化的定义后,第6――12段全是写胡同文化的特点。)

(2) “胡同文化”的含义是什么?(明确:“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的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具有阶级性、地域性、民族性。“胡同文化”是指胡同这种生活方式带来的心态、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

(3) 找出文中表明作者对胡同和胡同文化发展趋势作判断的句子。(明确: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

三、细读课文。分析、讨论段落大意 , 概括要点 :

概括方法:分析段落时应该有全文意识 , 不能只孤立地看一段。首先要对一段的思想要旨进行提炼 ,然后在段落中找出关键句子,或对有关话语化繁为简,进行概括。

第一段的关键句是“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

这段从说北京城的特点引出“胡同”。

第二段关键一句是“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因为下面的全部举例,都是说明胡同得名的缘由的,例子很多,足见胡同取名的来源之广。

第三段写了胡同的宽窄、多少,。这两段是说明北京的胡同数量之大。

第四段写胡同的环境特点――安安静静。这三段是写胡同的特点。

(思考题:为什么先写北京城和胡同的特点? 明确:写北京城特点引出胡同,而胡同的特点和环境又是胡同文化形成的原因。)

以上四段目的是说明胡同文化形成的原因。

第五段的关键句是“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呼应第一段“大街、胡同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这两句,既点明了本文将要叙说的主要内容是胡同文化,即“北京的市民文化”,也就是“北京人的生活”“北京人的思想”,又点明了胡同文化的含义,还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这段是文章的过渡段。

第六段的主要意思不是第一句“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而在第二句“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因为本段下面的材料都是写北京人不愿“挪窝儿”的。所以,这段是写胡同文化的第一个特点――安土重迁。

第七段写北京人追求住家要“独门独院”,其本质也是自我封闭,他们宁愿把自己关在比胡同更小的盒子似的的四合院里“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随”一点“分子”也只是为了“合礼数”,是那么的封闭而自私,这是胡同文化的第二个特点。

第八段从物质生活方面写胡同文化的特点――易于满足、知足常乐。

第九段写胡同文化在政治方面置身事外的态度,他们身为“民主运动策源地”的“民”,却对民主运动漠然,视作“与己无关”。置身事外、不爱管闲事是胡同文化的第四个特点。

第十到第十二段写“胡同文化”第五个特点―― 处世态度是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在这三段中,作者选取三个典型材料来表现“忍”。第一二个材料是文学作品中的描写,侧重写安分守己。第三个材料是写作者亲身的经历,侧重写逆来顺受。

最后三段(第十三至十五段):

第十三段描写胡同的衰败、没落。

第十四段指出胡同和胡同文化的发展趋向。有着悠久历史的胡同即将消失,体现北京市民心态的胡同文化也应该抛弃。胡同的衰落,带给了人们怅惘和忧伤。但是,作者以智慧的头脑和敏锐的眼光看到了胡同已经走完了它的生命历程, 向胡同文化告别也就成了时代的要求。

第十五段含蓄地总结全文。

板书:

北京城的特点

北京胡同之多及环境特点

胡同文化形成的.原因

胡同文化的含义:北京人的生活、北京人的思想

安土重迁

封闭自私

胡同文化的特点       知足常乐

置身事外

安分守己

逆来顺受

胡同已经衰败没落

胡同文化应该告别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胡同文化形成的原因及胡同文化的特点,这节课让我们来通过品味文章的语言理解作者对胡同文化各个特点的态度。大家知道,句子的意义有时很含蓄,在字面意义中还蕴含着某些深层的意义,一般称为句内意义。句内意义主要是通过一定的语境来表现的,因此必须在理解字面意义的基础上,结合语境弄清它所表达的真正意义。句内意义有时需要结合上下文作出判断。

一,精读课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感情。

1,思考题:胡同文化的精髓是什么?哪些句子最能反映作者对它的态度?

(明确:精髓是置身事外、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别烦躁,别起急,睡不着,眯着”这句话如果结合上文的贬义词“冷眼旁观、置身事外”和下文“这话实在太精彩了”“北京人,真有你的!”这两句反语,体味其讽刺意味,我们就可知道,作者对这种逆来顺受现象不仅有局外人的调侃,还有对这种“冷眼旁观、置身事外、安分守己”达到丧失正义感程度强烈的不满、气愤和批评。

2,思考:“虾米皮熬白菜,嘿!”这句话除了表层意义是描写了北京人吃虾米皮熬白菜时那种极易满足的表情,说明北京人易于满足,对生活要求不高之外,作者这样写还有什吗?        (明确:深层含义“需要通过一定的语用联想来理解”。我们知道,作者写本文是1993年6月,改革开放已经十多年了,满足于这样的生活水平显然是太落后了,这样引用北京人的口语来描写了北京人吃虾米皮熬白菜时那种满足的表情,目的是使人体会到作者对北京人这种现象的讽刺意味。这里的言外之意是,今天这种易于满足知足常乐的思想在现在这样的形势下已经不适合时代了,应该丢掉了。)

3,思考:“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这里,作者为什么要尽情渲染胡同衰败、没落的凄惨景象呢?(明确:联系上文“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经残破,有的地基柱基已经下沉”的客观叙述,联想《胡同之末》中那几张只有没有流露丝毫的喜悦的老年人孤零零地站在旧胡同的破房子前回头怅望的照片和前面是破旧的胡同房子后面是崭新的高楼的照片,再想一想为什么要用“毫无生气”这样一个贬义词,就可以明白作者这样描写的目的是,在向人们暗示,目前,北京古老破旧的大杂院正被现代化的楼房所取代,旧胡同已经失去它存在的基础。对满目凄凉、毫无生气的胡同,还留恋什么呢?)

4,思考:“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这一段,作者为什么要写“旧房檩,断砖

篇5:第一册议论文阅读材料初中一年级

第一册议论文阅读材料初中一年级

记得有一位名人说过这样的话:人如果能重走生活的道路,也许早就成为天才了,此话说得既深刻又实在。

我们每个人回首往事,都有过教训和遗憾,或多或少走过弯路,付出过代价。“如果……那就……”但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因为时间的一维性决定了它一去不回。吃后悔药是没有用的,正确的思想方法和积极的态度应该是:往者可鉴,来者可追,“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名言警语都是激励年轻人应勤奋好学,奠定一生事业的基础。这无疑是正确的。但也确有一些人由于某些客观原因,如受社会、家庭、环境等等因素影响,个人才能的早期表现得不到发展,从而失去了黄金时期。那么是不是就该空留浩叹、灰心丧气呢?西汉经学家刘向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日本学者佐藤一斋对这段话有新的理解和发展。他说:“少小而学,及壮有为;壮年而学,及老不衰;老年而学,及死不朽。”不管什么人,只要肯学习,总会有成果,就像春种秋收,总会有收获一样。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 “无论何等之老人,学其所不知者,决非耻辱之事。”在这方面,历史上的许多名人为我们做出了榜样,留下了佳话。东汉的马援,小时候并不聪明,也耽误了些光阴,以致与别人相比差距甚大,“见之自失”。马援的哥哥安慰他说:有人是“小器速成”,你是“大器晚成”,要发奋努力,不要自卑,于是马援努力学习,以后成了一代名将,屡建奇功。苏东坡的父亲苏洵”岁才“发愤为学”,开始时文才并不高明,连考几科都落选了,但他并不泄气,“悉焚常所为之,闭户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后来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明朝的李贽,从小家境贫寒,青年时代在颠沛流漓中度过,立志著书时已54岁了。他的名著《焚书》和《藏书》是先后在64岁和73岁时完成的。近代画坛巨匠齐白石30岁才开始学画。后来成了蜚声海内外的.大画家,这些名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不认为学习已经晚了,而是从“今”开始,发奋努力,寄希望于未来,终成大业。

认为“学习晚了”是因为我们有个根深蒂固的想法,以为年龄增大免不了脑子衰退。其实,如今研究发现老人的脑仍然功能惊人。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德格斯•坡厄尔测试过16000个25岁到92岁的人的推理能力、记忆力、视力,以及对空间的判断力。在这些测试中,他发现80岁的人甚至表现得和年轻的对手同样良好。一些80多岁与90多岁人的智力接近于任何年龄的最高水准。即使那些脑力表现最差的,也只不过是轻微的衰退。许多年来,大家都以为老年人脑中的神经细胞每天死亡10万个――随之而逝的是可贵的人生记忆。神经生物学家的研究表明,老年人脑细胞虽然减少,却非大量死亡。英国神经生理学家科斯零利斯和米勒,经研究得出结论:人的大脑受训练减少,衰者也就越快。他们认为,人的脑子紧张工作开始得越早,持续时间越长,脑细胞的老化过程也就越慢。

1.为什么说日本学者佐藤一斋对西汉经学家刘向所说的那句话“有新的理解和发展”?请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有一句话作本文的标题非常恰当,找到这句话,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后一个自然段阐明了什么观点,它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议论文阅读材料(参考答案)

语文中考资源网 -9-17

1.刘向只是说出了学习对于人生各个阶段所起的作用,而佐藤一斋则进一步阐明了学习与人生各个阶段发展的关系,内涵更丰富,意义更深远。

2.道理论证、举例论证

3。学习――永远不晚

4.老人的脑仍然功能惊人。证明了中心论点“学习――永远不晚”。

篇6:第一册死水 2初中一年级

第一册死水 2初中一年级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七子之歌・澳门》;歌词作者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是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幼年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19考入清华学校,1922年毕业后赴美留学,研习绘画、文学。1923年出版他的第一本诗集是《红烛》,代表诗作有《太阳吟》、《一句话》、《洗衣歌》等。1925年回国,历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等校教授。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用自己的鲜血谱写了爱国主义的不朽诗篇。闻一多的诗歌表现了对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痛恨,抒写了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艺术上,闻一多的诗歌想象奇特,结构整饬,形式整齐,音节和谐,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他在新诗格律化方面提出了“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二、新诗的鉴赏与阅读◎

新诗是1919年“五四”新文学运动前后创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白话诗,是现代诗歌的主流。公木先生说:“把‘五四’以后的诗歌作为中国诗歌的一个独立阶段和特殊部分,称之为新诗,不仅因为它在时间上属于现代,更因为它反映了中国诗歌现代化的进程,是现代意义上的诗歌,这也就是新诗之所以新的所在。”这是公木先生对新诗特征的调试概括。在西方,美国诗人惠特曼是自由诗的创始人。中国的新诗诞生后,不断接受外来影响,并融合消化在自己的民族风格中,涌现了众多的艺术流派。以郭沫若、闻一多、艾青为代表。

“诗言志”,诗中必有“我”,抒情主人公往往就是诗人自己。新诗则表现新的思想感情,反过来看,读诗当然不是纯理性的活动。而是读者的情感因素渗透其中,既要深入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又应力求把自己的感情和诗所蕴含的感情沟通。新诗的思想感情融于诗的艺术形象,融于诗情画意的意境。换言之,融有诗人情感的物象,即诗之意象。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生活景象相融合,形成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境界或氛围,就是意境。意境是意象的升华,其内涵则远远超过了个别意象的总和,其境界是整体的,给人以巨大美感。所以,体味鉴赏诗的美是要去感受诗的意象美和境界美。

诗歌的阅读鉴赏有两个层次:

首先,是对诗歌字面意思的理解,进而对诗歌表层意思作出概括;

其次,是对诗歌的表现手法作出评价,进而对诗歌的意象美和意境美进行欣赏评价,体会诗歌美的情感。

3.新诗鉴赏三步曲

(1)品读节奏美

新诗虽无固定格式(诗无定章、章无定句、句无定字),但有内在的旋律与和谐的节奏。

(2)领悟意境美

意境是指作品中描写某种事物的达到的艺术境界,它是作家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

把情感化为可以古籍的形象符号、情感客观的对应物就是意象。

(3)欣赏主题美

三、朗读课文

四、课文欣赏

肮脏、污浊的死水(第2节)

(色彩、光泽上静态描写)

凝滞的死水      腐烂变质的死水(第3节)      毫无希望的死水

总起(第1节)    (动态描写)                  总结(第5节)

沉寂的死水(第4节)

(以动衬静)

《死水》是闻一多的重要代表作之一。1925年诗人回国后,目睹了国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惨状,产生了怒其不争的愤激情绪。本诗通过对“死水”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的多角度、多层面的'谱写,揭露和讽刺了腐败不堪的旧社会,表达了诗人对丑恶现实的绝望、愤慨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诗中的“一沟绝望的死水”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象征。诗人抓住死水之“死”,先写死寂、次写色彩,再写泡沫,突出了死水的污臭、腐败,把“绝望”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闻一多是新诗格律的倡导者和开拓者,《死水》则是他对新诗格律的“最满意的试验”。他强调要具备“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全诗5节20行,每一行都是9个字,且每节第二行和第四行押韵,节奏感强,富有音乐美。诗中运用了许多富有色彩的语词和物象,并以词藻的绚丽多彩反衬了内容之丑,使“死水”的面目越显可憎可厌。全诗5节,每节都是4行,每行都是9个字,既有外形的整齐感,又有内在的韵律感。《死水》为建立新诗的格律和形形作了严肃的卓有成效的探索。

五、研究探讨

1.揣摩《死水》中运用“不如”“也许”所表达的感情。

探究学习:诗文首尾两节运用的“不如”均表达了一种愤激之情,既然是这样“一沟绝望的死水”,那就让它丑恶到极点。“也许”统领第二、第三节,承首节“不如”的推测,想像添加“破铜烂铁”“剩菜残羹”在―绝望的死水”中可能出现的更为腐烂、污浊的变化,从中可看出诗人对“死水”彻底的厌恶、嘲讽之情。

2.抒写“一沟绝望的死水”的意义何在?由此可以联想到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探究学习:漠视“死水”的存在,无异于麻木不仁、浑浑噩噩。而揭开“死水”的面纱,撩拨起污浊不堪、臭气熏天、令人作呕的“死水”,更能唤醒那些被“死水”的表面现象所蒙蔽的人们,使之看清死水那腐败、丑恶之极的事实,从而奋起而消灭之,重建“美的所在”。这就是抒写“死水”的意义。

由此读者也可联想到像“死水”一样缺乏活力、粉饰太平、滋生腐败的丑恶之极的社会现实。

六、象征手法

死水,表面艳丽无比,实质上却腐烂之极;看似一沟“死水”,实为黑暗腐朽社会的写照。《死水》构思的匠心独运,语言的生动立体,给人以震撼,对那个特定社会的表象及其本质有如此深刻的揭露是本诗的特质。诗人鲜明的立场,决绝的态度激起浪千层,和着《死水》的节拍一浪高过一浪,拍打着爱心未泯的众生。积压在诗人心头的悲愤化作了一腔似火的激情,鞭挞那丑陋不堪、粉饰太平的社会现实,建造新世界的强烈愿望在诗文的字里行间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七、反讽手法

即从反面或用反语来讽刺事物。诗中加速“死水”的腐烂后出现了一些“奇怪”景象,铜锈成了“翡翠”,铁锈除了“几瓣桃花”,“油腻”织出“罗绮”,“霉菌”蒸出“云霞”,“死水”酿出“绿酒”,“白沫”成了“珍珠”,“青蛙”叫出了“歌声”……这些怪异的现象,正是作者对死水一样的现实社会的无情嘲笑和讽刺。好像小丑却戴上美丽的花,三仙姑的脸上涂满了粉,还要扭捏作态,嗲声嗲气,人不像人,鬼不像轨,不如死了做个真正的“鬼”还有机会再生。同时暗含了作者对反动统治者粉饰太平种种伎俩的揭露。

八、作业

1. 鲁迅先生在《纪念刘和珍君》中的那一句话给本诗作者的感情有相似之处?

2. 比较《死水》与《一句话》思想艺术上的异同。

3. 课外阅读闻一多的诗集《红烛》和《死水》。

篇7:第一册劝学 2初中一年级

第一册劝学 2初中一年级

【第 1 课时】

【教学目的】1.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2.掌握、积累文言常用实词;

3.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4.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教学重点】 整理积累实词

【教学难点】 常用虚词的用法

【教    具】 投影仪、胶片

【教    法】 讲读、讨论

【教学过程】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检查预习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当时人们尊重他,故称),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汉,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樗着古代说理文的理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势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劝”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变色镜,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2、                                                                                           &nb

篇8:第一册胡同文化初中一年级

第一册胡同文化初中一年级

一、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概括要点的能力

2、让学生体会作者流露在字里行间的细腻感情

3、  品位文化的内涵

二、教学重难点:

1、对北京胡同文化内涵的品读

2、概括要点的方法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论语》里面有这么一句话: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仁智的人喜欢山水。其实,不仅仅是仁智的人喜欢山水,在旅游逐渐风靡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把山水圣地作为他们旅游的首选。我们旅游看的是什么?

请学生回答后,明确旅游看的是当地的文化,出示幻灯片:

1、江南水乡图片

2、张家界山的图片

明确:不同的风景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所代表的文化不是同一内型)再出示两张同样是亭子的照片(一张是苏州园林的照片,一张是颐和园里的照片)

明确:两座亭子给人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皇家园林中亭子给人的.感觉是“雄”,而苏州园林给人的感觉是“秀”。将内容引进课文:

北京,大家并不陌生,请说说北京有代表性的建筑(学生大多都会说天坛、地坛、故宫、天安门、长城),今天我们就随着文化老人汪曾祺一同走进北京,走进北京胡同,感受胡同文化。

打出课件主页,显示课文标题,作者等。本文是为摄影集《胡同之没》写的序,介绍有关序的知识。(这部分请学生朗读)

序是一种文体,是附加于著作或书画等并与它们有一定关联的评述性的文字。序,在古代分为书序和赠序(写出来送人的文章),多放在书后,后来一般放在书前,所以也叫前言,在专业著作里还叫导言;而把放在书后的叫做“跋”,或叫“后序”或“后记”。序和跋的体例大致相同,因而合成序跋文。

我与地坛说课稿

八年级背影优秀说课稿

新概念英语教学计划

初中语文《背影》练习题

初中语文背影教案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伤仲永

伤仲永说课稿

初中语文说课稿背影

关于朱自清背影心得体会

初中语文《背影》精彩教案

第一册谈谈教材第一册的初中一年级
《第一册谈谈教材第一册的初中一年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第一册谈谈教材第一册的初中一年级(精选8篇)】相关文章:

看朱自清《背影》个人观后感2023-05-03

小学美术第一册教学计划2022-06-13

新概念英语第四册对托福及GRE写作的帮助2022-05-07

聋校班主任的工作计划2022-11-08

小学六年级数学第十一册期期末考试题参考2024-02-02

六年级美术第十一册教学工作计划安排2023-01-03

六年级第十一册数学教学计划2023-11-10

小学第一册的优秀教案2022-11-11

初一历史教学工作计划2023-07-30

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数学的教学计划2023-09-17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