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要点

时间:2023-05-17 07:55:26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要点(精选7篇)由网友“Wohaoe”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要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要点

篇1: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①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兰亭集序

一、重点词语解释

1、所以游目骋怀信可乐也(用来,表凭借;实在)

2、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交好)

二、通假字

1、趣舍万殊通(趋,往,取)

2、由今之视昔(通犹,如同)

三、多义词

1、修:茂林修竹(高)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

乃重修岳阳楼(修建 )

修守战之具(整治)

2、期: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至,及)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周,期年:一周年)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约定)

3、致: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趣,情致辞)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招致)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

4、临: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引申为阅读)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迎)

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面对)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5、次: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旁边)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按次序)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行军途中的驻地)

四、词类活用

1、映带左右(环绕,名作动)

2、流觞曲水(使(水)弯曲)

3、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形容词作名词,贤才;年少的人和年长的人)

4、所以游目骋怀(使游,使骋,动词作使动)

5、固知一死生(看作一样,数量词作动词)

6、一觞一咏(名作动,喝酒)

五、特殊句式

1、会于会稽山兰亭(介词结构后置句)

2、当其欣于所遇(介词结构后置句)

3、晤言(于)一室之内(省略介词于)

4、引以(之)为流觞曲水(省略介词宾语之)

六、难句翻译

1、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译:用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穷尽视和听的享受,实在快乐啊。

②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鸿门宴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飨: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用酒食款待,犒劳)

2、籍:籍史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登记)

3、续:此亡秦之续耳(后继者)

4、当: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抵敌,抵当)

5、啖:拔剑切而啖之(吃)

6、操:大王来何操(拿,携带)

7、刑:刑人如恐不胜(以刀割肉)

8、胜:刑人如恐不胜(尽)

9、乘: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四匹马拉的车)

10、窃:窃为大王不取也(副词,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

二、通假字

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通“俱”,全,都)

2、距关,毋内诸侯(通“拒”,通“纳”)

3、张良出,要项伯(通“邀”)

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违背)

5、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通“早”)

6、令将军与臣有卻(通“隙”,隔阂,嫌怨)

三、一词多义

1、因:

①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沿袭)

②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凭借)

③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就)

④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趁机)

2、如:

①万事如意(顺从)

②刑人如恐不胜(像是)

③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比得上)

④沛公起如厕(到)

3、举:

①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高举)

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举行)

③孙叔敖举于海(被选拔)

④南取汉中,西举巴蜀(夺取)

⑤杀人如不能举(尽)

4、谢:

①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感谢)

②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大王(道歉)

③乃令张良留谢(辞谢)

④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询问)

5、意:

①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图)

②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意料)

③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神态)

6、置:

①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放置)

②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丢下)

③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购置)

四、词类活用

1、军:沛公军霸上(名作动,驻扎军队)

2、王:沛公欲王关中(名作动,成为王)

3、财物: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名作状,像财物一类的)

4、活:项伯杀,臣活之(动词使动,使……活下来)

5、兄:吾得兄事之(名作状,像对待兄弟一样)

6、籍:籍吏民(名作动,登记)

7、目:范增数目项王(名作动,使眼色)

8、翼:常以身翼沛公(名作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地)

9、何:“大王来何操?”(疑问代词作宾语)

10、间:道芷阳间行(名作状,从小路)

五、句式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判断句)

2、此亡秦之续耳(判断句)

3、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疑问句)

4、壮士,能复饮乎?(疑问句)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被动句)

6、大王来何操?(宾语前置)

六、难句翻译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译:项伯于是当夜骑马到沛公的军营里。

2、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译:我进入(函谷)关后,财物丝毫不敢据为己有。

3、项庄拔剑起舞。

译:项庄拔出剑来开始舞剑。

4、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

译:秦王有像虎狼一样的(吞并)之心,杀人如恐不尽。

5、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译:夺取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沛公。

6、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译: 沛公回到军营,立即杀死了曹无伤。

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译: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一切都化为乌有。

3、死生亦大矣

译:死生也是人生的大事啊。

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译:当然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

5、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译:尽管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但人们的情致却是一样的。

篇2: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一、一词多义

“之”

1、公从之 (代佚之狐的建议)

2、许之 (人称代词,郑文公)

3、将焉取之 (增加的土地,代词)

4、子犯请击之 (秦国,代词)

5、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而”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

2、敢以烦执事 (介词,拿)

3、越国以鄙远 (连词,表承接)

4、因人之力而敝之 (连词,表转折)

5、以乱易整,不武 (介词,拿、用)

“焉”

1、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2、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3、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4、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其”

1、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

2、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3、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通“供”,供给)

3、秦伯说 (同“悦”)

4、失其所与,不知 (同“智”,明智)

三、词类活用

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2、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3、若不阙秦 (使动用法,使……削减)

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5、越国以鄙远 (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6、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动用法,使……灭亡)

7、烛之武退秦师 (使动用法,使……撤兵)

四、古今异义

1、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2、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五、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A. 以其无礼于晋

B.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 佚之狐言于郑伯

2、省略句

A.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省略介词“于”)

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省略主语)

C. 敢以(之)烦执事 (省略介词宾语,以之)

3、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 (“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 距,通“拒”,把守。 毋,通“无”,不要。

内,通“纳”,接纳,进入。

2、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违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通“早”,早些。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

6、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内 通“纳”

7、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坐 通“座”

8、令将军与臣有卻。 卻,通“隙”,隔阂,嫌怨。

9、秋豪不敢有所近。 豪,通“毫”。

10、吾令人望其气……成五采。  采,通“彩”,颜色。

1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具,通“俱”,全部。

12、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通“骖”,古时乘车。

二、虚词实词

(一)实词:

飨土卒(飨;犒劳)

夜驰之(之:到,往)

无所取(所取:所字结构,掠夺的'东西)

从沛公(从:跟从)

亡去不义(亡:逃跑;义:符合道义)

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料:估量:当:抵挡)

与臣游(游:交往)

籍吏民(籍:登记)

他盗之出入(出入:偏义夏词,进入)

具言(具:详细,完备)

若入前为寿(若:你;为寿:祝健康)

杀人如不能举(举;尽)

窃为大王不败也(窃;私下里)

坐须臾(须臾:片刻)

相去(去,距离)置车骑(置;放弃)

督过之(督过:责备)

留谢(谢:辞谢)

(二)虚词

固不如也(固:当然)

君安与项伯有故(安:怎么)

孰与君少长(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

人有大功而击之(而:却)

因言曰(因:趁机)

今者有小人之言(者:助词,不译)

不然,籍何以至此(然:这样)

因留沛公与饮(因:于是)

以示之者三(三:多次)

因击沛公于坐(因,趁机)

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你们这些人)

三、词类活用

1、沛公军霸上。

2、沛公欲王关中。

秦地可尽王也。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

4、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于是项伯复夜去。

5、亡去不义。义,名词作动词,恪守信义。

6、. 项伯杀人,臣活之。

7、.吾得兄事之。

9、范增数目项王。

10、若入前为寿。

11、常以身翼蔽沛公。

1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13、头发上指。

14、刑人如恐不胜。

15、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活,使动用法,使……活命。 兄,名词作状语,像兄长一样。 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 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止,使动用法,使……停止。 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刑,名词作动词,以刀割刺,指施加肉刑。 下,名词作动词,下来。

道,名词作动词,取道。

16、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17、拔剑撞而破之。

18、籍吏民,封府库。

19、沛公今事有急。

20、此亡秦之续耳。

21、此其志不在小

四、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间,动词作状语,从小路。 破,使动用法,使……破裂。 籍,名词作动词,登记。 急,形容词作名词,危急的事。 续,动词作名词,后续者。 小,形容词用如名词,小的方面间,动词作状语,小道,表示动作的处所。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8、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

1、.此天子气也

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3、.此亡秦之续耳

(二)被动句:

1、.若屑皆且为所虏

2、.晋属今为之虏矣

(三)宾语前置句:

1、.然不自意能先人关破秦

2、.不然,籍何以至此

3、.客何为者

4、.大王来何操

5、.沛公安在

6、.今日之事何如?

7、.  何辞为?

(四)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1、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2、沛公欲王于关中。

3、具告之以事。

4、良曰:“长于臣。”

5、得复见将军于此。

五、古今异义:

1、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古义: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

3、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

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4、而听细说。

古义:小人的谗言。

今义:详细说来。

5、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山东省。

6、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北、以南。

今义:分别指河北省和河南省。

六、一词多义

(一)为

人为刀姐,我为鱼肉

使子婴为相 动词,是, 动词,做,担当,

窃为大王不取也

谁为大王为此计

且为之奈何

何辞为

为击破沛公军

(二)故

故听之

君安与项伯有故

故遣将守关者

(三)辞

卮酒安足辞

未辞也

大礼不辞小让

(四)幸

妇女无所幸

故幸来告良

动词,认为, 动词,出,制定, 动词,对付, 句末语气词,呢, 介词,替,给, 连词,所以) 形容词,旧时,此指交情) 副词,特意) 推辞,不接受  告辞,辞别  讲究,计较  宠幸 幸而

《诗经》两首

一、通假字

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蚩蚩”通“嗤嗤”,笑嘻嘻的样子)

2、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匪”通“非”,不是)

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无”通“毋”,不要)

4、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通“吁”,表感叹)

5、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解脱)

6、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

二、古今异义词

1、泣涕涟涟(泣涕,古义:为眼泪|今义:鼻涕)

2、总角之宴,言笑宴宴(宴,古义:为欢聚|今义:为酒席)

3、不遑启居(启,古义:是跪|今义:指开启。居,古义:指安坐|今义:指居住。)

4、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君子,古义:文中指主帅|今义:指有品德的人。小人,古义:文中指士卒|今义:指品行差的人。)

三、一词多义

1、言:

句首助词。如:言既遂矣。

相当于“而”。如:静言思之。

2、以:

把,介词。如:秋以为期。

而,连词。如:以望复关。

3、作:

本义是起来起身,引申为兴起,产生。如:薇亦作止。

开始。如:天 下之难比作于易。

创作,撰写: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又引申为著述,制造。

如: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

篇3:过秦论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过秦论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席: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名作状,像席子一样)

2、蒙:惠言语、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承接)

3、因:惠言语、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沿袭)

4、举: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

5、敲扑: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刑具,短的叫“敲”,长的叫“扑”)

6、却:却匈奴七百余里(击退)

7、隳:隳名城,杀豪杰(毁坏)

8、蹑足:蹑足于行伍之间(用脚踏地)

9、揭:揭竿为旗(举)

10、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高,强)

11、度、絜:试使山东之国与陕西省涉度长絜大(用尺量,衡量)

12、爱: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珍惜)

13、殊俗:余威震于殊俗(不同的风俗,指边远地方)

14、谪戍: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被征发戍守边疆)

15、余烈: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遗留下来的功业)

16、鞭笞: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名作状,用鞭子、竹板打)

17、作难: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起事,起义)

二、通假字

1、合从帝交,相与为一(通“纵”)

2、赢粮而景从(通“影”,影子)

3、外连衡而斗诸侯(通“横”)

三、一词多义

1、制:

①……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指挥)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

③用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规模)

④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缝制)

2、亡:

①追亡逐北,伏尸百万(逃亡)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丢失)

③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

④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

3、利: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好处)

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有利)

③信臣精卒利兵而谁何(锋利)

4、固:

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固)

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③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

④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本来)

5、遗:

①秦无亡矢遗镞(丢失)

②夜不闭户,路不拾遗(遗留下来的东西)

③蒙故业,因遗策(遗留下来的)

④是以先帝拔以遗陛下(wèi给予)

6、度:

①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制度)

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duó计算,量)

③万里赴戎机,并山度若飞(越过)

④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duó揣度)

四、词类活用

1、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形作名,坚固的地方)

2、席、包:有度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名作状,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

3、斗:外连衡而斗诸侯(使动,使……斗)

4、南、西:南取汉中,西举巴蜀(名作状,向南,向西)

5、约:于是从散约败(动作名,条约)

6、鞭笞: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名作动,用鞭子抽打,用竹板打)

7、却:却匈奴七百余里(使动,使……退却)

8、弯: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形容词使动,使……弯)

9、愚: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形作动,愚弄)

10、弱:以弱天下民(形容词使动,使……削弱)

11、固:自以为关中之固(形作名,坚固的'地方)

12、瓮、绳: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名作动,用破瓮作,用草绳系)

13、贤:非有仲尼墨翟之贤(形作名,贤能的人)

14、云、景: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名作状,像云一样,像影子一样)

15、序、朝:序八州而朝同列(序:名作动,引,招致;朝:名词使动,使……来朝见)

五、难句翻译

1、振长策而御海内,吞二周而亡诸侯。

译:高举长长的鞭子,用武力来统治各国;吞并东西二周,灭亡各个诸侯。

2、然后践华山为城,因河为池。

译:这样以后,凭着华山当做城,就着黄河当做护城河。

3、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译:天下的人像云一样聚集响应,(许多人)担着干粮如影随形地跟着(陈涉)。

4、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译:不施行仁政,攻和守的形势变了。

篇4:高中语文秋水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语文秋水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欣然:乐滋滋的)

2、以天下之美尽在已(美:美景)

3、至于北海。(北海:北方的大海)

4、于是焉河伯旋其面目(旋:掉转)

5、望洋而若有叹曰(望洋:仰视的样子)

6、今我睹子之难穷也(穷:尽)

7、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殆:危险)

二、通假字

1、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泾:径,直流的`水波;辩:辨,清楚)

三、古今异义

1、于是: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古义:在这时候。今义:表承接的连词。)

2、面目:于是焉河伯旋其面目(古义:面部。今义:面貌)

3、大方: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古义:修养很高、见识很广。今义:言行举止得体庄重)

四、词类活用

1、时:秋水时至(名作状,在这个时候)

2、东:顺流而东行;东面而视之(名作状,向东)

3、少: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形作动,小看)

4、轻:而轻伯夷之义者(形作动,轻视)

五、句式

1、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

2、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3、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六、难句翻译

1、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译:我将长久地被见识广的人取笑。

2、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译:我要不是到达你的门前,就危险了。

篇5: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复习

1、官人疑策爱也,秘之。误:喜欢,正:吝啬。

译文:过路的官人怀疑陈策舍不得骡子,便把它藏了起来。

2、有功故出反囚,罪当诛,请按之。误:按照,正:审理。

译文:徐有功特意开脱谋反的人,论罪应当处死,请审理他。

3、高祖遣使就拜东南道尚书令,封吴王。误:拜见,正:授予官职。

译文:高祖派来使者授予(杜伏威)东南道尚书令的官,封他为吴王。

4、府省为奏,敕报许之。误:报告,正:回复。

译文:有关部门为此上奏,(后主)下诏回复同意了这件事。

5、齐孝公伐我北鄙。误:轻视,正:边境。

译文:齐孝公进攻我国北部边境。

6、大败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误:城墙,正:军营。

译文:大败李信的军队,攻下两座军营,杀死七名都尉。

7、尧民之病水者,上而为巢,是为避害之巢。误:生病,正:担心,忧虑。

译文:尧的百姓担心水患,因而在水上筑巢,这就是避免灾害的巢。

8、焕初除市令,过谢乡人吏部侍郎石琚。误:免除,正:(被)授职。

译文:刘焕刚被授职市令,拜访同乡吏部侍郎石琚。

9、师进,次于陉。误:依次,正:临时驻扎。

译文:诸侯的军队前进,驻扎在陉地。

10、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误:完毕,正:通“猝”,突然。

译文:天下真正有大勇的人,灾难突然降临也不会惊恐。

11、王趣见,未至,使者四三往。误:高兴,正:通“促”,赶快。

译文:楚王赶快接见(尊卢沙),(尊卢沙)没有到,(楚王派)使者多次前去(邀请)。

12、存诸故人,请谢宾客。误:安置,正:问候。

译文:问候那些老朋友,邀请拜谢宾朋。

13、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误:借给,正:宽恕。

译文:如果再不赡养母亲,我就不宽恕你了。

14、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误:捉拿,正:及,达到。

译文:楚庄王谋划事情很得当,群臣没有人能比得上。

15、使裕胜也,必德我假道之惠。误:恩德,正:感激。

译文:假如刘裕取胜,一定会感激我们借道给他的好处。

16、陛下登杀之,非臣所及。误:上去,正:当即。

译文:陛下(如果)当即杀掉他,(就)不是我的职权管得了的。

17、凡再典贡部,多柬拔寒俊。误:典籍,正:主管。

译文:贾黄中先后两次主管贡部,多次选拔出身寒微而又才能杰出的人。

18、衡揽笔而作,文不加点。误:标点,正:删改。

译文:弥衡挥笔就写,一气呵成,一个字没有删改。

19、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误:许多,正:称赞。

篇6: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复习

古代官职称谓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广《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太傅】参见“太师”条。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故封为太傅。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李鸿章死后都被迫赠太傅。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没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如《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再如大书法家颜真卿曾任吏部尚书,诗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书,,史可法曾任兵部尚书。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如《(指南录)后序》“以资政殿学士行”,这是文天祥辞掉丞相后授予的官职;《谭嗣同》“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徐致靖当时任翰林院侍读学士,这是专给帝王讲学的官职。白居易、欧阳修、苏轼、司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学士。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张衡传》“大将军邓骘奇其才”,邓骘当时为汉和帝的大将军。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训俭示康》“参政鲁公为谏官”,“鲁公”指宋真宗时的鲁宗道。《谭嗣同》“参预新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政事,实宰相之职”。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清末汉人只有左宗棠、张之洞、袁世凯等短时间地任过军机大臣。《谭嗣同》“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斩”。

【军机章京】参见“军机大臣”条。是军机处的办事人员,军机大臣的属官,被称为“小军机”。《谭嗣同》:“皇上超擢四晶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预新政。”

【御史】本为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御史前书曰”,“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子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韩愈曾任监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佥都御史。再如《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宁”,王翱当时任都察院长官。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宋欧阳修曾任枢密副使。《〈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文天祥当时掌管军事要务。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高太尉指高俅。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大夫。”当时蔺相如比上卿廉颇官位要低。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屈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上官大夫”,一般认为是指上官靳尚。“子非三阊大夫欤?”屈原担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的长官。《〈指南录〉后序》:“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指的便是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师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者,则群聚而笑之。”《石钟山记》:“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训俭示康》:“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五人墓碑记》:“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司马迁做过太史令。《张衡传》:“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问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文起为翰林院修撰,史官,故称太史。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出师表》:“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长史”指张裔。《赤壁之战》:“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详见“三省六部”条)。韩愈曾先后任过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袁世凯为兵部侍郎。

篇7:高中语文文言文必修知识点

必修五

《归去来兮辞》

曷不委心任去留(通“何”,为什么)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衡通“横”,与“纵”相对)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景通“影”,日光)

《腾王阁序》

俨骖騑于上路(“俨”通“严”,整治)

云销雨霁 (“销”通“消”,消失)

所赖君子见机(“机”通“几”,预兆)

《逍遥游》

北冥有鱼 “冥”通“溟”

而征一国 “而”通“能”

小不知及大知“知”通“智”

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

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

御六气之辩“辩”通“变”

《陈情表》

夙遭闵凶 (通“悯”,怜悯)

零丁孤苦 (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常在床蓐(通“褥”草席)

四十有四(通“又”)

高中作文教学论文

高中教师教学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高三教师语文工作计划

新高一如何学好地理

高中语文高投入低产出教学分析论文

高一语文下学期教学计划

高三语文教学计划指导

安徽高中会考语文知识点

高一下学期语文教学计划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要点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要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要点(精选7篇)】相关文章:

高中语文笔记应该怎样分类2023-09-27

高中语文期末复习指导2022-09-24

高中语文期末复习指导2022-09-25

高三语文教学计划2022-05-08

高中语文教学新学期工作计划范本2023-09-08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2023-02-04

2022年高三语文教师个人工作计划2023-09-18

高三语文教学计划2023-03-26

高三下学期语文教学计划2023-03-27

高三必背语文知识要点2024-01-03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