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孩子的心理(共9篇)由网友“zxcvbn”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我们孩子的心理,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篇1:我们的心理作文
我们的心理作文
而且时间长了之后,我们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到底是陌生人是路人还是真正的自己,就好像我们自我评价永远都是最累真实的自己,有各种各样的偏差,这毕竟不是我们真实的自己。
很多时候我自己一个人思考的时候就想,我是不是也应该去看一下心理医生了,有很多事情心里油太多的困惑,没有办法说出来,也没有办法听我倾诉。
只是感觉自己需要这样的'帮助。
很多时候我们都不一定能够走出自己给自己设置的陷阱,和那些没有办法去描述的故事。还是他们根本就听不出来你到底在说一些什么话,还是这些话,越来越猖狂,越来越没有道理。
但是我想,无论怎样,我应该以一种形式把实现全部都纪念下来。
如果真的有一天我一无所有回到原来的地方,一切都回到了起点,那这样的话也就没有人会遗憾,毕竟这些东西都能证明我曾经来到过这里。
我们所拥有的那一切,也许随时都会消失,而且这些东西才是真正让我患得患失的。
既然我们已经得到了,为什么不能永远呢?还是总是让我们玩一下,这样猫捉老鼠的游戏。
篇2:大班心理:我们不怕困难
大班心理:我们不怕困难
设计意图:
最近我发现班上的孩子出现了问题:比如,练习跳绳时,他们害怕困难就不愿意坚持,画水粉画时,他们经常半途而费,针对这些问题,我想通过心理健康活动让孩子明白,困难是无时不在的,不管困难有多大,都应该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它,并想办法去解决它,为此,这个活动我以三个步骤来完成这个目标,帮助孩子树立一种勇于尝试、不怕困难的精神,使孩子在活动中充分体验成功的快乐,加深对困难的理解。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勇敢面对困难,积极战胜困难的情感。
2、鼓励幼儿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困难,相互合作的精神,感受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图片、投影仪、铃铛、绳子、小动物娃娃、梯子、桌子、椅子、扫把、晾衣杆等。
活动过程
一、随音乐《蜗牛和黄鹂鸟》进入教室
二、倾听故事《小蜗牛爬高墙》,并讨论。
1、蜗牛爬上高墙了吗?他爬墙的时候碰到了什么事情?小蜗牛又是怎么做的呢?
2、小朋友们遇到过困难吗?遇到过什么困难呢?
3、你遇到困难,你是怎么解决的?(请别人帮忙,坚持,试一试)
三、挑战游戏
1、过绳子游戏。鼓励幼儿尝试解决困难。
(1)幼儿尝试过绳子,并找出不成功的原因。
(2)鼓励没有成功的孩子再试一次。
(3)增加难度鼓励幼儿想办法克服困难。
2、爬高取物。
分4组,两次进行取物。并请孩子记录。
四、总结。
小朋友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大家要积极面对困难,动脑子战胜困难,我们会越来越棒的。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紧紧围绕目标进行,与幼儿共同参与,师幼关系融洽、自然、温馨。每个环节都有适当小结。老师的角色在不断的变化,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故事中,从蜗牛战胜困难到小朋友面对困难积极的态度。过绳子游戏中,体现了心理课递进强化的原则,从尝试――找出问题――再尝试――鼓励――增大难度。在后半部分:爬高取物,对孩子来说,是一件不容易完成的任务,引导孩子的`合作与遇到困难积极解决,进一步深化了我们的孩子获得战胜困难、成功的体验。
孩子对故事很专注,并能很好的理解了故事,我引导孩子积极讨论,让孩子自己说出遇到的困难。并自己总结遇到困难的解决方法,但是从谈话中可以看出,孩子对困难的理解还不是很深。我就想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让孩子强化困难的概念,积极积累经验。
在过绳子活动中,我积极调动孩子的情绪,但是观察得还不够仔细,对个别孩子的关注和引导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过绳子时,有个别孩子没有去试到,我没有发现;当孩子说出与别人不一样的时候,我没有及时利用;对于孩子用不同方法过绳子的引导不够到位,以至于孩子基本是用同一个方法过。贴花的地方是临时决定的,发的过程中想到过完线的孩子没有事情做,于是把这个事情交给孩子自己做,并交代孩子不能乱丢垃圾,一来省了老师发贴纸的时间,二来减少孩子等待的时间,三让孩子自己贴上,享受更多成功的喜悦。
在爬高取物中,分两次进行,每次两组。主班与配班老师各照顾一组,并让未进行取物的小组给取物小朋友做记录,减少孩子等待的时间,并初步让孩子学习观察并记录。活动让孩子自己想办法,尝试并解决。但要求交代得不是很清楚,在取物过程中,我高估了孩子的能力,没想到孩子试了几次都没办法取下,发现这个问题后,我冷静快速地做出反应,马上召集孩子讨论,但是这个时候我没能更耐心的倾听,这里应该给孩子充足的时间动脑筋想想办法并让孩子说说自己的想法,而是急于象孩子总结,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困难并不是我们自己就能解决的,还可以请别人帮忙。后来就请了配班老师帮忙,就此带过了这个问题,对于这个教育的机会,我没有好好的把握,处理的不够完美。不过这个小插曲,并没有让我们孩子的勇气受挫,反而在后一组的活动中,又出现了类似的情况,但孩子还是努力的尝试,勇敢地再爬高,小心翼翼地撕下胶布,在玩具取下那个时刻,我听到孩子们的欢呼声,孩子们终于通过自己的努力战胜了困难,这是整个活动的最闪亮的一点。
篇3:我们如何预防“心理贫穷”?
扬州市民关心的“心理贫穷”如何预防?产生心理疾病后如何治疗?8月1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预防 营造好的成长环境
“‘心理贫穷’预防是关键。”几位专家均表示,“心理贫穷”与个人成长环境以及成长经历有着重要关系。
“青少年成长阶段是心理问题高发期,因学业以及情感问题引起心理问题的情况很普遍,社会、学校、老师、家长一定要注意营造一个好的人文环境,改善师生、亲子关系。”心理专家吴人钢说,人格的健康形成需要周围的老师、家长、朋友的共同努力,
“孩子13岁开始进入第二心理反抗期,这个阶段的孩子表现出叛逆个性,家长不要认为这是孩子的品德问题,不能将心理问题与品德问题混为一谈。”省五台山医院心理科主任顾小扬说,家长应多学点心理学知识,加强自我储备,审视自身教育方式,主动与孩子交流,改变武断蛮横的教育方式,做孩子的朋友。
用药 对成人副作用不大
“心理疾病的发展一般分为三个阶段:一开始仅仅是有点心理问题,接着发展到轻微的心理障碍,如果此时没得到有效治疗,便会发展到严重的心理疾病。”专家告诉记者,心理问题产生了,治疗主要分为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两种。
针对市民担心的“心理问题不能吃药,药品越吃脑子越坏”的疑问,专家也给予了明确回答。顾小扬告诉记者,青少年成长阶段,身心均未发展成熟,尽量不要使用药物;不过,现在的心理疾病药物对成人来说副作用不大。“一些心理疾病比较严重的成年人,如不使用药物,将对病人及家属产生很大危险,曾经有一位产妇心情抑郁,当时建议用药,但病人及家属均坚决反对,结果病人将自己的孩子勒死然后自杀。”
篇4: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孩子心理
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孩子心理
如果说,咬指甲、上课开小差、做作业动作慢等被视为孩子的坏习惯,那这种观念现在要改了,这些“坏习惯”已被心理专家归入心理行为问题,不再是依靠父母的能力就能改变的,需要做必要的心理治疗。在市七医院的儿童心理咨询室里,记者就看到了不少这样的孩子,心理医生朱晓华告诉记者,来访的孩子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家庭教育方式不当,造成孩子心理障碍,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些人的问题,其所在的整个家庭都需要接受治疗。
啃手指甲的小男孩
门诊情景重现“医生,你看看他,整天就是剥弄两只手,你看看他两只手!”母亲拉着一个十来岁的男孩走进咨询室,刚落座,便迫不及待地诉说起来,边说边拽着男孩的手,一把放在了医生面前的茶几上。
这是一双十指光秃秃、剪不到指甲的手。甲床周围的皮肤粗糙增生,倒刺翘起,有的还留着撕扯后的伤痕,和眼前白净羞怯的男孩极不相称。
原来,男孩自小由祖父母带大,上小学后不久常把手指弄得咯哒响。母亲担心养成坏习惯影响孩子的学习,便辞职在家,严加管束,经常为这件事打骂他。后来,终于听不到他手指的咯哒声了,但母亲发现他的指甲都被剥掉了,一问才知道是他自己干的。有医生说这是缺锌引起的,于是补锌、排铅的保健品吃了一大摞,还是无济于事。
心理测评
医生发现男孩存在社交恐惧,并伴有自卑、轻度的情绪低落,对母亲过度依赖,生活自理能力差。同时母亲也存在着明显的焦虑情绪,睡眠障碍。几次咨询,父亲均未露面。原来父亲由于忙于生意,很少有时间在家,即使回家,也很少和妻儿交流。家中教育事宜概由母亲负责。很明显,这又是一个“心病”。
医生观点
在咬指甲、吮手指、剥弄手指的背后,往往反映了孩子和家长的心理需求未能获得及时满足。孩子在情绪焦虑、恐惧、孤独寂寞时,常常会以此行为暂时缓解自己的压力,获得安慰。因此,打骂和斥责只会加重问题的存在而无一益。对待孩子的“手指问题”,必须要全面评估父母和孩子的心理状况,解决存在的情绪和行为问题。
6岁孩子竟说“活着没意思”
门诊情景重现
带着王亮(化名)来看医生时,母亲几乎心力交瘁,“孩子最近老是讲‘活着没意思,还不如跳楼死了算了’这样的话,吓得我们全家都快崩溃了”。
王亮今年才6岁半,是小学一年级学生。刚开学,他总是管不住自己,经常侵犯同学,课堂上也缺乏自制力,搞恶作剧,令人头疼。父亲急了,就以打骂来解决。有一次同学告状,王亮作业没完成,还淘气。回到家里,爸爸边打边说:“天天让别人告状,打死你算了!”王亮当时就回嘴:“你们看我不顺眼,我不要活了!”据母亲说,此后只要父亲不在场,孩子在遭受责备时,这样的话也就脱口而出了。
心理测评
从个案情况来看,在开始时,家长是典型的放任型教育。等到孩子开始自己的学校生活后,发现孩子有这么多缺点,“望子成龙”的心理
又使他们的教育方式演变为“专制型”。特别是父亲,稍有不满,轻则责骂,重则大打出手,并说出一些过激的言语,刺激孩子。这些压力给孩子的心灵蒙上了阴影,但在他的内心深处并没有真正服从父母的管教,所以产生了自杀的心理倾向。
医生观点
孩子出现自杀意念是很严重的问题,必须及时进行干预,但首先要以家长的改变为突破口,带动孩子的改变。家长先要学会倾听孩子说话,鼓励并让孩子表达他的看法与意愿;父母生气时,稍微做几分钟深呼吸,让自己的情绪缓解一下,不要情绪化;平时家长应利用假日,陪孩子出去散步,一方面可以增进亲子关系,又可使孩子有良好的心境。
一年级女生练琴练出抽动症
门诊情景重现
这个6岁的女孩看上去很聪明,只是手和胳膊常不由自主地乱动。每当出现这种情况时,母亲只能焦急地稳住她的胳膊,眼泪也忍不住掉了下来。
女孩刚上小学一年级,但已有两年小提琴学习经历。她每周都要抽出两天到老师家学琴。孩子母亲说,她一进老师家门就开始哭,一开始练琴就泪流满面,还可怜巴巴地哀求说:“妈呀,我真的不想学。”父亲坚持要她学琴,把特长与升学联系在一起。
平时,父亲对女儿的练琴管得很牢。一旦孩子琴拉得不好,父亲就用手指戳她的头,还推搡她、大声训斥她。孩子就这样承受了两年,终于有一天扛不住了,开始挤眼睛、努嘴巴、耸肩膀,胳膊腿还控制不住地乱动。班主任也向家长反映:“她上课挤眉弄眼,还摆肩膀,经常突然地尖叫。你们还是带她到医院去看看吧。”
心理测评
这女孩子患的是抽动症,此病的病因有专家认为与家族遗传有关,要想全面康复至少需要2年。这个案例是由于家长逼迫孩子学琴,造成孩子精神上极大的压力和内心长时间的压抑,而诱发了此病。医生观点
现在很多家长与孩子缺乏沟通,根本不了解孩子真正的兴趣是什么。建议家长在培养孩子的业余爱好时,要先征求孩子的意见。家长最好带孩子到少年宫或者其他小伙伴家里看看,以便进行深入了解。只有孩子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才有信心学下去,并有可能取得一定的成绩。
记者手记
在采访这些个案时,所有产生问题的孩子的家长的初衷都是为了孩子好,只是用错了方法,反而给孩子造成了负担。
因此,心理专家建议各位父母,要在家庭当中施行成功的教养,必须要能与孩子有融洽的`沟通。父母必须要了解自己的孩子,才能懂得孩子的需要,懂得通过恰当地满足其不同的身心需要来塑造其良好的品质、健全的人格。
你了解自己的孩子吗?
下面的小测验可以帮助作为与孩子加强沟通的一个辅助手段,建议爸爸妈妈分别回答以下50个问题。
1.你孩子最要好的朋友(小伙伴或同学)是谁?
2.你孩子最喜爱的老师是谁?
3.你孩子最崇拜什么样的人?
4.你孩子最讨厌什么样的人?
5.除家里人以外,什么人对你孩子影响最大?
6.你孩子最喜欢哪一位亲戚?
7.你孩子最喜欢哪门课程?最不喜欢哪门课程?
8.你孩子的收藏物中他(她)认为什么东西最珍贵?
9.你孩子最害怕什么?
10.你孩子最烦恼的事是什么?
11.在什么情况下你孩子容易撒谎?
12.你孩子最爱看什么电视节目?
13.你孩子爱看什么电影?
14.你孩子最喜欢什么娱乐活动?
15.你孩子爱好哪些体育项目?
16.你孩子爱听哪些音乐、歌曲?
17.你孩子最愿意到哪儿去玩?
18.你孩子最喜欢哪一类课外读物?
19.你孩子最近在看哪一本课外书?
20.你孩子最喜欢什么颜色?
21.你孩子最喜欢什么花朵(植物)?最喜欢什么动物?
22.假如让你孩子任意挑选世界上的东西,他(她)会挑什么?(只能挑一样)
23.就你孩子的年龄来说,他(她)是否感到自己太大或太小?
24.在学校里,你孩子是否感到自己被其他孩子所喜欢?
25.你孩子常在什么时候做家庭作业?
26.你孩子长大后想干什么?
27.你孩子对社会上哪种职业最尊重?
28.你孩子最看不起哪种社会职业?
29.你孩子对家里什么事最不满?
30.什么事情最易使你孩子生气?
31.什么事情最使你孩子感到尴尬?
32.在什么时候你孩子容易和父母对立?
33.在什么情况下你孩子容易听父母的话?
34.去年一年,你孩子对什么事最感失望?
35.去年一年,你孩子对什么事最感到高兴?
36.你孩子希望星期天怎样度过?
37.假期内,你孩子常爱做些什么?
38.家庭喜庆的日子中,你孩子最喜欢哪一天?
39.你孩子对自己做的什么事最自豪?
40.你孩子最懊丧自己做过的什么事?
41.你孩子最不爱做什么家务?
42.你孩子对什么事情能百做不厌?
43.你孩子在学校里有绰号吗?怎么会有这个绰号?
44.老师认为你孩子的主要优缺点是什么?
45.你认为你孩子性格中最突出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
46.什么事情是你孩子最不屑一顾的?
47.你送给他的礼物中,你孩子最珍爱什么?
48.你孩子最爱吃什么菜?最不爱吃什么菜?
49.你给孩子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50.你孩子喜欢你吗?
分析与建议:
回答完每个问题后,请孩子给你打分。在上述50个问题中,若能正确回答80%以上,说明你对子女很了解,请继续保持;若能答对70%以上,说明你对子女比较了解,但需要以后更加留意;若能答对一半,说明你对子女的了解勉强可以,需要在孩子身上多投入一些时间和精力;若连一半也答不上,只能说明你对孩子太不了解,极需加强关心,以使他们更好地成长。请你权衡一下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你手头其他的事务,究竟孰轻孰重?
篇5:孩子心理和身体关系密切
孩子心理和身体关系密切
心理和身体关系如此密切,以致离开了哪一方,另一方就几乎不能运转。它们总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身体运动?除自主反射外?离不开思维和情绪,比如,负责腿部运动的大脑区域在产生运动的愿望时需要心理的配合。另一方面,折断一条腿会使你感到沮丧。不论什么时候,在利用自己的心理和身体时,我们更愿意用从出生时就习惯的方式,也就是必须适应生存的社会。人的心理有一种天生的倾向,即把某种秩序纳入正在进行的事情中。实际上,我们喜欢对生活进行分门别类,制定规则。当孩子发现这些乐趣时,就注意倾听他们。我们制定的许多规则似乎并没有任何真正的目的.或者说有什么意义,而仅仅是一种智力练习。
我们也喜欢制定一些禁令。一群玩游戏的孩子会很快找出一百条规则。但否定性规则常常有情绪方面恐惧的基础,如“不要在梯子下走”或“不要在裂缝上走。”因为恐惧而导致人们保持一致,以避免情绪上的冲突。不过这有点自相矛盾,因为我们通过观念上的冲突在智力方面有了成长、学习,发展和具有创造性。
讲人类在动物世界里有最高形式的智力?起码我们这样认为?是让人高兴的事。在所有温血动物中,惟独人具有自我反映?与自己对话?的能力。并且,交流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工具。动物并非不交流,而是在语言方面有相当的局限性。正因为语言的使用才使人类的心理得以发展。
从最广的意义上讲,智力是个体处理自身世界的能力。它是个体实现目标?无论是基本的如找食吃,还是长远的如通过考试?的能力。智力先通过估计什么是可行的,之后在此基础上采取最佳的方案来发挥作用。
你可以对智力和体力作一比较。虽然练习可以造成运动员成绩方面的很大差异,但有些人发现他们能够轻易地赢得比赛,而其他人则不论如何努力都落在后面。如果心理学家能够掌握使人们的心理能力大幅度提高的钥匙,那将会让他们欣喜万分。但是,还没人能带来这样一个妙方。
虽然我们不能很快地提高智力,但却能阻止它充分发展。恶劣的身体条件,如出生时脑损伤,或年幼时忍饥挨饿,对智力的发展会造成损害。与其他人隔离养育的儿童?如精神错乱的成年人会这么做?除非在早期能采取补救措施,否则其心理能力就会十分有限。但更微妙的是,如果幼儿智力方面受到的培养和训练较差的话,那么就会使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降低到自然水平以下。
在测验智力时,意识到具有文化意义的部分显然很重要,但同时在可能的情况下把每天的智力活动包括在内也很重要、因为智力总要涉及真实的世界以及其中受到重视的东西。不论人类智力的组成成分如何,我们都必须在它自然的成长背景下去领悟它。
关于智力的本质?人们已经进行了一个世纪的研究,难怪人们对心理学家仍然不了解自己的心理表示不解。但智力不是神秘的东西,它也不需要成为难解之谜。问题是智力不能像通过所举起的哑铃重量来测量体能那样,把它作为一种清楚的心理能力进行测验。智力包括许多方面,因而每个测验只能测出其中的一部分,而且我们不能肯定这些测验之间的重复程度如何。也许最容易的做法就是把智力看做是一种无形的运动的集合,它由不同的思维能力?如推理、判断、灵活性和创造性思维?组成,这些能力一起发挥作用。不同的统计方法产生了100多种不同的思维能力,不过它们之间的差异有时可忽略不计。
篇6:孩子的心理需要
孩子的心理需要 -资料
“我给他吃得好,买好看的衣服和有趣的玩具,我经常和他交流,怕他受一点委屈,这些难道不够吗?”面对关于“孩子成长过程中心理需要什么”的问题,一些家长显得迷惑,专家认为,这些家长的看法不完全正确,孩子成长过程中主要有四大心理需要。
一是需要被爱与价值感。孩子需要父母的爱,被爱使孩子有安全感与价值感。父母对子女示爱时,除了使孩子体验到被爱的'满足之外,也使孩子知道因何事而被爱,从而学到是非观念。
二是需要安全感。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是无法信任别人的,对他人不信任则无法和人建立友谊,可能会使其成为刚愎自用的人。孩子如果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会使他不敢自由自在地探索周围环境,学习新的事物,他的情绪和智能发展也会受到不良影响。
三是需要规则。规则对孩子来说就像是一栋房子的墙壁,它给生活一个界限及广度,
资料
只有当孩子知道什么是可以期待的事,他才会觉得舒适自在。所以规则是安全感的来源,规则的建立可以给孩子提供自由成长的顺序感。
四是新的学习经验。现代儿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是成长中的个体,其心智能力的发展是其生理学方面的成熟加上后天学习经验而形成的。从出生起,儿童必须有切合其能力的学习机会以学习新的经验,才能发展出正常的智能、语言、人际关系技巧、情绪感受、表达能力和人格。莫秀芬认为,儿童成长过程中还需要鼓励和责任。
在儿童的教养过程中,鼓励的重要性大过其他方面。每一个小孩子都需要持续给予鼓励,就如同种子需要水一样。她说,认同的楷模和尊重对儿童而言也是不可缺少的。父母不但要多跟子女接近,而且要注意言传身教的影响,使自己的言行对子女产生正向认同的作用。父母还必须尊重孩子和他的权利。尊重孩子就是让孩子和大人平等做决策,这可以使孩子了解到每一个人在家庭中都有自己所扮演的不同角色,而每一个不同角色有不同的权利。
篇7:开学孩子心理注意事项
5、如果发现孩子有异常的`行为和情绪,例如长时间上网,无法控制;情绪大起大落,没有规律;突然间没有原因地哭泣,发牌气;言语中有厌世的信号;性格大变,内向突然变得滔滔不绝,外向突然一言不发,及时与社区工作站或学校取得联系。
6、孩子任何违规的行为在激烈的情绪下都无法正确处理,学会“退一步,缓一缓”,态度温和,切忌激化矛盾。
7、家长与孩子沟通时,首先要保证照顾好自己的情绪,把握“不平静,不沟通”的原则。
8、增强孩子的责任意识,每天都要给孩子安排适当的家务,既能降低学习压力,又能加强劳动教育。
篇8:我们是孩子
我们是孩子,我们是一群无忧无虑的孩子。每次测试卷送到我们的手中,我们就会紧张,因为考试在我们的心里是一件严肃而又有相当难度的事情;每当成绩出来时,我们中有的因考得好而高兴,觉得为家长争了一口气;有的则因考得差而感到难过.这不怪我们,谁叫我们是孩子呢!
我们是孩子,一群爱幻想的孩子。我们会把自己想象成漂亮的公主,帅气的王子,在众人的拥戴下婷婷玉立'帅气十足;我们会把小狗'小猫当作玩具,随心所欲的捉弄.谁叫我们是孩子呢!
我们是孩子,一群爱提问题的孩子.我们见过鸡蛋,要问父母:“鸡蛋是从哪来的?”父母就会告诉我们:“鸡蛋是母鸡生的。”“那母鸡是从哪儿来的?”“母鸡是从蛋里孵出来的。”我们百思不得其解,不知道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便打破沙锅问到底,谁叫我们是孩子呢!
我们是孩子,一群热爱祖国的孩子。我们要好好学习,长大了为祖国做出因有的贡献,哪怕是小小的贡献,来回报培养我们的祖国,养育我们的父母。
这就是我们,一群无忧无虑的孩子!
篇9:我们是孩子
“我们都是好孩子,最最美丽的孩子”。曾经发了疯的喜欢这首歌,失去理智的崇拜S・H・E,有谁敢说她们的不好,我们会和他们拼了命,甚至结下不共戴天之仇。
老师是坏女孩也会喜欢这首歌,难道是奇迹吗?就因为我们的调皮,老师们给我们带了“坏孩子”的帽子,我们发誓不再和那个老师说一句多余的话,除非我们变乖。这样的誓言留在我们心中,我们默默的尊守着,艰难的努力着,终于我们都做到了,坏女孩也有她们的自尊,坏女孩也有她们生存的空间,坏女孩的本质也是好的。仅仅是因为她们性格的独特。有谁能够真正的了解她们,她们也是善良的,也是乐于助人的,她们和好孩子一样,只是她们比较开朗,爱耍一点小聪明而已。
最后,我们都变乖了,也许是因为那首歌,也许是因为我们长大了,懂事了。我们去找那位老师,告诉他我们变乖了,同时也谢了他,我们现在有理由喜欢这首歌了,再加上任性的我们曾经就没有放弃过。
这首歌我们随时随地会听,在教室,在宿舍,在家里,在网吧,坏女孩的标志从此没有了,多了一点就是歌声在哪里出现,这首歌成了曾经是坏女孩的我们的标志。
S・H・E我们依然崇拜着,《我们都是好孩子》我们依然听着,只是我们长大了,变化了,懂事了。其实每个孩子的本质都是好的,善良的,所以所谓的“坏女孩”并不可怕,总有一天她们是会长大的。
★ 小学心理调查报告
【我们孩子的心理(共9篇)】相关文章:
孩子教育计划心得体会2023-04-16
青少年心理健康论文2023-02-08
谈幼儿的同情心教育的论文2023-08-26
心理健康是快乐之本――也谈谈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2022-11-21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2022-12-23
青春期学生如何调适心理2022-08-11
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随笔)2023-03-12
心理学与生活论文2023-04-27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心理素质论文2022-12-19
小学生学习心理健康课心得体会2022-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