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信科龙,纯海信时代的到来(锦集9篇)由网友“泥鳅不会游”投稿提供,以下文章小编为您整理的海信科龙,纯海信时代的到来,供大家阅读。
篇1:海信科龙,纯海信时代的到来
2月底,伴随着海信科龙公司主管容声,海信两个冰箱业务的副总许薇茹的辞职,海信科龙公司迎来了纯海信时代,至此,原科龙高管在海信科龙公司已见不到一个身影,正如某些媒体所讲到的:海信所接手的科龙,真的只是一座工厂而已。
纯海信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海信科龙可以完全按照海信的思路来进行的市场的运作而不受原科龙公司的任何影响,毕竟海信40余年的市场历练还是证明了其实力。但是,另一方面,原科龙公司高管的离开似乎也在预示着一种悲哀:昔日的冰箱巨头正在逐步退出市场的主流,而且有可能最终淡出消费者的视野。
许薇茹,作为最后一个离开海信科龙的原科龙高管,应该说,在推进两个冰箱的销售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客观事实是:容声和海信两个冰箱品牌,原本就是两个不在一个层面的产品。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证两个品牌同步增长,尤其是作为大股东海信的自有品牌海信冰箱的增长,的确是一件让人头疼的事。要知道,海信冰箱在山东省内销售尚可,但一出了山东省,就马上沦落到了二,三线品牌。海信冰箱起不来,容声冰箱做的再好,还是无法向大股东海信集团交代,更何况,今日的容声,在历经了数次公司的大股东变动之后,也已是落日黄花。在此情况下,作为原科龙公司的高管的“孤家寡人”,离开海信科龙虽是无奈之举,但又不失为明智的选择。
作为大股东的海信集团来说,入主科龙无非是看重了科龙的品牌。但真正入主后,其在市场操作过程中,确是只想贩卖品牌价值远远不及容声冰箱、科龙空调的海信冰箱、海信空调。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同商场谈场地问题时,首先要保证海信冰箱,海信空调的好位置,然后才会考虑容声冰箱,科龙空调的位置,
这样的结果是:容声冰箱,科龙空调由于思想上的不重视,导致市场运作上的不重视,销售结果不理想是自然的;而海信冰箱,海信空调思想上重视了,市场运作也重视了,但品牌知名度,美誉度的问题,销售结果也是不理想。这样的结果,不知海信入主科龙时是否想到过:既然手心手背都是肉,又何必分你我呢?
海信的实力自不必说,撇开黑电不说,单就海信冰箱而言,7年的时间,北上南下,建立了近十个生产基地,行业内的排名在山东省内仅次于海尔,但就这样的发展,同几年前雄霸长江以南市场,以“北海尔,南容声”而闻名的容声冰箱相比,仍然有着不小的差距。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在海信入主科龙后,曾发生过多起顾客购买容声冰箱后,发现所购买的冰箱有海信标记后找到商场,要求退货的案例,原因很简单:我们要买的是名牌容声,怎么变成了海信?容声冰箱多年来形成的消费群体及潜在消费者,不是说没就没有了的。因而对海信来说,做好科龙的原有品牌,不仅仅是对科龙的尊重,更重要的是自己利润的一个不可多得的增长点。
然而现实的情况并没有显示应有的强强联合所出现的效应,并没有显示1+1>2。还是以容声冰箱为例,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山东省内的冰箱销售,海信冰箱销量比上年提升了,而容声冰箱却下降了。换句话说,海信冰箱抢占了容声冰箱的市场份额,而对竟品却没有构成任何威胁。甚至在有些原来容声冰箱的强势销售地区,如胶东半岛的青岛,烟台,威海等地区,已鲜见到容声冰箱的身影。这对海信科龙的大股东海信集团来说,不知道是应该祝贺还是悲哀?
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必然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诞生。在历经了新总裁到任,原科龙高管全部“肃清”之后的海信科龙公司,已经恢复了其血脉的纯正,从而完全过度到了纯海信时代。这对海信集团来说,是福?是祸?我们将拭目以待。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cookeli@163.com
篇2:海信入主科龙的战略意义
昨日,一则消息映入笔者的眼帘:海信集团已经与科龙电器大股东顾雏军签订协议,出资9亿购买其名下26.43%的科龙股份,从而成为科龙电器第一大股东,成功入主科龙,
此消息终结了两件事:科龙电器的何去何从终告一段落,种种流言止于此,有利于科龙电器今后的发展;国内家电企业的收购重组开始加速,原先美的、威斯特等企业掀起的中小规模重组正步入新时期,海信收购同属家电业的科龙,从战略层次上掀开了我国家电行业竞争新篇章。
笔者分析,此次海信集团的收购,是一种战略层面上的股权交易,并不等同于海信单纯收购科龙的生产设备和厂房,而是一种更为高明的市场操作手段。海信集团将科龙电器作为一个独立实力进行市场运作,从而通过赢利来获得收益,进一步扩容其市场影响力。这既有利于保证科龙电器原先积累的种种无形和有形资产得以继续发挥作用,也有利于海信集团现有业务的正常开展,很好避免了同业竞争的尴尬,又巧妙地让双方在技术研发、原材料供应、内部操作机制等多方面进行优势互补,最终受益者当属投资者海信集团。
应该说,这次海信的出价相对于三年前顾雏军入主科龙时所付出的价格翻了两倍。这种价格对于顾本人而言,投资实现了增值效益;但对于身陷资金困境和信任危机中的科龙公司而言,短期内帮助却不是太大。此时,对于身陷看守所的顾雏军来说,除了悔恨和自责,他所能够做的只能是寻找到一家有规模、实力,特别是家电操作经验的公司前来接手。
无疑,在这场收购大戏的争夺中,海信并不是最合适的,却成为最后赢家。这在某种程度上得益于海信的真诚,以及它现在家电业中所处于特殊位置,
海信一直强于黑电业务,特别是近两年来通过平板电视推广和自主知识产权信芯的推出,黑电业务获得了稳定的发展。但在白电领域,海信冰箱、空调一直处于二线位置,短期内难以获得突破。在这种背景下,以冰箱起家、空调发展实力较强的科龙电器符合海信集团的收购标准,双方也不会形成直接的市场冲突。
此次收购,对于海信集团而言,将是一次合理布局国内家电产业,整合家电产业链的机会。一方面,可以扩充海信在现有的产品线上的竞争力。通过整合科龙现有资源,通过技术交流和共享的方式,有力拉动海信现有白电业务上的增长,让海信的冰箱、空调等业务获得一定发展。而另一方面,海信还可以考虑科龙向黑电领域扩张,生产科龙品牌的平板电视,实现双方的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眼下,摆在海信面前的问题并不轻松。首先要面临科龙内部人员信心的恢复和士气的增长,为科龙的各项运转走向正轨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还要重塑科龙形象,建立公众和合作伙伴对于科龙的重新认识;再者,整合过程中要注意迅速恢复公司的各项运转,包括技术研发、生产、市场销售,将科龙这辆列车开起来。现在,对于海信而言,是重组科龙、提升自身影响力的最佳时机。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swjian@126.com
关于作者:
沈闻涧:沈闻涧,服务于国内某大型家电企业,从事市场营销、公关策划工作。对国内家电、IT行业等问题有着独到的看法和鲜明的思路。曾在多家财经、家电开设专栏,探讨家电未、IT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之路,为国内新生代营销策划人。电子邮箱:swjian@126.com查看沈闻涧详细介绍 浏览沈闻涧所有文章
篇3:解读科龙被海信兼并后品牌结局
和健力宝一样,科龙也是被折磨得差不多了,看中国的市场上,凡是被收购的品牌基本上都没有好的结果,谁叫你是败军之将呢?看来商场真如战场。如科龙收购华宝、TCL收购乐华、美的收购华凌,包括海信收购雪花,其结果都是以牺牲被收购品牌为代价,提升收购方品牌的地位。“科龙被海信收购,其品牌短期应不会有太大变动。但长远看,科龙品牌将
面临逐步衰落、甚至消失的危险。”广东一位空调厂家人士对此如是评价。
品牌是什么?品牌管理所管理的对象又是什么?这是个理论问题,也是个大的实践问题,说科龙的命运不会太好,要真正从深的方面来理解这样的一个问题,而不仅仅是从情感上。
品牌是管理一个组织的边界要素,是一个组织的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的边界最大化,从这样的理论上去思考这个问题,我们应该从科龙内部犹其是其资本状况来分析。一般来说,物质决定精神,而精神的东西如果确实是有她的可贵之处,那么它们二者之间会有个良好的互动,而保持品牌的相对的稳定性。
要看被海信兼并后其品牌的结局要从下面三个方面来看:
一是物质方面的状况,主要是资金方面的问题,根据协议,海信收购科龙并非直接将9元支付给科龙,而是先支付5亿元给科龙作为启动资金。据悉,在海信介入科龙后,将委托中介结构对科龙资产进行评估,如科龙净资产在18亿元以上,海信将支付9亿元的收购价格;如果净资产在18亿元之下,海信只支付给科龙4.77亿元。有记者查阅科龙半年报发现,科龙净资产为22.13亿元,但被中国证监会和公安部门调查发现6笔可疑交易,涉及资金总额4.04亿元。科龙净资产在剔除4.04亿元可疑交易后,刚好为18亿元左右。科龙内部人士表示,正在积极复产的科龙,目前正急需资金支持。这样的一种状况,说明科龙品牌在物质属性上有着很明显的缺陷,而这样的一个问题会使一个品牌失去走向消费者的基础。
二是对科龙品牌的精神属性的评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所副主任陆刃波认为,如果收购完成,双方都将获得1+1>2的效益:海信的强项在彩电,科龙的冰箱和空调位居行业前列;海信的市场优势主要在长江以北,科龙更侧重于南方市场。科龙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印象如何是要通过消费者来评价的,在一个人倒众人推的环境中,像这样的消费者的故事将对科龙的品牌产生很坏的结果。
北京的刘先生说,科龙冰箱的质量和服务实在是差,简直就是强盗,我们全家都受不了了!
8月29日,他在北京白石桥国美电器买了台科龙BCD-219WAK冰箱,样子款式都不错,可是拿回家问题就来了,噪音太大,启动的时候咔咔的,机器运动起来更是嗡嗡声中带着咣咣声,吵得全家夜不能眠!7天内给厂家打了4个电话,在强烈要求下来了2次,进门呆了会说都这样,就算换个零件也一样!因为在国美买冰箱时承诺15天内无条件免费退货,电话打去非常客气,说什么都成,但一定要厂家鉴定!再打科龙的电话已经是第14天了,人家说自己联系不到工程师,周日不上班,其态度十分恶劣,姓名什么都不肯说事情正在投诉中,希望不要象另一位刘先生一样的遭遇!当初也是看中科龙是容声的同门,我现在对这两个牌子非常失望,建议大家不要盲目追求记忆中的名牌,因为现在的厂商都变了,惟利是图,
这位投诉人要求:科龙倒闭!虽然不现实,但是我此刻内心最大的期望!如今,不争气的科龙正的被人收购了,那么其品牌的精神价值也就很打折扣了。
三是对科龙品牌的边界的评价。正是在前面所说的科龙品牌在物质属性方面的匮乏和精神属性方面的缺陷使得科龙品牌的边界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这样的品牌价值是最值得怀疑的,因此,在一个可以预见的将来,科龙品牌的命运不会有太好的结局。
品牌的边界理论告诉我们品牌管理的基本职能,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我们对科龙的品牌命运做了一个很理性的评估,在这样的一个残缺不全的边界空间中,要希望找到科龙可以生存的空间可能实在是有点勉为其难了。
尹传高博士,深圳下马威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管理学家。财经方面的研究方向:哲学式管理、能力战略、营销变革管理等,据其多年的实践经验及研究成果,在营销变革管理、企业能力战略和文化战略构建、哲学式管理以及商道建设方面,为企业提供系统化、个性化的咨询和培训服务。主要研究方向;系统工具论;哲学化管理,能力战略,营销变革管理,已经出版以下书籍。1、营销变革管理,成果有书籍;《破局――中国市场营销变革管理的新思维》 2、能力战略: 成果有书籍《布局――中国企业能力战略的理论与实践》3、哲学式管理:成果有书籍;《管理哲学与哲学化管理》和《觉悟》4、连锁经营:成果有《无限连锁―快速复制企业竞争力》5、商道:成果有《华帝商道》6、系统工具论;成果有书籍《工具与秩序》,联系方式:013534193164(深圳),Yinchuangao999@yahoo.com.cn、Yinchuangao999@hotmail.com
篇4:海信收购科龙 掀开中国家电业新篇章
日前,海信与科龙大股东顾雏军签订协议,出资9亿购买其名下26.43%的科龙股份,成为科龙第一大股东,据悉,海信已经派驻财务人员入主科龙。科龙与海信作为我国家电领域两家颇具规模和影响力的公司,双方合作有助于我国家电规模化的发展,也将推动我国家电行业整体竞争水平的提升。
现在,大家普遍关注地是,作为出资人的海信,在进入后应该如何整合资源?如何帮助科龙恢复市场竞争力?如何规划两家的战略定位和市场营销?下面,笔者将从五个方面分析两者整合过程中的优劣势。
技术交流大有文章
海信在彩电领域积累了较强的技术优势,特别是在国内平板电视发展大潮中,通过海信自主产权“信芯”推出,确立其主导地位。科龙以白电业务著称,在国内建立了一条完善专业化的冰箱产业链,其优势短期内是同行无法赶超的。
应该说,双方在海信的共同主导下,可以进行深层次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将科龙在白电所积累的技术优势向海信进行辐射。有可能,科龙也可以借助海信在平板电视领域的技术优势向黑色进军。
统一采购节省成本
海信地处环渤海湾家电产业圈,科龙则身处珠三角家电产业圈,双方都拥有非常好的战略位置。与此同时,我国家电产业在国内已经形成了三大家电产业圈(另一个为长三角家电产业圈),相应的上游供应链体系已经建成,许多家电配套企业在上述三大产业圈中均设立了生产基地和工厂,为这些提供方便快捷、价格优惠的配送服务。
这种大背景下,双方在不影响各自正常运营的情况下,进行原材料统一招投标,以及钢铁、铜、塑料等期货操作。双方累加的原材料需求量将大大超出以往任何一家的需求量。如此一来这将大幅减少双方原来的采购成本。
生产制造相互补充
现在,海信主要的生产基地在山东,从去年开始在江苏南京新建的冰箱生产工厂,在浙江湖州收购先科空调的生产工厂,迈出了全国布局第一步。科龙的生产基地一直位于广东。
此次,双方走到一起后,在生产制造环节可以实现相互共享。即海信在山东可帮助科龙生产,而科龙在广东亦可以生产海信产品,双方甚至还可以共同以南京、湖州的基地为依托,开拓华东市场。这不仅可以降低双方的物流运输成本,还能增强双方在异地市场上的价格竞争优势。
品牌整合有待突破
一直以来,海信进入不同家电领域,均延用“海信”这统一品牌,并且在电视领域建立了平板专家的形象,在空调领域建立了变频专家的形象,其一贯的统一形象,为其在全国范围内快速提升品牌影响力,建立了稳定的基础。
科龙在多年的市场竞争中,通过重组、收购的方式不断发展,也形成了其在冰箱领域以科龙、容声、康拜恩多品牌运作,在空调领域则以科龙、华宝、康拜恩三品牌分别抢占高、中、低档市场。而且,科龙还在去年大规模进军小家电市场,更是贯砌了多品牌操作的思路。
现在,两家企业被海信这一利益纽带捆在一起,问题随之出现。一方面,海信缺乏多品牌运作经验,另一方面国内市场也没有先例可借鉴。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进行多品牌的有效定位和运作?如何避免科龙等多品牌影响不受影响?如何平衡两家之间不同品牌定位冲突和恶性竞争?这些问题不仅在考验海信,还有其它家电企业,
笔者认为,现阶段对于海信而言首先应当明确定位,只是投资者不是具体运营者,不能将两盘棋搅在一起下;其次,要坚持对两家公司的独立操作,管理人员可以由海信派过去,但经营思路不能照搬海信的,要因地制宜打造新科龙;再者,不宜马上整合双方的品牌资源,应当继续按照原先的品牌的定位和操作思路,继续实现原有品牌的相互增值,最终要形成多品牌运作的协同发展,实现更大的价值溢值。
当然,海信当局者应当清楚地认识到,科龙品牌对于许多中国人而言意味着什么。千万不能轻易抛弃或者有意识地减少科龙品牌的投入,从而将其作为海信品牌增值的垫脚石。综合历史发展的经验来看,这是得不偿失的。
市场营销面临难题
海信与科龙均为综合性的家电集团公司,其市场营销模式均采用了销售分公司形式,通过统一的销售平台,销售不同领域的家电产品。这种操作有利于节省营销成本,实施关联销售,还能够增加与商家谈判时的话语权和筹码。
应该说,无论是海信或科龙,现有的市场网络布局已经建立完成,而且拥有了较好的网络基础。尽管科龙在前期遭遇了一定的危机,但是其原先的市场影响力和网络基础仍然存在。
而接下来双方在市场上能够形成直接冲突的家电业务主要为白电领域的冰箱、空调两大产品线上。现阶段,国内家电市场上正面临着产品、技术、渠道、服务的全面同质化,对于海信、科龙而言,就必然遭遇到同一销售渠道中的直接竞争,随时会面临恶性价格的比拼,产品功能和款式的雷同。此时,双方的市场营销难题开始凸显。由于科龙白电业务略强于海信,因此在今后的市场竞争中,更多是科龙的操作者们如果规避与海信的直接竞争,从而减少双方的运营收益。
笔者分析后认为,由于受到现阶段市场客观因素的影响,白电领域仍然处于洗牌与重组之中,任何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和价格比拼都不可避免。在这种前提下,双方所能够做的就是一方面要尽可能地减少参与市场恶战的次数和频率,转向中高端的价值战,共同引导市场的良性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双方应当寻求建立市场化基础上的共蠃与合作机会,比如可以共同开拓三四级家电市场开设专卖店,利用同一个渠道减少资源的重复投入;或者在产品的售后服务上,亦可以实现售后服务单位和人员的共享。
由于现阶段我国家电市场竞争仍然处于不规范的快速发展中,一些重复投入、粗放式操作的问题短期内还不会暴露出来,这无疑也为双方的市场操作提供了调整的时间和空间。
关于作者:
沈闻涧:沈闻涧,服务于国内某大型家电企业,从事市场营销、公关策划工作。对国内家电、IT行业等问题有着独到的看法和鲜明的思路。曾在多家财经、家电开设专栏,探讨家电未、IT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之路,为国内新生代营销策划人。电子邮箱:swjian@126.com查看沈闻涧详细介绍 浏览沈闻涧所有文章
篇5:海信并购科龙 上演“蛇吞象”的悲剧
12月3日,两年前接替苏玉涛出任科龙总裁的王士磊提出辞呈,
12月5日,年初从西门子离职的周小天接替王士磊,出任海信科龙总裁。这已经是海信接管科龙后短短三年时间的第四任总裁。同日,海信科龙主管空调业务的副总裁苏玉涛也 ,其职位由海信空调的“变频空调技术专家”、苏玉涛原副手刘文中接任。然而,高管换血又能否换来海信科龙的重生吗?自9月海信集团从顾雏军手上接管科龙后,更名后的海信科龙,在新老板手中公司高管震荡不断。但从目前的情况看,频繁更换的几任总裁,以及海信系的其他高层并没能从业务上提升科龙,而只是把这种高管换血的闹剧不断演绎下去。
而在海信科龙高管不断换血的另一面,海信科龙的终端网点却不断在萎缩,据笔者走访的江西几个区域市场,这里面有海尔、美的、志高等品牌,但是却看不到科龙与容声品牌的痕迹。这种市场萎缩的现象,也许是近几年海信与科龙博奕的结果,虽然从名字上海信与科龙是一个整体,但是细分到市场,确是另外一种天地。依稀记得当初家电巨头海信,把橄榄枝抛给科龙,很多人都以为科龙将迎来救赎的曙光。但是现今才发现,这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其实从那天开始,一个“蛇吞象”悲剧就拉开了序幕,并且还在持续地演绎下去。因为两者并购并不可能产生双方预期的那种“1+1>2”的神奇效果,而是随着海信科龙又一高管王士磊的辞职,并购中潜意识的失败判断也正在成为现实。
实属无奈,海信科龙高管走马灯
209月,海信集团入主科龙后,立即派驻了汤业国、苏玉涛、张明、肖建林和石永昌等五人赶赴顺德。先由汤业国任科龙总裁,后于6月27辞去总裁职务,任科龙电器董事长,总裁则由此前主管技术的副总裁苏玉涛出任,石永昌出任科龙营销公司总经理。
按照海信集团的构想,由苏玉涛和石永昌负责拯救科龙,希望摆脱原有的财务及业务状况,进而完成对科龙的后续重组整合。然而,苏玉涛和石永昌并没有给科龙带来生机。至207至9月,科龙仍亏损1183万元,当年前三季度累计亏损4756万元。当年,在S*ST科龙做出全年性亏损报告后不久,海信对科龙实施了首次高管大换血。年11月,王士磊接替苏玉涛出任科龙总裁,而杨云铎则接替石永昌职位。
带着重振科龙使命而来的王、杨二人,面对科龙的烂摊子,感觉到的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海信入主后,科龙以往的财务、管理等方面在苏玉涛和石永昌的手中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其业绩亏损严重。另一方面,从以来,家电原材料价格大起大落、A股市场跌宕起伏、金融海啸席卷全球,海信科龙同样面临行业的寒冬。在经历了20业绩的短暂回暖后,科龙再度陷入利润增长乏力的状态。据海信科龙今年的三季报显示,该公司今年7月至9月净利润亏损2055万元,每股净资产约为-0.72元,
前三季度利润同比下滑达到59%(今年上半年业绩同比下滑将近40%)。
公司治理和业绩,往往是评价高管经营能力的标杆,而同时,公司治理情况和业绩也就成了决定高管去留的重要依据。但是面对着科龙现状,已经离开的苏玉涛和石永昌、王士磊和杨云铎都显得比较无奈,他们都感觉到自己进入一片沼泽地,有力使不出,有苦道不出。
王士磊落幕,文化相背造成两败俱伤
据悉,年9月9日,海信出资9亿购买科龙26.43%的股份,成为科龙电器第一大股东,接下来,海信忙着在科龙的人事布局。但一切刚刚开始,就随着苏玉涛、石永昌、杨云铎离职,直到王士磊的落幕,一切就已经结束。其实,不光是海信空降科龙的高管纷纷走人,据知情人士透露,科龙原高管走得更加频繁,今年8月,随着原科龙董事会秘书钟亮辞职,科龙原高管几乎都离开了海信科龙。按照常理,如果海信空降科龙的高管离职,科龙原高管就会留下来;科龙原高管走了,海信空降科龙的高管就会留下来。但现在事实却是海信空降高管走了,科龙原高管也走了。海信并购科龙后,为什么出现这种无法调和的局面呢?家电观察家曾高飞认为,这种局面的出现,是两个企业的文化无法兼容的反映,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企业文化,发生激烈冲突的必然结果。事实上,海信和科龙存在的巨大文化差异,从根本上说明,海信没法完成对科龙的救赎;而不是谁走谁留就可以让问题迎刃而解,让局面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科龙和海信都是巨无霸型家电企业,双方的企业文化已经根深蒂固,盘根错节,是截然不同的南北两派企业文化的典型代表,都是十分强势。用一种文化去适应,甚至改造另一种文化,结果不得而知。科龙原高管认为他们代表了广东企业经营管理的先进水平,而广东企业的管理水平放在全国都是领先水平,何况科龙曾经是全国企业的一面旗帜,现在零落黄泥只因时运不济,被顾雏军玩残了。海信派空降兵过来,是“派一群小学生来管理大学生”;而海信空降兵却以“救世主”的面貌出现,并不认可科龙原高管的经营管理水平,甚至认为,就是科龙原高管的经营管理,把科龙带进了今天这种“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步。为此,双方在权力和利益分配上难以达成一致,除了权力分配上的争夺和取舍,双方在各个领域都会存在着巨大的博奕,最终的结果就是1+1<1。
关于作者:
洪仕斌:洪仕斌,江西省余江县人,中国家电营销委员会副理事长,产业经济评论家,先后担任过知名企业区域经理、市场总监、销售总监、总经理,《人民网》、《中国营销传播网》、《销售与市场》《中国企业报》等全国近百家媒体专栏作家。Email:Hsb1107@tom.com查看洪仕斌详细介绍 浏览洪仕斌所有文章 进入洪仕斌的博客
篇6:粗暴文化入侵,海信会深陷科龙泥潭吗?
科龙表面平静,实则潜流汹涌!
在中国的家电制造中心――佛山市顺德区,容奇大桥边桥东路上的科龙营销大楼,从旁边经过的人每天都是熙熙攘攘,看不出有什么不同,但是,海信入主科龙,中国家电业最大的一场并购之后的相关程序的过渡却是潜流涌动,让外界不能不将目光再次聚焦到这座建筑物和周围的厂房上!
媒体报道,原定在6月26日完成股权过户的科龙电器再生变局。6月19日,科龙电器再度针对股东大会发表提示性公告,但董事会原定海信必须于6月26日前完成股权过户的要求却被取消。
海信电器新闻发言人程开训昨天表示,这表明科龙股权过户将不能在6月26日之前完成。因此,科龙被收购的整合进度一再推迟,已经证明了看似平静的科龙,实则潜流汹涌!
此前,科龙电器于5月11日发布公告:格林柯尔与海信必须在6月26日临时股东大会召开前完成股权过户手续;若未完成,将延期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对于科龙此次在取消上述规定的前提下召开股东大会,业内人士认为,由此不难看出海信方面对入主科龙董事会十分迫切,因为临时股东大会将主要审议提名海信方面的新执行董事进入科龙电器董事会。
自认为已经胸有成竹的海信,无疑已经遭遇到推动科龙变革经营的强大的阻力!
海信入主科龙,开始文化整合!
海信集团在2005年提出的“1号工程”――收购科龙电器,随着9月22日科龙发布董事会聘任汤业国为公司总裁的决议公告,标志着成功走完第一步。2005年9月22日,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第一次透露重组科龙的方略:文化整合。
周厚健认为,世界上并购案大凡成功的,首先重视了文化的相同与整合,企业文化的相近和整合也是促成海信收购科龙的主因。“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只有文化无法复制,也只有文化才制造出永远的差异性”。
海信在中国家电业一直拥有良好的口碑,比如对于变频空调的推广,中国芯的研制投产,非常稳健型的财务风格,最初,媒体报道海信拿出9亿收购科龙,但是最后海信采取了比较保守、务实的先全权代理科龙的现有产品,放缓整体收购的步伐,也相应的降低了自己的收购风险!
其实,对于一个是粤派企业的巨无霸,一个则是鲁系企业的顶级代表,海信提出的文化整合的战略不无道理!广东企业一般相对粗放式经营,文化显的包容性会比较强,做事讲究实效,灵活;而山东的企业,由于深处齐鲁文化的影响,相对保守、呆板、严谨,做事比较讲究规则、路径等,因此海信在完成对科龙的收购之后,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文化的整合与统一!
文化入侵,海信铁碗政策,强行统一!
从2005年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的讲话中看的出,海信自认为自己的文化是一种符合现代企业经营,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优秀文化,因此,与虎落平阳的科龙相比,海信对于企业文化似乎有更大的发言权,因而海信开始义无反顾的推倒科龙原有的文化体系,并且强硬的推行自身认为正确的管理制度――
1、针对科龙管理人员过多的弊病,开始减员并岗,引发科龙大量管理者人心惶惶;
2、取消中午休息2个小时的制度,中午就餐休息时间缩短为1个小时;
3、对于原有人员存在的一些工作风格进行即兴式挑剔,利用非常手段解除现有区域人员的职务;
4、推行长时间的全国视频会议制度,大搞疲劳战术,很多科龙人根本无法适应这种快节奏!
…………
由于广东固有的生活习惯,科龙每天中午留给员工2个小时的吃饭和午休的时间,这本是天经地义的,但是海信也来个改变,把原先的2个小时的午休压缩到1个小时,造成了下午上班的时候很多人还没睡醒,整个下午都是懵懵懂懂的,大大降低了本有的工作效率!
另外一个事件,就是在每周固定的视频会议上,由于某个区域的两名经理在总部统一的全国视频会议上显示出态度不端正,导致处罚结果频会议还没有结束,但是总部就下达了对这两名经理就地免职的通知!
由于科龙前期的管理成本过高,而且普遍的管理人员的待遇整体不错,海信进入科龙之后也大刀阔斧的进行人员编制改革,很多管理人员在没有经过深入的良好的沟通的情况下就给以换岗降薪,或者直接免职的处理,因此造成了员工的抱怨度急速上升!海信文化侵略成为很多科龙人的一致不二的共同感觉!
篇7:建薪酬与考核委员会 海信整顿科龙高薪
近日,科龙发布公告,以独立董事李公民为主席成立5人薪酬与考核委员会,其中科龙原总裁刘从梦,副总裁李振华成为该委员会成员,此举无疑为海信即将开始的整顿科龙过高的薪酬铺路。
据悉,科龙一直以高薪闻名沪深两市。其中,科龙原董事长顾雏军年薪高达600万元,而高管的薪水一年是300万元,
与之对比,科龙新东家海信高管年薪则低很多。据记者查阅公开资料显示,,海信电器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年度报酬总额只有252万元。科龙证券事务代表钟亮表示,新的委员会会对公司目前的薪酬进行考核,但科龙薪酬暂时不会调整。
来源:中人网
篇8:从海信捕食科龙看文明世界猎食规则
我们经常从摄像机的镜头中窥见原始非洲狮群的猎食规则。合围捕获猎物之后,狮王率先分得最丰美的鲜肉,然后才是其他母狮,剩下残羹就由豺狗秃鹫就地分享。不过,这个游戏演绎到人类的经济活动,规则没有大的改变,但需要蒙上一层遮遮掩掩的面纱,以表示文明的进化标签。
可这次被分食的猎物恰好掉了个个,因为科龙曾是凶猛的猎食者顾雏军旗下最为鲜美的资源。9月10日,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资本玩家顾雏军无奈地在顺德看守所里签下了与海信的股权转让协议,而海信正式以26.43%的大股东地位接管了科龙。
世事沧桑,当媒体的镁光灯聚焦在这一纸转让协议的时候,海信已经通过此举走上了白电竞争的T型台。为什么海信愿意耗费9亿元的巨资收购科龙这个曾经盛传已经关门停产的资产,海信下一步的动向又是什么?
让我们回顾几个事实!
顾雏军拉扯大的科龙
顾雏军打点的科龙,究竟是什么原因吸引了这么多对手的窥伺。
此话需要从顾雏军说起,当年顾雏军进入科龙时,科龙亏得已经很惨,外销收入只有6000万美元,几乎难以为继。
顾雏军入主科龙后,其设想的战略是用科龙1300万的冰箱产能,换取为当今世界大的白色家电企业贴牌生产。这样不仅可使这些国际白电巨头摆脱三星、LG成本优势的威胁,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并且可以为中国企业过剩的产能寻找到一个崭新的释放点,在和跨国家电公司在投资和重组战略上一争高低,达到一石三鸟之功。
为此顾雏军一方面游说国际巨头放弃200立升之下的冰箱生产权,一面游说另一面连环掌控了中国冰箱制造业25%的产能。而且他收购这些企业后,无一例外都开始大规模承揽代工贴牌业务,于是出口的冰箱越来越多。
并且,顾雏军对科龙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技术创新,品牌资产也为市场公认。在同等匹数下,别人卖1300元,科龙却可以卖2600元,走势很好。,科龙的外销达到了4亿多美元,占到整个收入的42%,总体销售收入几年中翻了一番,20已达到80多亿。
更值得一提的是,顾雏军为科龙打开了海外渠道,科龙在他手里品质大大获得提升,即使在顾被的时刻,科龙仍然可以卖上9亿元的高价,这些都是市场对顾雏军的认可。
因此,虽然顾雏军在资本市场上翻了船,但是他整合零散小白电制造商,垄断产能发展代工的战略大方向是正确的。并且在他的打理下,国内的销售渠道也是井井有条。这才是这块肥肉的真正价值。
谁对这块肥肉感兴趣
肉虽然肥,但并不是所有的猎手都会感兴趣。事实上,要吃宴席也得先掂量掂量自己的胃肠,吃个消化不良大可不必。
放眼整个市场,对科龙感兴趣的也就是区区几家,其中包括美的、格力、长虹、诚通、香港华润、万和、格兰仕、惠而浦、TCL、红马、东菱凯奇、伊莱克斯、美国高盛、德意志银行等机构,其中呼声最高的当属伊莱克斯和海信。
可巧的是,伴随着顾雏军的入狱和郎大炮的猛轰,国内媒体“国退洋进”的声音不绝于耳,在此风口浪尖上,即使掌控者科龙命运的顺德政府也不敢轻易去捅这个马蜂窝,伊莱克斯的满腔热情遭遇舆论环境的强大压力。
海信不然,它是一家山东企业,近些年海信致力于高清电视的发展。206月26日,由海信自主开发的高清晰高画质数字视频媒体处理芯片与应用成功通过信息产业部组织的权威鉴定,已经踏进国内一流品牌阵营,市场销售蒸蒸日上,现金流充沛。
虽然在黑电高歌猛进,但是在白电竞争着一块,海信的精力和资源着实有点力不从心。面对趋于成熟而增长乏速的市场,自然在产业垄断的规模和速度成为了下一轮竞争的焦点。海信这个在成长期快速做大、已经积累了大量资源的领先型企业,并购成了首选的利器。之前海信已经收购了北京雪花和南京伯乐的白电生产线,但产能不足,这就犹如饥饿的雄狮才刚刚打理了一点牙祭,雄心勃勃的胃口正好打开,此时,顾雏军的科龙落入海信的视线。
在海信得视野中,自己与科龙在市场上具有极大的互补性。海信的强项在彩电,作为北方最大的家电生产企业之一,目前在东北、西南、华东都完成了基地的布局。但在重要的华南市场,尚没有大的生产基地,市场份额相对较弱。而科龙的冰箱和空调位居行业前列,地处广东,在华南地区拥有庞大的制造能力,在南方市场的营销网络比较强,具有广泛的市场基础。海信可以借助于科龙的营销网络打开华南市场。
不仅如此,科龙所在地顺德是中国家电产业链中最完整的基地之一,上下游非常贯通,所有零部件在半小时之内可以全部配齐,形成了一个半小时经济圈,这对企业规模优势的释放方面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并且科龙是一家传统的强势白电企业,在白电领域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与品牌美誉度,其冰箱业务曾夺全中国冰箱的销量冠军,在空调市场,科龙稳居行业第4位。巨大的产能和完整的销售渠道以及可以做文章的品牌资源对于海信来说正好形成优势互补,拼上这块短板,恰好弥补了自己的不足,以此可以实现黑白双雄的远大抱负。
而其他猎手,有的陷入整合后的困境忙于解脱、有的正忙于手机项目的上市、更多的则是已经具备一定的白电品牌和生产能力,吃下科龙之后很可能会消化不良,自然心目中这块肥肉的价值大大折扣。
虽然地方政府有意将绣球抛向美的,但是总希望近水楼台先得月拣一个便宜桃子的动机和顾雏军急需大量现金解困的心态形成鲜明的矛盾,事情一直处于僵局中。每个对手的吃法和相中的价值不一样,加上变幻莫测的环境风云,自然真正下手的人少之又少。
相比其他虎视眈眈的猎手,海信自然是最恰当不过。
海信的新战略
吃都吃下来了,人们兴趣的重点自然到了海信怎么打理这块烫手的山芋。
其实,商道的本质其实就是一个信心,公众有了信心,就会为你的产品买单,供应商就可以宽容供应原材料,银行也会放宽贷款条件,但是这个信心一定是有时间的。对于科龙,说实在这个信心已经是不能再拖下去了,悬而未决的债权债务纠纷、闲置的机器和无事可做的工人、持股观望的股东都对科龙的归属心急如焚,这不仅灼烤着顾雏军,同时也给证监会、地方政府施加着极大的压力。
自然,可以在股市上掀起惊涛骇浪的顾雏军心知肚明。当周厚健带着满腔诚意找到顾雏军的时候,老顾爽快地在转让协议上签下了自己的大名。
吃下科龙,海信自然马虎不得。立刻展开了一系列的救市活动,对各利益方承诺不说,还借神6升天,为市场打了一支强心剂,这一连串的行为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保存科龙的价值,否则夜长梦多,人们的信心也会随时间而逐渐黯淡,但那个时候再来收拾残局,恐怕9亿元的巨款真正是打了水漂。
海信的未来怎么走?依目前的市场格局来看,海信要想在白电市场获取一席之地,首先就是要具备足够的规模优势,当然这步棋通过收购科龙完美地实现了。但是今后的路要怎么走。大概也只有几种选择:一个是使用双品牌运作,充分榨取科龙品牌的最后一滴油;另一种就是重打底子重盘炕,但这无疑浪费了科龙的品牌沉淀;所以无疑会选择前者。
但是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品牌,而在于怎么消化产能。国内冰箱行业已经存在明显的结构性缺陷,一方面产能严重过剩,另一方面生产规模又高度分散。因此,周厚健不会让科龙的设备在顺德闲置,而在国内市场竞争已经充分饱和的前提下,延续顾雏军的战略,自然是首要之选。让科龙的代工能力和规模优势充分释放,将暂停的资源重新周转起来,这样才能保证规模优势的整体发挥。
不仅如此,科龙的壳还是有价值的。只要打点得法,从资本市场获益的可能是大有可能。因此,海信集团表示将自己部分优良资产注入到科龙这个在深港两地上市的壳中以打通融资渠道,并促使产权改革向“合法、不可逆”的目标前进,重启一度中止的产权改革,收购科龙自然会发挥铺路石的作用。
从海信捕食科龙说开
不管怎么说,海信整合了科龙,都意味着在中国大型家用电器市场的一场重新洗牌,而这个市场,过去是被不计其数的小生产商所占据的。有了科龙的底子,无论是继续代工还是重塑品牌,都将让这个黑电巨人具备了在白电市场兴风作浪的能力,而这才是美的等企业所担心的。
科龙死了,但并意味着顾雏军所代表战略的失败。相反,我们纵观家电行业的竞争轨迹,就如同人类历史的进化一般沿着“庞大的需求牵引——众多制造企业分食——寡头格局慢慢形成”的方向演绎,而中国以海尔、格兰仕为代表的制造企业,已经走入了寡头竞争的行列,而海信,要想加入白电寡头俱乐部,自然并购科龙的手段是最划算不过。而此后,要继续领跑而不至于掉队,就需要在品牌和制造产能之间寻找一个恰当的平衡,任何操之过急、急功近利的手段都会影响到科龙剩余价值的最大发挥,而考验海信能力的时刻才刚刚开始!
换一个角度,我们跳出科龙的桎梏,放眼中国家电在全球竞争的格局,除了必须拥有强大制造力作为成本优势的基础之外,尚需通过技术积累、工业设计、材料应用等手段寻找到一个新产品(类似三星在手机领域)的突破,通过单点带动整体品牌形象的跃迁,这样才能真正走入全球品牌的俱乐部。
海信,任重而道远!(仇里)
来源:中国人力资源网
篇9:海信发布科龙营销新政 国美等签36亿捧场
低调进入科龙一月的海信开始实施新政。17日上午,科龙在总部顺德召开经销商大会,科龙新任总裁汤业国率领新团队首次公开亮相,并高调公布施政纲领及2006年冷冻年度的营销战略和新品。国美、苏宁等11家渠道巨头当场签下36亿元的采购协议,以示对新科龙的支持。
在17日的经销商大会上,包括科龙代董事长刘从梦、总裁汤业国、副总裁林澜等在内的科龙新团队首次公开亮相。来自政府官员、金融界、供应商、包括国美、苏宁、永乐、大中等在内的经销商近400名代表到场,显示出新科龙在业内的广泛人脉。
海信发布科龙营销新政
科龙新总裁汤业国宣称,科龙2006冷冻年度产销量目标为冰箱450万台、空调300万套。这意味着科龙有意再创销售新高。
汤业国介绍,海信进入科龙后,从9月中旬开始科龙就陆续恢复了对全国各大经销商的供货。国庆期间,海信在北京、广州等全国十大城市大搞促销攻势,帮助新科龙有力地收复了市场。伴随“神六”飞船升天,科龙作为家电业内惟一的“中国航天专用产品”,迎来又一个营销高潮。同时,科龙的海外出口也保持稳定增长,伊莱克斯、惠而浦、GE、美泰克和费罗尼等大客户与科龙进行密切接触并纷纷追加订单。
汤业国透露,为备战2006年冷冻年度,科龙冰箱市场准备了21个系列97款产品,空调市场也有23个系列新品。17日的经销商大会上,国美、苏宁、永乐、大中、山东三联等国内10家家电连锁巨头,当场与新科龙签下30亿元采购协议。此外,英国著名家电经销商HI公司,当场也向科龙订购了7500万美元冰箱、空调产品。HI公司董事总经理霍华德表示,目前科龙生产的冰箱已占有英国市场份额三分之一以上,具有极强竞争力。
国美电器采销中心总经理李俊涛表示,从科龙在国美的销售表现来看,2002年的销售额为2.3亿元,2003年、2004年分别达到3.1亿元和4.5亿元,年平均增长超过40%,是一个市场份额持续高增长的民族品牌,国美非常看好科龙今后的发展。(段志敏)
来源:慧聪网
★ 电器广告词
★ 家电的经典广告词
★ 家电五一促销口号
★ 电器促销广告文案
★ 电器的经典广告词
★ 家电的精彩广告词
【海信科龙,纯海信时代的到来(锦集9篇)】相关文章:
感恩促销广告语2023-07-23
黑陶瓷店开业发言稿2023-06-28
家电卖场规章制度2023-05-03
夜总会开业宣传广告词2023-06-01
感恩节促销广告语2022-11-24
日用品经典广告词一2022-04-30
家居产品经典广告词2022-07-06
家居促销的广告词2023-01-15
经典家居广告词2023-08-18
12月8日工作总结及12月9日工作计划2023-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