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远景图》导学案(语文版七年级下册)(集锦7篇)由网友“Kilin”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桥梁远景图》导学案(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桥梁远景图》导学案(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编写:禤德育 审核:七年级语文备课组
【学习目标】
1、读顺课文按要求积累词语 培养浏览课文整体把握内容和思路的能力。
2、分析体味课文合理的想象培养关注科学的兴趣
【学习过程】
一、一读课文积累常识及字词 学法指津参考课下注释查阅工具收 1、常识
填空
1茅以升我国著名 专家他一生致力于桥梁的设计研究和教学工作。20
世纪30年代设计并主持修建了 大桥,解放后又参加了 大桥的设计工作。他写过大量介绍桥梁知识的文章和科普读物其中《 》被编入中学语文课本。
2“胜似闲庭信步”语出 词《 》。
2、给下列加画线字注音,将四字短语补充完整认读书写3-5遍 桥墩( )
玲珑( ) 点缀( ) 携带( ) 颠簸( ) 缆索( ) 轮廓( ) 妨碍( ) ( ) 信步 小巧( )水( ) 船( ) 头( )脑( ) ( )兴叹
二、浏览课文把握全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3、本文对桥梁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远景图呢抓住每段的中心句式段首语划分课文层次
并概括每一部分大意。 细读课文温馨提示作两部分划分
三、探究主体部分内容
4、对将的桥梁和造桥业作者进行了哪些大胆的想象请摘录课文有关内容回答。
5、弄清作者如何严肃而审慎地把自己大胆的幻想表达出来的理清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6、作为一个著名桥梁专家还要对未来的桥梁事业进行大胆的设想这说明了什么能用
有关事实证明吗请举一两侧。
四、学习反思
五、课堂检测 1、听写字词
2.形近字组词 幻 幼 骄 娇 缆 揽 距 矩
3.说说下列语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并简析表达作用。
A.桥是什么不过是一条板凳。两条腿架着一块板板上就可承担重量。
B.为大地生色为江山添娇。
C.桥上的人行道上不有小巧玲珑的亭台楼阁让人们在这长廊中穿过时“胜似闲庭信步”。
D.可以设想,这种弯曲的桥身,不靠下面的桥墩支持,而靠空中的缆索悬挂,不就可以自由转弯了吗?
禤德育
[《桥梁远景图》导学案(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篇2:《岳飞》导学案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岳飞》导学案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学习 目标 (一) 理解字词,读顺课文,能讲述文意
(二) 有详有略,层次分明地叙述人物生平
(三) 学习岳飞高贵的品质、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
重点 难点 疏通文意理解重点字词,分析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
一、走近作者及岳飞
《岳飞》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朝代)史学家,岳飞,________(朝代)著名抗金将领。
二、基础知识:粗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扫清文中的字词障碍
1.给加粗字注音。
霄旰( ) 恂恂( ) 刍( ) 戍( ) 吴d( ) 猝( )
撼( ) 犒 ( ) 立斩以徇( )
2.解释下列词语。(结合句义翻译字词,在自学阶段就要牢牢记住这些基础字词的含义)
⑴飞事亲至孝,家无姬侍 事亲:________
⑵宁大将安乐时耶 宁:________
⑶课将士注坡跳壕 课:________
⑷诸将远戍,飞妻问劳其家 问劳:________
⑸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撼:________
⑹雅歌投壶,恂恂如儒生 恂恂: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先用红笔点出句中重点词,然后进行翻译)
(1)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好贤礼士,雅歌投壶,恂恂如儒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无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梳理结构
课文分三层:
第一展从开始到 写岳飞
第二层从“师每休含”到 写岳飞
第三层“从每调军食”到结尾写岳飞:
四、课文从这三个方面赞扬了岳飞爱国尽职的高贵品质。
五、根据目前我们对课文的学习,你认为哪些属于详写,哪些属于略写?为什么?
六、课文精析
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以习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人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卒有疾,亲为调药。诸将远戍,飞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无犯。善以少击众。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谋定而后战,故所向克捷。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张俊尝问用兵之术,飞曰:“仁,信,智,勇,严,阙一不可。”
1.这是文章的第几层,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这一层属略写还是详写?
3.这一层哪些地方是正面描写,哪些地方是侧面描写?
4.岳飞“治军有方”一共包括五个方面,这五方面在文中都有体现。我们一起把各个方面的表现与这五个字对应起来。细读这一层,然后回答问题。
①找出与“仁”字对应的原句。
②找出与“信”字对应的原句。
③找出与“智”有关的原句。
④找出与“勇”对应的原句。
⑤找出与“严”对应的原句。
课外连接:《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是首千古传诵的.爱国名篇。可以说,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没有一首像本词那样有这么深远的社会影响,也从来没有像本词那样具有激奋人心,鼓舞人们杀敌上战场的力量。上片抒发作者为国立功满腔忠义奋发的豪气。以愤怒填膺的肖像描写起笔,开篇奇突。凭栏眺望,指顾山河,胸怀全局,正英雄本色 “长啸”,状感慨激愤,情绪已升温至高潮。“三十”、“八千”二句,反思以往,包罗时空,既反映转战之艰苦,又谦称建树之微薄,识度超迈,下语精妙。“莫等”期许未来,情怀急切,激越中微含悲凉。下片抒写了作者重整山河的决心和报效君王的耿耿忠心。开头四个短句,三字一顿,一锤一声,裂石崩云,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胸怀,令人扼腕。“驾长车”一句豪气直冲云霄。在那山河破碎、士气低沉的时代,将是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激励力量。“饥餐”、“渴饮”虽是夸张,却表现了诗人足以震慑敌人的英雄主义气概。最后两句语调陡转平和,表达了作者报效朝廷的一片赤诚之心。肝胆沥沥,感人至深。全词如江河直泻,曲折回荡,激发处铿然作金石声。
卢望
篇3:《苏州园林》导学案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编写:禤德育 审核:七年级语文备课组
学习重点:1、了解文章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
2、理解文章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和先整体后局部的说明顺序。
3、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的方法。
学习步骤:
一、了解作者和本文文体:
1、《苏州园林》作者叶圣陶是苏州人,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因此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
2、本文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我们把它作为一篇说明文来学习。它不是介绍苏州某处园林的特色,而是就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来说的。叶老的这篇文章不仅准确地把握了苏州园林的特点,而且文字生动、优美,从写作构思到语言运用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
3、说明文阅读知识。
※ 如何找准一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1)从题目中看说明对象;
(2)找文段开头的中心句或关键词句;
(3)从文中概括、提炼,同样抓关键词句。
※ 说明的顺序:
(1)空间顺序--东南西北、上下左右、整体局部,表空间方位的标志语;
(2)时间顺序--表时间的或事物发展阶段的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接着、然后……
(3)逻辑顺序--表示因果、主次、整体与局部等关系的标志性词语,如首先、其次、为什么、之所以、原来、因此……
注意:有些文章以其中一种顺序为主,同时兼用其他说明顺序(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加以判断)。
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析: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 说明文的结构:1、按照时空的变换划分;2、按照从整体到局部或者从概括到具体的顺序写的说明文,其结构分为:(1)总--分--总;(2)总--分;(3)分--总。
※ 说明的方法:
①、举例子:举出事例来说明事物或事理。
②、分类别:将说明对象按一定的标准(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分类,逐一说明。
③、作比较:把……与……进行比较,两者存在差异性,突出事物的特征。
④、打比方:用比喻的方法,对事物作形象的说明。
⑤、摹状貌: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解释事物的特征。
⑥、下定义:用简明扼要的话对说明对象的本质属性作周全、周密的规定和说明。它用一种基本固定的判断句式,并揭示出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属性。
⑦、作诠释:能通俗易懂地介绍或解说事物或事理的特点。
“作诠释”与“下定义”的区别:通常两者采用“什么是什么”的模式。如果两边的内容能互换,就是下定义。否则,就是作诠释。
⑧、列数字:用列举数据来体现说明特点的一种说明方法。
⑨、列图表:运用直观的示意图或表格等形式说明事物或事理。
二、给划线字词注音。
轩榭( )池沼( ) 对称( )重峦叠嶂( )
丘壑( )嶙峋( )镂空( )斟酌( )
阑干( )
三、仔细阅读全文,然后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苏州园林给作者留下总的印象是什么?
2:作者认为苏州各个园林总的特征是什么(这也是设计者的意图)?
3:游览者的感受是什么?
四、阅读课文第三--六段后,抓住关键词,概括出每段的主要内容。
1、第三段向我们介绍了什么(说明的对象)?它们有什么特点?
2、第四段向我们说明了什么(说明的对象)?它们有什么特点?
3、第五段向我们介绍了什么(说明的对象)?它们有什么特点?
4、第六段向我们说明了什么(说明的对象)?它们有什么特点?
五、仔细阅读课文第七--九段后,抓住关键词,概括出每段的主要内容。
第七段:
第八段:
第九段:
六、练习:完成课后练习一。
七、预习作业:
1、朗读全文,然后找出文中把苏州园林比喻成“图画”的语句。
2、结合学案,试分析文中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禤德育
[《苏州园林》导学案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篇4:岳飞 导学案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七年级语文学科练习案 课题 岳飞 第19教时
编制时间:3 月 24 日 编制人:七年级语文组 学科组长签字:
预习内容:
[知识链接]
1.本文选自 ,作者是 史学家。
[自主学习]
2.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姬( ) 旰( ) 刍( ) 徇( ) 掳掠( ) 远戍( )
犒( ) 猝( ) 阙( ) 蹙( ) 恂( )
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⑴飞事亲至孝,家无姬侍(事亲: ) ⑵宁大将安乐时耶(宁: )
⑶课将士注坡跳壕(课: ) ⑷诸将远戍,飞妻问劳其家(问劳: )
⑸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撼: ) ⑹雅歌投壶,恂恂如儒生(恂恂: )
巩固训练:
⑴主上宵旰,宁大将安乐时耶!
⑵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习之。
⑶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
⑷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无犯。
⑸每调军食,必蹙额曰:“东南民力竭矣
课后检测:
身处逆境,发奋苦读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适,出嫁)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即临安,今之杭州),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曾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沃:浇)面,往往饘粥(饘,稠粥)不充,日昃(昃,日过中午渐渐向西方落下)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也。”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或夜昏怠( )
②辄以水沃面(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之南都(之: )
②或夜昏怠(或: )
③先天下之忧而忧(先: )
16、下列句子的译文,只有两句是正确的,请选出来( )
A、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
(范仲淹长大了,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很悲伤,哭泣着辞别了母亲,到临安去。)
B、往往饘粥不充,日昃始食。
(常常连稠一点的粥都吃不饱,太阳要落了才吃点饭。)
C、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终于精通六经,在天下慷慨得志。)
D、常自诵曰:“士当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常常自己高声说:“男子汉要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欢乐之后才欢乐。”)
17、下列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 )
A、此文赞扬了范仲淹身处逆境、胸怀天下、发奋攻读的精神。
B、此文记述了范仲淹出身寒微、生活贫苦、刻苦攻读的事迹。
C、此文介绍了范仲淹幼年而孤、母亲再适、发奋读书的情形。
D、此文用范仲淹的事迹告诫人们,只有身处逆境,才有所作为。
张语晴
[岳飞 导学案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篇5:美猴王 导学案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利用工具书,掌握文中的新字词。
2、理清 《美猴王》的故事情节。
3、抓住 动作语言描写分析石猴形象。
知识连接:
1、知识储备(解读背景)
《西游记》 是吴承恩对传统题材加以改造,注入他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思考,再创作而成的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神话小说。全书100回由三部分组成,主要写孙悟空战胜妖魔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本文是从《西游记》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节选出来的,是全书的开端,以后的故事 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
2、走近作者:吴承恩,字汝 忠,别号射阳山人,代小说家,山阳人。
预习导学:
1、读准字音:
开辟( ) 迸裂( ) 麋 鹿( ) 瞑目( ) 蹲身( ) 径直( )
石窍( ) 石碣( )镌( ) 拱服( ) 山涧( )
2、解释词语:
喜不自胜:
造化:
瞑目:
天造地设:
顽劣:
3、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开端(1):写石猴 。
发展(2--3):写石猴的 山间生活及发现
高潮、结局(4):石猴 发现水帘洞,带领众猴进洞居住,被拥为王。
4、主旨概括:本文通过( ) 的故事,交代了美猴王的来历,刻画了的美猴王形象 , 歌颂了他( )的精神。
合作探究
1、本文塑造了美 猴王的形象,美猴王“美”在哪里?
2、结合文中对美猴王 动作、语言的描写(各举出一例),说说他有哪些性格特点?
3、这个形象既有神的色彩,又有猴的特点和人的思想感情,三位一体,怎样理解?
小 结提升:学习了这篇文章,你获得了哪些感受?
当堂检测:
(一)读准字音:
开辟( ) 迸裂( ) 麋鹿( ) 瞑目( ) 蹲身( ) 径直( ) 石窍( ) 石碣( ) 镌( ) 拱服( ) 山涧( )
(二)、根据对联、诗文,写出文学名 著。
1、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
2、滚滚长江东逝 水 ,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 》
(三)、根据相关事件,填上人物姓名。
1、( )风雪山神庙。《水浒传》
2、( )大闹五庄观。《西游记》
3、( )舌战群儒。《三国演义》
侯晓旭
[美猴王 导学案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篇6:语文版七年级下册《鲁迅自传》导学案
9.鲁迅自传
【学习目标】1.了解鲁 迅的生平经历和主要创作成果。
2.掌握人物自传的一般写法。
3.学习鲁迅先生严肃的人生态度 和爱国思想。
【学习重点】了解鲁迅的生平经 历和主要 创作成果。
【学习难点】掌握人物自传的一般写法。
【写作背景】本文初稿写于1925年,1925年5月26日,鲁迅为俄文译本《阿Q正传》作序,并附著者自叙传略。1930年5月16日,鲁迅在此传略基础上增补修订而成《鲁迅自传》。增补内容主要加上了1926年至l930年间的工作简历和著作。写作初稿时作者尚住北京,修订时则在上海。自传记述了作者近50年的人生经历和写作成果,表现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深沉的爱国思想。
【传记特点】①短小精悍;②不铺陈细节;③语言简洁严谨。
传记是用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也简称“传”。 自传是叙述自己生平经历的书或文章;他传是记叙别人的思想、经历、言行的传记,一般是对在某个方面有突出成就并有较大影响的人写传。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筹办( ) 衰落( ) 学籍( )
呐喊( ) 彷徨( ) 侮蔑( )
2、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义
变故:
侮蔑:
学力:
学历:
二、整体感知:
1、自主阅读课文,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材料,按下列几方面将鲁迅大半生的主要经历填在表格中:
段落 内容 主要经历
一 家庭状况 ___年出生,出生地为________。父姓__读书人,母姓__乡下人。幼时不愁生计,13岁时________,父亲重病三年而死。
二 求学过程 18岁_______,半年后______。毕业后______。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_________。
三 工作简历 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__________,绍兴中学_____,师范学校_____,南京政府________。移入北京后兼做_________。出走后做______、_______,后辞职。
四 主要著作 两本短篇小说集:____、___ _。一本论文,一本回忆记,一本散文诗,四本评论,若干翻译作品。一本_______和一本编订的_______。
2.细读课文,将鲁迅的主要人生经历案时间顺序列成表格:
时间 主要经历
一八八一年
13岁时
18岁时
毕业之后
两年后
29岁时
回国后
一九二六年
19 62年12月
一九一八年
三、探究研读:
1. 鲁迅在人生道路上有几次重大转折?其中最重要的是哪 一次转折?
2.鲁迅最重大的一次人生转折的原因是什 么?这次转折反映了鲁迅怎样的思想?在他的人生中有着怎样的意义?
3. 鲁迅先生走上文学救国的道路后,在文学创作方面有哪些重大成果?
四、点语段研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我与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绍兴府城里的一家姓周的家里。父亲是读书的, 母亲姓鲁,乡下人……别的,除翻译不计外,印成的又有一本《中国小说史略》和一本编定的《 唐宋传奇集》(文段略)
问题:
1. 本文以____为顺序,叙述了鲁迅从___到____的情况。
2. 本文共写了关于鲁迅四个方面的内容,请加以概括。。
第一方面--------
第二方面--------
第三方面--------
第四方面--------
3. “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中的“变故”指的是什么?“变故”能否换成“变化”?说说你的看法。
4. 选文中提到的“新文艺”指的是什么?
5. 鲁迅选择医学的原因是什么?后又决定弃医从文的原因又是什么?从鲁迅弃医从文的变化中你能看出鲁迅的什么精神?
五、相关知识链接:
①鲁迅家遭受的一场变故:鲁迅十三岁那 年,祖父周介孚,替亲友向浙江乡试的主考官行贿赂。按清朝法律,科场案是大罪,周介孚被关进了杭州监狱。祖父人狱,断了官俸,还要不时往狱中送钱;父亲一病三年也需要钱,家道急剧衰落。周围的人全都变了脸。才十几岁的鲁迅,却已经不再有少年人的任性的权利,他必须像成年人那样承担责任,命运已经不允许他像孩子那样随意表达自己的情感了。面对造物主的这种苛待,他只有咬紧牙关,默默地忍受,即使跨进家门,把那在当铺的轻蔑和歧视中换来的钱交给母亲,他也从不说什么。这种急剧的变化使鲁迅深刻的感受到了 世态的炎凉,从而形成了鲁迅强烈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
②鲁迅的母亲:鲁迅的母亲姓鲁名瑞,生于咸丰年间。受封建社会影响,她没有上过学,凭着自己的毅力,自修到能够读书的程度。她读过不少书,有弹词、演义、章回小说等。她是个很有胆识的女子,对鲁迅三兄弟充满了温柔的母爱。她每年回娘家总把鲁迅带去。鲁迅的父亲去世后,她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当鲁迅18岁那年决定离家去南京读书时,家里虽然十分贫困,她还是想尽办法筹措了把块银元给鲁迅 做 路费。
③鲁迅弃医从文的缘由: 鲁迅选择学医,是想通过学医改变中国人“东亚病夫”的状况,来达到强国的目的。但后来认识到体质弱并非导致国人受欺凌的根本原因,愚昧麻木才是病根,因此想通过提倡新文艺对国民进行思想启蒙,来达到富国强民的目的,从中可以看到鲁迅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六、拓展延伸:
关于鲁迅的诗歌
↓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侯晓旭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鲁迅自传》导学案]
篇7: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古文二则》导学案
23.古文二则
一.基础达标
(自主完成,二人互检)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卒(zǔ )逢暴雨 B.郢人垩( è )漫其鼻端若蝇翼
C.峨峨(é)兮若泰山 D.臣则尝能斫( zhuó)之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 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
②. 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③.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④.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⑤. 吾于何逃声哉?
⑥. 虽然,臣之质死久矣!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②.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
③.钟子期辄穷其趣。
4.下列语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两项是( )
A . 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 B. 止于岩下
C. 听而斫之 D. 卒逢暴雨
5.庄 子(约前369~前286),名 , 时期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
、 、 的代表人物。《郢人》选自 。
列子,名 ,相传 郑国人,思想家和语言文学家。《伯牙善鼓琴》选自 。
二 设问导读
(阅读课文,探究问题)
1.“郢人斫垩”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
2.你从庄子讲的这个故事中看到了庄子对亡友怀着怎样一份特殊的感情?
3.伯牙如何“善”鼓琴,钟子期又 如何“善”听?
4.这两篇古文所共同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三.自主检测
(语段阅读,重点突破)
(一)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 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 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顾谓从者曰(随从人员) B. 郢人立不失容(容貌)
C. 若蝇翼(翅膀) D. 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这样)
2. 从 “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一句话中可以看出,庄子和惠子怎样的感情?你能不能说出一个与此 相似的典故?
3.由本寓言引申出一个什么成语?请说说它的含义。
(二)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1.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1)伯牙善鼓琴 善:
(2)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
2. 翻译句子。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3.“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四 拓展延伸
读伯牙绝弦的有关文字,思考问题: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节选)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这是伯牙在子期墓碑前的一首短歌)
1. 善鼓琴的 伯牙,名满天下的伯牙,居然从此绝弦,如果你就是伯牙,你见着这绝弦,再对子期说什么?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2. 后人根据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为了纪念这知音之情,谱成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今天“高山流水”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什么?
侯晓旭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古文二则》导学案]

【《桥梁远景图》导学案(语文版七年级下册)(集锦7篇)】相关文章:
简笔画教案2023-04-05
春季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2023-11-15
渡荆门送别教案2023-09-09
《苏州园林》课堂实录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23-10-10
文言文孙权劝学的教学设计2023-05-29
三年级语文下册《最美的花束》的教学反思2022-12-28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2022-12-08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及进度2023-07-22
《与朱元思书》导学案 (八年级下册)2022-12-10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022-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