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 争渡

时间:2023-06-04 08:05:39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李清照 争渡(通用6篇)由网友“劉九期”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李清照 争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李清照 争渡

篇1:李清照 争渡

李清照 争渡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 向前划啊,向前划,桨声惊起沙滩上的一片鸥鹭鸟。

[出典] 李清照 《如梦令》

注:

1、《如梦令》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2、注释:

①溪亭:临水的亭台。

②沈:同“沉”。沉(chén)醉:陶醉。

③兴尽:游兴得到了满足。

④藕花:莲花。

⑤争渡: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争:怎。

3、译文1:

还时常记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 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归路。

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却迷途进入藕花的深处。

大家争着划呀,船儿抢着渡, 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译文2:

那是一个多么快乐的日子!醉意未消,暮色苍茫,泛舟误入莲花深处,惊动了水鸟,扑哧哧全飞起来了。置身于这样优美的情景中,词人怎不满心欢快呢?

4、李清照生平可见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和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5、这首词在南宋人黄昇的《花庵词选》中题为“酒兴”。

玩词意,似为回忆一次愉快的郊游而作。词人命舟备酒,畅游于清溪,因沉酣竟不知日之夕矣。沉沉暮霭中,回舟误入曲港横塘,藕花深处。这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缤纷的,幽杳而神秘的世界。它给词人带来的是巨大的惊喜和深深的陶醉。

花香、酒气,使词人暂时摆脱了封建社会名门闺秀的重重枷锁,显现出她开朗、活泼,好奇、争强要胜的少女的天性。于是有争渡之举。当轻舟穿行于荷花之中,看着栖息在花汀渔浦的鸥鹭惊飞,她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生命的活力。这种活力就从词短促的节奏和响亮的韵脚中洋溢而出。

这首词杨金本《草堂诗余》误作苏轼词,《词林万选》误作无名氏词,《古今词话》、《唐词纪》误作吕洞宾词。从“误作”之多,也可看出此词之放逸已超出了“闺秀词”的范围,所以有人把它列入男性作者的名下。但南宋人黄昇的《花庵词选》、曾慥的《乐府雅词》都把它作李清照词,应当是可信的。(侯孝琼)

6、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

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

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低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7、这是女词人李清照对在山东原籍一次野游所作的小令。关于它的写作背景,说法不一,有的人认为,六岁之前女词人是居住在原籍(六岁那年女词人随父亲居住卞京),所以有可能是孩提时代的一次野游的记录;也有人认为,从“沉醉”二字看,是因为喝酒而忘记回家的路,而六岁那么小的年龄不可能有“沉醉”的机会,所以推断这里记录的因该十五岁束发之后的某一次野游,而且是女词人在十六七岁至二十三四岁这段时间,或者是在朋友的唱和中,或者是与丈夫呢喃时追忆往日的趣事,乘兴而做的。

“尝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尝记”是“曾经记得”或者是“记得曾经”,这说明是一首追忆往事的小令。“溪亭”是泉名,在山东济南,也就是易安的原籍。“日暮”指天色已经很晚。“沉醉”二字,许多读本认为是指女词人喝醉了,所以误了回家的时间,甚至有的朋友认为这里的“沉醉”二字与后面的“惊起”句,是一种男性的豪放,是女词人与“须眉”匹敌的作词风格的体现,更有的朋友认为这就是曾经有人误将词词归在苏轼笔下和误传是吕洞宾所作的原因所在。

可是,我更愿意以自己的设想来理解这曲小令,我觉得,女词人的“沉醉”根本不是什么喝酒而醉,其实就是“因景而醉”的意思而已。试想想:不管是她五、六岁时的经历,还是十五、六时的经历,这两个年龄段都还是属于“孩子”的范畴,因为贪玩而忘记回家是这个年龄段的特点。何况女词人生性就对美的东西有一份特别的敏感,看见景色的迷人忘了回家的时间,“沉醉不知归路”是意料之中的。作者仅仅是以这样一种语气,把读者,或者是当时脱口吟出这些词句时,用这样的起笔引起“听众”对自己追忆的故乡美景的兴趣,让大家更深刻地了解那景色的迷人,也是女词人对家乡景色的爱恋与怀想。也为了加重语气对“年轻时期”或者说是“孩提时期”那一次难得的出游的描述,为下文的误入荷丛做伏笔。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一个古代的女子,要出游一次是不容易的,尤其是到有舟可摇,有荷可赏的美丽的湖中游玩,那更是难得的机会。看到蔚蓝的天,碧绿的湖水,还有一湖的摇曳多姿、婀娜娉婷的荷……如此美丽的景色,是在闺门中无法体味的,于是女词人“沉醉”,被景色沉醉,也没自己快乐的心情沉醉了。这里我们做一下想象:女词人在荷丛中摇着小舟,东看看西瞧瞧,眼睛里有好奇更有惊喜,或者还带者几分淘气……当她不经意地发觉太阳快要下山了,才感觉自己似乎是在荷丛中迷路了,这时又多了几分焦急,于是,就有了后面的“争渡”一句。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回家晚了自然是不好,也许因为这次的晚归而被断绝以后出游的任何机会呢。心里一着急,手便加快了动作,浆划得快了,“争渡”一词自然而形象,恰倒好处地写出了女词人当时的焦急心情与她动作的紧张模样。岂知,紧张中又来了惊喜,作者用“沉醉”“误入”已经告诉读者,溪亭这个地方的迷人了。接着,“争渡”惊起的一群水鸟,把整首词的意境和气氛都推到了顶点。那一群在荷花丛中突然惊飞四散的水鸟,给急着回家的“迷路游人”带来突然的“惊悸”,惊悸之余又是欣喜与欢畅。读到这里,我仿佛听到女词人“啊”的一声惊叫,接着,又大声欢叫:“哇!好多水鸟啊!”

少女的淘气、贪玩、好奇以及词人在追忆中流露出来爱自然,爱家乡的情感在小令的寥寥几笔中层层递进,到最后的顶峰嘎然收笔,表现得如此的酣畅淋漓,叫读者不得不拍案叫绝!

8、一次郊游之后的黄昏,太阳已经落山了,河面上,一女子划着船,带着醉意而归,却不知道回家的路了,直到荷塘深处才发觉。尽管周围景色迷人,还是急着在荷花从中找到正确的路径。她快速地划动小船,惊动了已经栖息的水鸟。此时,人声,鸟声,水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情趣横生的画面。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惊起的鸥鹭飞上了碧蓝碧蓝的天空打破了夜的宁静。这些如诗如画的镜头浓重地抹上了易安的记忆之幕。

李清照的少女时光是一条欢悦的.溪,充满着粉嫩光阴里的不可思议。少女游荡在水泊之上,看着惊起的满滩水鸟。那时候的她,心里是极为干净的:清澈透明,未经世事的一尘不染。易安的人生还只是一面尚未盛放的旌帜。只是摇曳出多丽的微微生姿,带着最朴素的生活理想。

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李清照《临江仙》

在这首《临江仙》的词里边,她表达了一种不平的鸣声,她发出了自己的声音,这很独特。这个声音,和以前的“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那个李清照有多么大的差别,而这个差别正是由于国家和社会的变故而造成的。

9、第11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演出上,李清照的经典之作《 如梦令》被一位声音极具魅力的女声演唱,她的浅唱低吟,还原了李清照词的千回百转的情愫,打动全场更让电视观众陶醉其间。这个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歌者是台湾最具魅力之一的歌手蔡琴。

蔡琴的这首歌为何美得醉人,还是古典诗词和意境和当代流行歌曲元素的结合非常成功。蔡琴演唱《如梦令》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说明,流行歌曲唱响“中国风”,传统文化元素与当代时尚元素是可以实现古今对接,打通古今情愫密码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夜色中,绚丽的灯光特效把奥体中心场地变成一池湖水,水波旖旎,鲤鱼穿行其间。荷花灯亮起,九曲桥相连,白鸟飞过,舞者衣袂飘飘。《漱玉古韵》节目中,济南女词人李清照经典词作《 如梦令》被重新编曲,再现古典意境。

唯美古典诗词元素的恰当运用可以极大提升流行音乐的文化品位和美感意境。

10、在商业主义和物质主义的本能合围下,青年人首先摆脱传统束缚,在玫瑰花、巧克力的浪漫中竞相追逐,一时之间,“情人节”等洋节坐着商业的列车,煊赫一时。其实,用李清照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似乎更能体现诸多社会成员的狂热、浮躁和浮华———一掷千金、比富斗阔、天价玫瑰,令人目不暇接。而“情人节”的真谛———有情人一起踏实地呵护滋润情愫,或爱情,或亲情,或友情———却在浮华中若隐若现,影影绰绰。

11、九百年后,午夜梦回,魂牵梦绕,想你是如何千万次捧书相思,剪烛而诵。清照,我已忘了是在何年何月,对你的清词丽句只是不经意的一瞥,便陷入了你细腻如丝的心房,也种下了我对你深如潭水的思念。

莲花纯美人娇。你那时还恰值少年,便展露了别样风姿。在荷塘月间,幽香花丛中,你醉酒欢驾舟,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作词饮酒,登舟抚琴,畅人生之快意,感少时不知愁。直到那次,月上柳梢,人约黄昏,你约见了他,那位赵公子,平静的心湖被投石激荡开来,圈圈层层,潋滟起相思的微波。因此,花枝旁,枝梢上,你提笔研磨,化缕缕相思为淡淡清墨 ,书写下流芳的篇章。你甚至登上了秋千眺望,本是抱着试试的心态,却没想真看见了他。怎么办? 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望,却把青梅嗅。那时你已才华横溢,名冠京华,他亦情深意重,声名远播。流水有意,落花多情,纵使双方家庭有政治冲突,也难阻碍你们结为神仙眷侣。

从此云鬓斜钗,与花争妒;品酒赏画,绿窗红烛。曾携手,凤凰台上共吹箫,也登舟,煮酒作词相游大明湖。你曾是那么快乐,那么无忧,明月高楼,在素笺上写下了多少醉人迷想的日子。直到,直到那恼人的圣旨卷走了你的浪漫与邂逅,卷他出了温暖相依的日子入了纷繁复杂的官场,从此,纵使心仍在咫尺,但人已相隔天涯。你站在长亭,唱尽阳关曲,也留不住离人的脚步。泪水烟雾般模糊了你的眼眸,望着他离去的方向,一腔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清风拂园囿,明月照幽闺,从此,不再为赋新词强说愁,那轻解的罗裳,那独上的兰舟,那急盼的锦书,难道不是你心中的悲愤与哀怨?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你用你细腻的心化为相思豆,种下你悠远绵长的思念。用泪浇灌,以墨添彩,相思树,慢慢成长着。终于,盼到了它开花,锦绣满簇,芳香满园,那时他也回来。你欢喜,依偎他身旁,纵使已到中年,也流露出少女般娇羞的神色。本以为从此不再分离,相伴相依,怎奈天意弄人,重逢不久,他又离你而去。而这一次,不是相隔天涯,而是天上人间。天上人间,便注定了你后半生的悲剧。

他本是你心中的木塞,从此被无奈地拔去,徒留满心的伤痛喷涌而出;他是你伟岸的相思树,他的离去,那甜美的日子与满树的花瓣纷纷化为碎片,在眼前洋洋洒落,飘落地上,化为满地的血红。自此,你醉酒,你恋黄花,你独登高楼 ,你渐渐多愁。独卧庭院,听雨打芭蕉,你黯然神伤,人比黄花瘦。

还记得新婚燕尔时,人比花娇吗?如今我只看到你醉卧黄花丛中,花仍娇美艳丽,你却容颜惨淡。到底是离人的泪润泽了这满地堆积的黄花,还是这遍地不堪摘的怒菊引起了你眸中的洪流?哀叹你的不幸,可更佩你的坚毅与勇敢。即使又连遭变故,可你仍撑了下去。护宝物,下杭州,把幽愤相思转为巾帼热忱,亦抒男儿豪情,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你该是怎样一个奇女子,本担心双溪蚱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可你曾知道,正是忧伤离愁造就了你, 历史上烁耀至今的女词人。你充盈了天宇的泪,谱下一首首令人潸然泪下的曲,领着千年后的世人在寻寻觅觅中穿越,在冷冷清清中沉思,在凄凄惨惨戚戚中涣然。一泓清凉泉水般,回荡在历史的星空。

合上书页,泪眼盈睫,清照,而今月满西楼夜,你又在哪儿吟诵呢?

篇2:李清照的争渡

宋代大词人李清照有一首脍炙人口的《如梦令》,至今传诵不衰。其文如下: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时至今日,在“争渡”一词的理解上,在语文教学以及古典诗词领域仍然存在着不和谐的声音。广为流传的错误解释有两种。第一种,将“争渡”一词解释为相互比赛划船渡过;第二种,将“争渡”一词解释为奋力划船渡过。

我们常说,诗无达诂。也就是说,对一首诗、一首词的理解可以没有固定的解读,每个读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生命体验对之进行独立的阐释。但是,必须指出的是,“诗无达诂”就其本质而言,是对诗的主旨、意境、情绪、感悟和哲思的整体理解和把握,而不是指对诗中字词所要表达的基本概念的初始解读。这一点,不仅对诗如此,对词曲也是适用的。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这首小词所描述的'情景。词人描写了自己到溪亭游玩,玩得十分尽兴,由于喝了不少美酒,以致醉醺醺地忘记了回家的水路了。作者划着一叶孤舟,在沉醉迷离中,误入了荷花深处。这该怎么办呢?词人在荷花丛中焦急地寻找着归家的路径。忽然,河滩上栖息的一群鸥鹭被桨声惊吓得扑剌剌飞上了天空。

细揣词意,我们不难看出,词人是一个人驾船而去,然后又驾船而归的。她既没有带着女伴也没有带着丫鬟婢女。不然的话,就不会说“沉醉不知归路”了。因为在这种主人出去赴宴的场合下,丫鬟婢女是不可能被允许喝得酩酊大醉的。既然如此,就绝不可能存在着比赛划船的情形了。因为比赛的话,总是要有一个竞争的对手的。再说,词人本已沉醉了,又来得哪门子力气和兴致,要和一个莫须有的人比赛划船呢?这可不是端午节,要搞什么龙舟竞赛!即使真的是龙舟竞赛,在中国古代社会,也断无女子参赛的道理。

那么,将“争渡”解释为“奋力划船渡过”又有什么不妥呢?我要说,这种解释之所以是不准确、不恰当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两点:

第一,作者本已沉醉,身体自然是软咍咍绵软无力的,怎么可能奋力划船呢?作者虽已沉醉,但绝没有到烂醉如泥的境地。她误入藕花深处以后,仍然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处境。但是在那种“态恹恹轻云软四肢,影蒙蒙空花乱双眼,娇怯怯柳腰扶难起,困沉沉强抬娇腕”的情况下,她能够做的只能是东划几下,西划几下,尝试着尽快驶出这藕花深处的。因此,这种情景下,将“争渡”一词翻译成奋力划船是不符合词人当时的实际情况以及我们的人生经验的。

第二,“争”这个字的本意是“引也。凡言爭者,皆謂引之使歸於己。“”《廣韻》競也。”也就是竞争、争夺的意思。“争”字没有“奋力”的意思。就治学而言,我们应该严肃认真地对待祖国的文字,绝不能根据自己的主观好恶随心所欲地加以解释阐发。如果将“争渡”一词中的“争”字解释为“奋力”,若要使这种说法成立的话,你必须能够从古代典籍中找出相同的例证作为支撑,否则,就是毫无根据的妄言。

那么,“争渡”中的“争”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可以明确地说,这里的“争”字,是“怎么、如何”的意思,对应的英文就是how,因此“争渡”就是“怎么渡、如何渡”的意思。词人连着用两个“争渡”,便将少女在醉意朦胧中因迷路而产生的那种迷茫惶恐的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真切动人。北京大学教授吴小如在《诗词札丛》中曾经说过下面一段话,我以为是至理名言。

我以为“争”应作另一种解释,即“怎”的同义字。这在宋词中是屡见不鲜的。“争渡”即“怎渡”,这一叠句乃形容泛舟人心情焦灼,千方百计想着怎样才能把船从荷花丛中划出来,正如我们平时遇到棘手的事情辄呼“怎么办”、“怎么办”的口吻。不料左右盘旋,船却总是走不脱。这样一折腾,那些己经眠宿滩边的水鸟自然会受到惊扰,扑拉拉地群起而飞了。检近人王延梯《漱玉集注》,“争”正作“怎”解,可谓先得我心。

那有人一定会质问了,你刚才说,”争“字的本意是”竞争、争夺“,怎么这里却解释成“怎么、如何”呢?这个不难理解。我刚才说过,“争”字的本意的确是竞争、争夺。除了对物化产品存在着竞争以外,我们的思想中、内心深处,不是也经常存在着不同的情绪、不同的选择的对抗和胶着么?在“知”与“不知”之间,在何去何从之间,这种思考就是一种“争”的状态。只要争的结果没有水落石出,争的状态就会延续。

应当指出的是,将“争”字解释为“怎么、如何”,我们可以在古代的诗词曲赋中,找到大量的例证。例如:

柳永《八声甘州》:“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柳永《采莲令》:“千娇面、盈盈伫立,无言有泪,断肠争忍回顾? ”

欧阳修《青玉案》:“买花载酒长安市,又争似、家山见桃李?”

晁端礼《绿头鸭》:“料得来宵,清光未减,阴晴天气又争知?”

仲殊《金明池》:“争知道、梦里蓬莱,待忘了余香,时传音信。”

刘一止《喜迁莺》:“追念、人别后,心事万重,难觅孤鸿托。翠幌娇深,曲屏香暖,争念岁华飘泊。”

黄裳《蝶恋花》:“谁悟月中真火冷?能引尘缘,遂出轮迥境。争奈多情都未醒,九回肠断花间影。"

崔涂《涧松》:“寸寸凌霜长劲条,路人犹笑未干霄。 南园桃李虽堪羡,争奈春残又寂寥。”

综上所述,我坚定地认为,将李清照《如梦令》一词中“争渡”解释为“怎么渡”是唯一正确的解释,其他的理解都是错误的。

篇3:宋词李清照争渡争渡

宋词李清照争渡争渡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出自诗人李清照的著名诗《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大家是否知道相关的意思?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宋代: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

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

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

怎么渡,怎么渡?(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注释

常记:时常记起。“难忘”的意思。

溪亭:临水的亭台。

日暮:黄昏时候。

沉醉:比喻沉浸在某事物或某境界中。

兴尽:尽了兴致。

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

误入:不小心进入。

藕花:荷花。

争渡:怎渡,怎么才能划出去。争(zen),怎样才能

惊:惊动。

起:飞起来。

一滩:一群。

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讲解

有时候,一件细小的、但饶有兴味的往事,会反复出现在你的记忆中,引起你的思索和回味。当时经历的生动情景,会历历如画,在眼前重现;当时的兴奋和激动,也会再次在心头涌现,印象还是那样的新鲜。如果你是一个有才能的文学家,你就会真实地描绘出这种经历和心情,吸引读者也进入你再现的那个境界,分享你的激动。

这首《如梦令》就是这样的作品。这是李清照为追记一次有趣的郊游而写的。作品中第一句说明了这是已经过去的一天,是在郊野水边的一个亭子里,傍晚的时候。一个“常”字,表明这件往事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而时常引起她的回忆。在那里作什么?第二句告诉我们,她喝酒喝得醉醺醺的,已经到了不认识回家路途的程度了。“沉醉”,是醉得很深的意思。显然,她是在一边欣赏郊野的景色,一边在喝酒,而且,也不是刚刚到了那里,是在那里已经游赏了相当长的时间了。“兴尽晚回舟”,是说在玩赏的兴致得到了充分的满足之后,天色已晚,才上了去时所乘的小船,掉转船头,往回走。可是,沉醉的后果产生了。由于天色黯淡,特别是醉眼模糊,辨认不清归路,把船划进了一片密集的荷花丛中。“藕花”,即荷花。因荷花是从藕长出来的',所以在诗词中也常叫藕花。

按照词调的要求,这里不用荷花,而改称“藕花”。这时,她心慌意乱是可想而知的了。怎么办呢?怎么样才能划出荷塘?怎么样才能划回家去?正好,按词调,这里需要重复一遍相同的两个字的句子,作者恰到好处地填写了“争渡,争渡”。这里的“争”,作怎么讲。“争渡”,这里是怎么划出去的意思。“争渡,争渡”,重复一遍,就突出了她焦急的心情。当她正在心如火燎,思量着怎样才能划出荷塘回家时,想必是在胡乱地划动着小船,去找寻一条归路。忽然听得,呼啦啦一片响声,从河滩上飞起了一群被小船惊起的水鸟。“鸥鹭[ōulù]”,鸥和鹭都是水鸟。小词写到这里,戛[jiá]然而止。至于下文如何,就留待读者自己去想象了。想来,可能是惊飞的水鸟,吓得她出了一身冷汗,使得头脑清醒了一些,终于能够寻路回家了吧!

作者在词中不是流水账式地写她如何去,如何到家,在那里怎么玩,只在字里行间把经过作了交代。作者也并没有写“我玩得多么高兴呀”之类,而只用了“常记”、“沉醉”、“兴尽”、“晚”几个字,就把她游赏的欢快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她善于剪裁,仅仅截取了醉归途中、误入荷塘、惊飞水鸟这个“镜头”,稍加点染,就写出了她这次郊游中不同一般、最难以忘怀之处,使读者不仅如临其境,也如闻其声。总之,这首小词,虽然并无深意,但写得简练、生动而传神,今天读来,还是引人入胜的。

另外,一个有文化的女子,到郊野游玩,还喝得大醉,这在今天也是不多见的,在封建礼教重压之下的宋代,那就更为稀罕了。这也表现了李清照性格中任情豪放、不受拘束的一个方面。

简评

这首词在南宋人黄升的《花庵词选》中题为“酒兴”。玩词意,似为回忆一次愉快的郊游而作。词人命舟备酒,畅游于清溪,因沉酣竟不知日之夕矣。沉沉暮霭中,回舟误入曲港横塘,藕花深处。这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缤纷的,幽杳而神秘的世界。它给词人带来的是巨大的惊喜和深深的陶醉。花香、酒气,使词人暂时摆脱了封建社会名门闺秀的重重枷锁,显现出她贪玩活泼天性。于是有争渡之举。当轻舟穿行于荷花之中,看着栖息在花汀渔浦的鸥鹭惊飞,她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生命的活力。这种活力就从词短促的节奏和响亮的韵脚中洋溢而出。

这首词杨金本《65+草堂诗余》误作苏轼词,《词林万选》误作无名氏词,《古今词话》、《唐词纪》误作吕洞宾词。从“误作”之多,也可看出此词之放逸已超出了“闺秀词”的范围,所以有人把它列入男性作者的名下。但南宋人黄升的《花庵词选》、曾慥的《乐府雅词》都把它作李清照词,应当是可信的。

篇4:李清照诗词《如梦令》中的“争渡”

李清照诗词《如梦令》中的“争渡”

关于李清照《如梦令》中“争渡”释义,一曰其注释为“争抢着把船划出去”,一曰其注释为“怎么渡呀”。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早期生活优裕,所作之词,多写其悠闲生活。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语言清丽。其中代表作有《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等。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这首词“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 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流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低上,呼之欲出。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由此可见,这里的'“争渡”含有“怎么渡”的意思。但人教版统编教材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却注释为“争抢着把船划出去”,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又注释为“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初中文言文译注及赏析》(长春出版社1月第3版)中干脆采取折中的态度,注释为“抢着把船划出去”,一说,“争”通“怎”。显然,人们对“争渡”一词释义存在着歧见。 对于它的释义讨论,时有所见。一种注释为“争抢着把船划出去”。另一种注释为“怎么渡呀”这值得商酌。

我认为这“争”应作“怎”讲。

徐仁甫先生说:“自来宋人用‘怎’字,唐人用‘争’字。”这就是说,唐人是以“争”字作“怎”字,宋人才开始“怎”“争”分用。但这不等于说宋人没有把“争”字作“怎”字用的。从大量的语言材料来看,“争”“怎”通用,在当时是很普遍的。如柳永《八声甘州》“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秦观《虞美人》“欲将幽根寄青楼,争奈无情江水不西流”,姜夔《念奴娇》“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周邦彦《烛影摇江》“争奈云收雨散”,管道升《渔歌子》“争得似,一扁舟,弄月吟风归去休”等,就是“争”作“怎”字用。

为什么宋人有时还要用“争”作“怎”呢?原因之一,就是受平仄的限制(虽然可以改用别的词,但究竟开始阶段,沿用也在所难免)。就拿《如梦令》来说吧,这首词的格律: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它迭韵处的定格就是“一|(韵),一|(迭)”(龙榆生《唐宋词格律》)。如秦观“消瘦,消瘦,还是褪花时候”和“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李清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等,都是按这格律填写的。从词调的平仄格律看,“争渡”句的“争”处于平声位,如果通假“怎”,读仄声不合律。李清照是严遵词律的大家,绝不会唱出拗口的乐句来破坏整首词的优美韵律,这是无可非议的。从上段所举例子来看,“争”都用在平声位上,通“怎”,不难看出,宋人词作在平声位上用“争”通“怎”,是极为普遍的现象。所以李清照在那首词中只能用“争渡”而不能用“怎渡”。

从全词的感情基调来看,当时主人公的心情是甜美、轻松、欢愉、恬适的。如果突然来一个“抢着划”(其实质就是尽快地努力划)的紧张气氛,这就有损于全词的完整美。要说“抢着划”也是一种欢乐的话,那也是一种吃力的、紧张的狂欢,与轻松、恬适的语境背驰,与封建社会的妇女,尤其是封建贵族妇女的礼范不符。事实上,作者所表达的是:一个宁静的晚上,主人公因沉醉归家而误入荷花丛,一时大家欢乐地呼叫“怎么办(怎么出去)……这嘻嘻的笑闹声,惊起了溪边宿鸟。好一幅天真活泼、充满情趣的景象,跃然纸上,形声俱备,读来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身临其境,游人开朗愉快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实在妙不可言。如果作“抢着把船划出去”解释,就只是一般性叙述,流于平铺直叙,要逊色得多了。

再说,即已“沉醉不知归路”,“晚回舟”而“误入藕花深处”,又怎么“抢着”划出去,向何方划?要说这条荷溪就在她家附近,荷溪的一切她们都很熟悉(事实)。当“误入藕花深处”,发觉错了,立即端正船向再“抢着”划的话,这一转折就未免太突然,角度也太大了些,令人难以接受,词的情趣也大减。

因此,根据词的感情表达需要,不能排除李清照在格律要求允许的情况下,取用“争”通“怎”的作法。

综上所述,我认为这“争”作“怎”解释。“争渡”应作“怎么渡呀”,似乎较为妥贴。

附原文:

如梦令

宋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篇5:李清照《如梦令》中的“争渡”论文

李清照《如梦令》中的“争渡”论文

摘 要:关于李清照《如梦令》中“争渡”释义,一曰其注释为“争抢着把船划出去”,一曰其注释为“怎么渡呀”。从大量的语言材料,词的格律要求以及词的感情表达需要角度看,我认为“争”作“怎”解释,“争渡”应作“怎么渡呀”解释,才是合乎情理的。

关键词:李清照;《如梦令》;“争渡”释义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10-0295-01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早期生活优裕,所作之词,多写其悠闲生活。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语言清丽。其中代表作有《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等。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这首词“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 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流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低上,呼之欲出。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由此可见,这里的“争渡”含有“怎么渡”的意思。但人教版统编教材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却注释为“争抢着把船划出去”,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又注释为“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初中文言文译注及赏析》(长春出版社201月第3版)中干脆采取折中的.态度,注释为“抢着把船划出去”,一说,“争”通“怎”。显然,人们对“争渡”一词释义存在着歧见。 对于它的释义讨论,时有所见。一种注释为“争抢着把船划出去”。另一种注释为“怎么渡呀”这值得商酌。

我认为这“争”应作“怎”讲。

徐仁甫先生说:“自来宋人用‘怎’字,唐人用‘争’字。”这就是说,唐人是以“争”字作“怎”字,宋人才开始“怎”“争”分用。但这不等于说宋人没有把“争”字作“怎”字用的。从大量的语言材料来看,“争”“怎”通用,在当时是很普遍的。如柳永《八声甘州》“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秦观《虞美人》“欲将幽根寄青楼,争奈无情江水不西流”,姜夔《念奴娇》“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周邦彦《烛影摇江》“争奈云收雨散”,管道升《渔歌子》“争得似,一扁舟,弄月吟风归去休”等,就是“争”作“怎”字用。

为什么宋人有时还要用“争”作“怎”呢?原因之一,就是受平仄的限制(虽然可以改用别的词,但究竟开始阶段,沿用也在所难免)。就拿《如梦令》来说吧,这首词的格律: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它迭韵处的定格就是“一|(韵),一|(迭)”(龙榆生《唐宋词格律》)。如秦观“消瘦,消瘦,还是褪花时候”和“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李清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等,都是按这格律填写的。从词调的平仄格律看,“争渡”句的“争”处于平声位,如果通假“怎”,读仄声不合律。李清照是严遵词律的大家,绝不会唱出拗口的乐句来破坏整首词的优美韵律,这是无可非议的。从上段所举例子来看,“争”都用在平声位上,通“怎”,不难看出,宋人词作在平声位上用“争”通“怎”,是极为普遍的现象。所以李清照在那首词中只能用“争渡”而不能用“怎渡”。

从全词的感情基调来看,当时主人公的心情是甜美、轻松、欢愉、恬适的。如果突然来一个“抢着划”(其实质就是尽快地努力划)的紧张气氛,这就有损于全词的完整美。要说“抢着划”也是一种欢乐的话,那也是一种吃力的、紧张的狂欢,与轻松、恬适的语境背驰,与封建社会的妇女,尤其是封建贵族妇女的礼范不符。事实上,作者所表达的是:一个宁静的晚上,主人公因沉醉归家而误入荷花丛,一时大家欢乐地呼叫“怎么办(怎么出去)……这嘻嘻的笑闹声,惊起了溪边宿鸟。好一幅天真活泼、充满情趣的景象,跃然纸上,形声俱备,读来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身临其境,游人开朗愉快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实在妙不可言。如果作“抢着把船划出去”解释,就只是一般性叙述,流于平铺直叙,要逊色得多了。

再说,即已“沉醉不知归路”,“晚回舟”而“误入藕花深处”,又怎么“抢着”划出去,向何方划?要说这条荷溪就在她家附近,荷溪的一切她们都很熟悉(事实)。当“误入藕花深处”,发觉错了,立即端正船向再“抢着”划的话,这一转折就未免太突然,角度也太大了些,令人难以接受,词的情趣也大减。

因此,根据词的感情表达需要,不能排除李清照在格律要求允许的情况下,取用“争”通“怎”的作法。

综上所述,我认为这“争”作“怎”解释。“争渡”应作“怎么渡呀”,似乎较为妥贴。

篇6:争渡作文700字

是否找个理由,随波逐流;或是勇敢前行,挣脱牢笼?

随着年华的逝去,又有多少人还保有着对生命的激情?且看苏轼,虽年华已逝,仍保有着满腔热血。“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是怎样一种气概,随行打猎,即使双鬓白如雪,又怎能阻挡他对生命的热情!再看刘伟,虽失去了双臂,仍不曾放弃,与命运斗争,先是游泳,无数个日夜的汗水终于换来了残奥会的机会,却意外昏迷,失去了这个机会,失意的他并没有选择放弃,他让鲜血盛开在琴键上,用那灵活的双脚,一样奏出动人的音乐。名满中外的渐冻症患者霍金,在轮椅上不曾失意,用三根手指一样敲出了一个绚烂的宇宙,或许瘫软在轮椅上的感觉是比死还难受的,但他没有放弃生的希望,他的大脑依旧灵活,用大脑开拓出一片未知的区域。

他们不曾放弃,在命运的长河里争渡,而我们有什么资格放弃争渡?

生活中有太多的不如意,不顺心,上帝总爱和我们开玩笑,时不时便把我们捉弄一番,可我们就真的心甘情愿任风吹拂,吹离我们的航线吗?麦哲伦带着他的海员们出发了,前程是未知的,看不见终点的,他们像无垠的水草,四处漂泊,一次意外使得麦哲伦客死他乡,剩下的船员们不足来时的一半,死亡的阴影没有使他们灰心,带着船长的遗愿,终于在没有终点的旅程中争渡出一个终点,完成了环行全球的壮举。

我们不是大人物,却也渴望着成为一名大人物。拿破仑曾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我们必有心与命运争渡,放手去搏,方可搏出一个明天,在终点来临前,不该自暴自弃,随波逐流,须知没有战不了的困难。

珠峰随着岁月的变迁,已被无数次登顶;虎跳峡随着勇士的挑战,已被跳跃;癌症随着全国人民的努力,已经可治。这些,不全是争渡出的结果吗?或许前路总有拦路虎,又或许前路没有终点,我们总要去争渡,去打破锁链,挣脱牢笼!

李清照如梦令赏析

如梦令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李清照

如梦令原文李清照

如梦令李清照翻译

分析李清照词如梦令

李清照的如梦令原文解析

苏溪亭原文及赏析

如梦令 李清照 翻译

李清照的词如梦令

李清照《如梦令》的教学设计

李清照 争渡
《李清照 争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李清照 争渡(通用6篇)】相关文章:

李清照诗词《如梦令》2022-12-31

《如梦令》的扩写作文2022-05-07

如梦令赏析2024-01-16

李清照词 如梦令2023-05-27

如梦令教学设计2022-06-03

李清照的800字作文2022-07-29

李清照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2022-05-06

如梦令教案2022-04-29

如梦令翻译2023-02-02

如梦令,如梦令刘景翔,如梦令的意思,如梦令赏析2023-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