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索

时间:2022-04-29 11:29:05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財迷大嬸笑眯眯”为你分享9篇“论思索”,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论思索

篇1:思索

瞬间的一个闪念

都汇聚至眉宇间

一种追求、一个观点

尽在这里绎演……

从大千世界的复制

到人间万象的盘点

皆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

真理和良知的发现!

岁月如风笔墨似雨

总是搅扰这静谧的港湾

待思虑的经纬刻满额头

生活的五味尽藏其间……

篇2:思索

思索

思索正文: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哼着歌,望着那蔚蓝的天空,心情还真不错。

突然,一阵乞讨声传入我的耳朵。我一看,原来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只见她满面皱纹,眼睛紧闭着,我猜想她是瞎了。她跪着,一只脚已失去了脚掌。她拿着一个破碗,正苦苦地向过往的行人乞讨着。那凌乱的头发,满脸的皱纹,似乎在哭诉着她饱经风霜的人生经历。

望着眼前这位可怜的老妇人,我下意识地从口袋里掏出了一元硬币。突然,“咣当”一声,一个“硬币”比我捷足先登,紧接着是一阵哗笑。我仔细一看,哪是什么硬币,只是一个小石子。而可怜的老奶奶并不知情,还以为来了好心人了。不停地点着头,口中念念有词,表示感谢。我回头一看,只见那两个可恶的男生笑得更欢了,一个挥了挥手中的硬币,带着一种轻蔑的目光;另一个则学着老奶奶的模样,噘着嘴喊:好心人,给点钱吧!我火冒三丈,真恨不得上前打他们一顿。

我将硬币投进碗里,便走开了。一路上,我无语。我就是搞不懂那些男生的行为。对于这样一个衣衫褴褛、风烛残年被生活所迫而露宿街头的'老人,怎么能这样嘲弄她?施善,是我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何况是这样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即便你不施善,不给予她一点物质上的帮助,那你又何必捉弄她呢?望着那斑白的两鬓,望着那破旧的衣衫,你于心何忍?

你何不假想一下,当你也成为一个孤独无助的老人时,你渴望得到什么?是帮助!是关心!而不是轻蔑的目光!不是讽刺的嘲笑!何必蔑视这些人呢?正像歌里所说的: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人间!

望着那衰老的身影,我的心底再一次发问:怎能这样蔑视他们呢?

篇3:逻辑哲学论中自我观思索论文

有关逻辑哲学论中自我观思索论文

自我是维特根斯坦前后期哲学一以贯之的主题。《逻辑哲学论》之核心论题,乃是世界和语言之关系。自我问题在《逻辑哲学论》中的重要性表现在,若要真正理解世界和语言,则须臾不可离开对自我的理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自我的理解就是对世界和语言的理解。自我、语言和世界是《逻辑哲学论》整个结构赖以建立的三个基点。不过反过来说,欲恰当理解自我,也丝毫离不开对世界和语言之关系的理解,这里似乎存在着某种循环。在《逻辑哲学论》中,维特根斯坦的自我理论涉及唯我论、先验主体、以及实体自我诸论题,本文将逐次考察它们。

一、唯我论:“世界是我的世界”

维特根斯坦此书虽名以《逻辑哲学论》,然却始以“世界”一词:世界就是所发生的一切东西。[1]①而按照维氏自己所明白宣示,全书所言,以一“说”字立其基。逻辑规定世界和语言。而所说者为何?唯有语言。谁在说?我在说。这些文字表明,“说”字所涉者,为自我、语言和世界。故而理解此书之自我观念,实离不开理解世界和语言。在语言和世界之间,维氏特拎出“说”字,以之为《逻辑哲学论》提纲挈领之关键。此话怎讲?试看原文。在《〈逻辑哲学论〉序》中,维特根斯坦写道:这本书的整个意义可以概括如下:凡是能够说的事情,都能够说清楚,而凡是不能说的事情,就应该沉默。因此,这本书将为思维划定一条界线,或者不如说不是为思维,而是为思想的表述划定一条界线;要划定思维的界线,我必须能从这个界限的两方面来思考(因此我们必须能够思考不能思考的事情)。因此,这种界线只能在语言中划分,而在界线那一方面的事情,就简直是无意思的。[1](P20)]所以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将此书要旨概括为一“说”字。维特根斯坦区分了两个领域,一为可以思维,可以说,可以用语言来描述的领域,一为不能说,从而不能思维的领域。前者为世界,后者则一般被称为神秘之域。这种对二重区分的强调,在全书简短的篇幅中随处可见。语言哲学家的特征昭昭无隐,讨论的是传统的哲学问题,着手之处乃为语言。

可说与不可说之二重区分直接涉及自我。在世界和神秘之域幽明交接的舞台上,自我登场了。维特根斯坦说,自我是世界的一种界限(5、632)。自我乃是两个领域的真正分水岭。在自我的这边,是世界;在自我的那边,乃是不可说的神秘之域。为什么自我是世界的一种界限?或者说,自我作为界限这一观念之意义何在?维特根斯坦从语言着手来论证。维氏认为,命题乃是用来描述事态或事实的,是描述“事实是如此这般的”。而语言又是什么呢?“命题的总和就是语言。”思想和语言是同一的。因为在维特根斯坦看来,“思想是有意义的命题”,“被应用的、可思考的命题记号就是思想。”同时,维特根斯坦又坚持着世界可知的观念,世界是事实的总和,而所有是(或不是)实际情况的东西都可以经由命题来表达,世界可以经由语言描画出来。由于世界必然可以被语言表达,而语言又恰正是对世界的描画,所以,语言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他甚至还说,“真实思想的总和就是世界的形象。”(3、01)由于思想和语言的同一性,我们可以说,语言就是世界的形象,是和世界逻辑同构的形象。正是在此处,自我被引入。且看《逻辑哲学论》中的这两个命题:(1)我的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5、6)(2)世界是我的世界这个事实,表现于此:语言(我所理解的唯一的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5、62)两个命题的特别困难之处在于,维特根斯坦在没有施行任何预先解释的情况下,在“语言”和“世界”两个词语前面加上了定语“我的”。而且,在维特根斯坦看来,“我的语言”和“我的世界”并不只是语言和世界的一部分而已,谈“我的语言”实际上谈的就是“语言”,谈“我的世界”实际上谈的就是“世界”。正缘于此,维特根斯坦在此处所表达的思想一般被学者称为“唯我论”,他自己也明白宣称,“实际上唯我论所指的东西是完全正确的”(5、62)。理解这两个命题之关键在于要认识到,维特根斯坦实际上是把“我”理解为语言主体。

语言和自我的关系并非像海德格尔所认为的那样是语言在说我,而是我在说语言,这是一种常识性的对于语言和自我关系的理解。此时的维特根斯坦尚未考虑到语言的公共性,语言还只是被理解为我的语言,而这种公共性实际上会使语言相对于自我而具有先在性和笼罩性。语言是我的语言,而语言又是世界的逻辑同构的形象,我们是用语言来描述世界的,而同时世界又能被语言所完全描述和表达(因为如果世界中有不能被语言所描画和表达的东西,按照维特根斯坦的界定,这不能被描画和表达的东西就不属于世界。这里存在着一个循环论证的圆圈),故从语言的角度来说,世界就不过是我的语言所描画出的形象而已,“世界是我的世界”。这是维特根斯坦推导出上引5、6和5、62两个命题的逻辑理路,这也正是维特根斯坦唯我论的涵义之所在。按照维特根斯坦论证世界和自我关系的理路前行,至少存在着两个危险,它们涉及到我们能否恰当理解维特根斯坦之唯我论:一方面,我们在阐释世界和自我的先后关系时有可能会陷入一种颠倒,而导致语言在先,世界在后的理解;另一方面,我们有可能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即所谓的世界只不过是语言,只不过是我的语言而已,世界化为语言,语言消弭了世界。要避免和化解这两个危险,我们就须切记,世界相对于语言来说乃是在先的、第一位的,因为语言只是世界的图像,只是对世界进行描画和表达的命题的总和。维特根斯坦对他的唯我论作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限定:世界是离我的意志而独立的(6、373)。另外,维特根斯坦的唯我论与自我和语言的关系、我的语言和世界的关系直接相关,与他欲图对世界进行划界的努力直接相关,它和传统唯我论的涵义是截然不同的。唯我论的涵义必须和他在序言中表达的“这本书的整个意义”相结合,才能够被正确理解。维氏之唯我论,必须先从其“划界”观念来考量。“划界”产生了世界和神秘两个领域,而划界之标准乃是可说与不可说。可说者为世界,我是“说”的主体,正是首先在这个意义上,世界是我的世界。

故而维特根斯坦会说:“世界是我的世界这个事实,表现于此:语言(我所理解的唯一的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5、62)正因为有此划界,当我们说维特根斯坦主张唯我论时我们必须十分小心才是。唯我论视一切为自我之表象或自我之创造,然这绝非维氏之主张。因为,除了世界之独立性外,世界也并非唯一存在,我的世界并非全部,或者说,并非只有我的世界。不可言说之神秘在世界之外,静默不语。

二、形而上学主体:“世界的界限”

作为世界界限的自我,又被维特根斯坦称为哲学上的自我和形而上学主体。维特根斯坦借此划分了可言说者与不可言说者,区分了世界和神秘之域,但何为不可言说者(神秘之域)?不可言说者(神秘之域)包括哪些东西?我们对不可言说者(神秘之域)能够说些什么?研究者们见仁见智,在这些问题上并未形成统一意见。在此有必要先对“不可言说者”和“神秘之域”稍致解释。学者一般认为神秘之域和不可言说者存在区别,认为神秘之域只是不可言说者之一部分,是和形而上学主体有关的那部分。然而,单单立足于《逻辑哲学论》,这种解释并无决定性论据,我愿将两者所指称视为同一。那么,“不可言说者”或神秘之域到底涉及哪些内容?倪梁康先生认为,这个领域就是形而上学主体之域。[2](P606—611)此一主张显然过于狭窄。我们知道,自我是世界的界限,而唯我论是相对于世界而言的.,故世界外的神秘之域并不能简单地被仅仅理解为形而上学主体之域。韩林合先生主张,除了内在于世界或事实之中的逻辑形式和逻辑性质外,在事实世界之外还存在着超事实而不可言说之域,此乃与形而上学主体相关的神秘体验之域。[3](P650以下)韩林合的观点更全面些,但仍有可补充的余地,并且,将神秘之域视为神秘体验之域,值得商榷。陈嘉映先生认为,不可言说者则包括逻辑形式、哲学问题、伦理学和美学、以及神秘东西(包括生命的意义、形而上学主体和世界的存在等)。[4](P149—151)这对韩林合的观点有较大的补充,不过我认为不可说的东西还不限于以上所列,试看以下命题:我们不能思考非逻辑的东西,因为否则我们就必须非逻辑地思考。(3、03)我只能命名客体。记号代表着它们。我只能谈到它们,我不能论断它们。一个命题只能说一件事物是如何,而不能说它是什么。(3、221)世界的意义必定是在世界之外。(6、41)世界是怎样的,这对于更高者来说是完全漠不相关的。

上帝是不在世界上显现的。(6、432)从上引命题来看,不可言说者至少还包括:非逻辑之物,事物是什么,世界的意义,以及上帝。有必要指出,许多学者(比如韩林合先生)将世界和人生的意义,以及上帝等问题放在形而上学主体之内来考虑,不过在我看来,若只诉诸《逻辑哲学论》本文,这种做法属于过度诠释。因为维特根斯坦在该书中并未挑明世界和人生的意义可由形而上学主体来保证。不管怎样,在《逻辑哲学论》中形而上学主体无疑属于不可说之列。按照作者的教导,对于不可说者,我们只能保持沉默。然而由于自我在划界活动中的重要性,以及了解自我对于我们自己的重要性,维特根斯坦背叛了自己,并未对先验主体保持沉默,正如罗素所评论的那样,“使人发生犹豫的是这样的事实,即维特根斯坦先生还是说出了一大堆不能说出的东西,因此使持有怀疑论的读者认为有可能有某种通过语言系统或其他某种太平门的退路。”[1](P16)这种做法并不费解,因为不管是谁,一旦主张存在着不可言说之物,则对此不可言说者必定会有所言说。否则,若严格遵守不可言说之规则,我们根本就不能提出这种主张来,甚至连表达式“不可言说之物”都是非法的。那么对于不可言说之形而上学主体,维特根斯坦都说了些什么呢?他如何言说形而上学主体呢?我将维特根斯坦谈论形而上学主体所使用的方法,称为“否定”和“逼显”。

首先,形而上学主体就是命题“我的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中的“我”,从“否定”方面来看:主体不属于世界,而是世界的一种界限。(5、632)在维特根斯坦看来,作为世界界限的形而上学主体(我)并不在世界之中,不属于世界,否则我们就可以清清楚楚地用语言来描画它。既是世界之界限,又不再世界之中,形而上学主体因此是一个无延展的极点。它不在时空之中,我们没有办法在世界之中指出形而上学主体。维特根斯坦在5、6331用眼睛与视野之关系设喻来揭示形而上学主体之如此境况。正如眼睛并非如虚心点落于圆圈所代表的视野之内,形而上学主体也不在世界之内,世界是形而上学主体之“视野”。若形而上学主体与世界之关系如图所示,形而上学主体就居于世界之中,而成为世界内之一经验事实,不再成为世界之界限。这个图例是用否定的方式显示形而上学主体。

世界的边界本身并不属于世界。另外,我们还可以用“逼显的方式”来追踪形而上学主体。“逼显的方式”是我们通过谈论可说之物来意味和衬托出不可说之物,维特根斯坦明确地主张了这种方法:它(指哲学,笔者注。)将用明显地可以讲述的东西来意味不可讲述的东西。(4、115)因此,形而上学主体可以通过能被讲述的东西得到意味,从而得以逼显出来。在《逻辑哲学论》中,可以讲述的东西指的就是世界,所以,作为世界边界的先验主体通过世界得到意味。这种方式乃是间接的,曲线的,因为我们不能够像指出一个具体的物件(如桌子)那样指出先验自我来。这种逼显和意味主体的方式,维特根斯坦本人又称之为“孤立主体的方法”:没有思维着和设想着的主体。如果我写一本书“我所发现的世界”。在这本书中也应该报导我的身体,并说明哪些肢体服从我的意志,哪些不服从等等。这正是孤立主体的一种方法,或者不如说表明在某种重要意义上没有主体的方法:这就是说在这本书中不能单独地谈到它。(5、631)所谓“没有思维着和设想着的主体”,是指主体无法在世界中被我们直指出来。在“我所发现的世界”这样一本书中,我们无法直接地谈论“我”,而只能通过被发现的世界来使主体得到意味。即使在报道我的身体时,我也没有直接地、单独地谈论我。我们只能谈论世界,然而由于世界是我的世界,因此形而上学主体能够谈论世界而得到意味。然而,否定的方式也罢,逼显的方式也罢,形而上学主体依然晦暗不明,似乎仍旧笼罩在一团浓重的雾气之中。搏之在东,忽而在西。有时觉得已然握之在手,等到伸开手掌,却又从指间滑走。我们人人皆有一种经验,某刻忽觉身上某处奇痒无比,然待我们直向此处搔去,痒又溜之大吉,转换阵地。痛苦的是我们接下来搔来搔去,结果全如初次一样,总搔不着痒处。试图指出形而上学自我的我们就如同处于搔不着痒处的痛苦境地之中,对近在眼前的东西无法把握。此又如站立着的狗,团团打转,渴望咬住自己的尾巴。除了否定、逼显和孤立方法所获得的东西之外,我们还能对形而上学主体再说些什么?我们须记得,维特根斯坦是从语言和世界的关系角度提出自我问题的。虽然维特根斯坦一直批判近代认识论,然而我们仍可认为,自我又是作为语言主体而出现的[5](P79),而语言主体实为认识主体。整个世界呈现为认识主体之视域,主体乃视域之界限和界限,它没有延展,所以它看不见自己。主体不能掉转头来直视自身,不存在可以看见自己全像的镜子。意识活动总是有某个我们看不见的极点,即使我们对意识活动进行反思,依然存在着某个我们看不见的极点。速度再快,我们也捕捉不住极点,因为它总是隐身于认识活动的背后。捕捉住极点的可能性,比我们只转动自己的头颅就能看到自己后脑勺的可能性还要小。

当代许多哲学家都敏锐地察觉到了谈论自我时必然会遇到的这种困境。赖尔描述了儿童对自我所感到的迷惑:……那个儿童越试图抓住‘我’所代表的东西,就越做不到这一点。他只能抓住它的上衣后摆,它本身却总是冷酷无情地先走一步。它就像一个人的头部投影,不会等着让他自己扑住。但它却从不走在前面很远的地方;的确,有时它似乎根本没有走在追逐者的前面。”[6](P202—203)其实,认真思考自我就必定会产生这种迷惑,而不限于儿童,赖尔称此困境为自我之“系统的难以捉摸”。对此困境最形象巧妙而又深刻的设喻来自实用主义鼻祖皮尔士。皮尔士创造了一个绘制地图的例子,来阐释我们要完全表象自我时会产生的悖论。设若我们打算绘制一幅国家地图,这幅地图必须具有那个国家自身的微观类似物。在地图和国家之间必须具有一种一一对应的关系。不过,这幅地图现在却成了那个国家的真正组成部分,它必须在适当的位置有其自己的像点。现在这个新的像点自身又成了那个国家的一部分,所以必须被表象。这个过程形成无限倒退,最后的地图无法完成。[7](P161)我们对形而上学主体进行表象,犹如这样来绘制地图,乃是一项无法完成的任务。因此,形而上学自我概念有两层根本涵义。首先,形而上学主体是世界之边界;其次,边界所区分者乃是可言说者与不可言说者,形而上学主体是认识主体。形而上学主体论和唯我论乃属同一问题,是同一硬币之两面。总体上看来,形而上学主体似乎处于一个奇怪的位置上,作为世界的边界,它肯定不能和世界完全脱离,但是由于我们不可能对之进行描述和表达,它又不在世界之中。故而,形而上学主体尚未完全沉入不可表达之渊底,这大概就是维特根斯坦又忍不住对它说了这么多的原因吧!

三、实体自我:“无稽之谈”

在《逻辑哲学论》中,除了作为世界界限的自我或形而上学主体外,维氏还论及心理学意义上的自我或心灵。形而上学主体,维特根斯坦又称之为“哲学上的自我”,此为哲学中自我理论之合法论题,“‘自我’出现于哲学中是由于‘世界是我的世界’”,“哲学上的自我不是人,人体或心理学上所说的人的灵魂……”。(5、641)心理学意义上的灵魂指的是“心理学自我”或思维功能主体,它是思维背后的实体自我。传统哲学中心理学自我观念将自我视为无广延、单纯不可分而又能思维之存在。哲学自我也是无广延之极点,不过实体自我乃是世界内之存在,而非世界之边界,所以与哲学自我有着本质差异。维特根斯坦的立场是否定这种自我观念,因此他说:“……灵魂———主体等等———如象现代肤浅的心理学所理解的,———乃是无稽之谈。”(5、5421)那么,维特根斯坦是如何否定传统的实体自我观念的呢?什么表明这种自我观为“无稽之谈”?随后的文字透露了其致思途径,他通过揭示所谓的“实体自我”实质上是复合存在来否定它,因为“复合的灵魂就不再是灵魂了。”(5、5421)而“灵魂或实体自我”之复合性一方面表现在,所谓的“灵魂”和自我实际上只是一束思想,思想背后并无起支撑作用之隐秘实体;另一方面表现在,每一思想本身也是高度复杂的。具体来说,维特根斯坦通过分析“心理学的某种命题形式”着手其论证,该论证出现于命题5、541和5、542中。“心理学的某种命题”指的是“A认为P”、“A相信P”、“A怀疑P”等形式的命题,维特根斯坦的目的是要分析A的性质,因为我们一般将A视为主体或实体自我。他在批判罗素和摩尔的基础之上展开自己的观点。罗素和摩尔将心理学命题视为客体和命题处于某种关系之中,但维氏不赞同这种观点,他认为:但是很清楚的是“A相信p”,“A思考p”,“A说p”,是“‘p’说p”的形式:而这里我们所处理的并不是事实和客体的同格,而是依据其客体的同格的诸事实的同格。(5、542)维特根斯坦认为,A所代表的并非客体。客体是单纯实体,是无法进一步分析的终极实在。而A是世界中之事实,又因命题也是事实,故心理命题表达的乃是事实间关系。正如艾耶尔[8](P45)、Hacker[9](P82—87)和韩林合[3](P193—194)等学者所指出,A代表的事实是心理中所产生的思想,这个思想表达事实p。所以维特根斯坦认为以上命题之本质形式是“‘p’说p”。经此分析,“我”就消失了,取而代之者是思想“p”。

没有贯穿复现于所有思想活动中的同一实体,剩下的只有思想本身。而且,每一思想作为事实也是复合的,它由各种要素构成。思想和命题两者之构成成分有对应关系,但维氏并未纠缠于此,他认为考察思想结构乃心理学所当劳心的课题。这样,单纯的实体自我就崩溃了,“复合的灵魂就不再是灵魂了”。维特根斯坦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否定传统自我观的。在近代经验主义后期,实体自我观念渐渐被动摇而最终为休谟所解构。维特根斯坦对于实体自我之消解,实休谟式自我观之再现和发展。②休谟的彻底怀疑主义将自我视为“一束知觉”。自我一般被视为是恒定不变的存在,但休谟认为我们所拥有的只是来回穿梭悠然逝去的印象与知觉。他说,当体会或反观自我时,我们“总是碰到这个或那个特殊的知觉”,我们永远不可能直接抓住一个没有任何知觉的赤裸自我。[10](P282)所以休谟认为,人类心灵的同一性或实体自我观念,实乃“虚构的同一性”,它产生于“想象在相似对象上的相似作用。”[10](P289)对于休谟来说,“自我”只是一束知觉,而对维特根斯坦来说则是一束思想。不过严格说来,休谟并未全然否定实体自我,他只是声称,自我观念是理由并不充分的假定。维特根斯坦将自我主体视为“无稽之谈”,显然比休谟的怀疑更为激进和彻底。

如此休谟式的自我观念分析,有悖于我们的直觉和常识,不符合我们对自我的基本体验。就算常识在哲学面前没有什么特权,此种论证也确乎经不起简单的分析与推敲。试看以下命题:

A、我相信天下乌鸦一般黑。

B、我相信鳄鱼的眼泪是真诚的。

C、我相信我老婆是爱我的。

在每一个命题中都含有“我”字和短语“我相信”,它们应当指谓某种共同的东西。当考虑到我们能够同时拥有三个信念时,我们就会更加确信“我”指谓同一存在。并且,像“(某个)思想相信某事”这样的表达式是莫名所以、极端荒诞的。维特根斯坦的解决方案也无法处理“我不相信鳄鱼的眼泪是真诚的”这样的命题。按照维特根斯坦的分析,共同的东西消弭不见了。然而恰恰是被他消解掉的东西,对于这些命题而言具有本质上的重要性。所以,维特根斯坦的自我消解是不成功的。这或许是早期维特根斯坦思维方式的一个必然结果?这时的维特根斯坦,是用一套简单的解释框架来面对复杂而丰富的世界,世界被削足适履地塞进了这个框架之中,后来他肯定意识到了这个缺陷,所以用“不要想,而要看”的箴言,告诫自己,也告诫别人。最后我们还应当注意到,维特根斯坦关于实体自我或灵魂的观念似乎并不完全一致和融贯,因为他有时也承认其存在合理性。不过在我们所考察的这本书中,否定实体自我是压倒性的立场。更重要的是维特根斯坦认为,哲学所关切的应当是形而上学主体,而实体自我即便存在,也只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篇4:思索生活

千里平湖烟波起,青色渐浓飞燕裁,细看佳人愁闷处,神思渺渺任徘徊。

生命是一段传说

曾经认为下雨天我会想起某个人,今天才发现我只会想为我挡雨的伞,那把丢失的貌不经传的.伞,唉,现在才发现浪漫不过是吃报哀怜撑着闲锝无聊的人的消遣方式,什么下雨天什么某个人,其实不过是简简单单的需要

人或许就是这么荒唐,怀念得不到的,怀念失去的,怀念一切都不在身边的人和事,对于我总是觉得不可思议,我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或许很小很小就懂得享受现在,珍惜现在,什么过去不过是你放不下的曾经,一旦将他们放下,便会发现那似乎是遥远的故事或者传说,神秘而隐逸,所以有时我都觉得自己很冷血,但转念却不再犹豫,因为大智慧便是懂得拿得起,放得下,不如意事处之淡然,方能闲者天际云起云落,

资料

释然,一衰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情,归去……

篇5:思索作文

人类由于原始人群居的习惯,随着进入文明时代,也就组成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社会是由一个个的人组成,现实的人和历史的人再加上未来的人形成整个人类社会,人类社会也是一个过程。个人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总在社会上占有一定的位置,影响着其他人,特别是你的近邻。个人都有其自身的价值,价值的大小也就决定着你对周围的影响的大小。

个人要想使自己顺利地生存下去,就要主动地去创造适应自己生存的条件。尽管这种条件是由自己主观想象而决定的,但它最终会受到实践的检验,你也许会成功,也许会失败,但人总希望成功,想从别人那里找到成功的秘诀。因此,每个人都在有意的(有时也是有意的)发展自己。自己的价值一部分是由社会决定的,而主要的是自己决定的。个人的价值无外乎他对周围影响是大还是小,影响大其价值就大,影响小其价值也就小。但是这种价值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正价值。其价值大可以为周围的人带来好处,使别人也能具有更好的生存条件,那么,别人就感其恩而戴其德。另一方面,就是负价值。他的存在妨碍别人的利益,给别人带来痛苦,以至使别人无法生存下去。

这两种价值越大,都能使其存在的条件得以丰富。但从发展的眼光看,正价值给人的道路会越来越宽广,而负价值给人的道路尽管先前比较宽广,但他们不会注定一世如此,他们往往会被社会抛弃,因为他妨碍了大多数人的利益。

社会离不开人,人也离不开社会,这看来很简单。社会是人的社会。如果没有人,那么就无从出现社会。“皮之不存,毛将附焉?”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人离不开社会,鲁滨逊没有真正离开社会,况且他也并非一生离开过社会,如果一个人从生下来就是独自的,而不是社会的,他就将无法生存或将不成其为人了。狼孩没有死但他并不是真正的人。人即使短时间离开社会也会感到寂寞或丧失其智慧。

每个人在社会中总是一个很小的部分,但是个别人都会影响到后人,影响到全人类中极大的一部分。个人的伟大的,你能说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等不伟大吗?其伟大就在于他有时决定了许多人的命运。

然而,个人在历史的长河中是很渺小的一部分,历史是无情的,无论人的价值多大,都会被历史剥夺去,最后使他变为零。个人只能在时间上占很小的一段,在空间上占有一定的区域,他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每个人都有血肉之躯,因此,人和人的差别不会很大。只要你努力,一定能提高自己的价值。

个人的存在表现为个性,发展个性没什么坏处,但发展个性有时也给自己造一堵隔绝于世的墙。

篇6:思索诗歌

思索诗歌

周日下午,雷电过后

一场大雨浇醒了我的思绪

站在窗口,看茫茫高坡

莫名的惆怅在我心头笼罩

我像迷失的羔羊

不知道走向何方

我像丢失的孩子

找不到回家的方向

我失魂落魄,焦急不安

我茶饭不思,落寞惆怅

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

我思索走过的路哪里有错

是走了弯路还是陷入了沼泽

是没有明确的目标

还是整日的`浑浑噩噩

我思索我今后的路该怎么走

是重新定位还是另辟蹊径

是抛开一切杂念

还是继续得过且过

我思索我该扎扎实实的

一步一个脚印

抱定誓不罢休的决心

努力克服心中的浮躁

忙中偷闲,乱中取静

重新走出一条闪光的新路

永远载入我人生的史册

篇7:思索作文

思索作文

思索

福建省晋市 晋市第一实验小学五年级 李琦墚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哼着歌,望着那蔚蓝的天空,心情还真不错。

突然,一阵乞讨声传入我的耳朵。我一看,原来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只见她满面皱纹,眼睛紧闭着,我猜想她是瞎了。她跪着,一只脚已失去了脚掌。她拿着一个破碗,正苦苦地向过往的行人乞讨着。那凌乱的头发,满脸的皱纹,似乎在哭诉着她饱经风霜的人生经历。

望着眼前这位可怜的老妇人,我下意识地从口袋里掏出了一元硬币。突然,“咣当”一声,一个“硬币”比我捷足先登,紧接着是一阵哗笑。我仔细一看,哪是什么硬币,只是一个小石子。而可怜的老奶奶并不知情,还以为来了好心人了。不停地点着头,口中念念有词,表示感谢。我回头一看,只见那两个可恶的男生笑得更欢了,一个挥了挥手中的硬币,带着一种轻蔑的目光;另一个则学着老奶奶的模样,噘着嘴喊:好心人,给点钱吧!我火冒三丈,真恨不得上前打他们一顿。

我将硬币投进碗里,便走开了。一路上,我无语。我就是搞不懂那些男生的行为。对于这样一个衣衫褴褛、风烛残年被生活所迫而露宿街头的'老人,怎么能这样嘲弄她?施善,是我中华族的传统美德,更何况是这样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即便你不施善,不给予她一点物质上的帮助,那你又何必捉弄她呢?望着那斑白的两鬓,望着那破旧的衣衫,你于心何忍?

你何不假想一下,当你也成为一个孤独无助的老人时,你渴望得到什么?是帮助!是关心!而不是轻蔑的目光!不是讽刺的嘲笑!何必蔑视这些人呢?正像歌里所说的: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人间!

望着那衰老的身影,我的心底再一次发问:怎能这样蔑视他们呢?

指导教师:林明雅

小作者以独特的眼光发现生活中的“不良现象”并作出自己的思索,作为五年级的小学生实属难能可贵.最重要的是文思流畅,一气呵气.

篇8:思索作文

思索作文

思索

一个人,走在河边,静静的思索,思索爱是什么? 我在努力寻找我想要的爱是什么样的。

我所经历的恰恰与爱隔阂,走着 河边的人越来越多,在人群中我忽然找到了那种灵感,

发觉

我想要的却是我曾经不想要的,更是好多人在静享的。--------哦?父爱

唉 我也在思索啊 是什么让我这样啊

原来我发现是我自己

以前,我太不懂得珍惜了

呵 现在呢 ?

思索

最近晚上经常做梦,就在那天我做了一个恐怖却又引人深思的梦。

天空是那么的晴朗透彻,太阳犹如一块巨大的宝石挂在天上,但是被绚烂的阳光照射下的大地却是有着无尽的灰暗。看看吧。

在那干裂的土地上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为了填饱肚子而发愁,为了有没有水喝而担忧。他们没有别的事要做了只为了能活下去。每天有无数的人死在眼前,有饿死的也有病死的,这里是死神的乐园。在这里人情显得是那么的稀少,秃鹫在天上不断地盘旋着嘶叫着。他们就像是是死神的使者。不断的催促着。

而我竟然是他们的一员,想想吧,昨天我还在明亮的教室里打着“幸福”的瞌睡而现在我却要为了生存而艰难的去奋斗,一日一夜的不断轮转,当我在哪灼热的阳光下看到我本丰满有弹性的皮肤变得干瘪,一条条深深的沟壑爬满了手臂,秃鹫在头顶不断地催促着,呵~可能它也饿了吧。

渐渐地,眼前的景象逐渐的变得模糊,眼前好像有一道道的人影不断地掠过,他们是谁?可能这就是死神吧,心中又后悔又无奈。我本有明亮的教室和平的国家,那是多么温暖。可是我却没有珍惜,现在什么都没有了一切都随风飘过。

一片黑暗袭来,只听一阵震动的声音,天!猛地睁开眼睛额头一层冷汗。呼~还好是梦。

在平静了一下心情后,不经在深思。我现在的生活是不是要好好对待呢?

思索

午夜,我从沉睡中醒来,隐约着听见了两只眼睛的对话。作为与生具来的情人,他们他们男左女右地相伴着。当我醒来的时候,他们是共同合作陪伴我的,然而却从来不知道对方到底供应给我了什么样的信息。夜深了,我熟睡着,他们的好奇心起来了,都想看对方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此时,我的身体是向右侧着的。于是,我的左眼首先闭上了自己,右眼缓缓地睁开。黑暗中有一丝丝的不适应,随即便舒服起来。月光透过百叶窗给予房间光亮,自然中散着和谐。我的右眼转动着自己。向右、她可以看到紧紧挨着皮肤的枕头,淡绿色的一片看到末端;正面是月光笼罩的墙壁,外面的枝叶晃动着,映出的景象有些怕人;再向右面看去,却发现身体淡淡的轮廓局限了视野,仿佛丝丝栅栏,框住了一切。右眼不得不停止转动。

我在心中暗暗地叹气,猜测不出那是鼻梁的轮廓,还是眼眶的圈限,只是,无论如何也穿不过了。

右眼失望地闭上了自己。她所看到的一切,都已呈现在脑海中左眼也知晓的清请楚楚,还有我。

伴随右眼的紧闭,左眼放开了自己。向右,他也看到了那可爱的青蛙枕头,只是距离不同,显得更加地清晰,长发除了末端,还可以看到脸颊的部分;正面,同样是月光笼罩的墙壁,相同的一切,并不让人诧异左眼有转动向左看去,却看到半块天花板,天花板上的警报器、通风口,都历历在目,左眼放肆地转动着自己的身体,左面的景象大面积地呈现在脑海中。睡,左眼累了,停止了转动、轻轻地闭上了。

双眼沉默着,我也悄不出声。身体感觉着右眼的颤动、右眼所看到的景象深深地震撼了她。我不明白,为什么左眼看到的一切要比她多那么多。我默不作声,我知道那时因为角度不同。倘若我的身体向左侧躺的,那么一切便会完全的不同。

右眼轻轻地唤着左眼,左眼却疲惫地包围着自己的身体,无声的抗议着,表达出的信息带着强烈的不信任感。

我隐约感觉着左眼的言语。“我们这样至亲相爱的人,共同支持着主人的生活,然而你竟然供给着这样不完全的信息,我所提供给主人的世界远远大于你,而你的世界竟有我的一半多。”左眼是受伤的,以一种疲惫的痛,折磨着我的神经。右眼依旧颤抖着,试图解释些什么,却无言以对。或许这样的`问题对于他们来说,实在是太深奥了。

我的左眼不相信我的右眼,不相信的理由是因为他以为她是背叛与欺骗。作为旁观者,我是清楚的,角度和选择的不同导致了所属环境的不同,倘若都换个角度看世界,才会发现所面对的是如此“美好”与“完全”。

左眼紧和着,右眼微微地跳动,我的心叹息着,想要转个身,让他们彼此换个角度去看对方的世界,那时他们便会理解与领悟。正在这时,我的鸭子闹钟哇哇作响,是该醒来的时间了。我的双眼停止了活动,乖巧地等待着我的起身。我清醒着自己的思维,爬起来。

感觉着双眼的酸楚,一夜的休息并未换来足够的舒适。那种酸楚是伤感与疲惫。我的左眼不相信我的右眼,于是他们在不信任中伤害与被伤害,最终是不快乐的。

此时,我带着一种更深刻的领悟与思索,告诉我自己:今晚,换个角度给他们另一个世界。

思索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哼着歌,望着那蔚蓝的天空,心情还真不错。

突然,一阵乞讨声传入我的耳朵。我一看,原来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只见她满面皱纹,眼睛紧闭着,我猜想她是瞎了。她跪着,一只脚已失去了脚掌。她拿着一个破碗,正苦苦地向过往的行人乞讨着。那凌乱的头发,满脸的皱纹,似乎在哭诉着她饱经风霜的人生经历。

望着眼前这位可怜的老妇人,我下意识地从口袋里掏出了一元硬币。突然,“咣当”一声,一个“硬币”比我捷足先登,紧接着是一阵哗笑。我仔细一看,哪是什么硬币,只是一个小石子。而可怜的老奶奶并不知情,还以为来了好心人了。不停地点着头,口中念念有词,表示感谢。我回头一看,只见那两个可恶的男生笑得更欢了,一个挥了挥手中的硬币,带着一种轻蔑的目光;另一个则学着老奶奶的模样,噘着嘴喊:好心人,给点钱吧!我火冒三丈,真恨不得上前打他们一顿。

我将硬币投进碗里,便走开了。一路上,我无语。我就是搞不懂那些男生的行为。对于这样一个衣衫褴褛、风烛残年被生活所迫而露宿街头的老人,怎么能这样嘲弄她?施善,是我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何况是这样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即便你不施善,不给予她一点物质上的帮助,那你又何必捉弄她呢?望着那斑白的两鬓,望着那破旧的衣衫,你于心何忍?

你何不假想一下,当你也成为一个孤独无助的老人时,你渴望得到什么?是帮助!是关心!而不是轻蔑的目光!不是讽刺的嘲笑!何必蔑视这些人呢?正像歌里所说的: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人间!

思索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哼着歌,望着那蔚蓝的天空,心情还真不错。

突然,一阵乞讨声传入我的耳朵。我一看,原来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只见她满面皱纹,眼睛紧闭着,我猜想她是瞎了。她跪着,一只脚已失去了脚掌。她拿着一个破碗,正苦苦地向过往的行人乞讨着。那凌乱的头发,满脸的皱纹,似乎在哭诉着她饱经风霜的人生经历。

望着眼前这位可怜的老妇人,我下意识地从口袋里掏出了一元硬币。突然,“咣当”一声,一个“硬币”比我捷足先登,紧接着是一阵哗笑。我仔细一看,哪是什么硬币,只是一个小石子。而可怜的老奶奶并不知情,还以为来了好心人了。不停地点着头,口中念念有词,表示感谢。我回头一看,只见那两个可恶的男生笑得更欢了,一个挥了挥手中的硬币,带着一种轻蔑的目光;另一个则学着老奶奶的模样,噘着嘴喊:好心人,给点钱吧!我火冒三丈,真恨不得上前打他们一顿。

我将硬币投进碗里,便走开了。一路上,我无语。我就是搞不懂那些男生的行为。对于这样一个衣衫褴褛、风烛残年被生活所迫而露宿街头的老人,怎么能这样嘲弄她?施善,是我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何况是这样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即便你不施善,不给予她一点物质上的帮助,那你又何必捉弄她呢?望着那斑白的两鬓,望着那破旧的衣衫,你于心何忍?

你何不假想一下,当你也成为一个孤独无助的老人时,你渴望得到什么?是帮助!是关心!而不是轻蔑的目光!不是讽刺的嘲笑!何必蔑视这些人呢?正像歌里所说的: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人间!

望着那衰老的身影,我的心底再一次发问:怎能这样蔑视他们呢?

思索

“怎么只考了这么点分,我真不明白你整天在学校干吗呢!”又被骂了。自从来到这个学校,我不知为什么,似乎感到我小学什么也没有学到。小学似乎只是个游乐园,我在里面走了一圈。“为什么,为什么?”然而每次给我答案的不是那温柔的话语,却是那冰冷的考卷和那可怜的分数。有时我的作业本上还会写出那讽刺的话语。

在这高手如云的学校里,我只好背负着父母的寄托、社会的竞争这两座大山在知识的海洋中去努力争取。但我像一只没了触角的蚂蚁,在知识面前四处碰壁,心中的痛苦与压抑同时爆发,变成了实际生活中的叛逆,老师父母的教诲让我觉得这是对我的怜惜,我并不需要别人的怜惜,我只需要那热诚的帮助。我隐隐约约感觉到中考的败落正在向我走来。我的天那,难道我的一生已经完了,全完了。不,不能这样。

努力中,我似乎感觉到少了些什么,是什么呢?哦,原来是那可恶的自负心理。学习成绩的下滑使我的头脑更加清晰。我似乎对自己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我发现我以前做的事说的话,真的有些过分了。有时还带着那伤人最重的讽刺。成绩的下滑是一把双刃剑,一面让我痛苦万分,一面又是我重新的认识到了更新的自我。

如今,我似乎已经找到了那已落尘一年的自信心。人活一生总不能在这关键的一刻消沉,父母施与我的精神动力,社会给予的竞争压力使我努力在知识的海洋中破浪而行。

篇9:活着就是思索

活着就是思索

对真正的成功者来说,不论他的生存条件如何,都不会自我磨灭自身潜藏的智能,不会自贬可能达到的人生高度,他会锲而不舍地去克服一切困难,发掘自身才能的最佳生长点,扬长避短地、踏踏实实地朝着人生的最高目标坚定地前进!

人们常用“心有余而力不足”来为自己不愿努力而开脱,其实,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积极的思想几乎能够战胜世间的一切障碍。

许多人感到身体支持不住,往往症结在于心理上。保持愉快的情绪对身体的健康是非常有帮助的。“不怕才有希望”,对付困难是这样,对付疾病也是这样。

赛蒙顿医生说:“你对自己的生命拥有比你想像的更多的主宰权,即使是像癌症这么难缠的恶疾,也能在你的掌握中。”他还说:“事实上,你可以运用这种心灵的力量,来决定要什么样的生命品质。”

纵然存在一些缺点,仍有成功的机会。只要你肯于承认自己的缺点,积极努力超越缺点,甚至可以把它转化为发展自己的机会。

自信是所有成功人士必备的素质之一,要想成功,首先必须建立起自信心,而你若想在自己内心建立信心,即应像洒扫街道一般,首先将相当于街道上最阴湿黑暗之角落的自卑感清除干净,然后再种植信心,并加以巩固。信心建立之后,新的机会才会随之而来。

凡是伟大的人物从来不承认生活是不可改造的,他也许会对他当时所处的环境不满意,不过他的不满意不但不会使他抱怨和不快乐,反而使他充满一股热忱想闯出一番事业来,

一个人如果下决心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或者下决心要做成什么样的事,那么,意志或者说动机的驱动力会使他心想事成,如愿以偿。

真正的成功者能令一个家庭、一所母校、一家公司、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以他为荣。但,他靠的往往不是后者给他的荣耀和给他提供的优越条件,而是靠个人奋斗!

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都是能果断做出重大决策的人。一个人如果总是优柔寡断,在两种观点中游移不定,或者不知道该选择两件事物中的哪一件,这样的'人将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的命运。他生来就属于别人,只是一颗围着别人转的小卫星。果断敏锐的人决不会坐等好的条件,他们会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的条件,迅速采取正确的行动。

爱默生告诫我们:“当一个人年轻时,谁没有空想过?谁没有幻想过?想入非非是青春的标志。但是,我的青年朋友们,请记住,人总归是要长大的。天地如此广阔,世界如此美好,等待你们的不仅仅是需要一对幻想的翅膀,更需要一双踏踏实实的脚!”

既然签订了合同,就要严格遵守,这样既显得诚信,又能避免遭受意外损失。仅仅看见了眼前利益就不严格履行合同的做法是要不得的。

如果你有了强烈的愿望,就要积极地迈出实现它的第一步,千万不要等待或拖延,也不必等待具备所有的条件。记住:你可以创造一些条件!

现实生活中,人人都有梦想,都渴望成功,都想找到一条成功的捷径。其实,捷径就在你的身边,那就是勤于积累,脚踏实地,积极肯干。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是一句熟得令人生厌的话,但是尽管大人们一再提起,多数青少年却并没有懂,甚至于听而不闻,实在可惜。因为这一条话,不知是多少前人,在试炼多少次失败后,所凝聚的一句真理。

河南省非课改实验区中考满分作文评析

法律毕业论文选题原则是什么

伏尔泰经典语录

启发式教学的论文

论中国画的荒寒境界阅读及答案

面试文职岗位的三大秘诀

思索人生-高中作文

推敲阅读答案

论学习的作文

推敲的故事阅读答案

论思索
《论思索.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论思索(共9篇)】相关文章:

推敲阅读及答案参考2022-07-25

l论.时间作文2023-08-30

推敲《诗话总龟》阅读答案2022-06-20

论流行与永恒作文 美丽的流行永恒的经典作文2023-09-15

《筠州学记》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2022-12-10

《诗性正义》读后感2022-12-03

《孔孟论学习》学习教案2023-02-11

华罗庚的爱国励志故事2023-12-17

疑中留情阅读试题2022-08-11

启发式教学2022-05-07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