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文忠解读三字经

时间:2023-06-22 08:04:33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共5篇)由网友“heterophobia”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钱文忠解读三字经,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

篇1:钱文忠解读三字经全文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全文

《三字经》这样一本小册子所以能够被历代人们奉为经典而不断流传,一定具有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

在国家全面振兴传统文化之际,国学经典,儒家文化的启蒙之作《三字经》和《弟子规》又重新走进了大众的视野。钱先生以其深厚的国学功底解读,借鉴古人、融会历史、贯通现代,将积淀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用生动的语言,鲜活的事例演绎成当今社会生活道德规范的宝贵镜鉴。

中国文化的奠基之作,国学经典**现实意义的'解读

传统文化的浸染从国学启蒙开始,去除封建糟粕,着重其修身治学、为人处世应有的基本理念和规范为纲,充分融入对现实的深层次思考,充分揭示了新国学经典对现代人的巨大作用,对现代社会存在的诸多道德危机,提出了建设性的解决方案。

百万畅销之作全新修订,打造传承百年的经典作品

在百家讲坛版本畅销数年之际,由钱文忠主审,多位专家联合修订。对《钱文忠解读弟子规/三字经》这套经典作品精雕细琢,更附赠钱文忠先生手书真迹,打造出足以传承百年的文化精品。

钱文忠以《三字经》《弟子规》原文内容包括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为人处世应有的基本理念和规范,短小精干的故事和文字,讲述了百则故事和案例,充分融入了儒家思想中关于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和余力学文等思想的精髓。

作为国学经典的启蒙读物,钱先生以其深厚的国学功底解读,借鉴古人、融会历史、贯通现代,将积淀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用生动的语言,针对目前社会中存在的诸多道德危机问题,提出建设性的解决之道,成为当今社会生活道德规范的宝贵镜鉴。

作者简介

钱文忠,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儒藏》精华编纂委员会委员。

钱文忠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梵文巴利文专业,师从我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季羡林先生。大学一年级起,开始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获“季羡林东方学奖学金”一等奖。20世纪80年代中期,留学德国汉堡大学印度与西藏历史文化学系,师从著名印度学家A. Wezler教授、著名佛教学家L.Schmithausen教授、著名伊朗学家R.E.Emmerick教授,主修印度学,副修藏学和伊朗学。

钱文忠的著作有:《瓦釜集》、《末那皈依》、《季门立雪》、《天竺与佛陀》、《国故新知》、《人文桃花源》、《玄奘西游记》、《巴利文讲稿》、《钱文忠内外学》、《医圣李时珍》、《汶川集》(合著),《钱文忠解读<三字经>》大陆版和台湾版,《我的老师季羡林之学生时代》、《钱文忠说即墨》、《戊子草》、《班墨传奇》、《传统的再生》、《乙丑草》。译作有:《绘画与表演》(合译)、《唐代密宗》、《道、学、政》。另有资料编集与古籍整理十余种,发表各类文章近三百篇。

目录

第一讲 人之初,性本善

第二讲 昔孟母,择邻处

第三讲 子不学,非所宜

第四讲 香九龄,能温席

第五讲 一而十,十而百

第六讲 曰春夏,曰秋冬

第七讲 曰仁义,礼智信

第八讲 父子恩,夫妇从

第九讲 论语者,二十篇

第十讲 孟子者,七篇止

第十一讲 孝经通,四书熟

第十二讲 有典谟,有训诰

第十三讲 大小戴,注礼记

第十四讲 诗既亡,春秋作

第十五讲 经既明,方读子

篇2:钱文忠解读《三字经》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是如何解读的呢?有些解读内容大家是否同意呢?

新年伊始,中央台“百家讲坛”播放《钱文忠解读〈三字经〉》,听过钱文忠先生精彩讲述《玄奘西游记》,这次自然不肯放过又一难得的机会。我童年上私塾读过《三字经》,包本(所谓包本,就是从头至尾背下来)过。今天听钱先生说《三字经》,大家讲小书,深入浅出,精义迭见,不由神往。重温《三字经》,勾起我童年许多美好的回忆,感到格外亲切,格外温馨。钱先生讲课,汩汩滔滔,如壶口飞瀑,似钱塘大潮,很有气势,很有魅力。书出版了,我立即购得一册,再细细品味。这是一本好书,可惜得很,也有美中不足的地方。“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今将我认为一些有疑义的地方提出来,向钱先生请教。

“断机杼”不是“把织布的梭子给弄断了”

第二讲:“接下来‘子不学,断机杼’是什么故事呢?……有一天,小孟子听着听着课觉得没劲儿,于是就逃回来了。孟母正好在织布。那个时候孟母主要靠织布、卖布来维持生活。孟母看见儿子逃学回来,一句话没讲,就把织布的梭子给弄断了,这就意味着马上就要织成的一匹布全毁了,无数个夜晚的辛劳就白费了。”

“断机杼”是“把织布的梭子给弄断了”吗?

“机杼”,织布机上用于穿引纬线的梭子。《说文》:“杼,机之持纬者。”这种纺织工具,早在春秋时期就见于记载了:《诗·小雅·大东》:“小东大东,杼柚其空。”再如《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木兰诗》:“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但是,《三字经》中的“断机杼”却不当解作“把织布的梭子给弄断了”。这里,“机杼”用的是借代,一种修辞手法,代指织机上的布。“断机杼”是把织机上的布割断了。为什么这样说呢?

一、钱先生说:“‘孟母三迁’出于西汉刘向的《列女传》。”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列女传》卷一的有关记载吧:“自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孟母以刀断其织”,哪里是“把织布的梭子给弄断了”呢!

二、钱先生讲:“我经常参考顾静(金良年)先生注解的《三字经》(上海古籍版)。”那么,我们就来看看顾静先生的讲解:“孟子长大后,进了学校学习,但他不很用心,经常偷偷溜出来玩。一次,他找借口跑回家来,他的母亲正在织布,当时,他们的家境很贫困,全靠孟母织布度日。孟母见到孟子无故从学校跑出来,非常恼火,当即就把将要织成的布匹割断了。孟子连忙跪下,问母亲为什么这样做,他母亲对他说:‘你到学校学习,就好像我织布一样,日积月累,才能积少成多,纺成布匹。你现在不肯专心学习,将来怎么能成为有用之才呢?我今天把将要织成的布匹割断,就是要让你看看,半途而废的严重后果。’”这才是对“断机杼”的正解。

三、钱先生讲:“把织布的梭子给弄断了,这就意味着马上就要织成的一匹布全毁了。”其实,梭子断了,布不会毁的。旧时的织布机,我小时候,家中就有,趁大人不在,常偷偷登上织机模仿大人的动作投梭玩耍。梭子坏了也无妨,换只好的就行。下面讲个“投梭折齿”的典故。东晋名士谢鲲有桩风流韵事。邻家高氏有位漂亮的女郎当窗而织,谢鲲有一次在窗口挑逗她,冷不防一只飞梭打来,打落两颗门牙。此事在士林传为笑谈,说是“任达不已,幼舆折齿”。幼舆是谢鲲的字。可他毫不介意,仍悠然自得道:“折齿算什么,又不妨碍我啸歌。”

一个弱女子可以把梭子取下来当武器用,布哪里会毁掉呢?“切磋琢磨”是什么意思呢?

第三讲:“古人的‘切磋切磋’是什么意思呢?切、磋、琢、磨,全部是古人玉器手工业上的用词。这四个字,全部是动词。采来一块玉石,外面可能是石头,先要把它切开,看里面有没有玉,有多少玉,这叫‘切’。‘磋’是指把玉和石头分离开来,把石头给磋掉,把玉给磋出来。‘琢’就是把玉加以雕琢,让它形成一个大致的器具的样子。‘磨’就是打磨,把这个玉器给磨光,最终形成一个作品,或者一个产品。所以,《诗经》里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这段解读令我糊涂。这和古人训诂大相径庭。

《尔雅·释器》:“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郭璞注:“皆治器之名也。”“切磋琢磨”是器物加工的工艺名称。古时对骨器的用料加工称切,对象牙的用料加工称磋,对玉的用料加工称琢,对石的用料加工称磨。汉王充《论衡·量知》:“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切磋琢磨,乃成宝器。”自古以来都是这样用的。

《诗·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汉毛亨《传》:“治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道其学而成也,听其规谏以自修,如玉石之见琢磨也。”这里用来比喻君子研究学问和陶冶品行的精益求精。这种以多种事物作比的.明喻,后人称之为“博喻”。又简化为“切磋”,比喻互相商量、研讨。

《论语·学而》:“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琢”,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子贡引用《诗经》说明学问要不断切磋琢磨,得到孔子的赞许。不知钱先生的新解有何根据?

“辕固生”与“太子”?

第五讲:“她那个时候有一个儒生叫辕固生,也是一个大儒,在教育太子。大儒教育太子当然注重给太子灌输儒家思想,这就把老太后惹着了。……窦太后就把这个老先生赶到野猪圈里,让辕固生跟野猪搏斗。把大儒逼成斗猪士了。还好,太子一看,自己上了年纪的师傅跟野猪斗怎么斗得过,赶紧扔了一把剑进去。……”

何来“太子”?所谓辕固生“在教育太子”、“太子赶紧扔了一把剑进去”云云,于史无据,纯属杜撰。

看《史记·儒林列传》的记载:“窦太后好《老子》书,召辕固生问《老子》书。固曰:‘此是家人言耳。’太后怒曰:‘安得司空城旦书乎?’乃使固入圈刺豕。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无罪,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正中其心,一刺,豕应手而倒。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

上文既捏造出一个不曾出场的“太子”,又变父为子把“景帝”说成“太子”。这是在“戏说”历史了。皋伯通是“富商”吗?

第五讲:“后来,他们跑到了当时还比较荒凉的吴中一带,就借住在当地的富商皋伯通家里。在这个家里,梁鸿天天出去给人家种地,或者给人家舂米,干点力气活,孟光则在家里纺纱织布。每天,梁鸿很劳累地回家,孟光都会给他准备好非常简单的饭菜。他们不是很富有,但是饭菜准备整理得非常整洁、规整,按照礼仪放在一个案子上。这个案子实际是带脚的小桌子,每次把它举着齐眉,这是表示一种尊敬,妻子对丈夫的尊敬。……终于有一天,被富商皋伯通发现了。……”

这里讲的是“举案齐眉”的故事。东汉隐士梁鸿字伯鸾,其妻孟光字德曜,相敬相爱。文中一再说:“富商皋伯通”,“家贫而尚节介”的梁鸿会住在“富商”家里吗?

看《后汉书·梁鸿传》的记载:“遂至吴,依大家皋伯通,居庑下,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伯通察而异之,曰:‘彼佣能使其妻敬之如此,非凡人也。’乃方舍之于家。”

原文是“大家皋伯通”。那么:“大家”能解作“富商”吗?

看《辞海》注:“大家①旧指高门贵族;大户人家。古乐府《孔雀东南飞》:‘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②古代宫中侍从对帝、后的称呼。《正字通·宀部》:‘家’:‘北齐、唐史宫中称太后及皇后之无太后者皆曰大家。③著名的专家。如:书法大家。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外编》:‘艺苑品题有大家之目,自论诗者推崇李杜始。’④众人;大伙儿。杜荀鹤《重阳日有作》诗:‘大家拍手高声唱,日未沉山且莫回。’⑤(gū)即‘大姑’,古代女子的尊称。如:汉代班昭(曹世叔妻)世称曹大家。⑥(gū)婆婆,夫之母。《太平广记》卷一百二十二‘陈义郎’:‘大家见之,即不忘息(媳)妇。’”

“大家”何尝有“富商”义?“大家皋伯通”,“大家子”、“大家风范”、“大家闺秀”之“大家”是也。钱先生何以将皋伯通的身份改变了呢?

“情同朱张”,朱晖推荐“张堪”的儿子做官吗?

第七讲:“我在下面可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看一看古人是怎么看重这个‘信’字的。这个故事实际上是一个典故:情同朱张。这是个什么故事呢?东汉的时候,河南南阳有两个人,一个叫朱晖,一个叫张堪。……朱晖在家乡是一个扶危济困、非常有公益心的人物,南阳太守早就仰慕朱晖的为人。那么,在古代怎么来褒扬?怎么来奖励呢?往往是一个办法,给他儿子一个当官的机会。到了这个当口,大家知道朱晖怎么做的吗?朱晖就去找南阳太守说:‘谢谢您的好意,但是我的儿子才具有限得很,才华、本事都不太够,他在家里待着还不错,如果您要让他当官的话,我看恐怕不合适。我向您推荐一个人,他是我的故友张堪的儿子。他学习勤奋,非常守礼仪,是个可造之才。我愿意把我故友的儿子推荐给您,让他有一个去当官为民众服务的机会。’后来,张堪的儿子果然没有辜负朱晖对他的信任,非常廉洁奉公,非常勤奋踏实,为民众做了好多好事。这就是中国历史上很有名的一个典故‘情同朱张’的来历。”

说实话,我对“情同朱张”的典故并不熟悉,第一次听钱先生这样讲。我觉得新鲜有趣,就找到原文来看。《后汉书·朱晖传》:“初,晖同县张堪素有名称,尝于太学见晖,甚重之,接以友道,乃把晖臂曰:‘欲以妻子托朱生。’晖以堪先达,举手未敢对,自后不复相见。堪卒,晖闻其妻子贫困,乃自往候视,厚赈赡之。晖少子颉怪而问曰:‘大人不与堪为友,平生未曾相闻,子孙窃怪之。’晖曰:‘堪尝有知己之言,吾以信于心也。’晖又与同郡陈揖交善,揖早卒,有遗腹子友,晖常哀之。及司徒桓虞为南阳太守,召晖子骈为吏,晖辞骈而荐友。虞叹息,遂召之。其义烈若此。”

原来朱晖向南阳太守推荐去做官的并不是故友张堪的儿子,而是另一位故友陈揖的遗腹子名叫友的。如果不查考原文,这样的“硬伤”,天下之大有几人能知道呢?钱先生之读书,何其粗疏啊!

也说“吹牛皮”

第七讲:“我只问大家一件事情,吹牛皮到底是什么意思?大家一般认为吹牛皮是说大话,那牛皮能吹大吗?那么厚一张牛皮怎么把它吹大呢?为什么不吹一个更有弹性的东西呢?为什么非要去吹牛皮啊?实际上吹牛皮的本意不是这个,而是跟八音相关。牛皮不是吹的,火车不是推的,泰山不是垒的。牛皮是敲的。牛皮是鼓嘛,难道去吹鼓啊?所以,吹牛皮的意思是不搭调,就是讲那事跟这个没关系,是否夸大倒在其次。当然,我们现在都忘了,所以老说吹牛皮。”

自问:“那牛皮能吹大吗?”自答:“牛皮不是吹的。”这种说法值得商榷。

“吹牛”现在有夸口、说大话等意思,可它最早的意思,却与浮夸无关,指的是西北人的一种渡河工具。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曾在《史林杂识·吹牛·拍马》一文中作过考证:吹牛一词最早是西北方言,源于陕甘宁和内蒙古一带。西北河流湍急,难以行舟,本地人遂就地取材,用若干牛皮或羊皮袋吹成气囊,做成皮筏子,作为渡河的工具。牛皮筏子相连,可以承载数千斤的重物过河。据说,元世祖忽必烈就曾把它用于战争,并获大捷。他曾率军到达金沙江西岸,命令将士杀死牛羊,塞其肛门,“令革囊以济”,渡江进入丽江地区,并大败大理守军。现在昆明著名的大观楼长联中提到的“元跨革囊”,指的就是这个典故。

以上这段话摘录自《问吧2——再问中国文化的101个趣味问题》(中华书局版)。我也是读了这本书,才知道“吹牛皮”的来历。

“伯牙”姓“伯”不姓“俞”

第七讲:“知音的故事牵涉两个主人公,一个叫俞伯牙,一个叫钟子期。大家应该都知道,俞伯牙是春秋时代楚国的顶级音乐家,从小聪明,酷爱音乐,尤其弹得一手好琴。……”

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凡粗通文墨的人差不多都知道。至于“伯牙”姓“伯”不姓“俞”,知道的人就很少了。

其人名曰“伯牙”,而不是“俞伯牙”,有以下古籍为证:

《荀子·劝学》:“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

《吕氏春秋·本味》:“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高注:伯,姓;牙,名,或作‘雅’。钟,氏;期,名;子,皆通称。悉楚人也,少善听音,故曰为世无足为鼓琴也。”

《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峩峩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淮南子·说山训》:“伯牙鼓琴,驷马仰秣。”

以上古籍记载都叫“伯牙”。

有人会问:说他叫“俞伯牙”也不是没有根据的。见《警世通言》第一卷《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话说春秋战国时,有一名公,姓俞名瑞,字伯牙,楚国郢都人氏,即今湖广荆州府之地也。”这该当如何解释呢?

回答:有人已经研究了这个问题。王昕《漫说“三言”“二拍”》(人民文学出版社版)中《高山流水》一篇中说:“‘三言’中写得不让元曲笔墨的是《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这个故事的来源只有《吕氏春秋》的《本味篇》里伯牙鼓琴、钟子期听音,一段几百字的文字。……‘伯’是姓,‘牙’是名,或者也写作‘雅’;‘钟’是姓,‘期’是名。‘子’是通用的敬称。所以主人公的名字就是伯牙、钟期,而非俞伯牙、钟子期。”

几部大型辞书如《辞海》、冯其庸主编《中国艺术百科辞典》、张(扌为)之等主编《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都有“伯牙”词条,这就是结论。

赵孝争死日,非当顽童时

第八讲:“我首先给大家讲一个关于兄友弟恭的故事。这个故事过去的名字叫‘赵孝争死’。这是一个很悲烈的故事,说的是一个叫赵孝的人争着去死。这是怎么样一个故事呢?汉朝的时候,有一对兄弟,哥哥叫赵孝,弟弟叫赵礼。有一年,天下饥荒,社会动荡不安。有一天,兄弟两个正在家里玩耍,强盗破门而入,在家里乱翻。……兄弟俩岁数都不大,一看强盗冲进来,吓得就直往门外跑。当然,弟弟赵礼跑得比较慢,强盗一把就把他抓住了。抓住了以后就打算把他给吃了。……哥哥赵孝本来已经跑得很远了,发现弟弟没跟上来。回头一看,弟弟被强盗抓了。哥哥就跑回来,跪在这些凶恶的强盗面前,哀求道:‘我弟弟有病,身体瘦弱,身上也没多少肉,而且他的肉也不好吃,你们把他放了。只要你们把我弟弟放了,我身体好,我也比较胖,你们就吃我吧。’……赵礼就在旁边说:‘是我先被你们抓住的,我如果被你们吃了,那是我命中注定。我哥哥已经跑了,他有什么罪过,你们为什么要吃我哥哥呢?’……强盗被他们兄弟友爱之情所打动,就把哥俩都放了。”

这个故事很悲壮,很感人。但是谁会想到人物年龄以及主要情节都是不真实的呢?请看:

《后汉书·赵孝传》:“赵孝字长平,沛国蕲人也。父普,王莽时为田禾将军,任孝为郎。每告归,常白衣步担。尝从长安还,欲止邮亭。亭长先时闻孝当过,以有长者客,扫洒待之。孝既至,不自名,长不肯内,因问曰:‘闻田禾将军子当从长安来,何时至乎?’孝曰:‘寻到矣。’于是遂去。及天下乱,人相食。孝弟礼为饿贼所得,孝闻之,即自缚诣贼,曰:‘礼久饿羸瘦,不如孝肥饱。’贼大惊,并放之,谓曰:‘可且归,更持米糒来。’孝求不能得,复往报贼,愿就亨。众异之,遂不害。”

这才是真实的历史。而在钱先生笔下,除人物姓名之外,有哪一点是真实的呢?

尴尬的“下雨天留客”

第八讲:讲有关句读的有趣故事。有一个穷秀才到一个富有的朋友家做客。富人想赶穷秀才走,留下字条:“下雨天留客天天留人不留”。古人没有标点。富人的断句:“下雨天,留客天?天留,人不留。”意思是就算是老天要留你,我也不留你。秀才的断句是:“下雨天,留客天!天留人不?留。”秀才说:“我怎么好意思走,你那么客气。”

上面的断句,无论是富人的还是秀才的,都是讲不通的。富人的断句:“下雨天,留客天?”“下雨天”自然是“留客天”,为什么要用问号呢?秀才的断句:“天留人不?留!”“天留人”而不是“人留人”,秀才为什么厚着脸皮不走呢?

问题出在哪里呢?字条原本10个字:“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富人的断句为:“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秀才的断句为:“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钱先生却写作11个字,错就错在多出个“天”字。一字之差,扞格难通了。

坐在电视机前听钱先生讲这个“有趣的故事”,我心里却是“无趣”的。

孔子年龄最大的弟子是谁?年龄最小的弟子是谁?

第九讲:“年龄最大的弟子子路,是孔门的大弟子,只比孔子小九岁。……年龄最小的弟子则是子张,比孔子要小四十多岁。”

此说不能成立。

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家语》记载,孔子弟子中最大的秦商,最小的是公孙龙,一说是叔仲会。

秦商字子丕。《索隐》:“《家语》:‘鲁人,字丕慈,少孔子四岁。其父堇,与孔子父纥俱以力闻也。’”他的父亲秦堇父,与孔子的父亲叔梁纥都是以勇力闻名。《论语》无秦商。再说,颜回的父亲颜无繇(《论语·先进》作“颜路”)比孔子小六岁,冉耕(《论论·雍也》作“伯牛”,《论语·先进》作“冉伯牛”)比孔子小七岁,他们都比子路的年龄大。

叔仲会字子期。《索隐》:“郑玄云晋人。《家语》‘鲁人,少孔子五十四岁。与孔璇年相比,二孺子俱执笔迭侍于夫子,孟武伯见而放之’是也。”叔仲会与孔璇年龄相仿,孔子将他俩当做小孩子看待。他俩在孔子身边负责抄写记事,轮流侍立左右。孟武伯见到孔子询问过这两个孩子的学习情况。《论语》无叔仲会。

公孙龙字子石。比孔子小五十三岁。此人与作“坚白之谈”的公孙龙同名,但不是同一人。《索隐》、《正义》以为同人误。《论语》无公孙龙。

子张比孔子小四十八岁。他不是孔子年龄最小的学生。

“易之失,贼”,“贼”是“贼头贼脑”吗?

第十一讲:先引《礼记·经解》:“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对《易经》的解读是:“‘易之失,贼’。《易经》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知识,自然是很值得我们去研究学习。可是,有些人的路数经常会有点问题,什么路数呢?过分地看重、机械地认识《易经》里面神秘的算卦。所谓掐指一算如何如何,这就难免有点贼头贼脑的。……而是讲传统中国有这么一种思想,贼头贼脑肯定没有什么用。”

“易之失,贼。”“贼”是什么意思呢?

《说文》:“贼,败也。”用作动词,是残害、伤害、败坏的意思。如《论语·先进》:“贼夫人之子。”(害了人家的儿子)《孟子·梁惠王下》:“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特指残害、杀害。《左传·宣公二年》:“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

“易之失,贼。”“贼”是动词,解作“害”,这句是说“《易经》的流弊在于迷信害人”。而“贼头贼脑”是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的样子。“易之失,贼”的“贼”如何能这般解释呢?

这是犯了望文生义的毛病。

“管叔”是周公的哥哥

第十二讲:“虽然周公如此鞠躬尽瘁,尽心尽力辅佐自己的侄子成王,可是周公有两个弟弟,一个叫管叔,一个叫蔡叔,出于嫉妒心和各种各样的心理动机,就在外边散布谣言,说周公暗藏野心,觊觎王位。……”

管叔、蔡叔都是周公的弟弟吗?

周公平定武庚及管蔡叛乱,《史记》的《周本纪》、《鲁周公世家》、《管蔡世家》都有记载。至于武王的同母兄弟,见于《史记·管蔡世家》:“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其长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管叔鲜,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铎,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处,次曰康叔封,次曰冉季载。冉季载最少。同母昆弟十人,唯发、旦贤,左右辅文王,故文王舍伯邑考而以发为太子。乃文王崩而发立,是为武王。伯邑考既已前卒矣。”

武王同母兄弟十人,伯邑考最长,所以加“伯”,诸中子皆言“叔”,以载最少,故言季载。文王长子伯邑考,质于商,为纣御。纣囚文王于羑里,烹伯邑考为羹,赐文王食。武王立,他此前已死了。

上文提到的三兄弟:

管叔:文王第三子;名鲜,武王之弟,周公之兄。封于管。

周公:文王第四子,名旦,辅助文王、武王成大业,成王初期摄政当国。

蔡叔:文王第五子,名度,武王、周公之弟。封于蔡。

“周公有两个弟弟,一个叫管叔,一个叫蔡叔”,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出自《周礼》吗?

第十二讲:“随便跟大家举一个例子,我们平时都挂在嘴上,今天还经常可以在报纸上读到的一句话就出自于《周礼》,就是‘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周礼》的本意是什么呢?‘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本意是,礼法、礼仪不应该排斥平民,刑法并不能优待大夫。但是,我们后来理解这句话时,把它理解成为对老百姓不用讲礼法,对官员不可用刑法,把这个‘下’和‘上’这两个动词理解错了。”

对“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句的解释,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但是这句话并不出自《周礼》,而出自《礼记·曲礼上》。钱先生弄错了“平时都挂在嘴上”的这句话的出处。

“大腿上没毛,小腿上也没毛”,是描写墨者的吗?

第十五讲:“在《庄子》里面有一句描写墨子的话,非常有趣而有名,庄子盯着墨者的腿看,看了大腿再看小腿,发现只要是墨子的门徒,大腿上没毛,小腿上也没毛。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们经常卷着裤腿,要么抗击洪水,要么就在从事农业,这样的人腿上的毛自然都没了。”

《庄子》里有两篇记“大腿上没毛,小腿上也没毛”,都不是描写墨者的。

一篇是《在宥》:“尧、舜于是乎股无胈,胫无毛,以养天下之形。”“股无胈,胫无毛”是用来描写尧、舜治理天下时的劳苦。

一篇是《天下》:“墨子称道曰:‘昔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川三百,支川三千,小者无数。禹亲自操橐耜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禹大圣也,而形劳天下也如此。’使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为衣,以跂蹻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谓墨。’”“腓无胈,胫无毛”出自墨子之口,墨者也都以大禹精神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但它究竟是用来描写禹治理洪水时的劳苦的。

邓析是被谁杀死的?

第十五讲:“邓析是郑国的大夫,这个人经常好辩明概念,常跟子产这样非常重要的大官辩论。因为他会诡辩,所以子产辩不过他,经常被他辩得张口结舌。于是,子产急了就把他给杀了。邓析没有什么学问传下来。”

这段话说邓析被子产杀死,不十分可信。

邓析之死有两说:一说被驷歂杀死。《左传·定公九年》:“郑驷歂杀邓析,而用其《竹刑》。君子谓子然于是不忠。”杜预注:“邓析,郑大夫,欲改郑所铸旧刑,不受君命,而私造刑法,书之于竹简,故言《竹刑》。”一说被子产杀死。《荀子·宥坐》、《吕氏春秋·离谓》、《淮南子·汜论训》、《说苑·指武》、《列子·力命》皆言子产杀邓析。此说人多疑之。张湛注《列子》云:“此传云子产诛邓析,《左传》云驷歂杀邓析而用其《竹刑》,子产卒后二十年而邓析死也。”邓析与子产并不同时。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奇猷案:《左传》定九年云‘郑驷歂杀邓析而用其竹刑,君子谓子然于是乎不忠’,则子然为驷歂之字。疑此上文‘子产’皆当作‘子然’。”《辞海》“邓析”条说他“为执政者驷颛所杀”。(“驷颛”当作“驷歂”)怎么能断定邓析是被子产杀害的呢?

再说,子产杀邓析,仅仅“因为他会诡辩,所以子产辩不过他,经常被他辩得张口结舌。于是,子产急了就把他给杀了”。看看,作为郑国执政的子产,不毁乡校,作风开明,因而受到孔子称赞,他能这样胡乱地杀人吗?要是这样,子产就不是子产了。

错认“母嚚”作“母嚣”

第十九讲:“他的父亲叫瞽叟,就是眼睛瞎了的老人,所以舜的父亲是个盲人。而舜的亲生母亲很早去世,这个瞽叟又娶了老婆。这个继母,又生了儿子叫象。舜生活的环境,按照古籍的说法叫‘父顽、母嚣、象傲’。父亲非常顽劣,脾气不太好;继母非常嚣张,非常暴烈;异母弟弟非常悖傲,非常狂傲。”

“母嚣”?不对。

请看古籍的说法。《书·尧典》:“父顽,母嚚,象傲”。《史记·五帝本纪》:“舜父瞽叟顽,母嚚,弟象傲,皆欲杀舜。”

两书的记载都是“母嚚”。

“嚚”读yín,愚,恶。《广雅·释诂》:“嚚,愚也。”《一切经音义》二二引《苍颉》:“嚚,恶也。”“父顽,母嚚,象傲”,是说舜的父亲顽固不化,继母愚蠢蛮横,同父异母的弟弟象也借着父母的威势,傲慢无礼。

“‘母嚣’,继母非常嚣张。”此解,字错了,读错了,也讲错了。

错读“妺(mò)喜”作“妹(mèi)喜”

钱文忠先生在中央台“百家讲坛”上多次读错字音,也就是念白字。就先从误读“妺喜”说起吧。

今年3月28日播放第二十讲:“夏桀宠爱一个妃子,名字叫妺喜。”“妺(mò)喜”却误读作“妹(mèi)喜”。“妺喜”在这一讲和下一讲中共出现7次,统统都读错了。

臧克和《中古汉字流变》:“妺mò,莫葛切。妺喜,桀妻也。”妺喜,有施氏之女。夏桀攻有施氏,有施氏就把妺喜嫁给桀,为桀所宠。见《国语·晋语一》。《楚辞·天问》作妺嬉,《吕氏春秋·慎大》作末嬉,《荀子·解蔽》、《史记·外戚世家》、《汉书·外戚传》作末喜。“妺”只在“妺喜”中作人名用字,仅此一见,常被人们误认作“妹”,也就不足为怪了。

3月29日,播放第二十一讲,讲商纣王“活剖比干”。把“比干(gān)”误读作“比干(gàn)”。“比干”的“干”不是简化字,只读gān。“幹”简化作“干”,才读gàn。

2月15日,播放第九讲:“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论语》的“论”读lún,一律误读作lùn。

2月22日,播放第十一讲,讲《周易》时,举例说孔子的学生问老师:“您也相信这个占卜啊?”“占(zhān)卜”误读作“占(zhàn)卜”。“占卜”、“占卦”、“占课”、“占梦”、“占星”的“占”都读zhān。

2月28日,播放第十二讲,讲周公说服召公站在自己这一边,平定了武庚的叛乱。“召(shào)公”误读作“召(zhào)公”。召,音shào,古地名。周初召公奭的封地。

走上中央台,就要严格要求自己,不读错字。(平时上讲台也不能读错字)要不读错字,就要常翻翻字典。

从“不耻”与“不齿”说起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一书中尚有一些错字。先看一个最常见的例子:

第52页:“在过去,如果老太太跟着女儿住,假如有儿子的话,这个儿子是抬不起头的,这个儿子是不耻于人类的。”这里该用“不齿”,而误用“不耻”,这是一个常见的错误了。“不耻”与“不齿”,记住两个要点,就可辨析清楚:一是词义不同。“不耻”的意思是“不以……为耻”。“耻”,意动用法。“不齿”常见的意思是“不与同列”,表示鄙视。“齿”,并列,引为同类,为引申义。二是感情色彩不同。“不耻下问”是不认为向比自己学问少、地位低的人请教是羞耻的,这是褒扬。常见的词语有“不耻相师”、“不耻最后”、“不耻禄之不夥”。“不齿于人类”是说不与人类同列,甚至说“不齿于人类的狗屎堆”,这是贬斥。

下面再略举一些例子。第9—10页,三次出现“人之出,性本善”,“出”系“初”之误。第36页,“黄香,字文”,“文”后脱“强”字。第54页,“十一岁的小吉翂,为了救父亲,赶到京城,不顾生死,到皇宫门口击鼓鸣冤。”吉翂,母亲死时十一岁,击鼓救父时已十五岁。见《梁书·吉翂传》。第138页,“腹有诗出气自华”,“出”系“书”之误。第149页,周幽王,“姓姬,名宫湦”。“湦”系“涅”之误。第179页,“王通,写成一部书,叫《续诗》。”《续诗》当作“《续六经》”。王通作《续诗》、《续书》、《礼论》、《乐论》、《易赞》、《元经》,合称《续六经》。《续诗》仅是其中一种。第182页,“《三字经》中的五子,都是先秦诸子百家中的代表人物”。“先秦”两字应删。五子中的扬雄是汉朝人,王通是隋朝人。第185页,“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乐”系“说”之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记住上句用“说(悦)”,下句用“乐”,就不致错了。

“无错不成书。”这再一次得到证明。当然,上面有些错误出版社亦有责任,不能全怪钱文忠先生。

《三字经》是国学初级读本,过去是儿童的必读书,今天仍不失为青少年的优秀课外读物。这本书言简而意丰,文约而义奥,儿童琅琅成诵,而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未必完全读懂。时代的呼唤,青少年的需要,于是《钱文忠解读〈三字经〉》横空出世了。这本书在中央台热播,便受到普遍而热烈的欢迎。然书中却存在一些美中不足的地方。我不自量力,为文加以评析,管窥蠡测之见,或有偏颇不当之处。如能对广大读者阅读这本书有些须帮助,对钱文忠先生修订这本书有些须帮助,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篇3:钱文忠解读三字经全集

《三字经》植根于传统文化,以中国历史为素材,讲述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

百家讲坛《三字经-钱文忠》介绍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三字经》这样一本小册子所以能够被历代人们奉为经典而不断流传,一定具有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钱文忠先生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解读这部传统启蒙经典呢?在看似简单易懂的字句背后都包含着什么样的深意?而对于今天的.人们,《三字经》还有着什么样的启发意义呢?

《三字经百家讲坛全集》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基于历史原因,《三字经》难免含有一些精神糟粕、艺术瑕疵,但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仍然为世人所公认,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

篇4:钱文忠解读三字经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三字经》在对孩子的启蒙教育中,是以古人对自然和社会的认知为基础的,春夏秋冬为四时,东西南北为四方,这些都是正确的,但古人为什么认为中国人是居住在世界的中央呢?古人是如何发明了水火金木土这五个基本元素,又是怎样以水火金木土的相生相克,形成了既简单又神秘的五行学说的,五行学说在中国古代时期都是怎样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为什么现代社会中五行学说常常跟迷信联系在了一起,我们又该怎样认识这个问题呢?请继续关注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解读《三字经》第六集。

上一讲的《三字经》,我们主要讲了三开头的两句话,接下来的《三字经》就是“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那《三字经》也在进行一种常识性的教育,教给孩子,首先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有四个时节,那么这四个时节呢,是不停循环往复,无穷无尽,每一年都有春夏秋冬,“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应乎中这三个字,里边到底蕴含着多少的深意,是不是像我们大家认为的,“应乎中”嘛, 对照中间东西南北,咱们都明白,你还唠叨什么呢?我不是唠叨,这里面的确有值得解释的东西,这里边的“中”,“应乎中”的“中”,大家真的都理解了吗?不一定,为什么不一定,我首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中国什么意思?问大家,我们都中国人,很多人会讲,中国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嘛,对吗?不全对,中国的一个主要的含义,或者说相当主要的含义,是说我们这个国家居于世界之中,这是中国古人对世界的一个观感,他认为我就在世界中间,

而到了战国的时候,古代的中国人,对世界的看法有了进步,就出现了另外一种说法,还是跟“四”有关的,叫四极,四个极端,四个极边,到头了,哪四极呢?东方大海、西方流沙、北方千里冰雪、南方千里炎火,炎火就是熊熊大火,非常热的地方,这叫四极,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了解,对地球上其他部分的了解,那是随着中外交流史的推进,一步步增加的。

远古时期的人们,对自己居住的地球,刚刚开始探索认知,古人以为地球是方的,而我们中国人就居住在地球的中央,但是古人判定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却是正确的,而且一直延用到今天,那么古人是怎么判断出这四个方向的呢?

那么我又要有一个问题,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没有问题,谁都知道,古人最早确定的是哪个方向?古人最早确定的是东西向,为什么古人最早确定东西向?他不确定南北向呢?我们去看汉字,我们要写繁体的汉字,如果大家能写篆文更好,当然我不能要求大家会写甲骨文,我也不会写,“東”,大家看到吗?一个日一个木,正是太阳从树上冉冉升起,古代的自然环境,当然比今天要好,郁郁葱葱,到处都是森林,所以古人一看,太阳怎么从树上升起了?还每天都从那里升起,固定的嘛,好,所以把它定为东,那么古代人跟着太阳的轨迹看,每天差不多的时候,从西边落下去了,而在古代的汉字,西这个字当然用我们今天的写法是看不出来,在甲骨文当中西是什么样子呢?西就是一只倦鸟,很疲倦的一只鸟,在树上歇息,这就是西,西有点歪的,好像迷迷糊糊要睡着了,这是东西。相对着,我们才定下南北。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应乎中”这么三个字,对我们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诸位,这个例子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为什么这么说呢?就拿北京城做例子,我们就能明白,什么叫“应乎中”,北京城的中心在哪里啊?紫禁城,紫禁城的中心在哪里啊?在太和殿,太和殿的中心在哪里啊?在皇帝宝座,皇帝这个宝座是放在太和殿的正中间的,都是“应乎中”,对应着中间,相应北京有四城,东西南北城,这大家都知道,那么四正四隅还有八个庙堂,东西南北有什么?天地日月四坛,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当然还有一个社稷坛,那是另外的一个设置,这样的一个结构,就表明中国古代中国古代的思想受《三字经》所表达出来的这个意思的影响有多深,“应乎中”在古人心目当中重要性有多大,我给大家接着举个例子,还是举太和殿的例子,还是举皇帝宝座的例子,大家如果到太和殿去参观,现在都是开放的,大家稍微把头抬上看看,上面是个巨大的蟠龙藻井,一个井,里面有龙,龙嘴里衔着一颗大球,当然你愿意把它叫珠子也可以,因为它的意思就是龙戏珠,一颗珠子,非常吉祥,这个珠子的下面就是皇帝宝座,非常准的,也就是皇帝的御头,不是吃的芋头,是皇帝的御头,就应该是对着这个珠子,一点不能差,按照古人信念,如果偏差了要出大事,是不是说说的呢?

不知道,反正一直有这个说法,袁世凯当皇帝洪宪,袁世凯呢,往这个宝座上一坐,抬头一看,哎哟,那么大个球,他心里有点虚,袁世凯这皇帝当的心里有点虚,他怕什么呢,他怕这个球掉下来把自己那个袁大头给砸了,他外号叫袁大头嘛,你的头再大也顶不住这颗珠,所以他就叫人把宝座往后移了十几步,他登基的时候坐的宝座,已经不是原来的位置,所以洪宪闹剧83天,袁世凯一命鸣呼,没有能够像他所愿的当上千秋万代的皇

帝,当然我们知道,袁世凯之所以没有成功地恢复帝制,是因为他从根本上违背了历史的潮流和民心,绝对不是搬一个椅子他就当不成皇帝的,但是好多老百姓宁愿相信这个传说,袁世凯搬椅子违反了什么规矩啊,“应乎中”的规矩,所以他这个完了,83天皇帝梦完了,但是这是反映我们中国传统中国人的一种思想。

袁世凯当了83天的皇帝暴病而亡,当然不能用移动皇帝宝座违反了应乎中的规矩来解释,但是中国人讲究顺应天意,往往把对自然界的认知相应对照来解释社会人间发生的事情,那么古人是用什么来解释世间万物的发生和发展的呢?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三字经》接着就是“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讲五行,水、火、木、金、土,五行的观念,和中国传统,传统中国人的思想概念或思想观念的影响实在是太大,几千年了,就这一个问题,五行的问题,吸引了无数学者毕生的精力,也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五行,我在这里只能努力地用最简单的方式向大家做个说明,五行,《三字经》的排列,水、火、木、金、土,按照什么排的?按照克的方式排的,五行相生相克,什么叫克呢?水克火,这没有问题吧,水克火,古人当然认为着火了,我一盆水泼上去,火灭了,这个观念要到什么时候才被改变,大家知道吗?发现石油,中国宋代开始,甚至更早发现石油,这个时候我们的石油发现石油着的火不能用水,越泼越旺,但这个时候还早嘛,五行学说,水克火,火克木,这个当然不必说了,你木见火一烧就完了,对吧,然后木,它还克别的东西,比如木克土,大家看到,土里面长出树来,树当然比土狠了,那就有这样一套东西,这是相克的顺序排的,倒过来就是相生。

古人认为水火金木土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要素,并用它们的相生相克来解释变幻无穷的一切事物,这就是既简单又神秘的五行学说,那么古人是怎么发明出来的这种五行学说的呢?

那么这个是哪儿来的呢?五行的思想最早起源于什么呢?起源于非常朴素的对日常生活的观察,水可以灭火,老百姓一看,哦,水克火,金属做的工具,比如古代的铜,同铜做的斧子,它可以砍木头,那么金克木,树木怎么才能生长呢?你得浇水,所以水生木,它有这么一套观念来讲,那么金属都是从哪里出来的,从土里面出来,我们去采矿,都要从土里面,古人岩石土他都一块来看的,那么就是土生金,古人就是从日常生活经验当中得到了这些知识,发现很可以解释问题,古人觉得这都能解释,为什么有一堆火,我要煮饭了,我往里泼一盆水,这个饭就煮不熟了,水克火,为什么往里加点柴火加点木材,火就更旺了呢?木生火,那么为什么有些把金属用火高温烧,烧了以后变成水了呢?火克金,因为火比它厉害,能把它熔化了,古人觉得这套东西很好,很可以解释自然界的.情况,就把它固定下来,五行学说原本是古人认识世界、解释世界的一种方式或者说一种工具。

还可以举一个例子,这个例子可能大家都注意到《西游记》里头,唐僧和猪八戒被(妖精)抓了,因为我们知道《西游记》里面经常是唐僧和猪八戒一起抓,结果两个被抓一块儿,抓一块儿妖精当然要吃唐僧肉了,妖精对猪八戒没有什么兴趣,妖精一般只对猪八戒的耳朵感兴趣,猪耳朵,南方叫顺风,那么要吃就要把师徒两个放到笼屉上蒸熟,要吃这个比较原汁原味的,不能剁碎了吃,那么有个小妖精说,哎呀,你看猪八戒皮糙肉厚,把他搁下面蒸,唐僧细皮嫩肉,一掐就掐出水,指挥搁上头蒸,这个时候孙悟空就说,孙

悟空就悄悄地跟猪八戒说,师弟,别急,这个小妖精不懂行,不懂五行,火性延上,这是五行的原则,实际上搁在上面啊,特别容易给蒸熟了,火性延上,热量往上走,照他这么煮,你八戒还没煮熟呢,师傅已经煮老了对不对?那一笼屉出来就变成俩八戒了,那怎么还会有唐僧的嫩肉呢?孙悟空为什么会讲这个,大家知道嘛,孙悟空是懂五行的,孙悟空他的师傅是道家,特别讲五行,所以孙悟空一辈子的梦想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他就不愿意在这圈子里混,他要自由,有一身的猴性,这也是大家看到在日常的传统中国里《西游记》里可以看到,用五行的观念说明某个问题。

五行学说认为水火木金土都各自有自己的属性,而世间万物都可以归类到这五种属性之中,那么这种五行学说,在中国古代时期,是如何非常深入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呢?

五行,我们刚才讲过了,水火木金土,水火木金土对应的数字是什么呢?一二三四五,那么我们讲有五脏,肾心肝肺脾,有五官,耳舌眼鼻唇,五味,咸苦酸辛甜,有五情,五情就是所谓的惊喜怒悲忧,五色,黑赤青白黄,这样五的数字可以举好多好多,它都可以给你搭配好的,每一样东西对应于一个五行里面的一个元素,同时对应着一个数字,类似这样的组合,可以排出来,我能给大家讲一天一夜,都讲不完,这样就已经形成了一张无所不在的网络,笼罩住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所以中国古代中国人蛮难跳出五行外的,它想来想去都这样,相生相克,五行这一套学说,中国的五行学说还有一个巨大的特色,什么呢?

它居然成为人们普遍认可的一整套政治学说,金木水火土,这样的五行怎么会变成政治学说呢?因为传统中国相信如果一个皇帝真正得了天命,大家知道皇帝的诏书开头的时候四个字,“奉天承运”,也就是我按照天的旨意,继承了或者背负了某种运,叫“奉天承运”,背负的什么运呢?它就要是五行当中的一运,就是金木水火土里面你得应着一个,不然你不对,后者对前者一定是一种相克的关系,不然怎么行呢?我克掉你的,我把你的位置夺下来,我当了皇帝的,咱们来举个例子,比如,我们知道,秦朝,秦朝什么,秦朝是水运,或者水德,秦朝皇帝是这么认为的,所以他对应着的颜色是什么?是“黑”,所以秦始皇的衣服一定是黑色的,现在如果拍电视剧谁把秦始皇穿上一身杏黄色的衣服那是没有历史常识的,中国不是每一代皇帝都穿黄颜色的,黄颜色是对应着一种德,你在五行当中对应哪种,你穿哪种颜色,秦朝的皇帝他认为我对应着水德,所以水德对应的颜色是黑颜色,所以秦朝尚黑,那秦始皇一定不会穿黄颜色的衣服的,别的颜色也不会穿,最起码他的外衣是黑色的,里头穿什么不知道,他的数字是什么呢?是六,水对应是一,但是一没法来弄,所以再轮一个五行,加一个五等于六,所以大家知道秦朝天下有几个郡啊,三十六郡,这是有一套严格规矩的,诸位,好,汉朝代秦朝,请问什么能克水啊?土,所以汉朝认为我是土德,我是土运,所以汉朝的皇帝应该穿什么颜色,黄色,他一定不会再穿黑色了,他也不会穿红色的,也不会穿白色的,不对的,因为他是土克水,也就意味着汉朝克掉了秦朝,所以他穿上了黄色,他对应的数字多少?五,土对应的数字是五,因为土德对应的数字是五,所以五行在中国变成了一套统治学说,所以这就非常非常重要。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基础,不仅在政治上、哲学上、医学上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还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为什么《三字经》中说此五行,本乎数呢?数与五行又是什么关系?

那么为什么讲五行“本乎数”呢?数字的数,就是我刚才讲了,秦朝的水德对应六,六六三十六郡,那么当朝是土德对应五,所以有一段时间它的年号都是五,“数”和五行的关系那要讲起来,诸位,可以讲几年,我这儿就给大家举一个例子,一下子就把问题给说清楚了,诸位如果到宁波去旅游,浙江宁波,一个地方你一定会去的,因为宁波拥有一幢闻名世界的藏书楼,古人的藏书楼,天一阁,那么就要问了,为什和怠天一阁呢?为什么不叫天二阁?为什么不叫天三阁,要不你叫第一阁,实际上,藏书楼最怕的是什么?最怕的是火,火一烧就烧完了,它不大怕虫子,虫子你慢慢咬,一本书吃一百年,它只多钻两个窟窿 ,当然也能把书毁了,主要是怕火,所以,它希望有什么?希望有水,希望这个藏书楼有水命,你火来烧我水怎么着,因为我是水克火,那么我就不会着火了,他有这个想法,为什么叫天一阁,为什么不叫水楼呢?我干脆叫水阁嘛,古人很有学问,古人也比较含蓄,不像咱们现在那么直白,什么话都直说,古人不敢,他很含蓄又有学问,因为天一生水,天对应的是一,对应的是水,它是严格对应的,所以这就是“本乎数”,古人相信,天和一这样的一种,它跟水有关系,所以它叫天一阁,叫了天一阁以后,这个楼倒好像是没着过火,当然,这个咱们不能从迷信的角度去看,反正它是没着过火,我们当然也不会希望,一个祖国传统的文化瑰宝,被火焚毁了,这就是天一阁,可以说明为什么叫“本乎数”。

由于五行学说的影响深远,在科学尚未发展的古代时期,古人在各种事物中,都会以五行学说,来进行认知和解释,但是在科学发达的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如何认识五行学说呢?

不过我们也一定要警惕,或者我们一定要注意,进入了我们今天现代,五行比古人还要发达我看,但是好多被用来干嘛?算命,用来去好像进行一些跟迷信相关的一些活动给联系起来了,这一点,我们特别要注意,我也可以跟大家举几个例子,比如现在经常讲,一对男女结婚,现在经常有人问,你什么命啊,男的说我土命,女孩说我水命,你男的要克我,土克水啊,婚姻不行啊,这个就很可笑。可笑的还有这个,在《红楼梦》里面的人物,最主要的几个人物,宝钗、黛玉、湘云、晴雯、宝玉,五个,这是最主要的人物,有人就用五行的学说来解释这五个人当中错综复杂的命运,为什么呢?宝钗,大家一听什么命啊?金命,宝玉呢,土命,你玉当然好听,玉,玉也是石头的,玉石的,土里出来的,晴雯火命,湘云水命,黛玉木命,所以宝钗为什么最终和宝玉能够结婚成为夫妻呢?金玉良缘。为什么黛玉和宝玉感情那么好,全世界人民都希望宝玉娶黛玉,但是最终没娶成呢?木石前盟,一个木命,一个土命,木石前盟,当然不行,实现不了,好么为什么晴雯的火气那么暴烈呢?

晴雯只不过是一个丫鬟,虽然是一个大丫鬟,贴身丫鬟,她动不动跟主子翻脸啊,因为她是火命,火命当然性子比较暴,动不动就翻脸了,那么史湘云的水命,“湘江水逝,楚云飞”,那么所以也有好多这个历来解释《红楼梦》的,解释《红楼梦》有各种各样的派别,有索引派了,有什么什么派,还有一派就是五行派,就是用五行的学说来解释《红

楼梦》里边每个主要人物的命运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联,这种解释看看可以,很惊心动魄,表面上看呢,也有点道理,但是工想恐怕还是不怎么靠谱,所以我想我们千万要注意,在讲到五行的时候,千万不要把古人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一种方法或者手段来当做我们今天去相信迷信的借口和依据。

这是两码事,用来解释现实社会,用来解释自然界的五行学说和用来进行某种毫无根据的推断、判定、推测、规定的这种所谓的五行学说不是一码事,我找到这么一张表,一张什么表呢?据说五行跟职业相关,我跟大家说一下啊,比如你是木命的人,当然说你什么命是有说法的,你是木命,木命的人比较喜欢东方,刚才讲过,东方就是太阳从木上升起来,刚才讲过的,好,你可以从事什么行业呢?诸位,木材业,还有说火命的人,喜欢哪里?喜欢南方,南方千里炎火,刚才讲过,你适合干什么呢?想想就知道,照明,灯光照明,你可做灯光师,那么你是土命呢,土命喜欢哪儿,是在中央,中央土,有这个说法的,你只能干什么呢,想都不要想,房地产,还有农业,畜牧业,那么宜水的人喜欢哪里,喜欢北方,那刚才说过,可以从事航海业,如果你是金命呢,金命你喜欢西方,你可以从事什么呢?金属工具材料,你还可以从事汽车业、交通业、金融业,你还可以什么,搞武术,也不知道为什么说金命可以搞武术,所以这一套东西是残留在现代社会的很可笑的东西,把五行庸俗化,把五行迷信化,哪里有道理,没有道理。

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当我们在这座文化宝库中求索的时候,一定要正确理解古人对自然和社会的探索和认知,在现代社会中,如果仍然用五行学说去

解释世间所有的事物,肯定是不科学的,而现在社会上,有人借用五行学说搞一些封建迷信的东西则更应该坚决反对。

在古人眼里,五行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要素,是紧基本的东西,所以,五行也包含在世界万物当中,古人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发现了这五种要素之间的某种表面的关联,这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把它认定下来,根据他们当时的认识水平用它来解释世界,这是无可厚非的事情,古人受到他们时代的限制,而我们生活在现代,我们生活在今天,我们应该从中发现古人五行学说里边合理的成份,和某种哲理性的思考,去了解古人解释世界、了解世界的这种努力,这种求知的欲望,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尊重的,如果我们接过古人五行学说,接过来了,但是接过来了我们去做某此迷信的事情,那么恐怕连我们的古人都会嘲笑我们。那么五行是自然界的五种要素,在人类社会当中,对应的什么呢?五常,这五常是哪五常?为什么称它为“常”,这五常对于人类社会到底有多么大的意义和作用,请大家听下一讲。

篇5:钱文忠解读三字经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父母送给子女的最好礼物,老师颁给学生的最棒奖品,你我励志明心的精良读本。

作者简介:钱文忠,1966年6月出生,籍贯江苏无锡。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梵文巴利文专业,师从季羡林先生。大学一年级起,开始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获“季羡林东方学奖学金”一等奖。20世纪80年代中期,留学德国汉堡大学印度与西藏历史文化学系,主修印度学,副修藏学和伊朗学。90年代,居家自修文史学五年。1996年,入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任教。现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儒藏》(精华编)编纂委员会委员。著作有《瓦釜集》、《末那皈依》、《季门立雪》、《玄奘西游记》等多部作品和专著,译作有《绘画与表演》(合译)、《唐代密宗》等;另有资料编集与古籍整理十余种,发表各类论文一百余篇。

1966年6月出生,籍贯江苏无锡。1984年,考八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梵文巴利文专业,师从季羡林先生。大学一年级起,开始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获“季羡林东方学奖学金”一等奖。1980年代中期,留学德国汉堡大学印度与西藏历史文化学系,师从著名印度学家A.Wezler教授、著名佛教学家L.Schmithausen教授、著名伊朗学家R.E.Emmerick教授,主修印度学,副修藏学和伊朗学。1990年代,居家自修文史之学五年。1996年,入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任教。现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儒藏》精华编编纂委员会委员。著作有《瓦釜集》、《末那皈依》、《季门立雪》、《天竺与佛陀》、《国故新知》、《人文桃花源》、《玄奘西游记》、《医圣李时珍》、《汶川集》、《巴利文讲稿》,译作有《绘画与表演》(合译)、《唐代密宗》、《道、学、政》,另有资料编集与古籍整理十余种,发表各类论文一百余篇。

内容简介:随着2009年春节期间钱文忠先生在央视《百家讲坛》开讲《三字经》,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开年的重点图书《钱文忠解读〈三字经〉》一书,将于2009年2月28日在全国各书店同步上市和读者见面。

《三字经》内容广泛,包括了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经典启蒙读物和小百科;即使在今天,也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功用。钱文忠先生是著名国宝级大师季羡林教授的入室弟子、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仅有的'几位专业研究梵文、巴利文的学者之一。2008年钱文忠先生曾入主《百家讲坛》主讲《玄奘西游记》,立即引起轰动。此次央视《百家讲坛》经过量身打造,聘请钱文忠先生重新出镜主讲《三字经》,意在提振雄风,再创辉煌。钱先生以其深厚的国学功底解读《三字经》,借鉴古人、融会历史、贯通现代,将积淀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用生动的语言,鲜活的事例演绎成当今社会生活道德规范的宝贵镜鉴。《三字经》必将再度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钱文忠解读〈三字经〉》也必将成为一部可以传世的“新国学经典”,毫无疑问更有可能成为2009年中国大陆和华文读书界最热销的图书!

由于电视版《三字经》共43集,将在央视《百家讲坛》一直连续播出到2009年5月份,这就为《钱文忠解读〈三字经〉》一书的宣传、发行提共了良好的时空环境。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读后感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全集

钱文忠经典语录

解读三字经

百家讲坛三字经

钱文忠 三字经

三字经的解读

《百家讲坛》的优秀观后感500字

三字经优秀读后感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共5篇)】相关文章:

三字经读后感优秀2023-02-17

《三字经》的读后感2023-01-02

三字经的读后感2023-06-14

三字经读后感2022-10-13

《三字经》读后感2024-05-10

我爱《百家讲坛》作文2022-11-22

初一看电视百家讲坛观后感2023-01-10

观看百家讲坛观后感300字精选2023-11-26

三字经的意义2024-03-09

读《弟子规》有感作文800字2023-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