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的解读

时间:2022-11-01 08:02:25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三字经的解读(精选4篇)由网友“Liquorice”投稿提供,这里给大家推荐分享一些三字经的解读,供大家参考。

三字经的解读

篇1:百家讲坛解读三字经

百家讲坛解读三字经

《三字经》一经问世,即广为流传,实际上成为全国通用的儿童教材,而在和《百家姓》、《千字文》合称的“三百千”中,只有《三字经》被尊称为“经”。为什么这样一本小书被历代人们奉为经典?钱文忠教授又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解读这部传统启蒙经典?在看似简单易懂的字句背后,都包含着什么样的深意?而对于今天的人们,《三字经》还有着什么样的启发意义呢?请听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解读《三字经》系列第一集。

钱文忠:今天每到开学的时候,我们都会看见很多可爱的孩子背着一个很大的书包,里边装满了各种各样的课本,沉甸甸的一个书包。这个课本分门别类,语文、数学、外语,印刷精良,由国家教育部门统一编纂、统一发放,这是现代的孩子。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在传统的中国孩子们用什么东西来做教科书呢?用什么样的教科书来启蒙呢?毫无疑问当然是有的,只不过当时没有一种政府统一安排的教科书,启蒙的,没有。而到了中国宋朝以后,突然出现了一部《三字经》,来历不明。为什么说它来因不明呢?我们连它的作者是谁都不怎么知道,而这部书《三字经》,从宋朝开始一直到今天,流传不绝。这部书有什么特点呢?从内容到形式它都有自己的特点。从形式上看《三字经》嘛,三个字一句,三个字一句,琅琅上口,非常易于记诵,在古代是可以唱的。在中国宋朝以后流行的像这种传统的启蒙书里边,我们知道叫“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统称“三百千”,这都是孩子启蒙读物。那这里边大家一听这个排列,“三百千”马上会有一个感觉,为什么这个三字称经呢?为什么《百家姓》不叫《百家姓经》呢?为什么《千字文》不叫《千字经》呢?那就彰显了《三字经》的重要性。在我们传统文化当中,把一部书称为经,那这是至高无上的一种地位和荣誉,《三字经》就是这么重要的一部传统的启蒙经典。也许大家会说,既然是给儿童看的书,那它一定很简单了,有什么值得讲的呢?错了,这个看法,《三字经》的确非常简明扼要,但是也正因为它简明扼要,它以最简洁明快的方式凝聚了最深厚的文化传统,所以我们必须用心去阅读,用心去体会,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三字经》所经传达给我们的一种文化信息,我们才能理解《三字经》为什么能够流传到今天,我们才能理解《三字经》对于今天我们这些中国人来讲,特别是今天我们这些还在学习过程当中的孩子们来讲,有什么不可替代的意义。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三字经》。

[画外音]为什么一本儿童启蒙读物、一个儿童识字课本,被大家尊称为《三字经》,在看似简单易懂的文字背后,都包含着什么样的深意?而钱文叫教授又会对传统经典《三字经》做出什么样的解读呢?“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钱文忠:“人之初”,人出生的时候,“性本善”,天性本就是善良的。就在这么貌似简单的六个字背后,就有非常丰富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它讲了是一个人性论的观点。也就是说,人性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的本性究竟是善良的还是恶的?古今中外,所有的文化传统都绕不开人性论的问题。因为无论如何,我们必须首先认识我们自己,认识人。在中国传统当中,关于人性论的讨论非常地丰富多彩,在先秦的时候,就儒家传统当中就有三派说法,一派孔子的说法,我们后面还会讲到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的说法是什么呢?就是接着《三字经》的后六个字,“性相近,习相远”,什么意思呢?孔子认为啊,人的本性差距并不太大,由于后天的熏染,环境的影响,会变得差别越来越大,本性相距并不远,这是孔子的说法。换句话说,孔子并没有告诉我们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孔子置而不论,留个悬念。荀子,也是儒家非常重要的一个思想家,荀子甚至和法家有好多关系,荀子的看法是什么呢?“人之初,性本恶”,人的天性本来是恶的,这是荀子的看法。这个看法比较容易得到我们的理解,这不难啊,因为我们看一个小孩子生下来,呱呱落地,他饿了他要吃奶,他会管母亲很劳累吗?他会管母亲有没有奶汁吗?他会考虑母亲是不是在生病吗?不会的,他非要吃奶,而如果有几个孩子的话,可能几个孩子争先恐后地要求吃奶。那人的本性从这个角度来看,谈不上善良,对吧?那么,“人之初,性本善”究竟是谁的思想呢?是孟子一派的思想。亚圣孟子,孟子这一派的思想家,儒家思想是认为“人之初,性本善”的,大家不要小看关于人性善恶的这种分野,实际上中西文化就在这里开始了不同的发展轨道,我们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说明这个问题。在西方的文化传统当中,它认为每个人都是有罪的,人都是有原罪,只有上帝是无罪的,那也就是说,“人之初,性本恶”,正因为每个人都是有罪的,所以我谁都不能相信,我不能相信你,我不能把从管理上、社会管理运作上来讲,我不能把所有的权力交给某几个人,我不放心,因为谁都是有毛病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把管理的权力、运作的权力予以分散,相互监督,彼此独立,我创设出一套严格的制度来限制你,西方的文化传统就这样发展下来。而中国的文化传统的主流就是接着《三字经》开始的六个字,也就是说接着孟子的思想走了下来,“人之初,性本善”。我们相信每个人天性是善良的,每个人都有觉悟,所谓满街都是圣人,“人人皆可为尧舜”,那还需要制度吗?每个人都是自觉的嘛,每个人都知道不要横穿马路啊,不要在红灯的时候横穿马路啊,每个人都应该知道不要随地吐痰,每个人都应该知道不要去损害别人的利益啊,那主要应该是教育他,去引导他,去培养他,而不是用制度去规范他。所以千万不要小看这六个字,这六个字里边的精义非常非常深。

[画外音]即使在中国儒家学派的内部,对于人性是善是恶的看法也并不统一,就有性善、性恶、有善有恶三种说法,而争论也从来没有停止过,这充分说明了人性问题的复杂。孟子以充分的理由来证明他的性善论观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四心说”,那么钱文忠教授对于“性本善”又是怎么看的呢?

钱文忠:孟子何以断定“人之初,性本善”呢?孟子这么说有什么理由呢?作为一个大思想家,孟子当然不会信口胡说,他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自然有他的道理。在《孟子》当中,他说人要有“四心”,“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孟子就认为人必须有这四种心。恻隐之心,一种同情心;羞恶之心,一种觉得不好意思、害羞,觉得一种很自省的一种心;辞让之心,应该让,彼此谦让,彼此谦退;有是非之心。他认为人必须有这四个心,没有这四个心,那就称不上是人了。这是孟子的看法,比如讲“无羞恶之心,非人也”,这个我们比较好理解,人都有一种害羞之心,比如我曾经举过一个例子,比如讲我们都记得美国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影星,玛丽莲梦露有一张照片,这个照片传遍了世界,她正好穿着裙子,在路上走,经过一个地下的出风口,地下的出风口突然上来一股很大的气浪,把梦露的裙子给吹起来了,梦露一个动作是赶紧捂着这个裙角,这是什么,羞恶之心,她觉得害羞,赶快把裙角给捂住。羞恶之心世人皆有,我们在历史上可以举出好多例子,来证明人性的问题很复杂。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曹操,大家都知道,曹操有四个儿子,当然历史学家好多人认为曹操恐怕不一定有四个儿子,但是历来的传统说法,都说曹操有四个儿子,曹植,才华横溢,文采斐然,为人忠厚,非常温良,曹植的才华高到什么地步呢?在曹植以后的几百年,有一个同样是大才子的人,谢灵运,谢灵运讲如果天下的诗才,天下写诗的才华,有一石的话,一石,这两个字读音都可以念,有这么多份量的话,曹植一个人占了八斗,这就是“才高八斗”这个成语的来历,剩下的两斗是谁的呢?谢灵运也不客气,我,一斗半,那么还有半斗谁的呢?全中国别的人来分。但是谢灵运那么高傲的人,有才华的人,都心甘情愿地认为曹植一个人占八斗,而曹植的天性,他觉得这个名位,自己能不能接他父亲曹操的班,是天定的,他不费尽心机去争,好,曹丕,曹丕这个人跟曹植是兄弟啊,都是曹操的儿子啊,可这两个亲兄弟这个人性、本性,相差可就太远了。曹丕也有文采,曹丕也有诗歌流传下来,但是跟曹植比恐怕差得太远了,他只能这一群人去分那个半斗,他那个兄弟一个人占掉八斗,他只能去分那半斗。但是他同时呢也好舞枪弄棒,曹丕啊,非常擅长剑术,在中国武术史上曹丕是有一席地位的。同时这个人占有欲非常强,比如攻下邺城的时候,曹军攻下邺城的时候,曹丕冲进去先干什么呢?他不是指挥将领,不是去安抚民众,也不是先去库房里看看有什么战利品,他没有,他先冲到袁熙的家里去,把袁熙的太太甄氏抢过来做老婆。因为甄氏很漂亮,他占有欲极强,这是曹丕,至于他后来怎么继承了曹操的位置,大家都知道,他跟曹植不相往来,亲兄弟啊。

篇2:《三字经》解读分析

《三字经》解读分析

1.当一个个人的生命降临世间的时候,都是天真和纯洁的,如同上等的玉器,没有丝毫的暇疵,这就是“人之初,性本善”;但是,随着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以及接受的教育不尽相同,这造就了各自习性与脾气的差异。有些人一直善良着,有些人却变的邪恶了,就形成了“性相近,习相远”。好像生丝一样,染苍则苍,染黄则黄,生丝本身是没有颜色的,人性也是如此。

2.有见识有智慧的父母都肯让小孩子在黑发年少之时去吃苦,磨练他的意志,以期长大后挑重担、成大器,免得到了孩子白发衰迈之时,悔之已晚。偏爱私爱不是爱孩子之道,只能给他本人乃至家族带来灾难。

3.人世间的任何事物,耐磨者就会耐用,能忍耐折磨者自会长久;人世间的任何人,能吃苦者才能成功,能忍受雕琢者方能成大器。精雕细琢能让玉器更光滑无瑕;人生的磨练也能让生命大放光彩;心灵的修炼则能使人洗净生命的铅华,达到返本归真的境界。

4.一个天资聪明的孩子降生到人间,幼小、纯净的生命就像一块璞玉,为人父母者要相互配合,用心雕琢,才能让孩子把天生的好品质,磨炼成佑其一生的无价之宝,同时也要懂得抑制和纠正他的不足之处,形成珍惜道义的贵重人品。

5.如果一个人对父母都不能尽孝,必然不能指望他对国家尽忠。所以,“忠”、“孝”是统一的。古代又有“忠孝不能两全”之说,指的是国家需要与家庭需要发生冲突的时候,应当舍小家、顾大家。但是,从根本上说,没有国家哪有小家?家与国又是统一的。

6.一个不爱自己父母的人,他能热爱自己的祖国和事业吗?一个不热爱自己事业的人,他拿什么来报答自己的祖国和父母呢?

7.中国传统思想认为,兄弟之道是五伦中的一伦,为悌道,其原则就是“兄友弟恭”:做兄长的要友爱、关心弟弟;做弟弟的要恭敬、尊重兄长。兄弟之间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如能兄友弟恭,长惠幼序,兄弟之间自然就会和睦友爱,父母看到必然欣慰欢喜。

8.在狭窄的路上行走时,要给别人留一点余地;遇到美味可口的佳肴时,要留出三分让给别人吃。路留一步,味留三分,这种先人后己的美德和精神其实是一种利世济人的行为。它不仅可以让人感到身心愉悦,还能够使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使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9.懂得孝道的人,自然会和睦亲朋、敬业乐群、自重守法、博爱大众、忠诚国家。这样的人多了,社会就会呈现出一片温馨和乐的景象。不知道孝敬父母的人,不会真诚尊敬长者,无论做什么事都难有责任心,而往往多是为名利。

10.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是永远无止境的。人类只有认识世界,才能改造世界。既然天有三光“日月星”,人也有三宝,就是“精气神”。人类作为宇宙的灵长、万物的主宰,应该学会用己之“三宝”去掌握天之“三光”,并将宇宙“三才”的智慧发挥到极致。

11.动物的种类成千上万,唯有六畜和人的关系最为密切,它们身上的很多优秀的德行是人类应该好好学习的,例如,马的刚健进取;牛的忍辱负重;羊的善良温顺;鸡的守信准时;狗的忠贞不渝;猪的老实本分。

12.人是逃不过四时春秋的,同样也逃不过七情六欲。人的喜怒哀惧爱恶欲,如四时如春秋一般不断地变化更替。有句谚语说得好:情太切伤心,欲太烈伤身。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对情与欲的追求,一定要把握好尺度,不能太强烈、太激烈,永远保持一颗清净平常之心。

13.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之中,音乐记录传递着古代文人雅士不尽的喜怒哀乐、兴败荣衰。虽然文人雅士对音乐的认识不如圣贤之人深刻,但他们却为我们后人留下了一曲曲的千古绝唱:《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胡笳十八拍》、《平沙落雁》、《十面埋伏》??

14.虽然自己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但终有一天自己也终将变成“后来者”的“古人”。因此,对上要尽孝,对下要训教,自身则要修炼身心,努力做到光耀先人,惠及子孙,成为后代尊敬和景仰的对象。

15.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一个家庭的和乐美满来自父子、夫妻、兄弟之间的共同努力,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家庭也不能和睦。只有人人都知道自己的本份,各尽其道,这样家庭才能和睦,社会才能和谐。

16.古人绘“五伦图”,来象征五种伦理关系:凤凰喻君臣之道;仙鹤喻父子之道;鸳鸯喻夫妇之道;鹡鸰喻兄弟之道;莺喻朋友之道。

17.俗话说“龙生九子,九子不同”,每个孩子的天赋和秉性各不相同,接受知识的程度也不同,因此,在传统教育中,老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点,扬长避短,因材施教。

18.孔子讲“仁”,孟子将“仁义”并言。孔子重视人的生命,孟子更重视人民生存的权利;孔子表现得很温和、委婉,而孟子则表现得很犀利、直接。

19.如果说孔子像一位温和敦厚的长者,谆谆教诲,语重心长,诲人不倦,孟子则更像一位古道热肠的侠士,个性张扬、仗义执言、刚直不阿;如果说《论语》像涓涓细流,源远流长,润物无声,《孟子》则如滔滔江河,波澜壮阔,气势磅礴。

20.《孟子》行文流畅,文意贯通,文采飞扬,说理透彻,有条不紊,后世的所谓“唐宋八大家”无不因袭孟子的文风。孟子的学说虽然在战乱纷纭的战国时期未被采纳和接受,但其崇尚王道、排斥霸道、辟斥邪说,以仁义治理天下的思想主张,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1.《中庸》所言:“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只有坚持至诚原则,才能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能够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就能感化他人、发挥他人的善良天性;能够发挥一切人的善良天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善良天性;能够充分发挥万物的善良天性,就可以参与天地化育万物,便达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达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就可以同天地并列为三了。这就是坚持至诚尽性原则所达到的理想境界,达到了这一理想境界也就找到了自己在宇宙间的真正位置。

22.“大学”,一曰“大人之学”,指成年之人,要在社会上立足,需要知书明理,通晓人生之道;二曰“为政之学”,指大凡有成就的人,都具有光辉而伟大的人格,他们修己安人,砺炼“内圣”、“外王”之道,终成大业,完成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这两种含义具有以一贯之的主题思想,就是修身,所以《大学》主张:“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即修身为第一要务。

23.孔子认为,人的身躯、四肢、毛发、肌肤,这都是禀受父母而来的,不敢轻易毁坏,这便是最起码的“孝”。若能够立身树名建勋业并依道规行,传美名于后世,进而显扬父母,光宗耀祖,那便是达到高标准的“孝”了。因此,孝道的含义,起码是事奉双亲,后来引伸到包括忠君,再后来还归结于立身修德。

24.对于“六经”,只有深入学习研究,才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因此,《礼记?经解篇》仍是引用孔老夫子的话,谆谆地告诫人们:“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也。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也。絜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也。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也。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

25.那么,什么叫做“易”呢?易字的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个日,下面是个月,太阳和月亮之间的关系就是易。所谓“易”字有三个含义:变易、不易和简易。变易,宇宙中事物,变化是永恒的,绝对的,上智之人不但知变,且能权变,中智之人被动跟随变化而变,下智之人变过去了还不知道,还在那里怨天尤人;不易,在绝对的变化中,有一种绝对不变的本体,这就是形而上的道理,佛教称之为“佛”,道教称它为“道”;简易,将宇宙间的现象与人事,归而纳之为极简单的必然之理,称为“简易”,大道至简。

26.《尚书》在语言方面虽被后人认为“佶屈聱牙”,但是由于其文义精深,辞句简练,

反而显得典雅高古。所以,后代朝廷的重要文献,也多模仿《尚书》的体裁;历代散文家都从中取得一定借鉴。《尚书》里面的一些成语和说法,一直被沿用至今,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有条不紊”、“洞若观火”、“枯木再生”等,古人的智慧在几千年之后依然熠熠闪光。

27.不仅如此,《周礼》还常遭人篡改。例如,其中“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句话的本意是,礼法、礼仪不应排斥平民庶人,刑法并不能优待大夫。追溯先秦史料,刑法中有不少是针对贵族的制裁,礼仪中也有不少是对庶民的规范。“王子犯法,与民同罪”是千古之理。然而,“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句话,却被后世别有用心的人,糟改为“刑法不涉及贵族阶级,礼法不用于庶人平民”,并且这种错误的解释一直延续到今天。

28.《礼记》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中国的大同思想,就来自其中的“礼运篇”。“礼运”展示的理想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谓大同。”大同思想至今依然闪光,它极为精炼地反映了人类对美满而公正的社会的强烈向往。

29.孔子在《论语》中多次谈到了《诗经》,在论述其社会作用时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孔子让弟子们学《诗》,学《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天地万物和人间万象,可以交朋友,可以讽谏不平。近可以侍父母,远可以奉君王,还可以多多认识一些鸟兽草木的名称。孔子又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孔子说:“《诗经》三百篇,一句话可以概括:思想纯正,没有邪念。”

30.《春秋》虽然文字简洁,但寓意深刻,一字而寓褒贬,如“弑”、“诛“、“杀”都是表示“杀”的动词,其实各有深层含义:“弑”指犯上作乱;“杀”指无罪而杀;“诛”则指有罪、有理而杀。所以才有“春秋笔法,微言大义”的说法。所谓“春秋笔法”就是用简洁的手笔、平淡的语言,用寥寥几个字把历史的结论表达出来。

31.古时候,“传”是解释“经”的书,“《春秋》三传”是指专门解释《春秋》的三本书,即《公羊传》、《左传》和《谷梁传》。其中《左传》使用编年纪事的体裁为《春秋》作注解,最令人称道,举凡天子诸侯之事,兵革礼乐之文,兴衰存灭之因,都记载得很详尽,是研读《春秋》一书最佳的选择。

32.“经既明,方读子”是读书的次序。将上面所列的儒家经典全部通晓以后,才能涉猎诸子百家的作品。因为诸子百家是先秦时期的`各种学术流派,其言论良莠不齐,有好有坏,有适合的有不适合的,学习者一定要有很强的辨别能力。只有先用《四书》《五经》奠定基础,确立自己的中心思想,才不至于本末倒置,被众多的理论和学说所左右,搞得失去方向。

33.《庄子》在中国文学史上影响巨大,它以突出的文学色彩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它具有极其丰富的想象力,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文笔变化多端;并采用寓言形式,把深邃的思想寓于有趣的故事中,吸风饮露的神人、七百岁的彭祖、千年龟、翩翩飞舞的蝴蝶等神人鬼怪一起演绎,把庄子的思想表现的淋漓尽致。

34.“疏通知远”是史书的教化功能,让人能通达透彻地了解人情世故,目光长远。以史为鉴,由因推果,昭示未来。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述往事,思来者”;唐太宗李世民也说过“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知得失。”历史是一面镜子,从中可以找到历代兴衰、更替的道理;明白是、非、善、恶、因、果的道理,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35.炎帝和黄帝部落融合而成的华夏族是中华民族的前身,汉朝称为“汉人”,唐朝称为“唐人”。在今天,“炎帝”和“黄帝”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象征被载入世界文明的史册,中国人也称为“炎黄子孙”。

36.尧舜时期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时代,二帝都不把天子之位视为私有,举贤任能,推位让国,谦逊禅让,所以称他们为“千古圣王”。

37.那么“王”象征什么呢?王字是“三横一竖”,“三横”表示天、地、人三才,中间顶天立地的“一竖”就表示“道”,即孔子所谓“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王,天下所归也”。“王”既然是垂示于天地间的大道,那么,被称为“王”的天子,也应该是德才兼备、顶天立地的人。没有如此品行的人称不上“王”,也许他可以称霸,很有“霸道”,但没有“王道”,得不到人民的拥护。

38.夏桀还自比太阳,大言不惭地说:“我拥有天下,就像天上拥有太阳一样,太阳掉下来过吗?只有太阳掉下来,我才会灭亡呢。”其实,桀的倒行逆施早已失去了民心,老百姓恨透了夏桀,就指着太阳诅咒说:“这个太阳什么时候掉下来啊?我们宁愿与你同归于尽!”同时,四方的诸侯也多背叛,夏朝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

39.据史籍记载,商汤葬后“不封不树”,即没有起陵墓也没有栽树,所以,后人没有办法知道商汤葬在哪里,也免去了盗墓贼的骚扰。

40.幽王即位后,旱灾、地震接连不断,周朝的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他重用的佞臣虢石父,加重赋税,加重盘剥老百姓,更加激发了社会矛盾。幽王对此不闻不问,终日沉湎在酒色之中。他十分宠爱美妾褒姒,在其生下儿子伯服以后,更加宠爱她,最后废了申皇后和太子宜臼,把她立为皇后,伯服为太子。为博得褒姒一笑,幽王上演了“烽火戏诸侯”的闹剧。

41.春秋初期,诸侯林立,又个个追逐权利,每个国家都想称霸,所以有计谋和见识的人才受到重用。那贤人如何让当权者承认自己的才能呢,就是“游说”。于是游说之风兴起。身居下层的有识之士以“游说”的形式向诸侯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处理国与国之间的策略;而各国国君也为了保存和扩张自己的势力大量的“养士”。

42.“春秋五霸”的争霸活动是在标榜复兴周王室的义旗下展开的,当然这只是一些冠冕堂皇的借口,依靠武力取得霸主地位才是真正的目地。但这一时期的战争规模相对战国而言,则是小巫见大巫了。到了战国时期,诸侯的目标不是单纯的争霸,而是要称王了,“战国七雄”之间战事不断,相互吞并,既合纵连横又尔虞我诈,战争不断升级,弱肉强食、杀伐不断、民不聊生。

43.走投无路的项羽在大帐中和心爱的虞姬饮酒,乘着酒力慷慨而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首歌的意思是:力气拔得一座山,气魄能压倒天下好汉,时运不利,我的乌骓马不肯奔跑。马儿不肯跑有什么办法?虞姬呀虞姬,我拿你怎么办?虞姬明白项羽的意思,也起而和唱:“汉兵已略地,四放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歌罢,虞姬拔剑自刎而死。项羽抱着虞姬的尸体,禁不住流下了眼泪。

44.汉高祖即位不久,在洛阳的南宫开庆功宴。宴席上,他总结了胜利的原因:“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论抚慰百姓供应粮草,我又不如萧何;论领兵百万,决战沙场,百战百胜,我不如韩信。可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发挥他们的才干,这是我们取胜的真正原因。至于项羽,他只有范增一个人可用,但又对他猜疑,这是他最后失败的原因。”因此,张良、萧何、韩信被称为“汉初三杰”。

45.刘秀在位32年,兢兢业业、终日操劳。每日清晨即起、临朝处理朝政,直至日暮,入夜还秉烛诵读,直到更阑夜深。太子曾劝说道:“陛下有禹汤之明,而失黄老养生之福,愿颐养精神,优游自宁。”刘秀微笑说道:“吾自乐此不疲!”57年,光武帝病逝在“工作岗位”---洛阳南宫批阅文书的龙案上。

46.司马衷在中国古代的帝王中,要算是最愚蠢的一个。有一年,全国饥荒,饿死无数百姓,地方官员把灾情报上来,司马衷问道:“人为什么会饿死呢?”众臣回奏说:“因为没

粮食吃。”他不理解地说:“没饭吃为什么不吃肉粥呢?”弄得大臣们哭笑不得。还有一次,他和宫中的内侍们一道游园,听到园中哈蟆大声地叫,就好奇地问左右的从人:“哈蟆这么乱叫,是为官家而叫,还是为私家而家而叫?”左右的众人不得不敷衍他,说:“在官家地里的就是为官家叫,在私家地里的,就是为私家叫。”司马衷听了直点头。

47.高纬可以说集中了高家劣根性之大成,所有坏的一面都在他身上体现了出来。他是个弹琵琶的高手,整日里和一些宠臣、美姬鬼混,自弹琵琶,唱无愁之曲,时人称“无忧天子”。自从他得到了美女冯小怜以后,就把滥爱变成了“专情”,就连上朝时,都把冯小怜放在大腿上调情,真是一刻都不能分离,大臣奏朝议事时,常常羞得满脸通红,尴尬而退。更荒唐事,他还下了一道诏书,让冯小怜裸体躺在朝堂上,让大臣们也一览秀色。晚唐诗人李商隐曾写诗讽刺了齐后主和冯小怜的荒淫无耻:“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玉体横陈”的典故,就出自此。

48.梁武帝潜心钻研佛法,把朝廷大事弄得混乱不堪。有个野心家就利用他的昏庸,发动了一场空前的大叛乱。侯景是个首鼠两端的人,他先投西魏,但西魏不要他,又投萧衍,萧衍还封了他大将军,但知道侯景为人的大臣都说:“乱事就要来了。”果然,侯景后来作乱,软禁了萧衍,以至于连病带饿加生气,忧愤而死。

49.现代有人认为隋炀帝修通运河、西巡张掖、开发西域是千古名君才能有的功绩。可他所谓的“功绩”,背后残酷的暴行,以及好大喜功,贪慕虚荣,白白地浪费了国家巨大的财富。在他统治期间,人民没有幸福可言,面对的是无止境的兵役、徭役和沉重的税赋,这算什么功绩!

篇3:解读《三字经》意义

解读《三字经》意义

在科举时代,强调的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纯粹是一种封闭式的应试教育;另外还有一种是激励式的教育,就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是物质、美色和地位提升的鼓励,譬如“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纯粹的苦读,以换取甘甜的未来,这种励志教育很单调。而童蒙教材《三字经》,则比以上教育要高明,它里面所包含的励志教育,并不是一味苦读,其中的内容和层次,还是非常丰富的。

教五子 名俱扬

赞美奇迹,传世故事中有夸张成分

在整部《三字经》里,涉及到科举制度的,主要是以下两条:“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这个窦燕山,原来名叫窦禹钧,是五代时期的北方人,主要生活在后晋时期。

窦燕山的经历似乎简单而神奇,简单的是他安心教育五个儿子,神奇的是,五个儿子都在科举考试中登科及第。其实,事情并非那么简单。窦燕山生活在石敬瑭开创的后晋时代,那时候的北方,其实很不太平,契丹经常有事没事来一趟,来回一趟往往是铁马金戈,烧杀掳掠,尤其是石敬瑭去世后,耶律德光大举入侵后晋,把当时的皇帝都掳走了,简直是“靖康之难”的预演版。

在这种纷乱不定的情况下,逃难都来不及,窦爸爸要把五个儿子培养成科举考场的佼佼者,真不容易,可见决心不小。

当然,有钱就是任性,窦燕山为了让儿子专心读书,建了四十间书房,买了几千卷书,让五个儿子在其中认真读书。这样的投入,到了宋朝就换来喜人的成果——五个儿子都中举成为北宋的官员。

窦燕山能在战乱中坚持下来,在和平时收获读书的胜利果实,由此看来,应试教育也需要眼光。

还有一个,“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八十二岁还能中状元,这故事太励志了。然而,过于奇迹化的励志故事往往靠不住,果然,史上的梁灏其实在很年轻的时候就高中状元,42岁就去世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他的儿子梁固后来也中了状元,一对学霸父子,这才是真实的奇迹。

赵中令 读鲁论

读书不是手段,

而是人生的目的和境界

《三字经》了不起的地方在于它对于学习的肯定,不再将学习当成出人头地的.手段,而是将其当做人生的必然状态,当成人生的最高境界来追求,最明显的莫过于“赵忠令,读鲁伦。彼既仕,学且勤。”

在科举时代,很多人将读书当成一种谋取功名富贵的手段,读书的目的在于进入仕途,然而,《三字经》对读书的境界有所提升,它否认读书只是为了“仕”,更鼓励在达到目的后,还要继续学习,继续深造。

北宋的赵普,已经是朝廷高官,也很有实际才干,读书对于他而言,似乎已经是多余的了,然而,他还是听从劝告,每天在政事之余,坚持阅读《论语》,由于工作太忙,只读了半部。传说他半部《论语》治天下,其实不太真实,但有了事业上的成就后,还能低头读书,这才是真正的学霸。

因此,在解释这几句话时,一定要让孩子们知道,读书不是一时的手段,而是终生的目的,是与人生始终相随的。这样有利于树立学习型人格,塑造好学的品性,如果这些孩子长大后,个个能像北宋赵普那样在工作后仍能坚持学习,那么,我们的国家和社会也会是一个好学的国家和社会。

由此可见,《三字经》关于学习苦读的内涵很丰富,并没有单纯停留在苦读求功名的层面。

彼虽幼 身已仕

鼓励青少年对社会的积极介入

唐朝的刘晏,据说七岁时就在唐玄宗手下任“正字”官员,早早就参加了工作,《三字经》的作者不由得赞叹:“有为者,亦若是。”有作为的人,就应该像刘晏那样。

从字面上的意思理解,似乎是羡慕刘晏七岁就能在朝廷任职当官,其实不然,这几句话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要学习刘晏那样,自小就有社会责任感,有走进社会的工作能力和协调能力。这其实就是在早期培养儿童乃至青少年的工作社交能力。很多人读书不细心,把这么前卫时髦的学习思维轻轻放过了。作者要鼓励的并非像刘晏那样当官有出息,而是鼓励孩子们早一点培养自己的能力。这正好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相反的。

鼓励孩子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其实也是一种上乘的教育方式,刘晏正因为自小能参与社会管理,因此他长大后成为了唐朝史上,乃至中国古代史上最了不起的财政专家。

能辨琴 能咏吟

读书不是为功名 而是为了才华

《三字经》里列举了史上极富有才华的两位女性:东汉三国的蔡文姬、东晋时期的谢道韫,“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虽然多少带点歧视女性的语气,但总归还是赞美了女性的才华和颖悟。

抛开性别的纠结,我们还可以从这几句话中得出一个结论——《三字经》作者主张的读书,并非为了应试,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才华,涵养灵气,不是为了换取功名,说明《三字经》的学习观是塑造人的气质、修养和才华,这才是王道。

蔡文姬能根据父亲蔡邕的弹奏,判断出第二根弦断裂;东晋名相谢安的侄女谢道韫用“未若柳絮因风起”来描摹飞雪的情状,贴切形象。这两位聪颖博学的女性,并不是功名上的成功者,但照样可以成为励志的榜样,可见中国人对人才的界定,未必完全凭借功名。

有才华,有气质,终生坚持学习,积极参与社会,当然,顺便也当当应试场上的学霸……可见中国古代的人才观,是很完整的,也是很健康的。我们今天读《三字经》,不能忽略这些积极因素。

篇4:作文三字经解读

作文三字经解读

作文三字经

写作文,并不难,寻良方,能过关。勤读书,记烂熟,写作时,往外吐。

多观察,仔细看,看外表,思实质。耳朵聪,四处听,信息广,取材精。

勤动口,话说明,思层次,条理清。 写作文,出精品,五步骤,记在心。

审准题,范围清,扣题眼,重点明。 定中心,抓灵魂,立意新,观点明。

精选材,抓典型,切主题,合中心。 结构紧,善用心,过渡好,相照应。

讲技巧,表达好,细推敲,语美妙。文写好,记良方,多练笔,笔功强。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读后感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全集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

钱文忠经典语录

解读三字经

百家讲坛三字经

《〈三字经〉与德育教育实验研究》子课题概况

《三字经》注释完整版

三字经优秀读后感

三字经的解读
《三字经的解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三字经的解读(精选4篇)】相关文章:

三字经读后感优秀2023-02-17

读刷子李有感小学优秀作文2023-09-02

钱文忠 三字经2022-12-31

以新浪网为例谈互联网产品之间的打通问...2022-05-17

高考古诗鉴赏应试指南2022-11-04

《百家讲坛》的优秀观后感500字2023-09-20

人教版《三个儿子》教学反思2023-12-01

我爱《百家讲坛》作文2022-11-22

教学内容设计2022-08-25

《我的魔力语文课》读书心得2023-05-06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