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归石湖,初归石湖范成大,初归石湖的意思,初归石湖赏析

时间:2023-07-02 07:33:37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初归石湖,初归石湖范成大,初归石湖的意思,初归石湖赏析(共12篇)由网友“肖途肖难annnn”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初归石湖,初归石湖范成大,初归石湖的意思,初归石湖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归石湖,初归石湖范成大,初归石湖的意思,初归石湖赏析

篇1:初归石湖

①朝暾(zhāo tūn):初升的太阳。绀(gàn):稍微带红的黑色。

②横塘:湖名,在苏州市西南。越城:古代越国的城池。

③信脚:信步走来,随意漫行。

④蜩(tiáo):蝉,知了。

篇2:初归石湖

作者:范成大

晓雾朝暾绀碧烘,横塘西岸越城东。

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鹭孤明菱叶中。

信脚自能知旧路,惊心时复认邻翁。

当时手种斜桥柳,无限鸣蜩翠扫空。

篇3:初归石湖

首联“晓雾朝暾绀碧烘,横塘西岸越城东。”朝暾其实就是刚升起的太阳。绀是稍微带红的黑色。碧则是青绿色。烘字在《现代汉语字典》里有两种解释,一曰,用火或蒸汽使身体暖和或者使东西变熟、变热、或干燥。二曰,烘托。这里是第二种意思。横塘在苏州城外。贺铸贺方回有词云“凌波不过横塘路”,越城东指的也就是石湖了。这两句诗是说当我回到越城东边的石湖时,初升的太阳透过晓雾照在横塘西岸我的身上。我看到青绿色的林雾烘托了深红色旭日,真是像画一样美丽啊。两句诗看似不经意的写景点出回来时的时间和石湖的地理位置,的确是大手笔所为。

颔联“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鹭孤明菱叶中。”这两句非常简单明了。色调也很是明朗清快。对仗也很工整。明,在这里的意思是显露在外,不隐藏。菱是一年生的草本植物,生活在池沼中,叶子略呈三角行,浮在水面。这两句的意思是说,稻子在这个时节不但长得很高了并且已经开花了,行人们从田间走过只能看到他们的上半身。池塘里菱叶丛中有一只白鹭还懒洋洋的浮在水中不肯动,好像昨天没睡够似的。

颈联“信脚自能知旧路,惊心时复认邻翁。”这两句出现了不和谐,众所周知,律诗的颔联、颈联要求必须对仗。这里“自能”和“时复”就不能对。但是正如《红楼梦》中曹雪芹借林黛玉之口所说的,有了奇句子就不管他是否必须对仗工整了。这首诗里我个人最喜欢的就是颈联这两句。自能是说自己本身就能。时复是说过了一段时间才。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我怀着激动的心情信步朝家里走去,奇怪的是自己本身就能走着旧路,好像我离开这儿才不久似的。可当我走到家门口,看到一位老丈好一会儿才认出那是我的邻居时我又不得不感叹岁月的无情流逝了。“朝如青丝暮成雪”多么令人触目惊心啊!这首诗的感情变化就是从本联开始的,更确切的是从“惊心时复认邻翁”这句变化的。

尾联“当时手种斜桥柳,无数鸣蜩翠扫空。”这两句也是明白如话。蜩古书上是指蝉,鸣蜩就是鸣蝉。这两句进一步延续了上一联变了的情感,也使全诗变得的千转柔肠,耐人寻味。意思是说我回到家里,已经和我记忆中的家不一样了。当年我亲手栽种的斜桥柳还在可因为没人管它,如今无数的鸣蝉在上面已经把它的'原本翠绿的叶子扫食尽了。全诗到这里就戛然而止,对事实变迁的感慨却溢于言表,同时也留下了无尽的思绪教与读者自己去体会去揣摩。

范成大这首诗的最大特点就是不事雕琢,清新自然。把自己完全教给感情,并且又能把握全诗的思路,真实难能可贵。

前四句先写夏天早晨的景象,色彩绚丽;接着点明石湖方位所在;然后写田野和水塘景象,对仗工整,富有表现力。这四句虽是客观写景,但从中可领略诗人开朗喜悦的心情。

诗中正面点出题中“初归”二字的是:“信脚自能知旧路,惊心时复认邻翁”正面点出“初归”二字。路是旧时认识的,信步走去也不会走错;几次碰见老人,仔细辨认,吃惊地发现他们原来是我的邻居。这两句写初归感受十分真切。

作者简介: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他与陆游、杨万里、尤袤齐名,为南宋四大家之一。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治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人。绍兴进士,做过一些地方官,并做了两个月的参知政事(副宰相)。乾道六年(1170)作为使节到金朝去谈判国事,抗争不屈,几乎被杀。淳熙九年(1182)退隐到故乡石湖。他怀有报国大志不能实现,同情人民苦难又无能为力,这种思想构成他的诗歌创作的主题。特别是后半生,创作了非常有特色的田园诗,洋溢着热爱生活的激情,是宋诗中的优秀篇章。他善写绝句,诗风清丽精致。

相关推荐:

咏河市歌者范成大

四月十日出郊范成大

篇4:初归石湖,初归石湖范成大,初归石湖的意思,初归石湖赏析

初归石湖,初归石湖范成大,初归石湖的意思,初归石湖赏析 -诗词大全

初归石湖

作者:范成大  朝代:南宋  体裁:七律   晓雾朝暾绀碧烘,横塘西岸越城东。

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鹭孤明菱叶中。

信脚自能知旧路,惊心时复认邻翁。

当时手种斜桥柳,无数鸣蜩翠扫空。

篇5:范成大《初归石湖》原文译文及赏析

范成大《初归石湖》原文译文及赏析

初归石湖

[南宋]范成大①

晓雾朝暾绀碧烘横塘西岸越城东。

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鹭孤明菱叶中。

信脚自能知旧路,惊心时复认邻翁。

当时手种斜桥柳,无数鸣蜩翠扫空。

【注】范成大(1126-1193),宋代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吴郡(今江苏苏州)人。淳熙年间,官至参知政事,因与孝宗意见不合,两个月即去职。晚年隐居故乡石湖。日光初出为暾,青中透红为绀。

译文:

旭日初照,晓雾迷漾,青红映衬碧空,石湖坐落在横塘岸西、越城之东。

稻花浪上闪露出行人的半截身影,池中菱叶映衬宿鹭白羽格外鲜明。

信步而行就能自知旧日熟识的途径,令人惊心,着意辨识的竟是昔时的邻翁。

当年亲手所种,斜桥水畔的柳树,已是蝉声喧鸣,翠枝拂空。

赏析:

首联“晓雾朝暾绀碧烘,横塘西岸越城东”。横塘在苏州城外。贺铸有词云“凌波不过横塘路”,越城东指的也就是石湖了。这两句诗是说当我回到越城东边的石湖时,初升的太阳透过晓雾照在横塘西岸我的身上。我看到青绿色的林雾烘托了深红色旭日,真是像画一样美丽啊。两句诗看似不经意的写景点出回来时的时间和石湖的地理位置,的确是大手笔所为。

颔联“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鹭孤明菱叶中”两句非常简单明了。色调也很是明朗清快。对仗也很工整。这两句的意思是说,稻子在这个时节不但长得很高了并且已经开花了,行人们从田间走过只能看到他们的上半身。池塘里菱叶丛中有一只白鹭还懒洋洋的浮在水中不肯动,好像昨天没睡够似的。

前四句先写夏天早晨的景象,色彩绚丽;接着点明石湖方位所在;然后写田野和水塘景象,对仗工整,富有表现力。这四句虽是客观写景,但从中可领略诗人开朗喜悦的心情。

颈联“信脚自能知旧路,惊心时复认邻翁”这两句出现了不和谐。众所周知,律诗的颔联、颈联要求必须对仗。这里“自能”和“时复”就不能对。但是正如《红楼梦》中曹雪芹借林黛玉之口所说的.,有了奇句子就不管他是否必须对仗工整了。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我怀着激动的心情信步朝家里走去,奇怪的是自己本身就能走着旧路,好像我离开这儿才不久似的。可当我走到家门口,看到一位老丈好一会儿才认出那是我的邻居时我又不得不感叹岁月的无情流逝了。“朝如青丝暮成雪”是令人触目惊心的。这首诗的感情变化就是从此联开始的,更确切的是从“惊心时复认邻翁”这句变化的。诗中正面点出题中“初归”二字的就是这两句。路是旧时认识的,信步走去也不会走错;几次碰见老人,仔细辨认,吃惊地发现他们原来是我的邻居。这两句写初归感受十分真切。

尾联“当时手种斜桥柳,无数鸣蜩翠扫空”两句也是明白如话。这两句进一步延续了上一联变了的情感,也使全诗变得的千转柔肠,耐人寻味。意思是说我回到家里,已经和我记忆中的家不一样了。当年我亲手栽种的斜桥柳还在可因为没人管它,如今无数的鸣蝉在上面已经把它的原本翠绿的叶子扫食尽了。全诗到这里就戛然而止,对事实变迁的感慨却溢于言表,同时也留下了无尽的思绪。

范成大这首诗的最大特点就是不事雕琢,清新自然,把自己完全交给感情,并且又能把握全诗的思路,难能可贵。

篇6: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其一原文及赏析

细草穿沙雪半销,吴宫烟冷水迢迢。

梅花竹里无人见,一夜吹香过石桥。

译文

早春时节,地上的积雪还消融未尽,细嫩的青草已从沙土中悄悄探出头;吴地烟水迢迢,弥漫千里,隐隐透着清冷之气。

虽然深藏竹林的梅花无人欣赏,但它那沁人心脾的清芬却随着夜中的春风,一路飘过了石桥。

注释

除夜:除夕。

石湖:今江苏苏州西南。

苕溪:浙江吴兴县的别称,因境内苕溪得名。吴兴即湖州(宋时湖州治所在吴兴),时姜夔安家于此。

草:夏校本、陆本、许本并作“草”,吟稿本作“柳”。庾信《荡子赋》:“细草横阶随意生。”

吴宫:苏州有春秋时代吴国宫殿的遗址。

迢迢:遥远的样子。杜牧《寄扬州韩判官》诗:“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的`诗。

细草、沙地、吴宫、烟水、梅花、竹丛、石桥,建构出一个幽冷、萧索、缥缈的世界,人的灵魂似乎随着迢迢的流水、飘浮的暗香徜徉。写梅花遗貌得神,画图难足。清刘熙载《艺概》云:“姜白石词幽韵冷香,令人挹之无尽,拟诸形容,在乐则琴,在花则梅也。”此诗写梅亦如是。结句畅达悠扬。清幽冷寂的氛围中,愈能体味姜夔何以“体貌清莹,望之若神仙中人”(张羽《白石道人传》)。

诗句平易浅显,韵味华美。作者用极其自然逼真的手法,写了他由石湖返回苕溪时,沿途所见的幽雅景致。当时,作者在除夕的晚上,与好友分手,兴高采烈地乘船归回居地,心情是比较欢快的。因此,所作也比较轻松活泼。首句“细草穿沙雪半消”,点明时在除夕,是冬去春来,雪半消、草发芽的季节。这写是途中所见的近景。

二句“吴宫烟冷水迢迢”是写远景。小舟疾驶,那高大华丽的吴宫,被茫茫雾气笼罩,渐渐隐没在远处。

三句转写眼前,“梅花竹里无人见”。轻快疾驶的小舟,路过高洁、清雅、傲气的梅花和竹林,自有一种乐趣。

四句以“一夜吹香过石桥”作结,“一夜香”既与上句“梅花”衔接,又启句中“过石桥”。至此,把诗人的得意之情,巧妙地暗喻出来。

姜夔

姜夔[kuí](1154年—12),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汉族,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续书谱》《绛帖平》等书传世。

篇7: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其一阅读答案

【宋】姜夔

细草穿沙雪半消,吴宫②烟冷水迢迢。

梅花竹里无人见,一夜吹香过石桥。

【注释】①除夜:除夕。石湖:今江苏苏州西南。苕溪:指湖州。②吴宫:春秋时吴国宫殿遗址。

【问题】

①一、二两句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2分)

②诗的三、四两句和王安石的“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都写梅花,且有异曲同工之

妙。请就此作比较赏析。(3分)

【参考答案】

①清幽、冷寂、迷蒙。(各1分,共2分,答出其中两个给满分,意思相近即给分。)

②王诗以“不是雪”和“暗香”从视觉和嗅觉的角度含蓄地写出了梅花的.纯净洁白和清香,以“遥知”来表现梅花清香的悠远,其笔下之梅香色俱佳。姜夔笔下之梅深藏在竹林之中,只闻其香不见其形,以“一夜”和“过”表现了梅花清香的悠远绵长,更添朦胧之美。

(王诗分析1分,姜诗分析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情扣分。)

篇8:除放自石湖归苕溪(姜夔)

朝代:宋代

作者:姜夔

原文:

美人台上昔欢娱,今日空台望五湖。残雪未融青草死,苦无麋鹿过姑苏。

黄帽传呼睡不成,投稿细细激流冰。分明旧泊江南岸,舟尾春风飐客灯。

千门列炬散林鸦,儿女相思未到家。应是不眠非守岁,小客春意入灯花。

三生定自陆天随,又向顺松作客归。已拚新年舟上过,倩人和雪洗片衣。

沙尾风回一棹寒,椒花今夕不登盘。百年草草都寒夜,自琢春词剪烛看。

笠泽茫茫雁影微,玉峰重叠护云衣。长桥寂寞春寒放,只有诗人一舸归。

桑间篝火却定蚕,风土相传我未谙。但得明年少行役,只裁白伫作春衫。

少小知名翰墨场,十年心事只凄凉。旧时曾作梅花赋,研墨于今亦自香。

环玦随波冷未销,古苔留雪卧墙腰。谁家玉笛吹春怨,看见鹅黄上柳条。

注释

苕溪:浙江吴兴县的别称,因境内苕溪得名。吴兴即湖州(宋时湖州治所在吴兴)。时 姜夔安家于此。

草:夏校本、陆本、许本并作“草”,吟稿本作“柳”。

篇9: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其一古诗阅读答案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其一古诗阅读答案

细草穿沙雪半消,吴宫②烟冷水迢迢。

梅花竹里无人见,一夜吹香过石桥。

【注释】①除夜:除夕。石湖:今江苏苏州西南。苕溪:指湖州。②吴宫:春秋时吴国宫殿遗址。

【问题】

①一、二两句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2分)

②诗的三、四两句和王安石的“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都写梅花,且有异曲同工之

妙。请就此作比较赏析。(3分)

【参考答案】

①清幽、冷寂、迷蒙。(各1分,共2分,答出其中两个给满分,意思相近即给分。)

②王诗以“不是雪”和“暗香”从视觉和嗅觉的角度含蓄地写出了梅花的纯净洁白和清香,以“遥知”来表现梅花清香的悠远,其笔下之梅香色俱佳。姜夔笔下之梅深藏在竹林之中,只闻其香不见其形,以“一夜”和“过”表现了梅花清香的悠远绵长,更添朦胧之美。

写作结构注意事项

1、详写和略写

确定材料的主次和详略是结构的重要问题,它对表现中心思想起保证作用。详写,就是把与中心思想关系大的材料写得具体些、详尽些;略写,就是把与中心思想关系不太大的材料写得概括些、简略些。

2、段落和层次

写作时,为了把文章的中心有层次地表现出来,一定要分段。划分段落要根据中心的需要和内容的多少而定。既要注意一个段落只说明一层意思,又要注意不要分得太细。

3、过渡和照应

过渡是文章段落之间的桥梁,在文章中,前后相邻的两层意思之间,不仅要有内在的联系,而且在相连的地方要彼此衔接,语气贯通,让读者思路能够顺利地从前者过渡到后者,而不致发生间隙或阻隔。过渡常用承上启下的段、句子或关联词语。

什么是说明文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它通过对实体事物科学地解说,对客观事物做出说明或对抽象事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能有科学的认识,从而获得有关的知识。说明文的中心鲜明突出,文章具有科学性,条理性,语言确切生动。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它包括广告、说明书、提要、提示、规则、章程、解说词等。说明文有的是以时间为序,有的是以空间为序;有的由现象写到本质,有的由主写到次;有的按工艺流程顺序来说明,有的按事物的性质、功用、原理等顺序来说明。

篇10:姜夔:除放自石湖归苕溪

《除放自石湖归苕溪》

作者:姜夔

美人台上昔欢娱,今日空台望五湖。

残雪未融青草死,苦无麋鹿过姑苏。

黄帽传呼睡不成,投稿细细激流冰。

分明旧泊江南岸,舟尾春风s客灯。

千门列炬散林鸦,儿女相思未到家。

应是不眠非守岁,小客春意入灯花。

三生定自陆天随,又向顺松作客归。

已拚新年舟上过,倩人和雪洗片衣。

沙尾风回一棹寒,椒花今夕不登盘。

百年草草都寒夜,自琢春词剪烛看。

笠泽茫茫雁影微,玉峰重叠护云衣。

长桥寂寞春寒放,只有人一舸归。

桑间篝火却定蚕,风土相传我未谙。

但得明年少行役,只裁白伫作春衫。

少小知名翰墨场,十年心事只凄凉。

旧时曾作梅花赋,研墨于今亦自香。

环i随波冷未销,古苔留雪卧墙腰。

谁家玉笛吹春怨,看见鹅黄上柳条。

注释:

1、苕溪:浙江吴兴县的别称,因境内苕溪得名。吴兴即湖州(宋时湖州治所在吴兴)。时姜夔安家于此。

2、草:夏校本、陆本、许本并作“草”,吟稿本作“柳”。

篇11:《自石湖归苕溪其七》诗歌鉴赏

姜夔

笠泽②茫茫雁影微,玉峰重叠护云衣。

长桥③寂寞春寒夜,只有诗人一舸归。

【注】①姜夔于绍熙二年(1191)冬,到石湖范成大处做客,除夕晚上乘船回家,途中写下了十首七绝。此为第七首,描写诗人只身夜渡太湖的情景。②笠泽:指太湖。③长桥:指垂虹桥,北宋时建,在今江苏吴江市。

(1)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作简要叙述。( 4 分)

⑵ 诗中的“雁影”与作者的心境有什么联系?请作简要分析。( 4 分)

参考答案:

1.本诗描绘了一幅冬夜行舟图:茫茫无际的湖面上隐隐约约出现一只大雁,远处的青山层层叠叠,云雾缈缈,在“寂寞”长桥作伴下,诗人驾一叶扁舟 轻扬。(2 分)呈现出寂静冷清、空蒙淡远的氛围。(2 分)

2.茫茫太湖上的一点雁影与作者的孤独漂泊之情正好契合,这里的孤雁也就 成了作者的化身。(2 分)从而表达了作者淡泊、清冷、落寞的心境。(2 分)

二: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这一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3分)

(2)有人说“雁影”是作者的化身,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请作简要说明。(3分)

参考答案:

(1)本诗描绘了一幅寂静冷清、空蒙淡远的冬夜行舟图。(1分)这一画面是由太湖、长桥、远山、云雾、雁影、小舟等景物组成的。(2分)

(2)同意。(1分)①茫茫太湖上的一点雁影与作者的孤独漂泊之情正好契合,这里的孤雁也就成了作者的化身。(1分)②作者把自己比作孤雁 ,表达了其淡泊、清冷、落寞的心境。(1分)(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1.试题分析:可以根据每句话的大体含义来总结:首联写茫茫无际的湖面上隐隐约约出现一只大雁,颔联写远处的青山层层叠叠,云雾缈缈,颈联写长桥“寂寞”,尾联中诗人驾一叶扁舟轻扬。全诗通过写孤雁、层叠的青山、寂寞的长桥等意象,可以想到凄冷、孤寂、渺茫等词语,然后再注明时间,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即可。意象就是每句当中作者描写的`物象即太湖、长桥、远山、云雾、雁影、小船等。

点评:做好此题分三步:第一,概括画面的特点(四字成语);二,这幅画面由那些意象组成(简要分析);三,画面蕴含怎样的情感(有的没有这一步)。

2.试题分析:根据注释可以知道是写“诗人只身夜渡太湖的情景”,作者是孤独的,和雁影所传达出的意蕴相符合,根据当时的意境,作者是借孤雁来表达淡泊、清冷、落寞的心情的。

篇12:初归平,初归平李德裕,初归平的意思,初归平赏析

初归平,初归平李德裕,初归平的意思,初归平赏析 -诗词大全

初归平

作者:李德裕  朝代:唐 初归故乡陌,极望且徐轮。近野樵蒸至,平泉烟火新。

农夫馈鸡黍,渔子荐霜鳞。惆怅怀杨仆,惭为关外人。

四时田园杂兴的翻译赏析

四时田园杂兴古诗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古诗意思

四时田园杂兴古诗其一

四时田园杂兴翻译

范成大的诗歌

《四时田园杂兴·春》阅读答案

四时田园杂兴教案

范成大成功名言

岁初喜皇甫侍御至,岁初喜皇甫侍御至严维,岁初喜皇甫侍御至的意思,岁初喜皇

初归石湖,初归石湖范成大,初归石湖的意思,初归石湖赏析
《初归石湖,初归石湖范成大,初归石湖的意思,初归石湖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初归石湖,初归石湖范成大,初归石湖的意思,初归石湖赏析(共12篇)】相关文章:

《度破讷沙》全诗翻译赏析2022-04-30

夕次檐石湖,夕次檐石湖刘长卿,夕次檐石湖的意思,夕次檐石湖赏析2023-05-12

山南郑相公、,山南郑相公、韩愈,山南郑相公、的意思,山南郑相公、赏析2023-09-17

范成大的蝶恋花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2023-10-15

四年级语文下册《四时田园杂兴》教案第一课时2023-10-25

蝶恋花·庭院碧苔红叶原文翻译及赏析2023-06-18

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2023-10-21

苔原文、翻译及赏析2023-08-22

姜夔——《琵琶仙》2023-02-22

如何鉴赏诗歌的意境2022-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