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皮囊》的读书笔记

时间:2022-05-06 12:27:55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小说《皮囊》的读书笔记((精选15篇))由网友“Neflibata”投稿提供,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过的小说《皮囊》的读书笔记,供大家阅读参考。

小说《皮囊》的读书笔记

篇1:小说《皮囊》的读书笔记

初次在路边的一个小书摊见到《皮囊》这本书,对它的作者内容都不甚了解,但冲动之下还是买了下来。

作者蔡崇达是一名记者,这是他的第一部文学作品,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文学作品。李敬泽给这本书作的序中说写这么一本书是伤心的。但伤痕累累的心是好的,流泪、流血、结了痂、留下疤痕,然后依然敏感者,让每一次疼痛和跳动都如同初心。所以我身有感触,读这么一本书确实不轻松。

这本书我读的特别慢,用了大半年的时间才读完,因为我和韩寒秉持同样的观点:我希望读更久,慢一些,不争一些,也许得到更多,到达更快。韩寒说他会将这本书带上旅途,在每个静谧陌生的夜晚拿出来慢慢看,而不是红灯亮起或者堵车不动时。我也是在心情平缓不浮躁时拿出来翻上几页,因此它放在我的床头。当结束了白天的忙碌周围沉静下来,我会在临睡前读上那么几页。

我读的慢并不是说这本书不够吸引人,枯燥乏味。相反这本书太丰富了。读完每个故事你会不由自主地停下来回想作者的故事,然后联想到你,和与你有关的尘封在你记忆深处的人和物。《皮囊》里的文字就像是一块石头激起了你脑海中的千层浪,你根本躲闪不及就被拉进了回忆。比如读了天才文展后,我也回想起了我儿时的一些玩伴,想起参与我儿时最美时光里的那些面孔,想到如今的生活与他们交集很少,甚至彼此之间的生命轨迹就像两条平行线一般,永远不能相连。每每想到这儿,不免又慨叹一番。

我甚至分不清这本书它到底是小说集还是真真切切发生在作者身上的故事集。不过读完之后感觉这个疑问又不那么重要了,关键的是作者倾注的感情是真实的,是能够打动人心的,我想这就足够了。比如在写张美丽时,作者毫不避讳,写了当时自己由于青春期正常发育,对人们口中的美女张美丽产生了极浓厚的兴趣,并且好几次瞒着父母,和小伙伴去看张美丽。作者把青春期的悸动写的真实而又绕有情趣,令人感同身受。

这本书是作者对生命的反思之作。除了对亲人朋友的怀念之外,作者还提到了自己对写作意义的理解。

作者说一个个风格迥异的人,构成了我们所能体会到的丰富的世界。但人的本质上又那么一致,这也是一种幸运。如果有心,便能通过这共通的部分,最终看见彼此,映照出彼此,温暖彼此。作者说这是他所理解的写作与阅读的终极意义,写作能帮助或提醒我们看见自己,看见更多人。

马塞尔·普鲁斯特说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的内心里的东西。书籍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

篇2:《皮囊》读书笔记

韩寒在书的首页这样推荐,可是读完这本书这两种感受好像也都没有,一直在想《皮囊》的读书笔记也不知道该怎么写。小J和我说她看完这本书,觉得最不喜欢的就是作者,不知道为什么。我看完倒是没有不喜欢作者感觉,可是却也有那么一点点压抑。

这本书并不厚,文笔流畅,比较好读。最让人喜欢的应该还是本书前半部分描述的作者的阿太、父亲、母亲的部分。

“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我期许自己要活得更真实也更诚实,要更接受甚至喜欢自己身上起伏的每部分,才能更喜欢这世界。我希望自己懂得处理、欣赏各种欲求,各种人性的丑陋与美妙,找到和它们相处的最好方式。”

后半部分写朋友,阿小、文展、厚朴,虽然每个故事故事都发生在作者生活中的不同阶段,但是每个故事又基本一致。他们都在作者成长的对立面,在作者成功扎根北京后,以一个看似成功者的角度,用只参与了朋友的那部分来审视他们的整个青春,这可能也是小J不喜欢的地方,也是我觉得整本书让我觉得压抑的地方。

“海藏不住,也圈不住。对待海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每个人自己去寻找和它相处的方式。每片海,沉浮着不同的精致,也翻滚着各自的危险。生活是,人的欲望也是。以前以为节制或者自我用逻辑框住,甚至掩耳盗铃藏住,是最好的方法,然而,无论如何,它终究永远在那躁动起伏。”

“我们一定要找到和每片海相处的距离,找到欣赏它们的最好方式。”

这是我这本书最喜欢的一段话。

篇3:《皮囊》读书笔记

最开始觉得这是一本很温柔的书,毕竟最开始的几章写的真的很美好。

独特的阿太,坚韧的母亲,懂事的儿子。

阿太那么大的年纪心态还特别好,一句: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我立马就粉上了她。

后来描述作者的朋友们,越看越难受,这些朋友们就是我们这些普通人,最开始的信誓旦旦,满怀希望。可是后来,因为一句:这个世界不是这样的。之后变得谨小慎微,不愿多言,甚至不愿出门,心里落差到有的自杀。

或许这就是两种不同的心态造成的,作者的人生态度是随遇而安,而他的朋友们基本都是把人生计划的过于周密。

我很害怕这样的文字,毕竟现实的生活,我们大多数是按计划来过的,不谈计划,似乎你就是个不求上进的人。飘在外面,我们却无能随遇而安。

挺喜欢马赛尔·普鲁斯特的那句话: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

我的内心是:咖啡店老板对他用尺子一量,一米七不到,便很认真地打了个。他拉着我就跑,边跑边笑:端庄个毛啊。

卸下所有的伪装,告诉自己,不要端庄,做好自己已经够了,何必还要装作他人喜欢的样子。

篇4:《皮囊》读书笔记

《皮囊》这本书是去年回国过春节,之后回澳大利亚路过北京,在北京的发小送给我的。她是我欣赏的人,温馨狭小的小房间里堆满了书,还有她的理想。

巧的是,回去的飞机没有电视,我就把这本书看完了。我一边看,一边流泪。其实这本书的主调也不是那么悲惨,但作者细腻的文笔着实让我触动。

一开始的序言中,有句话很适合我当时在读的心境:我说服自己,这不值得流泪,这不值得哭,我所看到的不过是、仅仅是人世间每时每刻发生的事。

全书分为几个大章节,一开始我以为是自传,细腻到肯定真实发生,但后来的故事越发离谱,让我怀疑是不是小说。有评论也表示不知用小说还是自传来形容。但肯定的是,这本书很真实,所以也是大卖的一大因素吧。在李敬泽序中,“蔡崇达写得不太好的时候,还会有一点生涩的文艺腔,但当他全神贯注全力以赴时,他不文艺了,他站在这里,艰难地扪心而说。”

蓝色字体为原文部分。在此记录一下,我喜欢的句子。

I.皮囊

这本书的名字“皮囊”最早出自作者的阿太。书中这样形容阿太:

阿太满是寿斑的脸,竟轻微舒展开,那是笑。

然而每次遇到挫折,我总是请假往老家跑-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去和阿太坐一个下午。她不甚明白地笑,展开那岁月雕刻出的层层叠叠的皱纹,我就莫名其妙地释然了许多。

能想象,一个在城市打拼的青年,面对见过世间繁华险恶,早已宠辱不惊的安然的百岁老人,那种状态必然安慰到我们所有焦虑的人。

当阿太去世的时候,她安慰作者不要太过难过: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而这个肉体,就是我们灵魂的皮囊。

II.母亲的房子

*一只珊瑚虫拼命往上长,死了变成下一只珊瑚虫的房子,用以支持它继续往上长。

*谁也不会在意渺小但同样惊心动魄的死亡和传承。

*别人的生活就这么浅浅地敷在上面-这是母亲寻找到的与它相处的最好距离。

*这药反而医治了这个因残疾因贫穷而充满怒气和怨气的家庭(当时作者的母亲打算服毒自杀)。

*这房子的一切。像看一个熟悉却陌生的亲人,它的皱纹、它的寿斑、它的伤痕。

*整个小镇遍布着工地,它们就像是一个个正在发脓的伤口。而这些房子外面布着木架和防尘网,就像包扎的纱布。这片土地将皮开肉绽。

*过去的影子在这里影影绰绰,昨日的悲与喜还在那停留,想象着,它们终究变成的一片尘土飞扬的废墟。

*以发展、以未来、以更美好的名义,内心的各种秩序被太仓促太轻易地重新规划,摧毁,重新建起,然后我再也回不去,无论是现实的小镇,还是内心里以前曾认定的种种美好。

*事实上,直到母亲坚持要建好这房子的那一刻,我才明白过来,前两次建房子,为的不是她或者我的脸面,而是父亲的脸面-她想让父亲发起的这个家庭看上去是那么健全和完整。这是母亲从没表达过,也不可能说出口的爱情。

“我不介意。”我假装冷静地说着,心里被印证的某些事,又触动到差点没忍住眼泪。我看见那笑容就这么一点点地在她脸上绽放开,这满是皱纹的脸突然透出羞涩的容光。(作者的母亲好可爱)

III.残疾

*身体像被放掉的气球,均匀地干瘪下去-说不出哪里瘦了,但就感觉,他被疾病剃掉了整整一圈。

*他和我同时真切地感受到,疾病在他身上堆积的重量。

*是父亲挣扎着调动脸上的肌肉对我笑,但爬到他脸上的滋味太多了,那个笑,终于扭曲成一个我描述不出的表情。

*揣摩各自的角色和准确的台词。

*她有种力量,不卑不亢却和蔼可亲,让人感觉是一个有主见的老好人。

*没钱带来的不仅是生活的困顿,还有别人有意无意的疏远和躲避-即使心再好,谁都怕被拖累。

*挫败感从那一个个细微的点开始滋长,终于长成一支军队,一部分一部分攻陷他。

*来前悄无声息,来后铺天盖地。

*他在后面安静得像植物一样。

*像是随时被拉到行刑场的战俘,已经接受了呼之欲出的命运。这种绝望反而也释放了他。

*动不动把刺痛我的生死挂在嘴上。但我也知道,这是他能找到的最好的生活方式。

IV.重病房里的圣诞节

*疾病在不同的地方找到了他们,即使他们当时身处不同的生活,但疾病一眼看出他们共同的地方,统一把他们赶到这么一个地方圈养。

*死亡不是疾病的目的,疾病是尽可能占有身体,用自己的秩序统治那身体。

*一打开,嘈杂的生气马上扑面而来。(医院里安静的病房通常在建筑的高层,而一二层往往是门诊,此处嘈杂的生气仿佛和安静压抑的楼上是两个世界)

*我厌恶这种感觉,就像你按照自己的记忆走一条印象中很平坦的路,然后突然哪里凹陷了,一踩空,心直直往下坠。

*有种东西,隔阂着彼此,注定无法做非常好的朋友-目光,太透彻的目光。这里的小孩脸上都有双通透的眼睛,看着你,仿佛要看进你的心里。我知道那是双痛彻后的眼睛,是被眼泪洗干净的眼睛。因为,那种眼睛我也有。和拥有这种眼睛的人说话,会有疼痛感,会觉得庸俗的玩笑是不能说的,这么薄的问题,在这么厚的目光前,多么羞愧。于是会想掏心掏肺,但掏心掏肺在任何时候都是最累的,通常只要说过一次话,你就不想再和他说第二次了。(这种透彻的目光很有画面感,我似乎曾经见过。)

*这种遗忘又马上会催生内心的负罪感。

*你一不小心留出空当,就会被悲伤占领-这是疾病最廉价、最恼人的雇佣兵。

*家属们一般忧心忡忡,病人们为了表现出果敢,却意外地阳光。每个病人都像个小太阳一样。当然,代价是燃烧自己本来不多的生命力。

*我发誓,不和这重症病房里的任何病人交朋友了。然后安静地回到父亲的病房,把躺椅拉开,舒服地瘫在那,假装,一点悲伤都没有。

*似乎是和疾病最不相干的人,不用担心,要在她面前掩饰悲伤或者承受她的突然消失。而且她的坏脾气恰好是个优点:确保你不会很深地和她发生情感。我尝试理解她的市侩和不近人情。

*这个时候,突然从楼下冲上一缕游走的光线,擦着浑浊的夜色,往上一直攀爬攀爬,爬到接近这楼层的高度,一下子散开,变成五颜六色的光-是烟花。

*燃放烟花的痕迹还在哪,灰灰的,像一层淡淡的纱。过几天,风一吹,沙子一埋,这痕迹也会不见的。一切轻薄得,好像从来没发生过。

V.我的神明朋友

*每个家庭都想办法消化这种困难,并且最终呈现出波澜不惊的平凡和正常。

*混乱挣扎开一个方向,任性地摆脱了一个可能的命运。

*发觉了世界上有我一个人承担不了的东西,才觉得有神灵真挺好的。

*圣杯(由两块木片削成,一面削成椭圆形,一面削平,把两块木片掷到地上,反弹出的不同的组合,表示神明的赞同、否定与不置可否)。

我记得我老家那块有个很神的杨八姐庙,奶奶曾经带我去拜她。和文中描写的一模一样,心中想着问题,然后将圣杯丢下。如果结果不满意,那就再丢一次,前一次就表示杨八姐没听清什么的。直到圣杯摆出自己满意的结果,然后大家心满意足的离去。连这种“自欺欺人”的习俗和文中也一模一样呢。

有时我在想,这种信仰的膜拜和畅销书《秘密》提到的道理是不是一致?一种强大的信仰让当事人更加坚定,有“神明”在保佑自己,一定心想事成。而《秘密》的核心也就是,相信!相信自己的期望,全世界都会来帮你。

*这样的感觉,不激烈、不明显、只是淡淡的,像某种味道。只是任它悄悄地堆积着,滋长着,会觉得心里沉沉的、闷闷的,像是消化不良一般,我知道,这可能就是所谓的悲伤。

VI.阿小和阿小

*然而他读书却并不好,这让他这种高傲的安静,被理所当然地理解成一种孤僻。(是啊!当你读书很聪明的时候,你的孤独会被认为是天才的曲高和寡。然而成绩很差,只会被认为奇葩的不合群。)

*白的发亮,瞬间让周围的一切都灰暗了。

*一种找不到话题的恐慌感,在彼此心内滋长。

*桥上一点一点的灯影,快速滑过,一明一灭,掩映着车里晃动着的疲倦人群。

VII.天才文展

*有那么一两秒,我脑海里晃过诸如草原、大海、星空。。。此类很浩瀚的什么东西。

*他的脸通红通红,几乎可以看到皮肤下的血液在沸腾。

*我莫名其妙地害怕那种相遇,每次见到他,仿佛自己的粗陋一下子全部裸露了,自己的困惑不自觉地又汹涌起来。

*但她不敢把这不安说出口,似乎一说出口,一切就清晰可见,一切担心都落地为实了。

*他再次吞下了自己的残疾,但是,不是以童年时期的那个方式。

*它果然是记忆中的那个样子,大又不仅仅是那个样子,就如同一张没对焦好的照片,一旦清晰起来,大概的模样还是如此。

*疲惫但警惕,眼神的冷漠不是由攻击性的那种,而仿佛是对他自己的冷漠。

*既失去家乡又永远没办法抵达远方的人。

(从这章开始,我就开始怀疑此书并非自传。书中文展的故事,如果是真的,那真的很可惜。)

VIII.厚朴

*看到活得这么用力的人,我总会不舒服,仿佛对方在时时提醒我要思考如何生活。

一个女性友人,一开始认识我的时候,非常喜欢我。然而“表里不一”的我,并不是真的如看起来那般“傻白甜”。我,独立而自我,将她拒之千里之外。因此她的热情被我屡屡浇灭,最终演变成不置可否的保持距离。

她对我的这种排斥感还略带嫌弃和不喜欢。后来她坦诚,说她嫉妒我。嫉妒我非常活跃和有生命力。我很努力,而我的努力衬托了她的不努力。

我没解释什么。

后来我想到,其实,我们认识的时机不对。我冰冷的对待她,是因为当时的我,内心极其脆弱和自卑。因为害怕受到伤害,所以把自己包裹的很紧。不敢让别人看出自己丁点的不堪。也就是说,当时的我,活的很不自由。

而这种看似优秀实则不自信,会给人高傲的假象,让别人产生嫉妒的情感。真正的优秀,是不卑不亢,陈恳待人,是能让人产生羡慕和模仿的情感。

*我把这个动作掩饰成用水擦脸时舒服的哼哼声,我看出来了,你不是因为擦脸舒服,而是因为扮演自己太累。

*一副活在当下、活在人间的尘俗感。

*其实我自己都搞不清楚,哪个才是我应该坚持的活法,哪个才是真实。

*不合时宜的东西,如果自己虚弱,终究会成为人们嘲笑的对象,但有力量了,或坚持久了,或许反而能成为众人追捧的魅力和个性。我担心着、羡慕着、怀疑着又期待着他。

这句话,是这本书我最喜欢的一句。当时读到,有种说到心坎的感觉。

记得有一次在研究所餐厅吃饭。坐在一起的同组学长,不知什么原因说我是个很有个性很有想法的人,还举了个例子,说我就是那正太分布95%

区间之外的p值小于0.05的人。

旁边另外一个女生说她一直觉得自己挺有个性的。然后,学长看了一眼,说:“你挺正常的。”

我一听就不乐意了,“你是在说我奇葩吗?!”那个女生也不乐意了,“你是在说我没个性吗?!”然后我们两个学妹都嘟着嘴哼哼唧唧的看着学长,一副要学长给说法的样子。一句话,得罪了两个师妹,学长不置可否的低下了头。

说实话,当别人说类似的话时,我内心是有点小窃喜的。毕竟随波逐流和人云亦云都是贬义的。然而一个在别人眼里看来是个性的人,一定是孤独的。

这种不被理解的孤独,如果在一个非常非常自信的人身上,那就是气场。否则,大多数的我们,在做出很“特别”的事时,总免不了偶尔的深深自我怀疑:为何我身边的人都不这样,而我这样?我是不是走错路了?

*厚朴确实在用生活追求一种想象,可能是追索得太用力了,那种来自他生命的最简单的情感确实很容易感染人,然后有人也跟着相信了,所以厚朴成了他想象的那个世界的代言人。但我总觉得他是在为所有人的幻想燃烧生命。假如这个幻想破灭,别人只是会失望,但厚朴自己的内心会发生什么呢?

*共同的出口:厚朴你来带头做吧!围着他,像真的围着他们生命的希望一样。

*我不禁开始揣测,或许厚朴是他父亲自认为未尽兴的青春,在新的一个肉体上的延续。

*但我知道自己劝说不了厚朴,我们能成为好朋友,或许正因为我们是相反的人。

*顽强地打着精神,但消沉的感觉悄悄蔓延开。

*更像是以青春的名义集体撒的一个娇。

*只是这样的宣誓,没有从心里透出来的力气,让人听了,反而感觉到无法言说的虚弱。

*北京这个梦想之地,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厚朴天然的生存之所,然而,我也知道,在北京发生的任何理想和梦想,需要的是扎扎实实,甚至奋不顾身的实践。当他看到梦想背后那芜杂、繁琐的要求时,是否会有耐心,是否具有能力,是否能有足够的接受度-梦想原来是卑微的执着。

*能确切地抵达梦想的,不是不顾一切投入想象的狂热,而是务实、谦卑的,甚至你自己都看不起的可怜的隐忍。

*他不是假装,他只不过不知道怎么处理自己身上的各种渴求,只是找不到和他热爱的这个世界相处的办法。每个人身上都有太多相互冲突却又浑然一体的想法,他只是幼稚,还没搞清楚自己到底是谁。因为觉得,没有必要向她解释什么。因为,她也是个不知道自己是谁的人。

*他越来越投入对梦想的想象,也因此,越来越失去和实际的现实相处的能力。

*他不知道,最离奇的理想所需要的建筑素材就是一个个庸常而枯燥的努力。

*他知道自己再也没有能力,组织起他能想象到的瑰丽生活去与现实抗衡,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紧张、敏感地去抗拒一切质疑和暗示。

*他敏感地觉得,现在的我,是映照他失败的最好对比。

*以前读大学的时候,总觉得这城市格外的小,就是一条主干道,衍生出几条功能迥异的路。然而,当它藏住一个人的时候,就变得格外的大。

*我必须在中场休息时候结束后,继续扮演起在现实生活中苦苦争取来的角色。

*我总会边想象,边自己开心地笑。仿佛过上这样生活的,是我自己。

*住在厚朴脑子里的怪兽,是他用想象喂大的那个过度膨胀的理想幻象。

*然后不断深深地、长长地叹气。仿佛我的胸口淤积着一个发酵出浓郁沼气的沼泽,淤积着一个被人拼命咀嚼,但终究没能被消化,黏糊成一团的整个世界。

《厚朴》是我最有感触的一个故事。或许因为厚朴有我的影子,所以有种惺惺相惜的感觉。我的想法有时很理想主义和浪漫,这种“不接地气”让我很难和别人聊到一起来。这种不被认同感让我时常怀疑我自己。然而,我还是做不了别人,我只能真实的做我自己。

在不断自我怀疑中,不断勇敢,不断继续。这,是我唯一的出路。

其它部分

*这海水之上那碎银一样的阳光,铺满我的瞳孔,醒来的时候,已经在医院的病床上。曾经的掩饰,更加在意,更加狂热。

*都只能从国外的标准去解释当时为什么这么建,而不能说出这个建筑这条街道和人群的生活是如何自然地演变融合,骨肉相连的。

*人与人关系的建立,显得那么充满偶然又似乎必然。

*直接地突破你说话的逻辑,不让你有试图掩饰的机会,指明你所逃避或者不敢面对、不明白的。每次和他聊天,我时常都有种受伤感-有试图掩饰的挫败,也有的是,其实自己也不理了解自己的状态,然后就被李大人这般一阵见血地指出并且批评了-我知道李大人内心的善良和本意,然而我总是难以遏制挫败感。

*在不知道怎么生活的情况下,我会采用的是一种现成的、狭隘的、充满功利而且市侩的逻辑怎么能尽快挣钱以及怎么能尽量成名,用好听的词汇就是所谓“梦想”和“责任”。

*我真想好好和你聊聊,关于我们要怎么享受生活,而不是如何让虚妄的梦想膨胀自己。我真的太想和你谈谈,什么才是我们最应该珍惜和最珍贵的。

*我知道那种舒服,我认识这里的每块石头,这里的每块石头也认识我;我知道这里的每个角落,怎么被岁月堆积成现在这样的光景,这里的每个角落也知道我,如何被时间滋长出这样的模样。

*父亲突然离世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不是哭泣,而是满肚子的怒气,我憎恨自己再无法为父亲做点什么。

*心里踏实到对生与死毫无畏惧。

*那一刻我会觉得自己是切开的木头年轮中的某一环,拥挤得那么心安。

*我突然如同坠入一种深邃如黑洞的恐慌中,一种踩空的感觉,眼泪止不住汩汩地流,但同时,好奇心又不断提醒自己,挣扎着想看几眼陌生的风景。

*我抬起头,看到一个硕大的,橘子,悬在上空,我知道,这就是童年时代的所有黄昏。

*我看着一座座的房子在我眼光中迅速到来,却仓促被扯走。我就这样短暂参与了他们的生活,刚开始铺张关于他们命运的想象,却又被迅速带离。作为游客,惬意的是,任何东西快速地滑过,因为一切都是轻巧、美好的,但这种快意是由罪恶的。快速的一切都可以成为风景,无论对当事者多么惊心动魄。太多人的一生,被抹除得那么迅速、干净。至少你们的名字和名字牵扯的记忆,被我带走了,这是我对时间能做的唯一反抗。

*我不相信成熟能让我们能所谓接受任何东西,成熟只是让我们更能自欺欺人。

*世界已经帮他剔除掉天真的虚妄。他能否已经找到办法和自己身上的欲望讲和。理解是对他人最大的善举。听他开口说话,看得到各种复杂、精密的境况和命运,如何最终雕刻出这样的性格、思想、做法、长相,这才是理解。

*我应该看见更多的人。这是对路过生命的所有人最好的尊重,这也是和时间抗衡、试图挽留住每个人唯一可行的努力。还是理解自己最好的方式-路过我们生命的每个人,都参与了我们,并最终构成了我们本身。

篇5:《皮囊》读书笔记

韩寒在书的首页这样推荐,可是读完这本书这两种感受好像也都没有,一直在想《皮囊》的读书笔记也不知道该怎么写。小J和我说她看完这本书,觉得最不喜欢的就是作者,不知道为什么。我看完倒是没有不喜欢作者感觉,可是却也有那么一点点压抑。

这本书并不厚,文笔流畅,比较好读。最让人喜欢的应该还是本书前半部分描述的作者的阿太、父亲、母亲的部分。“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我期许自己要活得更真实也更诚实,要更接受甚至喜欢自己身上起伏的每部分,才能更喜欢这世界。我希望自己懂得处理、欣赏各种欲求,各种人性的丑陋与美妙,找到和它们相处的最好方式。”

后半部分写朋友,阿小、文展、厚朴,虽然每个故事故事都发生在作者生活中的不同阶段,但是每个故事又基本一致。他们都在作者成长的对立面,读书笔记.在作者成功扎根北京后,以一个看似成功者的角度,用只参与了朋友的那部分来审视他们的整个青春,这可能也是小J不喜欢的地方,也是我觉得整本书让我觉得压抑的地方。

“海藏不住,也圈不住。对待海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每个人自己去寻找和它相处的.方式。每片海,沉浮着不同的精致,也翻滚着各自的危险。生活是,人的欲望也是。以前以为节制或者自我用逻辑框住,甚至掩耳盗铃藏住,是最好的方法,然而,无论如何,它终究永远在那躁动起伏。”

“我们一定要找到和每片海相处的距离,找到欣赏它们的最好方式。”

这是我这本书最喜欢的一段话。

篇6:《皮囊》读书笔记

“只有她,似乎是和疾病最不相干的人,不用担心要在她面前掩饰或者承受她的突然消失。而且她的坏脾气恰好是个优点,确保你不会很深地和她发生情感。”――题记

一个人一生对生命的认知大概有三种。

一种是无忧无虑,从不为寿命以及疾病担心的,这大概是在少年时期;一种是拼命工作,看见了生命的脆弱,便愿利用这生命的人,这大概是在中年时期;一种是太老太老或大病将衰时,已经与死亡有过真实的或梦境中的交汇的人。

在少年蔡崇达的家庭里,这三种人都有了。

蔡崇达肯定是那无忧无虑的少年,而母亲则是努力扛起生命拼搏的人。她为之拼搏的目标是父亲,那交汇过死亡的父亲。

这样一个家虽然有些不幸之处,但看起来十分温馨,似乎没有什么需要痛哭的地方,维持着这个家的是爱和信念。

坚定向上的信念,让他们能团结互助,还有精力互相“演”着对方需要的角色。其实真相早已明了,从父亲患病的那一天开始这里有些东西就垮了,你以为他们是真的赞同着对方的决策吗?母亲是真的像从前一样在普通地工作并服侍父亲吗?他们真的不知道,真的是想不通父亲的离去么?他们是知道的,知道什么是徒劳,也知道对方的笑容里哪是真哪是假。

他们为什么还在努力,这么维持的意义究竟是什么?答案是信念。而人的信念常常复杂到不知所踪,是各方面追求的愿望综合交错在起的一张网。

这时候我才发现,我的分类显得太过草率。

蔡崇达是那个无忧无虑的少年吗?母亲真的是那个坚强的发出亮光的人吗?

因为父亲,这里的一切都变了。

在重症病房里的蔡崇达,十分享受门诊大厅里嘈杂而且病菌弥漫的“人间味道”,是因为他无忧无虑?不。曾在乡间看见小镇上赶集的人群,挤攘在一起,不嫌脏,也放下以往的优雅,拿着刚削了一半的土豆寻找着熟人。这些每周一次从田野里各个村落相约赶来的人,多是年过六旬的老人,只为拾起所谓人间烟火,感知自己仍然活着,仍然与世界有交往。而处在父亲病重期间的母亲,也往来于神祠灵庙之间,好像不能自食其力却流落街头的小孩,奔走着索要残食。可是,是什么样的食物?是送给柔弱者惯有的礼品――心安。

为什么蔡崇达与母亲时而乐观坚强,时而努力寻找一点给软弱者的安慰?是为了生之乐趣吧。

乐趣是一个不会长存的`东西,许多心理学家说如果没有新意,再好玩的东西久了也会失去乐趣。

我们不妨把希望与坚定向上的信念看作一种乐趣,之于生的乐趣。它当然会消逝,因为这些希望用在这个“生病”的家庭中,等于是一个已经剧透而且没有关卡看不见进展的游戏,它会慢慢变弱,最后在一场暴发中消失的。

所以与其将维持这个家的功劳推与信念这个模糊的功臣,不如归结于生的乐趣。这时走时来,但给人无穷动力的宝物。

篇7:《皮囊》读书笔记

很偶尔在浩瀚如海的书城里挑选着下一本书,也是很偶尔地看见了这本蔡崇达老师著作的《皮囊》,书名让我颇有点感触,是因为曾经某人给我说过类似的话,人其实都是一副臭皮囊。当时我虽有同感,但却感受不深。今天特别想看看这本书里是怎么丰富这副臭皮囊的。

两天看完这本书,朴实真挚的语言让我很想一口气读完,读完却又不知道该怎么写这个读书有感,因为自己的很多感慨都是建立在蔡老师刻画的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和生命上,而我却没办法重述这些朴实无华的故事,所以就有一种很多有感无处释怀的感觉。就像很多知名人士给予这本书的评论一样:感性分陈血肉人生,会不自觉卸下日常冷漠的皮囊,感同身受,因为当中,都有着普通人就会有的阅历或感悟,所以共鸣。

皮囊从作者的阿太说起,一位有着极大韧性和坚毅的老太太,她就是活到99岁,经历了白发送黑发,尝尽世间悲欢离合的作者外婆的母亲。她经历过很多在外人看来有点无情或冷酷的事情,她总是说,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有太多人都不理解,只知道她一直在倔强地活着,但直到某一天她带着这股子倔劲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她给亲人说,她终于没有了皮囊这包袱,来去自由了,如果想她了,她就去看他们。那一刻作者才明白阿太的生活观: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了。

作者写到他的父亲,从父亲为养家而离家奔波,到看似体面地回到家乡,再到把流血流汗换来的积蓄来建一栋让母亲和子女都体面的石板房,父亲背负的已经不是他一个人的皮囊,而是满载着一家人的期许,这个肉体早已开始臃肿不堪,而随后父亲小生意的一次次失败,也开始慢慢摧毁了一位同样坚毅的老人的心,像褪一层皮一样,焦虑、沉默...终于在岁月的浊蚀下中风倒下,曾经的石板房也因为家庭原因拆掉了一半。这就像把父亲曾经身上背负的最大的期望击碎一样残酷。而此时,母亲这个瘦弱的身躯肩负起了这个看似没有希望的家庭,母亲皮囊中除了倔强还有傲气,她想过用老鼠药解决自己,每当熬不过去的时候都有对生命的动摇,但是她不甘心,不服气,就在她辛苦攒了几年钱之后,她坚决要求要用这点钱重修父亲曾建起来的石板房,这一举动让现在的我特别能理解父母这一辈拥有超越任何一代的面子和自尊,他们觉得这就是活下去的一口气,母亲就是要在房子建起来的那一刻推着偏瘫的父亲给全村人体面地说:到时候来家里坐坐。作为子女能做什么,好像只有支持才是他们生命最大的动力。你有必要和他们争执这些钱究竟是放在股市里赚钱还是建个石板房赚钱的问题嘛?你忍心和他们讨论这些钱是不是应该留下来给我做嫁妆的事情嘛?父母的钱终究就是父母的钱,只要他们用在身心健康之处,乐在其所就好。就像作者的父亲已经被医生认定无法康复的情况下,每天还在用自己坚强的方式建立一套蒙蔽自己的虚幻秩序的时候,可以想象这一幕对于这个饱受磨难的家庭来说,应该比什么都开心,至少父亲没有放弃自己,他在尝试着快乐地活着,所以有时候享受这种虚幻比无情的嘲笑、激烈的争执更好。

这本书里还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女子,就是张美丽,人如其名,一个美丽开放的女孩,但是在八十年代初,社会嫉妒美丽,更无法接受开放。她因为追求一份浪漫的爱情,而被整个村唾弃为生活不检点,最后逼得只能私奔。之后的故事如电视剧一般狗血而接地气,女孩在外打拼开回来全村人鲜有见识过的高档汽车,身着高档服装,面带精致妆容,顶着那时代还觉得难以启齿的离婚头衔,带着很多钱回到这片曾经抛弃过她的土地,她为什么还回来,她是不是要证明她还是曾经的她,只是现在过得很好。她在村里开了几个酒楼,给学校捐赠,但是村民表面的刮目相看背后仍然是她曾经的故事,最后这个奇女子的经历也很坎坷,结局也是意料之中地凄凉,最终她倒在了亲人的不理解,村民的言语暴利,社会的不接纳之中,这种舆论暴利现在社会更多,有多少人因此得了抑郁,又有多少人因此而轻生,他们的皮囊里除了负担着自身的肉体,还附带着周围千千万万和自己有关甚至无关的肉体,举步维艰,终有一天要撑破皮囊。

香港阿小拉风的出场,震翻全场人的气势,这种招摇迅速区分出了看不上他作风的保守派和愿意为他甘倒涂地的马仔派,最终保守派挖空心思的孤立,马仔派的各种形式的膜拜和溜须拍马,最终的结果是怎样,虽然是一群孩子之间简单再不过的故事,却道出了现在社会的很多人性,若干年后,香港阿小的眼里,保守派和他毫无交集,从此陌路;马仔派,永远也只能用来跟着,因为这辈子即使他自己有多无能也瞧不起这些人;他最佩服那个曾经帮助他,给他很多谏言,真诚对待他却又不和他同流合污的那个人。

天才文展的结局,也同样让人唏嘘不已,一个初中的少年,先天兔唇,家庭给他带来了与生俱来的超强的自尊心,他也恰巧把这点运用的特别好,他学习很好,在各个方面都要体现出他的领导姿态,每件事都具有很强的目的性,但是还是有人嘲讽他的缺陷,他自信地说:因为他们意识到没法在其他方面超越我,所以才做这么恶意的攻击,但我不会低下身去和他们计较,我知道,只有比他们水平多出足够的高度,他们才会恐惧到敬畏我。我意识到,文展内心始终是要获得大家的敬畏而不是发自内心的钦佩,所以那些对自己某方面极度自卑而产生的斗志有时候想想是挺恐怖的,因为他往往充满了仇恨。最后的文展为了生活不得不为其低头,做着他曾瞧不起的工作,回到他曾经誓死也要离开的故土,看着他微驼着背,疲惫地警惕着看着你的时候,再也没有那个充满攻击性的眼神,却而代之的是冷漠,也许是对自己的冷漠。其实冷漠也许正是失落、怨恨;对自己的无奈、不甘心,种种复杂心情最好的遮挡物,毕竟冷漠至少还能给自己留下一丝丝残存的尊严和傲气。

引用蔡老师的一句话作为结尾吧:我们都是,既失去家乡又永远没办法抵达远方的人。

篇8:皮囊读书笔记

读书可以为生命添一盏明灯,在触动心灵的感悟中,照亮一具具皮囊。――题记

我不经意间得到的蔡崇达的《皮囊》,给我的是一种想一睹为快的感觉,所以仅用了两天时间就看完了。看完之后胸口却是郁积着一股气,无处发泄,莫名难受。

我想,大概是因为作者那温情又残酷、深情又理智的讲述。

在书中,作者用一种冷静、细致、客观的笔触,将"太过在乎,太过珍贵,而被自己刻在骨头里的故事",通过文字,一点点重新挖掘出来,呈现出当时的样子。还原了年轻一代张扬理想却在骨感现实的磋磨下踽踽独行的困境。所以,整体来讲,读《皮囊》一书,没有那么轻松,会让人觉得心情异常沉重,禁不住地从心底流出眼泪、涌出叹息。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具鲜活的皮囊,不管这皮囊是美艳或是普通、是俊美还是丑陋,它都包Y着灵魂和一颗心。一个好的灵魂不仅能支撑出一个好的皮囊,还会使其变的更靓丽、更耀眼,而心就像一盏明灯,把皮囊从内部照亮,荒野中就有了许多灯笼。灯和灯由此辨认,心和心,人与人由此相知。所以,拥有一个健康的灵魂和一颗美善的心不仅能照亮自己,更能点燃、照亮每一个与之相遇的人。

人类本是群体动物,在生活的世界中彼此交融联合。芸芸众生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因人各有异而构成了这个丰富的世界。众多的“我”只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然而,这些独立的个体在本质上有着一致的地方,那就是每个人与他人之间通过"心"来看见彼此,照亮彼此,从而认识世界。我们每个人在交往中相互参与,我们见证他人的生命过程,他人也会参与我们的生命历程,构成了我们的经历和阅历,最终构成了我们本身。

要想认识你自己,就必须认识你周围的他人。我们在生活中、行动中遭遇的人,我们要去认识他们,照亮他们,由此你就知道自己是谁,你在别人眼中是何种人了。

我读这些故事,就感觉我在读作者生命中最珍贵、最真实、最痛苦的经历,感同身受,不能自已。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着与众不同的故事,这些故事影响着我们人生的既定轨迹,在我们的脑海中不断徘徊、不断深化。然而,有时我们会忽略它们,或者逃避它们。因为人类本身有着追逐快乐、逃避痛苦的本能。毕竟喜剧和悲剧,我们永远忠于喜剧。然而重视自身所经历过的悲剧或者不愿意回想的故事,何尝不是为了未来的喜剧而努力?

人只有真正的认识自己了,オ明白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最恐惧的是什么,オ明白自己与众不同却又是芸芸众生的一员。

很庆幸读到这本书。对过去的回忆,能让我珍惜现在,对失去的回忆,能让我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生活中总有很多美好的东西,而美好的东西是藏不住的,就像“海是藏不住的”。与其想太多有的没的,不如珍惜拥有的,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享受生命中的美好。

读书可以为生命添一盏明灯,照亮前行的路,带我们去体验不一样的生活,享受生活的美好,获得心灵的欢愉。

篇9:皮囊读书笔记

少年不经事,那时的我目光总会停留在那些有曼妙身材的美女或帅气逼人的男生身上,当然谁见了美女、帅哥春心荡漾,这也很正常。

毕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不过,越经岁月沉淀,越发现最好看的皮囊也不如有一个有趣的灵魂。

1、

姑姑家的表哥阿浩娶到了全村最漂亮的女孩莹露。那女孩丹凤眼、笔直高挺的鼻梁、有一张红润的樱桃小口、身材高挑苗条、皮肤白晰、左脸颊那个迷人的小酒窝,谁见谁瞪直眼。

可以说所有赞美的语言,都不能形容她的美!结婚那天,我被表嫂的美貌打动了 ,围着她转,“表嫂、表嫂”的叫她,她羞涩的答应着。

婚礼过后再见到表嫂是另一年的春节,平常大家各忙各的,只有春节期间,亲朋好友才有时间聚聚。

漂亮的表嫂已经产下一个大胖儿子,产后的她身材看上去虽稍微发福一些,倒更显女人的韵味,脸色红润有光泽,脸上的肌肤像刚剥了皮的鸡蛋,吹弹可破。

趁表嫂在给孩子喂奶,我嘻皮笑脸的上前轻轻掐了一下表嫂的脸,感觉这脸能掐出水来。“嘻嘻”!表嫂真的太诱人了!

不过,这美好的'感觉没过多久就让我改观了。表嫂给孩子喂奶喂睡熟后,就和我们几个来姑姑家玩的表姐妹聊天。

一聊不知道,一聊吓一跳,她满嘴爆粗让我瞪目结舌:“卧靠,你们知不知道,我算瞎了眼,嫁了你们这个窝囊废表哥。什么破中学老师,每个月就拿着几千元的工资,就这点工资是我收入的零头,我让他辞职到我公司上班,他不愿意,还跟我僵,整整一个灌了铅的书呆子。我真是悔不该当初,当初那么多条件比他好的追求者不要,偏偏上了他的贼船。”

我听了这话,表嫂光辉的形象瞬间倒塌,心想:咋这么粗鲁,可惜这一身皮囊。

后来,姑姑偷偷的告诉我,表嫂可难待候了。全家把她像祖奶奶的供着,好吃好喝让她先上,除了生孩子、喂奶的活让她自己干,别的活她基本不干。但她就不领情,想骂谁就骂谁,想给谁看脸色就给谁看脸色。有时全家人好好在吃饭,也不知谁说错了一句话,她立马甩筷子走人,翻脸比翻书还快。

姑姑说,等孙子大一些,就和他们分家,不想住一起了,太受气,这媳妇一点教养也没有,也不知她爹妈怎么教的?当初你表哥非她不娶,说她长得好看。现在倒好,这后悔药可是无处可买。她后悔我们还后悔呢!

再后来,漂亮的表嫂出了绯闻,她在我心目中的形象更加削减。再见时,她的美貌已不让人心动。

皮囊再美,终究只是皮囊。

2、

曾看过一档求助类综艺节目,男嘉宾求助主持人,他从来都没有看过自己的女朋友素颜,就算是去三亚旅游男嘉宾特地蹲点,但是最后还是没有看到女朋友的真正面容。

主持人问如果你的女朋友素颜很丑,你还爱她吗?

男嘉宾说,我爱的是她的善良和温柔,还有懂事。就是丑,我也爱她。

主持人请出了他的女朋友,化妆的她看起来是个清秀小家碧玉型的女孩。

她说出了不肯卸妆的原因,小时候人家说她丑,而父母也都不帮她。长大后学习工作也有人因她长得不好看而攻击她,所以她从小就因为长相的原因也很自卑,从小也很懂事。后来在化妆中找到了自信。

说完原因之后,工作人员找到女孩的父母,父母其实并没嫌弃她,而且都觉得她长得很清秀很好看。

而男孩也说我爱你不仅仅是你的外表,而是你的懂事,你的温柔和善良。

最后女孩卸了妆,其实也没有她说的那么难看,而且很有古典风格。男嘉宾和她手牵手的走下台,一脸深情。

其实好看的皮囊让人喜欢,但是有趣、懂事的灵魂更让人喜欢。

3、

有趣会不会让你很浅薄,何为有趣?

有趣就是,当别人和你聊天时,不会觉得你很庸俗,也不会觉得你很毒舌。

很多人总会用一句:没有办法,我这人说话很耿直。

乐嘉在《性格色彩学》里把人的性格分为:红、蓝、黄、绿四种性格色彩。其中红色性格色彩的人,说话耿直,性格直爽,可却很容易得罪人。每一个颜色的性格色彩,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物极必反,大黄、大红也不行,人要学会红蓝相间,这样才能取长补短。

有趣便是相处上,能让彼此轻松自在;有趣也是灵魂上,彼此能够相溶以沫。过于耿直,过于直爽也会伤害与你交往的朋友。

有趣就是你曾读过很多书,看过很多不同的风景。当你与别人交流时,不会显得浅薄弯酸,咄咄逼人。

有趣的人,总会有着不同的思想和经历让人痴迷。在她们的思想里,总是积极向上,不会轻易满足现有的状态。与人聊天时,会让人觉得谦虚谨慎,轻松自在。

4、

有趣不止是,在文字与心灵的区别,更是一种心灵的碰撞。而喜欢一个人,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人品。

美貌让人喜欢,有趣让人痴迷。有趣的灵魂,总会吸引有趣的人。

我有个离了异的姐妹,和她出来吃饭,她说她老公找好了。

我先是恭喜她,而后问她是不是她心目中的一类,她说并不是,我问那为什么会选择在一起。

她说:“因为他对我好,他不帅不高,但是他爱我很多。”

或许有的人工作很好,很富有,但是爱和尊重远比物质上的富有要重要的多。

一见钟情看脸蛋,长期共处看性格,一生相守看人品……两个人在一起总有一天要卸下所有。

真诚对待,刻意的说和做,太累,做自己,才是对,你的开心你的沮丧你的荣耀你的失败他都喜欢,那就没错了。

有趣的人,总会坚持自己喜欢的事情,也会尊重喜欢自己梦想的人。

你的人生有限,不要苟且而活,与有趣的人在一起,才是最大的乐趣。

篇10:皮囊读书笔记

这两天一直在看《皮囊》,福建作家蔡崇达写的,感觉很真实、语言简练、内容有趣,非常精彩。我很喜欢看。该书主要是一篇篇的散文集,讲述了作者的父亲、母亲和他家乡的故事,风格有点类似鲁迅的《朝花夕拾》,有点淡淡的悲伤在里头,又饱含温情,真的值得一看。

我还能记起他其中几个故事。

他的父亲年轻时是兼职混黑道的老大,27岁结婚,之后女儿出生,在3年后,蔡崇达出生,之后他父亲去宁波做了海员,想要养活家人,几年后带着赚来的钱回老家造了一间大房子。后来,他父亲可能因为老是抽烟,身体不好,40岁以后做了一次心脏病手术、2次中风住院,之后又经历了多次手术,最后因为中风去世了。结局很凄凉,但是过程中有一家人的温情,他父亲中风后为了能够康复,积极锻炼,他们一家人都陪着他父亲锻炼,但是其实蔡崇达早就知道这种病康复的可能性极小极小,一家人为着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一起努力着……看到这里,我看到了一种悲壮感,就好像是一个英雄到了穷途末路,依然奋勇拼杀……

文章的整体基调是像昏暗的灯光,有点压抑,但是很冷静,同时冷静中带着强烈的爱,作者对父亲母亲的爱。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自古文章憎命达。写出好文章的作者基本上都经历过很大的痛苦,这个道理自古依然都是如此。

所以很多东西都是有失必有得,有得必有失,就看我们怎么看待。蔡崇达的青少年时期可谓相当苦闷,但是他把这个生活当做题材写出来《皮囊》;我们很大人的青少年都很顺利,但是写不出像《皮囊》这么好的文章来。你说,谁的生活比较好呢?你喜欢过什么样的生活?

其实这个道理也在教会我们:无论命运给了我们什么,我们都要尽力去看到好的一面,坚强而积极的活着。也许这就是生活的答案。

篇11:皮囊读书笔记

一个看似平凡的书名,背后却包含着那些并不简单的道理......

本书作者蔡崇达,1982年生人,闽南人。韩寒口中的“写作高手”。现任《中国新闻周刊》执行主编。“南方国际文学周”联合发起人。曾任职于《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24岁担任《周末画报》新闻版主编;27岁任《GQ》中国版报道总监,为全球17个国家版本的《GQ》最年轻的报道总监。

《皮囊》是他第一部文学作品。

第一章节,作者就介绍了他的阿太——一个活到99岁的“很牛”的人。但阿太虽很绝情,但却是作者心灵的归宿。读完这本书已经很久了,但我始终记得作者的阿太所说的一句话:“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被拿来伺候的。”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八章:“天才”文展。其实书上并没有在天才上面打双引号,但我为什么在上面打了双引号呢?本章节主要讲了黑狗达因病遇见了被母亲带到家里和黑狗达一起玩的文展。从文展的一言一行中,我能看得出他是一个很有主见、很有想法的人,也是因为文展的话让黑狗达的病渐渐好了起来。

文展总是在为未来做打算、定计划,他做什么都很努力。他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甚至在学习上还精打细算的,各科成绩都一定要和自己预想中的成绩一模一样,而且是训练自己的领导能力才跟小伙伴玩的。

但是我认为,他即使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却不知道自己会得到什么。他一次次地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远,自己的计划总是赶不上自身的变化。这样的患得患失,才导致最终变得越来越迷茫、越来越颓废的文展。也许这样的学习方法并不适合文展,在这件事情上我并不认为他是一个天才。最后的一句话是深深的`震撼着我的心灵:“对不起,其实我也说不清楚,自己为什么厌恶你。你说,凭什么是你?为什么不是我?”这句话可能是对彼此命运的拷问吧。这个故事也给了我人生的启示:生活永远是不尽人意的,也许努力了,你会失败,但是你若不努力,你一定会失败!至少像文展这样的人,他们为自己的未来努力了,即使是失败了,也不感到遗憾。只可惜……命运多么不公平……

《皮囊》中这些可在骨头里的故事,那些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

篇12:皮囊读书笔记

在当代作者中,已经很难得见到这样的好作品了,他的文字简洁而锋利尖锐,没有一丝累赘,更没有华丽的辞藻。有的,只是朴实到近乎口语化的语言,却蕴含着最深刻的道理,让每一个读书着感受着如同一支银针刺入心房的颤动、清晰。该书用朴素的语言讲出了人生的哲理,值得一看。

阿太的故事

《皮囊》是一个散文集,书的名字用的就是第一篇,关于阿太的故事。在一开始,作者就刻画了一幅闽南风情小镇里的一位高龄老太的形象。这位老太在不经意间道出了人生的一大真谛”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如果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是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才。“就是这个坚硬如石头的老太,九十多岁的高龄还可以攀到屋顶去修补漏洞;接受了女儿死去事实的淡然;切断自己手指时的冷静;临死前的豁达……

书中写道:”阿太的生活观: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或者,这就是他们那一辈人的生活哲学。“”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魂灵……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感受阿太的豁达和睿智。"我想蔡崇达的人生,能够坚强的面对一次次挑战,从那个大海边的小镇走到北京,走向更辽阔的世界,老太的人生观应该是他成长路上的第一份人生礼物吧。

十四个故事

整本书有14个小故事,我在通篇的书里感受着母亲对父亲、儿子的爱,感受着母亲对于儿子寄予的无限的信赖。书中写父亲母亲的几个故事背后,我可以想像出这个家庭所经历的苦难和挣扎,可是蔡崇达没有刻意去渲染任何悲苦的情绪,只是客观地在陈述故事,剖析人物。

前方,依然有希望,带着皮囊,一起勇闯天涯!

篇13:皮囊读书笔记

一直以来最喜欢读的一本书,《皮囊》,作者蔡崇达用冷静以及细致的手法,将自己最在意,最难忘的故事通过文字表述出来,所以整本书读下来,会有些压抑,伤感。

当时自己在书店去看书时,正好看到这本书,就被这本书的名字吸引了,皮囊,总而言之,就是将自己的敏感,脆弱,善良,一一被隐藏起来。

故事的开篇讲了自己的阿太,也就是自己外婆的母亲,已是一位有九十九岁的老人家,阿太一直认为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自己在切菜时切断一根手指,家里的人都非常着急,她却一副莫不在乎的样子,也曾面对白发人送黑发人,在自己摔伤腿,靠着一把椅子挪到门口,等着孩子放学回来。阿太的坚强和忍耐,让我切身体会到什么叫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再后来,面对自己的父亲因为中风瘫痪,在期间母亲不顾家庭窘迫,不顾家人的反对,坚持要完成父亲的愿望,想尽办法让父亲高兴,让家人骄傲,哪怕自己吃再多的苦,受再大的累,也值得也愿意。作者在期间回忆了父亲因瘫痪后脾气的改变,性情的转变,因身体的不便,导致父亲有时候会像个小孩子会闹,会哭,也会因为绝望每天和家人说要“抓紧死”,过世之后又托梦给儿子责怪他不给小汽车,不给摩托车,细致的文字记述了看似坚强的外表,其实也是有软糯的内心,细致入微。

好看的皮囊千篇 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可能,当我们第一次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们都会想起这句话,但是,在读完这本书之后,却有另外一番滋味。生活是残酷的,但是也有细腻柔弱的一面。评论家李敬泽在评鉴语中提到“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得羁旅,心醒着的时候,就把皮囊从内部照亮”我们都是拥有一具鲜活的皮囊,心就是一盏明灯,用心感受生活,用心感受爱,心到的地方,就会有光明,就会有温暖。

篇14:《皮囊》读书笔记

初次在路边的一个小书摊见到《皮囊》这本书,对它的作者内容都不甚了解,但冲动之下还是买了下来。

作者蔡崇达是一名记者,这是他的第一部文学作品,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文学作品。李敬泽给这本书作的序中说写这么一本书是伤心的。但伤痕累累的心是好的,流泪、流血、结了痂、留下疤痕,然后依然敏感者,让每一次疼痛和跳动都如同初心。所以我身有感触,读这么一本书确实不轻松。

这本书我读的特别慢,用了大半年的时间才读完,因为我和韩寒秉持同样的观点:我希望读更久,慢一些,不争一些,也许得到更多,到达更快。韩寒说他会将这本书带上旅途,在每个静谧陌生的夜晚拿出来慢慢看,而不是红灯亮起或者堵车不动时。我也是在心情平缓不浮躁时拿出来翻上几页,因此它放在我的床头。当结束了白天的忙碌周围沉静下来,我会在临睡前读上那么几页。

我读的慢并不是说这本书不够吸引人,枯燥乏味。相反这本书太丰富了。读完每个故事你会不由自主地停下来回想作者的故事,然后联想到你,和与你有关的尘封在你记忆深处的人和物。《皮囊》里的文字就像是一块石头激起了你脑海中的千层浪,你根本躲闪不及就被拉进了回忆。比如读了天才文展后,我也回想起了我儿时的一些玩伴,想起参与我儿时最美时光里的那些面孔,想到如今的生活与他们交集很少,甚至彼此之间的生命轨迹就像两条平行线一般,永远不能相连。每每想到这儿,不免又慨叹一番。

我甚至分不清这本书它到底是小说集还是真真切切发生在作者身上的故事集。不过读完之后感觉这个疑问又不那么重要了,关键的是作者倾注的感情是真实的,是能够打动人心的,我想这就足够了。比如在写张美丽时,作者毫不避讳,写了当时自己由于青春期正常发育,对人们口中的美女张美丽产生了极浓厚的兴趣,并且好几次瞒着父母,和小伙伴去看张美丽。作者把青春期的悸动写的真实而又绕有情趣,令人感同身受。

这本书是作者对生命的反思之作。除了对亲人朋友的怀念之外,作者还提到了自己对写作意义的理解。

作者说一个个风格迥异的人,构成了我们所能体会到的丰富的世界。但人的本质上又那么一致,这也是一种幸运。如果有心,便能通过这共通的部分,最终看见彼此,映照出彼此,温暖彼此。作者说这是他所理解的写作与阅读的终极意义,写作能帮助或提醒我们看见自己,看见更多人。

马塞尔·普鲁斯特说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的内心里的东西。书籍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

在简书上写作上时常看到好多简友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好多写作者本着“输入多才能输出多”的初心,一年里囫囵吞枣的读了近百本书甚至几百本书。我对这些做法不大赞同。如果你读的是工具书之类的东西那我不反对,但如果是文学书籍,我劝你不要操之过急。就像普鲁斯特说的,你所能接受的只是你内心的东西,内心的丰富才是你不断创作的源泉,内心的丰富是慢慢累积的,并非一朝一夕能形成。

所以从这本《皮囊》开始让我们慢下来,用心去体会去感受。只有我们全身心投入,才能更加接近那些皮囊下的一个个魂灵,才能体会这世间的风情万种与丑恶百态。

篇15:《皮囊》读书笔记

《皮囊》读书笔记1000字

《皮囊》这本书写的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事,亲人的故事,朋友的故事,自己的故事,因为是最亲近的人,写下来更需要勇气,每一个字都像一把刀,割开心中尘封已久的往事,我们看的是故事,但却是别人的生活。

在这本书里,寻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厚朴做梦的样子是那样熟悉。作者对小镇的感受也是那样相似,我也出生在南方一个小镇,镇上的每一块砖瓦都像自己的朋友,走在路上听着方言会让我觉得很亲切,市场上的叫卖声,街道上的喇叭声,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鲜活。

我喜欢看书,能深深体会与作者感同身受的经历,原来他们对于这件事这种感觉是这样描述的啊,怎么就能描述的如此到位呢,原来不只是我一个人是这么想的啊!

所以摘抄了一些《皮囊》中喜欢的'文字。

1、我们的生活本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

2、那结局是注定的,生活中很多事情,该来的会来,不以这个形式,就会以那样的形式。但把事情简单归咎于我们无能为力的某个点,会让我们的内心可以稍微自我安慰一下。

3、意识在这躯壳中爬进的一点点距离,发生的一点点小障碍,他们都能感觉到:在这里,灵与肉的差别第一次这么清晰。在这里,他们第一次像尊重自己的情感和灵魂一样,那么尊重自己的肉身。

4、我觉得这世界上最美妙的风景,是一个个奇特的人。

5、每个人都已经过上不同的生活,不同的生活让许多人在这个时空里没法相处在共同的状态中,除非等彼此都老了,年迈再次抹去其他,构成我们每个人最重要的标志,或许那时候的聚会才能成真。

6、看到活得这么用力的人,我总会不舒服,仿佛对方在时时提醒我要思考如何生活。

7、那结局是注定的,生活中很多事情,该来的会来,不以这个形式,就会以那样的形式。但把事情简单归咎于我们无能为力的某个点,会让我们的内心可以稍微自我安慰一下。

8、不清真实的标准时,越用力就越让人觉得可笑。

9、我期许自己要活得更真实也更诚实,要更接受甚至喜欢自己身上起伏的每部分,才能更喜欢这世界。我希望自己懂得处理、欣赏各种欲求,各种人性的丑陋与美妙,找到和它们相处的最好方式。我也希望自己能把这一路看到的风景,最终能全部用审美的笔触表达出来。

10、生活从来不是那么简单的梦想以及磨难,不是简单的所谓理想还有阴谋,生活不是那么简单的概念,真实的生活要过成什么样是要我们自己完成和回答的。

11、我知道那种舒服,我认识这里的每块石头,这里的每块石头也认识我;我知道这里的每个角落,怎么被岁月堆积成现在的光景,这里的每个角落也知道我,如何被时间滋长出这样的模样。

皮囊读书笔记600字

《皮囊》读书心得体会800字

皮囊读书笔记

经典好书初中读书心得

小说皮囊的经典语录

有趣的灵魂的心情随笔

红楼梦的成语摘抄

大学生《美国的悲剧》读后感

读《美国的悲剧》后感

红楼梦人物形象初二语文知识点

小说《皮囊》的读书笔记
《小说《皮囊》的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小说《皮囊》的读书笔记(精选15篇)】相关文章:

关于《肖申克的救赎》读书笔记2022-10-01

读《皮囊》有感作文500字2023-07-18

读《皮囊》有感2022-06-09

皮囊读书心得600字2022-05-06

《皮囊》读书体会2023-03-25

读书报告范文好书300字2023-01-30

生死疲劳大学生读书心得2023-04-15

读《活着活着就老了》有感2023-09-15

关于《红楼梦》读书笔记800字2023-09-14

红楼梦的读书笔记800字作文2023-11-06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