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幼儿当“调解员”

时间:2022-05-06 12:30:52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让幼儿当“调解员”((推荐6篇))由网友“许摸鱼”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让幼儿当“调解员”,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让幼儿当“调解员”

篇1:让幼儿当“调解员”

让幼儿当“调解员”

为了减小幼儿间打打吵吵事件的发生,我经常教育他们,有事告诉老师,老师会帮你们解决的。于是,幼儿成天“老师、老师”喊不停,芝麻绿豆小事都要向我反映。有的幼儿还把这些芝麻绿豆小事告诉父母。而有些父母,也会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来到幼儿园,在老师作了“一定去解决”的保证后还觉得不放心。

幼儿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为什么不能让他们自己解决同伴之间的'矛盾呢?对,让他们自己来当“调解员”。

首先,我让幼儿明白同伴之间发生了小矛盾应学会自己解决的道理。我把一些传统的礼让故事稍加改动讲给孩子听,让孩子学习解决矛盾的方法。

接着,我让幼儿当“助理调解员”。每当幼儿发生纠纷,我把当事人叫到面前,先让幼儿和我一起听当事人介绍情况。然后一起分析谁对谁错,再让当事人自己去解决。最后,老师对当事人的行为和解决办法加以总结分析。有必要的话,我还及时和家长沟通,向他们表明我的看法,征求他们的意见,争取家长的理解与配合。后来,我放手让幼儿独立做“调解员”。幼儿具备了一些初步的解决纠纷能力以后,再遇幼儿之间发生小矛盾,我一般不直接介人,而是鼓励幼儿自己去解决。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惊喜地发现,幼儿之间虽不时有小矛盾发生, 但动手打人等行为却在减少。幼儿在当好“调解员”的同时,不仅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学会了谦让与宽容,真正懂得了怎样与同伴友好相处。

篇2:请幼儿当“调解员”

请幼儿当“调解员”

为了加强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决定采用请幼儿自己充当“调解员”的方法。以前每当遇到班内幼儿打打吵吵的事,我总是教育他们,有事告诉老师,老师会帮你们解决的。于是,孩子们整天“老师,老师”喊个不停。芝麻小事带回家,说给自己的父母听。而有的.父母也会在百忙之中抽时间来到幼儿园,在我做了“一定去解决”的保证后还是觉得不放心。

现在我决定换种方法,我先让他们明白同伴间发生了小矛盾应学会自己解决,让他们逐步学会解决矛盾的方法。每当发生纠纷时,我就让孩子们当“调解员”,我听他们介绍情况后,和他们一起分析谁对谁错,再让他们自己去解决,最后我对这件事加以总结分析。有必要的话,我及时地与家长沟通,向他们表明我的看法,征求他们的意见,争取家长的配合。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惊喜地发现,孩子们之间虽然不时有小矛盾发生,但动手打人的行为却在减少,看来让幼儿充当“调解员”不仅提高了孩子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让他们学会了谦让与宽容,真正懂得了如何与同伴们友好相处。

篇3:当幼儿“跑题”时

当幼儿“跑题”时

●幼儿在活动中不按计划做时,教师怎么办?

●如何通过幼儿的“计划书”解决探索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实录

有关“卢浦大桥”的主题探索活动正在进行着。第一小组的孩子们制定了一份“造桥过程”的“计划书”,有从桥面、桥墩、铁架到拱形各部分的“制作”步骤。可是第二天活动开始后,我发现,这组孩子不是按“计划书”上计划的做,而是将“计划书”搁置在一边不管,做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事:依依看到材料超市有可做斜拉索的彩色塑料铅丝时,就决定先展现桥的最精彩的拱形部分,可是拱形却必须粘贴在桥墩上,可没有桥墩怎么办呢?另外两名同伴一个在精心挑选漂亮的盒子,一个对风箱带的粘度感兴趣……孩子们随着外界条件的变化而转移了兴趣,根本没有齐心协力完成任务的意识,因此这张“计划书”对缺乏合作经验的孩子来说,由于预设目标和任务都含糊不清,操作性差,所以使活动受挫。

这时,我意识到他们小组的活动已经开展不下去了,于是轻轻地走过去问依依:“你们小组今天打算做什么?”“造桥。”依依说。“那你是做什么的?”我又问。她摇摇头。于是我拿出纸和笔提议:“我们现在来分一下工好吗?”在我的`引导下,三个孩子又重新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地商量起来。不一会儿,一张有分工有合作的“计划书”就完成了。寒寒的任务是剪一条条封箱带;依依负责桥面和桥墩的连接;顺顺协助依依粘贴。当“卢浦大桥”的桥面和桥墩连接起来时,孩子们兴奋地叫起来:“我们成功了!”

思考

在“造桥”的探索型主题活动中,由于每个幼儿在活动中的起点、速度和最终达到的水平上存在差异,所以依依这一组幼儿制定的“计划书”,虽然对将要做的事进行了安排,预定了将要完成的任务,但由于同伴之间缺乏分工、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经验,因此在小组活动时造成了偏离最初的预定目标和任务的情况――“跑题”。

当幼儿“跑题”时,教师的职责就是及时地介入,调整“计划书”对不同小组的切入口,鼓励幼儿制定适合自己小组活动的“计划书”,即明确每个小组成员在今天活动中的职责、任务,鼓励他们在计划中考虑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与合作。此时,只有教师及时地介入、引导,幼儿才会按预定计划学习,合作完成小组的任务。活动的目的性增强了,幼儿也会更投入。“计划书”也由此被幼儿在活动中所接受、采纳、运用,并发挥着调整幼儿活动方向的作用。

篇4:如何让幼儿爱劳动

如何让幼儿爱劳动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高尚的心灵是在劳动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关键是要使儿童从小就参加劳动,使劳动成为人的天性和习惯。”但目前看来,由于独生子女的不断增多,家庭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幼儿的劳动意识越来越差。

・我们班里午餐后,一位老师带着小朋友去散步、看图书、观察树木……另一位老师则带着六七个小朋友在教室里收拾残局。但是,我发现很多小朋友是极不情愿的在那里擦桌子。而且,有的时候,我问:“今天谁值日呀?”大家都说不是我。有时候明明是那个孩子值日,但他就说不是他。看来,孩子的劳动观念是越来越薄弱了。作为幼教工作者,对幼儿劳动观念的培养更有紧迫感、危机感,。我深感自己责任的重大,怎样使他们有劳动的渴望?怎样知道劳动是光荣的?我就尝试用以下方法来进行引导。

1.结合教材,利用讲故事和图片进行教育。我给幼儿讲《小猫钓鱼》、《小兔子的.妈妈病了》、《小萝卜和大萝卜》、《懒惰的熊》、《小水筒》等童话故事。让幼儿知道懒惰不好;知道爱劳动的孩子最光荣;懂得只有勤劳的人才会有收获,好吃懒做的人什么也得不到,从而达到教育幼儿热爱劳动的目的。

2. 带领幼儿参观成人的劳动,进行劳动教育。如带领幼儿到伙房看炊事员劳动,让幼儿了解香喷喷的饭菜是炊事员辛苦劳动换来的,我们要尊重他们的劳动;让幼儿认识劳动的社会意义。

3.通过各种角色游戏让幼儿模仿成人的劳动。如:幼儿当医生,给病人看病,打针;当妈妈给娃娃喂饭,盖被子;当炊事员切菜,做饭;当售货员卖菜,卖水果;当糖果厂的工人学习包糖果。通过游戏,萌发了幼儿热爱劳动的思想。

・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我发现,孩子的劳动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没有哪个孩子说:“不高兴”了。

篇5:如何让幼儿爱劳动

如何让幼儿爱劳动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高尚的心灵是在劳动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关键是要使儿童从小就参加劳动,使劳动成为人的天性和习惯。”但目前看来,由于独生子女的不断增多,家庭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幼儿的劳动意识越来越差。有些家长只注重让孩子认字、学英语、学算术,梦想将来如何如何,却忽视了孩子作为一个个性健全的人应从小学会基本的生存技能,那就是劳动。因此,在3~6岁这段人的智力、个性、劳动意识等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作为幼教工作者,对幼儿劳动观念的培养更要有紧迫感、危机感,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幼儿进行潜移默化的劳动教育,使他们有劳动的渴望,知道劳动是光荣的。笔者认为,要抓好幼儿劳动观念的培养,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让幼儿了解“劳动”的内涵,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

1.结合教材,利用讲故事和图片进行教育。我给幼儿讲《小猫钓鱼》、《小兔子的妈妈病了》、《小萝卜和大萝卜》、《懒惰的熊》、《小水筒》等童话故事。让幼儿知道懒惰不好;知道爱劳动的孩子最光荣;懂得只有勤劳的人才会有收获,好吃懒做的人什么也得不到,从而达到教育幼儿热爱劳动的目的。还给幼儿讲雷锋的故事、列宁参加义务劳动的故事,使幼儿在听故事的同时,受到爱劳动的教育。我还给幼儿进行看图讲述“讲卫生”、“洗手绢”、“刷牙”、“补图书”等,并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讲述猿人的故事,让幼儿认识劳动的意义。

2.带领幼儿参观成人的劳动,进行劳动教育。如带领幼儿到伙房看炊事员劳动,让幼儿了解香喷喷的饭菜是炊事员辛苦劳动换来的,我们要尊重他们的劳动;带领幼儿参观邮局,认识邮递员,了解送信也是一种劳动;带领幼儿观看交通警指挥交通,认识警察的劳动;带领幼儿参观商店,看售货员的劳动;还带领幼儿到煤店、粮店、建筑工地等参观劳动,让幼儿认识劳动的社会意义。

3.通过各种角色游戏让幼儿模仿成人的劳动。如:幼儿当医生,给病人看病,打针;当妈妈给娃娃喂饭,盖被子;当炊事员切菜,做饭;当售货员卖菜,卖水果;当糖果厂的工人学习包糖果;当缝纫工人学习钉扣子等。通过游戏,萌发了幼儿热爱劳动的思想。

4.结合幼儿日常生活进行教育。培养幼儿饭前便后自己洗手,自己穿衣,自己盖被子,自己整理床铺,自己穿鞋系鞋带,离园前自己穿外衣等。平时,我还注意观察值日生的劳动情况,及时了解值日生为他人服务时的感受与体验,鼓励幼儿乐于为他人服务,并有意识地将责任感的培养贯穿到幼儿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中。

5.采取评比的方式进行劳动教育。为了引导和强化幼儿良好的行为表现,使幼儿认识到劳动是光荣的,我在班里设立了“值日生做得好”的评比栏。分为:餐前准备工作、检查玩具归位、检查整理被子、检查盥洗常规四个部分。开展组与组之间的评比,如果哪一项做得好,就可以在这一项中评一面红旗。通过评比活动,使幼儿不仅保持了对值日工作的兴趣和热情,而且更加关心集体,更富有集体责任感了。他们把爱集体的情感转化到为集体、为他人服务的实际行动上去。

二、让幼儿学会劳动,并坚持劳动。

对幼儿来说,生活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就是最好的劳动习惯。幼儿对一般的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的`学习是感兴趣的,易于接受的。但要使幼儿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就需要老师和家长耐心细致地进行指导,要不怕麻烦,长期坚持。在劳动教育中,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当幼儿学会一种劳动技能,完成一种劳动任务时,老师和家长要及时表扬,鼓励他们的进步,并对他们提出新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不断提高自己的劳动能力,巩固已学会的劳动技能,逐渐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才能使幼儿感到劳动是光荣的。我班有个叫毛毛的小朋友。在幼儿园里,吃饭时哭,不会穿衣服哭,不会脱衣服也哭。小朋友们都笑话他。开始,我一听到哭声就去帮他。时间一长,他倒形成习惯了,什么事都等着我去帮他。于是我开始手把手地教毛毛穿衣服,扣扣子,有目的地带领他做值日生,有意识地以自己的良好态度和情感去影响他,激发他做事的兴趣,促进他责任感的萌发,并不厌其烦地为其示范正确的劳动方法。只要他有一点点进步,我就立刻表扬他:“你今天做得真好,明天你会做得更好。”由于我的长期坚持,半年后,毛毛终于学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了。由此使我领悟到:作为老师和家长,首先应明确劳动习惯的养成与造就一个人的重要关系。幼儿的道德品质教育必须从培养他们的劳动兴趣及劳动习惯开始。也就是说,应当在幼儿幼小的心灵里早早地播下爱劳动的种子,从小培养他们成为一个勤劳勇敢、不怕吃苦的人。

三、加强家、园联系,共同养成幼儿的良好习惯。

幼儿生长在不同的家庭里,受的教育不同,因而劳动习惯也不同。有些家长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这些孩子的劳动能力就比较强。而有些家长对孩子很娇惯,因而孩子的劳动能力就较差。也有的家长认为孩子的年龄小,做事慢,还不如自己干,这就扼制了孩子的劳动积极性。对这些幼儿,教师除了在幼儿园对他们进行劳动教育外,还十分注意同家长取得联系,把教育内容、目的、要求及时向家长宣传,争取家长配合,使幼儿园的教育成果在家庭教育中得以巩固。教师可通过以下途径对幼儿进行劳动教育:1.家访;2.布置课余劳动任务,请家长督促完成;3.情况反馈;4.讲评,评比;5.进一步研究,改进家园配合教育的方法。

篇6:让幼儿学会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9-025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9.160

“孩子的心灵如小动物一般,纯洁、萌动,他们从家里走到幼儿园这个社会上,心灵也慢慢打开了,但是,如何打开?他们首先通过眼神和动作去学习分享玩具和快乐,分享‘趣味’和‘感动’,然后才是语言的沟通、交流。”由此可见,从小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还是十分必要的。现在的幼儿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家是人人宠、人人爱的小皇帝形成了一些坏习惯。怎样使幼儿从坏习惯中走出来,学会与人分享自己的物品及喜怒哀乐呢?这也成了教师研究的问题之一。

教师在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时,应注意多给幼儿创造一些分享的机会,从而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来形成与人分享的好习惯。

幼儿的求知欲强,在参加每个活动的过程中都会有自己的闪光点,如:我学到了什么新本领?我和哪些伙伴合作得很愉快?在活动中我发现了什么?我有什么新的想法???教师应抓住幼儿的心理,及时调动起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将自己的快乐和收获大胆地说出来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这样,幼儿会觉得自己很能干,自然就很愿意和别人一起分享了。只要把分享当作一种快乐,分享行为就不难形成了。

一、借助观察引导,激发幼儿的分享愿望

幼儿在活动中能十分自觉地产生分享行为,这与教师平时善于抓住一切有利时机,认真观察、适时引导,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分享愿望是分不开的。如在小组活动中,教师应该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到他们的活动中,“我们一起来完成这个任务吧!”“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讨论解决。”“我发现了一个秘密,大家一起来看看,可有趣了。”同时师生在活动中也要认真观察,随机抓住幼儿的闪光点,及时做出评价和鼓励,这样会使幼儿更主动、积极地与人分享。 在集体活动时,教师要以鼓励的方式及时引导幼儿大胆表达,将自己平日里积累的经验或是在活动中获得的新知识拿出来与小伙伴一同分享。慢慢的幼儿在与同伴、教师的合作中体验到分享带来的'乐趣,便会自觉产生分享的动机,激发了幼儿分享的愿望。因此,教师应随时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分享。

二、创造良好的氛围,支持幼儿体验分享

在开放式教育的熏陶下,幼儿越来越自主大方,成了活动的主人,教师在活动中起支持、辅助的作用,引导幼儿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因此创造良好的活动氛围对幼儿养成良好的分享行为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幼儿园的小朋友年龄小,对自己的喜怒哀乐不能很直接地表露并处理,对同伴、家人的心情就更没有办法理解

根据这一情况,我们班在“我能行”这个主题中,有意识地为幼儿创设了“心情屋”,当心情好时,就在自己的号数上挂一个笑脸,当心情不好时就挂一个苦脸。每天引导幼儿观察,对心情不好的小朋友给予关心和帮助。同时在“心情屋”里,我们还让那个幼儿通过录音、画画等形式记录自己的喜怒哀乐,然后和大家一起分享。教师在其中只是起着支持的作用。还要定期评出一个爱心宝宝,给予其适当的鼓励和肯定。渐渐的,幼儿很自然地学会了关心

同伴,也愿意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这样能使幼儿学会体会别人的情绪情感。

(二)设计评价版块,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

幼儿非常喜欢被人夸奖和获得一些小奖励,往往一个五角星或一个小贴花,都能让他们兴奋好久。为了让幼儿养成一定的竞争意识,我们设计了各式各样的评价版块,支持、鼓励幼儿去竞争,让竞争也成为一种分享,从合作、竞争中体验分享的快乐。

例如:我们班设计了“小鸭出壳了”“我长大了”“看谁跑的快”等评价版快,通过多样的评价内容对幼儿在工作坊、五大领域、日常生活中的表现进行评价,这样,幼儿可以轻而易举地看到同伴的成长,从不断的评价和比较中分享同伴成长的喜悦。我们还定期评出“棒宝宝”,以开“赞赏会”的形式,让“棒宝宝们”来说说自己做得比较好的地方,与小伙伴一起分享自己的喜悦。这既让幼儿在无形中学会了分享,也培养了幼儿一定的竞争意识,真是一举两得。

由此可见,良好的氛围对幼儿形成良好的分享行为是有很大帮助的。

(三)捕捉教育契机,引导幼儿学会分享

在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教育契机,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及时引导幼儿正确地与人分享。

教师可用适当的语言、动作、表情、眼神等与幼儿交流,从而表达对幼儿分享行为的肯定。如当发现幼儿有分享行为时,教师可向幼儿点头、微笑、竖起大拇指或用手轻轻拍幼儿的肩膀、头等,使幼儿更加自信,以确定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教师还应注意自己的语气、语调,使幼儿产生积极的分享行为,从而更好地强化幼儿的愉快体验,激发幼儿再次尝试分享的愿望。

例如,我们班在开展主题“美的世界”之美丽的风景时,我们设计了一张高台版图,让幼儿带一些自己或家人外出旅游的相片并将其贴在相应的位置上。闫蔚华小朋友带的最多,在活动中,我发现她总是拿着自己的相片不肯放下,别的小朋友要跟他拿,他说:“这是我的,只能我自己贴,谁让你自己不带。”过了一会儿,别的小朋友都贴完准备集中了,只剩下他自己,手上还有好多找不到位置的相片。他急得眼泪都要掉出来了,赶快请别的小朋友帮忙:“你帮我一起找吧!”在别人的帮助下很快地完成了任务,他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在集中时,我有意识的表扬他:“蔚华真棒,把自己的相片拿出来和别的小朋友一起分享,他们一起认识了很多的景点和景点所在的位置,我们给他们鼓励一下。”从那以后,蔚华变了,经常主动地将自己的东西和别人一起分享。

培养幼儿良好的分享行为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幼儿是活动的主体,我们只有通过适当的方法引导幼儿、支持幼儿,在主观上让幼儿产生分享的内在动机与愿望,让幼儿在分享的过程中更加自主、大方,这样幼儿的分享行为才能更加稳定、自觉地进行。

一字之差观后感

一字之差的寓言故事

一字之差的四年级作文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组织动员机制有待改进

团委工作经验总结

护士工作经验的总结

美容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业务员工作经验总结

办事处司法行政的工作计划

学校安全工作总结及今后工作重点

让幼儿当“调解员”
《让幼儿当“调解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让幼儿当“调解员”(推荐6篇)】相关文章:

民办培训机构考察汇报材料2023-03-12

司法部门入党申请书2023-09-26

十四五规划编制心得体会2023-09-16

春大班教师随笔2022-08-28

双方协议书2023-03-20

集团创新管理的工作总结2023-03-20

机制实习报告2023-08-30

个人街道平安建设工作总结2024-04-11

规划编制合同书2022-10-27

×县重点工程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办法的经验2023-01-27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