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之痒,八年之痛与终生之恨

时间:2023-07-11 08:16:14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七年之痒,八年之痛与终生之恨(共6篇)由网友“坤坤”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七年之痒,八年之痛与终生之恨,欢迎参阅。

七年之痒,八年之痛与终生之恨

篇1: 七年之痒,八年之痛与终生之恨

七年之痒,八年之痛与终生之恨

现代的婚姻中,流行“七年之痒”的说法。在这段时间里,人在婚姻初始的激情挥洒殆尽后,往往会进入疲惫厌倦的瓶颈期,此时的婚姻就会频频地亮起红灯。若无法成功穿越,走出危险地带,化解情感危机,可能会危及婚姻和家庭。

七年,对夫妻而言,是个不大不小的婚姻之“槛”。其实,许多事情发展到第七、八个年头时,都会遇到一些难以逾越的“槛”。企业管理中就发现,一名管理者上任八年后便难以再有卓绩,我们权将这一现象名之为“八年之痛”。“七年之痒”或“八年之痛”,难道是人类无法逾越的界限?

比企业管理更为复杂的国家治理,似乎也难以摆脱这一“魔咒”。近代以来,西方的思想先驱和政治先贤们,先是窥见了这个“魔咒”的秘密,继而给这个“魔咒”解套,拿出了一揽子解决的方案。任期制即是其中的方案之一,他们将政府首脑的任期,大多限定在两个任期的.八年之内。即便是再卓越政治家,也不能轻易地越过任期的雷池。有限的任期制度及其它措施,让当政者始终处于饱满的政治激情与高度的执政亢奋中,避免了懈政、怠政、政的执政疲劳。通过这样系列的政治设计及后续的制度补丁,让“秘密”消解,让“魔咒”失灵。有效地解决了“痒”与“痛”,从而永远地告别了“恨”。这样的制度设计,正是人们基于自知,承认并正视人类自身的局限,而做出的明智之举。

其实,历史上不明智的大有人在,因而“恨”声不绝如缕。在古代,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皇帝都是一种终身职业,不做到“驾崩”不罢休。这是世袭政治的刚性要求,也是独裁政治必然选择。只要他们还活着,皇帝便心安理得地做下去。人生路上顾盼自雄,感觉良好,在踏过“七年之痒”与“八年之痛”后,“终身之恨”就像一位不速之客,尾随而至也。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南朝时期,南梁的开国皇帝梁武帝萧衍,就是这样的一位历史人物。他年轻时底定江南、雄姿英发,固一时英雄也。但在位日久而锐气渐消、惰气益长,晚年更沉迷于佛法,终至身死国灭。梁武帝在位时间达四十八年之久,一生的政治生涯,即历经“痒”“痛”“恨”三阶段。他死前感叹曰:“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复何恨!”虽言“亦复何恨”,但“恨”在其中矣!

隋炀帝是另一个典型。早年的文治武功,比梁武帝有过之而无不及。后期因用兵无度,国力透支而叛乱纷起,在自知来日无多时,于江都揽镜自照,曾以掌加颈调侃道:“好头颅,谁当斫之。”无奈之中,透出悔不当初的“恨”来!

诸如此类,还有许多典型人物。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一统天下,奠定了中华疆域版图,可谓英雄一世!晚年却以下“罪己诏”而黯然收场。英明果敢的唐玄宗李隆基,开元盛世,成就了大唐的伟业。其时天下归心,何其盛也!后期却宠爱贵妃,君王便“从此不早朝”了。与前两人比,万历皇帝朱翊钧无论声名与才略,都稍逊一筹。改“不早朝”为“不上朝”,“不郊不庙不朝者三十年”,创下三十年不上朝的历史记录,成为怠慢朝政的黑典型。皇帝原来还可以这么做呀?真是天下奇闻!但一开始,他也并非如此,在亲政初期,勤于政务,有过“万历中兴”的辉煌。后期不理朝政,晚期更甚,进入所谓的“醉梦之期”(孟森《明清史讲义》)……

皇帝之大位,位尊权重,历代多少人为之厮杀拼抢,直教人“人生死相许”,算是世上“最令人羡慕的职业”了,但他们一个个好像全都中了“魔咒”。前期励精图治,后期昏招迭出,在闪亮登场后,甚至是在走过了九十步的“盛装舞步”,却无法再坚持走完剩下的那步履艰难的十步。

这些人最终失败是必然的。烟花易冷,激情易散,即使是炙手可热的权力,时间长了,它也一样会冷却。即使皇帝的职业所带来的荣耀、尊崇与享乐再大,也难以抵御时光的销蚀,而产生“皇帝般”的职业倦怠。他们需要身段柔软,内外周旋,以保证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同时,还要必须同自己以及作为人的局限作战。即使是长袖善舞者,也难一路跳好“痒”“痛”“恨”这“三步曲”,这成为他们躲不过的政治宿命。在人类的局限面前,无人功德圆满。

“痒”“痛”“恨”的“三步曲”,一道道无形的“魔咒”,一道道无形的政治之“槛”,一直横亘在古今中外所有的政治人物面前。作为一个“跳出三界外”的后来人,我们可以用历史的长镜头,清晰地观察到这个“魔咒”及其秘密,窥视所谓的历史。而对于远去的、身在庐山之中的梁武帝们,隋炀帝们……提出了这样“事后诸葛”般的“非分”要求,是不是找错了对象,而苛求于古人了?但这样的政治之“槛”,无疑应该成为现代人的政治伦理而加以谨守。设立这样的“槛”,应该是“事前预警”,而非“非分”之求耶!

作者:宋书林,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徐州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音乐作品曾获奖文化部全国声乐比赛优秀作品奖(最高奖),全军“战士文艺奖”一等奖等。另有诗歌、散文、杂文、随笔、诗论词论散见于报端。

篇2:职业七年之痒变四年之痛

据了解,很多职场人士在进入职场的第四年甚至是第三年就已经开始遇到了职业发展的“瓶颈期”,又称“四年之痛”,

而很多时候职场的客观环境是难以改变的。面对这个问题,职场人士通常有两种选择:既然改变不了环境,那我就选择离开,寻找适合我的环境;既然改变不了环境,那我还是留下来,改变我自己。

职业瓶颈期在提前

记者:首先您如何看待职场人士的发展瓶颈?

刘春霖:这种现象在职场里很普遍。通常职场新人刚步入职场的时候往往冲劲十足,然而随着对工作的熟悉,以前的激情就慢慢消失了,随之而来的就是越来越厌烦自己的工作,上班就像遭受酷刑一般。也许身心调整或者跳槽能暂时缓解这个问题,但是时间一长还是感觉到萎靡不振,没有了奔头。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为“七年之痒”,时间短的也称“四年之痛”。

曾文: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迫于就业竞争的压力,会选择“尽早就业或者先就业后择业”等心态而步入职场。由于专业的不对口、兴趣爱好有偏差、角色转变不到位等原因,很多人并不能胜任工作或者找不到自己中意的工作,这些煎熬导致了他们职业发展“瓶颈期”越来越提前,

记者: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有哪些呢?

刘春霖:职场人士遇到瓶颈的原因有很多,有企业环境等外部原因,也有职场人士自身的原因。例如发展空间有限、个人技术无法突破、发现企业的诸多问题、与企业文化渐渐不相容等等。其实更多的时候职业瓶颈涉及到了一个人生规划的问题。无论是何种原因,一旦遇到瓶颈,个人就像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需要尽快作出调整。

离开换行业还是换专业

记者:遇到瓶颈调整是必要的,但是在外界环境不可改变的情况下,职场人士该选择换哪一个环境好呢?还是留下来,通过自我调整来适应环境?

刘春霖:当自己的发展空间狭小、或者发现自己的兴趣和工作相悖时一定要选择离开。而离开的方式有很多,但要考虑的关键问题是行业和专业―――是换行业?换专业?还是既换行业又换专业?

如果专业与工作对口,但是自己没兴趣,那么通过考研换个专业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但是这意味着以前积累的经验就损失过半,但是任何时间起步都不晚。如果是对本专业的兴趣还在,只是发展无望而选择考研,那就要慎重考虑了。学历是很好的敲门砖,但也只是敲门而已。毕业后同样要再考虑日后的工作选择问题。

也有人选择离职,但是切记一点―――换行业不换专业、换专业不换行业。你的专业知识、行业经验、以及人脉资源将是你日后腾飞的强有力保障。

篇3:“90后”李宁――变革与创新之痛

一、“make the change”和90后李宁

“做世界的李宁”,可以看出李宁的野心是要打造出国际化的品牌,并且近年来的动向一直向国外延伸,比如赞助了许多优秀外国运动员和国家队等,新的标语“make the change”也正是向国际接轨的一个标志,但仔细想来,“make the change”是一个概念非常模糊的标语,作为本土品牌,标语启用英文确实是一个很大胆而冒险的尝试,我们并不能排除部分消费者因英文难以理解而忽略该品牌广告的可能;而由于中国人的惯性思维,更多懂得英文的消费者潜意识里也倾向于把它翻译成中文来理解,不同的消费者有不同的理解,这样就造成了标语的模糊性。作为本土品牌,要走向国际无可厚非,但走向国际的同时,更应该注重立足本土,从本土发展,否则得不偿失就不划算了。

与“make the change”一样,90后李宁更是“得罪”了部分用户。90后李宁和“make the change”配套,本意是体现具有创新力和活力的李宁,向更多年轻人发出邀请,并象征着李宁始于90年。但是60后,70后,80后们就纳闷了,怎么你们的产品是针对90后的吗?难道我们就不会运动了吗?恰恰,更多的消费者并不是90后,或者说90后这一独特群体的购买力还不够强大。这样,就等于削弱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而从网络调查和部分论坛上可以看出,还是有部分消费者对90后李宁是颇有微词的。90后的消费者抓不住,又丧失了其他消费者,可谓得不偿失,

二、子品牌负累

李宁业绩预估公告表示,李宁公司其他品牌包括红双喜、Lotto (乐途)、Z-DO(新动)、AIGLE(艾高)及Kason(凯胜)合计收入增速偏低,将影响李宁公司年度整体的销售收入增长。很明显,李宁公司的多品牌运营还没有完全走向成熟。

拿凯胜举例,作为羽毛球运动专业装备,凯胜原本是国家羽毛球青年队指定赞助装备,近年又成为国家队男子双打运动员风云组合的专属装备,可以说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李宁公司对此品牌定位并不清晰。凯胜的主要消费对象是青年人,主打的产品也大都色彩艳丽、设计大胆。但凯胜的价格与李宁的其他羽毛球产品基本持平,并未针对青年人这一独特群体制定相对低端的价位。产品类型也相对匮乏,凯胜的风云系列只推出了男款,并未推出女款,笔者的理解是子品牌销售渠道狭窄,推出更多的产品将会承受更大的风险,但该产品色彩艳丽,造型突出,从感官上来说,女性的接受能力反而比男性更大。加之上线速度的缓慢,上市时间和货源充足时间有明显的时间差。子品牌的“不给力”给李宁公司的整体业绩拉了后腿。

三、新媒体造势与国际赞助

月,“李宁”走上快乐大本营为新产品做宣传,利用电视媒体解读换标意义。电视媒体传播量大,重播和点播率高,非常有利于产品的普及,对于电视节目和品牌公司是双赢的局面,也是大品牌宣传的一种趋势。

除此之外,“李宁”还频繁赞助各项体育比赛的外国队和知名国外运动员,为进军国际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作为民族品牌,敢于变革和创新,即使遭遇了阵痛,我们相信李宁能从阵痛中挺过,最终走向国际化的道路。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scorpiorachel@163.com

篇4:《滕王阁序》溢美之辞与失意之痛

(1)赞南昌

现在的南昌是我国东部与中部交接处的一个省会城市。余秋雨曾用这样的一句话来概括他对南昌的看法:恕我直言,在我到过的省会中,南昌算是不太好玩的一个。(《青云谱随想》)

可是在王勃的笔下,南昌却变成了是一座历史悠久(豫章故郡,洪都新府)、位置险要(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台隍枕夷夏之交)、物产丰富(物华天宝)、人才辈出(人杰地灵,俊采星驰)、人烟繁盛祥和富庶(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的千古名城。

(2)捧阎公

当时洪都郡都督阎公是怎样的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我们不得而知(想必也不会有什么特殊政绩,不然各类史书上怎么连他的名字都不肯留)。但在王勃的笔下,阎公着实了得: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这一“棨戟遥临”是不是让我们想起了横槊赋的曹操呢。在后文中王勃又称阎都督之府为龙门,还把阎公对自己的赞赏称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3)夸嘉宾

阎公身份尊贵,庆典活动隆重热烈,那么来参加这次活动的嘉宾自然也不会是等闲之辈。王勃在文中也不忘抬举他们。“宾主尽东南之美”“胜友如云”“高朋满座”“腾蛟起凤”“紫电清霜”“气凌彭泽之樽”“光照临川之笔,接孟氏之芳邻”这些溢美之词谁听了都会乐开花。

(4)褒盛宴

这样一次盛大的宴会,花了阎都督不少银两。王勃也不得不对之赞赏有加。说它“四美具,二难并”。说宴会中演奏的音乐是“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另外还用“盛宴难再,兰亭已矣”来感叹这次盛会。其实来王勃来参加这次盛会,并没有得到阎都督的邀请,而且在参加这次宴会之前作者正遭受了仕途的沉重打击。所以此刻作者的心情并不像他在文章第四段中所说的那样“遥襟甫畅,逸兴遄飞”,而是既沉痛又酸楚。他这种心情在文章后几段中隐隐约约地有所反映。

(1)人生苦短,盈虚有数的顿悟

面对欢乐无限的宴会,王勃既想“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又感叹“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人生苦短是古代文人在欢聚时的常见心态,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王羲之“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王勃的特别之处在于“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据说,王勃曾撰《周易发挥》五卷,对推步历算尤其精通,曾作《大唐千岁历》。中国古代的术数之学,强调天地万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定数,人的命运也是自己无法控制的,这是一种消极的人生观。王勃的这两个句子表明他深受术数之学的影响,从而造成他内心的悲凉的根本。

(2)众人皆乐我独悲的孤苦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这里的关山难越,既指来南昌的路途,也指作者自己的人生之路。人在受挫折时最需要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同情,可世态炎凉,遭遇挫折的人却往往感到别人在远离自己。孤独无依中的悲凉心境彻底透露出来。举目无亲,没有人理解,这种感受岂止一天两天?

(3)时运不齐,命途多舛的.感叹

“时运不齐,命途多舛”,这是人生的普遍规律,更是王勃二十几年人生的真实体验。他不到十四岁赴考高中,授朝散郎,成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可后来却因为戏为《檄英王斗鸡文》而被逐出英王府。

处于集会场合,王勃不宜过分渲染自己的个人痛楚,只好借冯唐、李广等名人来安慰自己,并用“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来勉励自己。

(4)壮志难酬,舍国为家的痛苦抉择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有怀投笔”却“无路请缨”,两句话说尽了壮志难酬的痛苦。“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古代文人的处世之道。既然仕途遭受挫折,那么我还是到父亲那里去享受天伦之乐吧。所以“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并不是王勃的真实意愿,而是他万般无奈之下的痛苦抉择。不仅如此,他还要把自己的痛苦隐得更深,带着满脸欢笑说自己“喜托龙门”,说阎某人是自己的知音,“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王勃作序,可谓曲尽衷肠。

对文人而言,赞美他人不难,叙说痛苦实属易事。但怀着巨大的悲痛来赞美别人,又能做到态度诚恳、分寸恰当、优美动听的有几人?

伟哉,王勃!

诗词赏析/《滕王阁序》

初读《滕王阁序》者,多会被其飞扬恣肆的辞采所折服.作为骈文典范,王勃此文气势恢弘自然,意境开阔,辞采更是绚丽工整而少堆砌矫饰。而《唐摭言》等诸史籍对王勃写序时当场立就,年龄幼小等种种渲染,更在此文背景上腾云起雾,让人读文章时不免多了一份唏嘘之慨。勃文多佳句,字里行间才情洒落,其中“落霞,秋水”句,更是博得千古喝彩声。

然而细品此文,则觉浮华背后,凄凉难掩。细按历代骈文宏于此篇者数矣。信然勃文辞藻华丽,但即使是脍炙人口的“落霞”二句,也不过脱胎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庾信《马射赋》)。因此可见文字如何铺排只是表面之象,真正触动千载读者的则是文字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在主体与客体之间勾勒着模糊的相似图景。勃文好处,亦不在舞台繁华之景,而在灯火阑珊之时。

王勃少年天才,新旧唐书皆言其六岁即解属文,新唐书更是颇令人生疑的记载勃九岁作《指瑕》以擿颜师古所注《汉书》之失。少年王勃已经以才高名天下,却又在志得意满之时急转直下,关于他人生的这一错落,新旧唐书有一段相差无多的记载。

从这两段文字中可以了解到两个重要信息,一为勃年未及冠就已经名动朝野,并且被朝廷授予官职,可谓少年得志;二为王勃的人生转折在为沛王门客时因一篇戏噱之文而起,而此时王勃依然年轻,可谓少年失意。少年得志与转瞬失意,这过于巨大的命运张力对一颗年轻的心灵来说过于残酷了,果然他之后未能走出阴影,杀官奴,远走交趾省亲,一个天才的生命迅速耗尽能量,在惨淡的近乎荒谬的落水悲剧中收场。

篇5: 《钱学森之问带来的痛与思》读后感

《钱学森之问带来的痛与思》读后感

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给人类带来了无数的辉煌,可他却要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他的遗憾就是到临终前也没能看到在创新能力上真正超越了他们这一代老科学家的年轻一代。他把这一切归责于“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出不了有创新思想的人才,真的只是大学的责任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顾雪林先生的'见解可谓一针见血:“创新性思维需要研究性学习,而研究性学习应当从孩子开始抓起,从中小学开始抓起”;“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究竟缺乏什么呢?我认为,缺乏学生自主学习,缺乏师生互动,缺乏课堂讨论,缺乏让学生寻求答案的过程,总之一句话,缺乏研究性学习”;“问题的根子还是出在我们自己的教育思维上”。问题就出在我们的教育思维上,这是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要共同承担的责任。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对此也有很深的体会。

初进校园的孩子,最大的特点就是天真活泼。他们对一切都很好奇,都想去弄个明白。他们每一天都很快乐,为一点点小小的发现而快乐。然而,一年,甚至一个学期后,你很难每天都能从他们的脸上找到笑容了,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每天六七个“40分钟”他们都要规规矩矩地“端坐”、“恭听”,目光随着老师移动,脑子等着老师“灌注”,随之而来的还有做不完的作业,背不完的书。讲课的老师不能说不辛勤,听课的学生不能说不刻苦,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失去童真,失去快乐,失去创新性思维就理所当然了。

对于顾雪林先生所说的“研究性学习”和“赏识教育”我非常赞成。因此,在每天的教学工作,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让自己的所给是学生的所需,给学生充分思考、探索、交流、展示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们的灵光在快乐中闪现,让在快乐中学习的孩子们得到更大、更多的收获。而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做的就是自始至终地相信他们,欣赏他们,在他们遇到困难时及时地给予帮助。

会思考的孩子才会有创新,有快乐的孩子才会更愿意去思考。愿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能改变自己的教育思维,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快乐学习”中完成知识的积累和灵感的创新,让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在我们的努力下不断地涌现,让带着遗憾告别人世的老科学家含笑九泉。

篇6:《滕王阁序》中的溢美之辞与失意之痛

《滕王阁序》中的溢美之辞与失意之痛

作为一篇急就于庆典活动中的序文,《滕王阁序》中有不少出于应景客套的溢美之辞:

(1)赞南昌

现在的南昌是我国东部与中部交接处的一个省会城市。余秋雨曾用这样的一句话来概括他对南昌的看法:恕我直言,在我到过的省会中,南昌算是不太好玩的一个。(《青云谱随想》)

可是在王勃的笔下,南昌却变成了是一座历史悠久(豫章故郡,洪都新府)、位置险要(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台隍枕夷夏之交)、物产丰富(物华天宝)、人才辈出(人杰地灵,俊采星驰)、人烟繁盛祥和富庶(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的千古名城。

(2)捧阎公

当时洪都郡都督阎公是怎样的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我们不得而知(想必也不会有什么特殊政绩,不然各类史书上怎么连他的名字都不肯留)。但在王勃的笔下,阎公着实了得: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这一“棨戟遥临”是不是让我们想起了横槊赋的曹操呢。在后文中王勃又称阎都督之府为龙门,还把阎公对自己的赞赏称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3)夸嘉宾

阎公身份尊贵,庆典活动隆重热烈,那么来参加这次活动的嘉宾自然也不会是等闲之辈。王勃在文中也不忘抬举他们。“宾主尽东南之美”“胜友如云”“高朋满座”“腾蛟起凤”“紫电清霜”“气凌彭泽之樽”“光照临川之笔,接孟氏之芳邻”这些溢美之词谁听了都会乐开花。(4)褒盛宴

这样一次盛大的宴会,花了阎都督不少银两。王勃也不得不对之赞赏有加。说它“四美具,二难并”。说宴会中演奏的音乐是“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另外还用“盛宴难再,兰亭已矣”来感叹这次盛会。其实来王勃来参加这次盛会,并没有得到阎都督的邀请,而且在参加这次宴会之前作者正遭受了仕途的沉重打击。所以此刻作者的心情并不像他在文章第四段中所说的那样“遥襟甫畅,逸兴遄飞”,而是既沉痛又酸楚。他这种心情在文章后几段中隐隐约约地有所反映。

(1)人生苦短,盈虚有数的顿悟

面对欢乐无限的`宴会,王勃既想“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又感叹“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人生苦短是古代文人在欢聚时的常见心态,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王羲之“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王勃的特别之处在于“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据说,王勃曾撰《周易发挥》五卷,对推步历算尤其精通,曾作《大唐千岁历》。中国古代的术数之学,强调天地万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定数,人的命运也是自己无法控制的,这是一种消极的人生观。王勃的这两个句子表明他深受术数之学的影响,从而造成他内心的悲凉的根本。

(2)众人皆乐我独悲的孤苦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这里的关山难越,既指来南昌的路途,也指作者自己的人生之路。人在受挫折时最需要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同情,可世态炎凉,遭遇挫折的人却往往感到别人在远离自己。孤独无依中的悲凉心境彻底透露出来。举目无亲,没有人理解,这种感受岂止一天两天?

(3)时运不齐,命途多舛的感叹

“时运不齐,命途多舛”,这是人生的普遍规律,更是王勃二十几年人生的真实体验。他不到十四岁赴考高中,授朝散郎,成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可后来却因为戏为《檄英王斗鸡文》而被逐出英王府。

处于集会场合,王勃不宜过分渲染自己的个人痛楚,只好借冯唐、李广等名人来安慰自己,并用“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来勉励自己。

(4)壮志难酬,舍国为家的痛苦抉择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有怀投笔”却“无路请缨”,两句话说尽了壮志难酬的痛苦。“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古代文人的处世之道。既然仕途遭受挫折,那么我还是到父亲那里去享受天伦之乐吧。所以“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并不是王勃的真实意愿,而是他万般无奈之下的痛苦抉择。不仅如此,他还要把自己的痛苦隐得更深,带着满脸欢笑说自己“喜托龙门”,说阎某人是自己的知音,“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王勃作序,可谓曲尽衷肠。

对文人而言,赞美他人不难,叙说痛苦实属易事。但怀着巨大的悲痛来赞美别人,又能做到态度诚恳、分寸恰当、优美动听的有几人?

伟哉,王勃!

七年之痒的说说

七年之痒的情感散文

关于七年之痒的唯美句子精选

想谈恋爱的说说

结婚纪念日的句子

切肤之痒随笔

文天祥《过零丁洋》古诗赏析

精选婚恋状况调查报告

上海青年婚恋状况调查报告

结束爱情长跑结婚感言

七年之痒,八年之痛与终生之恨
《七年之痒,八年之痛与终生之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七年之痒,八年之痛与终生之恨(共6篇)】相关文章:

很扎心的爱情说说2022-10-11

兄弟给哥哥婚礼祝福语2024-02-15

有关婚姻的爱情经典语录2022-10-07

校园婚姻爱情祝福语2022-12-08

婚姻爱情语录2022-12-15

妹妹给哥哥的感谢信2022-04-30

带娃熬夜的说说2024-05-16

成长之痛散文诗歌2022-08-31

结婚周年纪念日感言2023-09-25

痒了就挠挠 用爱去战胜婚姻“七年之痒”2023-04-17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