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籽饺面锅贴香散文

时间:2023-07-18 07:37:45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虾籽饺面锅贴香散文(推荐3篇)由网友“啤酒盖子”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虾籽饺面锅贴香散文,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虾籽饺面锅贴香散文

篇1:虾籽饺面锅贴香散文

虾籽饺面锅贴香散文

烟花三月是家乡最美的季节,无数游客纷至沓来。下扬州,除了遍赏美景以外,品尝淮扬美食也绝对不能错过。提起扬州美食,人们大多想到的是蟹粉狮子头、扒烧整猪头、拆烩鲢鱼头、大煮干丝等这些经典淮扬菜。然而,对于地道的扬州人来说,散布在街头巷尾的各式小吃,才是最留有念想的家乡味。

记得一位美食家曾说过:作为古城的特色,扬州的小巷当之无愧,而小巷口的那些美食就是浓浓的市井生活的标志。想当年,我第一次陪着馨平家乡,拜见未来的公婆,那小巷口飘着香味的种种小吃,就让她对这个本很陌生的小城,平添了几分好感。

且不说洒满芝麻的草炉烧饼、香脆可口的小觉林的素麻花、大麒麟阁的六角京江脐、用萝卜丝拌上面糊炸出的油端子,包着板油丁的葱油火烧,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却是离老宅不远的蒋家桥饺面店的虾籽饺面和菜籽油锅贴。

还记得,小时候,因家境贫寒,去富春、冶春吃包子只是奢想,只有在每年生日那天,可以美美的去蒋家桥饺面店,狼吞虎咽地吃上一碗香喷喷的虾籽饺面。记得我大约六七岁的光景,我又盼来了自己的生日。早晨起来,母亲给我端来了一碗粥,我撅着个小嘴,就是不动筷子:妈,我要吃饺面。母亲大概也忘了我的生日,对我说:煮好的粥不吃,吃什么饺面?我也没言声,只是委屈地抹起了眼泪。暴脾气的父亲在一旁火了,抄起鸡毛掸子就是一顿揍。我哇哇大哭,哭到最后才委屈地冒出一句话:我今天过生日!父母这才恍然大悟,心疼地赶忙给了我钱,让我自己去蒋家桥吃饺面。过生日想吃碗面,居然招来一顿暴打,这在今天,那些小皇帝、小公主们听来,简直是天方夜谭,可在五六十年前,平常百姓生活十分拮据的.年代,却是件非常平常的事,至今想来心里还不是个滋味。

随着岁月流逝,当年的蒋家桥小街已消失了,所幸的是,蒋家桥饺面店的字号依然保留至今,这家百年老店仍然坐落在原先的街口上,且在城内开设了多家分店。每每返乡,总忘不了走进蒋家桥饺面店,点上一碗饺面,再要上一两五只锅贴。所谓饺面,并非是饺子加面条,而是馄饨面条,那饺子皮薄肉鲜,煮熟后形如荷花,那面条不同于北方,稍带着淡淡的碱黄色,下在虾籽汤锅里,鲜味特浓。这蒋家桥的饺面、锅贴,是最贴近百姓的一种小吃,满满一碗配以十个馄饨的饺面,才五元钱,加上五只色泽金黄的菜油猪肉锅贴,总共十元钱,便让你吃饱喝足,就连那飘着虾籽的面汤,每次,我都喝个精光,那味道真是太鲜了。难怪扬州坊间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饺面饺面,有饺有面,荤素皆有,一碗二口。”

我们那几位金陵好友来扬州聚会,首顿早茶是富春包子,次日,便让她们品尝蒋家桥的饺面锅贴,再点上几盘烫干丝,好友们都赞不绝口。我大姐的女儿,出生在扬州,从小生活在外公、外婆身边,蒋家桥的饺面锅贴在她幼小的心灵里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今,外甥女定居在安徽马鞍山,听说母亲来到扬州,便专程赶来,看望我们。聚会之余,她特地步行了好远,寻到了当年的蒋家桥饺面店,点了小时候爱吃的饺面锅贴。回来之后,还兴致勃勃地忆起五十多年前的往事。那时,她和四舅、六舅都还小,夏日的晚上,围着外公、外婆,在小巷里乘凉。外公一开心,就掏出一角钱,让大点的四舅去蒋家桥饺面店下碗饺面回来,几个孩子分着吃。在那个年代,吃着那难得进口的饺面,那高兴劲就别提了。

听完外甥女的讲述,我的心中不由生出一份感慨:对我们这代老扬州人来说,去品尝蒋家桥的饺面锅贴,不只是喜爱这百年老店的味道,更是在那里寻找对家乡发自内心的那份挚爱之情。

篇2:关于写美食的经典散文:莜面糊糊味道香

今天腊月二十九,明天就是传统的旧历新年了。

这两天接亲戚朋友的电话,总要聊起新年准备的如何这个问题,回答也基本如出一辙地一致,现在没啥可准备的,吃啥?需要时买就可以了。

这确实是现代物质生活充裕的体现,只要有钱,吃啥喝啥随时可以买到。可如果我们把时间前推三十多年恐怕就不是这样了。这就是那个时代的孩子们为什么特别盼望过年的原因,他们不外乎就是为了能吃上几顿可口的饭菜,能穿一件没有补丁的衣服。

如今,那个年代的孩子们已经渐渐进入中年,但那个时代的生活却深深刻在他们心里,心酸而又温馨……

记得那个时候,农村还处于集体经济,生产队的农田里主要就种两种粮食作物,一种是小麦另一种是莜麦。秋收之后,小麦大多交了公粮,不知道是支援了世界人民还是供应了城市居民,反正农民辛辛苦苦种了半年小麦,最后换回的是玉米,想吃个馒头比登天还难。莜麦相对而言充作公粮的时候比较少,所以家家户户相对充裕一点。那个时候在农村人们家中除了玉米面外,就是莜面最多了,人们可以十天半月闻不到白面的麦香味,却三天两头总能多多少少吃点莜面。

那时,农村人家的早饭一般以喝莜面糊糊居多。莜面糊糊做起来最为简单方便,把水烧开,抓上两把莜面均匀撒入,边撒边用筷子搅拌,几分钟就熟。

糊糊好喝,又滑又绵,但不抗饿,如果一上午无活儿可干,灌上一肚子糊糊勉强也能应付,反正中午还得加强,如果做重苦力活儿,用不了多长时间,肚皮就开始反抗了,叽里咕噜叫个不停,你就会头昏眼花腿脚无力。

所以,那时尽管粮食匮乏,但农村人家的早饭在以糊糊为核心的基础上也得辅以其它食物,诸如在锅里烙几个玉米面饼子,拿莜面弄点炒面用糊糊拌着吃,或里面煮一些不太大的土豆,有时甚至把苦菜煮在糊糊里面来加强饭食的密度。

早饭做熟,全家人七大八小围着一盆莜面糊糊,外加一小盆至今想起来牙疼的酸白菜,你一碗我一勺,噼里啪啦喝个不亦乐乎,一会儿时间,饭场就空空如也,连丝毫的残羹冷炙也没有,只有几个空碗和空盆,现在想来觉得又是心酸又是温馨,但这种温馨是我们永远不愿意回去的,正如在外漂泊多年的游子,故乡永远是他内心深处的温馨港湾,但他永远也回不去也不愿意再回到那个地方……

作者:王成海

公众号:老事旧人

篇3:那碗面,怎一个香字了得散文

那碗面,怎一个香字了得散文

生在陕西,上学、工作都没有离开过陕西的我,真可谓“故土难离”了。

陕西文化底蕴厚重,举世闻名。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中国现代看上海,中国近代看北京,中国古代看西安”。我不想讲陕西的历史,也不想讲陕西的发展趋势,术业有专攻,闻道有先后,这些还是留待专家们去详述吧。我要说的是1976年4月16日,我下乡到宝鸡凤县黄牛铺乡草凉驿村时,那顿乡亲们为我们接风洗尘的“臊子面”。

记得那日上午10时左右,父母所在部队为我们举行了简短的欢送仪式之后,我等6名知青与送行的家长乘坐部队派出的汽车由驻地出发,大约下午1点左右,到达了我们下乡的驻地,草凉驿大队、小队干部与村民在道路边列队迎接我们,锣鼓声鼓掌声鞭炮声响成一片。我等的行李还在车上,全员下车先洗了一下手,便开始用餐了。

事后才知当时村上两名主厨的女社员,一叫杨海琴,一叫杨金莲,当年大致都在30岁左右。面是手擀的上一年的村上自产面,面和的硬而有光泽,一锅油汪汪的浇头(俗称臊子菜),红的是萝卜,黄的是鸡蛋丝,黑的是木耳,绿的是韭菜,飘在锅中的五颜六色煞是惹眼,配以大肉臊子,往面上一浇,酸辣香、煎稀汪可都占全了,接过老乡递上的一大碗面,还没吃呢,便口流涎水,我一连吃了两大碗,哪满口的香味,一直流传至今天。

时光弄人,一晃下乡至今已经41载,当兵、工作、旅游也算是走过全国不少地方,吃过不少美味佳肴,但不知怎的,在我吃过所有主食中,竟然没有一种能够与当年那一碗美味的臊子面相提并论的。许是当年经济匮乏,能吃一碗臊子面已算奢侈,许是当年的猪肉、菜品、鸡蛋、面粉等食材是正宗的“原生态”,没有任何一样像今天一些食材那样让人心生疑窦,或是当年老乡的真情实感全部包裹在那一碗碗面中了,亦或是当年响应主席号召,作为知青的我们那颗滚烫的心又被那碗面食加上了一些体温。每想至此,心里都是甜滋滋的。

饭是家乡的美,人是故乡的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记住乡愁,不忘初心,这些话道出了人们的心声。结束了军旅生涯,成为一名航天人之后,我抽空去过几次下乡的地方,乡亲们依旧是那般热情,令我舌尖生津的也早已变成几菜一汤,新旧两条街道各住着一些乡亲,老街道一些房屋与当年相必,除了屋内多了一些摆设,生活条件略有改善外,其余变化不大,孩子能够考上大学的人家不多,青壮年奔走异地他乡,每逢过年才能举家团圆,此外并无其他经济来源,当年我下乡时栽种的苹果、葡萄也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持续至今,乡亲们守着自己的故乡,也守着一份希望。

前些日子读到一则新闻,苏州三位70多岁的老妪用自己的白发绣成了“盼儿回家过年”的家书,她们的`孩子在外拼搏多年没有回家过年了,是囊中羞涩没脸回家,是考虑往返路费不菲不敢回家,还是怕家人逼婚不愿回家?别人自然不得而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别是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都有父母,谁都有故乡,钱是身外物,花了还能挣,父母各一位,记得要尽孝,别落得个“子欲孝而亲不待”的终身遗憾。

又快过年了,突然想起41年前下乡时老乡款待我们的那碗面,唇齿留香好似刚刚经历过的一样。面的确好吃,汤也喝过难忘。这些注定都是记忆中无论如何页抹不去的东西。如今的饕餮盛宴不可谓不多,却常常被冠以这样那样的各种“由头”,推杯换盏之中到底能有几分亲情、真情裹含其中?人们自然心知肚明。

战友小聚,喜出望外。我不胜酒力,沏上一杯上好的毛尖,以茶代酒。品茗言欢,当年生死与共的战友靠勤劳走上了致富之路,可喜可贺,最后我要了一碗臊子面,尽管浇头不错,但却无论如何也吃不出当年下乡时的味道来,当然与食材制作方式、所在地的水土不无关系。细想起来,社会进步,人类发展,生活改善是沧桑巨变中人们的良好祈望,但是幸福感的攀升,却远没有吃几顿饭那样简单。

当年的那顿臊子面,算不得高端大气上档次,却分明让我与“插友”及我们的家人们吃出了幸福、欢乐,并将幸福、欢乐一直持续到了今天。尽管那时的经济生活条件不能与今日同日而语,但我一直念念不忘。这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初心未泯”吧?我希望人们都爱怀旧,怀念那些令人难忘的峥嵘岁月,常怀旧,不忘本,走得远了,始终不忘记:我们为什么出发?

描写桥作文

汪曾祺散文名著读后感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

关于昭通的旅游词范文

特色小吃的调查报告

打瓮趣记散文

稻田记趣经典散文

大学生暑期社会调查报告通用

熟藕的阅读答案

汪曾祺小说《八千岁》

虾籽饺面锅贴香散文
《虾籽饺面锅贴香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虾籽饺面锅贴香散文(推荐3篇)】相关文章:

关于美味小吃初二作文2022-04-29

油茶花散文2022-09-17

一碗油炒饭散文2023-05-01

第二故乡作文2022-05-06

换季感想的散文随笔2023-02-01

汪曾祺谈吃的美句2023-12-23

以清明节为话题的作文2022-09-11

以清明节诵诗为话题的作文2023-01-29

家乡美景作文450字2023-01-13

高三写无处不在的作文800字2024-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