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育与挫折教育的互动研究

时间:2023-07-26 07:48:41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感恩教育与挫折教育的互动研究(整理12篇)由网友“林春娇”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感恩教育与挫折教育的互动研究,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感恩教育与挫折教育的互动研究

篇1:感恩教育与挫折教育的互动研究

感恩教育与挫折教育的互动研究

独立学院是在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种新型办学模式,学生群体具有其特殊性,感恩意识缺矢,再加上受整体素质、学生特征、个人心理问题等因素影响,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较差,开展挫折教育,有利于巩固感恩教育的实效.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高校开展感恩教育及挫折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及责任感,培养良好学风,完善学校素质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 者:赵显杰 郝伟韦 张颢  作者单位:石家庄经济学院华信学院 刊 名:管理观察 英文刊名:MANAGEMENT OBSERVER 年,卷(期): “”(7) 分类号:G40 关键词:感恩教育   挫折教育   和谐校园  

篇2: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

“满挫损,谦受益”“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相信这些话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耳熟能详。但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几人呢?不要说大人了,何况是小孩子呢!我就碰到过这样一个学生,她各科成绩都很好,也包括体育在内,可是相对的她也越来越骄傲,成绩远不如从前。原因就是太骄傲了,或许是因为这个学生在平时没受到过什么挫折或失败,遇事都一帆风顺,所造成的。所以我就抓住这一点来提高学生的自我完善能力。

我并非是用一种比较乏味普通的语言交流来教育学生,而是让学生自我发现自身的缺点与不足。我在体育课上运用各种障碍让她无法顺利的.通过,进而促使学生意识到这一点,从而达到自我改正自我完善的过程。

事实证明,我利用给学生制造障碍,从而教育学生,人生道路并非像他们觉得那么一帆风顺,自身并非十全十美,没有瑕疵。若要取得优异的成绩除了努力外,还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水平,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从而改正。人的一生难免有些挫折,人生的道路不是一条鲜花和掌声铺成的大道,而是一条泥泞并且曲折的小路,时不时小路边还有许多的荆棘,所以不要因为这些而退缩应该奋然前行。鲜花和掌声只是人生的一次次过客。不要过分的沉溺于其中,因为那些只是代表过去现在的我们必须为更远的目标而努力。

我认为作为教师应该细心观察学生更深层的了解学生,用巧妙的方法去引导学生,以达到教学的目标。

篇3:浅谈挫折教育(网友来稿)

山东省长岛县第一实验小学 赵妮 赵苗

让每一个孩子都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是一种教育方式。给学生失败的机会,让教会学生面对挫折,这也是一种教育方式,而且有时会受用终生。

人生不如意常有,没有经受过挫折的心灵怎么能坚强地面对复杂的人生?而没有坚强品质的人格如何面对充满竞争的社会?可以说,温室里是长不出参天大树的,而缺乏韧性的生命也是弱不禁风。有人说:“少不经磨难是一种悲哀。”也有人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从某种角度看,这都是对挫折教育的传统解读。

随着生活的提高,独生子女的增多,心理承受力差、心理不健康的学生正与日俱增。我班就有不少学生有类似的表现。前不久,我们班级开设了“作文广场”,就是每天范读一些优秀的或有进步的作文。肖纯的作文在我班一向属于最棒的那一类,自然每天都被范读。可有一天,因为她的作文写得太精彩,被另一位老师拿走了。情急之下,范读时我就用了别人的作文。好强的肖纯顿感强委屈,回家之后,既不吃饭,也不言语,只是一味地在本子上写着什么。家长知道她的犟脾气,只好依着她,直到自己写满意了,才去吃饭。下午一到校,她就把写的内容交给我看。她的意思我明白了,原来是向我提意见。于是,我把她的作文本给她看,当见到那个鲜红的“优”字时,她才舒心地笑了。这件事使我意识到:肖纯的顺利有点过火,她 从小听惯了表扬,从未经受过挫折和失败,更经不起批评。象肖纯经受的这种“挫折”对许多人来说根本就不是挫折,如果以后遇到真正的挫折,她该怎样去面对?一些未成年人为一点小事出走甚至自杀的事情近年来屡见报端。这不得不令我发省。给学生一次跌打的 机会,让他自己爬起来,即使增加他们的免疫力,就是增加他们的抗击打能力,也就等于给他们的人生上了一份保险。这难道不是一种必要的教育吗?

记得我曾读过这样一篇文章,让我们一起来品味其内容:

一位母亲为他18岁的孩子伤透了心,她不得不去找青年问题专家。

专家问,孩子第一次系鞋带的时候打了个死结,您是不是不再给他买系鞋带的鞋子?母亲点了点头。专家又问,孩子第一次洗碗的时候弄湿了衣服,您是不是不再让他走近洗碗池?母亲点头称是。专家接着说,孩子第一次整理自己的床铺整整用了一个小时,您嫌他笨手笨脚,于是就越俎代庖,对吗?这位母亲惊谔地看了专家一眼。专家又说,孩子大学毕业之后,您又动用了自己的关系和权利使孩子不费吹灰之力找到了工作,是吗?这位母亲惊谔了,从椅子上站起来,凑近专家问:您怎么知道的?专家说,从那根鞋带知道的。母亲问,以后我该怎么办?专家说,当他生病的时候,您带他去医院;他要结婚,您给他准备房子;他没有钱时,您给他送去。这是您今后最好的选择,别的,我也无能为力。

上述故事听起来似乎有点玄,但决非空穴来风,类似的事情也不是没有发生过。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确实存在着一个非常温柔的陷阱,那就是过分庇护孩子的父母亲手挖掘的。掉进陷阱里的孩子,得到了暂时的、盲目的快乐。但他们由于被剥夺了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机会,于是就失去了挑战人生的能力。对此,我们是不能袖手旁观,教师的职责即使填死陷阱,或者去拯救那些掉进陷阱的孩子。

当然,我们提出挫折教育并不是否定给学生成功的体验,而是要辨证的看待成功和失败,要因材施教,让学生在挫折中体验成功。

敬爱的老师们!如果我们不想使我们的学生成为心理残疾者,不想使我们的学生患上精神侏儒症,那么,请教会学生面对挫折吧!

[浅谈挫折教育(网友来稿)]

篇4:“感恩教育”研究实施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自古就有“羊跪乳,鸦反哺”的古训。感恩就是意识到今天自己获得的一切,不是凭空而来,除了自己的努力,还有许多人在背后的创造和奉献。感恩是一种本性和不可磨灭的良知。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一种处世的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还是一种责任意识,自主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更是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不断继承和发扬光大。

教育专家曹华这样说道:“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是一片肺腑之言。”现在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他们只知有自己,不知爱别人,普遍患有“情感冷漠症”,对父母的爱熟视无睹,对师长、集体、社会不懂得感恩。可以说,本课题的研究既是社会现状的需要,也是学校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需要。鉴于此,我开展以“怀感恩之心,做阳光少年”为主题的感恩教育研究活动,希望学生能够以此为契机,心存感恩,学会懂得感恩父母,感恩他人,回报社会,做一个心中充满阳光的情智少年!

二、研究对象

五年六班全体学生

三、研究内容

①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②对父母亲人的报答之心;

③对师长的敬重之心;

④对社会的仁爱之心;

⑤对祖国、人民的热爱之心;

⑥对民族未来的责任之心。

四、研究方法

以活动为核心,主要采取文献法、行动研究法、并辅之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经验总结法、个案法等。

五、进程安排

(一)准备阶段:20XX年3月

(二)实施阶段:20XX年4月—20xx年6月

(三)结题阶段:20xx年7月

六、研究原则

1.正面教育的原则

要对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正面教育,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学会一定的感恩方式,养成感恩习惯

2.系统性原则

在校内,与任课老师积极互相配合,并发挥班干部作用。在校外,通过家访、问卷调查等了解学生的行为表现,促使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形成合力。

3.活动性原则

单纯靠说教,学生不容易接受,要多开展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并在不知不觉中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七、预期效果

1.通过开展一些实在的感恩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使他们常怀感恩之心,理解父母、教师对自己的期望和良苦用心,尊重他人和其他社会成员的劳动。

2.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同时,促成他们感恩行为和习惯的较快养成,并以此为契机,促进他们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的养成和健全的人格素养的形成。

3.变幸福为动力,在校自觉努力学习,奋发向上,刻苦锻炼自己,自信、自立,自强,最终回报社会。

4.寻求实施感恩教育最佳途径和方法。

20XX.3

篇5:文化研究与比较教育

文化研究与比较教育

【内容提要】本文从比较教育的学科发展史研讨了比较教育中的文化研究及其表现,对文化的概念及其特点、文化研究与克服西方文化中心主义、文化与教育的互动关系和文化研究的困难与课题等方面进行了理论阐述和诠释。

【关 键 词】文化/比较教育

【 正 文 】

导言――比较教育学史中的文化研究

比较教育研究对文化的重视可以追溯到1以前。1900年,萨勒德(M.E.Sadler)在题为《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从外国教育制度研究中学到有实际价值的东西?》(“How far can we Learn anything of practicalvalue from the study of foreing system of education”)的著名演讲中,第一次指明了文化研究对比较教育的重要意义。他的一句名言是“在研究外国教育制度时,我们不应忘记校外的事情比校内的事情更重要,并且制约和说明校内的事情。”他说的校外的事情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他说:“当我们倡导研究外国教育制度时,我们注意的焦点一定不能只集中在有形有色的建筑物上或仅仅落在教师与学生身上,但是我们一定要走上街头,深入民间家庭,并努力去发现在任何成功的教育制度背后,维系着实际上的学校制度并对其取得的实际成效予以说明的那种无形的、难以理解的精神力量。”民族精神是文化的核心。也就是说,只有理解了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才能理解这个国家的教育制度。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康德尔(I.L.Kandel)等人秉承了这一思想,他们开创了因素分析时代,为比较教育中的文化研究奠定了重要地位。康德尔提倡描述历史事实,分析社会历史背景。他还把民族主义和民族性作为决定各国教育制度性质的因素提出。汉斯(N.Hans)则对影响教育的诸种外部因素加以系统化,并主张应当对形成教育的因素给以历史的说明。他把影响各国教育制度性质的因素分为三类:自然的因素(种族、语言、地理和经济因素)、宗教的因素(罗马大主教、英国国教和清教徒)、世俗的因素(人文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三类因素中文化因素占了主要地位。

埃德蒙・金(Edmund.King)也十分重视教育的历史背景。他的相对主义方法论重视客文化中的.主体对教育现象的观点。要了解他们的观点,就必须对他们的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因此文化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近几十年来,文化研究在比较教育界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综观以往的研究,在文化研究上还存在着三个问题:一是比较教育中的文化研究所依赖的参照系只是西方文化,用它作为一个普遍的准则来影响包括非西方世界在内的全世界的比较教育研究,这一做法有失公正,也与当今世界色彩纷呈的各民族文化极不协调。二是对文化的理解过于狭窄,把文化只理解为“民族特性”。实际上文化的概念更广泛。三是对文化与教育的互动关系研究得不够。往往只讲到民族文化对教育制度的影响,很少谈到文化对教育主体(教育决策者、教师、家长)的观念的影响。关于教育对于文化的反作用的研究更不多见。因此,对于比较教育中的文化研究还有深入一步的必要。

一、文化的概念及其特点

文化是什么,如何理解文化?文化是一个有广泛内涵的概念,据说学术界对文化的定义已有二百多种。有的说,文化是一种生活样态;有的说,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这都有一定的道理。我认为,所谓文化,是指人类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所采用的方式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这里面包括了人类的活动方式(动态的)和活动所取得的成果(静态的)两个方面。一般分为三个层面,即物质层面(包括建筑、服饰、器皿等等)、制度层面(包括教育制度在内的一切制度)、思想层面(包括思维方式和民族精神等)。物质层面最容易交流和吸收,制度层面也常常因为政治变革而改变,惟独思想层面具有较强的保守性和凝固性,不容易吸收异质文化和互相交融。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各民族间的交往,也总是在变化的。概括起来,文化具有以下一些特性:

第一,具有民族性。文化总是由人类的某个民族创造的,而一个民族的特性也较多地集中表现在文化中。因此文化传统和民族文化传统可以是

[1] [2]

篇6:文化研究与比较教育

【 正 文 】

导言――比较教育学史中的文化研究

比较教育研究对文化的重视可以追溯到100年以前。1900年,萨勒德(M.E.Sadler)在题为《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从外国教育制度研究中学到有实际价值的东西?》(“How far can we Learn anything of practicalvalue from the study of foreing system of education”)的着名演讲中,第一次指明了文化研究对比较教育的重要意义。他的一句名言是“在研究外国教育制度时,我们不应忘记校外的事情比校内的事情更重要,并且制约和说明校内的事情。”他说的校外的事情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他说:“当我们倡导研究外国教育制度时,我们注意的焦点一定不能只集中在有形有色的建筑物上或仅仅落在教师与学生身上,但是我们一定要走上街头,深入民间家庭,并努力去发现在任何成功的教育制度背后,维系着实际上的学校制度并对其取得的实际成效予以说明的那种无形的、难以理解的精神力量。”民族精神是文化的核心。也就是说,只有理解了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才能理解这个国家的教育制度。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康德尔(I.L.Kandel)等人秉承了这一思想,他们开创了因素分析时代,为比较教育中的文化研究奠定了重要地位。康德尔提倡描述历史事实,分析社会历史背景。他还把民族主义和民族性作为决定各国教育制度性质的因素提出。汉斯(N.Hans)则对影响教育的诸种外部因素加以系统化,并主张应当对形成教育的因素给以历史的说明。他把影响各国教育制度性质的因素分为三类:自然的因素(种族、语言、地理和经济因素)、宗教的因素(罗马大主教、英国国教和清教徒)、世俗的因素(人文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三类因素中文化因素占了主要地位。

埃德蒙・金(Edmund.King)也十分重视教育的历史背景。他的相对主义方法论重视客文化中的主体对教育现象的观点。要了解他们的观点,就必须对他们的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因此文化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近几十年来,文化研究在比较教育界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综观以往的研究,在文化研究上还存在着三个问题:一是比较教育中的文化研究所依赖的参照系只是西方文化,用它作为一个普遍的准则来影响包括非西方世界在内的全世界的比较教育研究,这一做法有失公正,也与当今世界色彩纷呈的各民族文化极不协调。二是对文化的理解过于狭窄,把文化只理解为“民族特性”。实际上文化的概念更广泛。三是对文化与教育的互动关系研究得不够。往往只讲到民族文化对教育制度的影响,很少谈到文化对教育主体(教育决策者、教师、家长)的观念的影响。关于教育对于文化的反作用的研究更不多见。因此,对于比较教育中的文化研究还有深入一步的必要。

一、文化的概念及其特点

文化是什么,如何理解文化?文化是一个有广泛内涵的概念,据说学术界对文化的定义已有二百多种。有的说,文化是一种生活样态;有的说,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这都有一定的道理。我认为,所谓文化,是指人类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所采用的`方式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这里面包括了人类的活动方式(动态的)和活动所取得的成果(静态的)两个方面。一般分为三个层面,即物质层面(包括建筑、服饰、器皿等等)、制度层面(包括教育制度在内的一切制度)、思想层面(包括思维方式和民族精神等)。物质层面最容易交流和吸收,制度层面也常常因为政治变革而改变,惟独思想层面具有较强的保守性和凝固性,不容易吸收异质文化和互相交融。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各民族间的交往,也总是在变化的。概括起来,文化具有以下一些特性:

第一,具有民族性。文化总是由人类的某个民族创造的,而一个民族的特性也较多地集中表现在文化中。因此文化传统和民族文化传统可以是同义词。由于世界各民族所处的历史时期不同,环境不同,对自然界和社会各种现象的认识和理解不同,他们创造出各自不同的文化。例如,对待自然,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人征服自然、战胜自然;对待社会和他人,中国人主张中庸、谦让,西方人则主张竞争、斗争。这是从观念形态上讲的。表现在物质形态上也有极大的不同。例如中国的民间艺术图案讲究对称、统一、和谐;西方民族则讲究差异、多样。可见民族性表现在各个方面。

第二,具有稳定性。民族文化传统常常表现出相对的凝固性和稳定性。这种稳定性表现在时间上就是惯性。也就是说,文化传统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较慢,总是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具有滞后性。这种稳定性表现在空间上,就是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也就是维持着自己民族文化的发展轨迹,往往拒绝外来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一定的保守性。所以,在世界文化交流已经如此频繁和深入的今天,各民族文化仍然保持着各自的特点,从而形成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民族文化传统的稳定性是民族文化传统得以保存的主要原因,但在某种程度上却表现出凝固性和保守性。它不仅在发展进程上落后于时代,有的甚至于拒绝时代变革的要求,拒绝外来文化的渗透。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经过了曲折的过程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因此文化传统的稳固性具有两面意义:积极方面的意义是它保持了文化传统的独特性,即民族性;消极方面的意义是它影响到文化传统的交流和变革,阻碍着对先进文化的吸收、创造和传播。

第三,具有变异性。每种民族文化都是不断发展的,也就是不断变革的。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民族也在不断发展,民族文化也在不断发展。要发展就要有变革。也就是说,文化传统不能完全保持原来的样式,总要增加新的符合时代的内容,要去掉一些不符合时代要求的内容。例如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日本都有男尊女卑的思想传统,但是现在是男女平权的时代,这种男尊女卑的陋习就应该除掉。

每种民族的文化传统中都有优秀的内容,也不免有落后的内容。在文化发展和变革中就要继承和发扬文化传统中的优秀的东西,摒弃落后的,不符合时代要求的东西。对待外来文化,也是这种态度,吸收外来文化中的优秀的东西,排斥落后的东西。这就是我们在比较教育研究中的基本的文化观。

二、文化研究与克服西方文化中心主义

要克服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观念,就要承认世界文化的多元性。自从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开始,人类就有五大古代文明,即古希腊文明、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代东方中国文明。虽然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变迁,由于战争和其他原因,有些文明衰落了,希腊文明成了西方文明的源头,而东方的中国文明却一直延续到今天。但不论是哪种文明,都给世界文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文艺复兴以后,西方文明有了较快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特别是工业革命以后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物质生产的迅速增长,为西方国家的扩张提供了条件。实际上,西方文明是在掠夺其他文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西方文化的发达,并不能排除其他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只要这个民族还存在,它的文化总是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发展的。

20世纪60年代西方出现一种现代化理论,认为非西方发展中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是一致的,前者现在所处的阶段是后者经历过的一个阶段,非西方发展中国家要想实现现代化,惟一的途径就是西方化和照搬西方的模式,只有靠西方文明的传播,靠输入西方社会的现代化因素才有可能。这种理论代表了西方中心主义的观点。事实上世界文明并非以西方文明为中心,西方文明只是人类文明中的一个类型。20世纪60年代以后许多东方国家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创造了各自现代化的模式,打破了“现代化理论”的神话。“现代化理论”在比较教育研究中有一定的影响。70年代以后它受到许多学者的批判,现在已经不起什么作用。但是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文化观很难在西方学者中克服,原因不在于他们自己不想克服,而是他们太不了解别的文化了。尤其是比较教育,它产生于西方,长期活动在西方,更容易受到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

[1] [2] [3] 下一页

影响。近几年来,世界比较教育学会理事会在非西方国家举行年会,对于西方学者了解非西方文化是大有裨益的。亚洲比较教育学会的成立,更有利于东西方比较教育学者的交流。

应该特别指出,以儒教为核心的东亚文化,覆盖东亚、东南亚以及世界其他东亚移民居住地区,但是在包括比较教育在内的几乎所有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它未能发挥重要作用。在新的世纪,东亚各国应自觉地挖掘本民族文化中优秀传统,使之成为东亚比较教育研究的重要理论源泉。

要克服西方文化中心主义观念,东方学者也有责任。东方学者要放弃迷信西方的观念,要跳出表面看西方教育制度的框框,深入到西方文化的深层去认识西方的教育;要在学习西方文化的优秀经验时注意理解它的实质,并尽力使之本土化。这种要开展文化研究。

三、文化与教育的互动关系

教育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但它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教育离不开文化传统,教育除了受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的影响外,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方法无不留下文化传统的痕迹。例如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科学制度是在封建制度中形成的,这种科举制度把学校教育与人才的选择制度结合在一起,这就影响到中国一千多年的教育传统。清朝末年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动摇了封建主义统治的基础,科举制度终于随着政治经济的剧烈变革而彻底破灭。但是科举制度作为一种制度虽然在中国已消灭了一百年,而与科举制度相伴随的教育思想却作为一种传统的教育思想至今仍然在一些人的头脑中残存下来,追求学历,重视考试就是这种教育思想的反映。日本的所谓“考试地狱”恐怕也与中国的传统有关。

教育一方面受到文化传统的影响,另一方面它又是发展文化,创造文化的最重要的手段。也就是说,教育无时无刻不在传播文化,创造文化。文化靠什么继承和发展?靠教育。当然这种教育不仅指学校教育,也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但是学校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教育又总是根据时代的要求,社会的需要对文化传统加以选择和改造。特别是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它要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来选择文化、传播文化、改造文化、创造文化,使它符合时代的要求、社会的需要。

比较教育要了解一个国家的教育,就需要研究影响这个国家教育制度的各种因素,特别是文化因素。前面说到,文化的内涵很广。但对教育来说,最重要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价值观、思维方式、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例如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而东方文化则重视集体主义;发达国家多少具有大国沙文主义倾向,不发达国家总是抱有民族主义倾向。即使同是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历史文化背景不同,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民族心理也很不相同。笔者最近访问法国,适值WTO在西雅图开会,法国教授批评WTO过分重视商业,不重视文化。他们总是为自己的文化传统而自豪。但你如果到美国,就很难听到这种声音。一个国家的这种传统必然会反映到教育上,特别是反映到教育思想观念上,从而影响到教育的各个方面。这就是为什么要强调在比较教育中文化研究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只有从文化研究中才能认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教育的本质。

四、文化研究的困难与课题

进行文化研究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最好是采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到当地去生活一段较长的时间。正像萨德勒曾经说过的,不能只注意一个国家的有形有色的建筑物和教师与学生,还要走上街头,深入民间家庭,去发现无形的精神力量。这是难以做到的。即使在一个国家做到了,对其他国家还是不了解,仍然难以比较。

还有另一个困难是,研究者本身是另一种文化的主体,他自身已经具有本民族文化的传统,也就是具有本民族的思维定式,即使他能够深入到客文化中,如果不克服自身的思维定式,也不能得出客观的科学的结论。因此从事文化研究的比较教育学者,特别是西方学者需要克服自身的文化偏见,树立多元文化的观念,尊重别国、别民族的文化,尊重他们的价值观。

进行文化研究还需要与历史研究结合起来。因为文化传统总是历史延续下来的。不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就不可能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传统是怎样形成的,也就不能了解它的文化实质。因此,比较教育中的文化研究不仅是跨文化的研究,而且也是跨学科的研究。

虽然有以上的困难,在比较教育中开展文化研究不是不可能的。因为一个国家的文化总有它的表现形式。它们常常表现在他们的哲学历史着作中、文学艺术中,也常常表现在他们的教育政策、教育体制、教育管理等方面。研究他们的文献资料,特别是该国的着名学者的着作,是可以把握他们的文化实质的。尤其是近几十年来教育的国际化促进了人员的交往,许多留学生到异国他乡去学习,对当地的文化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有利于开展文化研究;各国学者的交往与合作也有利于对别国文化的了解和认识;特别是几个国家的学者如果能合作开展文化研究,则将会取得更好的成果。

我们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正在从事题为“文化传统和教育现代化”的研究,目的是想通过研究了解各国文化传统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起了什么作用、传统教育如何向现代教育转变,从而认识今天如何进行教育改革。我们的方法是;选择有在某个国家留学经验或对该国有较深了解的学者,研究该国的历史、哲学乃至于文学;研究该国教育政策文献;实地考察该国的教育,包括参观访问、和教师学生以及学者座谈;然后与其他国家加以比较。此项研究已进行了九年,第一阶段的成果反映在《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部专着中。该书研究了美、英、德、俄、日、中六国的文化传统和教育传统,并对中西人文主义传统、中日人才观、中美师生观以及西方现代知识观进行了比较分析。此项研究还有必要进一步深入,研究还在继续中。

【参考文献】

[1]顾明远.薛理银.比较教育导论――教育与国家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顾明远.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3]全国比较教育研究会.国际教育纵横――中国比较教育文选[C].北京:人民教育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出版社,1994.

[4]王承绪.比较教育学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5]薛理银.当代比较教育方法论研究――作为国际教育交流论坛的比较教育[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6]赵中建等.比较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国外比较教育文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7]朱勃等编译.比较教育――名着与评论[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

上一页  [1] [2] [3]

篇7:体育教学挫折教育研究论文

体育教学挫折教育研究论文

摘要: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渗透挫折教育,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刻不容缓。文章对在中学开展挫折教育的重要性及开展挫折教育的有效措施进行研究。在体育教学中渗透挫折教育时,体育教师要明确区分学生性格、奠定有利基础,积极开展体育竞技游戏或者比赛,注意把握挫折教育的有利时机。

关键词:挫折教育;体育教学;素质教育;心理品质;性格;体育比赛;时机

如今,部分学生在家长过分的溺爱中形成了不健康的心理品质,如自闭、自大、自负、心理承受能力差等。通过媒介有时会看到一些“负能量”,如有些学生不堪学习压力而轻生,或在感情中受挫自暴自弃,或刚毕业的大学生却做起“啃老族”,等等。出现上述状况,除了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外,更主要的是由于他们的心理品质不够健康,心理素质不够好。所以,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至关重要。而在体育教学中渗透挫折教育,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刻不容缓。

一、在中学开展挫折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从学生的家庭生活方面来看,独生子女居多,家长对于自己的孩子可谓“关怀有加,无微不至”,将其捧在手心里怕掉了,含在口中怕化了,有些家长对于孩子提出的一切要求都给予满足,美其名曰是对孩子的爱。但事实上,这却是对孩子的.溺爱。其次,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可以看出,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在体育教学中渗透挫折教育刻不容缓。

二、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有效渗透挫折教育

(1)明确区分学生性格,奠定有利基础。体育教学中所渗透的挫折教育,与普通意义上的素质教育不同,它所产生的教学效果具有双面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影响。对于性格开朗、活泼阳光的学生来说,教师合理地设置一些挫折教育,可以起到磨炼学生意志、提升学生身体机能和手脑协调能力的积极作用,而对于平时不爱说话、不善于表达、自卑的学生来说,教师如果再为其设计一些难以达到的训练要求,那么对他们来说势必如同雪上加霜。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渗透挫折教育前,教师应当将学生的性格特点摸透。比如,同样是仰卧起坐训练,对于平时活动量较大,喜爱运动、性格开朗的学生,可以适当增加训练要求,如200个~300个仰卧起坐。而对于平时不擅长运动、性格内敛的学生,则应降低要求,如100个~200个仰卧起坐。这样,虽然教学上显示出差距,但是照顾到了学生们性格上的差异性。另外,学生的进步是循序渐进的,平时不爱运动的学生在完成这些要求后,很有可能就爱上了体育运动,进而主动向更高的训练强度进军。

(2)积极开展体育竞技游戏或者比赛。体育课堂中的“更快、更高、更强”是教育口号,也是最终的教学目标。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在体育比赛活动中,学习中,乃至今后的工作中表现出坚韧不拔、敢于拼搏、团结合作的品质,只有拥有这些宝贵品质的人才能更好地在社会中立足,并求得发展。而体育挫折教育的主要实施阵地就是体育比赛或者体育游戏,有时候一场校园运动会就可以达到将这两者合二为一的效果。通过体育游戏和竞技对抗,学生能够看到自己距离终点、距离他人、距离成功还有多少差距,尤其是自己被他人超越的那一刻,不甘落后、永不放弃的信念就会从内心深处涌出,这便是实施体育挫折教育要达到的效果。例如,在乒乓球双人竞赛中,有时赛场会出现突发状况,如选手摔倒造成表皮擦伤。身体上的疼痛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生理上的挫折,如果他选择放弃,那么就意味着这场乒乓球赛半途而废,如果坚持完成这场比赛,他便可以骄傲地说“我尽力了,我挑战了自己”。这样的体育竞赛,可以使学生学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克服困难,勇于对抗挫折,这有利于学生日后的学习与发展。

(3)注意把握挫折教育的有利时机。教师通过分析学生的性格,可以掌握他们的心理活动特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在恰当的时机说一些话来激励学生。比如,有的学生性格急,脾气暴,对于身边人的言语很容易“着道”,如教师的一句“我就认为你不行”“你别试了,你肯定不行”等,往往能够让这些学生很生气,在“你看错我了”心理作用的驱动下,他们会排除万难,达到教师所要求的体育训练状态,从而达到挫折教育的目的。但是,如果教师把握不好教学时机,那么就会给学生以说教的印象,或者适得其反,就会距离理想的教学状态渐行渐远。

三、结束语

总之,中学体育挫折教育的渗透对于学生来讲,不可缺失,尤其是在教育面向现代化的今天,中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心理素质,能够对抗周遭复杂的境遇。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教学的引导人,要意识到自身肩负着的教育重担,积极总结体育教学经验,深入反思,让挫折教育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让学生以更加阳光、快乐的心情迎接每一天。

参考文献:

[1]白静雪.浅论挫折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和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04).

[2]奚彩洪.对体育与健康课的再认识[J].中学教学参考,(06).

[3]吕坤.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挫折教育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4]陈永兵,刘方涛.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抗挫折心理教育探讨[J].文山学院学报,(12).

篇8:感恩教育的研究综述

感恩教育的研究综述

1.为转变观念,相继举办了:

搜集令父母伤心的典型事例专题展览、感恩歌曲演唱比赛、感恩诗歌朗诵比赛、感恩名言警句展示会、我心中的感恩故事;

2.为指导行为实践,相继开展了:

今天是母亲的生日、我最想为母亲做的一件事、今天请说感谢你;

3.为增强教育的.时效性,举行了:

孩子我想对你说、妈妈我想对您说联谊活动。

其实,感恩不需要我们付出太多,不用我们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要我们在父母劳累后递上一杯热茶,在他们生日时递上一张贺卡,在他们失落时奉上一番问候与安慰;只要我们每天平安回家、上课认真听讲、认真完成作业、交出一份让自己和家长都满意的答卷,做一个高尚、正直的人,就是对父母、亲人和老师最好的回报。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学生感恩意识增强了,文明用语多了,学生之间的矛盾减少了,家长也普遍感到孩子“少爷”、“小姐”脾气改了不少,长大了不少,懂事多了。一位家长感慨的地说,看着孩子给自己洗脚,她禁不住流下了眼泪。

在前苏联著名的巴普雷什中学一进校门的正面墙壁上,挂着一幅标语:“要爱你妈妈!”有人不解其意。校长苏霍姆林斯基解释说:“一个学生连他的妈妈也不爱,还能爱别人、爱家庭、爱祖国吗?”感恩,不仅是一种情感,也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人生境界。永怀感恩之心,才能从各个方面获得更大的情感回报。惟有学会感恩,感谢生活,感谢父母,感谢一切给予自己帮助的人,才会更加热爱生命,关爱他人,收获平和与快乐。也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和谐。

学会感恩,才懂得珍惜。因懂得自己生活中拥有的一切都来之不易,才会去珍惜它。学会感恩,才懂得回报。因为感恩,才懂得回报父母;因为感恩,当别人需要帮助时会义不容辞地付出。

然而,要让孩子真正领悟感恩的意义,学会感恩,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它需要长期的思想渗透,不断地实践参与进行强化,才能最终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因此,感恩教育还任重而道远。

篇9:“互动―生成”教育课堂教学初探

“互动―生成”教育课堂教学初探

随着“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被列入素质教育的重点,创新教育在很多方面也付诸了具体行动,尽管目前的教育改革在思想和实践上取得了巨大成效,但一些根本问题特别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仍尚未妥善得到解决。传统教育的不少弊端仍然像挥之不去的阴影,即便现在课堂教学出现不少新的组织形式,但绝大多数的课在深层次上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其中最突出的表现为忽视学生个体自主性和主动性,忽视其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师依然把学生仅仅作教学的客体看待,只是从教的角度出发,单纯重视直接传递、训练知识、技能,忽视学生发展的整体性、独特性和持续性,习惯提供较明确的可操作程序,忽视目标及其达成方式无限多样的可能性,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负担加重,潜能得不到认真的、充分的开发,所获取的知识不全面,整体素质无法提高,影响学生的发展,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全面贯彻落实,影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基于此种认识,我校于一九九八年正式启动“小学生主动学习”实验研究,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实践,我们在培养学生主动性,使学生具有主动学习、主动实践的意识,能主动设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调控学习过程,具有主动学习的能力,教育模式、课程体系的构建,策略开发等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效,并逐步确立了正式的实验研究课题“‘互动―生成’学校教育活动体系与小学生主动发展”。同时我们认为,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们就必须研究一种可行的、高效的、有生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架起创新教育思想和课堂教学实践的桥梁,帮助师生更好地把握教育学的规律,促进素质教育不断深化。为此,我们初步构建了“互动―生成”课堂教学基本流程,并进行了一定探索。

一、“互动―生成”课堂教学基本流程是教学不断创新的结晶

在构建“互动―生成”教学模式时,我们首先结合分析了赫尔巴特强调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杜威强调实践教学模式和布鲁纳的既强调知识传授又重视智力开发的教学模式等中外各类教学模式,同时针对学校“‘互动―生成’学校教育活动体系与小学生主动发展”课题实验研究,结合创新教育、主体教育和现代教学论的思考进行了大量的教学实践活动,并采取了个人建模和集体评模相结合的方式,将活动结论进行了适时反馈和交流,根据小学生年龄、认知、情感、意识等方面的特点,我们初步创设了体现“揭示问题―主动解决―引导创新”的认识过程,以及“定向―互动―生成”的基本流程:(见下图)〖LM〗

(一)核心思想:

“互动―生成”课堂教学的核心思想是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使教师与学生的生命共同投入,并相互影响、相互启发,通过教与学活动结果的撞击而闪现各种生命火花,通过不断磨合而产生各种愉悦体验,在这样的教学中不存在单向的给予,而是一种积极的多边互动和多向运动,同时从教学中许多意想不到的事件或效果中,发现一些意外涌现的价值、发掘其教育意义或成长意义,从而使学生人人都能体验到创造的喜悦与生命的感悟。因此,“互动―生成”课堂教学的关键就是以实现师生的精神价值为最高目标,学生活动质量的突现,富有人情味的教与学活动。

(二)课堂教学特点:

“互动―生成”课堂教学是以课堂教学中人、环境及其它可能性因素和现实性在因素的各种活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它具有以下特点:

1、核心为“互动”与“生成”。各环节虽在连接中可产生相互之间的各种碰撞,但核心目标还是以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它强调多边活动的实践性和能动性,让学生在多边活动中动手动脑,实现“互动―生成―再互动―再生成”的能动;强调互动的发展性和教育性,让学生在互动过程中获得亲身体验、实现完善自我价值的目标;结合系统论整体性原则,强调“互动”与“生成”的相互作用,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发挥整体效应。

2、寻求一种完美的教与学流程,但同时也具有无限多样性。各环节的运动既有其周期性,也有着不可预测

[1] [2] [3]

篇10: 挫折教育演讲稿

我是一个聪明的小男孩。在快乐的成长当中,会遇到很多挫折和压力,爸爸妈妈教我们遇到失败了,也不要怕,只要勇敢、自信,就一定会成功。我们也会得到帮助和鼓励,也就多了一份勇敢和自信。

跑楼梯,是我上一年级开绐的挫折。我要从一楼跑到七楼,跑五个来回。我心想:跑楼梯那么累,还要做那么多作业,爸妈想害死我啊!所以我总是偷鸡摸狗的,有时慢吞吞地跑,有时走走玩玩。有一次,爸爸妈妈发现我没认真跑楼梯,爸爸教训了我一顿,妈妈语重心长地说:“跑楼梯可以增强体质,儿子呀,你要认真对待,不是为了爸妈跑的,是为了你自己呀!”后来,我认真地跑楼梯,上气不接下气,很累。但是,现在习惯了,也不会那么辛苦了。再后来,上体育课跑步,我还拿了小组第一呢!

上三年级,我又多了一份压力,因为周五晚上要去学奥数。上奥数课,每次回家做的那些作业,都难得要命,有很多难题需要爸爸和我一起解决。妈妈每天逼我看书、做阅读,还要写作文,搞得我每晚十点才能睡觉。我有很多压力啊!可是妈妈说了,有压力才有动力,我才会有进步。所以我的减压方法就是:要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才会把挫折和压力化解为动力。

挫折、压力,谢谢你们!你们让我在成长的路程中学到了自信。谢谢你们!

挫折教育演讲稿

挫折――一个耐人寻味的话题;挫折――一块心灵上的巨石;挫折――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它可以保护自己,也可以刺伤自己。对于生活的强者来说,永远都是愈挫愈勇,对于生活的弱者来说,大部分人会一蹶不振,碌碌终生。

我就是被挫折瞄上的人,被挫折打败过的人。但是经过我和老师的努力,我终于从这个黑暗之渊爬出来了。

事情应从初一时说起。

那时的我不学无术,尤其是数学的分数是少之有少,差之又差。简直是班上的“圾品”从此我对这门功课不报太大的希望,任其自生自灭。但是有一天,一棵平凡的小草改变了我从数学生涯中的堕落。身陷石缝中的它是那么孱弱,可是它又是那么的坚韧,那么的刚强,顽强地从石缝中挣扎出来,努力地向上攀长!是它给了我信心。它那不畏强石的精神深深的感动了我。一棵弱不禁风的草都不向命运低头,我又有什么资格妥协呢此时,我心如火在熊熊燃烧,我心如风引起了惊涛骇浪,我心如潮吞没了世间万变!

一棵不起眼的小草都有如此的毅力,真是令外我望尘莫及。从此我默默地发誓:我一定要学好数学。果然应了那句古话――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初二的第一次考试,我的数学就考了105分的好成绩,握着手中的试卷,我情不自禁地狂奔。天依然蔚蓝,落日依旧红艳,但在我的眼中,这次却与往常不同。我见过海边的落日,那是一种气势恢弘的美,我见过高山的落日,那是一种扣人心弦的美,我见过小城的落日,那是一种温馨的美,但此时的落日,是一种独一无二的美!

相信自己吧!面对挫折――你能行!

对自己说:我能行!

篇11:挫折教育≠吃苦教育

挫折教育≠吃苦教育 -资料

挫折是人生必修课,一个人没受过任何挫折是一种不正常现象,但是目前许多家庭对孩子却是过分保护,惟恐孩子受挫折。挫折教育是当下流行的教育孩子的一种方式,但是,挫折教育绝对不等同于吃苦教育哦。

正确理解 “挫折教育”

关于挫折教育准确含义,仍然缺乏普遍共识。

1、有人把挫折教育看成是“吃苦教育”,认为让孩子多吃点苦是应该和必应。

2、有人把挫折教育理解成“生存教育”,将培养孩子们“生存能力”看成是挫折教育精髓。

3、有人干脆将挫折教育理解成“通过设置挫折情景使孩子受到教育”。

我认为,挫折教育实质就是良好意志品质培养。这是因为,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说一个人受挫能力大小,最终可以归结为他意志品质好坏。一个有着良好意志品质人,一定是能够经受住种种挫折人;相反,一个意志品质薄弱人,也一定是经不起任何挫折人。

挫折是人生必修课,一个人没受过任何挫折是一种不正常现象。但是目前许多家庭对孩子却是过分保护,惟恐孩子受挫折。他们只求孩子学习成绩好,一切事情替孩子做出选择。从孩子起床、穿衣到小心安全,为孩子创造了过于舒适生活环境,提供种种优越条件,让他们免受一切挫折,以至使孩子缺乏生活锻炼,养成依赖心理和养尊处优不良品格,交往能力和适应环境能力极差,一旦挫折出现在他们面前时,就会惊恐万状,茫然无措,甚至行容易因绝望而轻生。正因如此,在挫折日益遍今天,培养学生耐挫能力,对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人格不断完善,增长才干和取得成就,具有十分重应意义,

资料

儿童挫折教育的途径

为了提高儿童应对挫折的能力,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我们认为应从学校、家庭、社会和个人四个方面对儿童的进行挫折教育做起。

(一)学校是儿童挫折教育的主要力量

学校是对儿童进行挫折教育的重要场所,应将我们把挫折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从而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儿童进行开展挫折教育,提高儿童应对挫折的能力。

1.开设专门的挫折教育课程。

开设专门的挫折教育课,有系统的、全面的和有针对性的从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对孩子进行培养。在认知方面,教儿童正确认识挫折的普遍性和两面性,经过努力挫折是可以克服的;在情感方面,让儿童充分有体验挫折的机会,消除其害怕心理;在行为方面,教孩子掌握战胜挫折的有效方法,形成正确的挫折观。通过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方面的全面培养和教育,达到知、情、行的统一。

2.利用榜样进行挫折教育

儿童的思维具有直观形象性,生动的形象往往更容易打动儿童。首先,家长和教师要以身作则,树立榜样,。要冷静、客观、积极地对待生活中各种事情。其次,以中外著名人物战胜挫折和的典型范例为榜样进行挫折教育。让儿童明白凡是在学业和事业上做出较大贡献的人,都是战胜挫折、意志坚强、,不怕困难的`人。最后,用身边的榜样进行挫折教育。老师要善于找寻学校、班级的闪光点“英雄”,选择适宜时机进行榜样教育学习。

3.教会儿童一些战胜挫折的技巧与方法。

教师可运用教育学、结合心理学等知识,教给儿童对待应付挫折、战胜挫折的具体方法。首先,如(1)宣泄法,。教会儿童善于将心中挫折经历中的悲伤,烦恼等消极情绪向同学、朋友、老师或、父母倾诉。其次,(2)补偿法,。当儿童在某方面的目标受挫后,尝试使用另一方面的成功来补偿代替,使儿童在心理上得到满足,从而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最后,(3)转移法,。当儿童遭遇挫折时,教会其转移注意力改变消极情绪,如散步、唱歌、听音乐、运动等,使消极的挫折心理逐渐消除或缓解。

篇12:挫折教育名言

山穷水复无一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失败是成功之母

流水在碰到抵触的地方,才把它的活力解放。 ——歌德【德】

每一种挫折或不利的突变,是带着同样或较大的有利的种子。——爱默生【美】

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 ——爱迪生

暂时的失利,比暂时的胜利好得多。 ——阿卜•法拉兹

心理健康活动方案设计

南京一中高中生德育互动模式研究开题报告

励志主题班会教案

感恩讲座心得

心理案例分析范文500字

小议寄宿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关于鲁班会主题班会

小学主题班会优秀设计方案

一年级心理健康教学总结

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总结

感恩教育与挫折教育的互动研究
《感恩教育与挫折教育的互动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感恩教育与挫折教育的互动研究(整理12篇)】相关文章:

感恩为主题的策划书2023-11-05

父母育儿必知的四个建议2023-02-17

六年级健康教学工作总结2023-08-22

对社会人生的体验与反思五年级作文2022-11-06

一年级优秀主题班会设计方案2023-03-25

感恩教育讲座心得体会2023-12-26

学校校本培训的心得体会2023-07-30

高三主题班会压力2022-10-10

历程作文2022-08-19

大学感恩教育活动总结2023-05-14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