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型社会视角下高校心理学教育发展趋势探究论文

时间:2023-11-02 07:34:56 其他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学习型社会视角下高校心理学教育发展趋势探究论文(锦集9篇)由网友“zzgbag”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学习型社会视角下高校心理学教育发展趋势探究论文,欢迎阅读与借鉴。

学习型社会视角下高校心理学教育发展趋势探究论文

篇1:学习型社会视角下高校心理学教育发展趋势探析论文

学习型社会视角下高校心理学教育发展趋势探析论文

从学习型社会角下来看,心理学涵盖的范围较广,它不仅具备了心理研究的理论性,也具备了社会发展的应用性。文章探讨了高校心理学教育的必要性和发展的趋势。

在当代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社会高速发展的潮流中,创新思维和创新理念贯穿始终,尤为重要.在高校教育当中,更应该让学生理论结合实际,实际指导理论,从学生的心理出发,正确的引导学生,努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探索欲,在学生学有所成的前提下保持着身心健康,用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社会,面对人生,让他们时刻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高校大学生心理学教育的基础和必要性

据统计,我国大学生犯罪事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一些事件的发生让我们唏嘘不已,例如马加爵事件、复旦投毒案等,这些事件的发生让我们觉得不可思议,但又确实发生在我们身边.可见引导和梳理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是当前急需重视的一个方面。朝夕相处的同学、昔日的老师,在扭曲的心理面前变成了宣泄不满的对象,强烈的、压抑的情绪和扭曲的人生观,以及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上的缺陷,是这类惨案值得教育部门深思的地方。

在高校心理问题调查问卷中,有92%的学生表示,自己曾陷入心理问题的困惑中,有的是人际关系,有的是家庭压力,这些问题的出现表明我国高校尚未建立健全完善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体系。事实上,我国高校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数量极少,大多数学校是其他学科教师代课心理咨询,这也表明了高校心理咨询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心理学教育是引导学生走出心理误区,让心理障碍得到疏导,不至于爆发或引发社会危害。虽然各高校都在极力推进心理学教育的发展,但面对社会问题日益严峻的压力,心理学教育的投入远远不足,随着社会发展,应该将心理学教育纳入高校教学的重要范畴中来。

二、高校心理学教育发展的局限性和不足

我国高等教育心理学仍然是以科学心理学为主,心理学专业仍然以学习基础性心理知识为主,缺少心理学实验研究调查机制,心理学并未受到社会的重视,因此阻碍了心理学专业研究的发展和学生质量的提高。

另一方面,在心理学教学方法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心理学课程多为抽象理论,知识点较多,理解困难,同时由于教学设备不具有创新性,教学实验设备不足,也制约了教学效果的提高。比如,一些心理实验课由于设备的不足,学生不得不分批轮换上课,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对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形成了不利影响。另外心理学考核评判机制不合理,对于理论知识考核过多,实践应用的考核偏少,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运用。

高校心理学教育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对于今后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方向,高校和社会将越来越注重于人才培养的社会性,加大高等心理学教育的多元化教学,以学生为教学核心,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进行教师与学生密切互动的模式,提升心理学教育的教学效果。

三、学习型社会视角下高校心理学教育发展

1.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心理学指导的作用

高等院校心理学教育知识是推进心理学发展的重要力量。在高校心理学的教育当中,也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更多的激发学生的开创性、求知性、探索性,让他们不仅更好的努力学习知识,也让他们在探索课程当中不断的提高升华自己的心理层面,时刻保持积极乐观开朗向上的心理。针对个别学生,教师也要特别注意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对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层面有一个全方位的掌控,这样才能便于引导疏导学生的心理方位,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力,让他们的心理更加健康。

用学习型社会视角来看待高校心理学教育,就应该从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与创新出发,实现大学生对世界和生活的认识,并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以大学生心理知识教育和心理发展紧密结合,来增强大学生对社会的适用性。

2.注重教学评价,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心理学教育评价标准是高校心理学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当前高校心理学教育评价仍然是以教师评价机制和评价方式为主。老师与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应该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老师更加贴近生活、接近现实的教学方法教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探索,能够不断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教师的教学评价也要不断改进,要减少负面性评价,特别是对大学生的性格养成进行全面的了解,加强学生的知我评价意识,让学生认识自我、反思自我,以学生的内心意识状态和自我心理素质评价为基础,用合理化的教学评价标准推进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在评价过程中也要从心理学评价实践入手,并不断创新评估方法,转变教学评价理念,结合学生自身和心理学发展的问题,不断探索新方法,促进和推动高校心理学教育的发展。

3.优化高校心理学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建立心理学相关机制

在马加爵事件后,关于高校大学生心理研究的进展迅速,许多学者就这一事件进行了研究,李玫瑾教授也在事件发生不久专程到云南进行了调研,有关心理学的研究也相继出版。在这样的情况下,心理学教育得到了众多的理论支持,教学模式也有了新的进步,为心理学课程的开展奠定了基础。目前,我国高校对心理学教育的开设课时不足、对心理学投入力度小等都是限制心理学教育发展的因素。心理学课程设置的改革需要将心理学提到足够的重视地步,加大心理课必修课程的学分管理,加大课时安排,实现心理学教育在高校的指导作用。

同时,心理学教育要摒弃传统的说教式教学,多运用游戏、音像等手段,将学生和教学严密结合起来,是学生在事件中反思,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价值观和心理困扰。

4.加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也是高校心理学教育的发展趋势

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在实践中运用并发挥效能。心理学是社会科学,它在社会中的指导和实践意义是它存在并发展的根本。因此,在高校心理学教育发展方面要做到以人为本,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把心理学运用到生活中去,用知识武装头脑,将社会现象用心理学知识加以解释,这样不仅排解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还能够帮助身边的人走出心理误区。例如,如果马加爵在遇到困难、心理困惑的时候,有人用心理辅导的形式帮助他,那么他也许不会做出偏激的事情;如果心理学足够普及,有广泛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学生、社会群体都会乐于得到心理帮助,这也是心理学的社会实用性所发挥的作用。

5.加强信息媒介传播的监管力度,净化校园网络,强化心理学教育成果

媒介层出不穷,变化多样,形式复杂,国家应该加强对媒介的控制,从源头抓起,杜绝媒介传输当中对于心理层面有影响的不健康的人与事,让高校学生多接触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社会主流思想,为高校心理教育做好环境的净化。

现在传输媒介层出不穷,网络、电视、报纸、杂志、广播等形式复杂危害社会的东西太多,而且形式多样,国家应该联合相关执法部门打击这些不健康的消息,还社会一个清洁,加大正能量的宣传力度,多宣扬社会上的好人好事,传播有益于人民身心健康的内容,让我们的高校校园里充满着正义的力量,不能让腐化堕落的思想侵蚀大学生美好的心灵。学校也应该多组织学生参观了解一些名人名事,经典案例,请一些知名人士到学校来进行座谈互动交流,学生多跟这些人接触,这样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人生理想都是至关重要的。让学生真正从心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

篇2:教育心理学视角下美术教育中审美体验探讨论文

一、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越来越被重视,而在各个阶段的学生当中,因心理发展以及青春叛逆期的因素,以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最不稳定。因此,本文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例,对我国社会中小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映射。虽然我国关于素质教育的研究并不在少数,但是却偏向于理论方面的研究,而在中小学生这个阶段,学生处于叛逆期,一板一眼的说教反而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从而造成审美疲劳,降低学生心理素质,给心理教育带来阻力。因此,重塑学生心理审美和价值观的方式就要通过美术教育来实现。

二、教育心理学以及审美体验概念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项分支学科,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适合当代教育发展的一种科学产物,是能够有效帮助学校情景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主要是以学生学习为目的,多角度分析学生心理发展历程以及心理变化规律。这种分析学生心理的过程,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人生观的塑造,另外一方面则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来制约一些对学生不利的因素,更好地保护学生的成长环境。教育心理学的活动过程就是通过对個体的心理以及观念的变化进行记录,从而分析出能够帮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因素。

美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表现方式之一,同时审美教育也是美术教育的核心内容。在现代美术教育当中,审美教育是让学生能够在精神愉悦的情况下,潜移默化地提高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以情感教育为主的教育方式。并且这种教育方式,对现代青少年素质教育中的美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美术教育与心理学的结合

心理教育活动在当下的教育体系中的开展主要分为“教”和“学”两个部分,这两个不同的部分对学生教育产生的心理规律也有所不同。在现代的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当中,明确指出:在学校的教育体系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心理发展将学生学习分为认知性学习和技能类学习两种不同的模式。其中认知性学习又可以分为机械记忆学习和理解学习两种,而这两种学习状况下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学习态度有很大的区别。根据《教育心理学》中对机械学习的理解,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对事物进行机械性记忆,第二种是具有目的性的机械学习,如学生在启蒙阶段背诵唐诗、乘法口诀等。

举个例子:在进行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到美术绘画的专业知识,其中就有关于不同的绘画体系具有不同特性的知识点。学生在对这些不同种类的绘画的特性进行记忆的过程中,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往往要比死记硬背更加轻松。虽然这两种方式都是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记忆,但是其内涵和性质却是不相同的。前者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其记忆会相对深刻,持久保持,但是后者的记忆经过一段时间就会忘记。这两种记忆的结果,也可能会导致学生最终学习效果的不同。前者因为学习效果良好,因此在学习上更加具有主动性,乐于学习;而后者因学习效果不佳,会处于一种被动式的学习当中,最终可能会厌恶学习。当这种学习被运用到美术教育当中的时候,可以使用在对绘画的'种类的认知上。比如教师对学生讲述油画、中国画、版画等的区别,这种认知性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如果教师只是将教材上的知识点机械地灌输给学生,学生也是机械地学习,这将失去学习中国画的意义。因为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即使学生可以绘画出中国画,也仅仅是学到了绘画技巧,并没有领会到中国画的神韵。

如果教师采用理解学习的认知方法,对学生学习中国画的过程进行引导,将中国画由浅入深、由内而外、由工具到作品一一进行讲解和展现,将有效加深学生对中国画和中国画所要表现的中国气节和精神的理解。对中国画的讲解可以从中国绘画中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开始,国画是以毛笔线条的技法绘画而成,也可以是通过书法篆刻等技术结合,从而创新出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艺术形式。教师在对这些中国画原始符号进行教导以及演示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理解中国画的含义,同时利用美术教育能将具体事物形象化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如此便能真正落实美术教育在我国现代中小学生心理教育发展中发挥作用。

四、审美情感体验活动的心理学条件

审美活动其实就是在对某一事物进行判定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变化的规律,这种心理活动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在进行审美活动时,人们往往会受到来自外界或内在的各种客观或主观因素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同样也和这个人的教育水平和生活阅历有很大的关系,并且这种影响效果会随着时代背景的变化以及不同的政治环境和当时的社会文化发生改变。

人们在生活中时时刻刻都进行着审美,审美对象可以是一片风景、一盘菜肴、一位美女等,当这些对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时,人们在心理上和思维上都会下意识地进行审美活动,虽然这种审美层次较浅,但同样也是在检验着人们的审美水平。因此,审美活动的内涵会因心理条件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结果。因为审美过程是人们对于事物真、善、美的一种心理活动,但是这种活动因每个人的个体素质而产生差异。如果个人对文化艺术的认知积累不够,就会造成所谓的“看不懂”或“不理解”的现象。在美术教育当中,美术作品往往是曲高和寡,学生如果缺乏审美认知以及专业知识,就很难正确解读美术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在涵义。因此,当代教学当中,美术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对学生提供相应的审美教育,同时也对学生的知识库进行填充,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认知水平和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五、美术教育下心理教育动机以及反应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外来因素的推动,将美术教育与教育心理学进行结合,就是为了能够通过心理教育体现出当下美术教育体系的活性,为学生学习美术教育注入动机,并且这种动机必须具有激活性、指向性和强化性。在当代的教育当中,所谓的学习动机,往往就是指通过学习能够达到的某种目的或需求,而在我国,美术一直都被当作人们生活中一种常见的娱乐方式,类似于小说、画展、音乐、舞蹈等等,都是通过审美动机而推动人们的行为。学生通过美术艺术能够更加深刻地进行自然、社会、历史以及人生等方面的思考,从而提升自身的审美高度,同时,学生在进行审美活动时,身心会获得一定的愉悦,从而增加学生对审美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审美的主观意识,为我国艺术教育的扩展奠定基础。

审美体验有正向和负向两种,但是由于人们审美认知的缺乏,也时常出现把假、恶、丑当作是真、善、美的现象,出现这类情况很大程度上是学生因为外界因素的干扰而产生了错误的审美观点。教师作为学生审美观点的引导者,应该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积极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增加正确的审美体验。而审美体验又包括了悲剧的体验,没有“悲”,從何体现“美”?因此,这种体验在人们的审美体验当中具有重要意义。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事物摧毁给人看,同样也是属于艺术作品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手法。将人们痛苦的情感当作一种审美现象去进行审美体验,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在美术教育当中,人们通过对美术的审美欣赏,获取心理以及精神上的愉悦,人们在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变化的过程,即是审美体验。学生作为受教育的对象,正处于发育阶段,心理发育上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在审美过程中往往会受到个人环境、思想水平、文化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错误的观念以及认知,情节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悲观厌世等消极观念的出现。而这就需要教师在审美过程中,对其进行正确、积极的引导,用教育心理学中的理论,对学生产生的审美活动因势利导,比如说在学生进行社会考察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美术展览、分析美术作品或观看影视作品后写出相应的观后感,也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艺术交流活动等。

六、结语

在心理教育的基础上,对我国当下美术教育体系中的审美体验进行研究,就是为了更好地提高我国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将教育心理学与美术教育进行结合,从而引导学生正确辨识社会中的事物,丰富学生的视野,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得我国学生能够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运用美术教育的形象性以及感染力,有效地调节学生的学习心理,塑造学生正确的审美价值观以及心理发展历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现代美术教育肩负的使命。

篇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思考论文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思考论文

【摘要】小学教育阶段是提高国民基本素质的关键时期,也是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时期。伴随着生理心理的成熟、生活阅历的丰富、生活和思考方式的转变,这一时期的小学生面临诸多来自社会和家长的压力,使得他们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方面或多或少地存在各种复杂的心理问题。而小学生一旦出现心理问题会对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以及良好素质的养成产生障碍。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小学心理教育心理素质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愈来愈多的社会大众和学校开始把建设积极的小学生健康心理教育作为首要目标,不断应用有效的手段开设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相应地取得了一些成果。目前最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积极地对学生出现纷杂的问题进行疏导和解决,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防范各类心理疾病的出现,从而避免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改变颓靡的态度。而教育本身最大的目标便是追求卓越与发展,积极的心理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心理健康潜意识与认知,以此作为教学目标的宗旨有利于促进小学生的健康心理养成。

二、深入贯彻积极心理学在小学教育的应用

上世纪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广泛地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在该运动的理念下,我们只有正确地分析与解读心理健康教育才是解决小学心理问题的根本途径。众所周知任何人的身上都蕴含着正能量和优秀的品质,在发展这些积极因素的基础上,每个人都能够实现自己的终身幸福。积极的心理学能够凝聚人的正能量、善良与美德,从而把这种正面情绪向我们释放出来。心理学的积极意义莫过于协助人们渡过人生的坎坷与磨难,从而得到更广阔的生活自由与发展空间。这样我们便能够在正常的境遇下不断打造我们的高质量社交能力和高品质生活方式,从而为我们指明前进地方向。

目前来看积极心理学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积极情绪意义的研究。该运动表明,人生下来的时候均是生性积极乐观的,而积极乐观的心理情趣能够发展人们对于某一行动的深入思考与施行能力,同样强烈的幸福感对于学生追寻梦想的行动也有积极的意义。其次,根据心理健康的人格特质分析,推断出每个人在面对不同事物时会同时出现积极与消极两种不同的态度,而我们要倡导教师呼吁学生在出现心理疾病时要积极地进行解释说明。也应注重培养学生“开朗、积极、乐观、自信”等优质的品格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够增强个体的认知体验,实现深入组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的目的。我们深知环境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心理,在家庭、学校、社会等不同环境,积极健康的心理也能够深入地挖掘人们的潜能,促使人们增强对生活的幸福感。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的启示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对于构建和谐的校园学风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拥有健康良好的心理态度,使得学生在面对挫折磨难时能够迎难而上,不畏惧前方的障碍,从而一步步建立起健康积极的人生生活态度。

1.要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

学校之所以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其目的主要是预防各类不健康的心理疾病产生,这也是建立在健康的心理思维基础上。这一点极有可能给学生思想带来一定的思维压迫感,使得学生不自觉地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各学校过于追求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的成效,各个学校分别开设心理咨询室,但这也只是一种形式,并没有依据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进行施行,所以学校要定期开设心理健康专家讲座,为学生及时排解消极、不健康的心理问题。其次学校要邀请一些专业的心理教师为学生进行心理指导。由于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名存实亡状况的出现,必定不利于小学生人格健全与发展,因此,只有切实地引导学生敞开心扉向教师说出自己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小学生偏激的心理问题,才能不断健全小學生的心理素质,真正地做到促进学生在各方面全面健康的.发展。

2.持有健康心理教育的观念

近年来,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层出不穷,这无疑对学生及其学校各方面带来了巨大的麻烦,导致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便是学校各层面不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深入挖掘学生内在的学习潜能和引导他们向积极的事物看齐。所以,这一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差强人意。而上世纪的心理学健康运动主旨便是传达从积极的心理学角度去看待问题。人与生具有可贵的品质,独有追寻梦想的思维动机,丝毫不畏惧前方的艰难坎坷。而现在的小学生求知欲极强、喜欢争强好胜,从学生的这些行为举动中我们能够看出他们每一个个体都是充满活力的。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运用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来疏导孩童内心存在的一些心理疾病。我们要善于挖掘孩童对待世界的积极态度。即使是面对一些心理问题极其严重的“问题儿童”,我们也要秉承着“让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我们的教学中”,不排挤、疏远他们,并且要充分调动他们内在、积极乐观的心理,毕竟,关爱的力量比局限于心理伤害补救相关措施更加有效。在这方面教师可以充分应用、整合学校各方面资源,定期开设一些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情景再现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

总之,虽然积极心理学的应用仍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是因为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极度匮乏以积极心理学为核心的理念,所以需要我们深入研究这一问题,以实现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正确引导。努力实现从“病态的传统心理学观念”到“全新的益智心理学思维的转变”。

参考文献:

[1]焦丽梅. 基于积极心理学角度探析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对策——以锦州市区小学为例[J]. 船舶职业教育,,(06):14-17.

[2]郭菊. 积极心理学取向下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

篇4:教育心理学视角下的网络道德问题探析论文

教育心理学视角下的网络道德问题探析论文

在互联网带来巨大的便利的同时,网络道德问题也受到了高度关注。网络道德问题是网络高速发展的产物,对人、社会都有着重大影响。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网络道德问题会给人们的心理造成负面影响,进而影响到人们的行为意识。而网络道德问题的发生与教育之间有着直接的关联。为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就必须对网络道德问题进行充分的认识。本文就教育心理学视角下的网络大的问题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0 引言

网络作为一种工具,它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在网络环境下,信息的交流越来越便捷,网络的应用已然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网络带来便利的同时,它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在网络环境下,人们的言论越来越自由,网络道德问题也日益严重。网络道德是网络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行为法则,是一定社会背景下人们的行为规范,在虚拟的网络中,网络带给人们的思想冲击是巨大的,网络上那些虚假的世界很容易将当代青少年带入误区,使得他们沉迷于网络色情、暴力,难以自拔。同时,在网络环境下,恶意的传播虚假信息、利用网络非法获利的行为也日益猖獗,给我国现代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在这样的环境下,网络道德问题依然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而社会要想发展,青少年要想健康的成长,就必须加强网络道德教育,规范他们的网络行为,正确的引导上网,合理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工作,避免网络问题的发生。

1.网络道德问题的概述

网络道德就是一种行为法则,它是网络时代环境下的产物,与信息网络相适应。网络的出现使得信息的交流也越来越便利。同时,网络上的开放性、自由性、虚拟性,使得网络逐渐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人们已经离不开网络。在网络环境下,人们原有的思想观念、道德信仰也受到的巨大的冲击,而网络道德作为人们网络行为的准则,为了更好地规范人们的网络行为,就必须加强网络道德的研究。

2.教育心理学视角下的网络道德问题

2.1心理问题

对于人而言,健康的心理是有助于健康个性的培养,而健康心理的形成与人们的交流环境有着直接的关联。对于青少年而言,与同龄人或者其他门进行互动,是培养健康心理的一条重要途径,而在网络环境下,容易是青少年养成一些负面、消极的心理。对于青少年这类人群而言,他们正处于生命力旺盛的阶段,有着较高的创造力。而在网络环境下,网络上那些虚假、不健康的东西会直接腐化青少年的思想,使得青少年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受网络上那些不健康的思想的影响,使得青少年逐渐封闭自己的世界,将网络作为自己位移宣泄、交流、互动的对象。在网络环境下,青少年的交流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人们只要遵守相关网络协议就可以,在网络中找自己所谓的“现实梦”。在这样的环境下,青少年就会忘却自我,远离自己的亲朋好友,在长期与虚幻世界生活一起后,青少年的性格也会变得难以捉摸。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人们健康的心理与环境有着,青少年只有与人交流,与社会交流,才能在不断的交流中得到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学会理解别人。而网络的出现,改变了青少年的交际圈,使得人们逐渐热衷于网络交际,使得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处于被动状态,进而使得人们的道德得不到健康的发展,引起网络道德问题。

2.2价值观、人生观的扭曲

在网络环境下,网络上那些虚假的信息会误导青少年对事物的看法,引导青少年错误的认知,依托网络这些自由的平台,那些错误的认识、不健康、不正确的评论容易被传播下去,进而产生“连锁反应”,引起一系列的网络道德问题。同时,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受网络上那些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的影响,对青少年的思想产生冲击,在时间的作用下,青少年蠢蠢欲动,使得青少年做出一些出格、危害社会的行为。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青少年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接班人,青少年价值观、思想观、人生观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了我国现代社会的发展,而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思想观、人生观离不开教育,只有青少年的认知水平得到提高,才能更好地抵触那些不良信息的侵蚀。故此,在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如果不能充分认识到网络的弊端,继续盲目的接收网络思想,势必就会使得青少年的道德判断标准出现扭曲,引起网络道德问题,对青少年自身以及社会的发展造成巨大的影响。

3.教育心理学视角下的网络道德问题的对策

3.1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道德是网络行为的法则,而网络道德问题的发生会直接冲击人们的心理,使得人们的心理出现扭曲,形成一些消极的价值观。故此,为了消除网络道德问题,就必须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要强化网络道德,提高青少年的思想认识,让青少年认识到网络的弊端。同时,要善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方法对青少年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引导青少年对网络正确地定位,让青少年不要沉迷于网络,不要过分的依赖网络,针对网络上的是是非非,要善于辨别,避免网络上那些不健康的思想给自身带来影响。

3.2加强家庭教育

为了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消除网络道德问题,加强家庭教育十分重要。作为父母,要积极地与自己的孩子沟通,以朋友的身份进入到孩子的世界中去,争取孩子的主动交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要注重交际技巧的教育,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其次,要引导孩子正确的上网,在引导孩子正确上网的同时,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尤其是网络知识的学习,进而更好地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指导。要定期的与孩子进行户外活动,避免孩子长期待在家中上网。另外,在孩子受到挫折时,父母要及时的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对给他们以理解和鼓励,只有得到了父母的鼓励和关爱,才会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敢于挑战。

3.3加强学校教育

学校作为青少年社交的主要场所,学校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不仅要注重知识的教育,同时还要注重人格的培养。在网络环境下,网络道德问题的发生与学校的教育工作有着直接的关联,而要想有效地消除网络道德问题,就必须加强学校教育。学校必须对校园网络进行统一的管理,要积极的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的使用网络。要结合青少年的特点,增加他们的社会交往途径,如社团,让沉迷于网路偶的青少年离开电脑桌,走进真实的人群,与身边的朋友交流,在交往中不断成长。

3.4加强网络管理

随着信息网络的不断发展,人们彼此间的互动方式也发生了改变,网络的普及使得人们交流的渠道越来越广泛,在网络带来积极一面的同时也引起了一些消极的影响。网络的千变万化,网络上一些不正确的思想屡见不鲜,网络犯罪的现象越来越多,涉及面广,危害性大,当而青少年对社会的认知还相对匮乏,很容易受到网络的毒害。加强网络管理十分重要。首先,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广泛宣传网络知识,提高青少年的网络认识。其次,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加强网络管理,完善网络管理相关法律,杜绝未成年的人进入网吧,尤其是一些“黑网吧”,通过法律来约束青少年的上网行为。另外,要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对那些不合法的网络行为进行法律惩处,规范网络行为,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

4.结语

网络是新时代发展的产物,在网络带来便利的同时,它也会对人们的行为、思想带来一定的冲击。在网络环境下,网络道德问题的出现给人的成长、社会的发展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为了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发展,针对网络道德问题,就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本文从教育心理学视角下分析了网络道德问题。不健康的心理、错误的价值观、人生观都得会引起一系列网络道德问题,为了消除网络道德问题,就必须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提高人们的认识,争取社会、家庭、学校的共同努力,进而培养人们健康的思想,规范网络行为,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

篇5: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新生入学教育论文

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新生入学教育论文

20世纪末积极心理学运动开始在美国展开,具体来说,就是利用心理学中发展的比较完善的实验测量方法,对人类的美德、力量等积极品质进行研究,从而促进人类群体不断的完善发展。文章基于积极心理学就高校的新生入学教育问题进行讨论研究。

一、当前阶段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已经有许多高校开始重视新生的入学教育问题,将入学教育纳入到高校的课程体系之中,但总体来说,新生入学教育还存在许多缺点及不足。首先,大多数学校的新生入学教育都采用的是入学教育周的模式,仅有少数学校改变了教学的内容以及形式,总体而言国内高校入学教育模式基本一致,比较单一。内容上来说,目前我国的各大高校对于新生的入学教育并没有制定一个统一的规章或者要求,大多数学校的入学教育都是围绕学校的校史、校规、专业课程、大学生涯规划等内容展开。形式上来说,大多采用开学典礼、班會、学校校园参观、校史陈列馆参观等形式,学校与学生之间缺乏沟通,入学教育的内容、形式都比较单一,缺乏针对性,传统心理学、主流教育学理念的影响之下,学校对于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关注度更高,入学教育重点围绕学生不良心理问题产生以及行为矫治等方面,入学教育的时间大多比较短,一周到一月左右,因此,教育效果并不理想。

二、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策略

(一)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入学教育课程目标

积极心理学指导之下,学校的相关教育人员在设计入学教育目标时首先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能够以开放的眼光看待学生,尊重学生的想法,能够不断挖掘学生的潜能,树立整体教育课程观,要以帮助学生尽可能快的适应大学生活为主要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要能够将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结合起来,通过个性化教育与集体教育结合的形式,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学过程中要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自主发展问题作为重点,为学生提供更多自由的空间及时间,培养他们自主参与的意识。

(二)构建多样化的入学教育组织体系

传统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仅限于个体内部,积极心理学将这一范围扩展到了个体与群体之间、个体与社会之间,积极心理学认为,环境对于个体心理因素影响非常大,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入学教育中主要表现在“全员教育”中,其中包含了两层含义,其一,新生入学教育时,学校要能够建设一个团结友好的校园文化,全校的教职工共同关爱新入学的学生,为他们营造一个充满温暖及关爱的校园环境。此外,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非常大,高校入学教育要能够建立起一个学校与家庭相联系,共同教育的模式,帮助大学新生能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从心理上、思想上为后期的学习做好积极的准备。这就需要学校的领导、教师以及高年级的学生全员参与,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为大学新生提供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面临的各种困难。学校可以成立一个入学教育领导工作组,由该工作小组进行整体的规划,将新生的入学教育问题纳入到学校各个院系的课程计划之中,成立心理健康教育组、思政教育组、职业规划组等不同的入学教育领导小组,然后各小组之间统一规划合作,完成新生的入学教育工作。

(三)入学教育特色化建设

积极心理学中倡导要关注个体的积极兴趣的培养问题,要能够通过各种形式不断的激发个体的内在潜力。为了更好的发展学生的.积极品质,要能够增进他们的积极体验,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自己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快乐的心态下开展各种学习、实践活动,最终形成某种人格特征。学校在教育工作之中,首先要能够将入学教育纳入到学校的课程系列之中,然后深入的开发挖掘班级、团队以及家庭的资源,组织引导开展一些积极健康,能够突出学生个性的活动,比如兴趣小组、舞蹈协会等,让学生能够自由的选择活动的内容、形式,形成一个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环境,充分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次,要建设宿舍文化,大学宿舍是学生学习、生活、娱乐的重要场所,宿舍的环境对于学生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入学教育过程中,学校要能够有意识的为学生营造文明、友爱、团结的宿舍环境,制定科学合理的宿舍规范制度,加强宿舍文件建设,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等,同时帮助学生尽可能快的融入到新的生活环境之中。最后,学校可以通过构建一个个性化的入学教育网站,让新生能够通过该网站及时的了解学校的各种信息知识,解决学生的各种疑问,减轻相关教育工作人员压力的同时,更方便学生的学习生活。且95后的学生对于网络的接受度非常高,他们习惯于利用网络解答各种问题,这种方式也更符合学生的行为习惯,更受学生欢迎。

(四)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入学教育

积极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心态对于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积极健康的心态能够让学生更好的适应新的环境,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学校在开展入学教育的时候,要能够以学生为主体,协调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避免学生过分依赖教师,要能够通过各种户外拓展活动、学习实践活动等活动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唤醒学生的潜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结束语

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开展大学生新生入学教育对于高校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学校的新生入学教育中,要能够明确教育目标,构建多样化的入学教育组织体系,为学生营造积极的生活、学习环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

参考文献:

[1]苏丽丽.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产业与科技论坛,(19).

[2]邹亚.论我国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意义、问题与对策[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03).

[3]刘天目.“95”后新生入学教育新途径探析[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7(02).

篇6:教育过程视角下高校自考助学价值究论文

关于教育过程视角下高校自考助学价值究论文

论文摘要:教育过程为研究高校自考助学价值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教育是对教育者~,fq-教育的过程,高校自考助学作为教育的一种方式,注重的是助学教育的过程。高校自考助学具有教育的过程价值,其主要表现为白考助学过程中实现的制度价值、社会价值和教育交往价值。研究和探索自考助学的价值,对于在新形势下建设中国特色自考助学的终身学习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论文关键词:教育过程;过程价值;高校自考助学;助学价值

自考助学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教育形式。其中个人自学是基础,国家考试为主导,社会助学则是将自学者与国家考试联系起来的桥梁和纽带。普通高校利用自身的办学优势,积极开办全日制自考助学班,充分发挥高校的教育资源和助学辅导作用,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但随着全日制自考助学规模的不断扩大,考生生源复杂等原因,自考助学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有必要对自考助学的价值做深层次的研究。

一、教育的过程性

人的任何活动都是一个过程,都是以过程的形式存在和发展。恩格斯说:“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黑格尔最大的贡献在于把世界描述为一个发生发展永无止境的过程,这应该是辩证法的显性形态,把“绝对和自然看做一个动态的过程,人类也是一个过程――个辩证的过程”。毫无疑问,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一种活动,是以过程的形式存在的,并以过程的方式展开的,离开了过程就无法理解教育活动,更无法实现教育目标,过程属性是教育的基本属性。

(一)教育对象的生长性

教育的对象是人,人的生长是一个不断创新、创造的过程。杜威在批判传统教育派并阐述他的教育无目的论时指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不断转化的过程。”旧。他认为,离开了过程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目的,过程就是教育目的上的存在方式和展开形式,教育的过程就是儿童的生长过程。

(二)教育内容的历程性

教育通过什么来培养学生的精神?柏拉图说:“当然,我说过知识是灵魂的粮食,我的朋友!”知识通过课程来传播,课程是教育的内容。课程具有历程性,课程之外没有特定的客观性目标。在历程中也有一定的目标,但目标只是过程的一种引导,它是非固定性的,而是唤起性的,它仅仅提供学生所面临的情境,为过程本身提出原则,以引导课程的进行和学生的学习。在过程中目标是暂时的、变化的,在教师和学生的相互作用、经验交流、内容传达中随时变化和修正,这种目标注重的只是过程本身,并不把过程看做是达成外在目的的工具。也就是说,课程的'过程性体现在课程内容的不断创新以及不断改进,教育内容的历程性就在这个基础上得以体现。

(三)教学方式的过程性

教育在于知识的传授,但教育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让师生不断领悟世界的意义和人本身存在的真谛,不断激活生命、确证生命、丰富生命,提高生命的质量和价值。教育的最大任务在于产生一个完整的人,能将生活加以整体的处理。教育的功用在于培养完整的人、具有智慧的人。这就意味着教学方式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教学方式既要重视知识结论的获得,又要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强调学生在探索新知的历程中获得丰富的经验和多方面的收获,使知识获得的过程同时成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自考助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由“严进宽出”向“宽进严出”转变的演习阵地。教育是一个过程,自考助学无疑是一个助学的过程,强调助学的过程性。它整合了高校的教育资源,旨在提高自考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育的过程价值

(一)教育过程的生活性

知识原本是人们用以生活的手段,生活本身才是目的。人接受教育的目的,就社会意义而言,就是通过促进个体的身心发展从而促使人类发展;就个人而言,就是为了过上更加美好更加幸福的生活,这就是教育的终极目的。知识能促进人类的发展,让人类的生活更加美好。而这种美好更多地体现在人类受教育的过程中,杜威认为:“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过程,学校便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因此,“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人们应该在教育中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的真谛,发现生活的美丽。教育是生活本身,教育应该充实人的生活,使人能够适应生活、更新生活。

生活是注重过程、反对本质的,因为人的生活就是一个生生不息、不断涌动的洪流。在人的生活世界里,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始终如一的,一切都处于无限生成的过程中;生活是注重创造、反对预定的。亨利・柏格森认为:“对于一个有意识的生命来说,存在在于变化,变化在于成熟,成熟在于不断地自我创造。对于一般意义上的存在,我们是否也能这样说?”教育的对象是人,生活的主体是人,所以教育过程必须具有生活性,教育过程的生活性也是教育过程的价值表现。教育只有面向生活,才有助于教育联系实际,更好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

(二)教育过程的快乐性

教育的快乐应该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去体验。教育不仅要满足社会的需要而且要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快乐本身就是人的一种内在的需求,教育的过程是追求快乐的过程,不是未来快乐生活的准备。有这么一种意识,认为强调眼前的快乐可能会失去以后的快乐,那为什么现在的快乐应该以牺牲将来作为代价呢?另外,为什么人生后期的生活应该比前期更重要呢?如果说获取快乐是教育的目的,或者说一种目的,那么这种快乐应该看做是人整个一生的快乐。受“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观念的影响,快乐成为教育的终极目的,而没有贯穿整个教育的始终。

但是,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科技的发展,更应该关涉人的美好生活、情感和精神世界,使学生学会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作出价值判断。而这种价值的判断能力不是仅靠科学知识的增加就能形成的,它需要在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这种情感教育是人类所独有的,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要素,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显著标志,也是人类得以发展的条件。

(三)教育过程的创造性

创造的动力来自生活,创造的灵感来自快乐。教育的生活性、教育的快乐性决定了教育的创造性。教育过程的创造性价值意味着对预设的规范、目标和流程的超越、拓展、补充、延伸和具体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的过程就是学生发展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具有预设和生成的双重属性。当人的生活过多地被预设的时候,教育的生成属性又如何体现?

麦金太尔认为,教育不应只具备工具性的目的,一个只热衷于手段,而不考虑这种手段带来的终极目的的社会是非理性的,教育体制亦是如此。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帮助人们发现其目的并非外在于本身的活动,而所有智力研究恰恰是在自身之内并为自身提供这种活动。人的自我实现是永无终结的,人永远在生成,教育加入的就是这一个过程,这一个过程就其实质来说是人之生成、人之引出,引出的是一个能够自我建构的人。

自考助学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全日制自考助学注重的是助学的过程,强调的是助学的过程价值。通过宽松的门槛准入,让学生在教育中体验生活,感受教育的快乐,在快乐中创造价值。

三、教育过程视角下高校自考助学的价值

自考助学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零敲碎打式的培训,不是可有可无的摆设,也不是自生自灭的补充,而是一种全新的开放式教育。这是一种纳入国家高等自学考试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

教育具有过程价值,自考助学作为当前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不可否认其教育的过程价值。但是,由于自考助学对象的特殊性,相应的,其过程价值也同样具有特殊性。教育过程视角下的高校自考助学价值主要表现在社会价值和教育交往价值。

(一)自考助学的制度价值

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为失去受教育权利的学生提供一个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输送了专业人才,同时也为充分实现教育制度的公正、公平提供基础,对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的创新具有推动作用。

公正是制度的首要德性,这也就意味着,制度公正是好社会的基本要求、底线要求。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中,要通过公正的制度安排来保护社会弱势群体阶层,以达到整个社会的和谐。教育资源同样如此,自考助学的对象是在现行的高考制度下失利的学生,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属于教育的弱势群体。自考助学制度使这部分教育弱势群体享受到高等教育资源,保障了他们的受教育权利。

公正的平等应当包括机会平等,即起点平等和过程平等。起点平等是指具有同样潜能的社会成员应当拥有同样的起点。在此,我们承认在学业上,接受自考助学的学生和普通高校的学生存在差距,但是作为一个人,我们不能直接否认其作为一个人本身具有的潜能以及价值。过程平等是指机会的实现必须排除一切非正常因素的干扰,其中这至少要做到,“国家为改进人们之状况而采取的措施,应当同等地适用于所有的人”引。自考助学制度为实现过程平等提供了立论基础。只有起点和过程均是公正的,才有可能保证结果也是公正的,才能有效推动教育公正的实现,这也是自考助学制度的价值所在。

(二)自考助学的社会价值

从社会层面来看,全日制自考助学教育作为_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功不可没。面对众多公办大学吸纳精英型的高分学生,自考助学院校吸纳了大量因高考失利上不了大学的学生。他们关注的是当今社会最需要接受教育的人群,以高校自考助学的崭新平台使数以千万计的考生接受了高等教育。自考生的学习基础与全日制普通生相比有一定差距,如果能够把低起点的学生塑造成为合格人才,对家庭和社会都是重大的贡献,更体现出普通高校的价值和魅力。这是高校自考助学的意义和作用所在,也是把全日制自考助学定位于教育的立论基础。

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一方面通过培养人的文化、态度、行为促进社会精神、政治制度的和谐;另一方面又宣传和传播着和谐社会的内容、思想。因此,高校自考助学促使学生的心灵与精神不断升华,使每个个体的精神、心灵和谐发展,形成社会上的友爱诚信、团结奉献,从而使社会走向安定有序、充满活力,实现社会在政治上的和谐发展。

(三)自考助学的教育交往价值

从个体层面来看,教育的过程价值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教育的交往价值,教育交往实践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全面的心灵对话过程,是一种教育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的过程。教育是人与人的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而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的对话和沟通。记得雅斯贝尔斯说过,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从交往的角度理解教育本质,教育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形成品德的过程、方法和手段,同时也是一种师生之间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相互影响的“共同生活”。学生在教育交往中学会合作、发现自我、达成共识。

高校自考助学是加强自考考生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考生通过自学而通过自学考试,然而,久而久之,难免会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沼。在助学过程中,广大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通过一言一行向学生展示着自身的人格魅力,针对学生特点引导学生如何做人,从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这恰恰是助学过程中最显活力的部分。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交往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相互影响、相互认识、相互间信息交流而形成,对学生个性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高校自考助学满足了教育过程价值的自足性。作为生成中的存在,人需要教育来建构自身,教育的目的就在于“成人”,就在于促进人的自我实现,因而,教育过程就是人的自我建构过程,就是人的生成和自我实现过程。过程与目的达成了一种内在的统一,因而我们说教育过程本身就具有自足性的价值。高校自考助学不仅可以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校园文化中,而且也能为学生创造积极的课堂,积极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信息交流。学生在轻松、和谐、民主的气氛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意识,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达成师生默契,并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感受紧凑协调的课堂节奏、精湛的教学技巧、高昂的教学热情,得到美的享受,净化审美情趣,同时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主动创造美的学习环境,并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把学生培养成自主、能动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

自考助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教育的过程视角研究高校自考助学的价值,对教育对象的教育和成长具有深刻影响,为探索自考助学的发展之路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对于在新形势下建设中国特色自考助学的终身学习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篇7:传播学理论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

传播学理论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

摘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中重要的一环,同时也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从传播学理论视角来看,可以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比喻成一次传播的过程,包括对认知、情感、意愿的传播。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是多样的,包括:传播信息的丰富性、传播途径的多样性以及传播者素质的差异性等。如何就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传播学理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为了加强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共中央出台了相应的《意见》,要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做到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育目标、实事求是、以人文本与实践接轨,尽最大的努力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无法有效提高教育效果。从传播学角度分析,可以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作是一次传播的过程。所以,要想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探索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规律尤为重要。

一、传播学角度下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

(一)传播者的素质存在差异性

传播者是传播发起者,可以是个人、一个组织或者社会的混合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传播者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信息传播组织者、实施者以及发起者,即教师或者辅导员。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的素质存在明显差异,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受到阻碍。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要是辅导员,而辅导员一般都是刚毕业的学生。他们年纪轻、经验少,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知识薄弱,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难以发挥有效作用。[1]同时,还有部分辅导员虽然有一定的教育经验,但是不愿意与学生深入接触,无法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更没有进一步提升自己工作水平,从而使思想政治教学工作无法有效开展。

(二)传播的信息内容和途径具有丰富性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途径越来越丰富,即传播的信息越来越全面,教育内容包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理想观等,教育途径包括课堂、网络、自媒体等。丰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途径使学生获得了更加广泛的知识,但学生难以对广泛杂乱的信息留下清晰、准确的印象,而且教育内容更新速度慢,很多内容过于陈旧与当代的社会实际脱节。出现的这些问题都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环境比较复杂

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网络信息大爆炸造就了多元的信息传播环境。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大部分学生难以有效甄别信息,容易轻信、误信一些负面信息。[2]当代大学生所处的信息传播环境的复杂性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和顺利进行产生很大影响。

二、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一)提高辅导员的素养,优化传播者队伍结构

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能够对学生起到号召作用。但是目前很多学生对辅导员不够信服,主要是因为辅导员比较年轻,大多是高校刚毕业的学生,与所带领的学生年纪相仿,因此难以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基于此,高校需要对辅导员队伍进行优化,保证辅导员队伍的年龄结构具有层次性。同时,利用“老带新”的方式给新辅导员传授经验。此外,对于一些非思想政治专业科班出身的辅导员,需要对其进行专业培训,保证辅导员能够掌握相应的思想政治基础知识,并能将其应用到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去,从而有效提高辅导员的威信。

(二)使传播信息具有时新性和趣味性

在信息的传播中首先要保证信息具有时新性和趣味性,这样学生才能乐于接受这些信息。同时,这些信息要能反映当代社会的发展情况,保证信息的有效性。另外,传播的信息要具有针对性。当代大学生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干扰,从而无法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这种现象,辅导员要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使学生能够分辨信息爆炸时代信息的真伪、优劣,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念。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要符合学生的个性发展,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分层次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三)改善信息传播环境

在当代的社会大环境中,由于传播途径的多样性和便捷性,学生获得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良莠不齐的信息不利于学生思想品质的建设和道德修养的提高。在这样的大环境中,高校需要帮助学生分辨信息的真伪,形成对不良信息的免疫力。校园里的小环境同样影响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所以高校需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和学术氛围,加强文化塑造,通过环境来影响人,使学生在良好的思想政治传播环境下,于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传播者、传播环境以及传播内容等传播因素。从传播学角度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分析,笔者发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高校的相关教职人员必须采取有效对策,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沈培辉.“微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基于传播学视角的思考[J].高校辅导员学刊,,5(4):1-5.

[2]屈艳红.传播学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5):86-88.

篇8:和谐社会视角下的大学生感恩教育初探论文

和谐社会视角下的大学生感恩教育初探论文

[摘要]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如今,随着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感恩之心也在持续淡化。因此,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野下研究大学生感恩教育,对于大学生形成和谐人格,并促进其全面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感恩教育的主要内容入手,探讨了和谐社会建设和大学生感恩教育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当前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现状,提出了基于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大学生感恩教育实施策略。

[关键词]和谐社会;大学生;感恩教育

感恩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美德,而且也是每一位公民必须坚守的最为基本的道德准则。注重大学生感恩教育,进一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水平与感恩意识,可以说是当前时代发展的客观需求。感恩教育是高校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并不仅仅是培养出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的感恩意识那么简单,更加重要的是,它意味着一种责任意识与自尊意识,是在追求一种人生的新境界。注重大学生感恩教育正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要求,也是培养青年学生健康心理与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对于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感恩教育的主要内容

感恩教育主要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对受教育者所实施的,以知恩、感恩、报恩与施恩为内容的一种人文教育形式。感恩教育不仅是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而且也是以德报德的思想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人性教育。因此,感恩教育要坚持两项原则:一是感恩教育应当回归生活。所谓生活即教育,离开了社会生活的参与其中,高校就没有了道德目标,也就缺少了目的。感恩教育应当在生活世界中去发现积极而丰富的德育内涵,在感恩中将德育与生活很好地结合起来,从而逐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所以,回归生活就成了感恩教育的当然选择。二是感恩教育应当以生为本。感恩教育应当凸显出以生为本的内涵,将学生和教育的最终价值联系起来。在高校中开展以生为本的感恩教育,能够形成以人为本的建设和谐社会对于教育的要求,也就是教育一定要建立人与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高度协调的良好生态系统,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和谐社会建设和大学生感恩教育之间的关系探讨

1、实施大学生感恩教育,有利于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整体所能起到的共同作用,作为整个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自身的发展与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非常重要。实施大学生感恩教育能促进大学生的和谐发展与和谐人际关系的发展,进而不断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是大学生感恩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自身和谐发展。感恩教育不仅能激发出感恩的情感,而且能促进感恩意识的形成,也是引导大学生不断产生感恩情感,从而形成感恩意识,让感恩行为真正成为人和行为习惯。人自身可以说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环节,也是社会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就是人的个性和谐,也就是人格之和谐。只有人实现了自身和谐,才会具有和谐的人格,才会对生活充满了激情,进而对他人与社会充满感恩,实现社会的最终和谐,唯有如此,和谐社会才能牢固地树立起来。在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之下,注重大学生感恩教育,培养出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才能帮助大学生克服个人主义的倾向,通过感恩教育让大学生深刻认识到自我发展的条件,从而将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整体目标体系更好地融合起来,使其形成和谐的人格,为社会的总体和谐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是大学生感恩教育能够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人是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大学生是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具有较高素质的社会群体,与社会和他人都十分密切的联系。通过感恩教育能使他们更加懂得感恩,更加了解如何用感恩的心去报答于己有恩及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人际交往应当常怀感恩之心,能够让人心胸广阔,进而拥有良好而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但能为大学生的和谐发展与健康成长创造出心情舒畅的环境与氛围,而且能帮助培养大学生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一旦大学生缺少了感恩意识,不但会造成人际关系冷漠和紧张,而且还会让人变得不愉快,从而产生了不良情绪,肯定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并影响到其健康成长。所以,强化大学生感恩教育,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能够促进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并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进步。

2、和谐社会的逐步形成,有利于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发展

大学生感恩教育对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和谐社会的不断形成对于真正实施大学生感恩教育具有巨大的推动与促进作用。和谐社会所展现的是一种既稳定,又有序,同时还充满活力的社会状态。在和谐社会的形成过程中,社会各子系统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能够逐步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此过程中,人的发展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需要的是感恩意识的培养,而感恩意识的培养则与大学生感恩教育紧密相关。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重要作用使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实现能够成为必然。

在和谐社会的形成过程之中,因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实施对于促进大学生自身的和谐发展与全社会的和谐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社会的各子系统也都更为重视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从而采取了许多措施促进感恩教育的发展: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财政方面的投入,通过政策的支持,让大学生感恩教育能够拥有更为坚强的后盾;各高校也应当采取各种措施为大学生实施感恩教育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并组织教师对大学生感恩教育作出研究,使其向更深和更广的方向不断发展;大学生则要对感恩教育更为理解,并积极配合教师,以求实现更好的教育效果。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和大学生感恩教育这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大学生感恩教育能够促进自身的和谐发展与和谐人际关系的产生,从而为和谐社会的实现能够提供前提与基础。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又能促进大学生感恩教育真正能够实现。

三、当前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现状分析

1、社会环境中缺乏产生感恩意识的土壤

当前,社会正处于转轨与变型期,一些最为基本的人之常情,在道德的缺失之下遭受到严重的挑战。人们普遍不再自我关注,既不在意和他人之间的关系,也不在意社会的不断发展,还淡忘了我们永远不可能独自获得幸福的道理。

2、家庭教育中缺少大学生感恩教育

大学生始终是家人所关注的中心。正所谓权利无限,而义务是零。在现实生活当中,父母所关注的只是孩子的学习而已,一切都围绕着智能,将上重点学校、读名牌大学、成就事业为重要事务,却忽略了最为基本的道德与感恩教育,忘记了怎样教育孩子做堂堂正正的人。大学生在这样过于宠溺的家庭之中,只会受人恩惠,却不知道知恩图报,不会去感激与珍惜,不愿用自身的付出来回馈他人与社会,这就是感恩意识缺乏的具体体现。

3、学校教育过于重视知识教育

各类学校在思想道德教育上,往往都拿一些高、大、全人物来作为大学生学习的榜样,大学生所崇尚的永远是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相反对身边的生活和小事缺乏足够的感受,因而体验不到感恩的感觉。所以,正因为教育系统未能在学生们的心中播种下对身边的人和事的感恩种子。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缺少机会学会为他人着想,因而也就并不具备感恩之心。

四、基于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大学生感恩教育实施策略

1、弘扬优秀的感恩传统文化

我国的传统文化非常讲求恩义与亲情,注重知恩图报,在历史长河中存在许多充满感恩情怀的名篇佳句,至今仍然广泛流传。继承与发扬这些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实施提供更为深厚的土壤。许多大学专门开设了中华传统文化课程,通过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推广,使大学生在认真学习与研读的同时,能够有更好的领悟。比如,通过让学生学习《朱子家训》、《菜根谭》等传统的优秀书籍,并要求大学生认真探讨学习的体会,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与此同时,感恩教育还要十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强化学生自身在道德发展之中的亲身体验,并在动态的过程之中,通过学生自身的真切体验,主动养成较好的德行。德育就如同河流一样,越深就越无声。在感恩中,通过大学生的亲身体悟,能够避免那种空洞的说教,实现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主动培养积极向上的道德品质。

2、注重发挥高校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高等院校要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教学教育之中,着力加强与渗透感恩教育。高校的素质教育十分强调将德育摆在首位,要教育大学生学会做人,从而充分发挥出学校课堂教学所具有的主渠道作用,并全面推进大学的德育教育工作。一是要以课堂作为阵地。学生成长的各过程中所需吸收的精神营养――德育,最主要是要通过课堂教学来提供的。感恩教育是德育教育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唯有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才能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与健康成长发挥有效而持久的促进作用。二是以教材为切入点,将日常的学科教学渗透到感恩教育,尤其是应当在课程教学中编入一些反映感恩题材的内容,从而构建出感恩教育的情景,这是学校开展感恩教育的重要途径。

3、营造良好的校园感恩文化氛围

对学生开展感恩教育,应当努力创造与挖掘其中包含的教育因素,比如,可利用校园中的花草树木与建筑布局等各类物质载体,将体现尊师重教、尊老爱幼及珍爱生命等方面的名言警句与优良行为体现于其中,让大学校园中的花草树木和建筑物诉说出感恩的美德。在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各种规章制度之中,将知恩、谢恩和感恩等观念及行为渗透到其中,并利用健全而和谐的感恩制度文化,从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引导、规范学生,并提升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帮助其养成感恩习惯。要利用教师节、重阳节、母亲节及感恩节等节日和开展丰富多彩的专题讲座、文体活动等,形成以感恩为荣,以忘恩为耻的良好舆论环境,陶冶大学生的感恩情感。

4、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大学生的感恩体验

对大学生开展感恩教育,应当重视强化感恩实践。一是必须将感恩教育和学校的公益性活动相互结合起来。公益性活动主要是指能让大家共同受益的无偿性群体活动,比如青年志愿者活动和学雷锋活动、扶贫献爱心活动等。要在活动中彰显大学生的热情,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聪明才智、贡献大学生的力量,让其在活动中践行道德,在活动中体验奉献之甘苦。二是一定要将感恩教育和大学的社会实践活动相互结合起来。要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类社会调查、勤工俭学等各项社会实践活动。要利用好寒暑假时间,引导大学生主动走出校门,到基层和群众中去,让大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来感受恩德与恩情,最终能够成为高品格的人才。

5、努力形成感恩教育的合力

大学生感恩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学校、社会与家庭等各方面的积极配合,从而形成教育的合力。学校教育是关键性环节。大学生的良好品德形成,最为重要的还是要依靠学校教育,所以,高等学校一定要肩负起自身的崇高使命,切实提高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特别是感恩意识的培养。家庭教育是辅助性环节。人的成长可以说难以离开家庭,家庭成员之间的行为方式彼此存在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家长要勤于自律,并以自身行为来影响子女,从而为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提供最好的环境。社会教育是基础性环节。社会转型对现行学校德育提出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感恩教育不仅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又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做到中西文化的融合。值得欣喜的是,如今社会舆论已开始意识到感恩意识缺失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感恩教育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五、结语

综上所述,感恩教育符合当前和谐社会对于高等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要求,能够促进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感恩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道德要求,在构建和谐校园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推动和谐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对大学生开展感恩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当在高等学校形成感恩教育的热潮,让大学生都能常怀感恩之心,不断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感恩教育真正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耿树丰,夏红.和谐社会视野下大学生感恩教育[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6).

[2]任江林.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德育,,(11).

[3]梁吉霖.和谐社会的大学生感恩教育[J].中国冶金教育,,(2).

[4]刘冰.大学生感恩教育浅析[J].陕西教育,2008,(2).

[5]于钦波,刘欣.感恩教育:人生必修课[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篇9: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问题生后进生的教育转化论文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问题生后进生的教育转化论文

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是问题生、后进生,要想教育转化他们,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本文首先分析了问题生、后进生产生的原因,然后从三个方面运用积极心理学阐述了转化问题生、后进生的方法。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存在文化基础差、厌学懒惰、纪律观念淡薄等毛病,成为令人头疼的特殊群体。同时,进入到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人们眼中的问题生、后进生,在他们身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何做好他们的教育管理工作呢?如何使他们学到一技之长,健康成长呢?作为职业学校的班主任,不能放之任之,应积极地担负起转化教育他们的重任,而找出问题的症结和解决问题的对策才是当务之急。

一、问题生、后进生产生的原因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后进生并非是先天的,后进生的出现和社会、学校、家庭及自身息息相关。

1。社会原因。目前中职学生存在的问题,从生源上说,大多学习基础差、不爱学习、性格叛逆、好逸恶劳、纪律涣散、不守规矩的初中生涌入了中职学校,从而造成生源素质低下,导致学生上课时不听讲或听不懂,睡觉、玩手机等现象占主流。住校生课余时间特别长,无事可做,精神空虚,就容易惹事生非,出现打架闹事、敲诈勒索、吸烟、早恋等不良现象。

2。学校原因。有些中职学校实习设备简陋、缺乏,与企业生产衔接不上,甚至不具备一些专业的条件,授课方法单一,对学生毫无吸引力,这就大大削弱了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空间,从而使中职学生前途渺茫,无所追求,甚至有的学生成为“混世魔王”。

3。家庭原因。据调查,有些学生来自单亲家庭,有些属于留守同学,由于从小缺少来自家庭的关爱,性格上冷漠孤傲叛逆。有些学生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小太阳转,养出一身毛病;有些家长自身文化水平不高,不会教育孩子,孩子犯了错误非打即骂;更有些家长对孩子不会教育就放任自流,孩子从小“被放羊”,家长不管不问孩子的学习。

4。中职生自身原因。大部分中职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属于后进生,长期处于不被关注状态,成为边缘学生,使他们产生了厌学和自卑心理。他们自制力弱,迟到早退,学习能力差,不良习性多,综合素质低下。大多数学生由于年龄等各种原因,道德判断能力差、自我控制力低。问题生、后进生的行为甚至会产生一些畸形的“魅力”,经常出现后进生“三五成群,一呼百应”的怪现象,这些学生容易结成不三不四的小团体,相互影响的结果可能使毛病更多。

俗话说“对症下药”,针对以上问题生、后进生形成的关键原因,采取“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办法,有针对性地做好这些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

二、问题生、后进生教育转化的方法

问题生、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已是摆在每一个教育者面前的严峻问题。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说:“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活动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再难啃的骨头,我们有积极的态度,应用积极的视角也是一样有办法解决的。

1。缩短空间距离走进学生心里,落实爱的鼓励——短距离,爱的效应。空间位置结构与人际心理距离是联系在一起的。传统的教育方式是:课堂上,教师站在台上,居高临下,师生之间的距离拉大,形成一道无形的心理防线;办公室里,教师坐着学生站着,师生间的不平等性明显拉大。我在与问题生、后进生交流的过程中,常与他们边走边谈;每次学生犯错误时,对待他们不是简单的批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要想让学生真正转变,必须是内心发生变化。首先让他们感到教师尊重他们、信任他们,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我采取的方式是,先让他们到我办公室,搬个凳子面对面交流,先讲他们身上的优点,然后简单的说他们身上的不足,并提出建议其处理这件事的最佳方案,让问题生、后进生感到教师是在平等的对待他们。随着教育者身份的淡化和师生空间距离的缩短,心理距离也自然缩短了。教师积极的态度,让学生感受到每一次鼓励,每一个微笑,每一次爱的赏识,对他们的心灵都是一种安慰和激励。这样不但缩短了教师和问题生、后进生的心理距离,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2。恰当利用肢体语言进行有效的沟通——肢体语言效应。美国一名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指出,在教学过程中的师生沟通效果的比例,语言本身只占表达的7%,语言中的声音声调只占表达的38%,而肢体语言却占表达的55%。因为身体语言所传递的信息是内心感情的真实流露,是无法掩饰的。由此可见肢体语言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有时它不但可以代替口头语言,甚至能反映言语所难以表达的情态,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大家知道,表面上问题生、后进生可能对很多事都显得满不在乎,其实内心都很脆弱、多疑、敏感。有时教师一个细微的动作可能增强了问题生、后进生的自信心,缩短了彼此的心理距离,也可能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产生一些消极情绪。上课时个别学生小声闲谈,我就把视线短暂停留在某一个学生身上;遇到有同学玩手机,我就悄悄地把讲课的阵地搬到他身边;学生上台演讲时,我常常自然的拍一下他的肩膀,以示鼓励;当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我就给其欣赏的目光;课堂上学生讨论交流时,我就走到学生中间去,随时准备答疑解惑和培优补差;辅导学生时,我低头弯腰接近学生。对于那些学习认真的学生,不管是为应付教师只做做样子,还是真的很认真的,都用积极的视角看待他们,在自己的心理,一定要承认学生都在认真学习,从内心里真正认可他们。如此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认同、肯定、欣赏,看到教师一个自然的微笑,一个赞赏的点头,再竖起一个鼓励的大拇指,他们读懂了,他们会意了,他们愉快地接受了。在这样愉悦的环境中,他们心情舒畅,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了,违纪事件则直线下降。因此在与问题生、后进生交往时一定不能忽视自己的表情和动作,积极的动作能让问题生、后进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恰当的身体言语是进行有效的沟通途径之一。

3。让所有学生把班级当成自己的家。影响学生成长的因素有很多,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是最重要的两大类,而班级是教师最好利用的资源。在物质环境方面,班级教室的每一个角落都应该让学生有美的感受和心灵的净化,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在班级心理环境方面,好的班风是最重要的因素,它可以促进学生们团结向上、积极进取,学生关系更加和谐。一个充满欢声笑语、乐观向上的班集体,使问题生、后进生的不良道德品质得到矫正,促使他们向先进学习和靠拢,不断走向进步。在这个转化过程中,班主任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班主任一个人的能力和精力是有限的,而一个充满正能量的班风,好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能够带给学生温馨和关爱,使问题生、后进生逐渐摆脱落后的阴影,从而实现质的转变。因此,在学习成长的道路上让全班同学都要意识到“一个也不能少”。

要求所有任课教师要积极地看到每一个学生的优点,坚持用放大镜看优点,显微镜看缺点,并在班里开展各种活动,如发现学习优点活动:要求学生每人写出自己身上的十个优点,还要写出班内任意十个同学身上的优点,并当众说出来,此项活动除增强了学生的自豪感、自信心,融洽、密切、和谐了同学间的关系,还增强了学生自制力,有利于保持发扬自己的优点,学习他人的优点。可以在这个大家庭安排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改正小毛病,为班集体争光”活动,比如争当“三好学生”的活动。在活动开展过程中,让学生用手机拍照片记录下来进步的每一个闪光点,记录下成长的点点滴滴,做成板报贴在教室宣传栏,使后进生自卑感逐渐消除,充满成就感、自豪感,自信心不断建立,感到班级这个大家庭向他们伸出温暖的怀抱,感到自己是大家庭的一员。再比如举行“一带一”这样的互帮互学活动。安排成绩优秀的同学和后进生结对子做同桌,优秀学生争当“小老师”帮助后进生学习,指出后进生的不足之处,用自己的言行给后进生做榜样。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特定时间开展多种活动,比如三月份学习雷锋活动:举行“学习雷锋好榜样”唱歌比赛、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诗歌朗诵赛、每天一件好事比赛。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和比赛,使问题生、后进生有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和优点的舞台和机会,融进欢乐愉快的大家庭之中,和同学们的关系更加和谐。一位女同学在开学一个月后对我说:“老师,在初中时,我经常感到很没意思,每天都是家和学校两点一线,总是在机械的重复,我离开了那里,不想上学了。可爸爸妈妈要让我上学,没办法我才来到这里。说句心里话,今天我很喜欢这里,我很愿意在这里学习。”可想而知,在学校、在班级找不到一点快乐的学生,就不会有积极的心态,就不想在这里发展,怎么可能把学习当作愉悦的事情?让后进生把班级当成自己的家,让良好的班级环境感染他们、改造他们,培养他们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更为重要的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造良好的班级环境可以提高后进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师生和谐的人际关系,让他们在良好的环境中不断向上。

我在学生管理的过程中,发现学生逐步地走向正常轨道,同学之间相处融洽,班上的大部分学生对学习感兴趣,很少出现旷课、打架、吸烟等不良行为,经常被学校评为优秀班级和文明寝室。总之,中职班主任工作要体现职教特色,不断实现班主任工作方法和工作方式的创新。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对问题生、后进生的看法,对他们应有积极的态度,在积极的视角下看待他们身上各种各样的问题,同时应认识到问题生、后进生的转化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转化问题生、后进生的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教育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因此,对他们的管理,要耐心,不厌其烦,不放弃,不丢弃。只有教师与问题生、后进生的心灵相通,并努力做到多给后进生奉献爱心,让爱的阳光温暖后进生的心灵,让爱的雨露滋润后进生的成长,以爱动其心,以言导其行,问题生、后进生的问题才会慢慢得到解决。

英语专业教学论文题目

化学方向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与选题

教育管理论文选题

关于体育教学环境的论文题目

计算机方向硕士论文题目选题

护理毕业论文选题题目选择

高校隐性德育工作研究论文

浅谈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意义论文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选题题目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学习型社会视角下高校心理学教育发展趋势探究论文
《学习型社会视角下高校心理学教育发展趋势探究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学习型社会视角下高校心理学教育发展趋势探究论文(锦集9篇)】相关文章:

会计学论文题目2023-09-16

会计学论文题目推荐2023-04-09

教育管理毕业论文题目2022-05-06

关于作文教学的论文题目2024-04-21

英语专业论文题目推荐2022-11-10

英语专业论文题目2022-05-29

初高中、小学体育教学论文题目参考2023-06-06

浅谈科学健身视角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研究论文2023-07-13

会计学专业论文题目2022-05-06

艺术教育教学论文题目2024-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