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言绝句《听弹琴》赏析

时间:2023-07-29 08:01:04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五言绝句《听弹琴》赏析(推荐11篇)由网友“EnsamK”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五言绝句《听弹琴》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五言绝句《听弹琴》赏析

篇1:五言绝句《听弹琴》赏析

五言绝句《听弹琴》赏析

【原文】

《听弹琴》

唐代: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七弦一作:七丝)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注释】

泠(líng)泠:形容清凉、清淡,也形容声音清越。丝:一作“弦”。

松风: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凄凉。琴曲中有《风入松》的调名。

古调:古时的曲调。

【译文】

七弦琴弹奏的声音清冽,曲调悠扬起伏,琴声凄清好似风如松林。

我虽然很喜爱这首古时的曲调,但在今天人们大多已不去弹奏了。

【赏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诗人通过慨叹古调受冷遇,不为世人看重,以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舒解世少知音的遗憾。全诗意境清雅,志趣高洁,语言含蓄,一语双关,弥漫于字里行间的寂寞情怀感人肺腑。诗题一作《弹琴》,此据《刘随州集》。从诗中“静听”两字细味,题目以有“听”字为妥。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诗的前两句是说,七弦琴奏出清亮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

琴,亦称“七弦琴”,俗称“古琴”,是我国古代传统民族乐器,有七条弦组成。所以首句以“七弦”作“琴”的代称,意象也更具体。“泠泠”形容琴声的清越,逗起“松风寒”三字。“松风寒”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的凄清,极为形象,引导读者进入音乐的境界。“静听”二字描摹出听琴者入神的状态,可见琴声的超妙。高雅平和的琴声,常能唤起听者水流石上。风来松下的清幽肃穆之感。而琴曲中又有《风入松》的调名,一语双关,用意甚妙。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后两句是说,我虽然很喜爱这首古时的曲调,但在今天人们大多以不去弹奏了。

如果说前两句是描写音乐的境界,后两句则是议论性抒情,牵涉到当时音乐的背景。汉魏六朝南方清乐商尚用琴瑟,而到唐代,音乐发生变革,“燕乐”成为一代新声,乐器则以西域传入的琵琶为主。“琵琶起舞换新声”的同时,公众的欣赏趣味也变了。受人欢迎的是能表达世俗欢快心声的新乐。穆如松风的琴声虽美,如今毕竟成了“古调”,又有几人能怀着高雅情趣来欣赏呢?言下便流露出曲高和寡的孤独感。“虽”字转折,从对琴声的赞美转入对时尚的感慨。“今人多不弹”的“多”字,更反衬出琴客知音的稀少。有人以此两句认为今人好趋时尚,不弹古调,意在表现作者的不合时宜,是很对的。刘长卿清才冠世。一生两遭迁斥,有一肚皮不合时宜与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调。诗咏听琴,只不过借此寄托一种孤芳自赏的情操罢了。

全诗从对琴声的赞美,转而对时尚慨叹,流露出诗人孤高自赏,不同凡俗,稀有知音的情操。刘长卿才华卓绝,却因诬陷等数遭贬谪。虽牢骚满腹,但对高洁的坚持使他不能与流俗相合,与众人为伍。这首诗贯穿了他对于高雅、高尚、高洁的赞美,抒发了他对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持以及坚持背后的遗憾与清寂。

篇2:唐诗五言绝句《听弹琴》赏析

唐诗五言绝句《听弹琴》赏析

原文

听弹琴

唐代: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七弦一作:七丝)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译文

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

我虽然很喜爱这首古时的曲调,但在今天人们大多已不去弹奏了。

注释

泠(líng)泠:形容清凉、清淡,也形容声音清越。丝:一作“弦”。

松风: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凄凉。琴曲中有《风入松》的调名。

古调:古时的曲调。

鉴赏

此诗题一作“弹琴”,《刘随州集》与《全唐诗》均为“听弹琴”。从诗中“静听”二字细味,题目以有“听”字为妥。

琴是中国古代传统民族乐器,由七条弦组成,所以首句以“七弦”作琴的代称,意象也更具体。“泠泠”形容琴声的清越,逗起“松风寒”三字。“松风寒”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的凄清,极为形象,引导读者进入音乐的境界。“静听”二字描摹出听琴者入神的情态,可见琴声的超妙。高雅平和的琴声,常能唤起听者水流石上、风来*的幽清肃穆之感。而琴曲中又有《风入松》的`调名,一语双关,用意甚妙。

如果说前两句是描写音乐的境界,后两句则是议论性抒情,牵涉到当时音乐变革的背景。汉魏六朝南方清乐尚用琴瑟。而到唐代,音乐发生变革,“燕乐”成为一代新声,乐器则以西域传入的琵琶为主。“琵琶起舞换新声”的同时,公众的欣赏趣味也变了。受人欢迎的是能表达世俗欢快心声的新乐。穆如松风的琴声虽美,毕竟成了“古调”,已经没有几个人能怀着高雅情致来欣赏,言下便流露出曲高和寡的孤独感。“虽”字转折,从对琴声的赞美进入对时尚的感慨。“今人多不弹”的“多”字,更反衬出琴客知音者的稀少。有人以此二句谓今人好趋时尚不弹古调,意在表现作者的不合时宜,是很对的。刘长卿清才冠世,一生两遭迁斥,有一肚皮不合时宜和一种与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调。他的集中有《幽琴》(《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之一)诗曰:“月色满轩白,琴声宜夜阑。飗飗青丝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向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其中四句就是这首听琴绝句。“所贵知音难”也正是诗的题旨之所在。“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诗咏听琴,只不过借此寄托一种孤芳自赏的情操罢了。

篇3:五言绝句《听筝》赏析

五言绝句《听筝》赏析

【原文】

听筝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注释】

金粟柱:古也称桂为金粟,这里当是指弦轴之细而精美。

【译文】

金粟轴的古筝发出优美的声音,那素手拨筝的美人坐在玉房前。

想尽了办法为博取周郎的青睐,你看她故意地时时拨错了琴弦。

【鉴赏】

为了所爱慕的人顾盼自己,便故意将弦拨错,弹筝女可爱形象跃然纸上。相传三国时代的周瑜,二十四岁为建威中郎将,人称周郎,他精通音乐,别人奏曲有误,他就回头一看,当时人称:“曲有误,周郎顾。”此诗当然受到这个故事的启发。

筝,一种弦乐器。从唐诗中所描写的筝来看,筝是十三根弦,如:“花脸云鬟坐玉楼,十三弦里一时愁”(白居易《听崔七妓人筝》)。“大艑高船一百尺,清声促柱十三弦”(刘禹锡《夜闻商人船中筝》)。柱,定弦调音的短轴;金粟,指柱上饰有金星一样的花纹;素手,指弹筝女子纤细洁白的手;房,筝上架弦的枕,玉房,指玉制的'筝枕。诗的一二句写弹筝的女子纤手拨筝,正处于弹奏状态。按此写法,接下去似乎应该描写女了的弹奏技艺,或者表现秦筝极富感染力的音乐形象,但出人意料的是,三、四句并不沿袭通常的写法,而是描写女子为了引起知音者的注意,故意错拨筝弦。周郎,即三国时的周瑜,“瑜受建威中郎将,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周郎,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吴志·周瑜传》)。

“欲得周郎顾”,就意味着当时坐在一旁的“周郎”(喻指听者)没有看她,为什么不看她呢?大概已经完全陶醉在那美妙的筝声中了,本来这应该是演奏者最祈盼的效果,最欣慰的时刻。然而,这情景却不是这位女子此时最渴望的效果,因为她心中另有所思,思不在听者赏音,而在于一“顾”,怎么办呢?她灵机一动,故意不时地错拨它一两个音,于是充满戏剧性的场景出现了:那不谐和的旋律,突然惊动了沉醉在音乐境界中的“周郎”,他下意识地眉头一皱,朝她一看,只见她非但没有丝毫“误拂”的遗憾和歉意,两眼反而闪烁出得意的眼神:啊,原来是误非真误。“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正面写出了弹者藏巧于拙,背面又暗示了听者以假当真,而这种巧与拙、假与真,又在那无言的一顾之中获得了奇妙的统一。它不仅说明弹者是高手,听者是知音,而且传神地表现出两者的心理神态意趣韵味无穷。

篇4:刘长卿《听弹琴》 赏析

刘长卿《听弹琴》 赏析

刘长卿的《听弹琴》从对琴声的赞美,转而对时尚的慨叹,流露出诗人孤高自赏、不同凡俗的情操。

听弹琴

泠泠七弦上⑴,静听松风寒⑵。

古调虽自爱⑶,今人多不弹。

【注释】

⑴泠(líng)泠:形容清凉、清淡,也形容声音清越。丝:一作“弦”。

⑵松风: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凄凉。琴曲中有《风入松》的调名。

⑶古调:古时的曲调。

【白话译文】

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

我虽然很喜爱这首古时的曲调,但在今天人们大多已不去弹奏了。

【赏析】

此诗题一作“弹琴”,《刘随州集》与《全唐诗》均为“听弹琴”。从诗中“静听”二字细味,题目以有“听”字为妥。

琴是中国古代传统民族乐器,由七条弦组成,所以首句以“七弦”作琴的代称,意象也更具体。“泠泠”形容琴声的清越,逗起“松风寒”三字。“松风寒”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的凄清,极为形象,引导读者进入音乐的境界。“静听”二字描摹出听琴者入神的情态,可见琴声的超妙。高雅平和的琴声,常能唤起听者水流石上、风来松下的幽清肃穆之感。而琴曲中又有《风入松》的调名,一语双关,用意甚妙。

如果说前两句是描写音乐的境界,后两句则是议论性抒情,牵涉到当时音乐变革的背景。汉魏六朝南方清乐尚用琴瑟。而到唐代,音乐发生变革,“燕乐”成为一代新声,乐器则以西域传入的琵琶为主。“琵琶起舞换新声”的同时,公众的欣赏趣味也变了。受人欢迎的是能表达世俗欢快心声的新乐。穆如松风的琴声虽美,毕竟成了“古调”,已经没有几个人能怀着高雅情致来欣赏,言下便流露出曲高和寡的孤独感。“虽”字转折,从对琴声的赞美进入对时尚的感慨。“今人多不弹”的“多”字,更反衬出琴客知音者的稀少。有人以此二句谓今人好趋时尚不弹古调,意在表现作者的不合时宜,是很对的。刘长卿清才冠世,一生两遭迁斥,有一肚皮不合时宜和一种与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调。他的集中有《幽琴》(《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之一)诗曰:“月色满轩白,琴声宜夜阑。飗飗青丝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向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其中四句就是这首听琴绝句。“所贵知音难”也正是诗的题旨之所在。“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诗咏听琴,只不过借此寄托一种孤芳自赏的情操罢了。

拓展阅读:刘长卿的故事

从扬州城区沿着古运河折向东北,运河转了一个大湾,此湾系大运河由北向南进入市区的第一湾,故名湾头,古时称为茱萸湾,因这里地多茱萸树而得名。由茱萸湾向北数里,地距湾头和邵伯湖口之间的运河东岸,有一块土地肥美,河道密集,景色幽静的地域,这就是今天的邗江泰安。紧贴泰安乡境的古运河东侧,唐代有一个风景优美,颇多野趣的村庄叫“半逻”,宋代的《大观图经》和清代的《江都县志》都说,半逻在郡城之北十八里,和渎渠(即古运河)旁,此处乃是中唐著名诗人刘长卿晚年的寄家之地,他在这里生活了将近六年,直至逝世。

刘长卿是中唐诗人中的杰出代表。从他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对命运的抗争和对国运民瘼的关切和忧虑。他的写景诗清赡闲雅,寄托遥深,余韵悠然,为人们所称道。其中尤以五言诗轻园纯熟,气韵流动,最受人们赞赏,被誉为“五言长城”,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刘长卿是河北河间人,从小即富才名,青年时期曾是年轻举子中的领袖人物。但他命运不济,长时间屡试不第,知道三十二岁时才中进士。与之相应的是他的官运亦复不佳,曾经遭人诬陷,两次贬谪,甚至被系入狱。到了五十五岁时终于被任命为随州(今湖北随县)刺史,相当于今天一个地级市的最高行政长官,职务不能算低了。然而,自从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的节度使们专横跋扈,经常背叛朝廷,割据称雄,刘长卿的州府即被一个名叫李希烈的军阀和他的部下霸占,使他无法行使职权,成了空架子。最后,由于李希烈的反叛,到任没两年的刘长卿莫名其妙地被迫失去了职位。诗人身心交瘁,只好从随州避地江南,在经过一番比较之后,六十岁的诗人最终选择了扬州,并把古运河旁的半逻作为自己的居家之地。

刘长卿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浙江湖州的崔真甫,小女儿嫁给扬州人李穆。李穆是个才子,而且还是个诗人,翁婿经常唱和,《全唐诗》里有几首他们之间的唱和诗,翁婿相处得很好。李穆的家就在半逻。李穆在刘长卿五十六岁的时候,到随州娶了诗人的小女儿回扬。谁知第二年,刘长卿即失去了随州刺史的职务,到江南丹阳溧阳一带从事朝廷任命的临时工作。在去江南之前,诗人抽空到扬州半逻村看望李穆夫妇,并在半逻生活了一些日子,正是这段时光,使他对泰安这块地方,特别是半逻的美妙环境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那一年正好是建中四年(783)的初春,新年刚刚过后,半逻已经充满春天的气息,浓密的树林里群莺争飞,到处是此起彼落的莺啼。刘长卿这几天身心极为愉快,失去职务的烦忧已被父女相聚的亲情和此地清新美好的田园风光所排解。他乘着一条小船沿着古运河漫无目的地闲游,意在寻找灵感写几首好诗。半逻的春天是水乡的春天,柳树已经摇漾起鹅黄的翠缕,柳树间夹杂着众多梅树,粉红而娇艳的梅花正在怒放,梅柳红黄相间,浓艳一片,一直伸向远方。偶尔有一两只漂亮的翠鸟含着小鱼从水面掠过。在春阳的照耀和微风的吹佛下,诗人已入忘我之境,忽然他闻到一股幽微的.香气,原来是一阵花瓣如雪片似地扑入船中,有的还飞到他脸上。那落在水上的花片,正随着初泛的明镜的春水打着转转,向西流去,如一条长长的彩锦,在水面上浮动。诗人为之神往,他听任小船随着水流漂浮,跟着落花一同远去,像桃花源中的渔人,忘记了路的远近。也不知飘了多少时间,只见河水带着花片转了一个大湾,小船由西折而南下,一座寺庙的红墙闪现在眼前,那正是禅智寺,有钟磬的乐音缭绕于空际。诗人不知不觉已到了湾头。仿佛在梦幻和仙境中旅游一般,此情此景久久浮现于脑际,渐渐孕育成了美妙的诗句,只是诗人还没有及时写出来罢了。

几天后,刘长卿离开了扬州回到江南。到扬州定居的念头已油然而生,而且越来越强烈,倘若不是从生计和王命来考虑,他也许就此留下了。就在这一年的冬天,刘长卿的两个女婿分别从湖州和扬州去溧阳看望他,他们在丈人家里度过了一个欢快的春节,节后崔真甫将随李穆到扬州旅游。在饯别的酒宴上,诗人乘着酒兴,写诗为两个女婿送行,一年来思念扬州的眷恋之情终于化为美妙的诗句从心底喷薄而出,他将他乘舟从半逻村漫游茱萸湾的难忘情景再现于笔端,诗人不假雕饰,纯用白描,一挥而就,于是我们读到了在唐人诗歌中从未出现过的茱萸湾这个地名,还有名不见经传,至今叫许多注家困惑,弄不懂是形容还是地名的半逻。这组诗共四首,题名叫《送子婿崔真甫李穆往扬州四首》。今录前二首如下:

渡口发梅花,山中动泉脉。

芜城春草生,君作扬州客。

半逻莺满树,新年人独还。

落花逐流水,共到茱萸湾。

前一首写诗人送两个女婿至扬州,正值初春,江南山地下的泉流已化作涧水从地表潺潺流出,渡口边的梅花已经开放,扬州的气候和江南相似,此刻该是春草萌发,梅花争放,一片盎然生机之时,崔真甫作为客人北去扬州,这将是一次多么愉快而令人羡慕的旅行啊!第二首,诗人把他去年在茱萸湾泛舟的场景用寥寥二十字浓缩,使我们如见一幅诗人茱萸湾初春放舟的美丽画面,充溢着诗人对半逻和茱萸湾的一腔挚爱。茱萸湾和半逻从此生光添彩,为人们所想往,成为咏扬州,特别是茱萸湾和泰安镇的名篇。

使刘长卿深感高兴的是,就在写了这组诗不久,刘长卿原先的上司和朋友杜亚调任淮南节度使,成为扬州所属淮南道七洲郡的一方大员,他深知刘长卿的才干,而诗人也想去扬州任职,机缘如此之巧,机会实在难得,刘长卿当然不会放过。诗人乃于贞元元年(785)的秋天入淮南幕府,成了杜亚麾下的一名高级幕僚。诗人此时正好六十岁,能够在扬州安度晚年,且有女儿女婿为伴,在半逻筑几间朴素的房舍,公余之暇以诗酒自娱,同鱼鸟为侣,作为一个命运多舛,经常漂泊的诗人,晚年诸事这般顺遂,他已经感到心满意足了。

当然诗人没有闲着,有如此闲适的环境和安宁的生活条件,诗人的诗情又一次高涨,他又写了不少诗,诗人的技巧更为娴熟,诗句也更为凝练幽健。在这其间,他有一首题作《茱萸湾北答崔载华问》的诗篇,那是诗人回答一位远方朋友关于扬州隋代故宫的现存情况的诗,诗题中注明写作地点为茱萸湾之北,毫无疑问,那正是他在半逻村家居时的作品。诗人终于在泰安的半逻找到了晚年的最佳归宿。半逻也因为有这样一位诗人曾经在这里寄居,而为人们所怀念。

如今半逻的地名虽已不再使用,诗人当年家居的村落,却仍在泰安境内,这儿的刘家庄和李家庄的村民,据说就是刘长卿和他女婿李穆的后裔。尽管岁月已流逝了一千二百余年,今日寻访当年诗人的足迹,品味那浓郁的诗意,仍然令人流连逡巡。

篇5:《听弹琴》刘长卿赏析

《听弹琴》刘长卿赏析

刘长卿的 《听弹琴》从对琴声的赞美,转而对时尚的慨叹,流露出诗人孤高自赏、不同凡俗的情操。

听弹琴

泠泠七弦上⑴,静听松风寒⑵。

古调虽自爱⑶,今人多不弹。

【注释】

⑴泠(líng)泠:形容清凉、清淡,也形容声音清越。丝:一作“弦”。

⑵松风: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凄凉。琴曲中有《风入松》的调名。

⑶古调:古时的曲调。

【白话译文】

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

我虽然很喜爱这首古时的曲调,但在今天人们大多已不去弹奏了。

【赏析】

此诗题一作“弹琴”,《刘随州集》与《全唐诗》均为“听弹琴”。从诗中“静听”二字细味,题目以有“听”字为妥。

琴是中国古代传统民族乐器,由七条弦组成,所以首句以“七弦”作琴的代称,意象也更具体。“泠泠”形容琴声的清越,逗起“松风寒”三字。“松风寒”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的凄清,极为形象,引导读者进入音乐的境界。“静听”二字描摹出听琴者入神的情态,可见琴声的超妙。高雅平和的琴声,常能唤起听者水流石上、风来松下的幽清肃穆之感。而琴曲中又有《风入松》的调名,一语双关,用意甚妙。

如果说前两句是描写音乐的境界,后两句则是议论性抒情,牵涉到当时音乐变革的背景。汉魏六朝南方清乐尚用琴瑟。而到唐代,音乐发生变革,“燕乐”成为一代新声,乐器则以西域传入的琵琶为主。“琵琶起舞换新声”的同时,公众的欣赏趣味也变了。受人欢迎的是能表达世俗欢快心声的新乐。穆如松风的琴声虽美,毕竟成了“古调”,已经没有几个人能怀着高雅情致来欣赏,言下便流露出曲高和寡的孤独感。“虽”字转折,从对琴声的赞美进入对时尚的感慨。“今人多不弹”的“多”字,更反衬出琴客知音者的稀少。有人以此二句谓今人好趋时尚不弹古调,意在表现作者的不合时宜,是很对的。刘长卿清才冠世,一生两遭迁斥,有一肚皮不合时宜和一种与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调。他的集中有《幽琴》(《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之一)诗曰:“月色满轩白,琴声宜夜阑。飗飗青丝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向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其中四句就是这首听琴绝句。“所贵知音难”也正是诗的题旨之所在。“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诗咏听琴,只不过借此寄托一种孤芳自赏的情操罢了。

拓展阅读:《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刘长卿

送李判官之润州①行营②

万里辞家事鼓鼙③,金陵④驿路楚⑤云西。

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马蹄。

【注释】

1.润州:州名,在今江苏镇江市。

2.行营:主将出征驻扎之地。

3.事鼓鼙:从事军务。鼓鼙,军用乐器。

4.金陵:一般指今江苏省南京市,但唐时把润州也称为金陵,这里即指润州。

5.楚:古代楚国,现在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

【白话译文】

你离别家乡不远万里去从事军务,西去的'云彩飘在金陵的路上。江畔迷人的春色留不住你,青青的芳草也好像在为你送行。

【赏析】

润州,故治在今江苏镇江,距金陵相近,因此唐人也称润州为金陵。诗人送一位做判官(地方长官的僚属)的南方朋友赴军,深厚的友情,倾注于这首情意依依的诗中。

前二句先写出分别之因与所到之地,首句句内倒装,应是“辞家万里事鼓鼙”,“万里”径置句首,突出此行迢迢,是为长离之别,为下文作了铺叙。“事鼓鼙”,指从事军务,“金陵(润州)驿路”是驰马赴往所在,但并非目的地,只是临时驻扎的“行营”,还将继续奔赴“楚云西”,即安徽淮南一带,古属楚地。而次句含示:将取道金陵行营

还将向西边的楚地进发。不说楚地,而说“楚云”,意在明辞家“万里”之遥,透出诗人眺望远方,关切友人征途迢迢的行程。上二句意绪明白,就空间的遥远叙写别意,末二句再从时间角度向前一层,说明挥手匆匆。“江春”有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之伤思。“草色青青”含“萋萋满别情”式的意绪,触动“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情怀,这于作者,自所难免。然而这里抛开送者之情,而着眼于别者之意。既觑定行者,又不落言筌。说“江春不肯留行客”似乎它原来能留行客,而此番却故意“不留”了。从军者别得急急,送别者却情思深深,希望再有个“劝君更进一杯酒”的小叙机会,种种情意,见于言外,因此,末句的“草色青青送马蹄”,既是指江春不仅家乡固有,而且,一眼望去,春色不尽、青青无际,将护送着友人伴其而去。另一面惜别、欲留的情意,也随着这无尽的青青草色展开,难舍难别的友情转化为青草对马蹄的依恋。

篇6:刘长卿《听弹琴》赏析

刘长卿《听弹琴》赏析

听弹琴

作者:唐·刘长卿

泠泠七丝上⑴,静听松风寒⑵。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注释】

⑴泠(líng)泠:形容清凉、清淡,也形容声音清越。丝:一作“弦”。

⑵松风: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凄凉。琴曲中有《风入松》的调名。

【译文】

七弦琴奏出曲调悠扬起伏,静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

我虽然很喜爱这古时曲调,可惜现在的人们多已不弹。

【赏析】

此诗题一作“弹琴”,《刘随州集》与《全唐诗》均为“听弹琴”。从诗中“静听”二字细味,题目以有“听”字为妥。

琴是中国古代传统民族乐器,由七条弦组成,所以首句以“七弦”作琴的代称,意象也更具体。“泠泠”形容琴声的清越,逗起“松风寒”三字。“松风寒”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的凄清,极为形象,引导读者进入音乐的境界。“静听”二字描摹出听琴者入神的情态,可见琴声的超妙。高雅平和的琴声,常能唤起听者水流石上、风来松下的幽清肃穆之感。而琴曲中又有《风入松》的调名,一语双关,用意甚妙。

如果说前两句是描写音乐的境界,后两句则是议论性抒情,牵涉到当时音乐变革的背景。汉魏六朝南方清乐尚用琴瑟。而到唐代,音乐发生变革,“燕乐”成为一代新声,乐器则以西域传入的琵琶为主。“琵琶起舞换新声”的同时,公众的欣赏趣味也变了。受人欢迎的是能表达世俗欢快心声的新乐。穆如松风的琴声虽美,毕竟成了“古调”,已经没有几个人能怀着高雅情致来欣赏,言下便流露出曲高和寡的孤独感。“虽”字转折,从对琴声的'赞美进入对时尚的感慨。“今人多不弹”的“多”字,更反衬出琴客知音者的稀少。有人以此二句谓今人好趋时尚不弹古调,意在表现作者的不合时宜,是很对的。刘长卿清才冠世,一生两遭迁斥,有一肚皮不合时宜和一种与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调。他的集中有《幽琴》(《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之一)诗曰:“月色满轩白,琴声宜夜阑。飗飗青丝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向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其中四句就是这首听琴绝句。“所贵知音难”也正是诗的题旨之所在。“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诗咏听琴,只不过借此寄托一种孤芳自赏的情操罢了。

拓展阅读:《过白鹤观寻岑秀才不遇》 刘长卿

过白鹤观寻岑秀才不遇

作者:唐·刘长卿

不知方外客,何事锁空房。

应向桃源里,教他唤阮郎。

【注释】

①庐山有白鹤观。《方舆胜览》一七引《观记》:“庐山峰峦之秀奇,岩穴之怪邃,林泉之丰美,为江南第一,此观复为庐山第一。”刘长卿上元、宝应中尝至江州,游庐山,所指疑即此观。

②方外:指超脱尘世的人,语出《庄子·大宗师》。

③桃源:浙江天台县有桃源洞,又名刘阮洞。见《浙江通志》一六“山川”。

篇7:听弹琴译文及赏析

《月夜听卢子顺弹琴》

唐代:李白

闲坐夜明月,幽人弹素琴。

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

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月夜听卢子顺弹琴》译文

清静的夜里坐在明月下,听着幽人卢先生弹奏起古琴。

忽然听到《悲风》的曲调,又好像是《寒松》的声音。

《白雪》的指法使您纤手忙乱,《绿水》的音节确实让人养性清心。

可惜钟子期早已死去,世上再也找不到那样的知音。

《月夜听卢子顺弹琴》注释

闲夜坐明月,一作“闲坐夜明月”。

释居月《琴曲谱录》有《悲风操》、《寒松操》、《白雪操》。《白帖》:《阳春》、《白雪》、《绿水》、《悲风》、《幽兰》、《别鹤》,并琴曲名。

钟期:指钟子期。《列子·汤问》说,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俞伯牙弹琴,志在高山,钟子期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俞伯牙要表达的内容,钟于期都能听出来。

《风俗通》:俞伯牙方鼓琴,钟子期听之,而意在高山,子期曰:“善哉乎!巍巍若泰山。”顷之间,而意在流水,子期曰:“善哉乎!汤汤若江河。”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以世无足为知音者也。

《月夜听卢子顺弹琴》赏析

“闲夜坐明月,幽人弹素琴”运用铺叙的手法,描绘一幅夜里闲坐、明月当空、静听幽人弹素琴的落寞景致,为下文“世上无知音”的孤寂惆怅之情作铺垫,埋伏笔。

“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用借喻手法:忽闻“悲声调”,宛若“寒松吟”,喧染悲凉的氛围,把加深悲愁的情愫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用拟人手法: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便于作者尽情发挥,以情景交融的方式,把作者知音难觅的孤寂真情实感融入诗中,进而达到引人入胜之效果。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此句借用“钟子期”、“俞伯牙”典故喻己,紧扣上文,首尾呼应,使结构更为严谨,表达出诗人知音难觅的孤寂落寞之情感。

诗中《悲风》、《寒松》、《白雪》、《绿水》都是古曲名,意在描写隐士卢子顺弹琴的高超的艺术水平,进而发出“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的感叹。

这首诗写听幽人弹琴,借以慨叹世无知音。思想情绪未免有些消极,但其中也必定饱含着诗人一生坎坷、历尽艰难的辛酸痛苦。一首诗中列出四首琴曲名来,可见李白对琴道是很熟悉的。其中写《渌水》时,言其作用可以“清虚心”,这是李白的一个重要音乐观点。其所以如此,恐与李白多受老庄思想影响有密切关系。

从写作上看,首写弹琴,中写琴曲,末写慨叹。在写琴曲时,诗人以《寒松吟》比《悲风》,虽是以琴曲比琴曲,却又使人能从曲名上想到它们之间的必然联系,因为“悲”与“寒”皆冷色字,感情色彩是一致的,“风”与“松”则使人想到松涛,并进而想到乐音的特色。又琴曲有《风入松》,传为嵇康所作,“风”与“松”相连,可使人想起这一琴曲。此可见诗人的比喻是如何贴切!再者,“《白雪》乱纤手”一句,诗人不仅以一“乱”字,写出弹琴动作的特点,而且从《白雪》还可使人想到纤手的白嫩,这样的配词,真是妙不可言!

《月夜听卢子顺弹琴》作者介绍

李白(7-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篇8:刘长卿 听弹琴 赏析

刘长卿 听弹琴 赏析

刘长卿的《听弹琴》从对琴声的赞美,转而对时尚的慨叹,流露出诗人孤高自赏、不同凡俗的情操。

听弹琴

泠泠七弦上⑴,静听松风寒⑵。

古调虽自爱⑶,今人多不弹。

【注释】

⑴泠(líng)泠:形容清凉、清淡,也形容声音清越。丝:一作“弦”。

⑵松风: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凄凉。琴曲中有《风入松》的调名。

⑶古调:古时的曲调。

【白话译文】

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

我虽然很喜爱这首古时的曲调,但在今天人们大多已不去弹奏了。

【赏析】

此诗题一作“弹琴”,《刘随州集》与《全唐诗》均为“听弹琴”。从诗中“静听”二字细味,题目以有“听”字为妥。

琴是中国古代传统民族乐器,由七条弦组成,所以首句以“七弦”作琴的代称,意象也更具体。“泠泠”形容琴声的清越,逗起“松风寒”三字。“松风寒”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的凄清,极为形象,引导读者进入音乐的境界。“静听”二字描摹出听琴者入神的情态,可见琴声的超妙。高雅平和的琴声,常能唤起听者水流石上、风来松下的'幽清肃穆之感。而琴曲中又有《风入松》的调名,一语双关,用意甚妙。

如果说前两句是描写音乐的境界,后两句则是议论性抒情,牵涉到当时音乐变革的背景。汉魏六朝南方清乐尚用琴瑟。而到唐代,音乐发生变革,“燕乐”成为一代新声,乐器则以西域传入的琵琶为主。“琵琶起舞换新声”的同时,公众的欣赏趣味也变了。受人欢迎的是能表达世俗欢快心声的新乐。穆如松风的琴声虽美,毕竟成了“古调”,已经没有几个人能怀着高雅情致来欣赏,言下便流露出曲高和寡的孤独感。“虽”字转折,从对琴声的赞美进入对时尚的感慨。“今人多不弹”的“多”字,更反衬出琴客知音者的稀少。有人以此二句谓今人好趋时尚不弹古调,意在表现作者的不合时宜,是很对的。刘长卿清才冠世,一生两遭迁斥,有一肚皮不合时宜和一种与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调。他的集中有《幽琴》(《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之一)诗曰:“月色满轩白,琴声宜夜阑。飗飗青丝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向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其中四句就是这首听琴绝句。“所贵知音难”也正是诗的题旨之所在。“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诗咏听琴,只不过借此寄托一种孤芳自赏的情操罢了。

拓展阅读:刘长卿介绍

刘长卿在唐朝大历年间诗名藉甚,诗名在“大历十才子”之上。他自称“五言长城”,对自己的诗歌成就极为自信。时人常将刘长卿与钱起、郎士元和李嘉祐并称,他很不屑地说:“今人称前有沈、宋、王、杜,后有钱、郎、刘、李。李嘉祐、郎士元何得与余并驱?”他到处题诗,往往连姓都不写,落款只有“长卿”二字。

刘长卿虽然诗名卓著,可仕途却颇多坎坷。他33岁时被任命到苏州下属的长洲县当县尉, 刘长卿在任上“使纲不紊、吏不欺”,很有能力,不到一年又晋升为海盐令(今浙江省海盐县),后被大官僚吴仲儒所诬陷,下苏州狱。乾元元年(758),被贬潘州南巴尉,即今高州县以及电白县麻岗附近一带的地方。县尉,是掌一县军事之官。

在流放的路上刘长卿遇到了从白帝城遇赦归来的李白。刘长卿写了一首诗赠给李白:

篇9:刘长卿 《听弹琴》赏析

刘长卿 《听弹琴》赏析

刘长卿的《听弹琴》写诗人静听弹琴,表现弹琴人技艺高超,并借古调受冷遇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和稀有知音的遗憾。

听弹琴

泠泠七弦上⑴,静听松风寒⑵。

古调虽自爱⑶,今人多不弹。

【注释】

⑴泠(líng)泠:形容清凉、清淡,也形容声音清越。丝:一作“弦”。

⑵松风: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凄凉。琴曲中有《风入松》的调名。

⑶古调:古时的曲调。

【白话译文】

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

我虽然很喜爱这首古时的曲调,但在今天人们大多已不去弹奏了。

【赏析】

此诗题一作“弹琴”,《刘随州集》与《全唐诗》均为“听弹琴”。从诗中“静听”二字细味,题目以有“听”字为妥。

琴是中国古代传统民族乐器,由七条弦组成,所以首句以“七弦”作琴的代称,意象也更具体。“泠泠”形容琴声的清越,逗起“松风寒”三字。“松风寒”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的凄清,极为形象,引导读者进入音乐的境界。“静听”二字描摹出听琴者入神的情态,可见琴声的超妙。高雅平和的琴声,常能唤起听者水流石上、风来松下的幽清肃穆之感。而琴曲中又有《风入松》的调名,一语双关,用意甚妙。

如果说前两句是描写音乐的境界,后两句则是议论性抒情,牵涉到当时音乐变革的背景。汉魏六朝南方清乐尚用琴瑟。而到唐代,音乐发生变革,“燕乐”成为一代新声,乐器则以西域传入的琵琶为主。“琵琶起舞换新声”的同时,公众的欣赏趣味也变了。受人欢迎的是能表达世俗欢快心声的新乐。穆如松风的琴声虽美,毕竟成了“古调”,已经没有几个人能怀着高雅情致来欣赏,言下便流露出曲高和寡的孤独感。“虽”字转折,从对琴声的赞美进入对时尚的感慨。“今人多不弹”的“多”字,更反衬出琴客知音者的稀少。有人以此二句谓今人好趋时尚不弹古调,意在表现作者的不合时宜,是很对的。刘长卿清才冠世,一生两遭迁斥,有一肚皮不合时宜和一种与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调。他的集中有《幽琴》(《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之一)诗曰:“月色满轩白,琴声宜夜阑。飗飗青丝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向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其中四句就是这首听琴绝句。“所贵知音难”也正是诗的题旨之所在。“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诗咏听琴,只不过借此寄托一种孤芳自赏的情操罢了。

拓展阅读:《余干旅舍》刘长卿

余干旅舍⑴

摇落暮天迥⑵,青枫霜叶稀⑶。

孤城向水闭⑷,独鸟背人飞⑸。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

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⑹?

【注释】

⑴余干:唐代饶州余干,即今江西省余干县。“余”,一作“馀”。

⑵摇落:指草木凋落。《楚辞·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哀。”迥(jiǒng):高远的样子。

⑶青枫:苍翠的枫树。一作“丹枫”。

⑷向水:临水。

⑸背人飞:离人而去(飞)。

⑹捣寒衣:指旧时缝制寒衣,用捶棒捣平皱折时传出的砧声。

【白话译文】

草木摇落暮色中天空显得高远,青枫树上经霜的叶子零落疏稀。

孤城面对着河水城门已经关闭,单单一只鸟儿背向人向远方飞。

水边的渡口一轮新月刚刚升起,邻家的渔夫外出打鱼还未回归。

思乡的心情已经令人肝肠寸断,什么地方砧声错落正在捣寒衣?

【创作背景】

此诗是刘长卿在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从岭南潘州南巴贬所北归时途经余干所作。诗人寄寓余干旅舍,伫立门外,看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暮色渐深,城门紧闭,不禁生发思乡之情,作下此诗。

【赏析】

此诗首联写诗人独自在旅舍门外伫立凝望。刘长卿喜欢用“摇落”这个词入诗,与《楚辞·九辩》中的名句:“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意境相似,描绘出一幅西风落叶图。由于草木摇落,整个世界显得清旷疏朗起来。淡淡的暮色,铺展得那样悠远,一直漫到了天的尽头。原先那一片茂密的青枫,也早过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的佳境,眼前连霜叶都变得稀稀落落,眼看就要凋尽了。诗人通过描写暮色中特有的秋景,展现了辽旷凄凉的自然景色,春去秋来,时间飞逝,既暗示了时光节令的流逝推移,又烘托了诗人内心的凄清孤寂,隐隐透露出一种郁郁的离情乡思。这样萧条的环境也为后边的抒情蓄势,做了铺垫。

颔联写暮色渐深,这冷落的氛围给诗人带来孤苦的感受:秋空寥廓,草木萧瑟,白水呜咽。诗人独立旅社中远望冥思,希望能有所慰藉,可是,“闭”字冷酷地将诗人的希望浇灭。余干城门也关闭起来了,连城也显得孤孤单单的`。而一只鸟儿飞翔,也给空寂的环境带来一丝生机,但是,独鸟也不愿久留,背人远去,那况味是难堪的。“背”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落寂和萧条。“独鸟背人飞”,含蕴着宦途坎坷的深沉感慨。此联句头为一“孤”一“独”,暗示了诗人孤苦背时,宦途坎坷的凄凉境遇。

颈联写随着时间推移,夜幕降临,一规新月正在那水边的渡口冉冉上升。往日此时,邻家的渔船早已傍岸,可今晚,渡口却是这样寂静,连渔船的影子都没有。这么晚了,本该回家的邻家渔夫,今夜还没有归来。诗人心思细腻,不禁对邻家渔夫担忧起来。诗人的体察是细微的,由渡口的新月,念及邻家的渔船未归,从渔家未归,当然又会触动自己的离思,在外漂泊的酸楚。诗人又想到自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到家,家人肯定也是盼着自己回去。家人此刻或许也在登楼望远,“天际识归舟”。

诗写到这里,乡情旅思已经写足。尾联翻出新境,把诗情又推进一层。诗人凭眺已久,此时此刻,诗人内心深深的思乡之情绵绵不断地涌上心头,乡情愁思正不断侵袭着他的心灵,悲从中来。就在诗人“乡心欲绝’’时,不知从哪里又传来一阵捣衣的砧声,谁家少妇正在闺中为远方的亲人赶制寒衣。在阒寂的夜空中,那砧声显得分外清亮,不断的砧声让诗人已经欲绝的心情更加痛苦,一声声简直把诗人的心都快捣碎了。这一画外音的巧妙运用,更加真切感人地抒写出诗人满怀的悲愁痛苦。家中亲人不知此时又在做什么,兴念及此,不能不回肠荡气,五脏欲摧。诗虽然结束了,但凄清的乡思,缠绵的苦情,却还像无处不在的月光,拂之不去,剪之不断,久久萦绕,困扰着诗人不平静的心,言有尽而意无穷。

这首五言律诗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羁旅思乡之情。全诗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了日暮后的凄凉景色,由看得见“枫叶稀”的日暮时分,写到夜色渐浓,城门关闭,进而写到明月初上,直到夜阑人静,坐听闺中思妇捣寒衣的砧声,时间上有递进,凄凉的感情也在逐渐递进,直到最后达到了高潮,将凄苦的心情写得痛彻心扉。这体现了诗人在小城旅舍独自观察之久,透露出他乡游子极端孤独、寂寞的情怀和思乡情绪逐渐加浓,直到“乡心正欲绝”的过程。诗人巧妙地将内心的感情融合到环境中,自然也变得奇美无比,意蕴深厚,感情绵长。诗笔灵秀宛转,把这种内在的层次,写得不着痕迹,非细心体味不能得。一首小诗既有浑成自然之美,又做到意蕴深沉,十分难得。

篇10:听弹琴 刘长卿 赏析

刘长卿(约709-780),字文房,河间(今河北省河间县)人。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进士。

肃宗至德年间,曾任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因被人诬陷,下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狱,后贬为潘州(今广东省茂名市)南巴尉,移陆州司马,死于随州刺史任上。

世称刘随州,有《刘随州集》。

刘长卿与杜甫同时,比元结、顾况年长十余岁,但他的创作活动主要集中在中唐前期。他的诗内容较丰富,各体都有佳作,尤长于五言律诗,权德舆说他自诩“五言长城”。七言律诗则以工秀见长。他的诗驰声于上元、宝应(唐肃宗的第三、第四个年号)间。

湜说:“诗未有刘长卿一句,已呼宋玉为老兵。”可见其诗名之高。

篇11:听弹琴 刘长卿 赏析

此诗题一作“弹琴”,《刘随州集》与《全唐诗》均为“听弹琴”。从诗中“静听”二字细味,题目以有“听”字为妥。

琴是中国古代传统民族乐器,由七条弦组成,所以首句以“七弦”作琴的代称,意象也更具体。“泠泠”形容琴声的清越,逗起“松风寒”三字。“松风寒”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的凄清,极为形象,引导读者进入音乐的境界。“静听”二字描摹出听琴者入神的情态,可见琴声的超妙。高雅平和的琴声,常能唤起听者水流石上、风来松下的幽清肃穆之感。而琴曲中又有《风入松》的调名,一语双关,用意甚妙。

如果说前两句是描写音乐的境界,后两句则是议论性抒情,牵涉到当时音乐变革的背景。汉魏六朝南方清乐尚用琴瑟。而到唐代,音乐发生变革,“燕乐”成为一代新声,乐器则以西域传入的琵琶为主。“琵琶起舞换新声”的同时,公众的欣赏趣味也变了。受人欢迎的是能表达世俗欢快心声的新乐。穆如松风的琴声虽美,毕竟成了“古调”,已经没有几个人能怀着高雅情致来欣赏,言下便流露出曲高和寡的孤独感。“虽”字转折,从对琴声的赞美进入对时尚的感慨。“今人多不弹”的“多”字,更反衬出琴客知音者的稀少。有人以此二句谓今人好趋时尚不弹古调,意在表现作者的.不合时宜,是很对的。刘长卿清才冠世,一生两遭迁斥,有一肚皮不合时宜和一种与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调。他的集中有《幽琴》(《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之一)诗曰:“月色满轩白,琴声宜夜阑。飗飗青丝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向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其中四句就是这首听琴绝句。“所贵知音难”也正是诗的题旨之所在。“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诗咏听琴,只不过借此寄托一种孤芳自赏的情操罢了。

白话译文

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

我虽然很喜爱这首古时的曲调,但在今天人们大多已不去弹奏了。

阅读训练

1.结合诗句说说你是如何理解“静听”二字的?

2.琴为心声,细读此诗,你能读出诗人怎样的心声?

参考答案

1.答:描写了弹琴者入神的神态,从侧面烘托出琴声的超妙

2.答:曲高和寡 知音难觅 怀才不遇借听弹琴声,感叹世风日下,不弹古调,自己的爱好不合时宜,抒发了使人感到曲高和寡,知音难觅的寂寞心情。

唐诗五言绝句《听弹琴》赏析

弹琴古诗原文与评析

刘长卿之《听弹琴》

唐诗《池上》赏析

田园乐古诗带拼音王维

唐诗赏析

唐诗七夕简单赏析

含夏字的唐诗佳句及赏析

唐诗摘选赏析

小学《唐诗》赏析

五言绝句《听弹琴》赏析
《五言绝句《听弹琴》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五言绝句《听弹琴》赏析(推荐11篇)】相关文章:

王维的竹里馆赏析2023-03-15

田园乐王维带有拼音版2023-03-28

王维:田园乐2023-09-26

田园乐 王维2023-03-27

刘长卿 《听弹琴》 阅读答案2022-10-28

王维的《杂诗》赏析2023-05-07

五言律诗精选2022-05-30

王维的竹里馆诗评2023-10-13

古代的诗歌的分类2024-03-23

赏析王维的《渭川田家》2023-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