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卿 《听弹琴》 阅读答案

时间:2022-10-28 10:12:55 阅读答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刘长卿 《听弹琴》 阅读答案(推荐11篇)由网友“小智”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刘长卿 《听弹琴》 阅读答案,希望大家喜欢!

刘长卿 《听弹琴》 阅读答案

篇1:刘长卿《听弹琴》阅读答案

刘长卿《听弹琴》阅读答案

听弹琴

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阅读训练及答案

1结合诗句说说你是如何理解“静听”二字的?

答:描写了弹琴者入神的神态,从侧面烘托出琴声的超妙

2琴为心声,细读此诗,你能读出诗人怎样的心声?

答:曲高和寡 知音难觅 怀才不遇借听弹琴声,感叹世风日下,不弹古调,自己的爱好不合时宜,抒发了使人感到曲高和寡,知音难觅的寂寞心情。

【注释】

①泠泠:洋溢貌。

②七弦:古琴有七条弦,故称七弦琴。

③松风寒:松风,琴曲名,指《风入松》曲。寒:凄清的意思。

【翻译】

七弦琴上弹奏出清幽的琴声,静静地听就像寒风吹入松林那样凄清。虽然我十分喜爱古老的曲调,但现在的人弹奏的不多了。

赏析:

这是一首借咏古调的冷落,不为人所重视,来抒发怀才不遇,世少知音的.小诗。前两句描摹音乐境界,后两句抒发情怀。全诗从对琴声的赞美,转而对时尚慨叹,流露了诗人孤高自赏,不同凡俗,稀有知音的情操。

诗题一作“听弹琴”(《刘随州集》)。从诗中“静听”二字细味,题目以有“听”字为妥。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答案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琴是我国古代传统民族乐器,由七条弦组成,所以首句以“七弦”作琴的代称,意象也更具体。“泠泠”形容琴声的清越,逗起“松风寒”三字。“松风寒”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的凄清,极为形象,引导读者进入音乐的境界。“静听”二字描摹出听琴者入神的情态,可见琴声的超妙。高雅平和的琴声,常能唤起听者水流石上、风来松下的幽清肃穆之感。而琴曲中又有《风入松》的调名,一语双关,用意甚妙。

如果说前两句是描写音乐的境界,后两句则是议论性抒情,牵涉到当时音乐变革的背景。汉魏六朝南方清乐尚用琴瑟。而到唐代,音乐发生变革,“燕乐”成为一代新声,乐器则以西域传入的琵琶为主。“琵琶起舞换新声”的同时,公众的欣赏趣味也变了。受人欢迎的是能表达世俗欢快心声的新乐。穆如松风的琴声虽美,如今毕竟成了“古调”,又有几人能怀着高雅情致来欣赏呢?言下便流露出曲高和寡的孤独感。

“虽”字转折,从对琴声的赞美进入对时尚的感慨。“今人多不弹”的“多”字,更反衬出琴客知音者的稀少。有人以此二句谓今人好趋时尚不弹古调,意在表现作者的不合时宜,是很对的。刘长卿清才冠世,一生两遭迁斥,有一肚皮不合时宜和一种与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调。他的集中有《幽琴》(《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之一)诗曰:“月色满轩白,琴声宜夜阑。飗飗青丝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向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其中四句就是这首听琴绝句。“所贵知音难”也正是诗的题旨之所在。“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诗咏听琴,只不过借此寄托一种孤芳自赏的情操罢了。

篇2:刘长卿 《听弹琴》 阅读答案

刘长卿 《听弹琴》 阅读答案

刘长卿的《听弹琴》从对琴声的赞美,转而对时尚的慨叹,流露出诗人孤高自赏、不同凡俗的情操。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听弹琴

刘长卿

泠泠①七弦②上,静听松风寒③。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注】①泠泠:洋溢貌。②七弦:古琴有七条弦,故称七弦琴。③松风寒:松风,琴曲名,指《风入松》曲。寒:凄清的意思。

1.结合诗句说说你是如何理解“静听”二字的?

2琴为心声,细读此诗,你能读出诗人怎样的心声?

参考答案

1.描写了弹琴者入神的神态,从侧面烘托出琴声的超妙。

2.曲高和寡知音难觅怀才不遇借听弹琴声,感叹世风日下,不弹古调,自己的爱好不合时宜,抒发了使人感到曲高和寡,知音难觅的寂寞心情。

拓展阅读:刘长卿《听弹琴》原文与赏析

听弹琴

泠泠七弦上⑴,静听松风寒⑵。

古调虽自爱⑶,今人多不弹。

【注释】

⑴泠(líng)泠:形容清凉、清淡,也形容声音清越。丝:一作“弦”。

⑵松风: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凄凉。琴曲中有《风入松》的调名。

⑶古调:古时的曲调。

【白话译文】

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

我虽然很喜爱这首古时的曲调,但在今天人们大多已不去弹奏了。

【赏析】

此诗题一作“弹琴”,《刘随州集》与《全唐诗》均为“听弹琴”。从诗中“静听”二字细味,题目以有“听”字为妥。

琴是中国古代传统民族乐器,由七条弦组成,所以首句以“七弦”作琴的代称,意象也更具体。“泠泠”形容琴声的清越,逗起“松风寒”三字。“松风寒”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的凄清,极为形象,引导读者进入音乐的境界。“静听”二字描摹出听琴者入神的情态,可见琴声的超妙。高雅平和的琴声,常能唤起听者水流石上、风来松下的幽清肃穆之感。而琴曲中又有《风入松》的调名,一语双关,用意甚妙。

如果说前两句是描写音乐的境界,后两句则是议论性抒情,牵涉到当时音乐变革的背景。汉魏六朝南方清乐尚用琴瑟。而到唐代,音乐发生变革,“燕乐”成为一代新声,乐器则以西域传入的琵琶为主。“琵琶起舞换新声”的同时,公众的欣赏趣味也变了。受人欢迎的是能表达世俗欢快心声的`新乐。穆如松风的琴声虽美,毕竟成了“古调”,已经没有几个人能怀着高雅情致来欣赏,言下便流露出曲高和寡的孤独感。“虽”字转折,从对琴声的赞美进入对时尚的感慨。“今人多不弹”的“多”字,更反衬出琴客知音者的稀少。有人以此二句谓今人好趋时尚不弹古调,意在表现作者的不合时宜,是很对的。刘长卿清才冠世,一生两遭迁斥,有一肚皮不合时宜和一种与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调。他的集中有《幽琴》(《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之一)诗曰:“月色满轩白,琴声宜夜阑。飗飗青丝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向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其中四句就是这首听琴绝句。“所贵知音难”也正是诗的题旨之所在。“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诗咏听琴,只不过借此寄托一种孤芳自赏的情操罢了。

篇3:听弹琴 刘长卿 答案

听弹琴 刘长卿 答案

听弹琴

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

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

今人多不弹。

阅读训练

1结合诗句说说你是如何理解“静听”二字的?

答:描写了弹琴者入神的神态,从侧面烘托出琴声的超妙

2琴为心声,细读此诗,你能读出诗人怎样的心声?

答:曲高和寡 知音难觅 怀才不遇借听弹琴声,感叹世风日下,不弹古调,自己的爱好不合时宜,抒发了使人感到曲高和寡,知音难觅的寂寞心情。

【注释】

①泠泠:洋溢貌。 ②七弦:古琴有七条弦,故称七弦琴。 ③松风寒:松风,琴曲名,指《风入松》曲。寒:凄清的'意思。

【翻译】

七弦琴上弹奏出清幽的琴声,静静地听就像寒风吹入松林那样凄清。虽然我十分喜爱古老的曲调,但现在的人弹奏的不多了。

赏析

诗题一作“弹琴”,《刘随州集》为“听弹琴”。从诗中“静听”二字细味,题目以有“听”字为妥。

琴是我国古代传统民族乐器,由七条弦组成,所以首句以“七弦”作琴的代称,意象也更具体。“泠泠”形容琴声的清越,逗起“松风寒”三字。“松风寒”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的凄清,极为形象,引导读者进入音乐的境界。“静听”二字描摹出听琴者入神的情态,可见琴声的超妙。高雅平和的琴声,常能唤起听者水流石上、风来松下的幽清肃穆之感。而琴曲中又有《风入松》的调名,一语双关,用意甚妙。

如果说前两句是描写音乐的境界,后两句则是议论性抒情,牵涉到当时音乐变革的背景。汉魏六朝南方清乐尚用琴瑟。而到唐代,音乐发生变革,“燕乐”成为一代新声,乐器则以西域传入的琵琶为主。“琵琶起舞换新声”的同时,公众的欣赏趣味也变了。受人欢迎的是能表达世俗欢快心声的新乐。穆如松风的琴声虽美,毕竟成了“古调”,已经没有几个人能怀着高雅情致来欣赏,言下便流露出曲高和寡的孤独感。“虽”字转折,从对琴声的赞美进入对时尚的感慨。“今人多不弹”的“多”字,更反衬出琴客知音者的稀少。有人以此二句谓今人好趋时尚不弹古调,意在表现作者的不合时宜,是很对的。

刘长卿清才冠世,一生两遭迁斥,有一肚皮不合时宜和一种与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调。他的集中有《幽琴》(《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之一)诗曰:“月色满轩白,琴声宜夜阑。飗飗青丝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向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其中四句就是这首听琴绝句。

“所贵知音难”也正是诗的题旨之所在。“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诗咏听琴,只不过借此寄托一种孤芳自赏的情操罢了。

篇4:《听弹琴》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⑴,静听松风寒⑵。

古调虽自爱⑶,今人多不弹。

【注释】

⑴泠(líng)泠:形容清凉、清淡,也形容声音清越。丝:一作“弦”。

⑵松风: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凄凉。琴曲中有《风入松》的调名。

⑶古调:古时的曲调。

【白话译文】

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

我虽然很喜爱这首古时的曲调,但在今天人们大多已不去弹奏了。

【赏析】

此诗题一作“弹琴”,《刘随州集》与《全唐诗》均为“听弹琴”。从诗中“静听”二字细味,题目以有“听”字为妥。

琴是中国古代传统民族乐器,由七条弦组成,所以首句以“七弦”作琴的代称,意象也更具体。“泠泠”形容琴声的清越,逗起“松风寒”三字。“松风寒”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的凄清,极为形象,引导读者进入音乐的境界。“静听”二字描摹出听琴者入神的情态,可见琴声的超妙。高雅平和的琴声,常能唤起听者水流石上、风来松下的幽清肃穆之感。而琴曲中又有《风入松》的调名,一语双关,用意甚妙。

如果说前两句是描写音乐的境界,后两句则是议论性抒情,牵涉到当时音乐变革的背景。汉魏六朝南方清乐尚用琴瑟。而到唐代,音乐发生变革,“燕乐”成为一代新声,乐器则以西域传入的琵琶为主。“琵琶起舞换新声”的同时,公众的欣赏趣味也变了。受人欢迎的是能表达世俗欢快心声的新乐。穆如松风的琴声虽美,毕竟成了“古调”,已经没有几个人能怀着高雅情致来欣赏,言下便流露出曲高和寡的孤独感。“虽”字转折,从对琴声的赞美进入对时尚的感慨。“今人多不弹”的“多”字,更反衬出琴客知音者的稀少。有人以此二句谓今人好趋时尚不弹古调,意在表现作者的不合时宜,是很对的。刘长卿清才冠世,一生两遭迁斥,有一肚皮不合时宜和一种与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调。他的集中有《幽琴》(《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之一)诗曰:“月色满轩白,琴声宜夜阑。飗飗青丝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向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其中四句就是这首听琴绝句。“所贵知音难”也正是诗的题旨之所在。“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诗咏听琴,只不过借此寄托一种孤芳自赏的情操罢了。

拓展阅读:《过贾谊宅》刘长卿

长沙过贾谊宅⑴

三年谪宦此栖迟⑵,万古惟留楚客悲⑶。

秋草独寻人去后⑷,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⑸,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⑹,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释】

⑴贾谊:西汉文帝时政治家、文学家。后被贬为长沙王太傅,长沙有其故址。

⑵谪宦:贬官。栖迟:淹留。像鸟儿那样的敛翅歇息,飞不起来。

⑶楚客:流落在楚地的客居,指贾谊。长沙旧属楚地,故有此称。一作“楚国”。

⑷独:一作“渐”。

⑸汉文:指汉文帝。

⑹摇落处:一作“正摇落”。

【白话译文】

贾谊被贬在此地居住三年,可悲遭遇千万代令人伤情。

我在秋草中寻觅人迹不在,寒林里空见夕阳缓缓斜倾。

汉文帝重才恩德尚且淡薄,湘江水无意凭吊有谁知情?

寂寞冷落深山里落叶纷纷,可怜你不知因何天涯飘零?

【创作背景】

此诗的内容,与作者的迁谪生涯有关。刘长卿“刚而犯上,两遭迁谪”。第一次迁谪在公元758年(唐肃宗至德三年)春天,由苏州长洲县尉被贬为潘州南巴县尉;第二次在公元773年(唐代宗大历八年)至777年(大历十二年)间的一个深秋,因被诬陷,由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贬为睦州司马。从这首诗所描写的深秋景象来看,诗当作于诗人第二次迁谪来到长沙的时候,那时正是秋冬之交,与诗中节令恰相符合。

在一个深秋的傍晚,诗人只身来到长沙贾谊的故居。贾谊,是汉文帝时著名的政论家,因被权贵中伤,出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虽被召回京城,但不得大用,抑郁而死。类似的遭遇,使刘长卿伤今怀古,感慨万千,而吟咏出这首律诗。

【赏析】

这是一篇堪称唐诗精品的七律。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三年谪宦”,只落得“万古”留悲,上下句意钩连相生,呼应紧凑,给人以抑郁沉重的悲凉之感。“此”字,点出了“贾谊宅”。“栖迟”,这种生活本就是惊惶不安的,用以暗喻贾谊的侘傺失意,是恰切的。“楚客”,标举贾谊的身份。一个“悲”字,直贯篇末,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刘长卿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颔联是围绕题中的“过”字展开描写的。“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色,而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还要去“独寻”,一种景仰向慕、寂寞兴叹的心情,油然而生。寒林日斜,不仅是眼前所见,也是贾谊当时的实际处境,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势的写照。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颈联从贾谊的见疏,隐隐联系到自己。出句要注意一个“有道”,一个“犹”字。号称“有道”的汉文帝,对贾谊尚且这样薄恩,那么,当时昏聩无能的唐代宗,对刘长卿当然更谈不上什么恩遇了;刘长卿的一贬再贬,沉沦坎坷,也就是必然的了。这就是所谓“言外之意”。

诗人将暗讽的笔触曲折地指向当今皇上,手法是相当高妙的。接着,笔锋一转,写出了这一联的对句“湘水无情吊岂知”。这也是颇得含蓄之妙的。湘水无情,流去了多少年光。楚国的屈原哪能知道上百年后,贾谊会来到湘水之滨吊念自己;西汉的贾谊更想不到近千年后的刘长卿又会迎着萧瑟的秋风来凭吊自己的遗址。后来者的心曲,恨不起古人于地下来倾听,当世更没有人能理解。诗人由衷地在寻求知音,那种抑郁无诉、徒呼负负的心境,刻画得十分动情,十分真切。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尾联出句刻画了作者独立风中的形象。他在宅前徘徊,暮色更浓了,江山更趋寂静。一阵秋风掠过,黄叶纷纷飘落,在枯草上乱舞。这幅荒村日暮图,正是刘长卿活动的典型环境。它象征着当时国家的衰败局势,与第四句的“日斜时”映衬照应,加重了诗篇的时代气息和感情色彩。“君”,既指代贾谊,也指代刘长卿自己;“怜君”,不仅是怜人,更是怜己。“何事到天涯”,可见二人原本不应该放逐到天涯。这里的弦外音是:我和您都是无罪的呵,为什么要受到这样严厉的惩罚!这是对强加在他们身上的不合理现实的强烈控诉。读着这故为设问的结尾,仿佛看到了诗人抑制不住的泪水,听到了诗人一声声伤心哀惋的叹喟。

诗人联系与贾谊遭贬的共同的遭遇,心理上更使眼中的景色充满凄凉寥落之情。满腹牢骚,对历来有才人多遭不幸感慨系之,更是将自己和贾谊融为一体。

这首怀古诗表面上咏的是古人古事,实际上还是着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间处处有诗人的自我在,但这些又写得不那么露,而是很讲究含蓄蕴藉的,诗人善于把自己的身世际遇、悲愁感兴,巧妙地结合到诗歌的形象中去,于曲折处微露讽世之意,给人以警醒的感觉。

篇5:听弹琴 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译文】

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

我虽然很喜爱这首古时的曲调,但在今天人们大多已不去弹奏了。

【注释】

⑴泠(líng)泠:形容清凉、清淡,也形容声音清越。丝:一作“弦”。

⑵松风: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凄凉。琴曲中有《风入松》的调名。

⑶古调:古时的曲调。

【赏析一】

如果说前两句是描写音乐的境界,后两句则是议论性抒情,牵涉到当时音乐变革的背景。汉魏六朝南方清乐尚用琴瑟。而到唐代,音乐发生变革,“燕乐”成为一代新声,乐器则以西域传入的琵琶为主。“琵琶起舞换新声”的同时,公众的欣赏趣味也变了。受人欢迎的是能表达世俗欢快心声的新乐。穆如松风的琴声虽美,毕竟成了“古调”,已经没有几个人能怀着高雅情致来欣赏,言下便流露出曲高和寡的孤独感。“虽”字转折,从对琴声的赞美进入对时尚的感慨。“今人多不弹”的“多”字,更反衬出琴客知音者的稀少。

有人以此二句谓今人好趋时尚不弹古调,意在表现作者的不合时宜,是很对的。刘长卿清才冠世,一生两遭迁斥,有一肚皮不合时宜和一种与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调。他的集中有《幽琴》(《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之一)诗曰:“月色满轩白,琴声宜夜阑。飗飗青丝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向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其中四句就是这首听琴绝句。“所贵知音难”也正是诗的题旨之所在。“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诗咏听琴,只不过借此寄托一种孤芳自赏的情操罢了。

【赏析二】

诗题一作“弹琴”,《刘随州集》为“听弹琴”。从诗中“静听”二字细味,题目以有“听”字为妥。

琴是我国古代传统民族乐器,由七条弦组成,所以首句以“七弦”作琴的代称,意象也更具体。“泠泠”形容琴声的清越,逗起“松风寒”三字。“松风寒”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的凄清,极为形象,引导读者进入音乐的.境界。“静听”二字描摹出听琴者入神的情态,可见琴声的超妙。高雅平和的琴声,常能唤起听者水流石上、风来松下的幽清肃穆之感。而琴曲中又有《风入松》的调名,一语双关,用意甚妙。

如果说前两句是描写音乐的境界,后两句则是议论性抒情,牵涉到当时音乐变革的背景。汉魏六朝南方清乐尚用琴瑟。而到唐代,音乐发生变革,“燕乐”成为一代新声,乐器则以西域传入的琵琶为主。“琵琶起舞换新声”的同时,公众的欣赏趣味也变了。受人欢迎的是能表达世俗欢快心声的新乐。穆如松风的琴声虽美,如今毕竟成了“古调”,又有几人能怀着高雅情致来欣赏呢?言下便流露出曲高和寡的孤独感。“虽”字转折,从对琴声的赞美进入对时尚的感慨。“今人多不弹”的“多”字,更反衬出琴客知音者的稀少。有人以此二句谓今人好趋时尚不弹古调,意在表现作者的不合时宜,是很对的。刘长卿清才冠世,一生两遭迁斥,有一肚皮不合时宜和一种与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调。他的集中有《幽琴》(《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之一)诗曰:“月色满轩白,琴声宜夜阑。飗飗青丝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向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其中四句就是这首听琴绝句。“所贵知音难”也正是诗的题旨之所在。“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诗咏听琴,只不过借此寄托一种孤芳自赏的情操罢了。

篇6:刘长卿《听弹琴》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译文】

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

我虽然很喜爱这首古时的曲调,但在今天人们大多已不去弹奏了。

【注释】

⑴泠(líng)泠:形容清凉、清淡,也形容声音清越。丝:一作“弦”。

⑵松风: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凄凉。琴曲中有《风入松》的调名。

⑶古调:古时的曲调。

【赏析】

诗题一作“弹琴”,《刘随州集》为“听弹琴”。从诗中“静听”二字细味,题目以有“听”字为妥。

琴是我国古代传统民族乐器,由七条弦组成,所以首句以“七弦”作琴的代称,意象也更具体。“泠泠”形容琴声的清越,逗起“松风寒”三字。“松风寒”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的凄清,极为形象,引导读者进入音乐的境界。“静听”二字描摹出听琴者入神的情态,可见琴声的超妙。高雅平和的琴声,常能唤起听者水流石上、风来松下的幽清肃穆之感。而琴曲中又有《风入松》的调名,一语双关,用意甚妙。

如果说前两句是描写音乐的境界,后两句则是议论性抒情,牵涉到当时音乐变革的背景。汉魏六朝南方清乐尚用琴瑟。而到唐代,音乐发生变革,“燕乐”成为一代新声,乐器则以西域传入的琵琶为主。“琵琶起舞换新声”的同时,公众的欣赏趣味也变了。受人欢迎的是能表达世俗欢快心声的新乐。穆如松风的琴声虽美,如今毕竟成了“古调”,又有几人能怀着高雅情致来欣赏呢?言下便流露出曲高和寡的孤独感。“虽”字转折,从对琴声的赞美进入对时尚的感慨。“今人多不弹”的“多”字,更反衬出琴客知音者的`稀少。有人以此二句谓今人好趋时尚不弹古调,意在表现作者的不合时宜,是很对的。刘长卿清才冠世,一生两遭迁斥,有一肚皮不合时宜和一种与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调。他的集中有《幽琴》(《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之一)诗曰:“月色满轩白,琴声宜夜阑。飗飗青丝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向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其中四句就是这首听琴绝句。“所贵知音难”也正是诗的题旨之所在。“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诗咏听琴,只不过借此寄托一种孤芳自赏的情操罢了。

拓展阅读:刘长卿读音问题

刘长卿为中唐诗人,其诗清幽淡远,卓然成家。所作五绝,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以简练之笔勾勒一幅寒山夜宿图,旅客跋涉之艰辛不言而喻,可谓以情入画,故传诵一时①。但是,对于这样一位著名诗人,他的名字却常常被误读。

此前已有学者就今人习读刘长卿为Líu Chángqīng提出异议,其中以方欣欣所论较为中肯,她的论据主要有两个:

第一,古人名与字存在联系。刘长卿字文房,“文房”与“文章”有关,故其名“长卿”当源于司马相如(字长卿)。司马相如之取名又源于蔺相如,蔺相如曾为赵国上卿,即众卿之长,故“长卿”之“长”当读为zhǎng。

第二,声韵学角度。1、古人之注音。杜甫诗集中“长卿”共出现六次,皆指司马相如。清仇兆鳌《杜诗详注》于“长”之注音为:“丁丈切”三次、“子两切”三次。两种反切读音均读为上声zhǎng。2、诗歌格律要求。王维五律《送严秀才还蜀》尾联“献赋何时至,明君忆长卿”,苏轼七律《次韵刘贡父叔侄扈驾》首联“玉堂孤坐不胜清,长羡邹枚接长卿”,从格律要求看“长”字均应读为仄声。

篇7:刘长卿 听弹琴

泠泠七弦上⑴,静听松风寒⑵。

古调虽自爱⑶,今人多不弹。

【注释】

⑴泠(líng)泠:形容清凉、清淡,也形容声音清越。丝:一作“弦”。

⑵松风: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凄凉。琴曲中有《风入松》的调名。

⑶古调:古时的曲调。

【白话译文】

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

我虽然很喜爱这首古时的曲调,但在今天人们大多已不去弹奏了。

【赏析】

此诗题一作“弹琴”,《刘随州集》与《全唐诗》均为“听弹琴”。从诗中“静听”二字细味,题目以有“听”字为妥。

琴是中国古代传统民族乐器,由七条弦组成,所以首句以“七弦”作琴的代称,意象也更具体。“泠泠”形容琴声的清越,逗起“松风寒”三字。“松风寒”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的凄清,极为形象,引导读者进入音乐的境界。“静听”二字描摹出听琴者入神的情态,可见琴声的超妙。高雅平和的琴声,常能唤起听者水流石上、风来松下的幽清肃穆之感。而琴曲中又有《风入松》的调名,一语双关,用意甚妙。

如果说前两句是描写音乐的境界,后两句则是议论性抒情,牵涉到当时音乐变革的背景。汉魏六朝南方清乐尚用琴瑟。而到唐代,音乐发生变革,“燕乐”成为一代新声,乐器则以西域传入的琵琶为主。“琵琶起舞换新声”的同时,公众的欣赏趣味也变了。受人欢迎的是能表达世俗欢快心声的新乐。穆如松风的琴声虽美,毕竟成了“古调”,已经没有几个人能怀着高雅情致来欣赏,言下便流露出曲高和寡的孤独感。“虽”字转折,从对琴声的赞美进入对时尚的感慨。“今人多不弹”的“多”字,更反衬出琴客知音者的稀少。有人以此二句谓今人好趋时尚不弹古调,意在表现作者的不合时宜,是很对的'。刘长卿清才冠世,一生两遭迁斥,有一肚皮不合时宜和一种与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调。他的集中有《幽琴》(《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之一)诗曰:“月色满轩白,琴声宜夜阑。飗飗青丝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向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其中四句就是这首听琴绝句。“所贵知音难”也正是诗的题旨之所在。“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诗咏听琴,只不过借此寄托一种孤芳自赏的情操罢了。

拓展阅读:刘长卿刘长卿诗词特点

刘长卿(709-780?),字文房,河间(今河北河间)人。开元二十一年进士,大历中,官至鄂岳转运留后,为观察使诬奏,系姑苏狱,后贬南巴尉。终随州刺史。刘长卿“以诗驰名上元、宝应间”(《唐诗纪事》)。他的诗多写贬谪飘流的感慨和山水隐逸的闲情。擅长近体,尤工五律,曾自称为“五言长城”。

风格含蓄温和,清雅洗炼,接近王孟一派。他集中也有少数反映现实的诗,如《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用很简炼浑括的诗笔,写出安史乱后荒凉雕敝的景象: 逢君穆陵路,匹马向桑干。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城池百战后,耆旧几家残。处处蓬蒿遍,归人掩泪看。此外,如《疲兵篇》、《送李中丞归襄州》等诗,或写久戍边塞不得归家的兵士,或写被罢归乡里的老将,也令人深感同情。

他写山水隐逸生活的诗,成就较高。用严格的律诗写景抒情,能作到凝炼自然,造意清新。其代表作如《寻南溪常山人山居》: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诗中写他寻访道人,在南溪山中一路所见的幽静景色,洗炼清新,颇饶风致。结尾写空寂的禅意,思想感情却是消极的。

又如《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 荒村带返照,落叶乱纷纷。古路无行客,寒山独见君。野桥经雨断,涧水向田分。不为怜同病,何人到白云?荒僻幽静的别墅,无人肯到,皇甫侍御独远来相访,欣慰之情,不言而自见。

他的绝句《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也是历来传诵的名作: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雪夜投宿山中贫寒人家所见的情景,只短短几句话就刻画烘托出来,让人感到含蓄亲切。他还写过一些怀古伤今的作品。这些诗往往和他自己受贬谪的失意心情融合在一起。

如《长沙过贾谊宅》: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托古喻今,寓情于景,写得很浑成深厚。三四两句,于写景中融入贾谊《鹏鸟赋》的词语和意境,尤见艺术功力。但是,他的思想生活都比较狭窄,因此诗境也缺乏更多的变化。高仲武《中兴间气集》说他的诗“大抵十首以上,语意稍同”,很能切中他诗歌艺术上的弱点。

篇8:《听弹琴》 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⑴,静听松风寒⑵。

古调虽自爱⑶,今人多不弹。

【注释】

⑴泠(líng)泠:形容清凉、清淡,也形容声音清越。丝:一作“弦”。

⑵松风: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凄凉。琴曲中有《风入松》的调名。

⑶古调:古时的曲调。

【白话译文】

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

我虽然很喜爱这首古时的曲调,但在今天人们大多已不去弹奏了。

【赏析】

此诗题一作“弹琴”,《刘随州集》与《全唐诗》均为“听弹琴”。从诗中“静听”二字细味,题目以有“听”字为妥。

琴是中国古代传统民族乐器,由七条弦组成,所以首句以“七弦”作琴的代称,意象也更具体。“泠泠”形容琴声的清越,逗起“松风寒”三字。“松风寒”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的凄清,极为形象,引导读者进入音乐的境界。“静听”二字描摹出听琴者入神的情态,可见琴声的超妙。高雅平和的琴声,常能唤起听者水流石上、风来松下的幽清肃穆之感。而琴曲中又有《风入松》的调名,一语双关,用意甚妙。

如果说前两句是描写音乐的境界,后两句则是议论性抒情,牵涉到当时音乐变革的背景。汉魏六朝南方清乐尚用琴瑟。而到唐代,音乐发生变革,“燕乐”成为一代新声,乐器则以西域传入的琵琶为主。“琵琶起舞换新声”的同时,公众的欣赏趣味也变了。受人欢迎的是能表达世俗欢快心声的新乐。穆如松风的琴声虽美,毕竟成了“古调”,已经没有几个人能怀着高雅情致来欣赏,言下便流露出曲高和寡的孤独感。“虽”字转折,从对琴声的赞美进入对时尚的感慨。“今人多不弹”的“多”字,更反衬出琴客知音者的稀少。有人以此二句谓今人好趋时尚不弹古调,意在表现作者的不合时宜,是很对的。刘长卿清才冠世,一生两遭迁斥,有一肚皮不合时宜和一种与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调。他的'集中有《幽琴》(《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之一)诗曰:“月色满轩白,琴声宜夜阑。飗飗青丝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向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其中四句就是这首听琴绝句。“所贵知音难”也正是诗的题旨之所在。“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诗咏听琴,只不过借此寄托一种孤芳自赏的情操罢了。

拓展阅读:《饯别王十一南游》刘长卿

饯别王十一南游⑴

望君烟水阔⑵,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⑶,青山空向人⑷。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⑸。

谁见汀洲上⑹,相思愁白蘋⑺。

【注释】

⑴饯别:设酒食送行。王十一:名不详,排行十一。

⑵烟水:茫茫的水面。

⑶飞鸟:比喻远行的人。没何处:侧写作者仍在凝望。没:消失。

⑷空向人:枉向人,意思是徒增相思。

⑸落日:指王十一到南方后,当可看到夕照下的五湖春色。五湖:这里指太湖。此句与下面“谁见”两句均出自梁朝柳恽《江南曲》:“汀洲采白蘋,落日江南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故人何不返,春花复应晚。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远。”

⑹汀(tīng)洲:水边或水中平地。

⑺白蘋(pín):水中浮草,花白色,故名。

【白话译文】

望着你的小船驶向茫茫云水,频频挥手惜别泪水沾湿佩巾。

你像一只飞鸟不知归宿何处,留下这一片青山空对着行人。

江水浩浩一叶孤帆远远消失,落日下你将欣赏着五湖之美。

谁能见我伫立汀洲上怀念你,望着白蘋心中充满无限愁情。

【赏析】

这首送别诗,着意写与友人离别时的心情。诗人借助眼前景物,通过遥望和凝思,来表达离愁别绪。手法新颖,不落俗套。

诗题虽是“饯别”,但诗中看不到饯别的场面,甚至一句离别的话语也没有提及。诗一开始,他的朋友王十一(此人名字不详)已经登舟远去,小船行驶在浩渺的长江之中。诗人远望着烟水空茫的江面,频频挥手,表达自己依依之情。此时,江岸上只留下诗人自己。友人此刻又如何,读者已无从知道,但从诗人送别的举动,却可想象到江心小舟友人惜别的情景。笔墨集中凝炼,构思巧妙。诗人以“望”、“挥手”、“泪沾巾”这一系列动作,浓墨渲染了自己送别友人时的心情。他没有直抒心中所想,而是借送别处长江两岸的壮阔景物入诗,用一个“望”字,把眼前物和心中情融为一体,让江中烟水、岸边青山、天上飞鸟都来烘托自己的惆怅心情。

第三句是虚实结合,诗中“飞鸟”隐喻友人的南游,写出了友人的远行难以预料,倾注了自己的关切和忧虑。“没”字,暗扣“望”。“何处”则点明凝神远眺的诗人,目光久久地追随着远去的友人,愁思绵绵,不绝如缕。真诚的友情不同于一般的客套,它不在当面应酬,而在别后思念。诗人对朋友的一片真情,正集聚在这别后的独自久久凝望上。这有点像《三国演义》描写刘备与徐庶分别时的情景。

然而,目力所及总是有限的。朋友远去了,再也望不到了。只见一带青山如黛,依依向人。一个“空”字,不只点出了诗人远望朋友渐行渐远直至消失的情景,同时烘托出诗人此时空虚寂寞的心境。回曲跌宕之中,见出诗人借景抒情的功力。

五六两句,从字面上看,似乎只是交代了朋友远行的起止:友人的一叶风帆沿江南去,渐渐远行,抵达五湖(当指太湖)畔后休止。然而,诗句所包含的意境却不止于此。友人的行舟消逝在长江尽头,肉眼是看不到了,但是诗人的心却追随友人远去一直伴送他到达目的地。在诗人的想象中,他的朋友正在夕阳灿照的太湖畔观赏明媚的春色。

诗的最后,又从恍惚的神思中折回到送别的现场来。诗人站在汀洲之上,对着秋水蘋花出神,久久不忍归去,心中充满着无限愁思。情景交融,首尾相应,离思深情,悠然不尽。

篇9:听弹琴(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注释

⑴泠(líng)泠:清凉、凄清的样子。此处指清越的琴声。

⑵松风: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凄凉。琴曲中《风入松》的调名。

译文

七弦琴上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静静地听着风吹入松林的凄清的声音。

即使我是那么喜爱这古老的曲调,但现在的人们大多已经不再弹唱了。

赏析

诗题一作“弹琴”,《刘随州集》为“听弹琴”。从诗中“静听”二字细味,题目以有“听”字为妥。

琴是我国古代传统民族乐器,由七条弦组成,所以首句以“七弦”作琴的代称,意象也更具体。“泠泠”形容琴声的清越,逗起“松风寒”三字。“松风寒”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的凄清,极为形象,引导读者进入音乐的境界。“静听”二字描摹出听琴者入神的'情态,可见琴声的超妙。高雅平和的琴声,常能唤起听者水流石上、风来松下的幽清肃穆之感。而琴曲中又有《风入松》的调名,一语双关,用意甚妙。

如果说前两句是描写音乐的境界,后两句则是议论性抒情,牵涉到当时音乐变革的背景。汉魏六朝南方清乐尚用琴瑟。而到唐代,音乐发生变革,“燕乐”成为一代新声,乐器则以西域传入的琵琶为主。“琵琶起舞换新声”的同时,公众的欣赏趣味也变了。受人欢迎的是能表达世俗欢快心声的新乐。穆如松风的琴声虽美,毕竟成了“古调”,已经没有几个人能怀着高雅情致来欣赏,言下便流露出曲高和寡的孤独感。“虽”字转折,从对琴声的赞美进入对时尚的感慨。“今人多不弹”的“多”字,更反衬出琴客知音者的稀少。有人以此二句谓今人好趋时尚不弹古调,意在表现作者的不合时宜,是很对的。刘长卿清才冠世,一生两遭迁斥,有一肚皮不合时宜和一种与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调。他的集中有《幽琴》(《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之一)诗曰:“月色满轩白,琴声宜夜阑。飗飗青丝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向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其中四句就是这首听琴绝句。“所贵知音难”也正是诗的题旨之所在。“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诗咏听琴,只不过借此寄托一种孤芳自赏的情操罢了。

篇10:听弹琴 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词语注释:

泠(líng)泠:形容清凉、清淡,也形容声音清越。丝:一作“弦”。

松风: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凄凉。琴曲中有《风入松》的调名。

古调:古雅的曲调

作品译文:

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

我虽然很喜爱这首古时曲调,只可惜在今天人们大多都已不去弹奏了。

【赏析】

此诗题一作“弹琴”,《刘随州集》与《全唐诗》均为“听弹琴”。从诗中“静听”二字细味,题目以有“听”字为妥。

“泠泠”形容琴声的清越,逗起“松风寒”三字。“松风寒”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的凄清,极为形象,引导读者进入音乐的境界。“静听”二字描摹出听琴者入神的情态,可见琴声的超妙。高雅平和的琴声,常能唤起听者水流石上、风来松下的幽清肃穆之感。而琴曲中又有《风入松》的调名,一语双关,用意甚妙。

如果说前两句是描写音乐的境界,后两句则是议论性抒情,牵涉到当时音乐变革的背景。

如果说前两句是描写音乐的境界,后两句则是议论性抒情,牵涉到当时音乐变革的背景。汉魏六朝南方清乐尚用琴瑟。而到唐代,音乐发生变革,“燕乐”成为一代新声,乐器则以西域传入的琵琶为主。“琵琶起舞换新声”的同时,公众的'欣赏趣味也变了。受人欢迎的是能表达世俗欢快心声的新乐。

《听弹琴》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作品。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写诗人静听弹琴,写出弹琴人技艺高超,并借古调受冷遇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和稀有知音的遗憾。全诗从对琴声的赞美,转而对时尚的慨叹,流露出诗人孤高自赏、不同凡俗的情操。

以上这篇听弹琴 刘长卿。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您的好友。更多诗词,诗歌尽在:诗句大全 望大家多支持本网站,谢谢。

篇11:刘长卿听弹琴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译文

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

我虽然很喜爱这首古时的曲调,但在今天人们大多已不去弹奏了。

注释

⑴泠(líng)泠:形容清凉、清淡,也形容声音清越。丝:一作“弦”。

⑵松风: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凄凉。琴曲中有《风入松》的调名。

⑶古调:古时的曲调。

赏析

这是一首借咏古调的.冷落、不为人所重视来抒发怀才不遇、世少知音的小诗。诗题一作“听弹琴”(《刘随州集》)。

诗的前两句“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为我们描摹了一个音乐世界,从诗中“静听”二字细味,可见这种七弦琴音质之佳以及诗人对琴声的酷爱与享受。

琴是我国古代传统的民族乐器,有七条弦,所以首句以“七弦”作琴的代称,意象也更具体。“泠泠”形容琴声的清越,从而引起“松风寒”三字。“松风寒”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的凄清,非常形象,也引导着读者进人了音乐的境界。“静听”二字描摹出听琴者入神的情态,可见琴声的高超美妙。高雅平和的琴声,常能唤起听者水流石上、风来松下的幽清肃穆之感。而琴曲中又有《风入松》的调名,一语双关,用意很是巧妙。

如果说前两句是描写音乐的境界,“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两句则是议论性的抒情。肃穆如松风般的琴声虽然很美,如今却成了“古调”,谁又能怀着高雅情致来欣赏它?此时作者便流露出曲高和寡的孤独感。“虽”字转折,从对琴声的赞美进入对时尚的感慨。一个“多”字,更反衬出琴客知音的稀少。所以有人认为这两句是对今人好趋时尚不弹古调的一种状况反映,意在表现作者的不合时宜。

全诗从对琴声的赞美,转而对时尚慨叹,流露了诗人孤高自赏、不同凡俗的情操。语言简洁、委婉,情致蕴藉,手法巧妙,曲折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心曲,给人以深刻的感受和启迪。

五言绝句《听弹琴》赏析

刘长卿《过贾谊宅》阅读答案

刘长卿 《过贾谊宅》

刘长卿之《听弹琴》

弹琴古诗原文与评析

唐诗五言绝句《听弹琴》赏析

古诗听弹琴原文翻译及赏析

盛唐的山水诗

带有谐音的古诗

喜鲍禅师自龙山至,喜鲍禅师自龙山至刘长卿,喜鲍禅师自龙山至的意思,喜鲍禅

刘长卿 《听弹琴》 阅读答案
《刘长卿 《听弹琴》 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刘长卿 《听弹琴》 阅读答案(推荐11篇)】相关文章:

五言绝句古诗2022-11-09

春晚喜悟禅师自琉璃上方见过,春晚喜悟禅师自琉璃上方见过无可,春晚喜悟禅师2023-01-04

关于清明节的五言绝句2022-05-07

《送杨中丞和番》阅读题及答案2024-04-06

全唐诗卷一十一古诗2023-06-24

刘长卿《新年作》创作背景2023-05-18

1A411043大跨度房屋结构的主要类型与受力特点2023-05-05

描写音乐的诗句2022-08-03

谐音的古诗2023-01-12

谐音古诗2022-08-31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