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甫简介(合集12篇)由网友“亦乐哉”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李吉甫简介,欢迎阅读分享。
篇1:李吉甫简介
《元和郡县图志》
唐代地理名著。是中国现存最早又比较完整的地理总志。李吉甫撰。原本四十卷,另有目录二卷,共四十二卷。该书完成于元和八年(813)。据宋人洪迈跋,书中卷四关内道,记载元和九年准吉甫奏请在经略军故城置宥州事,可能是成书后又有增补。
李吉甫于元和二年、六年两度入相,是中唐时期比较有识见、有学问的宰相。另著有《六代略》、《元和国计簿》、《百司举要》等。
《元和郡县图志》以贞观(627~649)时划分的十道为纲,配以宪宗时的四十七镇,每镇有图,冠于叙事之前。然后分别记述各镇所属州县的等级、地理沿革、四至八到、贡赋、古迹、山川形势、盐铁、垦田和军事设置。作者在序文中说,过去的地理书“或搜古而略今”,“传疑而失实”,所以他的著作力矫前人之弊,尤其留意于山川形势,攻守利害。可见作者是从政治、军事的角度着眼。
宋代以后,该书的图和目录均已亡佚,所以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改称之为《元和郡县志》。今本缺第十九、二十、二十三、二十四、三十五、三十六卷,正书仅存三十四卷。卷十八、二十五也不完整。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周梦棠补州县目录一卷,又辑逸文四十二条;光绪七年(1881),缪荃孙又补辑了一些逸文。张驹贤作有《考证》,于原书多所订正。该书现存最早的刻本是乾隆三十八年武英殿聚珍本,在此之前仅有钞本流传下来。现在通行的比较好的本子是1983年中华书局校点本。该本以光绪六年金陵书局本为底本,参校了钞本四种,以及有关的地理书和史籍,吸收了张驹贤的《考证》,加以标点,附印周、缪补逸,并编有地名索引。
篇2:癸巳,癸巳李吉甫,癸巳的意思,癸巳赏析
癸巳,癸巳李吉甫,癸巳的意思,癸巳赏析 -诗词大全
癸巳作者:李吉甫 朝代:唐 淮海同三入,枢衡过六年。庙斋兢永夕,书府会群仙。
粉壁连霜曙,冰池对月圆。岁时忧里换,钟漏静中传。
蓬发颜空老,松心契独全。赠言因傅说,垂训在三篇。
篇3:吉囊简介
吉囊
吉囊(1506—1542),明代蒙古右翼三万户(鄂尔多斯、土默特、永谢布)济农(亲王)。小名库蔑里,尊称衮必里克墨尔根,明朝人以其尊号、封号(济农)译作麦力艮吉囊、己宁等。孛儿只斤氏。达延汗孙,巴尔斯博罗特长子。
正德十四年(1519),嗣济农位,领右翼三万户,驻帐于鄂尔多斯万户,游牧于黄河河套及以西地区。嘉靖(1522—1566)初,势力日强,率弟俺答、昆都力哈(老把都)等东征西讨,雄冠诸部,不受左翼大汗节制。嘉靖三年至十七年(1524—]538),四次率兵攻打兀良哈万户,最后将其征服。嘉靖十一年和十三年(1532、1534),两征青海,大败旧敌亦不剌和卜儿孩,吞并其众。十二年,率兵入援大同明哗变军卒,变兵多随之亡入蒙古。屡入掠明宣府(今河北宣化)、大同、凉州(今甘肃武威一带)等地,给明朝西北边境造成严重威胁。曾要求同明朝通贡互市,被拒。晚年放纵酒色,不理军政;大权落在俺答手中。卒后,右翼三万户被俺答控制,济农势力日衰。
篇4:怀伊川赋,怀伊川赋李吉甫,怀伊川赋的意思,怀伊川赋赏析
怀伊川赋,怀伊川赋李吉甫,怀伊川赋的意思,怀伊川赋赏析 -诗词大全
怀伊川赋作者:李吉甫 朝代:唐 体裁:七绝 龙门南岳尽伊原,草树人烟目所存。
正是北州梨枣熟,梦魂秋日到郊园。
篇5:王实甫简介
王实甫的《西厢记》
大约在关汉卿进行频繁创作活动的同时,元代剧坛又绽开了一树奇葩,这就是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如果说,关汉卿剧作以酣畅豪雄的笔墨横扫千军,那么,王实甫所写的具有惊世骇俗思想内容的《西厢记》,却表现出“花间美人” 般光彩照人的格调。剧坛上的关、王,如同诗坛上的李、杜,是一前一后出现的两对双子星座。
作为剧本,《西厢记》杂剧表现出的舞台艺术的完整性,达到了元代戏曲创作的最高水平。明初的贾仲明环顾剧坛,提出“《西厢记》天下夺魁”,一锤定音,充分肯定了《西厢记》在文学史上的位置。
第一节 《西厢记》的作者及其莺莺故事的创新
作词章风韵美 体制的创新 题旨的改造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人,生卒年与生平事迹俱不详。《录鬼簿》把他列入 “前辈已死名公才人”而位于关汉卿之后,可以推知他与关同时而略晚,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尚在世。贾仲明在追吊他的〔凌波仙〕词中,约略提到有关他的情况:“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明颩颩排剑戟。翠红乡雄纠纠施谋智。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所谓“风月营”、 “莺花寨”,是艺人官妓聚居的场所。王实甫混迹其间,可见与市民大众十分接近。
王实甫创作的杂剧计有14种。完整地保留下来的,除《西厢记》外,还有《破窑记》四折和《贩茶船》、《芙蓉亭》曲名一折。至于其他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均已散佚不传。在《贩茶船》中,王实甫写妓女苏小卿怨恨书生双渐负心,痛责茶商王魁 “使了些精银夯钞买人嫌”,要“把这厮剔了髓挑了筋剐了肉不伤廉”,她敢爱敢恨,是个敢于为自己命运抗争的女性;《芙蓉亭》中的韩彩云,“夜深私出绣房来,实丕丕提着利害”,主动到书斋追求所爱的书生,也是个敢作敢为的姑娘。在她们身上,可以影影绰绰地看到《西厢记》中崔莺莺的面影。
作为戏剧,《西厢记》杂剧的结撰和表现方式,当然不同于《西厢记诸宫调》那种由说唱艺人从头到尾自弹自唱的搊弹词。同时,它也不同于其他的元人杂剧。元人杂剧一般以四折来表现一个完整的故事,而王实甫的《西厢记》则有五本二十折,竟像是由几个杂剧连接起来演出的一个故事的连台本。在每一本第四折的末尾,既有“题目正名”,标志着故事情节到了一个转折性的段落;又有很特别的〔络丝娘煞尾〕一曲,起着上联下启沟通前后两本的作用。有些折段,《西厢记》还突破了元杂剧一人主唱的通例,例如第一本第四折,张生唱了多首曲词后,〔锦上花〕一曲由莺莺唱,〔幺篇〕则由红娘唱。又如第四本第四折,开场时由张生唱了〔双调·新水令〕、〔步步娇〕、〔落梅风〕等三支曲子,随后由旦角扮莺莺上,接唱了〔乔木查〕以下五支曲子,跟着又由张生、莺莺分唱数曲。整折戏,实际上由末与旦轮番主唱。这说明王实甫在创作《西厢记》时,突破了杂剧的规矩,吸取和借鉴过院本、南戏的演出形式。体制上的创新,丰富了艺术表现能力,为更细腻地塑造人物性格,更完美地安排戏剧冲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为了适合戏剧的演出,王实甫把董解元所改编的莺莺故事重新调整。其中最重要的,是对故事的题旨作了新的改造。
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把唐传奇《会真记》改写为青年男女为了争取婚姻自由大胆地和封建家长展开斗争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董解元强调:“自今至古,自是佳人,合配才子。”他把莺莺对张生的爱,与“报德”连在一起。莺莺的自我表白是“报德难从礼,裁诗可作媒;高唐休咏赋,今夜雨云来。”董解元尽管歌颂年青人对爱情的追求,但又竭力表明他们的越轨行为有其合礼的一面。他所塑造的莺莺是深受封建思想束缚,而又羞羞答答地追求爱情的大家闺秀。
在王实甫笔下,张生、莺莺固然是才子佳人,但才与貌并非是他们结合的唯一纽带。王实甫强调,这一对青年一见钟情,“情”一发难收,受到封建家长的阻梗,他们便做出冲破礼教樊篱的举动。对真挚的爱情,王实甫给予充分的肯定,认为它纯洁无邪,不必涂上“合礼”、“报恩”之类保护色。如在第五本第四折的〔清江引〕一曲中,他鲜明的提出:“永志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他认为爱情是婚姻的基础,只要男女间彼此“有情”,就应让他们同偕白首;而一切阻挠有情成为眷属的行为、制度,则应受到鞭挞。
从宋入元,社会思潮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宋儒存天理、灭人欲的教条,越来越松弛无力;另一方面,在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日益壮大的情况下,尊重个人意愿、感情乃至欲望,开始成为人们自觉的要求。在文学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中强调“情” 的自主,是进步潮流对封建伦理、封建礼教猛烈冲击的表现。市井勾栏,民众聚集,书会才人和艺人在这里编演大量以爱情为题材的杂剧。有些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就鲜明地把“有情”视为理想,像关汉卿在《拜月亭》中提出:“愿天下心厮爱的夫妇永无分离”,白朴在《墙头马上》中提出:“愿普天下姻眷皆完聚。”这一声声呐喊,反映了人们希望“情”得到满足和尊重的意愿,是进步思想潮流在剧坛中激起的朵朵浪花。
王实甫对“情”的关注,比关汉卿、白朴更进一步。因为关、白的良好祝愿,还是针对已婚的夫妇而言,而王实甫所祝的“有情人”,则包括那些未经家长认可自行恋爱私订婚姻的青年。他希望所有恋人能够如愿以偿,等于不把“父母之命,媒约之言”放在眼内,这是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大胆挑战。
在王实甫以前,谁也没有像他那样响亮、明确地提出“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他写的崔、张故事,贯彻着这一题旨,从而使由《会真记》以来流传了几百年的题材,呈现出全新的面貌。可以说,《西厢记》杂剧在元代出现,像莺莺蓦然出现在佛殿一样,它的光彩,使人目眩神摇,也照亮了封建时代昏沉的夜空。
第二节 《西厢记》的戏剧冲突
相互制约的两组矛盾 冲突第一次激化 矛盾的转移 泰山压顶和四两拨千斤 第五本
《西厢记》写了以老夫人为一方,和以莺莺、张生、红娘为一方的矛盾,亦即封建势力和礼教叛逆者的矛盾;也写了莺莺、张生、红娘之间性格的矛盾。这两组矛盾,形成了一主一辅两条线索,它们相互制约,起伏交错,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西厢记》的戏剧冲突,是在一个很奇妙的环境中展开的。
地点是佛寺,时间是崔氏一家扶灵归葬的几个月。
本来,佛寺应是六根清净、修心养性的场所,而王实甫竟安排崔张在这里偷期密约供奉菩萨的“庄严妙境”成了培育爱情之花的园圃。按照礼教规定:“父丧未满约,未得成合。”偏偏在父亲棺材还在这里搁着的时候,莺莺却生出了一段风流韵事。王实甫把春意盎然的事件放置在灰黯肃穆场景中,这本身就构成了强烈的矛盾,它即是对封建礼教的无情嘲弄,也使整个戏充满了浓厚的喜剧色彩。
《西厢记》在第一本楔子,先由老夫人交代其逐步冷落的家世。一阵伤感之后,她吩咐红娘:
你看佛殿没人烧香呵,和小姐散心耍一回去来。
这两句许,蕴含着她对女儿管束之严、用心之细等多内容。莺莺上场,唱了〔仙吕·赏花时〕一曲:
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在春天即将逝去的时刻,莺莺的怀春,正是对爱情与自由的潜在诉求,是对封建礼教的沉默抗议。从戏的开始,王实甫便写母女各有各的感伤,微妙地揭示她们感情的差异,为戏剧冲突的发展定下了基调。
莺莺和张生在佛殿中巧遇,两人一下子坠入了爱的漩涡。而莺莺和张生之间感情的迅速发展,必然要和封建礼教发生冲突,必然为“治家严肃”的老夫人所容许。这一点,红娘是十分清楚的。为此,她阻拦莺莺与张生的接触,提醒莺莺 “咱家去来,怕老夫人嗔着”。莺莺也担心母亲识破,吩咐红娘“休对夫人说”。可见,《西厢记》在矛盾的开端,尽管没有安排老夫人和崔、张的正面冲突,但却让观众看到,在三个年青人一举一动的后面,处处笼罩着老夫人的阴影;看到年青一代和封建势力的矛盾在潜行、在酝酿。
在崔、张彼此有情,却又无计可施,观众渴望知道事情如何进展的时候,孙飞虎事件出现了。王实甫把它作为戏剧冲突的催化剂,使胶着的气氛陡然变化。但是,当张生计退贼兵,本来答应婚事的老夫人突然赖婚,封建势力与年青一代的矛盾激化,剧本便出现了第一个戏剧高潮。
“赖婚”以后,王实甫让戏剧冲突转移了。
莺莺、张生不甘心任由封建家长摆布,使他们合法的要求受挫,便以“非法” 的行为追求感情的满足。在这过程中,崔、张与红娘三人之间,又出现了性格的冲突。在莺莺,她既要克服封建礼教长期对她的影响,更要躲开老夫人的耳目。在不知道红娘已经转为同情她的情况下,既要利用红娘,又觉和“小梅香拘系得紧”,还要表现出小姐身份的尊严与矜持。她挖空心思,生出许多“假意儿”,对红娘遮遮掩掩。对张生,她固然越爱越深,但要迈出“非法”接近的一步,又有许多顾忌,许多尴尬。举动言语,常常要真真假假。在红娘,她已决心帮助小姐,却又不能明言;她既埋怨小姐对她耍滑头,也害怕“消息儿踏着泛”,被小姐倒打一耙,因而不得不小心翼翼。在张生,一方面执着地追求爱情,一方面对莺莺的心思捉摸不定。他愈是束手无策,愈显得六神无主、痴痴迷迷。在“赖简” 一折,作者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们之间的性格冲突,也使剧本出现了第二个高潮。固然,这三个年青人发生的纠葛,与他们的身份地位有关,同时也明显地受到剧中的主要矛盾的制约。换句话说,笼罩在他们心头上的老夫人的阴影,是导致他们在彼此试探、不断龃龉误会的动因。王实甫在“赖婚”以后,让戏剧冲突转移到年青一代的内部,这正是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封建礼教和反抗力量的深化。
“酬简”一折,王实甫写崔张如愿以偿。他对情的极力张扬,是对封建礼教长期压抑人性的反拨。而当年青一代以非法方式满足了情的追求时,势必受到封建力量的粗暴干预。“拷红”一场,王实甫写老夫人发现莺莺“语言恍惚,神思加倍,腰肢体态,比往日不同。”她气急败坏,审问红娘,剧本便出现第三个高潮。
有趣的是,当老夫人厉声传令,拷问红娘,崔、张走头无路,胆战心惊时,作者却写红娘以一席话解决了问题。而这一席话,恰恰是封建礼教之乎者也的大道理。老夫人一想:“这小贱人也道的是,我不合养了这不肖之女,待经官呵,玷辱家门,罢罢,俺家无犯法之男,再婚之女,与了这厮吧!”经过惦量,她只好偃旗息鼓,勉强答应了婚事。当人们看到老夫人那泰山压顶之势,被红娘以四两拨千斤的办法消解,都会莞然而笑,认识了封建力量外强中干的本质。
“拷红”以后,老夫人虽然又一将退却,但封建家长和年青一代的矛盾,却没有根本解决。老夫人之所以答应让莺莺许配张生,绝非承认他们那段非法的恋情,而是害怕“玷辱家门”,说到底,是出于家庭利益的考虑。她以“俺三辈不招白衣女婿”为由,逼张生立刻赴考,提出“得官呵,来见我;驳落呵,休来见我”。明确地列出许婚的条件,实际上是作又一次赖婚的准备。
在老夫人的压力面前,莺莺张生不得不暂时分手。这一来,他们两人之间的矛盾,又有新的发展,在封建社会中,男女的地位不平等,张生离开了莺莺,他们的爱情能否持久?张生会不会像《会真记》中的张生那样,走上“始乱终弃” 的道路?另外,莺莺确曾许配给郑恒,崔张如何摆脱郑恒的纠缠?如何排除外界对他们婚事的干扰?这种种悬念,都必须解决。于是,《西厢记》需要有第五本。
在第五本中,张生考上科举,衣锦还乡,郑恒跳出来了。本来就希望“亲上加亲”的老夫人听信谗言,果真要赖掉张生的婚事。然而,莺莺张生爱情始终不渝;红娘据理据法力争;白马将军也给予有力的支持。这时候,相互对立的力量当面折证,剑拔弩张,把全剧的冲突推上最高潮。后来,郑恒自讨没趣,一头撞死;老夫人不能再赖,无可奈何,“有情人”这才最终取得了胜利。
王实甫写了“第五本”,让戏剧矛盾继续延伸,这既是以老夫人在“拷红” 一折的勉强许婚为依据,也是出于对现实生活有清醒的认识。他愿意看到“普天下有情人”能成眷属,更清醒地看到有情人在争取成为眷属过程中所碰到的种种障碍,种种艰辛。所以,他只有展示年青一代和封建家长斗争的长期性和曲折性,描绘老夫人从不追究崔张的非法结合到承认婚姻合法的整个历程,才能完成“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题旨。
如上所述,《西厢记》的戏剧情节,环绕着两条相互缠绕的线索展开,涌现了多次矛盾激化的场面。它一环扣着一环,一波接着一波,有起有伏,有开有阖,扣人心弦,引人入胜。作者以高超的写作技巧,让观众得到了完美的艺术享受。在每一次的戏剧冲突中,作者总是使人物性格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总是写年青一代节节胜利,封建势力节节败退,并且处在被嘲弄的位置。从整部戏看,冲突是尖锐激烈的,却又处处显露乐观的前景。因此,《西厢记》和一些悲悲切切的爱情戏不大一样,它的格调是轻松明朗的,它要让观众在一串串的笑声中得到精神的满足,它是我国戏剧史上一部出色的喜剧。
第三节 《西厢记》的人物塑造、语言艺术和社会影响
主动追求爱情的莺莺 志诚种和傻角 机智泼辣的红娘 文采与本色相生禁毁与模仿
王实甫《西厢记》里的主要人物,虽然多与《会真记》、《西厢记诸宫调》同名,但是莺莺、张生、红娘的性格,却与元稹、董解元所塑造的迥异。他们是王实甫刻划的新的人物形象。
《西厢记》里的崔莺莺,带着青春的郁闷上场。当她遇到了风流俊雅的张生,四目交投,彼此就像磁石般互相吸引。她分明觉察到一个陌生男子注视着自己,但她的反应是“亸着香肩,只将花笑捻”。剧本写红娘催促她回避,而她的反映是:
回顾--觑末--下
请注意这一舞台提示,它异常强烈地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按照封建礼教的规定,为女子者,“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莺莺竟对张生一步一回头,把箴规抛之于脑后。通过一细微的却是引人注目的举动,作者让观众清晰地看到她性格发展的走向。在明末,金圣叹改编《西厢记》,便删掉莺莺这一动作,改为让她主动提出:“红娘,我看母亲去。”还加上评注云:“写双文见客即走入者,此千金闺女自然之常理。”金圣叹的做法,不管是否恰当,却充分说明了他认识到这一动作的关键性作用。
莺莺遇见张生以后,作者写她相当主动地希望和张生接近。她知道那“傻角” 月下吟诗,便去酬和联吟;张生故意撞出来瞧她,她“陪着笑脸儿相迎”,可见她对张生是处处留情的。而她的态度,张生也看在眼里。他们心有灵犀,彼此都感受到相互的爱意。正是由于莺莺从一开始就对爱情炽热地追求,才使得她一步一步地走上了违悖纲常反抗封建礼教的道路。
王实甫写莺莺追求的只是爱情。她对张生的爱,纯洁透明,没有一丝杂质。当张生被迫上京考试,她悔恨的是“蜗角虚名,蝇头小利,拆鸳鸯两下里”;长亭送别,她给张生把盏时的感触是:“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她给张生最郑重的叮咛是:“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担心的是张生不像她那样爱得专一,一再提醒他“若见了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总之,在她的心中,“情”始终是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至于功名利禄,是非荣辱,统统可以不管。这样的思想,既不同于《西厢记诸宫调》里的莺莺,也不同于元杂剧中许许多多追求夫荣妻贵的闺秀,她是一个赤诚追求爱情,大胆反抗封建传统的女性形象。
然而,强烈追求爱情只是莺莺性格的一个方面。莺莺长期受到封建礼教的熏陶,加上对红娘有所顾忌,因此,她的性格显得热情而又冷静,聪明而涉狡狯。例如她看见红娘送来张生的“简帖儿”,勃然变然,“厌的早扢皱了黛眉,忽的波低垂了粉颈,氲的呵改变了朱颜”,还声称要拿简帖儿“告过夫人,打下你个小贱人下截来”。她装腔作势要红娘传言责备张生,“着他下将休是这般”,其实传去的却是私约张生相会的情诗。等到张生到后花园去赴约,她以忽然变卦,正儿八经地把张生数落一番。这种种表现,把张生弄得七颠八倒,连红娘也昏头转向。当观众看到莺莺“对人前巧语花言,没人处便想张生,背地里愁眉泪眼”,看到她有时一本正经,有时黠谲多端,有时又扭捏尴尬时,都会哑然失笑。在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中,王实甫让莺莺的形象具有两种不同的内心节奏,展示出她对爱情的追求,既是急急切切,又是忐忐忑忑。内心节奏的不协调,是导致她行为举止引人发笑的喜剧因素。
王实甫笔下的张生,也不同于《西厢记诸宫调》的张生。他被去掉在功名利禄面前的庸俗,以及在封建家长面前的怯懦,被突出的则是对爱情执著诚挚的追求。他是一个“志诚种”。志诚,是作者赋予这一形象的内核。
当然,张生是个才华出众风流潇洒的人物。他出场时唱的一曲〔油葫芦〕,描述“雪浪拍长空,天际秋云卷;竹索缆浮桥,水上苍龙偃”的黄河景色,充分表现出文采风流和豪逸气度。不过,王实甫在塑造张生的形象时,没有把表现他的才华作为重点,而是表明一旦坠入了情网,这才子竟成了“不酸不醋的风魔汉”。他痴的可爱,也迂得可爱。
王实甫写张生在佛殿撞见了莺莺,猛然惊呼:“我死也!”这三个字,活画出他魂飞魄散的情态。跟着他在道场上迎着红娘,自报家门:
小生姓张,名珙,本贯西洛人也,年方二十三岁,正月十七日子时建生,并不曾娶妻。
红娘反问:“谁问你来?”张生竟不答腔,单刀直入地又问:“敢问小姐常出来么?”这一段精彩的对话脍炙人口,把张生在爱情的驱动下痴迷冒失的性格,表现得栩栩如生。在“赖婚”一场,作者写张生起初以为鸿鹄将至,他一早起来,精心打扮,“皂角也使过两个也,水也换了两桶也,乌纱帽擦得光挣挣的”。一心等待崔家来请,憨态可掬。谁知道,老夫人忽然变卦,他始而目瞪口呆,继而气急败坏,还直挺挺的跪在红娘面前哭丧着脸,声称要上吊自尽。这手足无措的表现,委实令人喷饭。等到张生缓过气来,剧本写他向老夫人发问:
(末云):小生醉也,告退。夫人跟前,敢一言以尽意,不知可否?前者贼寇相迫,夫人所言,能退贼者,以莺莺妻之。小生挺身而出。作书与杜将军,庶几得免夫人之祸。今日命小生赴宴,将谓有喜庆之期,不知夫人何见,以兄妹之礼相待?小生非图哺啜而来,此事果若不偕,小生即当退。
张生一开口便说“告退”,还问老夫人能否让他说话。未等老夫人回应,他就哗啦哗啦说了一通,其实,老夫人回应“可”,他固然要说;回应“不可”,他也是要说。他的陈辞,东一锤,西一棒,说得语无伦次,却又入情入理。金圣叹说:张生“盖满肚怨毒,撑喉柱颈而起,满口谤仙。触齿破唇而出”。在这场戏里,王实甫鲜明地展现出张生从焦急高兴到失望负气的情景,而无论写张生或是楞头楞脑,或是酸不溜秋,或是急得像热锅中的蚂蚁,都表明他对爱情的执著。爱情的力量,使这才子傻头傻脑,顾不上言谈举止。
张生跳墙,是王实甫刻划这一性格最为精彩的关目。那天晚上,张生应莺莺诗简之约,到了后花园。他知道小姐已在隔墙,于是樊垣一跳,一把搂着莺莺。莺莺吓了一大跳,她没有想到张生会跳将过来,而且“角门儿”还开着,她惊呼: “是谁?”这一下,约会便砸了锅。
关于张生跳墙的行为,《会真记》的写法是:“崔之东墙,有杏花一树,攀枝可逾。既望之夕,张生梯其树而逾焉,达于西厢,则户果半开矣。”《西厢记诸宫调》的处理是:张生跳过墙后,才喊红娘:“快疾忙报与你姐姐,道门外玉人来也。”他们是在房里相会的。王实甫改变了元稹和董解元的写法,把崔、张会面的地点,改在后花园里,园里有墙,墙上有“角门儿”,两边可通,莺莺就在墙的一边“烧夜香”。在这里,王实甫将规定情景略略改变,不仅使这关目增加了新的情趣,而且在刻划张生性格方面有画龙点晴的作用。
张生接到请柬,是红娘受了莺莺的气,拒绝再为他俩效劳的时候,是张生感到爱情已经无望的时候。可是,当他打开诗简一看,原来是小姐约他幽会。他大喜过望,红娘问他:“怎见得着你来?你解我听咱。”他解释:“‘待月西厢下’,着我月上来;‘迎风户半开’,他开门待我;‘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着我跳过墙来。”据此,他便跳墙赴约了。
莺莺约会张生,却没有让他跳过墙来,是张生把诗理解错了。他对诗的第一句没有解错,至于第二句“迎风户半开”的户,他知道指的是花园的“角门儿”,问题出在对第三、四句的解释,“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无论如何也不能解作叫他跳墙,何况角门儿半开着,何必要跳过墙去!张生凭空脑海中生出“跳” 字,这真是可笑的疏忽。本来,张生是个才子,当不至于不会解释,他之所以会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是因在绝望之馀,突然受宠若惊,欣喜之情冲昏头脑,使他连诗也解错了。
为了强调张生解错了诗这一个很能表现性格的关目,王实甫在剧本中反复地铺垫、衬托,像当红娘问张生对诗简的解法有没有把握时,他回答:“俺是个猜诗谜的社家,风流隋何,浪子陆贾,我那里有差的勾当?”晚上,红娘在打开 “角儿门”时碰见张生,再一次问他:“真个着你来哩?”张生依然很自信: “小生是猜诗谜的社家。”后来莺莺翻脸,红娘就在旁边嘲笑张生:“猜诗谜的社家,a2拍了‘迎风户半开。’”在“闹简”和“赖简”,“猜诗谜的社家” 猜错了诗这一个环节。由于张生解错了诗,引发一场误会性的冲突,大大加强了全剧的喜剧性色彩。王实甫通过这样的艺术处理,把张生大胆追求爱情而又鲁莽痴迂的性格展现无遗。
在《西厢记》里,王实甫把红娘放置在一个相当微妙的位置上。老夫人让她服侍莺莺,让她“行监坐守”,但她从心底里不满封建礼教对年青人的捆束,当觉察到崔、张彼此的情意后,一直有心玉成其事。她愿意为莺莺穿针引线,又知道莺莺有“撮盐入火”的性子,有“心肠儿转关”的狡狯,只好处处试探、揣度,照顾着小姐的自尊心,忍受着怀疑和指责。她要对付小姐,又要对付老夫人,担承着种种压力,却义无反顾地为别人合理的追求竭心尽力。而王实甫愈写红娘的 “两下里做人难”,愈写这“缝了口的撮合山”在困境中巧妙周旋,就愈能生动地表现她机智倔强的个性。
有趣的是,王实甫让红娘经常把道学式的语言挂在嘴边,让她摆出俨然正经的模样。例如她觉察到张生自报家门的动机,便搬出“男女授受不亲”的一套,给张生碰了一鼻子灰。从她的装腔作势和张生不尴不尬的神态中,作者让人们看到,她并不尊重什么礼教,却懂得把“孔孟之道”作为一根耍弄的棍子。后来在 “拷红”一场,这根棍竟发挥了妙不可言的作用。红娘坦率地把莺莺张生的私情和盘托出,跟着对老夫人说:
信者人之根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当日军围普救,老夫人所许退军者,以女妻之。张生非慕小姐颜色,岂肯区区建退军之策?兵退身安,夫人悔却前言,岂得不为失信乎?既然不肯成其事,只合酬之以金帛,令张生舍此而去。却不当留请张生于书院,使怨女旷夫,各相早晚窥视,所以老夫人有此一端。目下老夫人若不息其事,一来辱没相国家谱;二来日后张生名垂天下,施恩于人,忍令反受其辱哉?使至官司,老夫人亦得治家不严之罪。官司若推其详,亦知老夫人背义而忘恩,岂得为贤哉?
这番话,滴水不漏,说的完全是封建大道理。红娘拿起“信义”的大牌子,摆出维护封建纲常和家庭利益的样子,以冠冕堂皇的教条压住老夫人,一下子抓住其弱点,击中要害。这“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一招,着实的效,老夫人只好自认晦气。从红娘胸有成竹和滔滔不绝的陈辞中,从她一本正经地搬弄封建教条实际上又是对它大胆嘲弄的过程中,作者让人们看到了红娘泼辣而又机智的鲜明个性。
在有关崔张的故事中,红娘的形象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会真记》里的红娘,地位无足轻重。《西厢记诸宫调》里的红娘,则成了崔张结合不可缺少的助力,这说明金代的董解元,意识到在强大的封建压力面前,才子佳人要冲破罗网,必须获得外力的帮助。他突出了出身卑贱的红娘的作用,说明了下层人民对自身力量有所认识。王实甫在《西厢记诸宫调》的基础上,又赋予红娘新的面貌。他写红娘之所以充当崔张的“撮合山”,不仅是出于对老夫人不守“信义”的反感,更重要的是她本身对爱情追求的认同;她不仅是见义勇为,而且是缘情反礼。王实甫写她从一开始不动声息地协助崔张,以至后来为他们两肋插刀,这种积极主动地帮助“有情人”的侠气,反映了人民大众对“情”自觉追求的态度。汤显祖说王实甫笔下的红娘,有“二十分才,二十分识,二十分胆。有此军师,何攻不破,何战不克”(《汤海若先生批评西厢记》)。他以运筹帏幄的“军师”比喻红娘,这无疑是看到了她在崔张爱情纠葛中所起的推动作用,从而给予高度的评价。
戏剧是语言的艺术。王实甫在《西厢记》中驾奴语言的技巧,历来为人们称道。王骥德说《西厢记》“今无来者,后掩来哲,虽擅千古绝调”(《新校注古本西厢记》);徐复祚赞叹它“字字当行,言言本色,可谓南北之冠”(《曲论》)。他们都把《西厢记》视为戏曲语言艺术的最高峰。
所谓“当行”,是指《西厢记》的语言符合戏剧特点,能和表演结合,具有丰富的动作性,像第三本第二折的一段曲文:
(红唱)〔普天乐〕晚妆残,乌云亸,轻勾了粉脸,乱挽起云鬟,将简帖儿拈,把妆盒儿按,开折封皮孜孜看,颠来倒去不害心烦。(旦怒叫)红娘!(红做意云)呀!决撒了也!厌的早扢皱了黛眉。(旦云)小贱人,不来怎么!(红唱)忽的波低垂了粉颈,氲的呵改变了朱颜。
莺莺起初着意打扮,后来看到简贴,便胡乱挽起头发,急忙按下妆盒,仔细品味来简,跟着疑虑踌躇发作。这一段唱词,动作性很强。王实甫让唱词规定了演员的形体动作,使人物动起来,适合于舞台表演和人物性格的刻划。
《西厢记》的语言具有非常鲜明的个性化特点。即使是唱词,作者也考虑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的不同,使之呈现不同的风格。同为男性角色,张生的语言显得文雅,郑恒则鄙俗,惠明则粗豪。同为女性角色,莺莺的语言显得婉媚,如:
〔混江龙〕落花成阵,风飘万点正愁人。池塘梦晓,兰槛辞春,蝶粉轻沾飞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尘。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香消了六朝金粉,清减了三楚精神。
莺莺是大家闺秀,她的唱词节奏舒展,色彩华美,感情含蓄,与婉约派词风相似。所以,朱权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
红娘的语言则显得鲜活泼辣。如:
〔满庭芳〕来回顾影,文魔秀士,风欠酸丁,下工夫将额颅十分挣,疾和迟压倒苍蝇,光油油耀花人眼睛,酸溜溜螯得人牙疼。
红娘是丫头,口齿伶俐,作者让她的语言夹杂着俚语、俗语和日常生活用语,显得既质朴本色又生动活泼。
总之,文采与本色相生、藻艳与白描兼备,具有强烈的戏剧效果,是《西厢记》语言的一大特色。由于王实甫在唱词部分大量置入唐诗宋词的意象,使人读来满口生香、意趣盎然。因此《西厢记》也被誉为诗剧。
《西厢记》问世以后家喻户晓,有人甚至把它与《春秋》相提并论。
尽管王实甫《西厢记》的原本已经失传,但明代以来坊间出现了大量《西厢记》刊本。据不完全统计,迄今所知《西厢记》明刊本有110种左右,清刊本有70种左右。刊本的纷繁适足说明它影响之深,流传之广。在戏曲舞台上,《西厢记》更是演出不衰,京、昆、蒲、豫、川、滇、闽、赣等剧种,都把它改编上演,多少年来一直受到观众的喜爱。
不过,《西厢记》在流传过程中,也曾遭受到禁毁、歧视。清朝乾隆十八年(1753),朝廷下令将《西厢记》、《水浒》列为“秽恶之书”,认为“愚民之惑于邪教亲近匪人者,概由看此恶书所致”。同治七年年(1868),江苏巡抚丁日昌下令查禁“淫词”,指出“《水浒》、《西厢》等书,几于家置一编,人怀一箧”。“若不严行禁毁,流毒依于胡底”。当然,《西厢记》是禁不了的,某些封建统治者的态度,只能从反面证明它影响的巨大。
《西厢记》的出现,深深地吸引了许多作者,人们纷纷效法学习。有人甚至依样画葫芦地模仿其文辞,套袭其情节,像元代的《东墙记》、《㑇梅香》,简直像《西厢记》的翻版;《倩女离魂》写折柳亭送别,也因袭《西厢记》长亭送别的场景。有些作家则善于从《西厢记》中汲取营养,像汤显祖的《牡丹亭》,孟称舜的《娇红记》,曹雪芹的《红楼梦》,都在继承《西厢记》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基础上,发展创造,从而取得了新的成就。
篇6:王实甫简介
王实甫简介
元代杂剧作家。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不详。
生平和创作王实甫生平事迹资料缺乏。钟嗣成《录鬼簿》将他列入“前辈已死名公才人”,周德清《中原音韵》在称赞关汉卿、郑光祖和白朴、马致远“一新制作”的同时,也称赞了《西厢记》的曲文,并说“诸公已矣,后学莫及”。由此可以推知,王实甫活动的年代可能与关汉卿等相去不远。他的主要创作活动当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
《北宫词纪》所收署名王实甫的散曲〔商调集贤宾〕《退隐》中写道:“想着那红尘黄阁昔年羞,到如今白发青衫此地游”,“人事远,老怀幽,志难酬,知机的王粲;梦无凭,见景的庄周”,“怕狼虎恶图谋,遇事休开口,逢人只点头,见香饵莫吞钩,高抄起经纶大手”,可知王实甫早年曾经为官,宦途不无坎坷,晚年退隐。曲中又有“且喜的身登中寿”,“百年期六分甘到手”,可以推断他至少活到60岁。这首散曲又见于《雍熙乐府》,未署名。因此,学术界对它的作者是谁有不同看法。
《中原音韵》曾把《西厢记》第1本第3折的曲文作为“定格”的范例标举。元末明初贾仲明的〔凌波仙〕吊曲说王实甫“作词章,风韵羡,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明初朱权《太和正音谱》誉王实甫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可见,他的作品在元代和元明之际很为人所推重,《西厢记》其时已被称为杂剧之冠。
王实甫所作杂剧,名目可考者共13种。今存有《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吕蒙正风雪破窑记》和《四大王歌舞丽春堂》3种。《韩采云丝竹芙蓉亭》和《苏小卿月夜贩茶船》都有佚曲。其余仅存名目而见于《录鬼簿》著录者有《东海郡于公高门》、《孝父母明达卖子》、《曹子建七步成章》、《才子佳人多月亭》、《赵光普进梅谏》、《诗酒丽春园》、《陆绩怀橘》、《双蕖怨》、《娇红记》9种。对王实甫曲目,学术界有不同看法,或认为《娇红记》非出王手,或认为《诗酒丽春园》亦非王作,还有人认为今存《破窑记》是关汉卿的`作品,但都非定论。明清时代还有王实甫作《月明和尚度柳翠》和《襄阳府调狗掉刀》的著录和传闻,均不可靠。此外,自明代开始,出现《西厢记》是王实甫作关汉卿续或关作王续等说法,也都不可信。
王实甫还有少量散曲流传:有小令1首,套曲3种(其中有一残套),散见于《中原音韵》、《雍熙乐府》、《北宫词纪》和《九宫大成》等书中。其中,小令〔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较有特色,词采旖旎,情思委婉,与《西厢记》的曲词风格相近。
《西厢记》在王实甫现存的3种杂剧中,5本21折的《西厢记》不仅是他的代表作,而且是元代杂剧创作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篇7:谢增甫简介
谢增甫
谢增甫1938年6月出生,广东电白人。
警督、专家、教授、研究员、荣誉博士。中共党员。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现任广东省电白县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警督,三峡联大《东方潮》编委、高级记者,《大潮》主任记者,《中外名牌》杂志社记者,《香港国际影视报》记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名誉主席,东方文化艺术联谊会学术委员,吉林名人文化研究院副主席,《中外名师录》副主席,东方文化艺术家协会理事、会员,中国微型文学学会会员、作家,世界文化艺术中心理事、研究员,世界华人交流协会会员,世界艺术家协会会员、理事,“世艺会”会员、理事、荣誉博士,世界华人远程学院摄影终身教授、研究员等职。主要业绩:从事领导工作多年,党性坚定,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善于团结同志,凝聚力强,工作中,求实创新,成绩突出,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终始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无愧于“三个代表”楷模的光荣称号,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中,顾全大局,任劳任怨,曾获县、市优秀干部和劳模荣称,获省安全文明奖。工作之余,酷爱摄影和文学创作,文稿、摄影,曾在国内外八次获金奖,并在多家报刊杂志刊登。摄影作品《渔业丰收》、《荔果累累》、《碧波漫游》、《夕阳》等获茂名市影艺展一、二等奖;《荔枝丰收》获南方日报季度好新闻奖;美国女子高空《惊险跳水》获“中体报”好新闻奖;在“民俗杯”、“新闻杯”、“四面山杯”、“九洲三峡杯”、全国文化艺术人才交创会、海内外摄艺赛和创交展获银牌奖;《荔枝丰收》、《欢庆回归》、《拼搏赛龙》、《荔乡风景线》(四幅)等在香港回归东方文学艺术创作赛和全国艺术交创会、海内外艺赛获银牌奖;《龙舟竞赛》在首届“跨世纪杯”海峡两岸摄影大奖赛获金奖,个人被授予“当代跨世纪贡献突出艺术家”荣誉称号;《夕阳》在第二届世界华人艺术大奖赛获荣誉金奖,并被授予“世界杰出华人艺术家”荣誉称号;1月5日,《我的摄作》被香港“世界名人传记中心”评为世界级金奖。并认定为世界级一级精品及荣获“世界风云人物大奖”。10月14日,美国“世界名人文化研究中心”授予“艺术家、世界名人勋章”最高奖。并被“世界优秀华人文艺家评审委员会”评为“世界优秀华人文艺家”荣誉称号。2月25日,赴日参加“中日恢邦三十周年”文学艺术创交赛—中日作者文学艺术交流会,诗作《赴日喜赋》二律,荣获二等奖。作品及传略先后被载入《文化艺术人才》、《写作英才》、《中外名师录》、《国际名人录》、《世界文化名人辞典》、《世界文化名人辞典》、《世界华人艺术作品选集》、《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等60多个传集(典)及画集。参编《新星》、《电白志》、《沙琅新城》、《电白风采》画册及书,已出版发行。
篇8:夏原吉简介
夏原吉
(1367~1430) 明朝大臣。字维哲。江西德兴人,幼年随父定居湘阴。早孤。后以乡荐入太学,选入禁中书制诰,以端谨为明太祖朱元璋所重,授户部主事。建文元年(1399),升户部右侍郎。次年,为采访使,巡视福建。所至郡邑,核吏治,咨民隐,人皆悦服。久之,移驻蕲州(今湖北蕲春南)。明成祖即位初,转户部左侍郎,进尚书,与吏部尚书蹇义等详定赋役等制。永乐元年(1403),奉命疏浚吴淞江,布衣徒步,日夜经划,次年工毕,苏、松农田大利。三年,户部尚书郁新卒,召还掌部事。原吉以理财见长。初理部事,首请裁冗食,干赋役,严盐法、钱钞之禁。又清仓场、广屯种,以给边利民,且便商贾。时兵革初定,为封赏功臣、分封诸蕃、建北京宫殿、增设武卫百司等,钱粮转输以亿计,他均悉心计应之,国用不绌。具有雅量,同列有善,即采纳之。七年,随成祖北巡,兼摄行在礼部、兵部、都察院事。此后,长期留辅皇太孙于北京。总行在九卿事。十九年,以边储空虚、内外俱疲,反对成祖继续北征,出理开平粮贮,寻下狱。仁宗即位后复官。进少保,兼太子少傅、尚书。宣祖即位后,以旧辅益亲重。宣德元年(1426),高煦之乱发,力请宣宗亲征平叛。三年,以年高辍部务,专与阁臣参决重大政务。五年卒。赠太师。仁、宣之世,与吏部尚书蹇义、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杨荣同心辅政,为二帝所倚重。史称其为官尤持大体,有古大臣风。有《夏忠靖集》六卷并附录一卷传世。
篇9:新美南吉简介
去 年 的 树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本文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文章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鸟儿和树是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给树听,将要飞回南方时,鸟儿答应了树的请求──还要回来唱歌给它听。可是第二年春天,当鸟儿飞回来找它的朋友时,树却不见了。鸟儿四处寻访,最后找到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朋友不在了,友情还在,诺言还在,于是,它心里充满了忧伤和惆怅,面对着由朋友的生命点燃的煤油灯,唱起了去年的歌。
这篇童话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故事的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全文一共有四次对话。第一次是鸟与树的对话,它们约定明年春天相见时鸟再唱歌给树听;第二次是鸟与树根的对话,鸟向树根询问树到什么地方去了,树根告诉它,伐木人用斧子把它砍倒,拉到山谷里去了;第三次是鸟与门先生的对话,鸟向门先生打听树的去处,大门告诉它,树被切成细条条做成火柴,卖到村子里去了;第四次是鸟与小姑娘的对话,鸟向小姑娘打听,小姑娘告诉它,火柴已经用光,只剩下用火柴点燃的灯火。这四次对话,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课文所说明的道理也在这四次对话以及后来鸟儿的表现中逐步显现出来。
这篇童话情深意浓,带着些许伤感色彩,赞美了高尚的、令人荡气回肠的友情。整篇童话的语言朴实无华,全文没有华丽的词句,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鸟儿对树的真挚情谊,略去了鸟儿在寻找朋友过程中以及面对灯火时的心理描写,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在平淡的语言中有一种深挚透明的美。读罢此文,鸟儿对树的那种浓浓深情便跃入脑间,挥之不去。
本文属拟人体童话。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要引导学生体会童话故事所揭示的道理,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童话的特点,特别是拟人体童话在主人公的刻画、故事情节的安排及语言表达上的特点。这也是教学这篇课文的重难点。
2词句解析。
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
这两句话颇为传神,特别是其中的两个“看”字,让人产生无穷的遐想。第一个“看”,是在鸟儿费尽周折,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之时──虽然只是用自己的好朋友做的火柴点燃的灯火,鸟儿睁大眼睛,仿佛在说,树朋友,我终于找到你了,我来给你唱歌了!第二个“看”,鸟儿实现了自己的诺言,仿佛在说,树朋友,我唱的歌你听见了吗?再见了朋友。这两个“看”字,饱含了鸟儿对树无比的深情和留恋,使朋友间的深厚情谊跃然纸上。
二、教学目标
1认识1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正确读写“融化、剩下、伐木、煤油灯”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童话揭示的道理。
三、教学建议
1本课教学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步骤:(1)初读全文,交流阅读收获。交流的内容可以是对全文内容的把握,可以是阅读后的初步感受,可以是印象深刻的地方,也可以提出不懂的问题。(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四次对话,体会小鸟与树分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以及鸟寻访大树时的焦急、伤心之情。(3)想象鸟两次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的内心活动,体会鸟对树的深情与留恋。(4)谈谈读了这篇童话故事后的想法,对小鸟、大树、伐木人说说心里话,然后写下来。
2教学时,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鸟儿信守诺言、珍惜友情的品质。教师要紧紧抓住四次对话,以朗读对话为线索,帮助学生读懂课文。指导朗读时,先要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再分别研读每次对话,在反复朗读、想象体会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把不同角色在不同情况下说话的语气读出来。
采用恰当的语气读是朗读指导的重点,这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故事所揭示的道理、感受这篇童话特点的重要手段。第一次树与鸟的对话要读出依依惜别、难舍难分之情。树和鸟是一对多好的朋友呀,一个天天唱歌给对方听,一个天天听对方唱歌,它们是那样的相依、相惜。可是,寒冬来临,它们不得不分手,这是多么的无奈、多么的伤感啊!树的话中饱含着请求、期盼:“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鸟的回答信誓旦旦,语气坚决、肯定,做出了保证:“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后面的三次对话,鸟都是在寻找树,要用询问的语气来读,当它一次又一次地找不着时,心里是非常焦急的。所以,读鸟向门先生和小女孩的问话时,心情一次比一次急切。当它得知树被“砍倒”,被“切成细条条”“做成火柴”“卖掉了”“火柴已经用光”,只剩下用火柴点燃的火还亮着,它的内心越来越忧伤,读时要突出一次比一次伤心、一次比一次难过。三个角色的回答,其身份不一样,朗读时也应有所区别。读树根的话时,要读出同情、伤感的语气,因为树根本是树的一部分;读门先生的话,声音要显得平淡,因为工厂的大门对这样的事情见得多了,不以为然了;小姑娘的回答,声音要稚嫩些。
3对课文蕴含的道理,学生的认识可能不太一致,如,要信守诺言、珍惜友情;要保护环境,爱护树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要无私奉献。应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只要能从课文中找出支撑的理由,不脱离文本的本意,都是可以的。
4本课词语中出现了较多儿化现象,如,“鸟儿”“哪儿”“细条条儿”“一会儿”,应指导学生读准儿化韵,提示学生注意后面的“儿”不要自成音节,应该同前面的字连在一起读。教学时,还应引导学生注意体会这些词语加上儿化韵后,在语气和感情色彩上发生的变化,如,“鸟儿”体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细条条儿”突出了“条条儿”的细小、轻微,表达出作者对大树变成火柴后的惋惜之情。
四、教学案例
教学片段一: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师:鸟儿和树是好朋友。课文中很多次出现了“好朋友”这个词,请你找一找,读一读。
(生自读)
师:这么多地方都出现了“好朋友”,让我们再来读书,看看从哪些地方能真正体会到它们是好朋友。请默读,把让你感动的地方画出来,再放声反复读几遍。
(生自读)
生:(读第3至5自然段)。
师:听他的朗读,你感受到这对好朋友在分别时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生:树希望小鸟回来给它唱歌,小鸟也愿意回来给树唱歌。
师:请你找一个好朋友一起读一读它们的对话,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两名学生分角色读)
师:我听出来了,它说“一定回来”,它愿意回来,在向好朋友保证。你们还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吗?听出刚才他读的时候还有什么感觉在里面吗?
生:它们都特别不想让对方走。
师:是啊,它们难舍难分,你也找个好朋友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好吗?
(生自由找小伙伴对读)
师:全班男女生合作读这部分,把刚才体会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好吗?
(男女生合作读)
师:它是在向大树保证,能不能更坚定一些?
(生再读)
师:它们那么难舍难分,课文中还有这样的语句吗?
生:(读第1自然段)。
师:“天天给树唱歌”,说明它们朝夕相处,形影不离,你有这样的好朋友吗?
生:有。
师:有这样的好朋友,你感觉幸福吗?
生:我感觉很幸福!
师:请带着这种感觉再读读这句话。
(生读)
师:我们都能感受到,有一种幸福的感觉在向我们传递。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正因为它们天天在一起,所以分手时那么难舍难分。还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鸟儿找了很多地方。
师:为了找到好朋友,小鸟可是历尽千辛地找,你还能用什么词来说说?
生:千辛万苦地找。
生:不顾一切地找。
生:千里迢迢地找。
师:对,心急如焚地找。因为它们是好朋友。鸟儿在寻找大树的过程中,有许多次急切询问的话语,请你找一找,读一读。
(生自读鸟儿问树根、大门、小女孩的三句话)
师:从这些话里,我们最能感受到小鸟的心情了,自己再读一读,体会体会小鸟的心情。
(指生读鸟儿问树根的话)
师:多着急啊,多急切啊!
(指生读鸟儿问大门的话)
师:“到什么地方去了呢”语速都加快了,说明心里着急。
(指生读鸟儿问小女孩的话)
师:为了寻找好朋友,鸟儿一次比一次焦急,一次比一次急切,我们连起来读,体会小鸟心情的变化,好吗?
(生齐读)
师:我看到有的同学眉头都皱起来了,语速也加快了,我体会到了你们心中的焦急。在对话里还有其他几个角色,请大家在四人小组里分工练读。
(生练读小鸟找大树的过程)
(指四生分角色读)
师:刚才这组同学的朗读,你觉得谁读得比较好?或是哪个角色你能读得比他更好?
生:有一个角色我能比他读得更好。(读树根的回答)
师:你为什么这样读呢?
生:我觉得树根也是树的一部分,它们也是好朋友,所以语气也应该是有些伤心的。
生:(读大门的回答)。
师:听他这样读,你有什么感受?
生:好像这棵大树跟它没关系似的,它瞧不起小鸟的问题,觉得本来就应该这样,把大树拿来做东西。
生:它对这种事见得多了,一点儿都不同情树。
师:是啊,小鸟在寻找大树的过程中,那份焦急、担心、急切,就是奉献给大树的最深厚的友情。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部分!
教学片段二:多角度写感受
师:课文已经学完了,作为读者,你肯定还有很多话想说,你想对谁说?
生:我想对小鸟说。
生:我想对大门说。
生:我想对伐木人说。
师:是不是还可以对文章的作者说一说?你想对谁说就对谁说,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
(生分头写)
生:鸟儿,我想对你说,你那首诚信的歌会永远留在你和大树心里,大树会是你永远的好朋友。
生:伐木人,难道小鸟这份纯真的友情还不能打动你吗?如果你是个有心人,你就应该珍视它们的友谊,爱护树木。
生:大树,你为人们点燃灯火,为人们照亮,你真了不起!
……
五、相关链接
新美南吉(1913—1943)日本作家。他出生于一个错综复杂的家庭。中学时代,他便开始投稿,展现出他在儿童文学创作上的天赋。后来,他逐步实现了当作家的梦想,于1942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童话集《爷爷的煤油灯》,成为日本儿童文学界的一颗新星。1943年,身体状况一直欠佳的他,终因喉头结核而英年早逝,当时还不满30岁。
童话的语言童话的语言有不同的风格。童话的创作语言有时接近于诗,有时接近于小说,有时又有戏剧语言的效果。在具体的童话创作时,采用哪种表达形式,主要取决于作家相对习惯的语言个性,如,安徒生的《海的女儿》的语言是一种抒情的诗意美,《皇帝的新装》的语言是一种夸张的幽默美,《丑小鸭》的语言是一种朴素的自然美,而新美南吉主要以朴素无华的美见长。
童话的荒诞美在小说、报告文学等写实文体中,人们追求的是一种真实感,越是接近生活本身,就越能激发读者的热情。而童话则恰恰相反,童话就是要有神奇瑰丽的幻想色彩,想象越奇异、越荒诞、越陌生,就越能激发读者的阅读热情。奇异与荒诞是童话最重要的审美品质。这里所指的“荒诞”,是一种美学意义上的荒诞感、荒诞性,概念较为宽泛,与现实生活中所指的荒诞一词有所区别。它涵盖幻想、奇异、怪异、稀奇、善变、荒诞可笑、无稽之谈、难以置信等多种含义。正是这种宽泛意义上的荒诞性,才能使童话产生趣味盎然的美学效果。
荒诞是儿童文学作家用以进行童话艺术创造的手段。它的表现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在童话中常常离不开强烈的夸张、离奇的幻想、扭曲变形和机智的反讽,其中夸张和想象是最重要的。在幻想世界中,什么样的事情都可能发生,不可思议的事也能当作事实的体验,按照无限的想象和丰富的表现,创造出一个完全不同于现实的奇幻世界。《去年的树》就是用美丽的荒诞来表现一只鸟和一棵树之间生死不渝的友谊。鸟儿那执着的爱所传达的是人类所共有的、最美好、最纯洁、最真挚、最恒久的情感,因此,它具有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篇10:吉米·卡特简介
吉米·卡特
美国第39位总统(1977年1月20日--1981年1月20日)
姓名:吉米·卡特
绰号:“吉米”
出生:1924年10月1日,佐治亚州
父亲:詹姆士·厄尔·卡特
母亲:莉莲·戈迪·卡特
夫人:埃利诺·罗莎琳·史密斯(1928-),于1946年7月7日结婚,
孩子:约翰·威廉·卡特(1947-);
詹姆士·厄尔·卡特iii(1950-);
唐奈·杰弗里·卡特(1952-);
埃米·林恩·卡特(1967-)
宗教:浸信会教友
教育:毕业于美国海军高等学校,安纳波利斯,马里兰州首府(1946)
职业:农场主,官员
政党:民主党
其他政府位置:佐治亚州参议员,1963-66
佐治亚州州长,1971-75
总统年薪: 200,000美元/年+50,000美元花费账户
吉米·卡特于1924年10月1日生于美国佐治亚州普兰一个花生农场主家庭。卡特与父亲同名,故称小詹姆斯·厄尔·卡特。老卡特从事农业和商业,是州议会议员。母亲莉连·戈迪是个随和的妇女,不像老卡特那样严厉。1941年至1943年先后在佐治亚州西南大学和理工学院读书。1943年入马里兰州美国海军军官学校(即安纳波利斯海军学院)学习,1946年毕业,获理学士学位,随后加入海军服役7年,至到1953年。1946年,卡特与罗莎琳·史密斯结婚。罗莎琳是他的同乡。他们有三子一女。
1953年卡特的父亲去世,他退役回家乡经营卡特农场、卡特仓库等业务,并从事政治活动。当过基督教南方浸礼会执事、主日学校教师。1955年至1962年任佐治亚州萨姆特县学校董事会董事长。1962年至1966年任佐治亚州参议员。在此期间还先后担任过平原发展公司、萨姆特县发展公司总经理,佐治亚州中西部计划和发展委员会以及佐治亚州改进作物协会主席等职。1970至1974年任佐治亚州州长。在当时南方的年轻州长中,他以办事富有实效、积极消除种族歧视赢得声誉。
1974年卡特宣布竞选总统,并轻易获得民主党提名。
1977年,他经过艰苦的竞选战以微弱优势击败福特总统,出任美国第39任总统。在国内,卡特欲意实行行政和经济改革,但遭到国会的强烈反对。在国际上,强调人权。他当政时期,把巴拿马运河的管理权交还给了巴拿马,实现了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系正常化,中美两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推动中东实现了和谈。伊朗扣留“人质”和苏联出兵阿富汗,成了卡特头痛的问题。卡特在埃及与以色列的和谈并签署戴维营协议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卡特在任内取得一系列内政与外交成就,但因贸然下令特种部队发起“蓝光行动”拯救在伊朗的美国人质遭到惨败,令他在选民中的声望一落千丈。1980年他争取连任败给里根,但他从未放弃拯救人质的努力,伊朗最终在卡特离开白宫那一天释放了所有人质。
1982年起在卡特亚特兰大的埃默里大学任名誉教授。卸任后回到故乡,一面撰写回忆录,一边不时接受临时使命,穿梭于国际,充当和平使者。卡特退休后陷入财政困境,当总统期间委托别人经营的花生农场破产,不得不靠写书还债,连夫人罗莎琳都要靠出版回忆录挣钱。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卡特夫妇一起创办了卡特中心,致力于协调国际冲突。在上世纪80年代的海地危机中,尽管美国战机已经起飞,卡特仍不顾生命危险留在海地首都谈判至最后一刻,最终说服军政府交权避免流血战争。这一事件令卡特在国际上赢得了巨大的声望。
卡特在1975年出版自传《为什么不是最好的?》,以后又陆续写了《一个与其人民一样诚实的政府》(1977年)和《保持信心,一个总统的回忆录》(1982年)。
1990年7月4日卡特获费城自由勋章。1995年1月10日获得1994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费利克斯·乌弗埃-博瓦尼和平奖。11月,印度英·甘地纪念基金会授予他英·甘地奖,以奖励他为全球和平、裁军和发展所作的贡献。12月10日,获联合国人权奖。
卡特也是访问古巴第一人。卡特访问古巴并与卡斯特罗举行会谈,是自1959年古巴革命胜利以来,美国历任总统中访问古巴的第一人,为改善美古关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除了担任国际和平协调人的角色,卡特与夫人还积极为全球范围内的无家可归者启动住房工程,常常不顾年事已高,亲自参加施工为无家可归者搭建福利房。
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有:《为什么不是最好的?》、《一个与其人民一样诚实的政府》、《保持信心,一个总统的回忆录》、《老龄的优势》等
卡特的退休生活
吉米·卡特发现自己56岁时失去了工作。这位美国第39届总统退出政坛,但并未脱离生活。多年来,他过得丰富充实,从事志愿工作,外交斡旋和著书,他说,与他当总统的年代相比,他现在的收获更多。
1980年,美国选民挑选罗纳德·里根取代吉米·卡特担任美国总统,卡特随后离开白宫,这比他原先的计划提前了4年。
现年74岁的卡特去年在《商业周刊》杂志上撰文说:“我们当时还不算老,都五十来岁,但已失去了工作。我们从华盛顿直接去了我们佐治亚州普莱恩斯的家。”
“你可以想象,这一过渡并不容易。但我们都认为,普莱恩斯是我们的家,也是我们想要呆下去的地方。我不想再去竞争公职,因此,我们开始考虑如何利用我们多年来获得的技能和经验,来处理那些对我们来说一直至关重要的问题。”
这位前总统的退休生活并不平静。过去来,他和罗莎琳整日忙忙碌碌:他们从事志愿工作,自由外交活动以及著书立说、观察鸟类、慢跑、绘画、木工活和宗教工作等个人计划。
卡特出版了一本小书《老龄的优势》。他在接受《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的一次采访时说,退休提供了“数量无限的”选择和探索这些选择的自由。
在选举中败给里根后,随之而来的是“许多深刻的反省”。由此产生了非营利性的卡特中心,其宗旨是在世界各地促进和平和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卡特及夫人代表该中心已访问了115个国家。
卡特夫妇积极参与“人类住房”计划,这是一项为低收入家庭提供支付得起的住房的世界性工作。他每年至少用一星期的时间,与年龄比他小得多的木匠人一起,挥锤拉锯做木工活。而他的夫人则花很多时间帮助精神病患者。
他告诉《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著书“使我关心正在发生的事情。这也是一个主要收入来源”。卡特写了一些回忆录,一部关于基督教信仰的著作,一部儿童著作,若干政府和外交政策的著作,甚至还有一部关于诗歌的著作。他下一步计划写一部以美国革命时期为背景的小说。
他说,退休生活应是令人愉快的,但不应狭义地去理解愉快。
“是一天看八小时电视或一周打三次高尔夫球吗?或是接受冒险性的挑战吗?我的经验是,每当我做了某件事,而我认为这是为了他人的利益所做的牺牲,那么它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前美国总统吉米·卡特(jimmy carter)离开白宫时,被认为是政绩最差的美国总统之一。但是自那以后,卡特频繁出访世界各地,到处倡导民主和人权事业,证实自己是最受尊敬的卸任总统。但是,他个人影响最大的地方还是他的祖国。在这里,他拿起自己的锤子,帮助穷人建造经济适用住房。卡特卸任后的生活表明,使人伟大的不是权力,利用权力和影响所做的事才是伟大的真正标志。
在亚特兰大(atlanta) 一间窗户上饰有白鸽子图案的办公室,吉米·卡特正在阐述一些使某些人感到局促不安的信念,他那欢快的佐治亚( georgia) 口音婉转地传达了坚定的信心。
卡特说,“当今世界最大的歧视莫过于富人对穷人的歧视。”他补充道,他所谓的“富人”,指的是有饭吃,有房住,受过适当的教育,有得体的医疗保健和对未来抱有些许希望的人。
他说:“我们无意歧视他人;我们可能是善意的。但你们的读者中有多少人与穷人家庭熟到可以串门的地步呢?能去喝一杯咖啡吗?知道他们的处于青春期的子女的名字吗?或者,更难做到的,邀请他们来(读者)自己的家吗?我们关心穷人,我们去教堂,我们谈论他们,但我们真的伸出过援助之手吗?”
自这位美国第39任总统作为地球上最强大国家的领袖努力工作和经受艰难以来已过去了。今天,他正在卡特中心(carter center)接受一次采访,该中心是一块点缀着花园的飞地,在一个由圆柱形大厦组成的建筑群内,远离华府政坛风云。自1982年以来,他一直在这里为一个人权和自由的国际目标而奋斗。这一全球目标如此广泛,其意向如此热情,堪称世纪目标。
自1980年竞选联任失败以来,卡特将其精力转向骄阳烤焦的非洲平原。在那里,卡特中心的计划向贫困的农民显示如何大幅度提高作物产量;转向赞比亚和尼加拉瓜等地的羽翼未丰的民主政权,在那里,卡特中心的工作人员监督首次民主选举;转向海地、北朝鲜及其他热点地区的紧张谈判,在这些地方,卡特以不流血的方式化解冲突;转向瘟疫肆虐的第三世界的穷乡僻壤,在那里,卡特的医疗计划送走了为害数百年的瘟神;转向美国城市的贫民窟,在那里,复兴计划正在寻求解决难以解决的灾难;转向人民的内心深处,卡特的妻子和志同道合的同事罗莎琳·卡特(rosal ynn carter)正在努力消除人们对精神病患者的侮辱。
自1984年以来,前总统卡特允许国际人类栖身地 (habitat for humanity international) 组织以他的名义实现年度吉米·卡特工作计划(jimmy carter work project)。卡特每年抽出一个星期,穿上蓝色牛仔裤,系上木工围裙,为穷人盖房造屋。今年的建房地址选在休斯敦(houston)。从星期一开始,卡特和6千名志愿人员将为贫困家庭建造1百所低成本住房。在建造过程中,这些家庭要提供帮助,然后用无息贷款买下房子。这一工作计划一直是个新闻事件,今年将会更加轰动,因为在一星期内建造1百所住房将创造一个新纪录。
今天,在佐治亚州这个潮湿的日子,卡特抽出时间与4名来自苏格兰(scotland)的学生聊天,这4名学生全是附近埃默里大学 (emory university)的奖学金接受者。卡特坐在一个很大的椭圆形房间内的一条长桌前端,屋内装饰着一个很气派的插着旗子的台架和一个巨大的闪闪发亮的枝形吊灯。这些学生外表整洁,穿着裙子和套装,略显局促不安,听了卡特的笑话后笑得上气不接下气,以清脆快速的口音回答他的问题。
卡特现年73岁,看上去非常健康。他满头白发,喜欢露着牙笑,这标志性动作曾被许多漫画家在报章杂志上无数次描绘过。他讲话时带有那种温柔的、南方人特有的语调,曾在美国政治舞台上回荡了4年之久。此时,他身着开领衬衫,轻松自在,面容慈祥,一个膝盖顶着桌子。当一名年轻女生提到她曾在亚特兰大一所内城学校兼职时,引起了卡特的注意。他问道,你学到了什么?那名女生轻声说,“它使我了解了很多文化多样性的问题。而且以前我也根本没有机会了解,嗯,经济多样化。” 卡特补充说:“有这种机会的美国人寥寥无几。”
如果在卡特离职后他的生活有主旋律的话,那就是富人和穷人以及他们之间的鸿沟。这样一个人,他的名字让人联想起当年加油站前的长队、人质危机和直线上升的通货膨胀-许多学者现在认为,这些悲剧并非他一手所造成-尤其近年来却成为与这些悲剧完全不同的事物的象征。卡特使人对前总统刮目相看,独辟蹊径成为全球基层人道主义活动家及世界和平缔造者。一些人说,卡特已达到了圣雄甘地1(gandhi)、艾伯特·施韦策2(albert schweitzer)或德肋撒嬷嬷3(mother teresa)的精神境界;特别是在第三世界,卡特倍受尊崇。任何一天都有纷至沓来的本国及其他国家的领袖、政要显贵和活动家们,在他的办公室倾听他的意见,汲取他的智慧。
卡特的所有努力都只为一个目标:缩小贫富间的差距。卡特说,这就是“人类栖身地”的真谛:伸出援助之手。
了解卡特参与“人类栖身地”的活动,便可在很大程度上了解这个人。
毫无疑问,“人类栖身地”中有信仰因素。这一形成于1976年,以基督教精神为基础的计划利用了“锤子神学理论”,以使耶稣基督(他本人其实就是一个木匠)的福音付诸实施。卡特可能是名气仅次于比尔·克林顿(bill clinton) 的南方浸礼会教友。他对“信于心,见于行”这一思想坚信不移(卡特一针见血地指出:“《圣经》说,信心没有行为是死的。”)。
但是,他也被“人类栖身地”的接受所有人的“大帐篷”神学理论所吸引。这一理论欢迎所有人去建房工地 — 无论是志愿者还是房屋拥有者 — 不管来者持何信仰或信条,或是无所信奉者。这正好符合卡特自己逐渐形成的普世教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见于《活的信仰》(living faith) 一书。这是自担任美国总统以来他撰写的13本书(包括诗歌和一本儿童读物)中的一本。这本书记述了多年来基督教信仰支持他的力量。他说,所有的信仰传统都基于相似的原则,都应受到尊重,这种观点在“人类栖身地”工作场所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根据《活的信仰》记载,在许多方面卡特有个理想的童年:充满教会训诲和应干的零杂活、对父母无比忠诚,以及礼拜日家庭大聚会上饱尝炸鸡和土豆泥。但是,在此之外,不可逾越的偏见却阴魂不散。卡特逐渐将这一鸿沟视为阿彻里黑人和白人挂在脖颈上的一块“磨石”。惟一敢于跨过这一鸿沟的人是他的母亲莉莲(lillian)。她是名注册护士,曾以朋友和乡村医生的身份为她贫苦黑人邻居服务。这些邻居支付的报酬是鸡或鸡蛋。藐视种族隔离常规使卡特的母亲有“古怪”的名声。
卡特咧嘴一笑,将一只脚放在矮桌上说道:“人们没有指责我妈,他们只是认为她很古怪,并没有去干扰她。”
卡特的母亲后来在70多岁时效力于派往印度的和平队(peace corps)。卡特说,她的影响是促使他将人权作为他担任总统时对外政策基石的原因之一。这一政策的高潮是1979年签署《戴维营协议》(camp david ccords), 即具有历史意义的埃以和平计划。他母亲的影响帮助并促进了他目前在卡特中心的工作:在世界各地倡导和保护人权。他说,这一影响是他倡导“人类栖身地”的因素,该计划通过使富人和穷人同处一地,使他们发现彼此的基本人性,从而跨过了鸿沟。
20世纪80年代初的一天,卡特与“人类栖身地”结下不解之缘。他为希腊东正教(greek orthodox)大主教雅科沃斯(iakovos)举行的庆祝活动上讲道后,在纽约市内慢跑时决定经过一个正在施工的“人类栖生地”工地。这是一幢有19套公寓的建筑。他看到一群志愿者(主要是大学生)不知所措地站在横七竖八的木料中。卡特为他们“感到可怜”,并不经意地提到他和罗莎琳应该抽空帮帮他们。
卡特说:“还没等我弄清怎么回事,我们设法搞了一辆福特牌面包车,把我们6个人从佐治亚拉到纽约。” 6个人最终扩大到50人,福特牌面包车也换成了路径(trailways)长途汽车公司的大客车。那年,卡特和其他志愿者一起睡在地板上。第二年,他回来完成了那公寓计划。自那以后,来,他每年在美国各地参加各种建房计划,去过芝加哥(chicago)和迈阿密(miami),19去了肯塔基州(kentucky)阿巴拉契亚山脉(appalachian mountains)的工地,以及在墨西哥的蒂华纳、加拿大和匈牙利的海外工地。志愿者的人数逐年大幅增长。,在完成休斯敦创纪录的项目后,卡特将前往菲律宾帮助盖房建屋。
与盖房建屋同样重要的是媒体的关注,它可以将为贫困工人(“人类栖身地”的目标群体)提供经济住房的话题摆到桌面上。卡特说,这一计划得到广泛认可的部分原因是,它是不分党派的,民主党人和共和党人都可以在计划的理论中找到共同基础:帮助穷人的社会行动,与此同时,避免令人忧虑的“不花力气而坐享其成”。
卡特说:“我们通过平等相待向人们显示,我们是他们的伙伴。这不是慈善行为,不是施舍。”也不搞铺张奢华,这些房屋朴实无华,没有家具,但主要设施一应俱全,有草坪和简朴的花园。卡特与其他志愿者一样,遵守严格的工作时间表。他说,每次项目竣工都令大家激动不已。他经常流淌眼泪。
卡特说,“第一天晚上我们和人们见面时,几乎没有人相信到周末时会拥有自己的住房。他们不敢相信,因为政府和其他人让他们希望落空的次数太多了。”
米勒德·富勒(millard fuller)和他的妻子琳达(linda)共同发起了“人类栖身地”。他说,事实证明,卡特对这一计划的支持意义不可估量。
22年前创立的“人类栖身地”已成为传奇。当时,富勒是位拥有百万资产的年轻企业家。在琳达因他的工作狂离他而去后放弃了自己的工作,倾其所有捐给穷人。俩人破镜重圆后,搬到了佐治亚州阿梅里克斯(americus)附近基督教社区科伊诺尼亚5农场(koinonia farm),在那里播下了他们为穷人盖房的思想种子。
时至今日,“人类栖身地”国际计划已在50多个国家建造了6万所住房。它已跻身于美国住宅建筑商20强之列,并且是规模最大的非盈利性住宅建筑组织。他说,卡特为这一使命注入了新的活力。
“他使这项工作引人注目并获得信誉,”富勒说。“他使人们再也无法借口推辞。因为,如果一位前总统肯花一个星期从事劳累的体力劳动,其他人又怎能说自己太忙了呢?”
卡特今天得到的爱戴和尊敬反映了他的形象已与1984年大不相同。那时他仍然未能摆脱他当总统时的阴影,被要求在电视黄金时段报道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时不要出现。马克·罗泽尔(mark rozell)是美国华盛顿特区(washington, d.c.)美利坚大学(american university)的政治学教授,撰写了大量关于卡特重塑形象的著作。他指出,时间证明对卡特的总统后遗症有良好疗效。罗泽尔说,这在某种程度上归因于人们的事后认识。
罗泽尔说,面对里根政府的伊朗门事件及其他“小”失误,批评卡特任总统时“微观管理”不利的声音降低了;同样,对于卡特过分坚持原则当不了好总统 — 或至少太坚持原则而不轰炸伊朗(伊朗在卡特争取连任竞选失利后,最终释放了它扣留的50名美国人质)-的指责,在近来华府麻烦不断的道德氛围中显得十分可笑。
克林顿总统不止一次在外交政策出现燃眉之急问题时将卡特作为可信赖的顾问会见他进行磋商。罗泽尔说,改变的不是卡特,他还是老样子。或许,卡特更适合外交使命和利他主义行动,不适合与国会为了妥协而讨价还价。此外,卡特坚定的基督教信仰在20世纪70年代他任职期间使他有些奇异。他的信仰没有一丝虚伪或利用别人的想法。
的确,要想全面地认识卡特,必须了解他的信仰。
他的一言一行都源于信仰。作为普莱恩斯的马勒纳瑟浸礼教会(maranatha baptist church) 成员-保守派逐渐占上风的南方浸礼会的温和派-卡特教颇受欢迎的主日学课,通常可以吸引来自世界各地数以百计的来访者。他授课的特点是采取相互交换意见和问答的方式,(像“人类栖身地”一样)寻求将《圣经》的真谛应用于现实世界。
卡特可以像最善于引用《圣经》的人一样得心应手,他也研究那些博学的神学家。阅读《活的信仰》,你会发现一个冥思苦想上帝的人。他得出的结论:归根到底就是爱。他直言不讳地在自己的教派内及世界各地批评原教旨主义,指出当人们“将自己的信仰等同于上帝的实际教诲”时它得以兴旺。
卡特坚定地指出:“这意味着,任何不同意他们观点的人必然误入歧途,因而遭其贬黜,最极端的情况是低人一等。社会中的仇恨、不信任和缺乏宽恕精神,大多是由宗教信仰和自我吹捧的人造成的。”
“这和我对基督的教诲的理解截然不同。基督说,领头的是众人的佣人,并且我们必须努力做到对他人无私和慷慨大方。” 这也正是吉米·卡特工作计划的核心所在。
篇11:罗吉万简介
春闲
作者:罗吉万[布依族]
好晴天。雪化了。初春的太阳光,和着化雪的冷气,一同落到人们身上。
这是大年初二的午后。
山寨里的一帮年轻媳妇,穿戴得新崭崭,坐在寨脚的小溪边绣花。
领头的,自然是谷丁嫂。谷丁嫂年纪轻轻,便做了八年的寡妇了。她的言语不多,笑也很轻,很沉静。但是,她在这帮姐妹们当中,却常常像一只头雁。
她们盘腿相向坐成一圈。脚边放着细篾针线篮,方的,圆的,一色金黄,也是花一般的精致。她们坐的,是一堵宽展的青石包,刚被雪水洗刷得很干净。四周生着一些刺藜蓬;临溪伫立着一株老柳树,灰褐的光枝条长长地垂下来,在女人们的头顶上随风轻拂。
她们捏着绣花针,牵动五色丝线,一下一下,灵巧地飞舞开去,手镯串在腕上叮当作响,闪着银白和谷黄的光。若干件新衣裳那样重起来穿着,滚边衣领叠了厚厚的一圈;襟角翻起时,像翻动一册紫青色的书页,散发着浓浓的染靛气味。不轻易穿一回的翘鼻子绣花筒鞋,尖翘在阔大的裤筒或百褶裙脚的外边,鞋鼻尖两侧的锦绣花色,在阳光下显得十分漂亮。
是的,因为是过年。当然,在早些年,连过年也吃喝得很寒碜的时候,也难得有这种闲兴。现在呢,过一个年,能够做很多的米酒和粑粑了,肉食之类比较充裕了,那么,就更应该把箱柜里的好衣裳翻出来穿上,才叫人更觉得圆满。然后,再邀约着到春水边来绣绣花,说说笑,这不是很惬意的事么?
可是,事情并不完全是这样。
在这个大年初二里,这些女人们,原来并不是十分的愉快。
小溪对面的寨子,一片悄寂,没有了过年的热闹声息。听不见铜鼓的声音,听不见唢呐和芒锣的声音;月琴和洞箫,还有小收音机,以及娃娃们的炮仗,也已经消失了好一阵,飞到十几里外的盘石镇街上凑热闹去了。那里,今天有球赛,有花灯和地戏,还玩龙,晚上还有电影。山寨里的男人们,娃崽们,都被吸引到那里去了,把过年的喜气热气,全带走了。
屋檐水还在懒懒地滴。山野里背阴的地方,还亮着一团一团的残雪。炊烟的淡蓝,竹林的翠绿,春联的鲜红,这时,在懒懒的阳光里,那样无精打采,似乎昏昏欲睡,显得无尽的寂寞。偶尔,有了几声鸡唱,几声狗咬,几声老年人的嘶哑的咳嗽或对话,但很快又消失了,又延续着久久的空寞和宁静。
弯弯曲曲的山路,叠着一路杂花花的脚印,像一条土色的花带子,牵出寨门,越过小桥,沿着溪岸,循着田埂,远远地搭过山垭口那边去,牵动着女人们的心里……
“姐妹些!走,我们也上盘石街玩去,直等夜晚看了电影再转来。他们男人吃饱喝够了就野脚,当真做女人的就该这样划不着么?”
坐在谷丁嫂紧旁的韦家幺嫂,歇住针脚,望着路上的脚印,嘟着小包谷嘴这样说。
“二辈人吧,”年岁稍长的惠枝嫂说,“到二世就该我们变男身,他们变女身,我们讨老婆,他们嫁人磨命。”
这话把姐妹们逗笑了。
“老子才不信那鬼话呢!今生管不到来生的事。”韦幺嫂巴着谷丁嫂的肩膀又笑道:“唉!还是我们谷丁嫂好,守寡就守寡,少了好多气来生受,男人些都是没良心!”
谷丁嫂没声地笑了笑,两颊泛红,还未及答话,大家就闹喧喧抢着说开了。三个女人一台戏,几乎分不清谁是谁的言语了。
“我说呀,都懒得做晚饭,看这些没良心的游乐够了转来吃个哪样?”
“哼!那你就张起皮子等着当鼓打吧!唉,女人女人,本来就叫‘屋头人’。认命吧!”
“鬼!老娘就不服那个气!女人咋个啦?我看这世上若没得女人才真要乱套哩!瞧那些讨不到婆娘的老寡公,成不成日子,像不像人样?”
“是嘛,说起话丑死了,你怕那男人些又是什么了不起得很?有些骚鸡公十天不得挨女人的边,就磨皮擦痒猫抓心了。哈!要不怎么有些还是当官官的,在外统管万千人,回家就得受老婆管,被拧了耳朵还要陪笑脸哩!”
“嘻嘻嘻!……”
“哈哈哈!……”
“呀呀呀!”谷丁嫂这时说道,“鬼女人些,怕是过年吃油了肚肠嗝臭了嘴了,尽都越讲越邪神!”
韦幺嫂笑道:“哟!我那好正经的阿嫂哟,反正你这辈子是安心守寡到白头的了,男人不男人与你没相干,妹们讲点笑话你何必眼红?”
“咦!死女子!”谷丁嫂使劲捶着韦幺嫂那精瘦的肩头骂道,“嚼烂舌条的包谷雀!”
韦幺嫂闪动着狡黠的眼睛做了个鬼脸,装着很疼的样子缩着脖颈叫道:“哎哟哟!打死人啦!那门闩,那门闩可不是我偷的呀!……”
一边叫嚷,一边就咯咯地笑。女人们都晓得“门闩”是什么一回故事,也哄然笑了起来。
谷丁嫂那脸子顿时羞红了,提起绣花针就要去锥韦幺嫂。韦幺嫂笑着,一窜,躲到惠枝嫂的背后去了。大家笑着,都骂韦幺嫂“那小包谷嘴太坏了”,吓唬着要抛她下河喂春鱼去。
谷丁嫂子那段“门闩”的趣事,山寨的女人们几乎无人不晓。只是,一从她守寡过后,就没人再当着她的面提谈起来调笑了。韦幺嫂这是第一次违犯了众姐妹默契了多年的忌规。
那是谷丁嫂子第一次被接到夫家过年时的事。与多数布依女同样的命运,她不曾品尝过爱恋的滋味,一切全在父母和媒妁酌定,早早的就盘酒举行婚礼了,由伴嫁的送亲娘陪着在新房歇宿了两夜,三朝返回娘家。好几年之后,才第一次被迎接到夫家过年。这就是说,按这里布依人的婚俗程序,就要开始与那没讲过话的男人相共枕席了。之后,随着就是坐家,开始成家立业的新生活。初来新到,谷丁嫂就得到了老年人们的夸赞和年轻人们的称羡。人品好,心情好,灵巧,勤快,针线是百里挑一;做的饭,炒的菜,很香;待人和气,有话无话笑微微。与男人独处时,那微笑,那话音,自然别是一种情意。那男人呢,却总是眼一顺,头一低,躲开了。更不该的是,吃了年晚饭出去一玩,就直到深夜了还不回家睡觉。鸡叫二遍,才回来,却推拍不开那房间门。谷丁嫂由里边把门闩死了。 男人只好到好伙伴家去挤铺,自然少不得受一番讥笑。第二天,他依了伙伴的鬼主意,悄悄把房门闩偷下来揣着。谁知,玩到夜深又回家时,进了大门还是进不了那道小门,依然被谷丁嫂由里边闩死了。谷丁嫂听男人在门外站了一歇,又在动步往外走了,于是吱呀一声打开门,依在门框上,含羞带怨,定定地盯着正在转过身来的男人,直叫那老实男人脚手没处放。
她这才嗓音颤颤地说:“门闩,你能偷上一百回,我就能悄悄做它一百个呢!……”
“……”
“是不是我像老虎豹子啊,一来就撵得你害怕归屋?赢了好多钱呀?”
“不,我,我没有赌钱,只是去玩……”
“我也听说你不赌。不这样问,不得那截门闩,只怕你到明年都不和别个说话呢!”
“……好,那我,从明天,就一处也不去了,就在屋头和你来说话……”
谷丁嫂咬着下唇“噗哧”笑了,却又说:“憨话!哪个要你那样?哪个要你那样?我是说……”
……
好了,声音虽然很轻很轻,但隔墙有耳,第二天,这事就风传开了。有些老辈子因此改变了最初的看法,说,这媳妇不错倒是不错,可是也太厉害了一点,日后恐怕那男人要当一辈子受气包。然而,这些人错了,小两口感情很好,夫唱妇随,妇唱夫随,久而久之,老实巴交的男人竟让她给拨动得灵醒多了。合心合手,就是在靠回销粮度荒的年头,小日子也还过得下去。生了个逗人喜欢的小女孩。
不幸,男人却死在水库工地上了。她还很年轻。不久,牵线搭桥的就接踵来了;甚至,连年老的婆母也流着泪劝她尽早改嫁了去,不要耽误了春光年少,女人没男人总不行。可是,谷丁嫂不依。原因很简单:男人本是根独丝线,她一走,老婆母怎么着落?就算不给饿死,孤苦伶仃也会愁死。她不忍心再伤老人那颗已伤碎了的心。再说,小女孩随到人家去,也难免会受气。这样,她让老婆母把她当个女儿,把日子过下去。老人感动得又叹气,又流眼泪,又笑。于是谷丁嫂深得寨人的敬重,深受这帮做媳妇的姐妹们拥戴。眨眼过去了好些年月,人世上,从大都市到小地方,都经历了起起落落许多变化,谷丁嫂子呢,也变得更加能干、更加会持家理事,也更加贤惠了。老婆母活得很鲜健,小女儿越发长得灵光,在上学了。这样,此生此世,虽然有苦有痛,但她似乎是感到已经很满足了。那么,她最终还会不会再嫁人呢?人们对这些早就渐渐地漠然了;但是,这帮女人们越是敬重她,就越是巴望能够有一个美满的终了。不过,在这桩事情上,全要看谷丁嫂自己的变化动静,大家是不轻易再提谈起来又讨没趣的了……
现在,韦幺嫂的玩笑话,勾起了谷丁嫂的陈年往事,触发了心头的隐痛,脸红了一阵,不红了,却飘过一缕淡淡的阴影。
女人们沉默下来,各自又静静地绣花。风脚不知滞留在什么地方了。柳丝低垂着,静静地一动也不动;如纱如雾的柴火烟,仿佛凝在那些屋顶上和竹林间了;只有小溪不歇声地重复着那支古老单调的歌儿……
这时,反倒轮到韦幺嫂脸红了。像一个做错了事的小妹要求大姐的宽谅,她又坐回到谷丁嫂身旁,并紧贴着她,俏皮地睨视着她。
谷丁嫂拿绣花针朝她的鼻尖虚晃了一下,笑道:“鬼女子!没见过?我又不是漂亮小伙子。”
“阿嫂,你真好看!连呕气的样子都这样逗人爱。我要是个男子汉哪……嘻嘻!”
“憨媳妇!又不正经了!”
就有人接过话头说:“好你个幺嫂哟,你若是男人,谷丁嫂才不会嫁跟你,你若是个男的,必定比那最不巴家的男人还要野脚!”
“放屁!老子要是个男儿汉呀,才不会像那些没志气的男人,跑去凑人家别处的热闹呢!我不会把自家寨子搞得热热乐乐,让四方八面的人也凑到这里来喜庆!你说是不是?谷丁嫂?”
谷丁嫂说:“就是,球赛呀,玩龙呀,莫非我们寨子就搞不起?就是想要看电影,把电影队接进山来就是了。让老年人些也添点欢乐嘛!”
惠枝嫂说:“唉!玩的是钱,那都是要花钱的哟!没得钱也闹热不起。”
“抠啬婆娘,”韦幺嫂骂道,“开口闭口钱钱钱!这二年,十块八块我就不信你出不起!”
谷丁嫂说:“是的,一人一把柴,火焰照天台。现在的问题主要是没有人来当头。”
“是罗!”韦幺嫂第一个赞和,“那些大小队的队头队委,如今硬是头不像头,‘尾’不像‘尾’了。有会开就是干部,没会开就是成了部(不)干!”
一理起这话头,女人们又热闹开了。
是的,现在由于是各忙各的活路了,(干部们,也不再像过去了,跟大家一样:“不劳动者不得食!”)有好些事情原本是属于大家的,又不属于哪一家哪一个人的,就少有人来过问了。且不说眼下这年节理应怎样怎样,就是许多急需理一理的公益事情,也都瘫散在那里有年月了。比如,你瞧,加工房的机子坏了快两年,直到过这个年,还得靠女人们去舂碓推磨,来把谷子变成米,把米磕成面。再比如,小溪下游的山谷里那座小电站,年年喊着要亮起来过年,可是一年望一年,依归只望着如豆的油灯。还有,民办学校,这些这些……女人们理起这些事,话就多了,叽叽喳喳,满肚子的牢骚怨气。
这阵子一直没有插言的惠枝嫂说:“不要背后论人家干部的长短了,现今的事是各顾各。”
“屁!各顾各,顾你妈的脑壳!”韦幺嫂嚷道,“干部干部就要干呀!不干就不要挂空牌子领公家补贴嘛!”
谷丁嫂说:“听讲,开春就要另外改选大队班子了,由上面派人来掌握民主选举。”
“好!早该‘换朝’了,那几个‘大老爷’也不晓得原先是咋个当上去的!”
“好得很!我说,”韦幺嫂一板正经的样子道,“姐妹些,我们就选谷丁嫂子算了!”
谷丁嫂戳她一指头,笑道:“又不正经了!”
“不行,谷丁嫂一没有入党,二不是男人。”
“鬼!那又咋个?女人还有称王的哩!”
“在我们寨子就不行!”
……
大家说笑了一回,就正而八经地扳起指头,把寨上的能人们排了一下队,最后,都说第一个最该选出来当头的是本石。
“本石哥么?”惠枝嫂说,“他就是当干部当倒了大霉的,只怕再选他也不会干喽!”
“唉!给人家踩在脚板底这多年,划不过!”
“水干石头现。去年子又恢复党员了。”
谷丁嫂说:“不就是为其说几句老实话吗?他到现在还不是那个耿直德性!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其实呀,要多有几个这样的耿直人就好了。”
“就是,这二年对寨中的事,他就不少跟头头脑脑们建过议,只可惜是枉自说。”
“是罗!若不然,寨子也不会是这样子了。那个人,有‘墨水’不说,有心计不说,第一是很有为公众修桥补路的热心肠。一个好人。”
“我看若真选了他,他也不会推脱的。”
“只怕是,他个人的稀饭还吹不冷呢,一从他婆娘死后,没了内应,一个年高的老外公,一个读书的小儿子,里里外外就够他喘气的了!”
“嗨!那有啥难?”韦幺嫂说,“没老婆还不好办?娘们帮他物色一个就是!二道婚的,头道婚的,甚至他要讨个大姑娘都可以。像他那样的男子汉,还愁找不着好女人嫁他么?”
说着,瞟了一眼谷丁嫂。谷丁嫂正勾下头去绣花。
“是倒是这样。可是,你们不是不晓得,他不愿提这事,怕老的落坡日子不好过,怕娃娃眼泪泡饭。跟我们谷丁嫂一样心。”
惠枝嫂笑着说:“你们啊,瞎替别个操心,人家怕都快要圆亲团房请喜酒了罗!”
“噢?真的么?风都不听见漏。”
“这女的是哪一个呀?”
“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漂亮寡妇。”惠枝嫂卖着关子,慢吞吞地望着谷丁嫂说。
“到底是哪一个?快点说!老妖婆故意坏!”韦幺嫂嚷着,把绣鞋尖蹬到惠枝嫂的腿上了。
“你们真是忙年忙昏了!”惠枝嫂躲着韦幺嫂的脚尖说。
“谷丁嫂,你晓得的吧?隔那么近?”
“啊?我?我也不听说呀!”谷丁嫂这样回答着,仍旧埋着脸绣她的花枝花朵儿。
韦幺嫂诡秘地盯着谷丁嫂,兴奋地嚷道:“哈!老妖婆,你不说娘们也知道啦!”
惠枝嫂说:“哼!你晓得,你晓得太阳撵起月亮跑。不消玩鬼灵精了,我跟你们讲吧:是神树脚那个寡妇咩来仙!”(咩来仙:即来仙家妈)
“咩来仙?”
“呀!咋个会是她哟!”
“不会不会,定是惠枝嫂鬼扯谎!”
女人们感叹,惊讶,将信将疑。谷丁嫂手中的针线正在一下一下地慢下来,慢下来,眼睛移过去望着汩汩溪流中的鱼儿弄水了……
“不过也难说,咩来仙人年轻,又生得漂亮,只怕是英雄难过美人关哩……”
“越说,就好像越有影了,怪不得,腊月间,我就瞧见本石哥去了她家好几回……”
“妈哟!啧啧!本石哥这人也真是……”
“呸!不行!”韦幺嫂一拍膝盖,说,“坚决不准本石哥和那骚婆娘,也不许可她去勾引本石哥。你说是不是,谷丁嫂?”
谷丁嫂只是没声地笑了笑。韦幺嫂那副猴抓抓的样子,又把大家逗得禁不住笑了。
说起咩来仙,女人们就几背箩的鄙夷话。是的,那么一个懒女人,那么一个性情刁精的女人……她坐家那最初几年,大家还是一窝蜂做活路,她一年里头难出十天工,男人在外地开车,不缺钱。按“人七劳三”分配,口粮一颗不会少。她乐于成天收拾打扮,日不晒,雨不淋,不磨不累不心焦,白白的脸盘愈更白,细细的腰肢愈更细,在媳妇群里,高傲得像一位天仙、一只孔雀。这也罢了,凭什么常常要学那男人的口气,骂别人“泥巴脑壳”呢。凭那衣领里头露出的红色毛线衣么?凭那一年要耗费几瓶的香脂雪花膏么?凭其跟着男人跑过几趟大地方么?……凭什么哟!这也罢了,明明有钱,可是年年欠着队上口粮款,一年累一年,累到几百几!这是拿着做活路的人当牛马欺负。好,总算兴了“责任制”。咩来仙也有了在人前人后现出可怜相的时候。偏偏老天爷又不可怜她,让她的男人在前年死去了。好境一落千丈,在年轻媳妇们当中反而变得比谁都不如了。走到了这步田地,她想要尽快巴傍一座靠山,找一根支柱,原是自然而然的了。是的,凭其那眉眼、那脸盘、那身段,谁又能够担保,那个本石哥会不会动心呢?尽管,他是个一向受人称道的男子汉……
“打破这骚婆娘的美梦!”韦幺嫂又说,“既是要选本石哥来当寨上的头,就必得给他配一个贤惠老婆才行!你说是不是?谷丁嫂?”
谷丁嫂依然那么没声地笑笑。
众姐妹就说:“大到一国,小到一家,往往事情成也成到女人身上,败也败在女人身上,这个重要得很……”
“废话少讲!”韦幺嫂大声说,“干脆我们先下手为强,立马给本石哥包办一个!”
“不能讲包办,要讲介绍。”有人纠正道。
“鬼!包办也是它,介绍也是它。(我们这帮人又有几个不是包办的哟!)反正,我看,我们寨上独一有个女人最配做本石哥的老婆。”
“谷丁嫂!”好几个声音一齐说。
“正确!”韦幺嫂欢呼着,去望着谷丁嫂。
“哎呀呀!死女人!砍脑壳的包谷嘴!”谷丁嫂红着脸,扯住韦幺嫂乱打,尤觉不实在,伸手由脚边的竹篮里抽出一只纳了一半的千层鞋底来,又卟卟卟地拍打了一气。
韦幺嫂愉快地叫着:“咩(妈)哟!打死人喽!你们瞧嘛,这不包办咋个成?哎哟!”
“看起来还是水转山不转哟,只怕是包办也不成。”
“不行!不成也要成。事情还不是她先不先引起来的?我们大家都来当红媒,有惠枝大嫂为头,她是出了名的老媒婆。”
“谷丁嫂哪,”惠枝嫂得到看重,很有点得意,也就摆出一副长嫂的架势,慢条斯理地做起媒言来,“我看,人生在世,何必一根独路走到底呢,这桩事情,是一桩好事情……”
话才起头,却又让韦幺嫂给打断了。
“哎海!滚你的吧,老妖婆,抬你一尺,你就蹦高一丈!——看,大家看,这是哪样呀?”韦幺嫂已将谷丁嫂扯来打她的那只新鞋底夺在手中扬晃,“啧啧哟!这是哪一个男子汉的好福气呀?”
“好长哟,最少有四十二码!长”
“这人一定是高个儿。个子高,脚码长。”
“本石哥的个儿在寨子里算最高!”
“啊!啊!哈哈哈……”
“还说做媒,做鬼的媒!别个都自家跑到前头去啦,娘们还在做梦呢!”
谷丁嫂满脸火烧云,又叫,又骂,又想要分辩,可是,全被姐妹们的嬉闹声淹没了。没奈何,只得露出生气的样子,自顾去绣她的花,尽她们闹去。可是,手指却变得很不灵活了。
正闹着,大家忽然一下子鸦静下来了。
是谁小声说道:“哎!她来了……”
咩来仙。
她沿着小桥那边的石板路走来。襟摆一掀动,依旧露出桃红的毛衣,不过已经没有原先那样的亮色了。美丽的脸上,也透出了憔悴的气色。
韦幺嫂低声说:“想必是在家坐得闷躁了,跑来巴结老娘们,说不定还请吃晌午饭哩!别张睬她,讲颠颠话骂这烂婆娘;唱歌羞她,让她记好还欠到众人几百几的血汗钱……”
谷丁嫂说:“别乱嚼了,她像有什么急事呢!”
隔着光桠枝的刺藜蓬,咩来仙站立到老柳树下,气喘吁吁,望着谷丁嫂焦急地说:“我家阿奶,由楼梯上滚下来,……那样子,不得了,费心你,去望看一下……”
谷丁嫂当过“赤脚医生”。她赶紧问了老奶奶跌着的症状,说道,多半是中风了。要赶快送卫生院,不能拖延。
咩来仙急得哭了:“老天哟!男人些去得空落落,卫生院,放假过年怕都还没开门……”
“男人!男人!没得男人就真要让一泡尿胀死?”韦幺嫂抢白道。
惠枝嫂咕哝道:“大正月间,你们开口就是‘死’呀‘死’的,我就心头忌讳不吉利,你看嘛……”
谷丁嫂说:“多话不要说了!男人些不在,事情就落着我们啦。姐妹些,快!找躺椅和竹子,扎架滑竿,把老人抬上卫生院。不开门也得想法子叫他开。人命关天,赶快!”
说着,搡起韦幺嫂窜下青石包。
韦幺嫂细声唧咕道:“大年初二抬病人,倒你妈的邪霉罗,老子不去!”
谷丁嫂掐了她一爪,轻声道:“快走!少讲缺德话!”
“哎!也好,顺便玩够了再慢慢转来!”
众姐妹簇拥着谷丁嫂,匆匆踏过石板桥。
韦幺嫂却不忘在桥头稍停下来,往桥下探头照一照,理理头巾,摸摸包谷嘴,仿佛要去赶年场。惠枝嫂也扭转身来,诡诈地巴在韦幺嫂耳边说:“嗳,我早先说的那桩事,是哄你们的哩!本石哥到咩来仙家,是去修磨扇……”
韦幺嫂啐了一口,狠劲捶了她一拳。两个人咕咕笑着,快步赶向前去了。
谷丁嫂巾角飘飘,像只紫色的头雁,飞快地走在这帮姐妹们的头里。
山寨仍旧那么宁静。化雪的檐水已经滴尽了。春月焕焕,火红的对联,翠绿的竹林,淡蓝的炊烟,这时,仿佛都正从寂寞的困盹中睁开眼睛来,望着这些行色匆匆的女人们。
篇12:姚焕吉简介
草木为碑
作者:姚焕吉
三十年前,我调到山东人民出版社后,很快就和王润滋相识了。我俩都是胶东人,算是同乡;我只比润滋大两岁,可看作是同龄。所以彼此不分你我,亲如兄弟。
我对润滋是了如指掌的。他的生命的韧性和对文学的执著,在当时的一批青年作家中,可谓出类拔萃。尤其是短篇小说《卖蟹》和《内当家》接连在全国获奖之后,更是文名鹊起,好评如潮。
润滋目光敏锐,大脑睿智。他摒弃陈腐,摆脱僵化,总以一篇篇鲜活的新作令文坛刮目相看。1983年《文汇月刊》发表的中篇小说《鲁班的子孙》,一经问世,便赢得一片喝彩。在我的眼里,《鲁班的子孙》可看成是润滋最成熟的作品。为复苏后的文学园地,增添了一抹新绿。润滋本人也成了文学“鲁军”中的领军人物,成了青年作家中的“大哥大”。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建议我社为我省一些有成就的中青年作家,出一套个人选集。研究决定之后,我即想到了王润滋。记得那年初秋,我专程赶到威海,住在润滋家里,同他一块商量编选中短篇小说集《卖蟹》的事。
威海,这座四周环翠的绿色小城,早就牵动我的思绪;小城隔海相望的刘公岛,更是我仰慕日久的军事重地。到威海,不能不游刘公岛。可那时,刘公岛尚未开放,若想进岛,需有关部门批准,然后再乘军船过海。好在润滋人熟地熟,我俩登上交通艇,在海鸥的追随下,顺利地上了岛。
我和润滋看过甲午海战遗址和古炮台之后,便钻进了茂密的松林。那天,时而细雨霏霏,烟雾迷蒙,给人一种幽深的神秘感;时而海风骤起,松涛滚滚,好像当年壮士的喊杀之声。我俩沉浸在美好的遐想中,陶醉在纯净的意境里。谁知,转来转去,不知不觉地迷了向,总也走不出密林。那就干脆找一块岩石坐下,吃着润滋的妻子烙的油饼,酣畅地沐浴着松枝筛下的绿色细雨。同时,也对小说集的篇目,做了精心的挑选。那被选中的作品,仿佛也经过了一番绿色的洗礼。当时,我的心境湿漉漉的。说不清是因雨水浇淋,还是润滋小说里流淌的甘泉将我“滋润”。我俩就那样静坐了三个多小时。
王润滋在写作之余,酷爱盆景艺术。其爱的程度,几乎到了痴迷的境地。他带着工具,爬遍了威海周围的山山岭岭,有时还骑车远行三四十里,发现了奇特的树根,便刨回家。然后根据树根的形态,制作成多姿多彩的盆景。当然,他也被护林人员抓住过,刨树根毕竟破坏了山体的植被。当对方知道被抓的竟是《内当家》的作者王润滋时,总要放他一马,并免于罚款。
那些年,凡到威海的文学圈的朋友,都要到润滋家欣赏盆景。那粗壮古朴的老榆,那绿阴如盖的苍松,那盘根错节的荆棵,还有那珍稀的百年石榴……摆满了庭院。我曾粗粗地数过,少说也有百盆,一位专搞园林的人士说,润滋创作的盆景,价值万元以上的,有好几盆。润滋决定送我一盆,并让我自己挑选。我不忍心拿走他的心血之作,便找借口说,我回济南路途太远,又要倒车,携带不便,结果没有拿。
王润滋在家中为自己营造的艺术氛围,又恰恰给予他创作的灵感。他说,在制作盆景的同时,文学修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
正当王润滋创作的鼎盛时期,病魔却悄悄地纠缠了他。一个具有铮铮铁骨的山东大汉,开始一天天消瘦起来。最让他痛苦的是,小脑萎缩,导致走路失去平衡,一条自己认准了的路,却不能直达。脚步趔趔趄趄,身体东倒西歪。在随后的十年时间里,润滋以顽强的毅力,同疾病斗争,生命之树,未过早地倒下。
那一年秋天,我策划了一套丛书,该丛书名为“名家处女作系列”。我的想法,在“出版说明”中作了解释:几乎没有一个作家不珍爱自己的处女作;几乎没有一个读者不关注作家“破土”时的作品。出版社是一座桥,一头连着作家;一头连着读者,尤其是迷恋文学的读者……我们所说的“处女作”是广义的,即作家的早期作品。
出版这个“系列”,我又一次想到了王润滋。此时的他,生活已不能自理,根本无法看书写字,而其头脑依然清醒。他得知我准备将其“破土”期的小说汇集起来,重新展示给读者时,连连点头,吐字不清地说“好”。不长时间,王润滋的“早期作品”结集为《自己的日子》,同读者见面了。这本书的“代序”是篇七千多字的散文《我本山中草》,那是润滋得病之后,尚能握笔时写的。他已意识到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该留下点有关人生的文字让读者和亲友们阅读。其中有这样的句子:“……该回去了,至少我的心该回去了。该丢掉一切沉重的负担和我不再需要的身外之物回到大山的怀抱里去……”这是在选择他生命的归宿。文章最后有一首小诗:“我本山中草,/根自石间生。/结得几粒籽,/还落此山中。”这是润滋的遗愿。
今天看来,润滋的“代序”,是一篇提前为自己撰写的碑文。
★ 诗经多少篇
★ 诗经多少首
★ 《无题》教学设计
★ 阿济格简介
★ 游晋祠上李逢吉相公,游晋祠上李逢吉相公令狐楚,游晋祠上李逢吉相公的意思,
【李吉甫简介(合集12篇)】相关文章:
第一部诗歌总集2024-05-12
李商隐是哪个朝代2023-09-24
李商隐是哪个朝代的2023-01-13
描写冬天的诗句——《孟冬蒲津关河亭作》2022-06-23
团结合作的真情小故事:愿你我的世界爱相随2022-05-08
捕蛇者说的鉴赏2023-10-26
上海秀道者古塔2022-05-26
三衢道中教学设计2022-05-08
导游词山西2023-02-13
我国最早的诗歌是2022-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