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微语言文字的有效训练方式(通用6篇)由网友“看什么看啊你”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探微语言文字的有效训练方式,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探微语言文字的有效训练方式
摘要:张志公先生讲过:“用了‘语文’这个名称,表明在这门功课里面要向学生进行全面的语言训练。”作为语文教师,备课中重要的思考环节是:这篇课文,我要挖掘哪些有价值的“点”来训练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通过什么行之有效的方式来训练?
关键词:语言文字训练、挖掘方法、质疑课题法、推词酌句法、补白法、仿写法、巧借插图法、课堂生成法、练习法、运用原则、选择重要点原则、“双性”原则、薄弱点原则
张志公先生讲过:“用了语文这个名称,表明在这门功课里面要向学生进行全面的语言训练。”新课程标准中课程的基本理念强调: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课程性质中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可见,语言文字训练已受重视,它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作为语文教师,备课中重要的思考环节是:这篇课文,我要挖掘那些有价值的“点”来训练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通过什么行之有效的方式来训练?
一、训练的内容与方式
训练的内容:字、词、句、段、篇;训练方式:听、说、读、写。
二、语言文字训练的挖掘方法
1、质疑课题法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值得深究与玩味,从中可感悟出作者的深深用意,提炼出我们需要的东西。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课,开课便可直接引导学生质疑课题: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想问什么?“课文题目是什么意思?” “是谁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为什么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呢?”“他是什么时候说这句话的?”……学生纷纷提问。接下来,老师简介背景后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当中,让孩子们自己去读,去弄懂自己提出的问题。这样,问题解决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也掌握了,孩子的主体性也充分凸显了。
再如《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师可作如下引导:“同学们,要是这个题目给你,你会写什么?”“我会写爬山虎。”“我还会写一些与爬山虎有关的事。”师:“那么这篇课文是不是像我们想的这样呢?请大家仔细读课文,看看肖复兴写了什么?”学生读完后,说文章写的是叶圣陶先生帮肖复兴同学修改了作文,并邀请他去做客的事情。师顺势引导:“再读课题,你有什么想说的吗?”“爬山虎只不过是肖复兴去叶老家看到的小景而已,文章主要是写事情,为什么要以这一小小的景物为题呢?是不是题目取得不恰当?”学生问得多好!师悬而不释:“真好!教育家说了:能提出一个问题比回答来十个问题还有价值。是的,我也有此疑问,看看学完课文后谁能帮老师解开这个结?”学习课文后,学生豁然开朗,纷纷释题:“课题是采用借物抒情的方法来取的。”“对的!以此为题,爬山虎不仅代表着这件事,更象征在着叶老对‘我’的教导与期盼像爬山虎那样‘绿得浓郁’,也表达了我对写作的信心像爬山虎那样‘充满生机’。可见题目的含义很深。”孩子理解得多好!这便是对课题“一咏三叹”的好处。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写作能力得到了空前的提升。
2、推词酌句法
我们的课文篇篇是经典,词句凝练,看似平凡,其实蕴含着深意。挖掘出这些词句品析,既欣赏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学生能体悟到怎样去用词造句,又能悟出文中的情感,受到人文的熏陶。如教学《搭石》第二自然段,学生读后老师问:“读着读着,哪些词语让你非常感动?”生列举出“放下”、“找来”、“搭上”、“踏上”这些动词。接着老师问:“你们觉得这是怎样的踏?”“反复地踏”、“仔细地踏”、“认真地踏”……学生纷纷答道。师顺势引导:“是啊!正是这个小心的踏,几个来回地踏,踏了还踏的踏,踏出了这位老人怎样的形象?”“踏出了老人的善良!”“踏出了老人的助人为乐!”……此时,老人的形象鲜活了,在声情并茂的朗读声中“活”进了孩子的心里。老师并未就此止住,引着学生探究开去:“上了年岁的人是如此地
‘找’、‘踏’,那么中年人会怎么做?年轻人呢?像我们这样的小孩呢?”学生思维活跃开了,说得绘声绘色。最后师总结:“这真是-淳朴乡风,代代相传啊!”到此,课文的深意被师生演绎得淋漓尽致。可见,挖掘字词的含义魅力无穷!
课文中有很多总领全文的句子,抓住这些句子来展开学习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诚如此课,开篇,老师出示这样的句子与学生对话:(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学生兴趣来了,如数家珍。教师话锋转了:“在作者刘章的家乡--河北承德,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接着师便引着学生质疑课题。在品悟全文时,亦是围绕着这句话展开:“从哪些地方看出‘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请把这些句子画出来。”学生围绕着这句话来读、思、议、品、诵、写,整个课堂简约,大气,学生的各项能力得到了磨练,得到了发展。
3.补白法
课文中作者有意安排了些语意未尽,含而不露的地方,我们抓住这些“点”引导学生想象开去,去说,去写,能巧妙地训练学生的思维、想象、说话、写作能力。
如《火烧云》第三自然段作者列举了“红彤彤”、“金灿灿”、“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词,最后说:“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此处,我们可引导学生也来当会作家,说说作者说不出来的颜色。顺势启发学生去琢磨下作者的炼词方法:ABB式、“半 半 ”式、“(水果或蔬菜名)颜色词”式。学生灵动了,说出了甚至是造出了许多很美的描写颜色的词。学生把这些词美美地读了一遍后,师说:“天空中有如此美丽的色彩,此时,你想说些什么?”“天空这么美,简直太神奇了!”“这么绚丽奇妙的天空,应该有一位画技高超的神仙在那尽情地舞动着巨笔,痴狂地画画吧!”……此时,学生的想象力、表达能力、造词能力、内心的情感都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学得兴趣盎然。
再如,《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第五自然段最后是这样写的:“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师问:“此处本可以打上句号,为什么要用省略号呢?作者还有什么想说而没说的呢?谁能帮作者写出来?”因为学生在前面已深切领悟了青年静静地躺在那儿的含义,这里写得更是动情了:“此时此刻,涓涓流出的不仅仅是台湾青年的骨髓,流出的是舍小家而顾大家的爱。为了大陆的小钱,他来不及去看看自己的亲人是否还活着;为了小钱,他甘愿冒着生命危险躺在病床上。这爱比山还高,比海还深!”这是多么恰到好处的补白,补出了对课文透彻的理解,补出了海峡两岸血浓于水的情!
3、仿写法
教材中的很多段落与篇章的表达方法值得去仿,值得孩子去学习,以提高他们构段谋篇的写作能力。
如《火烧云》一课第四自然段,马的形态变化写得很是精炼。学生读后我们可做如下引读:马变化前的形态是:( );怎么变的:( );怎么不见的:( )。“大作家萧红写得很是精妙!同学们,你们发现他是用什么方法来写的吗?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因为有了前面的引读,学生便很快找到了方法。“给你们个当作家的机会,看看谁能像大作家一样也能把火烧云的形状变化写得惟妙惟肖?”有了例子,领悟到了写法,学生写起来便水到渠成了。这一设计中,学生不仅领悟到火烧云形态变化的特点,更懂得了怎样去有序构段,写出景物的变化,可谓受益匪浅。
如学习了《颐和园》一课,学生知道了什么叫移步换景,怎样去过度连接,便可布置学生仿造这种构篇的方法写一写我们的校园或熟悉的公园、风景点。如此锻炼下来,怎样去过渡连接,怎样去谋篇,学生便胸有成竹了。
4、巧借插图法
课文中形神兼备的插图是对文本内容的再现,这一现成的教学资源一定要巧妙地运用。如《巨人的花园》一课,品悟完课文后,师热情洋溢地说:“巨人是善良的,他懂得了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快乐要和大家一起分享,便把他视为珍宝的花园让给了孩子们。从此,生活在快乐的孩子们中间,生活在美丽的花园里,巨人是那么的幸福,幸福得让人妒忌了。请看插图,巨人的脸上笑开了花。同学们,好好地观察这幅图,谁能把这美丽的场景,幸福的画面生动地描绘下来,甚至是写出巨人的后传。”这一看图写文的设计,不仅是对文本的升华,还锻炼了孩子的观察想象力,写作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5、课堂生成法
有这样一个动人而有趣的课堂小故事。一位名师教学《我爱绿叶》最后一自然段,引导学生读最后一节,并体悟文中的情感。当指明学生1朗读时,他因为紧张,把“啊,朋友,爱她吧!”读成了“啊,朋友,爱我吧!”顿时,全班孩子哄堂大笑。此生两颊绯红,其他同学也开始窃窃私语起来。老师笑着对该生说:“这字改得好,甘愿将自己当成了绿叶。”接着,老师转向其他同学:“你们知道他这样改,有什么用意吗?”生2:“他以绿叶的身份,呼吁人们呵护自然。”生3:“红花也需绿叶扶,他愿作充满生命力的绿叶,有无私奉献的精神。”生4:“现在自然环境破坏严重,将‘她’改成‘我’,表明了他保护环境的迫切之情。”……生1腼腆地笑了。师继续引发:“你们能学他一样,用第一人称把课文改写成《绿叶的自述》吗?学生的兴致一下子高涨了,它们用诗歌、童话等形式,对文章进行了改写。
课堂教学中,教师巧妙地利用学生生成的问题,灵活地加以引导,既尊重了学生,尊重了孩子们的独特体验,呵护、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又历练了孩子们的阅读、表达、思维、分析能力,让课堂灵动起来了。
6、练习法
课后的练习体现了编者的意图,从读、说、写几方面揭示了每篇课文应掌握的知识,应训练的能力,这也是最基本的学习任务。课后的练习要根据教学目标,根据学情,或安插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消化掉,或在课文讲完后进行专门训练。除了课后练习,教师还可以根据文本的重点,根据学生知识的薄弱点,特意安排些练习,以提高学生某些方面的能力。有些教师在第一课时讲完后,让学生听写本课的重点词语。进行修改订正后,还让学生用这些词语针对文章的内容说段话。能用几个就用几个,多多益善。这种设计很有价值:1、检查了学生的字词掌握情况;2、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3、可看出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掌握情况,为这课时的讲授做了铺垫。
三、运用原则
有经验的教师,细品课文后,能运用以上方法挖掘出多个语言文字方面的训练点来。而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专门注重工具性丢弃了人文性。那么,到底要选择哪些“点”来训练呢?
1. 选择重要点原则。
每个单元,每篇课文,编者都安排了工具与人文性方面的教学目标,能落实目标的就是重点。课堂教学中必须安排进这方面的教学环节,那些巩固旧知的训练项目可少安排。
如《去年的树》一课我们可挖掘出好些训练点:再现鸟儿与树依依不舍的分别场面;第二年春天,鸟儿又回到这里,这个“回”可不简单,它是历尽艰辛,飞越千山万水才过来的,而且内心是复杂的。这里可安排个写话训练,以体现鸟儿的重情重义:“鸟儿飞啊飞啊,它飞过了 高山,心里想 ;它飞啊飞啊, ;
它 。”此项训练既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写作能力,又让学生身临其境感悟到了鸟儿对树深深的情。可谓是工具性与人文性合二为一了。还一个训练点:在鸟儿找到树后“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此时它内心仿佛在说着什么;鸟儿唱完了歌,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时,内心又在说什么。当然,还可以挖掘些训练点来,因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这些训练点都能在课堂中贯彻下去吗?肯定是不现实的。那么,选择那些来训练呢?最重要的是后一项,因为这里是文章的高潮部分:鸟儿飞越了千山万水,又四处寻找,它筋疲力尽了也不肯停歇,为的是找到自己牵肠挂肚的挚友。可它看到的却是朋友用生命点燃的灯火。此时,它心碎了,此时的话语感人肺腑。此处的训练亦是编者安排的重点,即使前面的挖掘点设计的精彩,如安排不过来也只有忍痛割爱了。
2、“双性”原则
有些训练只是单纯的语言训练,而有些训练是文章的“眼”,既关乎了工具性,又融合了人文性。面临二者时,我们当然选择后者。如上面所举的《去年的树》一课中,最后的高潮部分两处展开想象,说说鸟儿会说些什么。这里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想象、感悟、说话能力,这是工具性的体现;此处通过想与说,学生进入了角色,充分地感悟到了鸟儿与大树间深厚的情谊,懂得了朋友间应像他俩那样珍惜友情,信守诺言。这便是人文性的体现。像那些为了检验孩子对生词的掌握度,用该词造句,这便只是工具性的练习了。
3、薄弱点原则
当我们挖掘的训练点均是巩固性练习时,我们首要考虑的是哪些“点”是孩子能力中的薄弱环节,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中安排相关性的练习了。就算其他的“点”更为亮丽,我们也要舍弃了,因为我们的教学是需求“实”的。
在教学中,在教师的思想意识中,我们要以生为本,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上,在语言文字训练方面,我们也要以生为本,不能只图课堂上教师亮丽的演绎,只有这样,心中装着孩子,一切为了孩子,语言文字训练便不会被忽视了,便训它有法了。
参考文献:《语文课程标准》、《让课堂生成成为语文灵动的资源》
-12-27
[探微语言文字的有效训练方式]
篇2:心理训练探微
心理训练探微
现代意义上的`心理训练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心理训练实质是增强社会适应,提高心理素质,充分发挥潜能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教育方式。心理训练的主要理论和方法有生理心理学、学习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个性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作 者:余祖伟 YU Zu-wei 作者单位: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心理教研室,广西钦州 535000 刊 名:阴山学刊 英文刊名:YINSHAN ACADEMID JOURNAL 年,卷(期): 14(2) 分类号:B841.7 关键词:心理训练 心理素质 生理心理学 学习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个性心理学篇3:继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继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作者] 薛根生
[内容]
1996年,我省小学语文教学在教改方面最突出的成绩,就是“语文教学一定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观念已成为全省绝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尤为难得的是,广大教师在各自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创造了许多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好方法、好经验。但是,在每一堂课的40分钟里,如果要真正落实语言文字训练,还需要在时间、精力、群体研究上付出更大的代价。实际教学存在的问题表明如何加强语言文字训练,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因此,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应该继续在加强语言文字训练上下功夫,动脑筋,想办法,出经验,真正使语言文字的训练可操作,有模式,落实处,见效果。
课堂教学是学科课程的主渠道,也是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主阵地。首先必须把握好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和基本摸式。我们认为,在教师指导下的读书、思考、交流、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在这里,读书是基础,思考是关键;交流能让学生在童心童语的氛围中互相启发、互相学习,发挥班级授课的忧势;练习则使知识得到巩固和积累,并转化为能力,让学生开始初步的运用。很明显,这些环节都是以学生为活动主体的。因此,如果教师的指导基本得法,就能大致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步入语言文字训练的轨道而不致陷入“发胖式分析”的歧途或重蹈“满堂灌”的覆辙。当然,“教师指导”是至关重要且需精心设计的,否则,训练的效果就会不佳。这里,首要解决的又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问题。从我省许多老师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课堂教学经验来看,先扫除障碍(生字、难词、有关背景、知识等),重点抓好识字写字;接着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结构;继而精读课文(或片断),侧重语言训练;之后勤读背诵,加强语言积累;最后迁移练习,促进语言运用,应该是我们语言文字训练课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当然,模式的把握和运用也有高下智愚之分。但只要牢牢把握这一摸式中的后三个重要程序,做到语言训练(包括分析比较)有重点,勘读背诵(全文或片断)有积累,迁移练习有运用,那么,语言文字训练的目标不难达到。
其次,要真正落实好语言文字的训练,在具体操作上应提出一些根本要求和硬性规定。比如,40分钟的课时目标要明确单一,除了思想感情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方面的教学目标外,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目标要非常具体且数量不能过多,最多也不应超过三项。因此像作文训练课“教会学生按人物动作的先后顺序说。写,语句通顺连贯”的课时目标是订得具体且切实可行的,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课时目标却订得高而空洞、大而抽象。再如,“以读为本”、多读课文是一节成功的小学语文课所不可缺少的。在小语课堂的40分钟内,如果听不到琅琅的书声,那就很不好了。因此,每一节课,学生至少应该有10分钟以上的时间用来读书,包括朗读和默读。这样,到课文教完时,我们期盼“低年级学生对全篇课文,中高年级学生对重点句段能背诵”的要求,不仅可以达到,而且不增加学生的课外负担。又如课堂练习,包括书面练习,每节课也都应有具体安排。现在有一种把书面练习都放在课外的不良习惯,这实际上增加了学生的课外负担。从语文的角度来说,小学课外的语文学习应是阅读课外读物和自由练笔,所以我们认为书面练习,包括作文一般都应在课内完成。还有,指导学习方法,这既是完成中小学语文教学要使学生最后能做到“自能读书”广自能作文”的目标所必需,也是提高语言文字训练效丞所不可缺少的。最理想的学法指导应该是全盘考虑、分项设计,做到有序、有机的渗透。即使眼下一时达不到,我想也应该增强学法指导的意识,做到对单元、课文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学法指导,力求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基本掌握一般的学习方法、学习语文的方法和形成良好的读写习惯。在指导学法的随机渗透和专课讲
[1] [2]
篇4:怎样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怎样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一、要确定训练点
二、要明确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
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理解语言文字和理解内容相统五的过程。这个过程由两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阶段构成:第一阶段是借助语言文字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第二阶段是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是怎样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
这个过程的出发是语言文字,落实点仍是语言文字。目前比较普遍的现象是只完成第一阶段,缺少第二阶段。学生学习一篇课文仅仅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至于课文的语言字却不甚了了。这从阅读教学的角度看,可以说没有完成任务。现在提出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针对这种情况而言的。因此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基本途径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借助语言文字理解思想内容,再通过阅读及其它训练手段指导学生体会思想内容是怎样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
三、要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1、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关系。
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完全可以而且必须统一起来。思想教育要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渗透,语言文字训练不能脱离课文的思想内容孤立进行。某一个词用得好,某一段写得好,就是说它是此时此地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作者要表达的内容。离开特定的思想内容,是根本无法讲清语言形式的。
2、语言文字训练与语文知识传授的关系。
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阅读能力,不是传授语文知识。这一点,教学大纲已经表达得很清楚。培养阅读能力的基本途径是进行严格的语言文字训练。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指导学生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并通过练习使知识转化为技能的过程。这里所说的知识,包括经过实践检验,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的一些学习方法。必要的语文知识传授包含在语言文字训练之中。
3、语言文字训练中“训”和“练”的关系。
“训”,主要是教师的活动,包括设计、启发、指导、示范和必要的讲解等。“练”,主要是学生的活动,包括听说读写等。“训”的目的是指导“练”,使学生会练、练好。离开练,“训”、“练”结合,以练不主的观念。“练”,主要是指课堂上的练。
课堂上的“训”为主,把大量的练习留到课外,是一种错误做法。“练”应该是全体学生参与的活动,让一两个学生读一读,说一说,写一写,大多数学生处于陪坐的地位,是一种表演,不是教学。因此,语言文字训练必须贯彻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
篇5:语言文字训练别解
语言文字训练别解
科学使人摆脱了神学的奴役,但科学并没有理由成为奴役人的工具;科学可能有助于宏扬人性,但科学并不是实现人生意义的惟一方式。
一、“什么是语言文字训练”与“语言文字训练是什么”
什么是语言文字训练?这个问题似乎是一个很好回答的问题,深究起来,实是在问哪些训练属于语言文字训练?也就是说,语言文字训练是不是只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不一定。比如,在数学课里,应用题的审题能说不是一种语言文字训练吗?在思想品德课上,对行为规范的语义的理解不也是语言文字训练吗?班主任工作中,教师可以通过日记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偶尔也要指导学生如何写日记,这显然是一种语言文字训练。在家里,孩子说错了一句话,妈妈给予纠正,不能说不是一种语言文字训练。 因此,语言文字训练不仅存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也存在于其它教育情境里。所不同的是各种教育情境中语言文字训练的目的,在数学应用题中审题是为了让学生弄清问题和条件,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辅助性活动;思品课为行为规范的释义是为了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在家庭里,妈妈纠正孩子的语病则是一种不系统的随机语言教育的活动。
语言文字训练是什么?训即训示,指导;练即反复学习。语言在这里显然是指口头语言文字及书面语言,合起来说,语言文字训练是学生有指导地反复学习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过程。这就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内涵。
二、在语文教育中为什么要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由教育思潮的流变,对教育的价值与功能产生了许多不尽相同的解释,概括起来包括如下几种争鸣,一是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争论,二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争论,三是主体性教育的争论。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争论焦点是人性与物性是否同构?教育是以人为本还是以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为本,或是说教育的价值在于审美、教化,还是在于传授知识。素质教育在于发展人的素质,认为人的发展中存在着基本的构成要素,这些构成要素是高级发展层面的基础。而主体性教育认为教育在于发展人的主体价值,而不是把学生作为客体加以塑造,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应具有自主性,而不是既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教材的刻板的执行者。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争论是努力使我们看到人性的多样性与独特性,而素质教育则努力使我们看到人性中存在的基本层面,主体性教育的争论则使我们看到人在实现人的价值中的主体作用。
关于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问题的争论正是在这种教育思潮的流变中我们对于语文教育的价值的一种理性思考。
语文教育性质的讨论由来已久,这种讨论的中心话题是:语文教育是干什么的?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我们主要是从语文教育的功能、目的层面去思考语文教育的性质问题。就语文教育功能目的而言,受三个方面制约,一是社会对语文教育的价值期待,二是语言文字本身的内在逻辑,三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内在规律和价值期待。长期以来,我们较为重视社会对语文教育的价值期待,比较重视语文教育的思想、政治和道德的教化功能。反映在教学大纲和教材上以及教学过程中,语言文字的内在逻辑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教师主要是作为社会道德的体现者的角色出现在课堂上,而学生语言发展的规律,我们则知之甚少,学生对语文教育的价值期待没有得到适当的回应和重视。
在此种情形下,提出语言文字训练的问题是顺应了教育思潮对于人性的呼唤和重视,是人们从语文教育的结构和过程对语文教育的实质的一种深入思考。
在数学课里,在思品课里,教师可以不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这对于这些工作的开展并无大碍,但要不要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则是把语文教育与其他教育区分开来的最重要的标志。如果语文课里不进行系统、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语文课就成为空壳。因为语文教育就是为了让学生获取系统的语言文字知识,形成系统的语言的沟通能力,而这些目的离开了系统的语言文字训练是不可能的,即使是审美和道德教育在语文课中也是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进行的。
三、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语文教学的问题不在于要不要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而在于如何进行这种训练。如果把语言文字训练看成是一种纯技能、知识的训练,显然是一种误解,语文训练理应在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层面。思想、政治、道德、审美教育显然不能离开语言文字的训练,如果离开了则成了无本之源,无异于缘木求鱼。
由于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在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考虑较多的是教什么以及怎样教的问题,对于学什么和怎样学的问题则是以教师的教为依归的。而教什么的问题似乎并不是一个问题,因为教学大纲已明确规定了一个小学阶段教学目标,教师的任务就在于按照既定的大纲和教材进行教学。这里教师的自主性表现为对教材中特定课文的内容的前后顺序的处理上,教师对教学阶段的前后联系的方式和程度保持着一种被动状态,而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基本由教师的教学设计所决定,学生对语文教育的价值期待基本处在自发状态,只是偶尔迸出一点火花。
更为重要的是,我国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需要极大的提高,这是增强教师教学自主性的重要前提。也正是因为教师整体素质较差,大部分教师已经习惯于按照既定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亦步亦趋地进行日常教学,以至于教学参考书成为判断是非曲直的唯一标准,而没有教学的自主性,创造教育的口号无异于空穴来风。在总结著名特级教师的教学经验过程中,我们有一种非常朴素的想法,那就是,特级教师的教学生涯中是不是存在一种“恒常”的教学模式,而我们往往把这种“恒常”的教学模式,就看成是一种教学规律的表现,并努力使它具有一种推广的价值。这样的做法在建国五十年的教育史上应该说是一种较为惯常的做法,我们甚至试图将教材的'每一课搞出一个教学流程图,以便教师拿起来好用。这些做法很大程度上顺应教师的低层次心理需要,如果有了这种“科学”的教学流程图,教师的课程运作能力显然就是多余的。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适宜于制作这种情境性很强、操作性很强的流程图呢?显然,人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和审美个性不适宜,人的道德意识、道德行为能力和道德个别差异不适宜,人的认知发展的个别差异不适宜。惟一适宜的是便于标准化考试的语文知识和简单的语文技能。因为这样做,可以回避多样性,而人的成长的多样性与模式往往是矛盾的。
四、对语言文字训练的误解可能导致的后果
在语文教学中显然要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但语文课并不只是语言文字训练课。形式教育论较为重视语文教学的教育功能,这在我国有着久远的传统,因为语文历来作为国学,而实质教育论较为重视语文教学的本位价值。如果从本位价值出发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会把学生训练成语言知识和语言技巧的储存器,学生无法完成从一个学习语文的人到善于使用语文的人的转化,学生无法经由语文的学习去体验美、实践美,体验善、实践善。
对语言文字训练的种种误解已经在实践中产生了如下几方面的偏差:
1.教学中较为重视书面语言训练,轻视口头语言训练,因为考试不考口语。
2.重视“训”,轻视“练”。教师讲得太多,问得太碎,学生读得太少,写得太少,想得太少,说得太少。
3.较为重视接受性的反复学习,较为轻视学生发现性的领悟、意会、体验、揣摩、顿悟。
4.较为重视训练的逻辑性、连贯性,把语文教学看成是一种既定目的展开过程,教师与学生对于这种既定的目的保持一种被动性,较为轻视训练中教师与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情趣萧瑟,兴趣寡然,以至于教育理论界醉心于专家程序和模式的研制,教师渴望能有一种拿来就能用的无须费心的样板。
简单的认知学习和行为习惯训练中,可能存在有较为通行的既定的教学模式,认知发展的高级机能道德层面不可能存在通行的教育模式,而情感,特别是美感层面难有这种既定的教育模式。但没有通行的模式,并不等于没有规律,只是此一模式适合于此情境的此一个体,并不适合彼情境的彼一个体而已。现代教育理论更为重视集体性的学习,强调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
总之,教育学是帮助人成长的科学,教育同时又是一种创造的艺术。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教育在于帮助学生获得与人沟通的能力,培养学生与人共处的人格,并使学生经由有指导的语言实践获得一种审美体验和道德陶冶,所有这一切都不能离开语言文字训练。因此,我们应消除误解,明确方向,使语文教育实践更具科学人文主义色彩。
篇6:语言文字训练不要丢
课改之后,语文课堂活跃了,活动内容丰富了,形式多样了,学生对语文感兴趣了,课堂变得热热闹闹。我们大力提倡发展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可以这样理解,可以那样体会,学生的看法多了,思考多了,但热闹过后总觉得在浅层表象后少了几分积淀。
课标提出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那么,工具性绝对是语文课程的性质之一,新课标并不排除工具性,而将其与人文性放在同等的位置 ,肯定了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地位,没有语言文字的训练,语文的工具性就无从谈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在语文基础知识及相关技能的掌握上执着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如字音的准确、字义的理解、字形的掌握与书写的方法等到方面不能忽视。但是现在的语言文字训练不能孤立存在,而是与人文相辅相成,有机整合。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将训练落在实处时,又要相机整合兴趣培养、情感体验、文化渗透,将这些因素与语言文字的训练紧密交织,让学生获得心灵与情感的积极体验。通过语言学习的实践过程、心理上的亲身经历,让学生对文本中的人与物、事与景有所认识、有所感触,并通过练习将知识转化为技能,达到感悟和运用语言的目的,而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也会伴随在学习过程中,促使人文性真正落在实处。
当然,现在的语言文字训练不应面面俱到,一篇文章中,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需要训练的内容很多,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应该走进课标,解读文本,让文本“感动”自己,当文本的整体形象和精神“感动”了自己,当汇聚这些形象和精神的语言“打动”了自己时,教师在解读文本中做到即见“森林”又见“树木”,那么一些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点”就会自然浮现出来,这些“点”可能是文章中能够“牵一发动全局”的地方,可能是值得玩味品评的精彩部分,然后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品味与咀嚼中对文本了然于心,从而获得文本的精神滋养。在确立训练点时,要考虑到学段的要求,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语文水平,还要考虑到课文的重点、难点、特点。在训练过程中,要有善于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引起个体心灵的震撼、想像,激发孩子对文本的独特感悟,运用语言这把“钥匙”去感受体味文本蕴含的人文美、精神美,获得语言原来如此精妙绝伦的真实感受,从而使学生热爱我们的语言,并且从中获得语言积累、运用的启示。
★ 蒋素淇-―读后感
★ 情感爱情微语录
★ 微博营销的范文
★ 家教微语录
★ 微语录人生感悟
★ 励志的人生微语录
【探微语言文字的有效训练方式(通用6篇)】相关文章:
文化保护的作文素材:提笔忘字2022-10-30
微语录精选2022-12-18
经典微语录精选2023-11-13
简短的经典的微语录摘录72022-08-10
夜晚励志唯美句子2022-11-02
经典经典微语录70条2022-10-04
经典经典的微语录摘录92023-01-27
微语录精选10162023-05-06
春天励志作文2022-12-08
微语录精选05252022-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