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海域赤潮调查及对策建议(精选7篇)由网友“多睡午觉身体棒”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广西海域赤潮调查及对策建议,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广西海域赤潮调查及对策建议
广西海域赤潮调查及对策建议
赤潮是一种复杂的生态异常现象,海水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水文气象条件和海水理化因子的变化是诱发赤潮发生的重要原因.广西海域赤潮虽然还没有造成重大直接经济损失,但已引起了中央有关领导人的关注.根据广西海域赤潮发生的情况,分析其原因,提出对策和建议.
作 者:李凤华 赖春苗 Li Fenghua Lai Chunmiao 作者单位:广西北海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广西,北海,536000 刊 名:环境科学与管理 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 年,卷(期): 23(9) 分类号:X143 关键词:广西海域 赤潮 对策建议篇2:广西海域优先关注问题甄别及对策探讨
广西海域优先关注问题甄别及对策探讨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已获得国务院批准实施,广西沿海地区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海洋环境污染、海洋生态损害、海洋灾害、海洋物理条件改变、海洋环境管理等方面的`问题都会存在.针对不同环境问题对食品安全、人群健康、海洋资源、生态系统健康、其他经济和社会价值(如文化价值)等方面的影响,通过采用表格法和权重法,甄别广西海洋优先关注问题,确定各类环境问题优先关注次序,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作 者:李凤华 Li Fenghua 作者单位:广西北海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广西,北海,536000 刊 名:环境科学与管理 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 年,卷(期): 33(12) 分类号:X55 关键词:广西海域 优先关注问题 甄别 对策篇3:永城市矿区生态状况调查及对策建议
永城市矿区生态状况调查及对策建议
河南省永城市煤炭资源丰富,因当地大力开发煤炭资源,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作者对永城市矿区生态环境进行了调查,提出了矿区生态环境补偿措施,就如何恢复生态环境提出了: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制定矿区资源保护政策;建立生态环境发展专项基金等5项整治对策建议.
作 者:徐红梅 作者单位:永城市环保局,河南,永成,476600 刊 名:绿色大世界・绿色科技 英文刊名:LVSE DASHIJIU 年,卷(期): “”(4) 分类号:X45 关键词:塌陷 土地盐渍化 生态补偿 复垦资金篇4:伊宁市工业园区环境污染现状调查与对策建议
伊宁市工业园区环境污染现状调查与对策建议
通过对伊宁市4个工业园区环境污染现状的`调查发现,伊宁市工业园区存在基础设施不配套、污染治理设施不到位、环境监管不力等因素,造成工业园区企业废水超标排放现象严重,提出了治理的对策建议.
作 者:王彩萍 WANG Caiping 作者单位:新疆伊宁市环境监测站,伊宁,835000 刊 名:内蒙古环境科学 英文刊名:INNER MONGOLIA ENVIRONMENTAL SCIENCES 年,卷(期): 20(3) 分类号:X508 关键词:工业园区 环境污染 调查 对策建议篇5:广西富硒农业发展对策与建议论文
广西富硒农业发展对策与建议论文
硒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对人体具有抗癌、抗衰老、提高免疫力等重要作用,富硒农产品是健康、安全、可靠的有机硒食品,发展富硒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通过阐述开发富硒农业的重要意义,分析广西发展富硒农业的有利条件,针对广西富硒农业经济发展现状提出对策和建议。
硒(Se)作为人体的一种必需微量元素,因具有抗癌、抗衰老、提高免疫力等重要作用,被人们称为“生命的神奇元素”、“抗癌之王”、“长寿元素”等。富硒农产品是健康、安全、可靠的有机硒食品,因此发展富硒农业意义重大、势在必行。
广西发现大面积富硒土壤,开发富硒农产品具有资源优势和市场潜力,能否利用这些资源优势发展富硒农业产业,把资源优势变成产品优势,转变我区农业增长方式,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开辟一条新途径,值得我们探讨。
1 发展富硒农业的意义
1.1 发展富硒农业是增强国民身体素质的需要
硒是一种非金属矿物质,也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微量营养元素,尽管它在土壤中的含量微乎其微,但它对人体的作用却很大,据相关研究表明,硒与人体多种疾病相关,能提高身体免疫力,具有抗癌、抗衰老、抗氧化等功能,由此被国内外科学家称为“生命的神奇元素”、“抗癌之王”、“长寿元素”、“心脏守护神”。
中国农业科学院陆肇海研究员是我国研究富硒农业的首席权威专家,他从事这方面研究长达40多年,他曾指出人体的多种疾病的发病与硒的摄入量不足有直接关系,硒与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我国大部分地区缺硒,在缺硒地区应经常适量进行补硒。
中国营养学会把硒列为每日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并呼吁人应该像摄入蛋白质一样,每天对硒的摄入量必须为50~250μg。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不仅要求吃饱,更要吃得好,吃得健康。富硒农产品是非常健康、安全、可靠的有机硒食品,食用富硒农产品是一种安全、有效、科学的补硒方法。因此,开发富硒农业,事关人民群众生活健康,对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生活质量需求,提升我国和广西城乡居民健康生活水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2 发展富硒农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解决“三农”问题,除了依靠国家的相关惠农政策外,更重要的是要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走农业产业化和特色农业的路子。富硒农产品是典型的特色、特质、特效 “三特”高级高档产品,价值高效益好。开发天然富硒农产品,市场前景广阔,可以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目前富硒农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价要高于一般农产品的30%~50%。富硒大米的市场销售价为5.6元/kg,比同类大米的价格高出33%,富硒茶比同类茶的市场销售价高出40%,富硒蜂蜜比同类蜂蜜的市场销售价高出33.5%,富硒鸡蛋与同类鸡蛋的市场销售价高出50%。
采用富硒种植技术,可以提高农产品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实现农产品增值增效。有专家指出,富硒农业是一个现代创新农业,是当前和今后农业转变的一个突破口,是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开发富硒农产品,就是抢占发展特色农业的制高点。因此,开发富硒农业,是现代农业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对提升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广西发展富硒农业的有利条件
2.1 富硒土壤资源丰富
目前,世界上有42个国家和地区缺硒,中国也是国际公认的缺硒国家之一,有三分之二的人口生活在缺硒地区。在国内大部分地区土壤都缺硒的情况下,广西却发现有大面积的富硒土壤。据地矿部门对南宁、北海、钦州、贵港四市土地的调查,发现富硒土壤面积达212.06万hm2,占调查面积的73.1%,这个区域不仅富硒土壤面积多,而且集中连片,属国内少有。农业、环保等部门也开展了相关调查,结果进一步显示,除北部湾及周边这4个市有富硒土壤,在全区其他地区也有富硒土壤分布。广西富硒土壤资源很丰富,这是发展富硒农业的一大基础优势。此外,广西是中国长寿之乡最多的省区,拥有巴马、永福、昭平等23个长寿之乡,占全国长寿之乡的三分之一,这些长寿乡都处于富硒地区,人们日常食用的富硒粮食和其他富硒农产品是长寿的重要原因,这一点也已得到国际公认。广西硒资源得天独厚,借助“富硒”和“长寿”两张王牌,发展富硒农业具有资源优势,市场优势,开发潜力极大。
2.2 发展富硒农业基础好潜力大
早些年,广西永福县、临桂县和兴业县等地在富硒农产品开发上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开发生产出了富硒水稻、富硒玉米、富硒花生、富硒红薯、富硒蔬菜、富硒水果等,取得了较好效益,积累了不少经验。近年来,广西政府部门非常重视富硒农业的开发,多次做出批示,要求加快开发广西富硒产业,推进富硒农产品发展。农业部门与科研院所、国土、地矿等多部门密切沟通、探讨,为推进广西富硒农业发展出谋划策。在政府的引导带动下,农业和地矿部门在富硒土壤调查方面已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目前全区共建立了60多个富硒农产品开发示范基地,示范面积达6667hm2,有水稻、玉米、花生、茶叶、食用菌、猕猴桃、蔬菜、火龙果、罗汉果等30多个品种,发动了多家企业参与富硒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初步打响了多个富硒品牌,广西富硒农业开发潜力巨大。
3 目前广西发展富硒农业存在的问题
虽然广西富硒农产品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富硒农产品开发资金投入不大。农业部门虽设立了相应的扶持项目,但资金量少,扶持的点也不多,难以做大做强富硒产业。二是社会对富硒农产品的认识有待提高。广西富硒产品市场刚刚培育,消费者对硒及其作用的认识还十分有限。三是利用富硒土壤资源开发生产富硒农产品的技术不够深入。
4 大力发展富硒农业的建议
4.1 加大宣传引导和工作推动
开发富硒农产品,促进全民补硒是增强国民身体素质,提升综合国力的需要。广西富硒农产品市场刚刚培育,消费者对硒及其作用的认识肤浅,不少人对富硒农产品的好处不了解,有的存在着质疑的态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刊、广播等媒体,加大对富硒有益于健康长寿、广西富硒土壤资源丰富、政策扶持等方面的宣传,提高全社会对富硒知识的了解,唤醒人们消费富硒农产品的意识,培育扩大消费力量。另一方面要结合广西南宁东盟博览会、福寿文化节、“农超对接”展销会等一系列对外和国内展示活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各种媒体大力宣传广西的富硒资源和农产品,使各界能更多的认识广西、了解广西,了解广西的富硒农产品,从而把广西的富硒农产品推介出去。
4.2 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广西富硒产业还刚刚起步,尚处于政府的主导阶段,企业对此的认知,对其发展前景及相关的政策不甚明了。因此,有志进入富硒产品开发领域的企业还不够多,还需广泛发动企业参与,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一是迫切需要大力宣传发动,特别是面向有资金、有技术、有研发能力的大企业的动员、引导,让大企业投资富硒产业,成为这个产业发展的标杆,引领、带动一大批中小企业跟进。二是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在示范基地建设、富硒产品品牌打造中给予企业有力的扶持,多方壮大富硒农产品开发的力量。三是组织发动企业积极参与省内、国内大型展销、展示及推介活动,让企业“走出去”,学习其他企业和区外先进的生产和销售经验。鼓励企业开展对外合作,主动与大集团、大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立省内、国内市场营销网络与服务体系,拓宽市场销路。
4.3 确保富硒产品质量可靠
质量是富硒品牌的“生命”,产品的质量要以“标准”为依据。开展富硒农产品的生产,一要保证产品质量,严格按照国家、行业和广西地方标准规定的指标来生产,推广普及规范化种植和标准化生产技术,构建富硒农产品标准体系和质量安全体系,将质量管理落实到育种、种植、加工、包装、储藏、运输、销售等每道工序、每个环节,确保“富硒”产品达国家卫生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
二要积极开展富硒农产品认证工作,建立富硒农产品标志制度,帮助和规范企业生产经营及使用“富硒农产品”标识标志,加强富硒产品生产和流通环节的监督与管理,规范富硒农产品的产销行为,引导企业树立质量意识和诚信意识,为消费者提供安全、放心、可靠的富硒农产品,千方百计确保富硒产业健康发展。
4.4 加强技术指导及服务力度
为保证富硒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确保产品质量,为农户和企业生产提供指导和技术服务,建议成立富硒农产品开发专家指导组,加大富硒农产品开发技术服务力度。一是开展富硒农业技术培训,通过进村入户、专业培训等多种形式培训和指导各市县农业部门和企业按科学要求生产富硒农产品,大力推广和普及富硒农产品生产技术。
二是开展富硒试验示范及推广,按照富硒农业发展的需要,结合各地实际开展试验示范,把富硒作物品种、技术效果展现给农民和企业,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富硒生产技术,调整种植模式和结构的积极性。
三是开展富硒农业技术指导,建立技术服务支撑平台,开通专家电话和网络等,有针对性地为农民和企业提供咨询服务,提高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通过加强培训、试验示范和农业技术推广等手段,不断加大技术指导力度,加快推进我区富硒农业发展。
4.5 加大科技创新发展能力
积极建立富硒产业创新平台,为富硒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推动产业提档升级。一是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校合作,加快富硒技术研发,开展作物富硒吸收特征研究,硒肥施用技术,优质富硒加工产品硒元素保持与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研究等,深入挖掘我区特色富硒农产品,加快高端产品研发步伐。
二是推动各地和各部门高度重视富硒农业科技创新工作,进一步完善多元化、多方式、多渠道的投入机制,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积极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推动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使科技创新成为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主要驱动力。三是充分发挥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作用,积极发展富硒产业园区,通过园区集中实施科技攻关、产业示范、技术辐射,研发推广一批技术水平高、带动能力强、产出(下转P259)(上接P176)见效快的富硒产品关键技术和科技成果,以科技创新推动产品品质升级。
4.6 培养富硒农产品开发团队
各级农业部门要高度重视富硒农产品开发工作,加强领导,及时成立相关组织机构,落实人员专门抓、精心抓、大力抓。通过参加区内外各种富硒专业技术培训,加强富硒作物种植技术、农产品生产与加工等方面知识普及,采取措施培养富硒方面的权威和领军人物,形成一个思想过硬、技术过硬、作风过硬的团队,为全区富硒产业发展起到很好的引领带动作用。创建广西富硒工程研究所(院),在资金、技术、人才、政策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邀请著名专家当顾问,给予指导帮助。培养和引进专业技术水平较高、熟悉富硒农产品开发工作的科技人才,努力培育一支符合富硒产业发展要求、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提升企业科技研发能力,以此推动富硒农业产业发展。
篇6:我区“城中村”现象的调查与对策建议
关于我区“城中村”现象的调查与对策建议
随着我区城乡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区建设用地的快速扩张,越来越多的村庄被纳入到城区范围,形成了“城中有村、城市包围农村”的特殊格局。这种以原农村居民“一户一栋”为基本特征的特殊居住区被称为“都市里的村庄”,也叫“城中村”。当前,我区“城中村”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薄弱、建设混乱、环境卫生差、社会治安复杂等问题,这些问题已严重影响到城区建设的发展,影响城市整体功能的发挥,“城中村”的改造已经成为我区发展进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一、我区“城中村”的现状及特征
1、数量较多,分布城区四周。我区共有5个乡镇、53个村、720个村民小组、5个居委会,目前人均耕地在0.1亩以下的有20个村、77个村民小组,5个乡镇中均有“城中村”和“农夹居”现象(含乡镇集镇建设),“城中村”主要集中在东郊乡、西郊乡和塘湾镇,大多分布在中心城市内和城郊结合部,呈“小而散”状,还有不少“馅心村”。
2、人员复杂,素质参差不齐。上述“城中村”内常住人口为10673人,男50周岁以下、女45周岁以下的有4911人,占总人口的46,其中16周岁以下的1634人,占15.3。暂住人口大多以外来打工人员为主,数量已经超过常住人口。居住人群尤其是暂住人群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受教育程度低,多以初高中文化程度为主,也不乏文盲或半文盲。
3、管理无序,社会治安问题突出。我区的“城中村”往往呈现“城区管不着、街道管不了、乡镇管不住”的“三不管”特征,村内居民除了从集体经济组织分红外,普遍以出租房屋谋生或改善生活,价格相对低廉,吸引了大量的外来打工者和暂住人口,给计生、治安管理等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一些“城中村”俨然成了超生游击队的寄居地、犯罪分子的藏匿地、“黄、赌、毒”的集散地,也成了城市环境卫生的死角地。如所谓的“三桥”(高桥、斜桥、西仓桥)地区一到晚上,浓妆艳女四处游走,虽经多次打击,但始终不能根绝。
4、住房零乱,土地利用率不高。长期以来,“城中村”民房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布局混乱。建筑密度高,建筑间距小,“握手楼”、“一线天”现象随处可见;建筑高度以2层为主,极大地浪费了土地资源;建筑毫无章法,同一排房屋的屋面“青、黑、红、蓝”色彩相间,可谓五彩缤纷,“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成了城中村的真实写照。
5、基础设施落后,防灾救护能力不足。大多数“城中村”内道路狭窄、曲折,布局不合理也不成系统,无法满足人流、车流、停车的基本要求,一旦发生灾变,消防、救护等车辆难以进出;村内缺乏排水、排污设施,水系不畅、水质黑臭。住房外围空间狭窄、环境恶劣,大多没有集中绿地,与现代市民生活需求相差甚远。
6、违法建设严重,乱搭乱建成风。由于“城中村”一般地理位置比较优越,可观的房屋租金、高标准的拆迁补偿等“优惠政策”,刺激了村民的建房欲望,村民自行违法建设现象十分普遍,诸如“填平补齐”、“新建扩建”、“接高翻建”等形式多样的违法建设现象层出不穷,屡禁不止,一有“风吹草动”,一夜之间就会冒出许多违法建筑,一些村民建了新房,不拆旧房,一户多宅。
二、“城中村”形成的成因分析和改造的必然
我区“城中村”的形成,原因复杂,主要是因为近几年来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原农村居民点开发成本提高,急于扩展的城市首先向开发成本较低的.周边发展,使原农村居民点逐渐成为城市发展中的“遗忘区”和“孤岛”,走上了一条与城市整体规划不相协调的“城市化道路”。
1、“城中村”问题产生的经济原因是“就地生财”模式。
在城市化的压力下,一无技能二无经验的“城中村”农民为了谋生,自然地选择了一条风险最小且收益不斐的“以地生财”道路。在这种模式下,“城中村”的土地利用、开发建设行为完全取决于土地收益分配的比较利益。对村集体而言,土地征用收入小于目前的土地利用产出;对村民而言,私宅出租收益及其出租收益期望大于集体分红收益。在这种情形下,村集体竭尽全力地保住土地,村民滥建私房屡禁不止就不难理解了。如东郊乡高桥村一块地皮被征用后,上市拍卖所得数十倍于村集体和村民得到的补偿。鲍坝村村民在东风路北进和宾馆路西延拆迁中表现出来的抗拒性正是这种利益的驱动。
2、“城中村”问题产生的政策原因是城市管理不到位。
在城市化推进过程中,政府在取得城市发展需要的土地后,基本上将“城中村”事务留给“城中村”自己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城中村”集体经济组织既要负担本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又要维护本村的计划生育、社会福利、治安等社会管理。在传统村落组织结构及社会网络关系影响下,“城中村”的管理仅限于本村人管理,而对数倍于自己的外来人口的管理既无意也无力承担。在这种情况下,“城中村”基础设施落后,黄赌毒泛滥、脏乱差蔓延便难以避免。如智堡村的公厕本是为了本村村民所用,但客观上也方便了外来人员,可市有关部门在没有投入公益事业费用的情况下,却要按城区标准提高水费,增加了村集体负担,影响了村集体管理的积极性。
3、“城中村”问题产生的体制原因是滞后的土地管理模式。
在推进市区城市化过程中,有的村直接保留了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制性质,有的村虽然实行了土地国有化,但通过给“城中村”划定“集体发展用地”和“宅基地”的方式,使“城中村”土地事实上具有无偿、无限期、无流动使用的行政划拨特征。在这种体制下,村民在认知上,并不觉得国有化后“城中村”土地与以往有什么不同,“土地是我的,怎么建我说了算”。在利益驱动下,村民便千方百计规避政府监管,脱离城市规划的引导与控制,结果形成了大量布局混乱、密不透风的“握手楼”、“接吻楼”。
4、“城中村”问题产生的客观原因是廉租屋的欠缺。
新区的大规模建设和旧城改造的大力推进,受土地资源、资金的限制,政府一时无法提供足够的廉价住房供广大的外来人租住。这就为“城中村”违法私房的建设提供了大量的需求。当“城中村”以优越的区位条件、低廉的房租(免去土地成本且规避了各种税费)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之后,政府即使有能力再建廉租房,也因成本和区位的因素而失去竞争力。
“城中村”是中心城市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新的“城市病”,严重影响了城市化的质量,对市区的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了严重影响。在空间形态上,打乱了市区的整体规划和布局,影响了城市的外观;在社会管理上,形成了很多治安和社会管理隐患;在经济发展上,破坏了市区土地利用的整体性,造成了城市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在文化和社会生活方面,不利于“城中村”居民参与到新的城市社会分工和竞争,甚至养成了一些居民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影响了社会风气等。因此,改造“城中村”是实现城市物质形态、社会管理现代化的需要,也是盘活城市资产,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需要。同时,从时机的角度讲,早改比晚改好,早改可以尽快地发挥改造的综合效益。否则,随着时间推移,“城中村”私房为了租赁需要自行翻新将带来一轮一轮新的违章建筑的出现,将使改造成本和改造难度持续增加。目前我区“十一五”规划和新的城市总体规划正在研究、论证和编制之中。“城中村”作为城市的一部分,应当按照服从城市整体协调发展的要求,尽快列入改造计划。
三、我区“城中村”改造的对策建议
“城中村”改造涉及政府、业主(农民和村集体)与改造单位三方的利益,其中政府代表的是公共利益,其它两方代表各自的利益。“城中村”改造的实质是通过解决产权、规划、地价及拆迁补偿安置四方面问题,调节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达到利益均衡,其中解决土地产权问题是城中村改造的基本前提。同时,改造还须解决改造目标、原则、改造模式(包括改造主体、具体的组织实施方式和政府的角色定位等)。
1、坚持规划先行。
城市规划是发展城市的战略,建设城市的纲领,管理城市的依据,也是指导、调控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基本手段。“城中村”作为历史遗留的居住村落,已经不适应现代城市的发展要求。应当引入全新理念,在摸清“城中村”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统筹制订“城中村”改造规划,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规划的制订要体现三个理念。一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城中村”的存在为完善城市功能和发展预留了难得的发展空间。要坚持“弹性”,不能见缝插针,要为未来发展留有一定空间。二是个性特色城市理念。“城中村”的改造是一次大幅度提升城市形象、弥补过去城市建设遗留问题的良好机会,在编制规划时应当坚持按功能分区成片规划,既注重塑造城市特色,又传承历史文脉,使得历史文化与现实文明相互交融。如南片与新区相连,应该有雄伟的气魄,大开大合;东片与高教园区相通,教育人文氛围要浓郁,特别是鲍坝村四周更是扼东河水脉,是传说中的凤凰墩所在地,应体现出凤凰城的特色。三是经营城市理念。“城中村”广泛分布于城区周围,有的地理位置优越,商业价值潜力巨大,如南片高桥村和西片西郊乡的几个村,在编制改造规划时,应贯彻经营城市的理念,有选择的进行探索,实行规划市场化,走市场化开发改造之路。
2、坚持全方位联动。
改造“城中村”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经济、建设、规划、管理、人口、土地等方面,必须市区联动,上下同心,建议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标本兼治,综合改造。一是强化改造意识。“城中村”改造要实现突破,首先必须解决观念问题。要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宣传教育,使村民们明白,“城中村”改造,是体现政府执政为民、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必由之举。目前“城中村”的建筑形态、居住和生活模式已不适应发展的要求,不改造“城中村”,城市化水平就难以达到较高的层次,城市的发展就要受到制约,而城市发展状况也最终将影响到“城中村”居民的利益。而且随着城市化加速推进,“城中村”原有的优势正在逐步消失,要创新求变,靠改变环境来带动发展。同时,还要通过各类培训、普法教育等方式,促进“城中村”村民从职业上、文化上、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上加快转变为现代化市民,逐步改变“城中村”滞后的精神风貌,提高其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总之,要通过宣传教育,使“城中村”居民自觉地理解和支持改造,自觉地接受和转变思维观念,这是解决“城中村”问题的关键所在。二是纳入城市经济体系。“城中村”的改造,关键要兼顾好各方面尤其是村民的利益,不处理好他们的利益,不解决好他们的后顾之忧,这项工作就很难顺利进行。“城中村”的核心问题是农民失去土地后无以为业。因此,必须首先解决好农民变居民、村委会变居委会过程中所涉及的剩余土地和集体财产的处置问题,以及村民就业养老、社会保障等一系列问题。而失地农民参加城市社保,又存在很多限制条件,特别是有部分村民因年龄偏大而无法参加社保,他们将来领取的养老金与参加社保人员会有明显的落差,如何平衡这一矛盾,事关社会公平,涉及社会稳定。但无论如何,撤组建居是“城中村”改造的必由之路,是大势所趋。为此,可以借鉴其他地区的做法,成立专门的经济发展公司,将“城中村”的不动产折合成股份,农民成为公司的股东。同时,征地拆迁就要带走村民,也就是使就业居住性质与户口性质同步转变,以城市社区取代农村村组,以社区取代旧村。整村撤组转居且条件成熟的可改建为居委会,条件不成熟的,可实行居委会和村委会两块牌子、一套班子;部分村民小组撤组转居的,可就近划归本乡镇管辖范围的居委会管理,也可以由原村委会代管,条件成熟后再作调整。三是紧抓违法建设管理。要抓紧研究制定改造建设的具体规定,坚持依法行政,在“城中村”范围不再批建新的民房;结合全区开展的违法建筑专项整治工作,加大处罚力度,特别是对新产生的违法建筑,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坚决拆除,决不姑息迁就,以保障“城中村”改造的顺利进行。
3、坚持综合实施。
“城中村”改造,难度很大,遇到的阻力很多,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区别对待,不搞“一刀切”。在撤组转居方面。转居人员参加城镇社会保险的资金来源主要有全部的安置补助费和不低于70的土地补偿费、原集体经济组织积累的一部分、撤组多余土地处置收益、保障资金的利息及增值收入要确立重点。将市区主干道两侧严重影响城市景观和城市形象的“城中村”作为首批改造项目,把环境较为恶劣、群众反映强烈的“城中村”列为近期改造重点,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引导示范、长远结合、稳步推进。要形式多样。改造必须避免简单化,坚持彻底改造与临时整治相结合。对规模很小、改造或整治价值低下的城中村“消灭”一批,腾出空间,用于绿化或基础设施建设,异地安置被拆迁的村民。对有一定的用地规模,同时没有保留价值的“城中村”改造一批,建设成为现代化城市功能区。对文物古迹、传统特色民居等具有历史价值、纪念价值、旅游价值的“城中村”整治一批,进一步做优做特,并予以永久保留。对远期必须进行彻底改造而近期又不具备改造条件的“城中村”应加大环境整治力度,降低建筑密度、增加绿地面积,疏散村内人口,为远期改造逐步创造条件。要突出市场运作。政府尽快把“城中村”改造摆上议事日程,营造公平、公正、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制定特殊的优惠政策,公开招标,吸引多方投资,解决资金投入问题,适当放宽拆迁政策,鼓励村民自行拆迁和改建后回迁。
篇7:环渤海陆域和近岸海域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现状调查与控制对策
环渤海陆域和近岸海域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现状调查与控制对策
1 环渤海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正越来越受到环境承载力的挑战 环渤海地区同长三角、珠三角共同构成了我国东部沿海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 环渤海地区工业发达,人口稠密,既有东北老工业基地,又有天津滨海新区.
作 者:中国科学院学部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学部,北京,100864 刊 名:中国科学院院刊 英文刊名:BULLETIN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年,卷(期):2010 25(3) 分类号:X5 关键词:环渤海陆域 近岸海域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 调查 对策★ 研究报告
★ 范文研究报告
★ 研究报告怎么写
★ 研究的报告
★ 动物研究报告
★ 节约研究报告
【广西海域赤潮调查及对策建议(精选7篇)】相关文章:
农家乐旅游发展调查报告2023-03-08
民族大学周边住宿概况调查报告2022-08-14
科学研究报告2023-03-18
大学生研究报告范文2022-11-04
环保上的工作报告2024-01-04
《海水淡化的困境》阅读答案2023-08-27
谈海洋环境污染的原因及对策论文2023-05-25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读后感2023-02-11
配电网谐波的产生与危害治理论文2023-01-22
污染减排的技术创新及管理2022-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