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道德现象产生的原因

时间:2023-06-07 08:03:24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不道德现象产生的原因(共8篇)由网友“就酱”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不道德现象产生的原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不道德现象产生的原因

篇1:不道德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功利诱惑的存在及不正当追求——不道德行为产生的社会原因

所谓不道德行为指的是对社会和他人利益的损害和由此造成的对合乎道德的社会秩序的破坏。在这里:利益是一个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当年能够发现历史唯物论,就是因为发现了人的行动动机背后的物质利益原因。

功利与利益是密不可分的,主要是指基于行为主体的物质生活需要,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中介,以社会实践为手段所实现的物质利益的总和,包括三个要素,一是功利的自然基础,即人的物质需要本身;二是功利存在的客观条件,即人的物质的社会关系;三是功利实现的客观手段——社会实践。

功利与道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对这种关系的认识形成了两种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追求功利本身就是一种善,道德上的善就是追求最大的功利,另一种观点认为,功利会导致道德败坏,一切罪恶源于对利的贪恋。其实这两个观点都存在着片面的真理性。如上所述,从终极意义上讲,恶的根源必须要从人的社会关系上找。功利对道德的作用机制也要从功利的社会性找。首先,从构成功利的“需要”来看,似乎只与人们的客观欲求有关,事实上,它也是不能脱离社会关系而存在的。社会关系不同,需要的内容和形式也不同。

饥饿是对食物表露出的一种需要,“但是用刀叉吃肉来解除的饥饿不同于用手、指甲和牙齿啃生肉来解除饥饿。”①其次,满足功利需要的目的,也与人的社会关系有关。本来人的需要是一种心理活动,人们心理想什么是无所谓善恶的,但是人的社会性使得事情并不这样简单:社会生产力发展程度决定了人们不可能按需要获得物质之料,即不是人的心理想的都能实现。这样就使得人的需要变得复杂,既有个人需要与国家(人民)需要之分;也有正当的与不正当的、合理的与不合理的需要之分。为了人类的需要而奋斗,就会产生高尚的行为;人的非份之想及其追求就会产生恶。再次,从功利的实现过程来看,当一些人的需要得到满足而实现自己的功利时,总会对社会、对他人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双重效应:从积极方面看,某人功利的获得可为他人以及社会功利的实现创造条件,这就产生正效应;反之,从消极方面看,某人功利的获得,可能恰恰是以损害社会或他人的利益为前提,这就是功利的负效应,就是恶。如果说,当功利在人的需要层次仅仅有作恶的可能性的话,那么,人的功利的获得与实现,则可能导致恶的现实性。因此,功利究竟导致善还是导致恶关键就在于人们对功利的态度,如果追求的是社会利益,是为人民大众谋福利,并付诸行动,导出的现实结果就是善,且是最大的善;如果追求的是不正当利益,并付诸行动,其后果一定是恶。

结论:功利本身无善恶之分,功利的善恶性质存在于对功利的认识和现实化过程中。因此,功利作为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及其实现,其道德效应是两重的。即功利既可以使人道德高尚,也可以使人走向罪恶的深渊。要引导人们向善,首先要引导其树立远大理想,并促其为理想而奋斗;要抑制不道德行为,首先要抑制人对不合理、不正当需要的非份之想和追求。

二、价值错位——不道德行为产生的主体性因素

恶是人的自由意志的产物,道德与行为主体的价值认知有关。如果在价值观上发生错位,就可能发生不道德行为,甚至走向罪恶深渊。价值错位一般有三种表现形态。

1、个人与社会的错位

人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一个带根本性的价值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好自我与他人或社会的关系,把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机结合起来。对此,在道德观上存在着利已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对立。发生个人与社会错位的人大都主张个人利益第一,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惜损害他人或社会的利益。他们奉行“人不为已,天诛地灭”,在行为中常表现出“唯我”倾向,把“我”当成社会的中心,把自我摆在与社会对立的位置上;在处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时,常常以个人为本位,社会为“次位”,强调个人需要和利益的满足而置社会或他人利益于不顾。“唯我”的过度表现就是“无我”。正如李建华先生在《罪恶论》中所指出:“唯我”过度的“无我”不是道德上的“忘我”。而是彻底让出自己的本质、权利、幸福和价值等,达到的一种完全的自我丧失。他们牺牲了自己的幸福与欢乐,但他们的牺牲正如马克思所说:“作为禁欲主义的牺牲,不创造任何东西。一个人可一向僧侣之类那样整天灭绝情欲,自己折磨自己等等,但是他所作出的牺牲不会提供任何东西。”

如果在一个社会中大多是这样一种“无我“的人,那么,这个社会一定是僵化、呆板、缺乏生机和活力的。社会罪恶泛滥,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麻木、不知自我保护正当权利,缺乏坚强个体意志力、没有正义感的人太多。

2、奉献与索取的错位。

奉献与索取是人生的两种基本状态,也是衡量人生价值的基本参数。能够正确地把握奉献与索取关系的人,即使不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至少也能做一个安份守己的人。只讲索取而不讲奉献的人,则一定成为卑鄙的人,不道德的人,甚至是一个恶人。

只讲索取不讲奉献的人所以可能为恶或纵恶,首先是因为他不懂奉献是索取的基础。人类的祖先主要是消极的适应自然,从自然界中获取食物以维持生存。在漫长的向自然界索取食物的劳动过程中,逐步的由自然界的仆役变为自然界的主人。这种关系的颠倒,是在向自然界索取生活资料的劳动中实现的,它是人类脱离动物界所迈出的决定性的一步。但从人脱离了动物界进入人类社会之日起,个人的生存与发展,同社会与他人就有了不可分割的关系,即个人在自我索取的同时必须顾及到他人的索取,在向社会索取时必须同时为社会集体做贡献。因此,一个人如果他所索取的大于他所向社会奉献的,实质上就已经损害了他人的利益,就是一种恶。

由于只讲索取、不思奉献的人,不懂得奉献与索取的关系,这种人也就不懂得只有建立在劳动基础上,符合法律和伦理道德的索取才是正当的索取,其他都是不正当的索取。奉献与索取错位会导致不道德行为还在于只讲索取的人,往往只重视自己的权利,不懂得权利的本质和基础是对他人和社会应尽的义务。人的任何权利并不是自然的,而是由社会经济结构决定的。权利不仅仅表现为个人可以自由平等地追求利益,而且表现为国家、民族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权利也不仅仅表现为对他人和社会利益的享用,更本质地表现为对社会和他人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只有权利没有义务的人生,即使现实生活中有可能,那也是暴虐的、狂妄的、罪恶的人生。

结论:奉献与索取是统一的,人的价值是以奉献为基础的奉献和享有的统一。一个人在观念上如果颠倒了奉献与索取的关系就有了成为不道德的人的可能,一旦化为行动,就发生了实实在在的恶。所以,抑制不道德,关键是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有远大理想和抱负。

三、放纵欲望——不道德行为产生的心理根源

欲望是人生的一种真实的自然存在。每个人都充满着各种欲望的骚动。“他需要和外部世界来往,需要满足这种欲望的手段:食物、异性、书籍、谈话、辩论、活动、消费品和操作对象。”作为生物体的人,诸种感官的生理过程是一种原始的自发的生命活动,使人的诸种欲望具有自然性特征。但是人毕竟是社会的人,其感觉欲望的生理过程乃是在社会关系中得已实现的,具有一定的社会性。道德就是对活动主体的感官活动以共同实现方式出现的社会保证或社会控制机制。因此,人的特定欲望都是人的生理本能和社会规约的统一。没有社会规约的欲望是动物的本能冲动,不用社会规约权衡和节制人的各种欲望,就是放纵欲望。伊壁鸠鲁曾经指出:欲望可以分成三种类型“有些欲望是自然的和必要的,有些是自然的而不必要的,又有些是既非自然而又非必要的。”在这理伊壁鸠鲁实际上提出了欲望正当与失当的界限。

造成欲望放纵除了人的自然的生理因素以外,外界诱惑(金钱、权势、名誉、美女、地位等)的存在常使意志薄弱的人忘记或失去遵守社会规约的意志力。纵欲使人的尊严丧失;纵欲使人没有远大理想,对他人满足欲望造成伤害。因此,必须节制欲望。节制是对欲望的一种理性的自我约束。节制一方面承认欲望的存在,并认为人应该实现可以实现的那部分欲望,一个好的社会制度应该能够使人的合理欲望都得以实现;另一方面要求对沉浸于为所欲为的纵欲加以约束。因此,节制既是欲望道德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欲望道德化的必然结果。歌德曾有一句名言:“伟大在节制中表现自我”,这同时也包含着另一个真理性认识:不道德的庸人或罪人是在纵欲中表现自我。

篇2:不道德现象产生的原因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进行欲望的自我节制。作为个人只能通过加强个人道德修养来实现;作为社会则是通过加强社会控制来实现。中共中央在去年9月颁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的内容十分丰富,包含8个方面、40个条目,规定了公民道德建设的目标、内容和实施公民道德建设的途径和措施,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平,首先要根据《纲要》提出的道德建设目标,建设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舆论环境、民俗环境、社会治安环境和社区(校园、企业等)文化环境。同时,在全社会认真宣传、贯彻《纲要》。特别要认真宣传、贯彻“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二十字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基本做到家喻户晓,成为每一个公民的行为准则,尤其要成为青年人特别是青年大学生的行为准则。

“爱国守法”是公民对国家的最首要的道德义务。“爱国”可以说是公民道德最高层次的要求;“守法”则是公民道德最低层次的要求。“爱国守法”也是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集体主义的具体化。“明礼诚信”是公民如何待人的道德规范。“团结友善”是公民与公民之间应该如何相处的基本道德规范。“勤俭自强”是公民自处、对待生活的道德规范。“敬业奉献”是公民对待职业的道德规范。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一定要倡导并教育新世纪的大学生把集体主义精神渗透到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学会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提倡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学校利益和国家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倡导把个人理想与奋斗融入广大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奋斗之中,反对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行为。一定要学会正确处理竞争与协作的关系,学会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为学校和同学多做好事,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一定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提倡学习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艰苦奋斗、勤奋学习,反对封建迷信、好逸恶劳。一定要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大力倡导以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在工作中做一个好建设者;大力倡导以尊敬父母、友爱兄弟、勤俭朴素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

篇3:高原现象产生原因

高原现象产生原因

“我对学习一点信心都没有了,连续几次周测试和月考,我的成绩一点提高都没有,反而有下降的趋势,其实我也很认真,也一直在抓紧时间复习,为什么我付出的就得不到收获呢?”“是不是我现在的脑子变笨了,不行了,记不住东西,感觉脑袋里一团浆糊,长久下去,我还怎么参加高考,我现在明显对高考失去信心了。”

在高考复习备考过程中,有些同学在经历一段顺境后,又为自己树立一个新的目标,但满以为会更上一层楼,却发现自己的成绩不仅停滞不前,反而有退步的趋势。开始时,归因于自己努力不够,于是更加刻苦,甚至夜以继日,但收效甚微,而且感到身体不适,力不从心;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失眠、厌食、乏力、头晕目眩等症状。学习效率大大减弱。我们通常把高考备高过程中,学生出现的这种不良现象称为“高原现象”。

1.急功近利带来的恐惧心理

一般来说,高三学生都带有功利目的,但因为复习备考是一个系统工程,学生所学的新旧知识也需要一个消化过程,所以,往往难以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可是,有些同学认真学习一段时间后,就希望马上从分数上看到效果,如果一次测验、考试的成绩不理想,就认为自己的付出与所得不成正比,便情绪低落,下次测验成绩再不好,心情就更沉重。失败的情感体验的不断反馈会使学生产生恐惧心理,引起“高原现象”。

2.心理疲劳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拼博,学习成绩仍不尽人意,来自父母、学校的压力,缺乏成功的体验。对每天的付出产生怀疑,学习兴趣大减,整天处于被动的应付状态,感觉好累,有时内心还会冒出莫名的“怨气”。在这样低落的情绪下,当然感到的是每天在做“无用功”,这是“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之二。

3.身体疲劳

由于长时间的苦读熬夜,又缺乏体育锻炼,使人的身体机能减弱。有的同学睡眠不足,出现了情绪倦怠、食欲不旺,记忆力衰退、思维迟钝等现象,学习的效率明显下降,必然会产生“今不如昔”的停止感和倒退感,这是原因之三。

4.没有及时调整学习方法与策略

有些同学没有根据复习的内容和进度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与策略,这样也会造成高原现象。在高考复习的不同阶段,复习内容不一样,学习的方法也不完全相同,越是临近复习后期往往需要知识上的综合,要力求把知识融汇贯通,这就需要加强分析综合能力的运用。有些学生用前一阶段的学习方法来进行后一阶段的学习,用过去习惯性的思维去对待后一阶段的复习内容,往往会产生学习方法、思维方式与学习内容的不适应。因此同学们要根据不同阶段的复习内容和所要求的思维方法与策略,适当地对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和策略进行调整,就会走出高原期,学习成绩就会有新的提高。

处在“高原现象”中的学生,发展下去,将有三种类型:一类是越学越烦,自暴自弃;一类是受责任心的驱使,硬着头皮向前走,犹如戴着镣铐跳舞,这类同学的进步虽慢,但终究会取得一定成绩;一类是心志坚定,愈挫愈冷静;他们在受挫后,一般能自觉地查缺补漏,调整计划,奋勇前行;这些同学经过一段时间休整后,会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克服高原现象的对策

“高原现象”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客观存在的,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教授的话说是“一种学习成绩与学习效率停止不前的时间”。因学生的个体差异,其出现的时间、程度各不相同。克服“高原现象”需要“阳光心态”。

1.激发学习的“兴奋点”

在学习过程中,要客观分析各方面的情况,将自己的目标分解成若干小目标,由近而远、由小而大、由少而多地攻克目标,不断地给自己以成就感。

如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我的目标是什么?我目前的优势有哪些?我面临的困难是什么?我能依靠的力量有哪些?”针对目前的学习状况,重新修订自己的学习目标,并把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简单目标,使自己清楚今天做什么?这一周做什么?这一个月做什么?对自己所做的事如何检查?如何反馈?如何奖励和惩罚?自己想干什么?自己要干什么?自己能干什么?做到心中有数。此时你就有了行动的激情和欲望,你学习的“兴奋点”也就被激发出来。

2.调节心理状态。

随着高考复习进程的深入,一周一小考,一月一大考,是“家常便饭”。分数的刺激往往会使你情绪低落,无脸面对父母,产生内疚、自责和自卑。不要只关心名次,要重视自我诊断与训练,要经常寻找自己的闪光点,学会接纳自己,给自己以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我们是否可以换一角度想一想,这些小考、大考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查找自己知识的漏洞吗?考得不好,说明自己掌握知识还有不少缺漏,需要进一步去补习和完善。明确高考复习备考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弥补自己不足和更正错误是自己不断完善的过程,让所有该犯的错误和可能出现的不足全部在小考中暴露出来,然后我们有针对性地去更正和完善,这样到高考时,你想不成功都不行!

3.强化身体素质。

高考复习是一种艰苦紧张的脑力劳动,所以要注意劳逸结合,保证每天有足够的睡眠时间,合理的饮食,适当的体育锻炼。只有强健的体魄,充沛的精力、快乐的心情,才能保证自己“日有所获”,“高原现象”也就被你所克服。所以每届高三我都把培养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放在首位来抓。一般从每年的十月一后开始抓学生的早操,不分周六、周日,一如既往。

4.优化学习方法

在不同的复习阶段,运用的学习方法各有侧重。以化学为例,第一阶段复习重点是夯实基础,阅读教材,梳理知识,按知识主线整理出知识结构关系图,练习的目的是为了巩固知识,用演绎思维方式复习;高考后期(二轮、三轮)复习的主要任务是:强化重点、查缺补漏;构建知识网络,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发展考生能力特别是应试能力,用归纳思维方式复习。加强思维训练,提高迁移能力和复习效率。

【学会从化学的视角去解决实际问题。每做一道题,尽量从五个层次去做。第一,这道题怎么做;第二,为什么要这样做;第三,怎么会想到要这样做;第四,不这样做行不行?还有没有其他方法?这些方法中哪种最好?第五,这道题改变设问角度,还会变成什么样的题目?是变容易了?还是变难了?又该怎么做?在训练过程中,考生要注重分析过程、归纳方法、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同理、举一反三、灵活变通,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发散性、灵活性、深刻性、创造性)。

转变题海型复习为反馈思维型复习,在专项训练中要做到“三遍落实”。第一遍:对老师批阅过的试卷要找出那些不应该出错的题目,用蓝色笔在试卷上写出错因。第二遍:真正不会或者模糊的题目,在老师讲评之后,要用红笔在试卷的相应位置写出分析过程。第三遍:在纠错本上,将考试中出现的错误和发现的问题(如:审题不清、计算错误等非知识性问题)经反思、把感悟写出来。过一段时间回过头来看一看,经过反思领悟,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解题应试策略。】

目前,已临近高考,遇到“高原现象”不必惊慌失措,首先就要找出学生的“弱点”即引起高原现象的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去加以指导。我们要相信,绝大多数学生都会走出高考的高原期,有的同学高原期的时间可能长一些,有的同学高原期的时间可能短一些。因此,我建议学校、老师当学生出现高原现象的时候,不妨一起研究具体对策,尽快使学生走出高原期,让他们以更饱满的热情和良好的心态投入高考复习中去。

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

一是重点学习法。就是对所要学功课,从第一章开始,直到最后一章,每一章的重点予以明确,并进行深入理解、反复记忆,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二是系统比较学习法。就是依次对每章的内容分章、节、目、条、具体对应性内容知识进行整理,做到心中有全局,同类(比如特点、原则、性质、分类等)各章节之间相比较,本质区别搞清楚,以加深理解,牢固记忆。

三是自问自答的验效法。即在基本内容大体掌握,重点难点皆明确的基础上,自己出题目,或按书中已出的测试题目,转抄单列在纸上,自己做答,然后核对检验理解、记忆掌握的程度。不会的再下功夫理解记忆,提高学习的针对性。

四是相互问答法。即同事或亲朋好友在一起学习时,在基本内容已经掌握的基础上,可以采取甲乙相互提问的方式,答的不对、不会的问题记下来,再学习。

五是顺序温习法。学习时间充裕、学习内容已基本掌握的自学者,可以离开书本,逐章节从头到尾的温习记忆。可将内容按节、目整理,整理不下来的部分,再下大功夫去学。由于有顺序概念,大脑识别系统容易形成逻辑,加强记忆理解,可大大提高学习效果。

六是理论联系实际法。就是结合自己的理论知识,解决或解释社会生活、经济发展、人生经历和国内外市场竞争中的现实问题,或将理论方法应用于实践,检验其效果的学习方法。如学知识产权保护法时,分析现实企业中跳槽者带走技术或管理方法,算不算盗窃商业秘密或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学习会计知识时,看现在企事业单位的账目与此是否相符,会计知识是否适用于企业等等。

七是案例学习法。即用学到的知识,结合案例,减少学习的枯燥感,增加对知识的效用性认识。

篇4:不道德工商活动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一)金钱崇拜的思想作祟。

金钱崇拜是西方货币拜物教的产物,即money worship(金钱崇拜)。货币拜物教是一种金钱至上的思想道德观念,这种观念认为金钱不仅万能,而且是衡量人的一切行为的标准。在我国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西方货币拜物教衍生出来的金钱崇拜,至使市场行为主体过分追求利益或利润的最大化,这样就会诱发人们的趋利性,刺激人们对物或金钱的追求。金钱崇拜导致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在“义”与“利”的天平上,利倾斜了。有的企业由于片面的追求经济利益,不惜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甚至于人民的生产财产而不顾,赚取昧良心的钱。

这些不良行为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一直延续至今,都存在着程度不一的表现。央视每年的3.15晚会,对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不良行为进行曝光,上黑名单,但这些危害人们利益的行为却有令不止。究其原因,在于企业的决策者们过分看重金钱的价值,由此而导致经济效益大大超出于社会效益,在实现的部分经济效益中,是靠失德违法活动得到的。这些行为一旦被曝光,必将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企业及其产品将会被消费者所抛弃。所以,金钱崇拜是一种短期行为,企业要获得长足的发展,必经走出这一误区。

(二)公平竞争遭受冲击。

市场经济一个最基本的游戏规则是公平竞争。这就好比是一场球赛,比赛双方处在同一个起点,要想取得比赛的胜利,一方面要看各自的实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另一方面要严格的遵守球场比赛规则。否则,技术实力再强,但屡屡犯规,也只能是失败的战绩。

竞争是商品经济社会里一种特有的经济现象,只要存在着商品经济,竞争就会作为一种经济机制发挥着自己应有的作用。

有些企业为了在经济活动中战胜同行竞争对手,处于有利的市场位置,把经济活动中的游戏规则视同于儿戏,不惜采取一些不道德的、甚至是非法的手段,来达到独霸市场的目的。诸如低价倾销同类商品,对竞争对手的商品进行打压。制作虚假广告为自己推销劣质商品,并对同行的同类商品进行诋毁和贬损。有奖销售中,用有问题的商品作为奖品,对消费者进行商业欺诈。利用行政垄断和封建式的地方封锁的手段,划地为牢,干扰商品在市场上的自由流通,对商品在地区之间的互通有无制造人为的障碍。

上述行为都是属于不正当的竞争行为,这些行为导致市场经济秩序的混乱,破坏公平竞争,使业已形成的均等机会发生倾斜。合法经营企业在经营上遭到打压,非法经营企业却利用不正当的手段占据市场先机。

(三)商业信用束之高阁。

我国的市场经济是建立在法治基础上的经济形式。同时,市场经济体制的正常运行,又不能缺少商业信用的有效支撑,否则,市场经济秩序就会出现混乱的局面。因此,商业信用是市场经济体制正常运行的基础,也是商业主体在经营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在这些行为规范和准则中,诚实守信是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连接的有效链条。如果企业过于看重自身的利益,各种服务规范和准则就会束之高阁,形同虚设,各种失德行为就会发生。由于商业信用的缺失而带来的假冒伪劣商品混迹于市场,从来就没有消停过。从上世纪八十年代闹得沸沸扬扬的福建晋江假药事件,到之后的三聚氰胺事件、瘦肉精事件、染色馒头事件等等。这些问题虽然不是在流通领域内形成的,但往往由于商品环节把关不严,给假冒伪劣商品进入市场开了绿灯。有时生产者与经营者形成默契,明知是有问题的商品,却堂而皇之地摆在货架上,消费者在消费之后,才方知消费品存在问题。为此,消费者不仅对该消费品失去信任,而且对商业企业的信用也产生了怀疑,导致商家的信誉度一落千丈,其形象大大受损。

(四)商品交易有悖公平。

公平交易是商品经济条件下一条重要的商业道德规范。即使是在中国近代社会里,商品自愿让渡、买卖公平、童叟无欺、买卖不成仁义在等等,经商者把其作为最高信条。

篇5:不道德工商活动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所谓商业道德,是指工商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业活动应遵循的行为准则与规范。这个概念的关键词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把每一个企业推向到了市场的最前沿。在这个前提下,企业的生产经营不仅要对企业自身负责,而且还要对社会、对消费者负责。企业生产经营的商品,使用价值新颖,质量高,价格合适,在市场上就会赢得消费者的关注与兴趣,消费者就会采取积极的购买行动,企业就会获得理想的利润,在同行竞争中就会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

而有的企业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在市场上打擦边球,利欲熏心,巧取豪夺,并不断地冲破商业经营的道德底线,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而且给市场经济秩序造成了极大的混乱

篇6:社会不道德现象作文

在课本上,我看到这样一幅漫画:冬天在一个车站专供母子上车的地方,几个衣冠楚楚的`大男人却站在那里,对于旁边“母子上车处”的牌子却视而不见。车站旁边,站着一位抱孩子的妇女,十分无奈,却又敢怒不敢言。

看完这则漫画,我感到十分气愤。他们真得是文盲吗?不是吧。当今社会,真正的文盲有几个?真是文盲还会觉得自渐形秽也没有脸面站在这儿。而且,他们中有的人一副干部模样,有的人还故意闭着眼睛,怎么可能是文盲呢?

在生活中,这种假文盲、真自私的行为很多,令人反感。如在公交车上特设的“老、弱、病、残、孕”专席,许多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却坐在哪里。而当真正的特需乘客上车时,却没有人让座,对于车上赫然贴着的“请主动给老、弱、病、残、孕乘客让座”的标语,许多人视而不见。倒是一些六、七岁还不太认字的小孩,会给他们让座。假文盲们不管,不太懂事的小孩能做,这是什么现象?他们难道连小孩都不如吗?!我想,这对于那些弱势群体来说,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也会感到寒意,是心寒!

说实话,在贴有明确标语的地方装成假文盲去故意违反规则最令人厌恶,比起违反那些没有明确、基本指出的规则,这种“假文盲、真自私”的人是真正的小人。真不知道这些人为什么要这样做,难道按标语要求做就会损失很多吗?不会。最多不过是多走点路、多站会儿、多等会儿、累一点儿,可这又有什么呢?久违了这么一点点儿,去做一次“假文盲、真自私”的彻头彻尾的小人,值吗?做一次也许没有什么,但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这样一而再再而三的做下去,你真得是赚了吗?不,是赔了,赔上了公德。

所以,我呼吁:不要为了一时图省事儿而做“假文盲、真自私”的小人,哪怕累一点儿,也不能在品德上打折扣呀!

其次,我又想到了一个问题:除了自身的素质外,又是什么助长了这种行为的嚣张气势呢?我想到了那位妇女。她上车的位置被占,而那“母子上车处”的牌子就是证据,真理在妇女手上,完全可以说服那群男子。妇女为什么不走上前去,指着牌子对那些男人说“同志,您们站错了!”我就不相信,那些男人的脸皮就这么后,面对妇女的指责就一点不感到脸红!也许,弱小的妇女并不是男人们的对手,但毕竟,在对于错的较量中,对总会取胜。如果因能力的强弱而改变了对于错的胜负,那么社会成了什么样子?!

华君武先生的《假文盲》生动形象,具有很深的蕴味,他批判了“假文盲、真自私”的行为,同时也告诉人们对待错误要大胆提出,不能因能力而改变对于错的胜负。

篇7:不文明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不文明现象产生的原因

1.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加深,受到经济体制改革中遗留的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特别是网络资源的丰富使学生与外界的联系越来越频繁,社会上的各种思潮都会给高职院校学生带来影响,特别是一些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等非文明现象严重腐蚀学生灵魂,造成学生道德素质的下降。

2.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在高校中有部分教师认为文明教育是中小学教师的责任,高等教育是“专才教育”,存在重授技、轻育才的观念,在这种错误观念的影响下,部分老师不注重仪表的端庄和语言的文明;某些教师对学生的不文明现象听之任之,不教育不引导。这些教师不但没有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反而对学生的文明修养有消极影响。

3.学生对提高文明素质的认识不够。部分学生认为只要学好专业,其他都是次要的,错误地认为文明礼仪都是些小事、琐事,无碍大局,不足“成大事者”挂齿。其实这些“小事”才反映了一个人、一个家庭、乃至一个民族的基本素质。再者,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而且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一些用人单位对那些举止不文明、行为出格的学生即使专业水平再高也不用,所以现在大学生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又要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和人文素质。

改善不文明现象的几点对策

1.学校作为学生的管理者,应该致力于建设良好的校园风气,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不仅要加大精神文明的宣传力度,对大学生的行为进行正确引导,让学生在思想上获得提升,更要看措施执行的情况如何,及时调整相关的政策和制度,从根本上杜绝不文明现象的产生。

2.以教职工的表率作用影响学生。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培养一个对社会有益的全面的人才,而在培养人的过程中往往培养者对被培养者的影响非常重要,所以我们应该重视教职工的表率作用。教职工的工作态度、工作水平甚至衣着、交往、言行举止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每位教职工都应该以优质的工作质量、优雅的言行举止影响、教育和引导学生。

3.加大文明进校园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发挥校园环境的熏陶作用。校园环境是大学生成长进步的重要影响因素,良好的校园氛围对学生的精神活动起着规范、引导、激励和约束作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力开展诚信教育、情感教育、感恩教育,以学术讲座、演讲比赛、辩论赛、文艺汇演等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促使学生思想品德、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多方面受到感染。

4.由于有的学生自身公众意识比较差,以自我为中心,较容易忽视周围人的感觉,看不到自身行为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这很容易影响周围人的行为习惯,从而造成整体素质相对较低的局面,即不文明现象日趋增多。大学生代表未来,代表主流。杜绝不文明行为是当代大学生的责任。只有大学校园这块土地成为文明的地方,社会才能得到净化。减少不文明现象,大学生本身的努力最重要。大学生应从身边小事做起,塑造自身良好形象,严格约束自己的日常行为,同时勇于制止种植晃拿飨窒蟆

5.积极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现在班内有班组织、团组织、党组织;校内也有多家社团。如果社团能把校园文明建设自觉渗透到各种活动中,主动开展公益性社会活动,则将对树立校园文明新风起到示范作用。如果大家对不文明现象熟视无睹,将于无形中纵容不文明行为。于是如大家都讲文明,关心和爱护校园文明,那么不文明的行为就会很突出、很孤立,难以自容。所以,我们应该共同努力,营造文明的校园环境,杜绝大学生不文明现象的再现。

不文明行为广告

1、超越停车线,你脚抖了。

2、不要越位抢跑道。

3、多一点留心,少一点伤心。

4、停车线如同道德线。

5、黄灯短暂,生命无限。

6、别把黄灯不当灯。

7、红灯、黄灯、绿灯,立正、稍息、前进。

8、不做马路“超”人,只当文明“驶”者。

9、让我们告别不文明的行为。

10、文明是彼此沟通的桥梁。

11、手边留情花似锦,脚下留情草如茵!

12、.天空是温暖的摇篮,不要再向天空吐烟,让地球心酸;草地是美丽的地毯,不要再乱扔杂物,让地球难堪!

13、让我们的素质及文明展现在一言一行中!

14、文明是成功之花的蕊,是理想之舟的帆。

15、星空为我们贡献灿烂,天空为我们贡献蔚蓝,森林为我们贡献绿色,鲜花为我们贡献绚丽,大自然为我们贡献了自己,而我们该为大自然贡献点什么呢?

篇8:赤潮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赤潮现象产生的原因

“赤潮”,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它是由海藻家族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地增殖造成的。海藻是一个庞大的家族,除了一些大型海藻外,很多都是非常微小的植物,有的是单细胞生物。根据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海水有时也呈现黄、绿、褐色等不同颜色。赤潮是伴随着浮游生物的骤然大量增殖而直接或间接发生的现象。本来是渔业方面的用语,并没有严格的定义。水面发生变色的情况甚多,厄水(海水变绿褐色)、苦潮(按即赤潮,海水变赤色)、青潮(海水变蓝色)及淡水中的水华,都是同样性质的现象。构成赤潮的浮游生物种类很多,但甲藻、硅藻类大多是优势种。

当发生赤潮时的浮游生物的密度一般是102—106细胞/毫升。在日本近海淡水流入的内湾,自春至秋均有发生。随着城市和工业废水的增加而出现了富营养化,在东京湾、濑户内海、有明海等赤潮频繁发生。赤潮有时可使鱼类等水生动物遭受很大危害,这是由于赤潮浮游生物堵塞鱼鳃,引起机械障碍,和它们死后分解,迅速消耗氧气,水中氧气不足,以及分泌有害物质等造成的,〔尤其是裸甲藻属(Gymnodinium)和Olisthodiscus等为害甚大〕。一般以为是由于水不流动、富营养化、日照量增大和水温上升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赤潮是一种复杂的生态异常现象,发生的原因也比较复杂。关于赤潮成因尚没有定论,科学家们认为,赤潮是近岸海水受到有机物污染所致。在正常的情况下,海洋中的营养盐含量较低,这就限制了浮游植物的生长(有些鞭毛虫类(或者甲藻类)还是一些鱼虾的食物)。但是,当含有大量营养物质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主要是食品、造纸和印染工业)和农业废水流入海洋后,再加上海区的其他理化因素有利于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时,赤潮生物便会急剧繁殖起来,便形成赤潮。

赤潮的危害

海洋是一种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复杂生态系统.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都是处于相对稳定,动态平衡的.当赤潮发生时这种平衡遭到干扰和破坏.在植物性赤潮发生初期,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水体会出现高叶绿素a、高溶解氧、高化学耗氧量.这种环境因素的改变,致使一些海洋生物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繁殖,导致一些生物逃避甚至死亡,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赤潮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有些赤潮生物分泌赤潮毒素,当鱼、贝类处于有毒赤潮区域内,摄食这些有毒生物,虽不能被毒死,但生物毒素可在体内积累,其含量大大超过食用时人体可接受的水平.这些鱼虾、贝类如果不慎被人食用,就引起人体中毒,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由赤潮引发的赤潮毒素统称贝毒,目前确定有10余种贝毒其毒素比眼镜蛇毒素高80倍,比一般的麻醉剂,如普鲁卡因、可卡因还强10万多倍.贝毒中毒症状为:初期唇舌麻木,发展到四肢麻木,并伴有头晕、恶心、胸闷、站立不稳、腹痛、呕吐等,严重者出现昏迷,呼吸困难.赤潮毒素引起人体中毒事件在世界沿海地区时有发生.据统计,全世界因赤潮毒素的贝类中毒事件约300多起,死亡300多人.

赤潮的治理方法

1.关于赤潮的治理方法,据报道已有多种,如工程物理方法、化学方法以及生物学的方法。物理法——粘土法国际上公认的一种方法是撒播粘土法。利用粘土微粒对赤潮生物的絮凝作用去除赤潮生物,撒播粘土浓度达到1000mg/L时,赤潮藻去除率可达当65%左右。有报道称在小型实验场去除率可达95%~99%。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在鹿儿岛海面上进行过具有一定规模撒播粘土治理赤潮的实验。1996年韩国曾用6×104T粘土制剂治理100km2海域赤潮。

2、化学除藻法是利用化学药剂对藻类细胞产生的破坏和抑制生物活性的方法进行杀灭控制赤潮生物,具有见效快的特点。最早使用的化学药剂是CuSO4,易溶于水,在使用过程中极易造成局部浓度过高而危害渔业,同时在海水的波动下迁移转化太快,药效的持久性差,也易引起铜Cu的二次污染,有机化合物在淡水除藻中具有药力持续时间长、对非赤潮生物影响小等优点,用有机化合物杀灭和去除赤潮生物也已有相关的报道。已有多种化学制剂用于赤潮生物治理的实验研究:如硫酸铜和缓释铜离子除藻剂、臭氧、二氧化氯以及新洁尔灭、碘伏、异噻唑啉酮等有机除藻剂。

3.生物学方法治理赤潮的办法主要是有三个方面,一是以鱼类控制藻类的生长;二是以水生高等植物控制水体富营养盐以及藻类;三是以微生物来控制藻类的生长。其中由于微生物易于繁殖的特点,使得微生物控藻是生物控藻里最有前途的一种控藻方式。这些杀藻微生物主要是包括细菌(溶藻细菌)、病毒(噬菌体)、原生动物、真菌和放线菌等五类。多数溶藻细菌能够分泌细胞外物质,对宿主藻类起抑制或杀灭作用,因此通过溶藻细菌筛选高效、专一,能够生物降解的杀藻物质是灭杀赤潮藻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治理中比较现实的方法就是利用海洋微生物对赤潮藻的灭活作用,及其对藻类毒素的有效降解作用,可使海洋环境长期保持稳定的生态平衡,从而达到防治赤潮的目的。

心理学现象分析及对策论文

大学生诚信调查报告

大学生诚信可信度调查报告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调研报告

大学生诚信问题调查报告

大学生网络交往行为调查报告

大学生诚信的调研报告

司法职业道德实施机制探讨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原因与对策分析

品德合格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主要表现

不道德现象产生的原因
《不道德现象产生的原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不道德现象产生的原因(共8篇)】相关文章:

大学校园不文明现象的原因2022-07-20

大学生社会诚信调查实践报告2023-12-07

网络道德研究综述的论文2023-02-01

未成年人德育情况的调查报告2022-09-09

大学生心理压力调查调研报告2024-01-16

浅析大学生学业不良情绪的成因及其对策的论文2024-02-10

诚信论文2022-06-28

大学生 道德与法律 的调查报告2023-06-15

浅谈告状现象论文2024-03-11

论我国会计信息的失真及其对策2023-12-29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