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答题套路与初三语文全年规划(精选8篇)由网友“呆毛阿夜”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初三语文答题套路与初三语文全年规划,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初三语文答题套路与初三语文全年规划
初三语文万能答题套路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文首1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小说) 。
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段意的概括归纳
(1)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古代诗歌鉴赏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
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
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
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
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
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
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
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易混术语区分
(1)“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2)“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初三语文全年规划
秋季时间比较充沛,需要我们分题型,将各个考点进行梳理,掌握其答题思路,做到知识点上的无死角;
寒假时间短暂,同学们要集中精力攻克重难点题型;
春季则是对前三轮复习中的漏洞和易错题型进行回顾,做到中考冲刺零失分,整个初三全年的复习思路遵循着先整体、后局部、再整合的方式进行。
整体来说,语文的复习,在对历年中考趋势与题型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要注重以下几个要点:
1.首先,初三马上会学到两种新文体(有的学校已提前学习):抒情散文和议论文,提前阅读相关文章,各阅读书目都会根据文体分类出题,先了解该文体特点,然后总结该文体常出的几类高频题目反复练习,做到对文体考查点的掌握;
2.其次,写作从现在起要多看中考满分作文,具体看它的立意、选材、语言和结构四个方面,找出写作亮点,因为这四个方面是中考作文的评分标准所在。
3.最后,初三涉及到的几篇课内文言文提前背会,夯实基础,对疑难词句反复理解记忆其含义,做到书写准确,理解准确,翻译准确。
TIPS
语文和理科一样,只要你足够重视努力,就一定会有好成绩的。
上课的时候特别是讲阅读时,一定一定不要只记答案,因为经验告诉我们,有的时候那个答案就是一个错误,一定要听老师是怎么讲怎么分析怎么做题的。阅读特别是议论和说明文,它是有套路有方法的,并非异想天开凭着感觉写答案的。
而记叙文特别是感情理解词语理解之类的,也不是真正考验你阅读量的时候,一定会在文章里有支撑的。所以上课跟着老师好好听,学习方法,比那个答案比考试分数有价值的多。
还有就是你们一定会在初三一年特别是一模二模中,看到很多模仿往年中考题型的题目,千万不要直接往上套答题技巧,也千万别觉得它特容易,因为真正中考的时候,它很有可能不会问你去年前年的中考题型。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觉得前几年中考语文难的原因,未必它真有多难,只是从来没见过这样的题型。这种时候千万别怕,原因你们自然也知道,没有人见过它没有人知道该怎么写,所以一切都是公平的。作文呢,更不是一个考察文学水平的活儿了,多找老师面批改文儿,不管你基础如何,只要考场上套得不跑题, 分数不会有很大悬殊的。
篇2:初三语文学习套路:“死去活来”与初三语文答题套路
基础知识要学“死”
生活中时时刻刻都离不开语文,但要想真正学好语文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而要想取得优异的成绩那更是难上加难。
在学霸们眼中,数学、物理、英语等学科都可以考满分的,只有语文可以拉开分。所以有句话说:“中等考生比的是数学,超级学霸比的是语文。”这话说得不假。
本次中考我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现在我将自己在语文学习中的一些做法介绍给大家,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首先,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一样,基础是第一位。
有位老师曾说过,学习语文是“死去活来”——基础不学“死”了,背“死”了,后面的题就比较难“活”过来。
例如字词,课后的“读读写写”,要牢记字形字音(尤其是字音),可以巧用口诀,联想记忆,同类比较……无论多奇怪的方法,只要能让自己记得准,记得牢,记得快,就是好方法。
吕馨同学的课本
至于默写题要考查的名句,要保证不能出错,那就需要背诵的同时注意生僻字、易错字的写法,边背边用手比划着,要拿起笔来背诵。
成语题容易做错,我们要注重平时的积累,关注常见成语的用法,中考常考的成语也不过那么几百个,老师课堂上提到的那些常见的易错成语,大家一定要认真听,并且要注意记录。
2
文言文重视积累
俗话说中学生有三怕,其中“一怕”便是文言文。
起初学习文言文时我也有些不知所云,但随着学习的循序渐进,文言文就会愈发得心应手,最后甚至会喜欢上文言文的简洁、优美。
文言文虽然是阅读,但也属于基础的一部分,仅仅依靠积累就可以得满分。
九上、九下的文言文会在初三上学期学习,一定要一次过关,这样可以在一轮复习时为自己赢得时间,让自己在复习之初就把握先机,获得语文学习的主动权。
在老师正式讲授之前必须预习,在预习中注意大声朗读,注意字音、停顿以培养古汉语的语感,避免翻译时因断句错误而导致的全盘崩溃。
我在预习过程中,会先大致疏通文意,圈画重点字词,不理解的地方特殊标记,便于上课时讨论或集中精力听老师讲解。
吕馨同学的文言文整理本
文言文课下重要注释,我个人主张一字不差地记下来,用逗号、顿号、分号分开的同一个词的解释,几部分都要牢记,不可丢三落四。
同时注重文言现象的整理,一词多义、虚词用法、词类活用、通假字等最好记上例句,以加深印象,更便于在课外遇到该词时推演出最符合语境的词义。
而句式一般有一定的规律性,部分句式会有明显的标志词,在归类时注意规律的总结。
3
现代文阅读有方法
上面所说的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只要肯下功夫,就能做到不丢分,而现代文阅读是大家的一个失分点,但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寻。
说明文阅读比较简单,大家认真读文章,将选项还原到文章中,逐字逐句地对照着,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说明顺序抓住关键词,这样准确率会非常高。
记叙文、散文阅读相较于说明文更有难度,这就需要在老师讲阅读答题方法时集中精力,做好记录。建议找一个专门的笔记本来记阅读的答题方法,没事的时候多看看,巩固几遍,熟能生巧。
如果做题时自己有在老师讲解的答题“套路”之外的发现,要及时在旁边做好补充,这样可提高得分的几率。审好题,扣住问法回答,是现代文阅读得高分的保证。
4
作文是语文的定盘星
作文是语文的定盘星,50分作文,600字左右,字数写够简单,写得好不容易。起初我的作文除了书写好,真的,没什么亮点。我是既不愿意写,又不愿意改,只有老师叫才会磨磨唧唧去。
初三听了几节作文课之后逐渐开始使用老师的方法,加了一些描写细节,没想到我是班上几个规规矩矩用老师方法的学生之一,被表扬是自然的,学习作文热情也提高了很多。
随后我更加认真的学习运用老师的方法,我的作文水平也逐渐提高,所以说,老师毕竟是老师,讲的话是一定要听的。
作文不光要注重写,更要注重改。平时的作文老师批改之后一定要追着老师面批,根据老师的要求认真修改,改完了立刻就找老师批改,根据老师的建议再改……
吕馨同学的默写作业
文章不厌百回改,四五遍都是正常的,改作文的过程同时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过程。只要最终能出一篇好的文章,四五遍也是值得的。
5
复习与改错别忽视
另外,语文复习和改错非常重要。
复习最重要的一个材料就是笔记本。平常笔记一定要记好,分门别类记录,例如文言文,现代文阅读,本着最低标准“自己能看懂,并尽量美观”的原则。
大部分类型题目的答题思路老师会涉及,一般可以套用。注意老师上课时强调的小细节要记录好,比如“你的观点是什么?”必须首先要亮明观点,回答表格中得到的信息时不能直接列数字等。
改错也要引起足够重视,要及时改错。很多同学失分都是一错再错,这就是不重视改错的直接体现!
改错要有改错本,专门整理平时听写、默写、考试中古诗文,现代文、生字的错误,直接看改错本,可以省去一张张查找试卷的时间,提高复习效率。
6
课外阅读很重要
阅读是语文水平提高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阅读不仅对作文是非常有益的,对其它科目的学习和做人都是十分有益的。
阅读首推教科书里推荐的名著,其次是名家的文学作品。阅读课外书时最好写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撰写读后感悟心得,以备自己作文时使用。
阅读最重要的时间是假期,假期有充裕的时间,因此更适合整本书的名著阅读。
开学以后不仅时间紧迫,而且都是碎片化的时间,不大适合需要潜心细读的名著。
当然,不是说开学后就不需阅读,碎片化的时间也可拿来读一些感兴趣的作品,也可巩固名著。
初三语文答题套路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1、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2、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3、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段意的概括归纳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诗词鉴赏常见题型与技巧1、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2、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
3、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4、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鉴赏古代诗词:
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
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 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
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
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
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篇3:初三准初三语文学习全年规划
初三准初三语文学习全年规划
整个初三全年的复习思路遵循着先整体,后局部再整合的方式进行。那么针对暑假,我们在对历年中考趋势与题型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要注重以下几个要点:
1.首先,初三马上会学到两种新文体(有的学校已提前学习):抒情散文和议论文,提前阅读相关文章,各阅读书目都会根据文体分类出题,先了解该文体特点,然后总结该文体常出的几类高频题目反复练习,做到对文体考查点的掌握;
2.其次,写作从现在起要多看中考满分作文,具体看它的立意、选材、语言和结构四个方面,找出写作亮点,因为这四个方面是中考作文的评分标准所在。
3.最后,初三涉及到的几篇课内文言文提前背会,夯实基础,对疑难词句反复理解记忆其含义,做到书写准确,理解准确,翻译准确。
初二升初三暑假如何制定计划
暑假第一阶段学习计划要放松。和同学一起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为中考体育做准备;到博物馆、科技馆、天文馆等处参观,拓宽知识面;到图书馆看看感兴趣的书籍,阅读一些课外读物增长知识,并积累作文素材。这个阶段可视为刚刚过去的七月份。
第二阶段要适当学习。此时暑期已经过半,初三生要制订一个具体的学习计划,将学过的知识回顾一下,并总结归纳。从现在开始到八月二十五日就是这个阶段。
第三阶段要收心。开学前一周,新初三生要开始收心了,为开学做好准备。可以尝试做一个初三复习计划表,找找感觉,为即将开始的初三生活做好心理准备。
新初三生该怎样做好语文准备在语文的学习中,知识的积累很重要,即使到了初三,也要多看有益的课外书,读书不仅要用心,更要动手写、勤引用。新初三学生在暑假里可以将初一、初二背诵过的诗词、文章,复习、熟记。
同时,要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落在笔头的知识点更容易记住。笔记可包括诗词名句、名人名言、佳作美文及写作技巧、错别字、病句搜集、文学常识等多方面内容。
篇4:初三语文全年学习计划规划
初三语文学习计划:掌握技巧 反复运用
过来人以往的问题:
(1)语文积累贫乏,语文视野狭窄,语文基本知识零碎或一知半解。
(2)思想肤浅,思维单一,缺少灵活性和深刻性。
(3)阅读理解能力、文字组织和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不强。
(4)语文习惯较差,读书缺乏耐心,做题不够细心,书写缺少规范。
(5)语文学习态度不正确,认为凭自己现有的知识水平即可应付。
应该阅读学习
(1)阅读是我的个性化行为。
(2)阅读学习可以培养我们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我们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以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
(3)阅读学习我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4)语法和修辞等语文知识不作系统、集中的学习,而是采用随文学习的方法。
(5)阅读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广泛和浓厚的阅读兴趣,做到“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提升思想,提升语言,提升技巧。
提升思想,有四个目标:
(1)面对生活或语言材料会展开思考。就是说要习惯于思考,不人云亦云,不全盘接收。
(2)面对生活或语言材料会正确思考。就是说要有思考的方法,不偏激,讲辨证。
(3)面对生活或语言材料会多向思考。就是拓宽思想广度,力求不钻牛角尖,既会逆向思维,又会发散思维。
(4)面对生活或语言材料敢于深刻思考。就是要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见人之所未见,思人之所未思,感人之所未感。
解题技巧
审题:三读三思――读题干,思考命题意图;读要求,明确解题方向;读材料,思考蕴含的解题信息。
解题:三联三比――联系知识积累,比较中发现异同;联系题目要求,比较中求得最佳;联系解题思路,比较中分出条理。
作答:三细三清――细心作答,不偏题意,做到思路清;细心推敲,不漏要点,做到表述清;细心组织,不漏标点,不写错字,不乱图乱改,做到书写清。
复查:三定三戒――面对难题情绪稳定,戒心慌意乱;遇到模棱两可的问题时,思想坚定,戒犹豫徘徊把对的改错;发现答题错误时,迅速改定,戒粗心疏忽错失良机。)
知识点的梳理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学生到了初三,相应的知识点也到了一个可以归纳总结的时候。在初三语文学习中,很多的阅读文题目其实也都是在以各种形式在考知识点,可是我们很多同学,到了临考前,诸如连人物描写的几种角度(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诸如修辞手法的几种形式(比喻、排比、拟人)都还是模糊一片。
虽然每个毕业班的老师都会采取临时突击的办法,以结构图的形式把知识点给予明确的概括,在阅读文章中予以强化,可是张冠李戴的现象依然是相当多的。因此,初三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点滴积累的过程,平时要把知识点的梳理系统化,渗透进日常的学习中,这样,对知识点的了解有了至少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在初三语文的学习中,就不会再具有如此的难度。
要训练自己自学知识的能力
基础知识的学习可以很简单,老师报答案,学生们记答案,长期下来,学生们不仅惰性增加,对听来的答案也并非真正掌握。
如果,在更早的时候,我们能养成勤查工具书的习惯,养成借助学习资料自己找答案的习惯,那么,在初三语文的学习中,我们的自学能力会有更多的提高,我们的知识面和字词的积累以及语感反应都会有更乐观的表现,学习起来也会更有信心。
要有规律有技巧地进行答题
很多时候,在碰到类似的阅读问题的时候,信手写来,凭着感觉走是最常见的答题方法。其实,初三语文阅读文章的答题也是有技巧有规律的。文章中关键句子的把握,答题时关键词句的出现,常常就可以让阅读问题的回答变得又快又准确。
初三语文的答题技巧无非有这些:某段文字的作用常常表现在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上,从内容看,不外乎为塑造人物服务,从结构看,或作铺垫,或埋伏笔……那么在答这道题时,答题的大方向是不会出错的。
初三学习语文的方法及建议:
1.夯实基础,注重归纳。
语文成绩理想,基础是有力保障。如果想考高分,就需要从基础部分抓起。这部分不丢分,经过训练同学们是可以做到的。字音、字形、成语、病句、语言综合运用、古诗词默写、文言实词虚词理解、文言翻译、文章内容主旨理解等是近几年基础知识考查部分的常考内容,注重考查同学们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建议不妨从现在开始,立足课本做好各个考点的知识复习与归纳,并适时总结相应的答题技巧。
2.拓宽阅读,掌握技巧。
阅读在每年的中考语文试卷分值中占有很大比例,很多同学在阅读上失分较多。而初三将会学到两种新文体(有的学校已提前学习):抒情散文和议论文。在备考时,同学们需要扎实掌握说明文、议论文、小说、散文的阅读技巧,并紧跟信息时代和国际潮流,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进行训练,掌握答题技巧,提高答题的速度与质量。
3.以读促写,关注生活。
作文是语文试卷的半壁江山。要想作文拿高分,平时必须下苦功夫。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在日常生活中要有意识地多观察、多思考、多实践。作文备考时,要注意在掌握常见的亲情、友情、师生情、个人成长励志等话题写作技巧的基础上,重点关注“材料+作文”这一命题形式,主要从阅读的主题入手进行写作训练,积累生活中的小素材,培养“以小见大”的能力,写作内容要关注社会各个层面,关注社会热点,关注人文精神,并从中得出个人的感悟。
篇5:初三准初三语文学习全年规划
整个初三全年的复习思路遵循着先整体,后局部再整合的方式进行。那么针对暑假,我们在对历年中考趋势与题型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要注重以下几个要点:
1.首先,初三马上会学到两种新文体(有的学校已提前学习):抒情散文和议论文,提前阅读相关文章,各阅读书目都会根据文体分类出题,先了解该文体特点,然后总结该文体常出的几类高频题目反复练习,做到对文体考查点的掌握;
2.其次,写作从现在起要多看中考满分作文,具体看它的立意、选材、语言和结构四个方面,找出写作亮点,因为这四个方面是中考作文的评分标准所在。
3.最后,初三涉及到的几篇课内文言文提前背会,夯实基础,对疑难词句反复理解记忆其含义,做到书写准确,理解准确,翻译准确。
初二升初三暑假如何制定计划
暑假第一阶段学习计划要放松。和同学一起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为中考体育做准备;到博物馆、科技馆、天文馆等处参观,拓宽知识面;到图书馆看看感兴趣的书籍,阅读一些课外读物增长知识,并积累作文素材。这个阶段可视为刚刚过去的七月份。
第二阶段要适当学习。此时暑期已经过半,初三生要制订一个具体的学习计划,将学过的知识回顾一下,并总结归纳。从现在开始到八月二十五日就是这个阶段。
第三阶段要收心。开学前一周,新初三生要开始收心了,为开学做好准备。可以尝试做一个初三复习计划表,找找感觉,为即将开始的初三生活做好心理准备。
新初三生该怎样做好语文准备在语文的学习中,知识的积累很重要,即使到了初三,也要多看有益的课外书,读书不仅要用心,更要动手写、勤引用。新初三学生在暑假里可以将初一、初二背诵过的诗词、文章,复习、熟记。
同时,要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落在笔头的知识点更容易记住。笔记可包括诗词名句、名人名言、佳作美文及写作技巧、错别字、病句搜集、文学常识等多方面内容。
篇6:初三语文阅读现代文答题套路
1.判断文章体裁
答:这是一篇xx。
“xx”中的备选答案有:诗歌、小说、散文、戏剧
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三种文体的区别
2.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技巧:
时间地点看标志词,准确程度看题意
中心人物识别看中心和写作着力点
事件概括要考虑文章中心,句式是:
什么人+干什么;
什么人+怎么样或为什么+干什么
3.概括文章内容?
(中心句通常在文章首尾的议论抒情句中)
方法:
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句式:
①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 “什么人+干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②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③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4.分析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 划分层次?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1) 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 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 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 按照情感变化过程分(找表达情感词)
(5) 总分总(掐头去尾)划分段落层次技巧:
①合并同类项,把相同内容的合为一层,把不同的分开来。
②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
③找标志词
6.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种类: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
线索判断技巧:看题目,看议论抒情句,看多次出现的字眼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示例:
①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如《七根火柴》以七根火柴为线索贯穿全文。
②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③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④以思想感情为线索。如《荔枝蜜》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不大喜欢——想去看看——赞赏蜜蜂——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⑤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如《藤野先生》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到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离别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⑥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7.为文章拟标题
技巧: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依据:(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8.品味题目
题型:
①为什么以此为题?
②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③试分析题目的作用。
④给文章加(换)题目。
示例:
1)《背影》 充当线索、抓住外貌特写镜头表现父子深情。
2)《阿长与山海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件事;表现阿长真诚、善良和乐于助人;表明我的感激和怀念。
3)《变色龙》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主人公善变(见风使舵)的性 格。具有极强的讽刺性。
4)《长在岩石上的小花》运用比喻,形象地点明了主旨,暗喻在逆境中顽强奋斗的人。
5)《六个馒头》
① 以极平常的馒头为题目,引起读者的兴趣; ② 六个馒头是本文的线索(故事围绕这六个馒头展开); ③六个馒头凝聚了同学之间丰厚的友谊,使文章主题得以表现
6)如果把课文题目《小巷深处》改为《我的母亲》或《母亲赞》之类,你认为效果好吗?为什么?“小巷深处”是母女俩家的所在,是她们生活的场景。这里珍藏着一个感人至深的母爱故事,这里也是真挚感情的寄托。其他题目则显得平淡直露。
7)地下没有鳌鱼题目好不好?简要评析一下言之成理即可。(说明文)好。既是对古人认识地震的一种否定,又能引出现代科学的解答,生动,吸引人。不好。不直接,不能一目了然,不如《地震的原因及危害》来得实在。
8)《火车6年不到站》有人认为将题目改为“那车一开,就是6年”更贴切,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①原标题好,因为对弟弟的照顾并未完结,强调这种责任的持久性,突出了哥哥对弟弟的手足深情和高度的责任感。②改后的题好,突出了哥哥6年如一日付出的艰辛,强调“不容易”,难能可贵。
9)《城市农夫》,如果把本文标题改为“我的打工仔舅舅”好不好?为什么?不好。理由:文章写了舅舅以及像舅舅一样的农民在城市这块“庄稼地”上的生活,用“城市农夫”这个题目就把城市和农民联系在一起了。这个标题比“我的打工仔舅舅”更贴动。好。理由:这样一改显得更有亲切感,同时也写出了作者对舅舅的怜悯、理解和同情。
10)《青春的门槛》用“青春的门槛”比喻人生两个阶段之间的界限,以此为题目点明题旨,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的深层思考。
技巧:①先看题目本义:词语含义概括内容(点明写作内容如主要事件人物等)。 ②再思考深层含义:主旨:与主旨的关系(揭示了,点明了);人物:与人物关系(表现人物性格;表明作者情感态度;是作者感情触发点)结构:线索、悬念;表现手法:象征。 ③最后分析其效果:
运用比喻、化用诗词、引用歌词、一语双关等
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意丰、发人深思、引起阅读兴趣等(议论文的题目一般点明论点或论题;说明文常点明说明对象或特征)可以从—— A内容上 B主题上 C线索 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示例: ①主题上结合主旨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②说明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点明了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
9.了解人称的作用
技巧: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依据:(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10. 记叙顺序及作用?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先写结果或事件过程中的一部分,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制造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 插叙(叙事时中断,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使故事情节更集中。
11. 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诙谐幽默。
一般来说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
12. 写作手法及作用?
常用具体如下:
(1)象征手法:……象征……,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2)对比手法 :通过对比,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3)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4) 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5)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6)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7)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
(8)文章开篇的常见写作手法有:
①可以用诗经里的赋比兴手法。比如说,兴,是先言他物的。
②也可以用引用的手法。如名句、箴言之类的
③也可以先声夺人,用一系列的排比句,气势强烈……
④或是采用题记的方法。显得隽永深刻,又有文采
⑤开头用景物描写也不错,渲染你所需要的气氛和基调。
⑥开门见山。
⑦倒叙开头
(9)文章末尾的常见写作手法有:
①抒情议论结尾,画龙点睛,点明主旨。 (又称卒章显志)
②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
③ 戛然而止,发人深省
④照应开头
13. 修辞方法及作用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表达某种情感或观点。
(2)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3)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排比:增强语势,便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议论文中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5) 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表达强烈的感情,富有感染力。
(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发人深思。
(8)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14. 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
结合语境分析结合内容分析语意的变化(主旨、人物心理性格、感情等)从修辞、语气、句式、感情色彩、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分析表达效果。
句式:
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不能换,“××”用一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如果换成“××”,就没有这种效果了,所以不能换。
15. 文章用典的赏析
一是丰富文章主题,二是增添文章情趣,使文章有文采。三是言简意丰。
16. 句子或语段的作用?
一般说出三条。
①内容上:
首段和尾段:字面义和象征义。
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作用。(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点明全文思想意义)。有时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补充说明。
②结构上:
在文章开头: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等作用;
在文章中间:承接上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为后文作铺垫;埋下伏笔;
在文章结尾:总结上文、照应开头、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
③表达效果上: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④从写作手法上:开篇点题、为后文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衬托、渲染、呼应、照应、对比、象征、先抑后扬等。
17. 表达方式?
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18.问记叙文中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①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直抒胸臆,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融情于叙、融情于议、借物抒情、借梦抒情等
②记叙文结尾的议论: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和事件的意义,以深化主题。段与段之间的议论,能起到承上启下和突出中心的妙用。
③说明是为了简要地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使所叙之人、事、物更清楚。
19.分析写景状物记叙文景物描写的方法
①时间推移法 ②空间变换法 ③移步换景法 ④分门别类法
20.领会写景的作用和写物的目的
借助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
以“状物”为主的记叙文,往往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21.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了解描写的几种形式:
(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
(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
①正面描写:肖像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对话)描写、心理描写作用是: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品主题。
②侧面描写 作用是:衬托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
重点了解几种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①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④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A.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节和景物场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B.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揭示人物性格和命运产生的原因。
22.分析人物形象:
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
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分析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23.小说三要素?
人物(主要要素)、环境、情节。
其中情节包括(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尾声)
24.运用正副标题相结合的方式的作用
增强表达效果。
25.续写小说结尾
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26.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
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27.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题型解题模式
A、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B、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 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
C、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28.语言赏析或广告:
【类型1】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点明中心。
(2)掌握答题技巧:把握词语的比喻义、引伸义、双关义。如阿来的《词典的故事》中“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漂亮”一词就要从它的引伸意义去答题,它不是指阿姨一下子好看起来,而是反映出阿姨的怜悯使我对阿姨产生好感的内心活动
【类型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1)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
①修辞之美------ 见第13个知识点.结合第28答题点回答.
②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疑问句造成悬念,感叹句便于抒情;反问句加强语气语调引人深思;排比句叠句气势磅礴、层层深入;对偶句铿锵凝练,重复余韵悠然 ,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
③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作用:可以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
④内容之美———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作用:全面新颖,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
(2)注意答题格式:我喜欢xx 句,因为它xx。
29.品味句子和关键词
最好找词语点评或整体点评:即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效果。
答:
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应选择有生命力的词语进行。
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或从正面和侧面点评。
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30.问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位置能否调换
答:
A、能或否
B、解释:词语:分别解释两个词。 句子: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内容。
C、分析:词语:为何这样安排先后顺序(强调其中一个或与前文顺序一致或符合搭配习惯,内在的顺序)。 句子:指出这两句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调换(若是说明文则看是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若是其他文体则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
31.文章写作特色:
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要结合该文写作的手法。
①选材:材料典型、真实、详略得当、表现、突出了中心。
②结构布局:布局合理、巧妙、结构严谨。
③语言:朴实或生动、形象、准确;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或流畅,修辞的运用等。
④立意: 思想深刻、新颖,以小见大、富有哲理等。
⑤表现技巧:
一是修辞手法:共八种。
二是表达方式:有五种。其中描写可细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乐景写哀等。抒情包括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是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联想、想象等。
四是结构手法: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先抑后扬等。
32.评价、鉴赏人物、文章主旨
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答案可以这样组成:由文中××(言或行)表现该人物××的精神(品质性格、思想个性)。
答案由三部分组成:
A、前半部分简要概括文章内容,可以这样表述:①文章通过……的叙述;②本文由……(某件事)写起,运用了……
B、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内容中蕴含着的思想意义, 可以这样表述:表现了/揭示了/批判了/赞美了/劝诫……(某种思想道理)。有时题目就可成为答案的一部分,而且是必须的内容。
C、陈述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在整体感知文本基础上,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联系具体材料展开回答。
33.问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
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一定要用典型事例证明。 即提出、分析、解决问题。
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
A、指出本文蕴含着的思想意义以及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
B、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 C、所以我们应该怎样怎样。
篇7:初三语文诗歌鉴赏答题套路
初三语文诗歌鉴赏答题套路
一、炼字品析
题型阐释:
炼字品析,就是品味、分析古诗词中用得精妙的字词,具体包括思想情感和表达效果这两类内容。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某字用得妙,妙在何处”。
精题回放:
例1.
湖上
(宋)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说说诗中使用“乱”字的好处。
例2.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①,山衔落日浸寒漪②。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③信口吹。
【注释】①陂(bēi):水岸。②漪:水波纹。③腔:曲调。
诗中的“衔”“横”两字富有表现力,请选择其中一字作简要赏析。
闯关策略:
古人写诗,为了表达的需要,往往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推敲和创造性搭配,使所用的字或词获得凝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
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在诗句关键处炼得妙字,犹如画龙点睛,会令全句夭矫生姿,让人拍案叫绝。
炼字品析题,考查考生对语言的感受力,细致、精微地品味、赏析语言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可以采用比较鉴赏法。
第一步,理解所炼之字的字面意思,确定它的词性及意思。如例1的“乱”,字面意思是“杂乱”“纷乱”,兼有动词、形容词的词性;例2的“衔”“横”,字面意思是“用嘴含”“横着坐”,词性是动词。
第二步,推想炼出“妙字”之前的“平字”,可能是什么。如例1,可能最初是“花开红树数莺啼”,例2可能是“山连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跨牛背”。
第三步,比较推敲、提炼后的“妙字”比推想出的“平字”在情、态、韵等方面多了一些什么。因为古诗词炼字多在动词、形容词、数量词、虚词上做文章,所以,我们思考时,也应多从动词的动静、拟人效果,从形容词的修饰性、色彩感,从数量词的夸张效果,从虚词的表情达意功能等角度切入。
如例1,如果用“数”,只说明春天红林深处黄莺不止一只。而用“乱”,则既具动感,让人眼前仿佛有黄莺上下飞舞,穿梭于林间枝头的动感;又闻声音,耳中仿佛听到红林深处传出的此起彼伏的鸟鸣声。(朱自清《春》中“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闹”字与此处的“乱”字有异曲同工之妙。)
例2,前一个动词,用“衔”而不用“连”,不仅在形态上更贴切,而且运用拟人手法,写活了山,写出落日将沉未沉的情态;后一个动词,用“横”而不用“跨”,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
提醒一点,炼字品析的“析”,不能架空分析,泛泛地说运用了什么修辞,说生动、形象、富于感染力等空话;要结合语境,分析炼字使怎样的事、景、人、物、情更形象、更含蓄、更有意蕴等。
例1(答案):“乱”字不仅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红林深处传出的此起彼伏的鸟鸣声,还表现出了黄莺上下飞舞,穿梭于林间枝头的动感。
例2(答案):“衔”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活了山,写出了落日将沉未沉的情态。“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地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等)。
二、内容理解
题型阐释:
内容理解,就是理解诗句所叙何事、所咏何人、所写何景等,有时也要求考生根据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作简单的推断、概括、分析、探究等。
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某个词,指的是什么”“某个词,包含哪些含义”或“写出某句诗的大意”等。
精题回放:
例1.
春 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结合全诗,说说《春望》中的“望”字包含哪些含义。
例2.
饮 酒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有人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写出了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闯关策略:
赏析古诗词,内容理解是前提,只有先弄懂诗词所写的基本内容,才能进而想象其画面,体味其情感,感知其形象,领悟其主旨,才能进一步踏入审美的妙境。理解,是赏析的前提和基础。
内容理解,先要扫清字词障碍,这是第一关。中考古诗词考查,虽然一般不会像文言文那样直接考字词释义,但题目里其实暗含这样的要求。
譬如例1,“说说《春望》中的‘望’字包含哪些含义”。
考场上答题时,可先推想词典里“望”的义项,应该有四项:
(1)向远处看,如眺望;
(2)心中所愿,如盼望、期望;
(3)拜访,如看望、探望;
(4)有名的,人所敬仰的,如望族、声望。然后通读全诗,从整体上去理解。
第一、二两联,主要是写景,其实也就是写作者眼中所见,他望到了什么呢?他望到的是山河破碎,春天的凄凉景象。第三、四两联,写作者内心的想法以及表现在行动上的细节,从这里我们可以读出他心中的期盼:期盼亲人团聚,国家安定。
如此我们就知道了春望的“望”,既是写作者眼中所见,也是写作者心中所愿,有“望见”和“期望”两层含义。
有时仅仅从字面上去理解还远远不够,还得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心路历程。
如例2,如果是世俗追逐富贵之人,都喜欢热闹,希望自己家门庭若市。倘“无车马喧”,门庭冷落,难免孤独与寂寞。但陶渊明是一位隐士,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一心归隐田园,就是为了实践自己“淡泊宁静,心无尘杂”的人格理想。
即使身居人境也能尘杂不染,是因为他能做到“心远”。“心远”就是思想上摒弃富贵荣华之念。一个人丢掉了物欲,断绝了尘想,精神就远远超出于尘世之外了,哪里还会因为“无车马喧”而“孤独与寂寞”呢?
初中阶段,是培养古诗词赏析能力的起始阶段,这个阶段,一定不能好高骛远,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来。学习古诗词,同学们不妨用点文言文学习的“笨”方法,从题目到正文,先一句句把意思弄清楚,再进一步深层理解。
例1(答案):
(1)满头白发,愁苦不堪。(2分,每点1分。)
(2)①诗人眼中所见:山河破粹,春天的凄凉景象。(2分)②诗人心中的期盼:亲人团聚,国家安定。(2分。意思对即可,只抄写诗句不得分。)
例2(答案):不同意。这一句是写诗人虽身居闹市,却远离俗世,不受世俗烦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言之成理即可)
三、描绘画面
题型阐释:
描绘画面,就是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中展现的画面。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用自己的话,描绘某一句(联)所展现的画面”。
精题回放:
望 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品读全诗,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齐鲁青未了”所展现的画面。
闯关方略:
“诗是动的画,画是动的诗”,古诗词里面有许多写景的联句,展现的画面之美令人心醉。读古诗,脑海里能描绘出形象鲜明的画面,光影流动,动静参差,那才能说感受到了美,才能叫欣赏。描绘画面,对考生的想象能力、描述能力、审美能力都有要求。
解答这类题目,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是前提。譬如上面这句“齐鲁青未了”,先要理解“齐鲁”“青”“未了”各是什么意思。“齐鲁”是齐国和鲁国,春秋战国时两诸侯国名,泰山以南是鲁,以北是齐,这里指齐鲁大地;“青”,是指山色青翠;“未了”,是无穷无尽的意思。
这句话合起来意思就是:齐鲁大地那青翠的山色无穷无尽。
但这样回答,不是描绘,而是解释。描绘,还要结合上下句去联想想象,结合上一句“岱宗夫如何”(泰山怎么样啊),我们应意识到这一句其实是写作者远望泰山,强烈地感受到它的巍峨、辽阔,它“拔地而起,参天耸立”。接着用描写性的语言组织答案: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苍翠的山色中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
为了增添语言的描写性,我们一可以运用修辞,如比喻、拟人等,使语言更形象、生动;二可以添加联想与想象,把古诗因为追求简练而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
当然,在平时的古诗词学习中,更要有意识地调动自己的全部感受去看、听、触、嗅每一首诗歌。如欣赏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你可以闭上眼睛,想象出这样一幅图画:浩瀚的戈壁滩上,烽烟孤直上升;奔腾的黄河之上,一轮夕阳悬挂。你眼前的线条、色彩、动静是不是那么鲜明呢?
四、情感体味
题型阐释:
情感体味,即体会诗歌中传达的思想感情、蕴涵的感情基调,以及作者的情绪等。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人情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等。
精题回放:
例1.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例2.
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注释】除夜:除夕之夜。
作者心情“转凄然”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诗,用自己的话回答。
闯关方略:
古诗词以含蓄为贵,诗人直抒胸臆、情感外露的并不多见,往往融情于叙述、描写、议论之中。
情感体味题,考查的是考生“披文入情”的能力,即顺着文辞的通道进入并解析作者情感世界的能力。
一是明确诗歌的题材。
古诗从题材看,可分为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思乡诗、咏物诗、咏史诗、怀旧诗等很多类,各类诗歌感情的抒发也有规律可循。
如例一《村晚》是一首田园诗,田园诗往往抒发喜爱山川美景之情,表达远离污浊官场的洁身自好情怀。照着这个思路理解《村晚》,大抵不差。
例二《除夜作》是一首思乡诗,思乡诗一般表达游子的思乡怀人之情,按照这个常识理解《除夜作》,应该八九不离十。
二是分析诗歌的意象。
几千年古诗写作传统的沿承,使很多意象的意义指向都已固定、明确,如杨柳、孤蓬、浮云用来表达离愁别绪,明月、鸿雁、杜鹃用来表达思乡怀人之情。
例一《村晚》里出现了青草、池塘、远山、落日、牧童、短笛等意象,尤其牧童是“横坐”牛背,短笛是“无腔”“信口”吹,这些都描绘出乡村生活的悠然宁静,作者如此描绘乡村晚景,他的喜爱、欣赏之情自然是蕴藏其中的。
答案: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或:表达了诗人对悠然宁静的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三是把握表露情感的词语。
古诗词的标题、正文部分有时会有一些直接表露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如《书愤》中的“愤”,《春夜喜雨》中的“喜”,《示儿》中“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悲”字,等等。
例二《除夜作》中,也出现了很明确的表露心绪的词语“凄然”,另外“寒”“思”“霜鬓”等词也含蓄地透露了作者的情感。本题要求分析作者心情“转凄然”的原因有哪些。
通读全诗,一是“旅馆寒灯独不眠”,一是“故乡今夜思千里”,一是“霜鬓明朝又一年”;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即一是除夕之夜独自一人寄居旅馆,二是对故乡亲人无比的思念,三是感慨年华易逝。
解答古诗词情感体味题,为了表达精确,还要储备一些专业性词语,如“离愁别绪、恬淡闲适、清高孤傲、孤寂惆怅、凄苦烦闷、伤感不平、苦闷无聊、乐观旷达、轻松愉悦、壮志未酬、忧国忧民、借古讽今、怀古伤今、物是人非”等,在分析古诗词情感时经常用到,不可不知。
五、主旨领悟
题型阐释:
主旨领悟,即领悟诗词里作者的写作意图,或者理解作品蕴涵的哲理。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某句蕴涵了怎样的道理”“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等。
精题回放:
例1.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你从第三、四句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例2.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对于诗的后两句,有人认为是表达诗人对江南景物的神往,有人认为是借古讽今。你赞同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
闯关方略:
初中阶段,对古诗词主旨的领悟,主要集中在理趣诗、怀古诗、咏物诗中。
理趣诗中,一般都有脍炙人口的哲理句,有时人们正是因为这些哲理句而记住了整首诗,某种意义上,这些诗能流传至今,是沾了哲理句的光。
理趣诗中的哲理,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如果是那样,有理而无趣,跟和尚写的阐发佛理的偈言有什么差别?
理趣诗妙在无意说理而理随境生,妙在寓论于景、寄理于物。在理趣诗中,理语通常与情语、景语融为一体,景语、情语就是理语。
如例一,“问渠……”这两句表面是写景,是说方塘之水——问那方塘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有水从源头不断流来,从而成了活水。但结合题目《观书(书法)有感》,我们知道这其实是作者阐发对书法艺术的感悟:这作品为什么如此清新隽永呢?
原来是由于书写者内心有源源不断的艺术灵感注入啊!书法艺术如此,万事万物也是同样道理。回答题目的设问,我们还应该结合自身学习知识,或者接受新事物的经历、体会来谈。
示例:要使自己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就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或:要保持心灵境界的澄明,就要不断接受新事物的洗礼。)
怀古诗,是指以历史故事、古人事迹为题材的诗作。古人常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又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所以,他们写怀古诗的目的多是怀古伤今,或借古讽今。历史故事、古人事迹,只是他们感慨的触发点。
如例二,如果将其单纯看作一首写景的诗歌,你可能觉得后两句写出了深邃悠远、朦胧迷离的江南景色,与前两句的明朗绚丽相映衬,使江南春的图画更加丰富多彩。
但如果你深入一层——意识到作者的眼光穿越历史的“烟雨”,想到几百年以前的南朝统治者推崇佛教,大兴佛寺,劳民伤财,但佛寺并不能挽救病入膏肓的南朝政权,而现在晚唐的统治者正重蹈前人的覆辙——那它就不是一首简单的写景诗,而是怀古诗。
作者是在借古讽今:后两句写出了南朝笃信佛教造成寺庙的恶性发展,引发作者的慨叹,表达对唐朝推崇佛教的现实的不满。
原题答案:赞同前者:后两句写出了深邃悠远、朦胧迷离的江南景色,与前两句的明朗绚丽相映衬,使江南春的图画更加丰富多彩。赞同后者:后两句写出了南朝笃信佛教造成寺庙的恶性发展,引发作者的慨叹,表达对唐朝推崇佛教的现实的不满。
咏物诗,即描摹物象的诗歌。大自然的万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咏物诗往往不是单纯地描摹事物,咏物是为了抒情、言志。如虞世南的《蝉》,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可谓物我互释。这就告诉我们,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六、形象感知
题型阐释:
形象感知,主要是指对诗歌中“人”的感知,包括诗人自我形象和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整首诗(或某一句)勾勒(或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精题回放:
例1.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画线的句子勾勒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例2.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尾联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闯关方略:
诗歌里的形象,主要有两类:一是自然形象,如山川草木、花鸟虫鱼;二是人物形象,包括作者自我形象和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中考考查的一般是人物形象,例一、例二里考查的都是作者自我形象。
解答形象感知题,应先“建模”,在头脑里储存一些常见的人物形象类型,如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杜甫《登高》),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陶渊明《归园田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辛弃疾《破阵子》)……
然后,结合诗词内容,结合作者生平,结合其创作诗歌的背景与心境,进行具体分析。
如例一,从整首词对太守“狂”态的描写,尤其是从下阕引用冯唐的典故和画线句的描写中,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一位英雄形象,他英武豪迈、气概非凡,内心则壮怀激烈,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北宋仁宗、神宗时期,国力不振,国势衰弱,时常受到辽国和西夏的侵扰,令许多有为之士义愤难平,苏轼即是如此。
他借出猎的豪兴,将深隐心中的夙愿和盘托出,以西汉魏尚自况,希望朝廷能派遣像冯唐一样的使臣,重新信任、重用自己。答案:勾勒了一个英武豪迈,气概非凡的英雄形象。
再如例二,尾联是一个细节描写,写诗人为国事、家事而愁,头发因为频繁的抓挠而越来越少,以至于簪子都插不上去了。这里描写的是诗人忧愁焦虑、憔悴不堪的形象。答案:满头白发,愁苦不堪。
形象感知题,解答的关键,有时不在诗内,而在诗外。我们要对历史有一些基本的了解,譬如知道晚唐诗歌多为表达悯农情怀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而南宋诗歌多为表达壮志难酬的忧愤和对朝廷偏安一隅的不满。
同时,对一些重点诗人的生平、心迹也要有个大致的把握,如杜甫诗中多是忧国忧民的形象,李煜后期词中多是愁苦、悲哀的形象。
中考语文我们做题时应该注意什么?
近几年的中考语文试题,在题型上力求新颖,在考查知识的层面力求广泛。从卷面上看,文字表述内容越来越多,阅读量明显提高,考查的能力点越来越综合,需要考生调用多项知识储备,进入具体情境,深入分析才能解决问题,因此中考语文试卷整体上在试题的“活”和“宽”上在下功夫。如果我们想在语文考试中取得好成绩,除了在平时复习中扎扎实实,在考场答题时的确也要注意一些方面,这样才能更有利于自己水平的发挥。
综合来看,以下四点需要初三考生在做语文考试题时特别注意。
第一,审清题干抓关键
凡是大考,尤其是大考中的第一科考试,考生往往情绪紧张,注意力不够集中,在这种情况下,做任何题目,都需要考生注意一定要认真读题。在语文考试中有一些题干表述比较长,从选择题开始就会有表述比较长的题目出现,这种长题干的题目,容易出现丢、漏题干信息的情况,因此更需要考生细致阅读。
建议先把题干中的主要信息圈出来,抓住核心关键内容:
首先是明确题干中的问题。有的题干的问题是一个问题,有明确的疑问词“为什么”“怎样”“什么”等,如“阅读第③段,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你怎样理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现实意义”(北京市中考语文卷第23题);有的题干不止一个问题,有的问题没有明确的疑问词,如“在你看来,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根据你对小说主题的认识提出一个问题,并简要说明理由”(20北京市中考语文卷第20题),这个题干有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有疑问词,第二个和第三个问题都没有疑问词,这样的表述,很容易被忽视,所以要引起考生特别重视。
其次是要明确问题的答题范围,有的问题要求在全文范围下作答,有的要求在某段或某些段落之间进行总结概括,一定要看清答题区间,然后才能进行深入思考。如“阅读第②段,说说作者是如何阐述‘忠’的时代价值的”(年北京市中考语文卷第22题),这个题目就明确要求了答题范围——第②段,我们作答时要从第②段中寻找答案。
再次是要看清示例,如果题干中列举了一些“示例”,一定要对这些“示例”引起重视。因为这些“示例”既是做题时的提示,也是答案表述的限制。比如2015年中考的第18题:
18.阅读小说,根据你对“超级智能住宅”的认识,在下面语段的横线处分别填入一个四字词语。(2分)
当房子刚建成时,房子的表现可以概括为体贴入微,当妻子提出自己的要求时,房子的表现可以概括为 ① ;当丈夫与房子矛盾激化时,房子的表现可以概括为 ② 。
这里面的“体贴入微”就是一处“示例”,这个“示例”既是①②处答案填写的提示,也形成了一定的限制,在实际做题时考生要特别注意。
第二,参透考点法优先
我们都知道,近几年的中考题型变化很多,无论是实际的中考真题,还是在中考前各区县的模拟题,都有一些创新题型出现。多数考生都对这些题型很陌生,感觉做题没有把握。其实,大可不必有这样的担心。无论哪道题,题型仅仅是问题的表述方式,这些表述方式有很多种表示方法,我们在复习时无法穷尽题型,但是我们可以透过题型,紧紧抓住这道题所考查的考点。在《中考说明》中语文科目的考查考点罗列非常明确,我们对这些考点要了然于胸。
实际在考场做题时,只需要透过题干,发现题目所要考查的考点,对应考点来作答就可以了。比如“请你根据‘示意图’,对【材料一】中与图相关的文字信息进行具体说明”(2015年北京市中考语文卷第16题),这道题的题干表述应该属于创新题型——用“示意图”来对【材料一】的相关信息进行说明,实际上这道题考查的还是考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说明文的常规考点。
阅读题干,结合《中考说明》的考点进行思考,明确考点后,我们按照平时的做题方法(做题思路)进行思考,就可以很顺手地进行作答了。对应“筛选概括”题,我们就关注文字的主要信息,对应“作用分析”题,我们就关注“内容层面”“结构层面”等相关的信息梳理,对应“赏析理解”题,我们就关注文字背后以及勾联上下文的内容与情感,还有与主题的关系等等。
需要我们考生注意的是有一些能力综合题,要综合调用做题的方法,不能单一地进行思考。比如(2015年北京市中考语文卷第4题):
4.恰当地嵌入书名、地名、人名是写对联的技巧之一。孙伏园悼念鲁迅先生的挽联,就巧妙地嵌入了鲁迅先生的作品名称和主编的刊物名称,意中有意,感人至深。在下面对联的横线处,依次填写作品名称或刊物名称,与原联相符的一项是
踏_______,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_______;
痛_______,叹而已,十月噩耗,万众_______。
A.毁灭 彷徨 莽原 呐喊 B.莽原 呐喊 毁灭 彷徨
C.莽原 彷徨 毁灭 呐喊 D.毁灭 呐喊 莽原 彷徨
提示:《呐喊》《彷徨》《野草》《而已集》《热风》《十月》《毁灭》是鲁迅先生的作品(含译作)《莽原》《奔流》是鲁迅先生主编的刊物。
这道题是一道典型的能力综合题,考生做题时需要调用与鲁迅相关的文学常识,还要有对联的基本知识等等,只有把这些考点都关注了,这道题才能完成得很好。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能够在复习时及时储备一些典型的“例题”(中考真题或者模拟题),在实际作答时,明确考点后,结合曾经做过的那些与这一考点相关的“例题”思路,来解决面对的新问题,这样做题效果应该会更好。
第三,关注文本入情境
现在的语文试题的一个主要特征是,通过文字创设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来解决问题。无论是试卷前面的选择题,还是后面的阅读题、作文题,都需要我们考生关注具体的文本表述,都需要回到文本(文段、文章)之中,细细阅读,前后勾联,回归具体情境,全面思考,回到文本寻找题目的答案,回到具体情境,寻找具体的答案,结合文本具体分析,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罗素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其实,“世界上并不缺少答案,缺少的是发现答案的眼睛”,做语文题,尤其是。如果我们考生能在作答时关注具体的文本,进入创设的情境之中,勾联前后文的文字表达,依据文本内容进行逻辑判断,结合情境进行逻辑分析,很容易就会发现答案的所在。
如(2015年北京市中考语文卷第21题):
21.读完这篇文章,对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你的认识是 。(不超过25字)
这一道题,需要考生回到文本之中寻找答案,不难发现文中的第②段末尾“今天弘扬‘忠’,就是提倡每一个人既要热爱我们的文化、族群,又要忠于职守,尽心竭力做好每一件事。这种于国于事的担当意识,是实现名族复兴的强大动力”,第③段段首“传统美德对促进人际和谐有积极作用”和第④段段首“就个人而言,传统美德有助于为安身之命提供精神营养”,这些内容是本题的核心信息,整合概括后,我们就可以得出本题的答案。
如果是面对作文题,更要关注题目文字中创设的情境,比如在面对小作文题时,要特别注意,要求我们以怎样的身份,面对怎样的对象,写一段什么情境(内容)的话等等,这些都是需要回到文本本身才能关注到的。
因此,在中考语文考场,我们做题时一定要时刻关注文本,进入问题的实际情境进行作答。
第四,放松心态理时间
语文作为第一科考试,任何一个考生都多多少少会有一些紧张,坐在考场上,学会调整自己的内心,非常重要,越是心态平稳,越是可以很好地发挥自己的水平。
首先要树立信心,平稳面对。无论在做题中遇到多少新题、怪题,都需要我们平静面对,这些题只是换了一种我们不熟悉的表述方式出现,只要我们认真阅读,就可以发现题目背后所蕴含的考点。所有的考点,我们在初三一年的学习和复习中都已经掌握得很扎实了,给自己信心,我们就会有一个平静的考试状态,我们的水平才能更好地展现。
其次要合理规划时间,保持做题节奏。语文考试内容较多,文字阅读量比较大,需要我们考生合理地规划好做题时间,根据自己个人的情况,用自己最熟悉的方式和做题顺序来答题,规划好做题的大概速度,预留好写作文的时间,千万不能因为一两道小题,打乱自己一贯稳定的做题节奏,决不能因小而失大。
再次要注意字迹清晰,卷面整洁。语文考试的文字表述量比较大,我们考生在作答时一定要注意把字迹写工整,合理使用修改符号,力求自己的答案清晰整洁,要点明确,这样更能体现出一个初三考生整体的语文素养,正所谓“字如其人”!
近几年的中考语文试卷综合能力考查越来越突出,主要集中在“阅读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这三大能力的综合上,这些能力,我们初中三年一直都在训练,因此不足为惧。中考语文考场做题时,只要我们注意力集中,学会调用已有的知识储备,记住以上四个方面:“审清题干抓关键,参透考点法优先。关注文本入情境,放松心态理时间”,相信你一定可以考出优异的成绩!
篇8:初三语文议论文做题套路
中考议论文解题指津
提取论点
这种题型比较常见,也比较简单,一般要求考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观点。常见的题型有:“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阅读上文,作者阐明了一个什么观点?”论点经常出现的位置是:标题、开头和结尾。如果这三个地方未找到,这就说明给定文本所包含的观点并不明显,需要考生归纳和提炼。归纳时,一般按照“归纳段意—归纳层意—概括论点”三个步骤进行。从“段”到“层”,从“层”到“面”,论点自然就浮现在眼前了。
2分析论据及其作用
这类题通常就某一个论点,要求考生找到事实论据,并用简洁的话概括出来。概括时,必须包含“人物”和“事件”两个要素,有的还需交待时间、地点、环境等特定要素。常见的题型有:“上文某段中使用了什么论据?有何作用?”“划线部分属于什么论据?它论证了什么观点?”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所以,论据要和论点一致、真实、可靠、典型。分析论据的作用时,要和论点联系在一起。无论是事实论据还是理论论据,其目的都是为了证明作者的观点,只不过,有的是直接证明的,有的是间接证明的。答题时,往往要求答出直接证明的那个观点,间接的可作辅助性的说明。
3补写论据
考试中常见的题型:“根据上文,给某段补写一个恰当的论据。”先认真读原文,明确文段的论点是什么,再看题干要求,是补充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如果是事实论据,就要使用概述的方式,将笔墨集中在能证明观点的主要情节上。如果是道理论据,应具有针对性和权威性,能有力地论证论点,语言表达要简明通顺。当然了,补充的论据要和所选题材保持一致性,还要注意与上下文的衔接。
4论证方法及作用
考试中常见的题型:“指出下列语段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答题时,先要明确上文提到的几种论证方法。事实论证是摆事实,道理论证是讲道理,对比论证就是作比较,比喻论证就是打比方。一般的答题模式:该段(该句)运用了……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显得……(好处)。谈作用时,先从内容上入手,再从论证角度考虑。比如:“作者通过引用某人的话,充分有力证明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作者把A比作B,证明C观点,将深奥的道理具体化,浅显易懂。”“通过A与B对比,鲜明地证明C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5理清论证结构
议论文的论证结构包括总分、并列、层进、对照等关系,在试题中也时常出现。这类题型涉及到确定词语、句子,甚至段落在文中的次序,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所以只要抓住关键词,结构也就理清了。比如“其一、其二、其三……”“首先、其次、再次……”“第一、第二、第三……”,有的文章没有标致性的词语,需要考生认真读原文,领会行文思路。有的前后对照,有的层层递进,有的先总后分,有的先分后总,结构关系也就清晰了。
常设题型有:“本文的结构怎样?作者是怎样展开论述的?”“前后两段的位置能否调换?为什么?”针对第二问,考生先看段落之间有没有照应关系,如果没有,再看这两段之间有没有先后关系,比如时间上的和逻辑上的,分析后即可作答。如:“不能。这两句是递进关系,只有先论证A,才能论证B。”“不能。因为这几段存在逻辑顺序或时间上的先后关系。”
6语言特色
(1)理解词语
议论文的语言要求准确、严密、生动、鲜明等,中考时一般考查:“请解释词语的意思。”“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指代什么内容?”“文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除?为什么?”解释词语时,要先明确它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基本意思,再结合具体语境,联系上下文加以延伸和拓展。考生不仅要回答词语的本义,还要答出比喻义和引申义。关于“删除”题,一般的回答是“不能”,然后写出原因。先解释这个词在文中的意思,再说删除后的意思是什么,对比一下,阐明这样表达不严谨,使论证缺少说服力,所以不能删除。
(2)理解句子
每篇文章中都有重点句,这是考查的重点。试卷中经常会出现:“如何阐释抽象语句的含义?”“如何理解过渡句的作用?”“你对这句引言有何认识?”“下面句子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题时,先要明确重点句的位置,其次要抓住其中的关键词,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去分析语句的作用。如果在开头,其作用是引出论点或论题,增强文章的趣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如果是过渡段或过渡句,一般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的结构更严谨;如果在结尾,其作用是点明题旨,重申论点,总结全文。如果是事实论据,主要是用例子来证明论点,有的还引用名人趣事、典故、寓言等提出论点,增强读者阅读兴趣。
7综合评价
常设题型:“结合生活阅历评价作者观点,或谈一谈自己的感悟。”“结合结尾,评述一下作者的立场?”这样的题目属于开放式题型,有一定的难度,考题一般紧扣中心论点或分论点。所以,只要结合中心论点或分论点来谈就不会跑题,再结合自身或社会现实,做到语言简明、连贯、得体。
初三语文成绩提升方法
01
古代文化常识
因为古代文化常识主要出现在文言、古诗阅读中,在现代文中并不常见常用,理解记忆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而且即便记住了,也常会遗忘,所以要反复进行复习。
不仅要复习课文中出现过的,还要复习科举教育、风俗礼仪、姓名称谓、天文历法等方面那些未必在课文中出现过的古代文化常识。
02
古诗文理解性默写
理解性默写经常出现的问题是:因对提示信息把握不当而写错句子,出现错别字。因此,背诵时,要吃透其中重点语句的含义。
例如:
《登飞来峰》中的“自缘身在最高层”和《题西林壁》中的“只缘身在此山中”两句容易混淆,弄清各自的含义就不会错了。
另外,针对前期在复习中容易出错的字,要动手写写,确保准确掌握。如《论语》中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两句中的“之”“知”二字,《破阵子》中的“分麾下炙”等。
03
成语
一些近义成语原本就不易区分,像“不孚众望”“不负众望”“一视同仁”“一概而论”等。
因此,在复习成语时,除了要了解意思,更要掌握其特定的用法,如适用对象、感情色彩、褒贬谦敬等。
04
现代文阅读
阅读类题目,应该强化答题规范。无论是文学类文本的阅读还是实用类文本的阅读,答题都有其特点和规范。
就客观题而言,一定要在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落实每个选项中的理解和说法是否正确,切不可无视文本,仅凭感觉和印象就加以判断;确定错误选项时,不能认定某个选项错了就立即确定答案,一定要在落实所有选项的基础上进行比较,“抓大放小”,确定答案。
就主观题而言,一是要仔细审题,明确题目要求。如“×××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和“总结×××的形象特点”看似都在问人物形象,但答题的思路不同:前者需要先概括人物形象,再从不同角度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后者直接进行分析即可。
二是要规范作答。在答题时,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虽然可能都要进行概括和分析,做到条理清晰,表述严密,逻辑合理,语言通畅,但表述的用语体系是不同的。
例如小说中“设置情节”“形象特点”,传记中的“组织材料”“精神品质”等就是这种区别的体现。
05
文言文阅读
文言语句翻译最能体现考生的文言水平。翻译时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
联系上下文,以便把握大意;
关注得分点,力争准确翻译;
调整语序,补出省略的部分,让语句连贯流畅。
因为文言文省略的地方较多,尤其是主语经常省略,所以一定要抓住句中的动词,以便顺藤摸瓜,补出主语。
06
诗歌鉴赏
古诗阅读要在读懂诗意的基础上规范作答。诗意读懂了,做题就容易多了。在阅读时,不能像文言文一样去翻译诗句,而是要找出诗句中的形象,包括人物、景物、事物等;再看作者是用什么样的词语来描述这些形象的,从而读懂意象;最后再看上下句、每一联之间的关系,这样就可以很快读懂诗意,把握作品的意境。
例如意境类考题,一定要先表述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再说明景象的氛围特点,最后结合手法阐明作者融进的思想感情,点出该手法又产生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而且用语要使用诸如“雄浑开阔”“宁静恬淡”“凄清冷寂”等表现意境的专业术语。
07
作文
积累作文素材
中考作文,绝大多数同学会选择写记叙文,少部分同学会选择写议论文。记叙文注重对人物的描写,通过优美的语言对人物的形象进行刻画,优美的语句对事情的起因结果进行描述。
所以在平时要多积累一些优美的语句,比如说一些写景、写人等等觉得优美的语句都可以记录下来,来充实丰富自己的素材库,在考试的时候给用进去,使文章丰满。
写记叙文还要注意以下6点方法,绝对可以使你的作文次次45+:
1.标题要一眼看出与主题的关联;
2.文章的首尾段最好都点题;
3.文章最好分成五至六段;
4.篇幅以超过规定一两百字为宜;
5.题材要实事求是;
6.立意不但要明确,而且要正确。
★ 初三作文技巧
★ 初三学习方法
【初三语文答题套路与初三语文全年规划(精选8篇)】相关文章:
学校中考经验交流发言稿2023-01-27
初三学生的寒假各科复习计划2023-01-01
初三学生逆袭学习计划2023-05-14
初三下学期语文的教学工作计划2023-03-25
初三语文阅读理解技巧方法2023-08-31
高考语文学习计划2024-05-18
高三数学没基础的学习方法2022-12-05
新高一开学准备什么2024-04-24
中考备考会致辞2024-05-21
初三下学期语文教学反思2023-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