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散文:柳塘旧事(精选11篇)由网友“做家务不开心”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乡土散文:柳塘旧事,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乡土散文:柳塘旧事
乡土散文:柳塘旧事
在我的记忆中,老家的村前有一口很大很长的水塘,东西两头远远比村子还长,水塘窄的地方一个猛子就可以扎过去,而宽处有好几十米呢。塘边的柳树很高很壮,有的直插云天,有的像巨人的胳膊斜斜地伸进水塘。起风的日子,柳絮洋洋洒洒,在空中走走停停,柳丝儿轻风曼舞,把塘面撩起一圈一圈的涟漪,挺有诗意的。读了几年书后,我们就文绉绉给它起了个名儿——柳塘。
有多少日子没有涉足柳塘了?我一时也无法回忆起来。我只记得儿时的清晨,在柳塘里淘菜提水饮牛;中午,我在柳荫下听大人们在谈地里的收成,侃张家长聊李家短,聆听知了的合鸣;傍晚闲暇的当儿,我沐浴着晚霞,在柳塘边上背着双手缓缓地散步,听村妇“梆、梆、梆”的棰衣声和一阵阵爽朗朗的欢笑声……
小时候,我最喜欢柳塘了。夏日,我们在里面戏水摸鱼捞水草打水仗,一跳进去就再也舍不得爬起来。我和一帮光着屁股的小伙伴,像一群鱼儿,成天在塘里钻进钻出。我们自由自在地划着双臂、蹬着双腿、仰脸看着蓝天白云,咿咿呀呀的唱着童谣在柳塘里游弋。那时候,尽管生活非常清贫,可我们从来不知道忧伤,也没有哀愁,就像一群无忧无虑的野鸭子在柳塘里“嘎、嘎”地闹腾。
到了冬天落雪的时候,柳塘可迷人了。水色天光,到处都是白皑皑的一片。村庄沉寂,见不到半个人影,连平日最熟悉的鸟儿也绝迹了。只有雪花从灰蒙蒙的天空轻扬,只有冷飕飕的风从耳根擦过。当头的太阳散发着懒洋洋的味道,洒在乡间的村道上,树影婆娑,行人杳无,几只鸡呀鸭呀猪的在那里彳亍而行,悠闲地觅食,偶尔地拍打着翅膀。
就在这样落雪的季节,我发现柳塘竟也是那样宁静那样美丽。柳梢上挂满了雪凇,像白胡子老人。柳塘里是晶莹剔透的冰层,不知有多厚。冰面一直是坚硬如石,大人小孩都在上面乱轧乱跑。我们在柳塘上面你追着我我撵着你,推箍溜冰打陀螺,尽情地享受着生活的乐趣,完全融入了那宁静的世界。
但是,待你一不留神,柳塘里已是一泓春水。初暖乍寒,柳塘里的水混浊复又清明,还没有荷叶,还没有水草,还没有蝌蚪,这只是是春天的萌动,只是是柳塘的苏醒。开始是柳树枝头慢慢地绽放出一点、两点鹅黄色的柳牙儿,渐渐地就绿了一串,绿了一片,绿了满世界。冰层不知什么时候融化了,柳塘里突然出现了春水,出现了摇曳的水光,映照在桥墩上,映照在栏杆上,映照在同样摇曳的新发的鹅黄色的柳条上。淅淅沥沥的几场春雨过后,柳塘渐渐地丰满起来。蓝蓝的天,盈盈的水,给刚刚从冬眠中苏醒过来的村庄平添了些许生机。
夏天里,我们几乎天天都要和柳塘打交道。还不会游泳的时候,大人怕我们溺水,总对我们说柳塘里有水鬼,但我们往往充耳不闻,偷偷摸摸地下到柳塘里去划澡。家长就在我们黑不溜秋的'身上用指甲划出一条条白痕来,恶狠狠地说,“还敢说白话,明明是下水了的。这是什么?”我们知道无法抵赖了,就撅了屁股让大人用鞋底“啪、啪”地抽打,尔后又照例悄不知儿溜进柳塘里没命地玩耍。
无聊的时候,我们就满世界的找来一些磁碗片或瓦片儿,三三两两的比赛打水漂儿。扔开膀子,斜着身子,对准水面,“嗖——”,平静的柳塘里磁碗片或瓦片儿在跳跃着,由大到小,一圈一圈往前延伸,最后攸的落入水中,好玩极了。
更有趣的算是在柳塘里钓鱼摸鱼了。暑假里,我们帮大人做完一些割草放牛之类的活计后,就翘起二郎腿坐在柳荫下,用竹扫帚棍拴上尼龙线和鱼钩,挂上蚯蚓和虫子,玩起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勾当了。那时候的鱼不知是太多了还是太憨了,根本不像现在要想着法子调理诱饵。只要鱼钩儿挂上蚯蚓往水里一放,不一会儿线就扯直了,杆就拽弯了,猛地提起来,要么是一条银光闪闪的鲫鱼,要么是一条活蹦乱跳的鲇鱼。一群小不点儿惊喜得手忙脚乱地帮着卸钩。几个胆大的雀儿跳跃在我们头顶上的桑树枝叶间,撕扯着一粒粒桑椹儿,抖落下一两颗掉进柳塘里“咕咚——”一声,引来一阵阵鱼儿摇头晃尾地争食,塘堰里便荡漾开柔柔的层层的波纹。歇晌的时候,大人、孩童邀约在一起,肩上披着一条手巾,裤腰里别着一根桑树条儿(串鱼用的),就在柳塘里摸起鱼来。塘坎下、树洞里,一个猛子下去,有时双手会抓起几条鲫鱼或鲤鱼,一中午能摸几斤鱼呢。
秋风乍起,几片树叶悠悠而落,缓缓地撒在柳塘的镜面上,如湛蓝的绸缎上点缀着几片金黄或赭红的花瓣儿。偶尔有一两只紫燕划着弧形从柳塘上空掠过。几只或白或花的鸭子从那边缓缓地游了过来,一浪一浪的波纹像牵着诗行。蓝天白云,垂柳婆娑,红掌清波,勾画出一幅绝妙锦纶的乡村水彩画。
柳塘不知承载了我们多少苦乐年华呀!可以说,它就是我们儿时的精神乐园。岁月匆匆,韶光不再。二十多年过去了,儿时的童话早已经结束,但是,那柳塘却永远地留在了我的心中。
篇2:乡土走笔散文
乡土走笔散文
苍耳草
它似乎生来就注定要孤独一生。没有人喜欢它,尽管它也是一年生草本植物。作为一种杂草,猪不愿理它,牛不愿理它,羊有时把鼻子凑近它,也只是闻了闻,就转身走开了。孩子们也不愿意接近它。它长相丑陋,叶子很大,有点像猪耳朵,却呈三角状,所以又不像猪耳朵。开的花也不好看,结的果也不能吃,果实还带着刺。和它一起生活在路边,沟旁,荒野的狗尾草、牛筋草、黄蒿、刺儿菜、小蓬草,也不爱搭理它。
每到夏秋时节,从田地回到家里,裤脚上,鞋子上常常沾着几棵苍耳子,像一个个缩成一团的绿色的小刺猬。有时,不知去哪儿跑了一圈的狗的耳朵上也会带着几棵苍耳子回家。有时,羊的身上也有,牛的身上也有。苍耳子全身长着钩状的刺,要很小心地一个一个揪下来扔掉。苍耳子为什么要跟回家呢?没有谁去问它,问了它也不说。
有一天,我把苍耳子轻轻拿在手里,它并不用满身的刺来扎我,我看它的时候,它也看着我。那时我只是个孩子,看不懂它,就把它扔得远远的,也不在乎它如何看我。割草的时候遇见它,我偶尔也用手去摸摸它的叶子,叶子便很听话地柔软着。
直到有一天,有人到乡下来收购苍耳草,村子里的人才对它另眼相看,才知道苍耳草的茎、叶、种子和根都可以入药。不仅解毒止痛,还能治疗好多病。苍耳草全身都有毒,尤其是它的嫩叶和苍耳子毒性最大。若是食用过量,会引起中毒,严重的会导致肝细胞坏死,肾功能衰竭而死亡。然而,随处可见的苍耳草,和村子里的人、畜共同生活了一代又一代,并不曾听说它害过谁。
每一个来到世上的生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价值。我是这么想的。苍耳草大概也是这样想的吧。
菟丝子
“君为女萝草,妾作菟丝花”,这是李白诗中的一句。小时候我不懂它的意思,也没见过女萝草,倒是菟丝花,我是熟的不能再熟了。
顾名思义,菟丝花是一种名叫菟丝子的植物开出的花。菟丝子是一种很特别的植物,它的细胞中没有叶绿素,也不长叶子。黄色的茎纤细而柔软,能在茎上开花结果。花开白色,簇生。蒴果扁球形,黄褐色。每到秋季,田里的大豆开花的`时候,它就成片的寄生在那里,从大豆身上吸取营养。被它缠住的大豆,常常结不出果实。所以,它还有个不大好听的名字叫豆寄生。
每到这个时节,母亲就会给我个大口袋,让我去豆地里解那菟丝子。这可是一件细活儿。菟丝子把大豆的茎叶缠得那么紧,要给五花大绑的大豆解开绳索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真是想不通,豆秧这么多,长得又粗壮高大,怎么就斗不过那么小那么少又那么细的菟丝子,还要人来帮它的忙。
菟丝子黄亮亮的,摸在手里很柔软,像一根根黄丝线。我把长一些的菟丝子挽上结,松松地套在手腕上,像手镯一样。白色的小花和圆形的蒴果就像手镯上的小铃铛,我觉得那些有钱人家的女孩子戴的真手镯也比不上它漂亮。就这样,爱臭美的我把母亲的话,大豆的痛苦忘得一干二净。菟丝子大概知道我很喜欢它,不管戴多久,它也从不像缠住大豆那样把我的手腕勒得紧紧的。
大人们对寄生在豆地里的菟丝子,跟豆秧对菟丝子的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常常是,把一片菟丝子清理干净之后,过不了几天,它又长出好多来,又像往常那样缠住豆秧。菟丝多的时候,也只好忍痛割爱,连同菟丝带着豆秧一起割回家喂羊。母亲说,解菟丝的时候,地上掉的也要拾干净,哪怕是掉一点点,它也能长出一大片来。我不信,就背着母亲试了试,故意扔一丁点儿在别处,没想到结果真是这样。不过,我可没敢告诉母亲。有时,扔些在路边的草丛里,没过几天,菟丝子就在那草丛里织出一片金黄色的大网来。那些草就像被网住的鱼。
如今的豆地里,再也看不到菟丝子了。它好像从人间消失了一样。现在的女人,都学会了独立,也没有谁愿意像从前那样把自己比作菟丝花,有意要依附女萝草,去做那样的寄生物。
白茅
有人说,白茅为旱地恶性杂草。听到这句话,我很为白茅打抱不平。记得小时候,在路边、坡地、沟旁随处可见大片的白茅,它离庄稼这么近,我也不曾见它去祸害过庄稼。
白茅是多年生草本植物。三四月开白花成穗状,叶长如矛,这大概就是它名字的由来吧。每到春天,白茅发芽的时候,沟沟坡坡犹如绿波上漂浮着点点白花,这是茅草处于花苞时期萌出的花穗,也叫谷荻。刚刚长出的谷荻又白又鲜嫩,吃起来甜丝丝的。提谷荻就成了我们儿时的乐趣。我们常常在长满白茅的坡地里奔跑嬉戏,有时在一起比赛看谁提得谷荻多。我们一边提一边唱“提谷荻提谷荻,你不出来,我扒你皮”。提着满满的一把,就坐在沟旁分着吃,吃完了再提。过些日子,谷荻长大了,变得毛茸茸的,就不能吃了。一束一束地扎起来,拿回家插进空瓶子里,也很好看。
谷荻不能吃的时候,我们就挖白茅的根。白茅的根上有长短不一的节,用水洗洗,除去最外面的一层白色的皮,放进嘴里咀嚼,也是甘甜可口。常有大人挖茅根回家用水煎熬,说是清热解毒,能治感冒咳嗽。
古人对白茅情有独钟。时珍曰:“白茅短小,三四月开白花成穗,结细实。其根甚长,白软如筋而有节,味甘,俗呼丝茅,可以苫盖,及供祭祀苞苴之用,本经所用茅根是也。其根干之,夜视有光,故腐则变为萤火”。
在古代,白茅不仅可以治病,用来祭祀,编制蓑衣,搭建茅屋,还有象征纯洁与和谐的爱情意义。《诗经》《小雅·白华》的第一句写到“白华菅兮,白茅束兮”,以菅草与白茅相束,来表示夫妻之间相亲相爱。《召南·野有死麕》中的“白茅包之”“白茅纯束”,是男子用白茅包裹野鹿作为爱情的礼物,送给心中的恋人。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再也没有谁会用白茅包裹礼物送给所爱的人。取而代之的是鲜花、巧克力,名牌服饰。随着白茅的消失,我们也只能去《诗经》里感受那份自然,纯朴的感情了。
篇3:乡土仍在散文
乡土仍在散文
不经意间,耳边流淌出Beyond乐队的《大地》——
在那些苍翠的路上
历遍了多少创伤
在那张苍老的面上
亦记载了风霜
秋风秋雨的度日
是青春少年时
迫不得已的话别 没说再见
回望昨日在异乡那门前
唏嘘的感慨一年年
但日落日出永没变迁……”是啊,多少次,遥远的故乡从睡梦中映入眼帘,镶嵌在墙缝里那些厚厚的尘埃散发出弥久的眷恋,蓦然回首,她已人物皆非。是我们离开了太久,还是故乡的变化太大?她的记忆让人触不可及。
一种回不到故乡的感觉便油然而生,在心里久久徜徉。如果那些年未曾离去,任岁月的雕琢,故乡还是那个故乡,不会变得陌生。即使在时间的漩涡里旋转,置身于车水马龙的缝隙里追赶后,我们也还是我们自己。
或许不是我丢了故乡,而是故乡丢下了我。
当回到故乡的.时候,我又难以承受她的变迁,因为我不可以虔诚地叫她一声故乡,再回不到那个温情的故乡,再也回不到那个热闹的故乡,再也回领略不到故乡的芳香。是我们走得太远,还是我们迷失了回乡的路?那个记忆深处的村庄,或许在村口无数次地寻找或守候,苦苦寻觅那个曾经迷路的孩子。
我们在内心深处一次次期待与守候,最后相遇,在现实中却渐行渐远,或南辕北辙。
“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的这句诗词,让我无数次梦牵魂绕、辗转反侧。小时候认为出生的地方便是故乡,长大后豁然有亲人的地方便是故乡,因为故乡牵连着生命最初的情愫。而今,我们习惯了在人潮人涌中漂泊,即使我的心已经回到了故乡,身体也在城里琢磨房贷……那个故乡,已回不去;城市,难扎根,踌躇之情澎湃不息。这或许是“城客们”的必经之路。我们无数次的匆忙都指向同一个地方,那里的月光总是又圆又亮,而我们却溢满了“城愁”。
故乡是身体里沉寂不变的一块净地,记忆着人世对一个新来者的所有给予。如今现实那个故乡,已回不去;心灵深处那个故乡,也回不去。“既来之则安之”,正如诗人所说: “大家写的诗,都在满天飞,谁沉下来了,谁就领先了。”如此看来,耕耘文字、扎根城里与这句话有异曲同工之妙。
离乡几十年后,现在又回到故乡的老人打量了故乡的变化后不禁感慨:“故乡不在了,乡土还在。”是的,即使我们丢掉了故乡,乡土也仍在。
篇4:乡土轶事散文
乡土轶事散文
从前乡村的修缸补甏、钉碗、补锅、染头绳,如今想起来,倒也令人回味,显得古色古香,可惜已无处觅踪了。
昔日农家,缸、甏和瓮头必不可少,水缸家家必备。绍兴甏口小肚大,农家用来装米酒装粮食和腌腊。瓮头用来腌咸菜,哪家都有十几二十只。缸甏和瓮头一旦开裂,农人是舍不得随意丢弃的,于是只要修缸补甏一来,大家按先后次序排队等候修理。修缸补甏用的必备工具是一把榔头,一个冲头,还有用来固定的铁搭,铁搭大小不一,匠人根据需要选择使用。匠人坐定,先将待补的缸甏瓮头仔细观察一番,然后就在裂缝两边对称凿洞眼。那活也要技巧,用力太小凿不进,用力过猛易将缸甏敲碎。只见匠人不紧不慢,功夫下在手腕上,麻利地凿好洞眼,然后将铁搭两脚穿过固定,收费是根居活计多少,一般比较适中,农人完全可以承受,人们小心翼翼将修补好的缸甏拿回继续使用。
常言道: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碗破了也能修,这也是事实。钉碗的工序和修缸补甏差不多,但瓷器比陶器坚硬的多,缸甏显得又点粗笨,而碗却比较精细,钉碗也真是一门传家绝技,一般人难以胜任。从前,乡村的日子非常艰难,农人恨不得一分钱掰作两半花,连一只破碗也舍不得扔,摔碎了的'当然例外。钉碗人进村一吆喝,老人就会将破损的饭碗捧出来,让钉碗人修补,只要饭碗一片不少,技艺高的能将其修钉成原样。只有裂缝的碗修起来要简单些,匠人用金刚钻顺裂缝对称打孔,用铜质碗钉将裂缝固定牢即可。若将破碗拼凑起来,工艺比较复杂,但也难不倒艺高的钉碗人,碗钉就跟修缸补甏用的铁搭子式样差不多,就是小巧得多。
昔日农家都是柴灶,烧菜做饭都用铁锅,铁锅破了也能补。补锅匠一来,谁家有破锅都会去补。补锅匠一坐下来,村民们随即帮他架风箱生炉子,小炉子里放一只坩锅,先将铁块熔成火红的铁水,再将铁锅上的洞眼敲大些并打掉毛刺,然后根据洞眼大小,用耐高温的小勺子小心地从坩锅中舀出适量铁水,匠人两手拿两块耐高温的家什,一手从背面堵住洞眼,将铁水倒在锅洞上,迅速将湿透的耐高温什物往铁水上一按,火红的铁水瞬间便成一个黑色的铁疙瘩,牢牢地堵在了锅子的破洞上。稍等,匠人用凉水将所补处冷却,然后用挫刀打光,锅子又能继续使用了。只是锅里略微鼓起了一些包,烧菜做饭不能使劲地铲锅了。
染头绳也很有意思,昔日乡村里靠染头绳谋生的也不在少数。所谓头绳,就是农家将剪下的羊毛漂洗后,自家用纺车纺出的毛线。记忆里,外婆村上有个叫仁宝的染头绳佬,他30多岁,高高的身材,脸上及一只眼皮被烫伤过,落下了一片疤痕。只要染头绳的仁宝一进村,村妇们都会上前凑热闹,只见他放下肩挑的行灶,架风箱生火,火生好后,行灶上放只大铁锅,将锅里的水烧开,谁家头绳要染什么色,就放什么颜料,红黄青蓝紫黑都有。先将颜料在锅中搅匀,再将一扎扎头绳分别放在颜料水中烧煮,直至将头绳染透,然后捞起在河里漂清,付工钱后各自拿回家晾晒。仁宝染头绳,在当地出了名,母亲每次带我去外婆家,都要问声仁宝在不在,因仁宝与外婆家刚好是邻居。后来再也没有看到仁宝,由于年代久远,他大概与染头绳一样早已消失了。
篇5: 乡土茶散文
乡土茶散文
在江南,人们爱喝乡土茶。从前一到夏天,俭朴的农人们便就地取材,用乡土茶消暑解渴。初夏割麦季节,天气炎热,乡间农人喜欢肩挑手提乡土茶,并带上几只大碗当茶杯,将茶水放在田边地头,劳作之余口干舌燥之时,喝上两碗茶,顿觉神清气爽,止渴解暑。暑伏天里,农人家家户户更离不开乡土茶了,上午早早地冲泡上一大缸盆茶,待茶放凉后,在暑气蒸腾的下午,劳作之余喝上一碗乡土凉茶,清香沁人心脾,让人暑气顿消,感觉清凉舒适,浑身气力倍增。农家常喝的乡土茶有:
野薄荷茶。野薄荷生在房前屋后,田头溪边,是多年生草本宿根植物,叶椭圆,茎紫红,味清凉。将野薄荷摘下洗净,放在容器中,将开水冲入,片刻即成清凉的薄荷茶。
金银花茶。金银花是多年生攀绕植物,生在河边山野的灌木丛中,攀绕在灌木树上,可作观赏盆景。初夏开花,一根金银藤上能同时开出黄白两种花,金银花故此得名。将盛开的金银花摘下泡茶最佳。金银花是有季节性的,可将其摘下晒干备用。当年生的新金银藤也能入茶,还可以将花和藤一起泡茶。
鲜竹叶茶。从前在乡间,人们信守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规矩,乡村里竹园很多。将当年生的新竹叶采下洗净,放入容器中,冲入开水即成鲜竹叶茶,茶色清绿,入口甘冽。
大麦茶。将当年收的新大麦炒熟炒黄别炒焦,用纱布包好,放入茶桶冲入开水,约一刻钟即成可口的大麦茶。
半夏茶。半夏是一种草本植物,在乡间人称野棒槌,因半夏花状如旧时洗衣用的棒槌,故此得名。采下半夏花洗净,冲入开水即成半夏茶。半夏开花有季节性,采多了用不完可晒干备用。在如今乡间,半夏已灭绝了。
豆皮茶。青蚕豆剥豆瓣后,人们都舍不得将豆皮扔掉,豆皮晒干后积攒着泡茶喝。洗净干豆皮,冲入开水,稍等片刻便成清香的豆皮茶。
野蔷薇茶。仲春季节,农人在河边采集野蔷薇花,半绽放的花蕾最佳,将其晒干备用。夏日里,将干花泡茶,那野蔷薇茶色香味俱佳,是难得一品的`好茶。
野菊花茶。野菊花乡间随处可见,秋日里农人们采集野菊花,将野菊花晒干后自制药枕,另外再留点来年夏天泡茶喝,野菊花茶可谓乡土茶中的佼佼者。
美丽的江南风调雨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乡土茶取材容易,用之不竭,可谓名副其实的绿色保健茶。乡土茶滋润了江南农人的心田,喝了让人回味无穷,欲罢不能。
篇6: 浅谈乡土散文欣赏
浅谈乡土散文欣赏
什么是乡土散文,乡土散文该怎么写?很多的评论家从理论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各抒己见,众说纷纭,从事散文写作的人都在孜孜不倦地探索一条独属于自己的道路和做出了很多可贵的尝试,一直是个争议不休的话题。
在散文这个文学创作的大花园里,乡土散文不可避免地流露出某些式微迹象,可它依然以其独特魅力,吸引着一大批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作家。也就是说,我们对于乡土散文的生存现状和前景,不必过于悲观,纵览当下的乡土散文,我们确实发现乡土散文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困惑。它在散文这个文学创作的大花园里不是阳春白雪而是下巴里人。但要看作家是否有真情写出变化着的乡土,是否写出了过去的乡土生活的余味,是否有切身的生命感受和发自内心的爱与感恩。笔下的乡土风情、乡村人物,无不充满感情色彩的,或叹,或哀,或赞,或喜,带着深深的感恩和敬畏。事实上,有着漫长历史和悠久传统的乡土散文,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该怎么展开它的叙述?究竟该写什么,怎么写,写了有没有意义?都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乡土散文的立足点,写山水,写村寨,写人情,写乡情,写亲情,写绿树,写青草,写庄稼,写衣食住行,信手拈来,有鼻子有眼,一写就能娓娓道来。这酣畅淋漓的写法,让我们确实读到了一个有血有肉有风有雨有幸福也有痛苦的乡间,不仅有了湿漉漉的线条分明的轮廓,还有了那么一点隐隐绰绰的魂魄,于字里行间流水一样淙淙流淌,涌动着浓浓的留恋和淡淡的乡愁,很柔和,很细腻,很温暖,很质朴,有局部的精细,也有整体的豁达。读起来像酒一样让人醉,极像漫步在落着细雨的江南。
乡土散文也是区域散文,区域的独特凭着这里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其发展理应得到在别处不可预见的效果,在这块土地上出生成长但后来走出去的人,他们或许更具代表性,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前后两种变化或许更具说明力。真正高明的文学创作以及一切艺术创作,都缺少不得反观生活这一环节。如果缺少了这一环节,只是一味地反映生活,如此说来,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同样适用于艺术创作。忠实地反映生活,是最基本的创作原则,但需要在此基础上,将这种生活摆放到更为广阔的生活舞台里去打量和审视,并对此作出自己独特的判断和思考。这是乡土散文的视野问题。
乡土散文语言表述独树一帜。土生土长的语言固然有其可取之处,但要拒绝拿来主义,不能全篇都是土话。当然也不排除使用土话而把文章写得相当漂亮,与之相匹配的语言也应该是越朴素越好,越能感染人和打动人。彭学明的长篇散文《娘》用了大量的湘西方言,很好地体现了湘西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俗,展现给读者的是一幅优美的湘西风情画。
乡土散文的写作,应该向沈从文、黄永玉、彭学明等大家们学习。他们写出了对故乡的热爱和对乡村生命的敬重,写到了故乡人物的悲苦坎坷的生活,展现的是故乡人豁达、快乐的人生观,表达的是作家对故乡人骨子里的坚韧精神的敬重;展示的是故乡人安贫乐道的生存哲学;叙述的是故乡人的质朴、真诚、善良和智慧;流露的是他们对故乡语言的依赖和固执的坚守,这看似一种传统的思维,却见出了作家对乡村之文脉的留恋,字里行间饱含着对乡土的热爱、依恋,甚至还夹杂着些许无可奈何的慨叹,以及对在经济大潮中即将变得似是而非的淳朴乡土人情的极力挽留。通过他们描绘或讲述与之有关的人或事来展示故乡的变化和时代的变迁,让读者在感性的文字里感悟到了理性的力量。一句话,以散文记录心灵的轨迹来感悟生命的同时,也折射出时代的变革,使他们的散文创作上升到了更高的层面,证明他们的散文创作已经超越了朴素的叙述和追求灵动中见深沉的创作风格。
真正的乡土散文,是让我们在阅读之时就能强烈地感觉到扑面而来的乡土气息,体会得到乡村生活的那种咀不尽嚼不烂的韵味,那种隐忍、宽容、明亮甚至是富有悲剧性的乡土精神。这就需要作家本人对乡土生活有着切肤般痛楚的体验,有着细致入微的观察,有着见微知著的思考。写起来做到字字句句落到实处,没有一句一字是多余的。通过叙述,把乡土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表现生活中的美与丑、善与恶,表现艰辛的幸福与难以抑制的痛苦,当然也可以表现迥异于城市喧闹的自然宁静。写出乡土散文的沟壑与裂纹,写出乡土散文的挣扎与抗拒,写出乡土散文的希冀与憧憬。
写乡土散文,不能面面俱到,不如钻死胡同一钻到底,写别人没有写过的,写别人不可能写的,认识自身的优劣,扬长避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叙述方法和创作风格,走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路。
要写好乡土散文,就要好好拜读著名散文作家彭学明在《X》发表的一篇批评文章,他说:“当下,有的散文作者把自己当专家学者、当导师牧师、当思想家,就是不把自己当散文家。把自己当专家学者的,总想在散文里放一些学术知识和信息量,比如历史、人文等,好像这样才既显得自己博学多才,显得作品厚重。结果是生搬硬套,生拉硬扯,生吞活剥。文字又冷又硬,行文又僵又死,内容又粗又糙,情感又虚又假。写自然风光的,往往卖的是导游图;写思想哲理的,往往上的是政治课;写历史文化的,往往开的是文史馆;写日常生活的,往往记的是流水账;而写时代现实的,往往喊的是大口号。把自己当导师牧师的,总把读者当学生和教徒。他们总想在散文里给你传经布道。于是,他变得喋喋不休,夸夸其谈。想把人的一生都难弄明白的道理,都在一篇散文里给你讲完。遗憾的是,这些道理往往他自己都弄不明白,却试图给读者灌输,灌输的结果是,读者被灌晕了。把自己当思想家的,总会在散文里谈黑格尔、谈孔夫子,谈宗教、谈禅意,谈天文、谈地理,谈哲学、谈人生。其知识无所不包,其思想无处不在。问题是,不少散文作者不是哲人,没有思想,他们的作品也就注定了假大空。”彭学明的观点指出很多散文不是灵魂的情感的文字,而变成了知识拼贴或文化拼盘,甚至是一些故作高深的说假,一句话,里面什么都有,就是没有真切的人生经验和真诚的情感。
我是一个从乡村里走出来的乡里人,乡下有我的乡里乡亲,当年从乡里走出来的时候,乡亲们一再对我说,走出了乡下别忘你的根永远在这里。这些年来,因为乡情的萌动,让我也来学写乡土散文,就写我熟悉的,我体验的,我感受的,我参与的,我回味的,我经历的,我的童年和我的少年;就写我的乡里乡亲豁达质朴大度的情怀,用很自然很平淡白描手法来叙述乡亲们的激情如火的追求与向往,他们的故事深深刻在我记忆里,我的散文是我的真情流露,是我对于他们的真善美的赞颂,字里行间倾注着我的真情实感。
这就是我对乡土散文的几点感悟!
篇7:乡土情散文
乡土情散文
听朋友说起,离老家很近的渤海滩有一片原生态的柽柳林,景色如何如何的辽阔迷人,心思一下子就动了,老家,景色,都是一种难抵的诱惑。那片土地,繁衍着生生不息的希望,掩埋着匆匆流逝的岁月,播种着太多太多的乡愁,有着让我撕扯不断的亲。
在一个晴天朗日的下午,约了朋友一同驱车前往柽柳林,心里充盈着一种回家的激动。车子行驶在回家的路上,美丽的秋景扑面而来,只是难以找到记忆里的痕迹,让回家的亲切里掺杂了许多的陌生。我一直透过车窗向外看着,默念着路标上一晃而过的每一个村名,那些名字才是我心底里的熟悉。途中经过我们原先的乡镇驻地,只见街道两旁盖起一座座的小楼,鳞次栉比的商铺在演绎着乡村繁华。小镇不再是原先的模样了,只有那些被海风吹成黑红色的脸庞,还保留着我记忆里的颜色。
一块路标映入眼帘,上面写着我们村的名字——郭家庄。湛蓝的牌子上雪白的箭头向东指着,是啊,只要我们的车子向东拐个弯,沿着这个箭头指向,八里的路程一会儿就能驶到村口了。触景能生情,满满的情感再触景的感觉让我有一种冲动,那个村子在召唤着我,忍不住喃喃地说:“真想回村子看看了。”
朋友玩笑着接了一句:“人家村子不想你。”虽是玩笑话,还是让我哽咽了一下,没有再答话。叶子对根的.情感,就那么真真切切地在心里涌动着,有一种热蒙住了眼睛。多年前,父母已经搬到身边,老屋也成了别人的家。老家没有了父母热切的期盼,就没有了脚步的牵引,这条路就渐渐地疏远了,只有这份爱,随着年龄增长在心中沉积得越来越厚重。
车子行驶过一方一方的虾池,大片大片的制盐场地,经过七拐八弯的颠簸,那片柽柳林终于出现在眼前。登上观景台,视野顿时开阔,那一望无际的绿啊,与蓝天白云相辉映着,就那么连绵不断地延伸出去,延伸出去,任你怎么望,都望不到尽头。高低不一的柽柳,就像涌动着的海浪,一波接一波地浮动着,有着大海般的波澜壮阔。吹着干净清爽的秋风,目光行驶在林海之上,一声欢呼,张开双臂拥抱着柽柳林的辽阔。
天然生长的柽柳形态各异,有着原生态的美。秋天使柽柳的色彩变得丰富:褐黄、黄、黄绿、绿、墨绿,恰到好处地镶嵌着,就像是大自然精心描绘的一幅油画,错乱有致中美得让人心醉。行走在曲曲折折的林间小路,蓝天白云下享受着画中游,拍张照吧,把自己融合进这片迷人的柽柳林,也把这片迷人的柽柳林带回自己的家,还有一个心愿就是让父母看到这片茂密生长的林海。
我虽然是第一次来到这块土地,我的父母对这里却不陌生。这块土地上有着父辈们太多的汗水,也记录着父辈们太多的艰辛。
在那个衣食不保的年代,烧柴也是很拮据的问题,生产队里的麦秸、玉米秸、高粱秸,豆秸喂饱了那些牛啊,马啊,骡子啊,驴啊,所剩下的分配到每家每户里,根本不够一个家庭一年中生火做饭的需用。任何时候,无论大人还是孩子,在野外只要看到能烧的,都会捡回家。每年冬天来临之前,家里的男人们都要储存过冬的柴火。我记得,父亲每年秋天都要到十多里以外的外滩割拾野生的卤蓬草和柽柳。
我家里的运输工具是一辆木头手推车,独轮的,轮子是钢圈辐条橡胶胎的那种。在两个推把上栓着一根很结实的宽布带子,是母亲用手缝制的,父亲推车的时候可以顺着胳膊搭在肩上,以减轻胳膊的负重。每次拾草前,父亲要在车的外框上用四根木棍做成一个大的框架,用以承载更多的草。
我们的村子离渤海湾二十里地,咸咸的海风常年吹拂,村子里的人被吹成一个颜色,黝黑中透着紫红。地下的卤水导致我们的庄稼地就像得了皮肤病,一洼一洼的盐碱地不长庄稼而裸露着。海岸以南七八里都是荒滩,零星地生长着一些柽柳和碱蓬草。每到秋天,附近的村民就来这里砍伐收获。像我们这样较远的村子,只能到附近村民不愿意去的偏僻难走的地方,沙质的土地上,一车沉甸甸的柽柳和碱蓬草,推回家需要很多的体力,去拾草的都是家里的青壮年。
我从来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时间出发的,在我睡醒的时候,母亲会告我父亲去拾草了。那时的我并不能体会父亲推着车子在荒滩到处寻找并收割的艰辛,只是看见母亲在这一天里进进出出无心做事,时时关注着天气和风向,每每有风起,有云过,母亲就焦急起来。到了傍晚,母亲就会匆匆离开家,去迎接归来的父亲。那是我最恐惧的时候,看着天慢慢黑下来,我和弟弟就不敢呆在屋里。我家的屋门是两层的,我将里面的门锁了,然后领着弟弟倚在里面的门上,用外面的门挡着我们,让弟弟站里面,我站在外面,直到父母回来。有时候,父母回来的晚,我们就这样挤着睡着了。
那年,母亲还给大家留下过“念语”。拾草的人都是五六个人结伴而行,满满一车草堆得挡住了推车人的脸,使他只能看见脚下的路而看不到路边的人,路边的人也看不到推车的人。黑暗中,母亲每看到一队人路过,就会大声咳嗽,如果父亲在里面,就会喊她一声。那一次,父亲回来的太晚,母亲顺着路线去迎他,看到一队队的人都走过去了,也没见到父亲,后面的车队越来越稀少,母亲着急了,再看见有人过来,就问一句:“同志,后面还有人吗?”
走过的人都回答说:“不清楚。”
深夜了,母亲更是着急,再看见车队,每一个人都要问一句:“同志,后面还有人吗?”
当父亲的那个车队到来时,母亲并不知晓,还是挨个问,问到父亲时,父亲回答:“来了。”
母亲一下子就哭了:“怎么才回来啊!”
想想挺佩服母亲的,一个女人家那么晚了站在荒郊野外,心里惦记着自己的丈夫,完全忘记了害怕。听到母亲喊父亲同志,一队人都笑了。从那以后,村里的那些小叔子和母亲开玩笑,就模仿着她的声音喊:“同志,后面还有人吗?”
这么多年过去了,父母怎么也不会想到当年荒芜的北海滩,变成了风景秀丽的滨海生态园。想象父母看完照片后会是什么样子呢,母亲肯定会欣慰地说:“都过好了,不愁吃不愁穿了,没人去拾草了,可不就长成树林了嘛。”
往回走的路上,有几只鸟一直随着车子飞翔,刚开始还以为是海鸟,我趴在车窗上细看,原来是五六只喜鹊。喜鹊报喜,这片土地终于笑逐颜开了。
篇8:旧事散文
旧事散文
就这样,我们后知后觉的来到了高三,高二高三不分班。于是同一波同学就一同走过了夏秋冬又迎来了夏,然而熟络的朋友并没有多少。
高二下学期,一次调座位我认识了后来想到都会开心的同桌。卷卷的丸子头,架一副大大的眼镜,善于交际而又有趣,她的出现又一次颠覆了我白开水般单调枯燥的`日子。她充满幻想,永远热情,大大咧咧看似毫不在乎一切的外表下又隐藏一颗细腻又诗意的心。她的能言善谈似乎与生俱来,与全班同学都保持很好的关系,大家都喜欢这个有趣的灵魂。在她的感染下,我再次敞开心扉同样也跟她一起追起星来,那时候每周仅有半天的小休成了我们一起花痴爱豆又出新歌或开演唱会又变帅的开心时刻了。那时候可真容易满足啊,也许只是爱豆发了一条动态就足以满足我们的幸福感,并且,由于有了正能量爱豆的指引,我们也暗暗在心底立志努力学习,以后存钱一起去看他。
从此,迷茫的小透明开始在黑暗中发现了星光,尽管那星光遥远又模糊,不过没关系啊,有这样优秀的人在前方照耀着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
于是,我们每天被藏在摞的高到挡得住脸的书本习题下,埋在各科数不清做不完的卷子里,混沌的好像整个青春也埋藏在这种飞快的日子里了……
转眼我们终究还是迎来了毕业季。高考在即,大家都心无旁骛全力准备最后一战,我却可能是过度焦灼反而心情走向反端看淡了高考。在高三党整日疯狂复习考试的氛围中成为一股清流,丝毫紧张不起来,生活学习都相当放松,习惯着年级的月考周练。
终于,6月7号到来了。我和所有考生一样激动忐忑又强作镇定般走进高考考场。
响铃。落笔。
一切的紧张,全部放下,舒一口气,走出考场,高中三年全部结束。所有熬过的夜,做过的试卷,委屈的眼泪化为释然与接下来的狂欢。
考试结果出来后,我并没有多惊讶,也算是意料之中,由于晕车及天气热带来的中暑生病,我考砸了……
老爸没有多说,带我重新来到学校复读。
我没有反抗。没有理由没有资格。
承载着希望的自己除了硬着头皮迈进那栋黑暗阴森的独楼外别无选择。
自己搞砸的高考,哭着也只能重来……
篇9:碧玉塘散文
碧玉塘散文
都说休闲在家没有什么地方可去玩,其实不然,只要想去,就在灌阳县城不远处的碧玉塘是一个优选好玩的地方。你寻一个稍微凉快的天气,上午带上家人亲朋好友,特别是孩子们。从县城往南循着水泥路一直往前走,一路的绿色山岗映入眼帘,渐渐往身后返,大约行走在4公里处就到了毛竹山式碧玉塘了,一片美景出现就在眼前。
这里你找到优佳位置坐下,江石成了天然的石凳,圆的、椭圆的'平的形状大小不一,座落在灰黄江沙上,色彩白、黄、紫、青象是一块块玉摆在那,几棵高大的松树枝叶茂盛,围绕在碧玉塘周围,恰似是一把遮阳伞,那一溪泉水清澈无比,水深处呈现碧绿色,宛如一块块完美无瑕温润碧玉,在微弱的阳光照射下,水面反射出碧玉般油润蜡色的光,耀眼,熬是好看。风助波浪,一波一波的浪花冲击着石块,就像军中嘹亮的歌声此起彼伏。
这里成了人们的乐园,可容纳上百人,小孩大人可在水里嬉戏,江沙上面,可舒舒服服躺仰休息一片刻,看书写生拍照的好休闲处所。沙上留下一串串深浅的脚印,塘边可烧烤,边玩边洗菜、烧火、串肉、烤肉,一片繁忙欢乐景象。
玩到太阳渐渐西斜,山中的小鸟还时不时传来一声声悦耳的鸣叫,心中不免感想起来
两岸松林作屏风,式奇石碧水流。
烧烤熏香飘四方,欢声笑语绕青山。
篇10:柳信经典散文
柳信经典散文
今年的春,来得特别踌躇、迟疑,乍暖还寒,翻来复去,仿佛总下不定决心。但是路边的杨柳,不知不觉间已绿了起来,绿得这样浅,这样轻,远望去迷迷蒙蒙,像是一片轻盈的、明亮的雾。我窗前的一株垂柳,也不知不觉在枝条上缀满新芽,泛出轻浅的绿,随着冷风,自如地拂动。这园中原有许多花木。这些年也和人一样,经历了各种斧钺虫豸之灾,只剩下一园黄土、几株俗称瓜子碴的树。还有这棵杨柳,年复一年,只管自己绿着。
少年时候,每到春来,见杨柳枝头一夜间染上了新绿,总是兴高采烈,觉得欢喜极了,轻快极了,好像那生命的颜色也染透了心头。曾在中学作文里写过这样几句:
嫩绿的春天又来了
看那陌头的杨柳色
世界上的生命都聚集在那儿了
不是么?
那年轻的眼睛般的鲜亮呵——
老师在这最后一句旁边打了密密的圈。我便想,应该圈点的,不是这段文字,而是那碧玉妆成绿丝绦般的杨柳。
于是许多年来,便想写一篇《杨柳辩》,因为历来并不认为杨柳是该圈点的,总是以松柏喻坚贞,以蒲柳比轻贱。现在呢,“辩”的锐气已消,尚幸并未全然麻木,还能感觉到那柳枝透露的春消息。
抗战期间在南方,为躲避空袭,我们住在郊外一个庙里。这庙坐落在村庄附近的小山顶上,山上蓊蓊郁郁,长满了各样的树木。一条歪斜的、可容下一辆马车的石板路从山脚蜿蜒而上。路边满是木香花,春来结成两道霜雪覆盖的花墙。花墙上飘着垂柳,绿白相映,绿的格外鲜嫩,白的格外皎洁,柳丝拂动,花儿也随着有节奏地摇头。
庙的右侧,有一个小山坡,草很深,杂生着野花,最多的是野杜鹃,在绿色的底子上形成红白的花纹。坡下有一条深沟,沟上横生着一株柳树,据说是雷击倒的。虽是倒着,还是每年发芽。靠山坡的一头有一个斜生的枝杈,总是长满长长的柳丝,一年有大半年绿阴阴的,好像一把撑开的绿伞。我和弟弟经常在这柳桥上跑来跑去,采野花;捉迷藏,不用树和灌木,只是草,已足够把我们藏起来了。
一个残冬,我家的小花猫死了。昆明的猫很娇贵,养大是不容易的。那是我第一次看到什么是死。它躺着,闭着眼。我和弟弟用猪肝拌了饭,放在它嘴边,它仍一动也不动。“它死了。”母亲说,“埋了吧。”我们呆呆地看着那显得格外瘦小的小猫,弟弟呜呜地哭了。我心里像堵上了什么,看了半天,还不离开。
“埋了吧,以后再买一只。”母亲安慰地说。
我做了一篇祭文,记得有“呜呼小花”一类的话,放在小猫身上。我们抬着盒子,来到山坡。我一眼便看中那柳伞下的地方,虽然当时只有枯枝。我们掘了浅浅的坑,埋葬了小猫。冷风在树木间吹动,我们那时都穿得十分单薄,不足以御寒的。我拉着弟弟的手,呆呆地站着,好像再也提不起玩的兴致了。
忽然间,那晃动的枯枝上透出的一点青绿色,照亮了我们的眼睛,那枝头竟然有一点嫩芽了,多鲜多亮呵!我猛然觉得心头轻松好多。杨柳绿了,杨柳绿了,我轻轻地反复在心里念诵着。那时我的词汇里还没有“生命”这些字眼,但只觉得自己又有了精神,一切都又有了希望似的。
时光流去了近四十年,我已经历了好多次的死别,到一九七七年,连我的母亲也撒手别去了。我们家里,最不能想象的就是没有我们的母亲了。母亲病重时,父亲说过一句话:“没有你娘,这房子太空。”这房子里怎能没有母亲料理家务来去的身影,怎能没有母亲照顾每一个人、关怀每一个人的呵叱和提醒,那充满乡土风味的话音呢!然而母亲毕竟去了,抛下了年迈的父亲。母亲在病榻上用力抓住我的手时说过,她放心,因为她的儿女是好的。
我是尽量想做到让母亲放心的.。我忙着料理许多事,甚至没有好好哭一场。
两个多月过去,时届深秋。园中衰草凄迷,落叶堆积。我从外面回来,走过藏在衰草落叶中的小径——这小径,我曾在深夜里走过多少次啊。请医生,灌氧气,到医院送汤送药,但终于抵挡不住人生大限的到来。我茫然地打量着这园子,这时,侄儿迎上来说,家里的大猫——狮子死了,是让人用鸟枪打死的,已经埋了。
这是母亲喜欢的猫,是一只雪白的狮子猫,眼睛是蓝的,在灯下闪着红光。这两个月,它天天坐在母亲房门外等,也没有等得见母亲出来。我没有问埋在哪里,无非是在这一派清冷荒凉之中罢了。我却格外清楚地知道,再没有母亲来安慰我了,再没有母亲许诺我要的一切了。深秋将落叶吹得团团转,枯草像是久未梳理的乱发,竖起来又倒下去。我的心直在往下沉,往下沉——。忽然,我看见几缕绿色在冷风中瑟瑟地抖颤,原来是那株柳树。在冬日的萧索中,柳色有些黯淡,但在一片枯黄之间,它是在绿着。“这容易生长的、到处都有的、普通的柳树,并不怕冷。”我想着,觉得很安慰,仿佛得到了支持似的。
清明时节,我们将柳枝插在门外,据说是可以辟邪,又选了两枝,插在母亲骨灰盒旁的花瓶里。柳枝并不想跻身松柏等岁寒之友中,它只是努力尽自己的本分,尽量绿得长一些,就像一个普通正常的母亲,平凡清白的人一样。
柳枝在绿着,衬托着万紫千红。这些丝丝垂柳,是会织出大好春光的。
篇11:柳忆散文
柳忆散文
久未写字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有友说我的文字总是在回忆过去,事实也确如友之所语:每每写点什么我总是从回忆开始。人总是徜徉在回忆中是有诸多的不好的,至少老了自己此刻的心态,也淡了自己对未来的渴望。我知道不好,然而这世上的好多事是不由自主的。此时的我,便是这样的状态去忆柳。
说忆柳,那便是说于每日的匆匆里难见柳色了,间或有柳色进入视野,也因着过去的熟视而有些无睹了。
最初的柳应该是在儿时的岁月里。
那会儿的柳大多不是如今所见的那种:半粗不细的腰身似减肥不是很成功的女人,看似显出些婀娜的不是很多的枝条,却似那刚刚长成的女孩模仿着成年女性中搔首弄姿的那种。那会儿的柳树,大多也不似现在柳树,生长在费了很多钱的穿越或依偎着城市的'河堤的旁边,生长在公园里面。她们一般生长在乡间略宽的路旁沟边,护着路,也护着沟,此刻能清晰忆起的是那田边路旁的柳,大多有着极粗的腰杆,说极粗,是相对于儿时的我的手臂而言的。可能因为生长过程中的某些个原因,比方说风雨雷电,有的干成一种扭曲状向上生长,显示出一种求生的欲望,让人心有不忍。干上那树皮给我的印象是深刻的,如农人粗糙的手,亦似饱经风霜的老人脸上那纵横的皱纹。我不忍触摸她,她总是让我把她和我的祖母联系起来。及至春回,这粗干上便生出蓬勃的枝条来,而后叶子仿佛一下子便缀了上去,枝丰叶茂的柳便出现在你的眼前。每每给田里劳作的母亲和祖母送些早饭或安茶(音近,下午近晚那会儿,劳作的人有些饿时吃的一顿饭,多是家里中午时剩下的饭菜)歇在这柳下,便是最惬意的事情了。现如今因老家离县城很近,城市的扩张使农田已不多,更别说记忆中的这些柳树了。
让我生出些柳忆来的起因,是居住着的县城的繁华处,也在路边,也在水旁,有一棵看似如记忆里的柳树在。只是路是平整宽阔的街道,水却因着其上游的菜场污水日渐混浊起来。城里人总是聪明的,将路加宽,把水覆盖。然后于加宽的是路又是桥的应是栏杆的所在,弄些不高不矮的植物挡着,于是行在路上的人们便见不着污浊的水了。于是便可以生出些愉快的心情去路边的店里去购物。即便如此,日日于乡间上班回来,由柳下过,能觉着些亲切在。及至某一年的冬天来临,我突然注意到她依旧春意盎然,这才恍然,这根本不是我记忆中的柳!当其时,我心中冒出一句话来:这是个不晓得春夏秋冬的东西!
后来,自我释然了:大可不必如此忿然。人家所处的地方不同,自然有着不同的姿态。以上权作柳忆吧。
★ 表示思念的词语
★ 秦观的词
【乡土散文:柳塘旧事(精选11篇)】相关文章:
读《林海音散文》有感作文2023-01-22
初中寒假必读《朝花夕拾》读后感2022-10-02
朝花夕拾读后感3002022-10-06
《朝花夕拾》读后感2023-09-03
有关朝花夕拾读后感2024-05-20
朝花夕拾读后感2023-10-02
朝花夕拾作文600字2022-12-10
朝花夕拾读后感10002022-05-13
《朝花夕拾读后感》有什么收获作文2023-04-30
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2023-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