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初谈((集锦19篇))由网友“zhh”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古诗教学初谈,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古诗教学初谈
古诗教学初谈
古诗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本文作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要使古诗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就必须注意为学生构造开放的学习空间,注意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注意课堂教学的语言风格,注意培养学生“读”的习惯.
作 者:李昱 作者单位:洛川县教研室,陕西,洛川,727400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23) 分类号:G63 关键词:古诗教学 学习空间 兴趣语言风格 习惯篇2:古诗教学摭谈
古诗教学摭谈
古诗教学摭谈王礼平
在传统的诗歌教学中,老师们常常采用“字字落实、句句过关”的教学方法,对活生生的艺术品(诗歌)进行“肢解”,大大破坏了诗歌所蕴含的美,使一篇篇诗意盎然、意蕴悠远的诗歌变得索然无味,生机全无,使诗歌教学尴尬地成为了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被遗忘的角落,成为了最没有诗意的课堂。那么,老师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体味、欣赏古诗的美呢?在探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下学生的几个学习片段:
片段一:课堂上,全班学生齐声背诵诗歌,声音洪亮、整齐,却毫无感情。紧接着背诵老师讲解的诗意,学生背诵流畅且与老师所给出的答案一字不差。
片段二:语文课上,老师提出问题:“哪位同学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首诗的含义?”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半晌,一位同学站起来将诗歌逐字按照资料和教材注释解释了一番,但没有一句是自己的语言。
片段三:在语文测试中,有两道诗歌阅读题,其中一题的阅读材料是课内诗歌,要求学生翻译诗歌中的两句诗,很多学生看到题目后奋笔疾书,很快地将老师讲过的诗意默写了出来;另一道题的阅读材料是课外诗歌,让学生联系上下诗文解释诗中几个词语的含义,并分析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一些学生看到题目后马上举手发言:“老师,这首诗我们书本上没有,题目不会做。”
毋庸置疑,以上学生对诗歌的学习确实非常“扎实”,但学得过于死板,把诗歌的“魂”给丢了,以致使一首意蕴优美的诗歌在学生的头脑中没有了任何美感。我敢说,这些学生不见得真正理解了这些诗歌的内容,也不知这些诗歌为什么出现在课本里,究竟有何欣赏价值。笔者综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方法,以便引导学生体味、欣赏古诗,获得美的感受与熏陶。
一、反复诵读――感悟美
古诗语言凝练,对仗工整,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反复诵读,能使学生直接、有效地获得美的感受,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培养语感,领悟内容,感受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钱梦龙老师曾说:“‘三分诗,七分吟’,许多意境深邃的诗句,非吟不足以入其境……”由此可见,古诗的教学离不开反复诵读。从自读时的读通读顺,到再读时的字正腔圆,到“美读”时的欣赏体味,不同形式的读引领着学生在曼妙的古诗里遨游、品味、感悟……如教学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可分以下几步进行:(1)学生自读。即让学生自主朗读,初步感知诗歌的美。(2)老师范读。老师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吟诵诗歌,声音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教师心中有景,声中有情,让学生闭目静听,诱发学生神思飞扬,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把学生带进乡村郊野那自由惬意的月夜里,让学生浸润在清新明丽、宁静醇美的意境之中。(3)反复诵读。即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感受诗中那宁谧优美的田园风光,体悟陶渊明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
二、引导想象――_欣赏美
由于古诗语言凝练精致,结构跳跃性较大,在人物刻画、情节发展和景物描写上都有较大限制,再加上千百年前的语言文字、社会状况、人情风俗与现在差异甚远,学生理解这些古诗往往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古诗时,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把学生带入到诗歌的意境中去,引导学生发现、理解、欣赏诗歌的美。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每一句都是一幅画,教学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1)勾轮廓:即让学生根据诗歌的描述在草稿纸上或头脑中勾画出空山、明月、山泉、竹、莲等景物(意象)的轮廓。(2)着色彩:引导学生给诗歌描述的景物(意象)着上色彩,如皎洁如霜的明月、清澈的山泉、碧绿的竹叶、花红叶绿的莲……(3)描动态:指导学生借助想象将诗文转化成一幅幅动态的画面:皎洁的明月透过树林洒下斑驳的静影,清澈的山泉在石头上淙淙流淌,清幽的翠竹中突然传来了浣女的嬉戏声,渔舟在莲叶间自由地穿梭往来……经过这样的想象,学生思绪翩飞,心中的画面便有了轮廓,有了色彩,有了声音,脑海中便出现了一幅雨后山村清新、宁静又洋溢着快乐的山居晚景图,学生也轻松自在地感受到了山水的风光之美和诗歌的意境之美。
三、创新形式――表达美
感受美,欣赏美,最终是为了创造美。让学生创造美的主要形式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美。在古诗教学时,老师可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将古诗扩写或改写成一段话、一篇小文章或一个小故事,启发学生变成美的创造者。这些训练,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如教学《夜雨寄北》,可设计这样的环节:“这首诗借‘秋雨’寄托了诗人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思念,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下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设想当时的情景,回到诗人身边,将诗歌改写成一篇小美文。”接着,在课文背景音乐的.感染下,学生思如泉涌,化诗为文,几分钟后,一段段富有诗意的文字就这样流淌了出来――“夜阑人静,形只影单的我坐在窗前,任孤寂的心四处飘荡,过去绚丽幸福的色彩和温馨甜蜜的滋味随思绪涌来……”“夜深人静,落寞的烛光照耀自己沉默的身影。回想往日红袖添香的时光,回想你的甜蜜微笑,我有写不尽的意兴阑珊。烛光摇曳,思你更切,何时我们才能对坐窗前,情深意切地共剪灯花,情意绵绵地诉说彼此不尽的牵挂”……这些优美的文字以思念为基调,通过对“秋夜”“秋雨”的细腻描写,烘托出情思委婉、悱恻缠绵的意境,足见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之透和对诗歌意境美的感悟之深。
古诗中有许多美丽动人的形象、美妙幽雅的意境、博大精深的思想、丰富多彩的情感。只要我们教法得当,还给学生自由体验的空间,还原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就一定能引领学生在古诗这座流光溢彩的艺术殿堂里获得美的熏陶,得到美的享受,激发美的火花,创造美的生活。
(作者单位:永兴县高亭中学)
篇3:小学古诗教学谈
小学古诗教学谈
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数十首古诗,因此,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新大纲在“附录”中推荐了80首小学生古诗词背诵篇目,由此数量上的增加,可以明显看出,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古诗教学,扩大小学生对诗词的阅读。这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对于古诗的课堂教学,老师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已经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我认为,从阅读心理的一般规律和读懂古诗的基本要求出发,应该抓住下面几方面。
一、粗讲
优秀的中国古诗,语言精练,意蕴含蓄,意境深远,讲究平仄,严于用韵,格律严格,魅力无限。正如19世纪英国著名文艺批评拉斯金说:“每一部伟大作品的精华部分,总是无法把它解释得很清楚,因为它好,所以它好。”因此教学时,其丰富的意蕴,“言尽而意无穷”的魅力是无法讲出来的。况且小学生刚刚接触古诗,由于阅历和生活积累的局限,不可能“字求其训,句索其旨”。如果“贪多务得,细大不捐”,必然贪多嚼不烂,如果不顾及学生的年龄特点而去精讲细究,咬文嚼字,必如宋代的教育家张载所说:“始学之人,未必能继,妄以大道教之,是诬也。”必然使学生食而不化,泯灭了学习的兴趣,倒了学习的胃口。
那么怎么粗讲呢?我觉得应该从下面三点考虑:
一是比较生疏的字词。如“歌声震林樾”的“樾”,“煮豆燃豆萁”的“萁”,“渭城朝雨徘岢尽钡摹拧保“千里黄云白日曛”的“曛”,“万条垂下绿丝绦”的“绦”等,这些字词,学生一般没有接触到,是学生阅读诗句、理解诗意的拦路虎,所以首先要让学生认其形,晓其音,知其义。再就是古今音变意变的字词。如“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死去元知万事空”的“元”,“儿童急走追黄蝶”的 “走”,“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直”,“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乡音未改鬓毛衰”的“衰”等,这些古今意思有别或读音不同的字词,学生容易望文生义,产生误解,因此少不了教师的讲解。还有,就是那些富于传神的关键性词语。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的后两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就很显作者炼字的功夫。一堵高墙的“关”和一枝红杏的“出”,形成了一对矛盾:一个要把满园春色关住,一个却要枝露墙头,春光外泄,一“关”一“出”,整个画面活了,有了动感,显出了春花盛开时的盎然春意。再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前两句“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写送客的时间、地点和送客时的环境与心情,其中第二句,作者着意用“楚山孤”表达送别的心情:芙蓉楼上,俯瞰长江,寒雨凄凄,远眺楚山,望客帆远去,心情惆怅,仿佛觉得楚山是孤寂地峙立在那儿一样。一个“孤”字,看似写山,实是写人,写出了作者送别友人时惆怅孤独之感。又如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前两句“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是一联对偶句,“日暮”对“天寒”,写投宿的时间,是在寒冬的日暮时分。“苍山远”对“白屋贫”,写主人家的居住环境和家庭状况,一个“远”字,写出了天气昏暗中周围青山的朦胧;一个“贫”字,点出了投宿的`这户山里人家的贫寒。以上所举诗句中“关”、“出”、“孤”、“远”、“贫”这些字词,都是理解诗句意思的关键词语,把它们的意思讲清楚了,学生在弄懂诗句字面意思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比较顺畅地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二、熟读
通过粗讲,学生对诗句的雕有了大概理解之后,接下来最重要的是熟读。而熟读对小学生来说,最具效果的莫过于诵读。说起诵读,其实古人写诗,往往都是在“诵”的过程中完成的。难怪有人说“动声曰吟,长言曰咏,作诗必歌”了。因此,读诗也不应该离开吟咏诵读,所以古人又说:“读诗之法,须扫荡胸坎净尽,然后吟哦上下,讽咏从容。”宋代的朱熹更是进一步提出读书成诵的要求:“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永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即晓其义也。”所以书声琅琅,“南窗读书吾伊声”,“夜半犹闻读书声”,才是读书富有诗意的境界。读书本是一种个性化的行动,动嘴“读”书,心、眼、口、耳并用,是各种感官的综合参与,其效果较之单纯用“眼”看,要好得多。读书时读出声来,便于大脑快速接受符号和信号,易于激活存储于大脑中的生活经验,有助于对文句的理解,也容易记住。
什么是熟读?用古人的话说,就是达到“使其言皆出之于吾之口”,换句话说,就是读得滚瓜烂熟,以至熟而成诵。这个过程更多地应该是学生个人诵读的过程,要给足时间,放开手脚让学生独立练读,而不是课堂上那种整齐划一的齐读。这样才不致于混灭学生的个性,扼杀学生的读书兴趣,才能使学生在熟读的过程中,培养他们对古诗句的语感,把古诗的语言纳入自己的语言中来。
上面是就“讲”和“读”两方面谈了对古诗教学的想法。其实,古诗教学还有一个引导学生“思”和“行”的问题。思,要深思。思和读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读便是学,学便是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所以朱嘉又说:“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意。苦读而不思,又不知其味。”“熟读“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之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耳”。当然,这里所说的深思一定要符合小学生的实际,应该是他们力所能及的。所谓行,就是让学生结合实践对熟读的古诗去感悟和体验,教师可创设各种条件,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进入诗句所描绘的情景。比如熟读了韩愈的《早春》,为了让学生感受“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情景,有的教师就在早春时节带领学生到野外去看景,通过实地观察,学生在远看、近看中,对诗句就有了深切的感受。又如《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寥寥十个字,如果让学生仅用白话把它翻译过来,那就未免太简单甚至枯燥了;如果让学生登高望远,那么通过他们的审视和体验,诗句中蕴含着的深沉感情和深刻哲理,就容易感受和领悟了。
摘自《小学语文教改》/2篇4:古诗教学点滴谈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内容虽然不多,但却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认识和欣赏我国源远流长的诗歌文化,继承我国优良的人文传统,毫无疑问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不可推卸的使命。但是我们现在的古诗文教学存在学生兴致不高,学习被动效率低的情况。“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仍充斥在古诗文教学的课堂中。应该如何改进古诗文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热爱古诗文,深刻领会古诗文的精髓呢?
实施素质教育,优化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古诗文教学,传统的教师一般多停留在字面讲读上,没有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而要实现课堂教学优化,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进行教学改革。通过几年的古诗文教学以及观摩一些古诗文优质课,我认为古诗文课堂可以从激趣入手,诵读诗文,明确诗意,引领入境这几方面进行教学。
1、激发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兴趣是主动学习最好的催化剂。对于远离学生生活的古诗文教学,教师若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会对学生学习古诗文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如在教学古诗《嫦娥》时,可以从学生喜爱的神话故事入手,通过讲述嫦娥偷取灵药,飞向月宫的传说,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再范读诗句,使学生受到语言描绘的情境感染,从而进入嫦娥飞仙的诗境,此时,无需教师再做提点,学生已能做到书声朗朗了。
再如观看多媒体课件中精美的画面、聆听古朴典雅的音乐,营造出浓郁的中国古代文化氛围,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也是很好的激趣方式,更是传统教学无法做到的。在教学《伯牙绝弦》时,配上高山流水的古琴乐曲,传达出知音相惜的情感,这样对理解文意能起很好的铺垫作用,同时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教学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时,选择古筝曲配乐吟诵,教师随着明快的乐曲声吟诵,学生从中感受有山、有水、有彩云、有猿声、有小船的美的景象,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以美的氛围,为学习这首诗作好情感铺垫。老师再介绍李白写这首诗的背景,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更容易进入古诗的学习。
2、诵读诗文,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能力。
俗语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充分说明了诵读古诗的重要性。小学生所要求掌握的古诗文语言十分简洁,五言绝句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但由于时代久远,古诗文给学生的理解带来很大的语言障碍。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多读,才能克服障碍。读古诗文最基本是读准字音,明晓句读。教师要帮助学生扫清语音上的障碍,特别是与现代汉语中不同的读音。如《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读“xiàn”而不读“jiàn”。《过华清宫》“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中的“骑”读“jì”不读“qí”。此外还有一些专有名词如《鹿柴(zhài)》、单(chán)于等要读准确。
开始教学时,教师的范读非常重要,让学生在琅琅上口、优美动听的朗读中,初步领略古诗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让学生产生听觉上的.愉悦感、美感,让学生沉浸于美好的艺术享受中,从而引起学生诵读古诗文的浓厚兴趣。古诗文的教学应该重视朗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习惯。
3、明确诗意,有效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明确诗意是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理解诗句,是一个把一句句精炼的诗的语言译成现代汉语的过程。在逐一落实字词以后,通过对每个诗句的串连通释,在整体上把握全诗,理解诗句的含义。
比如教《清平乐 村居》这首词,我从课题入手,先让学生说说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学生通过字面了解到是写乡村生活。再抓住重点句,让学生对照文中插图,自己提出问题:“他们在说些什么?什么让他们如此陶醉……” 学生在自己读诗句时思考并解答,再通过对照文后注释,学生自然而然地明确了整首词的含义。这种通过自己读诗句提问题来弄明白诗句含义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地训练和提高。
比如在《送元二使安西》教学中,抓住“西出阳关无故人”提问学生:“是谁西出阳关?故人又是指谁?”学生马上意识到这是一首送别诗,描写了诗人王维送别朋友元二时依依不舍的情景。学生由此切入,在古诗文简明、深邃的语言中感受惜别之情。
4、引领入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对古诗文而言,诗人往往将自己的感情、愿望寄托在所描写的客观事物之中,使自然事物好像也有了人的感情,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事物的情感是随着人的情感变化而变化的。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二句话,也许就够了,不一定要繁复冗长的讲说。”古诗文的教学,一定要将学生领入诗文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诗情画意地教古诗,诗情画意地学古文。因此,指导学生学习古诗文,再现意境是关键。
在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字词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感知诗的表现手法,我采用了古诗配画法进行教学。如教学杨万里的《小池》,诗人着眼于小池,抓住泉眼、树阴、小荷、蜻蜓等景物的特点,用清新活泼的语言 ,描绘了一幅静谧、温馨而富于生机的“泉池小荷”图。我让学生画出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学生通过画,仿佛融入到当时的情景之中,对诗人所表达的感情有了进一步的领会。运用古诗配画教学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又能够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强化记忆,培养了审美的情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中还可引导学生抓诗眼,把握诗中有情感色彩的、形象鲜明的、有深刻含义的词语,反复推敲,进入诗的意境。如教学“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让学生先理解“绿”的本义是“绿色”。再进一步追问:为什么不用吹、到、入、满等词呢?让学生展开想象:从“绿”字你看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在此诗句中“绿”是“春天来到,万物生机勃勃。”的意思。引领学生欣赏诗的意境。这样学生就会从诗的本义、诗的意境去进行理解,真正领悟到古诗的意境美。
创设诗中意境也能够引领学生入境。曾听一位教师教学的观摩课《乞巧》,诗中讲述了古代女子在七夕节展示绣艺以许愿的故事,老师创设了七夕节的情景,使得每位学生成为了七夕节的一员,无论是“才子”,还是“佳人”,均融入诗的意境之中。
总之,古诗文教学要靠教师加强自身文学修养,想尽一切办法激发学生兴趣,带领学生迈入古诗文的神圣殿堂,使学生领悟中华五千年灿烂的文化,增强民族的自豪感,从而激发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
篇5:小学古诗教学谈
小学古诗教学谈
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数十首古诗,因此,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新大纲在“附录”中推荐了80首小学生古诗词背诵篇目,由此数量上的增加,可以明显看出,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古诗教学,扩大小学生对诗词的阅读。这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对于古诗的课堂教学,老师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已经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我认为,从阅读心理的一般规律和读懂古诗的基本要求出发,应该抓住下面几方面。
一、粗讲
优秀的中国古诗,语言精练,意蕴含蓄,意境深远,讲究平仄,严于用韵,格律严格,魅力无限。正如19世纪英国著名文艺批评拉斯金说:“每一部伟大作品的精华部分,总是无法把它解释得很清楚,因为它好,所以它好。”因此教学时,其丰富的意蕴,“言尽而意无穷”的魅力是无法讲出来的。况且小学生刚刚接触古诗,由于阅历和生活积累的局限,不可能“字求其训,句索其旨”。如果“贪多务得,细大不捐”,必然贪多嚼不烂,如果不顾及学生的年龄特点而去精讲细究,咬文嚼字,必如宋代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家张载所说:“始学之人,未必能继,妄以大道教之,是诬也。”必然使学生食而不化,泯灭了学习的兴趣,倒了学习的胃口。
那么怎么粗讲呢?我觉得应该从下面三点考虑:
一是比较生疏的字词。如“歌声震林樾”的“樾”,“煮豆燃豆萁”的“萁”,“渭城朝雨徘岢尽钡摹拧保“千里黄云白日曛”的“曛”,“万条垂下绿丝绦”的“绦”等,这些字词,学生一般没有接触到,是学生阅读诗句、理解诗意的拦路虎,所以首先要让学生认其形,晓其音,知其义。再就是古今音变意变的字词。如“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死去元知万事空”的“元”,“儿童急走追黄蝶”的 “走”,“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直”,“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乡音未改鬓毛衰”的“衰”等,这些古今意思有别或读音不同的字词,学生容易望文生义,产生误解,因此少不了教师的讲解。还有,就是那些富于传神的关键性词语。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的后两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就很显作者炼字的功夫。一堵高墙的“关”和一枝红杏的“出”,形成了一对矛盾:一个要把满园春色关住,一个却要枝露墙头,春光外泄,一“关”一“出”,整个画面活了,有了动感,显出了春花盛开时的盎然春意。再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前两句“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写送客的时间、地点和送客时的环境与心情,其中第二句,作者着意用“楚山孤”表达送别的心情:芙蓉楼上,俯瞰长江,寒雨凄凄,远眺楚山,望客帆远去,心情惆怅,仿佛觉得楚山是孤寂地峙立在那儿一样。一个“孤”字,看似写山,实是写人,写出了作者送别友人时惆怅孤独之感。又如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前两句“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是一联对偶句,“日暮”对“天寒”,写投宿的时间,是在寒冬的日暮时分。“苍山远”对“白屋贫”,写主人家的居住环境和家庭状况,一个“远”字,写出了天气昏暗中周围青山的朦胧;一个“贫”字,点出了投宿的这户山里人家的贫寒。以上所举诗句中“关”、“出”、“孤”、“远”、“贫”这些字词,都是理解诗句意思的关键词语,把它们的意思讲清楚了,学生在弄懂诗句字面意思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比较顺畅地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二、熟读
通过粗
[1] [2]
篇6:小学古诗教学新谈
小学古诗教学新谈
小学古诗教学新谈80年代以来,随着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丰富和语文教学理论研究的发展,教学改革在不断深入,其教学方法显示出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心理学化的色彩越来越浓。小学古诗教学尤为突出,笔者作如下阐述。
一、形态为手段
古诗言简意赅,富有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性。三者又以形象感为基础,因此教者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加强视、听等感官形象性的刺激,以强化表象的建立、组合、转换,其教学手段形态化。
1?图画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借助图画将古诗词语形体化,更易于学生清晰理解诗意,深刻领悟蕴含的哲理。如教“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时,教者出示庐山的正面图,侧面图,让学生观看、比较;再诵读诗句,图文结合揣摩、推敲,使学生体味出多角度、多视野观赏庐山,其面目确是各不相同 .
2?悦耳有时比悦容更重要,不能悦耳就不能悦容。特别是古诗教学,教者语言要绘声绘色,生动形象,并恰当地使用态势语言。教者的语感、态势给学生以声感、形感的刺激,使冰冷呆板的文字符号活化,学生获得形象化的感知。如教“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时,教者娓娓动听的描写以及遮眼远看,低头细看的动作,似乎使学生看到在丝丝微雨中,朦朦胧胧,隐隐约约看见一大片一大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但走近仔细看,地面上只是稀稀朗朗纤细的针状似的草芽,根本看不到青是什么颜色。学生进入了情境,感悟早春的美既柔嫩又富有生机。电化教学的直观性、形声化,表现手段的真切性、情感化,对小学古诗教学心理学化具有很大的优势。如《示儿》中的“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悲”字,是全诗的诗眼、诗魂,如何使学生进入意境,升华情感,是本诗教学的重点、难点。教者在学生意读全诗后,让学生边听录音边看投影,再仿谈遐想推敲,一遍两遍……学生与诗人产生了情感的共鸣,深切体味:这“悲”字是诗人悲自己终生的意愿没能实现,没能亲眼看到国家的统一;悲祖国大好河山破碎,中原人民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形声组合对学生感官的刺激,增强了形象性的感知,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使学生升华了情感,陶冶了情操。
二、想象的借助
想象是人的大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这心理过程的作用,还原再现诗中描绘的场景,使学生进入诗境,解决因古诗时空跨越度大……而给小学生带来的学习困难。
1?古诗词语凝炼,跳跃度大,写法夸张。因此,小学教学古诗首先要使词语表象化,并使其强化(建立)、活化(转换)、优化(加工)。即在意读诗文时,引导学生借助想象,将词语在脑海里形成主体画面。如教“遥看瀑布挂前川”这诗句,教者紧扣“挂”字,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似乎同诗人一同观赏庞然的瀑布凌空直泻而下,领略其雄伟的气势。2?古诗是诗人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借物喻理……富有高度想象力的产品。探究古诗创作的本原,小学教学古诗要借助诗人的想象,启迪学生思维,感悟其诗情画意。如教“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诗句,学生经过看录像和反复吟读诗句,悟出:这是诗人被大自然景色所陶醉,一种幻觉油然而生,从而吟出这千古佳句。教者引导学生借助诗人的丰富联想,展开想象,领略诗人雄伟的气魄,以及诗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3?古诗构思精巧,多处留有艺术的空白,言虽尽而意无穷。小学生学习古诗,借助想象、联想,补其空白,走进作者所描写的世界,感悟语言文字所暗示和启发的蕴意和情感。如《咏柳》,诗人采用自问自答:“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教者引导学生紧扣这设问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品味这无穷之意。
三、情感的纽带
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墨,着力写出千古传颂的诗篇,给人以意境美、情感美、情趣美……教者要以情感为纽带,竭力缩短学生与诗人的心距,唤起情感的共鸣,促使学生从诗中感知美、理解美、评价美、分享美的蕴含。
1?古诗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创设一种与其相应的情境,使学生披文入情,缘情融情,感悟一切景语皆情语。如《三衢道中》,诗人以新颖的构思:先记叙后描写,既绘色,写出了绿荫;又绘声,写出了鸟鸣。教者运用形态化的教学手段,将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迷人山区,观赏初夏的风光:梅子黄黄、绿荫重重、溪水淙淙、黄鹂声声。领悟诗人热爱祖国美好山河的喜悦之情,从而产生愉悦之感,与诗人一同感受意境美。
2?列宁说:“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情感是古诗教学的纽带,更是一种活力。学生通过情感性体验,以自己就是诗人,参与情感的'交流,把客观对象主观化。如教《赠汪伦》,教者借助投影、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汪伦送诗人李白的热闹、欢乐的场景,跟着一起跳一起唱,进而反复体味“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喻意,分享李汪之间的深情厚谊。
3?作为高级情感之一的美感,是人对美的感觉和反映。众多的古诗以美为载体,以美为内容,以美为目标。古诗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品味较高的一种艺术课型,教者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掘诗中的美、展示美、体验美,令学生赏心、悦目、悦耳,进而获得精神的愉悦,使古诗教学产生特有的美的教学效益。如《暮江吟》,是诗人抒写深秋傍晚江边的景色,字里行间透露诗人赞美之情。教者启发学生抓装铺“、”瑟瑟“、”红“等关键词,以及”珍珠“、”云“形象的比喻。想象红日西沉,一弯月芽悄然东升,脚边小草清露滴滴,一派和谐、宁静的江边美景,再指导学生以喜悦的心情,跳跃的节奏,赞美的语调反复吟诵,审美情趣油然而生,给学生美的享受、美的陶冶,从而显示小学古诗教学以情感为纽带的魅力。
篇7:小学古诗教学新谈
想象是人的大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这心理过程的作用,还原再现诗中描绘的场景,使学生进入诗境,解决因古诗时空跨越度大……而给小学生带来的学习困难。
1?古诗词语凝炼,跳跃度大,写法夸张。因此,小学教学古诗首先要使词语表象化,并使其强化(建立)、活化(转换)、优化(加工)。即在意读诗文时,引导学生借助想象,将词语在脑海里形成主体画面。如教“遥看瀑布挂前川”这诗句,教者紧扣“挂”字,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似乎同诗人一同观赏庞然的瀑布凌空直泻而下,领略其雄伟的气势。2?古诗是诗人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借物喻理……富有高度想象力的'产品。探究古诗创作的本原,小学教学古诗要借助诗人的想象,启迪学生思维,感悟其诗情画意。如教“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诗句,学生经过看录像和反复吟读诗句,悟出:这是诗人被大自然景色所陶醉,一种幻觉油然而生,从而吟出这千古佳句。教者引导学生借助诗人的丰富联想,展开想象,领略诗人雄伟的气魄,以及诗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3?古诗构思精巧,多处留有艺术的空白,言虽尽而意无穷。小学生学习古诗,借助想象、联想,补其空白,走进作者所描写的世界,感悟语言文字所暗示和启发的蕴意和情感。如《咏柳》,诗人采用自问自答:“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教者引导学生紧扣这设问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品味这无穷之意。
篇8:小学古诗教学新谈
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墨,着力写出千古传颂的诗篇,给人以意境美、情感美、情趣美……教者要以情感为纽带,竭力缩短学生与诗人的心距,唤起情感的共鸣,促使学生从诗中感知美、理解美、评价美、分享美的蕴含。
1?古诗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创设一种与其相应的情境,使学生披文入情,缘情融情,感悟一切景语皆情语。如《三衢道中》,诗人以新颖的构思:先记叙后描写,既绘色,写出了绿荫;又绘声,写出了鸟鸣。教者运用形态化的教学手段,将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迷人山区,观赏初夏的风光:梅子黄黄、绿荫重重、溪水淙淙、黄鹂声声。领悟诗人热爱祖国美好山河的喜悦之情,从而产生愉悦之感,与诗人一同感受意境美。
2?列宁说:“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情感是古诗教学的纽带,更是一种活力。学生通过情感性体验,以自己就是诗人,参与情感的交流,把客观对象主观化。如教《赠汪伦》,教者借助投影、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汪伦送诗人李白的热闹、欢乐的场景,跟着一起跳一起唱,进而反复体味“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喻意,分享李汪之间的深情厚谊。
3?作为高级情感之一的美感,是人对美的感觉和反映。众多的古诗以美为载体,以美为内容,以美为目标。古诗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品味较高的一种艺术课型,教者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掘诗中的美、展示美、体验美,令学生赏心、悦目、悦耳,进而获得精神的愉悦,使古诗教学产生特有的美的教学效益。如《暮江吟》,是诗人抒写深秋傍晚江边的景色,字里行间透露诗人赞美之情。教者启发学生抓装铺”、“瑟瑟”、“红”等关键词,以及“珍珠”、“云”形象的比喻。想象红日西沉,一弯月芽悄然东升,脚边小草清露滴滴,一派和谐、宁静的江边美景,再指导学生以喜悦的心情,跳跃的节奏,赞美的语调反复吟诵,审美情趣油然而生,给学生美的享受、美的陶冶,从而显示小学古诗教学以情感为纽带的魅力。
篇9:小学古诗教学新谈
古诗言简意赅,富有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性。三者又以形象感为基础,因此教者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加强视、听等感官形象性的刺激,以强化表象的建立、组合、转换,其教学手段形态化。
1?图画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借助图画将古诗词语形体化,更易于学生清晰理解诗意,深刻领悟蕴含的哲理。如教“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时,教者出示庐山的正面图,侧面图,让学生观看、比较;再诵读诗句,图文结合揣摩、推敲,使学生体味出多角度、多视野观赏庐山,其面目确是各不相同 .
2?悦耳有时比悦容更重要,不能悦耳就不能悦容。特别是古诗教学,教者语言要绘声绘色,生动形象,并恰当地使用态势语言。教者的语感、态势给学生以声感、形感的刺激,使冰冷呆板的文字符号活化,学生获得形象化的感知。如教“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时,教者娓娓动听的描写以及遮眼远看,低头细看的动作,似乎使学生看到在丝丝微雨中,朦朦胧胧,隐隐约约看见一大片一大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但走近仔细看,地面上只是稀稀朗朗纤细的针状似的草芽,根本看不到青是什么颜色。学生进入了情境,感悟早春的美既柔嫩又富有生机。电化教学的直观性、形声化,表现手段的真切性、情感化,对小学古诗教学心理学化具有很大的优势。如《示儿》中的“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悲”字,是全诗的诗眼、诗魂,如何使学生进入意境,升华情感,是本诗教学的重点、难点。教者在学生意读全诗后,让学生边听录音边看投影,再仿谈遐想推敲,一遍两遍……学生与诗人产生了情感的共鸣,深切体味:这“悲”字是诗人悲自己终生的意愿没能实现,没能亲眼看到国家的统一;悲祖国大好河山破碎,中原人民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形声组合对学生感官的刺激,增强了形象性的感知,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使学生升华了情感,陶冶了情操。
篇10:小学古诗教学新谈
想象是人的大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这心理过程的作用,还原再现诗中描绘的场景,使学生进入诗境,解决因古诗时空跨越度大……而给小学生带来的学习困难。
1?古诗词语凝炼,跳跃度大,写法夸张。因此,小学教学古诗首先要使词语表象化,并使其强化(建立)、活化(转换)、优化(加工)。即在意读诗文时,引导学生借助想象,将词语在脑海里形成主体画面。如教“遥看瀑布挂前川”这诗句,教者紧扣“挂”字,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似乎同诗人一同观赏庞然的瀑布凌空直泻而下,领略其雄伟的气势。2?古诗是诗人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借物喻理……富有高度想象力的产品。探究古诗创作的本原,小学教学古诗要借助诗人的想象,启迪学生思维,感悟其诗情画意。如教“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诗句,学生经过看录像和反复吟读诗句,悟出:这是诗人被大自然景色所陶醉,一种幻觉油然而生,从而吟出这千古佳句。教者引导
[1] [2]
篇11:古诗《静夜思》教学谈
古诗《静夜思》教学谈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其所著《教育心理学》一书的扉页上写了这样一句话:“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的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句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们已经知道了什么,为学生们而教——古诗《静夜思》教学谈。”这就是说,教师在面对一个班级进行教学时,必须先了解学生们究竟“知道了什么”。只有了解学生们的实情,才能确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也才能找到适合这节课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为此,我尝试设计了古诗教学的备课思路,下面就以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一册《静夜思》为例谈谈自己的初步设想。
由于当前的一些早期教育,学生们在入学前后,对于《静夜思》这样浅显易懂、妇孺皆知的经典篇章,早已烂熟于心。如果课堂上教师仍然囿于常规,从头讲到尾,大部分学生们肯定会兴趣索然,教学效果也可想而知。因此针对这一实际,我进行了大胆的尝试,采取了“分层教学”法,即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们提出“高层次”的要求,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对于低层次的学生们,主要采取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形式,循序渐进的提出要求,最终使生生有所得,生生有创新。
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的要求,我确定《静夜思》一文的教学目标如下:1、有感情的朗读全诗并背诵。2、学会四个生字“目、耳、头、米”,会认“静、夜、床、光、举、头、望、低、故、乡”十个二类字。3、积累收集有关思念家乡的诗句。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字,背诵全诗,积累语言。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释题,了解学情。
学生们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根据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们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们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所以,在导入诗题后,我首先了解学情:小朋友们,听过这首古诗吗?(大部分学生们听过)对这首古诗你有哪些了解呢?(学生们有的知道作者、有的会读、有的已经会背)
正是在这种了解学生们“所知”的基础上,我尝试了分层教学法。
二、循情,因材施教。
为了尊重学生们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学习方式,我首先提出要求:(1)已经会读会背的学生们找学习伙伴开展竞赛,看谁读得准,背得好。(2)不会的同学找值得信赖的学习伙伴(包括老师)一起借助拼音合作学习。
其次,教师巡视,了解不同层次学生们的学习效果。
最后,学生们交流时也分层次进行,先让低层次的学生们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为学生们而教——古诗《静夜思》教学谈》。再让高层次的学生们与伙伴开展竞赛,学生们自己评议。这期间,教师一定要兼顾不同学生们的发展需求,力求使不同的学生们都能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并能持之以恒,使其成为学生们头脑中的一种精神积淀。
另外,对于诗意的理解和朗读指导也不要牵强,不能用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们的实践感悟,应该让学生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在《静夜思》这首古诗的朗读教学上,我注重联系学生们对生活的切实体验:“你们有过想念亲人的体验吗?具体说说当时的感受。那么大诗人李白和你们一样也是在这种心情下写了这首古诗。”可以说,情感的共鸣,独特的感受,会使学生们在浓浓的思乡情中再次诵读这首古诗。
三、指导书写,巩固识字。
课标中要求写字写笔画简单的字,不求多,贵在精。教师应指导学生们写好基本笔画和笔顺规则。本课共四个字,都是以前学过的。教师先让学生们认读,再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字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的?但不要做过多的字形分析。然后由教师指导书写。范写在一年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笔顺规则,但不要求学生们死记硬背。最后让学生们练写,练写上可体现弹性,给学生们自主选择的空间,没必要提出相同的要求(至少写2个)。写完后还可以让学生们把自己认为写得最满意的字向学习伙伴和老师展示,使学生们进一步体验到识字和写字的乐趣。
四、巩固练习,强化积累。
为了巩固这节课的内容,我又设计了以下练习:
1、学生们领读生字,扩词。
2、游戏:小刺猬摘苹果。(开展背诵竞赛)
3、拓展积累: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思念家乡的诗句?(不知道也没关系,不做过高要求,只要有积累的意识即可。)
4、教师拓展资料,把搜集到的描写思念家乡的诗句发给学生们,要求学生们会读,有能力的可以尝试背诵。
五、总结全文,布置实践作业。
在作业安排上,我布置学生们观察夜晚的天空,把看到的说给同学听,同时又让学有余力的学生们收集李白的其他古诗并摘记描写思念家乡的诗句。(可以问爸爸妈妈或其他长辈,也可以自己查找。)这样既关注了学生们的个体发展,又培养了学生们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了阅读面,真正做到了为学生们而教!
篇12:小学古诗《静夜思》教学谈
小学古诗《静夜思》教学谈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其所著《教育心理学》一书的扉页上写了这样一句话:“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的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句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们已经知道了什么。”这就是说,老师在面对一个班级进行教学时,必须先了解学生们究竟“知道了什么”。只有了解学生们的实情,才能确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也才能找到适合这节课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为此,我尝试设计了古诗教学的备课思路,下面就以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一册《静夜思》为例谈谈自己的初步设想。
由于当前的一些早期教育,学生们在入学前后,对于《静夜思》这样浅显易懂、妇孺皆知的经典篇章,早已烂熟于心。如果课堂上老师仍然囿于常规,从头讲到尾,大部分学生们肯定会兴趣索然,教学效果也可想而知。因此针对这一实际,我进行了大胆的尝试,采取了“分层教学”法,即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们提出“高层次”的要求,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对于低层次的`学生们,主要采取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形式,循序渐进的提出要求,最终使生生有所得,生生有创新。
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的要求,我确定《静夜思》一文的教学目标如下:1、有感情的朗读全诗并背诵。2、学会四个生字“目、耳、头、米”,会认“静、夜、床、光、举、头、望、低、故、乡”十个二类字。3、积累收集有关思念家乡的诗句。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字,背诵全诗,积累语言。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释题,了解学情。
学生们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根据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们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们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所以,在导入诗题后,我首先了解学情:小朋友们,听过这首古诗吗?(大部分学生们听过)对这首古诗你有哪些了解呢?(学生们有的知道作者、有的会读、有的已经会背)
正是在这种了解学生们“所知”的基础上,我尝试了分层教学法。
二、循情,因材施教。
为了尊重学生们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学习方式,我首先提出要求:(1)已经会读会背的学生们找学习伙伴开展竞赛,看谁读得准,背得好。(2)不会的同学找值得信赖的学习伙伴(包括老师)一起借助拼音合作学习。
其次,老师巡视,了解不同层次学生们的学习效果。
最后,学生们交流时也分层次进行,先让低层次的学生们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再让高层次的学生们与伙伴开展竞赛,学生们自己评议。这期间,老师一定要兼顾不同学生们的发展需求,力求使不同的学生们都能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并能持之以恒,使其成为学生们头脑中的一种精神积淀。
另外,对于诗意的理解和朗读指导也不要牵强,不能用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们的实践感悟,应该让学生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在《静夜思》这首古诗的朗读教学上,我注重联系学生们对生活的切实体验:“你们有过想念亲人的体验吗?具体说说当时的感受。那么大诗人李白和你们一样也是在这种心情下写了这首古诗。”可以说,情感的共鸣,独特的感受,会使学生们在浓浓的思乡情中再次诵读这首古诗。
三、指导书写,巩固识字。
课标中要求写字写笔画简单的字,不求多,贵在精。老师应指导学生们写好基本笔画和笔顺规则。本课共四个字,都是以前学过的。老师先让学生们认读,再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字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的?但不要做过多的字形分析。然后由老师指导书写。范写在一年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过程中老师要注意笔顺规则,但不要求学生们死记硬背。最后让学生们练写,练写上可体现弹性,给学生们自主选择的空间,没必要提出相同的要求(至少写2个)。写完后还可以让学生们把自己认为写得最满意的字向学习伙伴和老师展示,使学生们进一步体验到识字和写字的乐趣。
四、巩固练习,强化积累。
为了巩固这节课的内容,我又设计了以下练习:
1、学生们领读生字,扩词。
2、游戏:小刺猬摘苹果。(开展背诵竞赛)
3、拓展积累: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思念家乡的诗句?(不知道也没关系,不做过高要求,只要有积累的意识即可。)
4、老师拓展资料,把搜集到的描写思念家乡的诗句发给学生们,要求学生们会读,有能力的可以尝试背诵。
五、总结全文,布置实践作业。
在作业安排上,我布置学生们观察夜晚的天空,把看到的说给同学听,同时又让学有余力的学生们收集李白的其他古诗并摘记描写思念家乡的诗句。(可以问爸爸妈妈或其他长辈,也可以自己查找。)这样既关注了学生们的个体发展,又培养了学生们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了阅读面,真正做到了为学生们而教!
篇13:古诗初渡汉江
古诗初渡汉江
初渡汉江 无名氏
襄阳好向岘亭看, 人物萧条属岁阑。
为报习家多置酒, 夜来风雪过江寒。
赏析: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知人”常可以加深读者对作品的理解。但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成功的作品也可以加深读者对作家的了解:“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对于文学史上可以指名道姓的作家是如此,甚而对于一些无名氏作家也是如此。
这首写风雪渡江的诗,用极古简的笔法,绘出一幅饶有情致的图画。首句点出地点,诗人正“渡”的是汉江环绕襄阳、岘山的一段,这同时也是写景,淡淡钩勒出岘山的轮廓,在灰色的冬晚天空背景衬托下,岘亭的影子显得特别惹眼和好看。次句点节令(“岁阑”),兼写江上景色。由于岁暮天寒,故“古道少行人”。然而“渡口只宜寂寂,人行须是疏疏”,反而增添了一种诗情画意。三句是寄语逆旅主人备酒,借此引起末句“夜来风雪过江寒”,于是读者看到:江间风雪弥漫,岘山渐渐隐没在雪幕之中,一叶扁舟正冲风冒雪过江而来。末二句用“为报”的寄语方式喝起,更使读者进入角色,不仅看到一幅天生的图画,而且感到人在画图中。
说它如画,似乎还远不能穷尽此诗的好处。虽然这位佚名诗人无一语道及自己的身份、经历和心情,但诗中有一股郁结之气入人很深,读后经久难释,读者对诗人不曾言及的那一切似乎又了解得很多。
襄阳这地方,不仅具有山水形胜之美,历来更有多少令人神往的风流人物,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晋代的羊祜。史载他镇守襄阳,务修德政,身后当地百姓为他在岘山置碑,即有名的“堕泪碑”。诗的首句说“襄阳好向岘亭看”,难道仅仅是就风光“好”而言么?那尽人皆知的羊公碑,诗人是不会不想到的。而且,诗越往后读,越让人感到有一种怀古之情深蕴境中。前面提到岘山“岘亭”,紧接就说“人物萧条”,难道又仅仅是就江上少人行而言么?细细含味,就感到一种“时无英雄”的感喟盘旋句中。
“习家池”乃襄阳名胜之一。在那注重名士风度的晋代,“习家”曾是襄阳的望族,出过象习凿齿那样的大名士。在重冠冕(官阶爵禄)压倒重门阀的唐代,诸习氏自然是今不如昔了。第三句不言“主人”或“酒家”,而言“习家”,是十分有味的。它不仅使诗中情事具有特殊地方色彩,而且包含浓厚的怀古情绪,一种“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的感慨油然而生。怀着这样的心情,所以他“初渡汉江”就能象老相识一样“为报习家多置酒”了。何以不光“置酒”而且要“多”?除因“夜来风雪过江寒”的缘故,而联系前文,还有更深一层涵义,这就是要借酒杯一浇胸中块垒,不明说尤含蓄有味。这两句写得颇有情致,开口就要主人“多置酒”,于不客气中表现出豪爽不羁的情怀。
于是,在那风雪汉江渡头如画的背景之上,一个人物形象(抒情主人公形象)越来越鲜明地凸现出来。就象电影镜头的“迭印”,他先是隐然于画面中的,随着我们对画面的凝神玩赏而渐渐显影。这个人似乎心事重重而举措落落大方,使人感到尽管他有一肚皮不合时宜,却没有儒生的酸气,倒有几分豪侠味儿。这大约是一个落魄的有志之士吧。他别有怀抱,却将一腔感慨愤疾,以淡语出之,诗的风格十分沉郁。而这种风格,在绝句中是不多见的。
篇14:顾城谈古诗散文随笔
顾城谈古诗散文随笔
我们都知道顾城是写自由诗的,他对古诗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两者都有共通性,都是源于灵性,诗不是艺术形式,而是思想境界。听一个诗人谈诗好过听专家的理性说教,诗人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更加感性。
很多人都以为自由诗是没有章法的,只是分行排列组合起来的文字,其实并不是肆无忌惮的,它是受内在的意象、音韵和精神控制的。而学习古诗的两种方法是悟其神和摹其形,前者是康庄大道,后者易使自己进入死胡同。太拘泥于格律,造就了明清以来的大批诗匠,现在仍有遗风。
年少的人读诗往往目炫于词藻优美和华丽的诗句,而对于一些平白的诗句无感,体会不到它的好处。从西方的语言习惯看,中国古诗最大的特点是缺失主语,语法不确定,视点变幻,少有抒情的“我”,在翻译上就造成很大困难,这是一个不以人、思想为主体的世界,一个没有目的的自然世界。语言是文化的核心部分,而这一语言随时暗示着“无我”。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里面找不到人,它展示的完全是生命自如的状态,平白质朴没有修辞,那么平淡,正体现着诗的空灵,这个世间与人类无涉,它自然而然地存在着,意境一下子开阔起来,观注就变得明亮透彻,永远如最初一刻感到神性。
空灵之美是同唐诗的读音,同它平白、无形无言的`意味一起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艺术上的空灵,无我之境,相当于哲学上的无为,没有目的是寂静的。中国哲学的自然之境与中国的诗境相合,是一种无目的的自然观照。“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物我两忘,只留下你的真身和本身。读唐诗如同呼吸和风,完全是很舒服的自然声音和气息,是自然造就而成的诗。
就拿我很喜欢的王维的两首诗来说,其一是《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其二是《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它们完全是自然的状态,寂静安然,隐匿了人迹,却给人空灵的禅意。这是一种开悟的境界,将思想提炼成美的境界。这也是历来禅师在开悟时写下诗歌,以诗歌示教的原因。
我发觉之前并未真正理解诗,会从文学史角度分析并不是真正地理解,而是结合个人体验深入其中,诗歌是自然造就的,天然去雕饰,它来自天上,诗人的职责只是把它记录下来,不是刻意而为之。读诗要触类旁通,它和中国哲学有微妙的重合,它是一切美的化身。
篇15:李白谈爱古诗
李白谈爱古诗
《谈爱》
——李白
文失比鹤远,
章显作罢恩。
爱书天下艺,
上古无传人。
姚炫彩姗媥,
迪死欲远源。
抛头入迷地,
弃天无缠绵。
马神无往今,
伊艺枕敏眠。
俐雅飞翩翩。
篇16:也谈语文课堂中的古诗教学
也谈语文课堂中的古诗教学
小学语文教材中设置了较多的古诗篇目,目的`是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从小了解古诗这种在我国文学史上占重要地位的文学形式,从而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古诗教学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怎样教好古诗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需要面对的一个难题.
作 者:杨加平 作者单位:海安县南莫镇中心小学,江苏,海安,226681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39) 分类号:G63 关键词:篇17:古诗趣味教学法例谈 教案教学设计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中小学阶段要理解并背诵近300篇优秀古诗文。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古诗,笔者尝试用趣味教学法,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导入“激趣”
古诗教学前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设悬念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教学陶渊明《归园田居》时,可先讲述陶渊明生平及“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既便于学生理解,又会大大增强学生学诗的积极性。
又如教学苏轼的《引湖上初晴后雨》就可采用设悬念的方法:古代有位大文豪写了一首著名的诗,在诗中将西湖比作美女西施,这位大文豪是谁呢?这首诗叫什么呢?是怎么写的呢? 再如学习崔灏的《黄鹤楼》时,先讲讲李白等人见到崔诗后,弃笔不敢再写的故事,一定会引发对崔诗的向往之情,阅读兴趣必会大增。
学习写景的古诗则可绘成风景图,让学生先描述图中风景,再与诗中对照,学生往往会兴趣倍增,情绪高昂,这时再引导他们学习,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课中“育趣”
古诗距离学生实际生活远,又兼有“言简意丰”的特点,教学时间一长,学习兴趣就会淡化。这时教师如果注意学生心理、态度和情感的变化,采取放录象、配音乐、想画面、编故事等手段,努力扩展学生想象空间,寻找和培育学生的兴趣点,教学效果往往出人意料。
(1)、想象的乐趣。 如教学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当学生了解全诗大意后,可以这样设计:如果你是一位画家,根据诗的内容你会选择那些风景入画?让学生依据诗歌内容绘画,再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让学生有较大的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因而学生兴趣盎然。
(2)、补白的乐趣。 在学习李清照的《如梦令》时,让学生把诗人月夜误入藕塘,惊飞鸥鹭的情形描述出来,一定别有一番滋味。
(3)、探究的乐趣。 在诗歌中寻找兴趣点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如在学习王维的《使至塞上》过程中,让学生依据地理知识,讨论诗人经历地方位置谬误现象说明了什么。引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现象的好奇心。
(4)、赏析的乐趣。 古诗词语言凝练含蓄值得玩味品赏。恰当地设问,引导学生细细品赏,也能吊起学生的兴味。如学习马致远的《秋思》一词时,让学生就其中的各类景物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进行语言赏析,学生情绪高昂,颇感兴趣。
再如学习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当学生理解诗的内容后,他们学习的热情有所回落,这时可设置配音乐朗诵,或者用换一换、调一调、删一删、添一添的方式来品赏精美的语言,可以调动学生情绪来延续兴趣的。
三、结课“增趣”
初中生抽象思维还不成熟,重感性轻理性。学习古诗,教师可抓住这一特点,运用类似游戏的活动,在3课堂教学行将结束时,采取演小品、编故事、打擂台、改原作、拼字词等手段,再次掀起学习高潮,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学习,并求得向课外延伸的教学效果。
如学习孟郊的《游子吟》,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诗歌内容改编成母子对话的小话剧,让学生即兴表演。
总之,我们语文教师只要能根据诗歌本身的特点、学生实际情况和自己教学特色,合理地运用教学形式,一定会让诗歌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湖北省安陆市王义贞镇中学 刘春华
篇18:教学谈
教学谈
“合作学习”的尝试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谈 湖北省仙桃市大新路小学实验部 郭曼 彭晓梅 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我采取反馈互动的备课思路,采取分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扩大学生的参与面,提高学生的课堂活动的密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合作学习的信息大容量,高频率地在课内互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思维在合作中碰撞,在互补互促中共同提高。 我将本课的教学设计为以下两个部分: 第一课时:介绍鲁迅的生平。初读课文,理清层次。学习语文的一、二段,感受人民对鲁迅的爱戴和鲁迅先生对青少年的关心。 第二课时:继续学习课文,进一步体会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概括中心思想的初步训练。 本课教学以第二课时为主,内容是学习“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三个故事,总结全文,概括中心。在教学中,我力求通过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增加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创造一个互动反馈的交流环境,培养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协作精神,提高学习效率。 ⒈组内成员的互相合作。 为了避免合作学习中的杂乱无序,课前,我本着“条件均衡、优势互补”的原则,将班级学生分成六个小组。每一个小组配备小组长,组织协调讨论,使说的有次序,说的内容有小结,集体反馈、交流时,有代表承担汇报小组讨论的成果。 第二课时的教学,我由复习旧知引出全文总领句:“为什么伯父会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并总结上节课的学习方法“读书找疑――互相质疑――合作解疑”作为本课教学的主线。然后让学生轻声读“谈碰壁”的故事,找出疑难,做出标记。再将不懂的问题在小组中提出来,向其他同学请教,经小组讨论筛选有价值的问题。最后,小组内合作解疑,各抒已见,有否定,有补充,最终达到共识。 ⒉小组之间的合作与竞争。 小组里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请其他小组帮助。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扩大了信息量,拓展了合作的内涵。 在学习第三个故事“救助车夫”时,第一小组和第四小组的同学都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不明白鲁迅先生救助车夫之后,为什么变得那么严肃,还叹气。”学生提的这个问题是课文的难点之一。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呢?我鼓励学生以竞争的方式展开讨论,激活学生思维,使后进生也有机会参与,得到收获。通过激烈的讨论之后,学生纷纷举手发言: 生甲(第一组):在当时的社会中,有钱人看不起拉车的人,把他们当牛当马,鲁迅先生对此非常愤慨。 生乙(第四组):鲁迅先生从这个车夫的遭遇,似乎看到了全中国受苦受难的人,他救得了一人,救不了全中国受压迫的劳苦大众。 …… 多么深刻的感悟啊!正是由于竞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正是由于合作挖掘了学生中蕴藏的巨大潜力。 ⒊教师与学生的合作。 在各小组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也是学习的一员,深入各组,了解学情、参与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充当参谋和指导者,将学生的讨论引向深入,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自主探索,自主发展。 在学习“谈碰壁”的故事时,由于鲁迅先生所处的年代离现在学生的生活环境相距很远,学生难以理解 “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老师讲解会是“一言堂”,继续讨论也只是“费时低效”。于是我先让学生“读――思――议”,使学生了解这句话的字面意思。然后发给学生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的小资料,了解了鲁迅先生当时的处境之后,“再读――再思――再议”,深刻地理解了句子的意思,使每个学生都有收获。在不着痕迹地落实了语文教学中的一个主重要内容――语言文字的训练的同时,在孩子们心目中树立起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形象。 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的丰富多彩的思想,情感和词语。尝试在合作学习的氛围下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之后,重温比语,个中滋味,更觉绵长。<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谈
篇19:初教学优秀论文
最新初教学优秀论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善于利用课堂中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实际能力,初步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数学成为学生自觉行为,从而来提高课堂效果。具体方法如下:
一、 巧妙起头,提高课堂教学
常言道,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十分重视一堂课的开端,每堂课的开始的两分钟,由于学生刚进教室,翻书取笔,课间嬉闹余兴未消等原因,注意力往往不够集中,如何改变这种情况呢?如果教师一上课就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注意,或用目光扫视教室;或叫学生朗读;或背诵课文的有关章节;或温故引新;或创设情境诱发思维;或设疑而障,引起悬念;或引探发现,品尝甜头;或实物演示,加强直观;或动手实验,巧设铺垫;或精心设计一段引人入胜的导语,就可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学生听课的兴趣。当学生情绪热烈,兴趣浓厚时才转入正题。如,在讲授“年、月、日”一节时,教师一上来就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我班大部分同学今年十岁过了十个生日,只有小华十岁只过了两个生日,你们说这事怪不怪,是什么原因呢?”学生感到无比惊讶,并不相信,教师顺势导入,指出在学本节课后,就会解决这个谜,虽然用了几分钟,但它不但引入了新课,而且大大的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二、创设自主探索空间,提高课堂教学
影响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不会学数学,不掌握学习的方法。要让学生“会学数学”,不但要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及分析法和综合法等基本的学习方法的培养和提高,还要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操作、思考、观察、尝试、讨论、同化等探索性的学习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主动探索的空间,给学生留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较多的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做到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揭示;学生能独立操作的,教师不替代;学生能独立解决的,教师不示范。如:在教学《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时,出示例题45÷3后,先让学生猜猜45÷3的结果,再让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证明45÷3=15,可利用小棒等教具分小组讨论、交流。学生汇报如下:(1)我用列竖式的方法得到的(2)因为3×15=45,所以45÷3=15(3)用小棒摆得到的(4)把45分成30和15,30÷3=10、15÷3=5、10+5=15(5)把45分成39和6,39÷3=13、6÷3=2、13+3=15(6)把45分成36和9,36÷3=12、9÷3=3、12+3=15。接着充分肯定学生的每一种算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哪一种方法最好。这样做以后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大了,参与能力增强了。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抓实。课堂教学提高了。
三、课中游戏,提高课堂教学
一节课的前半节,是学生接受知识的最佳时间,到后半节,学生注意力易分散,这时引入一个游戏,既可以使大脑得到适当休息,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一举双赢的效果。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我利用小朋友们喜欢的蓝猫来做游戏。我说:“蓝猫为大明、小亮、小刚和小江都准备了礼物,谁愿意帮蓝猫送礼物?”(礼物上写着乘法算式,人物身上写有加法算式)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做题。这时再配上动画片中的音乐,欢快的音乐一响,学生们更感兴趣了。
四、巧妙结尾,提高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前30分钟讲授重点,突破难点,并不等于说放弃了后面的时间,特别是最后的几分钟,这是因为从教材来看,最后讲的内容多数是重、难点,如讲例题时,最难的题通常放在最后讲,从教学因素来看,最后几分钟往往是“点睛”时间,一堂课基本把“龙”画成功了,总是最后来“点睛”,不管是由教师来点还是启发学生来点,这道工序总得最后完成;从学生因素来看,在课的后十分钟注意力往往不够集中,特别是在临近下课时,由于条件反射注意力最容易分散,这样在一堂课的最后阶段形成了“一高一低”,即教师的教材教法高潮,学生注意力的低谷,所以,要重视课的结尾的教学,有经验的教师常采用多种的结尾方式,如,总结式结尾、竞赛式结尾、问题式结尾、悬念式结尾等,并且用最后面的时间让学生读书、预习、复习、讨论、提问、做作业等,将前面所学的知识巩固消化,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不重视课的结尾教学的例子屡见不鲜,如,教学内容未讲完,或内容虽然讲完了,但是作业常常来不及布置就下课了,传统教育非常强调作业的布置;如布置作业不要仓促进行;无论如何都不要在铃声响了以后,学生注意力减弱的情况下给学生留作业,而应该分出一部分时间给学生留作业,在过去的传统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回味出它的极其深刻的意义,在当前教学改革中,重视课的结尾的教学,继承这一做法,克服拖堂现象,也是顺应学生心理活动要求的。
总之,教师应采用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学到新知识、新技能。
【古诗教学初谈(集锦19篇)】相关文章:
第五册语文园地六教学反思2023-09-02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面试说课稿2023-04-29
《大卫》教学设计2022-10-07
小学语文第六册《掩耳盗铃》教案2023-09-19
雪被子作文2023-09-16
西师大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胡杨赞》教案2023-06-19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浙江潮》教学反思2023-07-22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阅读大地的徐霞客》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023-11-10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想北平》说课稿2022-05-07
《信任》教学反思的2022-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