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神奇的丝瓜》教案(共16篇)由网友“林南空”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西师大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神奇的丝瓜》教案,希望大家喜欢阅读!
篇1:西师大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神奇的丝瓜》教案
《神奇的丝瓜》课文原文
今年春天,我在房前空地上,开辟出了一个一丈见方的小花园,周围用竹竿扎成了篱笆,移来了一棵玉兰花树,栽上了几株月季花,又在竹篱笆下面随意种上了几棵扁豆和两棵丝瓜。
过了不久,丝瓜竟然长了出来,而且日益茁壮、长大。这增加了我的兴趣。每天早晨工作疲倦了,我常到屋旁的小土山上走一走,站一站,看看墙外马路上的车水马龙……顺便也看一看丝瓜。
丝瓜是普通的植物,我没有想到它会有什么神奇之处。可是有一天,我忽然发现丝瓜秧爬出了篱笆,爬上了楼墙。以后,每天看丝瓜,它总比前一天向楼上爬了一大段,最后竟从一楼爬上了三楼。说它每天长出半尺,绝非夸大之词。丝瓜的秧不过像细绳一般粗,如不注意,连它的根在什么地方,都找不到。这样细的一根秧竟能在一夜之间输送这么多的水分和养料,供应前方,使得上面的叶子长得又肥又绿,爬在灰白色墙上,一片浓绿,给土墙增添了无限活力与生机。
这当然让人惊奇,我的兴趣随之大大提高。每天早晨,我都要注视那细细的瓜秧和浓绿的瓜叶……
又过了几天,丝瓜开出了黄花。再过几天,有的黄花就变成了小小的绿色的瓜。瓜越长越大,重量当然也随之增加。最初长出的那一个小瓜竟把瓜秧坠下来了一点,直挺挺地悬垂在空中,随风摇摆。我真替它担心,生怕它经不住这份重量,会从楼上坠下来,落到地上。
不久就证明了,我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最初长出来的瓜不再长大,仿佛得到命令停止了生长。在上面,在三楼的窗外,却长出来了两个瓜。这两个瓜后来居上,发疯似的猛长,不久就长成了小孩胳膊一般粗了。这两个瓜加起来恐怕有五六斤①重,那一根细秧怎么能承受得了呢?我又担心起来。没过几天,事实又证明了我是杞人忧天。两个瓜不知在什么时候忽然弯了起来,把躯体放在窗台上,从下面看上去,活像两个粗大弯曲的绿色牛角。
不知道从哪一天起,我忽然又发现,在两个大瓜的下面,在二三楼之间,在一根细秧的顶端,又长出来了一个小瓜,垂直地悬在那里。我又犯了担心病:这个瓜上面够不到窗台,下面也是空空的;总有一天,它越来越大,会把上面的两个大瓜也坠下来,一起坠到地上。
今天早晨,我却看到了奇迹。同往日一样,我习惯地抬头看瓜:下面最小的那一个早已停止生长,孤零零地悬在空中,似乎一点分量都没有;上面窗台上那两个大的,似乎长得更大了,威武雄壮地压在窗台上;中间的那一个却不见了。我看看地上,没有看到掉下来的瓜。等我倒退几步抬头再看时,却看到那一个我认为失踪了的瓜,平着身子躺在紧靠楼墙凸出的一个台子上。这真让我大吃一惊!这样一个原来垂直悬在空中的瓜怎么忽然平身躺在那里了呢?这个凸出的台子无论是从上面还是从下面,人都是无法上去的,决不会是人把丝瓜摆平的。
我百思不得其解,徘徊在丝瓜下面。我仿佛觉得这棵丝瓜有了思想,它能考虑问题,而且还有行动。它能让无法承担重量的瓜停止生长;它能给处在有利地形的大瓜找到承担重量的地方,并给这样的瓜特殊待遇,让它们疯狂地长;它能让悬垂的瓜平身躺下。
丝瓜有思想,这实在令人难以置信。丝瓜用什么来思想呢?它靠什么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呢?我无法同丝瓜对话。这是一个沉默的奇迹。瓜秧仿佛成了一根神秘的绳子,绿叶照旧浓翠,扑人眉宇。我站在丝瓜下面,陷入梦幻。而丝瓜则似乎心中有数,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对秋阳。
《神奇的丝瓜》语文教案
一、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清文章叙述顺序,把握作者情感变化,感受丝瓜的神奇。
3、理解课文内容,领会重点词句,领悟丝瓜成长过程中蕴含的内涵,从中获得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说出丝瓜的神奇之处
2、通过本文的学习,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微笑面对生活的精神品质。
三、教学难点:
品读课文,感悟丝瓜所展现出来的品格,启发学生感悟生活。
四、教学过程:
一、引题:同学们,丝瓜是一种极其平常的蔬菜,从表面上看它并无特别之处,可是文学家季羡林先生却认为丝瓜非常的神奇,那么它的神奇之处到底表现在哪些地方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
(一)、首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想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哪些内容?
1、指名回答,相机板书。(丝瓜神奇的生长过程、作者情感的变化及从丝瓜身上领悟到的人生态度)
2、文中神奇的丝瓜生长在什么地方呢?指名读读第一自然段。“随意”说明了什么?
(二)学习丝瓜的神奇
1、丝瓜是普通的,可作者为什么又说它是神奇的呢?请同学们把自己认为描写丝瓜神奇的句子找出来,想想为什么这里表现了丝瓜的神奇,作者抓住了那些关键词语来表现丝瓜的神奇的?然后举手来交流。
2、学生汇报讨论
提示:
①过了不久,丝瓜竟然长了出来,而且日益茁壮、长大。(土壤并不肥沃,但是它却长了出来,不仅只是长了出来,而且还日益茁壮、长大。作者用“竟然”表现丝瓜的成长出乎意料,体现其神奇)
②以后,每天看丝瓜,总比前一天向楼上爬了一大段;最后竟从一楼爬上了二楼,又从二楼爬上了三楼。(作者对丝瓜的长势之快感到惊奇。)
③这样细的一根秧竟能在一夜之间输送这样多的水分和养料,供应前方,使得上面的叶子长得又肥又绿,爬在灰白色的墙上,一片浓绿,给土墙增添了无量活力与生机。(丝瓜秧“细”,“竟”在“一夜之间”输送这么“多”的水分,使叶子长得“又肥又绿”,不断的往上爬。)
④最初长出来的瓜不再长大,仿佛得到命令停止了生长。(为什么停止了生长?不停止生长结果会怎样?“仿佛得到命令”写出了丝瓜就好像人一样,知道什么时候该长,什么时候不该长,适可而止;丝瓜知道牺牲小我,顾全大局,与世无争,瓜与瓜之间和谐共存,丝瓜拥有智慧。)
⑤这两个瓜后来居上,发疯似的猛长,不久就长成了小孩胳膊一般粗了。(“后来居上”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丝瓜的什么特点?很生活化的比喻,写出了丝瓜懂得抓住机会,发展自己。)
⑥两个瓜不知从什么时候忽然弯了起来,把躯体放在老太太的窗台上,从下面看上去,活像两个粗大弯曲的绿色牛角。(“弯了”, “把躯体放在”是为了什么?找到承担重量的地方。表现了丝瓜的什么特点?丝瓜具有主动性,跟人一样有了思想,能行动,有智慧。自己去改变自己来适应环境,体现了丝瓜的神奇)
⑦我认为失踪了的瓜,平着身子躺在抗震加固时筑上的紧靠楼墙凸出的一个台子上。(原来是怎样生长的?这个样子的改变是人为的吗?平着身子躺在那儿一般是指人在什么样的心情下做的?“平着身子”、“躺在”,找到自己的落脚点,悠闲自在)
3.老师归纳:作者通过写丝瓜籽、丝瓜秧、丝瓜的“瓜”的神奇来体现丝瓜的神奇。 重点描写了丝瓜的“瓜”的神奇,
4、品读感悟:
齐读表现丝瓜神奇的句子,读出丝瓜的神奇,读出作者的好奇,惊讶,喜悦。再次感受丝瓜的神奇和季先生质朴却不乏味的语言。
过渡:老师读课文时发现,面对丝瓜神奇的生长过程,作者的情感也在发生变化,时而担心,时而惊喜。下面我们就继续探秘神奇的丝瓜背后作者的心情变化。
(三)、深入文本,感悟作者的“担心”。
1、文中几次写到作者的“担心”?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作者担心的句子,想想他分别担心什么?
2、 指名有感情的朗读相关句子,说出自己的感受。
(1)第一次“担心”( 我真替它担心,生怕它经不住这份重量,会从楼上坠下来落到地上。)重读“真“和“担心”。
结果怎样?(不久就证明了,我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最初长出的瓜不再长大,仿佛得到命令停止了生长。)丝瓜得到了谁的命令?
(2)第二次“担心”(这两个瓜后来居上,发疯似的猛长,不久就长成了小孩胳膊一般粗了,那一根细秧怎么能承担得住呢?我又担心起来)重读“又”。
结果怎样?(没过几天,事实又证明了我是杞人忧天。两个瓜不知从什么时候忽然弯了起来,把躯体放在窗台上,从下面看上去,活像两个粗大弯曲的绿色牛角。)杞人忧天是什么意思?读后说感受。
(3)、第三次“担心”(我又犯了担心病:这个瓜上面够不到窗台,下面也是空空的;总有一天,它越来越大,会把上面的两个大瓜也坠下来,一起掉到地上)。重读“担心病”。
结果怎样?(等我倒退几步抬头再看时,却看到那个我认为失踪了的瓜,平着身子躺在紧靠楼墙凸出的一个台子上。)这是一个怎样的台子?
3、作者为什么要多次写出自己的“担心”?(用自己的担心来衬托丝瓜的神奇。自己越担心,衬托了丝瓜越神奇。这也是文章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
4、分角色朗读,感悟“担心衬托神奇”。女生感情细腻,读作者“担心”的句子,男生感情奔放,读表现丝瓜神奇的句子,老师读其他句子。(师生共同朗读,师引读,分男女生读。)
5、过渡:丝瓜在生长过程中遇到了种种难题,作者多次替丝瓜担忧,而丝瓜总能神奇地打破作者的担忧解决各种难题,丝瓜是怎么做到的呢?作者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徘徊在丝瓜下面,他想了什么?
(学生齐读“我仿佛觉得……它能让悬垂的瓜平身躺下”)
6.作者由对丝瓜生长的认识领悟到丝瓜是有思想的,同学们联系上下文想想丝瓜会有什么思想?它考虑的是什么问题?又有哪些行动?
7、问题随之而来了,“丝瓜有思想,这实在令人难以置信。丝瓜用什么来思想呢,靠什么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呢?”此时的作者是左考虑,右考虑,站在丝瓜下面无法与丝瓜对话,感到了莫大的困惑。大家不妨满足一下作者的愿望展开想象的翅膀让丝瓜会说话。
师引导:“细细的瓜秧,浓绿的瓜叶下忽然一个翠绿色的丝瓜探出头来,它轻轻的用头蹭了一下正在沉思中的老人:‘嗨,你在想什么呢?……’”大胆想象接下来会怎么样呢?作者和丝瓜会有什么样的对白呢?同桌合作,展开对话。
8、 “我无法同丝瓜对话。这是一个沉默的奇迹” 沉默的奇迹是什么意思?(“沉默”是指丝瓜静默无语,“奇迹”是指丝瓜能从容不迫地应对各种生存环境。作者用自己的无能为力来衬托丝瓜的神奇,流露出作者对丝瓜的惊叹和赞美之情。)
作者陷入了思考的迷茫,丝瓜又是怎么表现的呢?
提示:而丝瓜却无言静观,仿佛一个智者,一切都知道,但一切都不说。就好像人一样,似乎心中有数。
(丝瓜生长的智慧也恰恰在于它毫不张扬的静默)
9、问:此时,作者在丝瓜身上读到了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
怡然、泰然、悠然、坦然的人生态度。
10、思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指的是什么?“含笑面对秋阳”是什么意思?你从中悟出了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
老师点评:丝瓜生长的智慧在于它适应环境顽强的生存,甘心牺牲部分发展整体,也在于它毫不张扬的静默与自我约束的自由。而我们人的生存却你争我逐地沉浮在繁华的商品与利益的纠葛中,于是生命中许多精彩的细节被现代生活所掩盖与遮蔽。“怡然泰然悠然坦然含笑面对秋阳”该是我们追求的生活境界。
11、最后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最后一段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12.作者通过神奇的丝瓜来表现怡然、泰然、悠然、坦然的人生态度,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呢?
提示:托物言志
五、小结讨论交流:作者为什么能把极平常的丝瓜写得如此生动、具体,哪些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学习作者在细致观察和生动描写中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
七、课文小结
读美文如饮甘泉,《神奇的丝瓜》起始平淡,越往后叙述越精彩,由物入情,又由情而入理,情感充沛,思考深入。他也在启示我们平凡的生命也会有诗意和惊喜,希望我们都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都具有一双慧眼去发现生活中的美。
《 神奇的丝瓜》教学反思
小小的丝瓜,能有什么神奇?但在作者的眼里,丝瓜居然能让无法承担重量的瓜停止生长;能给处在有利地形的大瓜找到承担重量的地方,给他们特殊待遇,让它们疯狂地长;能让悬垂的瓜平身躺下。似乎丝瓜是有“思想”的,正如文题所说,不愧为“神奇的丝瓜”。
作者抓住“神奇”,按两条线索展开:一是展现丝瓜生长过程,一是展现心灵感受的轨迹。两条线索交错行进,叙述、描写、抒情、议论浑然一体。
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这两条线索,理解丝瓜的神奇,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文中的道理。我通过让学生朗读2-8自然段,让学生划出描写丝瓜神奇的句子,并且抓住关键字,让学生读出神奇的感受,进而领会作者说的“神奇的丝瓜”。但是在朗读过程中,朗读形式比较单一,一般是齐读,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注意朗读的多样化,不要担心让学生读得太多,要让在朗读中体会其中的思想内涵。在课文的第九段是表达作者思想主旨的段落,指出丝瓜怡然、泰然、悠然、坦然的生活姿态。但是这深刻的内涵,学生还只是在表面上理解,并没有深刻的体会,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积极调动学生的体验,让学生深入的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但这需要我今后不断的专研。在这节课中,我认为自己比较成功的是课件制作比较好,我通过课件演示丝瓜生长的过程和作者的情感变化,能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作者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写作特点,能增加课堂的趣味。
本课教学中的重点是理解丝瓜的神奇,体会作者的感情。学生通过学习既感悟丝瓜的神奇,又培养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发现生活中点滴的美。
篇2:西师大版六年级《神奇的丝瓜》教案
西师大版六年级《神奇的丝瓜》教案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理解文中的词语。
2、选取自己喜欢的方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说出丝瓜的神奇之处。
3、能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在观察细致,生动描写的过程中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师生:搜集有关丝瓜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质疑激思
1、引入。大家见过丝瓜吗?说说自己见到过的丝瓜是什么样的?用一个词概括一下自己见到过的丝瓜。(平凡、普通等)
2、质疑。可在季羡林先生笔下,丝瓜却是神奇的。板书课题,简介作者季羡林。
学生读了课题可能就会产生疑问,应及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如:丝瓜究竟有什么神奇之处?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文,读通读顺。
2、说说文章主要内容。
三、理清脉络,理解神奇
1、再读课文,说说丝瓜的生长过程。
2、抓住主要事件,了解丝瓜的神奇。
丝瓜能让无法承担重量的`瓜停止生长;能给处在有利地形的大瓜找到承担重量的地方,给这样的瓜特殊待遇,让它们疯狂地长;能让悬垂的瓜平身躺下。
3、体会情感,体会丝瓜的神奇。
(1)勾画出作者对丝瓜认识变化的词句。读后说说自己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什么。
(2)重点指导:我仿佛觉得这棵丝瓜有了思想,它能考虑问题,而且还有行动。丝瓜如果真的有思想,它会想些什么,会考虑哪些问题?
四、体会丝瓜品格,领悟人生态度
1、这是一个沉默的奇迹是什么意思?
2、而丝瓜则似乎心中有数,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对秋阳。
(1)怡然泰然悠然坦然指的是什么?含笑面对秋阳是什么意思?
(2)你从中悟出了作者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
(3)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自己的认识。
五、拓展练习
细致地观察你身边的某种植物或动物,发现它的神奇之处,然后写出来。在写出事物特点的同时,写出自己心里的感受,情感的变化,还可写一点你的感想。
篇3:西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犀、黛、沼”等字、正确书写10个生字。
能力:引导学生品味文章对大自然之美的细致描绘。在反复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
情感: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和对大自然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使学生的审美情感得到陶冶。
教学重难点:
1.品味文章细腻的语言,想象文章所描绘的美丽景象。
2.学习作者对景物细致观察与生动描写的方法。
教具准备:
自然美景图片。
教学方法:
朗读法。学生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寻美兴趣
学生展示搜集的自然美景的图片。
师:今天,让我们随着作家宗白华去体会不同时期他对大自然的种.种感受。
二、初读课文,初建对大自然美景的印象
1.让学生读通顺、读流利,并可以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2.有些比较长的句子,要多读一读,断句要合理,教师适当指导。
3.想一想:作者不同时期描写的自然美景在你脑海里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深入精读,寻访作者笔下云、风、山、湖之美
1.在作者小时候、少年时、青年时究竟以什么自然风景吸引了作者?你从中哪些词或哪些句子体会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读一读,品一品。
2.找出相关语句后,即可引导学生练习上下文,边读边谈边想。
(1)先请学生读,紧扣关键词语,然后谈感受。
(2)在把感受带到课文深入地朗读,读出赞美之情。
四、再读全文,颂大自然之美
1.带着赏美景、品美文的感受朗读全文。
2.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对作者对这些美景所引发的感受和怎样的想象。
五、积累内化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文章自己喜欢的一个自然段。
2.在笔记本上摘录文章中最能吸引你想象的句子。
六、迁移练习
1.识字写字。
2.读句子,体会引号的作用(小黑板出示)。
3.在括号里填写恰当的词句,体会这些词语运用的妙处。
我喜欢一个人坐在水边石头上看天上白云的变幻,心里浮动着幼稚的( )。天上的流云,一会变成( ),一会变成( )。
有一天我根据云的各种境界,分出( )云、( )云、( )云( )云,等等,真想做一个“云谱”﹗
七、实践活动
1.课文文字优美,配上合适的音乐尝试配乐朗诵。
2.课外再搜集一些描写自然美景的优美句段。
篇4:西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知识:认识2个生字,主动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情感:感受丹柯为了拯救大家而牺牲自己的爱心的高贵品质。
重、难点: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抓住有关重点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
朗读课文体会丹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
教法:读中感悟,自读自悟。
教具:课件
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很多同学都喜欢读小说,在这里先送给大家一句话:“读伟大的小说,捧起前与放下后你已判若两人!”今天我们来共同读一篇伟大作家高尔基的小说。(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标出自然段序号,把课文读通畅。
2、小组合作读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丹柯的一件什么事?
3、小组汇报读文情况及问题。
三、精读体会:
1、丹柯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大家遇到了什么危险?
2、你对“什么事都不做的人是不会得到什么好结果的。为什么我们要把气力浪费在悲哀和恐惧上呢?走,我们到林子里去,我们要穿过林子,林子是有尽头的,世界上一切都是有尽头的!”这段话怎样理解的。
3、“因为在他的眼睛里闪着坚定的力量和火一样的光芒”中“坚定的力量”是什么?“火一样的光芒”又是指什么?
4、找出人们对丹柯愤怒、不满的句子。讨论该怎样读呢?
(随机指导朗读)
5、面对人们的质问、怀疑、愤怒,丹柯是怎样做的?(引导学生体会丹柯处境的艰难、他的勇敢和坚强。)
6、最后,丹柯怎样拯救族人的,你有什么感想呢?
四、总结课文:引导学生交流,从生活中的哪些人物的品质令我们感动?
五、积累内化:自选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六、实践活动:
课外搜集一些为人类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故事读一读。
篇5:西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描写等重点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
2、学习本课的写作方法。
3、激发学生对丹柯的敬佩和崇拜之情。学习丹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
教学重、难点:
抓住重点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体会丹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引导学生阅读,明确学习目标。
三、出示自学指导,指名阅读。
师引导学生按自学指导的要求自学本课,时间8分钟。(给学生充足时间自学,以学生为主) 小组内交流3分钟
四、汇报点拨
1、学生谈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师适当点拨,指导朗读(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人物形象)
2、学习本课的写作方法,师引导学生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阅读和习作紧密结合,为习作课做铺垫)
五、小结
布置作业。
篇6: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第一课时
1、说说你所了解的报告文学或特写:
(简单根据字面猜也行,不必要求准确的答案。)
报告文学是用文学和文学手法描述真人真事。特写是截取一个人物或事件的某个片断,细致地加以描述。
2、你认为写成一篇好的报告文学需要做哪些工作呢?
①、收集素材(采访)。
②整理、筛选素材。
③写作。
3让我们沿着作者的足迹先做第一步。请同学们分组进行讨论:
①作者看到了哪些景象?
②作者采访到了哪些人?问了什么问题?得到的回答是什么?
要求陈述时由两人组合模仿采访现场一问一答进行。
例:
作者:请问袁教练,你说“不能把运动员的性格的棱角都磨平了”,你能说说招娣性格上有哪些“棱角”吗?
袁教练:招娣她挺泼辣的,虽然平时脾气冲一点,但是比赛的时候她真是拼得出、顶得住。那种豁出去的劲头不但给自己的队友巨大的鼓舞,也能让对手望而生畏呢。
明确:
①可采访招娣:了解她的理想,分析她不怕苦、为国拼搏的性格。谈她对教练、对训练的看法,分析她对教练又怨又敬的心理。
②可采访袁教练:了解招娣的野劲(顽强拼搏)、愣劲(倔强、不甘认输)、邪劲(超乎寻常的劲头),谈他对招娣采取的训练策略:激将法。
③采访队友:
⑴招娣平日表现,对她的评价(介绍插叙的内容)。
⑵对这样的训练的看法(为国苦练)。
⑶对教练的评价、看法(了解队员、平易近人、严格冷静)。
总之:通过这些访谈能基本掌握文章内容,了解人物的性格,其间穿插对“腴、畔、瘸、峻、瘫、侥、窖、邪”等字的读音、写法、意思的掌握。最后根据时间情况向学生简介此届女排取得的骄人战绩
补:获得辉煌的“五连冠”,即:1981年11月,中国队在日本举行的第三届世界杯女子排球赛中,以七战七捷的佳绩,首次登上世界冠军领奖台。
1982年9月,第九届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在秘鲁进行。中国队以9战8胜的战绩,第二次夺得世界冠军。
1984年8月7日,中国女排在第23届奥运会女排决赛中,以3比0战胜美国队,实现“三连冠”。
1985年11月,中国女排在日本举行的第四届世界杯女子排球赛中,以7战全胜的成绩,第四次荣膺冠军。
1986年9月,中国队在捷克斯洛伐克举行的第十届世界女排锦标赛中,以八战八胜的佳绩,第五次夺得世界冠军。
第二课时
1、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设想了作者采访的内容,那我想请同学们再想象一下除了我们在课本中找到的这些材料之外,作者还会看到什么?了解到什么呢?
可以有女排一天训练的时间、内容、强度;可以有她们的饮食状况、伤病状况、业余生活等等。
2、现在我们作者的手里笔记本、录音带已经有一大堆了,脑海里也装满了他所看到的训练场面了,那么该进入第二步:构思、整理素材了。把可用的材料挑选出来,还要安排好它们的详略。那就请同学们再想一想,做这项工作要遵循什么原则呢?作者所做的安排是否符合这一原则呢?
明确:
选材方面:①相对平时的训练是本职任务来说,加练是招娣主动要求的,是她为国拼搏奋斗的表现。
②插叙的3件事是介绍招娣不甘落后的性格的,她在一次比一次严重的伤病困挠下,依然不放弃排球,相对健康的训练来说,更能体现她为国争光的坚强意志。
③、写教练和队友是对招娣进行烘托和补充。
详略方面:①、加练的内容是文章所截取的一个典型片断,要通过细致的描写来展现人物性、精神世界,所以必须详写。而且因为是作者所见,能够具体描绘。
②、插叙的内容只是为了介绍人物的性格,使人物形象更丰满,再加上是听他人的叙述,距离时间长,所以略写。
③教练与队友是起烘托和补充作用,所以也略写。
构思:①、顺序:按时间顺序叙事,展现二走三练的情节,其间安排插叙,一方面可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一方面也使文章波澜起伏。
②、手法:运用烘云托月的手法,在对教练和队友的描写中进一步塑造招娣的人物形象,使之更真实可信、生动感人。
3、文章的框架已经基本构建好了,接下来作者要做的就是用生花妙笔把这些设想变成铅字了,这时他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明确:①锤炼语言。可利用课后练习三、四两道题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准确、生动。
②、修辞的合理应用。
如“他像一尊石雕似的”。比喻的修辞表现了教练的坚定、沉着、严格要求的训练作风。
“她像一截木头被钉在那儿”。比喻生动地描绘了招娣冷静下来后一动不动的情景,展现了她的“理智、倔强、好胜”
小结:本堂课通过对作者写作时选材、构思、用笔的分析,让我们不但对文章主人公的性格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同时也学会了写作的基本方法,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阅读和写作中加以运用。
作业:
写一则200字左右的短文,谈谈你对招娣练球的感
篇7: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一、导入新课,用背景资料激发阅读兴趣(多媒体出示)
同学们,中国女排在世界上的赛事取得的重大成就,这些成就的背后他们付出多少辛苦你知道吗?其中有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今天,我们来了解女排其中的一名成员——陈招娣的故事,她是如何苦练的。板书课题,并齐读。
二、初谈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读通课文后,可让学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怎样的事?
三、研读重点,感受陈招娣的训练吃苦耐劳的顽强拼搏的品质
1、让学生通过认真研读,从课文中找出描写女排训练辛苦的句子,围绕课文后的第一个思考题来进行。
2、请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自己感动的场面,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先自己体会,再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朗读。
课文最后九个自然段是朗读的重点。
(1)先让学生试着自己怎么读,再把自己的体会和大家交流。
(2)反复朗读,读出人物的真情,最后让学生汇报朗读。
(3)教师范读。
四、整体回顾,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这个故事。
2、在笔记本上简要地写一写自己了解的陈招娣。
五、迁移练习
1、识字写字,要读准9个生字的读音。
2、读下面的句子,在括号里填写恰当的词语,体会这些词语好在哪里。
招娣迈动了脚步了。不过,她___往前走,___来个向后转,步子___猛,动作___冲。
3、小练笔:学习作者写典型事迹细节的写法。描写生活中的某个场面。
六、实践活动
1、选取课文中的一个场景,演一演。
2、课外阅读女排在赛场上拼搏的其他故事。
七、作业
抄写本文佳句。在练习册中自选两道题。
篇8: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一、学习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饥饿、礼拜、生锈、揉皱、昏暗、眯缝、耸肩、一缕、稀粥、撇嘴、起伏、匣子、冻僵、逗笑、窜过、逮住、孤儿、打搅、甜蜜、暖炕、耷拉、火柴梗、圣诞树、黑糊糊、笑眯眯、孤零零”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主要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体会他极度痛苦的心情。
3、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叙述、信、回忆穿插来写、苦乐对比的表达效果,体会课文结尾“梦”的含义。
二、学习重点:
理解凡卡写信的内容,了解凡卡的苦难生活,通过凡卡的神态、动作、联想,了解凡卡的内心世界。
三、学习难点:
作者的叙述、信的内容和凡卡的回忆交叉在一起,同时交替使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这种复杂的穿插和变化人称的写法是学习上的难点。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1、我们刚刚读过安徒生的童话,今天再来读一篇外国文学作品,是俄国的伟大作家契诃夫写的《凡卡》。这篇小说写于1886年,当时正是俄国沙皇统治最黑暗的时期,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无数破产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契诃夫家的小杂货店里有两个小学徒,就常受他父亲的虐待。他自小了解学徒生活,也同情小学徒的不幸命运,所以《凡卡》这篇小说写得真实感人,也使我们从中看到旧俄时代穷苦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板书课题)
2、我们怎样才能读进去,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学生自由说,如有感情朗读,联系实际进行联想,质疑思考讨论等等。)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按要求自读课文。
(1)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画出文中出现的人名及人物的身份。
(3)将凡卡写信的段落标记出来。(3、8、10、11、12、15自然段)
(4)准备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凡卡。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生字新词,要读准字音。
(2)读准人名,并明确人物的身份。
凡卡·茹科夫(伊凡·茹科夫):小说的主人公。
阿里亚希涅:鞋匠,鞋店老板。
康斯坦丁·玛卡里奇:凡卡的爷爷。
日发略维夫:老爷,爷爷工作的那家庄园的庄园主。
菲吉卡:牧主。
艾果尔,阿辽娜:凡卡的小伙伴。
卡希旦卡:老母狗的名字。
(3)按写信过程将课文分成三段。
(4)简单介绍一下凡卡。(凡卡是一个才9岁的农村孩子,他没有爹没有娘,只有爷爷一个亲人。爷爷是个穷苦人,在乡下给庄园主当守夜人。9岁的凡卡,3个月前就被送到莫斯科的一家鞋店里当学徒,孤苦伶仃,生活十分悲惨。小说写的是凡卡在圣诞节前夜给爷爷写信,告诉爷爷他在店里生活很痛苦,请求爷爷把他带回乡下去。)
(三)感受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
1、快速默读课文,从凡卡的信里找出哪些段落是写他的学徒生活的。(8、11、15自然段)
2、轻声读第8、15自然段,说一说凡卡在老板家里受到哪些虐待,画一画有关的词句。
3、结合词句,汇报交流。
(1)挨打:结合挨打时的动作——“揪、拖、揍、戳”;工具——老板“拿皮带”“拿楦头”老板娘“捞起青鱼”;程度——“昏倒”,来体会他们对9岁的小凡卡肆意随便地殴打,毫无人性地对待。
(2)挨饿:结合“简直没有”“一点儿”“一点儿”来想凡卡一天到晚饥肠辘辘,可能饿到什么程度的表现。
(3)挨困:结合“一……就……只好”来体会凡卡即使在过道里也无法好好睡一觉,可能会困得怎样。
小结:凡卡在老板家里忍受着非人的折磨,吃不饱睡不好,还要挨打。联想他每天会怎样生活,没人的时候凡卡会怎样做,(如,偷偷地哭,想念爷爷,伤痕累累,捡东西吃等。)所以,凡卡才说“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4、自由读,说说你从感叹号和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无法忍受、绝望、哀求等心情。)展开想象,把静止的省略号变成实在的生活内容。如:凡卡还受了哪些折磨?还可能怎样请求爷爷?
5、练习把凡卡的悲惨的生活和对爷爷倾诉的情绪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6、快速浏览第11自然段,说说你的发现。(莫斯科,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
(四)感受凡卡“美好”的乡村生活
1、这篇课文除了写信,还写了什么。(还写了凡卡对乡村生活的回忆。把这些内容放在写信中间,就是插叙。)
2、快速默读,找到与乡村生活有关的段落,作出标记。
3、读一读,说说爷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年老、困苦、劳累,但很乐观、风趣、慈祥,跟爷爷在一起凡卡感到很快乐。)
4、有感情朗读4、5自然段。
5、结合具体语段,来说说乡村生活给凡卡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家乡美丽的夜景。宁静、优美、柔和,有着过节的气氛,从中可以想见凡卡高兴的心情。与城市悲惨的学徒生活相比,乡村的生活是那样美好,所以,在凡卡的记忆中,连一个普通的夜晚也如此美丽。这正是凡卡对家乡对亲人思念的表现。
(2)守夜和砍圣诞树。从“多么快乐的日子呀!”“逗笑一会儿”,还有爷爷生动趣味的语言,体会到这可能是凡卡印象最深、最快乐的一件事。试着读出凡卡的快乐。
6、仔细探究,乡村生活真的是美好幸福的吗?
爷爷已经65岁,还要给老爷家守夜,只能睡在大厨房里;守夜时要挨冻,砍圣诞树时爷孙俩都要“冻僵”了,体会到他们的生活是非常贫困劳累的。否则,爷爷也不会把他的孙子送到城里去做学徒。在小凡卡的心里却如此美好,正是因为他现在的学徒生活太悲惨了,已经到了他无法忍受的程度。
(五)讨论写法的作用
1、加入插叙部分,更加衬托出了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和他迫切要回到爷爷身边的心情。
2、小说除了运用插叙,还采取了哪些方法,使我们如此感动?
在文中找到几处细腻传神的细节描写,来体会其真实具体,给人印象深刻,有身临其境之感。(凡卡写信时的动作、表情、心理,写信中对学徒生活的描述和对乡村生活回忆中,都有生动细腻的细节描写,找到一两处来体会。)
(六)自学结尾,体会表达的特点
1、找找哪些地方是细节描写,说说细节描写的作用。
2、美好的梦与残酷的现实形成了对比,让人对凡卡悲惨的命运产生了更深的同情,更加愤恨造成这种命运的社会制度。
3、讨论:凡卡的梦会实现吗,为什么?
4、回顾全文,进行总结:结构比较复杂,它由三部分内容组成:作者叙述凡卡的悲惨遭遇,凡卡信的内容,写信过程中凡卡的回忆。在这三部分内容的表达上,抓住了细节,表现了凡卡这个仅仅九岁的孩子复杂的内心活动,给爷爷写信,哀求爷爷把他带回去,说明了他在莫斯科学徒生活的悲惨,使我们深深同情他的悲惨命运,更加痛恨那个吃人的黑暗社会。
(七)拓展阅读
契诃夫是与莫泊桑齐名的举世闻名的短篇小说大师。列夫·托尔斯泰说他是一个“无比伦比的艺术家”。契诃夫的创作活动是从短篇幽默作品开始的,其幽默名篇《公务员之死》、《胖子与瘦子》、《变色龙》、《套中人》等,早已被译成中文,为我国广大读者所熟悉,其中《变色龙》、《套中人》还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建议同学们课外阅读《契诃夫短篇小说选》。
篇9:西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是我国现代美学研究的先行者和开拓者宗白华所作。本文的题目就与众不同,实际文题应该是“大自然是我心中最美的诗”作者巧用逗号,取代了“是我”,题目对本文主题高度概括,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觉得大自然好像诗那样,给人以美好的享受。作者用艺术的笔触描绘了大自然娇丽多变的景象,按时间的顺序展开,从对自然的朦胧之爱到赋予自然诗化的情感,可以看到作者对自然的感受不断发展的心灵进程。抒发了作者无比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
本文语言富有诗意,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来理解,让学生在反复读的基础上,思考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找出每段的前标明时间的关键词,纵观全文,明白课文的写作顺序,理解不同时期,随着作者年龄的增长,所接触环境的逐渐扩大,加之所学知识的增多,视野不断开阔,对自然的感受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看到的自然之景到由景而生的特殊感情进行深刻的理解。本文想象丰富,调动学生的思维,动手操作,力求把作者的想象转化为图画,促进学生深刻理解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并积累好词佳句,学习时按作者的描述拓宽学生的视野,激起学生的共鸣。为写作打好基础,真正做到读写结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作者在人生成长的不同时期对大自然的种.种感受,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纯真的刻骨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感受力以及美好情感。
3.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感受生活与自然的方法。
4.认识3个生字,正确书写10个生字。读写“酷爱、幼稚、抒情、遥远、搅动、弥漫、诗情画意、凝思、遐想、脉脉相通、写照”等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在不同时期对大自然的种.种特有的感受。
教学准备:
师生可以在课前收集了解有关作者的资料,包括作者的相关作品(诗歌)。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文题
1.导言:同学们,我们在成长在进步,我们耳闻目睹接触到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低头在水边玩耍,抬头望见空中的云霞,让我浮想联翩,郊游让我大开眼界,外出求学之际,我心旷神怡,大自然是我心中最美的诗。板书课题:大自然,心中最美的诗
2.解题:看课题,你知道“大自然”是谁心中最美的是吗?(我)文题用逗号取代了“是我”我具体指谁?(宗白华)
3.简介作者宗白华:(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什么事?
作者用艺术的笔触描绘了大自然绮丽多变的景象,以及被这些景象引发的美妙的感受和神游万仞般的想象,抒发了作者无比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请同学们用笔标出自然段,并找出自然段开头一句表示时间的词语,把它圈起来。观察这几个词,看看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时间)
3.按这个顺序给课文分段,(3段)并概括段意。
第1段:(1.2自然段)写孩童时大自然引起的幼稚的幻想。
第2段:(3自然段)写少年时大自然引起的奇异的情感。
第3段:(4~7自然段)写青年时与大自然结成微妙的音符。
三、仔细品读,理解感受
1、自由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边读边思考,找出作者在每一段时间内,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所产生的特殊感受(想象),说说你对这种感受的理解,并读一读。
2、交流感受,朗读体验
学习第一段,谁能用一句话说一说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小时候,天空的白云和石桥畔的垂柳,云谱。)
小时候,我们可以说是孩童时候。板书:孩童
作者见到云联想到什么?找一找写云的句子读一读,读的时候语调要错落有致,表达出作者的兴奋点在大自然的山水之间。边读边想象汉代的云、唐代的云、抒情的云、戏剧的云都是什么样子,并在书下边的彩图上有简笔画出各种云的示意图。练习读。指名读。(略)
刚才我们画了一些云的示意图,说说你对作者这种幼稚的幻想的理解。板书:幼稚
(目的:唤起自己孩童时对所钟爱的事物的体验。)
文中的我热爱大自然是他的天性,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迷恋大自然的脚步越走越快,作者郊游去的地方,景色宜人,我们也一同去看一看吧!用“——”画出所去的景点及见到的景物,用“~~~~”画出作者的感受,体会凄凉的感觉与幸福之感结合的奇妙之情,练习朗读。
教师小结:小时候,作者无论是一人观赏,还是与小伙伴郊游时,他都被大自然的秀美与深邃所陶醉,痴迷于自然之中,忘记了自己的存在,并觉得自己与自然合二而一,飞升远去,显然,他不只是看、玩,而是用心去感受,去理解,去消化,把握了大自然的神韵,给人以无限的遐想。此时作者的想象叫幻想。
板书:幻想
你也有过如此入情入境的时刻吗?说一说。
(目的:启发学生想象)
这一段的板书我们也学习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来概括一下,老师教学生连词成句,使板书成为:孩童幻想幼稚起
接下来我们学习学习第二段:
十三四岁我们叫做少年,板书: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作者已经成为一名少年,大自然又引起他哪些奇异的情感呢?板书:情感第3自然段内,有时间,也有作者的感受,但没有具体写出所见到的大自然的美景,结合你现在的年龄,替作者添补上他所见到的景物。说说你的奇异的幻想。
(目的:联系实际联系进行说话训练)。
作者长大了,有自己的观点,自信,突出坚定并活泼好奇之意。板书:奇异体现我对自然的爱越来越真切。
这一段的板书,谁愿意概括?尽量让学生完成。
.板书:少年情感更奇异
下面我们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第三段:
学生汇报
板书:好音符
师小结:作者17岁时到青岛德国高等学校中学部修读。此时他已经是一个青年了。板书:青年感性的浪漫中已融入了理性。青岛是海滨城市,他可以经常去看海,大海浩瀚无垠、气势不凡,是生命的发源地,面对有这样特征与内涵的事物,他的心灵受到震撼,思想与情感得到陶冶,升华出一种理性认识:世界是美丽的,生命是壮阔的。作者把这一过程称之为“海风吹醒了我的心灵”“象征”用具体事物去表现某种特殊意义。凡作象征的事物其特征必与特殊意义有相似处或必然的关联。大海气势壮阔,又是生命的发源地,与世界和生命之间关联紧密,作者抓住了关联产生“海是世界和生命的象征”的联想。这种联想是微妙的。板书:微妙
这一段的板书:青年微妙好音符
作者引用朋友的诗句,体现出他爱诗,写诗,读诗,因此作者“心中涌起美诗意”
板书心中涌起美诗意
3、通读全文,体会情感
师:思考作者喜欢写诗,与大自然有什么关系?
(作者是我国的美学家,还是诗人,是大自然给了他诗的灵感,大自然是他心中最美的诗)
下面我们共同欣赏作者的诗《我生命的流》。
四、阅读鉴赏,突出特点
1.写景,并直接抒发感情。找到有关的句段。
2.全文运用想象手法,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指出具体的句子。
板书设计:
大自然,心中最美的诗
1.按时间顺序(小时候)孩童幻想幼稚起
2.写景,产生联想(十三四)少年情感更奇异诗情画意
3.语言优美(十七岁)青年微妙好音符想象丰富
4.层层深入结尾扣题(上中学)心中涌起美诗意
第2课时
一、回顾全文,概括内容
课文讲了什么事?(作者描绘了大自然绮丽多变的景象,以及被这些景物引发的感受和神游万仞般的想象,抒发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朗读课文,背诵佳句
1.指名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
2.比赛背诵。
三、迁移练习,巩固生字
1.识字写字同时组词。教师有针对性的范写。
2.理解词语:酷爱、幼稚、抒情、遥远、搅动、弥漫、诗情画意、凝思、遐想、脉脉相通、写照。
3.照样子,在括号里填写恰当的词。
(晓雾弥漫)的海的海()的海()的海
4.添音节
脉脉()含情的春水,滋润着正当勃勃生机的山脉()。
5.摘抄自己喜欢的妙词、佳句。
四、实践拓展,读写结合
回忆你所见到的自然景观,哪些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你对它很有感情,写写自己的感受。
篇10:西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作者在人生成长的不同时期对大自然的种.种感受,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纯真的刻骨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感受力以及美好情感。
3.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感受生活与自然的方法。
4.认识3个生字,正确书写10个生字。读写“酷爱、幼稚、抒情、遥远、搅动、弥漫、诗情画意、凝思、遐想、脉脉相通、写照”等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在不同时期对大自然的种.种特有的感受。
教学准备
师生可以在课前收集了解有关作者的资料,包括作者的相关作品(诗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文题
1.导言:同学们,我们在成长在进步,我们耳闻目睹接触到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低头在水边玩耍,抬头望见空中的云霞,让我浮想联翩,郊游让我大开眼界,外出求学之际,我心旷神怡,大自然是我心中最美的诗。板书课题:大自然,心中最美的诗
2.解题:看课题,你知道“大自然”是谁心中最美的是吗?(我)文题用逗号取代了“是我”我具体指谁?(宗白华)
3.简介作者宗白华。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什么事?
作者用艺术的笔触描绘了大自然绮丽多变的景象,以及被这些景象引发的美妙的感受和神游万仞般的想象,抒发了作者无比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请同学们用笔标出自然段,并找出自然段开头一句表示时间的词语,把它圈起来。观察这几个词,看看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时间)
3.按这个顺序给课文分段,(3段)并概括段意。
第1段:(1.2自然段)写孩童时大自然引起的幼稚的幻想。
第2段:(3自然段)写少年时大自然引起的奇异的情感。
第3段:(4~7自然段)写青年时与大自然结成微妙的音符。
三、仔细品读,理解感受
(一)自由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边读边思考,找出作者在每一段时间内,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所产生的特殊感受(想象),说说你对这种感受的理解,并读一读。
(二)交流感受,朗读体验
学习第一段,谁能用一句话说一说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小时候,天空的白云和石桥畔的垂柳,云谱。)
小时候,我们可以说是孩童时候。作者见到云联想到什么?找一找写云的句子读一读,读的时候语调要错落有致,表达出作者的兴奋点在大自然的山水之间。边读边想象汉代的云、唐代的云、抒情的云、戏剧的云都是什么样子,并在书下边的彩图上有简笔画出各种云的示意图。练习读。指名读。
刚才我们画了一些云的示意图,说说你对作者这种幼稚的幻想的理解。
文中的我热爱大自然是他的天性,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迷恋大自然的脚步越走越快,作者郊游去的地方,景色宜人,我们也一同去看一看吧!用“——”画出所去的景点及见到的景物,用“~~~~”画出作者的感受,体会凄凉的感觉与幸福之感结合的奇妙之情,练习朗读。
(朗读时要突出对古迹景色既赞美又有怀念莫愁女之意;既有对空气清新,环境静寂的赞叹,又有对绿树掩映,湖水清丽景色的极度陶醉之意。)
指名读。小组之间比赛读。
教师小结:小时候,作者无论是一人观赏,还是与小伙伴郊游时,他都被大自然的秀美与深邃所陶醉,痴迷于自然之中,忘记了自己的存在,并觉得自己与自然合二而一,飞升远去,显然,他不只是看、玩,而是用心去感受,去理解,去消化,把握了大自然的神韵,给人以无限的遐想。此时作者的想象叫幻想。
你也有过如此入情入境的时刻吗?说一说。
这一段的板书我们也学习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来概括一下,老师教学生连词成句,
接下来我们学习学习第二段:
十三四岁我们叫做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作者已经成为一名少年,大自然又引起他哪些奇异的情感呢?第3自然段内,有时间,也有作者的感受,但没有具体写出所见到的大自然的美景,结合你现在的年龄,替作者添补上他所见到的景物。说说你的奇异的幻想。
作者长大了,有自己的观点,自信,突出坚定并活泼好奇之意。体现我对自然的爱越来越真切。
这一段的板书,谁愿意概括?尽量让学生完成。
下面我们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第三段:
一个人读(4自然段),找出时间,景物,画出感受,并理解,“青岛的海风吹醒了我的心灵”的意思。
一个人学(5自然段),找出时间,景物,画出感受,并理解,“初春的地气,在山水里蒸发的较早,举目都是浅蓝深黛;湖光峦影笼罩得人仿佛也成了一个透明体。”
一个人学(6自然段),找出想象的句子,并理解“一个长期的微妙的音符”是什么意思?
一个人学(7自然段),说一说“华灯一城梦,明月百年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组内学习,比赛说理解,比赛读一读。
学生汇报
师小结:作者17岁时到青岛德国高等学校中学部修读。此时他已经是一个青年了。感性的浪漫中已融入了理性。青岛是海滨城市,他可以经常去看海,大海浩瀚无垠、气势不凡,是生命的发源地,面对有这样特征与内涵的事物,他的心灵受到震撼,思想与情感得到陶冶,升华出一种理性认识:世界是美丽的,生命是壮阔的。作者把这一过程称之为“海风吹醒了我的心灵”“象征”用具体事物去表现某种特殊意义。凡作象征的事物其特征必与特殊意义有相似处或必然的关联。大海气势壮阔,又是生命的发源地,与世界和生命之间关联紧密,作者抓住了关联产生“海是世界和生命的象征”的联想。这种联想是微妙的。
作者引用朋友的诗句,体现出他爱诗,写诗,读诗,因此作者“心中涌起美诗意”
(三)通读全文,体会情感
师:思考作者喜欢写诗,与大自然有什么关系?
(作者是我国的美学家,还是诗人,是大自然给了他诗的灵感,大自然是他心中最美的诗)
下面我们共同欣赏作者的诗《我生命的流》。
四、阅读鉴赏,突出特点
1.写景,并直接抒发感情。找到有关的句段。
2.全文运用想象手法,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指出具体的句子。
五、回顾全文,概括内容
课文讲了什么事?(作者描绘了大自然绮丽多变的景象,以及被这些景物引发的感受和神游万仞般的想象,抒发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六、朗读课文,背诵佳句
1.指名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
2.比赛背诵。
3.摘抄自己喜欢的妙词、佳句。
七、实践拓展,读写结合
回忆你所见到的自然景观,哪些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你对它很有感情,写写自己的感受。
篇11:西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本课4个生字。
能力:体会作者对绿色的描写方法。
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体会绿色所带来的生机及其美。
2.感悟绿色的美妙。
教学方法:
读中感悟。学生自主探究。
教具准备:
搜集有关描写绿色的语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阅读,激发兴趣
直接板书:向往绿色,齐读课题,简介、顺势引入课文。
二、初读课文,读顺课文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做到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画出生字新词,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每段文字分别写了什么?
2.默读课文,课文是怎样具体介绍绿色的美妙的?
四、精读课文,领悟绿色的美妙
1.站在作者的角度看,绿色的哪些“妙处”引起了作者的喜爱?
2.站在自己的角度,你心中对绿色是怎样的感受?
3.读了课文,你也更喜欢绿色了吧?为什么?
五、领悟写法,学习表达
作者在表现绿色的美妙时,运用的是什么写法?明白作者运用引用与抒情的方法。
六、积累内化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七、迁移练习
1.识字写字,认识本课中的4个生字。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一缕缕阳光透过,给清新的树干投下()的光影,给绿荫()添几道光线。我抬头望去,天空(),阳光明媚。
3.造句:
不是……也不是……但是……
八、实践活动
请你选择一种春景,用自己的话描绘它。
篇12: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教材分析:
本文节选自鲁光的报告文学《中国姑娘》。文中记录了陈招娣在排球训练中,几次罢练,最终克服困难,理智回归训练的故事,歌颂了她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
学情分析:
有的学生对陈招娣并不了解,课前需布置学生查一下有关她的资料。
教学目标:
知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4个生字,正确书写9个生字。
能力:在阅读中学习作者用典型事例描写人物的方法。
情感: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陈招娣罢练及继续训练时的倔强性格。
教学重难点:
朗读课文,从课文对陈招娣罢练及继续训练细节描写中,体会女排姑娘的永不服输的顽强拼搏精神。
教学方法:
自读感悟
教具准备:
有陈招娣的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用背景资料激发阅读兴趣(多媒体出示)
同学们,中国女排在世界上的赛事取得的重大成就,这些成就的背后他们付出多少辛苦你知道吗?其中有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今天,我们来了解女排其中的一名成员——陈招娣的故事,她是如何苦练的。板书课题,并齐读。
二、初谈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读通课文后,可让学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怎样的事?
三、研读重点,感受陈招娣的训练吃苦耐劳的顽强拼搏的品质
1.让学生通过认真研读,从课文中找出描写女排训练辛苦的句子,围绕课文后的第一个思考题来进行。
2.请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自己感动的场面,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先自己体会,再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朗读。
课文最后九个自然段是朗读的重点。
(1)先让学生试着自己怎么读,再把自己的体会和大家交流。
(2)反复朗读,读出人物的真情,最后让学生汇报朗读。
(3)教师范读。
四、整体回顾,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这个故事。
2.在笔记本上简要地写一写自己了解的陈招娣。
五、迁移练习
1.识字写字,要读准9个生字的读音。
2.读下面的句子,在括号里填写恰当的词语,体会这些词语好在哪里。
招娣迈动了脚步了。不过,她( )往前走,( )来个向后转,步子( )猛,动作( )冲。
3.小练笔:学习作者写典型事迹细节的写法。描写生活中的某个场面。
六、实践活动
1.选取课文中的一个场景,演一演。
2.课外阅读女排在赛场上拼搏的其他故事。
七、作业
抄写本文佳句。在练习册中自选两道题。
篇13:西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散步》教案
《散步》课文原文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象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的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散步》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语言,提高审美情趣。
2.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语言,体会亲情的美好。
三、教学设想
在教师充满激情而富于亲和力的语言引导下,学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构建新的学习方式。
四、教学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家是温馨的港湾,家是温暖的晴空。全家人一起中秋赏月,一块共进晚餐,一同欣赏电视……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的寻常小事,也体现出浓浓的亲情。现在,让我们一同走向初春的田野,去感受一家祖孙三代人的相亲相爱,和和美美……
二、整体感知,梳理文章结构线条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下列问题。
①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学生思考后回答,明确:一家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
师注意:如有难度,可这样启发: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干什么?
②围绕“散步”这件事理出文章结构线条。
指名回答。如学生回答不出,教师可围绕“散步”这一中心事件来启发学生。边答边板书。
师明确:“我”劝母亲散步;全家一起散步;选择大路小路的分歧;“我”决定委屈儿子;母亲却依从了孙子;在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
师:家庭犹如一口池塘,有时波平如镜,有时波浪起伏。在散步的过程中,这个三代之家就像平静的水面涌起了波澜。在岔路口,“我”的母亲要走大路,“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大路平顺,便于老人行走;小路难行,可是秀色可心。在鱼与熊掌不可得兼的情况下,“我”决定舍鱼而取熊掌。“我”认为,母亲年老体弱,余年不多,伴随她的机会已很少;儿子年纪尚幼,来日方长,伴随他的机会还很多。于是“我”决定委屈儿子,顺从母亲,作出了“走大路”(板书)的决定。这个决定是明智的,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板书)的美德。同时母亲的选择是——
生:走小路。(板书)
师:这又体现了我国另一种传统美德,是——
生:爱幼。(板书)
三、深入探究,挖掘“尊老”内涵
过渡:这篇课文通过一件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小事——散步来颂扬了“尊老爱幼”的美德。它如一首动人心弦的诗,一支感人肺腑的歌,深深地叩击着我们的心魄。
请大家默读课文,思考:你最喜欢文中的那一个人?理由是什么?大家可以和同位讨论。学生讨论后回答。
师注意:至少让两名学生回答。
师:我先不评判大家的回答,请大家听培根怎么说的,“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文明之举。”谁能给我们解释一下?
生解释。
师总结:“尊老”和“爱幼”都可贵,这既是一个人也是一个国家文明的标志,但我更赞成培根的话,“尊老”更可贵。因为这是人类特有的高尚情感,更是我们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珍贵美德——“孝”的集中体现。同学们,你们知道“孝”字的最初写法吗?它是一个会意字,上面一个“老”字,下面一个“子”字,古人解释 “孝”为“善事父母者”。我希望同学们能深刻理解“尊老”的含义,把中华民族“善事父母”这一美德传承下去!
四、揣摩词句,体味语言
过渡:好听的歌总是由优美的旋律传送的;美丽的花得由鲜绿的叶儿衬托;同样,美文得有妙语来表达。这篇课文的语言散发着清新淡雅的芬芳,读来的感受犹如背着花篮与作者边散步边交谈,于不经意间往花篮里采摘几朵并不名贵却很雅致的小花。
下面请大家速读课文,与人你的同桌共同找出你们认为写的最美的词句,如能说出你们的理由,我将洗耳恭听。
师注意:学生讨论后自由回答,但要注意时间,适时的打住。如学生在这一环节打住,则教师可以提示下面语句引导学生来体会课文语言妙处,之后归纳:。(板书)
附文中的妙语(仅供参考):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写母子关系,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
“小家伙突然大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这两句话充满生活情趣,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
“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这一句表现了妻子的贤惠。“在外面”这个限制语用得好,令人想到“在家里”就可能不是这样了,很可能“我总是听她的”。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含义深刻。它以轻衬重,突出了“尊老爱幼”的重大意义,还写出了中年人已意识到自己责任的重大,正在继承和发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谱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新篇章。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这段话通过初春秀色的描绘,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暗示熬过了严冬的母亲将会获得新的活力。
“她的眼睛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这句话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揭示了“小路有意思”的内涵,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展现了母亲充分理解孙儿愿望的内心世界。
五、总结
《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它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
六、作业
过渡:同学们,家是温馨美丽的港湾,家是心灵愉悦的空间。家庭成员应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使家其乐融融、幸福美满!不是有那么一首《常回家看看》的歌吗,它唱出了父母的辛劳,也唱出了我们做儿女应尽的一份孝心。
请你们以“我爱我家”为题,讲述家庭生活中表现浓浓亲情的故事,抒发你对家庭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散步》教学反思
《散步》是当代作家莫怀戚的一篇优美散文,它篇幅短小,语言隽永,但又情意浓浓。主要通过写一家三代四口人外出散步的经过,表达了浓浓亲情以及强烈的生活责任感。文章虽只有580字,读来却意蕴深长,让人回味无穷。所以历来受到语文老师的青睐,也常常成为语文老师上公开课的选择对象。
打算上《散步》一课时,其实一直在犹豫:那么多人上过这篇课文,包括我本人也在几年前作为公开课上过,怎样才能上出新意呢?于是,我仔细阅读了单元提示及课文,课文文字较少,且内容简单,编者的要求也不高。当我读到课后练习题时,引起了我的注意。课后一共设置了三道题目:一是为课文该换标题,意在把握课文内容;二是研读课文最后两句话,意在把握文章的主题;三是比较阅读作家林文煌的《三代》,意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及鉴赏能力。于是,一个大胆的思路便形成了,我何不围绕三个题目来设计教学呢?针对三个题目我设置了读出画面、读出情感、读出故事三个教学环节,后来,我又加入读出感悟的环节,作为前三个环节的补充,从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同时,这节课我还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不让学生带课本进教室,更不准带教辅资料,只准带新华字典、笔、本子。这样做的目的,只想让孩子们去思考,而不是做一名搬运工。把资料书上别人整理好的答案搬到书上,然后再进行所谓的交流,这种做法学生获得的阅读感悟是极少的,因为,他们根本没有自己的阅读体验,根本没有去思考。我一直认为,现在的孩子很懒,不是手脚懒,而是大脑懒,不愿多用脑,倒是愿意动手抄,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是提高的很慢很慢的。我也一直认为,学生的语文能力是需要训练的,朗读、写作、交流表达等等,都需要在老师的示范、引导下来训练提高。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
从学生的表现来看,基本上还是可以的,七年级的小孩毕竟还小,思维、表达的能力还有限。虽然分析肤浅,但有真意;表达生涩,但有真情。我相信,通过长期的熏陶、训练,他们的阅读、表达、思考、写作的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篇14:西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天窗》语文教案
《天窗》课文原文
乡下的房子只有前面一排木板窗。暖和的晴天,木板窗扇扇打开,光线和空气都有了。
碰着大风大雨,或者北风呼呼叫的冬天,木板窗只好关起来,屋子就黑得像地洞里似的。
于是乡下人在屋顶上面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
夏天阵雨来了时,孩子们顶喜欢在雨里跑跳,仰着脸看闪电,然而大人们偏就不许,“到屋里来呀!”孩子们跟着木板窗的关闭,也就被关在地洞似的屋里了;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jiè)。
从那小小的玻璃,你会看见雨脚在那里卜落卜落跳,你会看见带子似的闪电一划;你想象到这雨、这风、这雷、这电,怎样猛厉地扫荡了这世界,你想象它们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大十倍百倍。小小的天窗会使你的想象活跃起来。
晚上,当你被逼着上床去“休息”的时候,也许你还忘不了月光下的草地河滩,你偷偷地从帐子里伸出头来,你仰起了脸,这时候,小小的天窗又是你唯一的慰藉!
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的一颗星,一朵云,想象到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无数像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掠过一条黑影,想象到这也许是灰色的蝙蝠,也许是会唱歌的夜莺,也许是恶霸(bà)似的猫头鹰——总之,美丽而神奇的夜的世界的一切,立刻会在你的想象中展开。
啊唷(yō)唷!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它会使你看见了,若不是有了它你就想不起来的宇宙的秘密;它会使你想到了,若不是有了它你就永远不会联想到的种种事件!
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该被感谢的。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会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任何他看到的更真切,更阔达,更复杂,更确实!
《天窗》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理解课文中的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激发学生通过“天窗”看世界的情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的慰籍”,唤起学生与课文共鸣。
教学难点:
理解第八、九自然段中难懂的句子,体会“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教师板书课题)
2、说说你对天窗的了解,你还想了解一些什么?
过渡:天窗到底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看看课文的哪部分内容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3、指名读课文第一到第三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乡下的房子只有一排木板窗,但碰上大风大雨或冬天,木板窗一关,屋子里就像黑洞似的。乡下人在屋顶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
引导学生看课文中的插图,加深对天窗的理解。
齐读课文第一到三小节。
今天我们所学习的课文《天窗》是作家茅盾所写的。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 自学生字词。藉、霸、宙。
2、理解词语。(说说通过自学,你理解了哪些词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等方式理解新的词语。你还有哪些不懂的词语,和同学一起交流一下。)
3、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
三、默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默读课文后,教师引导全班交流,理清课文层次。)
第一段:(1—3)乡下人在屋顶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
第二段:(4—7)夏天阵雨来了时,晚上,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的慰藉。
第三段:(8—9)天窗是神奇的,想象丰富的孩子会因此产生种种联想。
四、布置作业:
1、抄写字词。
2、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
第二课时
一、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茅盾的名篇《天窗》。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哪些内容?
(学生读课文后简单交流自己已经读懂的内容。)
二,默读课文,质疑问难。
1、默读课文,提出你不懂的问题。
2、交流汇报。
估计学生提出的问题有:
(1)为什么说天窗是神奇的呢?
(2)“天窗”、“有”、“无”、“虚”、“实”、为什么要加引号?
(3)为什么说“活泼会想的孩子会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
(4)为什么说比他所看到的一切更真切,更广阔,更复杂,更确切?
(5)为什么说“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的慰藉。”?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很好,这些问题中有两个问题是最关键的,弄懂了这两个问题,其它问题就容易理解了。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梳理问题。
(1)为什么说“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的慰藉。”?
(2)为什么说天窗是神奇的呢?
三、深入研读,理解课文。
1、想一想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重点学习课文的哪部分内容?(第二、三部分)
下面我们就来认真读课文第二、三部分。
2、默读课文二、三部分,思考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四、交流汇报,深入理解。
1、找一找,“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的慰藉。”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1)请两个同学分别朗读第二段中的两个事例。
(2)“慰藉”是什么意思?(“慰藉”就是安慰的意思。)
(3)比较句子:
小小的天窗是的慰藉。
小小的天窗是慰藉。
(读一读,你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老师引读第4、6节)
2、为什么说天窗是的慰藉呢?透过这扇天窗,文中的孩子看到什么?又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分别用“——”和“~~”在文中找出。
(1)(交流汇报:明确孩子看到的和想到的内容。)
(2)教师引读:我们把孩子的所看所想连起来读一读,注意老师的引读。
3、根据这些内容,我们再来思考同学们刚才提出的问题:
为什么说“活泼会想的孩子会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他们所看到的一切更真切,更广阔,更复杂,更确切?
小组讨论,交流。
4、出示:它会使你看见了,若不是有了它你就想不起来宇宙的秘密;它会使你想到了,若不是有了它你就永远不会联想到的种种事情。
现在这句话理解了吗?说说自己的理解,齐读。
那是不是有了天窗,我们人人都能看到种种事情呢?
5、有了想象,我们才能看到更真切,更广阔,更复杂,更确切的世界。实际上,我们周围有许多机会,文章最后一节中加引号的天窗就是指一切想象的机会,我们要抓主机会,积极动脑,展开想象。
五、体会文章中的想象。
1、怎样才能想象得好呢?我们来看看文章中的孩子们是如何想象的?
我们先来看课文是怎样描写他看到的事物的?
“雨脚”是怎样形容的?(卜落卜落跳)
“卜落卜落”写出了什么?(声音)
他怎么会写得那么具体?(观察仔细)
还从哪些方可以看出作者观察得很仔细?
(带子似的、一瞥、掠过)
现在我们知道了要想象得好,首先要仔细观察。
2、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他又是怎样展开想象的呢?
孩子通过天窗看到了雨脚和闪电,又怎样会想到雷和风呢?(因为两者有联系。)他不仅想到了雷和风,还想到了什么?
个别读,齐读。
他怎么会从“一颗星”、“一朵云”想到“无数星”、“无数云”?(从数量上展开想象。)
还有什么?(从“一朵云”想象到千姿百态的云,从形状上展开想象。)
齐读。
为什么从“掠过的一条黑影”想象到“蝙蝠”,“夜莺”,“猫头鹰”?
(从黑色的颜色、大小、形状想象,而且这三种动物都是夜晚出来活动的。)
男女生比赛读书。.
3、通过学习,我们发现文章根据看到的事物想象相关的事物,根据看到事物的大小、颜色、形状等展开想象,这就告诉我们想象要从各个角度开展,这样多角度的想象才会丰富。
4、大家要不要也像文中的孩子那样展开想象?老师也为大家打开一扇天窗,让大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5.学生读下面一段话,练习说话、写话
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掠过一条黑影,想象到这也许是灰色的蝙蝠,也许是会唱的夜莺,也许是恶霸似的猫头鹰——总之,美丽而神奇的夜的世界的一切,立刻会在你的想象中展开。
教师引导学生用“也许……也许……也许……”练习说话,写话。
六、总结课文。
刚才同学们的想象力很丰富,会想的人一定是个有创造力的人。希望大家能够抓住身边一切想象的机会展开想象的翅膀,去认识更广阔的世界。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拓展阅读:《童年,再这里留下脚印》、《月光饼》
《天窗》拓展阅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在中年级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里面提出,学生要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其实这几点要求是在语文的工具性上面给我们确定了一个尺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文章中语言的生动形象,及由此而表达的思想感情。此外,我认为,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方面讲,还应在体会语言的优美生动的同时,鼓励学生模仿运用,从而真正实现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在我的阅读教学中,对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语言的生动形象这一点,总是落不到实处。感觉自己的教学总是浮在表面,学生学得也有些勉强,说白了,很多时候都是我“灌”给他们的。在五年级上学期,这一能力的培养显得更加重要。我于是开始在这上面动起了心思。在教学第二课《天窗》时,我进行了第一次尝试。
这一课课后的“词句积累”中列出了五个带有修饰词的名词性短语,下面还有一句提示的话:用上修饰性词语后,蝙蝠、夜莺……描写得更形象、更真切了。在备课时,我发现,课后的提示正好是该重点引导学生体会的内容,而那些短语也刚好出现在文章的重点段落中。(原文如下: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的一颗星、一朵云,想象到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无数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掠过的一条黑影,想象到这也许是灰色的蝙蝠,也许是会唱歌的夜莺,也许是圆眼睛的猫头鹰……)于是,我决定要在这里好好做一做文章。
在教学中,我对这一环节作了如下处理:出示了一段将原文进行删改之后的文字(如下: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的一颗星、一朵云,想象到无数可爱的星,无数奇幻的云彩;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掠过的一条黑影,想象到这也许是蝙蝠,也许是夜莺,也许是猫头鹰……)然后请了两名同学分别读了这段话及原文,让学生们边听边体会,比较一下两段话有什么不同,哪段话写得更好,为什么。交流时,学生们都说黑板上的句子写得简单,喜欢原文中的句子,但表达不好理由。于是,我就引导学生回答了下面的问题。问:奇幻的云彩是什么样的云彩?答:奇形怪状的云彩。变化多端的云彩。五颜六色的云彩……问:奇形怪状和五颜六色两个词,一个是说形状,一个是说颜色。那这里的奇幻到底是说形状还是颜色呢?读一读黑板上的这段话,看看有没有告诉我们。(没有)再读书中的原文,知道了吗?(知道了)他怎么写得我们就知道了呢?答:书中写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这些都是写它的形状。师:嗯,加上了这几个词就具体明确了,不会让人有争议了。大家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再次感受一下它的具体明确。(学生读,我将缺少的词添在了黑板上)在这一段中还有没有类似的句子?答: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这一句加上了闪闪烁烁这个词,就写出了星星可爱的地方是什么。(学生一起读,我板书“闪闪烁烁”)问:还有没有?答:还有后面写得蝙蝠、夜莺、猫头鹰,也都加上了修饰的词,让我们好像看到了这些动物一样,很形象。师:真会读书,大家一起把这句话也读一读。(学生读,我板书补充)最后我总结道:在写文章的时候,适当的举例子,或者使用一些修饰的词语,可以使文章更形象生动、真实具体。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也要学习这样的写法,你的文章就会更精彩了。
这样的引导体会过程中,学生切实的体验到了文中语言的生动具体,也深刻体会到了这种写法的好处。在经历了这样一个理解过程之后得出的结论,更让学生信服,因为,这是他们亲身感受到的优点,而不是老师灌输的结果。不知教师这样引导的做法,算不算将教学目标落到了实处。
篇15: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黄山松》语文教案
课改以来,我一直用心操纵着“六字”模式,它就像是我们每位教师的精神支柱,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用心操练着,也反思着。
一、良好的导语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本节课,我用反问导入新课,引起了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任务的设计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我设计了三个学习任务: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美,了解它的特点。3、积累好词好句,体会作者对黄山松的赞美之情。我的体会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使学生能够情绪高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新课改要求我们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主角,针对三个学习任务,学生组内讨论,通过课堂展示自己解决问题,“课堂展示”这个环节,学生表现得非常棒,课堂气氛活跃。这个环节老师没有出风头,必须老师得讲的,我尽量把语言浓缩,不宣宾夺主。
四、本节课,我课堂评价及时,针对学习小组进行奖励,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以上是我个人的思考,以后,我会继续学习“六字”模式,继续锻炼驾驭课堂的能力,让“六字”模式在每一位学生的心中开花、结果。
篇16: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西师大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西师大版
6月将迎来小学毕业考试和升学考试,是最关键、最重要的一个学期,对学生、老师来说都是一个大的挑战。下面给大家分享了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欢迎借鉴!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特点
从“着眼于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着力于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高,为他们全面素质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的宗旨出发,在授课中要注意几个主要特点:
1、培养习惯,打好基础。
2、强调积累,注重渗透。
3、力求简约,便于教学。
二、教学内容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12)”、“阅读”、“学和做”、“习作”和“练习”
三、教学目标
1、学习习惯。
(1)继续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并养成习惯。
(2)继续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培养朗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朗读、背诵的习惯。
(3)继续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勤查字典的习惯。
(4)继续培养专心听别人讲话的习惯;能够当众说话,声音响亮、态度大方;养成爱护学习用品的习惯
(5)继续学习写钢笔字的正确姿势和方法,并养成习惯;培养预习课文的习惯。
(6)继续学习写毛笔字的正确姿势和方法,并养成习惯。
(7)继续培养留心观察的习惯;能够有选择地阅读课外书籍;培养读书做记号的习惯.
(8)继续培养自己修改作文和通过多种渠道学习语文的习惯。
(9)继续培养做读写笔记和不懂就问的习惯。
(10)培养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和在实践中运用所学语文的习惯。
2、汉语拼音。
继续巩固汉语拼音,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
3、识字写字。
(1)准确认读184个生字。
(2)能够按笔画顺序正确默写生字137个,能够按字的结构把字书写端正、写匀称。
(3)学习用钢笔书写行楷,提高书写速度。
4、口语交际。
(1)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和一件简单的事,能转述基本内容。能讲述课文所写的故事。
(2)能在看图或观察事物后,用普通话说一段意思完整、连贯的话。
(3)能就所听所读的内容,用普通话回答问题,做到语句完整,意思连贯。
(4)能当众说话,做到语句比较通顺,有礼貌。
(5)讨论问题能主动发言,说清楚自己的意思。
(6)养成先想后说的习惯。
5、阅读。
(1)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复述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不出声,指读,一边读一边想。
(3)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
(4)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
(5)能阅读程度适合的少年儿童读物,了解主要内容。
6、作文。
(1)能用学过的部分词语造,能理顺次序错乱的句子。
(2)学习有顺序、比较细致地观察图画和事物,写出文从字顺的短文。
(3)能修改错误明显的句子。
(4)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叹号、冒号、引号、顿号、书名号、省略号,认识破折号。
(5)学习从内容、词句、标点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作文。
四、全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坚持不懈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大纲》提出的教学目的之一,也是本套教材的一项主要目标,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本套教材所安排的一系列习惯的培养,对学生的一生都大有好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有着重要的责任。
2、抓好朗读背诵复述和字词句的基本功和训练引导语言积累和运用。
积累和运用是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本套教材把引导学生积累运用语言视为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编选的课文“语言规范,篇幅短小”,课后始终突出朗读背诵复述和字词句训练;单元练习中常设读读背背说话熟记成语等练习。这些安排都是为了积累和运用。
难点:
1、作文教学:
本册的作文教材与课文配合巧妙从不同的角度实现了读写结合。
本册作文注意联系旧知,引导学生在原有的训练基础上向更高的层次延伸。
本册作文安排了多种类型的作文训练,作为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册课本,其作文训练面广,有深度,是对全套教材的总结和概括。
因此作文教学是本册教学的一个重点。
2、我班同学的口头表达能力欠佳,因此说话为难点之一。
3、少数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有一定的难度,还应教给方法的指导,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4、指导学生写好行楷字,学生初次学写行楷因此有着一定的难度。
教学措施:
1、努力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学习、领会先进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取长补短,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2.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尽量减少无关紧要的话,提高效率。
3.教学时,多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相互启迪,活跃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增大信息量。
6.在课文教学中,切实做好“读写结合”。
7.改进习作教学,尝试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习作,在课堂上即时反馈、修改。
8.注重说话练习创造多种机会使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
五、课时安排
周次 单元 主要教学内容
1 单元一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二课三亚落日
2 单元一 第三课烟台的海-----------练习一
3 单元二 第五课卢沟桥的烽火---------第六课半截蜡烛
4 单元二 第七课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练习二
5 单元三 第八课三打白骨精---------第十课螳螂捕蝉
6 第三单元 第十课读书要有选择---------练习三
7 第四单元 第十二课夜晚的实验---------第十三课海洋鬼子21世纪的希望
8 第四单元 第十四课学会合作------习作四
9 第五单元 第十五课天游峰的扫路人---------第十六最大的麦穗
10 第五单元 第十七课山中的谜底--------练习五
11 第六单元 第十八课广玉兰----第二十课古诗两首
12 第六单元 第二十课古诗两首--------练习六
13 第七单元 第二十课莫泊桑拜师-----第二十三孔子春游
14 第七单元 第二十三孔子春游--------练习七
15 小考模拟训练
16 小考模拟训练
17 小考模拟考试
【西师大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神奇的丝瓜》教案(共16篇)】相关文章:
《密西西比河风光》教学设计2023-09-21
人音版二年级下册第六课《愉快的劳动》的教学设计2022-11-11
一年级语文下册《登鹳雀楼,古朗月行》教学设计2023-01-22
激动人心的时刻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四年级下册)2022-05-07
华山的险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四年级下册)2023-12-18
《飞檐走壁的虎将》的教学反思2022-09-26
迟到的奖赏 导学案(西师版五年级下册)2022-09-20
我们爱祖国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四年级下册)2022-08-07
《谁跟小羚羊去避暑》教学设计(西师版二年级下册)2023-09-25
西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松坊溪雪景》教学反思2023-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