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古代诗歌

时间:2023-09-09 08:52:57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端午节的古代诗歌(集锦11篇)由网友“螺蛳粉真好吃鸭”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端午节的古代诗歌,希望您能喜欢!

端午节的古代诗歌

篇1:端午节的古代诗歌

关于端午节的古代诗歌

端午节的习俗已经在中国有了几千年的'历史,人们都会划龙舟,猜灯谜,挂艾草。关于端午,诗人还创作了不少有名的诗歌,并且流传了下来。

端午节的古诗词

齐天乐(端午)

宋代:杨无咎

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五角黍包金,菖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衫裁艾虎。更钗袅朱符,臂缠红缕。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

沈湘人去已远,劝君休对酒,感时怀古。慢啭莺喉,轻敲象板,胜读离骚章句。荷香暗度。渐引入陶陶,醉乡深处。卧听江头,画船喧叠鼓。

潇湘神(端午竞渡棹歌)

宋代:黄公绍

望湖天。望湖天。绿杨深处鼓F12AF12A。好是年年三二月,湖边日日看划船。

诉衷情(端午宿合路)

宋代:姜夔

石榴一树浸溪红。零落小桥东。五日凄凉心事,山雨打船篷。

谙世味,楚人弓。莫忡忡。白头行客,不采苹花,孤负薰风。

浣溪沙(端午)

宋代:苏轼

入袂轻风不破尘。玉簪犀璧醉佳辰。一番红粉为谁新。

团扇只堪题往事,新丝那解系行人。酒阑滋味似残春。

卜算子(端午)

宋代:史浩

符箓玉搔头,艾虎青丝鬓。一曲清歌倒酒莲,尚有香蒲晕。

角簟碧纱厨,挥扇消烦闷。唯有先生心地凉,不怕炎曦近。

端午三殿侍宴应制探得鱼字

唐代:张说

小暑夏弦应,徽音商管初。愿赍长命缕,来续大恩馀。

三殿褰珠箔,群官上玉除。助阳尝麦彘,顺节进龟鱼。

甘露垂天酒,芝花捧御书。合丹同蝘蜓,灰骨共蟾蜍。

今日伤蛇意,衔珠遂阙如。

岳州端午日送人游郴连

唐代:徐夤

五月巴陵值积阴,送君千里客于郴。北风吹雨黄梅落,

西日过湖青草深。竞渡岸傍人挂锦,采芳城上女遗簪。

九嶷云阔苍梧暗,与说重华旧德音。

消息(同前自过腔,即越调永遇乐端午)

宋代:晁补之

红日葵开,映墙遮牖,小斋端午。杯展荷金,簪抽笋玉,幽事还数。绿窗纤手,朱奁轻缕。争斗彩丝艾虎。想沈江怨魄归来,空惆怅、对菰黍。

朱颜老去,清风好在,未减佳辰欢聚。趣蜡酒深斟,菖葅细糁,围坐从儿女。还同子美,江村长夏,闲对燕飞鸥舞。算何须、楚王雄风,方消畏暑。

少年游(端午赠黄守徐君猷)

宋代:苏轼

银塘朱槛麹尘波。圆绿卷新荷。兰条荐浴,菖花酿酒,天气尚清和。

好将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狱草烟深,讼庭人悄,无吝宴游过。

临江仙(辛巳端午和陈简斋韵)

宋代:刘辰翁

旧日采莲羞半面,至今回首匆匆。梦穿斜日水云红。痴心犹独自,等待郑公风。

海上颓云潮不返,侧身空堕辽东。人间天上几时同。宫衣元不遇,无语醉醒中。

同州端午

唐代:殷尧藩

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菩萨蛮·端午日咏盆中菊

清代:顾太清

薰风殿阁樱桃节,碧纱窗下沈檀爇。小扇引微凉,悠悠夏日长。

野人知趣甚,不向炎凉问。老圃好栽培,菊花五月开。

谢张仲谋端午送巧作

宋代:黄庭坚

君家玉女从小见,闻道如今画不成。

翦裁似借天女手,萱草石榴偏眼明。

贺新郎·端午

宋代:刘克庄

深院榴花吐。画帘开、束衣纨扇,午风清暑。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早已有、游人观渡。老大逢场慵作戏,任陌头、年少争旗鼓。溪雨急,浪花舞。

灵均标致高如许。忆生平、既纫兰佩,更怀椒醑。谁信骚魂千载后,波底垂涎角黍。又说是、蛟馋龙怒。把似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聊一笑,吊千古。

南乡子·端午

宋代:李之仪

小雨湿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巢燕引雏浑去尽,销魂。空向梁间觅宿痕。

客舍宛如村。好事无人载一樽。唯有莺声知此恨,殷勤。恰似当时枕上闻。

端午日礼部宿斋有衣服彩结之贶以诗还答

唐代:权德舆

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彩缕同心丽,轻裾映体鲜。

寂寥斋画省,款曲擘香笺。更想传觞处,孙孩遍目前。

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宋代:苏轼

肩舆任所适,遇胜辄留连。

焚香引幽步,酌茗开静筵。

微雨止还作,小窗幽更妍。

盆山不见日,草木自苍然。

忽登最高塔,眼界穷大千。

卞峰照城郭,震泽浮云天。

深沉既可喜,旷荡亦所便。

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

归来记所历,耿耿清不眠。

道人亦未寝,孤灯同夜禅。

竞渡诗 / 及第后江宁观竞渡寄袁州剌史成应元

唐代: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喜迁莺(端午泛湖)

宋代:黄裳

梅霖初歇。乍绛蕊海榴,争开时节。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玳筵罗列。斗巧尽输年少,玉腕彩丝双结。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

奇绝。难画处,激起浪花,飞作湖间雪。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望中水天日暮,犹见朱帘高揭。归棹晚,载荷花十里,一钩新月。

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唐代:李隆基

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

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进对一言重,遒文六义陈。

股肱良足咏,风化可还淳。

小重山·端午

元代: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己酉端午

元代: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端午日

唐代: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端午

唐代: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端午即事

宋代: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浣溪沙·端午

宋代: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端午日赐衣

唐代: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篇2:端午节感伤的古代诗歌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鬣。佳人相见一千年。

――宋 苏轼《浣溪沙 端午》下阕

端午临中夏,时清人复长。

――唐 李隆基《端午武成殿宴群官》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唐 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宋 欧阳修《鱼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在,父老空哽咽。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鬣。佳人相见一千年。

――宋 苏轼《浣溪沙 端午》下阕

至今仓江上,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宋 苏轼《屈原塔》

好酒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

――宋 苏轼《少年游 端午赠黄守徐君猷》

入袂轻风不破尘,玉簪犀壁醉佳辰。

――宋 苏轼《浣溪沙 端午》

小团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儿和。

――宋 张耒失调名《端午》词断句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在,只留《离骚》在世间。

――宋 张耒《和端午》

粽团桃柳,盈门共饮,把菖蒲、旋刻个人人。

――宋 秦观失调名《端午》词断句

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奇绝。

难画处,激起浪花,飞着湖间雪。

画鼓喧雷,校花网*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

――宋 黄裳《喜迁莺 端午泛湖》

朱颜老去,清风好在,未减佳辰欢聚。

趣腊酒深斟,菖蒲细糁,围坐从儿女。

还同子美,江村长夏,闲对燕飞鸥舞。

――宋 晁补之《永遇乐 端午》

[端午节感伤的古代诗歌]

篇3:《古代诗歌》

1、注音:

碣石(jié) 澹澹(dàn) 竦峙(sǒng zhì)

萧瑟(sè) 哉(zāi) 悬(xuán)

白沙堤(dī) 枯藤(téng) 天涯(yá)

2、形似字区别:

碣石(jié) 沧海(cāng)

竭力(jié) 苍茫(cāng)

蝉鸣(chán) 茅店(máo)

禅师(chán) 矛盾(máo)

3、多音字辨析:

行:行动(xíng) 没:没有(méi) 转:转告(zhuǎn)

银行(háng) 埋没(mò) 转动(zhuàn)

4、解词: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好像)

潮平两岸阔 (宽阔)

风正一帆悬 (悬挂)

海日生残夜 (升起)

乱花渐欲迷人眼 (将)

最爱湖东行不足 (够)

听取蛙声一片 (听到)

枯藤老树昏鸦 (黄昏时的乌鸦)

5、通假字:

路转溪头忽见 “见”通“现”。

篇4:《古代诗歌》

《观沧海》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提示:观。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提示:

写了三层: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第二层是写现实的,第三层是想像。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提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次北固山下》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提示:开头两句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在镇江之北,面临长江,三面环水。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见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何况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旅食他乡,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

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提示: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风正一帆悬一句中的风正是否可以改用风顺?为什么?

提示:不能。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只有既是风顺,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并且通过风正一帆悬,能够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景象都生动地表现出来。

《钱塘湖春行》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提示: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中间两联是分写。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这样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郁的感觉。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唐时人们有骑马游春的习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人在马背上自然感到舒适,但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给,也会产生迷乱的感觉。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引导学生注意诗中的细节描写。如水面初平(见注释);争暖树,暖树者,向阳之树也,春寒未退,故莺争集其上;啄春泥,燕初来也;没马蹄,草初生也──这些都是初春的景象。

2、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提示: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3、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提示:几处、谁家用得极有分寸,准确地反映了初春季节景物的特点,说明诗人观察细致,描写入微。用处处家家描写显然不合适。

《西江月》

1、这首词分上下两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提示:

上片写的大约是前半夜的景象: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谈论着今年的丰收。词人在夜行中见到、听到这一切,他内心的喜悦是可想而知的。这些描写在艺术上也是很动人的。从一方面看,词人正是用农村夏夜里特有的声音──蝉鸣、鹊啼、蛙叫、人声来渲染欢乐的气氛;从另一方面看,这些声音又全都是从夜行人的听觉中反映出来的,他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这正是寓静于动的写法,能够引起读者丰富的想像。

下片写的是后半夜的景象: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当词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说来也巧,当他急急忙忙转过溪头时,一眼就看到了他过去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旁边。不用说,词人这时的心情是何等欣慰呀!

2、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提示:表达了闲适的心情和对农村生活的眷恋。

3、忽见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提示:把诗人由焦急到喜悦的心情贴切地传达出来了。

4、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提示:前两句表现欣慰欢快之情;后两句表现惊喜之情──这些都可以说成是闲适之情。

《天净沙・秋思》

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

提示:这首小令共写了藤、书、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骨、玺、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

提示:独在荒凉的古道上,顶着西风,骑着瘦马前行,太阳下山了,伤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断肠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本句揭示秋思的含义,至于游子为什么漂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去想象。

3、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

提示: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篇5:《古代诗歌》

《观沧海》

师:同学们,有谁能讲一点关于曹操的故事?

生:我知道,他是一很坏的人,他逃跑的时候杀了他的救命恩人。

生:曹操是一个奸雄,他想篡位当皇帝。

生:他多疑,而且很凶残,杀死华佗,自己脑颅里长毒瘤死了。

师:看来,曹操在同学们的眼里没有好的印象。其实,曹操是一位大英雄,而且是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并且也是一位出色的大诗人。我们现在开始一起学习曹操的一首诗《观沧海》。先介绍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的乌桓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接下来,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看谁知道的信息最多。

(学生读书三遍。)

生:我从诗句知道这首诗写了如下内容:碣石、沧海、山岛、树木、花草

生:不是花草,而是百草。还有秋风、洪波、太阳和月亮、银河。

生:老师,我认为还有歌,好像曹操在唱歌。

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不过我有一个疑问,曹操是什么时候看沧海,是白天还是夜晚?

生:肯定是白天,哪有漆黑晚上去看大海的事?

生:不对,是白天和晚上都看过,因为诗中说日月之行,就表明两个时候都去过。

师:看来曹操真是一个诗人,很有雅兴的。对于同学们的回答,我们暂且不评价。我还有疑问:太阳和月亮是从哪里出来的呢?银河又从哪里出来的呢?

(学生沉默。)

生不太清楚

师:假如诗中有答案,你能找出来吗?

生:(读课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和银河都是从沧海中来。

师:同学们,你们对宇宙有了解吗?日月和银河都是从地球的沧海中出来的吗?

生:不是的,诗中说沧海能装下日月和银河,是错误的。老师,您说曹操是一位诗人,怎么连这个常识都不知道?

师:是的,诗人连常识也不知道,是有些名不副实吧!不过,我们知道有一句熟语:宰相肚里能撑船。是什么意思?你们思考一下。

生:是宽宏大量的意思,就是不怕别人说闲话。

师:这句熟语中,把宰相肚比作了什么?

生:我想宰相肚可能比作江河湖海,因为只有江河海洋里才能行船。

师:既然能用江河湖海来比喻人博大胸怀,那么,涛中是用什么来比喻诗人的博大胸怀的?

生:日月和银河。

生:不对,应该是沧海,因为诗中不是说日月银河出自于沧海吗?既然沧海能吞吐日月银河,沧海就比日月银河大,所以,诗中用沧海比喻诗人的博大胸怀。

师:看来,我们前面讨论的问题就有办法解决了,争辩白天与夜晚,都没有多大的意义。这四句诗根本不是诗人眼前的景物,那又是什么呢?

生:是诗人的感觉。

生:是诗人的想像。

师:分析不错,哪些又是诗人所见到的实在景物呢?请渎课文。

生:(齐读)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林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师:这首诗既有实景也有虚境,虚实结合。全首诗条理清晰,一日了然。读到这个时候,我们也解决了最后两句诗的问题。

生:因为课文上有说明,最后两句每章都有,与本诗正文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师:请同学们读背这首诗。

(点评:这首诗不太难,就要求教师用最经济的手段传达最丰富的内容;,就这首诗来看,教学目的明确,探究问题深刻,学生活动充分。教师在这一堂课中,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教师从学生的问题中理出总问题,这既疏通了诗的疑难点,也抓住了主线,产生了一石二鸟的效果。)

《次北固山下》

师:离愁别恨,自古有之,古代交通不发达,人事淹蹇,音书滞阻,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由此乡愁成了诗歌的一个重要主题。现在学的这首诗,就是写乡愁。我们要学习诗歌的朗读方法,在读中去理解诗的意蕴。请同学们先读诗,扫清一下字词。

(学生读书,老师板书题目。)

生:我对第一句的意思不太懂。

师:我们先弄清客路、青山的含义。

生:客路是旅途的意思,青山指北固山,就是外这个字不大理解。

师:不懂不要紧,读后一句就可以有些眉目了。诗人这时在旅途中是步行,还是乘什么交通工具?

生:诗人是乘船在江中,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

师:很精当,读懂了诗的意思,而且也理清了诗的特殊的结构形式。而且把外和前的意思也说清楚了。我有一问题不懂,想请问一下同学们,诗人的家乡在何方?

生:是洛阳人,课文下面的注释已经说明了。

生:(补充)老师,其实诗中就有答案。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师:看来对一个问题可以从多个途径去解决。看注释,是学会查资料的方法;读诗句,是学会深读课文的方法。孤身一人在南方,远离家乡,你们能体会到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生:游子漂泊在外的思乡之情,因为与乡书、归雁遥相响应。

师:感悟颇深,说出了诗中的妙处。我想问一下,诗人行船江上,又是怎样的一个情景呢?读一下诗吧!

(学生读诗,并且讨论。)

生: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风平浪静,帆端端正正地挂在桅杆上。

师:说得多么有诗意,同学们能指出这两句诗中哪几个字用得好?

生:我想有这四个字:平、阔、正、悬。因为老师经常提醒我们写文章注意动词的使用。

师:我们知道了船行江上的情景,诗人行舟又是什么时间呢?

(学生读诗讨论。)

生:有些糊涂,里面点了几个表时间的字:日、夜、春、旧年。好像有些矛盾,不好回答。

师:我们先疏通一下几个词。海日和残夜是什么意思?

生:海日是海上的太阳;残夜指夜将尽未尽之际。

师:那么,这两句诗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生:夜将尽未尽之时而东力・海日已经冉冉升起,当旧的一年还没有逝去而江上已呈露出春意了。

师:对于刚才不懂的表时间的词,我们应该明白了它们的意思了。同学们能从这两句诗感受出代表美好的事物吗?

生:过年。因为诗人是在年夜里行舟到天明。

师:有道理,不过谁还有自己的看法?

生:准确地说,应该是这两个字:日和春,它们才是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人两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意志和情思。其实,诗人并不是太苦闷,而是乐观的积极的。

师: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行驶。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人。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下面我们学习一点读诗的知识。五言律诗按音节划分,形成二二一或二一二的节奏。

(老师板书,听录音范读,教师指导划分音节,找韵脚。)

(点评:教学这首诗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从诗的内容。远在异乡为异客的游子,在岁残腊尽之际怎没有思乡之愁呢?老师在导入语里已经给这首诗定了感情基调。教学中的读、品都是围绕这条线进行的。第二,从诗的形式。这其中抓了两个宇:读与品,读中有品,品中有读。品字眼,也是为了理解诗所要表达的情感。最后一个环节,划音节找韵脚,弄清楚格律诗的特点,进行了有效的朗读训练。)

《钱塘湖春行》

师: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人们就会联想到苏轼诗中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宜笑的西施的面影,让人醉心于西湖美丽的景色,心向往之,去领略一番她的神韵。现在,请同学们读《钱塘湖春行》这首诗。并思考一个问题:这首诗写春天什么时候的景色?

(学生大声朗读诗。)

生:春天,而且是初春。

师:我们能否从诗中找出表现初春的词语?

生:水面初平,初春的雨水还不大。

生:争暖树,春寒未退,所以莺争着栖集在朝阳的树枝上。

生:啄春泥,燕子才回来筑巢。

生:没马蹄,草还没有长深。

师:下面,我们听录音读,闭着眼,用心灵去聆听西湖迷人春景的花香鸟语。

(学生听录音,并且模仿朗读。)

师:我们听出春天的什么景色?

生:我听出了春天鸟叫声,马蹄轻快的脚步声,叭嗒,叭嗒由远及近,而又渐渐远去。

生:我听出小孩子欢快的叫跑声,估计他们欢呼天上的风筝,或者是在地上打着滚儿。

生:我听到了湖面上划船戏水的喧闹声。那时候的船应该是木制的,船上应是一对对情人在谈恋爱。

(笑。)

师:想像丰富,不过那时的人们还不能如现在这样自由。还能够听出什么来?

生:我听出风声,是带着一丝丝凉意的清风,与三两个好朋友,迎着风在湖堤上欣赏湖光山色,好不惬意。

生:我听出几个小燕子在树上争食,老师,您听,燕妈妈还在轻声地说:孩子们,小声点,别急嘛。

生:我能听出小草从泥土中钻出来的嘶嘶的声音。

生:春天的花的香气进了教室。

(笑。)

师:同学们各抒己见,展开想像,又切实际,同学们的文学感悟能力很强啊!不知谁能用耳朵听出色彩来?(学生笑。)我们从诗中找出表示色彩的词。

生:有绿和白。

生:还有:花是五彩缤纷的,所以也是色彩。

生:冰应是碧绿色或青绿色。

师:愿你们用美丽的画笔去描绘多姿多彩的春天吧!我们接下来,看多媒体画面,请先用口头表达,然后用笔去写。

(略。)

师:七言律诗从音节上划,形成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的节奏。请同学们划一下这首诗的音节。(学生听录音,再由一学生范读,学生竞背。)

(点评:这节课从听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其实,这个听字,不仅仅是听觉方面的活动,而且是心灵感官的互动。这个听是回忆的过程,是叙述的过程,是想像的过程,是创造的过程,是一个想诗的过程。这节课从看的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笔头写作能力。最后出现的多媒体画面,让学生先看画面说,说出画面的诗情来;然后写,写出画面的诗味来。 )

《西江月》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三首诗,体裁各异,有古体诗,有近体诗(即格律诗);内容不同,有描写景物,有抒宏愿壮志,有叙个人情怀。下面我们要学一首词。词作者是南宋的爱国词人,他写的许多词都与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有关。由于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跟当政的投降派发生矛盾,曾两次罢官。这首词是他罢官后隐居在江西上饶带湖期间所作,写的是在一个月色皎洁的夜晚,作者行走在上饶黄沙岭的途中,所看到的乡村景物及其所感受的情绪。请同学们先读词。

(学生读词二遍。)

师:我们先说说对这首词的总体印象。

生:这首词不是写战争,也没有反映政治斗争,而是在写农村夏天丰收的景象。

生:我认为回答不太准确,因为词中没有说亩产多少,而只是说了稻花香,这应该是稻谷打苞扬花的时节,根本没有收割,哪里又谈得上丰收呢?

生:词中不是有丰年二字吗。

师:读书要注意细节,其实这两个同学的观点都有道理。如果把丰收的景象加一个词,你们认为加一什么词呢?

生:在望。

师:好,即将丰收的喜悦表现出来了。你能从某一个视角说出一个画面吗?

(学生读词。)

生:皓月当空,清风徐来,乌鹊惊鸣,蝉噪静夜,远处传来一片青蛙咕咕声,那乘凉的农夫在相互说着今年的收成。这是一幅幽美的农村夏夜图。

师:用诗的语言去说词,真正了解其中的滋味。

生:我认为还有一幅,茅店躲雨图。

生:我认为都不对,因为这首词写的是一个时间流程,它是由多组镜头组合而成的,如果我是影视导演,应该由多个画面去表现词中所写的内容。

师:这个同学说得真好,思路开阔,还想到了影视技术。好,我们再来读词。

(学生读词两遍,老师放录音。)

师:清一个同学示范读一下,老师再范读一遍。看谁能把这首词背下来。

(师生先后范读,学生再读,背词,检查,并教学生划分词的音节。)

师:课后留一个作业。请你用优美的语句来叙述这首词的内容。

(点评:说画面,是这节课的特色。说画面的过程就是一个理解内容、体会其中的情趣的过程。先是说总印象,在说总印象时,师生共同探研,教师引导,理清词的内容。再从多角度去说画面,其中一个学生是这样描述一个画面:皓月当空,清风徐来,乌鹊惊鸣,蝉噪静夜,远处传来一片青蛙咕咕声,那乘凉的农夫在相互说着今年的收成。这是一幅幽美的农村夏夜图。用词简洁,四字词读来很易上口,表现了较好的语言驾驭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说画面,不是简单的描述,而是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从导演的慧眼去拍摄美丽的画面。)

《天净沙》

师:下面我们开始学一首散曲。请同学们先读曲。看谁能够在3分钟之内把这首散曲背下来。

(学生读书5分钟后检查背诵。)

师:同学们3分钟就能把这首散曲背下来,说明这首28字的小令易于吟诵。你能说说对这首小令的感受吗?

(学生读书,分组讨论。)

生:从题目就能感受到一种悲戚的景象,秋天百草凋谢,万物肃杀,毫无生机,这是秋的意思;思呢?不外乎有相思、愁思、哀思、思念、思乡、思亲等意思。

生:这首小令表现的是一个漂泊他乡的游子的羁旅之愁,思乡之情。因为曲中有一句说:断肠人在天涯。

生:有些词语写得很凄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

生:有些词语写得很温馨:小桥、流水、人家。

生:凄苦中有暖意,悲愁中有喜悦,清冷中有温馨。

生:老师,我认为其中的小桥流水人家,其实是那流浪天涯的断肠人所幻想的情与景。

师:想像奇异,不同凡响。

生:那不应该是想像的虚景,我们可以叙述他的情感流程:缠着枯藤的老树上,乌鸦已归巢了。旁边,小桥流水的稀疏村舍,已是炊烟袅袅。骑着瘦马的游子还在荒凉的古道上,疲惫地走啊走。唉,夕阳西下了,漂泊异乡的游子愁肠寸断啊。

师:同学们,展开你的想像,构思一段游子思乡的情景,作为课外作业。我们学完这五首诗歌,我想通过对对联的形式考考大家,请你们作好准备,明天进行。

(点评:因为《天净沙・秋思》仅28字,短小精悍,所以采取了先背再品的教法。在教师的引导和调动下,品析也很有步骤地进行,学生能感觉出诗句两种不同的物象,再体会出其中的意象。学生有很高的参与学习的热情,学习方式有很大的转变,由被动地接受转变为主动地发现、探究。)

篇6:《古代诗歌》

本课是学生入学后学习古代诗歌的开始,最重要的教学任务是,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具体地说,一是有读一首背一首的习惯;二是有一边诵读一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的习惯。如果在今后一年乃至两年的时间里切实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就可以说是极大的成功──这将给以后的诗歌鉴赏训练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但要做到这一点也并非易事,学生在当前的年龄段上记忆力强,又习惯于快读,读上四五遍即可成诵;一旦成诵,诵读的兴趣往往消退,对诗中某些词语的意思乃至全诗的内容大意也欠缺认真的思索,这就不利于上述习惯的养成。

教师应针对这种状况采用灵活的教法,耐心加以引导。教初一学生学古诗,居第一位的是诵读,但讲解也不可废,主要是讲词义和诗句大意,内容稍深一点的也要讲讲背景,但所有这些只宜点到为止,切忌展开。学诗,重在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学生能大致说出一点即可,用不着去归纳什么“中心意思”;诗的内容可以多解,因此不必强求“统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可以挑选某些诗句让学生作具体描述,可以用散文改写诗(全诗或局部),也可以运用启发提问。

篇7:《古代诗歌》

【教学过程】

①:导入新课:

前几天课我们跟着朱自清先生一起去欣赏了江南春天的美景,伴着老舍先生一同去感受了济南冬天特有的魅力,今天我们将穿越时空,去1180年前的西子湖畔看看,和唐朝诗人白居易一起去领略早春西湖特有的美景,去找寻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原因,来感受一下这季节更换时乍见的喜悦。

(课件:配乐欣赏西湖富有早春特偷拿谰埃

②整体感知诗文(朗读法)

(1)自由朗读.

现代作家梁晓声说:读书是一种幸福,现在我们就来享受这种幸福。同学们自由的大声朗读。(老师请同学读两个易读错的字:没马蹄 mò 白沙堤dī)

(2)听诗朗颂.

学生听范读时老师作要求,拿起笔在诗中标出重读、停顿

(3)模仿齐读。

请同学们模仿齐读本诗,读完后同学们进行自评,老师进行总评:诗通过精炼、优美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思想感情,我们朗读时,要用情去读,用心去悟。同学们刚才朗读时重读、停顿、语速读得都不错但感情不饱满,或者没有感情,这是因为对文章内容没有深入了解,下面我们就审美的眼光来观照课文,理解诗文的内容,想象画面。

③理解内容,想象画面.

(1)老师引导同学们理解几个重点词:

初平云脚低 渐欲 才能 没马蹄

(不求字字句句统一答案,为学生欣赏诗歌提供想像的空间)

(2)在理解诗歌内容基础上,想像诗中画面.

一 提供参考的方法:(联想法)

A.勾勒形态

B.染上色彩

C.使画面动起来

D.让画面更鲜艳、更逼真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发挥联想和想象,把单调的文字符号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在大脑的荧光屏上放映出来

二 设置情境,播放<<春江花月夜>>的古筝曲,让学生进入诗的意境中。

④欣赏诗歌,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形象美、情感美.(启发式、合作探究式)

A齐读全诗,找一找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描写的(春)

B围绕诗眼“春”,诗中勾画了哪些早春特有的景物(水、云、莺、燕、花、草等)

C通过对这些春景的描绘,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抒发了作者恬静、闲适之情)

D朗读诗歌,体会其中的喜悦和恬静之情

E诗中的春景本是一些零散的片断,诗人如何把它们组合成一幅幅流畅的画面?

(诗人落足在一个“行”上,从全湖一个标志性建筑孤山寺写起,以最爱的白沙堤为终点采用“游踪”的手法组织画面,诗歌结构严密)

F古诗的炼字.分小组议一议诗中哪些字或哪些词用得妙,简单的说明原因。

学生较容易的赏析出初平、早莺、新燕、浅草、处处、谁家

也许会忽略“最爱湖东行”中“最”的赏析

老师讲这个典故:有一次,白居易从孤山寺饮酒归,在堤上走着走着,不觉诗兴大发,当即吟成了一首这首\“钱塘湖春行\”,这时,有一老婆婆也在白沙堤上看风景,白居易就走上前去,对老婆婆f:“我刚才做了一首,念给你听听,好不好?”于是就把这首诗吟颂了一遍.

老婆婆听后说道:“这诗好啊!”,之后提了一个建议,能否把“我爱湖东行不足”中的“我”字换成“最”因为白沙堤不是只你一人最爱,这也是我们全杭州的最爱,这样就吟出了许多人的心思了。

篇8:古代诗歌

古代诗歌 -诗词

1、《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玉阶怨》【唐】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3、《秋浦歌其十三》【唐】李白

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4、《月下独酌》【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5、《关山月》【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6、《把酒问月》【唐】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7、《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8、《月》【唐】薛涛

魄依钩样小,扇逐汉机团。细影将圆质,人间几处看?

9、《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0、《月夜忆舍弟》【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1、《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2、《旅宿》【唐】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13、《故人寄茶》【唐】曹邺

剑外九华英,缄题下玉京。开时微月上,碾处乱泉声。

半夜招僧至,孤吟对月烹。碧沉霞脚碎,香泛乳花轻。

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月余不敢费,留伴肘书行。

14、《暮江吟》【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15、《霜月》【唐】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16、《漫兴》一首【唐】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17《泊秦淮》【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8、《枫桥夜泊》【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父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9、《明月夜留别》【唐】李冶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

20、《江楼有感》【唐】赵嘏

独上江楼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21、《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22、《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

23、《生查子》【唐】牛希济

新月曲如眉,未有团圆意。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

终日劈桃瓤,仁儿在心里。两朵隔墙花,早晚成连理。

24、《调笑令》【唐】戴叔伦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

诗词

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

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25、《菩萨蛮》【唐】冯延巳

梅花吹入谁家笛,行云半夜凝空碧。

欹枕不成瞑,关山人未还。

声随幽怨绝,云断澄霜月。

月影下重帘,轻风花满檐。

26、《相见欢》【唐】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

27、《中秋月》【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28、《水调歌头》【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9、《春夜》【宋】王安石

金炉香烬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30、《天仙子》【宋】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

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

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31、《采桑子》【宋】吕本中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江南春绝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江,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春思》【唐】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春望》【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宿左省》【唐】杜甫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春夜喜雨》【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

《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相思》【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春晓》【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词》【唐】刘禹锡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咏柳》【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春思》【唐】皇甫冉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日》【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绝句》【宋】僧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游园不值》【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玉楼春》【宋】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e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早春南征寄洛中诸友》【宋】欧阳修

楚色穷千里,行人何苦赊。芳林逢旅雁,候馆噪山鸦。

春入河边草,花开水上槎。东风一樽酒,新岁独思家。

篇9:古代诗歌

古代诗歌大全

1、《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扬柳醉青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4、《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5、《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6、《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7、《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8、《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9、《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0、《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11、《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12、《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3、《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4、《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5、《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6、《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7、《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8、《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9、《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20、《嫦娥》

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篇10:古代诗歌

本课共选了三首诗、一首词、一首曲,都是历来传诵的名篇。《观沧海》是四言乐府诗,诗中通过描绘大海的辽阔壮丽,表现了作者开阔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抒发了积极进取、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五言律诗《次北固山下》和散曲《天净沙・秋思》抒写了羁旅乡愁。七言律诗《钱塘湖春行》则描绘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而《西江月》是词中的小令,描写的是丰收在望的农村夏夜的优美景色。

学习本课,要先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再结合注释疏通诗句,初步把握句面意思,尔后,应抑扬顿挫的进行朗读,在朗读中要想像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品味诗词的意境。

篇11:古代诗歌

1、《观沧海》: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诗的正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写的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这首诗的基调是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2、《次北固山下》: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开头两句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在镇江之北,面临长江,三面环水。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见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何况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旅食他乡,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

3、《钱塘湖春行》:

这首诗是白居易于穆宗长庆三年(823年)任杭州刺史时写的。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中间两联是分写。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这样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郁的感觉。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唐时人们有骑马游春的习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人在马背上自然感到舒适,但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给,也会产生迷乱的感觉。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4、《西江月》:

辛弃疾曾两次罢官,隐居在上饶(今属江西省)的带湖,前后将近二十年。这首词是词人在隐居时期里写的,词牌下原有小题:“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就是黄沙岭,在上饶西部。词中描写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

上片写的大约是前半夜的景象: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谈论着今年的丰收。词人在夜行中见到、听到这一切,他内心的喜悦是可想而知的。这些描写在艺术上也是很动人的。从一方面看,词人正是用农村夏夜里特有的声音──蝉鸣、鹊啼、蛙叫、人声来渲染欢乐的气氛;从另一方面看,这些声音又全都是从夜行人的听觉中反映出来的,他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这正是寓静于动的写法,能够引起读者丰富的想像。

下片写的是后半夜的景象: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当词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说来也巧,当他急急忙忙转过溪头时,一眼就看到了他过去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旁边。不用说,词人这时的心情是何等欣慰呀!

这首词上片写景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在山野里夜行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不是身历其境的人是不容易体会到的。

5、《天净沙・秋思》:

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这篇作品在布局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前三行全是写景,没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他眼中所见;“古道”是他的经行地;“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正吹在他身上。把这些细节联结在一起,就会出现这样一个境界: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看来,这是个异乡人,他将投宿何方呢?在作了这样的铺垫之后,作者才形象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异乡人望了一眼即将西沉的夕阳,不禁叹道:“断肠人在天涯。”由此可以看出他的乡愁何等浓重。

古人说:“凡景语,皆情语。”这篇作品除最后一句外,全都是景语,而字字都是扣着“情”来写的,这就是它艺术上的动人处。

诗歌在人民最需要时出现的阅读答案

现代人写端午节的诗歌

学校端午节活动方案范本

高中《离骚》的教案

离骚 教案

屈原简介

离骚教学设计

端午节主持稿

离骚教学过程设计

小学生必知文学常识

端午节的古代诗歌
《端午节的古代诗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端午节的古代诗歌(集锦11篇)】相关文章:

端午节教案2023-10-01

纪念屈原作文750字2022-11-26

古诗离骚的教学设计2023-04-04

端午的现代诗歌2023-03-26

《端午》古诗赏析语文教案2024-01-23

离骚 优秀教案2023-06-26

学校端午节活动主持词2024-03-24

小学经典文学文化常识2022-06-27

开始的时候优美诗歌2022-12-26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2022-05-22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