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故事中学生(整理5篇)由网友“wineloves”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科学家故事中学生,欢迎大家收藏分享。
篇1:科学家故事中学生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像路灯一样指到理想,这个理想可能会不值一提,也有可能很伟大,可能根本没法实现,而这个理想就引着你前进,而我的理想就是当一位科学家。
在我心中,科学家是十分伟大的职业,想想现在我们生活中的多少东西是科学家通过自身的努力发明出来的呢?想想未来又会有多少科学家的发明?我想当一名科学家。
假如我是一名科学家,我会花费我的时间与精力,发明一种可以产生台风的装置。假如日本那些人还来抢我们中国的钓鱼岛的话,我会用这种装置在钓鱼岛上制造一次大海啸,把那些狂妄侵略我国领土的日本人给吓回自己的领土。
假如我是一名科学家,我会发明一种可以检测人是不是想害你的探测器。这样可以清楚的指导会不会有人要害你,这样世界上就不会发生一些儿童被骗走、拐走一系列的事了。
假如我是一名科学家,我要发明一种可以防止车祸的装置,因为在世界平均每七秒就会发生一次车祸。有的人是轻伤,蹭破了一块皮;有的人被汽车压的粉碎性锁骨骨折;有的人甚至成为了一个植物人;或者直接就这样的没了性命。而这种装置就是为了防止这种令人伤心的事情而存在的。在汽车要撞到人的时候,这种装置就会感应到,并且立刻使用装置上的机翼,让汽车在空中飞行一段时间,并且会寻找一个合适的时机降了下来,而人不会被伤到。任何人在汽车掉进河里时,这种装置会顺数感应到立刻封闭窗口,并且利用装置的喷射器可以从使车与浮到水面上。
虽然这现在这个理想对于我来说还是太遥远,但我相信以我的不懈努力,终有一天这个梦想会实现。
篇2:科学家故事中学生
两个多月过去了,新型冠状病毒还在肆无忌惮的攻击人类。我真想变成一位科学家,踏进实验室的大门,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效力。
假如我是科学家,我会研发一种可以探索人类身体一举一动的纳米机器人。它自带识别功能,还有微小的摄像头连带遥控器。我们可以在病人体外看到身体里面的所有情况。还有对付病菌的激光枪。但是光有纳米机器人还是不够的,那如果没有生病的人该怎么预防呢?所以还要制造出一种可以完全预防新型冠状病毒的疫苗。让没有感染的人,不用躲在家里,不用戴口罩,更不用小心翼翼地生活。
通过了解新型冠状病毒的来源和特征,我开始进行探索性的实验,经过夜以继日地艰苦奋战,终于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我压制不住心中的喜悦。于是我们立马展开了行动。我们首先把纳米机器人放入病人的口腔深处,然后让纳米机器人钻进咽喉,再钻进气管,又顺着气管往下滑,进入人体的呼吸机----肺部。进去之后,我和医生们,立马目不转睛地盯着遥控器,看到了许多密密麻麻的新型冠状病毒。“砰!砰!砰!”随着一声枪响过后,屏幕中的新型冠状病毒立马都倒下了。过了一会儿,病人的眼睛睁开了。医院中,突然沸腾了起来。“病人没事啦!我们战胜了新型冠状病毒。”不只是纳米机器人有功劳,打了我研制疫苗的人,也一直都没有被感染新型冠状病毒。
有了我研制出的纳米机器人和疫苗之后,已经彻彻底底地打败阴险狡诈的新型冠状病毒,人们也回到了以前自由快乐的生活。
篇3:中学生科学家的故事读后感
最近,妈妈给我买了本名叫《科学故事》的书,令我爱不释手。
这本书介绍了许多科学家的故事,比如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解释了苹果为什么会从树上掉下来,而不是飞向天空;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和电灯,为人类社会造福;居里夫人经过不懈努力,发现了镭,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这些都让我敬佩不已。
最让我难忘的还是被称为“世界发明大王”的爱迪生了。他用一块有尖端突出的模板,对准急速旋转的蜡纸,很快一个留声机就完成了,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作品啊!只用了几样常见的物品就能创造出一个能“说话”的机器,真令人惊叹。当他发明电灯的时候,遇到了一个难题——灯丝的选择。他废寝忘食、日夜操劳,试验了100多种材料,最后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用碳化的棉线制成了灯丝。爱迪生在遇到困难的情况下,毫不退缩,勇往直前,凭着惊人的毅力和顽强的精神,终于实现了他梦寐以求的目标。这种为了实现目标而不懈追求的精神是非常值得我学习的。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件事。 记得有一次我练排笛,有支曲子我一直不会吹,刚吹了几遍,就开始厌烦了,不想再吹了。可是我当时想起了爱迪生为了实现目标不懈追求的精神时,受到了鼓舞。我想:“我不能放弃,我要向爱迪生学习,要不懈追求。”想到这儿,我就继续练了起来,最后,终于学会了。 我想:我们不论做什么事,都应该学习爱迪生这种为实现目标而不懈努力追求的精神,这样才能干成一番大事。
读了《科学故事》,这些科学家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要以他们为榜样,在学习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篇4:科学家中学生优秀作文
科学家中学生优秀作文
瞧瞧!现在的地球环境是多么的差呀,海洋污染、森林毁灭、臭氧层被破坏,如果再这样下去是会发生危害的,科学家的作文。比如说,如果海洋被破坏,全部的海成为一片死海,那是多么恐怖呀!因为海洋全部成为死海,那样的话,全人类百分之七十的氧气将全部毁灭。想一想那是多么恐怖的事啊……
如果森林被破坏,那么小动物们将无家可归,这样食物链将被打破。如果小鸟没有了家,那么那些害虫将会大量繁殖,它们会啃食草地将森林变成沙漠,人类将无法生存。
如果臭氧层被破坏,太阳的紫外线将照射下来使生物们变异、灭亡……如果臭氧层被破坏了那么天上就会下酸雨,人类再也生存不下去了。
如果我当上了科学家我会让发明一种“海洋清洁器”,他们会自动吸收海洋垃圾,使我们的大海永远保持蔚蓝。
如果我当上了科学家我会发明一个“森林护卫队”,他们每天注意各个地区森林的情况,当发生食物链打破的前兆的时候,它们就会采取相对的方法,如先它们会将濒临灭亡的物体种类收集起来采取DNA样本,并创造“抵抗素”这样就安全多了。
如果我当上了科学家我会发明一种“太阳能块”只要把它安在汽车和飞机、火箭等交通工具上,吸收太阳的光,排放的就都是氧气。当然,只要有一丝光就能排放氧气,当晚上的时候或者是雨天,它排放的是对人体有益的其它物质。
如果我成为了科学家,我还会发明更多更多造福人类的东西!
当大家提到自己最崇拜的人时,往往我们听到的是一些伟大的尽人皆知的名字。比如提到自己最崇拜的科学家,名单中总是会有这样的名字:牛顿、伽利略、爱因斯坦……是的,这些伟大的名字的所有人确实为这个世界和我们整个人类社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甚至正是一个个这样的人带领着我们创造者我们的社会。但是,这样的伟人们在我的心目中,只是作为先锋一样的存在,他们只是在时代的大潮中脱颖而出的幸运者罢了,只是众多拥有才华和勤奋的人中再度拥有幸运的人罢了。这样的人,值得我尊敬,值得我佩服,却不是我崇拜的对象。
其实,在开始思考我最崇拜的现代科学家是谁和为什么的时候,我的心里真的没有一个现成的人选,毕竟不是爱好科学研究的好奇宝宝,平时对科学的爱好也仅止于电子产品而已。但是我很清楚会被自己崇拜的应该是用最朴素的心态、最诚恳的态度、最坚定的信念和最踏实的行动验证和追求自己信念的科学家,他可以不是世界闻名的,可以不是著作众多的,甚至可以没有什么业界闻名的理论成果。这样的科学家只是科学界的最基层,但是正是这样的基座垫起了整个科学的大厦,所以,这样的科学家值得我崇拜。
李渤生,这是一个在几天前对我来说完全陌生的名字。的确,这是我在互联网上找到的名字。作为完全的外行人,对这个名字所代表的意义是完全陌生的。资料上是这样描述这个人的:李渤生,男,现任职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1946年6月10日生于山东惠民。1970年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毕业,中学生作文《科学家的作文》。生态学研究上有较深造诣。现任中国生态学会、中国科学探险协会、中国麋鹿基金会理事,北京生态学会秘书长,中国麋鹿重引进项目中外联合专家组成员,珠峰自然保护区中外联合专家组组长,此外还受聘为美国高山研究所高级专家。
在查看他的著作时,我几乎没有发现什么重大的理论性浓厚的学术著作,而是以实地探查性质的研究报告为主。在他的大多数工作时间中,办公室、教室、实验室,而是用他的双脚踏遍他的研究空间,用他的双眼观察者、用他手中的照相机记录着。可以说,他纠其大半的时间进行着野外考察式的工作。毫无疑问,这样的.工作是要付出无数的时间、金钱、汗水,甚至是鲜血的。野外的研究不比室内的工作,需要冒着很多的风险,比如自然环境变化引起的身体上的不适甚至是无法预料的生命危险。
作为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专家组组长,李渤生总是要活跃在珠峰的周围的。广阔的青藏高原就是李渤生的灵感和事业的沃土。在他的野外工作记录上,我们仿佛可以鲜明的看见他的工作状态。
1975年:参加中国科学院青藏队对西藏南部及雅鲁藏布江河源地区进行植被调查。
1976年:参加中国科学院青藏队藏北分队,首次对藏北羌塘高原无人区进行植被考察。
1980年:在西藏墨脱地区进行植被考察。
1981年:参加中国科学院青藏队,对横断山南段植被进行考察。
1982-1983:参加中国科学院登山科学考察队,对东喜马拉雅最高峰~南迦巴瓦峰所在地区
进行了长达15个月的连续科学考察。
1985年:参加美国高山研究所专家组对珠穆朗玛峰两侧中国、尼泊尔区域进行的科学考察。
1987年:参加中国科学院青藏队,对新疆和西藏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地区植被进行考察。
1988年:组织领导中美联合考察队,对西藏羌塘自然保护区阿里的美马错核心进行科学考察。
1990年:对西藏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进行综合科学考察。
1991年:率队对藏东南帕隆藏布下游谷地及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进行考察。
1994年:对西藏东喜马拉雅及中喜马拉雅山地进行考察。
1995年:对西藏东喜马拉雅地区再次进行考察。
:春秋两次赴西藏雅鲁藏布大峡谷考察。
而以上这些,只是他众多的野外工作中涉及珠峰和青藏高原的部分。在如此频繁的赴藏工作中,他甚至还参与了很多国际性质的环境考察,足迹几乎遍及五大洲。也许有人会觉得这样的工作是很惬意的,工作地点遍及全世界,岂不是旅游的好机会?然而,当你认识到野外工作的实质后便不会这样认为了。众所周知,野外考察靠的就是不断的观察和积极的及时的思考及记录。而在这样紧凑的工作过程中要想有一些时间做什么观光旅游的工作,那无疑是对工作的亵渎。这样不但无法将工作做好,甚至即便你想好好的游玩,也会因为工作的牵绊而无法尽兴。所以,这样的野外工作甚至可以说是枯燥乏味的。可见,多年从事这样工作的李波升势将自己对工作的极大兴趣和热情融入到工作的枯燥工程中才得以很好的完成自己的工作,并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取得了光辉的成就,得到业界和世人的赞赏和认同。
篇5:有关科学家的故事
【波义耳--怀疑派化学家】
波义耳十分重视实验研究。他认为只有实验和观察才是科学思维的基础。他总是通过严密的和科学的实验来阐明自己的观点。在物理学方面,他对光的颜色、真空和空气的弹性等进行研究,总结了波义耳气体定律;在化学方面,他对酸、碱和指示剂的研究,对定性检验盐类的方法的探讨,都颇有成效。他是第一位把各种天然植物的汁液用作指示剂的化学家。石蕊试液、石蕊试纸都是他发明的。他还是第一个为酸、碱下了明确定义的化学家,并把物质分为酸、碱、盐三类。他创造了很多定性检验盐类的方法,如利用铜盐溶液是蓝色的,加入氨水溶液变成深蓝色(铜离子与足量氨水形成铜氨络离子)来检验铜盐;利用盐酸和硝 酸银溶液混合能产生白色沉淀来检验银盐和盐酸。波义耳的这些发明富有长久的生命力,以至我们今天还经常使用这些最古老的方法。波义耳还在物质成分和纯度的测定、物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的研究方面做了不少实验。在1685年发表的《矿泉水的实验研究史的简单回顾》中描述了一套鉴定物质的方法,成为定性分析的先驱。
1670年,波义耳因劳累而中风,之后的健康状况时好时坏,当无法在实验室进行研究工作时,他致力于整理他多年从实践和推理中获得的知识。只要身体稍感轻快,就去实验室做他的实验或撰写论文,并以此为乐趣。1680年,他曾被推选为皇家学会的会长,但他谢绝接受这一荣誉。他虽出身贵族,但他一生醉心的却是在科学研究中工作和生活,他从未结婚,用毕生精力从事对自然科学的探索。1691年12月30日,这位曾为17世纪的化学科学奠定基础的科学家在伦敦逝世。恩格斯曾对他作出最崇高的评价:“波义耳把化学确定为科学。”
【普利斯特里--气体化学之父】
1774年,普利斯特里把汞烟灰(氧 化 汞)放在玻璃皿中用聚光镜加热,发现它很快就分解出气体来。他原以为放出的是空气,于是利用集气法收集产生的气体,并进行研究,发现该气体使蜡烛燃烧更旺,呼吸它感到十分轻松舒畅。他制得了氧气,还用实验证明了氧气有助燃和助呼吸的性质。但由于他是个顽固的燃素说信徒,仍认为空气是单一的气体,所以他还把这种气体叫“脱燃素空气”,其性质与前面发现的“被燃素饱和的空气”(氮气)差别只在于燃素的含量不同,因而助燃能力不同。同年他到欧洲参观旅行,在巴黎与拉瓦锡交换好多化学方面的看法,并把用聚光镜使汞银灰分解的试验告诉拉瓦锡,使拉瓦锡得益匪浅。拉瓦锡正是重复了普利斯特里有关氧的试验,并与大量精确的实验材料联系起来,进行科学的分析判断,揭示了燃烧和空气的真实联系。可是直到1783年,拉瓦锡的燃烧与氧化学说已普遍被人们认为是正确的时候,普利斯特里仍不接受拉瓦锡的解释,还坚持错误的燃素说,并且写了许多文章反对拉瓦锡的见解。这是化学很有趣的事实。一位发现氧气的人,反而成为反对氧化学说的人。然而普利斯特里所发现的氧气,是后来化学蓬勃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各国化学家至今都还很尊敬普利斯特里。
1791年,他由于同情法国大革命,作了好几次为大革命的宣传讲演,而受到一些人的迫 害,家被抄,图书及实验设备都被付之一炬。他只身逃出,躲避在伦敦,但伦敦也难于久居。1794年他六十一岁时不得不移居美国。在美国继续从事科学研究。1804年病故。英、美两国人民都十分尊敬他,在英国有他的全身塑像。在美国,他住过的房子已建成纪念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普利斯特里奖章已成为美国化学界的荣誉。
【居里夫人】
玛丽·居里(居里夫人)是法籍波兰物理学家、化学家。
1906年,彼埃尔·居里遭车祸去世。这一沉重的打击并没有使她放弃执着的追求,她强忍悲痛加倍努力地去完成他们挚爱的科学事业。她在巴黎大学将丈夫所开的讲座继续下去,成为该校第一位女教授。1910年,她的名着《论放射性》一书出版。同牟,她与别人合作分析纯金属镭,并测出它的性质。她还测定了氧及其他元素的半衰期,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放射性的重要论着。鉴于上述重大成就,1911年她叉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成为历第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伟大科学家。
这位饱尝科学甘苦的放射性科学的奠基人,因多年艰苦奋斗积劳成疾,患恶性贫血症(白血病)于1934年7月4日不幸与世长辞,她为人类的科学事业,献出了光辉的一生。
★ 科学家的故事作文

【科学家故事中学生(整理5篇)】相关文章:
二年级语文《动手做做看》教案2023-06-18
新编小语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2023-09-15
动手做做看 说课稿2022-05-30
冀教六年级语文教案教学设计《京剧》2023-02-16
《琥珀》教案2022-09-05
给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教学设计2022-05-06
《琥珀》教学设计2023-06-20
黑板跑了说课稿2023-04-29
莫言自己与文学结缘的故事作文2022-04-30
小学语文课文《孩子考科学家》教案2022-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