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智能教学策略》读书笔记(通用20篇)由网友“郭德钢铁厂”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多元智能教学策略》读书笔记,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多元智能教学策略》读书笔记
《多元智能教学策略》读书笔记
一、内容简介
《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美)坎贝尔(Campbell, Linda)著,霍力岩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 ),
本书以美国最新出版的第三版为蓝本,其宗旨在于探讨如何建构一个开放的教育系统,使人的才能得以充分、尽性地发展。本书专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中小学教师撰写。全书对八项智力——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动觉智力、音乐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知自省智力和自然观察智力的理论进行了充分的阐述,并将这些理论与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密切结合起来,为教师提供了多元智力理论在教室情境中的实践方法,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与途径,对我国开展多元智力教育具有很大的借鉴与指导作用。
二、目录
绪论:多种智力
第一章 驾驭文字的方式:言语-语言智力
终生写作
一、定义:理解言语-语言智力
二、核查表:言语-语言智力的特征
三、言语-语言智力的学习过程
四、创设言语-语言智力的学习环境
五、通过倾听来学习
六、说
七、读
八、写
九、提高言语-语言智力的技术
十、小结
十一、应用言语-语言智力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运算的`智慧:逻辑-数理智力
钟爱数学
一、定义:理解逻辑-数理智力
二、核查表:逻辑-数理智力的特征
三、逻辑-数理智力的学习过程
四、创设逻辑-数理智力的学习环境
五、教授逻辑
六、演绎逻辑
七、归纳逻辑
八、促进思维和学习
九、数学思维过程
十、数学运算
十一、跨课程的应用题
十二、排序
十三、各学科领域中的数学问题
十四、提高逻辑-数理智力的技术
十五、小结
十六、应用逻辑-数理智力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动中学:动觉智力
波拉之舞
一、定义:理解动觉能力
二、核查表:动觉智力的特征
三、动觉智力的学习过程
四、创设肢体学习的物质环境
五、戏剧
六、创造性运动
七、舞蹈
八、操作物
九、教室游戏
十、体育
十一、课间活动
十二、实地旅行
十三、提高动觉智力的技术
十四、小结
十五、应用动觉智力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人人都是艺术家:视觉-空间智力
莎拉的故事
一、定义:理解视觉-空间智力
二、核查表:视觉-空间智力的特征
三、视觉-空间智力的学习过程
四、他设视觉文化的学习环境
五、图形表现方式
第五章 和谐的旋律:音乐智力
第六章 相互理解:人际交往智力
第七章 内心世界:自知自省智力
第八章 我们周围的世界:自然观察智力
第九章 通过多元智力开发课程
第十章 化解边界——促进学习的评估
第十一章 多元智力给我们的启示
三、《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基本观点摘要
策略,简单概括,策略即谋划与举措,
策略具有谋略、效能及灵活等特性;教学策略,简而言之就是对教学活动的谋划。教育创新需要教育策略的支持,课程改革需要教学策略的支持。
多元智能教学策略直接服务于教学目标,多元智能的教学以开发学生的多元潜能为直接目的。多元智能的智能观是其教学策略的主要依据。
解决真实生活中个人所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提出新问题的能力;创作或提供个人所属社会文化所看重的产品或服务的能力。多元智能的智能观部分包括了问题解决的内容。
多元智能观的特点。
多元智能教学策略的基本原则:如果不与现实生活环境中的实际事物发生作用,思维就不会产生。“适性教育”与改善智能弱项相结合;自在性与挑战性相平衡;多样性与深刻性相统一;激活动机与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情景性评价(或称真实性评价);“适性教育”与改善智能弱项相结合。
“适性教育”:指以发展学生智能强项为主,采用适应学生学习风格的多元化教育。这就必须树立正视差异善待差异的学生观。应当使教学具有挑战性而又没有威胁。“适性教育”会使学生感到自在,同时教师也应该提供学生接受挑战和伸展极限的机会。
智能是不同文化背景下所调动起来的能力。在社会和工作中,一个人与他人正确交流有效合作的能力,才是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智慧是一种身心兼具的倾向。
多元智能理论倡导,改善智能弱项,促进全面发展。 “扬长补短“与”扬长避短”策略的运用。增加学生发展多种智能的机会(多元智能学校,多元智能教室及多元智能活动区)。如果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其强项学习风格和智能的尊重与珍惜,他们就容易接受挑战。让学生接触其弱势学习风格或智能的策略与活动,可以使学生成为更强、更平衡、更有弹性的学习者,而且也能使他们容忍与其行事风格迥异的人。允许学生运用强势智能来进行弱势科目的学习。
应当处理好化难为易和化易为难的关系;还应正确认识模仿与创造的关系。
不同学科间的差异,主要是“视角”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只有多视角、多种思维方式的教学才能培养视角意识和思维方式意识,才具有发展性。为深刻理解而教。
隐喻是生产性的:帮助我们看到我们所没有看到的。隐喻是开放性的、启发性的、引发对话的。逻辑是界定性的: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我们已经看到的。它旨在结束和排除。
篇2:多元智能与物理教学策略
多元智能与物理教学策略
四川省通江县至诚职业中学苟玉尊
【摘要】物理知识是许多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得到的能力锻炼也是其它相关学科所需要的。但高中物理难学、高中物理难教几乎成了教育界公认的事实。为使物理教学情景化、人文化,这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必然要采用不同于其它学科的教学策略。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为寻找到这个策略提供了导向。在学习物理中,学生需要发展和培养多种智能,而不仅仅是传统观念中的语言智能、空间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本文借鉴多元智能理论,从优化课堂教学、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的角度对教学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篇3:多元智能 与 中学化学教学策略
多元智能 与 中学化学教学策略
【摘 要】 本文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分析了各种智能在化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中的体现形式,并进一步提出了化学教学的新理念。同时,文章结合作者具体的教学实际,阐述了应用多元智能理论实施中学化学教学的策略,重点介绍了以问题为导向,以思维能力的发展为核心,开展多元化的化学实验教学活动的策略。 【关键词】矛盾 多元智能 教学策略 自主性 问题 化学实验教学 依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在八种智能方面的表现是有差异的,学生在化学学科的学习活动中必然存在着各种智能差异。因此,从多元智能的角度来看,化学教学的目标,就是要通过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实验等内容的教学,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形成化学学科的科学素养;通过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方式,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多元智能与化学教学理念 从智能结构看,在以往的化学教学中,我们比较重视学生的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其他智能的发展。那么,化学教学活动中,还可以开发学生的哪些智能呢? (一)化学学科中的语言智能 化学概念、原理、符号、化学术语、实验仪器名称等等都是发展学生语言智能的基本素材。比如:元素符号、化学式、核外电子、离子符号、化学反应方程式、氧化与还原、酯化与水解、质量守恒定律;萃取、分液、鉴别、量筒、烧杯、酒精灯、催化剂等等。化学学科中的语言智能的开发目标体现在:1.明确这些术语的涵义;2.熟练掌握;3.准确、恰当的应用,为其他智能的有效发展做准备。那么,如何设计教学以便学生深刻理解这些复杂的化学符号、概念和原理呢?这就要依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有效引导,由浅入深,逐步形成。例如:初三化学关于“化学式”的教学,就可以在学生已经掌握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和化合价知识的基础上,先从学生最熟悉的水分子H2O入手,在引出化学式的概念之后,进行引导:为什么水分子不是H3O 或HO,而是H2O呢?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与氧原子最外层有6个电子有关。再问:H2O中H、O元素的化合价分别是几价?暗示学生关注化学式的书写与元素的化合价有关,那么这两者之间有怎样的内在联系呢?可以多写几个学生熟悉的化学式如:CO2、NaCl、MnO2等进行逐个分析,再让学生自己归纳得出这样的结论:化学式中,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必为零。然后按照这一结论,让学生写几个化学式,其中穿插书写正误的判断,这一段学生活动结束以后,再提出令学生深思的问题:一个化学式能表示什么意义呢?让学生分组讨论,辨析,每组将他们所能够得出的结论都记下来,然后组织全班学生发言、讨论,师生一起对每组的结论进行逐一评价,并进行有效的补充,充分挖掘化学式所能表达的六种涵义。至此,关于化学式概念的教学并没有结束。学生是否真正深刻理解了这一概念,教师可以设计几个逆向思维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如:①符号“2H2O”表示什么意义?②实验测得某种铁的氧化物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占70%,写出该氧化物的化学式。③多少克KMnO4与12.25克KClO3中所含氧元素的质量相等?等等。通过上述开放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既明确了化学式符号所表示的丰富的化学意义,又能够根据化学式的意义进行定量计算,既教给了学生辨析、计算的策略,同时又培养了思维能力。 (二)化学学科中的空间智能 有利于发展学生空间智能的化学教学内容包括: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有机分子结构等化学物质结构的内容,还包括在化学实验中仪器的组装、试剂的鉴别、混合物的分离、除杂等等。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对学生这一潜能的论述中,突出的是学生对研究对象的观察与想象。例如,在有机化学关于甲烷分子结构的教学,当我们在黑板上写出甲烷分子的电子式以后,许多学生就会将甲烷分子的空间构型想象为一个平面正方形。为了让学生建立起关于甲烷分子空间构型的正确概念,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查找甲烷分子的键长、键角和键能等参数,经过计算和想象,从而得出甲烷分子为空间正四面体结构的正确结论。这时,如果教师能够让学生自己根据所学的立体几何的知识绘出甲烷的分子形状,或者利用计算机软件,动画模拟甲烷分子的空间构型,那就会收到更佳的教学效果。依据这一结论,学生就不难理解像甲苯分子中最多可能共平面的原子个数是多少这类的问题了。同样的道理,在有关化学实验问题的考试中,学生在不可能做实验的情况下,就要凭借平时学习中自己对实验方面智能的积累,进行想象和推理。由此可见,发展学生的空间智能不仅有利于他们正确而深刻的理解化学物质的微观结构,而且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的提高。 (三)化学学科中的逻辑-数学智能 逻辑-数学智能在化学学科中的表现方式就是计算和逻辑推理,其核心智能就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活动中,任何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活动都有利于学生逻辑-数学智能的发展。我们认为,这一项智能是学生所有可持续发展的智能当中最为重要、最为关键的智能。需要说明的是,培养思维能力,并不只是简单的依靠习题训练和测试就能够真正做到的,还需要我们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和特点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教材,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化学学科中的自然观察者智能 化学学科中的`自然观察者智能不仅指的是观察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的能力,还包括对化学变化中能量变化的观察与感受,以及对抽象的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金属晶体空间构型的观察与理解。我们知道,学习者对研究对象表征和特征的观察是最直接、最可贵的感性认识,是形成化学概念、掌握化学技能、进行科学推理、发展思维能力的源泉。在我们现实的教学实际中,许多学生对实验很感兴趣,觉得好奇,但在观察实验时不够仔细和深入,甚至于停留在看热闹的低级阶段,没有形成良好的观察品质。因此,在观察中教师要注意适时引导、激励设疑、引发想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引导激发学生多做实验,开放实验室,适当布置家庭小实验等等,使学生多实验、多体验、多观察。即使是在晶体结构的教学中,也应该让学生先充分观察,再设问,使学生在讨论、交流、评价中达成共识,获得知识。 (五)化学学科中的身体/运动智能 身体/运动智能在化学学习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就是模仿能力。比如学生课堂上记笔记的过程首先就是一个模仿过程,其次才是思维过程。从模仿的对象来看,可以是模仿教师,也可以是模仿周围的同学;从模仿的内容来看,可以是对化学概念、符号、术语、原理等的读、说、写、练;也可以是对实验操作动作和技术的模仿;等等。开始的模仿是为了以后不再模仿;模仿也是为了形成习惯性的、规范的动作。总之,模仿是为了深刻的理解。 (六)化学学科中的音乐/节奏智能 化学学科中音乐/节奏智能的核心是指对声音的敏感力。在金属钠与水的反应中,一会发出“咝咝”的响声,一会发出爆鸣声,同时伴随着着火燃烧的现象。这个实验,之所以让做过这一实验的人都难以忘怀,其原因就在于它给实验者以强烈的感官上的刺激,其中就有声音、节奏的贡献。其实,化学教学中不乏体现节奏的例证:元素在周期表中排列的周期性、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聚合物中结构单元重复出现的现象、晶体结构中最小结构单元(晶胞)的重显、化学实验中的声、光、电(能量)现象、仪器组装的顺序、取用药品的先后、滴加试剂的顺序以及课堂上老师、同学说话的语气和节奏,等等。这一智能的进一步发展,在于能够将化学的知识和自己学习化学知识的感受,以音乐、诗歌、谜语、歇后语、身体游戏等等方式表达出来。 (七)化学学科中的人际关系智能 所谓人际关系智能是指能够有效地理解别人和与人交往的能力,这一智能的核心在于与他人之间的“理解与交往”,能够善于听取别人的观点。在化学教学活动中,这种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例如,与同伴或者小组成员一起进行讨论、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在交流的内容方面,可以就化学概念、原理理解方面的讨论;针对实验设计方案的辩论等。教师在讨论中的角色体现多元化的特点,时而是组织者,时而是参与者,时而是评判者,时而是引导者。 (八)化学学科中的自我认识智能 自我认识智能是指关于建构正确自我知觉的能力,其核心就是留心、反思与重建。化学学科中的自我认识能力表现为:了解自己学习化学知识的方法,学习化学的状态,以及清楚地知道自己学习化学的潜能(或者自己将来是否能够胜任从事与化学相关的工作)。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能力的方法有: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在知识理解和技能掌握方面存在的偏差,并激励学生欣然改进;指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举一反三,如一题多解等;及时纠正学生在实验操作方面的失误;对学生的实验设计方案提出表扬和恰当的修改意见等等。 我们在上面逐个分析了加德纳的八种智能在化学学科中的具体应用,特别指出了每一种智能的核心能力。在分析中我们也深刻地体会到,化学教学的每一个具体内容,都蕴涵着培养这八种智能的素材,只不过不同的内容在培养八种智能时候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站在全面育人的高度,重新审视我们所从事的化学教学,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理念方面给我们以新的启迪: ▲任何一个教学内容的教学过程中,至少有八种智能可以得到开发,而不再只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充分利用教学素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活动应该想办法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和表现,以便于教师充分地把握每一个学生在八种智能方面的差异和特点; ▲不再简单地用考试成绩这一维度去衡量学生; ▲尽可能地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为了学生智能的全面发展而教。
二、多元智能与化学教学策略 以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据,结合目前中学化学的教学实际,我们以为,应该建立“以问题为导向,以思维能力的发展为核心,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的教学模式,才能更好地落实全面育人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的潜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一)设疑的策略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起点,设疑是激发学生求知、开拓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设疑之后能否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设疑时机的把握和所提问题的质量。设疑的目的,最终是为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也就是说,无论以怎样的方式方法设疑,都必须围绕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个核心来进行。那么,在什么时候设疑,针对什么设疑?不能一概而论,这要看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课堂组织形式,但也有一般遵循的原则: 1.依据设疑的内容来看,有: ▲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设疑 ▲针对知识间的联系设疑 2.依据设疑的手段来看,有: ▲化学实验设疑 ▲热点话题设疑 ▲社会、生活问题设疑 ▲知识应用型设疑 3.依据问题的提出者看,有: ▲学生设疑 ▲教师设疑 4.依据设疑的时机来看,有: ▲在上课开始时设疑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思维倾向设疑 ▲在下课时设疑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设疑的归纳,往往在实际教学中穿插着交替使用,并没有固定的模式,这一点从下面的例子中也可以体会到。 例如,高中学生接触的第一个固液加热制取有毒气体的实验《氯气的实验室制法》,为了让学生掌握这种制气装置,可设计如下问题: (1)请问同学们,我们在初中都学过哪些制气装置? (2)选择气体制备发生装置的依据是什么? (3)实验室使用固体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加热反应制取氯气,能不能用上述装置?为什么? (4)制氯气时应该如何连接装置?如何检查气密性?如何依次加入药品? (5)你认为应该怎样收集氯气?如何检验氯气是否集满了? (6)怎样才能得到干燥、纯净的氯气? (7)多余的氯气应该怎样处理? 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通过对实验的观察、思考和回忆,以及教师的启发引导,总结出制备气体的四个环节:发生装置――除杂装置――收集装置――尾气处理。 (二)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发展学生多元智能的策略 化学实验在全面开发学生潜能方面具有其独特优势: ▲化学实验的教学目标,充分体现着多元智能的所有方面; ▲化学实验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创造性教育的最全面的素材; ▲化学实验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最容易吸引学生,有利于多元智能的发展; ▲在化学实验活动过程中,师生最容易共同创设公平、开放、互动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结合教学实践,我们以为,以下的教学策略有利于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效果: 1.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开展实验课题研究 就是将教材中的一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或设计性的实验,鼓励学生大胆设想,积极动手实验,同时可以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提出新的实验课题,继续探索,直至得出科学的答案或解释。例如,在实验室做“乙醛性质的实验”时,有一位学生根据氧化性强弱的推理,做了乙醛与溴水的反应。以下就是他的思维发展过程的报告: 根据学习我们知道乙醛分子中含有醛基-CHO,根据醛基的特点,可有两种断键方式: Br2水在研究原来许多不饱和的物质时,经常充当“加成剂”,而溴水又是一个较强的氧化剂,所以,我想验证乙醛与溴水的反应体现了醛基的以上两条中哪条性质。 我第一次把溴水加入乙醛中,振荡后褪色。由于受以前乙烯与溴水反应的影响,我开始以为是碳氧双键发生了加成,但也没有什么具体证据。 第二次我再把Br2水滴入乙醛中,想证明乙醛生成了CH3COOH ,乙酸有一定酸性,我想用石蕊证明其有一定酸性,后用PH试纸,但效果不是很明显。后来我想,原因可能是乙酸酸性本身就很弱,再由于产物浓度较低,所以,很难验出PH值的变化。我的实验陷入了困境。 这时,我想到了硝酸银溶液。猜想:如果为加成反应,则反应后溶液中基本无溴离子,滴入硝酸银溶液,生成溴化银的量应较少。如果发生了氧化反应,则会发生反应CH3CHO + Br2 + H2O === CH3COOH +2HBr就会有溴化氢生成,滴入硝酸银溶液,则会生成大量黄色沉淀。于是,我往有乙醛和溴水反应的试管中滴入了硝酸银溶液,又取了另一试管装有反应所用的溴水做对比实验。结果装有乙醛与溴水的试管所产生沉淀量明显多于单纯装有溴水试管的沉淀量。 由此得出结论:乙醛与溴水反应发生了氧化而不是发生了加成反应。但是,氧化的机理是什么?还需要查资料或问老师来弄明白了。 很明显,通过这样的实验,唤起了学生探求知识的热情,激发了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使学生树立了自信心,增强了实验意识,提高了实验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2.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化学实验能力构成中较高层次的要求。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只要教师在这方面加强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迈上这一台阶并非十分困难。实验设计的题目有时是教师有意的安排,有的则是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自己提出来的。例如,对于Na2O2的性质教学,师生先从O2的实用性角度引入,提出有哪些方法可以获得O2?学生会有许多种方案,教师要善于抓住共性和个性――共性:物理方法;个性:Na2O2与H2O的反应可作为获得O2的来源,提出“实验探索Na2O2与H2O反应的产物是什么?”的问题,活动过程如下: 思考:学生要根据自己所学过的知识对反应的产物进行预测并设计实验方法。 探索:学生动手实验、记录并解释现象,如下表: 再探索:教师提出新问题――预测漂白性物质为何物并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结论。 活动:学生先做理性分析,再设计实验。在实验方案中,教师会发现他们很多思维的闪光点:有的学生分析说,“对于化合物的研究,除了关注其氧化还原性,还应该注意到其物质分类角度的性质,这一漂白性物质是否就是它发生复分解反应的结果呢?如果是,则产物是H2O2,H2O2是具有漂白性的,符合上述现象。”在实验设计中,教师会更惊讶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严谨性和独创性。下面是两组学生的实验设计: 反思:整个实验设计的过程及问题解决的方法。反思的过程是学生和教师一起完成的。所不同的是学生的反思更感性化一些,而教师要在学生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使之理性化。这一过程不但能够理清脉络,而且使学生将来能够举一反三。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过程和结果,发现问题,使这一课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这一过程,并非是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之内。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但这种学习活动并不是具体的,而是一个个学习目标,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并不知道下一个问题是什么,是教师帮助学生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注重“通过一个或
[1] [2] 下一页
几个研究课题,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自觉地去探索新的未知”。研究表明:当学生遭遇到理智的挑战时,他们会学得更好。教师就是帮助学生制造挑战机会的人,营造和维持一个积极的心理氛围。
上一页 [1] [2]
篇4:多元智能与物理教学策略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是观察、实验和科学思维相结合的产物。物理学使用数学作为工具,是一门定量的科学。它研究最基本最简单的运动形式的一般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规律为社会生产、生活和发展服务。
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每个人至少具有八种智能,即: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这八种智能对学生的发展都是重要的。教师在教学中要给予同等的注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能延续传统的只注重培育语言智能、空间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的教学方法。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是可以广泛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同时又能体现物理教学的特色,按照多元智能理论,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应提出那些要求,下面着重谈一下这些问题。
一、教学中语言智能的培养策略
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准确表达物理概念、叙述物理规律、说明实验现象和准确书写物理名词方面存在困难。口头回答问题时不能兼顾准确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往往顾此失彼、漏洞百出。例如高一学生在说(写)“匀变速直线运动”时,误为“均变速直线运动”,高二学生将“干涉”、“衍射”错写成“干射”、“衍涉”。这种在物理课上出现的语言问题,多属于笔误,并不是什么值得注意的问题,给学生纠正几次就能解决了。但在语误的背后,是否反映理解问题呢?如果是理解问题,就属于语言智能范畴,应当在“纠错” 的过程中,既发展其语言智能,又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如学生在回答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时,往往简单地说成F=ma(正确表述:物体加速度的大小与合力成正比,和质量成反比;加速度方向与合力方向相同),而不是从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两个方面的相关因素去说明,这就是语言智能有所缺陷的表现。
物理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智能的有效途径,物理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智能方面要注意以下问题:
1.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语言必须规范、准确、流畅 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阐明概念、叙述规律、对学生进行点拨、指导时必须给学生起示范作用。教师应该使用标准的普通话授课,使用规范的专业术语。例如,将“匀速直线运动”简写为“匀直运动”就不够规范。教师流畅的表达,抑扬顿挫而又富有魅力的语调,不仅能顺利表达出教学内容,同时还给学生一种愉悦的美感,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坚持让学生多发言,多参与课堂教学 教师应时刻牢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的目的是学生学会知识,而不能还定位于教师传授。因而应让学生多渠道全方位的参与课堂教学。教师要尽量把讲课的内容让学生自己表述出来,这样学生易于接受和掌握,而且对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十分有利。比如一些概念(以匀速直线运动概念为基础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以超重概念为基础的失重的概念)可以让学生自己得出。教师的工作仅是引导、补充和评价。还比如说总结一些简单规律,像“磁场”一章中有实验基础的“同向电流相互吸引,异向电流相互排斥”,都可以大胆的交给学生去做,虽然这要多用一点时间,但换来的是学生语言智能的逐步提高,并使学生加深了对物理基本概念的理解,是值得的。
3.适当留一些非书面形式的课外作业 例如,让学生放学后回家乘坐电梯,体会电梯运动方向不同时的感受,并记录下来。这种“做中学”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策略,它使学生真正做到“视、听、动”总出击,手脑并用。再如,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阅读材料(人教社出版的高中物理第一册实验修订本的必修教材中共有14篇),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写成读书笔记。这些内容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学生对物理知识加深了印象,通过调动学生的语言智能来达到物理教学目标,与此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智能,提高了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
二、教学中视觉-空间智能的培养策略
视觉-空间智能在物理课堂上主要表现为观察能力。观察对物理学研究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伽利略通过观察教堂摆动的吊灯发现了摆的.等时性;牛顿通过对月球、行星等运动的观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经过长时间研究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物理课上,无论是教师的演示实验还是学生的分组实验,都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通过开发学生的空间智能,来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现在的学生是看电视长大的一代,这使得他们的学习具有高度视觉化的倾向。幻灯片、投影片和录象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辅助素材,如果学生在使用这些素材的过程中能由被动的观察者转变成为主动的思考者,这样的教学起点就比较高了。
“观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看”。脑科学揭示,人在感知事物的同时也在理解事物,并不是感知在前理解在后,思维与观察是密不可分的,这是多元智能理论提出视觉-空间智能的重要依据。从多元智能的视角分析,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在观察中思考,开发学生的视觉智能,便成为提高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比如右面一幅大象的图片,冷眼一看,就是一只普通的大象;仔细观察,才发现大象的腿画得不对。事实上,能发现图画的错误,就是经过了提取、重现、比较、鉴别等复杂的大脑活动,正是伴随这些大脑活动,学生的学习才得以进行。可见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时引发学生思考是很重要的教学环节。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和17世纪的科学家伽利略观察同样物体的运动却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原因是二者观察的深度不同。那么教师对学生提高观察能力有哪些具体要做的事情呢?
1.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实验的机会,增加演示实验或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分组实验,布置可行的家庭小实验 学校可以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自己感兴趣的课外实验,实验中要求学生手做、眼看、耳听、脑想,指导学生观察什么,怎样观察(是听?是看?是感受?在看、听和操作时想到了什么?),培养正确有序的科学观察方法,总结观察事物的规律,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丰富想象力。
2.要求学生多用图示展示物理过程 初中学生通过观察滑轮组的绕线方法,看清线的头和尾,应该能够在纸上做出绕线图。高中学生更应该在物体受力图、运动过程分析图上加强训练。类似的还有光学中规范的光路图、电学中的电路图、螺线管绕线图和磁场分布图等。
3.教师要利用课堂教学中相关内容,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受能力 高中物理“磁场”和“电磁感应”章节中涉及的“左手定则”和“右手定则”都是以“上”、“下”、“里”、“外”、“左”、“右”等空间概念为基础的。教师在讲解上述方位词时应辅以必要的实物,以便学生在大脑中能存储形象化的语义编码。有些学生将“上”、“下”和“里”、“外”相混淆,就是缺乏空间智能的体现。教师可以将下面的立体图转化为平面图帮助学生弄清楚这些方位名词的含义。
篇5:多元智能与物理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12-0070-01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是观察、实验和科学思维相结合的产物。物理学使用数学作为工具,是一门定量的科学。它研究最基本最简单的运动形式的一般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规律为社会生产、生活和发展服务。
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每个人至少具有八种智能,即: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这八种智能对学生的发展都是重要的。教师在教学中要给予同等的注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能延续传统的只注重培育语言智能、空间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的教学方法。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是可以广泛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同时又能体现物理教学的特色,按照多元智能理论,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应提出那些要求,下面着重谈一下这些问题。
一、教学中语言智能的培养策略
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准确表达物理概念、叙述物理规律、说明实验现象和准确书写物理名词方面存在困难。口头回答问题时不能兼顾准确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往往顾此失彼、漏洞百出。如果是理解问题,就属于语言智能范畴,应当在“纠错” 的过程中,既发展其语言智能,又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如学生在回答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时,往往简单地说成F=ma(正确表述:物体加速度的大小与合力成正比,和质量成反比;加速度方向与合力方向相同),而不是从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两个方面的相关因素去说明,这就是语言智能有所缺陷的表现。
物理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智能的有效途径,物理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智能方面要注意以下问题:
1.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语言必须规范、准确、流畅。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阐明概念、叙述规律、对学生进行点拨、指导时必须给学生起示范作用。教师应该使用标准的普通话授课,使用规范的专业术语。例如,将“匀速直线运动”简写为“匀直运动”就不够规范。教师流畅的表达,抑扬顿挫而又富有魅力的语调,不仅能顺利表达出教学内容,同时还给学生一种愉悦的美感,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坚持让学生多发言,多参与课堂教学。教师应时刻牢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的目的是学生学会知识,而不能还定位于教师传授。因而应让学生多渠道全方位的参与课堂教学。教师要尽量把讲课的内容让学生自己表述出来,这样学生易于接受和掌握,而且对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十分有利。还比如说总结一些简单规律,像“磁场”一章中有实验基础的“同向电流相互吸引,异向电流相互排斥”,都可以大胆的交给学生去做,虽然这要多用一点时间,但换来的是学生语言智能的逐步提高,并使学生加深了对物理基本概念的理解,是值得的。
3.适当留一些非书面形式的课外作业。例如,让学生放学后回家乘坐电梯,体会电梯运动方向不同时的感受,并记录下来。这种“做中学”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策略,它使学生真正做到“视、听、动”总出击,手脑并用。再如,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阅读材料(人教社出版的高中物理第一册实验修订本的必修教材中共有14篇),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写成读书笔记。这些内容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学生对物理知识加深了印象,通过调动学生的语言智能来达到物理教学目标,与此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智能,提高了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
二、教学中视觉-空间智能的培养策略
视觉-空间智能在物理课堂上主要表现为观察能力。观察对物理学研究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伽利略通过观察教堂摆动的吊灯发现了摆的'等时性;牛顿通过对月球、行星等运动的观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经过长时间研究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物理课上,无论是教师的演示实验还是学生的分组实验,都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通过开发学生的空间智能,来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现在的学生是看电视长大的一代,这使得他们的学习具有高度视觉化的倾向。幻灯片、投影片和录象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辅助素材,如果学生在使用这些素材的过程中能由被动的观察者转变成为主动的思考者,这样的教学起点就比较高了。
“观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看”。脑科学揭示,人在感知事物的同时也在理解事物,并不是感知在前理解在后,思维与观察是密不可分的,这是多元智能理论提出视觉-空间智能的重要依据。从多元智能的视角分析,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在观察中思考,开发学生的视觉智能,便成为提高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比如右面一幅大象的图片,冷眼一看,就是一只普通的大象;仔细观察,才发现大象的腿画得不对。事实上,能发现图画的错误,就是经过了提取、重现、比较、鉴别等复杂的大脑活动,正是伴随这些大脑活动,学生的学习才得以进行。可见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时引发学生思考是很重要的教学环节。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和17世纪的科学家伽利略观察同样物体的运动却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原因是二者观察的深度不同。那么教师对学生提高观察能力有哪些具体要做的事情呢?
1.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实验的机会,增加演示实验或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分组实验,布置可行的家庭小实验。学校可以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自己感兴趣的课外实验,实验中要求学生手做、眼看、耳听、脑想,指导学生观察什么,怎样观察(是听?是看?是感受?在看、听和操作时想到了什么?),培养正确有序的科学观察方法,总结观察事物的规律,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丰富想象力。
2.要求学生多用图示展示物理过程。初中学生通过观察滑轮组的绕线方法,看清线的头和尾,应该能够在纸上做出绕线图。高中学生更应该在物体受力图、运动过程分析图上加强训练。类似的还有光学中规范的光路图、电学中的电路图、螺线管绕线图和磁场分布图等。
3.教师要利用课堂教学中相关内容,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受能力。高中物理“磁场”和“电磁感应”章节中涉及的“左手定则”和“右手定则”都是以“上”、“下”、“里”、“外”、“左”、“右”等空间概念为基础的。教师在讲解上述方位词时应辅以必要的实物,以便学生在大脑中能存储形象化的语义编码。有些学生将“上”、“下”和“里”、“外”相混淆,就是缺乏空间智能的体现。教师可以将下面的立体图转化为平面图帮助学生弄清楚这些方位名词的含义。
篇6:多元智能 与 中学化学教学策略
多元智能 与 中学化学教学策略
【摘 要】
本文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分析了各种智能在化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中的体现形式,并进一步提出了化学教学的新理念。同时,文章结合作者具体的教学实际,阐述了应用多元智能理论实施中学化学教学的策略,重点介绍了以问题为导向,以思维能力的发展为核心,开展多元化的化学实验教学活动的策略。
【关键词】矛盾 多元智能 教学策略 自主性 问题 化学实验教学
依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在八种智能方面的表现是有差异的,学生在化学学科的学习活动中必然存在着各种智能差异。因此,从多元智能的角度来看,化学教学的目标,就是要通过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实验等内容的教学,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形成化学学科的科学素养;通过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方式,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多元智能与化学教学理念
从智能结构看,在以往的化学教学中,我们比较重视学生的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其他智能的发展。那么,化学教学活动中,还可以开发学生的哪些智能呢?
(一)化学学科中的语言智能
化学概念、原理、符号、化学术语、实验仪器名称等等都是发展学生语言智能的基本素材。比如:元素符号、化学式、核外电子、离子符号、化学反应方程式、氧化与还原、酯化与水解、质量守恒定律;萃取、分液、鉴别、量筒、烧杯、酒精灯、催化剂等等。化学学科中的语言智能的.开发目标体现在:1.明确这些术语的涵义;2.熟练掌握;3.准确、恰当的应用,为其他智能的有效发展做准备。那么,如何设计教学以便学生深刻理解这些复杂的化学符号、概念和原理呢?这就要依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有效引导,由浅入深,逐步形成。例如:初三化学关于“化学式”的教学,就可以在学生已经掌握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和化合价知识的基础上,先从学生最熟悉的水分子H2O入手,在引出化学式的概念之后,进行引导:为什么水分子不是H3O 或HO,而是H2O呢?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与氧原子最外层有6个电子有关。再问:H2O中H、O元素的化合价分别是几价?暗示学生关注化学式的书写与元素的化合价有关,那么这两者之间有怎样的内在联系呢?可以多写几个学生熟悉的化学式如:CO2、NaCl、MnO2等进行逐个分析,再让学生自己归纳得出这样的结论:化学式中,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必为零。然后按照这一结论,让学生写几个化学式,其中穿插书写正误的判断,这一段学生活动结束以后,再提出令学生深思的问题:一个化学式能表示什么意义呢?让学生分组讨论,辨析,每组将他们所能够得出的结论都记下来,然后组织全班学生发言、讨论,师生一起对每组的结论进行逐一评价,并进行有效的补充,充分挖掘化学式所能表达的六种涵义。至此,关于化学式概念的教学并没有结束。学生是否真正深刻理解了这一概念,教师可以设计几个逆向思维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如:①符号“2H2O”表示什么意义?②实验测得某种铁的氧化物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占70%,写出该氧化物的化学式。③多少克KMnO4与12.25克KClO3中所含氧元素的质量相等?等等。通过上述开放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既明确了化学式符号所表示的丰富的化学意义,又能够根据化学式的意义进行定量计算,既教给了学生辨析、计算的策略,同时又培养了思维能力。
(二)化学学科中的空间智能
有利于发展学生空间智能的化学教学内容包括: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有机分子结构等化学物质结构的内容,还包括在化学实验中仪器的组装、试剂的鉴别、混合物的分离、除杂等等。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对学生这一潜能的论述中,突出的是学生对研究对象的观察与想象。例如,在有机化学关于甲烷分子结构的教学,当我们在黑板上写出甲烷分子的电子式以后,许多学生就会将甲烷分子的空间构型想象为一个平面正方形。为了让学生建立起关于甲烷分子空间构型的正确概念,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查找甲烷分子的键长、键角和键能等参数,经过计算和想象,从而得出甲烷分子为空间正四面体结构的正确结论。这时,如果教师能够让学生自己根据所学的立体几何的知识绘出甲烷的分子形状,或者利用
[1] [2] [3]
篇7:中小学信息技术多元智能教学策略初探
中小学信息技术多元智能教学策略初探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是聪明的!根据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人至少同时具有八种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及自然观察智能。这八种智能的不同组合及表现构成了每个人不同的智能结构。有的孩子的某种智能表现非常突出,呈显形状态,而大多数孩子的很多潜在的智能有待于我们教师和他自己去认识、挖掘、开发。这就为目前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课题,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如何在教学中扬学生所长、补学生所短,发展他们的各种智能?一、创建有利于激发学生潜能的多元智能环境
研究表明,人类在出生之前就已具有各种智能发展的基础。加德纳认为遗传基因对智能可达到的程度可能有一个最高值。在现实生活中,人的智能要逼近这个极限的可能性很小。然而,如果我们能多为学生提供有利于某种智能发展的条件,那么几乎每个人都能在那一种智能的发展上取得一定的效果;反言之,如果学生始终不被接触开发某种智能的环境,那么其生理潜能无论多大,都不太可能被激发出来。这就告诉我们:只有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他们的多元智能才有可能被激发出来,获得发展。
以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提供了有利于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智能环境。学生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能进行文字处理、数据分析、作图绘画、编曲欣赏等,利用网络更是能实现各种信息的传递与交流。因此,教师应为学生设计出能体现计算机及其网络优越性的学习任务,且设计的任务要顾及到学生现有智能水平的差异,要尽可能涉及一些不同的智能领域,让学生享受到“智能公平”。
二、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各种智能组合的专题学习
与传统的智力理论相比,加德纳的研究不仅揭示了一个更为宽泛的智能体系,而且提出了新颖实用的智能概念。他把智能定义为: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对自己所属文化提供有价值的创造和服务的能力。这种能力实际上是多种智能的'组合。
因此,在多元智能环境里,为学生提供单一的、直接用于激发学生某种智能的素材可能并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设计出一些让学生感到有意义的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各种智能的组合,而基于计算机及网络的专题学习与此是相吻合的。
一方面,在专题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提供的专题素材往往跨越学科界限,这意味着资源的开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研究同一专题的不同方面,这就有了选择学习材料的自由,也有了充分的机会探索各个学习领域。
另一方面,在专题学习中,学生需要规划自己的学习,这真正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中,如提出问题、拟订计划、收集信息、记录统计、分析整理信息、发表意见、讨论交流等,学生不仅需要运用各种基本技能,也获得了使用不同的技巧和智能进行学习的机会。学生的学习不再受制于课本,而是在做中学,从而体验更深刻,知识、经验更丰富。
三、运用多样性的教学手段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进行多元智能教学既可以从教学的内容上着手,也可以从教学手段或媒体应用方面去考虑。
为促进学生对学习对象的“理解”,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学生一般对动作的体验较深,教师在进行“复制”和“粘贴”的教学中,可以将较为抽象的“复制”和“粘贴”的过程与盖图章的过程联系起来,或者将此过程比喻成拍照和洗照片。
另外一个重要的做法是,教师应为孩子们提供发挥其特长的机会,让他们利用自己的优势进行学习。比如,在“画图”软件的“选定”和“移动”工具教学中,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不同内容的媒体素材,向他们提出不同的任务。像可以让学生将音符选中,移动后组合成不同的节拍;也可以给学生一些几何图形,让学生利用不同的图形拼出各种不同的建筑、花草、人物等图案;或者让学生参与客厅地面瓷砖铺设,设计出各种既实用又美观的方案。又如,同样是网页的浏览学习,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去收集资料。总之,应该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去体验,运用各种模式参与学习,并进行各种交流活动。这样,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不再是单纯的模仿,学生至少会从一种模式中受益。
四、提供师生协同学习的机会
人际智能是多元智能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协同学习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交往意识和能力,开发学生的人际潜能,而且可以帮助、促进弱势群体,从而达到智能互补的效果。
为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一般我们要在学生自愿组合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行异质性分组。当然,仅仅给学生分组并不能确保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必须有目的地给予引导。
人际智能的核心是留意自己和他人差别的能力,因此,在学生合作完成某一项任务的过程中,可以由学生通过对自己和他人能力、特长的分析,自行分工、把握进展速度。建立了合作小组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让他们明白此时的学习光有兴趣是不够的,更需要有一种责任感。
当然,一开始可以是3-4人小组内的合作,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合作技巧后,我们可以尝试全班同学之间的合作。比如,在《设计西湖旅游计划方案》这一任务中,教师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有的组专门调查不同年龄、不同收入、不同学历层次的人更倾向于西湖几日游,统计分析数据,写出调查报告;有的组负责收集西湖十景的图片、影像、文字等资料,制作一份精美的介绍西湖的多媒体作品;有的组负责设计旅游线路图,为不同需求的游客设计出比较适合的旅游方案;有的组则专门收集有关杭州特产的资料,设计出可供游客参考的天堂购物方案。最后将各个小组的成果进行交流、改进和汇总。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最好以参与者的身份介入,以便自然地发挥协同学习的作用。通过这种有意义的合作,学生逐渐明白团体的成功有赖于团体的协同努力,从而在小组中建立起一种积极的、相互依赖的关系。
五、多元评价促进学生自我认知智能的培养
过去人们大多将语言和数学逻辑智能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大部分智能测试都建立在这一基础上。多元智能理论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必须要从多元的角度进行。
作为学生信息技术学业评价的一种重要手段,作品的交流与评价显得越来越有效,它能较全面地对学生进行多元测评,比如可以从作品的文字、声音等媒体内容的合理性、创新性及技术的熟练程度、合作的有效性、自我评价等方面进行评价。
作品的自我评价特别有助于学生自我认识智能的培养。由于各智能之间的联系性,这种自我评价的过程同样非常有助于学生语言智力的培养。作为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足够的安全感进行自我评价。
作品评价,不应该只是在作品完成以后进行,而应该很自然地融合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去。因为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评比,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让他们做得更好。教师可以在课始提供一些现成的学生作品,让大家评判什么样的作品是美的、合理的。对学生范例的分析,不仅给出了一个较为形象直观的评价标准,而且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给他们以启发。一旦产生有创意的作品,教师应及时给予演播来引导学生努力的方向。比如《校园里的树》一课,通过画各种各样的树这一任务让学生自主学习“画图”软件中几个常用工具的使用。当树在几个孩子那儿被拟人化后,教师立即抓住机会展现给所有的学生。生动有趣的画面将学生的思路打开了,于是有的学生给树扎上了小辫子,有的学生在树杆上开了一扇小门,说那是小动物的家……
加德纳认为:在一般的环境中,没有任何一种发展与别人无关。的确,我们是通过与别人的关系来认识自己的。因此,除了自我评价外,他人的评价同样显得十分的有意义。对于年幼的学生,可能教师评价的权威性倾向较重,而对于中学生来说,学生之间的互评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同伴的肯定与认可有时会比教师的肯定更有效。教师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但绝不是权威,评价并不是教师的专利。
为让每个孩子都有自我评价的机会,我们可以采取“档案袋”的办法。一个任务完成后,让学生自我分析一下,从各个方面对自己进行反思,使他们在反思中学会管理自己的学习,真正地将“学会学习”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霍华德?加德纳著, 沈致隆译.《多元智能》.新华出版社.
[2]Linda Campbell等著,王成全译.《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发现每一个孩子的天赋》.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3] 杨晓萍,朱乃明. 《多元智力理论与基础教育课程建设》.《课程?教材?教法》,第3期.
资料链接
霍华德?加德纳,美国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现任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认知和教育学教授、心理学教授,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教授和哈佛大学《零点项目》研究所两位所长之一。霍华德?加德纳在心理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出版过 18本专著,发表过数百篇论文,获得过包括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在内的世界多国大学的荣誉学位。1983年他提出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得到各国教育界人士的高度评价.
篇8:中小学信息技术多元智能教学策略初探
中小学信息技术多元智能教学策略初探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是聪明的!根据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人至少同时具有八种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及自然观察智能。这八种智能的不同组合及表现构成了每个人不同的智能结构。有的孩子的某种智能表现非常突出,呈显形状态,而大多数孩子的很多潜在的智能有待于我们教师和他自己去认识、挖掘、开发。这就为目前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课题,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如何在教学中扬学生所长、补学生所短,发展他们的各种智能?一、创建有利于激发学生潜能的多元智能环境
研究表明,人类在出生之前就已具有各种智能发展的基础。加德纳认为遗传基因对智能可达到的程度可能有一个最高值。在现实生活中,人的智能要逼近这个极限的可能性很小。然而,如果我们能多为学生提供有利于某种智能发展的条件,那么几乎每个人都能在那一种智能的'发展上取得一定的效果;反言之,如果学生始终不被接触开发某种智能的环境,那么其生理潜能无论多大,都不太可能被激发出来。这就告诉我们:只有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他们的多元智能才有可能被激发出来,获得发展。
以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提供了有利于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智能环境。学生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能进行文字处理、数据分析、作图绘画、编曲欣赏等,利用网络更是能实现各种信息的传递与交流。因此,教师应为学生设计出能体现计算机及其网络优越性的学习任务,且设计的任务要顾及到学生现有智能水平的差异,要尽可能涉及一些不同的智能领域,让学生享受到“智能公平”。
二、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各种智能组合的专题学习
与传统的智力理论相比,加德纳的研究不仅揭示了一个更为宽泛的智能体系,而且提出了新颖实用的智能概念。他把智能定义为: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对自己所属文化提供有价值的创造和服务的能力。这种能力实际上是多种智能的组合。
因此,在多元智能环境里,为学生提供单一的、直接用于激发学生某种智能的素材可能并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设计出一些让学生感到有意义的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各种智能的组合,而基于计算机及网络的专题学习与此是相吻合的。
一方面,在专题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提供的专题素材往往跨越学科界限,这意味着资源的开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研究同一专题的不同方面,这就有了选择学习材料的自由,也有了充分的机会探索各个学习领域。
另一方面,在专题学习中,学生需要规划自己的学习,这真正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中,如提出问题、拟订计划、收集信息、记录统计、分析整理信息、发表意见、讨论交流等,学生不仅需要运用各种基本技能,也获得了使用不同的技巧和智能进行学习的机会。学生的学习不再受制于课本,而是在做中学,从而体验更深刻,知识、经验更丰富。
三、运用多样性的教学手段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进行多元智能教学既可以从教学的内容上着手,也可以从教学手段或媒体应用方面去考虑
[1] [2] [3]
篇9:多元智能与物理教学策略
多元智能与物理教学策略
北师大二附中 韩立新
【摘 要】
物理知识是许多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得到的能力锻炼也是其它相关学科所需要的。但高中物理难学、高中物理难教几乎成了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界公认的事实。为使物理教学情景化、人文化,这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必然要采用不同于其它学科的教学策略。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为寻找到这个策略提供了导向。在学习物理中,学生需要发展和培养多种智能,而不仅仅是传统观念中的语言智能、空间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本文借鉴多元智能理论,从优化课堂教学、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的角度对教学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篇10:多元智能与物理教学策略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是观察、实验和科学思维相结合的产物。物理学使用数学作为工具,是一门定量的科学。它研究最基本最简单的运动形式的一般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规律为社会生产、生活和发展服务。
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每个人至少具有八种智能,即: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这八种智能对学生的发展都是重要的。教师在教学中要给予同等的注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能延续传统的只注重培育语言智能、空间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的教学方法。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是可以广泛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同时又能体现物理教学的特色,按照多元智能理论,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应提出那些要求,下面着重谈一下这些问题。
一、教学中语言智能的'培养策略
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准确表达物理概念、叙述物理规律、说明实验现象和准确书写物理名词方面存在困难。口头回答问题时不能兼顾准确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往往顾此失彼、漏洞百出。例如高一学生在说(写)“匀变速直线运动”时,误为“均变速直线运动”,高二学生将“干涉”、“衍射”错写成“干射”、“衍涉”。这种在物理课上出现的语言问题,多属于笔误,并不是什么值得注意的问题,给学生纠正几次就能解决了。但在语误的背后,是否反映理解问题呢?如果是理解问题,就属于语言智能范畴,应当在“纠错” 的过程中,既发展其语言智能,又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如学生在回答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时,往往简单地说成F=ma(正确表述:物体加速度的大小与合力成正比,和质量成反比;加速度方向与合力方向相同),而不是从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两个方面的相关因素去说明,这就是语言智能有所缺陷的表现。
物理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智能的有效途径,物理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智能方面要注意以下问题:
1.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语言必须规范、准确、流畅 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阐明概念、叙述规律、对学生进行点拨、指导时必须给学生起示范作用。教师应该使用标准的普通话授课,使用规范的专业术语。例如,将“匀速直线运动”简写为“匀直运动”就不够规范。教师流畅的表达,抑扬顿挫而又富有魅力的语调,不仅能顺利表达出教学内容,同时还给学生一种愉悦的美感,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坚持让学生多发言,多参与课堂教学 教师应时刻牢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的目的是学生学会知识,而不能还定位于教师传授。因而应让学生多渠道全方位的参与课堂教学。教师要尽量把讲课的内容让学生自己表述出来,这样学生易于接受和掌握,而且对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十分有利。比如一些概念(以匀速直线运动概念为基础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以超重概念为基础的失重的概念)可以让学生自己得出。教师的工作仅是引导、补充和评价。还比如说总结一些简单规律,像“磁场”一章中有实验基础的“同向电流相互吸引,异向电流相互排斥”,都可以大胆的交给学生去做,虽然这要多用一点时间,但换来的是学生语言智能的逐步提高,并使学生加深了对物理基本概念的理解,是值得的。
3.适当留一些非书面形式的课外作业 例如,让学生放学后回家乘坐电梯,体会电梯运动方向不同时的感受,并记录下来。这种“做中学”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策略,它使学生真正做到“视、听、动”总出击,手脑并用。再如,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阅读材料(人教社出版的高中物理第一册实验修订本的必修教材中共有14篇),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写成读书笔记。这些内容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学生对物理知识加深了印象,通过调动学生的语言智能来达到物理
[1] [2]
篇11:《多元智能》读书笔记
一、内容简介
《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美)坎贝尔(campbell, linda)著,霍力岩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 XX)。
本书以美国最新出版的第三版为蓝本,其宗旨在于探讨如何建构一个开放的教育系统,使人的才能得以充分、尽性地发展。本书专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中小学教师撰写。全书对八项智力――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动觉智力、音乐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知自省智力和自然观察智力的理论进行了充分的阐述,并将这些理论与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密切结合起来,为教师提供了多元智力理论在教室情境中的实践方法,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与途径,对我国开展多元智力教育具有很大的借鉴与指导作用。
二、目录
绪论:多种智力
第一章驾驭文字的方式:言语-语言智力
终生写作
一、定义:理解言语-语言智力
二、核查表:言语-语言智力的特征
三、言语-语言智力的学习过程
四、创设言语-语言智力的学习环境
五、通过倾听来学习
六、说
七、读
八、写
九、提高言语-语言智力的技术
十、小结
十一、应用言语-语言智力
参考文献
第二章运算的智慧:逻辑-数理智力
钟爱数学
一、定义:理解逻辑-数理智力
二、核查表:逻辑-数理智力的特征
三、逻辑-数理智力的学习过程
四、创设逻辑-数理智力的学习环境
五、教授逻辑
六、演绎逻辑
七、归纳逻辑
八、促进思维和学习
九、数学思维过程
十、数学运算
十一、跨课程的应用题
十二、排序
十三、各学科领域中的数学问题
十四、提高逻辑-数理智力的技术
十五、小结
十六、应用逻辑-数理智力
参考文献
第三章动中学:动觉智力
波拉之舞
一、定义:理解动觉能力
二、核查表:动觉智力的特征
三、动觉智力的学习过程
四、创设肢体学习的物质环境
五、戏剧
六、创造性运动
七、舞蹈
八、操作物
九、教室游戏
十、体育
十一、课间活动
十二、实地旅行
十三、提高动觉智力的技术
十四、小结
十五、应用动觉智力
参考文献
第四章人人都是艺术家:视觉-空间智力
莎拉的故事
一、定义:理解视觉-空间智力
二、核查表:视觉-空间智力的特征
三、视觉-空间智力的学习过程
四、他设视觉文化的学习环境
五、图形表现方式
第五章和谐的旋律:音乐智力
第六章相互理解:人际交往智力
第七章内心世界:自知自省智力
第八章我们周围的世界:自然观察智力
第九章通过多元智力开发课程
第十章化解边界――促进学习的评估
第十一章多元智力给我们的启示
三、《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基本观点摘要
策略,简单概括,策略即谋划与举措。策略具有谋略、效能及灵活等特性;教学策略,简而言之就是对教学活动的谋划。教育创新需要教育策略的支持,课程改革需要教学策略的支持。
多元智能教学策略直接服务于教学目标,多元智能的教学以开发学生的多元潜能为直接目的。多元智能的智能观是其教学策略的主要依据。
解决真实生活中个人所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提出新问题的能力;创作或提供个人所属社会文化所看重的产品或服务的能力。多元智能的智能观部分包括了问题解决的内容。
多元智能观的特点。
多元智能教学策略的基本原则:如果不与现实生活环境中的实际事物发生作用,思维就不会产生。“适性教育”与改善智能弱项相结合;自在性与挑战性相平衡;多样性与深刻性相统一;激活动机与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情景性评价(或称真实性评价);“适性教育”与改善智能弱项相结合。
“适性教育”:指以发展学生智能强项为主,采用适应学生学习风格的多元化教育。这就必须树立正视差异善待差异的学生观。应当使教学具有挑战性而又没有威胁。“适性教育”会使学生感到自在,同时教师也应该提供学生接受挑战和伸展极限的机会。
智能是不同文化背景下所调动起来的能力。在社会和工作中,一个人与他人正确交流有效合作的能力,才是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智慧是一种身心兼具的倾向。
多元智能理论倡导,改善智能弱项,促进全面发展。
“扬长补短“与”扬长避短”策略的运用。增加学生发展多种智能的机会(多元智能学校,多元智能教室及多元智能活动区)。如果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其强项学习风格和智能的尊重与珍惜,他们就容易接受挑战。让学生接触其弱势学习风格或智能的策略与活动,可以使学生成为更强、更平衡、更有弹性的学习者,而且也能使他们容忍与其行事风格迥异的人。允许学生运用强势智能来进行弱势科目的学习。
应当处理好化难为易和化易为难的关系;还应正确认识模仿与创造的关系。
不同学科间的差异,主要是“视角”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只有多视角、多种思维方式的教学才能培养视角意识和思维方式意识,才具有发展性。为深刻理解而教。
隐喻是生产性的:帮助我们看到我们所没有看到的。隐喻是开放性的、启发性的、引发对话的。逻辑是界定性的: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我们已经看到的。它旨在结束和排除。
重复使人动机低落。学生专注于他们感兴趣的主题与活动时,我们才能期望学生有自发的动机。
课程应具有“适量”的不确定性、多种可能性、异常性、无效性、耗散性与生动性的经验。这些因素形成了生活本身的疑问性,也是丰富的转变性课程的本质。
多元智能评价的特点――情境性评价,是指具有相当评价素养的教师,编拟与学习结果应用情景类似的模拟测验情境,让学生表现所知、所能的学习结果。
多元智能评价的功能,评价功能的变革:淡化甄别性和选拔性评价,强化反馈性、激励性、诊断性与自我发展能力的评价功能。
形成学校评价文化(评价目标多元;主体多元;内容多元;手段多元;表达形式多元。)
对学生活动的评价,教师为学生设计活动,应在 “关键能力”的指导下进行,这样才能正确评价学生的活动,并通过活动发展学生的特定能力、知识和技能。
关键能力是指在知识领域中根据成功者“终极状态”总结出来的获得成功的那些主要能力。
科学活动的关键能力,观察技能,区分相似和不同,假设和检验,对自然现象的兴趣。
四、读后感
笔者读了《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感受很深! 从中也了解到了多元智力理论的一些精髓。多元智力是一种全新的有关人类智能结构的理论,它的悄然兴起,不仅有力诠释了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而且给我们的课程改革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这种理论它不仅打破传统的将智力看做是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整合的能力的认识,而认为人的智力是由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考察智力和存在智力等九种智力构成,并从新的角度阐述和分析了智力在个体身上的存在方式以及发展的潜力等。
纵观本书,让笔者对这几种智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引发了笔者对多元智力这本书的好奇心。观看至今,也由此联系到实际工作,让笔者对以前认为的智力观点有了全新的认识。
首先,重新建构了“智力观”。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也就是说,多数人似乎只在某一种或两种智力领域表现杰出。那么我想,个体如果要想成功地生活和学习,都必须要依靠一种或多种智力。然而,多数人在某一种特定的领域内具有创造性,却并非在所有的领域内都具有创造性。例如,爱因斯坦虽然具有数学和科学天赋,但他在语言、动觉和人际关系方面却未能展示出同样的天赋。也就是说学校里没有所谓“差生”的存在,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这样的学生观一旦形成,就使得教师乐于对每位学生报以积极、热切期望,并乐于从多角度来的评价、观察和接纳孩子,从而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展他们的潜能。因此我们应以“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都是出色的”为指导思想,共同分享孩子在学习上所取得的一些令人激动的、独特的突破。
其次,树立了新的教育观。多元智力理论,不仅提出了每一位学生都同时拥有智力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而且提出在每一位学生充分展示自己优势领域的同时,应将其优势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领域中去,从而促使其弱势领域得到尽可能的发展,这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
因此,教育首先是赏识教育,我们应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有能力的人,乐于发掘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欣赏,树立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其次教育是个体化的教育,因此我们教师就应该变得更为主动些、自觉些,为每一位学生设计“因材施教”的办法,以配合其智力组合的特点,促进其优势才能的展示和发展,实现个人价值;而且,教育还是主动发展的教育,我们教师除了帮助学生发现和建立其智力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之间的联系,以此为切入点,还应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将其从事优势领域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智力特点和意志品质迁移到弱势领域中去,发展和发现学生身上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他们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
第三,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多元智力理论倡导的评价思想与《纲要》中学生评价改革的方向相一致,并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与支持。而且,以多元智力理论为依据建立的“评价观”,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和实践《纲要》所倡导的评价理念,促使评价成为优化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发展和改进教学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由于每个学生的智力特点不同,优势各异,他们在学习中所表现的及所获得的都可能超过教师本人,因此对他们的评价不是教师的绝对权利。为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和自省作用,应改变评价主体单一的现状,从教师一元转向师幼互动、幼幼互动,将学生的自评,互评、教师的评价合理地结合起来,使评价成为学生积极向上的“加油站”。因此,教师要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关注学生个体间发展的差异性和个体内发展的不均衡性。
正如书中《智力饶舌歌》中有一句话:用多种方式学习,就永远不会是傻瓜!愿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能以这句话作为教学格言,释放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力,并允许他们以创造性的方式进行表现。
加德纳在《智力结构》一书中的基本观点“人仅仅依靠自己的大脑单独从事活动的情况是微乎其微的,智能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于人的身体之外”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 “每个个体都以不同的方式学习,表现不同的智能特点和智能组合”, “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最重要、最有用的教育方法是帮助他寻找到一个他的才能可以尽情施展的地方,在那里他可以满意而能干,我们完全没有重视到这一点。” “除了白痴学者这样的特殊人群外,智能一般不会孤立地起作用”,“事实上,几乎具有任何程度的文化背景的人,都需要运用多种智能的组合来解决问题”。
“对任何复杂概念的充分理解,都不能局限于单一的认知模式或表现方法” “除非把评价置于现实生活和社会环境联系中,否则,我们怀疑它能否恰当地代表人类的智慧表现。”。
怀特海说,生活是实在。通过隐喻和逻辑的相互作用,生活成为活生生的,被体验的、被发展的。
杨福家说,不是把问题讲得非常清楚的就是好老师,而是基本讲清楚问题,又能给学生留下思考问题的,才是好老师
每一种智能都具有独特的发展顺序,这些智能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萌芽开花。其中音乐智能的天赋显现最早在孩提时表现卓越的音乐天赋,这种智能可能不必依赖人的生活经验。多元智能理论又给教师一个革新教学方法的机会。多元智能理论建议不论在哪种情况下没有一种对所有学生都适合的好方法,所有的孩子在八项智能中有不同的倾向。所以任何一种特定的方法可能对某些孩子很成功,但对另一些孩子却不一定奏效。因此,教师因材施教、随时变换教学方法,可以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
老师们,出于对教师这份职业的一种责任感,我们每一个人的每一天都如同一只勤劳的小蜜蜂飞来飞去,忙碌而优雅。一个晨昏接着一个晨昏,我们埋首穿梭于这都市丛林中,似乎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我们已经很少有时间可以静下心来思考。今天漫长的假期正在进行中让精神的启明星重新闪耀光芒,让匆匆的脚步稍稍放慢,让我们对共同关心的话题进行思索,用更加坚定的信念面对明天。
五、多元智力理论对教学评价的启示
(1)加德纳的评价观
在加德纳看来,建立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是体现多元智力理论价值的重要途径。或者说,没有基于多元智力理论的科学有效的评价,其理论价值无法体现。因此,加德纳十分重视评价的研究。他认为,在美国所盛行的标准化考试就是让学生掌握各种信息,然后回到或应用于非情景化的场合,标准化考试只能测出智能的一小部分,过分注重考试及其成绩,不利于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尤其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他将评价看作是个体获得关于自身技能和潜能等信息的过程,并认为评价应该针对被评对象在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作出判断。加德纳的评价观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评价的目的。在加德纳看来,传统的正规考试往往是为了给被评价者分等排队,对被评价者几乎没有什么帮助。加德纳认为,有用的评价应该达成两个目标:一个是能向个体提供有益的反馈,另一个是能为个体所在的社区提供有用的资料。评价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帮助学生,为他们提供有关智能强项和弱项的信息,亦即能力倾向,并提出继续学习方向的建议。
二是评价的效度。加德纳认为,真正有效的评价,应该在更接近他们“实际工作情况”的条件下进行。也就是说,评价应该是自然的学习环境中的一部分,不应该是教学之外的附加内容。评价应该在个体参与学习的情景中轻松地进行的,在课堂教学中,评价要在教师和学生中自然地进行,教师和学生无时无刻不在互相评价,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非正式评价。这种评价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无所不在,无时不在。这样,评价和教学就会融为一体,评价就能更好地预测并促进个体今后的发展。
三是评价的手段。关于如何评价,即评价的手段方法,加德纳认为不能仅仅通过传统的考试和测验手段来评价教学,因为他们都严重地偏向语言和逻辑智能。加德纳提出了“智能公正”的评价手段,即不通过语言和逻辑智能而直接观察运作中的智能。比如让一个个体在不熟悉的地区航行,以确定他的空间智能;可以通过观察个体如何处理与同学的争吵来评价他的人际交往智能;等等。
(2)坎贝尔的评价观
坎贝尔在多元智力实验学校进行过较长时间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他总结并提出了一套多元智力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评价的基本观点与切实有效的评价方法。以下分别介绍他的评价观以及他所倡导的评价方法。
①坎贝尔关于评价观
第一,评价应该是多维度的。在坎贝尔看来,要想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表现,必须从多种维度对学生实施评价,体现学生的多种能力,以全面地评价学生。传统评价使用的百分制和等级制都很难实现这样的目标。基于这种观点,美国一些多元智力实验学校做了多维度评价的尝试。比如在美国,有一所实验学校开发了一份关于数学学习的评价表,这份评价表包括这样几个部分: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对数学问题的解释,对课本问题的解释,对现实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解题能力,作业的表现,测验的表现等。用这样的评价表实施的评价必然是多维度的,它可以让我们看到被评价者的各种能力表现。
第二,评价应该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坎贝尔认为,评价不应该只是结果的呈现,而应该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描述,记录学生的成长阶段与成长状况。所以他们提倡让学生回顾学习档案、日志或几个代表作,主动地进行反思,思考他们的进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些反思性问题,家长和同伴也可以提出一些建议性问题。
第三,评价应该反映教学的信息。在坎贝尔看来,评价应该有重点,因为教学应该有重点。而教学中的重点也应该成为评价中的重点,因为评价是为教学服务的。平均使用力量的做法既不应该发生在教学中,也不应该出现在评价之中。我们应该在评价的重点之中看到教学的重点。因此,他们提出教学内容不是越多就越好,应该压缩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尽量“少而精”。
第四,非正式评价与正式评价同样重要。传统评价中,正式评价往往备受关注,而非正式评价常常被忽视。坎贝尔认为,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都有价值,而且非正式评价更容易实施,它往往比正式评价更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教师每天都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来非正式地评价学生,也可以举行小组或班级讨论来评价学生。
第五,学生应该成为自觉的评价者。他认为,终身学习者的一个重要素质就是有一种自我评价的意识与能力。而要使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就应该给予他们自我评价的机会,以逐步形成自我评价的意识与能力。所以他提倡学生主动地利用日志、同伴评价会、展览会、非正式师生讨论来记录他们的学习,并依此进行自我评价。
②坎贝尔倡导的评价方法
在多元智力评价观念的指导下,坎贝尔在实验学校的大量评价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三种有效的评价方法,即:多维度智能展示法、游戏评价法和多元智能报告单。现分述如下:
* 多维度智能展示法
学生的智力特点与学习风格各不相同。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强项的学习与表现方式,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并得以评价。以历史课为例,其评价的设计举例如下:语言智能:运用讲故事来解释历史事件,评论历史事件并写成报告。数理逻辑智能:归纳历史人物的贡献,分析整个历史事件的关系,并对未来作出预测。空间智能:用漫画的形式呈现历史事件,从建筑物、服饰等来说明当时的历史背景。身体运动智能:用戏剧再现历史事件,设计游戏来了解历史事件。音乐智能:把现代歌剧与历史事件联系起来,围绕历史事件创造歌曲或节奏。人际交往智能:分组讨论某历史人物的行为和进行团体研究。自我认识智能:反省个人目前的生活与当时的差异,设想自己如果是某个历史人物将会怎么做?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评价过程成为真实的教学过程。这样的评价环境,不仅使学生的强项智力得到充分的展示,而且能有效地影响其长远发展。
* 游戏评价法
游戏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兴趣,同时还可以使学生的各种智力在自然的状态下得以展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些游戏活动来检查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以及智力的发展状况。下面的汽车游戏是用来评价学生是否具有有效地组织数字信息的能力的。首先用硬纸板搭起一辆汽车,用一些牌子表示汽车站,然后让一个学生充当驾驶员,以监督整个活动,被评价的学生则充当售票员,可以给他一些筹码以计算数字。当这个游戏开始时,另外一些学生就扮演成乘客上、下车。开始时,上、下车的人数可以是几个,甚至是一两个,然后就会逐渐增多,越来越复杂。在这过程中要求被评价的学生能够计算出每站上了多少人,下去了多少人。另外,有时还要求学生计算出车上的男乘客和女乘客各是多少。对有些学生来说,可以用筹码来计算,而在另外一些情况中则必须用心算。在上述游戏活动中,学生的数理逻辑智力可以在自然的环境下得到较为充分的表现,是一种很好的评价方法。但这种评价方法也有其局限性,它更多地适合于低年级的学生,并主要用于相对简单的、过程性的评价。
* 多元智能报告单
多元智力报告单评价法是坎贝尔倡导的又一种多元评价方法,其特点是简练、明晰且便于操作。
篇12:《多元智能》读书笔记
长久以来,不管哪一个阶段的教育,我们的社会都强调以认知为中心的教育,“智商”成为衡量个人价值的重点。孩子的智力发展一直是父母们非常关切的话题。传统上,一个智商分数或考试成绩代表了一个孩子聪明与否的程度,而父母们在关注孩子智商分数及成绩的同时,却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发展其实是多方面的,尤其是零至六岁的孩子,正是各方面发展最快速的时期,从一个只会哭、睡、喝奶,没有行动能力的小小婴儿,都能说、能跑、能写、能自己穿衣和吃饭、有自己独特的想法的小大人,无论在身体、语言、认知、人格、社会情绪等等各方面都是无时无刻地成长着,一个智商分数,真的就能代表一个孩子各方面的发展吗?在偏重智能一元化的教育观念中,认为智能高的人就是成就好的人,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期许,也只放在认知上,至于其他的生活智能、个人潜能或特殊智能,就任其自然。传统狭隘的智能一元化教育,未能反映现实生活中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教育出来的孩子无法适应变化快速、多元的社会。尤其近年,因适应不良而造成的社会事件层出不穷,更令人担心。我们希望打破狭隘的纯统治能观念和学习方式,以更开阔的教育目标,更开放的多元智能观念和引导方法,来增进孩子智能的广度与深度,以适应多元化的社会发展。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已被广泛流传。加德纳的八种智能,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认识智能。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拓宽了认识智能的视野,帮助我们树立了新的智能观;它关注人类智能的多元本质,提出了多元地认识、理解和研究孩子智能的观念和方法。有幸拜读了许多同行专家们的有关多元智能的理论,虽不得要领,但也体会颇深,以所写是多元智能理论给我的一点启示:
一、尊重幼儿个体差异,智能面前人人平等
传统的智能观认为:智能超越人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而独立存在,某种主流文化所重视的能力成为衡量所有人“聪明”与否的唯一标准。常常能听到这样的议论: “这孩子是从农村转来的,只会爬墙上树,连一首歌都不会唱。”“他爸爸是个体户,成天的不管孩子,这小子光会玩玩具,1+1等于几都不知道。”……教育的公平性往往就是这样在不知不觉中被破坏了,城市幼儿和农村幼儿由于所处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不同,他们是不能放在一起比较的。多元智能理论尊重个体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加德纳的智能定义强调了智能的社会文化性。智能,作为解决问题或创造产品的能力,是在特定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中显示价值的,不同的社会文化有不同的价值标准,人们对不同智能具有不同程度的重视,对智能的理解及其表现形式的要求也不同。就拿“身体运动智能”来说,因为文化教育的关系,在城市幼儿身上,主要表现为舞蹈、体育动作;而在农村幼儿身上,就可能表现为其他形式,如自然的奔跑、跳跃、爬树、上墙等。加德纳说:“人类所有的智能活动都是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中展现的。”我们应创设一个宽松、公平、多元文化的环境,让来自不同环境的幼儿都能找到自己认同的文化和适合自己发展的条件,获得表现自己智能的机会。在重视主流文化所强调的智能的同时,也要发现、尊重、培养幼儿的其他智能,视每一种智能都同等重要;不要因为幼儿的行为表现不代表主流文化而否定其价值。我们应该这样认为:来自农村的幼儿的爬墙、上树是运动智能的一种表现,;个体户的孩子只会玩玩具,是因为他的视觉空间智能发展得比较好。再也不要因为这些孩子不善于唱歌跳舞、不会计算便否认其运动智能和视觉空间智能,甚至认为他们不聪明。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应努力去了解幼儿智能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尊重、理解他们的智能的表现形式,敏锐地发现他们的智能潜力,为其提供发展的空间和表现的舞台。
多元智能理论尊重幼儿的智能结构差异,认为幼儿的每一种智能都同等重要。每个孩子在智能上都有独特的表现:有的孩子语言表达不好,但手工相当精巧;有的绘画水平很差,但是身体运动能力非常强;有的阅读、计算让人伤透脑筋,但其操作能力令人惊讶,这种种表现正是智能多元的体现。加德纳强调,虽然人的智能被分成了八种类型,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只有其中的某几种,恰恰相反,每一个人都同时具有这八种智能,只是每种智能在个人智能总和中所占的比重不同而已。每一个孩子都具有不同的智能发展潜力,在不同的方面有突出的表现。建立在多元智能基础上的教育观,必须高度重视幼儿智能特点的个别差异,“认真对待每个孩子的特质、兴趣和目标,尽最大的可能帮助他们体会到自己的潜力。”幼儿园里不会存在所谓的“笨”孩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教师应该视差异为正常,坚信那些连歌都不会唱、1+1等于几都不知道的民工、个体户的孩子们,都有自己的智能强项。
二、发现、发展幼儿的智能强项,扬长补短
这是众多幼教专家从“多元智能理论”中引申出来的一个重要的教学原则。加德纳说“有关人类个体不同智力强项的文献和形形色色认知方式的发现,对于教育有极大的启示。首先,在童年的早期辨识个体的强项和弱项,以便因材施教方案时加以考虑,是很重要要的……”同一个班级的孩子,有的能歌善舞,有的画画很好,有的擅长演说,有的记忆特好。本着发展幼儿的智能强项是教育的重要任务的原则,根据孩子的特长,因材施教。这样做虽然很好,但是还远远达不到教育的目标,或者说不全面,因为我们忽略了孩子的弱项。这样做,往往会导致孩子的强项更强,弱项更弱。我们应该帮助孩子发展他并不擅长的那些智能,换句话说,就是要“扬长补短”,即以孩子的智能强项为依托,引导幼儿将自己从事智能强项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智能特点以及意志品质迁移到其弱项中去,强项带动弱项,相得益彰。
每个孩子都有他特有的兴趣、爱好、经历和潜能,对于孩子的长处,要尽可能的创造条件来帮助他不断地发扬,对于不足呢,就要利用它的长处,通过适当的教学手段来加以引导和补充。这样做,可以增强幼儿在其智能强项领域的技能;带给幼儿自尊和认同感;可以利用孩子的智能强项带动其他领域的学习。有这么一个非常典型的事例:美国小孩泰迪性格非常内向,不爱交往,不爱说话,每天入园后的活动就是搭积木。虽然他的积木搭得非常好——无论是结构的对称性、线条的流畅性还是建筑的独创性,堪称一流。但是,他的老师认识到:这样下去,泰迪会失掉其他很多学习的机会,他的发展因此也可能会不均衡。于是,老师根据扬长补短的原则,利用它的长处,通过创设适当的教学环境来补充它并非特长的一些方面,慢慢的,泰迪不光成了班里的“小建筑师”,而且,绘画水平也越来越高,人际交往能力增强了,他再也不把自己局限在积木区,而是常常和伙伴到别的活动区去玩。
篇13:《多元智能》读书笔记
在空闲的时候,我阅读了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其中的多元智力理论是通过加德纳在1983年的《智力结构》这本书里指出的,他是美国哈弗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家,其中令我感慨万千,刹那间感觉受益良多。这本书里面不少的看法,都令人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让人眼前一亮。多元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于1983年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
在这本书中我了解到多元智力理论与以往的认识大不一样,它不再仅仅是把智力当做以语言水平和逻辑——数理能力为重心的整合的水平,反之,觉得人的智力是通过不同的九种智力形成的,而且由更全面的方向对智力在个人身上的具有的形式还有发展的潜力进行深入的分析阐释。
加德纳曾经这样指出: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通过这句话,我觉得当今的教育实践尤为重要,那样才能真正体现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的影响,对教育的课程改革展示实质性的价值,更为重视教育当中的素质理念。在我看来,多元智能理论更为全面的阐释了人们的智力构造,这种理论的发展不但对素质教育展开了全新的解释,并且针对如今教育的课程改革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多元性
通过阅读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了解到了加德纳认为每个人最少具有八种智力。这种理论在教育改革上面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在以往的课堂教学当中,一般教师都运用的传统方式,但多元智能理论就可以有助于教师改变传统方法。不少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觉得,针对当下的教育改革,多元智能理论提供了不少的帮助,令教学的设计拥有了更多的选择,当然,这八种智力是没必要一次性都用到的。不过我觉得需要考量的是,这种能力的选择到底适不适合学生,同时又是否体现了多元智能理论中的“多元”等。加德纳说:“我给予同等注意力,正是语言和数学逻辑以外的智能”。他觉得这八种智力的重要性是一样的,没有高低之分。而这八种智力即为:
第一,语言智力,意思就是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主要是个人可以针对某件事运用语言更为有效的加以表述并和人沟通的能力。
第二,音乐——节奏智力,关键意思就是判断、体会、感知以及表述音乐的能力,主要是体现在对音色、旋律之类的感觉。
第三,身体——动觉智力,意思就是利用全身的能力。当然可想而知体力支出较多的人一般这方面的能力都较强。主要就体现在身体柔韧性好,运动能力强,并且可以很好的运用身体表述情感。
第四,自知——自省能力,意思就是自我反省、观察以及辨别的能力。一般具有这样特点的人自我控制能力都比较好。
第五,交往——交流能力,意思就是和人交流沟通的能力,主要是具有很好的洞察力,能够观察到他人的情绪以及情感变化。
第六,自然智力,意思就是个人对自然环境的判定且进行归纳整理的能力。
第七,逻辑——数理智力,意思就是具有推理以及算数的能力,主要是个人针对事物关联的感知度以及在推理方面比较擅长。
加德纳觉得智力是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或生产及创造出社会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是所有人在不一样的层面以及不一样的程度地拥有一系列解决现实问题尤其是难题的能力。加德纳将智力当做是创新性地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通过我对这八种智力的理解,我觉得,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的着重点在于智力的文化特性,这种理论阐释了智力和指定的社会文化环境是相辅相成的,因此由于文化特性的不一样就决定了对智力层面的相关阐释也都是不一样的。多元智能理论对实践进行了强调。
我觉得多元智能在教育的评价的环节里所具有的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某一项课程教育是不是成功的一多半都是在于这项课程针对学生的哪一方面的能力进行了培养,并且是否真正体现出来了。好比劳动课程教学就可以采取户外实践、观察等方式来进行,这样就能够培养学生的运动智能;英语和语文教学当中一般都可以采取表演、演讲或是辩论的形式开展,这样就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智能。其实,不管是哪一种教学方式或是采取的形式,都会有一种集体的观念在里面,那么这样一来也就培养了人际智能。由于多元智能理论是从不同方面以全新的角度针对教育来加以评价,所以当针对教学实践或是教学方式进行评价的时候一般都是需要发展多元智能的关键前提。每个人的潜力都大不相同,因此也就意味着自身需求的不一样,所以在这方面教师应当尤为注意。
并且我观察出了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对智力的多元化以及差异化较为看重。智力的多元化意思就是像前面所说的每个人都有八种智力,并且每个人的每个智力取向都不一样。智力的差异化意思就是每种智力在不同的个体身上体现的也都不一样。每个人所具有的智力也不都完全是好的或是优秀的,同样有残缺的。这些观点与当下我国的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都是相互统一的,当然也为以后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帮助与借鉴。
二、多元智能教学的特征
针对《多元智能理论》的阅读,我觉得多元智能理论就是一种教育观与学习观的内在建构,基于教育的实质性特征,多元智能理论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是具有共通点的,针对每个个体都是通过自身的方法以了解知识以及建构自身对事物的认知这种观念都作出了强调。所以,在多元智能理论当中比较看重个体的智能差异对教育的.影响。以加德纳的观点来说,依照多元智能理论,智能在教学中可以充当多个角色,这样的特征针对教学来说是具有很关键的意义的。在加德纳的一些著作里,他觉得教育的改革需要更为关注学习者之间的差异。通过总结,我觉得多元智能理论针对教育理解的新观念,使得多元智能教学具有三个特征,如下:
首先,教学目标具有多面性。加德纳的看法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理念应该是探究不同的智能且帮助学生了解自身潜力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他觉得学校教育的目标不单单是培育学生的智能以及基本的学习技巧还有知识,应该还有学生针对学习的理解,具有更深入的独立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元智能可以令教育达到更好的效果,多元智能理论不但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并且有助于学生像成人角色状态方向的发展。总的来说,我觉得以加德纳的观点来说,多元智能的教学目标是运用个体不一样的心理特点的不一样的形式。
篇14:《多元智能》读书笔记
《多元智能》是一本心灵洗涤的书籍。《多元智能》是美国哈佛大学心理教授加德纳提出的。这本书吸引我的,并不是其文学价值,而在于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人人都是天才的说法!
通过读《多元智能》这本书我知道了智能包括:语言文字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旋律智能、人际关系智能。长期以来,家长和老师都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了提高学生的成绩上了,只拿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坏来衡量优劣的唯一标准,主要相信纸笔测试的结果,事实上,这很难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尤其是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至于出现了差生,美其名日:后进生或落后生。任课老师对他们“另眼相看”。但我认为“是金子总会发光,东方不亮西方亮的”。从多元智能理论来看,我们老师和家长认为的“差生”只是在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方面表现不够好,但其他方面并不代表也不出色。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学生都是优秀的,不存在差学生和好学生,不存在智能水平高低问题,只存在智能类型或学习类型差异的问题。
另一方面学生也早已习惯用成绩好坏来给自己定位,成绩好就是好学生,就像做什么都行的能手,而成绩差就干什么都不行,这样便形成了两极分化的现象,成绩好的,自信,全面发展,成绩差的,自卑,全面落后。原本有些成绩不好的学生本身有一些特长,譬如唱歌很动听,但因为成绩不好,所以不敢在很多人的场合展现自己,因此埋没了自己的优点。
作为教师,不能用学生的成绩来衡量他们的程度,更不用能教棍打他,小学教育不仅要完成为学生今后各方面发展打基础的任务,而且应该着重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因此,教师应该对每个学生都平等相待。而我们看待学生,也应由以关注“你的智商有多高”,转为关注“你的智能类型是什么”。一个学生的智商可以测试,但一个学生的智能是不能通过笔来做文章的。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一个学生都是有潜力的,天生不存在“差生”。学生中不是缺少天才,而是缺少发现。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学生有“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的差异。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就要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而不是每个人都达到一样的目标。只有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的差异,才能制定“存异”的教学目标。
传统上了解学生,主要相信纸笔测试的结果,事实上,这很难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尤其是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者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很多了解学生智能状况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观察,要观察学生真实的表现,要注意学生在课堂中的“非常表现”,要注意学生在课外做什么。多元智能理论给我们认识这个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小学教育不仅要完成为学生今后各方面发展打基础的任务,而且也应该尊重同学的智能。
在每个小学里,不分差学生和好学生,好学生有智能,差学生也有。看一个人的好坏,不能看成绩,而是看每个学生的专长。
篇15:《多元智能》读书笔记
读了《多元智能理论》一书,使我对这一先进理论有了初步了解。懂得了人至少同时具有八种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及自然观察智能。这八种智能的不同组合及表现构成了每个人不同的智能结构。有的人某种智能表现非常突出,而大多数人的很多潜在的智能有待于我们教师和他自己去认识、挖掘、开发。这就对我们今后的教学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即如何在教学中扬学生所长、补学生所短,充分搭建学生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发展平台?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认为应主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要营建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课堂是师生思想情感交流的互动场所。创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的重要因素。同时我们还要加强与学生的协同学习,实现师生间的优势互补,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开发学生的潜能,达到智能互补的效果。
二、要设计能激发学生各种智能组合的问题
人都有刨根问底的天性,有疑问就想问个究竟,找到答案。因此,疑问能引起解题的冲动,能激发人积极思考。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设计出让学生感到有意义和价值的问题和活动,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鼓励学生能就一些问题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
三、要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念
以往我们只是单纯的以学生的成绩来判断学生的好与差,而在多元智能理论中告诉我们一个: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必须要从多元的角度进行。不能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学生,否则就有悖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和我们教育的宗旨。
通过多元智能理论的学习使我认识到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能够去发现每一个学生的特长、技能;指引我在教学工作中应更好的采取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来适应学生的不同层次群体的需求;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应该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不同的技能训练目标和知识学习目标,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教学工作中应该做更多的工作以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多方面的成长与提高,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篇16:《多元智能》读书笔记
美国著名教育家加德纳教授的研究表明:人的智力活动最起码包含了七种可改变命运的智能要素。即:言语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这就是“多元智能理论”。这一理论,证明了人类思维和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多元化的。他指出每一种智能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这些理论对于我们认识和区别有差异的个体,有针对性的实施素质教育有着很大的帮助。多元智能理论带给的是理论,更是理念和信念,一名教师,理念和信念非常,能使自内而外地,一旦真心实意地的教学,就会有可喜的收获。
知道每个孩子均是独立的个体,成长背景、经验、资质和需要都各有不同,教育者须尝试以不同的启发每个孩子,使能“各得其所,各得其乐”,这比单纯以学生的文化分数为重的评价要客观、得多。还知道,受教育者的发展决的、程式化的、同步的发展,而是有不同倾向、不同标准、不同速度、不同的个性发展,这就需要教育者每个学生的差异,有性的对教育。
这就要求教师有善于挖掘学生的潜质的能力,并能在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而富于智慧的,使的教育真正地为每个学生个体的发展而努力。,不以成绩评价一名学生,可以保护更多孩子学习的兴趣和性,从而使可更轻松、愉快地求知、问惑,各个学生身上不同的智能优势又能让在群体中认可和尊重,当每个学生都处在融洽、的学习中时,身上的潜能又可最大化的发展。
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做自己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有心人呢?
首先,尊重每个学生个体,接受他们的现状态,并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至少一个闪光点,然后用自己的慧眼去发掘。其次,不片面追求单个潜能的培养和发展,只要有因势利导的机会,帮助学生实现多种智能综合发展的可能。最后,要想更好地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并将理论服务于实践,必须向相关理论的同类书籍学习,多思考,多行动,才能发挥读书的效用。
多元智能理论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理念和信念,作为一名教师,理念和信念非常重要,能使我们自内而外地有所改变,一旦我们真心实意地改变我们的教学行为,就会有可喜的发现。
我们知道,每个孩子均是独立的个体,不论成长背景、经验、资质和需要都各有不同,因此教育者须尝试以不同的方式引导启发每个孩子,使他们能“各得其所,各得其乐”,这比单纯以学生的文化分数为重的评价要客观、全面得多。因为我们还知道,受教育者的发展决不是统一的、程式化的、同步的发展,而是有不同倾向、不同标准、不同速度、不同特色的个性发展,这就需要教育者了解每个学生的差异,有针对性的对他们进行教育。
这就要求教师有善于挖掘学生的各种潜质的能力,并能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进行积极而富于智慧的指导,使我们的教育真正地为每个学生个体的发展而努力。同时,不以成绩最终评价一名学生,可以保护更多孩子对于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使他们可更轻松、愉快地求知、问惑,各个学生身上不同的智能优势又能让他们在群体中得到认可和尊重,当每个学生都处在一种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时,他们身上的潜能又可得到最大化的发展。
篇17:多元智能理论与小学英语教学策略
多元智能理论与小学英语教学策略
多元智能理论的智能多元化、个性化的.教学观点,使我们的学生观要有所改变, 教师不能只问学生是否聪明,而要问学生到底在哪方面聪明,如何利用学生不同的智能优势组织教学.根据不同的智能提出不同的教学策略,从而调动学生的多种智能,引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
作 者:栾志纯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5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6) 分类号:G623.3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 教学能力 教学策略篇18: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
祁海英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胡集初级中学)
摘 要:多元智能包括语言智能、音乐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自我内省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基于新课改教学理念,以及现阶段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多元智能为目标,不断发展和完善学生综合素质与多元智能。同时,多元智能强调差异性、多元性、创造性以及开发性,所以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应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为主,教师引导和指导为辅,鼓励学生交流合作、创新思考、个性发展,不断强化多元智能。
关键词:初中英语;多元智能;阅读教学
一、激发创新想象,提升多元智能
在Imagining和Telling模块中,为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可以运用续编故事的方法,引导学生创新思考,培养学生语言智能、写作能力。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不同的思考方式,为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教师可以在英语教学时,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思考空间,依托不同的画面、背景,引导学生创编故事,展开小组交流与合作,有效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表达能力、交流能力。
如,牛津英语8B Unit 1 Past and present这单元知识学习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学习运用一些新单词和短语。结合in the past与now中transport、environment、life这三方面的差异,展开对比想象和阐述,通过引导学生想象现阶段的生活越来越好,交通便利、生活富裕,展开交流合作,写作出一篇家乡变化的文章。其次,关于家乡环境恶化,河水污染,同学们也受到了自然的警示,也可以结合“Our ideal home”“Help the poor birds”的主题,展开联想与想象,激发学生写作空间,强化学生对社会的关注,提升学生的多元智能。
二、引导信息处理,培养多元智能
信息处理能力可以说是一种学习能力,客观事物都蕴含着自身的色彩、形状、特征等,通过视觉空间的获取、处理与呈现,转换为相关信息表现出来,这就是空间智能的作用。为强化学生空间智能、数理逻辑智能,在Drawing、Numbers模块中,通过多媒体的`教学辅助手段,结合音频、视频等方法,创设英语阅读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想象和表达,强化学生对英语知识与事物的关联理解,激励学生展开视觉空间智能活动,提升信息处理能力。
如:在学习7B Unit 1 Integrated skills相关知识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中描述Neil卧室部分的句子,并用笔记录下外国同龄学生房间里的布置、摆色,特别是摆色对应的数字等;其次,通过学生记录的关键词、数字,绘画出Neil房间的摆色,鼓励学生想象和设计,如设计活泼的动物、新颖的台灯等。又如展开听写记录,听一段英文短文,记录一位学生的日程安排,以此强化学生的数理逻辑能力等。
三、强化合作学习,开发多元智能
通过挖掘“work in groups”“work in pairs”模块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合作交流、互助探索,展开多元互动的学习模式,强化学生语言智能、渗透智能与人际关系智能。合作方式可以有问题讨论式、角色表演式等。在合作学习方式下,生生、师生互动,优势互补,不断强化自身能力,在小组带领下,达到学习目标与能力目标。
如,展开对“TV Programmers”利弊的小型辩论,组织正方、反方与专家组,正方从live more colorful、study等方面辩论,反方从waste time、hurt eyes等方面辩论。通过合作交流、激励讨论,不断丰富学生知识,扩展视野,强化学生创新思维与学习能力,培养多元智能。
四、融入音乐元素,激励多元智能
音乐是最美的语言。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为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适当融入音乐元素,激发学生音乐智能,强化学生创新思维与综合素养。音乐智能是指对音乐节奏、韵律、音调有感悟和直觉的能力,以及用音乐表达自身内心情感的能力。中学生活泼好动,处于青春期阶段,对音乐也有善于模仿和学习的潜能。所以英语教学课程可以借助songs、poems等,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融入教材或课外优秀的音乐资源,将教学内容与音乐融合起来,有效发展学生的音乐智能。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应践行新课改教学理念,结合多元智能理论指导思想,认真分析学生现有认知水平、知识能力与发展方向,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自主实践、交流合作、创新思考、集思广益,不断发展自身优势智能,完善不足智能,从而达到培养多元智能的目标。
参考文献:
篇19:《小学数学教学策略》读书笔记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读书笔记
在《小学数学教学策略》这本书中,吴正宪老师说过:好课不是靠说出来的,好招不是靠模仿出来的,好教师不是靠教出来的,而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摸爬滚打历练出来的。所以说看到这本书,我爱不释手,虽说平时的工作很多,没大有时间读书,但是每个星期都拿出一点时间,看看这本书,然后写写读书笔记。
上次介绍了《小学数学教学策略》中的提问和理答的策略,这次重点介绍一下“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评价的策略”这个策略。
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评价,教师运用怎样的评价语言,能够适时贴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到学生的积极性,保护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师又该通过与学生的交流评价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促进学生积极地思维,最终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带着这样的问题,我细读了“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评价”这个策略。
美国心理学家佛洛姆说过;‘人性最深刻的禀赋,就是被赏识的渴望”小学生渴望受到表扬,赞赏的欲望更加强烈,作为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有一双善于发现,善于欣赏的眼睛,捕捉每个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然后用语言将他放大,将他点燃。
1、关注学生的求异思维进行激励评价:
例:刘德武老师所执教的《厘米的认识》中,有一个片段:在尺子上从几到几就是1厘米。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是从左到右进行观察并分别说出,在尺子上从0到1是一厘米,从1到2是一厘米,从2到3是一厘米,……这时候,有个学生从右到左观察,说出从4到3是一厘米,这时刘老师,竖起了大拇指,赞赏的说道:有新意,有创意,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一般人都习惯从左到右依次往后看,一说到4,就往后想到5,所以从4到5是一厘米,可是这个同学的想法与众不同啊!他不仅会顺着想,还会倒着想,从4到3也是一厘米,棒不棒?”
学生简简单单的回答’从4到3也是一厘米,”对于我来说,这就是孩子们应该掌握的知识,不会过多的去表扬孩子,只会一带而过。而刘老师却能够抓住这一个细节,对学生的发言用赞赏的语气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鼓励“有新意,有创意,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与众不同啊!”这样的赞赏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喜爱与欣赏,他给学生带来的是肯定,是愉悦,是自信,给予了他成长中需要的营养与动力,也许未来的小发明家会由此诞生。想想自己是不是断送了许许多多小发明家的前途。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像刘老师一样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然后用语言将他放大,将他点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抓住学生瞬间的闪光点进行激励评价。
策略中介绍了刘德武老师在教学中策略,抓住了孩子在口算2.5*4和2.4*5,孩子们纷纷抢答,有一名学生稍微提前了一点,刘老师对这个孩子提出了特别的表扬:“我特别清楚地听到那个穿红衣服的男同学最快说出得数,特别的敏捷,尽管也许就快出了零点零几秒,但是就占得了先机。思维敏捷可以带动语言敏捷,当然前提是观察敏捷,2.5*4=10,2.4*5=12,这两道题也容易混。”
思维敏捷的.教师带动思维敏捷的学生,语言敏捷的教师教出语言敏捷的学生,观察敏捷的教师发现观察敏捷的学生。虽说在我的课堂中,也捕捉到不少学生的闪光点,但是这种情况的出现,大部分是在自己的常规课堂中,如果是公开课,心里想着下一个教学环节是什么?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会不会完成,。而对学生的发言,有时候没有仔细的去听,就像上次王康的课堂,教师没有仔细的去倾听学生的发言,更没有对学生的表现给出一个很好的评价。
3、适当的延迟评价给予学生自悟的空间。
好的课堂教学应当为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不应该急于得到结论,更应该关注学生获取结论的过程。
文中介绍了吴正宪老师在上《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教学二分之一,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表示自己所发现的二分之一。有的用一半表示,有的画图表示,如:画个圆,平均分成2半。等等各种方法。这是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二分之一,并说明,这就是你们生活中见到的一半,,现在你们对自己表示的方法,愿意擦得可以擦掉,愿意保留的页可以保留。这时有两个孩子不愿意擦掉,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其中一个孩子把自己的图画擦去了,只剩下一个孩子还是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吴老师耐心的等待他并出示了百分之一,这个孩子画着画着,放下笔:说:不画了鹅,画图太麻烦了!此时吴老师握着这个孩子的手微笑着说:感谢你,你终于接受了这个分数。
这一点是不是值得的我们老师所借鉴,给每个孩子留下思考的空间。
篇20:《小学数学教学策略》读书笔记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读书笔记
小学数学是一种技术、文化,更是一种思想方法,它具有丰富和深邃的文化内涵,数学自然现象紧密 相联,小学数学不再是课本中的加减乘除,它可以打开学生的视野,把过去、现在、将来的有关知识浓缩在一起,供学生采集,让学生分享人类的文化精神财富。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一书,让我对小学数学教学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领悟了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工作的真谛,掌握了小学数学教学基本策略,从而提高了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基本能力。让我觉得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不断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只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有一个全心全意做好工作的愿望是远远不够的。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应该是教师的一项基本任务。教师的文化科学知识素养决定着教师对教学内容把握的准确度,决定着教师教学能力与教学质量的高低,也直接关系着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智力的.发展与能力的培养。现代数学教师的科学文化知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数学专业知识。这是数学教师的知识结构的核心部分,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师,才能正确地理解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与结构,熟知各年级教材的地位、较好地掌握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定律、法则、公式及数量关系的确切含义。要想当好小学数学教师,还必须具有扎实的初等数学知识、一定的高等数学知识以及一些数学史知识。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小学数学教师才能透彻地分析小学数学教材体系,准确地把握数学知识的结构体系,为数学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2、教育基本理论。这是教师专业科学知识的重要内容,是教师教学工作必须具备的理论知识,
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价值观。正确的观念源于正确的理论,它指导着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教师应学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以提升教育理论修养。
3、教育科研的基础知识。教育科研是一种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发现、掌握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活动,是一个立足于已知去探求未知的过程。为了能正确地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教师必须具备相关的基础知识,如教育科学研究的选题如何确定,如何选择研究与论证的方法和手段,研究结果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等。教师要着重学习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统计方法、教育测量、教育评价等有关进行教育科研的基础知识。
4、相关学科知识。小学数学教师除了应具备数学专业知识、教育基本理论外,还应该具有与数学学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其他方面的知识,既有数学专长,又广泛涉猎其他知识领域,其中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生活常识及新兴学科等。总之,教师在这些知识结构中,对于与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参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有关的方方面面的知识与信息,都要有所涉略。有条件的教师,还应该使用多媒体技术,使计算机成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推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这既可以扩大教师自身的知识面,增强教育、教学的效果,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又有利于建立起教师在知识方面的权威性,赢得学生的尊敬、爱戴与信赖,使教师成为学生探求知识与追求真理的楷模。
★ 教师读书活动计划
★ 课题研究计划
★ 课题研究的方案
【《多元智能教学策略》读书笔记(通用20篇)】相关文章:
银行课题研究计划范文2022-08-29
台湾教师三年轮训计划2023-12-25
开展自主学习的课题研究计划2022-07-01
三年级上学期语文老师教学工作总结2022-10-18
继续教育学习总结2023-01-05
研究方案2022-08-22
课题研究方案2022-10-19
有关语文教学论文范文2022-07-21
对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进行探究2022-04-30
教师读书计划个人小学2023-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