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刘景文见赠,和刘景文见赠苏轼,和刘景文见赠的意思,和刘景文见赠赏析(共9篇)由网友“传达室室长”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和刘景文见赠,和刘景文见赠苏轼,和刘景文见赠的意思,和刘景文见赠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您。
篇1:赠刘景文 苏轼
赠刘景文 苏轼
刘季孙与苏轼交情颇深,苏轼便是赠此诗以勉励之。
赠刘景文 / 冬景
宋代: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最是 一作:正是)
译文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注释
⑴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⑵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擎:举,向上托。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⑶菊残:菊花凋谢。犹:仍然。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⑷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须记:一定要记住。
⑸正是:一作“最是”。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 (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市人正偏重于橘,因为“橘”象征着许多美德,故屈原写《橘颂》而颂之,主要赞其“独立不迁”、“精色内白”、“秉德无私”、“行比伯夷”。此诗的结句正有此意,在表达上融写景、咏物、赞人于一炉,含蓄地赞扬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篇2:和刘景文见赠,和刘景文见赠苏轼,和刘景文见赠的意思,和刘景文见赠赏析
和刘景文见赠,和刘景文见赠苏轼,和刘景文见赠的意思,和刘景文见赠赏析 -诗词大全
和刘景文见赠作者:苏轼 朝代: 元龙本志陋曹吴,豪气峥嵘老不除。
失路今为哙等伍,作诗犹似建安初。
西来为我风黧面,独卧无人雪缟庐。
留子非为十日饮,要令安世诵亡书。
篇3:赏析:《赠刘景文》苏轼
赏析:《赠刘景文》苏轼
宋朝的苏轼和唐朝的杜牧用独特的语言表达了对秋天的喜爱,我们先来看看苏轼的《赠刘景文》[出示诗句]。
自主学习
1、简介作者,解释题意
苏轼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放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上独具一格。《赠刘景文》这首诗是作者赠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诗,诗中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读,注意读准字音
3、老师请一位小老师带领大家读生字。[出示生字]
4、把这些生字放到诗句中会读吗?(个别读——齐读)[出示诗句]
5、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诗句,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6、学生质疑(在诗句上划上横线)
7、小组合作学习,自主解决疑难问题
8、你们小组通过学习已经解决了哪些疑难?汇报交流
9、估计还有“擎雨盖”、“犹”、“傲霜枝”不能解决,教师利用课件帮助理解。[出示课件]
10、梳理诗句意思。(小组合作练说——交流汇报)
朗读激情
1、纵观整首诗,作者抓住秋天的哪些特点来写?[出示“荷尽”、“菊残”图]
2、他眼中的秋天是怎么样?说说理由。[出示“橙黄橘绿”图]
3、这么美好的秋天,假如能用我们的朗读表达出来那该多好啊!
4、自由有感情地朗读——个别读——齐读
5、读了诗歌,你最喜欢哪一句,能不能背给大家听
6、假如整首诗都能背就更好了(自由练——个别背——配乐朗诵)
拓展升华
1、古往今来写秋天的诗歌还有很多很多比如《子夜吴歌》、《灞上秋居》、《秋夕》等等,老师这里有一首《秋夕》请同学们自由读,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是写秋天的?都写了秋天的哪些景色?[出示《秋夕》]
2、学生自由读诗歌
3、交流汇报
4、同学们秋天是金色的,秋天是神秘的,秋天是丰收的,秋天是喜悦的,让我们用最饱满的热情来赞美秋天吧,齐诵《赠刘景文》。[出示《赠刘景文》]
5、秋有秋的丰满,春有春的华丽,夏有夏的激情,冬有冬的神韵,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你还喜欢哪个季节呢?知道这个季节有哪些诗句吗?[出示春、夏、冬诗]
书写巩固
1、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学生认读。[出示田字格]
2、观察字形,想想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住这几个字
3、老师示范
4、学生练唱
作业
1、收集有关秋天的文章
篇4:苏轼《赠刘景文》赏析
朝代:宋代 作者: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 (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市人正偏重于橘,因为“橘”象征着许多美德,故屈原写《橘颂》而颂之,主要赞其“独立不迁”、“精色内白”、“秉德无私”、“行比伯夷”。此诗的结句正有此意,在表达上融写景、咏物、赞人于一炉,含蓄地赞扬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篇5:《赠刘景文》读后感
今天,黄老师给我讲了《古诗三首》这篇课文,其中我最喜欢的诗就是《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这首诗描写的是: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好的景色是在橙黄橘绿的时节啊!
这首诗里描写的秋天非常独特,用枯萎的荷梗和残败的菊花,衬托出秋天的凄凉之美;又用金黄的橙子和青绿的橘子,把秋天丰收的喜悦展现得淋漓尽致。秋天是美丽的,有洁白如云朵一般的棉花,有金灿灿如黄金一般的稻谷,有火红火红咧嘴微笑的石榴,还有像胖娃娃一样调皮可爱的大南瓜......春天只有微风、红花,绿草,秋天更加丰富多彩,因为丰收的喜悦让人们的心情更好!所以我更加喜欢绚丽多彩的秋天!一年好景君须记,经过了春天的生长,夏天的炎热,才能迎来秋天的丰收,一定要好好珍惜时光!
我们新时代的小学生,无论身处在怎样的环境,一定要保持乐观向上的良好心态,努力向着梦想前进,一定能收获美好和幸福!
篇6:《赠刘景文》读后感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写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诗,写于元祐五年作者任杭州知州之时。作者通过歌咏初冬时的景物,勉励刘景文要抓住人生的大好时光,积极向上,不断进取。景文是刘季孙的字,他当时担任两浙兵马都监之职,也在杭州。
诗的前两句,作者先描绘了一片秋末初冬的景象:昔日映日开放的荷花已经凋零了,它的茎叶再也无法给它遮风挡雨了,而菊花虽然已过花期,但仍然有花枝不畏严寒,傲然与风雪相斗。“已无”与“犹有”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菊花傲寒斗霜的形象。
后两句作者指出“橙黄橘绿时”是一年之中最美好的风光,勉励朋友要不断进取,做出一番事业。在常人眼里,秋末冬初的时节一般都是萧条的,而作者却一反常情,写出了一片丰收的景象,给人以慷慨激昂的感觉。
世人都知道大文豪苏轼的名字,但刘景文是何许人也?恐怕很多人都不太清楚。刘景文又名刘季孙,宋仁宗嘉佑年间监饶州酒务,后因苏轼的推荐得到小小的升迁。刘景文的父亲刘平是将军,所以他本人性格也比较豪爽,很得苏轼赏识。
元祐五年,苏轼任杭州太守,也就是在这一年苏轼认识了刘景文,帮他得到了升迁。《赠刘景文》就是创作于当时,短短二十八字,却满满的都是对处于窘境中的刘景文的勉励和支持。可惜,元祐七年,刘景文逝。他和苏轼只结识了短短两年,世事沧桑,不由人。
本诗前两句写景,简短的十四个字就生动地描写出一幅秋末冬初的景致图,萧条中透露出一种凋零的美感。原本亭亭玉立,清吐芳香的荷花早已凋零不见,就连那“接天莲叶无穷碧”的荷叶也耷拉着脑袋,无法像伞盖般遮挡雨点。残留枝头的菊花虽然还留有余香,却早被西风吹得花瓣飘零,不复完整,唯有菊花的枝干还坚挺着直指天空,傲然凌霜,一副不肯屈服的样子。
诗的后两句议景,说一年之中最好的时节就是橙黄橘绿之时。看似丝毫没有提到刘景文,其实苏轼早已不露声色地将自己的感情寓于诗中,景中。在文人眼中,橘和菊、梅一样有凌霜傲寒的气质。所以,这里苏轼之意是告诉刘景文,人到中年就像橙黄橘绿的初冬正是意气风发之时。
篇7:《赠刘景文》读后感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刘景文(名孝孙)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佑五年 (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初冬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篇8:赠刘景文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情调查,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正确理解课文,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习6个生字,掌握傲、君、须,了解擎、橙、橘。
3、分析理解字义和诗句,感知诗的深层意境及蕴含的道理。
重点难点:
1、通过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正确理解课文,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分析理解字义和诗句,感知诗的深层意境及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古诗吗?(生一齐回答:喜欢)老师也很喜欢,因为古诗是我们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赠刘景文》,板书课题,理解赠,也就是送的意思,类似的赠写诗还学过什么?《赠汪伦》李白写给汪伦的,那么我们今天学习的《赠刘景文》又是谁送给谁的呢?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在诗、词、散文以及书法等方面都有卓越成就,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诗人。(多媒体出示读)
刘景文是苏轼的朋友,与苏轼友谊很深,有一天,他们在一起饮酒赋诗,苏轼写下这首诗送给刘景文。看了《赠刘景文》这个诗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答:为什么赠?、赠什么?、为什么只赠刘景文、(出示全诗)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同学们的问题真不少,读懂了这首诗,你们的疑问也就迎刃而解了,请同学们自己读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诗读通读顺。
2、检查生字词,指生认读,小组读。
3、自读古诗指名读齐读
谁愿意给大家读读这首诗?
(第一二行容易读得生硬,朗读时要注意适当停顿,读得不好,指导后再练,再反馈,赠、擎、犹、橙这几个字稍难读些)
读出节奏自读指名读
提示停顿出示抑扬顿挫的顿
荷尽蛞盐蕈蚯嬗旮牵菊残蛴逃笑虬了枝。
一年好景蚓蛐爰牵最是橙黄蜷佴蚵淌薄
三、理解字词、明诗意
1、第一层
碰到读不好的时候,就要这样反复进行训练,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多读了自然也就理解了意思,来考考大家,这首诗是写到了哪个季节,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出秋末冬初并板书
既然写的是秋末冬初,我们一定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那么具体是从哪里体现出来的呢?
A感受是指秋天已过冬天刚到的秋末冬初时节
b理解荷尽已无擎雨盖
(1)什么是荷尽,尽(完,指凋谢)(出示图片)
由此带出:初夏盛夏秋末冬初
在初夏时节,荷叶是怎么样的呢?你们看,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出示生齐读)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盛夏时,荷花怒放,还是用杨万里的诗来形容,那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出示生齐读)
现在到了秋末冬初又是怎样?出示衰败的荷叶,你看如今只剩下枯枝败叶,所以作者说:荷尽已无擎雨盖,
理解擎雨盖指荷叶
擎,用手做一个动作,看看这个字,下面是个手,向上托,雨盖,原指雨伞比喻荷叶就像是撑开的雨伞。荷叶田田,你觉得像什么?多像向上撑开的雨伞啊!
下雨了,你们瞧,点点水珠都被撑在了荷叶上,能像雨伞一样撑住雨点的就是荷叶啊
师补充:到了秋末冬初,荷花谢了,已经看不见像雨伞一样撑起的荷花,只剩下了枯枝败叶。
(2)菊残犹有傲霜枝。
还可以从哪里看出来,是写秋末冬初呢?为什么说可以从这里看出来呢?
用同样的方法理解:菊残(凋谢的菊花)
犹有:还有
(平时碰到有不理解的内容,你是如何解答的)
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组词,还要会根据词语来选择合适的解释
傲:a坚强不屈的样子b自高自大如:傲然挺立
霜:秋冬季节,气温下降到摄氏零度以下时才会出现,早上起来,看见那地上白白的一层,天越冷霜越厚,(看课文插图)当时天气怎样?
在这样寒冷的季节里,菊花谢了,还剩下枝条傲然挺立着,不怕风吹霜打。傲霜――不畏寒霜。
师小结:在古代,菊花和荷花都是品性高洁的代表,时至今日,人们还是对荷花和菊花情有独钟,说品德高尚的人是出淤泥而不染,说性情恬淡,不争名利的人是人淡如菊。(齐读两句)
(3)理解最是橙黄橘绿时。
橙黄橘绿,说明都成熟了
荷叶原来像撑开的雨伞,如今全都枯败了,再也无法遮挡雨水,菊花也凋零落尽,然而它的残枝却带着孤风傲骨,挺立于霜雪中,也许有人会觉得萧条无味吧?可苏轼是怎样却说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橙、橘经爱住初冬严寒的考验,不仅枝叶依然,显出盎然生机,而且结出色形俱佳、味道鲜美可作馈赠礼品的果实。
(4)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吗?苏轼对刘景文说了些什么?就像对老朋友说话一样
整首诗的意思
7、师小结:(比如,加了什么字使句子更加通顺,古诗的语言凝练简洁,随着历史的变迁,很大一部分字词的含义产生了变化,在学生的回答中强调可以适当增、换、等,作者写诗的时候往往要反复推敲,而我们学古诗就是也要字斟句酌,才能领悟出其中的内涵)
师小结:对老朋友说的这样亲切自然,刘景文听了一定会很高兴的
四、感悟诗境,体诗情
1、为什么赠?
师:就像同学们一开始所提出来的那样,苏轼为什么要写这首诗赠给刘景文呢?(生答,好朋友)
(1)简单介绍刘景文刘景文,北宋时河南开封人,是苏轼的朋友,两人十分投缘,经常在一起饮酒品诗,苏轼很敬佩刘景文大方豪爽的个性,坚强不屈的品格,称刘景文是个慷慨奇士。
(2)师:其实苏轼对刘景文的敬佩之情在诗中有所体现,
君:对人的尊称
橙黄橘绿橘古代称嘉树,树有刺,结的果子却是圆的,有傲骨,但对人随和,因为橙、橘经爱住初冬严寒之考验,不仅枝叶依然,显出盎然生机,而且结出色形俱佳、味道鲜美可作馈赠礼品的果实。
四个字中,有两个是表示颜色的,橙、橘经爱住初冬严寒之考验,不仅枝叶依然,而且色彩斑斓、味道鲜美,在这样寒冷的季节,是多么难得多么让人喜爱呀。傲:坚强不屈,就像那傲然屹立的菊枝
自然地联想到秋、菊花、青松等等,进而明白诗人是对刘景文的一种称赞和鼓励
2、感情朗读,
(1)在诗人的眼里,好朋友就是具有这样品格的人,他对刘景文的敬仰之情都包含在这字里行间,千言万语都浓缩在这短短二十八个字里面,让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自读指名读教师范读―指导后再读齐读
荷尽/已无//擎雨/盖,
凋谢的无奈,语调平直舒缓,声音稍低,表现冬景的萧瑟凄清。已无要适度强调,与下句的犹有形成对比。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菊残/犹有//傲霜/枝。
欣喜之情声音稍高,强调犹有。重读傲霜,表现出菊花高傲不屈的精神。
一年/好景//君须/记,
语调高亢、热烈,重读好和须,表现出殷勤嘱咐、热烈期望的意思。
最是/橙黄//橘绿/时。
重读最和橙黄橘绿,读橙黄橘绿时速度慢,四个字之间要保持一定的间歇,有回旋想像的余地,可以在脑中想象橙黄橘绿的景象,表现对成熟丰收的冬天的赞美之情。
(2)师:春华秋实,这看似衰败的景像中孕育着勃勃生机,看来同学们不但读懂了苏轼的诗,还读懂了诗人的心(齐读)
在苏轼的心目中刘景文就是具有崇高的品格与节操的人,苏轼把诗赠与好友,同时更是作者的自勉。
五、拓展
师:在人生道路上遭受种种磨难和挫折的苏轼,依然有开阔的视野,豪放的激情,他对艺术的追求孜孜不倦,乐观向上使他一生受益,名垂青史。他不但是有名的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同时还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真是诗词歌赋,样样精通,他著有《东坡全集》一百多卷,遗留二千七百多首诗、三百多首词和许多优美散文。让我们来背一背这首诗吧在我们的必背古诗里还有另外四首,自读《题西林壁》《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春江晓景》《饮湖上初晴后雨》
篇9:赠刘景文古诗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
①刘景文:刘季孙(1033~1092),字景文,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宋仁宗嘉祐间,以左班殿直监饶州酒务,摄州学事(《石林诗话》卷下)。宋哲宗元祐中以左藏库副使为两浙兵马都监。因苏轼荐知隰州。仕至文思副使。七年,卒,年六十。博通史传,性好异书古文石刻,仕宦所得禄赐尽於藏书之费。事见《东坡全集》卷六三《乞赙赠刘季孙状》、《东都事略》卷一一○《刘平传》。
刘景文的父亲刘皴是北宋的将军,所以也养成他豪放的个性。因此苏轼称他为“慷慨奇士”。
②擎:举,向上托。(擎雨盖:喻指荷叶)
③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④君:你,指刘景文。
⑤盖:车盖,这里比喻荷叶。
译文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
【赏析一】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名季孙)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 (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市人正偏重于橘,因为“橘”象征着许多美德,故屈原写《橘颂》而颂之,主要赞其“独立不迁”、“精色内白”、“秉德无私”、“行比伯夷”。此诗的结句正有此意,在表达上熔写景、咏物、赞人于一炉,含蓄地赞扬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赏析二】
这首诗叫《赠刘景文》,这个“君”当然是指刘景文了。
写的是秋末冬初的景象。
“荷尽”、“菊残”两词可以看出是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 酬刘猛见送,酬刘猛见送元稹,酬刘猛见送的意思,酬刘猛见送赏析
★ 刘大夏的译文总结
★ 经典诗词教学教案
★ 和答莘老见赠,和答莘老见赠黄庭坚,和答莘老见赠的意思,和答莘老见赠赏析
★ 长孙十一东山春夜见赠,长孙十一东山春夜见赠杨谏,长孙十一东山春夜见赠的意
★ 写秋天的诗句
【和刘景文见赠,和刘景文见赠苏轼,和刘景文见赠的意思,和刘景文见赠赏析(共9篇)】相关文章:
名人名言中关于春天的千古名句2022-09-18
小升初描写春夏秋冬的诗句2023-06-06
描写春天景象的诗句是什么2023-12-02
诗中有鸟的诗句2022-05-06
牛口见月,牛口见月苏轼,牛口见月的意思,牛口见月赏析2022-10-27
背古诗2022-05-05
教师讲古诗评语2022-04-30
酬梦得贫居咏怀见赠,酬梦得贫居咏怀见赠白居易,酬梦得贫居咏怀见赠的意思,2022-06-16
和吕秘丞,和吕秘丞黄庭坚,和吕秘丞的意思,和吕秘丞赏析2023-03-25
古诗各类名句集成2023-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