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语文课堂教学的至上境界((精选14篇))由网友“安妮”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活:语文课堂教学的至上境界,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活:语文课堂教学的至上境界
活:语文课堂教学的至上境界
[作者] 陈明华/朱建华
[内容]
一
课堂教学境界的课题是教学艺术范畴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潜在课程的重要内容,探讨这个问题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课堂教学境界是对课堂教学情境和效果的描述。它是以教的境界为起点,以学的境界为结果的统一过程,教师是这一过程的创造者和始发者,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呼应程度是其标志。教学境界的表现形态多种多样,其中以“热情活泼型”和“冷漠沉闷型”两种较为典型。在教学流程中,凡是能满足学生需要的教学境界,学生就会产生轻松、愉悦、喜好等肯定的情绪体验;反之,学生则会产生焦躁、烦闷、厌恶等否定的情绪体验。显然,教师把课教活,学生把语文学活的“热情活泼型”应是语文教师矢志追求的至上境界。诚如著名语文教育家、语言学家吕叔湘所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就叫做‘活’”(《课程・教材・教法》91年第10期)。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也告诫我们:“一定要把学生教活”(钱梦龙《语文导读法探索》,云南人民出版社,85年版)。“活”是语文课堂教学境界艺术化的集中体现,是语文教学法的精髓所在。
不同的教的境界产生不同的学的境界。从目前课堂教学情况分析,大多数课堂仍是“春风不度”:有的教师仍恪遵“重压之下出成绩,汗水时间取分数”的功利观,行为短视,以“背书”和“念课”的记问之学为特征;有的教师死抱住“练为主线”的信条,把活生生的课文“放血剔肉”,幻变成一个个知识点,把课堂演变成拆拼知识点的“游戏台”;有的教师由越俎代庖式的“满堂灌”变成花拳绣腿式的“满堂问”,仅得活之皮毛……这样教的境界,学生学习的状态和呼应程度或则死气沉沉,或则表面上轰轰烈烈,最终必然导致学生厌恶语文的情绪体验,产生学得死或不爱学的结果。
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呢?我们认为本乎吕叔湘语文教育的“活”字思想,追求语文课堂教学境界的艺术化,实为语文教学的“执牛耳”之举。
二
考析“活”的教学境界,它往往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乐趣是活的前提。乐是通向学习乐园的向导,引导学生在知识的瀚海里遨游;乐又是潜在的学习动力,使学生保持旺盛持久的学习热情;乐还是一位学习的良师,使学生加快获得知识的进程。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对所做的事乐意为之,他的全部才能可发挥80%以上;不乐意为之,只能发挥20%。学习活动亦是如此。古代的孔子是非常主张激发学生“乐学”的,他曾自我评价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这充分说明贯穿在孔子整个学习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心理是无穷的乐趣。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学习情绪轻松、愉快、高涨,教学就容易活,效率也就高。那么如何做到乐呢?一是充分把握学生的心理需求,唤起学生学好语文的原动力;二是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进取精神,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驰骋于课堂这个“舞台”上,积极主动而又生动活泼地施展自己的才能;三是根据学生实际,努力挖掘学生在某一方面的潜质,提高并创设条件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让他们有“用武之地”,真正体味到学有所得的快感;四是善于运用教师自身的感召力,发挥示范表率作用,如要求学生背诵的,自己先“亮相”,与学生同堂作文等。
2.情趣是活的关键。从信息论的观点看,教学活动无非是丰富学生的认知信息和情感信息。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列宁全集》第20卷)。社会心理学也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需要在良好的心理认同的基础上进行。我们语文教师的施教对象,不是工厂里听凭处理的原料,而是活生生的青年学子,他们的内心世界是一片汹涌的海洋,从来就没有平静过,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情感共鸣,适时的情感渲泄,所以课堂教学臻于活的境界,“感情丰富”是必不可少的。从某种角度讲,语文课堂便是“情感场”,情像磁石吸针般地吸引学生“忘我的投入”,使其潜能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事实上,语文教材大多情文并茂,如果教师情趣盎然,“未成曲调先有情”,加上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轻松愉快,必能产生微妙的情感效应。如果教师课堂上纯然客观,不动声色,始终是一种“太上忘情”般地“背书”、“念课”的“零度风格”,必不能构筑一种富有诱惑力的“召唤结构”。“亲其师,方能信其道”,作为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挚友,了解他们的生活,搭准他们的脉搏,知晓他们学习语文的甘苦,以一位“谦谦君子”的身份参与到学习实践中去。师生毫无心理距离,教师引着学生走,学生推着教师跑,师生共同观照与议论某一问题,使得学生的情趣在被激活时产生认同效应,而且教师总比学生成熟,具有理性,处于主导地位,在整合课堂教学境界中释放出最大的情感能量,这一点始终占据着学生的意识表层,能产生尊从的教育效应。
3.美趣是活的升华。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如一首清新的诗,一曲优美的乐章,给人以完美的艺术享受。长期以来,学生不爱学语文,甚至不愿学语文,尽管教师费力颇多,但收效甚微。个中因素很多,而毁弃美的教育,无视教学过程的审美性是重要原因之一。挽救颓势,让课堂成为缤纷多彩的美的立体空间是很重要的。教育美学认为,教师应该按照美的规律,依靠美的魅力去陶养、吸引乃至解放学生主体。艺术的本质在于创造,学生期望教学流程处于活的状态,课堂中应时时有新鲜的音美、色美、情美的涌现。就教材而言,中学语文教材里遴选了大量文质兼美、底蕴富赡的作品,其“美色不同面,皆佳于目;悲音不同声,皆快于耳”。就作家而言,有为国举行惊天地、泣鬼神的“尸谏”的屈原,有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有“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有“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有“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的朱自清……无论是作家还是作品,其闪光点,足可陶情怡性,塑造学生健美的人生。就教师而言,必须深入挖掘和灵活多变地传播教材的真善美,召唤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达到完善。在课堂上,学生如坐春风,如沐春雨,一切都充满美感,学生听课能生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神美愉悦。再一个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教师要创造条件,把尽可能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地感受教材美,自我开采美的矿藏,有如在深幽的境界呼吸醇醇清风,充分有效地解放、发展、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总之,要让学生在课堂这个既狭小又广阔的美的王国里自由驰骋,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去发现美、追求美,塑造美的人生。
4.知趣是活的保证。任何艺术门类都有认识价值、教育价值和审美价值,而教学境界艺术化的首要特征是以认知价值为最大追求目标的。它要求以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多的有效知识,这就要求教学境界必须具备知趣的特征。从学习心理看,青年学生一般都有强烈的求知欲,无论是赢得同龄人尊重的需要,还是为了以后的工作和前途,他们都非常希望多学一点有用的知识。因此教师在创造认知的课堂教学境界时,要筛选有价值的知识,确定有效知识量,优化教学目标,使学生觉得这些知识有“陌生感”。如高中第五册诗歌单元,可用一根“悲剧”的线索贯穿其中,《诗经》两首包含了古代人民被剥削的悲剧,《涉江》是屈原壮志难酬的悲剧,《孔雀东南飞》是古代青年男女忠贞爱情的悲剧,《归园田居》是陶渊明怀才不遇的悲剧。这样的知识不是“老面孔”,有效价值大,能产生一种积极的“马太效应”。满足知趣不能仅仅停留在浅层面的知识上,那些肤浅的显而易见的东西是不能给学生以刺激的,尤其是高中生,抽象思维能力增强,深刻的思辨性和理性往往更能使他们折服。如讲《项链》,完全可以从哲学的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角度探索名作家笔下主人公的命运,这更能激活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想象,引起激烈的纷争,从而获取引人入胜的知趣。值得注意的是,获得知趣,不能仅凭全盘授与,要引导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在读写听说的实践中“生产”出自己的观点、思想。因为语文知识的获得,智力的发展,思想观念的确立,都不能由别人替代。同时,师生交往,课堂知趣境界的形成,受学生知识背景的制约。知识愈丰,能力愈强,知识和才干的增长愈快。师生之间交流的内容和形式,如果脱离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脱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知趣境界就难以形成,学生也难以成为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学生的知趣一旦得以满足,就会产生一种笼罩教师的七彩光环,心理学上称为“光环效应”,也就是说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作用,因知识的渊博和教艺的高超而增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得到和谐共振,教学活的境界往往能达到最佳。
5.语趣是活的津梁。语言是信息的载体,是课堂上师生之间交流思想、交流感情的津梁。教师语言具有魅力,能造成活泼的课堂氛围,这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教师要努力使自己的语言像火种点燃学生心理的兴趣之火;像石块,溅起学生心灵港湾的兴趣之波。如讲作文选材千万别“两个黄鹂鸣翠柳”,(不知所云);围绕中心更忌“一行白鹭上青天”(离题万里),运用材料可古今中外,五湖四海――“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巧妙融入杜甫诗句,可谓妙趣横生,耐人寻味。又如嘲笑那种缺乏主见,轻信他人议论而随便改变主张的“父子骑驴”的例子,批评骄者必败,颂扬锲而不舍,力争上游的《龟兔赛》的寓言故事,等等,都可使课堂语言闪射出智慧和引人入胜的光芒。语文教师的语言激活课堂氛围往往更直接,效果会立竿见影,所以当教学平实说明的时候,当进行抽象分析的时候,当学生情绪不佳的时候,当教学“起承转合”的时候,尤其需要教师用语言去调控,使学生的学习状态、呼应程度保持最佳。千万不可和尚念经,不看对象,更不能一味埋怨学生。当然老师的语言也不能旁逸斜出,游离中心,一堂课云山雾障,也会使学生恹恹欲睡。
三
教学是一门艺术,“活”堪称语文课堂教学艺术追求的至上境界,它通过教师教的艺术处理,使学生在学的境界中体验到教学艺术的美,从而实现教学艺术的审美价值。要使语文课堂“活”起来,关键在于教师。达到活的教学境界,教师应该是“作茧而不自缚”,追求“刻意感觉的无意化”。如果教师能达到“教活”的境界,学生的“学活”就不成问题了。下面结合实践论述实现活的至上境界的原则:
1.有意性:思路的超前把握。有意性是指教师的课前准备,这是“课前功夫”,“结茧”的功夫。由于教学境界具有可预见性,所以思路的超前把握是完全可能的。这就需要教师对每节课精心准备和设计。备课不能一劳永逸,要常备常新。每次备课对教材和教学流程都要重新进行构思、设计和加工,精心写出“脚本”。“遵路识斯真”(叶圣陶语),设计主要指对课堂教学思路进行探测,即通过思路的组织来训练学生,使学生逐步具有较强的思维活动能力。思路的超前把握,重在揭示课文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组织教学的思维走向,使之成为有机的整体。因此教师应预先设计好一堂课的整体思路,设计、把握好学生考虑和回答问题的思路,分析问题的延展思路等。“遵路教学”就在于教师把课文的思路转化为教师的思路,再转化为学生的思路。于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创意性:新颖的问题情境。课前准备是教师创造性的.劳动过程。哲学家培根说过,蚂蚁在于简单的堆积材料,蜘蛛在于毫无创造的构建新体系,而真正的哲学家应该像蜜蜂一样,从花圃和田野里采撷材料,由自己的力量和能力将其改造和变化。教师的课前功夫应该像蜜蜂酿蜜,能给学生提供鲜美醇厚的蜂蜜。具体讲教师要善于占“制高点”,捕“诱发点”,抓“发散点”,创设新颖别致的问题情境。如讲《祝福》一文,如果从背景介绍、人物分析,到主题思想、写作特色,领着学生细嚼慢咽,必然索然寡味;若教师仅提一个问题:“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请同学们寻找材料,印证观点,”情况就不一样了。学生经过阅读、讨论、思考,悟出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发展过程:丽春之日――没了丈夫;孟春之日――被迫改嫁;暮春之日――死了孩子;迎春之日――一命归天。鲁迅刻意把祥林嫂的悲剧安排在春天发生,具有深邃的象征意义。这是一个多么新颖别致的问题,它串起了课文的诗句、结构、内容、思想,引导着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刻的审美把握和美学评判。课堂活跃,学生的思维之轮亦在飞速地运转。
3.无意性:巧妙的暗示和空白。无意性即是刻意感觉的无意化,教师课前的着意刻画、修饰显得了然无痕,表现含蓄自然,看似无意为之,实则匠心独运,并无“书云亦云”的痕迹和嫌疑。这是教师从有意走向无意,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这是课上功夫,也是“破茧”的功夫。实现这一目的的最好方式是暗示手段和空白艺术。创造理想的课堂境界,建立激发个人潜力的心理倾向,应该从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这一角度出发,在学习交流过程中力求把各种无意识组合起来。显然,暗示的核心是把学生看作是一个完整的个体;换言之,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其身体和心理,大脑两半球,只有和谐共振时,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教师的着装、神情、声色,课堂的布景,音乐的选配,电教手段的穿插等,只有和教学内容相谐调,才能达到最好的传授效果。达到教学艺术无意化的另一手段是空白艺术的运用。留白天地宽。阅读心理学家罗森布拉特说:“读者不是单纯地追求作者在课文中所表达的意思,而是创造性地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意思。”(转引自张浩《有关阅读心理过程的理论现状》,《心理学新探》,1992年第3期)所以教学结构虚实相间,巧置空白,使学生的思路不被教案所框住而由其作“外向型”拓展,能更有效地发展其想象、创造的思维能力。如讲到关键处有意卡住,板书中有意留出一片空白,结束语中有意留下一个“悬念”等。教师更要以自己的灵眼觑得课文中“似是而非”的模糊处,“计白当墨”的空白处,“以一当十”的凝炼处,“语微旨隐”的含蓄处,“戛然而止”的结尾处,让学生去想象、联想,让其有发挥、创造的余地,积极主动地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教师是空白艺术的创造者和导引者,学生都有一种“完型心理”,是空白艺术的充实者。
4.随意性:充足的教学机智。乌申斯基说,一个教师“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真正优秀的教学实践者”(引自《中国教育报》1995年10月10日第3版)。课堂教学不是机械地重复自己的思路,照搬本本知识,要进入自由发挥、任意挥洒的“自由王国”,就要求教师具有充足的教学机智。而充足的教学机智除了与教师的教学灵气有关外,更主要的来源于教师的才、学、识。一堂课围绕着一定的教学内容,做到教活学活,它包含两层涵义,一是上课教师要摆脱“匠气”,多些“灵气”。比如讲文言实词“卒”,如果教师讲“卒”除了有“士兵”、“终于”之意外,还有“死”的意思,学生不一定能记住。如果出一谜语:刘邦听了笑,刘备听了哭,要求打一字,学生顿觉兴味盎然,最后揭示谜底为一“翠”字,意思是刘邦听说项羽死了就高兴,刘备听说关羽死了就伤痛,所以“卒”还有“死”的意思。显然二者具有“匠气”和“灵气”之分。死知识活教,学生会终身难忘。二是指教师应具有很高的应变能力,能从容地解答学生提出的意外问题,或利用突发事件把教学引向纵深。教学机智运用得好,往往成为课堂教学的精彩之笔或点睛之笔,使学生在感到心情愉快的同时感受到教师的智慧之美。如讲《木兰诗》,学生突然发问:“同行十二年怎么会不知木兰是女郎,难道她没缠小脚吗?”教师从容回答:“南北朝之后是隋唐,隋唐之后是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时有个李后主李煜,令嫔妃以帛绕脚,使之纤小如新月状,此后人皆效仿之。”此时课堂氛围达到高潮。可见教师的教学机智源于渊博的学识。所以教师要积功力,养底气,长灵气,能把教材“横看成岭侧成峰”般地灵活运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要拥有丰富的学识,必须虚心地学习,做到“某一东西懂一切,一切东西懂一点”,以此来丰富学识。丰富自己的学识具体有三条途径:一是不断地积累,二要从他人的经验中汲取,三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只有拥有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教师才能发挥随意性,运用好教育机智,把学生引进学活的至上境界。
篇2:活:语文课堂教学的至上境界
活:语文课堂教学的至上境界
[作者] 陈明华/朱建华
[内容]
一
课堂教学境界的课题是教学艺术范畴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潜在课程的重要内容,探讨这个问题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课堂教学境界是对课堂教学情境和效果的描述。它是以教的境界为起点,以学的境界为结果的统一过程,教师是这一过程的创造者和始发者,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呼应程度是其标志。教学境界的表现形态多种多样,其中以“热情活泼型”和“冷漠沉闷型”两种较为典型。在教学流程中,凡是能满足学生需要的教学境界,学生就会产生轻松、愉悦、喜好等肯定的情绪体验;反之,学生则会产生焦躁、烦闷、厌恶等否定的`情绪体验。显然,教师把课教活,学生把语文学活的“热情活泼型”应是语文教师矢志追求的至上境界。诚如著名语文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家、语言学家吕叔湘所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就叫做‘活’”(《课程・教材・教法》91年第10期)。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也告诫我们:“一定要把学生教活”(钱梦龙《语文导读法探索》,云南人民出版社,85年版)。“活”是语文课堂教学境界艺术化的集中体现,是语文教学法的精髓所在。
不同的教的境界产生不同的学的境界。从目前课堂教学情况分析,大多数课堂仍是“春风不度”:有的教师仍恪遵“重压之下出成绩,汗水时间取分数”的功利观,行为短视,以“背书”和“念课”的记问之学为特征;有的教师死抱住“练为主线”的信条,把活生生的课文“放血剔肉”,幻变成一个个知识点,把课堂演变成拆拼知识点的“游戏台”;有的教师由越俎代庖式的“满堂灌”变成花拳绣腿式的“满堂问”,仅得活之皮毛……这样教的境界,学生学习的状态和呼应程度或则死气沉沉,或则表面上轰轰烈烈,最终必然导致学生厌恶语文的情绪体验,产生学得死或不爱学的结果。
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呢?我们认为本乎吕叔湘语文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活”字思想,追求语文课堂教学境界的艺术化,实为语文教学的“执牛耳”之举。
二
考析“活”的教学境界,它往往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乐趣是活的前提。乐是通向学习乐园的向导,引导学生在知识的瀚海里遨游;乐又是潜在的学习动力,使学生保持旺盛持久的学习热情;乐还是一位学习的良师,使学生加快获得知识的进程。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对所做的事乐意为之,他的全部才能可发挥80%以上;不乐意为之,只能发挥20%。学习活动亦是如此。古代的孔子是非常主张激发学生“乐学”的,他曾自我评价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这充分说明贯穿在孔子整个学习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心理是无穷的乐趣。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学习情绪轻松、愉快、高涨,教学就容易活,效率也就高。那么如何做到乐呢?一是充分把握学生的心理需求,唤起学生学好语文的
[1] [2] [3] [4]
篇3:追求至上境界美文
追求至上境界美文
境界,是人们在修养、学识、道德等方面所处的高度,反映的是一个人生命的品质和价值。境界有高低之分,只有洞悉了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才能向上攀升更高的境界,最终达到至上的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可见,要想成就伟业,必须追求第三境界,才能到达光辉的顶点。
王世发提出了读书的三境界。“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此为第一境,贵在静下心来,专心致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为第二境,须沉醉其中,物我为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此为第三境,显示的'是一种博大胸怀和宏伟气魄。彰显的是超越自我、超然物外的状态。事实证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廉洁自律是分境界的。明代著名政论家薛碹提出:
“世之廉者有三:有见理明而不妄取者,有尚名节而不苟取者,有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者。见理明而不妄取,无所为而然,上也:尚名节而不苟取,狷介之士,其次也;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则勉强而然,斯又为下矣。”廉政具有层次性,具有崇高境界的人,才可以洞明世理,端正对人生意义的认识,从而形成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地位观,自觉保持操守,一生廉洁自律。
解决问题有不同境界。《内经》有言:“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意思是说,高明的医生应该趁疾病轻浅的时候治疗,若疾病已到深重,会变得比较棘手。解决问题就像治病,把握时机体现的是高超本领。这个时机等不来,在于主动作为、深入一线、调查研究,不断提高发现问题、找准最佳时机的能力,才能达到“上医”的境界。
对荣誉的追求也分境界。《颜氏家训》言:
“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忘名者,体道合德,享鬼神之福佑,非所以求名也。立名者,修身慎行,惧荣观之不显,非所以让名也。窃名者,厚貌深奸,干浮华之虚称,非所以得名也。”事实就是这样,沽名钓誉者,永远得不到名利。而不追求名利、一心为民、鞠躬尽瘁者,反而得到老百姓的口碑和夸奖。
亚圣孟子说人生有善、信、美、大、圣、神六种境界。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把人生境界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著名学者张时英按照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度的高低程度,把人的生活境界分为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
可以说,一个人境界的高低,领略的人生风光、收获的人生价值、享受的人生愉悦是有差异的。要想获得有意义的人生,走出自己的精彩,就要不断提升境界。
篇4:美――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
美――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
[摘要] 语文教学是真善美的统一,美的境界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语文课堂教学,美的和谐,美在无言,美在节奏。 [关键词] 境界 美 和谐 无言 节奏 “境界”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事物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它是一种具体的境况。如思想境界,指的是某人的思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一定的水平。 语文课堂教学的境界指的是语文课堂教学所达到的一种具体的状况、具体的情况。由于教学是在一定的场合进行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境界就具有一定的情境性,与一定的情境联系在一起,是一种十分具体的境况,具有“场”的特点。又由于是在一定场合下,一群人的活动与交往,因此,还具有情感性。其实,只要有人的参与,没有“情”的“境”是不存在的,哪怕是纯粹自然的“境”,只要一有人的融入,便映上了“人”的色彩,打上了人的烙印。 境界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质的差异性。大凡境界,都具有高低、优劣之分。本文所要探讨的就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美的境界。 语文教学是真善美的统一,是以求真为基础向善的迈进;而美则是向着善的目标迈进的最佳途径。 在语文教学中,“真”就是真理性的知识和科学性的规律。具体而言,主要包括规律性的语言(或言语)知识、文学知识、写作知识、文章知识和文化知识等,当然,还包括一些更加具体的操作性的知识。需要指出的是,规律也即是知识,只不过是操作性的知识罢了。整个语文教学,可以说,就是以这些基本的知识教学为基点的,没有这些基本知识的教学,其它一切都是枉然。当然,或许还可以从另外的角度列出其它的关于“真”的具体内容。但不可否认的却是,不论有多少种关于“真”的理解,也不论这些理解有多大的差别。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语文教学离不开真理性知识和科学性规律的教学。 真理性知识的传授和科学性规律的传递,目的都是一个,大而言之,是为了人的健康成长;小而言之,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在目前,比较功利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拿高分。这就是“善”。语文教学,就是这种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从哲学的意义上来说,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就是美。当然,这样的表述比较抽象,比较难以理解。对语文教学而言,仅有这样的抽象是远远不够的。作为实践的语文教学,“美”是通向善的最佳途径。虽说“条条道路通罗马”,通向目的的道路有多条,但求美的道路无疑是最好的一条。因为美本身也是一种善。它本身即是千百年来人们所孜孜以求的一个目标,象建设美丽的国家,装扮美丽的城市,装饰美丽的住房,穿戴美丽的衣帽,这些都是人们为之而奋斗的重要目标。它们既是美,也是善。语文教学又何尝不是这样?人们千方百计设计美的教学思路、美的板书,力求用美的语言引导,乃至穿美的服装,这一切,不都是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其实,不止是这样,美还不仅仅具有手段的价值,它本身就是老师、学生所要追求的一个目标。这种把美本身作为追求的目标,最为典型的体现在各种名目的、作秀式的优质课、公开课上,从教学手段到教师穿戴,从一举一动到一问一答,从发言顺序到问题答案,不是都力求完美吗?只不过这种所谓的“完美”,仅仅具有表演的一次性价值,只具有表面的、形式主义的美学价值罢了。这种作秀式的表演,就从反面向人们表明:语文教学中对美的追求是人们对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的追求。这样,美本身自然就成为一种追求,一种善。 比较是我们认识事物的一种常用的方法,“有比较才会有鉴别”,是我们对比较功能的一种认识。既然有“最佳”,就肯定有一般、有不佳。美既然是最佳,那一般就是求真,不佳就连求真得任务也难以完成。让我们来看三个例子: 同是教授刘永的词《雨霖霖》,三种不同的教法就显示了三种不同的境界: 有位老师说: “在东京城外、植满垂柳的汴河码头。凄清冷落的深秋,一场骤雨刚刚下过,树梢上的寒蝉又如泣如诉的叫了起来。在长亭送别的人漫漫饮酒,细细话别。一直挨到傍晚,雨也停了,舟人催促,该是起程的时候了。――这首词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我国十一世纪缠绵的送别图……” 接着,老师放《雨霖霖》的'教学磁带,先读后唱,民乐伴奏,昆曲声腔。在悠扬悦耳的箫、笛声中,学生倾听着凄楚婉转的女高音歌唱,眼看课文和注释,很自然地进入了词的境界。 另一位老师则这样开头: “在宋代,有一位著名的词人,名叫刘永,他有一首著名的词《雨霖霖》。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刘永的这首词。”接着介绍作者,介绍时代,布置学生查字典、词典,扫除生字、生词障碍…… 还有一位老师,他这样上: 一进教室,就叫学生翻开课本,板书课题,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并把这首词中的所有生字生词全部抄在黑板上,让学生全部抄下来。然后,逐句讲解…… 三种教法,三种境界,高下分明: 第一种,先用语言描述,把学生带进了那个凄清冷落的深秋。录音磁带的播放,又创造了一种如泣如诉的氛围。学生渐渐地进入了角色,就沉浸在语言、乐曲、歌唱的情境中,体验、领悟作者的心境。这就是美的境界。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就能受到美的熏陶。 第二种,那是实实在在地在向学生传授知识,让学生知道刘永这个人、这首词,而且还让学生自己查字典词典,培养了学生使用语文工具书的能力。但这种方式,平淡枯燥,只有硬梆梆的知识传授,没有情感,没有形象,更没有情境可言。在这种状态下,学生学得索然寡味,昏昏欲睡。这是一般的求真的状况。 第三种就一般了,由教师一个人全部包办,学生处在完全被动听讲的地位,思维处于抑制状态。 一比较,高下立分,就可以明白最佳境界之所以然。 语文教学中真善美的统一,不仅仅是理论上的一种探讨,更是实践上的具体操作。其实,任何理论上的好设想、好建议,只有化为具体的实践,才能体现它的价值。而课堂教学,不论在何种情形下,都是实现教育、教学价值的最重要的途径,都是主渠道。语文教学更不必说,必须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实现真善美的有机统一,引导学生在求真的基础上,以最好的、美的境界,实现对善的追求。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人们已经从许许多多方面进行了探讨,有从客观物质设备入手的,有从教材内容切入的,有从教师素养进行的……。这些探讨,从不同方面给人们以启发,也为语文教育工作者进一步认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思路。但这些认识,这些探讨,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缺点:都是静态的论说,微观的探索,都把语文课堂教学放在一个静态的角度,进行微观审视。这样的认识,这样的探讨,虽然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操作意义,但对于整个实践的改造意义却要大打折扣,因为它蔽于微观而看不到宏观,仅仅一两个因素的美伦美焕,还难以实现整堂课的美。有鉴于此,本文着力从课堂教学的机制上进行一番探讨。 机制是指事物在运动中,各相关因素有一定向度的、相互衔接的律动作用联系。一定向度,是指向一定方向、目标运动,对于语文课堂教学而言,就是指求美、求善;律动是指循着一定规律而运动,而不是盲目的、人为的动,指的是求美求善的过程,不是人为的、随心所欲的进行操作,而是遵循着语文课堂教学、学生心理发展以及审美及创造美本身的规律而进行的。 从整个语文课堂教学的机制上看,语文教学美在何处? 首先,美在和谐。和谐是各种相关因素恰倒好处配合的结果。语文教学中,涉及的因素很多,只有各种因素都有机的相互作用,美的境界才可能形成。而在这诸多因素当中,教师和学生始终是两个主导因素,只有这两个主导因素相互配合好了,美才会出现在课堂。所以,我们主要是看教师和学生两个主导因素在课堂上的活动。当然也涉及其它因素。 当然,并非任何时候师生两个因素的和谐配合都具有美学价值,只有当两者的配合创造了一定的美的情境的时候,才具有美的特性。请看下面两个例子,明眼人一看就明白哪是美的情境: 在上初中课本第一册《夏天也是好天气》时,导入新课后,有位老师从标题的理解开始,然后,布置学生去课文中找出写“夏天也是好天气”的句子。学生配合相当好,都认真地去课文中找。一会儿,都找出来了。老师就分别让几位同学念。最后,老师表扬了同学们。 余映潮老师却不是这样。他的课堂上,处处具有美的特质。他把课文的学习分成四个阶段,让学生①说“理解”的话;②说“积累”的话;③说“发现”的话;④说“创造”的话。以第一个阶段说“理解”的话为例。在导入新课之后: 师:夏天也是好天气,它好在哪里?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说话。怎么说?这样 说:“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比如说: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太阳不肯回家去。各人自说自讲,并在书上作记号。 (学生杂然地读课文,说“话”) 师:下面准备课堂发言,先预演一下。 (学生按句式要求各说以句话) …… 生: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小女孩可以穿花裙子。 师:多么秀美呀。 生:夏天也是好天气,它是这样的一处世外人间,让你在躁动中获得一份自省的宁静,一份化外的智慧和实实在在的虚无。 师:这是说,在很热的时候,我们的心很静。 …… 学生畅快的发言与教师精粹的评点交融在一起,形成动人心弦的课堂交流。 两相比较,前者,虽然也有师生的密切配合,但总让人感觉到有些许遗憾。遗憾在哪?在于没有情感的渗入,只有干巴巴的对话,干巴巴的课文朗读,毫无美感可言。后者却不同,学生的发言,老师的点评,都是心灵的交流,情感的交融,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这就是美感。 其次,美在无言。美的形态有多种,有时,无言也是一种美。所谓无言,就是没有言语的参与,只有心灵的沉浸。这是指在某些情况下,师生共同处在某种特定的情景,沉浸在其中,在感悟,在体验,在进行心灵的交流,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语文教学中,这样的情境很多: 有位老师教都德《最后一课》的最后一部分时,“当,当,当!”录音机里突然传出了沉重、遥远的钟声,学生既怔有诧,全神贯注,寂静笼罩这课堂片刻。 接着,教师深情地朗读起来:“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沉默。教师哽住了,读不下去了。教室里鸦雀无声。突然,教师“转身朝着黑板,使出全身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这时,同学们深情地注视着教师,表示了前所未有的敬意,仿佛这位教师就是韩麦尔。 …… 这位教师,不仅自己融入了都德所描绘的情境中,被主人公那强烈的爱国精神所感动。更妙的是,他精心设计了这一教学片段,巧妙的运用了录音机、自己的朗读、自己的模仿表演,把学生们带进了那个亡国的情境中。在这时,学生表面上的无言,其实是内心的千言万语,内心强烈的情感,难以表达的表现。“此时无言胜千言”。一些优秀语文教师,在他们的成功教学中,运用他们的智慧,设计了许许多多这样美妙的片段,大大丰富了语文教学的课堂。 再次,美在节奏。在教学中,张驰兼顾、抑扬顿挫的节奏,能使课堂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礼记・乐记》中说:“节奏,谓或作或止。作则奏之,止则节之。”节奏,本意为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急徐行止长短强弱等现象。美国的理查德・波列斯拉夫斯基在《演讲六技》一书中说:“节奏是一件艺术作品中所包含的各种不同要素的有序、有节拍的变化――而这一切变化一步一步地激起欣赏者的注意,始终如一的引导他们接近艺术家的最终目的。”这是指艺术上的各种要素的有秩序、有节拍的变化。在课堂教学上,节奏主要指教学结构的疏密变化、教学气氛的张驰起伏、教师声调的抑扬顿挫等。教学中丰富的节奏,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情感,从而产生美感。 课堂教学中节奏的形成,取决于多种因素。但以下几方面是必不可少的①: 教学内容主次分明。一堂课,一篇课文,乃至一个单元的教学,教师需要教,学生需要学的方面很多。但教师要从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出发,确定重点、难点,切忌面面俱到,平均用力。重点内容,要重锤敲打,精雕细刻;一般内容,一语带过,忍痛割爱。这样,就有主有次,有详有略,自然就会相成鲜明的节奏。 课堂气氛张驰有序。中国有句古话:“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张与驰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课堂教学中,就是要讲究“张”与“驰”的巧妙配合。 其实,一堂课就象一出戏一样,要有使人平心静气的舒缓场面,也要有使人紧张振奋的高潮。就是这种平缓与高潮的交替出现,才能扣人心弦,产生真正的节奏。课堂中,如果整个45分钟都是一板一眼、四平八稳、慢条斯理的舒缓气氛,学生必然感到索然寡味、无精打采。相反,如果整节课都是激情洋溢、精神振奋,学生也会因过度疲劳而思维抑制,教学效果也将适得其反。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巧妙地把课堂气氛由平缓推向高潮,又由高潮逐步转入平缓。使学生时而紧张,时而舒缓;时而迷惘,时而惊叹;时而兴致勃勃,时而惴惴不安。 教学速度安排适宜。上课的速度是教学节奏的一个重要方面。上课的速度应该有快有慢,有行有止,错落有致,才能形成鲜明的节奏。太快,学生一会跟不上;太慢,学生又容易走神。一味地讲解或思考,学生大脑没有得到适当休息,容易疲劳;停顿太多,或停顿时间太长,又破坏了一堂课的完整性。这些,都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效调节。 教师语调抑扬顿挫。语调是由语音的高低、强弱、长短、轻重等各种因素构成的。上课时,教师要运用好这些因素,使自己的语言产生抑扬顿挫的效果,从而用语言粘住学生。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就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她说:“语言不是蜜,但能粘住学生。”她就是用自己那富有艺术性的语言粘住了一代又一代学生的。 语文课堂教学中,美的境界形态多样,限于篇幅,就不再赘述。 注释: ① 张运辅《语文教学节奏艺术浅探》,徐大兰 涂木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论》,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11月版。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丰县付坊中学 邮政编码:344506
篇5:美-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
美-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
[摘要] 语文教学是真善美的统一,美的境界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语文课堂教学,美的和谐,美在无言,美在节奏。
[关键词] 境界 美 和谐 无言 节奏
“境界”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事物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它是一种具体的境况。如思想境界,指的是某人的思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一定的水平。
语文课堂教学的境界指的是语文课堂教学所达到的一种具体的状况、具体的情况。由于教学是在一定的场合进行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境界就具有一定的情境性,与一定的情境联系在一起,是一种十分具体的境况,具有“场”的特点。又由于是在一定场合下,一群人的活动与交往,因此,还具有情感性。其实,只要有人的参与,没有“情”的“境”是不存在的,哪怕是纯粹自然的“境”,只要一有人的融入,便映上了“人”的色彩,打上了人的烙印。
境界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质的差异性。大凡境界,都具有高低、优劣之分。本文所要探讨的就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美的境界。
语文教学是真善美的统一,是以求真为基础向善的迈进;而美则是向着善的目标迈进的最佳途径。
在语文教学中,“真”就是真理性的知识和科学性的规律。具体而言,主要包括规律性的语言(或言语)知识、文学知识、写作知识、文章知识和文化知识等,当然,还包括一些更加具体的操作性的知识。需要指出的是,规律也即是知识,只不过是操作性的知识罢了。整个语文教学,可以说,就是以这些基本的知识教学为基点的,没有这些基本知识的教学,其它一切都是枉然。当然,或许还可以从另外的角度列出其它的关于“真”的具体内容。但不可否认的却是,不论有多少种关于“真”的理解,也不论这些理解有多大的差别。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语文教学离不开真理性知识和科学性规律的教学。
真理性知识的传授和科学性规律的传递,目的都是一个,大而言之,是为了人的健康成长;小而言之,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在目前,比较功利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拿高分。这就是“善”。语文教学,就是这种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从哲学的意义上来说,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就是美。当然,这样的表述比较抽象,比较难以理解。对语文教学而言,仅有这样的抽象是远远不够的。作为实践的语文教学,“美”是通向善的最佳途径。虽说“条条道路通罗马”,通向目的的道路有多条,但求美的道路无疑是
[1] [2] [3] [4]
篇6:如何让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论文
如何让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论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有的时候,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比较活跃,课堂氛围也比较好。但是教学的效果却不够理想,教学存在着死气沉沉的情况。教师在教学实际中不能够灵活开展教学,这样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因此,为了更加有效地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教师应该注重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努力使语文课堂更加活跃。
1提高备课效率,夯实课堂教学基础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丰富,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活动。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需要因人而异,结合不同学生的情况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任务,使学生可以更加灵活地掌握这些内容,这样可以使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掌握更加有效。因此,教师应该注重提高备课的效率,更加充分地准备课堂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计划。教师只有把教材中的内容吃透,在讲解的过程中才能够更加有效。教师可以在备课阶段为课堂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制定相应的策略,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例如,在学习《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时候,小学生可能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通过高效率的备课,就可以提前做好预案。这样的方式对于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语文课堂真正地活起来有着重要的作用。
2创设教学情境,开展快乐学习
对于小学生来说,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开展学习最重要的动力。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够使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激发,使学生更加有效地开展语文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的时候,应该注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乐趣。这样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时候,其语文综合素养会得到有效的提升。例如,在学习《小桥流水人家》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倾听相关的背景音乐,然后让学生根据音乐和所学习的内容画出自己脑中的小桥流水人家的画面。通过创设这样轻松的教学情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感受到快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大大提升,从而实现快乐学习,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目标。
3给与学生充分空间和时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想要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使课堂教学能够活起来,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保证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应该给与学生充分的空间和实践,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于语文知识应该有自己的而理解,从而保证高效率的语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学习古诗《乡村四月》和《四时田园杂兴》的时候,教师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的习惯,可以使学生更加有效地理解古诗的内容,学生可以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学习的习惯。这样对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语文课堂“活起来”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后,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的效率会更高,学生对于古诗词的掌握会更加有效,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自然会得到有效的提升。只有实现了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才能够称得上是“活起来”的.语文课堂教学,对于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才更加有意义。
4完善教学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想要使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教师还应该注重完善教学评价,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小学生来说,每个人都喜欢得到教师的认可,得到教师的鼓励和肯定,只有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才会得到激发,学生学习的效率才会大大提升。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善于抓住,每个机会来鼓励和表扬学生。在学生表现优异的时候应该给与鼓励,让学生更加自信,使其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有效地获取语文知识;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给与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让学生有更加充足的学习的动力。例如,在学习《晏子使楚》的时候,对于学生的不同理解,教师应该予以支持,这样可以充分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使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有着重要的作用。
5结论
想要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能够活起来,教师应该给与学生更加充足的发挥空间,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体地位。同时,还应该避免过于放松,影响学生学习的效率。因此,教师应该注重提高自身的专业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更好地引导学生开展高效的语文学习活动。教师还需要不断提升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可以有效了解课堂中的各种情况,保证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只有这样,才能够使语文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作者:徐勤路 单位:山东省新泰市第一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叶珠.让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J].华夏教师,(8):54.
[2]邵文才.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J].中国校外教育,2016(7):74.
[3]孙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J].学周刊,(33):40.
[4]厉晓霜.试论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3(13):34.
[5]张金涛.浅谈多媒体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3(13):93-94.
[6]孙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J].学周刊,(12):47.
篇7: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在有些课堂教学中,常显现出许多弊端,如漠视学生的能动意识,不为学生创设活动时空条件等。这些显然与《课标》所提倡理念、精神相违背。课堂的中心目标是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因此而言,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天地。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我认为先决条件应该是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
“活”起来,即不呆板,不被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那怎样才能是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呢?下面就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巧设民主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想要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教学情境,首先就要教师以微笑的面容、亲切的话语、饱满的激情去感化学生、亲近学生。并且教师还要善待学生,当学生出错时,老师不训斥,不惩罚,要耐心指导,当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时,应给予及时地肯定,并鼓励他们。如:我在教学时,将自己也列为学习的一员,与学生们一起操作,一起讨论。对表现出色的学生以“你真行!”、“你真棒!”、“你很好!”等来表扬他们,对学困生不厌恶、不指责。更是耐心地指导他们、鼓励他们。常鼓励他们说“你能行!好好想一想,慢慢来”等。使他们感到老师和他们一起动脑,一起学习。这样就慢慢地打消了学生对老师的惧怕和隔阂的心理,于是在轻松愉快地合作学习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动力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学生只要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就会促使各种感官,共同引起对学习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活动提供了最佳的心理准备。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确立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如我在教学生朗读《可爱的草塘》课文时,让学生先看看课文,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就读哪个自然段。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被挑逗起来了。朗读之后,教师根据学生朗读的情况,或表扬、或指导、或听范读后再读,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向前迈进了一步。
三、提供参与机会,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能表现自我。一位教师在教学《雨点》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充分体悟课文情境,感受文章所描摹的生活场景。他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组织学生自读,在自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如“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理解并在小组内讨论,通过讨论,教师认为学生对“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理解还比较抽象,他又组织学生通过表演来理解、体会。在动作表演中,他发现一些学生表演动作不到位,动作太僵硬,不自然,表情不丰富,他又通过评议来引导学生重新体会。一节课,学生始终在他自然顺畅的导引之下,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实现重点训练项目人人都有参与机会。每一名学生都参与了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并以此为契入口,突破了本课的学习难点,顺利的完成了学习目标,课堂也一改沉闷的局面,学生在课堂上也“活”了起来。
总之,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有了自由轻松的学习心境。自然就有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篇8:美--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论坛帖)
美--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论坛精华帖)
论坛精华帖:/vbb/showthread.php?threadid=5130
nfhxf
黄行福
(江西省南丰县付坊中学 344506)
[摘要] 语文教学是真善美的统一,美的境界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语文课堂教学,美的和谐,美在无言,美在节奏。
[关键词] 境界 美 和谐 无言 节奏
“境界”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事物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它是一种具体的境况。如思想境界,指的是某人的思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一定的水平。
语文课堂教学的境界指的是语文课堂教学所达到的一种具体的状况、具体的情况。由于教学是在一定的场合进行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境界就具有一定的情境性,与一定的情境联系在一起,是一种十分具体的境况,具有“场”的特点。又由于是在一定场合下,一群人的活动与交往,因此,还具有情感性。其实,只要有人的参与,没有“情”的“境”是不存在的,哪怕是纯粹自然的“境”,只要一有人的融入,便映上了“人”的色彩,打上了人的烙印。
境界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质的差异性。大凡境界,都具有高低、优劣之分。本文所要探讨的就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美的境界。
语文教学是真善美的统一,是以求真为基础向善的迈进;而美则是向着善的目标迈进的最佳途径。
在语文教学中,“真”就是真理性的知识和科学性的规律。具体而言,主要包括规律性的语言(或言语)知识、文学知识、写作知识、文章知识和文化知识等,当然,还包括一些更加具体的操作性的知识。需要指出的是,规律也即是知识,只不过是操作性的知识罢了。整个语文教学,可以说,就是以这些基本的知识教学为基点的,没有这些基本知识的教学,其它一切都是枉然。当然,或许还可以从另外的角度列出其它的关于“真”的具体内容。但不可否认的却是,不论有多少种关于“真”的理解,也不论这些理解有多大的差别。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语文教学离不开真理性知识和科学性规律的教学。
真理性知识的传授和科学性规律的传递,目的都是一个,大而言之,是为了人的健康成长;小而言之,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在目前,比较功利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拿高分。这就是“善”。语文教学,就是这种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从哲学的意义上来说,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就是美。当然,这样的表述比较抽象,比较难以理解。对语文教学而言,仅有这样的抽象是远远不够的。作为实践的语文教学,“美”是通向善的最佳途径。虽说“条条道路通罗马”,通向目的的道路有多条,但求美的道路无疑是最好的一条。因为美本身也是一种善。它本身即是千百年来人们所孜孜以求的一个目标,象建设美丽的国家,装扮美丽的城市,装饰美丽的住房,穿戴美丽的衣帽,这些都是人们为之而奋斗的重要目标。它们既是美,也是善。语文教学又何尝不是这样?人们千方百计设计美的教学思路、美的板书,力求用美的语言引导,乃至穿美的服装,这一切,不都是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其实,不止是这样,美还不仅仅具有手段的价值,它本身就是老师、学生所要追求的一个目标。这种把美本身作为追求的目标,最为典型的体现在各种名目的、作秀式的优质课、公开课上,从教学手段到教师穿戴,从一举一动到一问一答,从发言顺序到问题答案,不是都力求完美吗?只不过这种所谓的“完美”,仅仅具有表演的一次性价值,只具有表面的、形式主义的美学价值罢了。这种作秀式的表演,就从反面向人们表明:语文教学中对美的追求是人们对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的追求。这样,美本身自然就成为一种追求,一种善。
比较是我们认识事物的一种常用的方法,“有比较才会有鉴别”,是我们对比较功能的一种认识。既然有“最佳”,就肯定有一般、有不佳。美既然是最佳,那一般就是求真,不佳就连求真得任务也难以完成。让我们来看三个例子:
同是教授刘永的词《雨霖霖》,三种不同的教法就显示了三种不同的境界:
有位老师说:
“在东京城外、植满垂柳的汴河码头。凄清冷落的深秋,一场骤雨刚刚下过,树梢上的寒蝉又如泣如诉的叫了起来。在长亭送别的人漫漫饮酒,细细话别。一直挨到傍晚,雨也停了,舟人催促,该是起程的时候了。--这首词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我国十一世纪缠绵的送别图……”
接着,老师放《雨霖霖》的教学磁带,先读后唱,民乐伴奏,昆曲声腔。在悠扬悦耳的箫、笛声中,学生倾听着凄楚婉转的女高音歌唱,眼看课文和注释,很自然地进入了词的境界。
另一位老师则这样开头:
“在宋代,有一位著名的词人,名叫刘永,他有一首著名的词《雨霖霖》。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刘永的.这首词。”接着介绍作者,介绍时代,布置学生查字典、词典,扫除生字、生词障碍……
还有一位老师,他这样上:
一进教室,就叫学生翻开课本,板书课题,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并把这首词中的所有生字生词全部抄在黑板上,让学生全部抄下来。然后,逐句讲解……
三种教法,三种境界,高下分明:
第一种,先用语言描述,把学生带进了那个凄清冷落的深秋。录音磁带的播放,又创造了一种如泣如诉的氛围。学生渐渐地进入了角色,就沉浸在语言、乐曲、歌唱的情境中,体验、领悟作者的心境。这就是美的境界。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就能受到美的熏陶。
第二种,那是实实在在地在向学生传授知识,让学生知道刘永这个人、这首词,而且还让学生自己查字典词典,培养了学生使用语文工具书的能力。但这种方式,平淡枯燥,只有硬梆梆的知识传授,没有情感,没有形象,更没有情境可言。在这种状态下,学生学得索然寡味,昏昏欲睡。这是一般的求真的状况。
第三种就一般了,由教师一个人全部包办,学生处在完全被动听讲的地位,思维处于抑制状态。
一比较,高下立分,就可以明白最佳境界之所以然。
语文教学中真善美的统一,不仅仅是理论上的一种探讨,更是实践上的具体操作。其实,任何理论上的好设想、好建议,只有化为具体的实践,才能体现它的价值。而课堂教学,不论在何种情形下,都是实现教育、教学价值的最重要的途径,都是主渠道。语文教学更不必说,必须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实现真善美的有机统一,引导学生在求真的基础上,以最好的、美的境界,实现对善的追求。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人们已经从许许多多方面进行了探讨,有从客观物质设备入手的,有从教材内容切入的,有从教师素养进行的……。这些探讨,从不同方面给人们以启发,也为语文教育工作者进一步认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思路。但这些认识,这些探讨,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缺点:都是静态的论说,微观的探索,都把语文课堂教学放在一个静态的角度,进行微观审视。这样的认识,这样的探讨,虽然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操作意义,但对于整个实践的改造意义却要大打折扣,因为它蔽于微观而看不到宏观,仅仅一两个因素的美伦美焕,还难以实现整堂课的美。有鉴于此,本文着力从课堂教学的机制上进行一番探讨。
机制是指事物在运动中,各相关因素有一定向度的、相互衔接的律动作用联系。一定向度,是指向一定方向、目标运动,对于语文课堂教学而言,就是指求美、求善;律动是指循着一定规律而运动,而不是盲目的、人为的动,指的是求美求善的过程,不是人为的、随心所欲的进行操作,而是遵循着语文课堂教学、学生心理发展以及审美及创造美本身的规律而进行的。
从整个语文课堂教学的机制上看,语文教学美在何处?
首先,美在和谐。和谐是各种相关因素恰倒好处配合的结果。语文教学中,涉及的因素很多,只有各种因素都有机的相互作用,美的境界才可能形成。而在这诸多因素当中,教师和学生始终是两个主导因素,只有这两个主导因素相互配合好了,美才会出现在课堂。所以,我们主要是看教师和学生两个主导因素在课堂上的活动。当然也涉及其它因素。
篇9:课堂教学的新境界:新在哪里?
课堂教学的新境界:新在哪里?
要想深入地推进新课改,首先要下功夫进行有效性自主学习的研究,创设课堂教学的新境界。
有话总爱跟老师讲,有事总爱找老师帮
学生被动学习乃至厌学的原因之一,就是在他们眼里知识是枯燥乏味的、是灰色的,要改变这种现象,就要善于发掘蕴含于知识本身的情感,并善于艺术性的赋予知识以情感。有了情感,知识就有了生命,学生就会感受到其中的魅力和价值,对于自己感到有魅力和价值的东西,学生怎能不孜孜以求呢?
在传统的课程实施中,我们往往容易忽视其中的“情感”。有好多教师认为,只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就是尽了自己的责任。只要尽了这个责任,那么教师的所作所为、教师的付出都是正确的。其实不然,新的课程不仅要求我们“传道、授业、解惑”,即使是为了“传道、授业、解惑”,没有情感的教学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对学生而言,积极的情感比渊博的知识和高度的责任感都重要。带着沉重的心理惶恐感,学生怎么能自主学习呢?如果沉甸甸的责任和渊博的知识伴着的是漠然的神情,那么,带给学生的只能是被动消极乃至失望、沉沦和彷徨。学校里的学习,是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教师的良好情感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映,要使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就要善于营造情感交融的良好氛围,把更多的“情”和“爱”注入平日的教育教学,要给学生以足够的心理安全感,这样,学生才能带着信心和勇气主动地投入自主性的学习活动。
要给学生以丰富的情感,教师应该用一颗童心对待学生。教育是针对人的,而且是初为人的人。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教师只有怀着一颗童心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也只有这样,师生才会成为朋友,学校才会成为乐园。
要给学生以丰富的情感,教师还要用微笑来赢得学生的微笑。一个慈爱的眼神,一次轻轻的抚摸,一份小小的礼物,都会使学生如临春风,如沐时雨。要给学生以丰富的情感,我们还要把富有激励呼唤、鼓舞和关注性的语言当作传递情感的灵丹妙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命令式的、居高临下式的语言转化成商量式的、平等交流式的语言,把生硬冰冷的语言变成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
只有在上述富有情感的平等和谐的交流中,学生才能“有话总爱跟老师讲”,“有事总爱找老师帮”。这种“求学”的境界,也正是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重要标志。
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
“放得开”是指教师不要怕孩子暴露问题,要解放孩子的身心,要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一些看似错误的回答也可能蕴含着创新的火花,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的答案,不要把教材上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要允许学生对问题有独特的见解。“收得拢”是指在尊重孩子多种答案的基础上,还要引导他们推敲出尽可能完美的答案。
学生能够经常说:“我想……我要……我能……我来做……我还有……我认为……”这是学生投入了自主性学习的又一标志,要达到这样的愤悱状态,教师就不能轻易否定学生的思维成果,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在老师眼里,学生设计出的办法、方案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错误,都应予以肯定,即使是一些看似错误的回答也可能蕴含着创新的火花。这样,每个学生都能自始至终情绪高昂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试想,如果学生绞尽脑汁思考出的一个答案,虽然言之有理但就是因为不符合老师的标准答案而被一棍子打死,学生怎么再能畅所欲言、积极思维呢?当然,对于学生出现的原则性的错误我们不能视而不见,我们应在肯定其合理性的基础上帮助其分析错因,使其在心服口服的前提下走向成功。教师要适时地对学生在探索中所出现的“闪光点”进行鼓励,正确的探索结论要鼓励,对于错误的的观点,教师也要婉转地向该生提出他的观点中所存在的漏洞和其它错因,这些错误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由参与交流的其他学生提出,从而引起该生本人的深入思考。还要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同结论,如果讲得有道理,教师就应该给予肯定,即便是与教材中的叙述有所出入,教师也不应该硬将教材中的结论强加给学生,因为任何知识的学习都要经历由不完整到完整的过程。让学生真实的坦陈自己的想法,尊重孩子的思维成果,不轻易否定孩子在认真思维基础上的答案,这样,学生才会“放下包袱、开动机器”,这样,才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同时,在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引导学生相互比较鉴别,把发散的思维再回拢起来,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系统性、严谨性和深刻性。
学生自由组合、自由发挥
我们的新课改强调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它呼唤与之相适应的新教学组织形式的诞生。在新课改实践中,我们应该推出许多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歌舞晚会式”、“答记者问式”、“拔河式”……构建气氛民主、便于交流的开放性课堂,有利于改变教师对课堂的垄断地位。
如何创建多维互动的有利于学生自主的教学组织形式,如何使这些形式不流于形式?我们应提倡“三主”、“三不”的组织原则―――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学,以“活动”为主、不“锁住”学生;让学生围绕目标自主选择教学内容、自主选择喜欢的.学习方法,以“发现”为主、不“代替”学生;让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去发现结果或规律,教师不做现成饭喂学生,以“鼓励”为主、不“钳制”学生。这样的课堂,少了不该有的条条框框,多了应该有的自由与宽容,多了促进自主学习应该有的自信和勇气,在这种不拘一格的教学形式中,在这样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学生的手指灵活了,思维的闸门开启了,迸发出了智慧的浪花,激荡起创新的激情和成功的欢欣,教师的劳动也涌现出了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抢抓稍纵即逝的教育资源
在传统的计划课堂下,我们的教师惟教案独尊,不敢越教案半步。对于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意外情况,要么把学生毫不客气地训斥一顿,要么自己被气得七窍生烟乱了方寸。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要重新确立教育资源观:教育资源无处不在,瞬时即逝的教育资源尤其宝贵。学《乌鸦喝水》时,学生盛水的瓶子不小心打破了,教师的一句“你帮乌鸦找到了一种新的方法”,消除了学生的恐慌,丰富了课堂内容;学习《小雨沙沙》时,突然下起了小雨,教师打破了原来的教学程序,让学生听雨、赏雨、沐雨,读雨、品雨,突如其来的“干扰”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变成了难得的教育资源。生活中不是缺乏教育资源,而是缺乏善于发现和有效利用教育资源的眼睛。对于那些在设计好的教案外和常规课堂内外突然出现的有效教育资源,尤其需要我们积极对待,及时抓取。(作者单位:山东省高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261500)
篇10:新课标下课堂教学的新境界
新课标下课堂教学的新境界
要想深入地推进新课改,首先要下功夫进行有效性自主学习的研究与探讨,创设新课标下课堂教学的新境界。新境界之一:有话总爱跟老师讲,有事总爱找老师帮学生被动学习乃至厌学的原因之一,就是在他们眼里知识是枯燥乏味的、是灰色的,要改变这种现象,就要善于发掘蕴含于知识本身的情感,并善于艺术性的赋予知识以情感。有了情感,知识就有了生命,学生就会感受到其中的魅力和价值,对于自己感到有魅力和价值的东西,学生怎能不孜孜以求呢?在传统的课程实施中,我们往往容易忽视其中的“情感”。有好多教师认为,只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就是尽了自己的责任。只要尽了这个责任,那么教师的所作所为、教师的付出都是正确的。其实不然,新的课程不仅要求我们“传道、授业、解惑”,即使是为了“传道、授业、解惑”,没有情感的教学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对学生而言,积极的情感比渊博的知识和高度的责任感都重要。带着沉重的心理惶恐感,学生怎么能自主学习呢?如果沉甸甸的责任和渊博的知识伴着的是漠然的神情,那么,带给学生的只能是被动消极乃至失望、沉沦和彷徨。学校里的学习,是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教师的良好情感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映,要使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就要善于营造情感交融的良好氛围,把更多的“情”和“爱”注入平日的教育教学,要给学生以足够的心理安全感,这样,学生才能带着信心和勇气主动投入自主性的学习活动。要给学生以丰富的情感,教师应该用一颗童心对待学生。教育是针对人的,而且是初为人的的人。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教师只有怀着一颗童心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也只有这样,师生才会成为朋友,学校才会成为乐园。要给学生以丰富的情感,教师还要用微笑来赢得学生的微笑。一个慈爱的眼神,一次轻轻的抚摸,一份小小的礼物,都会使学生如临春风,如沐时雨。要给学生以丰富的情感,我们还要把富有激励、呼唤、鼓舞和关注性的语言当作传递情感的灵丹妙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命令式的、居高临下式的语言转化成商量式的、平等交流式的语言,把生硬冰冷的语言变成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只有在上述富有情感的平等和谐的交流中,学生才能“有话总爱跟老师讲,有事总爱找老师帮”。这种“求学”的境界,也正是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重要标志新境界之二: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放得开”是指教师不要怕孩子暴露问题,要解放孩子的身心,要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一些看似错误的回答也可能蕴含着创新的火花,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的答案,不要把教材上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要允许学生对问题有独特的见解。“收得拢”是指在尊重孩子多种答案的基础上,还要引导他们推敲出尽可能完美的答案。学生能够经常说:“我想……我要……我能……我来做……我还有……我认为……”这是学生投入了自主性学习的又一标志,要达到这样的愤悱状态,教师就不能轻易否定学生的`思维成果,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在老师眼里,学生设计出的办法、方案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错误,都应予以肯定,即使是一些看死错误的回答也可能蕴含着创新的火花。这样,每个学生都能自始至终情绪高昂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试想,如果学生绞尽脑汁思考出的一个答案,虽然言之有理但就是因为不符合老师的标准答案而被一棍子打死,学生怎么再能畅所欲言、积极思维呢?当然,对于学生出现的原则性的错误我们不能视而不见,我们应在肯定其合理性的基础上帮助其分析错因,使其在心服口服的前提下走向成功。教师要适时地对学生在探索中所出现的“闪光点”进行鼓励,正确的探索结论要鼓励,对于错误的观点,教师也要婉转地向该生提出他的观点中所存在的漏洞和其它错因,这些错误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由参与交流的其他学生提出,从而引起该生本人的深入思考。还要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同结论,如果讲得有道理,教师就应该给予肯定,即便是与教材中的叙述有所出入,教师也不应该硬将教材中的结论强加给学生,因为任何知识的学习都要经历由不完整到完整的过程。让学生真实的坦陈自己的想法,尊重孩子的思维成果,不轻易否定孩子在认真思维基础上的答案,这样,学生才会“放下包袱、开动机器”,这样,才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同时,在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引导学生相互比较鉴别,把发散的思维再回笼起来,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系统性、严谨性和深刻性。新境界之三:学生自由组合、自由发挥我们的新课改强调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它呼唤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新教学组织形式的诞生。在新课改实践中,我们应该推出许多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歌舞晚会式”、“答记者问式”、“拔河式”……构建民主、交流的、开放性的课堂气氛,有利于改变教师对课堂的垄断地位。如何创建多维互动的、有利于学生自主的教学组织形式,如何使这些形式不流于形式?我们应提倡“三主”、“三不”的组织原则----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学,以“活动”为主,不“锁住”学生;让学生围绕目标自主选择教学内容、自主选择喜欢的学习方法,以“发现”为主,不“代替”学生;让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去发现结果或规律,教师不做现成饭喂学生,以“鼓励”为主,不“钳制”学生。这样的课堂,少了不该有的条条框框,多了应该有的自由与宽容,多了促进自主学习应该有的自信和勇气,在这种不拘一格的教学形式中,在这样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学生的手指灵活了,思维的闸门开启了,迸发出了智慧的浪花,激荡起创新的激情和成功的欢欣,教师的劳动也涌现出了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新境界之四:抢抓稍纵即逝的教育资源在传统的计划课堂下,我们的教师惟教案独尊,不敢越教案半步。对于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以外情况,要么把学生毫不客气地训斥一顿,要么自己被气得七窍生烟乱了方寸。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要重新确立教育资源观:教育资源无处不在,瞬时即逝的教育资源尤其宝贵。学《乌鸦喝水》时,学生盛水的瓶子不小心打破了,教师的一句“你帮乌鸦找到了一种新的方法:,消除了学生的恐慌,丰富了课堂内容;学习《小雨沙沙》时,突然下起了小雨,教师打破了原来的教学程序,让学生听雨、赏雨、沐雨,读雨、品雨,突如其来的”干扰“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变成了难得的教育资源。生活中不是缺乏教育资源,而是缺乏善于发现和有效利用教育资源的眼睛。对于那些在设计好的教案外和常规课堂内外突然出现的有效教育资源,尤其需要我们积极对待,即逝抓取。篇11:新课标下课堂教学的新境界
新课标下课堂教学的新境界
要想深入地推进新课改,首先要下功夫进行有效性自主学习的研究与探讨,创设新课标下课堂教学的新境界。新境界之一:有话总爱跟老师讲,有事总爱找老师帮学生被动学习乃至厌学的原因之一,就是在他们眼里知识是枯燥乏味的、是灰色的,要改变这种现象,就要善于发掘蕴含于知识本身的情感,并善于艺术性的赋予知识以情感。有了情感,知识就有了生命,学生就会感受到其中的魅力和价值,对于自己感到有魅力和价值的东西,学生怎能不孜孜以求呢?在传统的课程实施中,我们往往容易忽视其中的“情感”。有好多教师认为,只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就是尽了自己的责任。只要尽了这个责任,那么教师的所作所为、教师的付出都是正确的。其实不然,新的课程不仅要求我们“传道、授业、解惑”,即使是为了“传道、授业、解惑”,没有情感的教学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对学生而言,积极的情感比渊博的知识和高度的责任感都重要。带着沉重的心理惶恐感,学生怎么能自主学习呢?如果沉甸甸的责任和渊博的.知识伴着的是漠然的神情,那么,带给学生的只能是被动消极乃至失望、沉沦和彷徨。学校里的学习,是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教师的良好情感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映,要使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就要善于营造情感交融的良好氛围,把更多的“情”和“爱”注入平日的教育教学,要给学生以足够的心理安全感,这样,学生才能带着信心和勇气主动投入自主性的学习活动。要给学生以丰富的情感,教师应该用一颗童心对待学生。教育是针对人的,而且是初为人的的人。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教师只有怀着一颗童心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也只有这样,师生才会成为朋友,学校才会成为乐园。要给学生以丰富的情感,教师还要用微笑来赢得学生的微笑。一个慈爱的眼神,一次轻轻的抚摸,一份小小的礼物,都会使学生如临春风,如沐时雨。要给学生以丰富的情感,我们还要把富有激励、呼唤、鼓舞和关注性的语言当作传递情感的灵丹妙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命令式的、居高临下式的语言转化成商量式的、平等交流式的语言,把生硬冰冷的语言变成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只有在上述富有情感的平等和谐的交流中,学生才能“有话总爱跟老师讲,有事总爱找老师帮”。这种“求学”的境界,也正是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重要标志新境界之二: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放得开”是指教师不要怕孩子暴露问题,要解放孩子的身心,要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一些看似错误的回答也可能蕴含着创新的火花,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的答案,不要把教材上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要允许学生对问题有独特的见解。“收得拢”是指在尊重[1] [2] [3]
篇12:课堂教学的新境界:新在哪里?
课堂教学的新境界:新在哪里?
要想深入地推进新课改,首先要下功夫进行有效性自主学习的研究,创设课堂教学的新境界。
有话总爱跟老师讲,有事总爱找老师帮
学生被动学习乃至厌学的原因之一,就是在他们眼里知识是枯燥乏味的、是灰色的,要改变这种现象,就要善于发掘蕴含于知识本身的情感,并善于艺术性的赋予知识以情感。有了情感,知识就有了生命,学生就会感受到其中的魅力和价值,对于自己感到有魅力和价值的东西,学生怎能不孜孜以求呢?
在传统的课程实施中,我们往往容易忽视其中的“情感”。有好多教师认为,只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就是尽了自己的责任。只要尽了这个责任,那么教师的所作所为、教师的付出都是正确的。其实不然,新的课程不仅要求我们“传道、授业、解惑”,即使是为了“传道、授业、解惑”,没有情感的教学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对学生而言,积极的情感比渊博的知识和高度的责任感都重要。带着沉重的心理惶恐感,学生怎么能自主学习呢?如果沉甸甸的责任和渊博的知识伴着的是漠然的神情,那么,带给学生的只能是被动消极乃至失望、沉沦和彷徨。学校里的学习,是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教师的'良好情感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映,要使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就要善于营造情感交融的良好氛围,把更多的“情”和“爱”注入平日的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教学,要给学生以足够的心理安全感,这样,学生才能带着信心和勇气主动地投入自主性的学习活动。
要给学生以丰富的情感,教师应该用一颗童心对待学生。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是针对人的,而且是初为人的人。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教师只有怀着一颗童心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也只有这样,师生才会成为朋友,学校才会成为乐园。
要给学生以丰富的情感,教师还要用微笑来赢得学生的微笑。一个慈爱的眼神,一次轻轻的抚摸,一份小小的礼物,都会使学生如临春风,如沐时雨。要给学生以丰富的情感,我们还要把富有激励呼唤、鼓舞和关注性的语言当作传递情感的灵丹妙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命令式的、居高临下式的语言转化成商量式的、平等交流式的语言,把生硬冰冷的语言变成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
只有在上述富有情感的平等和谐的交流中,学生才能“有话总爱跟老师讲”,“有事总爱找老师帮”。这种“求学”的境界,也正是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重要标志。
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
&nbs
[1] [2] [3]
篇13:语文学习三境界
语文学习三境界
语文学习三境界河南南召一中 翟杰
语文学习也有境界一说?有的。语文既然是一种社科文化,是精神文明的成果,学习的过程中必然贯穿有多重心理因素,所以他有层级性,有境界的高下。
一、阅读目的三境界。
消遣性阅读,兴之所至,匆匆浏览,广泛涉猎,自娱消遣。学习积累性阅读,生存所必须,有强的同步性整体性,理解要全面深刻。研究性阅读,有很强的主观性创造性和扩展性。
二、现代文阅读能力结构有三境界。
感知能力。提高的途径是积累,是长期的过程。随时解决语文学习以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疑难字词,而且在阅读过程中要自觉的形成使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的习惯。
理解能力。这是核心。包含理解分析概括综合等诸多能力。理解词语、关键语句、重要内容、文章结构、表现形式、作者的观点态度以及文章的思想内容。
鉴赏能力。语文知识积累越多,理解能力越强,为鉴赏提供了坚实的后盾。驾驭文本的能力表达上的.能力越强。
三、 庖丁解牛三境界。
语文学习也有类似于庖丁解牛的地方。
庖丁分析解牛有三种情形:
“族庖月更刀,折也。”挥刀大砍,粗放式经营,态度较认真,总比望而却步或借故不干好吧。不怕困难,迎难而上,披荆斩棘,大刀阔斧的汇袖猛干。记不住多读几遍,多写几遍,多背几遍,作文写不出就背、抄范文,抄名句。此法适应于少年。
“良庖岁更刀,割也”。用的爱惜,方法得当。因为他是在割。态度认真,作风细腻。审时度势,深思熟虑,洞幽烛微,望闻问切,“轻拢慢捻”,“润物细无声”,讲的是深是透,把握规律,重视规范行为,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足够的耐心。遇到难点,不“快刀斩乱麻”,三下五去二的草率出兵,匆匆收场。全面细致地审察学习对象,找到恰切路径,选择合适的方法,从容不迫的解决。背诵课文,先分析文章结构,利用标志记忆;或浓缩句子记忆;或同桌互相提示检查;或先翻译了再记忆;或是听录音记忆。作文写的不好,就从语言构思立意等方面分析,找弱点,寻找对策,各个击破。
庖丁比前两种又高了一层。“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他的心中有牛,眼中无牛,牛在心中,刀在手中,“以无厚入有间”,仿佛在梦中宰牛,那牛在屏幕上一清二楚,而刀刃就是光标,鼠标轻轻一点,就豁然已解。此时的庖丁,已无匠气,不重技巧,只重感觉。当然,他也是从技巧派过来的,从有形世界到无形世界的,有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也有一个过程,但已经发生了飞跃。无前者的经验教训,不会有腾空一跃,游刃有余,潇洒自如。此时的丁,已经进入“无为”之境。全是意念在行动。阅读时,心无杂念,心宇澄清,不为积累字句,不为摘抄词语,只为快乐,只为心灵与文本对话,是与大师沟通,交流。写作时,不为取悦老师,不讲究章法,讲究起承转合,句式灵活,用词丰富优美,材料充实。只是写心中所想,抒发胸中之气,发心底之声,咏心中之意,“我手写我心”而已。
篇14:语文学习三境界
语文学习三境界
河南南召一中 翟杰
语文学习也有境界一说?有的。语文既然是一种社科文化,是精神文明的成果,学习的过程中必然贯穿有多重心理因素,所以他有层级性,有境界的高下。
一、阅读目的三境界。
消遣性阅读,兴之所至,匆匆浏览,广泛涉猎,自娱消遣。学习积累性阅读,生存所必须,有强的同步性整体性,理解要全面深刻。研究性阅读,有很强的主观性创造性和扩展性。
二、现代文阅读能力结构有三境界。
感知能力。提高的途径是积累,是长期的过程。随时解决语文学习以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疑难字词,而且在阅读过程中要自觉的形成使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的习惯。
理解能力。这是核心。包含理解分析概括综合等诸多能力。理解词语、关键语句、重要内容、文章结构、表现形式、作者的观点态度以及文章的思想内容。
鉴赏能力。语文知识积累越多,理解能力越强,为鉴赏提供了坚实的后盾。驾驭文本的能力表达上的能力越强。
三、 庖丁解牛三境界。
语文学习也有类似于庖丁解牛的地方。
庖丁分析解牛有三种情形:
“族庖月更刀,折也。”挥刀大砍,粗放式经营,态度较认真,总比望而却步或借故不干好吧。不怕困难,迎难而上,披荆斩棘,大刀阔斧的汇袖猛干。记不住多读几遍,多写几遍,多背几遍,作文写不出就背、抄范文,抄名句。此法适应于少年。
“良庖岁更刀,割也”。用的爱惜,方法得当。因为他是在割。态度认真,作风细腻。审时度势,深思熟虑,洞幽烛微,望闻问切,“轻拢慢捻”,“润物细无声”,讲的是深是透,把握规律,重视规范行为,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足够的.耐心。遇到难点,不“快刀斩乱麻”,三下五去二的草率出兵,匆匆收场。全面细致地审察学习对象,找到恰切路径,选择合适的方法,从容不迫的解决。背诵课文,先分析文章结构,利用标志记忆;或浓缩句子记忆;或同桌互相提示检查;或先翻译了再记忆;或是听录音记忆。作文写的不好,就从语言构思立意等方面分析,找弱点,寻找对策,各个击破。
庖丁比前两种又高了一层。“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他的心中有牛,眼中无牛,牛在心中,刀在手中,“以无厚入有间”,仿佛在梦中宰牛,那牛在屏幕上一清二楚,而刀刃就是光标,鼠标轻轻一点,就豁然已解。此时的庖丁,已无匠气,不重技巧,只重感觉。当然,他也是从技巧派过来的,从有形世界到无形世界的,有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也有一个过程,但已经发生了飞跃。无前者的经验教训,不会有腾空一跃,游刃有余,潇洒自如。此时的丁,已经进入“无为”之境。全是意念在行动。阅读时,心无杂念,心宇澄清,不为积累字句,不为摘抄词语,只为快乐,只为心灵与文本对话,是与大师沟通,交流。写作时,不为取悦老师,不讲究章法,讲究起承转合,句式灵活,用词丰富优美,材料充实。只是写心中所想,抒发胸中之气,发心底之声,咏心中之意,“我手写我心”而已。
★ 辽宁高考作文
【活:语文课堂教学的至上境界(精选14篇)】相关文章:
毕业生自我鉴定1500字2022-12-25
教师业务提升培训心得体会2022-07-09
高三语文三月份的教学反思2022-11-03
大学语文论文2022-08-17
小学暑期学习心得体会2023-11-28
关于个人思想的学习总结2023-04-29
冯志远观后感2023-05-15
大学语文说课稿2022-05-07
朝阳区高三语文期末作文2022-04-30
思想品德自我鉴定300字2022-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