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价值观的渗透论文

时间:2022-12-06 08:04:16 语文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价值观的渗透论文(共16篇)由网友“bbx2006”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价值观的渗透论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价值观的渗透论文

篇1: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价值观的渗透论文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价值观的渗透论文

摘要:在新课改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首要目标和重要内容。在初中生的作文写作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将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于作文教学当中:通过对学生情感表达的强化,来进行对学生情感的激发,在创设相应的能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情景后,通过写作素材的积累来巩固学生写作能力。重点关注学生的写作过程,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关键词:情感态度;价值观;初中学文;作文教学;渗透研究

语文教学是对学生语言艺术的塑造,语文作文教学不能局限于单方面的写作手法的传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融入,只有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到作文当中,学生写出的文章才有内涵。因此,加强学生语文学习中情感体验具有重要作用和实际意义。

一、强化生活体验,积累情感素材

很多学生在写作文时,写作手法过于直白,很难有效表达自己的情感。引起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无法找到情感表达的素材。其根本原因就是学生实际生活经验不足,很难从自身形成情感感知。想要提高学生写作中情感的表达,就要相应地增加学生对生活的体验。通过不断积累情感表达素材,实现在写作中情感的融入,使学生的作文创作不会出现没有灵魂的现象。通过对生活实际的观察与体验,可以使学生自抒心中的感情,进而组织动人的语言文字。例如在实际教学中,对于风景的描写,不局限于华丽语言的修饰,更偏重于学生对于自然环境的自身体验,从而自己创造词语,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丰富学生语言环境的同时,使学生能够积累情感素材。对学生进行多媒体教学,通过各种优美的图片、视频,来展现更多的风光,丰富学生视野,激发学生表达和创作欲望,带动学生自发地融入情感,进而实现学生情感的积累,从而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能有感而发、有情可抒。

二、调动学生情感态度,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在作文写作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将写作与读书相结合,在阅读和赏析优美的文章后,使学生内心产生对美的追求,获得情感的释放,并将心中所想借助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中的真人真事,体味事件中人物的情感,并结合当下发生的事件来辅助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建设。初中阶段,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建立的萌芽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情感很容易受到影响形成波动。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素质教育建设,也要重点关注学生的情感建设,要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要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确立形成辅助作用,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并使学生将丰富的情感、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通过语言文字的形式进行表达,从而使学生在作文的写作过程中,改变自身对生活的态度,提高语文写作能力,提升自身素养。真正达成义务教育的目标,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进行作文《这件事我真的做错了》的写作时,我先是给学生看了一些家境贫寒,从小就负担起家庭重任的孩子的事例,并对背景进行介绍,使学生对事例中的孩子产生深深的同情,然后增加一些反面事例,通过学生的表情,我知道这种强烈的对比,激发了学生存在于体内的情感,此时引导学生将现在心里的想法写在纸上,对词语的使用要注意。学生会在这种强烈的对比刺激下,充分地将心中的感情用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然后在写完之后,我会抽取几个学生进行示范阅读。在阅读完成之后,我让学生静下来,想一想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有哪些做错的事情,学生很多时候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在通过视频和背景的观看之后,开始安静地进行思索,慢慢的很多学生都举手发言,然后我会让他们进行表达,并辅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然后在经过这一系列的.教学之后,我会布置作业,要学生写一篇真正的反思文章,在文章的结尾处要表达出对做错事件的反思。

三、提高学生写作技巧,加强渗透效果

在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之后,还要重点关注学生基础写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力水平得到提高,保证学生的文字具有足够的表现力能够将丰富的情感表达出来,不使学生用空洞的语言来进行内在情绪的表现。对于一些具有针对性的问题,我会对学生进行重点的培训,确保学生能够将情感、人生态度与正确的价值观渗透到作文的写作中,提高渗透效果。在进行人物的表达方面,我会通过各种形式来丰富学生的人物素材库,使学生对社会中各行业的人的形象都有所接触,在教学形式上要尽量生动精彩,例如我会通过自己来表演人物,使学生能通过我的表演在作文的写作过程中充分体现出人物的特点。在作文指导和讲评习作时,我鼓励学生在作文中讲真话、抒真情,畅所欲言,充分宣泄自己的感情,只要是积极奋进、健康向上的,都可以大写特写。引导学生歌颂现实中的真善美,鞭挞生活中的假恶丑,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对于生活中可惜、可悲、可爱、可憎的人和事,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理解。教师在批阅时,通过与学生不断地双向互动,帮助学生明辨是非,丰富感情,提高审美能力。指导学生坚持写“心理日记”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好方法。因此我引导学生在日记中尽情宣泄自己内心的喜怒哀乐,迁移情绪和升华情感,这有助于他们克服消极心理状态,完善自我人格,从而形成健康心理。在实现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是不可缺少的,语文教师应该努力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情感、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及价值观,并提升学生写作能力,增强渗透效果。

参考文献:

[1]范小燕.新课标下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培养问题探讨[J].教育科学(全文版),,9(3).

[2]薛汉忠.张扬个性,凸显精彩———在“叶圣陶杯”“新课改、新思路、新作文”研讨会上谈作文[J].中学生,(36).

[3]梁军.浅谈如何开展初中作文高效教学[J].作文成功之路(中),(5).

篇2: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论文

摘要:语文教学:“传道授业解惑”,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语文知识的传授,即“授业解惑”;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即“传道”。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既要传授语文知识,又要在授课中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笔者侧重举例论证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渗透德育原则方法

语文,指语言、文字和文学。语文教学:“传道授业解惑”,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语文知识的传授,即“授业解惑”;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即“传道”。初中语文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工具学科,面对的是刚刚脱离童年期的初中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正在逐步形成,对人、对事、对社会开始形成自己的看法,而这段时期他们的思想正是需要被人正确指导的阶段。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既要传授语文知识、又要在授课中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原则

1、明确目标。

思想教育的目标因文而异,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历久不衰的佳作,融文、史、哲、自然科学等诸多学科内容为一体。我们在教学必须中要明确每一篇课文的思想教育目标,不能牵强附会,更不能张冠李戴。

例如:《我的叔叔于勒》就必须让学生能够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金钱至上、利益至上的社会实质;教学《斑羚飞渡》就要教育学生摒弃私心、对动物要富有爱心;教学余光中的《乡愁》就要启发学生领会作者对亲人对大陆不尽的思念,使学生产生企盼台湾回归、维护祖国统一的强烈心愿。不同的课文,应有不同的德育目标。还有唐诗、宋词、元曲,更是民族文化的极至,蕴涵丰富的德育因素,读之诵之,学生在吟诵中感悟、积淀、升华,情操得以陶冶,心灵得以净化,心胸得以开阔。他们会为祖国山河的壮美而击节,为志士仁人的忧思而扼腕,叹时光之长流不回,惜岁月更替之难改。这些文章在使学生学到基本的语文知识的同时收到深刻的思想教育,还能受到多种文化因素的熏陶和感染。

2、针对实际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有的放矢。在课前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并分析产生这种思想状况的个人、家庭、社会原因。教师要用全新的观点来审视今天的学生的思想特点,发挥语文教学思想导向的积极作用,让学生的思想摆脱庸俗浅薄的泥淖,跟上时代的步伐。

例如,在教学《陌上桑》时,有的学生可能会大胆直言:“那个罗敷真是太傻了,太守有权有势,嫁给他可以吃香的喝辣的,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不比在家里整天采桑养蚕强多了吗?”我们不要简单地认为这种想法离经叛道、幼稚可笑,实际上,在现在的商品经济社会中由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侵蚀,持有这种想法的绝非个别。我们不能简单粗暴地加以讥讽、训斥,而应该因势利导,启发学生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点和方法,摆正他们的人生航向。

3、把握时机

教师面对的学生不是一张可以任意涂抹的白纸。他们时刻在以独特的视角观察和思考生活。因此,在课堂上抓住有利时机,因势利导,在自然状态下,水到渠成、润物无声的进行德育非常重要。例如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当讲到鲁提辖三拳打死郑屠时,可启发学生思考并讨论:“如果现在某人做了坏事,有个人见义勇为,拔刀相助,将那人也暴打致死行不行?”通过讨论,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现代的法制社会不同于封建时代的人制社会,我们应该运用法律的武器,通过合法的途径来维护正当的权益。

4、营造氛围

语文教学的德育,也应善于借助各种媒介,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创造情境,营造德育氛围。

例如《安塞腰鼓》一文里的一段文字: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腰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读完之后,教师提问:你有什么感受?安塞腰鼓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接着,让学生再观看一段视频资料。之后提问:你又有什么感受?安塞腰鼓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我想,此时的我们不仅见识了融舞蹈、歌曲、武术于一体的安塞腰鼓的表演形式,了解了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更有深刻体会的,就是理解了文章所描述的:“发狠,忘情,狂舞”还有“壮阔、豪放、火烈”,那“一群茂腾腾的后生”,“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年轻的生命,如日中天,光辉耀眼,沸腾着生命的热烈。”在文章里,安塞腰鼓本身,就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这样,作者倾注下全部的热情与笔力歌之、颂之。借助媒体资料,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陕北人的精神风貌、舞蹈中迸发出的激情与力量怎能不感染着一颗颗充满活力的年轻学子的心。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

1、用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去净化学生的心灵。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无数的英雄豪杰、仁人志士。在他们身上,闪烁着最耀眼、最动人、最可以世代相传的人文精神和思想光辉。因此,在分析描写这些人物的作品时,应积极引导学生感受这些人物伟大的精神力量和人格力量,久而久之,使学生能真正辨别是非曲直、真善美丑,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

例如《我的信念》玛丽·居里经过几万次的提炼,处理了几十吨矿石残渣,终于得到0.1克的镭盐,测定出了它的原子量是225。《生命的意义》保尔卧病不起的时候,仍然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坚持写作,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献给人类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斗争。这些典型的形象,都能给学生无比的震憾,学生会明白:生活属于强者。《俭以养德》、《谁是最可爱的人》本身就是思想教育的好例子,强调“俭朴”,反对奢侈;学生品味文中志愿军战士一口雪一口炒面的生活,能体会到“坚强的品质”对人成长的重要。

2、用美好的景物提高学生审美情趣,陶冶学生情操。

例如袁宏道的《西湖游记一》中,有这样的.描述:“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意思是说,在昭庆寺喝完茶,立刻泛舟湖中,初春时节,西湖山色就像眉上的彩黛是青黑色的,桃花艳丽如少女颜面光彩照人,温馨的风吹过来就像酒一样香醇,湖面的波纹又像绫缎一样细软平滑。刚一抬头看就沉醉其中了,想用一个词来形容已经不可能了,大概就像东阿王在梦中忽然遇见了美丽的洛河女神一样吧。

此时,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写景的方法,更要注意培养提高其审美情趣,使学生在对祖国的锦绣河山欣赏、赞叹的同时,陶冶情操,增强热爱祖国的真挚情感。

我想,此时的我们不仅见识了融舞蹈、歌曲、武术于一体的安塞腰鼓的表演形式,了解了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更有深刻体会的,就是理解了文章所描述的:“发狠,忘情,狂舞”还有“壮阔、豪放、火烈”,那“一群茂腾腾的后生”,“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年轻的生命,如日中天,光辉耀眼,沸腾着生命的热烈。”在文章里,安塞腰鼓本身,就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这样,作者倾注下全部的热情与笔力歌之、颂之。借助媒体资料,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陕北人的精神风貌、舞蹈中迸发出的激情与力量怎能不感染着一颗颗充满活力的年轻学子的心。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

1、用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去净化学生的心灵。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无数的英雄豪杰、仁人志士。在他们身上,闪烁着最耀眼、最动人、最可以世代相传的人文精神和思想光辉。因此,在分析描写这些人物的作品时,应积极引导学生感受这些人物伟大的精神力量和人格力量,久而久之,使学生能真正辨别是非曲直、真善美丑,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

例如《我的信念》玛丽·居里经过几万次的提炼,处理了几十吨矿石残渣,终于得到0.1克的镭盐,测定出了它的原子量是225。《生命的意义》保尔卧病不起的时候,仍然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坚持写作,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献给人类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斗争。这些典型的形象,都能给学生无比的震憾,学生会明白:生活属于强者。《俭以养德》、《谁是最可爱的人》本身就是思想教育的好例子,强调“俭朴”,反对奢侈;学生品味文中志愿军战士一口雪一口炒面的生活,能体会到“坚强的品质”对人成长的重要。

2、用美好的景物提高学生审美情趣,陶冶学生情操。例如袁宏道的《西湖游记一》中,有这样的描述:“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意思是说,在昭庆寺喝完茶,立刻泛舟湖中,初春时节,西湖山色就像眉上的彩黛是青黑色的,桃花艳丽如少女颜面光彩照人,温馨的风吹过来就像酒一样香醇,湖面的波纹又像绫缎一样细软平滑。刚一抬头看就沉醉其中了,想用一个词来形容已经不可能了,大概就像东阿王在梦中忽然遇见了美丽的洛河女神一样吧。

此时,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写景的方法,更要注意培养提高其审美情趣,使学生在对祖国的锦绣河山欣赏、赞叹的同时,陶冶情操,增强热爱祖国的真挚情感。

篇3:试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渗透论文

试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渗透论文

长期以来,部分教师潜意识里认同一个观点,即语文学科是工具学科,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把工具性作为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是语文学科的人文价值、文化底蕴严重流失的重要原因。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学生接受的更多的是知识和能力,而缺乏基本的人文精神。现在语文教学迎来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大大削弱了语文的功利色彩,从而还语文以“人文”的本来面目。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文性被置于一个重要的地位。现代语文教学应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重视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渗透。那么,在实际语文教育工作中,人文教育是如何体现和实施的呢?

一、语文教师本身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师的为人准则、治学态度必然会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对学生潜移默化形成影响,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人文作用是必要的。

首先,要注重教师的人格力量作用。“道德文章,堪称楷模”,即要求教师不仅在学术上,而且在人格上都是学习的榜样。教师是学校里最主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有教育意义的模范,是学校最活生生的榜样。教师在他们所从事的教学活动中,无时不在以其自身的素质感染和影响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教师对教学科研的敬业态度、创造精神、个性语言都产生着深刻的教化作用。这种影响力是自然的,非强制性的,但作用是长远的,深入人的心灵底层的。由此可见,教师的人格力量在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身教重于言教”,教师一定要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使自己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得以提升,人格得以完美,从而成为学生尊敬的榜样。

其次,教师应具备良好文学修养和丰富的想象力。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能够理解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人文美、人性美。教师应以自己的人文意识联结作者的人文意识和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课文中发现并把握作者的人文意识。平时应多读些名家作品和名人传记,相互促进,深入分析。只有对作家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轨迹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才能不断提高分析作者人文意识的能力。同时要深入思考作品的思想内容,只有经过不断思索,才能获得丰富的想像力,才能把自已的意象世界和作者的意象世界联结在一起,从而更深刻地领悟作品的人文内涵。

再次,教师还应具有丰富的情感。教师上课没有激情,就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更不能让学生通过心灵去感知作品的人文意识。“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教师必须努力钻研教材,找到自己与作者情感的切入点,并能因课文而动情,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共鸣,以此为动力展开备课和授课活动。人文意识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情感力量,学生情感一旦被课堂上声情并茂讲授所感染,便能达到激情的目的。不动情,人文意识就会失去让人动容,使人深思的光辉,只有在情感中显示的人文意识才具有丰富的色彩和迷人的魅力。要把学生引导到人文意识的意图中去,就必须有一个情感的动力。因此教师必须自己先动情,才能带动学生动情,让学生感受到作品的情感力量,使其情感受到感染并得以升华。

二、充分利用和挖掘语文课程中的人文精神对学生进行人文渗透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包含着社会历史景观和人类人文思想,是展示人类文化的窗口,也是我们继承前人道德文明的一个窗口,我们要恰当地运用课堂教学实例,渗透人文精神。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教育应当以此为依托,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新课标强调语文的人文因素,把育人与学文结合起来,关键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体现人文构建功能,课标教材、文学作品占绝对优势。从教学层面上说,要引起我们重视的是文本解读导向,就是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的切身体验,从文化层面切入,引导学生去感悟、体验、审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帮助学生建设人文精神,在这样的过程中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课标教材的课文都是古今中外的典范,富有文化内涵。教材中激动人心的爱国主义精神,高贵的人格品质,美丽宽广的自然,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都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素材。教师要积极挖掘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内涵,帮助学生思考生命和人生的意义,使其真正成为学生生命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置身其中,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欣赏,渗透感染,潜移默化,使学生德智体美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我们在学习《醉翁亭记》时,除了要让学生领略其中描写的幽美秀丽的风光,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外,还要设疑激趣,引导学生探究欧阳修的思想内涵。这个为人所不知的太守之乐究竟是什么,经过一番讨论,得出结论,即太守与民同乐的理想。进一步深入,联系上一篇文章《岳阳楼记》中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再次讨论,得出结论,古人尚有怜恤天下百姓,“以天下为已任”的思想,那么今人又该如何呢?再次讨论,让学生发言,以激发他们树立一种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从而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既是一堂美文欣赏课,又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课程改革给我们的启示是:语文教学必须充分把握人文精神的内涵,走人文教育之路,才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4:研究高中物理教学中价值观的渗透论文

研究高中物理教学中价值观的渗透论文

一、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影响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因素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 教师主要的任务在于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科专业水平, 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学生价值观的渗透教育。影响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些因素, 才能在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 轻重有度。然而当前, 在高中物理学科教学中, 普遍有忽视价值观教育的倾向, 教师不会对相关的问题进行探讨, 对于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一些欠缺责任感的行为也是不管不问, 只是关注学生最后的成绩。所以, 教师对于价值观教育的忽视, 会给学生的心理健康、价值观健康成长造成一定的恶劣影响。

价值观念的培养,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可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积极有效的价值观念培养, 可以让学生在物理实验、课堂内容探究与班级活动中勇于探索未知, 在出现问题与错误时敢于承担自己的责任, 对自身行为及接触到的事物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与理解, 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物理知识。而且, 有效的价值观培养能够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应用物理学科知识, 为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做出有效贡献, 让学生能够在物理学习的帮助之下, 提高自己的社会价值感。

在教学中, 很多情感因素也会影响到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学习效果, 所以,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教师也要自然的融入情感教育, 让学生有真切的情感体验。很多高中生在课堂学习中往往都对物理充满着好奇与向往, 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怀揣热情。然而,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学生往往会被复杂抽象的物理公式与原理所击退, 逐渐在课堂学习中减少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另外, 由于对物理学知识和技能的考核, 给学生带来了更为严重的负担, 因此, 学生在学习欲望方面变得越来越低, 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质量。所以,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情感体验方面的变化, 提高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自信心, 增强他们对自我的认同感, 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

二、从生态观念的角度, 促进学生在高中物理课堂上价值观的培养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考虑, 学生是鲜活的学习主体。在高中物理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在主动接受知识, 并且分析知识的具体特点。对于每一位高中学生来说, 价值观的教育培养, 对于他们的现实生活影响是非常大的。学生学习物理学的知识和能力后, 要在生活中应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通过社会比较, 揣摩自己在人群中的位置, 从而提高学生对自身优势与劣势的评估准确度。因此, 教师要让学生不断拓宽高中物理这门学科的`学习渠道, 促进学生对于高中物理学知识的理解深度。

知识与技能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 过程与方法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这三维目标在培养学生功能上各有侧重, 且互相联系、互相促进, 互相发展。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将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有机整合, 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所以, 价值观的教育, 首先要关注的是学生的个性特点, 围绕学生的个性特点, 设计更加贴合学生实际的价值观教育, 从而促进学生对于自身行为的觉察和理解, 加强学生与教师的活动, 通过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和支持, 使得学生在现实社会生活中, 自觉遵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 严格要求、约束自己的社会行为。

三、将物理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 促进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渗透

在高中物理这门学科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题来巩固已经学过的知识和能力, 所以, 在练习题的设计创编过程中, 教师可以融入更多生活化的元素, 将这些生活化的元素与价值观教育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提高学生对于高中物理学科知识与社会关系的认识深度。题目的难度将直接对学生的情感产生作用, 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果把过难的物理问题“一次到位”地摆在学生面前, 这些问题不仅不可能“到位”, 反而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信心。所以, 在编制习题的时候, 教师要完成这些教学目标, 要注重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发展, 道德素质的发展, 要让这些目标的实现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让学生在实现了目标之后具有一定的成就感。

四、促进学生认知态度能力的发展

价值观的教育培养, 首先源自于学生的认知思维发展特点, 学生头脑中对于客观事物的评价, 会影响到学生的情感体验, 也反映出来学生对于万事万物的评价标准。所以, 教师要从学生的认知态度角度出发, 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践行水平。

在我国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 学生普遍存在物理难学的问题, 大部分学生在实际学习中都缺乏对物理知识的认知与理解, 导致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 产生了情感态度和认知思维方面的偏离, 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较多畏难情绪, 降低了学生的学习自信。所以, 没有积极的物理学认知态度, 学生也很难对物理学习做到高效的吸收和实践。

综上所述, 高中物理的学科教学要加强学生思想价值观念的培养, 促进学生思想价值观念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晓芬, 王春征, 张亚茹.高中物理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8) .

[2]黎东波.论高中物理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施[J].现代教育科学, (2) .

篇5:怎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论文

怎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论文

摘 要:德育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并将所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和广度的处理,顺势引导学生的思维,使德育教育收到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德育;渗透;初中语文教学

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渗透时,教师可以采取的方法有很多。这是因为德育的内容是较为繁杂且丰富的,教师可以结合德育教育的特点对学生的各项能力进行培养,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并将所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和广度的处理,顺势引导学生的思维,使德育教育收到更好的效果。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

要想培养学生的远大理想和高尚的品德,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审视自身,从自我做起,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学生都有很强的向师性,教师的言行举止与思想、态度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教师要多对自身的德行、修养进行锻炼和提高,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以高贵的人格感染学生,约束自己的行为,时刻牢记教师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以自身德育素质的提高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一个膜拜的形象,成为学生的德育教材。

二、利用语文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

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与爱国情怀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对其进行开发和利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如进行《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教学时,我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一段朝鲜战场上炮弹横飞的战争场面,随后让学生自己去对课文进行阅读和鉴赏。经过品读,学生都对志愿军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染,他们激情澎湃,内心中涌出一股为了国家和民族英勇献身的大无畏精神。随后,我对学生展开了进一步的启发:如今我们身处和平年代,这种精神还应该存在吗?我们应该利用什么样的行动去展示自己的爱国之心呢?学生议论纷纷,都把自己的心得与体会讲了出来,他们对于祖国的热爱也在讨论中得到了增强。

三、利用语文教学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渗透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没有太强的集体观念,也对集体利益不太看重。因此,张秀平(河北省滦县响镇李兴庄中学063701)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摘要:很多人认为语文学习的是汉字知教师要利用语文教学对学生实施集体主义教育的渗透,使他们能够明白集体与个人的辩证关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集体观念。如进行《斑羚飞渡》的教学时,学生都被斑羚那种为了集体利益而自愿赴死的行为所感动,他们明白了为了团队而牺牲的意义所在。随后,我又进行引导,让他们明白现实生活中也需要这种集体主义精神,我们每个人都是集体的一员,都要为集体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利用语文教学进行生命意识的渗透

目前,有些中学生对生命的认识不足,他们肆意挥霍自己的青春,罔顾生命,吸毒、轻生的`状况时有发生。对此,我们很有必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教育。在学习《热爱生命》这篇文章时,我就在学习结束后召开了一个主题为“珍爱生命”的班会,教导学生珍惜自己现有的幸福生活,不要盲目攀比,将时间利用起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虽然人生来都会死,但我们不能因此就浪费生命,要发现生命过程的美好,做任何事都要三思后行。

五、利用语文教学进行环保教育的渗透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大自然的破坏日益严重,空气污染、环境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等现象已经成为人们需要引起足够重视的社会化问题。对此,我利用《喂,出来》的教学让学生意识到了环境污染会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危害,且这些危害会导致哪些不可修复的后果。随后,我指导学生从自身做起,注意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进行维护,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蓝天、绿地和丰富的水源。

六、利用语文教学进行诚信教育的渗透

“诚信”对于古往今来的人们来说都是一种立世之本,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崇高的精神和美德,是我们能够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人无信而不立”,如果缺乏诚信,我国的社会经济与社会形态可能就会发生重大的变化,甚至会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危害。因此,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于是,我就利用《信客》的学习契机,努力激发学生的诚信意识。在《信客》中,主人公是一个诚信无私的人,他不仅任劳任怨,还非常的善良、正直,很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在新的时代,诚信仍是我们应该大力弘扬的高尚品质,中学生肩负着祖国兴旺的责任,更应该培养自己的诚信意识,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将“行必信,行必果”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终身奉行这种精神。

七、利用语文教学进行理想教育的渗透

在人的前进过程中,有理想才会有奋发向上的目标,也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这种动力会为学生带来无尽的力量,激励他们积极投入学习和日后的工作中。当前,很多学生觉得自己的人生没有目标,他们的内心十分空虚,也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感到很迷茫,对待学习的态度也不够端正,时常抱着得过且过的思想庸庸碌碌地过着每一天。为了改变学生的现状,我们就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的渗透。如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时,我就让学生重点体会贝多芬为了自己热爱的钢琴事业不怕任何困难的精神,哪怕条件再困难也无法磨灭他的理想,最终他终于成为了举世闻名的钢琴家。在学习中,学生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就受到了良好的理想教育,他们也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决定要为了自己的理想去奋斗。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教材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篇6:试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渗透

试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渗透

试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渗透

江苏省兴化市戴窑中学 苏锦辉

长期以来,部分教师潜意识里认同一个观点,即语文学科是工具学科,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把工具性作为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是语文学科的人文价值、文化底蕴严重流失的重要原因。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学生接受的更多的是知识和能力,而缺乏基本的人文精神。现在语文教学迎来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大大削弱了语文的功利色彩,从而还语文以“人文”的本来面目。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文性被置于一个重要的地位。现代语文教学应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重视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渗透。那么,在实际语文教育工作中,人文教育是如何体现和实施的呢?

一、语文教师本身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师的为人准则、治学态度必然会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对学生潜移默化形成影响,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人文作用是必要的。

首先,要注重教师的人格力量作用。“道德文章,堪称楷模”,即要求教师不仅在学术上,而且在人格上都是学习的榜样。教师是学校里最主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有教育意义的模范,是学校最活生生的榜样。教师在他们所从事的'教学活动中,无时不在以其自身的素质感染和影响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教师对教学科研的敬业态度、创造精神、个性语言都产生着深刻的教化作用。这种影响力是自然的,非强制性的,但作用是长远的,深入人的心灵底层的。由此可见,教师的人格力量在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身教重于言教”,教师一定要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使自己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得以提升,人格得以完美,从而成为学生尊敬的榜样。

其次,教师应具备良好文学修养和丰富的想象力。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能够理解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人文美、人性美。教师应以自己的人文意识联结作者的人文意识和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课文中发现并把握作者的人文意识。平时应多读些名家作品和名人传记,()相互促进,深入分析。只有对作家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轨迹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才能不断提高分析作者人文意识的能力。同时要深入思考作品的思想内容,只有经过不断思索,才能获得丰富的想像力,才能把自已的意象世界和作者的意象世界联结在一起,从而更深刻地领悟作品的人文内涵。

再次,教师还应具有丰富的情感。教师上课没有激情,就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更不能让学生通过心灵去感知作品的人文意识。“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教师必须努力钻研教材,找到自己与作者情感的切入点,并能因课文而动情,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共鸣,以此为动力展开备课和授课活动。人文意识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情感力量,学生情感一旦被课堂上声情并茂讲授所感染,便能达到激情的目的。不动情,人文意识就会失去让人动容,使人深思的光辉,只有在情感中显示的人文意识才具有丰富的色彩和迷人的魅力。要把学生引导到人文意识的意图中去,就必须有一个情感的动力。因此教师必须自己先动情,才能带动学生动情,让学生感受到作品的情感力量,使其情感受到感染并得以升华。

二、充分利用和挖掘语文课程中的人文精神对学生进行人文渗透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包含着社会历史景观和人类人文思想,是展示人类文化的窗口,也是我们继承前人道德文明的一个窗口,我们要恰当地运用课堂教学实例,渗透人文精神。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教育应当以此为依托,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新课标强调语文的人文因素,把育人与学文结合起来,关键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体现人文构建功能,课标教材、文学作品占绝对优势。从教学层面上说,要引起我们重视的是文本解读导向,就是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的切身体验,从文化层面切入,引导学生去感悟、体验、审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帮助学生建设人文精神,在这样的过程中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课标教材的课文都是古今中外的典范,富有文化内涵。教材中激动人心的爱国主义精神,高贵的人格品质,美丽宽广的自然,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都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素材。教师要积极挖掘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内涵,帮助学生思考生命和人生的意义,使其真正成为学生生命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置身其中,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欣赏,渗透感染,潜移默化,使学生德智体美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我们在学习《醉翁亭记》时,除了要让学生领略其中描写的幽美秀丽的风光,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外,还要设疑激趣,引导学生探究欧阳修的思想内涵。这个为人所不知的太守之乐究竟是什么,经过一番讨论,得出结论,即太守与民同乐的理想。进一步深入,联系上一篇文章《岳阳楼记》中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再次讨论,得出结论,古人尚有怜恤天下百姓,“以天下为已任”的思想,那么今人又该如何呢?再次讨论,让学生发言,以激发他们树立一种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从而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既是一堂美文欣赏课,又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课程改革给我们的启示是:语文教学必须充分把握人文精神的内涵,走人文教育之路,才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7: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昌宁县温泉初级中学 王彩江

【摘 要】传统的语文教学,只注重对学生的考试能力的培养,只注重对课文内容的学习,致使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枯燥乏味。语文教学不但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更要注重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美的所在,使学生从中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和爱美情趣。挖掘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素材,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情感感染,反复品味“道”之所在。加强朗读,以读传情悟道,渗透德育教育。使语文教学真正的让学生的能力得到体现。

【关键词】语文;实践;德育;渗透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背景下该如何进行语文教学,才能有效地达到《语文新课标》的要求,真正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能够教会学生学会祖国的语言文字,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改革,及时调整传统、陈旧的教学模式,努力改变过多强调学习结果而忽略学习过程的教学习惯,主观上积极避免穿新鞋、走老路的行为,力争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工作中。在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实践中,如何将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进行了尝试和探索,现将几点体会浅谈如下:

一、把德育工作放在语文教学工作的首位

当今社会是综合国力竞争的社会,是科技竞争的社会,是人才竞争的社会。是对新形式下的人才作高标准要求的社会,也是对我们教育工作者做严格要求的社会,要求我们培养出能适应新形式发展的全面人才。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德育教育应渗透在传授知识之中,这样就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有色有味、有趣有情、极赋实效的。“智育不好出次品,体育不好出废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可见一个人的德育好坏与否在人的一生中是至关重要的。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以教师自己的一言一行来言传身教,用周围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来点化学生。让学生从点滴做起,做一个有崇高道德的人。“诗言志”“言为心声”“文以载道文道统一”是语文教学的自身要求。语文教学的自身特点要求教师把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情操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之中,使学生在德智两方面得到发展。凡是教学内容本身具有思想教育因素,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助于学生怎样做人的,都是语文学科思想教育的内容,是培养人才的需求,加强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已迫在眉睫。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传道授业解惑”就是教书育人。怎样教书育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使受教育者在德、智方面得到发展是我们教育的方针。教学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如何能把思想品德教育艺术地融入教学过程中,使德智相长,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语文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初中阶段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注意教师的角色定位,在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要结合教材内容把握学生心理特征

(一)注意教师的角色定位,尊重每一位学生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以下六种学生: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尊重有过错的学生;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和他们和平相处,在学习和生活中做他们的知心人,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对他们的兴趣、爱好、专长、给予赞赏,激发兴趣,学生虽然年少,可心灵十分纯洁,他们都希望表扬,表扬会使他们更加自尊自荣。因此,常用激励性的语言进行班里表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样,更坚定了他们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更能够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在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要结合教材内容把握学生心理特征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传授知识中育好人关键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掌握自己教育对象的心理性格特征,根据其心理状况、年龄特征去进行教学,寓德育教育寓教学中,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根据这些特点,在教学时就要善于引导,讲课要考虑到形象、有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使其在增长知识中,培养良好的个性、懂道理、做新人。如:《行道树》,为了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让学生有意注意,使其进入角色,组织学生扮演行道树,创造性地加上了“我”向行道树说几句话这样一个表演内容,活跃了课堂氛围,同时也让学生懂得了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1。从认识汉字美进行德育渗透。法国著名作家都德在《最后一课》中这样写道:“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语言是祖国的象征,都德在文章中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表现主人公的爱国热情。但是作为我们的学生就应该这样认为,汉语才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最具灵性。汉字的特点是方方正正,单从一个“人”字的写法上,就可以看出老祖先对我们人类寄予的厚望――做一个顶天立地、正正直直的人。汉字的字形不仅给我们带来丰富的想象力,而且汉字的创造空间非常大,我们知道,中国汉字不过几千个,词汇却浩瀚如海,并且词汇的内涵丰富、韵味无穷,我们会在阅读中发现汉字的美感,感受汉字的魅力,热爱祖国的语言。

2。从语文教材内容中渗透来树立人生观。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名言:“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当今社会,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在语文教学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俄国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生命的意义》一课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故事,保尔在身体残疾、双目失明的情况下,还以非凡的毅力坚持写作。让学生思索人生意义的这段话:“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呢?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你不因碌碌无为而悔恨,也不因虚度年华而羞耻;这样,在你临死的时候,你能够说:我的全部生命和整个力量都已献给了世界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让同学在铿锵有力的朗读声中,感受到了他为实现理想的高昂情绪和坚定信念。

3。从语文教材内容中渗透来学会自立自强。冰心作品《小桔灯》中的小姑娘形象,“她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使我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在这一课教学中,让同学们知道,和小姑娘相比,我是多么幸福啊!让他们说出幸福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通过同学们的肺腑之言,感到教学中德育教育的责任重大。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不仅要培养他们树立崇高的目标,还要让他们学会自立自强。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有些家长过分溺爱,无形中使他们产生“唯我独尊”的狭隘思想,缺乏爱心、同情心,缺少独立性和自理能力。所以,教会学生“怎样做人”,也是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一个重要内容。学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让同学们讨论“如何看待父爱母爱”,让同学们列举出父爱母爱的种种事实感慨:谁言寸草心,难报三春晖!有位同学这样说道:“世间最纯洁的便是母爱,她的宽容涵盖了我们一切的幼稚和无知,她的宽容更无法掩饰我们内心的自私,如果要学会爱别人,就先从热爱自己的父母开始吧。”爱,是不能忘记的。只有人人都懂得爱的力量,生命才会越来越珍贵,生活才会越来越美好,让他们学会珍爱自己、关爱他人,自立自强。

4。利用课外阅读实施德育教育。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当然,不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读,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使学生收到实效。例如《名人传》叙述的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他们的高尚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他们在肉体和精神上经历了种种磨难,却为创造不朽的杰作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他们的高尚和顽强在于她们的`心灵。使其从中受到有益的感染。

5。利用名言警句的积累和理解进行德育教育。在初中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历久不衰的格言或名句,不论诗词、散文或小说,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不仅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出类拔萃的文学特色,而且往往含有一些文情并茂、短小精悍、意味隽永的名言名句。有些课文的思想内容,有时就是通过其中的一段话来体现的。对于这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句子,我们应紧紧抓住,围绕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和中心,加以重点分析和讲解。例如讲解《岳阳楼记》,让他们铭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名句,理解范仲淹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宽阔胸怀。这对学生思想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好处。

三、处理好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的关系

语文课不是政治课,在课堂教学中应实施德育与智育的统一,不能离开语文训练去进行德育,更不能让语文训练从属于德育,是以使初中学生通过训练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为根本宗旨的。文以载道决定了初中语文教材承载了大量的思想内容,决定了初中语文课所包含的思想内容的特点。当前,需要广大青少年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培养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艰苦奋斗、执著追求正义和理想的精神,逐步养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态度,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这些良好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内容,是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培养。语文教师在“ 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有必要着眼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状况、良好的性格、宽广的胸怀、乐观的人生态度。如《沁园春?雪》就要注意这方面的教育。又如《藤野先生》向我们展示了鲁迅先生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使他深感凡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也只能做给别人示众的材料。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初中语文教材所选课文极富形象性,没有洋洋洒洒的长篇议论和剖析,绝大多数课文中包含的思想内容也不是直接用术语、判断和推理来表达,相反,它们总是通过对特定情感的表达、事实的叙述、景物的描写、故事的展开,来寄寓特定的思想内容。语文教材的三大常用文体中,记叙文、议论文及说明文都具有思想性,都能在德育方面发挥影响。我们只应将德育立足于:一是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情感;二是在教学过程 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三是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培育爱美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德意志品格。

总之,在语文教学研究中,我们深感教材中所蕴含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德育渗透提供了有利的资源和养料。教师只有在教材处理中善于发现和深入挖掘德育的内容,不断地增强德育渗透意识,才能使德育在语文教学中做到“润物细无声”。才能有所创新,才能由过去重视基础知识,转向不仅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更要注重宽厚综合性的知识,尤其重视掌握人文知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材分析》(云南教育出版社)

[2]《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教学创新探索与实践》(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4]《语文教材诠释》(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上下册)

[5]《中学语文教学通讯》(1至7期)

篇8:初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初探教育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初探教育论文

随着我国教育领域新课改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理念逐渐被广泛认可和接受,在具体教学中,将德智体美劳作为培养学生的风向标,才能有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初中生这个阶段的教学对象较为特殊,正处于思想道德的塑造期。因此初中语文老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一教学优势,并与语文教学的思想内容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实现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此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将语文知识进行分类和细化,将德育与教学相结合,从而有效提升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

一、教师发挥榜样作用实现对学生的德育渗透

由于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部分学生在公众场合易紧张怯场,因此,初中教师要对此予以充分重视,并在课前组织与德育有关的演讲朗诵活动,让每位同学都有走上讲台表现自我的机会,内容由学生自己选择,在演讲活动完成之后,语文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演讲进行评价,并进行鼓励,帮助学生塑造正确健康的人生观。作为教师来说,是课前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能够为学生的学习以及思想的发展提供方向,可见,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德育工作的积极开展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能力,充分尊重学生,并积极帮助学生,以自身的个人魅力影响和感化学生,以此来改变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从根本上影响他们生活习惯。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渗透德育的教学理念,对语文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要探寻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为学生塑造积极健康的人格,让学生对学习和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并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初中教师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坚定自我教学理念,不断更新专业教育知识,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将育人作为人生目标去实现。当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及时寻求老师的帮助,并及时解决相应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根本上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平等和谐的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让学生充分表达自身观点,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从而形成一套正确健康的道德观。

二、把握教材内容和课文背景实现对学生的德育渗透

在初中语文课本中,大部分为课文较为经典,都是名家的大作,这其中含有很多道德楷模的故事。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剖析教材任务的道德闪光点,并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在学习课文写作手法及语言运用的同时,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学习优秀人物的道德内涵。榜样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该力量能够指引学生在未来人生道路上,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巨大,初中语文课本中不乏这样的人物模范。还需要注意的是,初中语文教师要对课本中的文章进行透彻的分析,并根据不同的题材和历史背景采取不同的德育渗透方式,很多英雄人物的精神内涵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可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初中语文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明确教学目标,对语文课文中的中心思想以及价值取向进行充分挖掘,从根本上实现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德育渗透。

三、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针对《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篇课文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文章开篇中的口吻较为庄重而严肃,介绍了我国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较为落后的发展现状,之后,文章以“花朵”为暗喻,强调祖国未来定会富强,充满了对祖国未来的希望。整个文章的重点,向学生们展示了一个朝气蓬勃的大国形象,在文章的结尾更是荡气回肠,让人内心澎湃。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握好文章中最为重要的线索,将德育渗透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能够实现语文教学的质量水平的提升,将培养学生知识能力与人文精神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身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心,从小树立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做一个有道德的中国人。

四、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之间存在内在联系

随着新课标的逐步深入,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只有学生在具备道德的基础上,才能有效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因此,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学习和掌握好阅读技能,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状态下,领略书本中优秀任务的精神内涵,以此来熏陶自我的高尚情操。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不同情况,为学生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书籍。比如,在学习《海燕》这一课时,可以向学生们推荐阅读高尔基的优秀文学作品,如《在人间》等。对于教师来说,要将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作为教学重点。

此外,初中语文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长期阅读中形成良好的教学习惯,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将学习知识与德育进行有机结合。同时,需要强调的是,德育教学要以教材知识为基础,不能脱离教材进行德育渗透,将道德精神与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行结合,从全方位、多角度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在初中语文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坚持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将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进行有机结合,充分挖掘语文学科的特点,将德育渗透作为教学的风向标,在确保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基础上,从根本上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篇9:初中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论文

众所周知,语文最主要的功能就是给人以审美的愉悦,从而陶冶人们的情感操守,涵养人们的精神世界。新课程改革实施后,编入教材的课文,大都是文道合一、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因此语文教师理应根据学科特点,凭借语文课堂教学阵地,将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使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学生。

一、透过文章的字里行间,探究文章内在的思想教育因素

在课文中,有些词语句子看似平淡,可字里行间往往渗透着作者浓郁的思想情感。教师在引导学生充分阅读感悟的基础上,应结合文本加以点拨,讲解。不仅仅只在语言文字上兜圈子,应融入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去领悟其中真挚、高尚的东西,从而净化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传达了古人修身律己的信念,约束人们崇尚教化,立德从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强调了德的重要,告诉人们任何时候都要万事德为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出了母亲河的蔚然壮观,启发人们民族精华要薪火相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描绘了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恢弘气概,昭示人们奔腾不竭的生命激情。德育的因素无处不在,语文教师应根据他们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特点,把思想教育渗透其中,使他们得到无声无息的感化,这样就会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意愿。

二、捕捉美好形象,以美好的形象感染人、教育人

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许多篇章,大多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有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终生建功立业的领袖人物,有为党和人民的利益呕心沥血、不畏牺牲的英雄模范,有为祖国建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普通劳动者,也有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舍身求法大声疾呼的人。他们的光辉形象,对学生有巨大的感染力、说服力,能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指明前进的方向。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向领袖人物、英雄模范、普通劳动者学习。课文中这些人物的思想情感、精神品质和行为习惯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美好的形象,我们老师如果捕捉得好,挖掘得深,就会使学生心灵受到洗礼,情感产生共鸣,思想得到升华,从而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三、营造美的氛围,用美来熏陶学生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运用一切教学手段,营造美的氛围,展示美的境界,用美来熏陶学生,激发他们感情上的共鸣,使德育融化于他们的`心灵。《黄河大合唱》能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英雄气概,《北国之春》会让学生荡漾起想念家乡眷恋亲人的情思,贝多芬的交响曲可让学生领悟到百折不挠的生命强音。播放这些配乐曲,创设感人的情境,让学生诵读文章,会唤起他们对美的感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动静结合写景状物,能让他们领略到其乐融融的自然美;《散步》中一家人尊老爱幼和谐相处,能让他们感受到其情切切的人情美;《岳阳楼记》融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能让他们体味到其心坦坦的豁达美。《鱼我所欲也》中世代颂扬的仁义美,《桃花源记》中美好生活的幻想美,《望岳》中不畏艰难的壮志美,都会在他们的读悟中融入血液汇入心田。学生对美有了深刻的体验,才会产生对美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才可能有美的创造。

总之,作为语文老师,只有坚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调动学生,抓住文本,创设情境,讲究方法,因“文”明“道”,因“道”悟“文”,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陶冶他们的情操,激励他们的精神,提升他们的素养,促使他们朝气蓬勃地学习和生活,健康茁壮地成长。

篇10:高中化学教学如何渗透科学价值观教育论文

从根本上来讲,高中生是否具备应有的科学价值观,其直接决定着多种多样的事物看法以及价值理念。化学学科本身具备显著的实践属性,教师在化学课上有必要实现科学价值观的全方位渗透,运用此项举措来激发高中生面对化学课时的强烈兴趣,对于深层次的学科潜能予以挖掘。对于现有的化学课模式应当灵活予以转变,确保在当前的课堂模式中融入更多的价值观内涵。

一、科学价值观全面渗透于化学教学的重要意义

化学学科与高中生的平日生活之间具备密不可分的关联性,与此同时,化学学科本身也具备实践属性。从现状来看,新课改正在全面融入现阶段的高中化学课。依照新课改的根本宗旨,针对化学教学有必要全面转向于塑造优良的价值理念,培育实践素养并且激发科学精神。因此可以得知,化学教学有必要更多侧重于渗透价值观,通过运用综合性的手段与方式来实现价值观的融入与渗透。截至目前,多数师生都已意识到渗透价值观对于高中生具备的意义所在,因此也在尝试灵活转变现有的化学课模式。但从整体上来讲,现阶段的化学课模式并没能达到最优化,其中仍然暴露了较多的弊病与难题。究其根源,就在于师生仍然倾向于应对化学学科的各种测试,然而忽视了深层次的价值观塑造。由于受到上述认知的影响,高中生并没能具备优良的科学精神,而是倾向于敷衍或者被动进行应对。由此可见,针对当前的'化学教学亟待予以全方位的转型,对于科学价值观还需将其渗透于整个课堂进程中,师生共同探求相应的渗透策略。

二、探求改进策略

高中生在拥有科学价值观的前提下,其在面对各类日常事物时就会保持审慎以及科学的心态,因此有助于塑造优良的品性。具体在涉及化学课的全过程教学中,培育科学价值观的侧重点就要落实于化学实验,运用课堂实验来激发同学们具备的探究热情,鼓励大胆予以实践并且自主归纳相应的化学结论。具体而言,对于科学价值观将其渗透于化学教学应当关注如下举措:

(一)全面关注化学课实践

化学教学不能够欠缺化学实验作为必要的支撑与辅助,在日常性的化学教学中,对于多种多样的化学实验都要将其融入课堂进程中,运用实验展示以及亲手操作等措施来激发科学意识。具体而言,化学实验通常都会涉及相应的化学器材、实验药品与其他要素。因此在全面施行化学实验时,教师就要指引同学们大胆予以尝试,运用自主观察以及小组协作等举措来激发深层次的探究热情。通过运用上述的课堂改进举措,高中生就能真切感受到化学课蕴含的趣味性,从而发自内心喜爱学习该学科。例如针对铁离子特征的知识点具体在讲授时,师生可以共同收集铁钉与其他相应的实验材料,然后将其带到课堂上并且共同完成实验操作。高中生在亲手操作的前提下,对于溶液色彩的改变就能够予以亲眼观看,然后记下关键性的实验现象。在此前提下,同学们针对铁离子的各种特性就能够深切予以体会,从而全面深化了针对该知识点留下的印象。

(二)师生之间紧密配合

高中生本身承受着相对较重的日常学业负担,因此多数高中生都渴求趣味性的化学课。在当前的课堂上,师生有必要致力于密切进行配合,在此前提下共同创建了愉悦并且轻松的化学课整体氛围。与此同时,师生密切结合的举措也有助于塑造科学价值观。例如在分组进行探究时,各个组的高中生针对某些学科知识点就能予以全方位的深入思索,然后给出差异性的观点并且加以探讨。相比于枯燥的课堂讲授而言,建立于分组探究模式之上的化学课更能激发兴趣。

(三)鼓励自主探究

从当前现状来看,仍有某些高中生欠缺自主探究的必要意识。因此在面对某些难度较大的化学题时,高中生就会倾向于退缩,以至于引发惧怕的心态。为了全面转变现状,教师有必要在现阶段的化学课上更多鼓励同学们开展探究,而不是直接给予某些化学题的答案。高中生通过大胆摸索并且自主完成探究操作,自身就可以感受到化学课并非枯燥的,而是蕴藏了很多乐趣。在自主探究时,高中生针对自身面对的各种难题就能大胆予以克服。

三、结束语

经过综合分析,可以得知科学价值观应当能够渗透于整个化学课的进程中,从而显著提升了同学们具备的化学学科综合素养,而非仅限于应对该学科的测试。在目前阶段中,化学课改正在呈现全面推进的趋向,而与之有关的化学课模式也体现为相应的转变。因此在当前的化学教学中,师生还需致力于密切进行配合,共同探求科学价值观的渗透教育,运用渗透价值观的途径与方式来培育高水准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卞琴芳.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科学价值观教育的策略[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8(01):116-117.

[2]周业虹.浅谈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化学教学策略[J].中国考试,2017(02):47-51.

[3]刘佞珺.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N].科技创新导报,2013(29):133.

[4]周青,刘洋,魏俊超.高中化学HPS教学模式实验设计[J].当代教师教育,2011,4(04):46-49.

篇11: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

李晓容

(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茅桥镇中学)

人们常说:一个渴望成功的人,都要先修炼好两把利器,那就是“德”和“才”。只有德才兼备,相得益彰,才能马到成功。更何况,《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从这里可以知道,语文教学一定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方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呢?我们应当充分挖掘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巧妙地渗透抗挫教育、感恩教育、合作意识教育、忧患意识教育、谦虚情怀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一、渗透抗挫教育

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学生,一方面,物质条件的优越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获得了更多的呵护与赏识;另一方面,升学的压力、家长的期望,又使他们无法适应这两者的冲突,势必又让这些学生面临更多、更重的心理负担,如不及时疏导,挫折感便会吞噬他们的幻想和欢乐,扼杀他们的信心和勇气。所以要让学生学会面对挫折和困难。因此,我在讲综合性学习《微笑着面对生活》时,让学生积累了我国古代的屈原被放逐而作《离骚》,司马迁受宫刑而作《史记》,欧阳修两岁丧父笃学而成才,曹雪芹举家食粥而写出了不朽的《红楼梦》,张海迪虽高位截瘫却自学成才,霍金虽坐在轮椅上却迈入创造宇宙的“几何之舞”等事例,让他们知道,古今中外的这些人都是在与逆境搏斗中成为杰出人才的。学生从中感悟到:困境中一定要战胜并超越自己!

二、渗透感恩教育

现在好多的`学生,在学校,老师对他再好,他们认为是应该的。无论你多么关心他、爱护他,甚至用慈母般的行动来感化他,都起不了多大的作用;在家里,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而且吃要吃好的,穿要穿名牌,所有这些,在他们看来都是理所当然。他们根本不知道如何报答老师谆谆的教导之情,父母拳拳的养育之恩。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赏析孟郊的《游子吟》时,诗的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通俗形象的比兴,寄托了赤子炽热的情谊:对于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区区小草似的女儿,怎能报答于万一呢?当子女的为父母送上一杯热茶,端来一盆滚烫的洗脚水,就是对父母的报答啊;作为学生,上课专心听讲,下课认真做每一道题,也是对老师的感恩啊!

三、渗透合作意识教育

我国一向倡导合作,“四海之内皆兄弟”是相传已久的古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更成为时代的风尚。但也要看到,有些地方过多地强调个人奋斗,而忽略了应该怎样与他人合作以取得成功。因此,在综合性学习《微笑面对生活》的教学时,学生积累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团结就是力量”“人心齐,泰山移”“众人拾柴火焰高”等名言,他们感悟到:想成就一番大事,必须靠大家的共同努力。

四、渗透忧患意识教育

现在的学生,要吃有吃,要穿有穿,甚至上学、放学都是小车接送,但是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腐蚀人的健康机体,使人丧失成功的上进心,而艰苦的环境、坎坷的道路,能磨炼人的意志,增长人的上进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列举的六个人,他们都出身低微,经过种种艰辛磨炼、终于身负“大任”而显贵的人物,说明人只有经过艰苦的磨炼,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成就大事。学生感悟到:胜利的鲜花,从来就是在血汗中绽放;荣誉的桂冠,总是在奋斗中用荆棘编成。

五、渗透谦虚好学教育

我所教班的学生,有些自以为是、骄傲自大,因此我在讲当代作家马南的《不求甚解》一文时,就特意讲了陶渊明的读书观:虚心,别骄傲自负。让大家联系实际,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课后积累名言。荀子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这些有关谦虚的名言,以及“稻穗长得很饱满,头却垂得很低;狗尾草长得又小又瘪,却摇头晃脑,洋洋得意”等形象生动的比喻,让学生认识到:凡有真才实学者总是虚怀若谷,谦虚谨慎,而不学无术、一事无成的人却常常自高自傲。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语文课堂上要有针对性、抓住机会,渗透品德教育,才能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收到春风化雨的效果。

参考文献:

孙翔。语文反思性教学的运用[J]。语文教学通讯,(36)。

篇12:法制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的渗透论文

法制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的渗透论文

摘要:在现代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知识,另一方面要在教学课程中融入法制教育观念,使得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够了解法律、懂得法律并且遵守法律,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本文就法制教育与初中语文教学融合的标准进行阐述并对其提出相关建议和策略。

关键词:法制教育;初中语文教学;教学融合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的不断进步,青少年的违法犯罪率逐年增加。初中作为青少年的教育场所,其中的各个学科都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法制教育可以使学生健全法制理念、宣扬法治精神,同时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能够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身行为。所以,初中语文这一主要科目,有必要与法制教育相融合,以此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

1.法制教育与初中语文教学融合的标准

1.1保证法制教育课程内容风趣。法制教育想要与初中语文相融合,是离不开教师的作用的。教师在课堂上授课需要具有一定的幽默性,这样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能够积极配合教师。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在相应的语文教材中找出相关的法制教育内容,并运用诙谐风趣的话语讲授。这样做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教师在讲授法制教育内容时,语气过于僵硬、严肃、死板,使得学生们无法调动学习主动性,导致法制教育没有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法制教育内容时,应该结合周围有趣事物或者自身经历过的一些故事增强法制教育课程内容的风趣性,这样学生们才能够更好地接受法制观念的教育。

1.2保证法制教育内容深入课堂。部分初中学校领导及教师为追求学生综合成绩的高排名,将平时课堂上的法制教育时间割舍掉用来让学生们做练习题。这样做其实是并不可取的,虽然说教师将平时的教学重点放到语文知识的基础教学之中,但是学生只有保持身心健康发展才能更多地投入学习中。学生的法制教育观念应当是从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不断灌输到脑海中的,所以教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法制教育深入到课堂教育中。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上,教师可以找准时机使学生们接受法制教育。尽管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十分必要,但是教学大纲上所布置的教学方向是不可改变的,必须严格遵守,教师应分清教学内容的重要性,这样既可以使学期教学任务圆满完成,又可以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法制教育。

1.3保证法制教育的基本宗旨。法制教育与初中语文课堂的融合不能脱离根本宗旨,因为语文这一主要学习科目是归属于人文教育的。学生不但要掌握语文的基础知识,而且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这就需要学生们必须掌握必要的法律素养。这样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到懂法、知法、守法,这是优秀的中学生所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素养。教师需要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法制教育,使学生能够稳定长远地发展。

2.法制教育与初中语文教学融合的策略

2.1深入初中语文教学内容,探求法制教育关键点。在初中语文的日常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取一定的教学方式,确保法治教育教育的融合工作。在初中语文的相关教材中,一定程度上会与法制教育相联系,这时教师可以深入语文教材中,找出其中的法制教育理念关键的地方,并将其按照不同的分类整合到一起,在课堂上可以进行系统全面的法制观念教育。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们在回家后观看或者收听一些著名的'法制栏目,并对发生的事件发表一些简单的看法记录下来,在第二天的课堂上进行发言。这样做既可以普及学生的法律常识,又可以使学生在真实的事件下受到感触,使自身更加深刻地了解法制教育观念。

2.2开设初中语文实践活动,融入法制教育知识点。在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安排一些符合教学任务的语文实践活动,并在活动内容中融入一定的法制教育观念。这样可以使学生们在进行多种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的同时接受法制观念的灌输,并促进自身健康长远发展。有条件的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小组讨论竞赛,由教师列举一道关于法制教育内容的题目,并设计多个讨论出发点,由学生们按照自身想法自由组织结合到小组之中,在小组之中每个成员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共同讨论。各个小组讨论完毕,由教师进行小组点名自由发言,引导学生们按照相关的法律知识进行述说,最后每个小组发言完毕,由教师进行点评,并对学生们进行正确规范的法制教育。这样可以使得学生们切合实际地感受到法律就在自己身边,而且由于自身的发言讨论,使学生们更加懂法守法,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2.3加强初中语文写作锻炼,提高法制教育关注度。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写作是学生表达能力的一种升华,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一些法制教育内容融入语文写作之中。在写作中由教师根据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件布置成作文,使得学生们能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总结,这样可以使学生们深刻地了解法律常识,在提高自身写作能力的同时还可以使自身的行为规范。在学生们完成作文任务之后,教师可以选出写得文章较好的学生在班级中进行朗读,朗读之后由学生们进行自由讨论,得出自己的看法和学生之间的不同点。然后由教师进行统一归纳划分出不同的观点,由学生进行自由组队发言,各自表达出想法。最后由教师为学生进行解答,纠正学生的法律常识,完善学生的法制观念。这样做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提高,并且使学生从根本上做到知法守法。

3.结语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因为教师一方面对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教育起着关键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对学生的法制观念教育、身心健康发展作出很大的贡献。教师一定要严格按照教学目标进行教学,不能脱离初中语文教学方向,在此基础上培养出学识渊博、知法守法的高质量学生。

参考文献:

[1]赵淑华.高职院校法制教育实践问题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3):146-148.

[2]任淼.我国中小学法制教育现状及反思[J].现代教育管理,2014(2):53-56.

[3]樊泽民.对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的几点认识[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78-80,57.

篇13:初中语文教学人文精神教育渗透策略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人文精神教育渗透策略论文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育的目标体系中,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尤其是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深入发展,语文课程的人文教育功能更加凸显,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更加重视人文精神教育的渗透。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应试导向,过于看重学生智力素质的培养,导致课堂上人文元素相对缺失。因此,要积极探索人文精神教育的渗透路径,促进中学生人文素质的不断健全和完善。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策略

一、深度发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精神教育元素

初中语文教学中对人文精神的渗透,需要语文教师具备人文教育的良好意识和能力,能够对语文教材体系中的人文元素进行深度发掘和整理,找出可以贴近和适应初中生人文精神教育的内容,并将其渗透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当中。在初中语文的教材体系中,无论是现代文学,还是古诗词,其中的人文元素都是非常丰富的,只要语文教师进行深入发掘和有效整理,这些人文元素都可以成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有效素材。例如,在讲授《背影》这篇课文时,文中的很多内容都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有效素材,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导入《父亲》这首歌,并引导学生将课文学习与自己的生活实践有效对接起来,在潜移默化中渗透父爱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庭观。这样一方面有助于学生领悟和体会文章中的人文情感,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对学生人文精神素质的有效培养。

二、贴近生活实际,促进学生的人文体验

初中生的生活阅历和生活经验相对有限,所以对人文精神的认知能力和认同能力也相对有限,对语文教材中的很多人文情感的领悟能力相对较弱,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将语文课堂教学与人文精神的渗透,积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减少学生对人文精神的学习障碍,促进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人文体验,这对学生人文精神素养的发展将会大有帮助。同时,初中语文教材体系中的很多内容,本身就与现实生活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所以语文教师在设计语文课程的教学方案时,就应当有意识地强化语文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经验,对文中的人文精神元素开展反思性体验,这样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中,如果让学生直接体验菲利普夫妇的心理变化历程,学生很难对他们虚荣、虚伪、唯利是图、金钱至上等价值观形成相对理性的认识,这时语文教师不妨引导学生积极反思自己生活中存在的类似人物或类似事件,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反思中学生应该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讨论金钱与亲情之间的关系,如此一来,学生不仅可以实现对语文知识的有效学习,还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金钱观,实现个人人文素质的有效培养和发展。

三、丰富人文精神教育渗透的方式与方法

初中语文教学中对人文精神教育的渗透,需要语文教师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加强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之间的融合,在语文课堂上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为学生的人文体验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例如,在讲到《愚公移山》这篇课文时,文章中的内容具有神话色彩,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也有着很大的'差距,但是教师如果具备人文精神教育的创新意识,就可以取得良好的人文教育效果。

四、语文教师要展现良好的人文精神风貌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不仅是开展人文精神教育渗透的重要组织者、实施者、引导者,自己本身也是重要的人文教育资源。可以说,语文教师自身在教学过程中展现出“言行举止”“人文形象”,本身就是一个实施人文精神教育的过程,所以教师要在学生面前展现出良好的人文精神状态和风貌,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模范引导教育。一方面,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对学生的学习倾注个人的爱心、耐心与情感,多与学生进行课堂交流和互动,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另一方面,教师要对学生实施公平、公正的教育和评价,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发展。总之,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本身就非常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所以教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要不断拓展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空间,丰富人文精神教育的方式和途径,让初中语文课堂闪耀人文精神的光辉,激发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实现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人文素质的有效培养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敏爱.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11).

[2]王密芬.浅谈多媒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6).

篇14:初中语文教学价值观培养研究的论文

摘要: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行成的关键时期,在课程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是教师在教学之中的重要课题与研究对象。笔者认为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之中,对于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与性格的培养是教育的重点因素之一,也是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重要的益处。在语文教学之中帮助学生在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作为指导丰富价值体系,强化价值内涵,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得能力,更加有利于促进我国家未来建设。本文以初中语文教学生态价值观培养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本文的成文可以有效促进初中学生价值观念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生态价值观;培养

1引言

韩愈《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其中的传道所处的位置在授业与解惑之前,可见,传授道理是作为指导授业与解惑的基础,现代教学也应该学习传统教育的这一原则,在教导学生学习之前,先教会学生做人,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保证教育的最高目的的有效实施,注重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注社会、关怀自然的良好品德。有效推进学生个人人格的建立。丰富与健全学生全面化价值体系的建立。同时,笔者认为正确的价值观可以有效的知道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完善自我愿望的实施。所以,本文以初中语文教学生态价值观培养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本文的成文可以有效促进初中学生价值观念的培养。

2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生态价值观的可行性

价值观实际上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那么在初中阶段的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生态价值观。是否具有的可行性呢?本文将从理论上、实践上、性质上等三个方面探索其可行性:首先,理论上,培养学生生态价值观是各个学科都应该充分重视的问题。现阶段我国正处在经济高度发展时期,物质至上观念的出现,拜金主义价值观的盛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社会价值体系的构建。初中生刚刚建立的价值观,往往会受到社会上其他价值观的影响,动摇自己的思想观念。所以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更正错误的价值观,及时纠正学生中的不良风气,是初中教学所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其次,实践上,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可以有效保证培养任务的实现。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理科教学,主要讲授的内容是语文知识,而所谓的语文知识,实际上就是中国从古到今的优秀文明,这些文明对于培养初中学生生态价值观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所以从实践上来说,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培养生态价值观具有可行性。再次,性质上,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生态价值观符合语文知识的基本性质。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在文道统一的原则下,指导学生获得语文知识,促进学生对于语言的掌握,从而帮助其他学科完成共性的任务。显然对于学生生态价值观的培养符合了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有效促进教学改革的实施,促进其他学科教学内容的丰富化,与政治、生物、化学等多个学科形成教学合理。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篇15:初中语文教学价值观培养研究的论文

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生态价值观方面具有可行性。笔者将以前文的研究与总计为基础,探索在语文教学之中对于学生生态价值观培养。其主要的因素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教师的角度促进语文生态价值观的建设。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作为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考试课程与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课程。应该在课堂教学之中肩负起生态价值观培养的责任。笔者认为从教师的角度应该结合教材材料,整合视频资料,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丰富生态价值观教育的手段与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价值观的教导上,教师不宜照本宣科,应该才普通的日常教学之中潜移默化的进行生态价值观的教育,促进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建立学生正确的.、丰富的兼简直体系。其次,从学生的角度促进语文生态价值观的建设。初中时期的学生具有着较强的好奇心,求知欲望比较强烈,乐于对于世界进行探索,所以在活跃的思想与丰富的感情的指导下,把握学生的生态价值观的建立,具有有效性。再次,从教学合力的角度促进语文生态价值观的建设。根据初中阶段新课程标准所进行编制的,初中语文教材内容之中,有很多传统教材内容进行了转变,从而增加了很多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化的教材内容。同时网络上,与生态价值观有关的视频资料与文本资料也越来越多。思想政治课程、生物课程与化学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了生态的重要性。这些教学内容与资料,都为初中语文展开生态价值观培养,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笔者认为要形成全面发展的教学合力便可以有效促进初中阶段的学生生态价值观的培养;

篇16: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教学论文

一、语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优势

1.1较容易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

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语文知识多种多样,具有包罗万象的教学特征,再加之初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还都处于尚未成熟的地步。在语文教学中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就是教师不停地讲解,在黑板上不停地写,这样下来教师是口干舌燥,学生也听得浑天转向,而且知识还只能停留在语文知识的层面上,无法更加深层次的讲解。这样的教学环节不但会消耗教师的大量精力,还会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的索然无味,从而失去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多媒体教书的应用,能够有效地减少教师的讲解过程,帮助教师营造一种更加适宜学生学习的氛围和情境。多媒体技术能够将声音、图像、文字、视频等因素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将一些原本静态的知识变得更加灵动起来,也可以使那些枯燥的知识更加生动和形象,打破教师讲解的时空局限性,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的、愉悦的、欢快的教学氛围。

1.2能够优化教学手段,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教学改革就是要求教师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在能够保证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改善并创新出新颖的更加适宜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并且通过方式方法的创新来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从而使语文教学质量得到相应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兴趣也能够增强。在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想要仔细全面地讲解完一篇文章至少需要两节课的时间,有的课文篇幅较长或是难度大一些的还需要更长的时间。并且每一堂课教师都会不停地讲解,不停地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即使是这样教师最后还是会觉得这篇文章没有讲解得太透彻,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上还是差那么一点点。然而运用多媒体教学后,就能够有效地减少教师写板书占用的时间,教师在应用氛围中也不用再绞尽脑汁地思考和描述了,利用计算机技术打破知识与时间的时空限制,为学生情境再现,就能够节省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更加直观的想象。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及时有的地方教师没有用太多的语言去讲解,学生就已经掌握在胸了。

二、语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弊端

多媒体教学除了教学优势之外,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教学弊端。计算机长时间应用于教学领域就会产生一定的教学误区。要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够较好地掌握多媒体应用的尺度就会让学生陷入观赏画面欣赏音乐等表面的现象之中。教师也会越来越依赖于多媒体教学技术等等,接下来我们就多媒体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局限性进行分析:

2.1多媒体教学不能体现语文的个性化教学。语文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的简单环节,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体验情感,产生共鸣。在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利用自己的语言来引导学生感受文章中作者表达的丰富情感,并且利用自己的激情来为学生营造美的氛围,同时用自己的.感受和情感去感染学生。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设计和实施师生互动的教学环节,让师生在思考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而上述所说的这些是多媒体教学无法比拟的。即使它能够为学生创设出形象直观的学习环境却无法进行思想及思维的交流。在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初中语文教学之后,教师便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操作中,学生眼睛及思维也都大部分停留在了多媒体的屏幕之中。这样就会失去语文教学的情感交流部分,也就无法完成语文的个性化教学。

2.2多媒体的滥用容易把学生局限于特定的情感和思维之中。语文知识具有含蓄性、情感性、象征性、模糊性和隐喻性等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如果不加注意和节制地滥用多媒体教学就会给学生营造一种特定的学习环境和思考方式。也就不能够在教学中传达语文的真正内涵。

三、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应坚持的原则

我们想要真正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来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就需要走出多媒体教学困惑,看清多媒体教学的利弊,能够在实际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来做出真实有效的选择———在教学中教师要能够以学生为中心,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能够重点把学生放在首位;其次教师要以教学为出发点,要使自己的选择能够使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达到最好;最后要坚持尊重语文学科本身拥有的特点和规律,切记滥用或是不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实际教学要求,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来选择教学方式和手段,不要盲目地利用多媒体技术。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论文

初中教学论文题目大全

关于作文教学的论文题目

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教学论文的题目

小学线上教学论文题目

★幼儿园教学论文题目

小学教学论文题目精选

初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初探教育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题目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价值观的渗透论文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价值观的渗透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价值观的渗透论文(共16篇)】相关文章:

化学教学论文题目大全2022-05-25

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论文2022-05-22

大学数学教学中应注重数学史的渗透分析论文2022-12-09

谈学生的情感教育论文2023-03-03

让“情感”贯穿于初中作文的教学中2022-05-08

情感作文教学论文2023-10-28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现况与策略论文2023-06-15

关于拼音教学的论文题目2022-05-06

浅谈科学教学中的心理渗透2022-05-14

关于军事方面教育教学论文2022-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