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力量》阅读答案(集锦8篇)由网友“严王严肃活泼姚”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文学的力量》阅读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文学的力量》阅读答案「优选」
明天就要离开波士顿了,我在脑海中检索:对于这座美国历史文化名城,还遗忘了什么没有。忽然就隐约记起:马克·吐温安葬在波士顿郊外。女儿网上匆匆一查,说没错。
父女俩立马驱车前往。
放眼墓地,总有数千墓碑,哪一块属于这位著名作家呢?工作人员已经下班,我们只好拦住了一位开车路过的美国小孩。看他一脸稚气,顶多也就是16岁刚满拿驾照的年龄。听明原由,他一脸的惊讶和狐疑:“马克·吐温就葬在这里?不会吧。”见我们言之凿凿,他又是一脸的敬意加羞愧:“中国远在万里之外,你们还能知道这位文豪的安葬处并前来吊唁。我是波士顿人,怎么连这也不知道呀。”直至最后,他竞满脸涨红,手足无措起来,表示回家一定弄清墓碑准确方位,明天再来拜谒。告别小伙,我们茫然查看了’几处墓碑,终无所获,只好披着夜色怅然归去。
回家了,女儿网上再仔细查找,结果还是我们出错。原来,马克·吐温是安葬在纽约的一处同名墓地,网页上有清晰的墓碑照片和介绍文字,我感到很对不起那位美国小伙,是我们的错误导致了他的羞愧,然而,我却从他的羞愧中感受到了文学的力量。
文学的力量早已清晰地进入美国的编年史页。仅仅拿美国南北战争那一段说事:1852年斯托夫人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就以悲天悯人的情怀,描写了南方奴隶的悲惨命运,直接揭开了人权运动的序幕,引发了美国南北战争。“凡是内部存在极端不正义而又听之任之的国家,都蕴藏着大动荡的因素。”斯托夫人的这一名言,成了联邦政府向叛逆的南方宣战的道德依据。而1936年密契尔女士的长篇小说《飘》,又从人们的心灵感受,对这场战争作了极为深刻的反映:光靠战争消除不了种族的鸿沟,光是解放黑奴的伟大宣言,消除不了人性的自私和骄傲。书中名句:“明天又是另一天!”几乎成了许多人在黑暗中摸索的明灯。
让我们从历史回到现实中来,距芝加哥只有三小时车程的阿华州麦迪逊县境内,有一座普普通通的木桥,却长年车水马龙,成了知名的旅游胜地,原因不过是它见证了一段中年男女的恋情——《廊桥遗梦》及其同名电影,就这样造就了一处爱情的.圣地。
挂一漏万,我还没有写惠特曼,没有写海明威,没有写我没有读过他们作品的那些伟大的美国作家。
我们曾经无限夸大过文学的作用。一段时间,又把文学说得无足轻重,甚至可有可无。我想,在商品经济至上的年代,文学至少可以是粘合剂吧,它能把许许多多孤独的灵魂引领到一起,给这个纷扰的世界增添一些理解、宽容与和谐。
初到美国,我不懂为什么不少人喜欢驾驭名叫福特皮卡的人货两用车,原来,在《廊桥遗梦》里,让罗伯特·金凯和费朗西丝卡一见钟情的,就是这种车。
阅读思考
19.文中提到的马克·吐温是美国著名的作家,你所知道的他的作品有哪些?请至少写出两部(篇)。(2分)
20.寻墓不着后,文章讲“女儿网上再仔细查找”有何用意?(2分)
21.如何理解那位美国小伙的“羞愧”?(2分)
22.怎么理解“在商品经济至上的年代,文学至少可以是粘合剂”这句话?(3分)
23.有人说,文末写美国人喜驾驭福特皮卡人货两用车应该是证明爱情的力量,而不是证明文学的力量。你怎么看?(3分)
篇2:《文学的力量》阅读答案
明天就要离开波士顿了,我在脑海中检索:对于这座美国历史文化名城,还遗忘了什么没有。忽然就隐约记起:马克·吐温安葬在波士顿郊外。女儿网上匆匆一查,说没错。
父女俩立马驱车前往。
放眼墓地,总有数千墓碑,哪一块属于这位著名作家呢?工作人员已经下班,我们只好拦住了一位开车路过的美国小孩。看他一脸稚气,顶多也就是16岁刚满拿驾照的年龄。听明原由,他一脸的惊讶和狐疑:“马克·吐温就葬在这里?不会吧。”见我们言之凿凿,他又是一脸的敬意加羞愧:“中国远在万里之外,你们还能知道这位文豪的安葬处并前来吊唁。我是波士顿人,怎么连这也不知道呀。”直至最后,他竞满脸涨红,手足无措起来,表示回家一定弄清墓碑准确方位,明天再来拜谒。告别小伙,我们茫然查看了’几处墓碑,终无所获,只好披着夜色怅然归去。
回家了,女儿网上再仔细查找,结果还是我们出错。原来,马克·吐温是安葬在纽约的一处同名墓地,网页上有清晰的墓碑照片和介绍文字,我感到很对不起那位美国小伙,是我们的错误导致了他的羞愧,然而,我却从他的羞愧中感受到了文学的力量。
文学的力量早已清晰地进入美国的编年史页。仅仅拿美国南北战争那一段说事:1852年斯托夫人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就以悲天悯人的情怀,描写了南方奴隶的悲惨命运,直接揭开了人权运动的序幕,引发了美国南北战争。“凡是内部存在极端不正义而又听之任之的国家,都蕴藏着大动荡的因素。”斯托夫人的这一名言,成了联邦政府向叛逆的南方宣战的道德依据。而1936年密契尔女士的`长篇小说《飘》,又从人们的心灵感受,对这场战争作了极为深刻的反映:光靠战争消除不了种族的鸿沟,光是解放黑奴的伟大宣言,消除不了人性的自私和骄傲。书中名句:“明天又是另一天!”几乎成了许多人在黑暗中摸索的明灯。
让我们从历史回到现实中来,距芝加哥只有三小时车程的阿华州麦迪逊县境内,有一座普普通通的木桥,却长年车水马龙,成了知名的旅游胜地,原因不过是它见证了一段中年男女的恋情——《廊桥遗梦》及其同名电影,就这样造就了一处爱情的圣地。
挂一漏万,我还没有写惠特曼,没有写海明威,没有写我没有读过他们作品的那些伟大的美国作家。
我们曾经无限夸大过文学的作用。一段时间,又把文学说得无足轻重,甚至可有可无。我想,在商品经济至上的年代,文学至少可以是粘合剂吧,它能把许许多多孤独的灵魂引领到一起,给这个纷扰的世界增添一些理解、宽容与和谐。
初到美国,我不懂为什么不少人喜欢驾驭名叫福特皮卡的人货两用车,原来,在《廊桥遗梦》里,让罗伯特·金凯和费朗西丝卡一见钟情的,就是这种车。
6.文中提到的马克·吐温是____国的作家,你所知道的他的作品有____。(2分)
7.寻墓不着后,文章讲“儿女网上再仔细查找”证明第一次“网上匆匆一查”“结果还是我们出错”。请根据全文,排出整件事思维及行动过程的次序。(5分)
(1)要离开波士顿时,想起郊外有“××墓地”尚未去拜谒。
(2)去波士顿“××墓地”遍寻不着,向美国小伙打听未果。
(3)网上匆匆一查,没错,马克·吐温安葬在“××墓地”。
(4)原记得马克·吐温葬在波士顿“××墓地”。
(5)女儿网上再仔细查找,才知马克·吐温安葬在纽约的同名“××墓地”。 用上面五个序号排出此事思维及行动过程正确的次序是 。
8.从全文看如何理解“我却从他的羞愧中感受到了文学的力量”这句话的作用,对话语本身又怎么理解?(4分)
(1) (2)
9.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文章主要用美国小伙不知马克·吐温就葬在本市而羞愧的故事证明“文学的力量”。
B.文章详略结合地用作家作品产生的影响来证明“文学的力量”。
C.文章想提倡用文学作品作粘合剂,让商品经济社会里许多孤独的灵魂多些理解、宽容与和谐。
D.文末写美国人喜开福特皮卡人货两用车则是顺便证明爱情的力量,因为不是证明文学的力量,故写得简单。
10.全文写作的主要方法是______ 。(2分)
11.怎么理解第7节中“在商品经济至上的年代,文学至少可以是粘合剂”这句话?(3分)
12.简单举一例,谈你感受到的“文学的力量”。(4分)
参考答案:
6.美国。《竞选州长》、《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哥尔斯密斯的朋友再度出洋》、《卡拉维拉斯县驰名的跳蛙》、《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王子与贫儿》、《在亚瑟王朝廷里的康涅狄克州美国人》、《傻瓜威尔逊》、《赤道环游记》、《神秘的陌生人》等。《镀金时代》是他与查·沃纳合写的。(列出备查,以上只要写出一部即可)(共2分)
7.(4)(1)(3)(2)(5)。(5分)(5格分别对号入座,错1扣1分。事情的进程伴随着思维的逻辑不能错一格)
8.(1)此话概括了全文众多的写“文学的力量”中的一个并起到点题的作用。(因题目是问“从全文看如何理解此句话”,故此话是全文众多“力量”事例中的一个)(2分)
(2)从此话本身理解,作为一个有文化教养的人,是应该知道这么一个在世界上产生过影响的文学家就葬在本市的。这个“文学常识”有让你感到不知道就意味着自己缺少起码的文化修养的力量。作者感受到美国小伙是为自己不知道此常识会被二位中国人认为“无文化修养”而羞愧,这就是感受到了“文学的力量”。(2分)
9.D. (这还是证明“文学的力量”。爱此车是因爱《廊桥遗梦》,爱里面的爱情故事而产生的“爱屋及乌”的效果。(2分)
10.例证。(写其他的都算错。因(1)题问“主要的写作方法”,(2)全文有四、五个例子,占了绝大部分的篇幅)(2分)
11.在商品经济“至上”的年代,人们为获利,除赚钱外的共同语言少;有的甚至不择手段,道德沦丧。如果人们还能阅读好的作品,那么被作品打动、感染时,就是文学的力量把人们“粘合”在同一感情下了。(3分)
12.要求有作品思想(或人物形象)对自己思想或行动产生作用的实例。(4分)(有作品名1分,有作用2分,归结点出这是“文学的力量”1分)可用课本上的作品。
篇3:文学的力量阅读答案
明天就要离开波士顿了,我在脑海中检索:对于这座美国历史文化名城,还遗忘了什么没有。忽然就隐约记起:马克·吐温安葬在波士顿郊外。女儿网上匆匆一查,说没错。
父女俩立马驱车前往。
放眼墓地,总有数千墓碑,哪一块属于这位著名作家呢?工作人员已经下班,我们只好拦住了一位开车路过的美国小孩。看他一脸稚气,顶多也就是16岁刚满拿驾照的年龄。听明原由,他一脸的惊讶和狐疑:“马克·吐温就葬在这里?不会吧。”见我们言之凿凿,他又是一脸的敬意加羞愧:“中国远在万里之外,你们还能知道这位文豪的安葬处并前来吊唁。我是波士顿人,怎么连这也不知道呀。”直至最后,他竞满脸涨红,手足无措起来,表示回家一定弄清墓碑准确方位,明天再来拜谒。告别小伙,我们茫然查看了’几处墓碑,终无所获,只好披着夜色怅然归去。
回家了,女儿网上再仔细查找,结果还是我们出错。原来,马克·吐温是安葬在纽约的一处同名墓地,网页上有清晰的墓碑照片和介绍文字,我感到很对不起那位美国小伙,是我们的错误导致了他的羞愧,然而,我却从他的羞愧中感受到了文学的力量。
文学的力量早已清晰地进入美国的编年史页。仅仅拿美国南北战争那一段说事:1852年斯托夫人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就以悲天悯人的情怀,描写了南方奴隶的悲惨命运,直接揭开了人权运动的序幕,引发了美国南北战争。“凡是内部存在极端不正义而又听之任之的国家,都蕴藏着大动荡的因素。”斯托夫人的这一名言,成了联邦政府向叛逆的南方宣战的道德依据。而1936年密契尔女士的长篇小说《飘》,又从人们的心灵感受,对这场战争作了极为深刻的反映:光靠战争消除不了种族的鸿沟,光是解放黑奴的伟大宣言,消除不了人性的自私和骄傲。书中名句:“明天又是另一天!”几乎成了许多人在黑暗中摸索的明灯。
让我们从历史回到现实中来,距芝加哥只有三小时车程的阿华州麦迪逊县境内,有一座普普通通的木桥,却长年车水马龙,成了知名的旅游胜地,原因不过是它见证了一段中年男女的恋情——《廊桥遗梦》及其同名电影,就这样造就了一处爱情的圣地。
挂一漏万,我还没有写惠特曼,没有写海明威,没有写我没有读过他们作品的那些伟大的美国作家。
我们曾经无限夸大过文学的作用。一段时间,又把文学说得无足轻重,甚至可有可无。我想,在商品经济至上的年代,文学至少可以是粘合剂吧,它能把许许多多孤独的灵魂引领到一起,给这个纷扰的世界增添一些理解、宽容与和谐。
初到美国,我不懂为什么不少人喜欢驾驭名叫福特皮卡的人货两用车,原来,在《廊桥遗梦》里,让罗伯特·金凯和费朗西丝卡一见钟情的,就是这种车。
篇4:文学的力量阅读答案
6、文中提到的马克·吐温是____国的作家,你所知道的他的作品有____。(2分)
7、寻墓不着后,文章讲“儿女网上再仔细查找”证明第一次“网上匆匆一查”“结果还是我们出错”。请根据全文,排出整件事思维及行动过程的次序。(5分)
(1)要离开波士顿时,想起郊外有“XX墓地”尚未去拜谒。
(2)去波士顿“XX墓地”遍寻不着,向美国小伙打听未果。
(3)网上匆匆一查,没错,马克·吐温安葬在“XX墓地”。
(4)原记得马克·吐温葬在波士顿“XX墓地”。
(5)女儿网上再仔细查找,才知马克·吐温安葬在纽约的同名“XX墓地”。 用上面五个序号排出此事思维及行动过程正确的次序是 。
8、从全文看如何理解“我却从他的羞愧中感受到了文学的力量”这句话的作用,对话语本身又怎么理解?(4分)
(1) (2)
9、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文章主要用美国小伙不知马克·吐温就葬在本市而羞愧的故事证明“文学的力量”。
B、文章详略结合地用作家作品产生的影响来证明“文学的力量”。
C、文章想提倡用文学作品作粘合剂,让商品经济社会里许多孤独的灵魂多些理解、宽容与和谐。
D、文末写美国人喜开福特皮卡人货两用车则是顺便证明爱情的力量,因为不是证明文学的力量,故写得简单。
10、全文写作的主要方法是______ 。(2分)
11、怎么理解第7节中“在商品经济至上的年代,文学至少可以是粘合剂”这句话?(3分)
12、简单举一例,谈你感受到的“文学的力量”。(4分)
篇5:文学的力量阅读答案
6、美国。《竞选州长》、《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哥尔斯密斯的朋友再度出洋》、《卡拉维拉斯县驰名的跳蛙》、《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王子与贫儿》、《在亚瑟王朝廷里的'康涅狄克州美国人》、《傻瓜威尔逊》、《赤道环游记》、《神秘的陌生人》等。《镀金时代》是他与查·沃纳合写的。(列出备查,以上只要写出一部即可)(共2分)
7、(4)(1)(3)(2)(5)。(5分)(5格分别对号入座,错1扣1分。事情的进程伴随着思维的逻辑不能错一格)
8、(1)此话概括了全文众多的写“文学的力量”中的一个并起到点题的作用。(因题目是问“从全文看如何理解此句话”,故此话是全文众多“力量”事例中的一个)(2分)
(2)从此话本身理解,作为一个有文化教养的人,是应该知道这么一个在世界上产生过影响的文学家就葬在本市的。这个“文学常识”有让你感到不知道就意味着自己缺少起码的文化修养的力量。作者感受到美国小伙是为自己不知道此常识会被二位中国人认为“无文化修养”而羞愧,这就是感受到了“文学的力量”。(2分)
9、D、(这还是证明“文学的力量”。爱此车是因爱《廊桥遗梦》,爱里面的爱情故事而产生的“爱屋及乌”的效果。(2分)
10、例证。(写其他的都算错。因(1)题问“主要的写作方法”,(2)全文有四、五个例子,占了绝大部分的篇幅)(2分)
11、在商品经济“至上”的年代,人们为获利,除赚钱外的共同语言少;有的甚至不择手段,道德沦丧。如果人们还能阅读好的作品,那么被作品打动、感染时,就是文学的力量把人们“粘合”在同一感情下了。(3分)
12、要求有作品思想(或人物形象)对自己思想或行动产生作用的实例。(4分)(有作品名1分,有作用2分,归结点出这是“文学的力量”1分)可用课本上的作品。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1.文学的力量阅读答案
2.《文学的力量》阅读答案
3.《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节选阅读答案
4.《詹天佑》阅读答案
5.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阅读答案
6.《信仰的力量》阅读答案
7.《中国当代文学中为什么没有忏悔录》阅读答案
8.莫言散文《母亲》阅读练习设计
9.《战胜命运的孩子》阅读答案
10.溜冰的启示阅读答案
篇6:谈文学 阅读答案
谈文学 阅读答案
寻思是作文的第一步重要工作。思有思路,思路有畅通时也有蔽塞时。大约要思路畅通,须是精力弥满,脑筋清醒,再加上风日清和,窗明几净,临时没有外扰败兴,杂念萦怀。这时候静坐凝思,新意自会像泉水涌现,一新意酿成另一新意;如此辗转生发,写作便成了人生一件最大的乐事。一般“意兴淋漓”的文章大半都是如此做成。提笔作文时最好能选择这种境界,并且最好能制造这种境界。不过这是理想,有时这种境界不容易得到,有时虽然条件具备,文思仍然蔽塞。在蔽塞时,我们是否就应放下呢?抽象的理论姑且丢开,只就许多著名的作家的经验来看,苦思也有苦思的收获。唐人有“吟成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传说,李白讥诮杜甫说“借问近来太瘦生,总为从来作诗苦”,李长吉的母亲说“呕心肝乃已”。福楼拜有一封信札,写他著书的艰难说:“我今天弄得头昏脑晕,灰心丧气,我做了四个钟头,没有做出一句来,今天整天没有写成一行,虽然涂去了一百行。这工作真难!艺术啊,你是什么恶魔?为什么要这样咀嚼我们的心血?”但是他们的成就未始不从这种艰苦奋斗得来。元遗山《与张仲杰论文诗》说:“文章出苦心,谁以苦心为?”大作家看重“苦心”,于此可见。就我个人所能看得到的来说,苦心从不会白费的。思路太畅时,我们信笔直书,少控制,常易流于浮滑;苦思才能剥茧抽丝,鞭辟入里,处处从深一层着想,才能沉着委婉,此其一。苦思在当时或许无所得,但是在潜意识中它的工作仍在酝酿,到成熟时可以“一旦豁然贯通”,普通所谓“灵感”大半都先经苦思的准备,到了适当的时机便突然涌现”,此其二。难关可以打通,平路便可驰骋自如。苦思是打通难关的努力,经过一番苦思的训练之后,手腕便逐渐娴熟,思路便不易落平凡,纵遇极难驾御的情境也可以手挥目送,行所无事,此其三。大抵文章的畅适境界有两种,有生来即畅适者,有经过艰苦经营而后畅适者。就已成功的作品看,好像都很平易,其实这中间分别很大,入手即平易者难免肤浅,由困难中获得平易者大半深刻耐人寻味,这是铅锡与百炼精钢的分别;也是衰简斋与陶渊明的分别。王介甫所说的“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是文章的胜境。(节选自朱光潜《谈文学》)
1.原文有画线句子“一般‘意兴淋漓’的文章大半都是如此做成”,不符合句中“此”字所指的一项是( )
A.做好“寻思”这一作文的第一步的重要工作。
B.精力弥满,脑筋清醒,周围环境宜人,适合创作。
C.思想上没有杂念,外界没有影响、干扰的因素。
D.凝神中新意不断地涌现,达到了写作最理想的境界。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人有“吟成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传说,这说的就是“苦思”,正是这种苦思才有了作者的创作成就。
B.思路太畅时信笔直书,缺少控制,就会流于浮滑;而苦思就能逐步深入,想得深刻,写出的文章沉着委婉,
C.人们所说的“灵感”大都是在苦思中酝酿,它会经过苦思的准备,一旦到了成熟的时候就突然涌现出来。
D.苦思的训练会使写作方法逐渐娴熟,思路不易不落平凡,即使极难驾御的`情境也可以得心应手地把握和表现。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思路畅通是作文的理想境界,但是这种境界不容易得到,一旦具备了思路畅通的条件,文思就不会蔽塞了。
B.苦思有多方面的收获,它能使作文摆脱浮滑,为“灵感”的涌现做准备,可以打破作文中的难关,达到作文的最佳境界。
C.作文的畅适境界有生来的,也有艰苦经营的,成功的作品虽然分别很大,但是它们具有共同点,那就是平易。
D.由苦思获得平易的文章深刻耐人寻味,王介甫的“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参考答案:
1.A(题干句说的是“兴会淋漓”的文章的写作,指已具备了思路畅通的写作条件,并非指尚在“寻思”之中。)
2.B(前半句,原文“流于浮滑”前有“常易”二字,意思不同于“就会”;后半句,原文用“才能”,而不是用“就能”,表意不同。)
3.B(A项,与原文“有时虽然条件具备,文思仍然蔽塞”不合。C项,原文“好像都很平易,其实这中间分别很大”中,有“好像”一词。D项,原文“由困难中获得平易者大半深刻耐人寻味”中有“大半”一词。)
篇7:语文《文学》阅读答案
语文《文学文本》阅读答案
文学文本
文学文本可以有许多种不同的载体。我国现代著名学者章太炎曾经给文学下过一个定义,叫做文字之著于竹帛者。这个定义实在是太过宽泛了,但却指明了中国古代文学文本的载体曾经是竹和帛。竹是指竹简,帛是指帛书。古代曾经把文字写在竹简或白绢上。除此之外,还有铸在钟鼎上的,刻在石碑上的。现在,又有电子文本这样一种全新的载体。不管用什么载体,都只是文学文本存在的物质外壳,不是文学文本本身。换一个说法,各种各样记录了文学符码的载体,可以叫做第一文本;而第一文本被接受者掌握的内容,也就是阅读中的意义整体,相应地可以叫做第二文本。第二文本才是我们要研究的真正的文学文本。德国现代哲学家海德格尔在他的著作《林中路》里说,贝多芬的四重奏的乐谱放在出版社的仓库里,和地窖里的土豆没有什么两样。的确,一箱箱《莎士比亚戏剧集》从印刷厂搬出来放在货运车箱里,和其他货物有什么区别呢?所以,对于文学文本的载体,对于第一文本,我们在文学理论批评研究中是不需要太多关注的。
那么,文学文本自身、它的`本体究竟指什么呢?为了说清文学文本这个概念,我们先要了解文本的概念。文本在英语里是 text,在词源上与编织物(textile)有关系;文本也可以说是一种编织体。文本学已经成为一门学科,作为术语的文本,指的是具有层次结构的能指系统;它由构成文本的实体将特定意义传达给读者。这里所说的能指、实体,有许多种,比如说建筑、舞蹈、音乐、绘画,各自的文本是由彼此完全不同的能指、完全不同的实体构成的。文学文本用语言文字作为能指。但用语言文字作为能指的文本,也不一定都是文学文本,哲学、经济学、物理学的著作也是以语言文字或者主要以语言文字作为能指。文学文本,是具有层次结构的语言组合体,它用语言文字传达具有审美意味的情感,塑造具有审美意味的形象。层次性在这里是很关键的。理解文学文本,解读文学文本,一定要注意到它的立体性、多层次性,不能是平面的、单一的。所谓层次结构,包括了表层和深层,构成文学文本的具体层次主要有:语音、字形、词义、句式、篇章结构,整体形象、意蕴与意味。
文学文本有口语文本和文字文本之分。人类最早的文学是口头文学。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据说是采诗官从民间采集起来加工整理的。其中的作品原先是以口头文本的形式存在的。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原先也是口头传唱的。《水浒传》《三国演义》的故事,都曾经长期以口头形式传播。口语文本在流传中常常会发生许多的变异。口语的文学文本至今没有完全消失,近年常见的人们在酒席间讲的笑话,有些就属于口语文学。在旅游的时候,导游有时也会给游客讲唱富有当地特色的口语文学。
1.从原文看,下列对文学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文本有着多样化的载体,并且随着时代的进程不断变化发展。
B.文学文本是具有层次结构的能指系统,可将特定意义传达给读者。
C.文学文本是以用语言文字塑造审美形象为主要目的的语言组合体。
D.文学文本由至今仍在特定环境中流传的口语的文学文本发展而来。
2.下列对原文的结构和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用一箱箱《莎士比亚戏剧集》与货物没有区别的例子,表明第一文本是指各种各样记录文学符码的载体。
B.第二段指出以语言文字为能指的文本与建筑等其它文本的区别,强调对前者的解读要注意到他的立体性、多层次性。
C.第三段主要运用例证方式,从中外经典作品成型的角度分析口语文学的重要地位。并指出口语文本具有变异性。
D.文章基本结构采用总分式,先从作为载体的第一文本入手,再深入到作为本体的第二文本,最后加以分类辨析。
3. 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态度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只有文字之著于竹帛者才是文学,口头文学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
B.我们要研究的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文本就是被接受者掌握的第一文本的内容。
C.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范围不包含文学符码的载体,而专注于阅读中的意义整体。
D.建筑、绘画等文本由于具有彼此完全不同的能指,因而不能表达相同的意义。
参考答案:
1.C(以用语言文字塑造审美形象为主要目的属无中生有。)
2.C(A是为了说明对第一文本不需要太多关注;B是为了强调二者是有彼此完全不同的能指、完全不同的实体构成的;D文章的结构应该是层进式。)
3.B(A只有才绝对;C错在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范围不包含文学符码的载体,原文强调不需要太多关注。D不能表达相同的意义错,属无中生有。)
篇8:文学的阅读答案
文学文本可以有许多种不同的载体。我国现代著名学者章太炎曾经给文学下过一个定义,叫做“文字之著于竹帛者”。这个定义实在是太过宽泛了,但却指明了中国古代文学文本的载体曾经是“竹”和“帛”。竹是指竹简,帛是指帛书。古代曾经把文字写在竹简或白绢上。除此之外,还有铸在钟鼎上的,刻在石碑上的。现在,又有电子文本这样一种全新的载体。不管用什么载体,都只是文学文本存在的物质外壳,不是文学文本本身。换一个说法,各种各样记录了文学符码的载体,可以叫做第一文本;而第一文本被接受者掌握的内容,也就是阅读中的意义整体,相应地可以叫做第二文本。第二文本才是我们要研究的真正的文学文本。德国现代哲学家海德格尔在他的著作《林中路》里说,贝多芬的四重奏的乐谱放在出版社的仓库里,和地窖里的土豆没有什么两样。的确,一箱箱《莎士比亚戏剧集》从印刷厂搬出来放在货运车箱里,和其他货物有什么区别呢?所以,对于文学文本的载体,对于第一文本,我们在文学理论批评研究中是不需要太多关注的。
那么,文学文本自身、它的本体究竟指什么呢?为了说清“文学文本”这个概念,我们先要了解文本的概念。文本在英语里是text,在词源上与编织物(textile)有关系;文本也可以说是一种编织体。文本学已经成为一门学科,作为术语的文本,指的是具有层次结构的能指系统;它由构成文本的实体将特定意义传达给读者。这里所说的“能指”、“实体”,有许多种,比如说建筑、舞蹈、音乐、绘画,各自的文本是由彼此完全不同的能指、完全不同的实体构成的。文学文本用语言文字作为能指。但用语言文字作为能指的文本,也不一定都是文学文本,哲学、经济学、物理学的著作也是以语言文字或者主要以语言文字作为能指。文学文本,是具有层次结构的语言组合体,它用语言文字传达具有审美意味的情感,塑造具有审美意味的形象。层次性在这里是很关键的。理解文学文本,解读文学文本,一定要注意到它的立体性、多层次性,不能是平面的、单一的。所谓“层次结构”,包括了表层和深层,构成文学文本的具体层次主要有:语音、字形、词义、句式、篇章结构,整体形象、意蕴与意味。
文学文本有口语文本和文字文本之分。人类最早的文学是口头文学。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据说是采诗官从民间采集起来加工整理的。其中的作品原先是以口头文本的.形式存在的。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原先也是口头传唱的。《水浒传》《三国演义》的故事,都曾经长期以口头形式传播。口语文本在流传中常常会发生许多的变异。口语的文学文本至今没有完全消失,近年常见的人们在酒席间讲的笑话,有些就属于口语文学。在旅游的时候,导游有时也会给游客讲唱富有当地特色的口语文学。
1.从原文看,下列对“文学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文本有着多样化的载体,并且随着时代的进程不断变化发展。
B.文学文本是具有层次结构的能指系统,可将特定意义传达给读者。
C.文学文本是以用语言文字塑造审美形象为主要目的的语言组合体。
D.文学文本由至今仍在特定环境中流传的口语的文学文本发展而来。
2.下列对原文的结构和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用一箱箱《莎士比亚戏剧集》与货物没有区别的例子,表明第一文本是指各种各样记录文学符码的载体。
B.第二段指出以语言文字为能指的文本与建筑等其它文本的区别,强调对前者的解读要注意到他的立体性、多层次性。
C.第三段主要运用例证方式,从中外经典作品成型的角度分析口语文学的重要地位。并指出口语文本具有变异性。
D.文章基本结构采用总分式,先从作为载体的第一文本入手,再深入到作为本体的第二文本,最后加以分类辨析。
3. 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态度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只有“文字之著于竹帛者”才是文学,口头文学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
B.我们要研究的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文本就是被接受者掌握的第一文本的内容。
C.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范围不包含文学符码的载体,而专注于阅读中的意义整体。
D.建筑、绘画等文本由于具有彼此完全不同的能指,因而不能表达相同的意义。
【《文学的力量》阅读答案(集锦8篇)】相关文章:
《海豚与人》阅读答案2022-06-22
莫言母亲的阅读及练习2023-02-07
文学作品阅读训练:无人之境2023-03-22
用文学作品激发心灵的正能量阅读2022-12-06
奇遇莫言阅读答案现代文2022-04-30
雪域神话阅读题及答案2023-08-22
勇于表达中国人的文学口味阅读理解答案2023-03-08
刘绍棠《青枝绿叶》全文阅读2023-03-14
《奋斗的另一面》阅读答案2023-01-16
05物流考试大纲考点资料2023-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