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乡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

时间:2023-10-18 07:26:09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侨乡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共8篇)由网友“ideasky”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侨乡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侨乡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

篇1:侨乡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

侨乡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

【摘要】以台山市图书馆为例,通过对台山地方文献的概况,收录范围、收集工作以及管理与利用等问题的分析与介绍,对县公共图书馆做好地方文献工作的系列问题作初步探讨。

1 台山的地方文献资源

台山是我国著名侨乡,有120多万台山籍华人华侨,分布在世界91个国家和地区,素有“全国第一侨乡”之称。台山旧称新宁,原辖于新会县,于14建台山县。据《新宁县志》载:19以前近百年间里,台山自然灾害频繁,土匪横行,加至漫长的土客械斗,使不少人因此流离失所,大量居民逃亡海外避世乱。《李冠蓬诗集》载“因客民破村被掳,鬻于澳门为娼。”《赤溪县志》载:“为土人所掳获者,于杀戮外,择其年轻男子,卖往南美洲秘鲁、古巴等地作劳役。”1840年鸦片战争后,殖民者四处掠夺劳工,出现了专门以诱卖劳工牟取暴利的猪仔头。据《总署清档》记载:清同治七年十二月,台山就有三宗共29人被诱卖出洋,在海上被截获。这些典籍的记载,对研究台山侨乡的形成都是很有价值的地方文献。

新宁铁路是以台山旅美华侨资本为主投资修建的,是旧中华民族资产阶级修建和经营的仅有二条铁路之一,是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课题。而《商部奏绅商筹办新宁铁路拟准先行立案折》、《商部秦核订新宁铁路章程折》。《陈总理致铁路股东书》,《新宁铁路月刊》、《商办广东新宁铁路股份部》、《广东新宁铁路志》等都是研究新宁铁路史的重要文献。

台山的侨乡族刊,是以族姓为出版单位联系海外乡亲的一种特殊刊物。《新宁杂志》是出版最早的刊物。它创刊于192月,也是全国最早的侨刊。自《新宁杂志》创刊后,一直到建国后据统计全县族刊的出版共有210种之多。例如:《白沙月刊》、《广海杂志》,《赤溪月刊》、《光裕月刊》、《浮山月报》、《提领月刊》、《南朗月刊》、《朔源月刊》等都是以族姓乡民及海外乡亲损款赞助。报纸则有《新宁日报》、《劲风报》、《台山日报》等。这些刊物记录了当时政治事件、社会风潮,人物、侨情和乡情,都是我市有价值的地方文献。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台山籍人士公开出版的著作就有100多种,内部刊物及自费出版物约有千种。所有这些出版物,都是台山地方文献的宝贵资源。

2 侨乡文献的收集范围

做好侨乡文献工作,首先必须明确其收集范围。笔者认为应着重搜集以下几方面:

2.1侨乡地方志

侨乡地方志是一种以区域为中心,记述一定历史时期某一区域地理地形,气候环境、沿革,政治、经济、事件、地方人物、艺文、名胜、风俗等历史性资料的总汇。例如:建县前的《新会县志》,建县后明,清两代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各个时期撰修的志书如:《新宁县志》、《赤溪县志》,《台山县志》、《台山县华侨志》、《台山县教育志》、《下川岛志》、《岭背乡志》等,都应重点搜集。

2.2侨乡人士著作

侨乡人士著作包括原籍在该地的,也包括在该地任职、居住,有影响的外籍人士的著述如:文集、专著、论文、诗词、信札、日记、奏折等,只要这些著作是涉及本地区或者是论述本地区各方面事物的文献,都应该收集入藏。

2.3侨乡地方史料

侨乡地方史料即是论述本地区的所有文献。包括:专著、专文,以及散见在书刊上的文章、图片、章节、片段。如:记述台山辛亥革命史实的《新宁光复记》,反映台山代剿匪的《台山广海剿匪记》,论述台山方言的《方音韵谱》、《台山方言》,以及反映台山改革开放后文化建设成就。发表在《南方日报》、《文明导报》等报刊上的文章,都应着重收集。

3 侨乡文献收集工作设想

地方文献的征集,是地方文献开发利用的基础和前提。笔者认为,做好地方文献收集工作的措施

和方法有以下几方面:

3.1要配备专业人员

地方文献工作是一项专业性。社会性较强的工作,同时又是一项长期性,延续性的工作,需配备有一定文化科学知识和专业修养、热爱本职、事业心强,并有一定研究能力的专业人员。而这些专业人员要相对稳定并熟悉本地区地方文献资源和馆藏。

3.2要从现有馆藏书、刊、报纸中细心筛选

凡与本地区有关内容的文献资源,都要复印积累,按专题整理。如《南线巡回》中的一个章节,记述了当年解放军何时从何地进入、并解放台山的情况;又如《人海沉浮录》中的“泰国‘美人鱼’”一文,介绍了祖籍台山的泰籍华人马信利一家的情况。类似这样的书是很多的,所以我们要在馆藏中细心搜集。

3.3建立地方文献呈缴制度

用法律形式和行政手段来保证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这是一种最有效的征集方法,图书馆要争取政府和主管部门的支持,向本地区各机关单位、社团、学校特别是出版部门发文,要遵照政府规定主动向图书馆呈缴出版物。

3.4深入调查,掌握线索,广泛联系征集地方文献

地方文献相当一部分是非正式出版物,又绝大部分散落在某些单位或私人手中。图书馆必须组织一定的人力,深入调查研究,召开有关单位和人士座谈会,了解有一定知名度的本地区和居住外地的原籍人士,建立通讯地址,主动去函索取这些人士的.著作。对于数量极少的珍贵文献,更要耐心细致。不厌其烦地登门仿求或征购。我们争取到市委宣传部支持,以市委宣传部的名义发文召开其他主管部门单位和有关人士的座谈会,会后各有关单位和个人送来了一大批图书资料,其中大部分是我馆未曾收藏的。同时我馆还定期到市侨办、文联、方志办、文史办及各学会等联系,了解他们的信息,及时收集资料,并将此项工作纳入目标管理岗位责任制,实行量化考核。

3.5开展以搜集、宣传地方文献为主题的活动

可利用节日或图书馆服务周活动,深入广泛地宣传地方文献的内容、范围、作用,让更多的人了解地方文献的使用价值。亦可采取边收边展出的方式,将已征集到的地方文献选展,与传媒合作进一步宣传地方文献,扩大影响。在展阅的基础上,广泛地开展征集工作。我们利用本馆画廊在开馆纪念日或服务宣传周,进行地方文献工作宣传及展出部分收集到的台山籍人士著作。还与《台山报》合作,在《台山报》中开辟《台山今日话当年》、《台山专家名流》、《台山历史拾零》专栏,连载台山当年今天发生的事情和有一定知名度的台山籍人士的传略以及台山的有关史料。并在不同的时期,如“三八”节、“五一”节、“五四”节,我们撰写了《妇女工作先驱伍乃茵》、《台山工人运动》、《青年先锋李云扬》等专文在《台山报》上发表。通过一系列的宣传,扩大了地方文献的影响。

4 侨乡地方文献的管理与利用

侨乡地方文献收集后,要及时整理。整理,也是继续搜集和充分利用地方文献的好方法。只有边搜集边整理,地方文献才能做到有序状态,并且越积越多,越用越广。对征集到的地方文献要科学分类,正确地将其归入所属学科,并进行科学系统的加工整理,准确完整地揭示其内容。著录,能充分揭示地方文献的内容,读者一看即知,尤其分析著录,能将杂在其他书中或文章中的重要材料分析揭示出来,使之被人利用,故著录地方文献时,除作分类款目外,还应作分析款目。对地方文献的内容要进行深入的整理,可以根据不同的主题编制一些具有专指性强的专题书目,使读者容易找到对口的资料。为加强对地方文献的揭示,可以作摘要性的综述,也可以汇总一些必要的资料,编制资料综录,加强对侨乡文献的利用。我馆在对地方文献进行深入整理后,结合本地实际,编制了不同主题的《侨刊目录》、《华侨资料目录》、《排球资料目录》、《陈宜禧与新宁跌路资料索引》和编写了《台山人物传略》、《台山人才录》、《台山历史拾零》。由于我们做好了地方文献的书目、索引、著录、文献等工作,一些国外和国内的华侨史学者多次到我馆查阅有关地方史料和华侨资料。事实说明,搞书目、索引,文摘实际上就是对地方文献的长期积累和充分利用。

侨乡地方文献资料,反映了侨乡历史发展和现状,对侨乡未来建设和发展具有主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台山图书馆主要在如下几个方面开发利用地方文献:

4.1思想教育

主要利用《台山革命回忆录》和《台山革命英烈》中的材料,对干部、群众、党员、团员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使其懂得革命成果,得来不易,必须踏着先烈的足迹,坚持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利用《乡土热恋者》中的人和事,激励广大群众爱国爱乡热情,弘扬台山人爱国爱乡的传统美德。

4.2编史修志

在编纂新县志和侨志中,由于参考了《新会县志》、《新宁县志》、《赤溪县志》、《广东新语》、《美国华侨史》等地方文献,使编纂工作得以顺利进凡县志办黄剑云同志参考了地方志、地方史料后写成了《台山地情通览》、《台山古今概览》、《台山百年事记略》、《台山方言》。《当代中国的台山》等专著。其中《台山方言》和《台山古今概览》分别获得中国县镇丛书优秀奖和广东省优秀成果奖。华侨史学者郑德华、刘玉遵、成路西参考地方史料和华侨资料等写成《台山侨乡新宁铁路》和《台山县辛亥革命运动和华侨》等专文,充分显示了地方文献在史学上的应用。

4.3促进经济建设

“止咳宝”是台山名老中医刘得之先生创制于19的中成药,其独特的祛痰、镇咳、平喘的卓越疗效赢得国内外广大病人的信赖,行销三十余年,始终不衰,后因原料及其他原因停止生产。80年代后期,台城制药厂计划恢复生产“止咳宝”,药政管理部门要求该厂提供“止咳宝”过去己生产过的依据。该厂找到我馆,通过查找解放前地方出版物,在《新宁杂志》、《浮山月报》等刊物中,找到该药品当年销售的广告,为其提供了依据。该厂也于1990年获准生产“止咳宝”,使“止咳宝”成为国家中成药保护品种,也成为该厂的主要产品。

4.4创作文艺作品

文化馆干部陈哲深同志利用《台山童谣集》等地方民间音乐资料编著成《台山民间歌曲集》,青年作家陈灿富同志利用地方史料写成了长篇小说《台山碉楼传奇――祖辈们》。

总之,侨乡地方文献是记录侨乡地区的历史变化、发展的重要文献,侨乡图书馆要重视开展这项工作,必须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去进行搜集、整理,为侨乡建设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马澄宇. 浅谈省级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J].,(1)

「2] 韦仕. 浅谈地方文献的搜集与利用[J].图书馆与情报,1986,(3)

「3〕徐祖飞. 略谈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J].贵图学刊,1994,(2)

「4〕荣文璜. 谈地方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保藏和利用[J].图书馆学研究. 1987,(2)

[5] 朱积孝. 地方文献工作略述. 云南图书馆季刊[J]. 1990,(2)

〔出处〕 图书馆论坛 (4)

篇2:浅谈县级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

浅谈县级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

地方文献“对从政及从事经济、文化建设之决策,有明目达聪之助和资治明察之功”。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实施,社会将更加迫切地需要与之相关的文献信息资料。

一、地方文献的范围

地方文献主要包括:地方志、地方史料、地方人士及其著作以及地方出版物。

武都县图书馆作为陇南行署所在地唯一的一所公共图书馆,经过多年的努力,共收集本县及陇南各县以及毗邻县市新旧地方志三十余种,其中武都县志现存最早本为明万历年《阶州志》。嘉庆年《武阶备志》,光绪年《阶州直棣州续志》堪称甘肃方志中的善本之一。地方志由于连续修纂,内容不断积累、更新,使其他史籍经典中难以寻觅的大量珍贵资料得以完善保存,从而成为地方保贵的文化遗产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力资源。

陇南地区历史悠久,古代文化灿烂辉煌,境内仰韶文化,马家窖文化、齐家文化、寺洼文化随处可见。华夏人文始祖伏羲就诞生于此。但是任何具有文史价值的地方资源,还不能成为文史资料,只有将那些实物的如考古遗址、历代人物在陇南留下的大量题留碑刻,口传的如民歌、民间故事、传说等,组织成文字或图片、拓片等才能成为不同载体的文献信息。再经图书馆收集整理,使其历史价值、参考使用价值得以开发和传递。陇南地区由于种种原因对史料保存不善,流传下来的历史资料并不多,与陇南本身的历史地位极不相称。陇南又是人材辈出的地区之一,曾“一赋压两汉”古今称颂的汉代辞赋家赵壹,五代时的名宦并诗人王仁裕以及清代陇上名人、金石学家邢谢等曾著作宏富,名扬一时,为陇南人增添了光采。汉代仇靖撰写丹书的《西狭颂》真实记载了近前陇南先民改造自然征服险山恶水的历史事实。就其书法艺术而言,堪称我国汉隶的代表作,它以引人注目的历史价值、美学价值在我国金石学、文化史、书法史、交通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当代著名学者、因在楚辞研究上有重大突破,享誉海内外的赵逮夫教授,著名菌类学家卯晓岚教授,受到江泽民等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被邓颖超生前称为“中国难得的.女科学家”的张凤大校等等。虽然他们的著作与家乡关系不大或者根本元关,但通过他们的论著,反映了他们的业绩,体现出了他们的精神,能极大地激励家乡人尤其青少年奋发向上、锐意迸取、努力成才。建国以来陇南不断涌现出一批批优秀的专业、业余作家、学者,他们用手中的笔,记录着陇南的历史、山水民情、物产贮藏以及陇南的沧桑巨变。解放前武都曾创办《武都周报》,解放初又办《武都报》。目前以《陇南报》为主,全区各县文联都办有文学杂志。各系统有专业杂志共计三十余种。地方出版物从各方面真实快捷地反映了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科研及各行业中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随着社会的发展,图书馆搜集地方文献的范围还在不断扩大,只要是人类社会每前进一步,所留下的地方文化遗迹,都应该成为图书馆收集和保存的对象。

二、地方文献的收集和整理

任何历史文献都是由各个时期的当代文献积累。演变而来。图书馆收集、整理社会文化资源是文献利用的基础。地方文献的收集应努力做好以下几点:

1.广泛宣传,征得社会各界的重视和支持。图书馆应通过各种形式,多种渠道。深入广泛的宣传地方文献的内容、作用、范围等,让更多的人士了解图书馆收藏地方文献的意义。地方文献的收藏价值,使全社会都来关心、重视、支持这项工作,通过社会力量共同协助收集、积累、武都县图书馆通过多次召开读者座谈会、多次举办馆藏文献展、地方人士著作、作品展。地方人士著作书目宣传栏等,既扩大了图书馆收集地方文献的影响,增加了征集的种类、数量,提高了馆藏质量,体现了特色,同时又宣传了馆藏,提高了地方文献的利用率,促进了信息资料与地方经济的结合。

2,走出馆门,广泛征集。地方文献广泛蕴藏于社会,散见于各部门、各单位以及各界人士手中,处于分散无序状况,只有当它成为文献的有序结合体时,才能充分发挥其潜在能量。图书馆应改变以往坐等资料上门,凭钱办事的观念,要组织专人,走出馆门,面向社会,不失时机,广泛征集,征购结合,以征为主,才会有实效。武都县图书馆多年与陇南地县几十家单位、近百名热心图书馆事业的各界人士保持联系,他们除经常积极提供文献资料外,还主动为图书馆寻找提供信息源。

3.建立呈缴本制度。县级图书馆应积极主动地向地方政府汇报,争取政府明文规定地方呈缴制度。武都县图书馆请求县政府转发了“甘肃省政府办公厅、省委宣传部关于征集省内出版的图书杂志、音像制品及内部资料样本的通知”并按有关部门提供的线索,依据文件上门征集,当年征得各类地方资料一百多种。自此开始至今,陇南报社、地县政协、地县文联、党史办,地委党校、陇南公路总段工会等二十多家单位。以及许多个人包括地县领导同志积极热心提供着资料。

4.复印、复制、剪辑、摘录。对于有些资料,如古籍、外地版资料,无法征集又购买困难,可以采用复制、复印的办法收藏。对于散见于非馆藏报刊载资料,则采取剪辑、复制、摘录等办法,集少成多,集腋成裘。积累到一定数量,便可装订成册。另外组织社会募捐,资料交换,也不失行之有效的收集办法。

5.建立地方名人通讯录,收集网络。地方名人见多识广,在本地具有极大的影响力、感召力,通过他们征集或让其动员周围的人提供资料、信息,效果很好。在外地工作的本籍名人有着眷恋故土、难忘乡情的传统美德,经常与他们保持联系,通过他们还可以征集到外地出版的有关本上的文献。许多老干部离开工作岗位之后,大多要对自己工作几十年积累的资料进行清理,其中有许多重要资料,可动员交图书馆收藏。老干部阅历丰富,结交广泛,对各行业情况摸底与他们交朋友,还可掌握许多资料源信息。

县级图书馆在地方文献的管理上应做好:(1)。编制专门目录;(2)专库或专架(柜)储存,并有专人负责管理;(3)对零散资料系统整理,具体做法是:其一,专题目录的设置应在馆藏总目录的基础上建立,以总目录为主,另行制作地方文献专题目录,可分题名、分类两种,并在总目录有关地方文献款目上加记标识符号,如加“D”等字符。其二,对精心筛选的报刊资料以篇或段为记录单元编制索引,达到图书有目录,单篇。篇段资料有索引。其三,将分散在大库中的各类地方文献全部提出,集中在专库或专柜(架)内,仍按学科类别上架陈列,使地方文献的整体性、系统性有所加强。在保证专库内足够的藏本外,复本较多的还可留一部分继续在大库中陈列。

三、地方文献工作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

1.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与外界联系不够。因此。图书馆应定岗、定员、定任务,严格目标管理制度,定期检查,并把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年终考核的内容。

2.收集范围不明确。图书馆应制定地方文献收集、管理条例,确定收藏范围,除注意收集方志,史料辑集等信息密度大的文献外,凡带地方色彩的都应收藏。

3.缺乏社会保障制度。图书馆如能经常向政府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申请经费,请求以政府名义下发文件建立呈缴制度,取得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地方财政挤出一点经费用于此项工作也是可以办到的。

4.地方文献开发利用程度直接影响征集工作的开展。图书馆参考咨询工作开展状况直接影响到图书馆形象的树立和社会地位的提高。只有加强管理,搞好服务,树立形象,促进地方文化资源与地方经济的结合,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得到社会认可,读者信任,权力机构重视,征集工作才会顺利、持续性开展。武都县图书馆多年来的工作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有一位退休老干部,潜心研究古代氐羌少数民族在陇南活动情况,经常来馆查找资料,对他多次爬山涉水实地考察情况进行验证。近年在省内外报刊上发表论文多篇,篇篇送交该馆收藏。资料捐赠者在宣传动员其他人时说:作品交县图书馆收藏可靠放心,自己用时也方便,并且传递面广,作用发挥大,于社会于自己都有好处。

[参考文献]

(1)陈启生,陇南地方史概论,兰州大学出版社,1992。

(2)陈莉,县级图书馆不要忽视地方文献工作,图书馆工作与研究,,(3)。

(3)王桂英,浅谈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利用,图书馆杂志,1995,(2)。

(4)官立中,县馆对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利用,图书馆杂志,1996,(3)。

〔出处〕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增刊

篇3:长春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

长春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

地方文献是某一地域内所产生的各种文献,这些文献对于保存、揭示和传播某一区域的文化、科学、历史信息将产生巨大的作用。由于区域限制,地方文献是某一地区的特有文献,也是公共图书馆馆藏文献中的独特资源。为此,作为省会城市公共图书馆的长春图书馆在地方文献工作中要不断积累经验并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读者需求制定长期和短期的地方文献工作发展建设的目标,使地方文献在城市两个文明建设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 现状

长春图书馆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19由南满株式会社创建的“长春阅览场”,有90年的积累,使长春图书馆入藏了大量的地方文献,尤其是由于历史和地域原因,长春图书馆入藏了较为丰富的满铁和伪满时期的满蒙文献和日伪文献,从而形成了长春图书馆地方文献特色之一。长期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该馆愈来愈重视地方文献的建设工作,不但搜集和积累了丰富的常规性地方文献,而且在文革期间还搜集了长春地区大量的文革资料,使其成为长春图书馆地方文献的又一亮点。

建馆以来,特别是新馆舍落成并投入使用以来,长春图书馆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进行地方文献建设工作。同时,通过地方文献目录、索引、文摘、专题资料等二、三次文献的加工与宣传以及长春百年、长春院士、地方作家文库、长春新闻、长春旅游等地方文献数据库的建立,并在网页上发布,在使长春图书馆地方文献越来越丰富并更为独具特色的同时,也极大地方便了读者利用。特别是网上地方文献的开发和利用,使不能来馆阅读的读者可直接通过上网来利用长春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及其相关数据。由于该馆对地方文献的搜集、加工整理及开发利用工作的不断加强和服务的逐年延伸,使长春图书馆地方文献利用的空间更为广阔。近几年来不但有大量的省内及国内的读者有效地利用了该馆的地方文献,而且来自日本、英国、加拿大、奥地利等国外专家学者也对该馆的地方文献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得到满意的服务。

但是,由于长春图书馆的地方文献搜集范围仍有局限,使地方文献建设工作不能尽善尽美,地方文献的开发工作还需更加深入广泛和完善,地方文献的管理还需进一步步入科学化、规范化和自动化的轨道,尤其是在地方文献专题数据库建设和地方文献数字化等现代化文献加工整理等方面还属初级阶段。因此,面对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新世纪,长春图书馆必须以现代的意识、现代的技术和科学的方法来构建地方文献的服务体系,才能适应全社会的需要,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2 发展方向

加拿大、奥地利等国外专家学者也对该馆的地方文献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得到满意的服务。但是,由于长春图书馆的地方文献搜集范围仍有局限,使地方文献建设工作不能尽善尽美,地方文献的开发工作还需更加深入广泛和完善,地方文献的管理还需进一步步入科学化、规范化和自动化的轨道,尤其是在地方文献专题数据库建设和地方文献数字化等现代化文献加工整理等方面还属初级阶段。因此,面对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新世纪,长春图书馆必须以现代的意识、现代的技术和科学的方法来构建地方文献的服务体系,才能适应全社会的需要,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2.1 完善地方文献搜集工作是做好地方文献工作的基础文献访问和搜集工作是文献工作的第一环节,也是做好地方文献工作的基础。因此,地方文献搜集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地方文献开发利用及服务工作质量的高低。

一是树立强烈的地方文献工作意识,图书馆主要领导要充分地认识到地方文献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并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倾斜。有关业务工作人员也应充分认识到地方文献建设是特色文献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根据地方特点、经营等情况,针对服务对象和社会需要,制定周密完善的地方文献搜集规划并确立搜集原则,全面、系统、完整、连续而及时地搜集各种类型的地方文献,同时确定各类型地方文献的复册,避免重复和浪费。

三是强化公共关系,与本地有关出版部门以及相关地方文献的产生源加强紧密联系并强化图书馆与其的亲和力,提高地方文献的访问频率和访问质量,从而确保图书馆对地方文献产生信息的全面掌握和及时有效的收藏。

四是采用征订、现购、接受呈缴本、索取、复制、析出、交换、接受捐赠和委托他人代搜集等多种方法和途径全面、准确、及时地搜集地方文献,特别是要采用走出去的方式,主动地去访问和征集地方文献。

五是根据本馆馆藏特色和社会需要,全面搜集不同内容、不同载体、不同文种和不同著述形式、不同出版形式的各时期的地方文献,尤其是要注重加强对电子地方文献和网上地方文献的采集入藏,以适应新时期地方文献工作的新变化和新特点。

2 .2 做好文献的开发是地方文献工作的关键

在人类迈入新世纪的今天,知识经济的产生,信息化社会的到来,都将深刻地影响到人们利用图书馆文献信息的方法和需求的变化,从而使人们从传统的利用文献本身转到利用文献中某一信息和某些数据上来。因而,图书馆也必须从为读者提供文献载体而逐步转为为读者提供文献信息以及不同文献载体的相关信息和数据的集合上来。据此,文献开发工作不但关系到图书馆提供的文献信息的质量和数量,同时也极大地影响到读者利用图书馆文献的速度和效果。作为肩负为广大公众读者提供文献信息重任的长春图书馆,在地方文献开发工作上应从以下几项工作入手。

一是根据社会需要和读者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地方文献开发原则。鉴于长春图书馆地方文献的馆藏内容较为繁杂,所以应首先开发读者和社会需求量较大,能代表本馆藏书特色的和有开发价值的地方文献。另外,在制定地方文献开发原则中,应强调开发文献的'系统性、针对性、时效性和适效性,同时还要强调与其它馆的协调和协作开发的原则,以便使文献开发更为深入广泛。

二是加快二、三次地方文献的编制加工整理工作的进程,并提高其工作质量。首先要完善地方文献的馆藏目录,并根据地方文献建设工作和读者工作的需要及时编制索引和专题文献目录,从而广泛地宣传地方文献;其次是通过篇目索引和条目索引的编制来理清文献线索,从文献中提取有价值的知识点和信息点,并使其达到机能化的重新组合;然后是根据地方文献的内在信息数据的不同价值,有针对性地编制文摘和提要,使地方文献中的有效成份被压缩和游离出来,并汇编成有保存价值和利用价值的专题资料。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编制机读书目数据时,一定要依照CNMARC格式进行,以适应现代网络建设和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的需要。

三是通过图书馆阵地宣传、网上宣传等多种宣传渠道和方法,广泛地进行地方文献开发成果宣传,从而扩大读者利用的范围,提高利用效率。

四是充分利用长春图书馆的计算机设备、复制设备和数据加工等现代化设备设施以及发挥本馆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针对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发展需要和读者利用地方文献的特点和倾向,制定长远和近期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规划,在已完成的数据库建设项目的基础上,开发新的数据库,尤其是对满铁资料全文数据和专题全文数据库、文献数据库更应及早筹划,加快进行。特别是在我馆即将建设数字图书馆的今天,更是当务之急。

2.3 规范地方文献管理是地方文献工作的重要一环

一是对现有的馆藏地方文献进行详细登录、科学分类和编目,使文献基本数据详实可靠。

二是进一步加强地方文献的标准著录工作,严格按照国家著录标准进行著录,使所有地方文献的书目数据均能符合CNMARC格式要求。

三是鉴于目前馆藏地方文献集中管理的原因,应及时地将分散在各部门的地方文献进一步集中(复册除外),同时做好清点和排架以及电子非书地方文献的管理工作。从而进一步加强地方文献的管理,严格并简化地方文献的借阅制度。

2.4 优化服务工作是地方文献工作的核心和归宿

一是加大地方文献及其书目数据、全文数据库的宣传和阅读指导工作的力度,在馆藏文献不流失的前提下尽量敞开地方文献,从而提高地方文献的借阅周转速度。

二是通过地方文献的开发,使地方文献活化为动态的信息情报源,从而提高地方文献参考咨询工作的质量,使其在为领导决策、科研以及编史修志、文艺创作以及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等服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是要不断深入读者之中,更多地了解和掌握读者的课题研究项目,并抓住一些重点课题,进行连续性的跟踪服务。在服务过程中还要不断深入文献,及时地为读者提供更为详实可靠的信息数据。

四是根据社会需要,适时地组织地方文献专题信息服务,把即将开发的专题地方文献信息及其相关目录有针对性地提供给有关读者和用户,或者组织专题地方文献信息数据库演示等,展示图书馆地方文献信息的含量及其功能,其目的是更好地服务于读者与社会。

〔出处〕 图书馆学研究(4)

篇4:浅谈河南省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

浅谈河南省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

地方文献一般是指内容上带有地方性,同时具有重复使用价值和保存价值的文献。主要包括地方志、地方出版物、地方人士著述及地方性的其它研究资料、调查报告、档案、薄录、碑记、家谱、族谱、地图、照片等等。由于地方文献与地区经济发展、文化建设及专业研究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文献在记录某地区历史、现状、为某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提供服务等方面有其独特的价值,因此在公共图书馆中,地方文献已越来越广泛地得到重视。早在1982年文化部颁发的《省(自治区、市)图书馆工作条例》中就有“搜集和保存文化典籍和地方文献”的规定,八十年代以来关于地方文献工作和地方文献理论的研究日趋繁荣。本文拟就河南省图书馆地方文献的实际情况对它的收集、整理和利用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河南省图书馆(以下简称我馆)地方文献馆藏现状

河南省地处中原,交通便利,自古以来便是人杰地灵、文化鼎盛之地,长期处于政治文化中心,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改革开放、经济繁荣的今天,它正以新的姿态焕发青春。纵横古今,河南省地方文献资源十分丰富,作为省图书馆,我们理所当然地担负着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工作。早在八十年代初我们便设立了专门的地方文献部,十几年来地方文献馆藏已初具规模,形成了地方文献在藏书建设方面的独立系统。为了方便叙述,我从时间上以19为界线将地方文献划分为古代地方文献与现当代地方文献两部分。

1、现当代地方文献

主要包括河南和籍贯属河南的现当代各界人士与河南有关的著述,各种出版社、学协会及史志研究机构编辑出版的与河南有关的各种正式、非正式出版物等。

①图书:目前集中存放的有卡片式目录索引的地方文献图书约七千余种一万五千余册。这些图书包括现当代省内各地市县地方志、各地邮电志、粮食志、商业志等专业志、各地经济统计年鉴、文史资料、历史考古文献、河南人物传记、地方作家文艺作品、河南民间艺术、风光民俗、科研资料等。

②期刊:地方文献期刊已装订成合订本有卡片式目录索引的达470余种。内容包括党史资料、省情统计、改革论坛、经济探索、社会科学动态、河南内参、医学动态、地质情报、农林科技、交通运输、化工、能源、建筑、烟草等等。仅省内各大、中专院校校报就有50余种。

③已装订成册有卡片式目录索引的报纸合订本88种,包括地市县机关报、晚报、区报、地方文化报、各地教育报、学报等等。

④解放初期至七、八十年代旧报合订本345种2999册。

⑤1912年至1949年之间的出版物。如民国间漕运、矿业资料、国民党政府工作报告等地方文献资料近40种,《东京梦华录》、《中州人物考》等地方文献资料十余种。至于散见于旧平装目录中未及挖掘的地方文献资料如《河南财政说明书》、《太行区财政工作》、《河南警政》等未有准确数目。

综合以上现当代地方文献馆藏状况可看出:(一)我馆所藏地方文献比较全面、集中。文献涵盖面广,涉及到河南各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历史、地理、自然科学、医药卫生等各个方面。(二)期刊连续性不强。由于期刊采购人员变动、期刊改刊等原因,期刊资料虽种类繁多,但就某一种期刊而言,资料不够完整系统,有不少缺期现象。(三)民国期间地方文献资料比较散乱,有待整理。(四)馆藏地方文献特色不够突出。大多是在地方文献广义范畴内泛泛收集,缺少重点特色收藏,地方文献的特色是地方文献的生命力所在。作为一个省级公共图书馆,在尽可能广泛收藏地方文献的基础上,要有着眼点和重点,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从省情出发,搞特色收藏是做好地方文献工作的重要途径。例如河南是个农业大省,农业方面的资料可以是个重点;河南豫剧全国闻名,豫剧资料也可作为馆藏地方文献的特色来收藏。(五)与我馆一百多万的现当代中文图书藏书量相比,地方文献所占比例偏低。

2、古代地方文献

我馆19建馆,是全国建馆最早的图书馆之一,长期的历史积淀,数辈图书馆人的努力,我馆古籍地方文献也较为丰富。现有专门目录的河南古代地方志260余种,包括民国后据旧刊本重印的及解放后影印出版的。其中收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的《(万历)辉县志》、《(康熙)许州志》、《(顺治)息县志》等都是具有重要文献价值的孤本。我馆还藏有90余种河南地方志缩微胶卷。这些历代纂修流传下来的地方志,深入到河南各地不同时期的方方面面,大至政治变革、典章制度、文化渊源,小至百姓衣食、民风民俗等大都有翔实的直接资料记录。至于更为具体的书院志、寺庙志等,更是一方水土某时某地的详细文献见证。这些宝贵的地方文献资料能够有幸保存至今,对于我省的经济文化发展和专业学术研究有很高的利用价值。

其次是分散保存于经史子集书目中未集中整理的古籍地方文献资料,数量不可低估。先以我馆古籍藏书集部为例。总集中(金)元好问辑的《中州集》、(清)苏源生辑的《国朝中州文徵》、集丛中(明)刘昌辑的《中州名贤文表内集》、(清)宋荦《商丘宋代三世遗集》等,几乎网罗了元明清河南地方文献文学类的主要部分,是研究我省乡邦文献和风土人情重要的资料室库。别集中的地方文献资料更是十分丰富。其中北周著名诗人庚信(南阳新野人)的《庚子山集》有清康熙、道光、光绪及民国等各种版本20余部;杜甫(河南巩县人)各种诗集著作各代版本60余部、800余册;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河南孟县人)之《昌黎先生集》等各种版本40余部、500余册,这些馆藏地方文献对于研究这些文学家的艺术成就及他们在河南文化史上的地位有很大价值。在宋代政治活动中有着重大影响的北宋大臣相州安阳人韩琦、南宋民族英雄河南汤阴人岳飞、元代中书左丞、馆阁巨手汤阴人许有壬、明初文渊阁大学士滑县人宋讷、清代学术家孙奇逢(祖籍河北容城,明亡隐居辉县)、豫东商丘人侯方域、宋荦、贾开宗等人的著作都馆藏甚丰。其中侯、宋、贾之著作构成清代前期豫东商丘文化极富特色的体系。再如我馆所藏子部中的小说《歧路灯》深刻反映了清康熙、乾隆年间的河南地方社会生活,被认为是河南前清时期的风俗史。史部中馆藏善本《捻军闻见录》记载了清末捻军在河南夏邑、永城、商丘等地的斗争情况,是具有很高史料价值的珍贵历史文献资料等等。这些古籍中丰富的地方文献对于河南历史上各方面的研究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二、我馆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

地方文献是公共图书馆藏书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收集工作直接关系到藏书的质量和特色。由于经费紧张、从事收集工作人员少及地方文献本身种类繁多、内容庞杂等诸多原因,给地方文献的收集造成许多困难。工作中我们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改变这种状况。

1 现当代地方文献的收集

①明确地方文献收集范围,制定收集计划。

在工作中我们规定凡是与河南地方有关的有保存价值的文献资料不拘文献载体及文献形式之不同皆在收集之列,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应本着“重地方特色,稀有及重要者首先入藏”的原则。例如省内方志、专业志、核心地方期刊及其它较少见的反映河南地方特色有独特价值的文献资料都在首先收集之列,而一些虽由地方人士著述或由河南本地出版社出版但与河南地方性联系不大的文献可不予收集。这样分出轻重缓急,把有限的人力物力用在适当的地方,有利于提高文献的质量和价值。每年初,我们根据社会需求及经费多少,制定出较详细的收集目标和计划,进行有步骤的收集工作,并预留少部分经费,以备收集到计划外优秀地方文献资料时之需。

②与省新闻出版局及地方文献出版部门建立联系,多方获取信息。

为了在收集工作中占主动,我们与主管河南地方出版物的省新闻出版局建立联系,这样不仅能及时全面了解省内地方文献出版情况,而且能获取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做好防止地方文献资料流失的截流工作。例如10月我们从省新闻出版局了解到他们有一批历年来呈缴的河南省旧报纸资料准备处理,立即组织工作人员数次去分拣挑选,从中筛选出数百种地方报纸补我馆馆藏之缺。其中有不少保存完好的合订本及早已停刊的地方报纸等不易收集到的文献资料,非常难得。这种收集还节约了大量经费。我们还与省内各出版社、地方志编辑委员会、各史志办等有关单位建立起长期联系,对其所出书刊进行全面了解,再取其地方性强,有收藏价值的悉数收集。还通过报纸、广播、广告及其它可能的信息渠道来了解地方书源,努力拓宽收集途径,并利用一切机会对不成系统的缺藏部分进行可能的补充。

③采取灵活多样的收集方式

地方文献的收集方式比较灵活,除一般的订单订购、外出采购、接受上门推销外,让可采用摘抄、复印甚至对有价值的资料进行口述录音等多种方式,其中以搞各种地方文献展览、开座谈会等形式来宣传馆藏,进行免费征集也是一方面。在经济发展、注重信息的今天,许多公司企业都办有自己的报纸及多种内部资料,这些资料地方性较强,直接为各条战线经济建设服务,创办者的目的不在于赢利而在于宣传,他们一般很愿意借助于省图书馆这样一个拥有大量流动读者群的单位来扩大影响,因此免费收集这些地方文献资料是双方都何乐而不为的事,我们所要做的不过是扩大宣传使这种收集更广泛化和经常化。

④面向社会基层,深入调查采访。

地方文献中相当一部分非正式出版物因不被重视,印数较少等原因仅保存在某些单位和个人手中,特别是一些年代久远的资料。工作中我们必须不放过任何线索,深入到社会基层进行调查访问搜集。例如走访本地一些利用地方文献搞研究并有所成就的专家学者,从他们那里了解某方面地方文献的线索等。

⑤培养地方文献采购人员素质

任何一件工作,人是重要因素。地方文献收集不仅要求工作人员掌握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的基本理论,更应该增强他们对社会需求和服务对象的了解,培养他们对地方文献资料的准确把握和敏感性。并鼓励工作人员建立广泛的以工作为目的良好人际关系,培养他们对地方文献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这样才能在这一特殊的工作领域,面对各种复杂情况,把收集工作做得得心应手。

我们的收集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例如缺乏详细采访条例,不同的工作人员有自己一套不同的工作方式,产生了工作中的盲目性。建议扩大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宣传,争取社会各界尤其是政府支持,建立起各种地方文献出版物向我馆送交的“呈缴制”,这样有利于省图书馆在全面收集地方文献方面得到经费和质量的保障。

2 古代地方文献的收集

我馆现藏古代地方文献大多是经前辈们收集保存下来的,我只略谈几点。

①我馆古籍线装书是在“大粱书院”和“明道书院”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解放后政府拨款委托新华书店到民间收集大量古籍由我馆收藏。几十年前,我馆工作人员曾以论斤购买的方式深入基层访求到不少古籍。想必其中地方文献占一定比例。

②我馆曾以购买缩微胶卷的形式对缺藏的河南方志90余种进行了收集工作。其中《(康熙)新乡县续志十卷》、清康熙三十二年刻本,《(顺治)滑县志十卷》、清顺治十一年刻本等,都唯有北京图书馆藏有,对于我省来讲,是弥足珍贵的地方文献,缺藏的遗憾能以缩微胶卷来补偿,也算是件幸事。

③对于全国范围内重新出版的古籍资料,只要是与河南有关的地方文献,我们也采取购买的方式来补充馆藏。例如明嘉靖二十年刻本, 1961年上海古籍书店影印天一阁本《许州志》等等。

④凡是到我馆来要求鉴定和出售古籍的读者我们都热情接待,并说服他们将古籍交由条件较好的省图书馆收藏。对于价值较高的古代地方文献我们也不排除购买或复印的可能。

总之地方文献的收集是件长期的艰苦而细致的工作。它需要通过工作人员代代相传的辛勤努力积累才能逐步完善馆藏,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的地方文献藏书结构。

三、我馆地方文献的整理和利用

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整体而言,馆藏和收集是基础,整理是前提,利用是主要目的。我认为地方文献的整理包括加工与开发整理两个方面。前者主要针对新书刊借阅前的处理而言,后者则是针对文献中不够集中不便利用的地方文献资料进行二次发掘开发而言。

1.现当代地方文献的加工整理与利用

①加工和整理

对于现当代地方文献而言,加工主要是指对新书刊等的分类、登记、做目录索引、入库、上架等投入流通前一系列工作。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分类准确,加工及时,尽快使新的地方文献资料与读者见面,投入使用。 整理一方面是对于过期资料进行回溯性整理。例如我们为了使自解放初期保存下来的一些河南地方报纸得以利用,在97年组织人力对这些存放已久的散乱报纸进行了大规模分拣整理工作,最后分门别类装订成册,共有345种2999册。其中某些报纸数次改名、停刊、复刊,情况比较复杂。我们加以耐心查证,进行了创刊、停刊、改名、缺期等方面的详细记录。虽然有些报纸有缺期现象,但这些报纸历经数十载,尤其是经过文革的一场浩劫,能保存下来已相当不易,十分珍贵,这些旧报纸作为历史的见证对于了解和研究河南这几十年间的政治历史等有很大文献价值。这项整理工作还为国家缩微中心进行缩微保存创造了便利条件。

另一方面是对现当代地方文献进行专题开发。由于地方文献在为政府机关决策提供参考,为公司、企业发展提供动力,为科研人员研究提供材料和论据等方面占有绝对优势,因此与机关、企业、科研单位等建立联系,有目的地搞好地方文献专题开发利用是地方文献整理的重要方面。

②利用

现当代地方文献的利用主要集中表现在阅览室借阅及咨询服务方面。以97年为例,地方文献阅览室接待读者7165人次。借阅对象包括党政机关干部、教师、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及以增长知识为目的的普通读者。例如在97年由郑州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与郑州晚报社联合主办的《“红桃K杯”郑州历史文化名城知识竞赛百题》活动中,我馆地方文献阅览室发挥馆藏优势,为读者提供诸如《河南大辞典》、《郑州市情》、《郑州古今要史》、《郑州市教育志》等大量相关资料,仅此活动期间,就接待读者数百人次,在宣传郑州、热爱家乡这一活动中实现了馆藏地方文献的利用价值。我们还多次为来河南考查地理环境的日本学者提供资料,为日本留学生提供河南名胜古迹资料,为来自福建甫田到河南寻根的读者查找家谱方面的资料。这些咨询服务的例子举不胜举,是对我馆地方文献实用价值的最好肯定。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学术研究的日益繁荣,地方文献作为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最直接的资料服务于各行各业,阅览室地方文献利用率逐年增高就是一个证明。领导干部在这里寻找某些决策的依据,专家学者在这里为学术研究找到材料和论据,普通读者在这里了解河南各地的方方面面。

对于现当代地方文献的利用我有两点建议:①建议在馆藏达到一定规模、复本量有所保证时开展书刊外借,方便读者。②建议利用现存馆藏地方文献与某些单位搞联合开发。也即将前面所谈到的经过二次整理开发的地方文献资料运用到实践中去,使其得到更好的利用。

2.古代地方文献的整理和利用

馆藏古代地方文献十分丰富,但在整理和利用方面存在不少缺憾。原因之一是此项工作要求工作人员业务素质较高,而年轻人缺乏专业培训和经验;二是古籍文献浩如烟海,整理起来耗时耗力,工作量较大;三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曾经做过的工作由于年代久远、人员变动等原因被湮没,不为后人所知,许多工作要重新开始。

①古代地方文献的整理

古代地方文献的整理任重而道远,它要求工作人员有沉潜于中的能力和素质对这项必须付出大量劳动短期内却未必有明显成果的工作有足够的兴趣和热爱。古代地方文献整理大有潜力可挖,根据我馆情况,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对于古代地方文献中本已成书的地方志等反映历史上河南某地某方面的地方文献资料。择其对于当代有一定意义和利用价值的可以点校、翻译等形式重新出版,使它们从图书馆的书架上以新的`面貌走向社会,更易被接受和利用。还可结合馆藏与出版社联合编印“河南地方文献丛书”等,有计划地系统开发馆藏文献。(二)从卷帙浩繁的古代文献中选取各种角度搞地方文献汇集。古籍文献浩如烟海源远流长,其中的地方文献资源难免会湮没其中,利用起来十分不便。因此只有进行有目的的专门地方文献汇集才能更好地服务于读者。例如需查河南某地古人资料,如常备的《中国人名大辞典》等工具书未收入此人,人们便会想到此人籍贯所在地的河南方志,但如果不清楚此人具体籍贯就难办了。因此如果我们能把河南各地方志人物卷中的河南人物编成《河南名人辞典》会是件十分方便有益的事。至于再对散见于其它古籍(例如河南人诗文集序跋、传记)中的人物资料做一收集以补方志之不足,则可使此项资料汇编工作更为完备。(三)建议编印我馆地方文献目录及提要揭示馆藏。将我馆所藏地方志、乡土资料及经史子集中其它地方文献资料先集中编制完备的目录,再逐一以提要形式揭示出来,不仅是摸清馆藏古代地方文献家底的有力措施,也可大大提高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程度。

②古代地方文献的利用

地方文献的整理和利用是紧密相联的,搞好了开发整理也就自然方便了利用,目前我馆古代地方文献的利用主要体现在向读者提供资料等方面。例如辉县市文化局某同志来信咨询百泉书院明清两代题写碑刻十八位官员简历,我部从《河南通志》、《续通志》、《卫辉府县志》、《辉县志》等馆藏地方文献中查到此方面资料,满足了他的研究需要。再如一位日本留学生来我部要求查阅河南武术方面的资料,我部工作人员从《河南府志》、《洛阳县志》、《新安县志》等地方志中帮他查到所需资料,解决了他的困难。多少年来,不计其数的领导干部、专家学者、科研人员从古代地方文献这块沃土中汲取营养,提高了素养,增长了才干,在各行各业进行着辛勤耕耘。

3.综合开发利用地方文献资源

考虑到现当代地方文献与古代地方文献连续性等原因,我馆于1994年将主要负责当代地方文献的地方文献部与古代地方文献归属的古籍部合并为历史文献部以便统一管理和开发。我馆所藏大量地方文献记载了河南地区自古至今的灿烂文化,反映了河南历史发展和现状,对于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社会需求促进了地方文献的发展,而地方文献的繁荣又直接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因此根据社会需求搞好地方文献综合开发是进一步做好地方文献工作的必然趋势。就我馆情况而言,打破古代地方文献与现当代地方文献界线,合理开发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专题特藏。可将集中反映河南某方面特色的地方文献资料以专题特藏的形式予以揭示,可设专门书架、专门的目录索引。(二)专题资料汇编。我们可以根据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科研课题的需要,将散见古今地方文献中的某类专门资料以摘抄、复印等形式整理汇编成册,提供集中的原始资料依据,为广大读者服务。 由于地方文献资料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实行现代化技术管理,利用计算机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进行存贮、检索、二次文献整理等工作都将是事半功倍的。

地方文献资料从古到今,涉及到河南地区不同时期的方方面面,其间凝聚着千千万万人的心血和智慧,我们从任何一个角度开发都会有取之不尽的资源财富。其实地方文献的整理开发和利用本身就是互为因果而价值循环递增的一种活动。人们根据以往的地方文献进行开发利用,其间又形成大批新的地方文献。这样不断开发,地方文献愈加丰富、详细,形成对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详尽资料记载并流传下去,又成为后人进一步研究的依据和前进的台阶。

以上主要谈了我馆地方文献馆藏现状及在收集、整理、利用等方面的经验和不足,并提出了一些个人的建议,恰当与否,敬请同行批评指正。

〔出处〕 地方文献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

篇5:公共图书馆应加强地方文献工作

公共图书馆应加强地方文献工作

地方文献是公共图书馆藏书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四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地方文献的流通量不断增长,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作用也越来越显著。从我馆近几年的工作来看,地方文献为读者服务工作有三个变化:一是利用地方文献的读者由少数党政干部转为大都是学术研究工作者;二是利用地方文献的内容和范围由少数地方志、地方报纸扩大到各种类型的地方文献专著、地方期刊等等;三是利用地方文献进行专题学术研究的增多了。除本市外,有不少是外地来馆利用地方文献进行学术研究的专家、学者。并接待了国外的专家、学者。

为了更好地发挥地方文献的作用,我们对近两年经常来馆查阅地方文献的读者进行了调查。在七十二个读者(单位)的来信或口头访问中,有地方史志编纂工作者(单位)25人(个),讲师(中学教师)26人,教授、副教授以上8人,专业作者4人,自学成才的青年文史爱好者7人,干部2人。他们利用我馆所藏无锡地方文献进行史志编纂和学术研究工作,已获得了大量成果。如无锡市地方志办公室、无锡市党史办公室、无锡市教育局编志办公室、无锡市郊区编志办公室、无锡市纺织工业局编志办公室、戚墅堰电厂编志办公室、江阴县党史办公室等单位近年来都分别整理、编辑或出版了几十万字到几百万字的资料。无锡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是我馆挂钩服务单位之一,该会下属工商经济组、综合组、地方史组的成员,大都是我馆的基本读者。他们还派专人常驻我馆查阅地方文献。近两年来为他们提供的许多专题资料,有的已编辑出版。

1983年,我们配合市公安局为上海轻工业设计院高级工程师尤巽照寻找南宋词人尤袤的墓址,在《尤氏宗谱》第十六卷找到了“尤亵庐墓处图”。根据这一线索进一步在无锡西孔山梅园茶果场找到了尤褒墓址。后经市博物馆调查考证,已将该墓初步修复。原市第二十中学教师章振华利用我馆地方文献资料,编著了《太平军在无锡》己由无锡人民出版社出版。此外,《1929-1932世界经济危机冲击下的无锡缫丝工业》、《1911-1949无锡的土地关系》等论文,均在1983年江苏省现代史学论文选集发表。南京大学讲师严学熙, 1985年就读于该校历史系时就曾利用我馆地方文献资料撰写毕业论文《北伐战争前后无锡工农运动调查报告》。近年来先后发表了有关无锡近代经济史、工农运动史等二十多篇论文。在他的指导下,博士进修生美国夏明法女士完成了《近代无锡蚕丝业》博士论文。华东师大副教授陈旭麓曾带领研究生来我馆查阅有关薛福成的资料,由学生费成康撰写《薛福成》一书,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此外,经常来馆查阅地方文献资料的还有青年作者、青年文史爱好者、农科所技术员等,他们结合各自的研究专题,利用文献资料,撰写了历史题材小说和多种学术论文,取得了显著成果。

综上所述,地方文献在图书馆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如何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是当前需要加以研究的新课题。根据我馆近年来的实践,我们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地方文献宜集中保管和利用。

地方文献不同于一般图书,它有时间上的延续性、类型的多样性等特征,如果按出版时间和出版物类型分别由各部门收藏,不便于读者利用,也不利于熟悉馆藏。从目前一般中等公共图书馆的情况来看,地方文献宜集中划归古籍组(或称历史资料组、古籍资料组)保管较妥。根据具体情况,地方文献收藏较多又较集中的图书馆,可设专库保管,同时设立地方文献参考咨询室,以便为读者集中提供专题研究所需要的资料。在保管方面,应与古籍一样,做好“防潮、防霉、防蛀、防火”工作。尤其对建国前的地方报刊,应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如少数珍本,孤本和流通量较大的资料,要进行复制或缩微,利用复印本提供流通使用,使原本妥为保存。有的要编印书目索引或提要等检索工具,供读者利用以节省查阅时间。

二、地方文献的征集,采购要有一个长期的、切实可行的计划。

利用地方文献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仅满足于现有馆藏,是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因此要通过各种渠道,利用多种形式进行采集。在各省、市制定的公共图书馆工作条例中,地方文献是采集的`重点,但实际工作中往往忙于新书采购,忽略了地方文献的搜集。这项工作需要图书馆地方文献管理部门的配合,因为他们了解读者需要并熟悉馆藏。但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长期计划,否则将会造成馆藏地方文献不完整、不系统、残缺不全的现象,就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更谈不上办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图书馆的问题。对地方文献的征集、采购工作,可采取以下做法:(1)报告当地政府批转征集地方文献的计划,以引起基层和有关单位的重视。报告中特别要规定所在地区编印的各种地方文献资料出版物,有向市图书馆送交“呈缴本”的任务。(2)图书馆地方文献管理部门要确定专人,负责配合征集采购工作,其主要任务为提供地方文献出版动态、社会上私人保存地方文献出版物的情况,读者需要而缺藏的资料以及有关研究本地区地方史学术活动动态等等。(3)要有一定的经费保证,如私人捐赠地方文献资料的奖金、借用兄弟馆(或私人)地方文献资料的复印或抄写费用等。(4)通过本地区各级地方志编辑单位进行征集。

三、利用多种形式宣传、揭示馆藏地方文献。

利用书目索引、举办地方史讲座、地方文献展览等形式都是宣传、揭示馆藏的有效方法。举办地方史讲座是对青年进行热爱社会、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教育的极好形式。

四、建立基本读者队伍,收集服务效益。

组织地方文献基本读者队伍,可以了解他们的研究课题,主动提供资料,同时还可以通过他们了解全国范围和本省和本市有关本地地方史学术研究动态,以便及时配合为来馆进行研究的读者做好服务工作。服务效益的收集,应与建立咨询档案相结合。对于基本读者应给予各种方便,如通过馆际互借,通信代查资料,代为复印、照相、抄写等等。

五、注意培养熟悉地方文献工作的干部。

为了做好地方文献服务工作,除了要熟悉馆藏和在实际工作通过向读者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外,还应该学习历史、古代汉语、古籍版本和有关工具书等方面的知识,如能在图书馆学基础课中增设地方文献基础知识则更好。

〔出处〕 《图书馆杂志》,1985年第3期

篇6:公共图书馆要加强地方文献工作

公共图书馆要加强地方文献工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图书馆事业有了新的发展,它紧跟四化建设的步伐,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每天哺育着成千上万的读者。

近几年来,为了加速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各级图书馆在科学技术情报服务和参考咨询工作方面,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对于社会科学范畴的服务工作,还没有放在适当的位置。很多图书馆除了向读者推荐文艺优秀读物和一般新书外,很多社科书刊却是束之高阁,似乎它与四化无关,或者关系不大,就很少是为书找人了。

党的十二大提出,我国目前处在社会主义阶段,要以共产主义思想为精神文明的核心。充分利用图书馆,发挥社会科学书刊的作用,是搞好精神文明不可缺少的工作。

新的历史时期,图书馆也要充分发挥社会科学图书的作用,要有创新,更要有自己的特色。

(一)

公共图书馆是为全民族的文化科学技术的繁荣设置的。由于历史发展、藏书结构不同,因此不少图书馆,尤其是历史悠久的老图书馆和藏书众多的大型图书馆,有它与众不同的特色,这是历史形成的;现在为了适应形势发展,就应有意识、有目的,不访整理一些有关地方文献的书籍和资料,提高图书的使用效率,更好地为本地区的四化建设服务。

根据若干图书馆阅览和参考咨询部门反映,各条战线都对地方文献有迫切需要,比如小学和幼儿园教师为开展忆苦教育,要十里洋场的照片和故事;电影戏剧作者、导演能使形象逼真,要熟悉风土人情,语言服饰,甚至是某街道商店和挂的“大拍卖”长幡;学者和研究生为填补学术空白,要寻找上世纪的洋行编印的手册报刊;地质水文工作者,或者要从旧史料里发掘原始记录,就要寻找来龙去脉,至于有关地方性的咨询就更多了,诸如马可勃罗有否到过上海,帝国主义时期的跑狗场现在成为什么地方,凡此等等。求知的人们各求所需,他们需要的材料是务求翔实,多多益善。这些读者通过在图书馆汲取的知识,经过自己的`“消化”然后又以不同的方式,扩大传播,服务于更多的人们。 地方文献图书的利用,更多是表现在深入持久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人们很需要认识自己生长和哺育的地方,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热爱家乡才更热爱祖国。现在全国各地,都先后建立了编修地方志的专门机构,着手编纂新的地方志书,这是百年大计、千年大计,更需要图书馆提供有关文献资料。因此,设立地方文献专室,不仅是现在,也是今后图书馆机构改革的一个方面;它有极其明确而又有广泛的服务对象:

(1)为本地区编修方志,各系统、机关、团体编写部门史、专业史等提供文献资料;

(2)为各条战线的研究工作者提供本地区文献资料;为作家、艺术家提供创作素材;

(3)为社会、教育界提供对青少年的辅助教材;

(4)为科学研究工作者(如建筑、水文、地质)寻访本地区的历史地理资料;

(5)为党政军领导部门提供咨询和服务;

(6)为其它省市机构、人员“入山问俗”提供素材;

(7)为老一辈革命家提供本地区历史材料。

为了扩大图书馆业务,发掘原有的潜力,在体制改革中,应该根据本地区藏书等特点,有目的计划地搜集有关地方文献的书籍资料,集腋成裘,编制目录、索引。每个地区图书馆,在搜藏自己所在地区的有关地方文献书籍资料方面,要有自己的特色,只要有关本地的文献要千方百计访求,别人没有的,我们一定要有。这样,地方各级图书馆、特别是中小型图书馆的作用就更大了。

(二)

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科学的飞跃发展,各门学科分工更加复杂、细致了。在图书馆,从事研究课题的增多,也要求有相应的专室。七十年前,就有人为未来的图书馆描绘了理想的蓝图,它有一万间专题阅览室,甚至象关于苍蝇的研究,也专开辟了一间,里面集中了古今中外有关论述苍蝇的书籍和图片等。在今天,由于历史原因和物质条件所囿,不可能抢先开辟若干专室,只是在普及基础上求提高。现在不少图书馆按照图书的历史来源和式样,分别收藏和排列(如线装书,建国前后、“文革”前后的书籍),由此来划分阅览室和阅读对象,这比过去是进步了,于图书馆方便不少;可是,因为研究工作者涉及面广,往往一个专题要涉及好几方面。在目前客观条件限制时,图书馆能否作些改革;而不是象算术加减对机构作合与分;我们以为有条件的各级图书馆,都可以设立地方文献图书资料阅览室。

地方文献图书资料,它包括本地区的状况和历史,以及人物活动和有关著作,具体来说,可有:

(1)、本地区的方志(包括所属村镇方志)、大事记、笔记;

(2)、人物传记(包括在本地区活动[即旧方志“流寓”],在外区活动,始终与本地区无关,可略去)

(3)、天文、地理(山川、关隘、村镇)和名胜古迹。

(4)、交通和城镇建筑;

(5)、文化、教育、体育、卫生,

在嵬集图书文献时,特别要注重对照片、图片的搜集,其中属于反映本地区的文学艺术作品,自当亦在搜集范围,如河北白洋淀附近市县,反映抗日战争时期的小说《地道战》、《烈火金钢》、《平原烈火》、《战斗在滹沱河上》、《新儿女英雄传》。《战火中的青春》等二十余种,这些书籍,也是冀中地区抗日的形象材料。属于自然科学的应用技术、基础科学当然不受地区所圃,所以它即使是属于本地区籍贯的作者、亦不在搜集之例,但各地反映科学和工业、手工业的书刊、反映了它的变化和历史,仍在搜集范围,比如江南的刺绣、太湖的蚕茧,就有它地区性特点。

由于各公共图书馆藏书的不平衡,有关地方文献图书如线装书、建国前平装书(包括抄木、稿本)往往是孤本,有的甚至不见收藏,这就要因地制宜,不同处置了,一般可采用书目、卡片,令读者按图索骥;若干书籍(包括报刊中有涉及的部分作品)还可采用复制。编制书目索引是较好的辅助办法,不致使专室图书臃肿,错综复杂;而且可以就地方文献图书的搜集范围越编越为完整,比如省市政协和全国的“文史资料”,其中涉及本地区者,即可采用此法。

这个阅览室可以不必另搞分类法;它的分类,仍属于新分类法,若干补充书籍(如复印抄件、报刊文章汇编)可按此酌情办理。

读者对象仍以参考研究需要出发,通过广泛的有目的搜集、整理,集中有关乡土文献的图书资料(包括照片、图片等),为了便于利用,要逐步编制地方文献图书书目和篇名索引。使读者便于查找,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出处〕 贵图学刊 1984.(2)

篇7:浅谈省级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

修史撰志,是我国优良的文化传统之一。除了史官编纂的正史之外,尚有大量的地方文献散诸民间。这些地方文献与正史相印证,成了弥足珍贵的史料。对地方公共图书馆来说,全面收集、系统整理、妥善保存、充分利用这些地方文献,既是重要任务之一,又是藏书建设的一大特色。 本文将以天津图书馆为例,谈谈省级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

1986年12月8日,国务院命名天津市为历史文化名城,其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使天津市成为一座地方文献的“富矿”。本文的主旨,即在于进一步开发这座“富矿”,对天津地方文献的概况,市馆地方文献的收录范围,市馆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及今后的设想,加以初步探讨。

1 天津地区蕴藏着丰富的地方文献资源

天津历史悠久,其地方文献源头,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以前。战国时期,天津主要归属燕、齐两国。在近郊发现的战国遗址和墓葬达50多处,并挖掘出大量铁制工具、陶制渔具以及刀币。这些遗址和墓葬,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成为地方文献的一大富源。

东汉末年,曹操为了反击北方乌桓贵族的侵扰,在天津平原上开凿了平虏渠、泉州渠和新河,把水路从四面八方连接起来,奠定了天津日后航运枢纽的地位。隋代,大运河开通,氵瓜 河尾(今日海河)与黄河、淮河、长江沟通。唐朝建立,又按照泉州渠故道,开凿一条新的平虏渠,使经过大运河或渤海湾北来的船只,由氵瓜 河尾进入平虏渠,直抵渔阳郡。杜甫在《后出塞》和《昔游》两诗中,作了生动的描绘:“渔阳豪杰地,击鼓吹笙竽。云帆转辽海,粳稻输东吴。”“幽燕盛用武,供给亦劳哉!吴门转粟帛,沧海凌蓬莱。”那些有关挖掘河道的传说,运输物资的轶闻,以及墨客的诗稿、典籍的记载,都是很有价值的地方文献。

宋朝没能统一中国,在北方形成了与辽和西夏对立的局面。当时的天津平原,处于宋、辽交界之处;今日的海河,便是当时的界河。宋朝的沧州知州何承矩在界河以南引种南方早稻获得成功,开创了天津地区种植水稻的历史。与此有关的原始资料,是天津农业发展史上的光辉 篇章。

金王朝强大后,老三岔河口一带是漕运的中心,建立名为“纲户”的专业船队。宝坻县至今还有个“纲户庄”,回响着历史的涛声。

元朝泰定三年,建天后宫,以祈求航海平安。当时任翰林院国史馆编修的张翥,曾来此进香,并写诗一首,道是“入庙灵风肃,焚香瑞气高。使臣三奠毕,喜色满宫袍。”由此可见民俗文化之一斑。类似的文化古迹。尚有城隍庙、文庙、玉皇阁等,文人骚客,题咏颇多。

“天津”之名,始于明代。解放后,天津旧城南门外发现一块明代的石碑,碑文为“成祖文皇旁入靖内难,圣驾由此济渡沧州,因赐名天津。”天津有很多具有文献价值的碑文,如“镇仓关王庙碑”,碑文中记载有关关羽的生平事迹和历代封号;“聂公碑”,表彰聂士成抗击外夷,为国捐躯的功绩。

明朝末年,大科学家、农学家徐光启托病寓居天津,引育南方稻种与山芋,其间必留下珍贵资料,抗倭与防辽战争中,军械制造、船只征募、兵将调遣等,都在天津进行。那些制造军械的图文、征募船只的公告和兵将调遣的令谕,都有收藏引用价值。

清王朝建立后,天津成为北方的商贸中心,也成为西方列强的凯觎之地,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都与天津有关,诸如“天津条约”的签订;“天津教案”的发生;太平天国北伐军曾攻打过天津;天津义和团运动震惊世界;启蒙思想家严复曾在天津的《直报》连续发表《原强》、《辟韩》等著名论文。天津也是洋务运动的北方基地。北洋军阀集团是从天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并由此产生了“北洋实业”,这些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都留下大量的地方文献,有待我们去搜集和整理。

至于与辛亥革命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有关的地方文献,这里就不加赘述了。

某一地域具有文史价值的资源,还不能直接成为文史资料。只有这些资源形成文字或图片等,才成为真正的文献――具有历史价值或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天津的出版事业起步较早,明末清初,私人和官方的编书、刻书、印书活动,日益兴盛,为形成丰富的地方文献提供了必要的也是优越的条件。

1886年11月6日,在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的支持下,由天津海关税务司的英国人德璀琳和英商恰和洋行经理笳臣创办了天津第一张中文报纸《时报》。1887年10月,严复等人又创办了《国闻报》,这是由中国人创办的天津第一份近代报纸。至19“五四”运动时期,在天津发行的报纸,已达60多种。周恩来主编的《天津学生联合会报》,是影响较大的革命报纸。到1948年底,在天津出版过的报纸,多达140余种,以《大公报》最为突出,与上海《申报》齐名。

这一期间,政治事件,社会风潮,商场**,军界纠纷,列强入侵,百姓抗争……无不在报刊杂志上得到反映,当时的新闻报道,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沉积为珍贵史料。即使是街头小报,花边新闻,也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病变与溃疡,使当今的社会学家怦然心动,从中发掘出有意义的信息。

解放后,天津的图书出版事业稳步发展,先后成立了天津人民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仅1965年,共出版图书475种,总印数达4960万册(张),其中有不少属于地方文献,或从中可以“提炼”出地方文献。

“文革”期间,图书出版事业既受到严重摧残,也得到畸形发展,产生了一批“派书”、“派刊”、“派报”、“派文”,它们成了编纂与研究“文革史”的“绝妙好辞”。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天津的出版事业飞速发展。至1989年底,全市共有12家出版社,该年出版各类图书杂志2930种,总印数达0册。地方文献,成为众多出版物中的一枝奇葩,如《津门杂记》、《天津建设四十年》和《天津软土地基》等,在全国图书评比中获奖。

总之,天津地方文献资源丰富,而开发这种资源的重任,已落在了地方文献收藏中心――天津市图书馆的肩上。

2 地方文献收集范围探讨

做好地方文献工作,首先必须明确其收集范围,收集范围确定的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着地方文献的收藏质量,而收藏质量的好坏,又将制约地方文献对本地区各项事业所起的作用。

地方文献简言之是在内容上涉及某一地区自然现象及社会现象的具有地方研究性质的文献,“记地理则有沿革、疆域、面积、分野;记政治则有建置、职官、兵备、大事记;记经济则有户口、田赋、关锐;记社会则有风俗、方言、奇观、详异;记文献则有人物、艺文、金石、古迹。”①其涉及面非常之广,包括了各种学科。

关于地方文献的收录范围,历来意见不一,争论颇多。一种意见认为,凡是有关本地区的一切资料,不论它的载体形式如何,凡古今中外关于本地区的一切情况的记述资料,本地区一切人士的著作、古今名人事迹、传记以及对本地区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有重要贡献的外地人士的事迹、传记,本地区的一切出版物(包括本地区发行的非正式出版物),都属地方文献范围。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地方文献应是内容上具有地方特色的著作,凡地方人士著作和地方出版物,内容上没有地方特点的,都不是地方文献资料,这两种意见的分歧,给从事地方文献收集工作者带来苦恼,使他们莫衷一是。针对于此,笔者以为,地方文献的收录范围应着重以下几方面:

2. 1地方志

地方志是一种以区域为中心,记述某一区域的地理地形、气侯环境、历史沿革、历代政治、经济、历史事件、历代地方人物、艺文、名胜、风俗等历史性资料的总汇。由于地方志在地理上的区域性,时间上的连续性,内容上的广泛性,史实资料上的可靠性,因而对于本地区科学研究和国民经济建设都是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料。以往,一些研究地方文献分类的文章,都不把它单独立类,而附于地方资料内。其实,地方志既是地方资料,又是地方著作,一般还是地方出版物,又是横跨这三类的重要部分,而且今后数量上亦不会太少,所以应单独立类,放在地方文献各类的首位。

周恩来早在1958年8月就曾说过“我国是一个文化悠久的大国,各地都编有县志。县志中就保存了不少各地的经济建设的有用资料。”一语道破了地方史志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独特价值,加以它是一个地方资料的总汇,更显出它的独到之处。所以它是地方文献中最重要的部分,必须重点搜集,力求完备。

以天津图书馆为例,有关天津地区的地方史志,我们应重点收集,如清代修志十分普及,除省、府、州、县志一再续修外,不少村镇乡里也编有志书,如《杨柳青小志》等。其他有关天津的'方志,如《天津县志》、《天津卫志》等,都应重点搜集。

2.2历代地方人士著作

地方人士包括原籍在该地的,也包括原籍虽不在该地但曾在该地任职、居住,并有影响的人物。他们的著述如文集、专著、论文、诗词、信礼、日记、奏折等等,都或多或少反映了当地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历史等状况,故应作为地方文献处理。如明抗倭名将、军事家戚继光虽是山东蓬莱人,早期在浙江、福建一带抗击倭冠,他的事迹、著作被收入浙江、福建地方文献。但他于隆庆元年被张居正调到北方,镇守蓟州,加强战备,在镇十六年。他对练兵、治械、陈国等都有创见,著有《纪郊新书》、《练兵实纪》、《止止堂集》。所以戚继光及其事迹、著作亦列入天津图书馆地方文献收藏之列。

又如,严复是福建人,但他一生中最有作为的黄金时代是在天津度过的。在这时期,他用自己熠熠闪光的思想,为中国人民点亮了一条向西方寻求真理的道路。为近代天津增添了霞光般的异彩。因此,其著作亦作为天津地方文献的着重收藏。

2.3地方出版物

地方出版物是指某一地区刻印、出版、发行的一切资料。包括解放前本地区刻印出版的书刊和解放后出版的地方报纸、刊物和各系统、各部门编印的书刊资料。就天津图书馆来说,就应收藏天津地区范围内的一切书刊资料,包括正式的、非正式出版物、内部资料等。如我馆就完整收藏从创刊号开始的天津《益世报》、《京津泰晤士报》(英文版)等。

关于地方出版物,还有个争论问题,即内容与地方无关的,算不算地方文献?本人认为,在处理这一问题上,我馆不必规定的那么死,只收录地方出版物中内容与该地有关资料。因地方出版物是研究地方史、地方文化、科学史的重要资料。地方出版事业的盛衰,反映了该地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的状况。地方出版物切合本地区生产、科学、教学的实际,用途较大,因而应把地方出版物看作一个整体来收藏。

2.4地方史料

简言之,地方史料是论及本地区的论著。以天津为例,近百年来,天津人民有着反抗压迫和侵略的光荣革命传统,为天津地区的革命史谱写了光辉的 篇章,如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太平天国将领李开芳的北伐军前队曾驻独流,林凤祥的北伐军的后队曾驻静海。清末义和团首领张德成于194月在静海独流镇设拳坛,曾在紫竹林抗击八国联军,成为保卫天津的重要力量,创造了一系列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又如,天津是全国最早响应五四爱国运动的地方,如周恩来、邓颖超、马骏等等在天津领导了爱国运动。这期间留下许多革命文物和资料,正是我们编写天津地方党史所最需要的材料。其它例子不胜枚举,这些地方资料我们应着重收集。

3 地方文献收集工作设想

地方文献的征集,是地方文献开发利用的基础和前提。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更加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著述资料、信息资料,而地方文献正是当地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各项事业发展的“记录”它为强化图书馆提供信息咨询服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必须搞好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以天津图书馆为例。我馆在地方文献收集工作上,路子尚未打开,方式方法上亦有欠妥之处,这直接关系到收集工作的成效。参见他馆经验,结合个人体会,本人认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有如下几方面:

3. 1要细心地从现有库藏中筛选

一般说来,地方人士的著述,有关地方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的专门著作都较易见到,而夹杂在其它著作中的有关资料就难以发现,尤其在新闻、出版事业高度发达的今天,有关本地的文献资料并不只见于本地出版物,也散见于外地的书刊上。因此,除了平日认真、细心、又能持之以恒地从现有库藏中筛选之外,没有其它捷径。

3.2建立地方文献呈缴制

图书馆要争取政府和主管部门的支持,要积极向地方政府汇报,说明征集地方文献工作的必要性,争取地方政府明文规定当地各种文献编辑机关、学校、科研单位、工矿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出版机关,有向图书馆呈缴文献资料的义务,并严格遵照政府规定主动呈缴各种地方文献。要争取本地政府对征集地方文献工作的重视,请政府下发有关文件,确定征集内容、宣传图书馆的重要作用,积极推动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我馆89年始把征集天津地方出版物列为重点来抓,由采编部采访组直接着手。为此,我们自行起草了一份“关于征集天津地方出版物的通知”,内容包括征集地方文献的宗旨、意义、呈缴与接收的办法等,并取得了市文化局、市新闻出版局的支持,由他们下发正式文件,靠着新闻出版局提供的天津出版单位名称,仅89年一年,我们就与市120家杂志社及百花、教育、科技等7家正式出版单位建立了缴送样本的关系,取得可喜的成效。

3.3深入调查研究,掌握线索,广泛联系

图书馆应组织一定的人力,深入到政协、统战部门、组织部门,了解本地区有一定知名度人士(包括在国外、港台地区的人士)的通讯地址,这样可主动去函索取这些人士的著作,还可到文联、文史办、各学会,了解他们地方文献信息,及时收集资料。

3.4开展以搜集、宣传地方文献为主题的活动

图书馆可利用节日或图书馆服务宣传周活动,深入广泛地宣传地方文献的内容、范围、作用,让更多的人士了解地方文献的使用价值。同时召开征集地方文献的座谈会,从个人或团体的角度向广大读者进行宣传,争取支持。亦可采取边收藏边展出的方式,将已征集到的地方文献选展,进一步宣传地方文献,扩大其影响。在展阅的基础上,广泛开展征集工作。

3.5面向社会,广泛征集地方文献

地方文献相当一部分是非正式出版物,又绝大部分散失在某些单位或私人手中,必须深入调查研究,召开有关人士座谈会,取得其支持和协助,提供有关线索,反复访问搜集,对数量极少的珍贵文献,更要耐心细致、不厌其烦地登门访求或征购,尽量征集到社会上或私人保存的有价值的地方文献。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深入本地区各有关单位进行征集,将此项工作纳入目标管理岗位责任制。

3.6历史文献部分,可到如下单位收集:

档案馆。多藏有地方志书和大量的地方文献。可部分复制,或掌握目录,供参考咨询用。

民政局。有关近代革命活动、革命烈士的文献,有可能从民政部门索获。

公安局。历次政治运动,使某些地方文献或有价值的地方资料集中到公安部门,幸运地保存下来。

博物馆。本地的历史、文物方面的情况,博物馆资料最全,结论也最有权威性。他们的公开出版物、内部出版物、简讯、说明、展览等资料全属地方文献,务必收集齐(种类)、全(完整、连续)。

其它如广播站、电台、电视台、城建局、民委、文化馆、艺术馆、科委、科协、科技馆等等,从中都可索获有价值的地方文献资料。

此外,在搜集地方文献时,我们的触角,不应局限于本地,也应该伸向异地,甚至异国。外地与外国人士论及本地的著述,外地与海外出版物中有关本地的种种资料,亦属地方文献范畴。

总之,收集地方文献是一项长期、艰苦、细致的工作,要不懈地坚持下去。

4 地方文献管理工作初探

这里主要讨论应否建立专藏库的问题。地方文献专藏库是为了突出本馆特色,适应特定读者需要而建立的,是否建立专藏库,应视各馆具体情况而定。以天津馆为例,以往,我馆地方文献资料是分散在若干个相互独立的部门,并由这些部门根据各自特点分别进行管理的。比如:地方出版物中的图书一项由典藏部保管,地方报刊杂志由报刊部管理,解放前的地方史志由历史文献部保管。这种分散管理模式,使地方文献资料整体被报刊、古籍、典藏、阅览等部门分割得不成体系。一方面,不便于地方文献工作者了解和熟悉馆藏;另一方面,也不便于读者充分利用这部分宝贵资料,为此,本人认为,现有的这种地方文献的分散管理模式,应通过适当的集中管理来加以改进。那么,如何对地方文献进行集中管理呢,在地方文献的藏书布局上,我馆存在着两种观点,一种主张:建立地方文献专藏库,把分散在各部门中的地方资料全部集中在所设置的专藏库中,即对地方文献实行绝对的集中管理,另一种主张:分散管理,无需设置地方文献专藏库,只要在现有管理机制下,通过编写地方文献目录,使地方文献系统化,整体化,即对地方文献进行分散集中管理或相对集中管理。这两种观点各有利弊。本人认为,最为可行的办法是建立小规模的地方文献特藏室。 将地方文献集中于一库,虽然方便了读者,也使得地方文献整体性、系统性得到极大加强,但就我馆目前条件来说,并不切实可行。

理由之一,绝对集中管理将会破坏我馆的整个藏书体系。

理由之二,将地方文献集于一库,将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理由之三,由于地方出版事业的迅猛发展,仅地方出版物一项就会使得该库规模日益膨大,难以支持。

理由之四,从历史文献部角度考虑,我馆现存线装图书40余万册,列为善本和特藏的有8000种,其中仅地方志一项就有4000余种,其中不乏珍本、善本、甚至孤本。如果从中析出地方文献资料,去充实地方文献库,那么,历史文献部自身完整的藏书体系就会被打破。如果把历史文献部门中的全部地方文献资料进行复制,虽是一项好措施,但目前我馆并无充足的物力、人力、财力保证它的实施。况且,古籍图书的保管,较之普通图书要精细得多,必须做好防虫、防盗、防火、防潮等工作,其设施条件要求很高;而我们地方文献库并不具备这些良好的设施以保证珍贵的古籍资料长久存放。最后还有一点值得一提,古籍的咨询工作,要求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历史知识、古汉语知识等,历史文献部门的同志,更熟悉自己部门藏书情况,因而能更好地为读者提供咨询服务,所以,这部分文献仍由历史文献部门妥善保管为宜。

理由之五,我馆是一个综合性图书馆,不仅要考虑地方文献部门,还要考虑其它更重要的内容,而分散集中管理或相对集中管理,既可以方便读者,使读者通过查阅目录,即可找到所需要的资料,也会使地方文献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大大加强,同时避免了绝对集中管理的诸多不利。

因此,对于地方文献,应通过编写目录方式进行分散集中管理或相对集中管理,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实施:

a 授权某一部门负责地方文献的编目工作,由该部门组织各有关部门进行目录的编写。

b 所编写的地方文献目录应突出地方文献的重点和特点。

c 建立有特色的地方文献特藏室,负责今后地方文献的收集和管理,把一些独具天津特色的资料集中起来,如太平天国革命史料,义和团革命史料,周恩来等领导的革命斗争史料。一些重大历史时期的珍贵图片资料,重要的统计资料等集中起来,建立小规模的地方文献特藏室,以突出公共图书馆地方特色。

总上所述,地方文献工作,是图书馆藏书建设的重要部分,证史补遗大有可为。应当引起重视,持之以恒,全面规划,日积月累,由点到面,积浅入深,逐步形成一个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地方文献”资料体系。

参考文献

1 韦仁: 浅谈地方文献的搜集与利用 图书与情报,1986.(3)

2 罗澍传: 沽上春秋 天津教育出版社

3 王仁富 艾有为: 谈谈地方文献的搜集 图书馆学研究,1983.(6)

4 徐祖飞: 略谈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 贵图学刊,1994.(2)

篇8: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简论

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简论

[摘要]:文章阐述了地方文献的概念、范围和类型,在分析了地方文献工作的管理体制、收集方法后,对其开发与利用提出了本人的观点。

地方文献既是各级公共图书馆为本地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教育各项事业服务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也是公共图书馆藏书特色、服务特色的直接根源。公共图书馆藏书和服务工作的地方性特色,取决于其馆藏的地方性特色。而其馆藏的地方性特色基本上取决于它所收藏的地方文献。基于此,各级公共图书馆唯有重视和积极做好地方文献工作,才能使自己以地方性特色立于图书馆界之林,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为一个地方的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服务的社会功能。

一、地方文献的概念、范围和类型

地方文献是有关某一地域范围的所有文献的总称。其内容范围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1、地方出版物。包括某一地方正式出版机构编辑出版的正式出版物(指具有ISBN、ISSN标准号的出版物)和非正式出版机构编辑出版的非正式出版物。

2、地方人士著作。包括原籍在某一地方以及曾在或正在本地方工作的一切人士的各种著作物,其著作形式可以是专著、文集、各类工具书,也可以是 篇章文献、小册子、书画作品等。

3、地方志。包括正式出版和非正式出版的某一地方的综合性方志,还包括本地方所属各部门、各行业的专业性、行业性志书。

4、有关某一地方的著作。无论著作的编辑出版机构以及著作的责任者是否属于某一地方,只要著作的内容涉及到本地方的一切著作物,均属于地方文献(例如外国人所撰写的并且是在国外出版的有关辽宁的著作,应视为辽宁的地方文献。

按照地方文献的形式标准划分,地方文献又可分为如下类型:图书、期刊、报纸、零散资料。

二、地方文献工作的管理体制

各级公共图书馆对地方文献的管理并没有统一的规范。地方文献工作究竟由哪一个或哪几个部门负责,各图书馆也是自行其事。如:

1、一些图书馆专设地方文献部门,实行地方文献工作统一归口管理,即从地方文献的收集、加工整理、典藏保管到提供借阅、咨询服务的一系列业务程序的“一条龙”管理。

2、更多的图书馆却是实行地方文献的分散管理,即在与其它文献有所区别的情况下,将地方文献的收集归于采访部门,加工整理归于分编部门(或采访分编合而为一),典藏保管归于典藏部门、借阅服务归于外借或内阅、参考部门管理。

3、还有许多图书馆,将地方文献混杂于一般文献之中,按一般文献。这样做的图书馆实质上并无明确的地方文献工作可言。

本文认为:一切县级及县级以上的公共图书馆都应该有明确的地方文献工作的存在,而在地方文献工作普遍开展的情况下,各级公共图书馆又不应该采取一种模式、一刀切的做法。

对于省级图书馆以及地方文献收藏量较大的大中型市地级图书馆来说,采取专设地方文献工作部门、实行地方文献工作全过程的“一条龙”管理,应该得到提倡;其余市地级图书馆以及县(市)区级图书馆,采取地方文献工作“相对独立管理”或“有区别的分散管理”,都不失为一种策略。

所谓地方文献工作“相对独立管理”和“有区别的分散管理”,是本文提出的两个新概念,前者是指图书馆将地方文献列入全部特藏之中,随其它特藏文献(如珍本、善本、手稿、特种文献等)一起进行相对独立的管理,后者是指图书馆将地方文献工作分解到采编、典藏、借阅等部门,但地方文献的登录、分类、编目、排架、借阅服务等却是与其它文献有所区别的管理方式(例如单设地方文献登录簿、单设地方文献目录、地方文献在基藏或普通书库中单设排列专架等)。

三、关于地方文献的收集

地方文献的收集是地方文献工作的基础。实行地方文献工作“一条龙”管理的图书馆,此项工作由地方文献部门负责;实行地方文献工作“相对独立管理”的.图书馆,此项工作由特藏或采编部门负责;实行地方文献工作“有区别的分散管理”的图书馆,此项工作由采编部门负责。

地方文献的收集方法,有别于其它文献。主要包括:

1、征缴。指图书馆所在地人民政府以发文或制定地方法规的形式,确定本地地方文献呈缴制度,图书馆再根据这种制度向有关部门和单位征缴地方文献的方法。当前有许多省、市、县建立有这种呈缴制度,图书馆应充分利用。在没有建立这种制度的地方,该地方图书馆应积级争取,通过人大、政协委员提案以及其它渠道,促成这种制度的建立。此外,许多省、市设有新闻出版局,图书馆应主动取得他们的支持,在他们审批地方出版物时接收的样本复本中,索取其复本入藏。

2、日常采访。指图书馆专职或兼职的地方文献采访人员,经常地走出馆门,广泛地采访本地各有关部门、单位、团体及知识界名人,以征得地方文献的方法。采取这种方法,应遵循有偿征集和无偿征缴相结合、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征集和服务(对那些向图书馆提供出版物或作品的单位、个人、图书馆应列为重点读者,经常提供各种可能的优质服务)相结合的原则。只有遵循这些原则,图书馆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3、专门函访。指图书馆以信函的方式,向那些在外地的单位和个人专门征集地方文献的方法。现在外地的单位和个人,可以是曾经设在本地或曾在本地工作过的某单位、某个人,也可以是对本地有着一定研究并且已经产生研究成果的某单位、某个人。总之,这里所谓单位和个人,都是与本地有着某种联系并且已经出了作品的单位和个人。采取专门函访方法,是对征缴和日常采访的有益补充,它对征集珍贵的地方文献有着特殊意义。

此外,收集地方文献还可应用收集其它文献时所采用的一些常规方法,这里不再赘述。

四、关于地方文献的开发和利用

文献资源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资源,而地方文献与其它文献相比,是一种更为宝贵的资源。因为对于公共图书馆所在地的读者群来说,地方文献更有其特殊的参阅价值。

为了把这些宝贵资源充分开发并有效利用起来,图书馆应采取更多更为有效的服务方式。常规的服务方式,如接待读者日常查阅,提供复印服务、提供检索服务等是必不可少的,而其它有积极意义的服务,更应引起格外重视。如:

1、书目服务。这是指图书馆发放各种地方文献书目,促使读者了解地方文献、认识地方文献、进而利用地方文献的服务方式。所编印的地方文献书目类型可以多种多样,如推荐性书目、专题性书目、广告性书目等等。

2、评介服务。指图书馆通过编写评论性、简介性文章,向读者宣传和推荐地方文献的服务方式。这些文章,可以是针对某一种某一批地方文献的综述、述评性文章,也可以是针对某个读者群、某些机关单位的侧重于书刊内容简介、提要的导读性文章。文章载体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出黑板报、办宣传厨窗、编印宣传刊物、利用大众宣传媒体等。

3、举办活动。指图书馆为促进地方文献的广泛利用而举办的地方文献展览、读书竞赛、阅读辅导、地方文献知识讲座等一系列活动。活动规模可大可小,活动形式可多种多样。

4、定题和定向服务。这是情报信息服务在地方文献工作中的应用。定题服务是针对一定研究课题而向读者提供的服务,定向服务则是针对一定的具有共性要求的读者群(包括团体读者)而提供的服务。地方文献工作可以借鉴这两种服务方式的成型经验。

5、其它服务方式。包括地方文献的翻印、出版、注释、翻译、零散资料的整理、缺期期刊报纸的配套等等。这些服务,既是图书馆地方文献典藏工作的需要,更是包括团体读者在内的各类型读者的切实需求。

参考文献

1 吴慰慈,刘兹桓编著.图书馆藏书

2 黄丽华,谭荣编著,图书馆读者手册.沈 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4)

3 彭斐章等编著,目录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出处〕 图书馆学刊 1995.(5)

基于侨乡文化的分析论文

大学研究报告范文五

全民阅读总结

山西和顺导游词

迎接五四青年节宣传活动口号

小港街道形象宣传主题口号摘抄

试析隐形课程下大学音乐素质教育课程的开发论文

热心桑梓,情满侨乡――王奶奶的故事

学校献爱心募捐倡议书范本

献爱心捐款募捐倡议书

侨乡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
《侨乡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侨乡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共8篇)】相关文章:

对中国南方航空的调查实习报告2022-05-07

青海湖旅游主题形象宣传口号2022-04-30

关爱儿童倡议书2022-11-04

文化活动闭幕词范文2022-05-21

我脚下的八个轮子作文2022-05-07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改写2024-03-13

国庆节活动记事作文2022-05-08

我的家乡江门作文2023-09-02

户外登高文化活动方案2022-06-06

大学生职业规划2022-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