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评、导”在思品教学中的运用(共13篇)由网友“彩云追人”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辨、评、导”在思品教学中的运用,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
篇1:“辨、评、导”在思品教学中的运用
“辨、评、导”在思品教学中的运用
自1987年下半年以来,我校着力开展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研究。我们深切地感到,当今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社会环境也变得较为复杂。如何提高思品课的课堂教学质量,强化学校德育主阵地的教育作用?实践证明:改进思品课的教学方法,将“辨、评、导”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有助于发挥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提高思想教育的实效性。
所谓“辨、评、导”,即依据思品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日常行为和思想认识实际中的热点、疑点或难点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育活动,明辨是非,评说理由,教师及时导行,促使学生知、情、意、行和谐发展。
一、搜集素材,形成“可辨”样例
这是吸收和处理信息的过程,是实施“辨、评、导”的基矗根据思品课的具体教学要求及内容,联系学生的思想行为实际,收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实例,教师将这材料进行归纳、综合、加工,形成带有普遍意义的“可辨”样例。
从获取素材的途径看,教师可通过有意观察、问卷调查、家访、交谈等方式获取,也可是学生在家里或社会上的表现。
例如:教学《胜不骄,败不馁》前,可将本课内容引伸到学习中来,召开部分学业差生座谈会,让他们畅谈在学习遇到困难时或考试成绩不理想时的心情及想法,根据他们的心理,教师总结出学业差生在学习遇挫时的一般心态,形成在教学这一课时可供“辨、评、导”的.样例。这样来自学生、贴近学生年龄特点和思想行为实际的样例,更易激起学生的感情共鸣,形成良好的“辨、评、导”的氛围。又如:教学《敢于同坏人坏事作斗争》、《英雄战士徐洪刚》时,教者可收集丹阳市皇塘镇高新大的故事等。
二、创设情境,评说“可辨”样例
评说样例,是“辨、评、导”的中心环节。在思品教学中,教者通过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在特写的情境中,结合自己的理解或体会,明辨是非,以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
(1)演一演,玩中悟理。小品、哑剧、童话剧等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教《爱护花草树木》一课时,可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一小组让一名学生扮演“小树”,伸出双臂当“树枝”,让几位同学把沉重的书包挂在“树枝”上,还使劲摇动。“小树”痛苦地呻吟:“哎呀,我受不了啦,我疼死啦”在学生亲身体验,产生情感共鸣的基础上,判断这种行为是否正确,让学生畅谈自己的认识,使学生从中悟出“要爱护花草树木”这一道理。
(2)辩一辩,议中悟真。“真理越辩越明”。在教学中,可组织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进行辩论,各抒已见。如教学《爱护班级荣誉》一课时,我出示事先收集到的样例:“学校卫生员检查我班卫生情况,小明发现座位下有一张废纸,他立即用脚踩住,没让卫生员发现。结果,卫生员表扬了我班卫生工作做得好,还给我班加了卫生分”。我引发学生讨论:“这是爱护班级荣誉吗?”学生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展开舌战,各摆理由。教者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使学生感到:爱护班级荣誉要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不能掩盖存在的问题,只有敢于承认问题,才有改正的决心。样例中的小明有爱班心,但行为是不对的。这样,通过辩论和教者引导,学生形成了正确的认识。
(3)看一
[1] [2]
篇2:“辨、评、导”在思品教学中的运用
“辨、评、导”在思品教学中的运用
所谓“辨、评、导”,即依据思品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日常行为和思想认识实际中的热点、疑点或难点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育活动,明辨是非,评说理由,教师及时导行,促使学生知、情、意、行和谐发展。
一、搜集素材,形成“可辨”样例
这是吸收和处理信息的过程,是实施“辨、评、导”的基矗根据思品课的具体教学要求及内容,联系学生的思想行为实际,收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实例,教师将这材料进行归纳、综合、加工,形成带有普遍意义的“可辨”样例。
从获取素材的途径看,教师可通过有意观察、问卷调查、家访、交谈等方式获取,也可是学生在家里或社会上的表现。
例如:教学《胜不骄,败不馁》前,可将本课内容引伸到学习中来,召开部分学业差生座谈会,让他们畅谈在学习遇到困难时或考试成绩不理想时的心情及想法,根据他们的心理,教师总结出学业差生在学习遇挫时的一般心态,形成在教学这一课时可供“辨、评、导”的样例。这样来自学生、贴近学生年龄特点和思想行为实际的样例,更易激起学生的感情共鸣,形成良好的“辨、评、导”的氛围。又如:教学《敢于同坏人坏事作斗争》、《英雄战士徐洪刚》时,教者可收集丹阳市皇塘镇高新大的故事等。
二、创设情境,评说“可辨”样例
评说样例,是“辨、评、导”的中心环节。在思品教学中,教者通过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在特写的情境中,结合自己的理解或体会,明辨是非,以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
(1)演一演,玩中悟理。小品、哑剧、童话剧等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教《爱护花草树木》一课时,可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一小组让一名学生扮演“小树”,伸出双臂当“树枝”,让几位同学把沉重的书包挂在“树枝”上,还使劲摇动。“小树”痛苦地呻吟:“哎呀,我受不了啦,我疼死啦”在学生亲身体验,产生情感共鸣的基础上,判断这种行为是否正确,让学生畅谈自己的认识,使学生从中悟出“要爱护花草树木”这一道理。
(2)辩一辩,议中悟真。“真理越辩越明”。在教学中,可组织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进行辩论,各抒已见。如教学《爱护班级荣誉》一课时,我出示事先收集到的样例:“学校卫生员检查我班卫生情况,小明发现座位下有一张废纸,他立即用脚踩住,没让卫生员发现。结果,卫生员表扬了我班卫生工作做得好,还给我班加了卫生分”。我引发学生讨论:“这是爱护班级荣誉吗?”学生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展开舌战,各摆理由。教者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使学生感到:爱护班级荣誉要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不能掩盖存在的问题,只有敢于承认问题,才有改正的决心。样例中的小明有爱班心,但行为是不对的。这样,通过辩论和教者引导,学生形成了正确的认识。
(3)看一看,用形象明理。小学生年龄小,形象思维占优势。在思品教学中,幻灯等电教手段来展现样例,教育效果会更好。如教学《要遵守交通规则》一课时,我让学生观看新市口人走车行的交通情况录像,让学生判断谁走得对?
为什么要这样走?有没有走得不对的?为什么?由于录像贴近生活,学生较易辨别,并懂得遵守交通秩序才能避免交通事故的道理,印象较深刻。这样,比简单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好。
此外,还可以通过“听一听”、“访一访”、“问一问”等途径,让学生明白事理。
三、注重实效,指导行为实践
(1)导行要从实际出发。一是因内容而异。思品课的内容涉及面很广,有教育学生从小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有引导学生培养精神品质锻炼意志的'。不同的内容,在导行时,要提出不同的具体而明确的操作点或训练点。二是因人而异。每位学生的行为能力是有差异的。
导行时,应根据每位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如教《劳动最光荣》一课,在导行时,我了解到有的学生已会烧饭、做菜、洗衣服,而有的学生连扫地、洗红领巾这些简单的活都不会干。于是,我便分层要求,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参与劳动实践,逐步培养他们的劳动习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导行要注重落实。落实不仅表现在明确具体的要求上,还表现在督促检查上。特别是对学生的行为过程要进行指导,使学生逐步达到导行目标。如教《争做合格的小学毕业生》后,每一个月,我们都要求学生根据自定的奋斗目标对照检查,有时教师还进行必要的考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之处,阐明今后努力的方向。对于一些容量较小的导行,教师可进行现场指导。
篇3:[思品论文]“辨、评、导”在思品教学中的运用
[思品论文]“辨、评、导”在思品教学中的运用
自1987年下半年以来,我校着力开展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研究。我们深切地感到,当今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社会环境也变得较为复杂。如何提高思品课的课堂教学质量,强化学校德育主阵地的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作用?实践证明:改进思品课的教学方法,将“辨、评、导”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有助于发挥学生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提高思想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实效性。
所谓“辨、评、导”,即依据思品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日常行为和思想认识实际中的热点、疑点或难点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活动,明辨是非,评说理由,教师及时导行,促使学生知、情、意、行和谐发展。
一、搜集素材,形成“可辨”样例
这是吸收和处理信息的过程,是实施“辨、评、导”的基矗根据思品课的具体教学要求及内容,联系学生的思想行为实际,收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实例,教师将这材料进行归纳、综合、加工,形成带有普遍意义的“可辨”样例。
从获取素材的途径看,教师可通过有意观察、问卷调查、家访、交谈等方式获取,也可是学生在家里或社会上的表现。
例如:教学《胜不骄,败不馁》前,可将本课内容引伸到学习中来,召开部分学业差生座谈会,让他们畅谈在学习遇到困难时或考试成绩不理想时的心情及想法,根据他们的心理,教师总结出学业差生在学习遇挫时的一般心态,形成在教学这一课时可供“辨、评、导”的样例。这样来自学生、贴近学生年龄特点和思想行为实际的样例,更易激起学生的感情共鸣,形成良好的“辨、评、导”的'氛围。又如:教学《敢于同坏人坏事作斗争》、《英雄战士徐洪刚》时,教者可收集丹阳市皇塘镇高新大的故事等。
二、创设情境,评说“可辨”样例
评说样例,是“辨、评、导”的中心环节。在思品教学中,教者通过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在特写的情境中,结合自己的理解或体会,明辨是非,以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
(1)演一演,玩中悟理。小品、哑剧、童话剧等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教《爱护花草树木》一课时,可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一小组让一名学生扮演“小树”,伸出双臂当“树枝”,让几位同学把沉重的书包挂在“树枝”上,还使劲摇动。“小树”痛苦地呻吟:“哎呀,我受不了啦,我疼死啦”在学生亲身体验,产生情感共鸣的基础上,判断这种行为是否正确,让学生畅谈自己的认识,使学生从中悟出“要爱护花草树木”这一道理。
(2)辩一辩,议中悟真。“真理越辩越明”。在教学中,可组织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进行辩论,各抒已见。如教学《爱护班级荣誉》一课时,我出示事先收集到的样例:“学校卫生员检查我班卫生情况,小明发现座位下有一张废纸,他立即用脚踩住,没让卫生员发现。结果,卫生员表扬了我班卫生工作做得好,还给我班加了卫生分”。我引发学生讨论:“这是爱护班级荣誉吗?”学生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展开舌战,各摆理由。教者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使学生感到:爱护班级荣誉要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不能掩盖存在的问题,只有敢于承认问题,才有改正的决心。样例中的小明有爱班心,但行为是不对的。这样,通过辩论和教者引导,学生形成了正确的认识。
(3)看一看,用形象明理。小学生年龄小,形象思维占优势。在思品教学中,幻灯等电教手段来展现样例,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效果会更好。如教学《要遵守交通规则》一课时,我让学生观看新市口人走车行的交通情况录像,让学生判断谁走得对?
为什么要这样走?有没有走得不对的?为什么?由于录像贴近生活,学生较易辨别,并懂得遵守交通秩序才能避免交通事故的道理,印象较深刻。这样,比简单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好。
此外,还可以通过“听一听”、“访一访”、“问一问”等途径,
[1] [2]
篇4:漫画类教学资源在思品课堂中的运用
漫画类教学资源在思品课堂中的运用
漫画类教学资源在思品课堂中的运用庞国强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通过电视、电影、动画、摄影等非印刷媒体来获得信息,特别是多媒体和互联网出现以后,视觉信息更是猛增。从书店中到课堂内,琳琅满目的书都装帧精美,图文并茂,几乎到了无图不书的地步,人类已经从“阅读时代”进入“读图时代”。从卡通漫画、动漫3D被广大青少年接受和喜爱,到视觉信息、图像信息对人们的学习方式的冲击和挑战,“读图时代”已走进我们的生活,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新课程实施中,合理恰当的引入漫画教学素材,不但能自然营造出“和谐、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更能达到“启迪智慧、引发探究”的教学效果。
教学实践证明,漫画类教学资源满足了中学生好奇心理需要,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在传授课本文字类知识的同时,以崭新、大胆的图示语言向学生“无声地诉说与倾诉”,能成为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下面就谈谈漫画类教学资源在课堂中的运用。
一、基于理解教材的运用
课本中原有的漫画类教学资源,在帮助学生理解、深化探究上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是教材编写者精心选择、汇编而成,与教材内容、课程标准的匹配状况毋庸置疑。因此教师要大胆的使用好这批漫画资源,立足教材,“透视漫画”,真正解读出漫画的内涵,不能一味追求用大量课外资源取代课本内的资源。
如“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课的教材中有四幅漫画,如果教师简单的一带而过,实际是对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而有效使用这些漫画的做法可参考如下教学设计:
还原情景――请同学将漫画中的情景表演出来。
漫画中哪些做法不符合规则要求?(具体说出规则名称)
漫画中哪些做法符合规则要求?(具体说出规则名称)
生活中有了规则会怎样?没有规则又会怎样?
这样的教学设计,淋漓尽致地将漫画中所蕴含的丰富信息进行提炼和挖掘,教师设问由浅人深,逐层递进,注重教学实效,对漫画在寓意理解、思想升华、问题探究上,狠下工夫,从而收到实效。
二、基于创设情景的运用
以图导入、入境激情是漫画类教学资源基于教学情景创设中运用的一种手段,其程序为“以图激趣――以语生疑――以疑保趣”。漫画中熟悉的现象,促使学生进入情境;漫画的艺术气息,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漫画中激励性的语言,点燃思维的火花;漫画揭示的知识应用价值,形成恒定求知的欲望。
新课导人是否引人人胜往往决定一堂课品质高低,也是决定创设教学情景开端的优劣。漫画用得好、用得巧,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以九年级《思想品德》“合理消费”为例,教师可用如下方式导人新课:
①漫画“礼物暗战”,你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看到过?
②选选看,下面四种说法,最符合该漫画寓意的是哪个?
说法1:消费应追求时尚,展示个性
说法2:小康社会倡导人们超前消费
说法3:礼物越贵,就越能显示身份
说法4:不盲目攀比,崇尚勤俭节约
这样的新课导入,从学生身边亲历的事出发,寻找漫画背后事物的内涵本质,发人内省,耐人寻味。
三、基于问题探究的运用
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思品学科的教学中,问题探究既是教学目标的要求,也是重要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开发和利用漫画类教学资源对此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研究和实践中,我们主要从两方面人手。
(一)以图作结、浓缩探究。
以图作结是指利用漫画对学习进行总结和升华,实现知识的浓缩与引申,旨在让学习的尾声成为赛跑的冲刺,完善探究的过程,揭示探究的结果。如在讲授八年级《思想品德》“做诚信的人”时,教师在完成全部教学环节之后,在学生明确“诚信会获得信任”、“实事求是是诚信的基础”和“诚信守则的具体要求是诚实”的前提下,给学生播放动漫“诚信摆渡人”,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感受诚信的内涵,进一步学会知识的探究和应用,具体操作如下:播放动漫(大约5分钟)设问:
为什么年轻人丢弃了诚信的背囊后,艄公就改变了对年轻人的态度?
请你发挥想象,改写或续写“丢弃诚信的背囊之后……”,自创一篇“小小说”。
这样的教学设计,既总结和提升了整堂课的学习内容,又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实践证明,学生设计出的故事结局想象丰富、情节生动、趣味横生。
(二)以图设疑、引发探究。
利用漫画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挖掘漫画内涵的过程中自主设疑,进而引导其迸发对漫画情境类似的问题的探究,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在问题的发现中得到发展。当然,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发散性,能引领学生进入更广阔的生活天地,具有引发多思,开展深入探究的功能。
如八年级《思想品德》“我爱我家”之“孝敬父母不是索取”一课,在教师出示漫画的同时,启发学生思考,并根据此漫画,让每位同学设计一个问题。该教学互动将学生置于主动发问的地位,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四、基于拓展性学习的运用
拓展性学习是开阔学生视野、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方法。以漫画作为教学资源在引导学生开展拓展性学习中更具生动性、形象性和启发性。
漫画类教学资源在拓展性学习中的运用其重点是以生活漫画为基点,运用各学科的知识,从多角度、多侧面对生活场景加以挖掘、分析,实现知识的串联。这种方法适用于复习课,引导学生由图的感性兴趣转向对生活现象的理性关注,形成多角度分析生活问题的思维习惯。如在学完七年级《思想品德》第八课“法律护我成长”时,教师设计了一道综合反馈性命题,既复习已有知识,又考查学生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命题如下:
某中学902班结合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准备办一期主题为“承担责任,健康成长”的黑板报,请你参加完成其中的一些栏目。
【新闻快报】
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学校等公共场合发生突发事件时,应当优先保护未成年人。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等权利,国家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给予特殊、优先的保护。
【新闻评述】
1.为什么要给予未成年人特殊、优先保护?
【画说成长】
分析漫画回答:
2.漫画分别反映了什么问题?
3.导致未成年人走上歧途的原因有哪些?
4.你认为应该怎样解决上述问题?
【编者寄语】
5.为了健康成长,面对不良诱惑及侵害,青少年应该承担起哪些责任?
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实现拓展性学习的关键所在,教师在平时课外练习和考试中巧妙地使用漫画,提高命题的质量,达到引领学生拓展性学习的目标。
漫画类教学资源在课堂上的运用可以说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也提高了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能力,对教材的处理和驾驭能力。当然在运用漫画类教学资源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存在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
(一)把握漫画的争议性
漫画中多暴露的是社会的阴暗面,是否会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漫画运用中对原创类漫画的版权,是否给予足够的尊重与保护;与教材内容的文本匹配是否恰到好处,是否画蛇添足。应该看到,在教学目标的统摄下,对所选漫画产生争议,一般情况下有利于对他们求异思维和质疑品质的培养。但是,对那些因为在开发和利用中处理不当引起的争议,我们却要谨慎处之,因势利导,机智而有效地予以化解。
(二)防止学习上对漫画的依赖性
由于漫画类教学资源容易使学生兴奋、快乐,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自我发挥,在释放学习压力、缓解学习紧张气氛的同时,也会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对漫画类教学资源的依赖。有很多学生不由自主地在课前问老师:今天有没有漫画?有没有动漫?而教师长期拘泥于一种或几种教学模式,也会对一类或几类教学资源产生依赖性,这种故步自封、保守封闭的做法,会限制教师专业发展,使教师成长受阻。为此,我们在选择漫画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状态;在利用漫画时必须充分注意教学上是否必要,另外,还要控制漫画教学模式和教学形式的多变性。
总之,漫画类教学资源在初中思品课堂中的运用是一个复杂、长期而又艰巨的课题,由于水平和时间的限制,我们只不过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研究,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但是我们相信未来的漫画类教学资源在课堂运用将更有活力、更精彩。
(作者单位: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双林第二中学)
篇5:CAI课件在思品教学各环节中的运用
CAI课件在思品教学各环节中的运用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是“明理、激情、导行”三者和谐统一的过程。为了增强“明理”的说服力、“激情”的感染力、“导行”的感召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以及认知规律出发,充分利用现代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技术,通过CAI课件,巧妙创设情境,以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一、在兴趣中揭题
兴趣是人们追求和探索知识的心理倾向。然而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并不是天生固有的,而是由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引发的。因此,在思品课教学中,一个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导入新课、揭示课题”的课件设计,对调节课堂气氛,创设学习情境,营造亲切和谐的道德氛围起着重要作用。
如教学《做事不马虎》一课,上课一开始,在活泼的音乐声中课件出示了一位马虎的小朋友丁丁画画的情景。小画家画出来的画是:四条腿的螃蟹、尖嘴巴的鸭子、圆耳朵的兔子、没尾巴的大马。学生觉得有趣、可笑。此时,教师适时地问:丁丁的画为什么都画错了呢?这一问题情境,营造了良好的思维氛围,使学生兴趣盎然地主动投入到学习中,这时再揭示课题“做事不马虎“,使学生形成道德需要的冲动,引起他们自觉深入学习新课的强烈欲望。
教师在导入揭题这个环节中育情激趣,还可在课件中巧设悬念,或采用情境体验、温故知新、看小品、听故事等形式。当然,教师在引发学生兴趣的同时,更要注意紧扣课题导入,否则,“趣”则变得无意义。
二、在信服中明理
“明理”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道德认识的.关键。小学生虽然年纪小,但他们生活在社会中,接受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对各种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其中不乏错误的认识。在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具体生动的特点,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因素,让他们在愉悦的心态下,在令人信服的实事中,接受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明白道理。
如教学《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时,在学文明理这一环节中,教师可利用课件进行情境教学,渲染人物形象:播放1999年夏天解放军战士在长江抗洪救灾的场面,重点播放战士高建成舍生忘死抢救落水战友的感人情节,最后展示高建成烈士的大幅照片和中央军委追认高建成为烈士的决定。这一段课件的播放,能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新时期军人的光辉形象,他们对解放军的敬佩之情会油然而生。
有时也可以通过反面的事例使学生接受正面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如教学《做事不马虎》一文时,教师播放了课件中一段有关大兴安岭森林大火的录像,旁边还配上文字说明:一个小烟头所带来的巨大损失。课件图文结合,扣人心弦,多维度地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使他们深切体会到:马虎要不得。
恰到好处地运用课件会使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显得更有说服力,引导学生道德发展的正确取向。
三、在感动中激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一定条件下,人的感情可以在某种特定场合中被激发出来,这就是“触景生情”。教师可在课件中创设出和谐的、动态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动情点,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并进入角色,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如《我爱祖国》一课的教学,在课件中展现一组“可爱的祖国”的材料:世界之最――长城;美丽的大好河山;各种珍稀动物;祖国的伟大成就等。优美的图、文,加上充满赞美、热爱之情的配音,深深吸引和感染了学生。学生兴趣盎然,在愉快的学习中自然而然地激发了爱长城、爱北京、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有时,课件伴随着教学层层展示,使学生感情不断积累、铺垫,最后达到高潮,得以升华。如《不能忘记的屈辱》一课中,课件先播放影像片段,展示圆明
[1] [2]
篇6:关于小学语文思维导图及在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语文成语和解释
拾人牙慧—— 拾取别人的片言只语当做自己的话
火中取栗—— 出自法国作家拉?封登的寓言。说是炉中烤着栗子。猴子叫猫去偷,猫不但没有吃到栗子,反而把脚上的毛烧掉了。比喻冒着风险替别人出力,自己却没得到一点好处 汗牛充栋—— 意为书多得堆满屋子,用牛运时,牛马累得出汗。形容藏书或著——作极多。充:装满。栋:栋宇、房屋
虎视眈眈—— 像老虎要扑食那样注视着。形容贪婪地盯着,随时准备攫取
鸿篇巨制—— 鸿:大。篇: 篇章。制:作品。指篇幅长、规模大的著作
好高鹜远—— 骛:通“务”,追求。指不切实际的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
涣然冰释—— 涣然:流散的样子。冰释:冰块消融。比喻疑虑、误会等一下子完全消除 怙(hù)恶不悛(quan-)——坚持作恶,不肯悔改
绘声绘色—— 绘:描绘。形容描写、叙事生动逼真
毫厘不爽—— 毫、厘:很小的长度单位。爽:差失。形容丝毫不差
厚此薄彼—— 厚:重视。薄:轻视。重视这个,轻视那个。形容对人、对事不同等看待 河清海晏—— 晏:平静、安逸。黄河的水清了,大海平静了。比喻天下太
畸形发展—— 某一部分发展过快而造成的整体不平衡状态
愤世嫉俗—— 不满黑暗的世道,憎恶不合理的社会习俗
若即若离—— 像靠近,又像离开。形容对人的态度保持一定分寸,不远不近。也形容两事物间的关系不明确,难以捉摸
声名狼藉—— 形容名声极坏
迫不及待—— 急切地或不能自制地要采取行动的;忍耐不住地渴望的;未经慎重考虑急忙而猛烈的一时冲动或急躁情绪
故伎重演—— 旧时的一套伎俩重新施展出来
汗流浃背—— 形容满身大汗。亦形容万分恐惧或惭愧
草菅人命—— 菅:一种野草。杀人如同除草,任意害人性命
艰苦奋斗—— 艰难困苦的奋斗。
戒骄戒躁—— 要避免和戒除骄傲自满及浮躁的思想作风
矫揉造作—— 过分做作,极不自然
弱不禁风—— 弱得受不住风吹。形容人体质虚弱
噤若寒蝉—— 冬天的蝉,一声不响。现在常用来比喻有所顾忌,不敢吭声
兢兢业业—— 形容做事谨慎,勤奋刻苦,认真负责
泾渭分明—— 泾、渭二水,一清一浊,虽合流汇聚,却清浊分明。比喻是非明了,境界清楚 迥然不同—— 差得很远,非常不一样
笑容可掬—— 掬:两手捧起。形容满脸带笑的样子
绝无仅有—— 再也找不出来,极为罕见
匠心独运—— 匠心,巧妙的心思。形容创造性地运用精巧的心思。多指文学艺术的创作构思
间不容发—— 形容极为精密或准确。也比喻时间紧迫,情势危急
举一反三—— 反:类推,推论。指举出一件事,就可以触类旁通,类推出许多同类事理出来
急如星火—— 形容情势紧急迫切
剑拔弩张—— 剑出鞘,弩张开。形容书法或诗文雄健有力,气势豪放。形容情绪或形势紧张,一触即发
见贤思齐—— 贤:贤人,指才德兼备的人。齐:看齐,向他学习。看见有道德、有才学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向他看齐
既往不咎—— 咎:追究罪责。对已经过去的错误或罪责不予追究
同仇敌忾—— 全体一致地抱着对敌人的仇恨和愤怒
刻不容缓—— 急迫之极,一刻不能迟缓
脍炙人口—— 切细的烤肉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为众人所称美
功亏一篑—— 堆山只亏欠一筐土而没有达到要求的高度。形容仅仅缺少再坚持一下的努力而告失败
开门揖盗—— 揖:拱手行礼。打开门请强盗进来。比喻引进坏人,招致祸患
侃侃而谈—— 侃侃:说话理直气壮、从容不迫的样子。理直气壮、从容不迫的谈话 空前绝后—— 以前没有过,以后也不会有。形容非常难得、独一无二
味同嚼蜡—— 形容没有味道,多指文章或言语乏味,毫无生气和感染力
百无聊赖—— 指思想感情无所寄托,感到很无聊
万籁无声—— 籁:古代的一种箫。泛指声音。万籁:指自然界中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形容周围环境十分宁静
厉行节约—— 严格实行节约
雷厉风行—— 如迅雷,似疾风,形容办事果断、有力、迅速
再接再厉—— 坚持不懈,毫不松劲,不断前进
变本加厉—— 本意谓比原来更加发展。后谓变得比原来更加严重(多指缺点、错误) 励精图治—— 振作精神,想办法把国家治理好
浮想联翩—— 联翩,鸟飞的样子,形容连续不断。浮想联翩就是飘浮不定的想象不断涌现出来
流连忘返—— 形容沉迷于游乐而忘了回去。后多指留恋某事,舍不得离开
余音绕梁—— 形容歌声或音乐优美、余音回旋不绝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初探
马志伟
学期初,我们课题研究小组将研究目标定位在了思维导图上,结合教研室改革计划,努力探索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一个学期下来,颇有收获。
思维导图是一种基于大脑自然的思维方式,可以展示学生思维的过程,使得人们的思维过程可视化。用上思维导图,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但思维导图对学生而言是新的学习策略,学生对于绘制思维导图没有任何基础可言,因而在研究初期,我们首先让学生学会绘制思维导图。
东尼•博赞归纳出绘制思维导图的基本步骤与要点:1、将中心主题置于中央位置,整个思维导图将围绕这个中心主题展开。2、大脑不要受任何约束,围绕中心主题进行思考,画出各个分支,及时记录下瞬间闪现的灵感。3、在每一条线上使用一个关键词;单个词汇使思维导图更具有力量与灵活性。4、在绘制过程中使用符号、颜色、文字、图画和其他形象表达内容。留有适当的空间,以便随时增加内容。5、整理各个分支内容,寻找它们之间的关系,用箭头、颜色等把相关的分支连起来。6、尽量发挥视觉上的想象力,利用自己的创意来绘制自己的思维导图。
为便于学生理解,尽快学会画思维导图,我在学期初运用“自我介绍”进行了一次头脑风暴练习。一开始,学生准备几张A4的白纸和多种颜色的彩笔。先让学生在纸的中央写上主题词“自己的名字”(可以画上能自己的卡通漫画像),然后快速地在这个词的四周写上前10个联想到的关键词(即“次主题”)。
接着让孩子们从10个词汇中任选一个词汇作为次主题,按照同样的方式放射它的联想,罗列更为细节的要点。这样就可以建立一个由词汇构成的思维导图联想“树”。
了解了思维导图,我们就要把它有效地运用到语文教学中。为此,我校专门印制了颇具学校特色的“思维导图手册”,引导学生学习运用思维导图。
我们在实践中主要把思维导图运用到阅读教学中,因为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在阅读中运用思维导图分析,能使困难、复杂的内容非常清晰、系统地凸显出来,因而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阅读材料内容,更容易地组织和记住所读材料。阅读教学中,将阅读材料中最重要的信息进行组织整理,并用自己的语言将它转换成系列图式的形式,使概念之间形成体系和层次,并能方便交互。这样,能帮助我们迅速把握整个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思维导图有助于学生进行高效阅读,有效利用时间。
在教学中我一般让学生在课后绘图,以便梳理、巩固、理解所学内容。当学习完某一篇课文或某一单元后,把相关知识组织成完整的系统框架,有系统的知识构架有助于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点系统地储存于未来快速的复习。思维导图就是构建知识框架的很好的工具。思维导图能够通过节点和连线把由中心辐射出来的各个知识联系起来,把知识点连成知识块,把知识块连成知识网,避免知识在头脑中毫无头绪、杂乱无章地堆放。
例如:我班陈卓同学在学习了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感恩”后绘制了单元思维导图,简介概括地反映了本组课文中五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知识要点,文中人物的联系等知识点。若课后利用此思维导图进行复习,能加强和巩固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系统地掌握新知识,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在复习时,如果回忆原来的思维导图,把尚记得的内容再次快速地做一次速射思维导图,再回过头来对照原图检查,调整不符合的地方,并强化任何回忆不恰当或回忆模糊的地方,能使复习更短时高效。
总之,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学习的策略,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方面占绝对优势,因为学生绘图的过程,就是学生阅读的过程,是阅读能力提高的过程。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像一棵放射性的“知识树”,体现语文教学的整体性和序列性,有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我要在未来的教学之路上继续探究,合理利用思维导图,使孩子们养成运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整理的习惯,建立各自的知识体系,真正学会学习。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王德全 山东省青岛平度市崔召小学 266700
中国教育最缺的是什么?孩子的创新、个性化的培养。中国教育最受诟病的是什么?是应试教育,因为应试教育抹杀了孩子们的创新与个性。如何能够在应试教育的前提下,保持孩子们的创新和个性?我想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在探索这个问题。在十几年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方法、策略、观念充斥着教育世界,在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怎样让学生轻松愉悦地学习并学会学习?本文就思维导图这一革命性的思维工具,浅谈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思维导图的概述
被誉为“21世纪全球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又称脑图(Mind Map),是英国教育兼心理学家Tony Buzan(托尼·巴赞)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它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为人类提供了一个有效思维图形工具,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思维导图通常将某一主题置于中央位置,主题的主干作为分支向四周放射,每个分支上使用一个关键词。各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整个图看上去就像人的神经网络图。
科学研究已经充分证明:人类的思维特征是呈放射性的,进入大脑的每一条信息、每一种感觉、记忆或思想(包括每一个词汇、数字、代码、食物、香味、线条、色彩、图像、节拍、音符和纹路),都可作为一个思维分支表现出来,它呈现出来的就是放射性立体结构。近年来思维导图完整的逻辑架构及全脑思考的方法在世界和中国被广泛应用在学习及工作方面。儿童和青少年正处于思维成长最活跃的时期,如果教师能尽早地掌握这样一门高效的心智开发工具,可以使他们在学习思考和记忆培养上更胜一筹,实实在在地赢在起跑线上。
二、思维导图的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1.思维导图能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小学生的知识经验一般比较表层,其思维特点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 对于抽象和概念性较强的课文和阅读材料难以理解或者难以从整体上去把握。而思维导图具有将知识可视化的特性,它凭借图形、线条、符号等方式的连接,将复杂的知识体系以结构图的方式清晰地表现出来。因此从思维导图上,我们能够很明确地看出课文的主要结构和层次,帮助学生整体分析一篇文章的结构、段落、重点等,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性认识和理解,从而发展抽象思维。
2.思维导图的绘制有利于学生实施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认知建构主义学家认为,自主学习实际上是元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小学生有了一定的认知和思维基础,在学生的预习或复习的过程中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绘制思维导图,从一个点出发,覆盖整篇文章甚至是一个单元、一本书,在信息量和思维含量都很大的情况下,只有每个人都努力思考,整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一个全面的思维导图。同时在学生不断摸索前进的过程中,逐渐提高了自身探究学习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3.思维导图以其思维的发散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思维导图是按照人脑的思维方式由一个点出发引出无数个分支,以联想和想象为中介来不断地发散和拓展。利用思维导图的模式和概念去指导教学,就是在学习中不断地引导和培养学生采用联想和想象的思维方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4.巧用思维导图总结反思,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我评价。
一堂课结束时,学生根据所学运用思维导图,提纲挈领地归纳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总结整理所学的知识要点,理清文本的整体思路,能够使得学生所学得到升华;同时在整理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做出正确的评价,不仅能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助于之后的学习。
三、思维导图应用的实例
如人教版第八册《普罗米修斯》一课的思维导图:
导入:
篇7: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怎么做
语文教学中的思维导图2
语文教学中的思维导图3
语文教学中的思维导图4
语文教学中的思维导图5
小学语文学习方法
加强背诵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背诵是记忆力的体操。适当背诵些有价值的材料,犹如常做体操增强体力一样,可增强记忆力。据生理学家研究,重复的刺激可以帮助条件反射的建立和强化。要求学生把有价值的材料背下来,对增强记忆力,提高学习成绩很有帮助。俗话说“挖到篮子里才是菜”,意思是说,很多知识,你只有记住了才对自己管用。因此,必须想方法记住知识。
记忆知识,可分为内部记忆和外部记忆。记在大脑里为内部记忆,记在大脑以外,书本中、读书笔记中、日记中、摘抄本中、电脑里为外部记忆。大脑是储存知识的仓库,科学家们曾经讲过,大脑储存记忆知识的功能开发利用的不到10%,应开发和充分利用大脑的储存功能,记忆储存更多的知识。但对一般人来讲,大脑及时记住知识的能力是弱的,过目不忘的人毕竟是少的,很多人记住知识是要靠反复的记忆。因此,要在大脑之外建立知识的仓库。
这种知识的仓库,可以是书本、笔记、日记、摘抄本、电脑,平时经常翻看检阅,就可以把外部记忆变为内部记忆,真正转化为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很多知识只有经过不断的反复的强化记忆,才能在自己大脑里扎根。知识积累的多了,才能从根本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众所周知,小学阶段是学习的起步阶段,其知识基础与行为习惯往往要影响学生的一生。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但同时,他们做事又缺乏持久性,往往虎头蛇尾。然而,一旦他们付出努力得到外界的肯定时,那种成就感往往会激发出他们更高的热情与更持久的行为。
篇8:“引导探索性教学法”在思品教学中的应用
“引导探索性教学法”在思品教学中的应用
所谓“引导探索性教学法”,就是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或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 探索知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学生在轻松自如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它可以让学生充分 地思考、充分地讨论、充分地发表见解,全面发挥学生自身的潜能,给学生提供自我发展的自由空间,从而培 养他们自觉探索知识的能力;同时又注重教师的指导作用,突出教师对探索目标、探索途径等方面的调节和控 制。现以《不贪小便宜》一课为例,具体介绍一下“引导探索性教学法”在思品教学中的应用。
一、根据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形成的特点,由外部调节向内化发展。先由课题引导探索,使学生产生学习需要。新课开始直接出示课题,引导学生根据课题“不贪小便宜”来说一说:从这个课题上看,我们在这节课 中应该学到哪些知识?通过学生自由发表见解,教师归纳总结为以下几题,然后展开自由讨论。
(1)什么是贪小便宜?
(2)为什么不贪小便宜?贪小便宜的害处是什么?
(3)怎样做到不贪小便宜?
根据以上三题引导学生自己设疑,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这就形成了一个激情引趣的良好开端。
二、根据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形成由简单向复杂方向发展的特点,由课文情节引导探索,在特定的情境中 学生之间进行相互教育。在学文明理中引导学生把课文分成三大部分,遇到关键处停下来进行讨论、分析,教 师强调认识构建的过程:
第一部分由开头至“怎么多找回一元钱”。这部分是遇到问题部分。教师引导学生设想:“赵虹发现买东 西时售货员阿姨多找回一元钱时,会怎样想?”学生会从正反两个方面设想赵虹的想法。接着引导学生讨论: “如果你是赵虹,你会怎样想?为什么?”此问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去评价前一个问题中的正 反两种想法。在评价的过程中,所重视的不是知识性的结论,而是在讨论中的给思想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展示 自己分析问题、判断是非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同时教师也掌握了不同层次学生的真正思想动态,为及时 反馈、调控教学提供了有利的信息。
第二部分由“这时弟弟”至“赵虹飞快地向商店跑去”。这部分写思想矛盾斗争及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 是实现认知目标的关键部分。所以要引导学生着重体会爸爸的话,给学生充分讨论的机会。在讨论中按独立思 考→共同讨论→检查核对→初步评价的程序开展学习。教师强调的是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通过生 生互动和师生互动形成网络化的情感交流和思想的碰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思想与智慧能得 到激发与共享,从而明确贪小便宜的害处,解决教学难点。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听了爸爸的话,赵虹与 弟弟分别会想些什么”。设计这一问题是引导思想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上述的讨论与探索,形成统一道德 观点――不贪小便宜。
第三部分由“你买什么”至结束。这一部分是赵虹不贪小便宜的道德行为实施的过程。主要是引导学生进 行心理体验。通过对售货员收到返还的一元钱时的感激与敬佩及赵虹听到表扬时的高兴与自豪的情感体验,使 学生自然地产生“我也不贪小便宜”“贪小便宜可耻”的思想,促进良好道德情感的形成,为形成道德行为奠 定基础。
三、根据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形成由不稳定性向稳定性发展的特点,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根据新课开始 时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汇报学习成果,从而达到认知目标。
(1 )通过举例上升为理论:有机会得到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时,没有据为己有,就是不贪小便宜。
(2)贪小便宜的害处大:给自己种下了坏思想的'种子, 给他人带来损失。
通过引导,给学生提供归纳总结、逻辑思维、语言表达的机会。同时,在充分探索中学生自己进行了认知 加工,由具体到抽象,由实践上升到理论,由不稳定性向稳定性发展,达到了认知目标。
四、根据小学生品德教育知行并重的基本方法,由评价他人的行为辨析题引导探索,明确行为要求。在学 生形成道德认识的基础上,如何对其道德行为进行培养与训练呢?依据“引导探索性教学法”,我们在练习题 中打破了课后习题的原要求,把学生在每一个阶段里出现的各种思想问题全盘托出,如“他应该怎样做”“你 认为怎样做?为什么”“请结合实际演示一下或说一说感受和想法”等,使学生在共同探索学习与实践中既明 确了行为要求,又得到了实践锻炼的机会,同时也使学生的道德情感在实践中得到升华。
总之,引导探索性教学法在教与学的活动中,师和生、生和生互动合作建立了轻松和谐的学习共同体。师 生共同探讨观点,共同辩论,又通过观点讨论的交锋与思想差异的碰撞,最终达到了思想上的共识。教师又通 过启发引导,促进学生自己去发现矛盾、分析矛盾,通过矛盾的解决而实现思想转化,完成内化,使其在实践 中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又在亲身实践中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培养良好思想品德素质的目的。
篇9:“引导探索性教学法”在思品教学中的应用
“引导探索性教学法”在思品教学中的应用
所谓“引导探索性教学法”,就是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或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 探索知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学生在轻松自如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它可以让学生充分 地思考、充分地讨论、充分地发表见解,全面发挥学生自身的潜能,给学生提供自我发展的自由空间,从而培 养他们自觉探索知识的能力;同时又注重教师的指导作用,突出教师对探索目标、探索途径等方面的调节和控 制。现以《不贪小便宜》一课为例,具体介绍一下“引导探索性教学法”在思品教学中的应用。
一、根据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形成的特点,由外部调节向内化发展。先由课题引导探索,使学生产生学习需要。新课开始直接出示课题,引导学生根据课题“不贪小便宜”来说一说:从这个课题上看,我们在这节课 中应该学到哪些知识?通过学生自由发表见解,教师归纳总结为以下几题,然后展开自由讨论。
(1)什么是贪小便宜?
(2)为什么不贪小便宜?贪小便宜的害处是什么?
(3)怎样做到不贪小便宜?
根据以上三题引导学生自己设疑,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这就形成了一个激情引趣的良好开端。
二、根据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形成由简单向复杂方向发展的特点,由课文情节引导探索,在特定的情境中 学生之间进行相互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在学文明理中引导学生把课文分成三大部分,遇到关键处停下来进行讨论、分析,教 师强调认识构建的过程:
第一部分由开头至“怎么多找回一元钱”。这部分是遇到问题部分。教师引导学生设想:“赵虹发现买东 西时售货员阿姨多找回一元钱时,会怎样想?”学生会从正反两个方面设想赵虹的想法。接着引导学生讨论: “如果你是赵虹,你会怎样想?为什么?”此问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去评价前一个问题中的正 反两种想法。在评价的过程中,所重视的不是知识性的结论,而是在讨论中的给思想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展示 自己分析问题、判断是非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同时教师也掌握了不同层次学生的真正思想动态,为及时 反馈、调控教学提供了有利的信息。
第二部分由“这时弟弟”至“赵虹飞快地向商店跑去”。这部分写思想矛盾斗争及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 是实现认知目标的'关键部分。所以要引导学生着重体会爸爸的话,给学生充分讨论的机会。在讨论中按独立思 考→共同讨论→检查核对→初步评价的程序开展学习。教师强调的是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通过生 生互动和师生互动形成网络化的情感交流和思想的碰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思想与智慧能得 到激发与共享,从而明确贪小便宜的害处,解决教学难点。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听了爸爸的话,赵虹与 弟弟分别会想些什么”。设计这一问题是引导思想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上述的讨论与探索,形成统一道德 观点――不贪小便宜。
第三部分由“你买什么”至结束。这一部分是赵虹不贪小便宜的道德行为实施的过程。主要是引导学生进 行心理体验。通过对售货员收到返还的一元钱时的感激与敬佩及赵虹听到表扬时的高兴与自豪的情感体验,使 学生自然地产生“我也不贪小便宜”“贪小便宜可耻”的思想,促进良好道德情感的形成,为形成道德行为奠 定基础。
三、根据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形成由不稳定性向
[1] [2]
篇10: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导学案
语文运用导学案教学一
一、课前运用导学案,促进学生掌握预习方法
导学案适合在中、高年段学生的语文学习,能给学生指明学习方向,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就像无声的老师在指引学生。在学案目标的引导下,学生会自主地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获取新知。在不断的良性自主学习状态下,学生就会轻松地逐渐掌握一定的学习技能。如:在搜集资料中,学生就提高了识别判断信息、组织资料、整合信息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堂使用导学案,促进教师改变教学方式、方法
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差,尤其是农村学生,他们的父母多数是农民,既没时间,也没有能力教育、辅导子女学习。加上学习环境差,家长缺乏对孩子智力投资意识,大部分家庭没有电脑,也不像城市孩子拥有那么多课外读物,学生缺少文化信息来源,学生学习基础普遍薄弱、知识面窄,课余生活极其单调。学生想自主学习却缺乏必要的方法、习惯和能力,学生的课堂学习总是落后于老师的教学,跟不上老师的思维,所以,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只能强制灌输,当我们使用了导学案,就可以从预习抓起,课前学生有了充分的准备,教师就可以根据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所教教材特点,设计一种适合引导学生课堂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的导学案了。
三、课后活用导学案,促进教学拓展延伸
导学案要始终体现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这种思想需要通过学案体现,教师的讲授又不能书面化,这需要有个转化。如何转化这一问题,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学习,课后要反思学生的认知活动,课堂中能否突出教材的内容、教学重点、落实三维目标,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是否很好体现,课堂是否关注课程的生成,学生参与学习的面、深度、广度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当然,小学语文的导学案要体现多练、多读、多悟,教师在学生充分自学、合作学习后,及时总结识点、学习方法、写作规律、教学关键,当堂检测学习效果,及时发现学生是否达到的学习目标,便于当时辅导、指导,再组织自学等。
语文运用导学案教学二
一、课前预习明确化
许多学生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对待语文学科亦然。有的学生认为语文学起来容易,上课听老师讲讲就行了。许多学生没有把课文认真地读上一两遍,对课文的理解不深入。上课时老师讲得再好他也感受不深,不会引起共鸣。而且学生的课前预习并没有具体的任务目标,只是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是比较笼统的,学生也会觉得无从下手。而导学案的应用则可以把每一课的预习知识都能用题目的方式展示给学生,有利于学生清晰地了解本课的学习程序。
如导学案上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教法、学法等。从基础的字音、字形、文学常识的积累到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以及文章主旨的理解等,都需要学生自觉主动地去查词典、读课文、找资料才能解决。这一过程很重要,老师的讲解永远代替不了学生的阅读体验。
二、方法指导具体化
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这样的现象:重知识传授,轻方法指导。每节课老师都非常重视基础知识的识记、默写,然后分析课文,无法走出传统课堂的桎梏。我们都懂得“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我们老师需要的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学习。导学案中不但列出具体的学习方法,在整个学案的设计中也渗透着诸多学习方法。
如在导学案的每个题目的后面都要跟“方法点拨”,如《背影》一课的导学案中有对课文精要语段“爸爸买橘子”的分析。学生都能够把描写“爸爸”爬月台的动词找出来,在赏析的时候要有具体的方法指导,才能让学生有章可循。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动词是写谁的,答题的时候要找准方向。本段就是动词的作用就是:“生动形象细致地描写了‘爸爸’的动作,表现了‘爸爸’买橘子的不容易,爱子之深。动词的运用也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感动。”
教给学生具体的方法,有利于学生自主拓展学习的范围,扩大知识面。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对其终身学习都是有益的。
语文运用导学案教学三
第一,指向明确。导学案设计的问题应当言辞精确,意思清楚明了,不会让学生产生歧义,使学生看到问题后就知道问的是什么,应当从哪个角度思考。例如:设计《金色花》的导学案时,教师设计了如下问题,“孩子总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对母亲的爱?”、“孩子变成金色花以后,为什么要瞒着妈妈?”第一个问题使孩子天真活泼的形象更加形象生动,第二个问题的目的在于启发学生,让其明白父母对孩子的爱是真挚无私的,孩子对父母的爱亦是如此。
第二,难度适中。问题是锻炼学生思维的方式之一,问题的设计要科学合理,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问题太难,不仅无法锻炼学生的思维,反而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产生负面情绪,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问题太简单,则又无法发挥问题的作用,体现问题的价值,而且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得不偿失。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状况,有条理、有层次地设计问题。例如:设计《在山的那边》的导学案时,教师设计了如下问题,“山的那边是什么?”、“那边的海与这边的有什么不同?”通过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从“是什么”想到了“怎么做”,由浅入深,层层推进,逐步靠近文章的中心思想,使学生明白要想成功必须跨越障碍,克服艰难险阻。
第三,重点突出。语文教材是教育工作者精心挑选的结果,每篇文章都有重点知识需要我们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是一个优秀导学案必备的要素。设计方式要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把握文章重点内容,保证课堂教学效果。
第四,探究价值。一个问题如果不能训练学生的思维,那么就不具有探究价值。教师设计问题时,可以故意设置悬念、直题曲问,以此来增加思维的容量,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在锻炼学生思维的同时,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汲取知识,从而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篇11:学导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第三次浪潮》一书的作者托夫勒有句耐人寻味的话:“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在知识爆炸的今天,一个人在学校里学习的知识,仅占一生中所学知识的10%,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交钥匙”。教育家叶圣陶也说,“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九年义务教育历史教学大纲》也明确指出:注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反对注入式;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和概括的能力。现在的教学要面向21世纪,这是时代的需要。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再从主观愿望出发,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学导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是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符合这一要求的。学导法源于发现法,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回答他们自己的疑问,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学导法也不完全是发现法,它要求教师应像乐队指挥那样,因势利导,和学生共同演奏出一曲美妙、和谐的音乐。
课堂教学是双边活动,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必须有机结合。因而,学导教学法在实践中可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一、提出问题。这是学导教学法实施的前提和条件。在这一环节中,要求学生认真预习教材,熟悉内容,在自学过程中,将自己发现的问题提出来。学生能否发现问题,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是直接关系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大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不仅要做获取现成的知识的“收获者”,而且要主动参与知识的“生产”,使其聪明才智得以发展。在历史教学中,应根据学科的特点,要求学生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学习、钻研教材。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要学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历史事件要作出正确的叙述和分析,不能孤立静止地看待历史事件,主观片面地评价历史人物。要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从不同的方向进行探索,发挥创见,大胆“求异”。这样,所发现、提出的问题才会具有典型性、普遍性、针对性和目的性。二、分析问题。这是学导教学法中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对发现、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分析,创设特定问题的情境,形成种种假设。教师也必须设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进理解。学生只有在拥有了丰富的感性知识后,才能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的思维过程来理解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训练,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技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如对俾斯麦的评价,就必须指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比较,去分析,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既要肯定他领导统一德国,顺应时代发展与促进容克和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联盟,促进经济上的繁荣的积极作用,又要看到他坚持以王朝战争实现统一,对德国以后的历史发展所造成的巨大消极影响与玩弄“鞭子加糖果”的政策,颁布反社会主义“非常法”,成为德国工人运动死敌的事实。通过这样的比较、分析,就为最后解决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矗。三、解决问题。这是学导教学法中的关键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对所提出的要求解决或研究的问题的比较、分析,有了基本的解答方案。要得出正确的答案,学生还必须通过充分的酝酿、讨论,提出自己的论据,以证明自己的观点。教师在此时必须相机诱导,利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自己选择、确定正确的答案。关于对资产阶级革命产生的根本原因的理解,教师必须及时加以引导。要让学生知道,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集中体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之一,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那么,就不难理解,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因,就是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法国的则是波旁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通过充分对比,突出了事物的本质特征,既从材料方面为理解提供了便利,又从方法上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把握正确答案。
学导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在否定了注入式教学的基础上,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客体为主体,变学习知识为训练能力、开发智力,这就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篇12:学导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学导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第三次浪潮》一书的作者托夫勒有句耐人寻味的话:“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在知识爆炸的今天,一个人在学校里学习的知识,仅占一生中所学知识的10%,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交钥匙”。教育家叶圣陶也说,“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九年义务教育历史教学大纲》也明确指出:注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反对注入式;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和概括的能力。现在的教学要面向21世纪,这是时代的需要。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再从主观愿望出发,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学导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是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符合这一要求的。学导法源于发现法,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回答他们自己的疑问,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学导法也不完全是发现法,它要求教师应像乐队指挥那样,因势利导,和学生共同演奏出一曲美妙、和谐的音乐。
课堂教学是双边活动,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必须有机结合。因而,学导教学法在实践中可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一、提出问题。这是学导教学法实施的前提和条件。在这一环节中,要求学生认真预习教材,熟悉内容,在自学过程中,将自己发现的问题提出来。学生能否发现问题,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是直接关系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大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不仅要做获取现成的知识的“收获者”,而且要主动参与知识的“生产”,使其聪明才智得以发展。在历史教学中,应根据学科的'特点,要求学生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学习、钻研教材。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要学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历史事件要作出正确的叙述和分析,不能孤立静止地看待历史事件,主观片面地评价历史人物。要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从不同的方向进行探索,发挥创见,大胆“求异”。这样,所发现、提出的问题才会具有典型性、普遍性、针对性和目的性。
二、分析问题。这是学导教学法中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对发现、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分析,创设特定问题的情境,形成种种假设。教师也必须设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进理解。学生只有在拥有了丰富的感性知识后,才能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的思维过程来理解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训练,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技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如对俾斯麦的评价,就必须指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比较,去分析,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既要肯定他领导统一德国,顺应时代发展与促进容克和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联盟,促进经济上的繁荣的积极作用,又要看到他坚持以王朝战争实现统一,对德国以后的历史发展所造成的巨大消极影响与玩弄“鞭子加糖果”的政策,颁布反社会主义“非常法”,成为德国工人运动死敌的事实。通过这样的比较、分析,就为最后解决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矗。
三、解决问题。这是学导教学法中的关键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对所提出的要求解决或研究的问题的比较、分析,有了基本的解答方案。要得出正确的答案,学生
[1] [2]
篇13:学导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学导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第三次浪潮》一书的作者托夫勒有句耐人寻味的话:“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在知识爆炸的今天,一个人在学校里学习的知识,仅占一生中所学知识的10%,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交钥匙”。教育家叶圣陶也说,“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九年义务教育历史教学大纲》也明确指出:注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反对注入式;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和概括的能力。现在的教学要面向21世纪,这是时代的需要。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再从主观愿望出发,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学导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是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符合这一要求的。学导法源于发现法,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回答他们自己的疑问,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学导法也不完全是发现法,它要求教师应像乐队指挥那样,因势利导,和学生共同演奏出一曲美妙、和谐的音乐。
课堂教学是双边活动,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必须有机结合。因而,学导教学法在实践中可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一、提出问题。这是学导教学法实施的前提和条件。在这一环节中,要求学生认真预习教材,熟悉内容,在自学过程中,将自己发现的问题提出来。学生能否发现问题,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是直接关系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大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不仅要做获取现成的知识的`“收获者”,而且要主动参与知识的“生产”,使其聪明才智得以发展。在历史教学中,应根据学科的特点,要求学生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学习、钻研教材。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要学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历史事件要作出正确的叙述和分析,不能孤立静止地看待历史事件,主观片面地评价历史人物。要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从不同的方向进行探索,发挥创见,大胆“求异”。这样,所发现、提出的问题才会具有典型性、普遍性、针对性和目的性。
二、分析问题。这是学导教学法中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对发现、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分析,创设特定问题的情境,形成种种假设。教师也必须设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进理解。学生只有在拥有了丰富的感性知识后,才能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的思维过程来理解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训练,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技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如对俾斯麦的评价,就必须指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比较,去分析,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既要肯定他领导统一德国,顺应时代发展与促进容克和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联盟,促进经济上的繁荣的积极作用,又要看到他坚持以王朝战争实现统一,对德国以后的历史发展所造成的巨大消极影响与玩弄“鞭子加糖果”的政策,颁布反社会主义“非常法”,成为德国工人运动死敌的事实。通过这样的比较、分析,就为最后解决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矗。
三、解决问题。这是学导教学法中的关键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对所提出的要求解决或研究的问题的比较、分析,有了基本的解答方案。要得出正确的答案,学生还必须通过充分的酝酿、讨论,提出自己的论据,以证明自己的观点。教师在此时必须相机诱导,利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自己选择、确定正确的答案。关于对资产阶级革命产生的根本原因的理解,教师必须及时加以引导。要让学生知道,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集中体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之一,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那么,就不难理解,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因,就是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法国的则是波旁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通过充分对比,突出了事物的本质特征,既从材料方面为理解提供了便利,又从方法上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把握正确答案。
学导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在否定了注入式教学的基础上,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客体为主体,变学习知识为训练能力、开发智力,这就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辨、评、导”在思品教学中的运用(共13篇)】相关文章:
班主任德育年度工作总结2022-10-28
小学思品教研组的教学工作总结2023-10-21
我对思品课有效教学的的体会和反思论文2023-01-08
品德与生活教研组教研工作计划2023-01-14
品德与生活社会中心教研组教研工作计划2022-05-08
小学优秀班主任工作总结2023-05-30
九年级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反思2022-06-24
[思品论文]电化教学在思想品德课中的应用2023-09-08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反思2022-08-02
八年级思想品德课上册教学反思2022-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