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导行略谈(推荐8篇)由网友“陪我走天涯”投稿提供,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过的思想品德课导行略谈,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
篇1:思想品德课导行略谈
思想品德课导行略谈
我门的做法是:
一、榜样导向法
根据小学生模仿性强的特点,教师要充分运用榜样的力量,用革命前辈和英雄人物事迹以及学生中的好人好事教育学生。这就是“榜样导向法”。“榜样导向法”形象、生动,具有感染力,在教学中如果运用得当,对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1.注意榜样的典型性。选择富于吸引力、感染力、弓召力的典型形象作为榜样,才能使学生受到充分的感染和激励。如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学习周总理这样的伟大人物那种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为人民利益工作的精神,从小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2.注意榜样的接近性。选择身边的同学、教师等作榜样,对能使学生感到亲切可学,心服口服。如学习《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课,为使学生体会到我们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一人有难,八方相助的新型关系,从小养成关心他人的行为举止,我们用本地一个学生患白血病,学校领导、老师、同学踊跃捐款的事例进行教育,使学生受到的感染更加深刻。
3.注意榜样的针对性。针对学生的思想状况,有的放矢地选择榜样,才能使教育取得实效。如在《井冈山上的一根灯芯》教学中,有的学生提出,现在生活好了,还用得着勤俭节约吗?在教学中,我们补充用学生熟悉的《周总理的睡衣》这个材料来进行针对性教育。周总理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在解放后,应该说生活条件是可以的,但周总理一件睡衣却是补了又补。我们与周总理相比,有多大差距啊!这样的教育,收效要好得多。
4.注意榜样的适应性。有些模范人物的英雄事迹有其特定的环境,我们教育学生学习榜样是要学习其精神,而不是外在行为的简单模仿。如教学《做新世纪合格的建设者》一课,要使学生懂得学习赖宁是要学习他德智体全面发展,学习他爱护集体财产的精神,而不是简单地鼓励学生像赖宁那样奋不顾身去救火。
二、目标激励法
马卡连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证明了这样一条真理:“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我们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注意了用目标激励法对学生进行导行,根据学生的实际适时提出阶段性目标,用目标激励学生前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养成良好行为举止。
对于学生的不良行为,首先要引导他们弄清其产生的原因,弄清其危害,从而激发学生产生纠正不良行为的动机。然后提出良好行为的目标,鼓励他们。我们根据最近发展期的原则,帮助学生确定自己近期的奋斗目标。要改掉什么毛病,改到什么程度,都要科学合理。只要学生有一点点进步,都要及时表扬,及时鼓励,并提出下一个奋斗目标。这样,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做事要有毅力》这一课,是教育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都要有毅力,能长期地、不用疲倦地、毫不松懈地努力。为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我们教育学生首先要学会战胜自己,并且做到循序渐进。如学生的晨跑,先要求他们坚持每天在体育场跑完三圈,能坚持一个星期,教师给予鼓励;再提出每天跑四圈的目标。一段时间后,同学们都反映开始的时候腰酸腿痛,但坚持了一段时间后,越跑越轻松了,不跑反而觉得不习惯了。大家都体会到毅力的巨大作用,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这时,启发学生,跑步如此,做其他事情呢?引导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有毅力,定能获得成功。
三、实践体验法
我们知道,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的基础,道德情感,又是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之间的纽带。为促进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的转化,我们在教学中,注意了引导学生加强在课内外生活中的情感实践体验。在《让祖国大地常绿》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让学生懂得了绿化祖国的重要作用,而且注意了让学生去体验植树造林的艰辛,增强爱护树木的责任感。我们布置学生在宅前屋后种活两棵树,同时指导学生植树护树的方法。学生通过植树护树的艰苦劳动,体会到了种活一棵树是多么不容易。同学们都表示以后一定要好好爱护花草树木。这样,在不知不觉和轻松愉快中,产生了良好的导行效应。
四、对比辨析法
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需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道德认识,但仅有一定的道德认识又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小学生虽然思想活跃,但分辨能力不强,对于一些道德现象,不能正确地运用道德认识去辨析。为了提高导行的实效,增强学生对不良思想和行为的抵制力和抗腐力,我们还经常运用“对比辨析法”。
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思想实标的情况下,针对性地提出正反两方面的情况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辨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让学生经过对比分析之后,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事例来源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课本中的素材;二是学生身边的正反事例;三是具有典型教育意义的事例。如《见义勇为》这一课,是要教育学生学习徐洪刚的勇敢精神,但有些学生对“勇敢”片面理解,错把“冒险”当“勇敢”。如骑“英雄车”、爬树、玩水等等,还有的把帮同学打架当作“见义勇为”。针对这些情况,我们设计一些正反事例让学生加以对比,并引导学生理解他们的不同结果,使学生能正确区分勇敢和莽撞。
篇2:[思品论文]思想品德课导行略谈
[思品论文]思想品德课导行略谈
明理、激情、导行,是思想品德课三位一体的任务。三者紧密联系,互为促进。理是情和行的基础,情是理的深化,是行的支柱,行是理和情的目标。思想品德课的最终落脚点是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思想品德课教学如何对学生导行呢?
我门的做法是:
一、榜样导向法
根据小学生模仿性强的特点,教师要充分运用榜样的力量,用革命前辈和英雄人物事迹以及学生中的好人好事教育学生。这就是“榜样导向法”。“榜样导向法”形象、生动,具有感染力,在教学中如果运用得当,对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1.注意榜样的典型性。选择富于吸引力、感染力、弓召力的典型形象作为榜样,才能使学生受到充分的感染和激励。如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学习周总理这样的伟大人物那种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为人民利益工作的精神,从小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2.注意榜样的接近性。选择身边的同学、教师等作榜样,对能使学生感到亲切可学,心服口服。如学习《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课,为使学生体会到我们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一人有难,八方相助的新型关系,从小养成关心他人的行为举止,我们用本地一个学生患白血病,学校领导、老师、同学踊跃捐款的事例进行教育,使学生受到的感染更加深刻。
3.注意榜样的针对性。针对学生的思想状况,有的放矢地选择榜样,才能使教育取得实效。如在《井冈山上的一根灯芯》教学中,有的学生提出,现在生活好了,还用得着勤俭节约吗?在教学中,我们补充用学生熟悉的《周总理的睡衣》这个材料来进行针对性教育。周总理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在解放后,应该说生活条件是可以的,但周总理一件睡衣却是补了又补。我们与周总理相比,有多大差距啊!这样的教育,收效要好得多。
4.注意榜样的适应性。有些模范人物的英雄事迹有其特定的环境,我们教育学生学习榜样是要学习其精神,而不是外在行为的简单模仿。如教学《做新世纪合格的建设者》一课,要使学生懂得学习赖宁是要学习他德智体全面发展,学习他爱护集体财产的精神,而不是简单地鼓励学生像赖宁那样奋不顾身去救火。
二、目标激励法
马卡连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证明了这样一条真理:“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我们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注意了用目标激励法对学生进行导行,根据学生的实际适时提出阶段性目标,用目标激励学生前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养成良好行为举止。
对于学生的不良行为,首先要引导他们弄清其产生的原因,弄清其危害,从而激发学生产生纠正不良行为的动机。然后提出良好行为的目标,鼓励他们。我们根据最近发展期的原则,帮助学生确定自己近期的奋斗目标。要改掉什么毛病,改到什么程度,都要科学合理。只要学生有一点点进步,都要及时表扬,及时鼓励,并提出下一个奋斗目标。这样,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做事要有毅力》这一课,是教育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都要有毅力,能长期地、不用疲倦地、毫不松懈地努力。为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我们教育学生首先要学会战胜自己,并且做到循序渐进。如学生的晨跑,先要求他们坚持每天在体育场跑完三圈,能坚持一个星期,教师给予鼓励;再提出每天跑四圈的目标。一段时间后,同学们都反映开始的时候腰酸腿痛,但坚持了一段时间后,越跑越轻松了,不跑反而觉得不习惯了。大家都体会到毅力的巨大作用,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这时,启发学生,跑步如此,做其他事情呢?引导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有毅力,定能获得成功。
三、实践体验法
我们知道,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的基础,道德情感,又是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之间的纽带。为促进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的转化,我们在教学中,注意了引导学生加强在课内外生活中的情感实践体验。在《让祖国大地常绿》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让学生懂得了绿化祖国的重要作用,而且注意了让学生去体验植树造林的艰辛,增强爱护树木的责任感。我们布置学生在宅前屋后种活两棵树,同时指导学生植树护树的方法。学生通过植树护树的艰苦劳动,体会到了种活一棵树是多么不容易。同学们都表示以后一定要好好爱护花草树木。这样,在不知不觉和轻松愉快中,产生了良好的导行效应。
四、对比辨析法
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需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道德认识,但仅有一定的道德认识又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小学生虽然思想活跃,但分辨能力不强,对于一些道德现象,不能正确地运用道德认识去辨析。为了提高导行的实效,增强学生对不良思想和行为的抵制力和抗腐力,我们还经常运用“对比辨析法”。
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思想实标的情况下,针对性地提出正反两方面的情况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辨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让学生经过对比分析之后,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事例来源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课本中的素材;二是学生身边的正反事例;三是具有典型教育意义的事例。如《见义勇为》这一课,是要教育学生学习徐洪刚的勇敢精神,但有些学生对“勇敢”片面理解,错把“冒险”当“勇敢”。如骑“英雄车”、爬树、玩水等等,还有的把帮同学打架当作“见义勇为”。针对这些情况,我们设计一些正反事例让学生加以对比,并引导学生理解他们的不同结果,使学生能正确区分勇敢和莽撞。
篇3:[思品论文]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导行”
[思品论文]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导行”
“导行”,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讲”与“思”的继续,是学生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导行应符合学生情趣,并进行科学的安排。本文试从低年级教材本身的特点入手,谈谈如何指导学生的行为实践。
“隐型”课文的导行。
“隐型”课文,是指课文内容本身没有明确要求某种实践或养成某些行为习惯,这类课文在教材中占一定比例。如《学校就是我的家》、《火红的党旗》、《祖国的生日》等。教这类课文,不仅要明确、激情,还要充分挖掘文中潜在的思想教育因素,提出行为要求。教《火红的.党旗》一课时,教师可先简要介绍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情况。然后,简略地从武装斗争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讲到今天的“四化”建设,让学生从内心产生“中国共产党真伟大”的情感。接着,充分利用课文中的党旗插图,让学生说说党旗中各部分象征什么。这样声画同步,再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激发学生对党的热爱。
“目标过大”课文的导行。
“目标过大”课文,是指课文内容本身有导行文字,但导行目标不具体。这类课文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不大,主要以前途理想教育为主。教这类课文要根据课文导行内容,化抽象为具体,化大目标为小目标,从小目标引导,以小见大。如《学校就是我的家》采用诗歌形式和拟人化手法,此课的导行内容有“尊敬老师,学好本领作贡献,好好学习,热爱集体,团结友爱”。这些诗中导行的句子语言简炼,文字含蓄,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显得抽象,不易理解。教师在教此课时,可采用化抽象为具体,化大目标为小行为的方法,把“学校就是我的家”的“家”具体化。通过联系本班实际,既让学生懂得“学校就是我的家”的含义,又让学生明确在学校里要尊敬老师,好好学习,学好本领,热爱集体,团结友爱,才不会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最后教师小结:学校就是你们的家,你们的“家”有哪些规章制度?你们打算怎样做,才能为自己的“家”增添光彩呢?这样从小目标出发,再回到大目标,完成了导行任务。
“具体导行”课文的导行。
“具体导行”课文,是指课文内容本身就是指导学生行为实践的要求。这类课文在教材中所占比例最大,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浅显的法律常识教育和生活常识教育。如《遵守课堂纪律》、《不说谎话》、《爱护花草树木》、《独立完成作业》、《注意交通安全》、《按时上学》、《好孩子,不任性》等。教这类课文时,教师先要对其导行内容进行梳理,归纳出导行要点,采用多种方法导行。在教《好孩子,不任性》一课时,教师先讲什么叫任性,并请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任性的表现。然后提问:小兰在家里为什么常发脾气?她这样做对吗?让学生领悟“无理取闹”是任性的主要特征,从而使学生悟出好孩子就应当尊敬长辈,听从教导的道理。再因势导行,让学生朗读第一个导行故事后,分角色表演小兰在家怎样发脾气的三个小故事。表演后,教师启发学生发表对三个小故事的看法。通过议论,学生懂得好孩子就应当不任性。接着学习最后两段,提问:李老师是怎么说的?小兰为什么红着脸,低下了头?她是怎么想的?好孩子是不是从来不做错事?做了错事该怎样办?这样水到渠成,学生不仅理解了李老师讲话的含义,还懂得要怎样听长辈的话,不任性,不娇气,也理解了小红为什么红着脸低下了头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可让学生联系班级及个人实际,谈谈一些不任性的具体表现,同时谈谈自己是否有过与小兰相类似的毛病,怎样做个不任性的好孩子。
篇4:[思品论文]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明理・激情・导行
[思品论文]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明理・激情・导行
思想品德课是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它具有明理、激情、导行三过程有机结合的教学特点。
所谓明理,就是讲道理。
即教师通过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调讲述、阐述课文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明理包括两个阶段:一是直接明理阶段,即通过对课文的学习,理解课文中的某人或某事体现的道理;二是深化明理阶段,即直接明理的升华,也就是在理解课文故事中的某人或某事体现的道理的基础上,更透彻、更广义地理解课文故事中所蕴含的更深刻的道理。如教学《一个真正勇敢的人》一课时,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知道了女科学家金庆民是一个在死神面前毫不畏惧,在荣誉面前主动放弃,在困难面前毫不退缩的真正勇敢的人。在此基础上深化明理,通过列举黄继光、董存瑞、崔大庆、赖宁等一大批为了人类的正义事业,为了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怕危险和困难,勇于牺牲自己一切的人都是真正勇敢的人,使学生理解了真正勇敢的深刻含义。
所谓激情,就是激发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直觉情绪体验,它是由于对某种情境的感知而引起的;另一种是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它是通过人的想象发生作用的一种情感。教学中的情感不是孤立的,它包括教材中的情感、教师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运用教学艺术,精心选择或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传授知识,以情传情,给学生一种直觉的情感体验,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感染和熏陶学生的情感。同时,还要把学生的感情吸引到课文中,与课文中的英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用正面人物的优良品质和模范行为,把抽象的道德概念和道德规范具体化、人格化。使学生在积极热烈的氛围中入境入神,再把课文中的情融汇到学生身上,从而使学生从这些富于形象性、感染性和可信性的榜样中受到感染和教育,使课文情、教师情、学生情三情合一,以达到情感共鸣的佳境,唤起学生强烈的爱憎,陶冶道德情感,磨炼道德意志。如教学《一个真正勇敢的人》一课时,教师通过激情洋溢、声情并茂地讲述《崔大庆的故事》,把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造成独特的情感氛围,使学生通过教师这一情感中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受到感染、熏陶,激发学生对良好思想道德行为的强烈爱慕和追求之情。一个真正勇敢的人的伟大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道德教育效果蕴含其中。
所谓导行,就是导之以行,指导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人们在思想道德认识和情感支配下所采取的行动,它是衡量一个人思想道德水平高低、好坏的重要标志。在小学阶段的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尚在逐步形成中,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很大。所以,教师要把注意力放在导行上,教学中尽量把书中的道理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为学生设置特定的环境,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的行为。同时,在教给他们的行为方式时要循循善诱。导行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1)合理使用课文插图进行导行。小学思想品德课教材图文并茂,合理使用插图,对导行有重要作用。如《不随地吐痰》一课,大幅画面中有两个同学:一个在往卫生箱中扔纸屑;一个在往痰盂中吐痰。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图意,使学生明白这样做就是讲卫生的表现,要向他们学习。同时,还要让学生观察两幅小画面。指出图中学生的做法是不讲卫生的,在日常生活中自己不能那样做,如果发现别人不讲卫生,随地吐痰还要制止。(2)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导行。导行是在学生明白道理后,教师对学生行为习惯的指导。所以,教师要尽量把有关道理与学生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思考自己的`行为。如《爱护花草树木》一课教师要结合学校的环境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使学生都能自觉监督自己和同学的行为,做花草树木的朋友。(3)充分利用课后“思考与练习”进行导行。小学思想品德课本编排的课后“思考与练习”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既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又能正确引导学生的行为。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利用它指导学生的行为。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明理、激情、导行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明理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基本环节,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前提和基矗激情是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内在条件和动力,是明理和导行的中间环节。导行是引导学生做到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关键,是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最终目标。教学过程中,可以理激情,情理交融;也可以理导行,知行统一;还可以情导行,行之有情。三者相互促进,交替作用,在一个统一的教学过程中实现。可见,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将明理、激情、导行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明理来激发和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从而引发和指导学生正确的道德行为。
篇5:思想品德课知与行的统一
思想品德课知与行的统一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的学科,它作为小学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担负着培养学生道德观念,指导学生道德行为的最根本的任务。宋代儒学大师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知的目的在于行,导行作为思品教学的基本环节,直接指向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德育目标。能否使学生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并使之科学化和持久化,是思品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因而,导行成为思品教学的重中之重。怎样使导行环节充分发挥作用,使知与行真正统一起来,避免口号式、标签式的“空对空”的现象呢?笔者谈几点看法。
一、导行要体现自主性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在思品教学中,学生能做的事自己做:能发现的事自己发现;能思考的问题自己独立完成……解放他们的双手,达到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境界。在课堂上,我们要给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组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增强角色体验,拓展渠道,注重前伸后延;利用现实生活中丰富的思品教育资源,让乐于自主学习的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主动探索、主动创新,从而充分展现其“主角”形象。在其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促其内化导行的内驱力。如教学《从小关心国家大事》一课时,让学生课前搜集国内外新闻,在课堂上进行5分钟新闻发布会,学生一方面展示了自己的实践成果,另一方面感受到关心国家大事让他们大开眼界,收获很多,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之后,每周一次的新闻发布会成了学生自愿从事的活动,学生的行为实践自然而然地延伸到课外。
二、导行要讲究实效性
在思品教学中,导行是提高思品实效的至关重要的环节,因而导行要几实效性。
1、思品课的导行过程要遵循儿童品德形成的规律,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行为实践的要求不过高、过多,也不过低、过少。如教学《多为集体做好事》一课时并不是一味地要求学生寻找做好事的机会,而是告诉学生什么是好事,对集体、对他人有利的事就是好事,好事就在我们身边。并联系学生实际,表扬做好事的同学。用这种方法指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的道德知识、观点,正确处理、解决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有关问题,就能较好地掌握导行的尺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思品课的导行过程要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品德现状,在备课时要把学生的思想行为表现与教材有机结合,上课要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深入浅出地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如教《学好各门功课》时,我针对班中一些学生偏科的现象,设计了问题让学生讨论:“只要学好语文、数学就行,其他副课无所谓。”学生通过讨论,明白了各科间的联系,明确了学好各门功课的重要性,并决心认真学好各门功课,为全面提高素质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导行途径要网络化
在思品教学中,尤其在导行途径上,要一改以往学科“闭关自守”的状态,为学生编造一个广阔的导行空间,要主动地与其他学科,班队活动、家庭教育、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形成导行的网络,凝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作为支撑点,让学生在导行的网络中找到实实在在的立脚点,不再孤立,使导行更具实效。
1、导行要与班队活动相结合。
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结合晨会、班级活动、少先队活动,把课内播种与课外培育相结合。如教《敬老院的笑声》,组织学生到敬老院慰问老人,帮助老人打扫卫生,为老人表演文娱节目等,进一步培养学生尊敬老人、帮助老人的良好品德。
2、导行要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日之功,一事能成,除了在课内学习,校内训练,还必须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进行有计划、系统地训练。如《做父母的好帮手》一课,由于目前学生普遍存在的“小皇帝”、“小公主”的现状,家长中普遍存在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家里什么事也不要做,使学生的自理能力、劳动能力普遍较差。教这一课后,与家长联系,让家长明确培养孩子劳动习惯的重要性,让家长督促学生在家里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洗衣、洗菜、做饭、整理房间等家务事,在劳动中强化课堂所学的知识、技能,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
3、导行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思品课的教学突出课堂明理,课外导行,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这也是导行取得实效的重要途径。如教学《热爱家乡》后,安排了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工厂、街道、名胜古迹。通过参观,使学生亲眼目睹家乡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激起对家乡、对党、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激起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而学习的积极性。
四、导行形式要多样化
1、明理导行
“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充分明理是导行的坚实基础。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明白道德知识,形成道德观念,明确行为方向,达到以理服人的效果,从而利于指导行为实践。如教学《学好各门功课》,通过学习课文,学生明白苏步青爷爷之所以知识渊博,取得巨大的成就,是因为他小时候学习不偏科,能注意各门功课之间的联系,为以后进行数学研究打下了扎实的文化基础。并且让学生反过来想一想,如果苏步青小时侯只钻研自己爱好的数学的话,他会有今天的成就吗?为什么?通过正反对比,学生切实认识到偏科的危害,体会到学好各门功课的重要性。这样为学生的行为实践指明了方向,再结合课后练习具体导行,真正把指导行为实践落到实处。
2、规范导行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具体明确了学生日常行为的准则,它把思品各册教材的内容更具体地指导于实践,结合《规范》加以导行,是学生形成正确道德观念,促进学生良好道德行为养成的行之有效的办法。如教《和好书交朋友》,结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10条:要看有益的图书、报刊、录像。这就告诉学生,书籍有好坏之分,读了不健康的书,对人的危害是很大的。教育学生要增强辨别能力,自觉抵制坏书。以规范督促自己,养成读好书的行为习惯。
3、榜样导行
榜样分为两类:一类是伟人和英雄人物。学生对他们很爱戴、崇敬,觉得他们的行为很可信,很服人。运用学生的这种心理,让他们学习雷锋、徐虎、李素丽等楷模的言行,起到方向性的指导作用。另一类是身边的榜样。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父母=保姆、导师和同学的整个生活的榜样必须不断地放到儿童跟前。”榜样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学习对象。尤其是身边的同龄人榜样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可信度。如教《劳动光荣 懒惰可耻》,导行时,我给学生几朵小红花,让他们把话奖给班级中的同学,并说说把红花奖给他的理由。这样,让学生找出身边的`榜样,大家心服口服,导行具体、真实、有效。
4、评价导行
运用评价进行导行,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的对错,提高对错误行为的辨别能力。运用评价及时指导行为、校正行为,强化道德行为的形成。同时,要运用肯定评价,使学生知道自己行为中的闪光点,化为自觉行动。如教《学好个门功课》,让学生说说自己有没有偏科现象?因偏科导致怎样的后果?进行自我评价。另外,让学生评价班级中各门功课学得好的同学,说说他们学得好的原因和学好各门功课的好处。充分认识到偏科的危害,学好各门功课用处大,增强自觉学好各门功课的内驱力。
5、竞赛导行
在思品教学中引入竞争、激励机制,使思品教学活动化。教学中以辩论会、擂台赛、评选劳动能手、故事大王、敬老标兵等活动,让学生在竞赛中内化导行。如教学《爱护公共财物》,开展“争当爱护公物小卫士”的竞赛,学生之间比一比谁能自觉爱护公共财物。通过这些活动,是学生更规范自己的行为。
6、表演导行
近年来,有识之士提出“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思品”、“思品教学体现活动化”……教学中,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扮演角色和观看表演,让学生“身临其境”,往往事半功倍。如教《珍惜集体荣誉》,怎样做才是真正珍惜集体荣誉的行为?让学生表演小品:“大扫除后,值日老师检查卫生,四(1)班的小明发现自己班的保洁区内有一张废纸,为了班级夺得‘卫生保洁’的循环红旗,他一脚把纸踢到隔壁四(2)班的保洁区。”让学生演了后评,评了在演,“小明重新捡起纸,并向值日老师认错,为班级夺得了真正的荣誉。”这样在评、演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言行,加上老师的点拨、激励,学生的道德认识不知不觉内化为学生的行动而外显出来。
7、情感导行
情感具有很强的感染性,是可以相互交流的。在导行教学中,教师用充满感情的的言辞、神态、动作、表情及教学方法,去点燃学生的感情之火。如教《同情和帮助残疾人》,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为残疾人想想,他们在生活、工作中有哪些困难?他们内心会怎样?学生体会到残疾人的痛苦,同情、帮助的想法油然而生。教师又声情并茂地讲述全社会也关心残疾人,政府制定了《残疾人利益保障法》,谱写了一曲《爱的奉献》。接着,大家齐唱《爱的奉献》,在激越的歌声中,情感得到了升华,行为得到了指导,真正起到育人育己的作用。
8、练习导行
通过一些带有实际意义练习强化学生的道德认识,让学生更深层次的接受道德知识,进一步指导行为实践。
五、导行内容要生活化
以往思品课教学是课堂教学与生活脱离,然而,学生是生活中的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必然耳濡目染了一些社会现象。思品课堂教学一味主张“正确答案”,使他们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和价值观念感到无法适从。因而,在导行教学中尤其不要回避现实生活中学生遇到的种种矛盾,让导行内容接近实际,贴近生活,所谓“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陶行知),培养出适应21世纪的合格人才。
篇6:思想品德课知与行的统一
思想品德课知与行的统一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的学科,它作为小学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担负着培养学生道德观念,指导学生道德行为的最根本的任务。宋代儒学大师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知的目的在于行,导行作为思品教学的基本环节,直接指向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德育目标。能否使学生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并使之科学化和持久化,是思品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因而,导行成为思品教学的重中之重。怎样使导行环节充分发挥作用,使知与行真正统一起来,避免口号式、标签式的“空对空”的现象呢?笔者谈几点看法。
一、导行要体现自主性
苏联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在思品教学中,学生能做的事自己做:能发现的事自己发现;能思考的问题自己独立完成……解放他们的双手,达到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境界。在课堂上,我们要给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组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增强角色体验,拓展渠道,注重前伸后延;利用现实生活中丰富的思品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资源,让乐于自主学习的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主动探索、主动创新,从而充分展现其“主角”形象。在其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促其内化导行的内驱力。如教学《从小关心国家大事》一课时,让学生课前搜集国内外新闻,在课堂上进行5分钟新闻发布会,学生一方面展示了自己的实践成果,另一方面感受到关心国家大事让他们大开眼界,收获很多,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之后,每周一次的'新闻发布会成了学生自愿从事的活动,学生的行为实践自然而然地延伸到课外。
二、导行要讲究实效性
在思品教学中,导行是提高思品实效的至关重要的环节,因而导行要几实效性。
1、思品课的导行过程要遵循儿童品德形成的规律,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行为实践的要求不过高、过多,也不过低、过少。如教学《多为集体做好事》一课时并不是一味地要求学生寻找做好事的机会,而是告诉学生什么是好事,对集体、对他人有利的事就是好事,好事就在我们身边。并联系学生实际,表扬做好事的同学。用这种方法指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的道德知识、观点,正确处理、解决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有关问题,就能较好地掌握导行的尺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思品课的导行过程要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品德现状,在备课时要把学生的思想行为表现与教材有机结合,上课要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深入浅出地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如教《学好各门功课》时,我针对班中一些学生偏科的现象,设计了问题让学生讨论:“只要学好语文、数学就行,其他副课无所谓。”学生通过讨论,明白了各科间的联系,明确了学好各门功课的重要性,并决心认真学好各门功课,为全面提高素质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导行途径要网络化
在思品教学中,尤其在导行途径上,要一改以往学科“闭关自守”的状态,为学生编造一个广阔的导行空间,要主动地与其他学科,班队活动、家庭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形成导行的网络,凝成强大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合力作为支撑点,让学生在导行的网络中找到实实在在的立脚点,不再孤立,使导行更具实效。
1、导行要与班队活动相结合。
学生
[1] [2] [3]
篇7:思想品德课引导“明理”初探
思想品德课引导“明理”初探
一、设置悬念,激发“明理”欲望。
悬念本来是文学作品、影视、戏剧中为吸引读者、观众而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联系实际,巧设悬念,能较好地激发学生“明理”的欲望。如在教《珍惜集体荣誉》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开场白:星期一下午学校进行卫生大扫除检查评比,当检查人员来到四(2)班门前时,王小红发现墙角还有垃圾未倒,连忙用畚箕遮住;后墙上的几点墨水眼看就要被发现,李小华眼疾手快,赶紧用身体去挡祝结果他们班得了“最清洁”。第二天晨会上,老师却出人意料,严厉地批评了他俩。这是为什么呢?他们错在哪里呢?怎样才算珍惜集体荣誉呢?这样一问,造成悬念,学生产生了学习主动性,“明理”的欲望油然而生。
二、创设情境,放缓“明理”坡度。
道德情感是道德品德内化的动力。《大纲》明确指出思品课要以情感人,情理交融,以情载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因此,创设一定情境,可以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为帮助学生“明理”作铺垫。常用的方法有:讲故事、听录音、看幻灯、演小品等。如教学《学习、做事讲效率》时,学生光从书上的例子中寻找如何讲效率的答案比较困难,我就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在两张课桌的桌面上乱七八糟的.放满了书本、文具。我请两名同学上台整理一下(让一个同学事先进行训练),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我喊开始,按下了秒表,教室里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只见经过训练的那位同学先打开文具盒,把零散的橡皮、小刀、铅笔等小件物品迅速放好,接着把书一本一本摞好,最后再把作业本从小到大收拾起来,动作麻利快捷,有条不紊,看看时间,才用了45秒;另一位同学则洋相百出,书本、作业本一起收,中途才想起分类,又不小心把橡皮碰到地上,忙得头上冒汗,足足用了一分多钟才把散乱的东西整理好。学生们看得很过瘾,自然而然地明白做事讲效率除了要全神贯注、集中精力外,还应采用科学的方法。
三、讨论辨析,增强“明理”感受。
理越辩越明。思想品德教材中的一些道理如果只是凭教师的讲解,学生的印象仍不会太深。只有让学生自己介入其中,畅所欲言地谈观点、说看法,理才能明得透。如在教《拜佛不灵》时,我让学生围绕三个问题进行讨论:(1)奶奶为什么带“我”去拜佛?(2)佛祖为什么不能保佑“我”身体健康?(3)要想身体健康、成绩优良,该怎么办?通过讨论,逐步引导学生明白“佛祖”是不存在的,拜佛是一种迷信活动。奶奶相信迷信,是因为她没有文化知识。要想身体健康、成绩好,必须肯锻炼、勤学习。从而进一步认识到,要想人生旅途一帆风顺,靠相信迷信是没有用的,只有勤奋学习,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懂得许多科学道理才行。
四、当堂演练,强化“明理”效果。
“明理”的目的是为了“导行”,对道理的理解只停留在口头上和字面上是远远不够的。教学实践证明当堂演练,能促进道德观点内化,强化“明理”效果。如教学《要有警惕性》接近尾声,我用幻灯打出两幅图:一幅画的是一个小朋友手拿一个钱包,面对前来认领的失主,显出一副无所适从的样子;第二幅图画的是一扇门,门里有一个小朋友,满脸惊诧,屋外是一个陌生人在敲门。我让学生为画上的这两个小朋友解围,许多同学踊跃举手,献计献策。这样一来“要有警惕性”在学生头脑中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如教《批评别人要诚恳》时,我安排一个同学上台演一个在公共场合乱抛果皮的细节,分别请四个小组派代表上来批评,假戏真做,妙趣横生,个别同学不光批评的语气诚恳,表情态度也很诚恳,令人信服。
总之,在“明理”的过程中,要运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辨是非,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讨、去分析,从而使他们自己能够透彻地领悟。
篇8:思想品德课引导“明理”初探
思想品德课引导“明理”初探
品德心理理论认为,只有建立正确的道德认识才能产生良好的道德动机,也就是说“明理”是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只有“明理”明得透,“激情”才能激得真,“导行”才能导得实。小学思想品德教材中出现的道德观点和道德概念大多浅显易懂。然而教师只是机械地传授,粗疏地讲解,仍然难以达到“明理”的目的。“明理”不是指简单的'知晓,而是要透彻的领悟,要使学生真正透彻地领悟,就必须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一步一步地引导。
一、设置悬念,激发“明理”欲望。
悬念本来是文学作品、影视、戏剧中为吸引读者、观众而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联系实际,巧设悬念,能较好地激发学生“明理”的欲望。如在教《珍惜集体荣誉》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开场白:星期一下午学校进行卫生大扫除检查评比,当检查人员来到四(2)班门前时,王小红发现墙角还有垃圾未倒,连忙用畚箕遮住;后墙上的几点墨水眼看就要被发现,李小华眼疾手快,赶紧用身体去挡祝结果他们班得了“最清洁”。第二天晨会上,老师却出人意料,严厉地批评了他俩。这是为什么呢?他们错在哪里呢?怎样才算珍惜集体荣誉呢?这样一问,造成悬念,学生产生了学习主动性,“明理”的欲望油然而生。
二、创设情境,放缓“明理”坡度。
道德情感是道德品德内化的动力。《大纲》明确指出思品课要以情感人,情理交融,以情载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因此,创设一定情境,可以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为帮助学生“明理”作铺垫。常用的方法有:讲故事、听录音、看幻灯、演小品等。如教学《学习、做事讲效率》时,学生光从书上的例子中寻找如何讲效率的答案比较困难,我就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在两张课桌的桌面上乱七八糟的放满了书本、文具。我请两名同学上台整理一下(让一个同学事先进行训练),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我喊开始,按下了秒表,教室里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只见经过训练的那位同学先打开文具盒,把零散的橡皮、小刀、铅笔等小件物品迅速放好,接着把书一本一本摞好,最后再把作业本从小到大收拾起来,动作麻利快捷,有条不紊,看看时间,才用了45秒;另一位同学则洋相百出,书本、作业本一起收,中途才想起分类,又不小心把橡皮碰到地上,忙得头上冒汗,足足用了一分多钟才把散乱的东西整理好。学生们看得很过瘾,自然而然地明白做事讲效率除了要全神贯注、集中精力外,还应采用科学的方法。
三、讨论辨析,增强“明理”感受。
理越辩越明。思想品德教材中的一些道理如果只是凭教师的讲解,学生的印象仍不会太深。只有让学生自己介入其中,畅所欲言地谈观点、说看法,理才能明得透。如在教《拜佛不灵》时,我让学生围绕三个问题进行讨论:(1)奶奶为什么带“我”去拜佛?(2)佛祖为什么不能保佑“我”身体健康?(3)要想身体健康、成绩优良,该怎么办?通过讨论,逐步引导学生明白“佛祖”是不存在的,拜佛是一种迷信活动。奶奶相信迷信,是因为她没有文化知识。要想身体健康、成绩好,必须肯锻炼、勤学习。从而进一步认识到,要想人生旅途一帆风顺,靠相信迷信是没有用的,只有勤奋学习,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懂得许多科学道理才行。
四、当堂演练,强化“明理”效果。
“明理”的目的是为了“导行
[1] [2]
★ 家谱寄语
★ 独立完成优秀作文
★ 小学音乐教学论文
【思想品德课导行略谈(推荐8篇)】相关文章:
小学音乐教学教研论文2023-03-19
高一语文《鸿门宴》翻译与鉴赏2023-01-24
小学音乐教学模式论文2023-05-16
结合学科人文特点,适时渗透生命教育2022-05-07
略谈学生语感的培养2022-05-22
培养差生非智力因素的途径物理教学反思2022-12-25
浅谈非智力因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培养论文2022-06-11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2023-05-14
[政治论文]「三自一导」教学模式探析2022-05-08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2023-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