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寄北写作手法

时间:2023-10-26 08:23:06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夜雨寄北写作手法(精选6篇)由网友“笨笨”投稿提供,这里小编给大家推荐一些夜雨寄北写作手法,方便大家学习。

夜雨寄北写作手法

篇1:夜雨寄北写作手法

作者:李商隐

原文: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释:

1、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2、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3、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4、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5、秋池:秋天的池塘。

6、何当:什么时候。

7、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可译为“一起”。

8、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9、却话:回头说,追述。

诗意:

你经常问我什么时候回家,

我没有固定的时间回来;

巴蜀地区秋夜里下着大雨,

池塘里涨满了水。

何时你我能重新相聚,

在西窗下同你一起剪烛夜谈;

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赏析:

第一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然而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此时“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也不言可知。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在前人的诗作中,写身在此地而想彼地之思此地者,不乏其例;写时当今日而想他日之忆今日者,为数更多。但把二者统一起来,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构成如此完美的意境,却不能不归功于李商隐既善于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又勇于进行新的探索,发挥独创精神。

上述艺术构思的独创性又体现于章法结构的独创性。“期”字两见,而一为妻问,一为己答;妻问促其早归,己答叹其归期无准。“巴山夜雨”重出,而一为客中实景,紧承己答;一为归后谈助,遥应妻问。而以“何当”介乎其间,承前启后,化实为虚,开拓出一片想象境界,使时间与空间的回环对照融合无间。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复的,这首诗却有意打破常规,“期”字的两见,特别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篇2:夜雨寄北李商隐手法

夜雨寄北李商隐手法

全诗叙事写景,寓情于事,情景交融,朴实无华,却令人回味无穷,看看下面的夜雨寄北李商隐手法吧!

夜雨寄北李商隐手法

一般而言,诗歌创作是化虚为实,而诗歌欣赏则是借实显虚。下面我们来赏析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在运用“虚实”表现手法上的特色。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原因何在?这与其巧妙运用虚实手法有很大的关系。首句起笔以自己所处时空为触发点,以“君”直呼对方,借对方来信之实,想象“君”对“我”的询问“归期”。“问归期”三个字,以独特的视角描绘出妻子对丈夫的牵挂与期盼,其实也是丈夫对妻子的思念。接下来是“我”的回答:未有期。看似生硬的三个字,却饱含深情:我又何尝不想早点回家?但如此天气,如此艰难的旅途,如此繁杂的事务,能早得了么?妻子看到我不能回家,又会生出多少的担心呀!然而对此“我”只有满脸的无奈。可以说这句诗诗人以换位思考写相思之情,“君”未必真有来信,可能是诗人设想妻子思念、询问归期。这种不直接写自己思念对方,而是写对方思念自己的手法在古诗词中被大量运用,以委婉形式传达出诗人的思念之情。“君”问为虚,“我”答为实,对方思“我”为虚,“我”思对方为实。此为一。

第二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承前直写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既写景寓情,又承“未有期”作出解释。“巴山”点明自己所处的位置,“秋”点明时令,“夜”点明时间。“雨”与“涨”点明下“雨”的程度,而究竟是下得时间长还是下得急或是又急又长则不得而知,但一个“涨”字足令诗人苦闷。此句通过实景,使人仿佛感受到了“我”的无助与压抑:周围黑夜茫茫,大雨滂沱,池水涨满,身边无一亲友,使人倍感孤独与凄凉。这“涨秋池”给人的感觉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分明饱含了诗人漫漫长夜对妻子的无限思念。此为二。

第三句以“何当”一转,直点以下为“虚”境。接下来,两句分别写了两个“虚”景:一个是“共剪西窗烛”,另一个是“话巴山夜雨时”。而这两个景都是未来之情形。这两个“虚”景,就未来的时间点而言,一为“未来现时之景”,一为“未来过去之景”。第三句中“共剪西窗烛”,一个“共”字,把夫妻的`团聚与幸福全都写了出来。而一个“剪”字,更是突出了“我”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亲昵缠绵窃窃私语,夜深却毫无睡意。而“共剪”二字,把夫妻的那份恩爱与团聚的幸福都刻进了这一动作,细腻而又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良宵美景的温暖图画。

第四句是承第三句“西窗烛”之话语。“却话巴山夜雨时”,一个“却”字,点明“剪烛”之后,接下来一同谈起了“巴山夜雨”的那个不寻常的夜。“却话”是追忆,那么“话”了些什么呢?那夜,是妻子想念丈夫是否已经接到了信,还是回信了或人已在回家的路上?是丈夫接到妻子来信时的兴奋,还是“未有期”的惆怅,或是夜雨时的孤寂,抑或对团聚的企盼与憧憬?

然而,一个“何当”挡在前面,点明这两个画面只不过是诗人的一种幻想罢了。本诗两次写到“巴山夜雨”,前一次实写,是看信的时刻,后一次虚写,只是想象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各自的“巴山夜雨”的情景。全诗如果说前两句是实写当前景的话,那么后两句则是虚写未来之景,即“何当”发问的时间点是实,但“共剪”与“却话”的画面则为虚。此为三。

单就后两句虚景而言,如果把后两句看成是完整的一件事,以未来的时间点来看,“共剪”的为未来之实景,那么“却话”的就是未来之时的过去之虚景了。此为四。

如果再回到全诗,两个“巴山夜雨”,就其实指,内容没有很大区别,但由于所处时空背景一个在当前,一个是在未来的过去时的时态中,因而在传达情感上是有差异的。只不过,诗最终还是回归到了诗人写诗时的现实时空里来,从而产生那种荡气回肠的效果。而单就“巴山夜雨”而言,此诗歌在手法上则实现了一个大的回环:由实而虚,再由虚而实。而全诗在时空上也实现了两个大轮回:时间上的此宵――彼夜――此宵,空间上的“巴山(此地)”――“西窗(彼地)――“巴山(此地)”。此为五。

再就全诗情感表达而言,诗人能把“此时”的直面现实的痛苦与迷茫,和“将来”的“共剪”“却话”的喜悦与幸福交织一起,并且实现了一次时空大转换,痛苦与思念中萌生幸福与快乐,而快乐的梦幻觉醒时分应是更深厚的离愁别绪。表达痛苦与思念为实,表达团聚的幸福与快乐为虚。此为六。

篇3:《夜雨寄北》“虚实”手法

《夜雨寄北》“虚实”手法

一般而言,诗歌创作是化虚为实,而诗歌欣赏则是借实显虚。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全诗叙事写景,寓情于事,情景交融,朴实无华,却令人回味无穷。原因何在?这与其巧妙运用虚实手法有很大的关系。首句起笔以自己所处时空为触发点,以“君”直呼对方,借对方来信之实,想象“君”对“我”的询问“归期”。“问归期”三个字,以独特的视角描绘出妻子对丈夫的牵挂与期盼,其实也是丈夫对妻子的思念。接下来是“我”的回答:未有期。看似生硬的三个字,却饱含深情:我又何尝不想早点回家?但如此天气,如此艰难的旅途,如此繁杂的事务,能早得了么?妻子看到我不能回家,又会生出多少的担心呀!然而对此“我”只有满脸的无奈。可以说这句诗诗人以换位思考写相思之情,“君”未必真有来信,可能是诗人设想妻子思念、询问归期。这种不直接写自己思念对方,而是写对方思念自己的手法在古诗词中被大量运用,以委婉形式传达出诗人的思念之情。“君”问为虚,“我”答为实,对方思“我”为虚,“我”思对方为实。此为一。

第二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承前直写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既写景寓情,又承“未有期”作出解释。“巴山”点明自己所处的位置,“秋”点明时令,“夜”点明时间。“雨”与“涨”点明下“雨”的程度,而究竟是下得时间长还是下得急或是又急又长则不得而知,但一个“涨”字足令诗人苦闷。此句通过实景,使人仿佛感受到了“我”的无助与压抑:周围黑夜茫茫,大雨滂沱,池水涨满,身边无一亲友,使人倍感孤独与凄凉。这“涨秋池”给人的感觉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分明饱含了诗人漫漫长夜对妻子的无限思念。此为二。

第三句以“何当”一转,直点以下为“虚”境。接下来,两句分别写了两个“虚”景:一个是“共剪西窗烛”,另一个是“话巴山夜雨时”。而这两个景都是未来之情形。这两个“虚”景,就未来的时间点而言,一为“未来现时之景”,一为“未来过去之景”。第三句中“共剪西窗烛”,一个“共”字,把夫妻的团聚与幸福全都写了出来。而一个“剪”字,更是突出了“我”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亲昵缠绵窃窃私语,夜深却毫无睡意。而“共剪”二字,把夫妻的那份恩爱与团聚的幸福都刻进了这一动作,细腻而又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良宵美景的'温暖图画。

第四句是承第三句“西窗烛”之话语。“却话巴山夜雨时”,一个“却”字,点明“剪烛”之后,接下来一同谈起了“巴山夜雨”的那个不寻常的夜。“却话”是追忆,那么“话”了些什么呢?那夜,是妻子想念丈夫是否已经接到了信,还是回信了或人已在回家的路上?是丈夫接到妻子来信时的兴奋,还是“未有期”的惆怅,或是夜雨时的孤寂,抑或对团聚的企盼与憧憬?

然而,一个“何当”挡在前面,点明这两个画面只不过是诗人的一种幻想罢了。本诗两次写到“巴山夜雨”,前一次实写,是看信的时刻,后一次虚写,只是想象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各自的“巴山夜雨”的情景。全诗如果说前两句是实写当前景的话,那么后两句则是虚写未来之景,即“何当”发问的时间点是实,但“共剪”与“却话”的画面则为虚。此为三。

单就后两句虚景而言,如果把后两句看成是完整的一件事,以未来的时间点来看,“共剪”的为未来之实景,那么“却话”的就是未来之时的过去之虚景了。此为四。

如果再回到全诗,两个“巴山夜雨”,就其实指,内容没有很大区别,但由于所处时空背景一个在当前,一个是在未来的过去时的时态中,因而在传达情感上是有差异的。只不过,诗最终还是回归到了诗人写诗时的现实时空里来,从而产生那种荡气回肠的效果。而单就“巴山夜雨”而言,此诗歌在手法上则实现了一个大的回环:由实而虚,再由虚而实。而全诗在时空上也实现了两个大轮回:时间上的此宵――彼夜――此宵,空间上的“巴山(此地)”――“西窗(彼地)――“巴山(此地)”。此为五。

再就全诗情感表达而言,诗人能把“此时”的直面现实的痛苦与迷茫,和“将来”的“共剪”“却话”的喜悦与幸福交织一起,并且实现了一次时空大转换,痛苦与思念中萌生幸福与快乐,而快乐的梦幻觉醒时分应是更深厚的离愁别绪。表达痛苦与思念为实,表达团聚的幸福与快乐为虚。此为六。

拓展:

李商隐简介

李商隐,男,汉族,字义山,故又称李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于唐文宗开成三年(公元838年)进士及第。曾任弘农尉、佐幕 府、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早期,李商隐因文才而深得牛党要员令狐楚的赏识,后因李党的王茂元爱其才而将女儿嫁给他,他因此而遭到牛党的排斥。此后,李商隐便在牛李两党争斗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幕僚当幕僚,郁郁而不得志,后潦倒终身。晚唐唐诗在前辈的光芒照耀下有着大不如前的趋势,而李商隐却又将唐诗推向了又一次高峰,是晚唐最著名的诗人,杜牧与他齐名。两人并称“小李杜”,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有《李义山诗集》。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最后抑郁寡欢而死,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据《新唐书》有《樊南甲集》二十卷,《樊南乙集》二十卷,《玉溪生诗》三卷,《赋》一卷,《文》一卷,部分作品已佚。

【家世】

李商隐曾自称与唐朝的皇族同宗。经张采田考证,确认他是唐代皇族的远房宗室。但是没有官方的属籍文件证明此事,因而可以认为李商隐和唐朝皇室的这种血缘关系已经相当遥远了。李商隐数次在诗歌和文章中申明自己的皇族宗室身份,但这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实际的利益。

李商隐的家世,有记载的可以追溯到他的高祖李涉。李涉曾担任过最高级的行政职位是美原县令;曾祖李叔恒(一作叔洪),曾任安阳县尉;祖父李俌,曾任邢州录事参军;父亲李嗣,曾任殿中侍御史,在李商隐出生的时候,李嗣任获嘉县令。(今河南获嘉县)

【生卒年考】

商隐生年,冯浩主元和八年(813)说,张采田主元和七年(812)说。这是当今学者通常采用的说法。大部分学者赞成的是冯浩说,其最主要的是文选《上崔华州书》所云:“中丞阁下:余生二十五年矣。”冯浩题注曰:“开成元年十二月,《纪》以中书舍人崔龟从为华州防御使,例兼御史中丞宪衔,固有中丞阁下之称。”书上于开成二年(837)春初,诗人二十五岁。以此上推商隐生于元和八年。至于卒年,关涉诗人晚年行踪和创作,尤须一辨。

篇4:《夜雨寄北》写作背景

这首诗选自《玉溪生诗》卷三,是李商隐留滞巴蜀(今四川省)时寄怀长安亲友之作。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

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的。他们认为,李商隐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赴东川节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而王氏是在这一年的夏秋之交病故,李商隐过了几个月才得知妻子的死讯。

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

就诗的内容看,按“寄内”解,便情思委曲,悱恻缠绵;作“寄北”看,便嫌细腻恬淡,未免纤弱。

鉴赏:

《夜雨寄北》,选自《李义山诗集》,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回答说:君问归期未有期。这一句有问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诗人与夫人王氏伉俪情深,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谈。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诗只有四句,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反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何当”为设想之词,设想由实景而生,所以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为设想中回忆的话题,自然成为“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样的巧妙诗句。

李商隐的爱情诗多以典雅华丽、深隐曲折取胜,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中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指妻子。诗人在巴山雨夜中思念妻子,充满了深深的怀念之情。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是诗人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他在长安的妻子的诗(或写给友人)。李商隐对妻子的爱很真挚,他们结婚不到,妻子便死了。就是在那12年中,由于诗人到处飘泊,也不能和妻子经常团聚。俗话说:小别胜新婚。李商隐与妻子的分别却常常是久别,因而对夫妻恩爱、相思情长就体会的更深、更强烈。在其笔下就呈现出“春蚕吐丝”、“蜡炬成灰”般的.挚着热烈,显示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首小诗写得明白如话,不用典故,不用比兴,直书其事,直写其景,直叙其话;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蕴无限深情于质朴无华的词语之中,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余地。

首句起笔以“君”直呼对方,以独特的视角勾画出一幅夫妻相思温情脉脉的画面:亲爱的妻啊,你肯定是怀着急切的心情问我归期是何日,那么,现在我告诉你,我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回家。这句诗的独特之处在于诗人以错位的视角写相思之情,即对方未必真有信寄来询问归期,而是诗人设想妻子思念、询问归期。在我国古诗中写相思之情的诗,往往并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通过这种手法委婉地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如杜甫的《月夜》就是通过设想妻子在月夜对自己的思念来表现自己对妻子的思念。“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看似平淡,却把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注入到了每一个字中,委婉、深情、耐人寻味。

“巴山夜雨涨秋池”直写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也就是写景。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巴山,秋夜,大雨倾盆。作者对这个环境作了较为具体的描写,不仅写了天上所下之雨,而且写了地下所积之雨。透过写实的景物,使人仿佛感受到了这样一个气氛:周遭一片黑夜迷茫,大雨滂沱,池水涨满,作者身边无一个亲密的友人,雨骤风狂,人事寂寥,此情此景使人倍感孤独、凄凉。这淋淋的秋雨使人心烦,盈盈的池水令人情满,自然作者的内心情感也汹涌难平。那么,“涨秋池”给人的感觉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对妻子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所以,写景中又深深地透着写情,写的是环境,但绝不单单是环境,字里行间流露着一个“情”字。这样,情景交融就构成了一种艺术境界。

本诗写了两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想象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巴山夜雨情景。

如果说前两句是实写当前景的话,那么后两句则是虚写未来情。诗人在秋雨绵绵之夜,触景生情,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丰富而自然的联想来表现他们夫妻的恩爱之情。诗人在此选取了两种情态:一个是动态“共剪”,一个是语态“却话”。“共剪西窗烛”,具体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良宵美景图,一个“共”字极写了亲昵之情态。而“何当”一词却又把诗人描绘的美景推向了远方,推向了虚处。这美景原来不过是诗人追念、向往的,至于何时重回温柔乡中,一切都在“未有期”中。这是多么残酷的事情,又是多么无奈的事情。这一句,字字含情,却又不着一个“情”字,表达非常含蓄。

传情莫过于语言,“言为心声”,诗人想象夫妻二人团聚在一起,秉烛夜话,进行心灵的交流。“却话”是回溯追想,诗人此时设想彼时,而彼时正谈论此时,谈论的是巴山夜雨之时的思念之情。在这首短小的四句诗中两处出现“巴山夜雨”的字样,这种情况在一般的古诗中是绝少见的,

形象、细腻、含蓄、深刻,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篇5:李商隐《夜雨寄北》“虚实”手法赏析

李商隐《夜雨寄北》“虚实”手法赏析

《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全诗叙事写景,寓情于事,情景交融,朴实无华,却令人回味无穷。原因何在?这与其巧妙运用虚实手法有很大的关系。首句起笔以自己所处时空为触发点,以“君”直呼对方,借对方来信之实,想象“君”对“我”的询问“归期”。“问归期”三个字,以独特的视角描绘出妻子对丈夫的牵挂与期盼,其实也是丈夫对妻子的思念。接下来是“我”的回答:未有期。看似生硬的三个字,却饱含深情:我又何尝不想早点回家?但如此天气,如此艰难的旅途,如此繁杂的事务,能早得了么?妻子看到我不能回家,又会生出多少的担心呀!然而对此“我”只有满脸的无奈。可以说这句诗诗人以换位思考写相思之情,“君”未必真有来信,可能是诗人设想妻子思念、询问归期。这种不直接写自己思念对方,而是写对方思念自己的手法在古诗词中被大量运用,以委婉形式传达出诗人的思念之情。“君”问为虚,“我”答为实,对方思“我”为虚,“我”思对方为实。此为一。

第二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承前直写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既写景寓情,又承“未有期”作出解释。“巴山”点明自己所处的位置,“秋”点明时令,“夜”点明时间。“雨”与“涨”点明下“雨”的程度,而究竟是下得时间长还是下得急或是又急又长则不得而知,但一个“涨”字足令诗人苦闷。此句通过实景,使人仿佛感受到了“我”的无助与压抑:周围黑夜茫茫,大雨滂沱,池水涨满,身边无一亲友,使人倍感孤独与凄凉。这“涨秋池”给人的感觉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分明饱含了诗人漫漫长夜对妻子的无限思念。此为二。

第三句以“何当”一转,直点以下为“虚”境。接下来,两句分别写了两个“虚”景:一个是“共剪西窗烛”,另一个是“话巴山夜雨时”。而这两个景都是未来之情形。这两个“虚”景,就未来的时间点而言,一为“未来现时之景”,一为“未来过去之景”。第三句中“共剪西窗烛”,一个“共”字,把夫妻的团聚与幸福全都写了出来。而一个“剪”字,更是突出了“我”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亲昵缠绵窃窃私语,夜深却毫无睡意。而“共剪”二字,把夫妻的那份恩爱与团聚的幸福都刻进了这一动作,细腻而又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良宵美景的温暖图画。

第四句是承第三句“西窗烛”之话语。“却话巴山夜雨时”,一个“却”字,点明“剪烛”之后,接下来一同谈起了“巴山夜雨”的那个不寻常的夜。“却话”是追忆,那么“话”了些什么呢?那夜,是妻子想念丈夫是否已经接到了信,还是回信了或人已在回家的路上?是丈夫接到妻子来信时的兴奋,还是“未有期”的惆怅,或是夜雨时的孤寂,抑或对团聚的企盼与憧憬?

然而,一个“何当”挡在前面,点明这两个画面只不过是诗人的一种幻想罢了。本诗两次写到“巴山夜雨”,前一次实写,是看信的时刻,后一次虚写,只是想象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各自的“巴山夜雨”的情景。全诗如果说前两句是实写当前景的话,那么后两句则是虚写未来之景,即“何当”发问的时间点是实,但“共剪”与“却话”的画面则为虚。此为三。

单就后两句虚景而言,如果把后两句看成是完整的一件事,以未来的时间点来看,“共剪”的为未来之实景,那么“却话”的就是未来之时的过去之虚景了。此为四。

如果再回到全诗,两个“巴山夜雨”,就其实指,内容没有很大区别,但由于所处时空背景一个在当前,一个是在未来的过去时的时态中,因而在传达情感上是有差异的。只不过,诗最终还是回归到了诗人写诗时的现实时空里来,从而产生那种荡气回肠的效果。而单就“巴山夜雨”而言,此诗歌在手法上则实现了一个大的回环:由实而虚,再由虚而实。而全诗在时空上也实现了两个大轮回:时间上的此宵――彼夜――此宵,空间上的“巴山(此地)”――“西窗(彼地)――“巴山(此地)”。此为五。

再就全诗情感表达而言,诗人能把“此时”的直面现实的痛苦与迷茫,和“将来”的“共剪”“却话”的喜悦与幸福交织一起,并且实现了一次时空大转换,痛苦与思念中萌生幸福与快乐,而快乐的梦幻觉醒时分应是更深厚的.离愁别绪。表达痛苦与思念为实,表达团聚的幸福与快乐为虚。此为六。

拓展:

李商隐人品辩诬

李商隐生活的年代正是李唐王朝江河日下,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的晚唐前期。社会病态纷呈,矛盾重重。李商隐出生于一个小官宦之家。少年丧父,他协助母亲千里迢迢带着父亲的灵柩归里。弱小孤男,撑持门面,佣书贩舂,备尝艰辛。家境困厄,不费学业,16岁即以文章知名于文士之间,先得白居易赏识,再得令狐楚知遇,对其培植奖掖。然科场不公,五考方得一第;官场污浊,十年不离青袍。就婚王氏夫妻恩爱情笃,却给仕途带来厄运,致使终生处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说不清,道不明,受尽夹板气。虽苦苦挣扎,也无法摆脱人际关系这张无形的罗网,致使他“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李商隐就生活在这样动荡不安的社会大环境中,本人又遭逢种种不幸。但他从未向命运低头,一直在拼命抗争。他的精美绝伦的诗文便是抗争与控诉的记录。他是一个至情至性,重情重义,很有骨气的正人君子,绝非是势利轻浮不讲信义的轻薄小人。只要认真考察几件事,便可以真正理解李商隐的政治品质和生活品质,而正是这两个方面使他蒙受了不白之冤。

先说政治品质。此方面之关节点则在于所谓的“去牛就李”的问题。李商隐受知于令狐楚,令狐父子对李商隐有恩,这是毫无疑问的。令狐楚终生都非常器重爱护这个才华横溢的青年,临死时还将写《遗表》的任务交给他,可谓知遇至深。然终商隐之世,观其所有诗文,对令狐楚始终充满着感激之情,绝无半字微词。无论是从史传所载还是从商隐诗文内证来看,商隐平生未作一件有负令狐家之事,何背恩之有?就婚王氏,纯属个人婚姻选择问题,王茂元当时亦非朝廷要员,其实也没有明显的党派倾向,又何能谈得上“去牛就李”?

当两党激烈斗争之时,每当发生大的人事关系变动,李商隐没有一次趋炎附势去攀附得势者。相反,他总是同情那些失势被整之人。牛党中的萧浣,杨嗣复被贬时,他曾前往贬所探望。会昌年间令狐綯失势时,李商隐与他的交往反而密切一些。李德裕被贬之时,李商隐毫无顾忌地为其《会昌一品集》作序,对其政绩人品给予崇高的评价,为一个被当政者严密监视下的下台宰相大唱赞歌,这需要不凡的胆识和气魄。仅此一点,便可看出商隐具有坚持正义,守正不阿,同情弱者,不依附权贵的宝贵品格。晚唐社会,官宦窃柄,扰乱朝纲,牛李党争。勾心斗角,人事纷纭,互相倾轧。李商隐终生关心民生疾苦,在弘农县尉任上,为活狱而不怕得罪上司孙简,不怕丢官,足以显示出他的热血心肠和骨鲠气节,此亦是政治品质之大节。

再说生活品质。李商隐在就婚王氏之前确实有过恋爱经历。他与柳枝、宋华阳都相恋过,而且恋得非常痴情。但当他与王氏结婚之后,对爱情却颇为专一执着,未有窃玉偷香之事。他与妻子的感情很深笃。王氏死后,商隐在梓州幕府时,府主同情他鳏居清苦,要把才貌双佳的年轻乐伎张懿仙赐配给他。当时商隐正值中年,丧妻逾岁,续弦亦在情理之中,但商隐因思念亡妻而婉言谢绝,独居至死。妻亡之后尚能如此钟情自守,妻在之时更无可能轻佻放浪。商隐非轻薄之徒。

至情至性的作品方能打动读者。只有具有赤子之心,热爱生活,关心现实与人生的作家,只有具有高尚品格的作家,才可能创作出反映社会主流与本质的至情至性的作品。品格卑污低劣的人无论如何也写不出格调高尚感人肺腑的作品。

篇6:夜雨寄北改写作文

今夜又是秋夜,秋风,秋雨,不清楚这样的天气有几天了,而我却在这样夜里总是不经意想起你,娘子,你知道吗,巴山的雨好冷,没你在身旁,我的心早已挂满寒霜,又怎奈这风寒。娘子,你知道吗,我多想拥妳入怀抱,即使江山都变为清冷的寒风,也无法冰冷我逐梦的温情。我想把你抓牢而时间却带走了你的笑靥,只留下我独自在巴山夜雨里黯然神伤,满目离殇。

夜无边的袭来。听雨打芭蕉的声音,滴滴都敲打在我的心房。如此寂静的红尘,连叹息的声音也要在烟雨飘散的时候一同呵出。这样的夜里,窗内灯火扑朔,李义山手中紧攥着那的清秀的墨迹,嗅着那熟悉而遥远的残香,思念的痛早已深入骨髓,而泪已两行…

“相公,天气又寒了,你可安好,今天又想起你了,以为回到了新婚那会,檐下窗棂斜映枝桠,与妳席地对座饮茶,而你以工笔画将我牢牢的记下,我抚琴为你深深吟唱。而却寒风起,梦易碎。”

“相公啊,你可知我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

“相公,你可记得,你走多久了。我又给你缝制了一件青衣,你说你喜欢穿我

为你缝的衣裳,你可知晓,君可见刺绣每一针 有人为你疼;你可知晓,君可见夏雨秋风 有人为你等;你可知晓,翠竹泣墨痕锦书画不成,情针意线绣不尽鸳鸯枕,等你归来,与你过荒村野桥,寻世外古道,远离人间尘嚣,柳絮飘执子之手逍遥,贱内呈。”

“相公······”

义山早已泪如雨下,那满满的一箩信,每一句都早已牢记在心,可如今写信的人呢,娘子,义山悔恨啊,还记得那年,仕途曲折,心灰意冷,日日把酒言醉,是你夜夜秉烛深谈,昔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忆司马忍辱负重为著史记,成大事者要能忍辱负重。犹记当年与你三月携手游湖,草长莺飞,在庙宇许下心愿此生举案齐眉,相守天涯,而你只求我一生安好。然而心中有江山的人岂能快意潇洒,一十二载娇妻笑靥如花只为我守寒窗,还记得当初想与你执手天涯,共生华发,然而意气风发,只知一心为君报效国家,却忘记了还有一盏灯为我亮了十二载。

水云间,悄无言,怎奈醒来,愁思又依然。披一件罗衣,任雨沾青衣,而眼中你香娇玉嫩的秀靥,眸含春水清波流盼,一颦一笑是那么清晰,想上前抓住,却已在寻不到。而我只能在雨中盲目的奔跑,独自的哭泣······

你说,你是英雄就注定无泪无悔,可这笑有多危险,这泪有多么美,是穿肠毒药。然而天人永隔,是万箭穿心,心被生生的割裂。一梦千寻,千寻一梦,断肠痴狂,品尝情殇。假如奈何桥不是一个传说,我愿纵身跳下万川河,为你忍受那炼狱般折磨;如果三生石不是一个传说,我愿割破手腕,用鲜血把你的名字刻印,期待来生相遇。

思念的美,只有这样才能体会,曾经的美好。

揪心的痛,只有这样才能体会,难忘的愉快。

长相思 不如长相伴

长相思 长不过天长

等残阳照孤影 牡丹染铜樽 满城牧笛声

夜雨寄北,夜雨寄北李商隐,夜雨寄北的意思,夜雨寄北赏析

夜雨寄北 教案教学设计

夜雨寄北教案

夜雨寄北 李商隐-夜雨寄北赏析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翻译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夜雨寄北》赏析

《夜雨寄北》的诗句赏析

夜雨寄北的作文800字

李商隐《夜雨寄北》古诗词

夜雨寄北写作手法
《夜雨寄北写作手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夜雨寄北写作手法(精选6篇)】相关文章:

李商隐夜雨寄北古诗2023-02-05

《夜雨寄北》李商隐唐诗鉴赏2022-12-14

夜雨寄北古诗2022-04-29

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诵读欣赏 古诗之夜雨寄北、论诗2023-03-22

改写夜雨寄北2023-10-06

史达祖《绮罗香咏春雨》翻译赏析2023-11-12

西江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2023-12-06

初二上册语文比较阅读《从军行》教案2022-12-18

八年级上册《夜雨寄北》语文教学设计2022-05-06

散文鉴赏:夜雨小憩2022-10-08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